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崛起

如何看待中国崛起
如何看待中国崛起

如何看待中国崛起

我们伟大的祖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号,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它的成长犹如一条苏醒的巨龙。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随着中国的崛起也必然会给世界带来难以估计的发展机会,即中国的成功就是世界发展的成功。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25年来,已经开创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特征的战略道路。这就是: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一条和平崛起新道路。关于这条道路,我首先要强调一点: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这本身就是中国人的一个重大的历史性战略抉择。这个抉择,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摆在中国人面前的。当时,世界范围新科技革命和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蓬勃兴起,中国领导人把握住这个历史机遇,把全部工作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面临又一次历史性战略抉择。这就是经济全球化同反全球化两股潮流的对抗,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中国领导人果断地确定了进一步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趋利避害”的战略方针,又把中国的改革开放推进到新的水平。关于这条道路,其次我要强调一点: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像中国这样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要发展起来,不应当也不可能设想依赖任何别的国家,而必须也只能把事情主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就是说,更加充分自觉地依靠自身的体制创新,依靠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依靠国内需求和国内市场的开发,依靠把庞大的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并以此来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来解决我们的“超大规模发展难题”,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关于这条道路,我还要强调一点:这是一条奋力崛起而又坚持和平、坚持不争霸的道路。

近代以来大国争霸的历史反复说明,一个大国的崛起,往往导致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急剧变动,甚至引发大战。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走了一条依靠发动侵略战争,实行对外扩张的道路。而这样的道路,总是以失败告终。因此,我们的抉择只能是:和平地崛起。就是说,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

围绕这条道路,最重要的战略方针有三条:一是锐意推进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基本内涵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制度保证;二是大胆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而又坚持弘扬中华文明,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精神支柱;三是统筹兼顾各种利益关系,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社会环境。中国实行改革开放25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进步和发展。但是,中国远未摆脱不发达状态,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一个面临一系列大规模发展难题的发展中国家。

近年来,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成为备受瞩目的世界性现象。无论是“金砖四国”的崛起,还是“中印”联手“打造亚洲世纪”的预测,中国的经济崛起都是无法忽略的。“一个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必须实行大国战略”。改革之初,由于国力相对薄弱,中国尚不具备实现经济整体起飞的条件,与此相对应地国家发展模式呈现“非均衡性”、“分割性”和“策略性”。随着中国进入经济起飞的加速期和经济崛起的成熟阶段,遂产生了制定体现“整体性”、“协调性”和“战略性”的新发展模式的内在需求。

在中国崛起过程中,必然要遇到国家制度建设和社会财富再分配这两大内部难题。首先,崛起是一个长期持续的高速发展过程,这种发展必然对现存制度带来

巨大的压力。如果说,过去20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国崛起提供了经济总量急剧扩张的空间,那么,今后20年左右中国的整体制度建设将全面提高中国的社会文化质量和人的素质;同时,政治体制改革将为中国崛起提供内部缓冲机制和国际空间。

软力量是作为一个大国和强国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根据“软力量”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的定义:它是一种“影响别人选择的能力,如有吸引力的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硬力量和软力量相互作用并相互加强。中国崛起的硬力量部分比软力量部分较早较快提升,也容易得到各方面的重视。但是,软力量的滞后可能成为中国崛起过程中被疏忽的重要内容。在软力量中,制度因素又比文化因素更易于引起注意。因此,在中国崛起的大战略中,应当形成硬力量和软力量、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平衡协调发展的总体框架。

中国文化应当成为中国崛起的软力量的重要构成。这种软力量的作用在于对全中国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的感召力、凝聚力和认同感;同时,它对全世界文化的吸收能力有助于改善和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中国儒家文化的优秀成分确实可以在国际关系中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如“中庸”、“仁政”、“王道”等等。道家的哲学观点对西方思想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亚洲国家对中华文化的天然崇拜正在发生深刻的作用。中国文化的特点使中国崛起具有某种亲和力。

中国崛起需要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培养全民的国家利益意识、全球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感,应当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双向结合过程,中国的崛起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着挑战的过程,质和量必须要一手抓,中国的发展还是值得期待和认可的。

专题复习:大国崛起之美、日、英

美国 1、第一次工业革命:年,制成第一艘汽船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国家之一,走在其他国家前面。 重要发明:爱迪生——发明; 兄弟——发明飞机 意义: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美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 巩固了阶级的统治,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主义)过渡。 (三)一战前后的美国 1、一战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抓住第次工业革命机遇,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2、一战期间战争初期:宣布中立,大发战争财 1917年参战,加入集团,对德宣战; 1918年,取得战争的胜利。 3、一战以后:处罚战败国,参与对世界的重新瓜分 1919年,参加成为操纵国之一 1921—1922年,会议,签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便利。(四)两次大战之间: 1、20世纪20年代,稳定持续发展,经济“繁荣”一时。 2、1929—1933年,爆发(资本主义世界有史以来最为严重)。 3、. 年,当选总统,实行新政。

