高一政治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高一政治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高一政治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宏观调控的手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近两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运行态势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学会分析宏观调控手段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的不同使用,学会结合经济背景正确分析我国宏观调控的效果。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有效运用网络资源,从网上检索近两年来我国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所采取的不同的宏观调控手段,结合不同阶段的经济态势理解宏观调控的具体措施,在讨论、交流、比较、探究的过程中分析经济现象,领会宏观调控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关心社会经济生活,关注国家经济发展态势,理解和认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积极意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二、教学重难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三、课前准备:师生共同上网检索和整理2008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走势和相关的宏观经济数据资料以及所采取的宏观调控的措施并制作课件。

四、教学过程:

资料一: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中央推出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到2010年底约投资4万亿元。

资料二:2008年国家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

2018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24练科学的宏观调控

科学的宏观调控 1.(2016·江苏高考)熔断机制最早是美国为控制股市异常波动风险采取的暂停交易措施,在美国起到了预期作用。我国于2016年1月1日起也开始实施熔断机制,但实践中负面影响大于正面效应,1月8日暂停。材料表明( ) ①政府应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②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③股市具有高收益高风险并存的特点④投资多元化可以降低投资风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实施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五大政策支柱。以下诸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①宏观政策要稳——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降低企业经营成本②产业政策要准——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使群众有更多满足感、幸福感③微观政策要活——完善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秩序,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潜力④社会政策要托底——把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功能性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结合起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目前,我国正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并率先在河北开展试点工作,采取水资源费改税方式,将地表水和地下水纳入征税范围,实行从量定额计征,对高耗水行业、超计划用水以及在地下水超采地区取用地下水等行为,适当提高税额标准,正常生产生活用水维持原有负担水平不变。实施资源税改革( ) ①可以化解产能过剩,减轻企业不合理负担②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加了财政收入③是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引导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④有利于强化税收调节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于2016年9月1日正式实施。《办法》提出“不得以欺骗方式诱使用户点击广告内容”“未经允许,不得在用户发送的电子邮件中附加广告或者广告链接”等。这些规定说明( ) A.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 B.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C.市场调节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D.法治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5.中国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在坚持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出台了系列“微刺激”政策,国民经济整体运行较为平稳,仍处在合理运行区间。预计2015年中国GDP将增长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 000万人,进出口增长目标确定为7%。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要求且表述正确的是( ) ①运用行政手段——控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涨幅

2019-2020年高一政治上册国家的宏观调控(I)

