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怀特:对人性化大都市的构想

威廉.怀特:对人性化大都市的构想
威廉.怀特:对人性化大都市的构想

威廉. 怀特:对人性化大都市的构想

William Holly Whyte: Visionary for a Humane Metropolis

Rutherford H. Platt 著

李蕊芳 译

摘要:

威廉·怀特是美国最有影响和最受尊敬的评论家之一,他关注的问题是城市、人与开敞空间,近年来他关于城市社区以人为本的观点更加引人瞩目。为了缅怀威廉·怀特生前的事业,继承发扬他的精神,2002年6月300多位各界人士在纽约召开了专题研讨会。

Abstract: William H. Whyte was one of America's most influential and respected commentators on cities, people and open spaces. Whyte's vision of people-centered urban communities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June 2002, about 300 people gathered in New York City for the Symposium to celebrate and continue the work of William H. Whyte.

* 原文刊载于“Land Lines”, 01/ 2003, Vol.15,No.1,Lincoln Institute。中文版由 《国外城市规划》08/2003, Vol. 18, No. 4 首次翻译及编印。

作者:Rutherford H. Platt, 阿默斯特马萨诸塞大学“生态城市计划”,负责人;

本次研讨会的组织者。

译者:李蕊芳,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理论专业,02级研究生。

引言

2002年6月,大约300名城市设计工作者、作家、生态学家、草根运动参与者和学生聚集在纽约,召开了“人性化大都市:21世纪人与自然——纪念与继承发扬威廉·怀特 (William H. Whyte) 精神” 研讨会。阿默斯特马萨诸塞大学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生态城市项目组(Ecological Cities Project)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这项活动 得到了林肯学院(Lincoln Institute)的资助,此外还得到 Wyomissing 基金会、国家公园 管理机构(National Park Service)、美国森林管理机构(U.S. Forest Service),以及长 期帮助支持威廉·怀特工作的 Laurance S. Rockefeller 的支持。

纽约大学(NYU)的有关人员,以及继续从事威廉·怀特工作的组织和计划——

包括区域规划协会(Regional Plan Association)、公共空间计划(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城市艺术协会(Municipal Art Society)、公共土地信托基金会(Trust for Public Land)、芝加哥开敞空间计划(Chicago Openlands Project)等组织的代表,会 同威廉·怀特的遗孀 Jenny Bell Whyte 和女儿 Alexandra Whyte 一起进行了磋商,决定 这次研讨会在纽约大学法学院举行。为纪念这次活动,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社特地再版发行了威廉·怀特在1956年完成的研究战后郊区的经典著作——《有组织的人》(The Organization Man)。

威廉·怀特(William H. "Holly" Whyte,1917~1999),是美国 关于城市、人与开敞空 间方面最 有影响力和最受尊敬的评论家之一。通过他的著作,特别是《有组织的人》(The Organization Man,1956)、《最后的景观》(The Last Landscape,1968) 和《城市: 对中心的重新发现》(City: Rediscovering the Center,1988),威廉·怀特教育了一 代城市设计师,应该把城市看作是人的居住地,而不是简单地把它看作经济机器、交通节点或巨大的建筑展示平台。当美国人口已经达到3亿,而其中的4/5都居住在城市及其郊区时,

威廉·怀特关于城市社区以人为本的观点就越加引人瞩目。完全可以认为,他的观点(以人为本的城市社区)在当代仍然结合了近期城市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简言之,就是人与自然的共生。

“一个热爱城市的人”

Norman Glazer (1999) 形容威廉·怀特是一个“热爱城市的人……,是美国有关城市及其 周围空间领域的最有影响的观察家之一……”。威廉·怀特欣赏公园、广场、步行道和其他步行空间,这些空间可以供人们相聚闲谈,或者仅仅是与其他的人相遇。相反,他对“城市的蔓延”(很明显是他的原话)深感痛心,尤其痛恨浪费土地以及在城市边缘地区丑陋、隔离的土地开发现象。

我在公开讲话中陈述过举办本次研讨会以及随后出版书籍的大前提:与 Dean Blakely (Blakely and Snyder 1997)等人极力强调的私人化、安全和“安装大门” 的潮流相反,21 世 纪的美国需要的是由威廉·怀特所倡导的观点,也就是说,应该重新发掘城市共享空间 的人性化影响。“人性化大都市”(The Humane Metropolis)在今天意味着 “更多绿色、 更加与人友好、社会更加公平”的城市空间。

威廉·怀特的家乡位于宾夕法尼亚州东部的 Brandywine 山谷,他在1939年毕业于普林斯 顿大学, 二战中曾作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名官员在瓜达康纳尔岛参战。战后不久,他

成为纽约《财富》(Fortune)杂志的编辑,开始了对战后郊区文化、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的研究,并在1956年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有组织的人》(The Organization Man)。他 在这篇著作中提出,住宅、停车、院落和公共空间的空间布局是一个关键因素,可以促进或阻碍社会交往,有助于表达友善的或隔离的空间模式。从此,威廉·怀特开始了自己的人生探索,更深入地了解人们如何在共享空间或公共空间中相互交往。

诧异于他所钟爱的Brandywine山谷地区的迅速发展,1958年威廉·怀特参与组织了研讨城市土地使用的座谈会,会议由《财富》和《建筑评论》(Architectural Review)杂志共同主 办,吸引了众多城市规划师、经济学家和律师参加。

他随后发表了文章《城市蔓延》(Urban Sprawl),既提出了一个新术语,也唤醒了保护城市 郊区农用地的紧迫感 (Whyte 1957a)。

但是开敞空间本身不可能是解决问题的万灵药。在《大都市爆炸》(The Exploding Metropolis,《财富》编辑,1957)一书中,威廉·怀特和简·雅各布(Jane Jacobs)严 厉地批判了一些城市更新项目,这些项目模仿柯布西耶设计的 Radieuse 别墅,在自然形态 的开敞空间中布置高层建筑。用威廉·怀特的话说,“这些项目的尺度是不符合人性的。对开敞空间的使用反映出一些问题:它们通常会由一些修剪整齐的绿地构成,这些绿地被小心地围起来以免遭人践踏,有时还会布置一个巨大的中心商城,由于体量过大含义模糊而使人感到压抑。没有一处景观能够吸引人们的视线,没有亲密感,没有什么可以符合人的尺度”。正像雅各布在她的著作《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中所说,没有了街道和街道生活,这些项目就会是危险的和乏味的

(所有的 草地会很快停满了旧车)。

威廉·怀特于1959年离开了《财富》杂志,寻求更为广泛的发展城市计划的机会。他在 “Conservation Easements”上发表的第一篇技术性文章(1959),成为后来加利福尼亚、 纽约、康涅狄格、马萨诸塞和马里兰等各州制定开敞空间条例的参考原型。1960年代初期,他担任户外娱乐休闲资源评审委员会(Outdoor Recreation Resources Review

