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留守儿童孤独感的文献综述

关于留守儿童孤独感的文献综述
关于留守儿童孤独感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文献综述

摘要:近年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从心理学角度展开的很多,针对留儿童孤独感方面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亟待加强。本文从孤独感的概念出发,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概念、成因、具体体现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 并提出了相应的干预措施, 以期为日后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研究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 留守儿童随之出现。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 儿童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1]。“留守儿童”课题组组长叶敬忠谈到, 调查“留守儿童”的最大体会就是能感觉到他们心里的孤独感。但现有的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孤独感研究却相对较少。笔者在中国知网和维普网上对研究留守儿童孤独感的期刊论文进行检索查询,加以整合梳理,希望能对解决留守儿童孤独感问题提供参照。

一、留守儿童以及孤独感的概念界定

留守儿童一般是指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 儿童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但是学者们关于留守儿童年龄的范围还没有达成共识,其中分别认为留守儿童是16周岁以下的儿童、6 ~14 岁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儿童、6~16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和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这不利于留守儿童相关研究的开展以及规范性和严谨性[ 2]。

社会心理学认为, 孤独感指当社会关系欠缺某种重要特征时所体验到的主观不适。根据个体所欠缺的特定社会内容, Robert Weiss(1973)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孤独感: 情感孤独和社会孤独[ 3]。孤独感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负性情绪体验,孤独感体验强的人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很难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

孤独状态下,寂寞、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甚至产生心理疾病、人格障碍和心身疾病[4]。孤独感的测量, 目前国内多采用Asher等于1984年编制的专用于3 ~6 年级学生的儿童孤独量表,该量表包括16 个孤独项目和8 个关于个人爱好的插入项目,信效度良好[5]。

二、留守儿童孤独感的成因

儿童时期是人的早期社会化阶段, 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发生转变和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父母外出务工, 将子女留给他人进行监护时, 通常包括以下四种监护类型: 1、隔代监护, 由祖父母代为抚养。通常在父母均外出打工的家庭比较常见[ 3]; 2、单亲监护, 由父母中的一方抚养儿童, 另一方外出打工。在有一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家庭比较常见, 父亲外出打工的比例也通常高于母亲; 3、上代监护, 由儿童父母的同辈人(亲戚或朋友)监护。

埃里克森指出,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任务, 当顺利解决了本阶段的冲突, 完成了任务, 就会获得积极的品质, 转而进入下一个阶段。在留守儿童的年龄段期间, 需要完成的成长任务包括婴儿期(0~2岁) , 建立信任感; 儿童早期(2~4岁), 建立自立感;学前期(4~7岁) , 建立主动感; 学龄期(7~12 岁) , 建立勤奋感; 青年期(12~18岁) ,形成自我同一感。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间相对会缺少父母的关注和爱护, 在某阶段不能很好的完成发展任务,就会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

三、留守儿童孤独感的体现

(一)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父母外出打工虽可以改善家庭的生活状况,但却造成了关爱的缺失,从而对他们的情感、学习、生活、教育、心理等方面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有关资料显示, 只有10.5 %的留守儿童能与父亲生活在一起[ 1]。李翠英[7]在调查中发现, 父母与留守儿童的沟通频率越高, 他们的学习行为和生活行为更好。但外出父母与留守儿童的联系与沟通普遍较少, 主要发生在外出父母与监护人之间, 并且通话内容多围绕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及学习状况,不能排解儿童内心的孤独以及渴望被父母关爱的愿望[ 8]。当留守儿童在学业上取得成功

或遇到失败时, 父母很少有机会采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给予他们鼓励、奖赏或正确引导。长期由祖辈抚养的留守幼儿, 形成了对爷爷奶奶等的依恋, 对父母缺乏积极的情感反应, 特别是对母亲缺乏应有的母子依恋[ 9]。

(二)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沟通

父母外出, 监护人便成为留守儿童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者, 但是由于监护人还需要忙于田间劳作, 容易忽略了儿童内心的情感需求。儿童更多的会选择从同伴那里寻求抚慰, 有的干脆封闭自己, 造成性格上的孤僻及心理上的压抑[ 7]。隔代监护等监护方式对于儿童的发展存在很多弊端, 祖父母对于儿童的监护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留守儿童的健康、生活等方面的权益容易受到损坏。王玉琼等[ 13]研究表明, 留守儿童的监护存在责任不明确、教育精力不足、教育能力不足等问题。老年人文盲率较高, 基本上没有能力对儿童进行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教育, 只重视对留守儿童物质生活的满足而忽略了对其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 导致儿童在行为和习惯等方面形成放纵、任性的性格特点。

(三)留守儿童与同伴的沟通

同辈群体是在有着共同经历、共同观点或共同心理的基础上而结合起来的关系亲密的群体。由于父母外出、家庭教育功能弱化、学校功能补位不足, 留守儿童同辈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填补留守儿童的情感空缺, 满足留守儿童游戏和交往的需要, 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暖和支持。研究显示, 友谊质量在一定条件下能缓冲留守压力对儿童的影响,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一个保护因素[7].

但是, 由于留守儿童在选择同辈群体成员时缺乏父母的监管和引导, 增加了加入不良群体的可能性。同辈群体内价值导向的偏差,容易使留守儿童在价值观形成的初期发生偏离。留守儿童同辈群体内亚文化特别是反文化的大量存在, 也容易误导留守儿童[ 11]。

(四)留守儿童与老师的沟通

中小学师生关系可归结为:亲密性、一般型和冲突型。研究显示留守儿童与教师的关系中亲密型关系约占37.4% ,一般型关系约占41.3% ,冲突型关系21.3%。亲密师生关系的留守儿童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而冲突师生关系的留守儿童与孤独感显著正相关。家庭与学校是留守儿童的重要支持源,教师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交流以至建立起亲密的师生关系可以对不完整的家庭关系进行重要补

偿,对缺失父亲或母亲角色进行代偿,促进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增加,降低留守儿童的孤独感[12]。

