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文字词解释+例句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文字词解释+例句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文字词解释+例句

1.拜:授予官职拜为上卿

2.遗(wèi):送使人遗赵王书

3.易:交换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4.与:和,同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5.徒:白白地徒见欺

6.见:表被动,可译为“被”徒见欺

7.报:答复,回复求人可使报秦者

8.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求人可使报秦者

9.何以:即“以何”的倒装。凭借什么,根据什么。“何以知之?”

10.窃:私下窃计欲亡走燕

11.亡走:逃跑窃计欲亡走燕

12.语:告诉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13.幸:宠幸而君幸于赵王

14.于:表被动而君幸于赵王

15.乃:竟然,却今君乃亡赵走燕

16.幸:侥幸则幸得脱矣

17.幸:敬辞,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大王亦幸赦臣

18.以为:认为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19.不:同“否”可予不?

20.许:答应不可不许

21.奈何:怎么办不予我城,奈何?

22.曲:理屈,理亏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23.均:衡量均之二策

24.负:使……承担,使动宁许以负秦曲

25.必:果真,实在王必无人

26.请:表示谦逊语气臣请完璧归赵

27.完:使……完好无缺,使动臣请完璧归赵

28.以示:即“以(之)示”,以,把;示,给……看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29.前:走上前,名作动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30.瑕:玉上的斑点或裂痕璧有瑕

31.指示:用手指指给……看请指示王

32.因:趁机相如因持璧却立

33.冲:顶起怒发上冲冠

34.悉:全,都赵王悉召群臣议

35.负:倚仗负其强

36.布衣之交:平民间的交往。古代平民只穿麻布、葛布,故称布衣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37.尚:尚且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38.且:况且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39.逆:拂逆,触犯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40.斋戒:古人祭祀之前,一定要沐浴更衣,节制饮食,表示虔诚。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41.庭:同“廷”,朝廷拜送书于庭

42.严:尊重,敬畏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43.修敬:致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44.倨:傲慢礼节甚倨

45.复:又故臣复取璧

46.急:逼迫大王必欲急臣

47.睨:斜视相如持其璧睨柱

48.固请:坚决请求乃辞谢固请

49.案:同“按”,查明召有司案图

50.度:估计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51.特:只,只是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52.以:用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53.详为:假装作。详,同“佯”,伪装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54.乃:才臣乃敢上璧

55.舍:安置舍相如广成传

56.传:传舍,宾馆舍相如广成传

57.衣:穿乃使其从者衣褐

58.亡:逃走从径道亡

59.引:接见,延请引赵使者蔺相如

60.见……于:表被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61.负:辜负,对不起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62.间:抄小路间至赵矣

63.一介之使:一个使臣。介,个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64.就:接受臣请就汤镬

65.唯:用在句首,表希望的语气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66.孰:同“熟”,仔细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67.因:于是秦王因曰

68.因:趁机不如因而厚遇之

69.厚遇:好好款待。厚,优厚;遇,招待,款待不如因而厚遇之

70.廷:在朝廷上,名作状卒廷见相如

71.拔:攻取,攻下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72.毋:不赵王畏秦,欲毋行

73.不行:不去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74.诀:告别与王诀曰

75.酣:喝酒喝得高兴秦王饮酒酣

76.鼓:弹赵王鼓瑟

77.得:能够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78.叱:呵斥、喝骂相如张目叱之

79.靡:倒下,这里指后退左右皆靡

80.怿:愉快于是秦王不怿

81.为:给秦王为赵王击缻

82.加:凌驾终不能加胜于赵

83.既罢:结束以后既罢归国

84.徒:只不过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85.口舌:言辞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86.贱人:卑贱的人,指地位地下且相如素贱人

87.羞:以……为羞吾羞,不忍为之下

88.不忍:不能容忍吾羞,不忍为之下

89.与会:即“与(之)会”,会,见面相如闻,不肯与会

90.称:推脱,假称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91.已而:过了些时候,不久已而相如出

92.引车:调转车子相如引车避匿

93.相与:一起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94.事:侍奉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95.列:位次,爵位今君与廉颇同列

