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区时的计算方法

高中地理区时的计算方法
高中地理区时的计算方法

高中地理区时的计算方法:公式法

公式法是区时计算的“万能钥匙”,时时管用。利用公式法进行区时计算的步骤大致是:第一步是求时区:即已知某地的经度求该地的时区。

其换算公式是:(某地经度+7.5°)÷15=该地所在的时区(结果取整数,舍去余数)。所求地为东经度则求出的是东时区;所求地为西经度则求出的为西时区。如求130°E所在的时区,用公式法求解如下:(130°+7.5°)÷15=9.2,取整数9,舍去余数2,该地所在的时区为东九区。

第二步是求区时差:区时差的求法有两种情况。

A.两地都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区时差=(大时区数-小时区数)×1小时

B.两地中一地在东时区,一地在西时区,则:

区时差=(东时区数+西时区数)×1小时(不过日界线)

或区时差=[(12-东时区数)+(12-西时区数×1小时(过日界线);

第三步是求区时:区时的计算可以分两种情况:过日界线或不经过日界线。

不过日界线:

A.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东);

B.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西);

过日界线:

A.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1天(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东);

B.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1天(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西)。

第四步是如果有飞行时间(即路程时间),则要加上路程时间。

由此可见,利用公式计算,不必绘制时区图,但学生要理解并掌握公式的使用情况。即根据题干的信息,确定应该用哪一个公式。

当然我们还可以用一个更为简便的公式。这个公式不用管两地在哪一个时区。只需要先假设东一区、东二区……东十二区分别用代号+1、+2、……+12表示;西一区、西二区……西十二区分别用代号-1、-2、……-12表示,中时区用“0”表示。就可以根据题意求区时,其公式是: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未知时区代号-已知时区代号)×1小时+路程时间

利用此公式计算时,需要对所求结果进行判断,因为结果可能出现负数。如果出现负数,就要再用24小时换算。

高中地理区时的计算方法:直线法

所谓直线法,也可叫数数法,就是先画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上划分出24等份,标注出24个时区。在图中标注出已知地点所在的时区和未知地点所在的时区。根据每向东跨越一个时区,时间增加一小时;每向西跨越一个时区,时间减少一小时,一个一个地往前数。

如已知北京(东八区)为上午10时,求东二区的区时。就可以从北京所在的东八区开始向西数时间10、9、8、7、6、5、4,一直数到东二区,正好是4时,那么东二区的区时就是上午4时。这种通过数数的方法最好避开日界线。即将中时区放在中间,而把东西十二区分开。如果计算中确实要经过日界线,在直线上可以把东西十二区直接标成十二区,以免把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数成两个时区而出现错误。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这种方法虽然显得有些笨拙,但结果非常可靠。

所以这种笨方法可以为同学们挣得3~4分,甚至更多。不过这种方法有时也许会很烦而且不管用,特别是涉及到地方时计算时。

高中地理区时计算的巧妙方法示例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时区和区时是比较难于理解的内容,很难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和应用。因而,如何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里快速、准确的掌握不同时区的区时计算,成为该节的重点和难点之处。

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理解以下几个问题:

1、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着,一般来说,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也就是说东边的地点要比西边的地点的时刻早。

2、地球作为一个近似的球体(360度)每24小时自转一周。即1小时转过经度15度,那么每隔15度就划1个时区。国际上规定,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西经7.5度到东经7.5度,划为中时区或叫零时区。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度,合为一个时区。

3、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叫做该时区的“标准经线”,标准经线上的时间便是整个时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整一个小时。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

4、分清一天24小时的时间表示方法:

凌晨、上午用0:00~12:00点表示,

下午、晚上用13:00~24:00点表示。

5、区时计算用东”加”西”减”法。

当学生理解以上几个问题后,不同时区的区时计算就可以参照以下方法进行:

(一)知道“西”求“东”,用西的时间“加”上东和西相隔的时区即可,但有两种情况:

1.如果两数之和在0:00~24:00之间,那么该数即为所求地的时间,并且日期不变。

例如:已知:A:东四区为 3月24日,下午15:00点;

求:B:东九区的区时。(3月24日晚上20:00点)

解:A和B两地相隔5个时区,即两地相差5个小时,并且B地在A地的东边,故B地的时间为:A地的时间(15:00)“+”相隔时区(5),即15:00+5=20:00点。由于两数相加之和(20:00)在(0:00~24:00)间,故B 地的日期不变,同样为3月24日。