(五)不同情况下留守儿童的差异

张德乾等[ 13] 研究发现,父母外出的留守儿童产生更多的亲情梦, 表现出更多的孤独、郁闷和需求缺失。留守儿童在小学阶段比初中阶段明显反映出更多的亲情冷漠与憎恨、孤独与郁闷等方面的问题。王良峰等[ 14] 研究表明, 留守儿童自身健康状况是孤独感的可能影响因素。留守儿童本已得不到父母的关心, 如果有身体上的不健康状况存在, 在得不到必要的社会支持的情况下, 将会导致心理的严重缺陷。他们需要引起社会的更多的关注。

四、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因素

同学支持、父亲支持和教师支持同时对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具有显著负向影响。首先,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可以共同反向影响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家庭教育是个体社会支持的最初来源, 并且家庭的支持又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 中小学阶段个体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 经济尚未独立。因此父母对其的心理扶助作用是用其他类型社会支持所无法替代和比拟的。其次,农村留守儿童与教师在一起的时间远远比和家长在一起的时间多。因此, 教育对学生的社会化和情绪调控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再则,良好的同学关系有利于儿童青少年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学业的顺利完成以及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而同学关系不良则有可能导致学校适应困难、社会能力缺乏、心理和行为出现偏差和障碍[15]。

总之,家庭亲密度、同学支持、自尊、教师支持这几个变量共同反向影响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为此, 有必要在家庭支持、学校支持等方面多做工作, 做好工作。

五、关于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干预措施

(一)家庭方面的支持

监护人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关心孩子的情绪情感。在外务工的父母也要经常与留守女子保持联系, 切不可只关心学习成绩,更要关心他们在家的心情, 关心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在尽可能常回家看看, 尤其是过年过节,多给孩子心理温

暖。父母迫不得已外出打工,最好由父母一方出去。其次,家庭人员应和谐相处,给农村留守儿童营造一种温馨的家庭氛围,尽量地弥补因父母亲的缺位而导致的情感残缺。

(二)学校方面的支持

1.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学校。首先, 要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应该认识到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因而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要给予足够的关注,成为他们心理发展的关注者与促进者。其次, 要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同学关系。学校可以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 让他们融入到集体之中,加强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从而消除他们的孤独感。

2. 构建教育监护网络。首先,加强寄宿制的管理。研究发现, 寄宿制有利于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 避免他们逃学、上网打游戏, 课内课外有老师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各种问题, 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社会能力的提高。其次,需加强与家长、监护人的联系、沟通。开通“校信通”、“家长热线”等,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

3、采取多种形式,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供心理援助。学校可以采用开设心理健康课、实行个别心理辅导、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朋辈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形式, 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 提升他们的心理弹性、自尊、自我价值感等,增强他们抗挫折的能力。

(三)社区方面的支持

可以以农村社区为依托开展各种留守儿童的支持行动, 例如建立生产生活互助小组, 在社区创办幼儿园和诊所, 设立爱心电话厅, 资助和扶持对贫困母亲的文化教育、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 16] 。

六、文献评论

关于留守儿童的理论研究比较多, 其中文献研究和调查法最广, 针对的问题主要是现状、困境等。文献研究自身无法对研究对象做近距离的观察和了解, 缺乏对留守儿童真实生活的了解, 容易将留守儿童问题化, 将问题突出化,忽视了留守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实际上,并不是每个留守儿童都存在心理问题。个案研究也有应用, 主要针对家庭教养方式、身心发展等问题;部分定性研究主要探讨了关于政策建议、教育公平等方面的问题。近两年,针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实

证研究逐步增多。可以看出留守儿童这部分特殊儿童的孤独感开始渐渐得到关注和重视,但这些研究中针对解决留守儿童孤独感问题的实质性建议很少, 也缺乏相应的干预措施来改善留守儿童的孤独感状况。

[ 参考文献 ]

[ 1]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 J] .人口研究, 2005, 29(1):29-36. [ 2] 罗国芬,佘凌.留守儿童调查有关问题的反思[ J] .青年探索,2006 , 23(3) : 13-15 .

[ 3] 王婧,钱珍,国内儿童孤独感研究综述[ 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5) : 108- 109 .

[4]郭智慧,韩志红,史永涛,上官青云,郭宇鹏等[J]. 邢麟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 4,22(6).

[5]段宝军.3-6年级留守儿童孤独感与社交焦虑关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6(5).

[6]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 J]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 2002 , 21(9) : 25-28 . T 5t k/

[7]李翠英.农村外出务工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频率对子女行为的影响研究[ 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7(2):118-120.

[8] 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等.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情感生活的影响[ J] .农业经济问题,2006,26(4) : 22- 30 .

[9]简福平.不同孤独感农村留守儿童对亲情缺失信息的加工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1

[ 10] 王良峰,张顺,孙业桓等.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况研究[ J] .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7) : 639-640 .

[11] 张建峰.农村留守儿童的师生关系和孤独感研究[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1).

[12] 王秋香.同辈群体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研究[ J].湘潭师学院学报,2007,29(1) : 158-159 .

[13] 张德乾,仰和芝.亲情呵护缺失;聚焦农村留守儿童交往[ J] .中国统计,2007,54(6) : 15-16 .

[14]王晓丽,胡心怡,申继亮等.农村留守儿童友谊质量与孤独感、抑郁的关系研究[ J].(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2.北京交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北京100044)

[ 15] 陈会昌,谷传华,贾秀珍等.小学儿童的交友状况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 J]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3) : 160-163 .

[ 16] 叶敬忠,莫瑞.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M]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 3-103 .