2019-2020年高一政治上册国家的宏观调控(I) 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宏观调控、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等概念,理解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能力:学会运用归纳、分析、综合的方法,去体会怎样认识经济观念和经济理论。 觉悟: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科学的认识事物的思想武器,学会科学的观察、分析问题,结合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应该认识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增强法律意识。 教学重点 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讲解法例举法练习法 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CAI课件。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堂活动:阅读——讨论——例举——练习——小结 2.课外活动:结合实例,写一篇文章论述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证实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 材料:我国电力生产从1989—1996年平均每年增长9.1%,发电能力跃居世界第二位,电力供给大于市场需求。由于煤价连年下降,发电成本也逐年降低,因此,上网电价即电的出厂价也逐年下降。但是用户电价不降反升,1997年是1979年的4.6倍。2001年上半年,国家计委对电力价格进行大检查,查处电力行业违反国家规定高价收取电费多达27.4亿元。 教师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一个什么经济现象?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小结:市场经济虽然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但其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国家的宏观调控(多媒体展示) 1.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多媒体展示) 请同学列举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方面不能依靠市场来调节?为什么? 学生讨论、举例(略)。 教师归纳:如国防、枪支弹药、不健康书籍、假冒伪劣产品等就不能依靠市场来调节。因为:①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②它有其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展示课件: 材料:上海三家奶业1998年4月发生了价格大战,大战最盛的时候,一天之中竟然6次降价。4元多的成本,卖价最低降至3元,这场大战以有关部门出面召集当事人进行协商而告终。 教师提问:材料中反映了市场的什么弱点和缺陷? 学生回答:自发性 ...(多媒体展示) ...和盲目性 教师归纳讲解:回答正确。对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价值规律是自发的实现的,人们不是自觉地利用规律而达到目的;第二,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是自发的,不是在人为地引导下实现的;第三,这种自发性的结果是,可能出现不利于经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增加就业。 第三,稳定物价。 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手段? 经济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 法律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法规; 行政手段则是政府发布的经济命令。 计划手段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1.党的领导的原则 2.人民主权原则 3.公民权利的原则 4.法治原则 5.民主集中制原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我国的根本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部分。 宪法的特征: 1在内容上,规定国家最根本的问题 2.在法律效力上,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 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的要求更加严格 宪法的修改得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5/1以上的人国人民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3/2以上通过。普通法律则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即可。 公民的基本权利 1.平等权 2.政治权利和自由 3.社会经济的权利 4.文化教育权利和自由 5.人身自由 6.宗教信仰自由 7.妇女的权利和婚姻家庭儿童老人受国家特殊保护 8.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益 我国民法是以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为其调整对象的 民法的基本原则: 1.平等 2.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 3.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 4.禁止权利滥用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 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3.无民事行为能力 人身权:民事主体基于其人格或身份而依法享有的,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 物权:权利人依法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债权:债权人得请求相对人为特定行为或不为特定行为的权利,性质上属于请求权 民事责任:是公民或法人违反民事义务,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依照民法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 构成民事责任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损害事实 2.行为人行为的违法性 3.违法行为和损害民事责任 4.行为人主观上须有过错 民事行为无効: 1.返还财产 2.赔偿损失 3.追缴财产

高一政治上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国家的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国家的宏观调控 教学目标 1、能从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说明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2、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任务 3、识记宏观调控的手段 教学重点: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宏观调控的任务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 教学过程 一、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市场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 例如,市场不能调节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消费的供给。还有些产品如麻醉品、枪支弹药、不健康的书刊等,经营者可以大发其财,但公民的健康、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则会受到损害,因此不能依靠市场调节。市场配置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和弱点。 2、市场的固有弱点和缺陷 (1)自发性 由于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活动都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的利益。这样市场上就会产生一些不正当的经济行为。比如,生产和销售伪劣产品,不讲职业道德等。 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作用容易引起社会各阶层收入差距的扩大,甚至造成两极分化,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矛盾将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2)盲目性 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参加者都是分散在各自的领域从事经营,是独立的单个的人,他们不可能掌握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许多人把别人的生产活动或者经营活动,作为自己参加经济活动的信号,因而许多决策有相当大的盲目性。 盲目性必然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思考】教材中的漫画“一哄而下”说明了什么? 说明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带来的后果必然是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的浪费。 (3)滞后性 由于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即经济活动参加者是在某种商品供求不平衡,导致价格上涨或下跌之后,才做出扩大或减少这种商品供应的决定的。 也就是说,供求不平衡——价格变化——做出决定——实现供求平衡,必然需要一个长短不同的过程。这种滞后性会不可避免地带来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特别在季节性很强的商品生产中,很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宏观调控的目标从西方经济学的观点看一般认为有四个1