2.如果两数之和大于24:00,那么所求地的日期首先增加一天,时间为:两数之和减去24的差。

例如:已知:A:西九区为3月24日,上午9:00点;

求:B:东八区的区时。(3月25日凌晨2:00点)

解:A和B两地相隔17个时区,即两地相差17个小时,并且B地在A地的东边,故B地的时间为:A地的时间(9:00)“+”相隔时区(17),即9:00+17=26:00点。由于两数相加之和(26:00)大于(24:00),故B地的日期首先增加一天,即为3月25日;时间为:26:00-24:00=2:00,即凌晨2:00。

(二)知道“东”求“西”,用东的时间“减”去东和西相隔的时区即可,同样有两种情况:

1.如果两数之差在0:00~24:00之间,那么该数即为所求地的时间,并且日期不变。

例如:已知:A:东三区为3月5日,晚上19:00点;

求:B:西四区的区时。(3月5日上午12:00点)

解:A和B两地相隔7个时区,即两地相差7个小时,并且B地在A地的西边,故B地的时间为:A地的时间(19:00)“-”相隔时区(5),即19:00-7=12:00点。由于两数之差(12:00)在(0:00~24:00)间,故B地的日期不变,同样为3月5日。

2.如果两数之差为一个负数,那么所求地的日期首先减少一天,时间应为:两数之差加24的和。

例如:已知:A:东八区为3月5日,下午13:00点;

求:B:西十区的区时。(3月4日晚上19:00点)

解:A和B两地相隔18个时区,即两地相差18个小时,并且B地在A地的西边,故B地的时间为:A地的时间(13:00)“-”相邻时区(18),即13:00-18=-5:00点,由于两数之差(-5:00)为一个负数,故B地的日期首先减少一天,即为3月4日;时间为:-5:00+24:00=19:00,即晚上19:00。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所求区时稍有难度的是:两数之和大于24:00和两数之差为一个负数的情况,但在教学中只要举例让学生多练习,学生便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应用。

高一地理时间计算专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高一地理时间计算专题 一、地方时1、地方时只与经线(经度)有关,同一条经线地方时相同2、地方时计算T求=T已知±经度差*4分钟/1度(要求点在已知点东边用“+”、反之用“-”)经度每差15°,时间相差1小时例:已知我国最西端(73°E)为某日8点,求我国最东端(135°E)地方时为多少? 二、区时1、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2、求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号数*15°3、时区范围=中央经线的度数±7.5°4、相邻时区时间相差一小时5、区时计算T求=T已知±时区差(要求点在已知点东边用“+”、反之用“-”) 三、国际日期变更线1、国际日期变更线180°(自西向东过180日期减一天) 2、两天分界线从0点所在经线沿地球自转方向到国际日期变更线180°为今天。从国际日期变更线180°沿地球自转方向到0点所在经线为昨天 四、北京时间北京时间采用东八区区时,也是东经1200地方时。 五、太阳光照图时间判断:1、不管是剖面图还是俯视图,如果有出现赤道,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2、平分白昼的哪条经线为12时,平分黑夜的哪条经线为0时。 时间计算相关规律总结 1.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时区相同,区时相同; 2.经度相差1度,时间差4分钟,东早西迟;区时东加西减,需注意日期变更; 3.昼半球中央经线是直射点所在经线,直射点所在经线地方时12时。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0时或24时; 4.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8时; 5.日出时间为:夜长,日落时间=24-夜长; 6.地球上新旧日期分界线:地方时0时所在经线、180度经线(国际日期变更线),但注意理论日界线与实际日界线不完全重合; 7.国际标准时间:格林尼治时间,中时区区时,即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的地方时; 8.南北半球昼夜反对称原理——纬度相同分别位于南北半球的两点,一点的昼长等于另一点的夜长; 9.国际标准时间:格林尼治时间,中时区区时,即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的地方时; 10.南北半球昼夜反对称原理——纬度相同分别位于南北半球的两点,一点的昼长等于另一点的夜长;

地理计算公式整理

地理计算公式整理 1.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2.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两地之间的太阳高度角的差=两地之间的纬度差 5.日出、日落时刻 (1)地方时、区时计算 (2)日出时刻=(24-昼长)/2 日出时刻=12-昼长/2 (3)日落时刻=24-日出时刻 日落时刻=12+昼长/2 6.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3)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

地方时计算方法及试题精选(DOC)