[17]张连云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15(27)

儿童自闭症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自闭症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马永骏 (石河子大学应用心理学系,新疆,832000) 摘要: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由美国临床学家Kanner提出。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研究者对自闭症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对自闭症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从自闭症的病因,自闭症的治疗两个方面介绍了自闭症的研究现状,最后,指出和分析了自闭症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自闭症,自闭症的病因,自闭症的治疗。 引言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对自闭症进行详细的临床研究并发表第一篇研究论文的学者是美 国的临床医学家Leo Kanner。[1]他将一组行为特异的儿童命名为“early infantile autism”(早期婴儿自闭症)。他发现这些儿童有着极度的孤立,强烈的要求保持同一性,语言理解和表达障碍,对刺激的过度敏感,自发性活动类型的局限性。但是却有着超常的记忆水平,良好的认知能力。[2]但是仅凭对11个儿童的临床观察就得出自闭症的特点是不科学的。201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将自闭症诊断标准列为如下4项:1.在各种情景下持续存在的社会交流和社会交往缺陷,不能用一般的发育迟缓解释。2.行为方式、兴

趣或活动内容狭隘、重复。3.症状必须在儿童早期出现。4.所有症状共同限制和损害了日常功能。[3]对自闭症更精确的诊断提供了帮助,但是自闭症的病因和治疗依然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1自闭症的病因 由于自闭症儿童的症状多表现为社会交流障碍,因此诸多早期研究聚焦于社会认知来寻找自闭症的病因[4],但是近些年来人们开始从医学,生物学等角度开始研究,并取得一定的进展。2.1生物学因素 2.1.1神经生物学因素 研究者通过MRI,ERP和HC(超声)的技术检验发现2到4岁的自闭症儿童的自闭症患儿多个脑区灰白质局限性异常肥厚(比正常肥大20%),额叶肥大最重,从额到枕肥大度渐小,枕叶与正常人无差别.[5]Courchesne等人通过研究推测自闭症儿童脑区的过度增长可能与脑神经元数目过多有关,而过多的神经元可能会阻碍各个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各个脑区之间的所构成的网络是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功能基础,自闭症儿童的早期临床表现可能与此相关。[6] 1.1.2遗传因素 自从Folstein等(1991)认为自闭症的单卵双生子同病率为82 %, 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10 %[7],一些学者也随之做了相似的研究都得出相似的结果,因此自闭症可能有一定的家庭遗传因素。 2.2营养因素

关爱留守儿童的句子

关爱留守儿童的句子 导读:1、留住孩子。守护爱心! 2、爱心汇聚力量,真情共筑希望。 3、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让我们和留守儿童共成长。 4、留守家庭安心,外出务工放心。 5、留守的是孩子。成长的是心灵!——留守儿童需要您的帮助。 6、关爱农民工,情暖千万家。 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爱我幼以及人之幼。 8、一心为留守宝贝着想两耳会听得悦耳童音。 9、用心关爱留守儿童,让爱连接你我他。 10、关注留守学生就是关注我们的未来。 11、关爱留守儿童,播洒爱心阳光。 12、同在一片蓝天下手心相牵助成长。 13、关注未来关注留守儿童;心系校园情系留守儿童。 14、让留守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 15、留守一份真情,奉献一片爱心其实你不孤独,因为有我们陪你度过。 16、关注留守学生,构建和谐社会。 17、留下希望,守住幸福,让儿童在快乐中成长。 18、关注留守儿童,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9、献爱心、共成长、关爱留守儿童。

20、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21、让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建社会主义和谐大家小家。 22、用爱心来接力为建设者加油。 23、我们多一份关爱,父母少一份操心。 24、雪中送炭三春暖,留守儿童盼关爱温暖孩子心灵,让留守之地阳光普照。 25、用心灵筑起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阶梯。 26、春风成就了建国人仁爱成就了国人根。 27、留下的是种子我们用爱心来呵护。 28、播撒我们的真爱,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 29、在这里,倡导少一些疯狂,多一些关爱身边的留守儿童吧。 30、关爱留守儿童,让世界充满爱。 31、关注未来关注留守儿童。 32、争**心妈妈,关爱留守儿童。 33、为留守儿童送上关爱,让远方父母安心在外。 34、关爱留守儿童,让社会的未来健康成长。 35、一样的蓝天下,一样温暖的家。 36、关爱留守儿童创建和谐校园。 37、流动的是人口,不变的是服务。 38、关爱留守儿童,让世界充满爱! 39、心系校园情系留守儿童。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文献综述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得到持续发展,社会转型和城市化发展使得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经济落差拉大,人口迁移和流动日益频繁,大量农村中青年为了改变生活困境、提高生活质量而远赴发达地区务工,而他们的子女则因为多方面原因滞留家中,因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6102.55万,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5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父母的远离深刻影响着这些儿童的生活与学习,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本综述搜集整理近年来国外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初步进行一个梳理,希望有利于理清目前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以方便后续学者的研究。一、概念界定 虽然社会各界给予农村留守儿童高度关注,并且进行多角度的报道,然而就“留守儿童”这一概念仍然缺少清晰的界定和明确的定义(璐叶敬忠,2009),根据不同的研究实地取样情况,以及不同的研究着眼点,对留守儿童的概念也有着不一样的定义。 (一)留守儿童概念界定的共识 就概念而言,学者均认为留守儿童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被留在农村家乡的儿童。有学者专门就留守儿童的

概念进行研究,指出目前国对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是以流动儿童为参照的,同时指出,留守儿童比流动儿童复杂的多,因开阔视野,从多个维度来界定留守儿童的概念(林培森袁爱玲,2007)。 (二)留守儿童概念界定的分歧 当前对于留守儿童的的概念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定义。 1.父母外出现象 现有的研究对于这一标准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是其父母双方长年外出而被留在家乡的儿童才可称为留守儿童;当然大多数学者认为,父双方只要有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人照顾的孩子就可称为留守(罗静等,2009)。 2.留守时间 就留守时间而言,研究者也有不同的角度。有的学者描述过于模糊,如方用到的是长年外出这一词;也有学者用了具体时间,吕绍清则以半年作为标准。然而究竟是以一个累加的时间还是一个连续性的时间,并没有明确的研究。 3.儿童年龄维度 现有研究对于儿童年龄维度的使用差别较大,丁杰、吴霓等认为在6~16周岁之间;吕绍清则认为在读初中或小学阶段;方认为在未成年阶段;段成荣、周福林认为在14岁以下;于小燕则认为在4~16周岁之间。 4.留守地域 留守地域是其留守状态的一个体现(璐叶敬忠,2009)。一般人