96.殊:很,极恐惧殊甚

97.庸人:平庸的人,一般人且庸人尚羞之

98.不肖:没有才能臣等不肖,请辞去

99.止:阻止,这里指“挽留”蔺相如固止之

100.孰与:与……相比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101.不若:不如,比不上曰:“不若也。”

102.驽:愚笨,拙劣相如虽驽

103.独:难道独畏廉将军哉

104.顾:只不过顾吾念之

105.今:如果今两虎共斗

106.先:以……为先,意动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107.因:通过,经由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108.鄙贱:目光短浅,卑贱鄙贱之人

109.之:代指自己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110.与欢:友好,交好卒相与欢

111.刎颈:杀头为刎颈之交

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解释资料讲解

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 解释

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解释 常见的有: 安、卑、备、被,鄙、毕、薄、踣、步、察、策.长.尝、朝、彻、称.诚.惩、驰、出.辞.次,从、错、达、旦、箪,当、道、得、等,敌,吊,度,端,定、毒、恶、发,凡,伐、犯、方、分,菲、奉、否,夫,扶.拂,福,富,负、赋、覆、更、苟,故、顾、固、观、光,归、好、号、还、惠、及、极、疾、计、加、假、间、简、见、节、竭、津、尽、进、居、举、具、聚、苦、劳、类、良、临、虑、论、漫、靡、灭、名、明、命、没、谋、难、平、期、戚、奇、强、窃、清、请、穷、秋、求、取、去、全、任、容、入、塞、上、少、舍、身、生、胜、师、实、食、使、事、是、时、属、说、素、汤、通、痛、亡、望、为、谓、闻、徙、牺、鲜、向、效、信、兴、行、形、修、徐、许、寻、业、遗、异、易、诣、益、阴、应、盈、游、余、语、喻、缘、远、阅、责、章、知、止、治、致、众、专、走、足、作、坐 部分列举:(按音序排列)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得广厦千万间)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被坚执锐)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 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 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翻译

廉颇蔺相如列传 原文: 司马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 l i n )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wei)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日:‘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日: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f ou)?”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日:“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于赵。

文言文常用字词解释

文言文常用字词翻译 文言文虚词用法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2.领会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 认识廉颇蔺相如的思想品格;学习他先国后私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廉颇严于律己,有错就改的精神。 重点难点: 1.归纳文中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学习辨析词义,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教学方法:诵读法、归纳法、“引导—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他是一位史学巨子,又是一位文学奇才。只因仗义直言,却身受酷刑。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巨创之下,他发愤著书,写出了千古不朽的史家绝唱——他就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他呕心沥血的创作结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他《史记》中的一篇作品《鸿门宴》,这一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史记》中另一篇作品《廉颇蔺相如列传》。二、解题 1.作家作品: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任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少年时代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祖国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集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创作《史记》准备了丰富的材料。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狱,受到了宫刑。他在狱中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记述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 文体简介: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史记》全书共130篇,包括下列五种体裁: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文整理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文整理 一、通假字 1.可与○不 不,通“否”,相当于“吗”。 2.拜书送于○.庭 庭,通“廷”,朝廷。 3.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查考。 4.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 二、古今异义 1.传以示 释:美人,古义,妃嫔;今义,美貌 的人。左右,古义,侍从;今义,方位名词,左右和右面。 2.请王 释:指示,古义,指给……看;今义,上对下的命 令或要求。 3. 释:明年,古义,次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4.于是相如 缶 释: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 动。 释:宣言,古义,扬言,散布言论; 今义,声明,文告。 6.而事君者 释:亲戚,古义,父母和亲属; 今义,亲属(不包括父母)。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译: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 ②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译:是赵国的宦者令缪贤的门客。 ③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译:和氏璧是天下共传的宝贝。 ④我为.赵将。译:我是赵国的大将。 ⑤★臣所以 ..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译:我离开父母和亲属而侍奉您的原因,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2.被动句: ①拜.为上卿译:被授予上卿的官职。 ②而君幸于.赵王.译:而您被赵王宠幸 ③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译: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 欺骗。 ④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译:我恐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宾语前置: ①君何以知燕王。译:您根据什么了解燕王? ②何以知之。译:根据什么了解他? 4.定语后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译:寻求可以派遣回复秦国的人 5.状语后置: ①拜送书[于廷] 译:在朝廷上行叩拜之礼送出国书 ②会[于西河外渑池] 译:在西河外的渑池相会。 ③故燕王欲结[于君] 译:因此燕王想和您结交。 ④设九宾礼[于廷] 译: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礼。

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解释.

