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佛文化生态公园禅修区

江油佛文化生态公园禅修区
江油佛文化生态公园禅修区

四川省江油西山佛教文化生态公园项目建议(禅修区)

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结合江油市旅游发展规划,遵循“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围绕打造中国AAAA级旅游目的地为主线,坚持佛教文化和森林生态整合发展的“佛文化生态”主题,着力恢复重建西山罗汉寺,改扩建西山森林生态城市公园,开发观光游憩、文化生态体验、休闲度假、养生健身旅游,努力把江油西山建设成全国一流、西部第一人间佛教文化旅游区。

主题:江油西山,人间佛地;江油万佛山,休闲桫椤谷;

项目建设内容(之二)

项目建设主要内容:一心四区十六景。

一心指观音广场。四区是佛文化广场朝拜区、佛教文化寺庙禅修区、文化生态公园游憩区、文化生态休闲度假养生区。十六景是金刚坛城(地标)、功德林、弥勒殿、观音殿、大雄宝殿、百竹林(佛文化交流)、百果林、百草园(佛教常用药方碑廊)、康体健身园(佛教健身操碑廊)、童真乐园(游乐场)、吉祥乐园(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公寓)、文化江油走廊、桫椤谷度假游憩中心(自然养生)、森林度假中心(森林浴场、高尔夫)、心灵度假中心(佛文化研究)、烈士陵园和回民墓地。

佛文化寺庙禅修区

◆位置范围:罗汉寺大门弥勒殿——观音殿——大雄宝殿。47亩。

◆功能定位:佛文化体验、游赏。礼佛参拜,佛学参悟,修禅养生为主题,集佛教园林参观、佛文化体验、康体养生为一体的功能片区。

◆策划构思:以“三殿”为主体,认识、了解佛教文化和佛教艺术;通过景观和园林,最贴切地诠释佛学思维和佛学意境。通过演绎佛教故事、信中辩经、养生修禅、善缘互助等不同项目达到修生养性的目的。

◆建设内容:

——弥勒殿区:恢复重建弥勒殿、四大天王塑像、观佛台、放生池、彼岸桥。——罗汉寺观音殿区:恢复维修钟鼓楼,维护观音殿及观音三十三化身塑像,恢复重建健身运动房,善缘互助中心。

——罗汉寺大雄宝殿:维护大雄宝殿及塑像,护法菩提,恢复重建僧寮(客堂)、斋堂(居士房)、讲经堂。

(一)设计目标

1、项目功能目标

建设集观光体验(莲座观音为地标性核心引力,佛文化、艺术,佛文化交流,文化江油游赏)、休闲度假(原生态森林为核心引力,佛文化环境、生态环境,氧吧浴场)、娱乐(儿童游乐为核心引力,老年乐、桫椤谷游憩)、避险(防灾避险公园)、养生健身(药材和桂花林养生为核心引力,健身道、健身园、高尔夫练习,老年中心)、植物维育七大功能为一体的人间佛教文化旅游区。

2、旅游产业目标

(1)创新的佛文化生态旅游区,具有新的吸引力。

(2)江油旅游经济增长点。西山罗汉寺佛教文化生态旅游区将聚集特色餐饮、住宿、娱乐、购物、娱乐产业,成为江油城市中心的旅游产业增长点。

3、技术创新目标

第一,金刚坛城莲座观音建设是地标核心引力构想创新。

第二,文化与生态的整合技术创新。

第三,文化对生态的保护,桂花养生、森林氧吧浴场、游乐场与少儿英杰碑刻结合等等,科学文化创新为核心,提升西山旅游品质,实现西山森林公园的持续发展。

(二)项目设计理念:天人合一

1、天人合一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天人合一”、理念。坚持静心、养身、休闲、康体、环保的“人地和谐”开发思路,策划佛文化生态休闲养生项目,创新中国第一“天人相应”意境旅游区,可以增强整体项目的可游性、体验性和吸引力。

2、文化是旅游精髓理念。文化是园林和旅游的灵魂。发挥人间佛教文化生态保护、密切社会、文学艺术、人生教育的功能和渊源,创新文化诠释生态,打造西部第一“人间佛教旅游地”,可以增强和补充江油市李白文化核心形象,核心吸引力,提供双核心产品支撑。

3、整合一体发展理念。坚持西山佛教文化、森林生态整合开发理念,创新文化与生态整合开发模式。利用西山佛教文化、森林生态,城郊和要道优势,整合延伸旅游产业链,打造以休闲娱乐、康体健身、商

务会议、高端主题会所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区和城市后花园。

4、和谐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理念,通过对人间佛教文化艺术的创造和传承、对佛文化教义、符号、文化场景、文化氛围在生态环境中的移植,策划自然是人类的摇篮和归宿,人体来于自然,依赖自然,还于自然的“人地和谐”意境。感悟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发展原则:特色文化生态整合

遵循科学原则,正确开发佛教、生态旅游资源,持续发挥,旅游功能和价值。

1、佛教文化特色性原则。西山罗汉寺佛教文化历史涵蕴深厚,是特色旅游资源。紧紧围绕“佛文化生态”主题,开发特色旅游项目。

2、人间佛教体验性原则。围绕佛教文化生态主题,从观赏性开发向参与体验性开发转变,设计特有的旅游体验感悟项目。

3、人间佛教开放性原则。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佛文化走入人间社会,佛教与旅游协调发展,增强旅游吸引力,发挥其现实的旅游功能和经济价值。

4、佛文化生态性原则。坚持寓教于游,发挥佛教文化的生态保护底蕴,整合开发,策划“天人合一”的文化生态旅游项目,体验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理念。

