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师考点

心理治疗师考点
心理治疗师考点

心理治疗师考点(一)

文库账号:爱不用解释111编辑整理

1、多拉德等人提出侵犯-挫折假说

2、霍夫兰和贾尼斯提出态度改变的劝说情景模式(p64)

3、麦孤独和弗洛伊德→本能论

4、班杜拉→模仿与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

5、海德→平衡理论(P64)、归因理论创始人

6、凯利的归因理论也成作三维理论(p58)

7、舒茨→提出人际交往的三维理论(FIHO),三维理论在解释群体形成与群体分解中提出群体整合原则(P68)

8、勒温→提出群体动力学理论、心理动力场概念,将群体视为动力整体P51

9、伯恩→P-A-C分析(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10、李维奇把人际关系分为八种类型(P68)①主从型、②合作型、

③竞争型、④主从-竞争型、⑤主从-合作型、⑥竞争-合作型、⑦主从-合作-竞争型、⑧无规则型

11、霍尔在人际距离里提出四种人际距离(亲密:0-18英寸约0-0.45m,个人:1.5-4英尺约0.45-1.2m、社交:4-12英尺约1.2-3.5m、公众:12-25英尺约3.5-7.5m)(P67);将儿童心理研究扩大到青春期

12、安德森认为真诚受人欢迎

13、人际吸引的程度可分为亲和、喜欢、爱情三种

14、多伊奇是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的创立者

15、态度测量量表以间接方法测量,主要测量态度方向与态度强度两个维度;态度测量量表分为单维与多维量表

16、单维量表有:瑟斯顿-蔡夫的等距量表、李克特的累加量表

17、多维量表有:奥斯古德语义分化量表、博加达斯的社会距离量表

18、凯尔曼提出态度形成的三个阶段--→服从-认同-内化

19、拉皮埃尔现象是1934年关于歧视态度的研究结论

20、美国学者麦克利兰在成就动机研究中有开拓性贡献(P60)

21、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米德发现不同的社会因素对于人的影响是不同的,而在同一文化圈里的人都是同样的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

22、1946年拉特克专门进行了父母教养态度和气氛与孩子人格(或行为倾向)关系的实证研究,受到了心理学界较高的评价

23、米勒和多拉德等学者用学习的原则研究人的社会行为

24、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班杜拉和沃尔特斯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试图用行为主义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学说

25、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是社会交换理论的创始人,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的五个普遍性命题(成功、刺激、价值、剥夺与满足、侵犯与赞同)

26、詹姆斯和米德是符号互动理论的创始人,布鲁默则是最早使用符号互动术语的,戈夫曼是符号互动论现代的主要代表人物

27、符号互动理论分为两派:一派是芝加哥学派(布鲁默、库利、米德、杜威等);一派是艾奥瓦学派(库恩、威因斯坦等)

28、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将角色一词引入社会心理

29、米德使用社会角色来说明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可预见性的互动行为模式

30、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出版《社会心理学:大纲与资料集》、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31、卡特尔为心理学引入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因素分析法;重要贡献是区分了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搜索人格研究资料的三种来源途径是:L-data Q-data OT-date;重要假设是分析三种来源的资料

32、《卡特尔十六项人格因素量表》是卡特尔设计用于测量人格特征的自我报告量表;与其同事十几年的努力下确认了16种根源特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P47

33、阿尔波特认为健康人的目标是追求紧张的增加:阿尔波特最著名的一个概念是功能自主,这是对其动机理论的概括(对特质的八点说明)p46

34、阿尔波特对特制作了两种区分--个人特质(个人具体特征)和一般特质(群体具有特质);个人特质又分为枢纽特质(弥漫、渗透、影响个人活动的所有方面)、核心特质(对个人有一般意义的倾向)、次要特质(个人体现不明显,缺乏一般性和一致性,渗透少)

35、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安全-归属于爱-尊重-自我P45

36、罗杰斯的现象场;来访中心疗法(也称个人中心疗法);其治疗气氛包括真诚-共情-无条件关注;贡献是自我操作性测量(Q分类)

37、史蒂文森个创立了Q分类技术

38、斯金纳认为强化石一种法力无边的法则(强化理论);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

39、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认为①缺陷是人格的原动力②追求卓越是首要动力③中期理论是自卑情结,认为创造性自我对人本主义的观点影响很大

40、荣格分析心理学是对人格的分类提出人格类型论,将人格的个体差异归结为定势和思想功能两个过程(P39)