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调查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调查研究 李杰,李阳梅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摘要选取 150名留守儿童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儿童孤独量表”,考察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状况,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践依据。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总体水平较高;孤独感得分在性别上差异显著,男生高于女生;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孤独感得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但到七年级后孤独感得分明显降低;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儿童孤独感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 0引言 孤独是一种封闭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或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出来的孤伶苦闷的情感。孤独感还会增加与他人和社会的隔膜与疏离,而隔膜与疏离又会强化人的孤独感,久之势必导致疏离的个人体格失常。Weiss认为孤独感是当个体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1]。1954年,美国的一项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人的身心要想正常工作就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新的刺激,也就是说,人需要打破孤独[2]。然而儿童时期是形成人际关系的重要时期,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个体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也有决定性的影响[3]。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进城打工的人越来越多,父母的离开让留在农村儿童的数量与日俱增,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指数也越来越高。孤独感是儿童基于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社交和友谊地位的自我知觉而产生的主观情绪体验,这种体验是孤单、寂寞、失落、疏离和不满的,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这种消极情绪会使儿童感到诸如失败感、缺乏安全感、不被信任感等消极体验、甚至是抑郁、焦虑等情绪,还会影响到儿童的心理健康[4]。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在被调查时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每年在外务工时间累计达到6个月及以上,而被留在农村地区交由父母单方、祖辈、他人照顾或无人照

中国孤独症儿童的发展与现状报告

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 (概要) 意义: 这是一份汇聚国内外自闭症有关研究和发展状况的前沿信息报告,从自闭症最新的定义、诊断标准、权威的诊断工具、当前的病因研究、有关法律政策、科学教育服务、患儿家庭情况,到美国自闭症研究发展概况等,从各个方面展现了自闭症这个世界性难题的“难”之所在、“世纪之谜”的“谜”之所思,也提醒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各界对自闭症的认识、关注、支持和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自闭症研究指导中心、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以促进中国自闭症康复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责任感,以及五彩鹿积累了十年的行业实践经验,集合国内外专家,几经探讨和修改,最终促成这一报告的发行。作为这个行业中的拓荒者,我们期望此报告能对中国自闭症行业的发展起到回顾总结历史、分析思考现状和发展推动未来的作用。 谨借此次大会机遇,发布报告中的一些相关梗概,望业内的同行和专家批评指教: 第一章综述 一、自闭症概述 (一)自闭症的定义及核心症状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一组起病于儿童发育早期,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兴趣范围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发育障

碍。2013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第五版(简称DSM-Ⅴ),修订了自闭症的定义,统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 (二)自闭症的研究与发展 国外自闭症的研究历史起源于1943年,美国霍布金斯医院的儿童精神病医生Leo Kanner发表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儿童自闭症案例的正式报告——《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而我国自闭症的研究始于1982年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所陶国泰教授发表的题为《婴儿自闭症的诊断和归属问题》的论文,其中报道了中国内地最早发现并确诊的自闭症儿童病例。 我国自闭症的研究目前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涌现出一大批自闭症研究的专家学者。而媒体的大量宣传,使自闭症进入公众关注的视野,但总体还是落后于西方。报告对国外和国内自闭症的研究发展史进行了简介。 (三)自闭症的发病率 自闭症的发病率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其原因还不能确定。 2014年,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最新统计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病率为1/68,男孩患病率为1/54。 我国尚未开展针对自闭症的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有部分省市和地区进行过此类调查:2004年北京抽样调查结果为1.53‰;2012年深圳报道18-24月龄婴幼儿自闭症患病率为2.76‰;2013年广州开

留守儿童演讲稿--给“ 留守儿童” 支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

给“留守儿童”支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给“留守儿童”支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 同学们,当你们倍受父母呵护、尽情享受亲温暖的时候,当你们倍受老师关爱、徉于知识海洋的时候,你可曾想到,在同一片蓝天下,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尽享明媚的阳光。你是否想过,在我们身边,还有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远离父亲、远离母亲、和爷爷奶奶或其他的亲戚一起生活他们就是“留守儿童”。“留守”这个词,你一定会很陌生吧?但是,“农民工”这个词语,你或许并不陌生,因为我们的爸爸妈妈大多都是农民的儿女。许许多多的农民叔叔和阿姨们,他们为了养家糊口,为了赚钱谋生,不得已奔波于城市的每个角落,去从事最脏最累的工作。他们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却把千千万万个孩子留在了农村,成了“留守儿童”。同学们,你了解“留守儿童”吗?校园里,他们和我们一起上课,一起学习.如:我们班的张鑫、吕雪莹等同学。可是,在节假日里, 有人带他们去公园游玩吗?过生日的时候,有人给他们买可口的蛋糕吃吗灰蒙蒙的雨天,校门口有父母送伞来的身影吗在家里,他们和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一起劳动.可你们知道无论是老师的关心爱护,无论是家人的关怀照顾,都不能代替爸爸妈妈给他们的爱。他们缺少爱的心田,变得孤独自卑,开始对学习失去信心;他们缺少爱的心田,变得柔弱无助,开始不愿与同学交流。他们有的性格内向,自暴自弃,有的甚至沾染了社会不良风气。他们是一个比任何人都需要爱的群体。

同学们,关爱“留守儿童” ,需要留守家庭给他们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关爱“留守儿童”,需要学校社会给他们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 关爱“留守儿童”, 需要我们每一位同学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奉献一份爱心,投入一片真情! 同学们,让我们大家立即行动起来,手牵手,心贴心,共同为“留守儿童”支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播撒我们的真爱,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播撒我们的真爱,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父母远离家乡,用勤劳和智慧,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贡献着力量,一年到头都难以回家一趟。让留守在家里的他们备受思亲的煎熬,他们就是我们那一群小伙伴“留守儿童”。童心,是一轮满月,本应盛满欢乐,装满天真和母爱,在同一片蓝天下幸福无忧无虑地成长。但是,他们不能像同龄伙伴那样欢绕在父母周围,只有独守家乡的那轮明月,遥想都市的繁华;他们胸前飘着和我同样鲜艳的红领巾,脸上却少有那童年灿烂的笑容;他们的心啊,犹如残月,只见残不见圆,遥远的亲情,留下太多的惆怅。爱心,充满力量。这力量,它能让我们精神抖擞;这力量,从你我的眼里轻轻释放;这力量,在你我的指尖悄悄流动。这力量,能使人感到这个社会的温情,能使周围的人受到教育和影响。红领巾,在胸前飘扬;少先队,是团结的榜样!手拉手,共进步!肩并肩,齐向前!我们应该分享彼此的快乐,分担对方的烦恼,在生活上帮助、情感上沟通、习惯上培养、品德上塑造,把雷锋叔叔的精神发扬光大, ,燃起人与人之间爱的光芒。