Commission)的顾问,在此期间,他准备了关于《开敞空间行动》(Open Space Action) 长达60页的报告(1962)。他与该委员会主席 Laurance S. Rockefeller 之间的结交,使他 担当了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Rockefeller Brothers Fund)有关城市土地 问题一人智囊团 的角色,在洛克菲勒中心拥有了自己的办公室。威廉·怀特还是约翰逊总统保护自然景观工作组的成员,是纽约州长 Nelson Rockefeller 保护自然景观会议的主席。应 Donald Elliott 的邀请,威廉·怀特担任了纽约规划委员会(New York City Plan Commission) 的主席,并承担了“1969年纽约城市规划”编写中的大量工作,这个规划得到《纽约时报》和美国规划官员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Planning Officials)的好评 (Birch 1986)。他还曾提出建议修订纽约市分区规划条例,从而促成了私人开发商以对公共空间的改善来交换密度奖励 (Kayden 2000)。

在充满动荡的1968年,有3部的里程碑式的环境著作问世,即 Ian McHarg 的《设计结合自 然》(Design with Nature),Garret Hardin的《公地的悲剧》(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以及威廉·怀特的《最后的景观》(The Last Landscape);后者是威廉·怀 特在美国大城市地区快速扩张中保护开敞空间的“圣经”。 保护开敞空间对于1960年代的 保护主义者来说,其意义相当于反对聚集式发展(Anti-congestion)之对于20世纪初期的 改革论者,以及可持续发展和精明增长对于今天的环境主义者的意义。威廉·怀特在书中提出了很多由于规划不当而造成的负面影响,如农田的流失、缺乏休闲娱乐空间、地表及地下水污染、城市美学遭到破坏、场所感逐渐丧失,以及与自然的隔离等等。《失去的景观》对于上述问题一一论述并给出一揽子法律工具来解决问题,包括聚集分区(cluster zoning)、减缓受保护地区的土地开发控制、绿带、景观道路、减税等手段。

威廉·怀特尤其关注城市空间的社会功能,他的“街道生活项目”(Street Life Project)就是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这是由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资助的一个长期项目。依托位于曼哈顿的 Hunter 学院(威廉·怀特曾担任该学院城市社会学资深教授),这个项目 通过访谈、绘制地图、表格分析和摄像,记录了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活动。在这项研究的基础上,他在1980年出版了著作《小型公共空间的社会生活》(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并拍成影片,1988年出版了《城市:对中心的重新发现》(City: Rediscovering the Center)。 从1950年代的公园森林到1980年代的纽约市,威廉·怀特 是一个强硬的城市环境决定论者。他坚信,公共空间的设计会极大地影响在这种空间中相遇的人们的相互交往,而且会引起在城市环境中愉悦的或相反的感觉,这反过来又会促使成千上万的居民营建自己的城市和郊区,使他们与环境更为亲密或疏离。 《纽约人》(The New Yorker)的建筑评论员 Paul Goldberger 在为《威廉·怀特的精神》(The Essential William H. Whyte)一书所撰写的前言 (LaFarge 2000) 中说:

“他(威廉·怀特)对于城市、公共空间以及人们使用公共空间的方式所进行的客观研究,是建立在我认为必须称之为道德的范畴中。他深信生活质量这种东西是存在的,我们建设城市的方式乃至创造空间的方式至关重要,对于我们会在这个环境里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

纪念威廉·怀特并继承他的事业

本次研讨会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回顾威廉·怀特的工作,把他介绍给年轻一代的规划师和城市工作者。威廉·怀特的工作预示了精明增长和新城市主义背后的许多思想观点。在研讨会中,威廉·怀特的亲朋以及城市问题专家针对这些内容做了发言。规划师 Planners Frank 和 Deborah Popper,以及环境历史学家 Adam Rome 等人,站在21世纪的角度回顾了 威廉·怀特的思想观点。研讨会的第二个目标就是探寻威廉·怀特的工作对于当代城市的影响,它是如何促使城市和郊区变得更适于居住和更加人性化。围绕着这一目标福特基金会

(The Ford Foundation) 的 Carl Anthony 和区域规划协会(Regional Plan Association)的 Robert Yaro 作了发言和介绍。接下来会议回顾了纽约市及全国不同

类型的创新项目,这些项目都继承了威廉·怀特的精神。会议的议题包括:

保护区域性的“最后的景观”;

城市的可居性;

生态恢复:实践和道德伦理;

建成环境的绿化设计;

老街区的重新绿化;

大纽约的环保基础设施;

城市环境教育;

私人拥有的公共空间;

如何建立一个巨大的城市停车系统;

欧洲城市的绿色城市主义(Green Urbanism)。

有些议题有点超出了威廉·怀特所关注的问题范围,但会议组织者认为,威廉·怀特会赞同将这些议题包含在内。如果他能够在今天为《最后的景观》作续的话,无疑他将会加入更多的新议题,如城市花园、屋顶绿化、棕地的再利用和生态恢复等等。尤其是当我们注意到,如果不能正确地考虑与城市蔓延和内城土地使用(或过度使用)相关的社会公正问题,就不足以对于目前使城市更具人性化的各种方法进行评价。

新的措施

本次研讨会特意没有像往常那样以“我们从这里走向何处”这类的问题来结束,但是接下来的主要工作是编辑出版会议论文的选集,可能还要编辑成一部影片。我们希望,“人性化的大城市”(包括研讨会和书)本身能够为美国其他城市及大城市地区的区域性研讨会提供一个范例,按照生态城市项目(Ecological Cities Project)及其全国的同盟者要 求的那样 , 从地方筹集资金,根据指导原则来筹划安排。

像“人性化的大都市”这样的研讨会具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促进参与者对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共享。从发言者和与会者得到的反馈说明,研讨会促进了来自不同学科及地域的参与者之间的交流,尤其是它非常符合“生态城市计划”的主要目标,可以促进城市规划工作者与自然科学工作者之间的对话。公共土地的绿色城市计划基金会(Trust for Public Land's Green Cities Program)主任 Peter Harnik 说,“你们正站在一个日渐重要的议 题的刀锋上——任何人都没有关注过这个问题,这是由于城市专家很少 谈论自然,而环境 保护主义者却从来不谈论城市”。作为促成这两方合作的人,威廉·怀特值得受到我们的推崇。

(本次会议的发言者名单和其他信息可见https://www.360docs.net/doc/7a10491691.html,)

参考文献

Birch, E. L. 1986. The Observation Man. Planning (March): 4-8.

Blakely, E. J. and M. G. Snyder. 1997. Fortress America: Gated Commun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nd

Cambridge, MA: 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

Daily, G C., ed. 1997. Nature's Services: 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Systems.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Editors of Fortune, 1957. The Exploding Metropolis.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Anchor.

Glazer, N. 1999. The Man Who Loved Cities. The Wilson Quarterly (Spring)23(2): 27-34.

Hardin, G. 1968.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Science 162: 1243-1248.

Jacobs, J. 1961.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New York: Random House Vintage.

Kayden, J. 2000. Privately Owned Public Space: The New York City Experience. New York: Wiley.

LaFarge, A., Ed. 2000. The Essential William H. Whyte. New York: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McHarg, I. 1968. Design with Nature. New York: Garden City Press.

Whyte, W. H. 1956. The Organization Man.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Republished in 2002 by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Urban Sprawl in Editors of Fortune, The Exploding Metropolis.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Anchor. 1957a.