宏观调控的目标从西方经济学的观点看一般认为有四个1、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经济持续均衡增长;2、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3、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4、充分就业。宏观调控的主要方法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财政是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通过财政把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起来进行分配,从而对生产资源的使用、个人收入的分配以及整个宏观经济运行发生巨大的影响。1、财政支出政策:通过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以适应私人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变动,从而调节社会总需求。一是增加政府支出,以扩大社会总需求,扩大就业,避免经济衰退;二是减少政府支出,以压缩社会总需求,阻止通货膨胀。2、财政收入政策: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因此,调整税收成为他们使用财政收入政策的主要手段。税收是国家宏观财政政策的基础,财政收入政策的运用,就是通过调整税收比例,把一部分人的收入进行再分配,以协调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并按照政府的意图刺激经济增长。货币政策:中央银行控制着货币发行权,这是宏观货币政策的基础;企业个人的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制定和惯彻货币政策,调节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以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货币政策服从于宏观调控政策的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但是货币政策不可能同到达到这四个目标,这是因为货币政策在其运用中会受到自身矛盾的限制。因此在运用货币政策上选择其中的一个或二个目标作为优先目标。1、控制指标的选择:在运用货币政策的过程中,利息率和货币供应量是实施货币政策的两个中心控制指标。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国家中央银行一般都把利息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心控制指标,70年代以后,英国等国家先后发现利息率并不是理想的控制目标,而转向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2、调节手段:为了控制货币供应量,使其与经济增长相适应,就必须使货币政策的调节手段具有经常、及时和稳定的性质。中央银行所运用的调节手段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改变存款准备金比率。它直接涉及商业银行的流动资金和资金供应。比率调低,可使银行扩大信贷和投资能力;比率调高,会使商业银行法定准备金不足,从而必须减小放货规模或出售其他金融资产,使货币供给量减少。因此,调整存款准备金比率是央行惯彻货币政策的强有力的手段。第二种是调整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帖现率。它对于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和利息率有重大的影响。中央银行的贴现率有较强的示范效应,直接影响市场利息率,它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不可缺少的手段。第三是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各种有价证券,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响市场利息率水平的政策措施。以上三种手段存款准备金比率的政策对于市场利率、货币供应量、公众预期等都会产生强烈的影响,这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因为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微小调整,都会使货币供应量和社会需求成倍的扩大或收缩,其次效果太过猛烈,对经济震动太大,告示效应太强,不利于货币的稳定,也使中央银行很难确定调整时机和调整幅度,因而不宜随时使用,不能作为日常调控的工具,从而使它有了固定化倾向。贴现率也存在明显的缺点,中央银行在使用这一工具控制货币供应量时,处于被动地位,商业银行是否来贴现、贴现数量的多少以及何时来贴现都取决于商业银行,如果商业银行有更好的筹资渠道,它就完全可以不依赖于中央银行;再贴现率的调整只能影响利率的总水平,而不能改变利率结构;同时贴现政策缺乏弹性,再贴现率经常调整,会使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无所适从,不能形成稳定的预期。公开市场业务这一作用的发挥需要一些前提条件。第一中央银行必须具备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实力;第二中央银行对公开市场操作应具有弹性操纵权力,即中央银行有权根据客观经济需要和政策目标来自主决定买卖证券的种类、数量、时机等,不应受受到来自其他方面的干预;第三是金融市场要相对发达、完善,而且要具有全国性,这样才有利于中央银行的意图迅速在全国的传播;第四,金融市场上的证券数量要足够庞大,种类要齐全,结构要合理;第五必须要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