我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文献综述

我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文献综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的向城市转移。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农民工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农村,并委托他人代为照看,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此产生。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已接近2000万(叶敬忠、《美》詹姆斯,2005),这类青少年因为与父母分隔两地,得到的家庭监管和社会支持不足,在健康、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已引起媒体、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仅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做相关的文献综述。 一、留守儿童的定义 (周福林、段成荣,2006)把留守儿童定义为:主要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本人长期留在户籍所在地,不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儿童。 (陆春燕、张威林,2006)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自己留守在家乡,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孩子。 (乔良,2008)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 (刘志军,2008)认为留守儿童特指那些能随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活动的父母一起生活而留在家乡由代理监护人教养或自我照顾的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陈曦,2012)认为留守儿童是指过去的一年内,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时间在半年以上,留在农村生活的7-14岁儿童。 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国内学者针对留守儿童的定义已经达成的共识是“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指的概念,包括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1)其指涉对象为父母因故离开家乡的未成年人;(2)他们因种种原因不能随父母外出共同生活;(3)因而留在家乡由代理监护人教养或自我照顾。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关于我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调查研究一直处于不断的探索和发展中,经过比较和归类,有关我国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李宝峰,2005)根据其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SCL-90量表中的躯体化、

儿童孤独症的特征及康复现状 2

儿童孤独症的特征及康复现状

儿童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约有3/4的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儿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背景下某方面具有较好的能力。该症状也是一类以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孤独症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孤独症儿童康复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做好孤独症儿童的康复工作,探索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工作模式和方法,对近年来儿童孤独症的病因研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常用临床治疗方法、康复训练干预手段、疗效等研究现况进行综述,为儿童孤独症的治疗和康复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

儿童孤独症(自闭症)属于广泛发育障碍的一类疾病,主要表现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为基本症候群。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患病率约为儿童人口的0.2%~0.5%,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孤独症的康复治疗亦强调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综合治疗。目前公认有效的治方法是特殊教育及行为矫治。应用的原理是行为分析法(ABA 法),综合治疗段主要有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行为矫治、感觉统合疗法、听觉统合疗法、语训练、认知训练、综合主题教学、音乐疗法等。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将特殊教育与康复融为一体的康复方法被广泛应用。 1 孤独症概述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环境改变,儿童孤独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康复问题也越来越被重视。儿童孤独症的临床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语言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又称为“Kanner三联症”。同时伴有智力异常、感知觉异常、兴趣单调、多动和注意力分散、自伤行为及情绪方面等特征。正因如此,他们不能和周围的社会群体建立正常的关系,缺乏交流沟通的兴趣和动机,对周围的人和事表现冷漠。语言交流是沟通的工具,言语和语言障碍使孤独症儿童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雪上加霜。任何一个个体都不能脱离社会这一大的环境而独立生存。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提供了新的残疾分类标准,为我们认识残疾、发展康复事业,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中,能力障碍用活动来替代,由此导致的残疾用活动局限表示;社会性利用用参与来替代,由此导致的残疾用参与局限表示。孤独症即为参与局限。其中的环境因素及支持系统的引入、交互作用模式、重视个人体验为我们认识孤独症,对残疾儿童的评价、康复提供理论支持。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为三级甲等医院,有完善的康复医疗设备及康复资源。2病因 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 遗传因素对孤独症的作用已趋于明确,但具体的遗传方式还不明了。 2.围产期因素