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解释 常见的有: 安、卑、备、被,鄙、毕、薄、踣、步、察、策.长.尝、朝、彻、称.诚.惩、驰、出.辞.次,从、错、达、旦、箪,当、道、得、等,敌,吊,度,端,定、毒、恶、发,凡,伐、犯、方、分,菲、奉、否,夫,扶.拂,福,富,负、赋、覆、更、苟,故、顾、固、观、光,归、好、号、还、惠、及、极、疾、计、加、假、间、简、见、节、竭、津、尽、进、居、举、具、聚、苦、劳、类、良、临、虑、论、漫、靡、灭、名、明、命、没、谋、难、平、期、戚、奇、强、窃、清、请、穷、秋、求、取、去、全、任、容、入、塞、上、少、舍、身、生、胜、师、实、食、使、事、是、时、属、说、素、汤、通、痛、亡、望、为、谓、闻、徙、牺、鲜、向、效、信、兴、行、形、修、徐、许、寻、业、遗、异、易、诣、益、阴、应、盈、游、余、语、喻、缘、远、阅、责、章、知、止、治、致、众、专、走、足、作、坐 部分列举:(按音序排列)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得广厦千万间)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被坚执锐)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 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 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廉颇蔺相如列传》字词整理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成语(了解大意) 完璧归赵怒发冲冠负荆请罪布衣之交刎颈之交 二、通假字 1、不:可予不(通“否”) 2、案:召有司案图(通“按”,审察、察看) 3、缪:秦自缪公以来(通“穆”) 4、孰: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5、拜送书于庭(通“廷”,朝廷) 三、一词多义 1、于: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在) ④归璧于赵(介词,到) 2、负: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②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 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3、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介词,因为)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介,凭借) 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相当于“而”) ⑥宁许以负秦曲/以绝秦望/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目的连词,来) ⑦特以诈佯为予赵城(介,用) ⑧以相如功大/徒以吾两人在也/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连词,因为) 4、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③我见相如(动词,看见) 5、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6、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③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7、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不过)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8.幸:①而君幸于赵王(宠幸)②大王亦幸赦臣(幸好)③则幸得脱(侥幸)