房地产宏观调控目标分析

房地产宏观调控目标分析 内容摘要:近年来,针对房地产领域存在的问题,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但是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幅度反而远远高于其他各类物价指数的涨幅,房价调控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从房价调控的目标出发,针对以上情况,对房地产调控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房价调控目标宏观调控 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针对房地产领域存在的问题,央行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国务院下令将开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资本金比例提高为35%,国办发出半年内停止农地转征的通知。但国家连续的宏观调控政策不但没有根本遏制住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反而在某些方面进一步助长了房地产价格未来升值的预期。2005 年1-4 月,全国商品住宅平均价格同比又分别增长11.9%和12.9%。随即,国家七部委出台《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立刻引起房地产市场的强烈反响,尤其是上海楼市状况,立即出现下跌趋势,但是对房价上升速度过快的问题仍旧没得到根本遏制。房价上涨的速度已经超过了国民经济和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引发了政府对房价调控的思考。以往对于房价调控的措施问题研究比较多,但是很少研究调控目标问题。本文从房价调控的目标出发,谈谈对房价调控的认识。 房价成为调控的目标 无论在发达国家或地区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对住房市场进行调控是其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不可缺少的措施。住房价格是住房市场的核心,是住房市场健康的“晴雨表”。怎样对其进行调控、其调控的目标是什么,是必须关注的问题。在一系列市场化的调控手段不能奏效后,中央不得不动用行政调控的“法宝”。正如国务院的文件所表明的那样,稳定房价是这次房地产新政的核心。其实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易宪容所说,房地产新政的步伐永远都紧跟房价走。 一般来说,宏观调控就是政府对经济总量的控制,并通过这种总量控制来稳定整个社会经济周期中的经济上下波动。对国家来说,经济总量就是GDP增长速度、失业率与就业率的高低、货币供应量的大小、利率和汇率的调整等。但从当前政府出台的不少关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来看,基本上没有走出那种以微观行政方式来代替宏观调控的窠臼。无论是2004年政府控制土地与银行信贷,还是2005年房地产新政中的“调控”手段,如禁止房地产市场炒作、整顿市场行为、调整住宅结构等,这些手段是政府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基本职能,但实际上这些方面不是宏观调控,而是行政性的微观手段,仅仅是遏制过热行业的发展等。 稳定房价不等于降低房产的绝对价位 房产绝对价位高低不能说明其合理与否,由市场决定的价格总水平也只是说明了其价格现状,并非合理的价格。评判房价合理与否,不能仅仅看其价位的高低,只有把房价与居民的收入比较,与其价值核心比较,与其动态变化比较;只能与其房价的内涵,与住房的质量以及环境比较,在比较中方能鉴别。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买房不仅仅考虑住房的价格,更加向往人文环境良好的居住社区,住房建设也正从生存型向舒适型转变。如武汉市武昌区房价的一路上升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还有大量高等学府的存在、良好的人文环境,无不为住房价格的看好带来优势条件。而且住房本身就是与区位相结合的,离开了区位谈房价是没有意义的。可见,从某种程度上说,房价的可比性比较差,而且随着近年来,住房成本的上涨,也促成了房价上涨的原因之一,因为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房价不可能低于住房的成

高中政治教案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资源信息表 第七课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 第三节国家的宏观调控 第一框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什么是宏观调控?为什么要进行宏观调控?懂得市场经济在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功能,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明确坚持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2.过程和方法:通过课内阅读教材,课外收集相关信息,获得对宏观调控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无论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经济都用“两只手”:一只是看不见的手,一只是看得见的手。用案例法、分析对比法来认识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用“两只手”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经济热点,懂得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学习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和措施,加深对党中央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坚持先富带动后富,使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认同感。

二、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进行课前探究性学习:深入社会实践,实地考察生活中所接触的有关市场,如房地产市场,各大超市,集贸市场等。 2.结合教材分小组收集资料。第一组:为什么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在经济学上引起一场“革命”。第二组:在宏观调控中,国家是如何运用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的。第三组:收集有关社会经济中的大起大落和资源的严重浪费的案例。第四组:为什么市场经济需要两只手,“一只是看不见的手”——市场调节; “一只是看得见的手”——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第五组:收集我国的分配制度、税收政策、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资料,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第六组:收集有关保护公平竞争和限制垄断、促进新型产业成长和优化社会产业结构、国家宏观调控体现的特殊作用等案例。 3.要求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讨论市场经济问题:当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实行市场经济,但是,市场经济并非万能。 【由学生介绍】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及其观点:引出宏观调控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什么是宏观调控? 简单地说,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的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1) 宏观调控实施的主体——国家 【学生介绍收集资料】 资料一,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着力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遏制一些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使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得到抑制。 资料二,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资料三,2004年4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并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集中精力抓好中央确定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落实,适度控制货币信贷增长,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 (2)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 【学生介绍案例】 案例一,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4月25日起,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7%提高到7.5%。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目的主要是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 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