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一个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扩大的群体--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正在日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将对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报道、概念界定、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解决对策进行了综述,同时也对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综述 一、国内相关媒体对留守儿童问题报道综述 留守儿童是一个社会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从以下数据就能看出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新浪爱问网页:搜索“留守儿童”找到网页约324000个,(用时0.026秒);;当然除了网络之外,电视、报纸等也都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报道。以下是对相关报道的综述。 (1)新华社报道:2004年2月,江西省都昌县一对夫妇双双到东莞打工,将孩子寄养在妻妹家中。2月19日,孩子从两米多高的床上摔了下来。因未能及时发现脑内淤伤,最后因医治无效而死亡。 (2)《中国青年报》报道:2004年6月,湖北省黄梅县一名上小学四年级的留守女孩因与奶奶顶嘴斗气而被脾气暴躁的奶奶用毛巾勒死,当时女孩的父母正在外地打工。 (3)延庆县珍珠泉乡八亩地村的孩子珍珍特别想外出打工的爸爸,经常睡到半夜要找爸爸,有时候做梦还会喊“爸爸救我”。可当她爸爸回来时又认生,躲在一边不出声。(中国儿童信息中心) 二、国内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综述 (一)留守儿童问题产生背景及定义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了农村——留守儿童由此诞生了(叶敬忠1[②]等,段成荣2[③]等,周爱民2005)。 李雯婷(2005)【1】和段成荣等(2005)【2】都将把留守儿童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刘允明(2005)【3】将留守儿童概念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岁以下的孩子、在学龄上一般反应为小学和初中生。曹加平(2005)【4】则认为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而由其他监护人长期监护抚养或独立生活的儿童。 (二)留守儿童教育和发展中主要出现问题及原因分析 1. 安全和权益问题 郭三玲(2005)指出监护权的缺失,父母疏于照顾,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安全保护意识不强,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尤其是留守女童屡被猥亵的情形令人揪心。 很多学者都指出“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直接的关爱与监护,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而且有时受到侵害,没有倾诉的亲人,往往不易被发现。“留守儿童”中男性儿童多会成为人贩子注意的目标,而女性儿童多受到人身的侵害。 这里的安全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二是自己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周宗奎等,2005)【5】。本文在前面相关报道综述(3)就是很好的例证。 1[②]叶敬忠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农村发展中心副主任、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 2[③]段成荣,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现状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现状 迟雅 一、自闭症儿童的发病率 我国自闭症发病率也在逐年提高。中国公益研究院2014年4月1日发布的《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分析报告》显示,我国自闭症患儿数约为164万人,儿童自闭症已占我国精神疾患首位。 2016年3月9日,《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中国自闭症患病率和世界其他国家相似,约为1%,自闭症患者总数已经超过1000万人。0~14岁儿童患病者达到200万。 二、自闭症儿童的受教育情况 目前,我国的统计数字显示:65%以上的社会群体不能正确认识自闭症,75%以上自闭症儿童在6岁以前未能被及时确诊,90%以上的自闭症儿童无法接受正常教育。 为什么自闭症儿童无法接受正规教育呢?因为他们在患上自闭症以后,精神发育就跟不上了,出现了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再加上他们有明显的社会功能障碍和人际交流障碍,所以,无法适应正常的学校学习生活。 现在,全社会对自闭症的了解还很少,这方面知识的普及程度还很低。最先发现孩子问题的多数是家长,家长发现孩子不正常以后,他们心理上不愿意承认,不愿意接受这一事实,周围的人也不了解自闭症及其危害之大,也有些人虽然知道孩子不正常,但是为了不让孩子家长伤心,便挑好听的说,经常会说:孩子有早长也有晚长的,你们的孩子就属于晚长的那种,属于大器晚成。为了证明自己的观念正确,还会举出一些例子来,比如爱因斯坦当年是四五岁才会说话之类。反正这样说也不需要负什么责任,而且家长听得也顺耳。于是家长也认为似乎自己的孩子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甚至很可能像爱因斯坦,自然也就无意于孩子的诊断与治疗。等到孩子该上学的时候,已经没有能力接受正规的教育了。于是,城市的自闭症患儿只能去特殊教育学校了,而农村的自闭者患儿一般都在家里散养。特殊教育学校招收的自闭症孩子,一般只招收8周岁以上的。自闭症患儿的最佳治疗时间是3~6岁,8周岁自闭症儿童已经错过了治疗与训练的最佳时期。这部分人将成为家庭和社会永久性的严重负担。 目前的统计数据显示,通过行为训练、干预及个性教育,约有10%的自闭症儿童能够完全康复,约20%虽然达不到完全康复水平,但是可以完全自理,还有近25%的儿童可以达到生活自理的水平。这三个数字加起来就是55%。如果能够实施“医教结合”,早发现,早实施心理干预,实行医教结合,将“开窍疗法+四环节行为训练”全面应用到自闭症的治疗当中去,前景会更好。尤其是那些属于“五软”、“五迟”的儿童,干预越早,效果越好。我们曾经干预过一名小男孩,在28个月的时候被诊断为自闭倾向,30个月的时候再次复查,仍诊断为自闭症。我们在30个月的时候开始实施开窍疗法,从解决身体的一些不良症状入手,包括治疗肾积水、尿频尿急等症状,很快孩子的亲社会能力大大提高,社会功能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逐渐得到改善乃至最终消失。 因此,我们建议有关部门,比如全国妇联及其所属家庭教育学会,在广大的城市和农村,通过各级组织,大力实施自闭症患儿普查,发现问题后,及时实施开窍疗法和四环节心理训练,必将为自闭症问题的解决开创美好的前景。 三、自闭症儿童教育实施情况 我国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现状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阐述,分别是学习环境、课程、教学策略、技术。 1、自闭症儿童的学习环境

温暖关爱培育——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温暖关爱培育——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作者:涂敏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2015年第19期 涂敏 (九龙坡区西彭镇第三小学校重庆九龙坡400039)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大量的农民外出务工,于是在农村地区出 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一一”留守儿童”。重庆市把关爱留守儿童列为了十大”民生工程”之一, 九龙坡区也提出了”建设经济发展好、城市形象好、民生保障好、文化内涵好、社会管理好、 党的建设好的美好九龙坡”的宏伟蓝图。怎样做好留守儿童的照顾和培养工作,落实好这一民 生保障,解除外出务工群众后顾之忧,是九龙坡区农村学校教育发展思考的重点问题之一。 西彭三小地处农村,留守儿童较多,最多时占到了学生人数的40%左右,学校在”温暖、 关爱、培育”办学理念的引领下,以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这一民生工程为突破口,为努力打 造”建好寄宿制学校,关爱留守儿童成长”的办学特色,保障留守儿童幸福成长,让所有孩子 的生活充满阳光,学校走出了一条关爱留守儿童成长的探索之路。 一、建立档案信息记录成长过程 每学期开学、放假时,对父母双方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进行认真凋查和登记,为每个在校 留守儿童建立专门档案和联系卡,详细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现监护人的姓名、职业等信 息。学校安排德育处负责建档及管理工作,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 关内容,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了成长档案和成长记录册,掌握每个留守儿童的个性情况,以 便进行针对性教育培养。 二、建立管理制度规范关爱工作 为做好留守儿童管理工作,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制定并逐步完善了留守儿童 管理工作相关制度,如留守儿童情况登记制度、监护人联系制度、结对帮扶制度、沟通交流制 度、家访制度、亲情连线制度等,确保留守儿童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促进了留守儿童管理工 作的规范化、常态化。 三、建设寄宿学校营造温馨家园 在上级的关心和重视下,学校装修了”阳光公寓”,添置了洗衣机、电视、电脑、热水器、 沙发、床铺、床上用品等设施设备和生活用品,改善了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条件,学生可以 全免费拎包人住。同时,学校安排安排干部通夜值班,了解住校生的生活、学习情况,及时解 决住校生的各种问题;安排教师在晚自习时间辅导学生学业、作业;安排生活教师培训学生的 生活能力,进行日常管理。经过老师细心周到的服务和管理,孩子们在学校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得到了培养、教育和锻炼,实现了生活自理、学习自主。 四、建设活动阵地丰富课余生活 1.积极建设”心灵之约”网站。学校利用计算机室和部分教师办公室,设立了亲情视频聊 天室,留守儿童和住校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在亲情视频聊天室与父母”面对面”交流。