1)新政特点: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2)积极作用:美国度过了危机,“新政”是美国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的垄断程度,是的一个里程碑。 3)新政的效果:美国度过了危机,但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所以。4)新政的局限性: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五)二战前后的美国: 1、战前:对待法西斯侵略采取纵容侵略的政策。 2、战中:①1941年12月7日,事件爆发(国耻日) ②1941年12月8日,对日宣战 ③年1月,签署《》,加入反法西斯联盟; ④1944年6月,(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⑤1945年2月,参加会议(决定战后成立) ⑥1945年8月上旬,对日投放原子弹,加速二战的结束。 3、战后: 1)对外政策:政策(开始标志:1947年,出台) 冷政治上,; 战经济上, 表军事上,成立 现 2)经济发展 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积累、②政府、③的进步。 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①以为主,对外直接增加,飞速发展,不断扩大; ②经济发展; ③第次科技革命提供了巨大的动力,成为支柱产业。 3)科技:第三次科技革命(起源国)

中国当前的国际环境及应对措施

中国当前的国际环境及应对措施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在世界的角色逐步由革命者转变为建设者。一个受压迫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由此产生的大国崛起效应,使得各种外部阻力也随之增加。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疑虑和防范心态,增加了我们维护周边环境稳定的难度。再者,曾被公认的世界大国,也对中国的迅速崛起心存不轨。这预示着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环境,这也是一个长期面临的问题。中国面对危机,应当坚持“和平与发展”的主题,趋利避害、把握机遇、苦练内功。 一、中国所面临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 (一)政治局势 1.新兴大国崛起,美国重返亚洲。自2011年至今,美国高调宣布“重返亚洲”。这次重大变化缘于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国家的迅速崛起。美国此次返亚目的除了遏制俄罗斯,控制日本、印度,更主要的是防止中国和平崛起。以确保美国对亚太地区以及整个世界的主导权,是明目张胆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举动。美国高调宣称“重返亚洲”,名义上是为了“威慑”中国的崛起对亚洲既有秩序可能产生的“威胁”,从而维持亚洲秩序,但结果则刚好相反。美国宣布“重返”没有多少时间,亚洲秩序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并且不是变得更稳定了,而是出现失序的趋势。近来亚洲各国急速崛起的民族主义,和美国“重返亚洲”所导致的中美关系结构

性的变化不无关联。 2.周边国家躁动,威胁中土安全。近年来,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很不平静:朝鲜半岛局势持续紧张,美国声称要制裁并夸大中国在半岛问题上的影响力,将稳定东亚的“责任”推给中国。中国将面临复杂局面:中朝关系友好,需要维护;朝鲜核问题,又不能坐视不管;南海争端未完待续,菲、越很清楚仅靠自身力量难以与中国抗衡,于是紧拢美国。越美军事合作步伐也在加快,南海局势潜流暗涌;中印边界战争已经结束50年,但印度仍每每把矛头指向中国。一方面以中国为主要对象扩军备战,在中印边境地区部署重兵;另一方面与美国、东盟等加强防务合作,防范中国的意图明显;中日关系因钓鱼岛问题面临严峻局面。在钓鱼岛问题上,中方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日方状况频出,“收购”钓鱼岛、频出军机、公然挑衅。由此看出,中国面临的周边安全挑战是复杂多重的。 (二)经济局势 2007年发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全球化浪潮下,迅速波及全球,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影响到实体经济,美国、欧元区、日本以及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相继陷入衰退,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下降到 2.5%,2009年更是出现了二战以来首次的负增长。现在中国面临的经济局势有两大难题:第一,旧患未除。导致危机的各类深刻根源,如储蓄率过低、消费和福利过高、财政赤字率过高、政府债务率过高、杠杆

最新《中国崛起》读后感

读《中国震撼》有感 在读过《中国震撼》一书之后,我仔细思考着书中带给我的种种由中国发展进步带来的“震撼”。是的,我们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迅速崛起腾飞,以至今日成为亚洲经济最强国家。加之上世纪末的港澳回归,更是为我国的团结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蓝图上添加了重要的一笔。同时,书中也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吸引了我,那就是中国对待世界的态度。 张维为在书中谈到,中国打开国门后,不仅迎来了世界,而且也融入了世界——中国正在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各领域的活动,争取与自己的发展相匹配的国际地位。虽然西方还有部分国家在某些方面依然遥遥领先于中国,但是中国正在逐步成长为全球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对手,并且正在创造一种符合自己社会历史与社会要求的、与美国现代民主相抗衡的政治体制。不管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或者团体组织怎样看待现在的中国,中国必然昂首登上世界的舞台,塑造属于自己的位置。正如外交部长杨洁篪曾经说过“现在中国的命运正越来越紧密的与世界命运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应在“外树形象,内修气质”的前提下,学会用世界性的语言来与国际社会对话与国际社会的方方面面接轨,克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破解难题,以国际贸易通用的规则来指导自己的贸易行为,努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自己的软实力,抱着学习的心态去吸收一切可以吸收的东西,让我们的国家在世界舞台上更有底气,更有自信。 除了通过《中国震撼》了解到中国现状,最重要的我从书中获得了对我们国家的自信心。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许多人会被被西方的一些不实或偏颇的报道蒙蔽,产生一种崇洋媚外的错误思想和心理。但是这是不可取的。正如书中所说2008年的北京奥运,北京在准备基础设施,而美国在准备对伊拉克的战争,一个准备的是建设,一个准备的是战争。谁在以更加积极稳妥的姿态前进,而谁又在扰乱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一目了然。而且近年来不只是国家层面,许多中国企业也都为中国崛起做出贡献。华为成功打入瑞典的市场,联想公司打出了中国品牌,汉语已经成为世界最热门的语言,各个大学争办孔子学院。所以,中国一直在建设,在发展,需要的是和平的环境,也正是我们普通群众所希望的环境。所以我们应该对未来的中国充满信心。我们应该有很强的底气,很足的自豪感。但是在发展中国在世界影响力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反思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腐败、失业、大学生就业难、低收入群体多、中等收入群体发展困难、劳动市