六年级小升初常用文言文字词解释

将:统帅、指挥、统领何:怎么、为什么、怎么办、多少尝:曾经、常常、尝试、品尝故:所以、死亡、老朋友、原因、缘故以为:认为自是:从此乃:就、于是此:这遂:就、于是俄而、少顷、须臾:一会儿方:正、刚、方圆耳:罢了诸:各位举:推荐迁:调任且:而且道经:路过颦:皱眉归:回还:回去所以:......的原因皆、咸、俱:都比期年:到了第二年期:满一年昔:从前悦:高兴胡:为什么已:停止患:祸患、灾难向:从前素:白色退:回去释:放下破:漏水下沉安:怎么于是:在这时伐:攻打旦:天亮时、早晨虽:即使可以:可以凭借克:战胜逐:追赶靡:倒下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复:又测:估计伏:埋伏纳:接受修:长、高、有、又服:穿戴窥:偷偷地看、照复:又一次谋:商量杂然:纷纷许:赞同置:安放苦:愁特:只不过诲:教导惟、但:只思:想援:取若:好像扬其目:瞪着眼蒙昧:用袖子遮住眼谏:劝诫亡:逃跑、死了、丢失使:派、让毕:完数:几遽:急忙、马上可:大约辍然:中途停止引:拿少:小时候攫:抢衣冠:穿戴衣帽腰:腰上缠着雨:下雨徒:白白的竞:走佣作:做雇工辛勤劳作资:借偿:报酬邑人:同乡食:吃粮食愿:希望逮:达到操:拿度:量至:到莫:不,没有初:刚开始讴:歌若:假如,如果穷:尽辞:告别余:我啖:吃嗜:喜欢孺子:年轻人学问:好学善问侍:在旁陪着敝:破旧契:刻惑:糊涂笈:书籍亟:急于:在盍:何不狩:打猎轻:轻视蹉跎:光阴虚度黯然:沮丧的样子沃面:洗面孤:失去父亲、孤儿诟:骂示:给......看岁:年苟:如果泊:停赦:免除坐卧:坐立、躺下屏居:隐居即:就尔:你子:您谨之:慎重对待他贻:赠送毋:不虑:担心匮:缺乏无恙:安好吏:公差伺:侦察等候经日:经过一天许:左右、上下云儿:罢了横渡渡到河中央鞭笞:受鞭打俯首:低着头报予:回报我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知识点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复习归纳 一、掌握下列文言词 1、宦者令: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宦官的头目) 2、舍人: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门客) 3、和氏璧:得楚和氏璧(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经雕琢成的璧) 4、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5、即:即患秦兵之来(则,就) 6、斧质: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 7、宜:宜可使(应该) 8、曲:曲在赵(理亏) 9、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10、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12、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13、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14、倨(jū):礼节甚倨(傲慢) 15、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6、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17、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8、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19、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20、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21、靡:左右皆靡(退却) 22、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 23、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24、望: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远远看见) 25、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26、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27、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 二、通假字 1、不:可予不(通“否”) 2、奉:臣愿奉璧往使(通“捧”) 3、案:召有司案图(通“按”,审察、察看) 4、孰: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三、一词多义 1、以 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介词,因为)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相当于“而”) 四、词类活用 1、负: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2、完: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无缺) 3、前:乃前曰(名作动,上前) 4、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5、间(jiàn):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6、廷:卒廷见相如(名作状,在朝堂上) 7、毕、归:毕礼而归之(使……完毕、使……回去) 8、刃: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动,杀) 9、西:相如奉西入秦(名作状,向西) 10、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作动,尊敬) 11、急: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12、衣(yì):乃使其从者衣褐(名作动,穿上) 13、先、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14、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15、交:为刎颈之交(动作名,朋友) 16、宽: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形作动,宽待)

《廉颇蔺相如列传》字词整理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一、文化文学常识 1、司马迁 公元前145~约前87,西汉史学家和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早年游踪几遍全国,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职,得尽读史馆藏书,后因历法进行改革,又为李陵辩解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立说,写成《史记》。 2、《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代史学影响深远。《史记》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共130篇。该书对许多历史人物的记述描写形象逼真,体现了传记文学的特色,所以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通假字 1、君不如肉袒斧质请罪 2、可予不 3、臣愿奉璧往使 4、拜送书于庭 5、召有司案图 6、设九宾于廷 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8、请奉盆缻秦王 9、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10、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11、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三、词类活用 1、怒发上.冲冠 2、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3、间.至赵矣 4、卒廷.见相如 5、而相如廷.叱之 6、毕.礼而归.之 7、辱.其群臣 8、归.璧于赵 9、秦王竟.酒10、宁许以负.秦曲 11、臣请完.璧归赵 12、大王必欲急.臣 13、秦王恐其破.璧 14、舍.相如广成传舍 15、以绝.秦望 16、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17、乃使其从者衣.褐 18、怀.其璧 19、赵王鼓.瑟 20、秦御史前书 ..曰 21、蔺相如前.曰 22、左右欲刃.相如 2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24、臣乃敢上.璧 25、相如前.进缻 26、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27、未尝有坚明 ..约束者也 28、吾羞.,不忍为之下 29、且庸人尚羞.之 30、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2、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33、相如每朝.时 四、古今异义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翻译-(1)