关于地方时的计算 一.地方时计算的一般步骤: 1.找两地的经度差: (1)如果已知地和要求地同在东经或同在西经,则: 经度差=经度大的度数—经度小的度数 (2)如果已知地和要求地不同是东经或西经,则: 经度差=两经度和(和小于180°时) 或经度差=(180°—两经度和)。(在两经度和大于180°时) 2.把经度差转化为地方时差,即: 地方时差=经度差÷15°/H 3.根据要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西位置关系,加减地方时差,即:要求点在已知点的东方,加地方时差;如要求点在已知点西方,则减地方时差。 二.东西位置关系的判断: (1)同是东经,度数越大越靠东。即:度数大的在东。 (2)是西经,度数越大越靠西。即:度数大的在西。 (3)一个东经一个西经,如果和小180°,东经在东西经在西;如果和大于180°,则经度差=(360°—和),东经在西,西经在东;如果和等于180,则亦东亦西。 三.应用举例: 1、固定点计算 【例1】两地同在东经或西经 已知:A点120°E,地方时为10:00,求B点60°E的地方时。 分析:因为A、B两点同是东经,所以,A、B两点的经度差=120°-60°=60° 地方时差=60°÷15°/H=4小时 因为A、B两点同是东经,度数越大越靠东,要求B点60°E比A点120°E小,所以,B点在A点的西方,应减地方时差。 所以,B点地方时为10:00—4小时=6:00 【例2】两地分属东西经 A、已知:A点110°E的地方时为10:00,求B点30°W的地方时. 分析:A在东经,B在西经,110°+30°=140°<180°,所以经度差=140°,且A点东经在东,B 点西经在西,A、B两点的地方时差=140°÷15°/H=9小时20分,B点在西方, 所以,B点的地方时为10:00—9小时20分=00:40。 B、已知A点100°E的地方时为8:00,求B点90°W的地方时。 分析:A点为东经,B点为西经,100°+90°=190°>180°, 则A、,B两点的经度差=360°—190°=170°,且A点东经在西,B点西经在东。 所以,A、B两点的地方时差=170°÷15°/H=11小时20分,B点在A点的东方, 所以B点的地方时为8:00+11小时20分=19:20。 C、已知A点100°E的地方8:00,求B点80°W的地方时。 分析:A点为100°E,B点为80°W,则100°+80°=180°,亦东亦西,即:可以说B点在A 点的东方,也可以说B点在A点的西方,A,B两点的地方时差为180÷15/H=12小时。 所以B点的地方时为8:00+12小时=20:00或8:00—12小时,不够减,在日期中借一天24小时来,即24小时+8:00—12小时=20:00。 2、变化点计算 【例1】一架飞机于10月1日17时从我国上海(东八区)飞往美国旧金山(西八区),需飞行14小时。到达目的地时,当地时间是() A. 10月2日15时 B. 10月2日3时 C. 10月1日15时 D. 10月1日3时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 1.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2.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两地之间的太阳高度角的差=两地之间的纬度差 5.日出、日落时刻 (1)地方时、区时计算 (2)日出时刻=(24-昼长)/2 日出时刻=12-昼长/2 (3)日落时刻=24-日出时刻 日落时刻=12+昼长/2

6.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3)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 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 7.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23°26′N—R—6月22日*(23°26′*4/365) 说明: (1)此公式只能大致计算一年当中某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2)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为北纬;若为负值,则为南纬; (3)R为某日日期,R-6月22日为该日与6月22日相差的天数,(23°26′*4/365)为太阳直射点一日内移动的纬度距离。(假设其移动是匀速的) 7.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高考地理计算题公式:正午太阳高度角H的计算

高考地理计算题公式:太阳直射点纬度的计算 (1)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的计算: 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23°26′N—R—6月22日*(23°26′*4/365) 说明:(1)此公式只能大致计算一年当中某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为北纬;若为负值,则为南纬; (3)R为某日日期,R-6月22日为该日与6月22日相差的天数,(23°26′*4/365)为太阳直点一日内移动的纬度距离(假设其移动是匀速的)。 (2)直射点经度即太阳高度最大(太阳上中天)的经线,地方时12:00的经线; (3)直射点纬度即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纬线,直射点的纬度大小与极昼或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大小互余;直射点纬度大小等于极昼的极点的太阳高度(或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2012年高考地理真题: (上海卷地理(十七))阅读“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轨迹示意图”,回答问题。(9分) 下图中长虚线表示北回归线,点线表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螺旋型移动轨迹。太阳直射点从某一经线位置出发,再次通过同一经线的时间间隔表示一个太阳日。