中国的崛起与传统文化

中国的崛起与传统文化 中国崛起不只是物质力量的崛起,而是文明的崛起。如果没有文明的崛起,中国崛起即使成功,也只是短暂的。而中华文明在信息时代,全球化时代和欧洲革命时代的崛起,意味着中华文明一定要成为普世文明。 中国崛起将具有文明史意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上朝贡体系中的国家共同分享着这一文明,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是因为中华文明提供了解决群体生存中面对的各种问题的办法,这构成了她的软力量。然而随着中国的衰微,文明也相应地失去了吸引力。在近代整个转型过程中,中华文化节节败退,无法应付接踵而至的问题。而伴随中国的崛起,中华文明面临了复兴的机遇。有不少学者同意,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但是,这毕竟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 一个国家能否保持国家安全与繁荣昌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战略文化的先进性。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大国总是吸纳、融合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形成自己更有活力的战略文化。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世界大国,有着与西方不同的独特价值观、传统、文化和民族理想,一成不变的地缘战略环境、民族愿望的一致性、一种连续不断又逐渐演化的战略文化是中国得以保持其统一、和平、防御战略思想的理想基础。与此同时,中国必须清楚认识和牢牢把握自己的根本利益和力量,制定和实施符合本国原则和利益、符合国家力量条件、有助于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大战略。大战略的选择及其实施,既受到战略文化的制约,又需要战略文化的支撑。鉴于此,在当前的国际、国内情势之下,如何在道德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构建成熟的合作型战略文化,已经成为构建中国大战略的核心前提之一。 传统文化在20世纪的流失, 当代与过去文化在传统文化上的浅薄, 都使我们必须面对复兴传统文化的使命。中国为了“走向西方”,“与西方接轨”, 已付出了沉重的“文化撕裂”的代价。我们必须重新找到在世界面前自己的文化形象。当然,复兴并不是去复古。我们要以现代的意识去寻找复兴之路,发掘自己的传统文化的源头。凡事都要有个“名”, 有理论上的合法性。只有从中国自己的文化源流中寻找当政立国之“名”,或理论上的合法性,才能平复中国的“文化撕裂”。因此,我们不能丢掉自己的文化源泉,而简单地移植外来文化。中华文明的继续生存,取决于中国重新肯定自己的中华个性。其实,对于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尤其是正在进步和崛起中的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自我寻根原本是必须要做而且一定要做好的。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够在将本民族传统文明自我阉割后,仅仅依靠某种单一的政治说教实现发展,只有通过传统文化来实现文化的新生和现代化,才会在文化本质上现代化。

中国国防安全与国际环境的关系分析与展望

中国国防安全与国际环境的关系分析与展望摘要:冷战结束后,我国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可能将对中国的崛起构成长期的影响。进入21世纪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出现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明显边安全环境是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我国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因素。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以及中国奉行的国家安全政策。 关键词:我国安全环境中国崛起国际战争周边国家冷战后安全利益 国防,就是国家的防务,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科技、外交、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国防,是一门求生学问,也是国家的防务,是指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世界并不是只有中国,世界上还存在着其它的国家,各个国家之间为了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不收侵犯和威胁,会不惜动用武力,引发国际战争去解决矛盾争端。于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其所处的国际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国家内部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在此探讨中国国防与国际环境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将会影响到整个中国甚至整个世界的战略趋势。 一、中国国防 (一)、研究我国周边环境安全问题的重要意义 我国地缘环境的基本情况国家的地缘环境,是指影响国家安全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以及与地理密切相关的国家关系等因素。新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所处的安全状况和面临的安全问题最复杂的战略主体。我国地处亚洲东部,陆上有15个邻国相接壤,与8个国家隔海相望,地处亚太地区的中心位置,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了周边环境的复杂性。我国地缘环境可谓先天不足,有后天难补的一面,但也有后天可塑的一面。我国拥有世界第二长边界线,陆地边界长达2.2万公里,海疆线长达1.8万公里,邻国众多,强邻不少,领土领海问题自然存在各种分歧。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以及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变化,周边外交在我国外交全局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争取一个良好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是我国整体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上来看,周边国家是我国维护主权权益、发挥国际作用的首要依托。我国周边多为发展中国家,与我国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有较多共识。从经济上来看,周边国家是我国对外开放,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伙伴。周边国家是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地区。综上所述,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建设的重要保障。因此,维护我国周边环境安全意义尤为重大。(二)、中国国防发展历史 我国国防历史最早起于奴隶国家夏,成熟于秦汉时期。兵制建设上由生产力决定,夏商周实行兵农合一自己制,秦的兵役制和汉的募兵制,到唐朝时的府兵制。在国防工程上,伟大的万里长城,就是我国古代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而修建的巨大工程,先后经历八个诸侯国和十多各王朝的构建,到明朝时才具现在的规模。另外,我国少数民族也在东北修建称为边保线长城。为了加固边防,我国古代一般采用从内地迁徙居民到边疆垦荒和利用戍边军队屯田等办法,其实质实在经济上使游牧民族向农业转化,以消除动荡因素,利于汉族的长期居守。始于明代的海防建设对抗击倭寇的侵扰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到了近代,十九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为了开辟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开始把目标转向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船尖炮利", 腐败的清王朝被迫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时,一些有学之士提出了国防体制改革和武装力量变革,并建设了一些国防工业,如江南制造局和福州船政局。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放弃过去的对周边小国的守藩政策,转而从屏蔽边疆出发,实行藩篱政策。中法战争中的援越和甲午战争的援朝战争也是中国国防的重要住成部分。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窃取了革命果实,当时全国军队主要由北方的北洋军和辛亥革命后南方发展起来的革命军住成.这些军队大都实行幕兵制。1912年,袁世凯公布陆军官制,统一了军制并正式实行军衔制,奠定我国现代军衔制的基础。在民国年间,中国各地军阀混战,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北伐战争,将介石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他实行对内高压,对外屈服的政策,中国的国防实力衣然弱小。新中国成立以来,国