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文献综述

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文献综述 ————以西部地区为例摘要:留守儿童是新农村建设的新生力量,然而目前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导致的学习问题,缺乏温暖家庭带来的心里问题以及缺乏亲情交流带来的思想行为生活问题。本文对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出现的学习教育和心理等问题的成因做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加大教育法律宣传、建立“寄宿制”学校,发挥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今年暑假我前往甘肃会宁进行了为期20天的支教活动,那些山区里的孩子们大多是留守儿童,对我的感触特别大,所以想研究一下有关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自1980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转移向城市。然而,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问题,这些农村父母在进城落脚的同时,却无法让孩子在城市里有读书的机会。因此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家里的老人或亲戚朋友照看,最后造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在两地的局面。由此,在农民工成为一个社会的大现象的同时,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也应运而生了 。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亿农民外出打工,其中能够随父母进城的儿童只占极少数,绝大部分被留守在户籍所在地生活、接受教育。全国农村目前有留守儿童2000多万,并且每年呈递增的趋势。尤其是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由于多种原因,其留守儿童的数量尤为庞大,问题日益突出,受到社会有关部门的关注和研究。本文所指的“留守儿童”指在甘肃农村贫困地区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被迫留在家里,处在学龄阶段正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儿童。 一、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的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汇报材料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汇报材料 各位专家,下午好: 我参与的课题是《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对策研究》,下面我从研究的过程、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困惑等方面做简要。 本课题研究是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xx年4月~xx年8月),准备阶段。 首先,我们在4月2日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国家、省市等有关关于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文件,强化教师责任。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4月11日,我们选取了6名有志于做课题研究的老师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和职责,并着手对全校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登记,建立了各班级共63名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并对他们进行深入了解。 5月16日,我们召开了课题组成员会议,各人汇报所了解的各班级留守儿童行为品性、学习能力、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等教育现状,确立实验内容,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5月23日,我们根据研究方案,进一步制定了学习制度、帮扶制度、考核与奖惩制度等相应的保障制度。 收到立项通知书后,我们立刻与9月19日进行了传达,并集体学习了有关问题学生教育的理论。 为进一步了解留守儿童的行为品性、学习能力、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等现状及影响的主要因素,课题组参考了有关资料于10月19日编制了问卷。问卷分为四个大部分,分别是,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心理状况、学习状况、教育状况。每项都设计了很多问题。问卷设计好后又请学校其他教师对问卷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 10月24日,课题组成员对各班级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并利用期中考试后,学校开家长会的时机与留守儿童学生家长或者监护人进行座谈,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11月7日,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深入了解留守儿童行为品性(包括思想状态、行为习惯、言行举止)、学习能力(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目的等)、生活习惯(包括饮食健康、自理能力、卫生习惯、安全保障等)、心理健康(包括性格情感、自我认识、社会适应性等),经过认真分析,写出了调查报告,初步总结出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转变的方法。 接着又拟定测试卷,对留守儿童进行品学综合测试,各班抽取2~3名得分较低的学生(智力正常)作为问题学生个案,并建立个案档案,收集他们的评价材料(、科任教师、家长、监护人、同学的评价)、实物材料、档案材料。找出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分析导致这种现状的各种因素:主观因素(学生自己的智力、行为、习惯因素等)、客观因素(家长因素、监护人因素、社会因素、教师因素、学生之间影响等)。然后我们讨论商量对策: 主要有1.建好留守儿童之家,(一方面在学校中,我们还联系有条件的村委会,例如西平村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开通亲情电话、亲情QQ,使留守儿童在课余有一个文化娱乐、交流感情的休闲场所。

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社会实践是进行自我能力培养,以及提升自己的一个重要方式,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欢迎阅读查看。 篇一、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 今天,我们的大学赴县帮扶教育社会实践营队一行13人来到了县镇村。今天来到储潭村是想要看望村里的留守儿童,陪他们玩玩游戏,聊聊天,教授他们一些知识,了解下他们的生活,也给他们讲下自己的大学生活。在这次储潭村教育服务活动过程中,我们经历了许多事情。这些事情让我们心情心态随着加以转变 每当看到一群群孩子们背着书包的样子,总会想到自己小时候。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生活水平的的不断提高,家庭的胆子跟着加重,许多家长迫不得已背井离乡,抛下年迈的父母以及年龄尚小的孩子而外出打工。他们也有不情愿,但为了维持生计而被迫于自己的孩子天各一方,这却苦了对世界好奇的孩子们,没有了父母那温暖的怀抱,却要自己独自面临成长路上的风风雨雨,孰知这对还小的孩子们是一个怎样的事实。 年幼的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大小与老一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给他们那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多大的心灵创伤。而作为新一代年轻的我们,他们眼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理所应当尽自己所能,给予他们帮助。我们少玩几次游戏、少逛一次街,也许就能给他们多买一件新衣服,多买一个文具盒,用我们的关爱填补他们内心的缺失的爱。 在村村长的带领下我们拜访了当地八户留守家庭和留守儿童,根据村长介绍,村里大多数青壮年都在外打工,只有农忙的时候才会回来帮助家里务农。留在村子里的大多都是