1.6月22日当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时,北京(116°E)的地方时是_________,北京的日期是________,与北京日期相同的时区范围是从_________区到东12区。(3分〉 2.太阳直射点从A点沿移动轨迹向________方向移动,到达B点时,用时________小时。期间,地球公转的日地距离逐渐________,角速度逐渐_______,地球上出现极夜的区域范围逐日_______,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日____________。(6分) 【答案】26. 6:24;6月23日;东2 27. 西略偏南;48;增大;减小;缩小;增大 【解析】综合考查太阳知识点移动、地方时、公转速度快慢、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做此题关键是判断A、B两点分别在夏至、北回归线(最北)和冬至、南回归线(最南)、地图切换时关键。

高一地理计算区时等方法

◆区时的计算 ●方法 (1)公式法: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 正负号选取原则:东加西减。(所求区时的时区位于已知区时时区的东侧,取“+”;若位于西侧,则取“—”)。 (2)数轴法: 画一个简单的示意图是进行区时计算的好方法。计算时遵循东加西减、一区一时的计算法则,注意日期的变化。 ●区时的性质: ①严格按照各时区中央经线(地方时)与太阳光照的关系来确定某时区的时刻,同一时区不会因经度的变化而改变区时。 ②严格按照“东早西晚,东加西减,区区计较,整时换算”进行区时计算。 ③由于区时是对时区(跨经度15°)而言的,有平面二维空间(区域),具有相对统一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同区同时),使用方便,克服了时间在钟点上的混乱。实际上,每个国家或地区,为了采用统一的时间,一般都不严格沿经线划分时区,而是按自己的行政边界和自然边界来确定时区。 ●区时的计算方法: ①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 时区号数:已知经度÷15° ②已知两地所在地区,计算两地时差:(异区相加,同区相减) 若两地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值相减后取绝对值,即为所求时差值。 若两地分别位于东、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值相加,即为所求时差值。 ③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差 正负号选取原则:东加西减。(所求区时的时区位于已知区时时区的东侧,取“+”;若位于西侧,则取“-”) 注意事项:计算时采用全天24小时制,区时计算结果若大于24小时,则为第二天,该数值减去24小时,即为所求时刻,日期加一天;若区时小于0,则为前一天,需用24小时减所得数的绝对值,即为所求时刻,日期减一天。 例题3:已知本初子午线的地方时是正午12点,东经116°的地方时是;而另一地点的地方时为6点56分,它所在的时区是区。 答案:19时44分西5 ●时区图的判读 第一,地球上划分日期的经线的确定 例题4:读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的示意图(图1),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判断 ①.甲地时间为:A.8时 B.9时 C.15时 D.16时(B) 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判断 ②.甲地时间为: A.15时 B.9时 C.3时 D.12时(C) ③.北京为:A.6日8时 B.7日8时 C.6日20时D.7日20时(B) 解题思路:(1)在地球上使日期发生变化的地方有两处:一处为180°经线;另一处为时间是今日0点或昨天24点处。因此,如(图1)AB与BC两条经线中,有一条必为180°经线,而另一条则为7月6日的24点或7月7日的0点所在的经线,那么,哪条是180°经线呢? (2)180°经线的确定 根据地球运动方向(题干中的隐含条件:圆心为北极点),180°经线的东侧比西侧的日期要晚一天。而图中经线BC东侧为7月6日,西侧为7月7日,则经线BC为180°经线。确定了180°经线的位置,其它经线的度数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变换图形,化解难点 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时区图,我们习惯于侧视平面图。若将题目上的俯视图转换为侧视的平面图,问题就变得清晰了。

高考地理计算题汇总

高考地理计算题汇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地理计算题 1、怎样求地方时地方时=已 知点的时间±两地点的经度差数 X4/1° 2、怎样求时区时区=已知点 的经度÷15(商数为时区、余数≥7、5°时进一区) 3、怎样求两地点的时区差数 时区差数=东西时区数之和(或同位于东、西时区数的东西之差) 4、怎样求时区的中央经线中 央经线=已知时区数×15° 5、怎样求区时(标准时)区=

已知点的时间±两地点间时区差数×1(所求的未知点在已知点的东侧用“+”;所求的未知点在西侧用“-”;“+”时所得值≥24时时将日期进一天;“-”时所得值≤0时时将日期退一天) 6、怎样求跨越日界线的区时 未知点在西侧=已知点时间-两地点间时区差数加1天 未知点在东侧=已知点时间+两地点间时区差数减1天 7、已知时间怎样求经度经度 =已知点的经度±两地点的时间差数÷4 8、已知纬度怎样求距离距离