宏观调控四大目标之间的关系

在当今世界,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经济运行无论是市场唱主角还是政府唱主角,都带有混合经济的色彩。纯粹的市场经济或纯粹的计划经济都是不现实的。大多数国家都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在市场失灵时,政府对经济进行一定的干预,使经济运行回到原来的均衡区域。房地产无论是作为消费品还是投资品,都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各国政府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干预程度则依市场发育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像美国这样自由市场经济运行得较好的国家,政府对市场干预较少。而像新加坡这些新兴市场国家,在市场刚起步阶段,政府做了大量建设性的工作,待市场较为成熟后政府逐渐淡出,将大部分任务交给市场完成。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是在政府决定进行住房制度改革,停止福利化分房,实施住房的商品化、货币化、社会化后才开始起步。房地产业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产业,但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支柱产业。但由于起步晚,加之发展不完善,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起伏性波动和其他一些较为典型的初级市场特征,如投机气氛较重,市场运行机制不规范,有关法律不健全。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通常会采取一些经济、法律、行政的措施对经济进行干预,以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政府在推出一项政策前,首先应该明确,基于我国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我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目标应是为了保持市场的均衡发展,为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不是一些媒体所宣传的提高住房需求,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经济学上对政府政策进行评价,很重要的一点是看该项政策能否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率和经济运行质量。本文拟对我国政府当前若干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从经济效率的角度来进行经济学分析,来权衡其利弊得失,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房地产产业政策分析 产业政策是指示产业发展方向、规划产业发展目标、调节各个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结构产业化的措施和手段的总和,是整个经济政策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有: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促进和限制政策等。产业政策对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具有特定的导向功能,在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起着市场机制难以替代的制衡和稳定作用。政府在实施产业政策时,其取向是产业发展目标的体现。而各产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在一系列约束条件下生成的。现阶段,我国房地产市场所表现出来的初级市场特征决定了房地产产业政策目标在于完善房地产市场,充分发挥房地产业的支柱产业功能。这需要政府采取恰当的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包括产业竞争和反垄断政策、产业联合和集团政策等。在生产要素投入量既定的条件下,合理有效地组织这些生产要素,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基本途径。同样,房地产的发展,不仅要制定合理的总量政策和结构政策,也需要有合理的组织政策。由于房地产具有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期长以及随之而产生的投资风险巨大等特点,使得房地产业的发展要求走规模经济的道路。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房地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较其它行业更为明显。规模小,开发商的单位成本居高不下,在广告策划、营销推广、环境改造,配套设施、物业管理等方面规模较大的公司也占有明显优势。另外,规模大,尤其是具有较强现金实力的开发商在选择项目最佳开发时间上也具有主动权。这在客观上要求造就一些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房地产企业,这要通过房地产业内部适度的资本集中来实现。房地产业内部适度的资本集中,能有效地节约房地产开发和经营成本,资本的适度集中还有利于节约房地产市场的交易费用,这是通过企业间的合并、兼并等经济机制来实现的。由此可见,通过房地产企业的资本集中,可以优化房地产市场组织,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并优化房地产企业的规模结构。 我国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与规模经济的要求相去甚远。以上海市为例,目前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房地产公司仅有9家(上海本地8家),入选上证30指数的房地产股仅陆家嘴