(四)发展思路:文化生态主题城市公园

项目建设要挖掘旅游文化,整合文化和生态一体化发展,实现目标、主题、文化、形象、产业的统一,依托人间佛教文化,塑造城市旅游新的地标形象,构

建泛旅游产业链,打造多功能的城市TBD,引领新方式,打造多层次佛学体验旅游方式,构建佛教文化的现代生活体系,营造和谐文化社区。

1、挖掘旅游文化。佛教文化是西山旅游区核心文化,人间佛教文化是西山旅游的延伸文化。一要突出人间佛教的创新思路;二是突出佛教文化生态;三是突出佛教文化交流,打造西部第一“人间佛教文化旅游地”。

2、整合文化和生态一体化发展,实现目标、主题、文化、形象、产业的统一。罗汉寺庙和西山公园地理开发,文化表现不突出,杂乱。西山罗汉寺佛教文化区要提升环境质量,西山生态游憩区需要文化阐释。西山生态公园与佛教文化整合,使佛教寺院文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一体,相得益彰,创建人间佛教文化生态旅游地。

3、依托人间佛教文化,塑造城市旅游新的地标形象。李白文化一直以来是江油市的人文地标。树立江油市作为佛教文化产业延伸的核心形象,打造城市旅游新的核心吸引力,作为对李白故里的补充,为改善江油市灾后旅游环境提供双核心产品支撑。

4、构建泛旅游产业链,打造多功能的城市TBD。本项目位于城市西郊,生态环境良好,风水极佳,项目开发必须集合“食、宿、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延伸产业链,形成为集养生、休闲、娱乐、体验为一体的多层次旅游景区。

5、引领新方式,打造多层次佛学体验旅游方式。项目在开发中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市场空缺,通过延伸佛学体验的深度、丰度和广度,引领新型佛教旅游方式,令游客全方位多层次获得对佛学的体验与感悟。

6、构建佛教文化的现代生活体系,营造和谐文化社区。通过对传统佛教文化符号、文化场景、文化氛围的移植,形成文化象征物,让佛教徒、信众、佛学爱好者乃至于跟佛教没有关系的人,都可以在接触佛的精神或具象中感悟自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天人合一、人地和谐,获得心灵的收获与慰藉。西山文化生态旅游区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社区。

(五)三大意境审美设计

第一意境:文化艺术观赏、禅修体验。

弥勒殿——观音殿——大雄宝殿——罗汉堂

——广场——金刚坛城——西山观音莲座(地

标)——观景台(俯瞰江油城区风景)。

第二意境:佛文化交流体验。百竹林(佛

文化碑廊,文化生态)、百果林(文化生态)、

百草药园(佛教常用单方碑廊,文化生态)、

健身园(佛文化健身操碑廊,文化生态)、讲经堂(禅修体验)、斋堂(禅修体验)、祈福殿(禅修体验)、藏经楼(研修体验)。

第三意境:文化生态感悟人地和谐。文化江油长廊、游乐场(含感恩碑廊)、吉祥园(老年活动)、老年公寓(敬老院)、桂花林养生,桫椤谷游憩度假村,森林沐浴度假中心、高尔夫练习;善缘互助中心(善心、诚心、佛心、平常心)、功德林(人地)、烈士陵园(人地)、回民墓地(人地)、佛文化度假中心(人地)。

建设项目内容设计总表

附图1:四川省江油县西山罗汉寺佛教文化生态旅游区项目功能分区图

附图2:四川省江油县西山罗汉寺佛教文化生态旅游区项目总平面布置图

附图3:佛文化寺庙和广场区效果图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2018)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2018)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已经2018年12月10日文化和旅游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9年3月1日起施行。 部长雒树刚 2018年12月10日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维护和培育文化生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和旅游部同意设立的特定区域。 第三条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贯彻新发展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第四条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应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保护孕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 第二章申报与设立 第五条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依托相关行政区域设立,区域范围为县、地市或若干县域。 第六条申报和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应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履行申报、审核、论证、批准等程序。 第七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可以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一)传统文化历史积淀丰厚,具有鲜明地域或民族特色,文化生态保持良好;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是当地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序,传承实践富有活力、氛围浓厚,当地民众广泛参与,认同感强;