=两地点的纬度差数×111(㎞) 9、已知距离怎样求纬度纬度 =已知点的纬度±两地点间 10、已知经度怎样求距离距离 =2πR/360°×两点间的经度差数 11、已知距离怎样求经度经度 =已知点的经度±两点间的距离÷2πR/360° 12、如何求任意两点间非在同一 经纬度之间的距离距离=勾股定理。

13、怎样求正午太阳高度(H) H=90°-φ±g或者H=90°-|φ﹢g| 14、已知某地正午太阳高度怎样 求另一地的纬度(φ)φ=90°-Н±g 15、已知某地北极星的仰角,怎样求当地的纬度(Н)Н=北极星对于当地地平面的高度。 16、已知海拔高度怎样求温度(℃)温度=高差×0、6÷100 17、已知温度怎样求高度高度 =温差÷0、6×100 18、如何求地球自、公转的角速 度角速度=360°/т(时间)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

高考计算题公式大全 (1)距离计算 ⑴原理:纬度1°的经线长度=111km;赤道上经度1°的纬线长度=111km 任何纬线上,经度1°的间隔=111?cosφkm ⑵运用:首先确定两点间距离与经度还是纬度大致相当,而后确定大约相当于多少经度或纬度,结合上述原理进行计算。 (3)案例:我国的黄河站(78°55ˊΝ,11°56ˊΕ)距离北极多远? 计算方式是:111km/1°×(90°-78°55ˊ)≈1221km (2) 地方时计算 ①计算公式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15°×l时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经度差 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地方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经度差的计算:两地在O°经线的同侧,则两地的经度数相减;两地在O°经线的两侧,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 ②计算地方时的步骤:确定两地的经度差;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代入公式计算。 ③案例:当120°Ε地方时为12点时,60°W的地方时是多少? 计算过程:确定经度差(120°Ε+60°W=180°);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 (180°÷15°=12);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120°Ε位于60°W以东);代人公式计算(12-180/15=0)。 (3) 区时计算 ①计算公式 某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士1小时×两地相隔时区数 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区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时区差的计算:两时区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大数减去小数;如果一地在东 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则两时区数相加。 时区数一所在地经度/15。,所得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

(高考地理)地理计算题分类解析

一.地理计算题分类解析 地理数据可以反映各种地理要素和地理事物的状态、特征、演变规律及分布特点。运用相应的地理规律、原理,通过一定的运算,分析各种数据特征,是地理学科的基本能力之一。在近几年高考中,地理计算题几乎每年都出现,在有关地理计算题的分数统计中,考生平均得分率均低于50%,最低只有20%。 在地理计算题解题过程中,学生常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些错误有相当一部分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密切关系。常见的几种逻辑错误如下: ⒈概念不清。这种错误主要表现为对概念的理解不准确,不能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处延,搞不清如何计算。 ⒉审题失误是在地理解题中比较常见的。有的学生虽然具备答好题目的知识基础,但由于不会审题,结果仍然答错,审题不清主要表现在问题不明和已知条件不明确两个方面。 ⒊计算过程错误,缺少地理原理的理解和计算技巧的正确使用。 近几年高考中出现较多并且难度较大的地理计算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㈠计算高度 ⒈相对高度 ⑴根据等温线分布判断相对高度 对流层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根据两地温差,可以大致计算两地相对高度。 例题:下图为我国某地年平均气温等温线图(比例 尺为二千万分之一),读图回答: 甲、乙两地相对高度在米以上。 解析:此题题干中说明图为“某地年平均气温 等温线图”,而且比例尺较小,说明区域范围较大。又因为 甲、乙两个封闭线圈中,甲中心温度高,说明高度低,为盆地地形;乙中心温度低,说明高度高,为山地。 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和两地温差即可得知两地高差。 答案1330 ⑵根据两地高程计算相对高度 例题:(02年北京春季高考题)读等高线图回答: Q点对P点的相对高度(H)最大可以达到(米) A.40<H<41 B.49<H<50 C.59<H<60 D.60<H<61 解析:在等值线图中,计算两点之间的相对数值 差是比较常见的。图中Q点的高度可以确定在860~870米之间,P点的海拔高度在810~820米之间,由此不难得出两地间的最大高差应为Q点最大值870米减去P点最小值810米,结果是不大于60米。 从这类问题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推导以下结果:图中等高距为10米,两点之间夹着5条不同数值的等值线,两地最大高差60=(5+1)×10,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两地之间的不同等高线的条数设为n,等高距设为d,两地最大高差设为H max,则H max<(n+1)×d,同理推导出两地最小高差H min>(n-1)×d。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公式适用于推算两地的相对高度,如果问的是某地的海拔高度,则在图上直接读数。 另外,上述公式同样适于在其他等值线图推算两地之间的某地里数值的情况。 答案:C 2.坡度 坡度是指垂直高度与水平距离之比,通过计算某地形区坡度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依据,理论上,坡度大于25度不适于种植业。