妇女,老人和儿童。每到一家,迎接我们的都是一张张纯真可爱的小脸,纯真可爱水汪汪的大眼睛。 其中一个孩子给我的印象很深刻。他有着一双稚嫩的脸庞,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脸上有点肉肉的,可爱又活泼的孩子张梦玲。她对我们的到来也有些吃惊,一开始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但是通过慢慢的交流,他们也露出来孩子的天真和我们聊了起来,父母和姐姐都去武汉打工去了,自己一个人和奶奶一起住。通过这些问题的交流,渐渐的我们也成为了好朋友,她亲切的叫我哥哥,我很感动。通过我们的活动,让孩子们也知道,尽管爸爸妈妈都不在身边,但仍然有很多的人在关心着他们,让他们的心里多了一份温暖。 岁月伊始,未来的日子还长,在我们的空余时间,真真切切的走进孩子们,给孩子们的童年更多的关爱。我们细微的一小步,就能促进社会的一大步,我想用我们的微薄的力量,让更多的孩子得到爱与保护。我将亲力亲为的为梦玲小朋友带去童年的快乐,让她快乐得成长,拥有美好回忆的童年。我们要用关爱、用亲情去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园氛围,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并让每一个留守儿童不再孤单,不再无助,在学校同样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通过这次三下乡我相信我会渐渐地让身边的人也关注起身边的儿童,让他们也能得到一样的关爱,一样的健康快乐的成长。 篇二、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 调查时间、20XX年1月25-20XX年2月6日 调查地点、xx乡村 参与人员、谢建业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大多数人选择外出打工,将自己的孩子留给老人或亲戚照看。农民的收入虽然提高了,但是孩子却失去父母的爱,学习无人监督和指导,孩子的教育成了问题。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农林经济管理 年级: 2011 学号: 1111010336 学生姓名:罗雪 2012年11月01日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摘要】在我国目前的社会转型背景中,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不断转移,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问题开始凸现,并引起了关注,很多学者也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考察了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教育 前言由农村向城市的人口大流动已成为我国持续20 余年的社会历史现象,到2000 年人口普查时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1亿,农村劳动力的乡城流动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农民在自己进城就业的同时,他们的大多数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问题。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委托亲戚代养或寄养形成了农民工父母和子女长期处于两地分离的局面。从此,我国农村许多地区出现了一个特殊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学术界一般将“留守儿童”概念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大量的农民工父母“别家离子”,常年漂泊在外,无非是为了家里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事与愿违,就是因为他们长期在外,孩子因无法享受到家庭正常的抚养、教育和关爱,受教育权受到了严重的侵害。随着留守儿童数量急剧增加,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才得到各方关注。 1.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大障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受制于此。虽然无数进城务工人员为城镇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却无法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吴霓等(2004) 认为,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在城市入学的高昂费用,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又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等,都成为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从留守儿童的“留守”原因来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认为家庭经济压力大,想继续增加收入,从而选择外出打工或经商(王艳波、吴新林,2003) 。 留守儿童问题并不是某个国家、某个地区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独有问题,而是具有一定时空变迁的共性的问题;同时,由于不同历史阶段人口流动的不同特征,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所受到的影响和呈现的问题又有所差异。 1.1国际背景下的留守儿童 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以寻求经济收入为动因的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流动使留守儿童问题成为这些国家面临的共同议题。杨淑爱(Brenda S. A. Yeoh) 和林翠凤( Theodora Lam) 指出,在孟加拉,18 %~40 %的农村家庭中至少有一个家庭成员迁移到外地工作;库恩( Kuhn) (2006) 利用1996 年社会经济调查的数据指出,在孟加拉5~14 岁的5 930 名儿童中有91 %的儿童父母一方外出(主要是父亲) ,另有2 %的儿童父母双方均外出;柏瑞纳斯(Parrenas) 指出,菲律宾的留守儿童数量大约达到900 万,占青少年总数的27 %;在蒙古,964 个被调查的迁移家庭和非迁移家庭中,4.7%的儿童被父母一方或双方留在了农村地区。 1.2中国留守儿童问题的历史变迁 留守儿童问题的本质是由于父母与未成年子女在人口流动过程中的亲子分离而形成的,一些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都会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罗国芬等对我国留守儿童的历史背景进行了

留守儿童孤独感研究

农村儿童孤独感研究以湖北省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作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结论却呈现出极大的差异,甚至截然相反,多数研究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总体情况令人堪忧(王东宇、王丽芬,2005;郑楚亮,2007;徐为民,2007;袭开国,2008;赵时,2010等),但也有不少指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相比,心理健康水平没有差异(周宗奎,2005;岳慧兰,2006;刘鹏,2007;张若男,张丽锦等)。本文主要从儿童孤独感方面来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选取蕲春、黄陂、黄石地区的留守儿童作为调查对象,男生838名、女生593人;留守儿童1016人、非留守儿童415人。调查年级选取小学四五六三个年级,初中七八年级,为调查对象。 表1-1儿童心理调查分布(单位:N) 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七年纪八年级合计性别 男57152123304202838 女6110466214148593 类别 非留守儿童236658165103415 留守儿童951901313532471016 二、儿童心理健康基本状况 儿童孤独感是由AShier等人1984年编制的3-6年级儿童孤独量表改编而成的(Asher,SR,Hymel,s,renshaw,pd.Loneliness in children.Child development,1984,55:1456-1464);儿童孤独感有效测试1354份,均值37.80,众值38,极小值18,极大值80。在儿童孤独感方面,正常的占32.3%,有点孤独的占43.9%,很孤独的占20.3%,特别孤独的占3.3%,严重孤独的占0.2%(图2-1)。

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18页)DOC.doc

皮匠网—开放、共享、免费的咨询方案报告文库 咨询人士学习成长与交流平台 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 (概要) 意义: 这是一份汇聚国内外自闭症有关研究和发展状况的前沿信息报告,从自闭症最新的定义、诊断标准、权威的诊断工具、当前的病因研究、有关法律政策、科学教育服务、患儿家庭情况,到美国自闭症研究发展概况等,从各个方面展现了自闭症这个世界性难题的“难”之所在、“世纪之谜”的“谜”之所思,也提醒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各界对自闭症的认识、关注、支持和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自闭症研究指导中心、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以促进中国自闭症康复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责任感,以及五彩鹿积累了十年的行业实践经验,集合国内外专家,几经探讨和修改,最终促成这一报告的发行。作为这个行业中的拓荒者,我们期望此报告能对中国自闭症行业的发展起到回顾总结历史、分析思考现状和发展推动未来的作用。 谨借此次大会机遇,发布报告中的一些相关梗概,望业内的同行

皮匠网—开放、共享、免费的咨询方案报告文库 咨询人士学习成长与交流平台 和专家批评指教: 第一章综述 一、自闭症概述 (一)自闭症的定义及核心症状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一组起病于儿童发育早期,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兴趣范围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发育障碍。2013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第五版(简称DSM-Ⅴ),修订了自闭症的定义,统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 (二)自闭症的研究与发展 国外自闭症的研究历史起源于1943年,美国霍布金斯医院的儿童精神病医生Leo Kanner发表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儿童自闭症案例的正式报告——《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而我国自闭症的研究始于1982年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所陶国泰教授发表的题为《婴儿自闭症的诊断和归属问题》的论文,其中报道了中国内地最早发现并确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