廉颇蔺相如列传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译文: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2、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译文: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拜官做上卿。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于诸侯各国闻名。 3、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译文:蔺相如是赵国人,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4、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译文: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 5、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译文: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 6、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译文: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被欺骗;想不给,又担心秦兵打过来。 7、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8、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译文: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 9、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译文: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 10、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译文: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在边境与燕王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了解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 11、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译文: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 12、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

高考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

高考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 高考文言文选段的题例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内容为史传散文。这些史传散文大都出自“二十四史”。对历年来选文体例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找出其中的规律以指导我们的复习。“二十四史”指清代乾隆时“钦定”为“正史”的从《史记》到《明史》等二十四部史书。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教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因为。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1.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 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

廉颇蔺相如列传重点词语解释

《廉颇蔺相如列传》重点词语解释 1、使人遗.赵王书 2、徒见 ..欺 3、求人可使报.秦者 4、今君乃.亡赵走燕 5、而束.君归赵矣 6、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7、曲.在秦 8、均之 ..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9、王必.无人,臣愿奉璧 ..往使 10、相如奉璧奏.秦王 11、璧有瑕.,请指示 ..王 12、秦贪,负.其强 13、臣以为布衣之交 ....尚不相欺 14、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15、严.大国之威以修敬 ..也 16、大王必.欲急.臣 17、相如持其璧睨.柱 18、乃辞谢固请 .... 19、召有司案.图 20、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21、舍.相如广成传22、乃使其从者衣褐 .. 23、从径道 ..亡 24、未尝有坚明约束 ..者也 2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26、间.至赵矣 27、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28、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29、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30、不如因.而厚遇之 31、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32、臣请就汤.镬 33、卒.廷见相如 34、使不辱于.诸侯 35、拔.石城 36、欲与王为好 .. 37、廉颇送至境,与王诀. 38、度道里 ..会遇之礼毕 39、于是相如前进 ..缻,因.跪请秦王 40、左右欲刃.相如 41、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42、秦王不怿. 43、秦王竟酒 .. 44、而蔺相如徒.以口舌 ..为劳 45、且相如素贱人 ... 46、不欲与廉颇争列 .. 47、相如引.车避匿 48、公之视廉将军孰与 ..秦王 49、且庸人尚羞.之 50、臣等不肖 .. 5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52、肉袒负.荆 53、强秦之所以 ..不敢加兵于赵者 54、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5、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56、臣所以去亲戚 ..而事.君者 57、宣言 ..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58、为刎颈 ..之交 59、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60、决负.约不偿城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翻译对照

廉颇蔺相如列传 【西汉】司马迁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去攻打齐国,把 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齐国打得大败,夺取阳晋,被任命做上卿,凭他的勇猛善战在诸侯各国之间出名。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到了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这块宝玉。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赵王跟大将军廉颇一班大臣商议:想把这块宝玉让给秦国吧,恐怕秦国的那些城池得不到手,白白地受欺骗;想不让给秦国吧,又担心秦国的大军马上打过来。 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因此)商量不出结果来,想找个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也没有找到。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下客蔺相如可以担任这个差使。?赵王问:?怎么知道他可以呢?? 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了罪, 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目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私下打算逃跑到燕国去。我的门下客蔺相如拦阻我说:‘您怎么了解燕王?’我告诉他说,我曾跟着大王到边境上 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与燕王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因此我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去。‘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相如对我说:‘赵国强而燕国弱,而您又受到赵王重用,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现在您却是从赵国逃跑去投靠燕国,燕国害怕赵国, 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他们势必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解衣露体伏在刑具上请求大王处罚,或许侥幸能得到赦免。’我按照他的办法去做, 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大王恩赦了我的罪。我看他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以担当这个差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蔺相如说:?秦王要用十五座城池换我的和氏璧,可以给他吗??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赵王说:?拿了我的璧,(却)不给我城池,怎么办??相如说:?秦王用城池来换宝玉而赵国不答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应,理屈的是赵国;赵国给了宝玉而秦国不给赵国城池,理屈的是秦国。比较这两个对策,