高一地理时区计算

一.高中地理第方式的计算: 1.一个原理:东边的时刻早。因为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所以东 边先看到日出。东区区时早于西区区时;东西时区越往东区时区越早。 2.二种线:特殊的时间经线和两个日期界线。 特殊的时间经线: (1)6时经线: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 (2)18时经线: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 (3)12时经线: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 (4)24时经线:平分夜半秋的经线的地方时。 两个日期界线: (1)180°经线:固定性,日期为向东减一天,向西加一天。(2)0°经线:不确定性。 3.计算区时和时区计算的三个步骤。 (1)计算当地时区:将已知经度数除以15,若余数小于7.5,则除得的商就是该经度所在的时区数;若余数大于7.5,则该经度所在的时区数为商+1。东经为东市区,西经为西时区。 (2)计算时区差:同为东时区或同为西时区,时区数相减;一个在东时区一个在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加。例如东八区与东二区相差六个时区,东八区与西五区相差十三个时区。 (3)计算时区:利用所得的时区差,向东加向西减。例如当东二区为6时,东九区区时为6+7=13时;西三区区时为6-5=1时,西七区

区时为6-13=-7,24-7=17时(日期减去一天)。碰到跨年月时,要注意大月、小月、平年、闰年,才能准确作答。 4.四个注意: (1)时区与地方时的关系。 地方时: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在同纬度的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就要早。因此,就会产生因经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区时: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统一使用一种时刻,这种蚀刻叫区时。区时也叫标准时,每一区时都用该时区中央经线所在经度的地方时为全区通用的时间(经度数能被15整除的经线为该时区的中央经线),这个时间称为这个时区的区时,在区时上,除东西十二区外,任意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在时刻上,较东的时区,区时比较早;较西的时区,区时比较晚。如,东八区是12点,东十区是14点,西二区时2点。即东八区比西二区早十个小时,比东十区晚两个小时。 (2)180°经线与国际日期变更线(国际日界线)并不完全吻合。①国际上规定了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全称叫“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②日期计算法则:“东减西加”,即由东十二区向东穿过日界线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少一天,由西十二区向西穿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加一天。 ③时间计算法则:东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所以两时区的时刻相同。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 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等高距,大于等于(n-1*等高距。 其中n为等高线的条数。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5、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6、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图上推导(略 (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 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4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 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 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 7、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注意: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比例尺大小实际上是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数值上表现为比值的大小。 比例尺的缩小或放大是距离的缩放、并非面积的缩放。 图上距离往往需要在地图上量取。 8、实际距离 (1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在经纬网图上: 经线上跨纬度1度=111千米 纬线上跨经度1度=111*cosA千米,其中A是纬度 9、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该地常住人口(人/该地土地面积(平方千米 10、人口耕地密度 人口耕地密度=该地常住人口数/该地耕地面积