高一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归纳

高一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归纳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一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归纳》的内容,具体内容:高一政治经济必修课本中,每一节课的内容都有需要同学们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一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一)1.积累和消费:国民收入的分配按... 高一政治经济必修课本中,每一节课的内容都有需要同学们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一) 1.积累和消费:国民收入的分配按最终用途分为积累和消费。①所谓积累就是国民收入中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资储备的部分。所谓消费就是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公共消费亦称社会消费。②积累和消费是既相互促进,又存在不一致的关系。③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就要:使积累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基础: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2.财政、预算、财政收入和支出: (1)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包括国家的收入和支出,财政本质上是一种分配关系。 (2)国家预算: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预算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 (3)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收入可以分为税收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也可以概括为税、利、债、费四种形式。财政支出具体表现为财政资金的安排、供应和监督使用的过程,它反映了财政资金的去向和用途。 (4)财政收支关系: ①财政收支平衡: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在预算和决算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这样,财政资金得到了是充分的利用,从而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②财政赤字:当年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 3.财政的作用:①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②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③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学、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④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⑤财政是巩固国家财政的物质保证。 财政政策:国家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准则。国家通过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包括税收,增减国债的发行)方向和数量的确定,及其对数量增减变化的调整来调节社会总需求。 4.税收,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民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5.我国税收的作用: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是调节经济

《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教案

高考第一轮复习课 《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的教学简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经济常识第七课《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第三节《国家的宏观调控》中的第二框《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是第七课的最后一框、落脚点。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法。然而市场有自身的缺陷,必须要有政府的宏观调控。本框的内容承接上一框《宏观调控的必要性》,进一步明确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具体目标以及如何是实现目标的“有形之手”:宏观调控的手段。 本框的教学内容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特别具有现实意义。但是与学生的实际是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科学发展观 2、理解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及内容 3、理解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及内容和作用 4、运用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分析、解决、评价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教生间课堂问答,激发学生课堂思维,构建和谐民主课堂氛围 2、通过课前预习活动和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表达能力。 3、通过学生自编试题,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收集相关时政材料,激发学生关注时政的热情,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2、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 3、增强学生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认同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宏观调控的目标:经济增长和稳定物价 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财政和货币手段)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提问:市场经济中,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但是它不是万能的,有自身的弱点和缺陷,我们还必须进行宏观调控。那么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是什么?如何去实现这些目标呢?从而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平稳地发展。 课题: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一、解读本框高考要求 二、宏观调控的目标: (一)、阅读教材并回答: 1、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宏观调控的目标有哪些?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 3、今年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宏观调控的三大目的和六大意义

宏观调控的三大目的和六大意义 宏观调控的手段宏观调控是一个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运行总体进行的具有全局意义的调节和控制,是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和控制。宏观调控的手段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规划引导、政策调控、法律规范、信息导向和行政干预。分述如下:1、规划是指国家和地方z府各级、各部门不同层次、不同专业领域、不同规划对象所组成的规划体系,像“十五”规划就是最高级别的规划。其余规划必须以这个规划作为依据来编制。2、政策也是一个很大的体系组成,具体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流通政策、分配政策、价格政策等等。3、法*律就不细说了,一提你就明白。象最近出台的《循环生产法》,就是促进再生资源利用、保护环境的法律。对宏观经济的导向作用是不言而喻的。4、信息导向。主要建立guo家公开经济信息系统,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经济运行和预测方面的信息,给全国的生产经营者提供必要的信息指导,改善经济运行的盲目性。n5、z府的行政干预是超经济行政强制的方式,对于市场经济体制来说,越少越好。但是却很有必要。它的作用主要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如果z府不用超经济手段(当然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局面可能还要严重。