对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思考

对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思考 周鹏机械13-07 20130786 关键词:中国;国家安全;国际环境;国家安全战略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根据错综复杂的国际安全环境和本国国情,逐步形成并坚持奉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战略方针,即积极防御战略方针,有效地维护了自身的安全和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我国家安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抵御国家安全风险的能力有了飞跃性提高,但是我在国际体系中在更大程度上仍处于守势,这决定了在战略指导上应采取防御性姿态。当然,在新的形势下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内涵和外延也必须有新的发展,以适应国家安全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安全利益。 一.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国家安全战略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为深刻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这两大新因素的推动下,国际战略格局正在酝酿着激烈动荡,在相当长 的时期内,国际机制和国际制度将继续由西方国家主导,但是随着新兴经济体呈 现群体性崛起及其战略地位的上升,欧美中心地带的战略地位和影响力将不可避免地相对下降。当前全球的金融危机加速了国际格局的调整。 (一)中华民族复兴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 中国正在崛起。如何应对中国的崛起,如何在中国崛起的大潮中,最大限度地防止受到负面冲击,同时获取最大的战略利益,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战略力量决策者们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国际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一个落后的发展中

国家逐步变成一个正在崛起的并对地区和世界事务越来越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由国际体系的被排斥者、外在者、被反对者逐步变成参与者和改造者;由过去被国际社会忽视和偶尔借重的对象变成既被重视、被借重同时又加以防范和制约的对象。 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必将加速中国的国际角色的新一轮的转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的崛起需要面对比历史上其他崛起大国更加复杂的“崛起困境”。能否有效化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西方意识形态和冷战思维的对立、中华民族复兴同霸权国家遏制企图的抗争以及中国快速发展与其他国家利益的冲突等产生的新的重大矛盾,是否能够打破历史上大国崛起必然引发国际战略格局剧烈动荡,甚至爆发军事冲突的定律,关键在于中国采取什么样的国家安全战略。 (二)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战略 中国要想在21世纪里有大的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为此,需要及时认清世界政治的特征演变和发展大势,激发出更大的战略智慧,洞察未来世界可能的走向,及时消除自身存在的不适合未来发展的种种弊端,谋求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也就是说需要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战略。 中一个国家安全战略思想的形成与延续,取决于众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因素,与民族经历、思想文化、军事遗产、地缘条件等都有直接紧密的关系。 具有生命力的国家安全战略研究,不仅应该在认真梳理和充分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也必须充分考虑到国际关系背景的改变及由此带来的前提和约束条件的变化,同时应该力争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改进和创造。理论要具有对历史更强的解释力和对未来的预见性,就绕不开对有关重大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在这一过程中认识历史发展演变的逻辑或内在规定性。在借鉴中创造,在创造中传承,对待那些传统的和经典的战略理论如此,对待新近出现的相关理论,也应如此。在此既需要做“具体的和朴实的”分析,也需要从宏观和概括的视角进行探索。时代呼唤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战略。 在当前及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安全战略的总体思考至少应着眼于以

中国当前的国际环境及应对措施

中国当前的国际环境及应对措施 201322035远尚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在世界的角色逐步由革命者转变为建设者。一个受压迫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由此产生的大国崛起效应,使得各种外部阻力也随之增加。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疑虑和防心态,增加了我们维护周边环境稳定的难度。再者,曾被公认的世界大国,也对中国的迅速崛起心存不轨。这预示着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环境,这也是一个长期面临的问题。中国面对危机,应当坚持“和平与发展”的主题,趋利避害、把握机遇、苦练功。 一、中国所面临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 (一)政治局势 1.新兴大国崛起,美国重返亚洲。自2011年至今,美国高调宣布“重返亚洲”。这次重大变化缘于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国家的迅速崛起。美国此次返亚目的除了遏制俄罗斯,控制日本、印度,更主要的是防止中国和平崛起。以确保美国对亚太地区以及整个世界的主导权,是明目胆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举动。美国高调宣称“重返亚洲”,名义上是为了“威慑”中国的崛起对亚洲既有秩序可能产生的“威