(完整版)高中地理-专题四——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测试题

专题四——地方时区时的计算 一、有关地方时的计算 1.已知A 、B 两地经度和A 地的地方时,求B 地的地方时: B 地地方时=A 地地方时±分钟经度差410 ? 如果B 地在A 地的东面用“+”;如果B 地在A 地的西面用“-”。 例1:当东经115°的地方时为9时30分时,东经125°的地方时为多少? 例2:A 地为东经120°当时的时间为10:20,B 地为东经90°,求B 地的地方时。 2.已知两地的地方时和其中一地的经度,求另一地经度 所求经度=已知经度±014?分钟 地方时差 例3.当伦敦为正午时,区时为20:00的城市是…………………………………( ) A 、悉尼(150°E ) B 、上海(120°E ) C 、洛杉矶(120°W ) D 、阿克拉(0°经线附近) 二、时区和区时的计算 1.已知A 、B 两地的时区和A 地的区时,求B 地的区时: B 地区时=A 地区时±时区差 如果B 地在A 地的东面用“+”;如果B 地在A 地的西面用“-”。 计算结果小于24时,那么日期不变,时间取计算结果; 计算结果大于24时,那么日期增加1日,时间取计算结果减24; 计算结果是负数,那么日期减1日,时间取计算结果加24; 2行程时间的计算: 由出发时间求到达时间,须加上行程时间; 由到达时间求出发时间,须减去行程时间。 注意:太阳直射点在零度经线是,全球为同一天。 例4.圣诞节(12月25日)前夜当地时间19:00时,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的一场比赛将在伦敦开赛。香港李先生要去伦敦观看这场比赛。自香港至伦敦,飞机飞行时间约为17小时。试回答下列问题。 (1) 开赛的时候,我国北京时间应为 。 (2)在下列香港——伦敦的航班起飞时间中,李先生选择 较为合适。 A .23日15:00时 B .23日18:00时 C .24日7:00时 D .24日10:00时 例5.当纽约(西五区)处于4月30 日 12时时,北京应为………………………( ) A .4月30日1时 B .5月1日1时 C .4月29日1时 D .5月1日9时 例6.国家足球队于2001年4月22日18点55分在我国西安和马尔代夫队进行“2002年世界杯亚洲区小组预选赛”揭幕战,正在美国的中国球迷准时收看比赛的时间应该是纽约时间…………………………………………( ) A .4月23日7点45分 B .4月22日6点15分 C .4月22日5点55分 D .4月22日20点45分 例7.圣诞节(12月25)日当地时间上午9:00,小强远在纽约留学的姑姑乘飞机回沈阳探亲。自纽约至沈阳,飞机飞行时间约17小时。小强应在什么时间到机场迎接姑姑最合适 A 、25日15:00 B 、25日13:00 C 、26日19:00 D 、26日15:00 例8.若AB 弧表示2009年3月1日的范围,其余为另一日期。设 B 点为零时,则100°E 的区时 为 A .2 月 28 日 13 时 40 分 B .2 月 29 日 13 时 40 分 C .3 月 2 日 14 时 00 分 D .2 月 28 日 14 时 00 分

高中地理时区划分及计算方法和公式(完整版)

高中地理时区划分及计算方法公式 地理时区划分 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东边比西边先看到太阳,东边的时间也比西边的早。东边时刻与西边时刻的差值不仅要以时计,而且还要以分和秒来计算,这给人们带来不便。 为了克服时间上的混乱,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的一次国际经度会议(又称国际子午线会议)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东、西各12个时区)。规定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为中时区(零时区)、东1-12区,西1-12区。每个时区横跨经度15度,时间正好是1小时。最后的东、西第12区各跨经度7.5度,以东、西经180度为界。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上的时间就是这个时区内统一采用的时间,称为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例如,中国东8区的时间总比泰国东7区的时间早1小时,而比日本东9区的时间迟1小时。因此,出国旅行的人,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手表,才能和当地时间相一致。凡向西走,每过一个时区,就要把表拨慢1小时(比如2点拨到1点);凡向东走,每过一个时区,就要把表拨快1小时(比如1点拨到2点)。并且规定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为本初子午线,即零度经线。 地理时区计算方法 地理时区计算方法:地方时的计算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同纬度上不同的地区见到日出的时间有早有晚,东边的时刻比西边的时刻要早,这种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由于时刻东早西晚,所以每向东15°时间要早1小时,每向西15°时间要晚1小时,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

地理时区计算方法:地理区时的计算 为了便于不同地区的交流,1884年国际上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按照这个划分方法,地球上每15°作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分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间区时。区时的计算一般分以下几个步骤: 1.时区的计算: 如果要求某一经度的区时,首先要计算出该经度所在的时区。经度换算时区的公式: 经度数÷15°=M(商),n(余数)(n<7.5°时,时区数=M;n>7.5°时,时区数=M+1) 根据此公式也可以计算M时区所跨的经度范围,即:15°×M(时区数)±7.5°(15°×时区数为这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经度)。 2.地理区时差的计算: 如果知道甲地的区时,求乙地的区时,首先要计算两地的区时差。如果甲、乙两地位于中时区的同侧,计算区时差用减法,如东八区与东二区差6个区时,西九区与西二区差7个区时。如果甲、乙两地位于中时区的两侧,计算区时差用加法,如西六区与东六区差12个区时。 3.地理区时的计算: 区时的计算遵循“东加西减”的原则。已知甲地的时间,求乙地的时间,那么乙地的时间=甲地的时间±甲、乙两地所在时区的区时差(乙地在甲地的东侧用“+”,乙地在甲地的西侧用“-”)。