41、荣格理论的人格结构是由意识自我、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三个部分组成

42、艾里克森发展阶段的核心是‘同一性-角色混乱’;八阶段学说;心理社会发展论

43、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代表人物,提出本我-自我-超我,提出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口欲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2岁),生殖期(12岁以后的青春期阶段)。力比多44、皮亚杰是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道德认知问题的心理学家:①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通过对客体的适应,是这是心理发展的正真原因;②认为儿童道德认知是从他律道德(5-8岁之间)向自律道德(8到9岁开始)转化的过程p24

③皮亚杰的观点中,前运算思维的基本特征是自我中心,由他设计的三山试验

45、皮亚杰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为特征不同的四个阶段①感觉运动阶段(0-2岁):靠感觉任何周围世界,6月以前看不见即不存在;两岁就已经知道了物体的常在性②前运算阶段(2-7岁);开始使用符号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推理思考及心算④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逻辑推理与归纳

46、科尔伯格提出三期(成规→循规→自律)六段道德发展理论是在皮亚杰之后P28

47、三期六阶段:①成规前期三岁到小学低中年级:a.第一阶段服从,缺乏是非观 b.第二阶段相对功利,为求奖励,遵守规范②循规期自小学高年级开始:c.第三阶段寻求认可 d.顺从权威,初具法制观念③自律期自青年末期:e.第五阶段法制观念取向f.第六阶段价值观念取向,凭良知

48、柏姆提出心理双性化的新看法,柏姆的模式是男子气和女子气属于两个分离的独立维度

49、心理学家鲍比认为依恋是在婴儿同母亲较长期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其过程分为无差别的社会反应(0-3月)、有差别的社会反应(3-6月)、特殊情感连接(6月-3岁)三个阶段

50、安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景研究方法,将婴儿依恋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三种类型

51、微笑是婴儿早期情感之一;格维茨(1965)描述了微笑的三个发

展顺序0-2w反射微笑、2-8w社会微笑、选择性社会微笑;哭叫、惊恐也是婴儿早期的情感反应

52、托马斯将婴儿的气质分为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三种。不能划分为这三类的往往是以上三种交叉或混合

53、布雷泽尔顿(1969)也划分为三类:活泼、安静、一般

54、我国心理学家孟昭兰基于自己和他人的一系列研究指出,新生儿即有兴趣、痛苦、厌恶和微笑等四种表情

55、我国吴天敏和许政援(1979)将婴儿言语前期的语音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简单发音(0-3m)、连续发音(4-8m)、学话萌芽(9-12m) 56、卡普兰(1971)则把儿童语言前期分为四个阶段:哭叫(0-1m)、唧唧咕咕(1-5、6m)、咿呀学语(6-10m)、标准化语言(11m)

57、维果斯基是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创始人

58、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过程是最初进展快,而后慢P11

59、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在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下进一步发展的理论

60、我国儿童心理学最早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最早的研究是陈鹤琴的《儿童心理之研究》1925

61、柯林渥斯写的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是《发展心理学概论》

62、荣格是最早对成年期的心理发展理论研究的心理学家

63、普莱尔是开始用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儿童的心理学发展的杰出代表,也是儿童心理学真正创始人,1882年出版了《儿童心理》,此

书被公认为是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巨著

64、达尔文的《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年)一书,被视为儿童心理学早期专题研究成果

65、维特海默于1912年提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过程组织结构的心理学

66、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及其两位同事柯勒和考夫卡,他们认为经验依赖于刺激所形成的模式和经验的组织结构;整体不等于部分和整体先于部分存在整体是由相互联系的部分构成

67、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不主张研究内隐,不主张内省,而主张研究外显行为

68、铁钦纳是构造主义代表人物;冯特致力于寻求构成复杂经验的心理元素的研究-----→构造学派(铁钦纳、冯特)

69、詹姆斯是机能主义的创始人,认为意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比其元素构成更加重要-----→机能学派

70、冯特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

71、穆恩曾提到“行为科学”、“内部行为”

72、克拉科和米勒认为‘心理学通常被定义为关于行为的科学研究’。它的对象包括可观察的行为过程,如手势言语和生理变化等,以及只能被推知的过程如思想和梦

73、情绪理论:早期:①詹姆斯-兰格理论(外周理论):詹姆斯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如恐惧,由战栗引起;兰格认为情绪是内

脏活动的结果②坎农-巴德理论:坎农认为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的丘脑,并强调大脑对丘脑一直的解除使自主神经系统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的生理反应而产生情绪,其理论得到了巴德的支持和发展

74、情绪认知理论:①阿诺德评定-兴奋学说:认为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场景由于对它评价不同,产生的情绪反应也不同②沙赫特和辛格理论:特定情绪的产生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一是个体高度的生理唤醒,二是生理状态的变化认知性的评价,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质中整合的结果③拉扎勒斯理论: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有害或有益的反应,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④伊扎德的动力-分化理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动力核心,情绪系统与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