胁”,从而维持亚洲秩序,但结果则刚好相反。美国宣布“重返”没有多少时间,亚洲秩序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并且不是变得更稳定了,而是出现失序的趋势。近来亚洲各国急速崛起的民族主义,和美国“重返亚洲”所导致的中美关系结构性的变化不无关联。 2.周边国家躁动,威胁中土安全。近年来,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很不平静:朝鲜半岛局势持续紧,美国声称要制裁并夸大中国在半岛问题上的影响力,将稳定东亚的“责任”推给中国。中国将面临复杂局面:中朝关系友好,需要维护;朝鲜核问题,又不能坐视不管;南海争端未完待续,菲、越很清楚仅靠自身力量难以与中国抗衡,于是紧拢美国。越美军事合作步伐也在加快,南海局势潜流暗涌;中印边界战争已经结束50年,但印度仍每每把矛头指向中国。一方面以中国为主要对象扩军备战,在中印边境地区部署重兵;另一方面与美国、东盟等加强防务合作,防中国的意图明显;中日关系因钓鱼岛问题面临严峻局面。在钓鱼岛问题上,中方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日方状况频出,“收购”钓鱼岛、频出军机、公然挑衅。由此看出,中国面临的周边安全挑战是复杂多重的。 (二)经济局势 2007年发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全球化浪潮下,迅速

中国崛起的世界意义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Journal o fUn i v ersity of I nternati o na lRe lations,2006N o 3 中国崛起的世界意义 史 艺 (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部,北京100091) [摘要]中国的崛起实际上是古老的中华民族融入现代世界经济体系、成为现代重要国家的过程。经过500年的发展,在世界体系中,中国正由半边缘区向中心区靠近。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但要真正进入中心区成为一个发达的经济体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国融入世界体系的过程,也有必要从世界体系的角度来审视中国崛起。 [关键词]中国崛起;和平崛起;世界体系;世界体系论 [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3489(2006)03 0034 05 当代世界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产生于欧洲,随后扩大到全世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不同政治实体起落兴衰,在不断的矛盾斗争中,世界政治版图由最初的分散零落发展到高度关联,世界体系正走向全球化。中国,19世纪中叶以一种极其被动的姿态纳入这一体系,此后,在一连串冲击与反应、外在压力与自身求索的推动下,由边缘向中心艰难迈进,现在以一个发展中大国的身份屹立于国际体系。在这个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思考中国融入世界体系的过程,站在世界体系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崛起是很有必要的。 一、历史研究 中国逐渐 融入世界体系 研究中国崛起的世界意义首先有必要对中国融入世界的过程做一个分段分析,笔者在这把过去五百年的历史大致分成三段: (一)朝贡体系:15世纪到19世纪中叶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体系 西方现代国际体系始于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15到19世纪多个国际体系相互竞争,西欧体系虽然强大但也只能算是国际体系中的一个。这时在欧亚大陆东部,中国作为古代文明的中心,凭借其众多的人口、丰盛的物产、多彩的文化和复杂的行政组织,拥有巨大的辐射力和传播力。中国不断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辐射其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和价值观念等,在东亚形成了朝贡体系![1],即古代中国与外国交流时形成的特殊的外交、贸易、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流的制度和秩序。[2](P 86)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以华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并逐步实现了货币和文字的统一,华夏开始成为稳定的族体。从华夏文化独尊的思想出发,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华夏帝王君临天下的天下观,延伸到处理与周边的关系上,出现了中国皇帝对周边诸夷进行册封而诸夷前来称臣入贡的朝贡秩序。作为天下共主的中国帝王通过绥抚四夷来实现万国来朝!的局面,以体现真命天子以及天朝大国的威严。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滨下武志教授在其代表作?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 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围绕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考察了近代亚洲内部贸易关系和亚欧关系。他认为朝贡体系的根本点在于贸易关系,以中国为核心的贸易关系层层外推,形成一个庞大的贸易体系,亚洲近代史开启的契机应追溯到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

中国崛起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由衰到兴的历史,可以概括为三个百年:1、百年衰落,是在18世纪中叶,康乾盛世到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2、百年奋战,是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3、百年复兴,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50年左右。这百年复兴,我又把它分为三个30年,这是一个大略的思维。30年打基础,1949-1978年;30年崛起,1979-2009年;3.30年复兴,2010-2040年。 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的四大发展趋势 在这么一个可预测的背景下,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的的发展,有四大趋势:第一是由初级发达的现代化到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第二,中国的整个文明形态将由工业文明走向后工业文明。第三,中国由发展中的大国走向发达的强国。第四,中国的人口结构将由低端的人口结构(金字塔型)转向以中产阶级为主的人口结构(纺锤型)。我估计中国在未来50年里面,将跨越两次现代化:以工业化为标志的第一次现代化和以信息化、知识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现代化将会基本上实现,可能还会延续和进入第三次现代化。 中国崛起的四大机遇 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复兴和崛起,在21世纪有千载难逢的四大机遇。第一,中国的崛起,刚好处在人类由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跨越这个文明变革期,这种文明变革期有可能使中国不需要像发达国家一样,一步一个台阶地走,实行跨越式的发展,为中国的跨越式的崛起提供了历史机遇。实际上,这种发展已经发生了,我们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也在对接第二次现代化、信息化、知识化。第二,全球化大趋势和亚太的崛起,为中国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世界舞台。如果没有全球化这种格局的出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难度会更大。我们回望欧美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也不能局限在自己的国家范围内发生。西方国家是用什么手段打开世界的大门,让世界为它们的现代化服务呢?用强权、用侵略、用殖民主义。它用大炮,用军队打开它想要进入的国家的大门。任何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它都要依赖世界,西方国家先行的工业化是用大炮、用暴力、用殖民主义向世界拓展。但中国,非常可惜,不能用军事、暴力的手段,为什么不能呢?因为在我们前面有更强大的国家,我们动用不了这些工具。其次,现在其他的国家也在文明崛起,你也不能动不动就用暴力的手段。我们只能用和平的手段,生产全球化、产业链的全球化、市场的全球化、资源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信息的全球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和平的、正当的、非常灵活广泛的机制和手段。而亚太的崛起,本身对中国的崛起就是一个助力,所以,我们有一个非常难得的世界舞台。第三,世界面临的三大危机,就是前面讲的人与自然冲突的生态危机、人与人冲突的社会危机(特别表现为在国际上,国家与国家冲突的国际社会危机)、以及人与自身冲突的精神危机。这三大危机给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现代化国家,超越西方国家进行文明理念与发展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它迫使中国要转,走旧的路是走不通的。而中国的文明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创新,它可能是超越性的,它会产生一种完全不同的文明范式。应该在两个世纪之交,有“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两种说法。“北京共识”是一个英国的学者提出来的,他把在一个政党的领导下面,采取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概括为“北京共识”,而按照亚当斯密搞的自由市场经济叫做“华盛顿共识”。这两个体系、两种模式、两种理念的较量,受到了这次金融危机的检验。这次金融危机对“北京共识”,对中国的文明模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推销,大家看到这种模式真的是非常厉害。我记得当时有很多国外的学者说,中国会崩溃,有人会说中国会负增长2%-4%,没想到,我们成功“保八”,而且是8.7%。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是我们终究非常成功的化解了世界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冲击,这是让全世界惊讶的。我相信中国崛起的文明范式对很多发展中国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也会引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反思。我们这种范式在共产党领导下,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和文明组织中的政治民主,是一种全新的范式,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第四,世界国际政治版图走向多极化,为中国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战略空间。这一点非常重要。假如没有多极的崛起,中国的崛起是非常困难的。西方特别是美国将会全力以