高中地理计算题典型例题五道

一、自转公转计算 1、读图中“日照图”和图乙“二分二至时地球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日太阳直射的纬度是。当地球运行到乙图中的③位置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的范围是。 (2)甲图中A地此时的太阳高度为;B地出现极现象,A、C两地相同的地理事物有() A. 地方时 B. 线速度 C. 昼夜长短 D. 气候 (3)乙图中,地球从位置①运行到位置②的期间,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A. 北京正午人影先变长,后变短 B. 天安门升旗时间越来越晚 C. 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 D. 极昼极夜范围越来越小 2、下图为地球上某日一条完整的昏线,ac为昏线的顶点,B点为昏线的中心点,昏线在地球上为东北-西南走向,a点的地理坐标为(74o24' N,150oE),完成(1)—(3)题 (1).a 点与c点的经度数相差是() A.0oB.90oC.180o D.160o (2).C点位于北京的() A.西南B.东南C.东北D.西北 (3).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此时北京时间是() A.5月21日左右22点B.6月22日10点 C.12月22日14点D.12 月22日10点 二、高差计算 3、读图,完成(1)—(3)题 (1)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 ) A.50m B.55m

C.60m D.65m (2)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3)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13 m。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的坝顶长度约( ) A.15m B.40m C.65m D.90m 三、时区计算 4、北京时间2012年12月21日19:18,北半球迎来冬至。此刻,日期为2012年12月22日的地区约占全球面积的() A.0 B.1/3 C.1/2 D.2/3 5、读经纬线示意图,图中虚线是晨昏线,阴影与非阴影部分代表两个不同日期,据此完成(1)—(3)题。 (1)、此刻,甲地地方时为() A.6时B.15时 C.9时D.21时 (2)、若图中的日期是7日和8日,则某地(86° S,80°W)的区时是() A.7日21时40分B.7日22时 C.8日3时20分D_8日8时 (3)、此时() A.基多市烈日当空B.泰晤士河畔曙光初现 C.巴西高原草木繁盛D.“月城”西昌月光明亮

时区计算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最简单的方法,推荐用此条 2 )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2.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地理时区&区时 ⒈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2.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两地之间的太阳高度角的差=两地之间的纬度差 5.日出、日落时刻 (1)地方时、区时计算 (2)日出时刻=(24-昼长)/2 日出时刻=12-昼长/2

初中地理计算题的类型及解题思路

地理计算题的类型及解题思路 一、一般计算题 在地理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它们的数据及数据的变化、应用可通过计算题来体现。按其计算的复杂程度及包含地理知识的多少又可分为简单题和较难题两种。 例1 推测本世纪地球上见到哈雷彗星的年份是( ) A. 2034 B. 2062 C. 2056 D. 2016 考生只要知道哈雷彗星运行周期为76年以及地球上曾在1986年观测到哈雷彗星两个知识点就可以得出答案为B。(此题为简单题) 例2 某山山麓海拔200米处某日气温为30℃,山顶2200米处气温是( ) A. 12℃ B. 16℃ C. 18℃ D. 20℃ 该题只考察了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减少(高度上升1000米,气温大约下降6℃)这一知识点,很容易得出答案为C。(此题为简单题) 例3 在中国政区图上,量得东西两端点长约20厘米,南北端点长约22厘米,该图比例尺是( ) A. 1/3000万 B. 1/2500万 C. 1/2000万 D. 1/1500万 正确选项为B。该题考生必须知道两点:①我国政区东西宽5000千米,南北长5500千米。②比例尺是如何计算的。(此题属较难题) 例4 若黄赤交角(α)增加为30°,则北温带范围应跨____个纬度。 此题考察的是黄赤交角对热量带的影响,回归线和极圈是热带、温带、寒带的分界,回归线的度数就是黄赤交角的度数α,极圈的度数就是(90-α),温带的范围(即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的范围)为极圈度数减去回归线的度数,即为90-2α,因此答案为30。(此题为简单题) 例5 北半球纬度为α,一开阔平地上,在楼高为H的楼房正北面盖新楼,欲使此楼底层全年太阳光不被遮挡,两楼距离应不小于( ) A.H cot(90°-α-23°26′) B.H tan(90°-α)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 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等高距,大于等于(n+1)*等高距。 其中n为等高线的条数。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 (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7.5,所在时区=商数如果余数>7.5,所在时区=商数+1 5、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6、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 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3)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 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 7、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注意: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比例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总结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总结 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等高距,大于等于(n+1)*等高距。 其中n为等高线的条数。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5、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6、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图上推导(略) (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 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4)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 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 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 7、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注意: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