文言文常用实词解释

文言文常用实词解释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1 比①并列,靠近②比较,相比 2 鄙鄙陋,目光短浅 3 兵①兵器,武器②兵士,军队 4 病①疾病,生病②疲劳,困苦不堪 5 察观察,明察,识别 6 彻穿透 7 乘①坐,驾(战车) ②趁着,引申为“冒着” 8 从①跟从,跟随②顺从,听从 9 当①对着,面对②在,正在③当前④占着,把着⑤应当⑥(dàng)相抵,当作10道①路,途②思想,道理,主张③说,谈论 11得①得到,获得,找到 (知道,了解)(看到) ②得当,合适③能够,可以 12定①安定,稳定②平定 13伐①砍伐②进攻,征伐 14犯①侵犯②触犯,冒犯③冒着 15方①方形②方圆,周围③地域,区域 16负背,以背载物 17赋①征收,敛取②赋税 18覆①覆盖②颠覆,灭亡 19更更换 20故①缘故,原因②故意,特意 21顾①看望,拜访②回头看 22观①看,观赏②观察,考察 23归①返回,归来②归还 24好(hào)喜欢,喜好 25号①(háo)大叫,呼啸②(háo)大声哭 26还①返回②同“旋”,回转,掉转 27惠恩惠,给人以好处 28及①赶得上②至,到③趁着,等到……时 29极极点,尽头 30计①计算,计量②统计,汇总 31加超过,虚夸,以少报多 32假借,借来 33间①间隙,中间,期间②(jiàn)隔开,间断③(jiàn)参与 34简挑选,选择 35见①看见②往见,拜见,参见 36节气节 37竭①竭尽,尽力做某事②枯竭,完 38尽完,没有了 (过完) (毫无保留) 39进①向前,前进,上进②进献,献上 40居①居住②处于③停留④在时间词前,过了⑤相处 41举①提拔,举荐②发动③全 42具①具备,具有②详细 43俱在一起,一起 44聚征集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文整理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文整理 、通假字 1?可与 ㈤不,通“否”,相当于“吗”。 2?拜书送于(g ) 庭,通“廷”,朝廷。 3召有司 篦图案,通“按”,查考。 4秦自g 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5. 唯大王与群臣(g 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 3. 明年 复攻赵 释:明年,古义,次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4. 于是相如|前进|缶 释: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 H 动。 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释:宣言,古义,扬言,散布言论; 今义, 声明,文告。 6?臣所以去|亲戚 而事君者 释:亲戚,古义,父母和亲属; 今义,亲属(不包括父母)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②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译:是赵国的宦者令缪贤的门客。 ③ 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译:和氏璧是天下共传的宝贝。 ④ 我为 赵将。 译:我是赵国的大将。 释:美人,古义,妃嫔;今义,美貌 侍从;今义,方位名词,左右和右面。 ,指给 .... 看;今义,上对下的命 令或要求。 二、古今异义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译: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 ⑤★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译:我离开父母和 ? ? ? ? 亲属而侍奉您的原因,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2.被动句: ①拜为上卿译:被授予上卿的官职。 ②而君幸于.赵王.译:而您被赵王宠幸 ③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译: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 欺骗。 ④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译:我恐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宾语前置: ①君何以知燕王。译:您根据什么了解燕王? ②何以知之。译:根据什么了解他? 4.定语后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译:寻求可以派遣回复秦国的人 5.状语后置: ①拜送书[于廷]译:在朝廷上行叩拜之礼送出国书 ②会[于西河外渑池]译:在西河外的渑池相会。 ③故燕王欲结[于君]译:因此燕王想和您结交。 ④设九宾礼[于廷]译: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礼。