关于大国崛起的思考

大国崛起的思考 所谓崛起,是一种兴盛的景象,但又不仅仅是一般的兴盛,而是一个大国从落后转向兴盛的景象;崛起是一种发展,但又不是一般的发展,而是一个大国改变世界政治生态和国际格局的发展。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都不是必然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一、以海上霸权崛起的国家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的坐标。 迎面走来的两个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偏居于欧洲大陆西南角上,国土面积不大,却开启了人类这一历史大幕。小小的伊比利亚半岛通过征服海洋,进而主宰世界长达一个多世纪。毫无疑问,是葡萄牙人发现了大海。伊利比亚半岛也曾战火连绵不断,是一个个奋不顾身的斗牛士,用眼泪、创痛和牺牲换来了宝贵的自由。公元1143年,一个独立的君主制国家葡萄牙在光复领土的战争中应运而生。先于周边的国家而独立,为葡萄牙拓展海上空间,发现海洋赢取了宝贵的时间。葡萄牙只有不到十万公里的发展空间,资源十分匮乏,而要实现国家的强盛,一直靠近海捕捞的葡萄牙人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大西洋。说起葡萄牙的航海事业,就不得不提起恩里克王子,这个出生于1394年,曾经建立过人类历史上第一所国立航海学校,一个非常慎重果断的英雄,倾一生之力组织实施了航海计划,直接导致了葡萄牙的崛起。先是到达博哈多尔角,之后迪亚士抵达好望角。这个时候,正当意味着财富的香料贸易很快就要掌握在葡萄牙手中时,刚统一的邻国西班牙出现了,并且葡萄牙竟然戏剧性的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让”给了西班牙,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本来这都可以是葡萄牙的专利的,如今却贴上了西班牙的标签,这使葡萄牙很是捶胸顿足。按照彼此制定的游戏规则,葡萄牙占领了大西洋周边50多个据点,香料交易量猛增十倍。西班牙也得到了大量的黄金白银。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版图到达了整个世界。 而谈起中国的航海历史,早在公元1500年前后,中国还处于明朝统治之下,郑和的船队就七下西洋,并且葡萄牙的两三条帆船与郑和的混合舰队相比,简直微不足道。西班牙航海家达伽马抵达的印度的卡利卡特港,郑和七十年前就已经到过了。但悲剧的是郑和七下西洋不是为了开拓贸易,而是为了宣扬皇帝德威。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近代国门被打开之后,以直隶总督曾国藩、两江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以践“师夷之长技——船坚炮利”的主张,分别在上海和福州创办近代造船的军事企业,由此洋务运动正本戏登场。1868年8月,江南制造总局第一艘兵舰竣工,取名“惠吉”,之后沪局又制造出“海安”、“驭远”两艘大舰,但自1864年太平天国被平定后,到1883年中法战起,其间约20年,国内政局处于相对平静状态,清廷的皇宫大臣一时好了伤疤忘了疼,造船靡费论蜂起,江南局终止制舰。之后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北洋水师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所以中国虽有很早的航海历史,却没能抓住机会,建立起自己的海上霸权,到近代欲自卫尚差很远。 二、为什么工业化开始于英国? 以煤和蒸汽机为先驱者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宣布了英国大国崛起的到来。从此以后英国便迈入了工业大门之内,开始了经济的变革和生产力的腾飞,为建立日不落的大帝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崛起与海洋战略