荆州太湖港引江济汉——海子湖生态景观带

荆州市太湖港(引江济汉——海子湖)生态景观带 规划说明 一、规划背景 荆州地处长江中下游的江汉平原地带,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水资源丰富。自古以来,丰富的水系对荆州市城市形态的演变发展起着重要影响。城市景观与水环境相辅相成,城市文化更是与水文化密不可分。水文化已是荆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环境亦成为当今影响城市环境,与市民生活休戚相关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荆州市委、市政府围绕人水和谐主题,将建设生态城市作为荆州可持续性发展的重大课题进行研究,组织编制了相关专项规划和专题研究,安排建设计划并分期实施,为改善荆州市的水环境,提升城市水文化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太湖港排渠属长湖水系的一级支流,由港北渠、港中渠、港南渠及汇合后的港总渠组成,是太湖港水库的下泄渠道;在沙桥门与长湖湖堤相接,流经荆州市城区于沙市区凤凰山注入长湖。太湖港渠流域面积396.66平方公里,全长64.8公里。太湖港常水位28.70~29.20米(黄海高程)之间,设计50年一遇洪水位在33.21~31.70米(黄海高程)之间,100年一遇洪水位在32.20~33.42米(黄海高程)之间,太湖港保护类别为三类。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非汛期为下游提供灌溉、农业及景观用水。 太湖港渠是荆州市的一条重要河渠,也是连接荆州区与沙市区的重要景观水系。随着荆州区纪南镇三红片区、荆北新区、外荆襄河片区及纪南新区的开发建设,其重要的地位日益凸显。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市民对居住环境的景观及生态作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提升滨河绿地的景观及综合功能对提升周边区域土地利用价值,打造优良的宜居环境,塑造荆州市良好的城市形象,打造城市重要的滨水生态廊道,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平台,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特编制太湖港(引江济汉——海子湖)生态景观带规划。 二、区位情况及气候环境 太湖港位于荆州市中北部,其西北部为岭冲相间的丘陵地形,东南部地势平坦低洼,丘林和平原在面积上各一半。 太湖港渠城区段起点为引江济汉渠,终点为长湖,全长16公里;贯穿纪南镇三红片区,古城片区,荆北片区,外荆襄河片区及纪南新区。太湖港渠以北有太晖观、得胜街、卓尔城、北港公园等历史文化景点与城市公园等;以南有三国公园、三义街、盆景园、仙都景区、明月公园、荆襄河湿地公园、植物园等历史文化景点与城市公园。太湖港渠与南排渠、郢南渠、四号路排渠、江岳界排渠相连,通过荆州泵站、柳门泵站与护城河实现互通,护城河水经荆州泵站、柳门泵站提升排入太湖港;并在三岔口处南接荆襄外河并建有节制闸。 太湖港处于四湖流域上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雨热同季,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高照充足,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适宜粮、棉、油等作物生长,具备优越的农业发展气候条件。根据气象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水量1000~1350mm,汛期5~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0%左右,6、7两月是降雨量最多的月份。单站实测年最大降水量2309.4mm。多年平均气候16℃左右,高温期一般为5~ 9月,年无霜期250 ~ 270d。年蒸发量1246mm ~1724mm。三、规划范围 荆州市太湖港(引江济汉~海子湖)生态景观带起于滨河大道,止于海子

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所需经费预算报告

《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项目总体规划编制预算报告 《大理白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项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民族文化大州向民族文化强州转变”。“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项目纳入了大理白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项目实施迫在眉睫。本预算报告根据财政部财建[2001]第591号《财政投资评审管理暂行规定》,参照已开展和完成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编制的相邻省外州市和省内迪庆州的情况进行预算: 一、科研业务费 (一)考察调研费用40万元:按项目组专家20人计算,调研时间一个月,每人2万元。 (二)测试分析费用20万元:由测试布点和分析两部分构成,其中前者在设计部门的指导下,级文化部门完成。前者15万元,后者5万元。 (三)模型、数据库处理费用10万元:该费用为纯技术处理费,除研究人员工资外无其他成本。 (四)文献资料费用5万元:该项目为我州创建工作的一部

分,而领导小组成员为各政府部门的相关领导,其图文资料只要有的均可无偿提供,不足部门须从其他国内文化部门购买,控制在10万元以内。 (五)交通差旅费45万元:工作时间长、范围广、战线长。 (六)讨论评审会费用75万元:项目实施过程中要进行5次讨论会,按市场价测算,每次会议需经费15万元,5次合计为75万元。 以上六项小计为185万元。 二、实验材料费 实验材料费部门已计入测试分析费中,主要由计算机耗材组成,根据设计成果,经测算需10万元。 三、仪器设备费 作为资深设计部门,应该均有为工作服务的仪器设备,不需要重新购置仪器设备,只考虑仪器设备折旧5万元(按20%计算)。 四、项目组织实施费 费用为项单位管理费,考虑到工作的复杂性,按10%计算,为48万元。 五、科研人员工资 由于该类项目无标准可作为依据,第一部门(科研业务费)已部门人工费,项目组成专家20人,另增7.5万元/人标准暂付

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的开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a10917321.html, 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的开发 作者:田金霞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1年第35期 [摘要]生态旅游作为现代旅游的发展趋势而倍受青睐。张家界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发展前景广阔。本文阐述了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发展生态旅游已取得的成果,分析了其发展生态旅游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从景区生态文明建设,旅游低碳运营模式,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等方面提出了深度发展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的策略。 [关键词]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策略 一、引言 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 H.Ceballos 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的,于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被正式确认,旋即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 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中国的生态旅游是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其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拉开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序幕。 本文试对其生态旅游现状及深度开发策略进行分析,以期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二、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张家界市境内,是1982年由国务院委托国家计委批准成立的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1992年12月因奇特的石英砂岩大峰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04年2月又被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公园以奇特 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著称,有奇峰3000多座,气势蔚为壮观。峰间峡谷,溪流潺潺,浓荫蔽日,有“三千奇峰,八百秀水”之美称,自然风光壮美绝伦。公园森林植物和野生动物资源极为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8%,是一座巨大的生物宝库和天然氧吧,被称为“自然博物馆和天然植物园”。草木禽兽与奇山异水同生共荣,形成完美的自然生态系统,为张家界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基础。 1.发展生态旅游已取得的成果 张家界以旅游立市,旅游业得到蓬勃发展,但在早期的开发过程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十分突出,曾被联合国遗产委员会亮出黄牌警告,张家界政府吸取经验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整治措施,生态旅游初见成效。