Are Cities Un-American? in Editors of Fortune, The Exploding Metropolis.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Anchor. 1957b.

Conservation Easements. Washington, DC: Urban Land Institute. 1959.

Open Space Action. Study Report 15 prepared for the Outdoor Recreation Resources Review Commission, Washington, DC. 1962.

The Last Landscape. Garden City: Doubleday. Republished in 2001 by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68.

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 Washington, DC: The Conservation Foundation. Reprinted by 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 Inc. 1980.

City: Rediscovering the Center.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1988.

世界级建筑设计师作品欣赏——未来建筑创意发展形态未来建筑设计欣赏(图文结合)4学习资料

更多建筑欣赏收集作品分享请登录我的百度空间下载 百度用户名:yem123456 迪拜城中城“侏米拉花园”设计 2010-05-14 共查看:2280 次 迪拜似乎不知道金融危机的存在,一项新的工程正在筹备当中。侏米拉花园是项巨大的工程,由Maraas控股集团投资,芝加哥SOM公司负责该项目总体规划,这是一项多功能开发项目,集低、中、高密度区域的商务、住宅、零售、休闲和娱乐为一体——城中城的设计,预计耗资950亿美元。 其中三座大厦由来自芝加哥的建筑师Adrian Smith和Gordon Gill负责,给人印象最深的一座大厦是阿联酋第三高的大厦——迪拜一号。这座摩天建筑由三部分组成,高3218英尺(981米),三座大厦之间用玻璃悬空天桥连接。玻璃桥非常大,上面甚至种植了棕榈树,可以在远处看到。大厦底部的巨大拱形门甚至能让船只通过,直达中央区域。项目还包括酒店、住宅、商业零售和娱乐区等,总面积达80-90万 平方米。

然后,还修建有Park Gate,由六个高层中大楼构成,互相对立组成一个巨型花园,能产生一个阴凉的微 气候——特别针对沙漠气候设计的。 阴凉区是由连接六座大楼上的拱形天棚产生的,天篷下面的空间则被设计成绿色的洞穴。植物缠在天篷和高楼的外部阳台上,形成一个360度可持续花园,这将是给人印象深刻的城市大厅。六座大楼的每一座都有30-40层,发展成住宅、商务、零售、酒店和娱乐区。 公园街1号大厦高1968英尺(600米),流线形外观。“……象征着迪拜同水之间的历史关系——同海湾是平行的,城市建在海湾附近,在将来水路将把旅客送进城里。”这个多功能大厦总建成区域占地面 积为35万平方米。 整地工作已经开始,项目将会在2020年完工。

中国三大都市圈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国三大都市圈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陈康幼 张杨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200433) 内容提要:所谓都市圈是指有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和与其有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临接城镇依托交通网络组成的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协调发展区域。本文通过对三大都市圈(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京津冀都市圈)的制造业与服务业现状分析,发现其发展中的问题并通过国外相似都市圈的经验对三大都市圈提出相应的对策。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不仅对三大都市圈未来的发展提供可以依据的方向,对全国其他正在发展起来的都市圈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都市圈 产业发展 中心城市 策略 一、引 言 都市圈是一组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城市群落。都市圈的发展源于城市功能的向外扩展,并且通常会逐步演化出庞大的城市化地带,以其独有的集聚优势对区域经济乃至国家经济发挥巨大作用。本文综合了各学者的研究,认为都市圈(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是指:有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和与其有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临接城镇依托交通网络组成的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协调发展区域。 如今,在中国被公认的主要都市圈有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和京津冀都市圈。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位于长江入海口及杭州湾,作为世界六大都市圈之一,主要有16个城市构成,包括:上海,镇江,扬州,泰州,南通,常州,湖州,苏州,无锡,杭州,南京,温州,嘉兴,绍兴,宁波和台州,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人口占全国的5.8%。内含2个超大城市,1个特大城市,4个大城市,14个中等城市和33个小城市。 中国南部的珠江三角洲(本轮文主要研究狭义上的珠江三角洲,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不包括香港、澳门)包括广州、深圳两个副省级城市,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五个地级市,以及惠州市区、惠阳市、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七个县(区)级市,共计14个市、县(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0.44%,人口为全国的1.77%。 京津冀都市圈也被称为“大北京地区都市圈”“首都经济圈”,以北京天津为主轴,以唐山、保定为两翼,包括了北京天津及河北省。共有2个直辖市,3个地级市和5个县级市。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三大都市圈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发展中的问题并通过国外相似都市圈的经验对三大都市圈提出相应的对策。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中国都市圈必将日益增多,了解并总结现有都市圈的问题和经验必然对这些新兴都市圈有

世界先进城市如何国际化

世界先进城市如何国际化 城市国际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如何在短时间内找到这个工程的突破口?城市国际化有怎样的科学评价指标?又有哪些城市可以作为南京的样本?在全市进一步扩大开 放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会议上,相关负责人推荐了国内外先进城市普遍重视的城市国际化“三策”,值得南京借鉴。 策略一:以友好城市为平台扩大国际交流合作 围绕友好城市做文章是城市国际化的重要措施。友城项目如果运作良好,城市领导人之间定期会晤,将大大推进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开展实质性交流与合作。 【成功案例】1986年,西雅图成立了国际事务办公室,主要负责协调成立西雅图为数众多的友城项目,并开展对外交往活动,以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影响力。1991年, 大西雅图区贸易发展联盟成立。该组织是公私合作模式的产物,目的是让本地企业在国际经济及对外交往中发挥积极作用,并通过对世界市场针对性地投入,发行出版物及其他活动,提高大西雅图区在国际中的地位。达拉斯也设立了国际事务办公室,而大菲尼克斯地区经济理事会则解决了许多对外交往过程中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如外汇兑换、多语种翻译服务、国际会议场地、制作标识、开通直达航班运送乘客及货物、国际结算及法律咨询等。

策略二:举办有国际影响力的会议或赛事,跻身世界版图 有国际影响力的会议或赛事是城市向世界展示城市魅 力和美好形象的最佳窗口之一,成功地举办一次重大的国际活动,能迅速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成功案例】美国城市盐湖城通过近30年的努力,取得了2002年冬季奥运会的举办权。据调查,在奥运会举办之前,大多数欧洲人从未听说过犹他州或盐湖城。奥运期间,犹他州州长、盐湖城市市长等当地高层几乎每天都要会见参赛的各国代表团,目的是向世界表明本市与本州有能力成功举办重大国际赛事,有能力建设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虽然其部分资金来源于联邦政府的专项拨款),巩固并扩大国际商务往来,让盐湖城与犹他州进入世界版图。他们还希望以此为契机将盐湖城打造成冬季旅游胜地,吸引更多国际游客来此休闲度假。 策略三:引进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总部和功能性机构,鼓励支持城市相关部门“走出去”在国外设立办事处 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一些功能性机构总部的落户能极大促进城市的开放程度,加强城市与世界的交流频率。一些城市还积极在海外设立代表处、办事处,面向重点国家和地区展示城市魅力和美好形象,提高城市开放度,提升国际化层次和水平。