廉颇蔺相如列传字词全文版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司马迁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huàn)者令缪贤舍人。 “……者,……也”:文言里判断旬的典型格式,“者”用在主语后边表提顿,“也”用在谓语后边表判断。即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战国后期赵国的国君。为:做,担任。伐:攻打。破:打败。拜:古时授予官职叫“拜”。这里用于被动意义,是“被任命”的意思。上卿:战国时代最高的官阶。以:介词,凭,靠。闻:闻名,出名。宦者令:官名,宦官的头领。令,长官。舍人:门客。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wai)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日:“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yǔ)曰:臣尝从大(dài)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日:‘夫(fú)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tǎn)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和氏璧:楚国人卞(biàn)和发现的一块宝玉,经雕琢而成璧。壁,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遗:送给。书:国书。以:介词,用。诸:各位,众。徒:副词,白白地。见:被。即:就。患:担忧。秦兵之来:主谓短语作“患”的宾语,“之”用在短语的主谓间取消短语的独立性。求:寻找。可使报秦者: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定后句。使。派遣。报,答复。何以:凭什么。宾语前

(完整)初中文言文常见字词及解释.doc

初中文言文常字及其解 文言文虚用法 之 一、代 1、人称代,作“他”、“她”、“他”①公与人乘, 于勺。(《曹》)② 佐之,并两尉。(《涉世家》)③ 孔文子何以之“文”也?(《 < >十》)④醒侯故使之 之。(《扁蔡醒公》) 2、指示代,指代事物,作“它”、“它”或直事物名称。①学而之,不亦乎?(《 < >十》)②屠自后断其股,亦之。(《狼》)③子曰:默而之,学而不,人不倦。(《 < >十》)④鬼:“汝复?”定伯之。(《宋定伯捉鬼》)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 1、构助,作“的” ①君之病在胃,不治将益深。(《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狗盗之力哉?(《孟君》) ⑤叩石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构气助,放在主之,取消句子独立性。①医之好治不病 以功。(《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扁蔡桓公》)③ 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④日月 之行,若出其中。(《海》)⑤予独之出淤泥而不染。(《》) 3、气助,凑足音。 ①公将鼓之。(《曹》)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 恨久之。(《涉世家》)④ 之,二十余四面集,步行弓矢从者百人。(《大椎》) 4、构助,提前的志。 ①菊之,陶后有。(《》) ②何陋之有?(《陋室》)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 而 一、 1、表示并列关系的,可“又”“而且”“也”等,有也可不。①温故而知新,可以矣。(《 < >十》)②永州之野异蛇,黑而白章。(《捕蛇者》)③ 中峨冠而多髯者坡,(《核舟》) 2、表示承接关系的,作“然后”“就”①学而之, 不亦乎?(《 < >十》)②扁望桓侯而走。(《扁蔡桓 公》)③尉挺,广起,而尉。(《涉世家》) 3、表示折关系的,作“但是”“然而”“却”“可是”。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十》)②予独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而不妖?? 可而不可玩焉。(《》) ③千里常有,而伯不常有。(《》) 4、表示关系的。作“而且”“并且”或不。①以三保勇而多, 推。(《婉》)② 少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 亭》)③敏而好学。(《 < >十》) 5、表示修关系,可“地”“着”或不。①河曲 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吾恂恂而 起,其缶。(《捕蛇者》)③睨之,久而不去。 (《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 泉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文字词解释+例句

1.拜:授予官职拜为上卿 2.遗(wèi):送使人遗赵王书 3.易:交换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4.与:和,同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5.徒:白白地徒见欺 6.见:表被动,可译为“被”徒见欺 7.报:答复,回复求人可使报秦者 8.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求人可使报秦者 9.何以:即“以何”的倒装。凭借什么,根据什么。“何以知之” 10.窃:私下窃计欲亡走燕 11.' 12.亡走:逃跑窃计欲亡走燕 13.语:告诉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14.幸:宠幸而君幸于赵王 15.于:表被动而君幸于赵王 16.乃:竟然,却今君乃亡赵走燕 17.幸:侥幸则幸得脱矣 18.幸:敬辞,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大王亦幸赦臣 19.以为:认为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20.不:同“否”可予不 21.许:答应不可不许 22.、 23.奈何:怎么办不予我城,奈何 24.曲:理屈,理亏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25.均:衡量均之二策 26.负:使……承担,使动宁许以负秦曲 27.必:果真,实在王必无人 28.请:表示谦逊语气臣请完璧归赵 29.完:使……完好无缺,使动臣请完璧归赵 30.以示:即“以(之)示”,以,把;示,给……看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31.前:走上前,名作动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32.瑕:玉上的斑点或裂痕璧有瑕 33.;