关于我国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国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1-8-1信息来源: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国家林业局政府网2月25日讯为贯彻落实局党组构建繁荣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战略部署,我办对全国90处国家级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状况进行了书面专题调研,并对浙江龙湾潭、黑龙江哈尔滨、龙江森工方正龙山、大兴安岭北极村等四处国家级森林公园进行了实地调研。 一、我国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1、森林公园已经成为弘扬生态文化的主要场所。我国自1982年9月建立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湖南省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以来,经过25年的发展,至2006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级森林公园2067处,规划总面积1569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660处,面积1125万公顷。每年到森林公园参观、游览、访问和学习的游客快速增长,2006年全国森林公园旅游人数达到2.13亿人次,有52处国家森林公园年旅游人数超过50万人次,18处国家森林公园年旅游人数超过100万人次。旅游者投入大森林的怀抱,不仅能在观光、游览过程中体验祖国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感受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愉悦心情,同时还能进一步激发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进一步热爱森林、保护自然的美好情愫。 2、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多年来,各森林公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加强森林(自然)博物馆、标本馆、游客中心、科普长廊、解说步道以及宣传科普的标识、标牌、解说牌等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并不断强化这些设施的科普教育功能,为人们了解森林、认识林业、探索自然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和条件。河北前南峪国家森林公园建立了水土保持展览馆、林业发展史展览馆和太行民居博物馆,自1998年开园以来,已经有150万人次游人来参观和学习。宁夏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先后建起了六盘山自然资源馆、生态植物园、生态博物馆,每年来参观的游客超过10万人次。内蒙古森工乌尔旗汉国家森林公园的自然博物馆,收集存档的标本种类达2054种、13695件,每年接待大量国内外专家学者、大中小学生前来参观。 3、森林公园已经建设了形式多样的教育基地。森林公园具有丰富而多样的自然、人文资源,生态文化底蕴丰厚,是建立各类教育基地的理想场所。一批国家森林公园已经被命名为省级以上的科普教育基地、生态环境教育基地、生态道德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众多的森林公园也已经成为实习基地、夏(冬)令营活动基地,写生、创作基地、影视拍摄基地等等。哈尔滨国家森林公园设立了13个植物专类园区,园内设置植物标牌、解说牌,每年开展“认知植物亲近自然”等一系列科普活动,使上万名中小学生接受植物科普知识的教育。山东昆嵛山国家森林公园近来来采集、制作昆虫标本800余种10万余件,植物标本700多种,每年都有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山东大学等20多所大中院校来公园实习。 4、森林公园已经探索出多种传播、弘扬生态文化的有效途径。森林公园不断推出“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旅游活动,使人们在游览休闲过程中拓宽对自然的认知,受到自然生态知识的

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体系的构建

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体系的构建 张 杰 徐 波 那守海 (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 摘 要 概括了中国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发展现状,并就森林旅游的开展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体系构建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体系应由教育体系、发展体系、监测体系、评价体系、防治体系、保障体系六大部分构成。 关键词 森林公园;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构建 分类号 S759.91 Establishm ent of C onservation System of Eco-tourism Environment in Forest Parks/Zhang Jie,Xu Bo,Na Shouhai (Nort heast Forestr y U niv ersity,Harbin150040,P.R.China)//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2003,31 (4).-20~23 T he status of forest parks and forest tourism is summar ized in China,and the impact o f forest tourism on for est eco log ical environment and t he necessity of building of co nservation system for eco-tourism env ironment are analyzed.T he conser vation system of eco-tourism environment includes educat ion system,dev elo ping system,monitor system,assess ment system,prevention and reco ver y system and support system. Key words Forest par k;Ecolog ical environment;Conserv ation system;Establishment 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回归自然,走进森林,领略大自然的秀丽风光,利用森林的特殊功能来调节身心,恢复生理和心理平衡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森林公园的建立与发展正是适应了这一趋势。1982年我国建成了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经过20a的发展,截止到2002年,我国已建立各类森林公园1200余处,其中国家级380处,遍布30个省、市、自治区,总经营面积达1130万hm2。全国森林公园拥有宾馆、饭店、商店等旅游服务设施40多万m2,接待床位近10万张,旅游车船4000台(艘),主要游线路达15000多公里。拥有森林旅行社、森林旅游公司近100家,森林旅游从业人员8万多人,年接待森林旅游人数近6000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超过10亿元,综合效益达150亿元,创造了极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 森林旅游的开展对森林公园生态环境的影响 1.1 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开发与建设对森林生态景观的影响 森林公园生态景观具有和谐性、稳定性和统一性。在原生生境地区开展森林旅游,伴随着旅游设施如建筑物、道路的修建,将会在原始的自然景观中引入人工成分,造成景观破碎化。从旅游心理学和美学的角度出发,两种生态系统的交界最能吸引旅游者,如水陆交错带、森林和林中草地的交错带,但这些地带的景观破坏也最严重。如在森林公园修建的大型宾馆、饭店,既与自然景观不协调,又严重地影响了动物的重要生境和活动通道。 1.2 森林旅游活动行为对森林公园生态环境的影响 森林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对生态系统及其动植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践踏、采集、用火及垃圾堆放等。践踏会使游道两旁的植物树种更新困难,改变了植物群落的年龄结构;践踏使游道两旁的土壤板结,增加地表径流,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游客 第一作者简介:张杰,女,1966年3月生,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2002年10月11日。 责任编辑:张建华。 有意无意地采集花朵、枝叶、真菌或带入的外来物种,会改变物种的组成或结构。森林旅游活动中用火不当,不仅会引起火灾,甚至会引发稀有植物种的消失。垃圾堆放不当,特别是白色垃圾,极难腐化,造成白色污染,破坏森林公园的生态完整性。 动物对森林旅游者的活动非常敏感,森林旅游者及管理人员的活动,影响动物的正常取食和繁殖,使一些易受惊吓的动物远离森林公园。森林旅游者乱丢吃剩的食物,会改变某些动物的食物结构。森林公园内动物的种群数量及种类组成常因森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及森林旅游活动的开展而发生显著变化。 森林旅游活动还会造成森林公园大气、水质的干扰和破坏。没有经过处理或仅经过初级处理的污水排放到水环境中,会把病原体带入水中;污水排入使水体的富养化加速。以湖泊、水库、池塘等水体为基础建立的森林公园,受到的影响更为突出。 受经济利益驱使,对高峰期森林旅游者数量不加控制,严重超越生态环境容量;缺少必要的污染防治和环境监测措施,将会导致森林公园环境污染和生境退化[1~3]。 2 构建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体系的必要性 我国的森林公园产业是在缺乏足够规划的指导下迅速发展起来的,虽已具有相当的产业规模,但在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问题。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森林公园内开展旅游活动对森林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着缺陷和不足,会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此,搞好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但是要解决这一问题,并不是仅仅靠哪一个单位、哪一个部门、哪一个环节就能够完成的,而是要靠建立一个包含教育、发展、监测、评价、防治、保障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系。笔者在研究了多个森林公园的环境保护工作后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体系,以保障森林公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效、有序地进行,促进森林公园生态环境的良性循 第31卷第4期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V ol.31N o.4 2003年7月JOU RN AL OF N ORT HEA ST F OREST RY U N IVERSIT Y Jul.2003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广东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管理办法》解读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广东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管理办法》解读 一、背景情况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称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文化和旅游部出台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已于2019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研究制定省级及以下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规范,积极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会同有关单位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广东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0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与当地的社会人文、自然等生态环境密切相关。2006年,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我国首次提出建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之一的构想,即建立“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部批准设立的特定区域”。构建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创新性实践,使非遗保护工作从静态和单体的保护上升到动态和整体性的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在非遗得以孕育传承的生态,表现在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吸引力在环境氛围,是遗产与载体、环境的有机结合。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有助于对具有独特价值和深厚内涵的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的活态保护与传承,维护区域内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完整,提高区域内人民群众自觉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建立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在我省境内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岭南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既是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重要补充,也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探索和实践。目前,我省共有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9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共涉及9个地级以上市,初步涵盖了客家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雷州文化、瑶族文化、侨乡文化、粤剧粤曲文化等岭南代表性文化形态的文化生态保护区体系。 (非正式文本,仅供参考。若下载后打开异常,可用记事本打开)