宏观调控的目标1、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注意这个增长是量和质的统一,而且要平稳,不能大起大落)n2、充分增加就业(失业率高,意味着劳动力浪费大。劳动力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必须充分利用。再则,就业是民生之本。失业率高会引发一连串的社会问题)。n3、保持物价相对稳定。(这也是关系民生的大问题)n4、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的平衡是指中平衡。现在我国的国际收支中,经常性项目严重不平衡,就是我们常说的进出口贸易顺差大,外汇储备达几万亿美元,外国(我们的国际贸易伙伴国)很有意见。别人吃了亏,就不愿意和你做生意了。最终会给我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但是,我国的资本项目是逆差。就是外国投资者带进zhong国的钱多,我们出国投资者带出去的钱少。这样可以抵消一部分。但是仍然不平衡。 宏观调控的目的1.做给外国人看,防止资金外流。n2.做给全国人民看,保证各行各业平衡发展,防止失控。n3.做给当地人看,保证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和生活问题,杀鸡给猴看,井水不犯河水。 宏观调控的六大意义1.统一管理,确保行业健康有序发展。n2.控制区域性经济增长及影响力。n3.打击非法从业人员,规范行业队伍。n4.杜绝盲目跟风,确保从业人员的素质。n5.提高从业人员的成功速度。n6.为以后立法做依据。【内部资料,注意保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告知删除)

高一政治专题复习三:国家宏观调控人教版知识精讲.doc

高一政治专题复习三:国家宏观调控人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专题复习三:国家宏观调控 二. 说课 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国家的宏观调控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现代市场经济,当然也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是因为市场有所不能,即市场固有的弱点和缺陷,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调节手段是完全不行的,仍应当明确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是一种有效的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千万注意把握好“度”,切不可将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渲染到几乎要否定市场经济的地步。 学习过程中应当: (1)把知识放到系统中去理解,注意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国家的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 (2)通过认识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以及弱点和缺陷,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通过学习正确、全面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 学习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宏观调控的含义、任务和手段;从对市场经济存在的固有缺陷的分析、理解,说明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但也有其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四. 学习重点 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五. 学习难点 国家宏观调控的任务及调控手段中的有效手段。 六. 学习指导 1. 国家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从市场对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相结合的角度去认识市场经济体系,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什么是市场经济体制。 2. 把握这一重点知识要抓住一个核心,即价值规律。正是由于价值规律自发性在起调节作用,才使市场经济产生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这就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而国家在进行宏观调控时,也必须自觉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否则就会给经济的发展带来危害。 3. 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传递信息,再加上国家有效的宏观调控,市场资源就会流向它最需要的地方,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4. 价值规律贯穿市场经济运行的始终,把握这一规律是掌握这部分知识的钥匙。 七. 学习详解 (一)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 市场调节有哪些缺陷和弱点?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些领域是不能靠市场调节的。例如:市场不能调节国防、治安、消

科学的宏观调控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14)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提高相机抉择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形成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机制,推动国际经济治理结构完善。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企业投资项目,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 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加快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建立全社会房产、信用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推进部门信息共享。 (15)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 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 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 (16)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深化机构改革。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严格绩效管理,突出责任落实,确保权责一致。 统筹党政群机构改革,理顺部门职责关系。积极稳妥实施大部门制。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严格按规定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减少机构数量和领导职数,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一、职能转变的提出 政府职能归根结底来自于社会客观存在的需要,并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调整,特别在社会出现急剧变革时,政府职能有必要进行相应的转变。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是由于旧体制向新体制过渡造成的。 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内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

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教案

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上海市枫泾中学胡丁慧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理解、掌握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视频播放、图片展示、案例分析、小品表演、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师主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体验完成本课教学。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认同感,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难点】 宏观调控的手段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节选》(2分41秒),学生思考问题: 1、五年来,政府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实现了怎样的发展? 2、近两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引出新课内容: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教学过渡环节) 第二板块:宏观调控的目标 多媒体投影:宏观调控的目标 师生分析: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三:稳定物价; 宏观调控的目标之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多媒体投影:时政快车道,“20XX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教学过渡环节) 第三板块:宏观调控的手段 一、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计划(规划)手段 教师提问:西部大开发“四大标志性工程” 学生回答:略 多媒体投影:西部大开发“四大标志性工程” 青藏铁路 教师提问:青藏铁路历时五年,全长1956公里,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大的