城市学概论期末总复习

城市学概论期末总复习 一、名词解释 1、城市:城市是大量人口和非农产业活动在较大地域空间的集聚,是构成对社 会生活起重要作用的人居中心,是人类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的高级形式。 2、城市学:城市学是从整体上研究城市产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城市发展:城市发展是指城市的演变和进化过程,包括量的扩张和质的飞跃。 从历史上看,无论城市量的扩张还是质的发展都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制约。 4、集聚效益:指在一定集聚和协调程度上城市活动的效果和水平,是在投入基础上产生的综合效益,是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5、城市地域结构:指各种城市功能分区及其空间组合;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由职能分化带动形态分化而形成的结构。 6、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经济和社会物质实体在空间形式普遍联系的体系,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和空间形式,主要包括城市内各种物质实体的密度、位置(布局)和形态3个方面。 7、城市运行:是指与维持城市正常运作相关的各项事宜,是政府、市场与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而共同作用于城市各结构要素产生的动态过程。 8、城市功能:指一个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中所负担的任务和作用,以及由于这些作用的发挥而产生的效能。 9、城市功能的优化:指在现有资源、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依据城市功能发展的客观规律,调整城市功能的合理结构和空间布局,确立城市功能运作的有效方式,对原有城市功能中不合理部分进行调整,使城市功能系统更加有效的运行,提高城市竞争力,以实现城市价值的不断增值。 10、城市社区:指在特定区域内,由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和社会分工的密集人口组成的社会,即以非农业或第二、第三产业为基础的,规模较大、结构比较复杂的社区。 11、社区服务:广义:泛指为居民提供的所有服务。 狭义:主要是为基本日常生活服务,解决生活便利问题。 社区服务既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基层管理的组成部分。 12、城市规模:有两个含义:一是城市总规模,即国家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它表示城市经济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二是单个城市规模,即每个城市的人口数量、用地数量和经济实力。 13、城市IT级别指数:是指综合了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全市总人口、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主要电子信息产品销量、软件业规模、上网计算机数量等各项指标,考察了城市IT市场发达程度,并通过精细的调查研究、计量研究和案例研究,形成了对中国城市IT环境的现状倾向性、变化趋势和规律性的重要发现——城市分级标准。 14、城市管理:指城市各职能部门对城市各部分及各子系统进行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使城市能够正常运转。 15、城市文化:指城市社会成员在特定城市区域内,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为该城市社会成员所共享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6、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

国际化城市的标准

第一类为经济发展指标。反映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是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是整个社会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 指标1、人均GDP是反映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国内外指标体系均选择该指标并将其放在核心位置。根据预测,今后十年北京GDP增长速度年均约9%,到2010年北京人均GDP将达到6000美元以上,基本实现现代化。按照这个增长速度,参考其它城市的国际化历程,2020年左右北京基本达到国际化大都市水平的人均GOF标准值至少为10000美元。 指标2、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也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变化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反映出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城市的辐射力、凝聚力和综合服务水平。“十五”期间。北京第三产业年均增长约10%,到2010年北京市三产比重预测值为62%。目前发达的国际化大都市三产比重已超过80%,考虑到发展的不同阶段与速度的关系,北京进入国际化大都市的最低标准值应为75%以 指标3、外贸依存度是反映城市外向型经济特征的主要指标,即城市的出口总额与城市GDP之比。随着中国加入WTO,“十五”期间净出口负数有增大的趋势,但开放程度的加深决定了外贸依存度的上升空间。从其它国际城市的发展经验来看,外贸依存度在30%左右即具备国际化特征。 指标4、R&D(研究与开发)投资占GDP比重是世界广泛采用的衡量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相关性的指标。增加科技投入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增强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增加研发投入的比重。根据GDP增长速度和目前其它国际化都市的相关指标,达到国际化大都市的基本标准应为5%以上。 第二类为生活水平与社会发展指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是实现城市现代化与自际化的根本目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进步,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指标5、人文发展指数(HDI)。这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自1990年发表《人类发展报告》以来所采用的人大发展综合指标,它由3项指标组成:长寿、教育成就、生活标准,以此构建人文发展指数,已被各国广泛采用。其中长寿根据预期寿命测定;教育成就根据成人识字率(三分之二权数)和大、中、小学的综合入学率(三分之一权数)组合得到;生活标准则根据人均GDP测定。HDI指标小于0.5视为低水平,在0.5―0.8之间为中水平。大于0.8为高水平。据联合国1994年人文发展报告统计,北京HDI 指标已达0.861,在世界上排名第31位,排在韩国、新加坡之前;北京国际化大都市标准值至少在0.9以上。

精选的描写城市美丽的句子大全

精选的描写城市美丽的句子大全 1、下班的人群,川流不息的路人,车水马龙的街道,及风驰电掣的摩托车,谱成了一首紧张而刺激的“惊愕交响曲”。 2、首都机场候机大厅好像水晶宫,灯火辉煌,宽敞明亮。 3、照明灯洒下桔色的光晕,整个商场显得典雅、素洁,仿佛步入长长的画廊。 4、一走进自动开启的宾馆大门,人们仿佛不是进入了宾馆,而是来到了充满鸟语花香的公园。映入眼帘的是一派大自然的景象,近处,花草繁茂,清泉潺潺,红鲤青卿,漫游其间。远处,假山重叠,怪石嶙峋,山上有亭,翘角飞檐,金顶红栏,小巧玲珑,煞是奇绝。亭下有泉,先成渠水,汩汩流出,倏然间,又沿山崖飞流直下,形成飞瀑,宛如玉带轻飘,明珠四溅,演奏着一曲天然交响乐。山上铁树峥峥,棕榈青青,新竹吐翠,芭蕉含情。各种鲜花,争芳斗艳。 5、夜色中,更富有神秘的色彩,在四周景物的衬托下,大桥显得更加雄伟,更加壮观,五座高如铁塔似的灯群就像五个星座一样,把整个桥面照得如同白昼一般。 6、机场真大啊!椭圆形的飞机跑道旁有一片空旷的草坪,正中央有一座华丽的航空指挥台。 7、纵横交错的交通设施,构成了城市的血脉和骨架,推动着古城大踏步迈向现代化国际城市。 8、一幢幢高楼大厦屹立在金沙江两岸,像是保卫钢城的威武士兵。

9、月明星稀的夜晚,家家户户的窗户里射出明亮的灯光,就像天上的群星陨落人间。 10、在荷花盛开季节,茶亭公园内绿树成荫,荷包满塘,清香远溢,令人流连忘返。茶亭公园永远微笑着等候您的到来! 11、唐乐宫以它那新颖、独特的建筑艺术,吸引着每一位来古都西安游览的客人。在宫前,游人们赞叹不绝地观看那翘起的飞檐。它们有的像将要腾空飞起的雄鹰;有的像顽皮的小猴子,骄傲地翘起了美丽的尾巴:有的像奋起的金蛇,把头伸向蓝天。 12、每当夜幕降临,整个攀钢一片灯火辉煌,就像天上闪烁的星星,比天上的星星还要好看,还要富有吸引力。红的,绿的,蓝的,黄的,聚成一片,就像一簇簇放射着灿烂光华的鲜花。灯光一闪一闪的,更像建设者们智慧的眼睛。 13、一进公园,顿时感到心旷神怡,那绿色的山连着绿色的水,绿色的水倒映着绿色的山,再加上山顶白塔耸立,岸旁杨柳拂动,湖光山色,异常美丽。 14、登览万春亭环顾远眺,只见南面故宫的金色琉璃瓦顶,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中,西面的白塔似一只白玉瓶,北面的亚运新村高楼林立。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请按需要编辑修改

昆明城市空间形态.