申报指南——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申报指南——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规定,申报地区人民政府向省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提出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请;省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审核论证,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向文化和旅游部提出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请。 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对申报材料齐全且符合要求的申请地区,文化和旅游部根据年度工作计划组织考察组进行实地考察。文化和旅游部根据实地考察情况,对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组织专家论证。根据论证意见,文化和旅游部将符合条件的申请地区设立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后一年内,所在地区人民政府应当在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的基础上,细化形成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经省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审核,报省级人民政府审议通过后发布实施,并报文化和旅游部备案。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实施三年后,由省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向文化和旅游部提出验收申请;文化和旅游部根据申请组织开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验收。验收合格的,正式公布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并授牌。 来源: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令第1号) 02所需材料 一、《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规定,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省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请和省级人民政府同意申请的相关文件; (二)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 (三)省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论证意见; (四)本省(区、市)内实行文化生态区域性整体保护的相关文件; (五)其他有关材料。 二、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由省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相关地区人民政府负责编制。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对文化形态形成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现状、鲜明特色、文化内涵与价值的描述和分析; (二)保护区域范围及重点区域,区域内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文物保

开发区简介

湖北荆州城南经济开发区简介 湖北荆州城南经济开发区设立于1992年8月,是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经济开发区(鄂政函[1992]59号),类型为高新经济技术产业园。开发区位于荆州古城以南,长江大堤以北,地理位置优越,是荆州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开发区核准面积14.35平方公里,规划面积41.96平方公里,建成区用地面积7.03平方公里,发区下辖9个居委会,常住人口9.7万人。 开发区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发展为主线,以建设“集约型园区,现代化新城”为奋斗目标,致力于科学发展,全力打造中国石油机械制造基地、两湖平原新型建材基地、华中照明电器产业基地、华中地区食品工业基地。现有企业515个,其中工业企业353个。 城南开发区2008年—2013年批准建设用地供应面积189.5428公顷。其中:住宅用地12宗地,面积25.2840公顷(保障性住房用地 2宗地,面积7.8158公顷);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1宗地,面积 4.0000公顷;工矿仓储用地48宗地,面积150.7334公顷;商业用地1宗地,面积0.2088公顷;其他用2宗地,面积 9.3166公顷。 荆州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简介 荆州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位于我市中心城区北部,南临

荆州古城,北据长湖,与中心城区只有沪蓉高铁一路之隔。纪南文化旅游区总面积198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40平方公里,共有5.8万人。 该区有三个优势:一是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区内有楚纪南故城遗址(包括雨台山古墓群)、郢城遗址、鸡公山遗址等3个国家文保单位,其中楚纪南故城遗址占地16平方公里,楚国曾在此建都411年,历经20位楚王;郢城遗址占地2平方公里,距楚纪南故城遗址不到1公里,为秦将白起拔郢后修建的秦国南郡治所;鸡公山遗址面积1000平方米,旧石器及其加工残碎物等文化层厚达1.5米,距今5万多年,填补了我国旧石器时代平原居址的考古空白。二是自然风光秀美。区内有风光旖旎的长湖。长湖为湖北省第三大湖泊,面积约150平方公里,由荆州、荆门和潜江三市共享。三是交通非常便利。长湖距荆州古城仅3.5公里,距沙市商业区不到4公里。沪蓉高铁荆州火车站就设在区内,汉宜、襄荆两条高速和207、318两条国道穿境而过,即将通水通航的引江济汉渠穿越纪南文化旅游区10公里。 2010年3月,省政府和国家文物局签署了《共建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框架协议》。同年11月,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荆州楚纪南城大遗址保护区(同时挂“荆州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牌子,海子湖为长湖荆州境内一部分)。2012年10月,省政府批准实施《荆州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总体规