工程主要靠谁?能不能仅仅靠市场?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计划(规划)手段的含义、作用。 (教学过渡环节) 二、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二——财政政策 多媒体投影:青藏铁路国家投资330亿元 教师提问:这330亿元国家投资属于我们第四课中讲的哪个内容? 财政收入还是财政支出? 学生回答:略 师生分析:财政政策在什么情况下用?怎么用?结果怎么样? 小品表演:《农家乐》 教师提问:现在国家对农业采取的是什么样的财政政策? 学生回答:略 (教学过渡环节) 三、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三——货币政策 多媒体投影: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一览表 师生分析:货币政策在什么情况下用?怎么用?结果怎么样? 多媒体投影:近年存贷款准备金率走势图 教师提问:1、该图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利率的调整对居民、企业、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略 多媒体投影: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 第四板块:拓展探究 学生活动:一名学生与大家分享课前收集的房价问题。 教师提问:怎么样运用宏观调控的三个手段?采取哪些措施?使房价能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学生活动: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第五板块:巩固练习 第六板块:知识小结 第七板块:布置作业

宏观调控手段

在高一的经济学常识的学习中,很多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运用出现了张冠李戴的情况。其中,对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这几个比较重要的原理,对于初学者来说,混淆的情况十分严重。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区分和把握这个原理,我采用以下的教学“三步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一步:引出一组相关的选择题,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1、汽车大量进入普通家庭后,交通拥挤、堵塞成为城市管理的一大难点。为了缓解交通拥挤状况,有些城市开征汽车牌照费。这一做法是政府运用()进行宏观调控。 A、行政手段 B、经济手段 C、法律手段 D、财政手段 2、注重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手段和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外贸政策,促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这表明() A.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对资源节约进行宏观调控 B.国家运用行政手段对资源节约进行宏观调控 C.国家运用法律手段对资源节约进行宏观调控 D.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3、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1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率,这是国家在运用()来调节经济。 A、行政手段 B、经济手段 C、法律手段 D、财政手段 4、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国家相继制定了《经济合同法》、《商标法》、《税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中外合资企业经营法》等一大批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条例。这表明国家在运用()来调节经济。 A、行政手段 B、经济手段 C、法律手段 D、财政手段 5、针对我国商品价格违法事件频繁发生的状况,国家计委在全国统一开通价格举报电话“12358”。全国统一开通价格举报电话,是政府运用()进行宏观调控。 A、经济手段 B、舆论手段 C、法律手段 D、行政手段 第二步:针对这组选择题,让学生展开理性思考 作为初学者,学生对上述的一组选择题很容易误选,本应选法律手段,往往误选其他手段,有错得更厉害的一部分学生,干脆三种手段一个都不选,却选了其他更无关的答案。 在这一组选择题中,与经济手段有关的是2、3,与法律手段有关的是4,与行政手段有关的是1、5。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分析各小题题干内容特点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如下判断方法: 1、分析材料。如果题干中的文字材料主要是反映与经济有关的现象,如第 2、3题中价格、财税、金融等,

国家宏观调控教案

高中政治一年级上册第二课第二节第二框 国家的宏观调控 授课教师:胡敏 授课班级:高10级6班 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宏观调控的含义、任务和手段;从对市场经济存在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分析,说明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能力方面:通过对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但也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觉悟方面:使学生正确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识社会注意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法制意识,正确理解和看待市场经济。 教学重点: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国家宏观调控的任务和调控手段中的行政手段。 教学方法:学生阅读、讨论,教师分析、引导、归纳,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市场经济是指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它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市场调节是资源配置的主

要方式,那么,市场的调节作用是不是万能的呢? <导入新课>: (多媒体)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市场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市场本身也存在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要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外,还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新课讲授>: 一、什么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呢?(是什么) (多媒体显示) 含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就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设疑:为什么要进行宏观调控? 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为什么) (一)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 1、有些经济经济行为不能让市场调节。比如: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消费的供给,就不能通过市场来调节。(多媒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