昆明城市空间形态 演变 10级建筑学3班 程轶 学号 100202031118 一:空间形态演变历程 1.点状积聚期(从南诏至清末民初 昆明城始建于唐广德二年,其“城际滇池,三面皆水”,形成了昆明的雏型。元中庆城在拓东城的基础上,向北扩展,形成一座南北长、东西窄的土城。明洪武十五年改中庆城为云南府,城池北移,将圆通山、五华山、祖遍山、翠湖纳入城中,形成“三山一水”的城市格局,直到清末民初,昆明城基本保持这一空间特征。 2.块状发展期(民国初年至1937 年 1905 年昆明自辟商埠对外开放,在“明城”外围东南部形成近2km2 的商埠,1910 年滇越铁路全线开通,打通了昆明东南方向对外联系的通道,1922年在昆明东南部建立了当时中国第二个飞机场— 巫家坝机场。借助对外交通条件改善、对外经济兴起等外力作用,城市空间由“点”扩展到“面”,具有沿主要外向经济流和交通流方向的外溢趋势,表现为紧凑的块状积聚形态。 3. 组团跳跃发展期(1937 年~1978 年 1937 年~1949 年抗战时期,众多的沿海和内地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昆明城市人口激增,经济高度增长,城市迅速扩张,成为昆明近代史上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城市空间的拓展形成两种趋势:城市内部在“明城”基础上向四周连片扩张,具有

明显的向心集中趋势;城市外部的工业布局有意避开中心区,按分工协作关系安排在郊区或周围城镇。这种布局形式既保护了昆明古城原有的空间格局,又在远离城市中心区北、西、西南三个方向上形成独立的工业组团,城市空间表现出组团跳跃式发展的趋势。 4.放射组团式发展期(1978 年~1990 年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昆明城市基本形成了“二环九出口”的环形放射状道路系统,加强了昆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为昆明城市20 世纪90 年代的迅速扩张奠定了基础。城市内部空间以旧城改造和填空补缺为主,呈现同心圆的扩张趋势;城市近郊八个工业区沿放射路向心拓展,大多数工业区逐步与中心区连在一起,20 世纪80年代末城市空间形态表现为“一主八片”放射组团状的星形结构。 5. 同心圆圈层拓展期(1990 年至今1990 年以后,昆明城市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涨期,三个国家级开发区、99 昆明世博会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促进了中心区空间与规模的跳跃发展,导致单一中心蔓延外溢式扩张,中心区与市郊工业区连片发展,原有的“放射组团”格局被打破,昆明城市形态呈现出“以中心区为核心,东西两翼面状延展,南北沿交通线轴向发展”的蔓延扩张之势。组团之间的空地逐渐填满,城市形态趋向紧密的团块状。昆明城区范围已经从20 世纪80 年代的32km2,发展到目前的250km2,面积扩大了近8 倍,单中心圈层拓展的空间形态愈发明显(图1。

城市居住形态初探

城市居住形态初探 摘要:居住形态的建设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的基本生存活动之一。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环境同时也改造了人类本身。从原始人到现代城市人,其实就是人类的一条不间断的“文”化之路。人类为改善自身在客观世界中的生存环境而进行了大量的建构活动,并不间断地改进着居住生活空间形态,人们的“个人”、“家庭”和“社会”生活、生产活动的一切特性以及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意识形态均在他们所建设的空间环境中有所反映。 关键字:居住形态邻里社区城市历史发展环境 城市是人类社会的载体。居民定居在城市中,城市的居住生活建设是居民生存生活的基本需要,据统计,在工作、居住、交通、游憩等城市各项职能空间中,居住占整个城市空间的50%以上。居民在定居生活中产生共同的利益关系,形成城市的居住生活社会,满足个人、家庭和多层次社会生活的物质及精神范畴的生活需求。 人类进入21世纪,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继续深化发展,按照Robert Ezra Park和Louis Wirth 等人的城市理论划分出的城市三要素凸显的力度进步加大: (1)众多:文化和职业上脱胎分化,导致分工很细的职业结构,增加职业往来的功利关系性质的交往,改变了原有传统的道德观念。 (2)密集:人间接触表面性、短暂性、局部性和匿名性增加,相互认识凭“印

象”。虽然居民间空间距离缩小,然而精神距离却扩大了,反社会行为增加。 (3)异质性: 它又分为三个方面 1)门第世系观念少了,社会流动性大,个人努力作用增大,阶层结构进一步复杂化; 2)空间流动性加大,乔迁多了; 3)大家互不相识状态的持续性加大。 有此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1)城市空间关系决定社会关系,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行为; (2)城市空间的不合理,是导致城市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3)我们可以通过考虑空间的布局来解决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 (4)需要研究空间布局,研究人口分布原因和空间布局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关系; (5)空间的整体组织对行为活动使用模式的影响是有规律可循的; (6)把社会可变因素和建筑空间形式联系起来,建立理想的居住形态是建筑对健全社会生活的贡献! 一、居住形态的历史发展 城市居住形态在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中主要经历了八个历史阶段,即: 1、最初的街坊 坊——街坊——街坊扩大 2、“扩大街坊”

中国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

中国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 西安 国务院批准实施到2020年北京上海之后中国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 西安 西安,中国西北地区最大城市,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当今西安为副省级城市,陕西省省会,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然而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西安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发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国务院明确提出,到2020年把西安建设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我国又一国际化大都市。 未来大西安将打造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及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将逐步建设成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富有东方历史人文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世界文化之都。大西安的规划范围将包括西安市整个行政辖区,渭南市富平县,咸阳市秦都、渭城、泾阳、三原“两区两县”,面积12009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范围北至泾阳、高陵北交界,南至潏河,西至涝河入渭口及秦都、兴平交界,东至灞桥区东界,面积1280平方公里。2008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西安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时隔一年,2009年6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提出2020年西安建设成为800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以上的国际化大都市。在国际上,国际化大都市有一些主要的评判指标,在打造大西安的过程中,西安也将向这些指标奋进。西安市规划局局长和红星表示,到2020年,也就是说,还需10年,西安的目标指标大部分将达到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 用10年达到国际化大都市指标 在国际上,国际化大都市有一些主要的评判指标,在打造大西安的过程中,西安也将向这些指标奋进。西安市规划局局长和红星表示,到2020年,也就是说,还需10年,西安的目标指标大部分将达到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 其中,城市规模是国际化大都市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到2020年,大西安的城市人口将达到800万-1000万人,到规划期末的2030年,大西安的城市规模将达到1329平方公里,总人口达1200万人,进入国际化大都市之列。 在经济实力方面,2020年西安人均生产总值目标数据将达到10000美元,基本上达到国际化大都市的10000-12000美元的标准。 在国际交流方面,国际化大都市要求一半以上的世界500强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外国金融机构数量100家以上,外籍人口比例5%-20%。目前西安跨国公司进驻数量还不到100家,外国金融机构数量6家,外籍人口比例只有0.08%,2020年目标数据跨国公司200家以上,外国金融机构、外籍人口都需大幅度增加。 轨道交通方面,国际化大都市标准为轨道交通客运比重将不少于50%,目前,西安2020年的目标数据为占比达到25%,未来10年肯定是西安轨道交通大建设期。 大西安辐射8个大城市 大西安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分别为: 第一层次大西安都市圈辐射范围 区域范围:成都、重庆、武汉、郑州、太原、包头、银川、兰州。