中国崛起与海洋战略 内容摘要: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交通的命脉,是世界各个名族繁衍生息的和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自古至今也是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垂涎的战略要地。伴随着人类对资源需求的大幅增长,海权竞争逐渐成为焦点,中国的崛起,必然是一个呼唤海权的时代过程。 关键词:海权海洋形势海洋战略 中国是最早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和航海事业发达的国家之一,在人类文明史上,曾经创建过惊人瞩目的辉煌业绩,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自先秦时代已开始海耕,在南疆史载有“骆田”的海洋农业;公元前6世纪,中国已有了舟师,春秋战国时代,地处沿海的吴、越、齐、燕等诸国已经“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公元之初,中国已开始,构筑“海上丝绸之路”。唐朝,中国的远洋海轮抵达地中海,开辟了世界上最长的海洋航道。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 但是近几百年来,中国与世界上其他海洋国家相比落后了,这是中国海洋文化意识不强,更缺乏经略海洋,全面规划、经营、管理海洋的经略和措施。自明朝后期以来尤其是实行“海禁” 政策,延至清代,“海禁“更趋激化从而给中华民族的海洋事业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限制,其结果严重抑制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把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扼杀于襁褓之中。在“海禁”的高压政策夹缝中,挣脱、生存、发展的中华民族海洋事业和海洋文化,相对于西方某些先进国家的成就来说,显然十分脆弱。 近十几年来,中国东海、南海上空风云骤起:日美要协防钓鱼岛,越南、菲律宾立法侵占中国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中国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原则遭遇严峻挑战,中国在上述海域的正当权益面临被蚕食的危险,海权危机日益凸显。今日之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已进入到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口,有关中国海权、海洋权益、海洋战略等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民族复兴及中国崛起密切相关。中国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海洋就必须从一个战略的角度去思考、争取、利用和开发海洋,于是需要制定一个海洋战略作为指导。 我认为中国的海洋战略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战略: 1、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国家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强化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生态,开发海洋资源,实施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的历史任务。于是,海洋经济开发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中终于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将会使21世纪作为海洋世纪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海洋经济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所形成的各种海洋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之总和。我认为中国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应在秉承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加快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及海洋化工业、海水利用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等行业发展尤其是加快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协调第一、二、三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比例,并践行“中国海洋产业发展战略”、“中国海岸带开发战略”、“中国海洋经济安全战略”、“中国海洋国际合作战略”、“中国海洋环境保护战略”、“海水养殖业的绿色发展战略” 等具体战略。 2、海洋政治战略 中国是世界上的大国,但不是世界上的强国,实现从大国到强国的跨越,必

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背景

1 、去年以来,“中国和平崛起”的思想,引起了广泛关注。 不久前,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外交部、中联部等国家机关的50 多位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环境与国际战略”学术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着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背景、国际环境、国际影响及国际战略等议题,发表了看法、建议和意见。 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环境 关于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各位学者也都发表了各种各样的观点,他们大多认为中国现在和此后的一段时间内面临一个难得的机遇期,但是同时也面临许多的不利因素。但总体来说利大于弊,机遇大于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景治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中国的和平崛起之所以引起国内外如此大的关注,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中国是一个大国,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上有广泛的影响,其崛起必将引起世人的关注;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发展,走向会引起别国的关注;三,中国的周边多事,所以中国崛起分外引人注目;四,历史上,一个大国的崛起会导致国际关系的变化,国际格局的变动甚至导致战争。 国防大学国际关系教研室江凌飞教授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是由历史决定的,不完全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崛起都有一定的历史时机和条件,中国也需要一个历史条件,全球化能否成为这个条件,应该关注“9·11”以来国际形势的转化。中国有两个不同,一是国家特性,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二是中国的国际角色现在和过去有所不同,从国际体系的反对者到积极参与者,从战略舞台中的弱者到舞台中心。这些都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关键因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丁一凡研究员在发言中指出,和平崛起的新道路是基于一个判断,就是对全球经济和发展趋势的判断。中国现在处于一个战略机遇期,中国的优势在于:一,市场日益成熟;二,中国经济在区域内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能说服别人相信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别人是有益的。 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杨毅教授提出了中国现在和平崛起的四个条件,一是中国国家利益、国家安全战略和发展战略目标与当今时代主题的合拍性,二是中国具备融入国际体系比较成熟的理念、体制、物质基础和人才储备,三是中国在国际体制中地位由局外人成为体制内的主流派和现存体制的维护者,四是中国面临可塑性比较强的国际环境。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从历史纵向分析和国际横向比较的角度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内外条件进行了分析:一,全球背景。全球化到了一个新阶段,这表现在各国相互依赖的程度比以前深了,同时国际规则刚性化,即国与国的冲突有了解决的地方,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但是恐怖主义、毒品、艾滋病等全球问题也大量出现。二,中国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也是能否和平崛起的关键。三,中国的特点。中国是亚洲的天然大国,中国的规模大,与德国日本不同,中国不需要更多地借助外部资源,重要的是把自己经营好。中国的特性决定了其和历史上崛起的强权是不一样的。 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 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所罗援大校指出,中国目前所确定的“和平崛起的新道路”是一个新型的发展战略,涉及两个基本概念:“崛起”和“和平”。这将会增强民族凝聚力。该战略的目标是和平、安全、繁

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新特点及中国应对策略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发展形势 班级:830112 姓名:周晓刚 引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也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在走过新生发展的六十年,我国已将“缓和与稳定”列为维持国家周边安全环境的基本特征和主流;然而,总体稳定的局面下局部依然动荡或者存在潜在的威胁,这严重阻碍着社会主义的稳步发展。在如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形势的发展及其特点是什么?我们应当坚持和实施怎样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新特点 (一)当前国际局势多极化发展明显,总体来讲是稳定中有动荡 当前的国际局势发展是逐步走向多极化,虽然美国称霸一方的局面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但是世界上很多其他的国际政治力量也逐步发展成为了世界多极中的一极,比如有迅速崛起的中国,国力得到大大恢复的俄罗斯及不断壮大崛起的印度及欧盟等等。可以说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日趋明朗。另外,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大趋势中,我们可以断定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发展的