【VIP专享】“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挂牌后的调查报告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挂牌后的 工作进展实地调查报告 为求比较深入地了解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近况,特别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挂牌后的工作进展,我们于7月14——18日、8月12——15日,参加了省文史馆组织的 实地调查,分别对黄山市的黟歙二县、宣州市的绩溪县及江西省的婺源县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召开了五次座谈会;江西省文史馆、上饶市政府和文化局派员参加了在婺源的调研和座谈。 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提出在全国设立十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徽州是继闽南成 立的第二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1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分别给原徽州府所 属的黄山市及宣州市的绩溪县、江西省的婺源县颁发了实验区牌子,安徽省省长王三运、 省政协主席杨多良、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臧世凯等参加了这一仪式。可以说,徽州文化生态 的全面保护已被提上了上至国家下至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月8日 根据所到之处的所见所闻,深感挂牌以后的8个多月来,以上三地虽然都做了许多工作,但因目前的行政区划和文化生态保护工作不相适应,两省三市缺乏统一领导与协调机构,加之缺乏专项经费与相关人才,又无现成模式可供借鉴,因而没有多少实质性的进展,各地大都处于观望状态,等待上级部门的进一步指示。 我们认为,为要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做好,上级部门似应创新思路,敢于 破题,迅速成立统一领导与协调的机构,做出统一规划并切实推进。 困难与问题 一、徽州老房子在急剧减少 徽州老房子在徽州文化生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以其鲜明的地方风格为世 人所惊叹,而且也是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徽州文化“物遗”和“非物遗”的优秀结晶。然而它们却一直处于合法、非法和自然的三大破坏之中。 所谓合法破坏,即是具有不可抗拒性的属于政府行为的强力破坏。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以歙县政府名义将有着千百年历史、最具徽州文化特征的标志性建筑——徽州府衙拆改成 了县政府;徽州区潜口的金紫祠更只是因为乡干部想用白果树板打家具,竟将这幢早在建 国后经刘敦桢考察并被写上《徽州明代建筑》、全是白果树用料的举国罕见的宏伟建筑拆毁,致使该村寓京学者汪世清先生闻之痛不欲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如果说这些愚蠢的政 府行为发生在二十年前尚可原谅,那么发生于今春在黄山市政府的所在地强行推平屯溪柏 树老街和黎阳老街,拆毁了大量老房子,公然无视“文物保护法”和“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及专家学者的据理力争、群众的强烈反对,就实在令人难以理解了。 所谓非法破坏,是指那些没有经过政府批准的违法行为。如原歙县建委主任、县政协 副主席、因贪污等罪正在服刑的徐普来所拆建之“徽商大宅院”,即是在歙县一带拆了十多幢老房子及牌坊、古桥胡乱“复原”的,从没有征得文物部门的同意。再如上海郊区新建 的一座休闲公园,也从徽州拆走了几十幢老房子及牌楼等古建筑。据该老板说,象他这样 拆运徽州老房子的就有十多家,其中北京一家比他拆走更多。可以说,收购徽州老房子已 成了一些人新一轮的财富投资乃至洗钱方式,大肆收购徽派古民居已成当下风气。然而这 样的大肆拆迁搬运,政府的主管部门竟然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自然破坏,是指因为无人居住、无人管理、无钱修复等原因而致使一些老房子逐渐毁

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

论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以山西管涔 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作者:张蕊文章来源:中国论文联盟点击数:71 更新时间:2009年05月06日摘要:随着人类“回归自然”热情的高涨,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提倡环保的森林生态旅游成为国际生态旅游的新时尚。但由于自身的经济技术、专业设施和人才缺乏及民众环保意识较差的情况,我国在森林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就此以山西管涔山国家森林为例,指出其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生态旅游;森林生态旅游;对策 由于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引起人类社会对环境质量的普遍关注,另外,基于旅游的盲目发展造成的旅游环境衰退,引发了人们对传统大众旅游方式的反思和对生态旅游及可持续发展的呼唤。而当前,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为了响应“绿色奥运”的精神,我国正面向全社会开展“绿色旅游项目推介计划”和“绿色旅游行为倡议”等,积极推广各种人与自然和谐的旅游活动。 1. 生态旅游 1.1 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 年首次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环境的危机的背景下,人们环境意识开始觉醒,而其内涵也得到不断的充实,即生态旅游是在被保护的自然生态系统中,以自然景观为主体,融合区域内人文、社会景观为对象的郊野性旅游,旅游者通过与自然的接近,达到了解自然、享受自然生态功能的好处,产生回归自然的意境,从而自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一种科学、高雅、文明的旅游方式。 1.2 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