国际大都市上海

国际大都市上海 四(2)班韩思顗上海是世界闻名的国际大都市,它座落在中国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繁华热闹的大都市。波光粼粼的黄浦江穿过市区,把上海一分为二,分成了浦东和浦西。 上海是万国建筑的博览会。黄浦江的西岸是一幢幢用花岗石筑起的具有异国风情的大楼,是上海外滩的精华所在。这52幢建筑,风格迥异,其中哥特式、巴洛克式、西班牙式、罗马式、中西合璧式等等最具代表,虽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并非建于同一时期,但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就像是“凝固的音乐”,看到它们,我仿佛置身于世界各地。 上海是一座美食的天堂。上海的饮食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更显独特。在这里不仅可以领略辉煌灿烂的中华美食文化,还可以不出国门,用味蕾环游全世界。 上海是一座灯红酒绿的不夜城。华灯初上,各大百货商店发出的光芒,让人趋之若鹜。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你足不出“国”,便能购买到世界各地的商品。各式酒吧和咖啡馆是夜上海的主角,无论是美式的、英式的、日式的……都十分讲究异国风情的正宗地道。夜晚的上海流光溢彩,宛如白昼。 在上海,各种桥梁星罗棋布。有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卢浦大桥等等。卢浦大桥就像是一架巨大的“竖琴”,横卧在黄浦江上。它北起浦西鲁班路,南至浦东济阳路,全长8.7公里,是当今世界第一钢结构拱桥,也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拱形桥。大桥为全钢结构,全长750米,主桥按六车道设计,引桥按六车道、四车道设计,设计航道净空为46米,通航净宽为340米。就像澳大利亚悉尼的海湾大桥一样具有旅游观光的功能。卢浦大桥将观光平台按在巨弓般的拱肋顶端,不但使观光高度更高,而且需要游客沿拱肋的“斜坡”走300多级台阶步行观光,增加了观光性,趣味性和运动性。当游客登上拱肋顶端,站在篮球场大小的观光平台中眺望,浦江美景尽收眼底。 上海这个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发展迅猛,它日新月异的变化,终将成为世界上一颗最璀璨的明珠。

国外典型大都市区发展对我国大都市区建设的启示

国外典型大都市区发展 对我国大都市区建设的启示 曾艳红① (武汉市经济研究所,武汉430017) 提要 通过探索国际上典型大都市区的形成和发展轨迹,力图寻求其对我国大都市区建设的启示,以实现我国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大都市区;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99.2 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政府在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时十分注重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及其与此配套的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象征和生产力空间载体,聚集了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生产资料、资本、劳动力和科学技术,从而成为区域经济活动的导源地,一定地域内经济集聚实体和纵横交错经济网络的枢纽。纵观全球经济发展态势,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巨大城市带,如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巨大城市带,欧洲西部巨大城市带等。此外,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密集地带也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实力最强地带之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城市及其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才会有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随之而来的大城市人口过分集中,造成环境、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负效应,影响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大城市在以其为中心的一定区域范围内城市集聚区的作用,是实现城市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探索国际上典型大都市区形成和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共同规律,力图寻求其对我国大都市区建设的启示,以实现我国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1 典型大都市区建设的基本途径和共同特征 1.1 大都市区概念及分类 大都市区是国际上进行城市统计和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是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产生的城市空间形式。它的出现在发达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如美国在1910年人口普查时就定义了大都市区,1950年和1960年相继修正为标准大都市区和标准大都市统计区,许多发达国家也已建立了相应的地域概念和统计指标。 国外大都市区形成发展及对大都市区的研究早于我国,我国使用这一名称来自对外文资料的翻译,由于语种不同以及不同学者对同一单词的译法不同,因此,同一概念的内容有几种不同的译法,主要有大都市区、大都市圈、大城市区、大城市群等,欧美国家称大都市区居多,日本则称大都市圈,为规范称呼,笔者在本文中统一称为大都市区,但不同国家对大都市区的划分范围却有差异。 大都市区是城市化过程中客观形成的城市空间形式,其地域范围划分不同,国际上主要有两种类型的大都市区,一种是欧美国为代表类 第17卷 第1期1998年 3月 地域研究与开发 A R EAL R ESEA RCH AND D EV ELO P M EN T V o l.17 N o.1 M ar.1998 ①曾艳红,女,34岁,助理研究员 来稿日期:1997-04-02

关于城市优美的句子

关于城市优美的句子 其实,旅行教给我最大的一个道理是:世界上原来真的有很多很多种人,用五花八门的方式生活着,他们拥有不一样的价值观,让这个世界显得纷繁复杂又有趣,让理解他们的人有共鸣,不理解他们的人有话题。他们是苦行僧,是赌徒,是艺术家,是商业巨子,是农民,是隐居者,是灵修者,是城市漫游人……不旅行,我就无法遇见他们,纵然我把省下来的钱买十部QQ轮流开,也不会比现在过得更满足。 要了解一个城市,比较方便的途径不外乎打听那里的人们怎么干活,怎么相爱,又怎么死去。 一个人最好的样子就是平静一点,哪怕一个人生活,穿越一个又一个城市,走过一个又一条街道,仰望一片又一片天空,见证一次又一次别离。然后在别人质疑你的时候,你可以问心无愧地对自己说,虽然每一步都走的很慢,但是我不曾退缩过。 依然习惯被爱的感觉,也许某天在喧哗的城市中,你我擦肩而过,我会停住脚步,凝望着那个正在远去的背影告诉自己,那个人…。。我曾经爱过。 在兵荒马乱的城市里,我们一直都在不断的告别与相遇之中,孤独又沉默地成长。这一本书,彻彻底底地汲走了这些年的离合、悲欢。都是最真切、最深挚的爱。这些年的吉光片羽,无论是清淡家常的倾谈,还是孤绝颓靡的看穿,都于此刻静定下来,凝结于此。