主流趋势,但是国际局势还是呈现出了稳定中有动荡的局面,尤其是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还是不断出现,甚至说很多地域性的动荡和不稳定还在有所加剧,这样的国际局势也严重影响到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二)世界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合作化深入发展 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及生物技术等高科技的日益突破,各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有效配置和优化,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合作化也得以深入发展,这将会为各国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机遇。另外,经济区域合作化也不但对于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自身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还非常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的多元化及多极化发展。当然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的合作化也给世界各国增加了风险和挑战,同时还加剧了部分国家内部的贫富差别,甚至因此还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冲突。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贯强调文明对话的重要性,主张各国在面对冲突或问题的时候都能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都能通过谈话来解决争端。 (三)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际地位也得以稳步提升 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我国的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发展,这对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非常大的拉动作用,同时这也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因此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历史就像是大国兴衰更替的链条,一环扣一环,兴亡无常。而今日之中国就是这条链环中的一个环节。中国正在崛起,而正在崛起的国家有的最终成长为世界性的大国,也有的行百里而半九十,功败垂成。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因此,研究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天正在向现代化转型的中国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 随着15世纪新航路开辟的展开,欧洲的航海家们用新航线连接起一个完整的世界,世界相对孤立的格局由此打破,而大国崛起的旅程也由此真正地揭开序幕。从此大国强国的兴衰将不再是封闭舞台上自我演绎的故事相互的注视,融合和冲突影响着所有剧情的走向。在近现代,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大国的兴衰发展史无疑对而今中国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我们不妨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技四个方面进行解析。 经济是基础。大国崛起都是以经济强盛为基础的,没有经济的支撑很难成为世界性的大国。第一次工业革命让英国稳坐世界霸主的位置,成为日不落帝国,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巨大的殖民领土,让18世纪的英国真真正正完成了大国崛起,成为世界的中心,世界市场就以英国为中心初步建立论。亚当斯密的《国富》将自有资本和自由竞

争的理念将英国经济真正推向世界的中心,此后的百年自由经济理念在世界经济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德美后来居上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德国、美国借此发展军事以及政治,促进国内繁荣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经济大危机后,政府干预政策让美国迅速从经济萧条中缓过气来,得以筹备战争,也因此大发战争横财,在二战后成为西欧各国的大债主牢牢把握着欧洲经济的命脉,从此,美国发展为超级大国,且至今从未被超越。 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能成为大国的关键一项。中国曾经的闭关锁国,让中国远落后于西方,之后一系列对经济的探索都以失败告终,要发展的中国首先经济必须要抓起,要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发展市场经济。虽然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后已经取得重大成果,但是在中国现今国情上说,这些成果相比于发达国家是远远不够的。而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开展,全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将有望取得更辉煌的成果。总之,由于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强盛的根基,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经济建设作为工作重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稳定也是一个国家崛起的重要因素,而这政治稳定不仅体现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各组织运行有序,

关于中国和平崛起

关于中国和平崛起一一理论的冲突与现实的选择[论文关键词]中国崛起国际体系和平发展 [论文摘要]3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证明,中国走上了一条和平崛起的发展 道路。中国和平崛起不是对现有国体系的挑战与破坏,也不威胁或损害他国的利益,而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努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好往来,不 断推进同世界各国的平等合作与互利共赢,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全球化进程的新世纪新阶段,深入探讨中国和平崛起这一现象,对于我们顺应全球化进程的要求,推动中国向现代化的跃进,建构新世纪的中国安全观大有裨益。 一、中国的崛起与国际体系的认知 21世纪头几十年,将是新的国际格局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和世界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关注这种机遇。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如何与世界相处?中国的发展对世界体系会产生何种影响?对这些问题,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看法并不一致。在中国人看来,持续不断的发展将是中华民族复兴与强盛的前提。而在国际社会看来,中国崛起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既

关乎中国的未来,也关乎世界的未来,在某种程度上是影响和塑造国际体系的重要推动力量。不少国家对中国发展壮大之后的道路选择愈来愈担心,进而在国际上形成了一股“中国威胁论”。一些学者和政界人士担心中国的发展会挑战现在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体系,认为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都会伴随着冲突, 会与既有大国分享领导地位。在此情况下,我国学术界提出了“和平崛起”,以回应这种担心。认为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而不是所谓的挑战和威胁。 中国实现崛起的过程,是我国由相对落后状态转变为繁荣富强的发展过程,是 实力不断增强并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尊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不威胁或损害他国的利益;同时,我国的和平崛起战略也应为其他国家所接受,相关国家不是故意或人为地以非和平方式阻碍我国家目标的实现,也就是说,国际体系的认知是我国实现和平崛起的重要因素或条 件。 二、中国和平思想传统和国际体系对和平崛起的影响 西方大国理论和大国兴衰的历史都说明,任何大国的崛起是对现有国际秩序的冲击和破坏,是对现有大国领导地位的挑战,将不可避免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冲突或战争。从全球化进程来看,战争常常是一个国家崛起并谋求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