文化生态学的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文化生态学的理论研究综述 A Summary Of The Cultural Ecological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In Our Country 03级城市规划马健031712 摘要:文化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引入我国只有短短十几年,但是在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首先整体分析了我国文化生态学理论研究速度的加快和研究领域的扩展,然后又从人类与社会学界、地理与景观学界、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界三方面分述我国文化生态学理论研究现状,最后总结了我国文化生态学的理论研究特点。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理论研究综述中国 Abstract:Cultural ecology is a new rising interdisciplinary,which was introduced into our country maybe just ten years ago,however,it has already achieved great developments in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This text at first analyzes the speed up of the cultural ecological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in our country as a whole and the expanding of the investigation area, then narrates the actuality of the cultural ecological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in our country according to the three aspects,which are:human and social circles,geographical and landscape circles,and urban design and architectural circles,at last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al ecological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Cultural ecology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summary 1引言 文化生态学是随着20世纪中期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又分离、对抗,走向融合的趋势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学科,最早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朱利安·海内斯·斯图尔德(Juliar Haynes Steward,1902-1972年)于1955年在其理论著作《文化变化理论:多线性变革的方法》中提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文化生态学汲取了生态学、文化人类学、文化地理学、城市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营养基础,并得到了越来越多专家的重视,逐渐形成一门新的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但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维持城市特色的各种文化却遭到了“生态破坏”,文化生态引起了多方学者的关注,他们引进相关理论,不断扩展理论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并积极地运用理论进行探索实践,使我国的文化生态学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荆州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

荆州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 一.旅游区规划资源整合打造情况,包括近期及远期亮点项目,主辅 景点关系,旅游区内线路整合等情况 (一)资源整合打造 资源整合是荆州古城旅游区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素质与效益提升的必然要求,也是区域旅游高效开发的先决条件。资源整合主要从如下四个方面展开: 1.梳理资源结构,确定开发核心重点 荆州古城旅游区包括三大资源,从文化角度解析,分别是: 三国文化资源——以荆州古城为主要载体;楚文化资源——以熊家冢、纪南城、八岭山、纪山为主要载体,水文化资源——以海子湖、蓝星洲、引江济汉工程、洈水风景区为主要载体。 新一轮规划与开发将围绕三大资源体系进行项目创新与组合。 其中,三国文化载体——荆州古城景区是近中远三个阶段一以贯之的开发重点,是区域产业组织核心、带动龙头、旅游服务与线路组织核心。 洈水风景区与楚文化载体中的熊家冢是开发次重点,是荆州古城旅游区旅游产品类型扩张的主要落脚点。 2.形成更加一体的开发格局 本次规划形成如下整体开发格局:一核·四区·一带 ·一核:荆州古城旅游片区 荆州古城景区是整个荆州古城旅游区的文化资源赋存核心、吸引力核心、交通核心、产品线路枢纽,是未来荆州古城旅游区发展的重点与带动龙头。 ·四区:楚都国家考古公园·洈水风景区·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蓝星洲长江生态运动公园 ·一带:“引江济汉”水文化旅游带 3.以目的地打造引领产业运营与市场开发 本次规划将荆州古城作为有统一性的国际型旅游目的地加以打造。各项产业培育政策、产业总体运营模式与市场开发措施均围绕整体目的地的打造。 其要点包括: ·强调大型投资资本的对产业突破发展的显著促进作用,积极为大型投资资本创造整体进入条件。 将已有协议意向的四川华通公司的开发关注作为重点,结合“营城”理念,对荆州古城景区进行商业运作设计,提出可优先实施的重点项目。 ·同构型资源与景区实施错位发展

绩溪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工作汇报-绩溪文化馆

保护徽州文化,促进非遗传承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报告 绩溪县文化馆 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紧密结合工作实际,针对我县徽州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深入有关乡镇、村走访调研,问情况,找问题,求对策,旨在为进一步促进非遗传承提供决策参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一是建立名录保护非遗。全县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1项,省级名录(含扩展名录)17项,市级名录43项,县级名录108项。内容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戏剧、舞蹈、民俗、游艺与传统体育竞技以及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等方面,项目总数、级别均列全省第一方阵,全市首位。二是创新机制夯实非遗。扎实开展田野调查,共征集非遗线索上千条,登记273项,并率先汇编成册,普查经验在全省会议上作典型交流。启动实施传承人工程,有1位徽墨技师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5位民间艺人被评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居全省前列,另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9人,县级61人。切实加强传习所和民间保护组织建设。先后建立徽墨、徽戏、民歌、抬五帝、三雕等近20家研习社、传习所及徽墨协会、三雕协会、徽菜协会等民间保护组织,其中胡开文墨厂评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徽厨技师学院等3家单位评为省首批传习基地,徽剧童子班等4家评为文保区示范基地。通过组织兴趣班、专家授课、编写特色教材、实地体验等各种形式,将非遗内

容有效引入中小学课堂,普及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徽戏童子班的教学,已经成为许多学校的一道独特文化景观。三是开展活动激活非遗。先后组织了“赛琼碗”徽菜民俗表演、“绩溪风味小吃比拼”,“千盏彩灯闹元宵”“徽山绩水迎盛世”“徽韵流芳”等大型民俗展演,成功举办了五届徽菜美食文化节”、六届“安苗节”、“油菜花节”等各类徽文化节庆活动。利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春节等节日开展文化生态保护系列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保护空间。四是打造精品展示非遗。塑造文艺精品,提升艺术影响力,从而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以《月亮起山一盏灯》《十绣鞋》《四季歌》为代表的绩溪民歌先后登上全国农民歌会和央视,并荣获江淮群星奖,手龙舞荣获全省民间舞蹈大赛二等奖,先后出版《中国徽派三雕》、《徽州民谣》、《名人故里绩溪》丛书等徽学专著。五是发展产业做强非遗。鼓励支持传统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目前徽墨、徽州三雕等非遗产业初具规模,尤其是徽墨产业势头强劲,形成了华阳、上庄为中心,胡开文墨厂和良才墨业为龙头的产业群,“苍珮室”“艺粟斋”等品牌畅销海内外,年产值超千万元。石雕、木雕等工艺品市场趋热,民歌民俗逐渐走俏,以非遗为支撑的文化旅游已成为一大亮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新的课题,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是经费短缺。非遗保护传承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传习基地建设、传承人培养、精品创作传播、展演活动组织等所需经费较大,且需要长期持续投入,资金缺口大。二是人才匮乏。