没有星星的城市夜空美丽的霓虹万窗灯火一样让人平静只是又有几个人放下那般繁华用心赏一回这个城市本真的美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 昨天,我爬出窗口,站在十七层高的窗口看黄昏的落日……我一定不是这城市里唯一的怪人,一定有一个人和我一样,空虚时对着夜空唱歌到天明,也许我永远也遇不到他,但我熟悉他的心情。 我发现人不能多年在同一座城市待着,疑似认识的人太多,聊天的时候会发现周围熟人千丝万缕导致不敢放开吹牛逼的痛苦。 假如人生不曾相遇,我还是那个我,偶尔做做梦,然后,开始日复一日的奔波,淹没在这喧嚣的城市里。我不会了解,这个世界还有这样的一个你,只有你能让人回味,也只有你会让我心醉。假如人生不曾相遇,我不会相信,有一种人可以百看不厌,有一种人一认识就觉得温馨。 雨后的城市,寂寞又狼狈。路边的座位,它空着在等谁。 所有的城市都是疯狂的,然而是华丽的疯狂,所有城市都是美丽的,然而是冷酷的美丽。 愿本着光鲜亮丽的背后就是衣衫褴褛。国际化大都市,就像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焦点,都会聚集在镁光灯照射的地方。观众能看到的,只是华美壮丽的一面,可这光线照不到的地方。即便是有灰尘,甚至死耗子。谁有会注意呢?我不是说江州。纽约、巴黎、东京都一样,几乎你数得出名字的大城市,都有一种让你

哈尔滨大都市圈规划

哈尔滨大都市圈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有效调控哈尔滨大都市圈内城镇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据“省市共建”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黑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年)》、《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绥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以及其它相关文件,特制订本规划。 第2条本规划是宏观引导和调控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大都市圈内城镇发展与布局、区域与城市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配置、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土地利用等均应以本规划为依据。本规划同时指导大都市圈内各级城镇规划和大中型建设项目的选址。 第3条本规划的范围为《黑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所确定的以哈尔滨为核心的哈尔滨城市经济区的范围,包括哈尔滨市区、阿城市、双城市、尚志市、五常市、肇东市、呼兰县、宾县、方正县、依兰县、巴彦县、木兰县、通河县、延寿县、绥化市区、望奎县、兰西县、青冈县、庆安县、明水县、绥棱县、海伦市,共22个市县,总面积8.443万平方公里。 第4条规划期限为2001—2020年,近期为2005年。远景考虑到2040年左右。 第二章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体系发展的总体战略 第5条哈尔滨大都市圈应发展成为中国东北北部现代工业、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密集区,全国和东北亚地区的产业密集区之一;在先进生产方式的发展方面具有与国内外先进水平接轨能力的城市地区;黑龙江省“二次创业,富民强省”战略的主要载体,实施“省市共建”策略的基本调控空间;哈尔滨中心城与外围地区构建合理经济社会联系、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打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人为分隔的有效平台。 第6条作为大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哈尔滨市在东北、全国、东北亚和世界的定位是:东北北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东北亚地区的制造业基地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重要中心城市,寒冷地区国际性城市,世界冰雪文化名城。 第7条哈尔滨市的职能定位是:以装备工业、绿色食品产业、冰雪旅游、以北药为代表的寒冷地区生物产业、高技术产业,以及金融业、物流业和中高层次管理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为主要职能。 第8条继续强化哈尔滨市的“冰城”形象。同时发展哈尔滨面向未来的新的城市形象,即“冬夏风光如画、多元文化荟萃、经济开放繁荣、人居环境优良的北方大都会”。 第9条哈尔滨市的远景目标是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中心城市,有创新能力的国内 一流城市,有国际竞争力的东北亚大都会。

2020年(发展战略)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及功能定位分析

(发展战略)我国三大均市圈的发展及功能定位分析

我国三大均市圈的发展及功能定位分析 壹、从战略视角深刻审视我国区域经济协作趋势 由长江三角洲均市圈、珠江三角洲均市圈、京津唐均市圈的发展所引发的我国区域经济协作正于实践和理论俩个层面同时展开,且且呈不断深化之势。我国目前对区域经济协作的理论研究方面,比较侧重于不同区域经济之间的比较。当然,这壹方法比单个城市之间的比较显得有深度和厚度,可是这种比较仅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出发,是有缺陷的。 缺陷于于缺乏战略的高度,更没有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出发和谋划。我国的区域经济协作如果脱离了经济全球化和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大背景,其意义是要大打折扣的,且且对区域经济协作的推进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于区域经济协作过程中,如果缺乏清晰目标的引领,我国刚刚起步的区域经济协作将从壹开始就举步维艰,困难重重。不但区域之间、而且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也进行相互抑制性的竞争,且且乐此不疲。其根本原因于于忽视区域经济协作是服务于经济全球化中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而不是仅仅服务于区域经济,更不是服务于区域中的某壹城市。 那么,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我国区域经济协作如何推进?以什么目标来引领?壹个越来越清晰的迹象为,于经济全球化势头日益增强的环境下,于不断加大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我国将改变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的分散化发展倾向,于有效的市场基础上对地区经济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走集聚化、规模化、综合性

的发展道路,且加快营造若干具强劲竞争力的区域性经济高地,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我国区域经济协作的发展具有若干层次性要求。 第壹层次为区域内的合作。以目前发展比较成熟和先进的城市和地区为核心,于我国搭建若干经济社会文化综合发展的区域性高地,使其不但具有拉动国内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而且应能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断对外拓展,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 第二层次为区域间的协作。以若干区域性均市圈为节点,建设和形成功能互补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其意义于于均市圈和区域经济协作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国民经济组织水平和竞争能力,是为更大范围的经济协作联动、资源要素组合提供壹个高效率的平台。区域经济协作且不仅仅是区域性的,是于长三角均市圈、珠三角均市圈、京津唐均市圈中各自封闭地进行,而是首先进行这些区域的经济社会整合,然后把这些区域作为壹个整体,以功能建设为导向,再进行更具开放性的经济协作整合。 区域经济协作应是开放性的,而不能封闭性运作。所谓的开放性其含义于于产业结构的动态性调整和组合,区域经济协作为更大范围的经济协作联动、产业组合重构、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提供平台。区域经济协作的实质性意义是通过集聚和辐射进行要素资源的优化重组:集聚是内敛性的资源要素的优化重组;而辐射是开放性的资源要素的优化重组。区域经济协作、或者是均市圈建设的意义不可能对