北京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普教育的思考

2011年第05期(总第255期) 吉 林 农 业 JILIN AGRICULTURE NO.05,2011(CumulativetyNO.255) 270 JILIN AGRICULTURE 2007年国家林业局党组提出了建设繁荣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战略发展目标,旨在通过生态文化建设、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树立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全面提升林业对现代文明的引领作用。北京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隶属于北京市八达岭林场,现在已经被列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林业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基地、北京市校外教育协会会员单位。作为面向大众的开放性森林公园和科普教育基地,公园在生态文明和科普基地的建设中,主要是通过生态文化和科普基地的建设中实现。生态文化担当着普及生态文明的重任,它对于全体人民了解生态科学、热爱生态文明是非常必要的,特别对于青少年树立生态科学思想和生态文明观有很好的作用。 1 公园概况 北京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万里长城八达岭和居庸关之间,总面积4.4×104亩,公园隶属于北京四大国有林场之一北京市八达岭林场。公园最高峰海拔1238m,分布植物539种、动物158种、林木绿化率达到96%,为中国首家通过FSC国际认证的生态公益林区。公园主要景区有红叶岭风景区、青龙谷风景区、丁香谷风景区。 红叶映残长城是公园的最佳景观,其他还有暴马丁香、杏花、梨花、“望龙”系列景点等高价值独特景观资源。詹天佑修建的中华第一条铁路—“人”字形铁路位于公园境内。 因海拔高(平均750m)、森林茂盛和古长城隔挡作用,公园常年气温比市区低5℃,负氧离子含量极丰富,是首都春天离开最晚、夏日最清凉、秋彩来临最早且最艳、冬雪最富意境的地方。 2 生态文化和科普建设 公园自建设之初就非常注重生态文化建设,在全面调查公园分析公园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公园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并在近几年初见成效。 根据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的实际情况,兴建了青龙谷景区入口近一公里科普长廊,长廊由十六块动植物卡通造型、生动各异的生态科普展示牌组成,通过形象的视觉效果处理来实现通俗易懂的森林生态文化宣传,并提供了系统的生物生态知识的阐释;建立完备的人性化指路系统,指路牌上不只标注了景点名还有距离元素,让人们清楚的了解现在人们所处的位置;丰富林业科普宣传牌示,公园以八达岭林场强大的林业技术支持为依托,建立了多样的林业科普宣传牌;景点解说系统与公园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相结合,让人们在游览的同时,了解本地区的生态文化;植物科普展牌,公园物种丰富,为人们了解植物,在美景如画的环境中学习生态文化知识。 森林公园具有丰富而多样的自然、人文资源,生态文化底蕴丰厚,是建立各类教育基地的理想场所。公园不断加大投入,提高科普解说牌的科学性、趣味性,寓教于乐,使人们在游览的过程中增长对自然的认知,接受自然生态科普教育,真正达到知性之旅。 生态道德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总和。生态道德建 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公园积极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建设,建造展览牌示,展示人与自然关系;每年春天公园组织单位集体及个人进行义务植树活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公园内安装有人工鸟巢和动物饮水处,通过实物展示,加强生态道德的传播。 深度挖掘本地区的生态文化,开发特色生态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生态旅游,接受生态文化知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在综合调查公园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公园资源特点,公园策划了六大生态文化节,具体为杏花节,梨花节、丁香节、避暑节、红叶节、冰雪节;(2)开展生态林场一日游,让人们在参观生态林场的过程中学习生态文化;(3)建立碳汇造林示范基地,引导社会公众关注气候变化,提高全民保护气候的意识,为国家生态安全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做贡献;(4)“中国艺术家生态文化园”落户在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丁香谷,依托八达岭长城影响力大、人员往来频繁的优势,宣传生态文化,号召公众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参与祖国生态建设。 3 问题与建议 虽然公园在过去的五年中在生态文化和科普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限制公园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生态文化形式单一,宣传力度不够,生态文化建设队伍薄弱等问题。 为了公园的发展提出了几点意见。(1)必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景区内的景点建设、牌示系统建设、观景台建设、游憩区建设、林间小木屋建设、生态文化建设、风景绿地的改造等;(2)加大生态文化建设的科技含量,随着社会的发展,训练有素、具有森林保健基础知识的导游员和专业护理人员将深受欢迎。(3)加强生态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要在森林公园内逐步建立起一支生态科普教育的人才队伍,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到自然、生态知识的教育普及,广泛增强公众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深入人心。(4)加强生态文化产品的保护,积极采取植树造林等生态建设措施,加强幼林抚育和森林经营,尽快恢复森林环境,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5)不断开发生态文化新产品,重视对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炼,突出特色,提升文化品位,开发一系列人们乐于接受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不断丰富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向社会提供更多、更精彩、更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扩大林业对社会的影响。主要包括,建立森林体验营地、森林体验攀爬架、观鸟平台等。 4 结论 本文以北京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明建设为探讨重点,在对森林公园现状森林资源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公园生态文明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及规划内容。通过总结过去科普教育获取的经验,借鉴国内外相关机构组织在科普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对公园生态文明建设和科普教育建设提出了自身意见。 作者简介:姚爱静(1978-),女,北京延庆人,园林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景观规划、科普项目开发。 北京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普教育的思考 姚爱静,赖慧武 (北京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北京 延庆 102112) 摘要:文章以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明和科普基地建设为例,探讨森林公园在生态文明和科普基地建设中的作用和方式方法,通过总结,得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 关键词: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明;科普教育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27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