上海市 浦东2017-2018 高二地理二模试卷

浦东新区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地理 2018.04 考生注意: 1、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试卷包括选择题和综合分析题。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学校、考场和座位号、班级。作答必须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选择题的作答必须涂在答题纸上相应的区域,综合分析题的作答必须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位置。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017年9月,北美、北欧多地受太阳活动影响,迎来绝美极光。在两极地区引发极光的太阳活动主要是 A.黑子B.耀斑C.日珥D.太阳风2.2018年1月31日夜,天空上演152年来首次“超级蓝色月全食”,该日的月相是A.新月B.满月C.上弦月D.下弦月3.4月11日15:15(当地时间),一架飞机从英国伦敦西思罗国际机场起飞,约11小时后到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到达时的北京时间约为 A.12日2:15B.12日10:15C.12日11:15 4.某地一年中正午太阳光下人影始终朝向北方,则该地可能位于 D.13日2:15 A.里约热内卢(约230S,430W)C.北京(约400N,1160E)B.新加坡(约10N,1030E)D.海口(约200N,1100E) 5.板块相对运动造就地球表面基本面貌,受板块张裂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 ①海沟②洋脊③岛弧④裂谷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6.大自然中有许多“天生桥”。下图酷似象鼻的“天生桥”位于广西桂林,其形成原因是A.风力堆积作用 B.海水侵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流水侵蚀作用 7.厄尔尼诺是大气与洋流相互作用的产物。厄尔尼诺发生时,热带太平洋东部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南赤道暖流会增强B.会出现暴雨天气 1/7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休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的生活居住地段,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它包含了居民相互间的邻里关系、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等维系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内容。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规划结构有各种组织形式,有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基本的形式有: 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3.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居住区的组成要素也是居住区的规划因素,主要有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居住区规划布局的目的是要求将规划构思及规划因素,通过不同的规划手法和处理方式,全面、系统地组织、安排、落实到规划范围内的恰当位置,使居住区成为有机整体,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一)居住区住宅的规划布置 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住宅及其用地不仅量多面广,而且在体现城市面貌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住宅应布置在居住区内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段。面街布置的住宅,其出入口应避免直接开向城市道路和居住区(级)道路。在不同的气候区,住宅布置应考虑不同的环境因素对于住宅的影响,如日照、通风、保温、除湿、防风沙等。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居住区按住宅层数可分为低层居住区、多层居住区、高层居住区或各种层数混合的居住区。应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和综合经济效益,确定经济的住宅层数与合理的层数结构。 (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是为满足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而配套建设的。所配套建设的项目多少、面积大小及空间布局等,决定着居住生活的便利程度和质量。公共服务设施应合理设置,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三)居住区道路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道路是城市道路的延续,是居住空间和环境的一部分,它既是交通空

解读《大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大西安规划亮相含西安及渭南咸阳部分区县 2010年06月12日腾讯大秦网 解读《大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规划研究范围 ·大西安都市圈辐射范围 区域范围:成都、重庆、武汉、郑州、太原、包头、银川、兰州。 区域铁路交通:一横:陇海铁路线; 一纵:包柳铁路线(包西线—西康线—康渝线); 十辐射:郑西客运专线、西兰客运专线、大西客运专线、西成客运专线、大渝客运专线、西武客运专线、西银线、宁西线、侯西线、西平线。 ·大西安都市圈范围 区域范围:西安、咸阳、杨凌、富平、扶风、黄陵、铜川、渭南、华阴、柞水。 区域规模:用地面积3.01万平方公里,2007年末总人口为1537.48万人 文化融合:历史文化—黄陵生态文化—秦岭名山文化—华山 宗教文化—法门寺 产业网络:核心产业层互相渗透层外向发展层

大西安及主城区规划范围图 ·大西安及主城区范围 大西安范围:包括西安市整个行政辖区、渭南富平县城、咸阳市秦都、渭城、泾阳、三原“两区两县” ,涉及用地共12009平方公里(其中涉及西安市10108平方公里,咸阳市1896平方公里、富平中心县城5平方公里)。 主城区范围:北至泾阳、高陵北交界,南至潏河,西至涝河入渭口及秦都、兴平交界,东至灞桥区东界。涉及用地共1280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定位 大西安是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及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将逐步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富有东方历史人文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世界文化之都。 城市规模 ·大西安范围

包括西安市整个行政辖区、渭南富平县城、咸阳市秦都、渭城、泾阳、三原“两区两县”。至规划期末,建设用地共1329平方公里,总人口1250万人。 ·主城区范围 北至泾阳、高陵北交界,南至潏河,西至涝河入渭口及秦都、兴平交界,东至灞桥区东界。至规划期末,建设用地共850平方公里,总人口850万人。 城镇体系规划 大西安规划功能结构图 ·功能结构——一个核心城市、三个副中心城市、八个新城,指状分布,协同发展。 一个核心城市:大西安主城区。 三个副中心城市:做大做强阎良、临潼、户县,以特色主导产业打造50—60万人口规模的副中心城市。

美丽的城市作文500字

美丽的城市作文500字 篇一:美丽的欧洲城市[500字]陈康瑞 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是一个古老繁忙的海港城市,五颜六色的房子很漂亮,有很多古老的尖顶的哥德式教堂,城市由很多岛连成的,岛连着湖,湖连着海,据称是欧洲北方的威尼斯。 我和妈妈去古老的皇宫参观,皇宫在一个山坡上,是一个大回字形古老建筑,门口站着一个穿着鲜艳礼服的士兵,戴着银色的漂亮钢盔,他把钢枪的枪托撑在地上,手紧紧的握着枪,身子笔直笔直地站着,眼睛注视着前方,显得那么帅气,英俊。我走进皇宫一看,满墙的油画把皇宫装贴得格外漂亮,无数的游客在拍照、合影,虽然没有了以前贵族的气氛,但我依然感觉到了能当上皇族的骄傲和地位。我再走进去一看,皇宫内的广场面积让我吃惊,中央有一个大广场,可容纳整整一个师的人,有一角已经有人在摆摊了,很多人在喝咖啡晒太阳。我们穿过皇宫从另一个门走出去,我就看见三名卫兵举着枪,在巡视皇宫,瑞典所有的18岁年轻人又要入伍,每个人都有机会为国王站岗一天,所以这里的士兵高矮胖瘦一点也不像中国一样整齐统一,据说瑞典有14个军区,每个军区才三千人。我们沿着铺满碎石头的皇宫道路走出来,突然,有一辆老式马车拐了个弯,向我面前的马

路走来,我在中国还没有见过马车呢!我赶紧拍下了,回去给朋友看,原来是瑞典的城市观光游览马车,驾车的是两位金发的年轻阿姨,随叫随停,可惜我等了很久,没有再来马车经过,倒是身边很多男男女女骑着高大的自行车飞驰而过,马路上小小的汽车顶上不是皮划艇就是自行车,这里的人真爱运动。篇二:美丽的江南水乡[500字]蒋丽婷冬,犹如一位烟视媚行的新娘,嫁到了苏州,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太阳暖暖地照着苏州这座南方的城市,碧天飘着几丝白云,像蓝瓷盘上印着的素花,泛着光,微微透出点儿粉色。 水是柔柔的,水是美的,如米开朗基罗用柔美的线条勾勒出的夜神那样——是一个美丽的灵魂。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这种美,是在苏州,在拙政园。 我错过了夏天的繁花嫩叶,蜂拥蝶舞,冬的宁静、祥和迎接了我。在园林中,还依稀可见暮秋渐远的背影,湿树的寒枝上还有几片未凋零的残叶,可更多看到的是早春的气息,垂柳婆娑的身姿和苍翠的树,让我无法忘怀。更让我惊叹的是它的水,那是怎样一种气质,一种无法抹灭的柔美,或者用“娴静而如镜”来形容才恰如其份吧! 风轻拂着水面,嘴里哼着一首小夜曲,那声音轻柔、甜美、透明,仿佛轻轻滑过钢琴的键盘,从肖邦指间滑出。水边的垂柳,翠竹也发出轻微的“沙沙”声,与水幽远而贴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