34.指示:用手指指给……看请指示王 35.因:趁机相如因持璧却立 36.冲:顶起怒发上冲冠 37.悉:全,都赵王悉召群臣议 38.负:倚仗负其强 39.布衣之交:平民间的交往。古代平民只穿麻布、葛布,故称布衣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40.尚:尚且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41.且:况且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42.逆:拂逆,触犯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43.` 44.斋戒:古人祭祀之前,一定要沐浴更衣,节制饮食,表示虔诚。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45.庭:同“廷”,朝廷拜送书于庭 46.严:尊重,敬畏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47.修敬:致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48.倨:傲慢礼节甚倨 49.复:又故臣复取璧 50.急:逼迫大王必欲急臣 51.睨:斜视相如持其璧睨柱 52.固请:坚决请求乃辞谢固请 53.》 54.案:同“按”,查明召有司案图 55.度:估计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56.特:只,只是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57.以:用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58.详为:假装作。详,同“佯”,伪装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59.乃:才臣乃敢上璧 60.舍:安置舍相如广成传 61.传:传舍,宾馆舍相如广成传 62.衣:穿乃使其从者衣褐 63.亡:逃走从径道亡 64.- 65.引:接见,延请引赵使者蔺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原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原文 支菊生译注 【说明】本篇为合传,以廉颇、蔺相如为主,并记述了赵奢父子及李牧的主要事迹。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今天已是家喻户晓,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起过重要的教育作用,这不能不归功于司马迁的这篇传记。 蔺相如是太史公所仰的历史人物之一,因而在这篇传记中对这位杰出人物大力表彰、热情歌颂。一方面表彰他的大智大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两个历史故事,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他面对强暴而无所畏惧的大无畏精神,也表现了他战胜强秦的威逼凌辱、维护赵国尊严的机智与果敢。另一方面又表彰了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品格。在廉蔺交欢一段中生动地记述了蔺相如对蓄意羞辱他的廉颇保持了极大的克制与忍让,终于感动了廉颇,实现了将相和好,团结对敌。此后的十几年中,秦国没敢大规模对赵用兵,这与蔺相如主动维护赵国内部的安定有密切的关系。与此成为鲜明对照的是,赵惠文王之后的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罢免廉颇,任用赵括,造成长平之役的惨败,赵国元气大伤。最后,赵王迁宠信谗臣郭开,捕杀名将李牧,加速了赵国的灭亡。其中的历史教训是值得后人深思的。 廉颇是本篇的另一主要人物。作为战国后期的名将之一,作者虽然也记述了一些有关他善于用兵的事迹,但都着墨不多。而对他的负

荆请罪却作了细致的描写,因为这正是这位战功赫赫的名将身上难能可贵的美德。居功自傲,对相如不服,固然表现了他的狭隘,而一旦认识到错误,立即肉袒负荆前去谢罪,这比战场杀敌需要一种更大的勇气,因而为司马迁所敬佩。经过作者的精心编撰,这段故事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历史佳话,负荆请罪也成了后人常用的典故和。 赵奢、李牧虽不是主要人物,但作者也着力突出他们各自的特点。如赵奢既善治赋又善治兵,李牧不求虚名,只重实绩,都给读者留下了鲜明印象。尤其是赵括,经司马迁的记述之后,早已成为一个纸上谈兵的典型,后人常常引以为戒。 本篇的结构很有特色。七十列传中合传占半数以上,多数合传实际上是以分为主,几个人物各自独立。本篇却是几人互相穿插,前后钩连。廉颇一人贯穿全篇,另外几人都由他引出,有分有合,若断若续。全文首尾一片,几乎天衣无缝,所以深得后人赞赏。后世章回小说如《水浒》,叙写英雄故事所用的连锁结构的方法,应该说就是这篇《廉蔺列传》结构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廉颇率领赵军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他以勇气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是赵国人,是赵国宦者令缪贤家的门客。 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王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交换这块宝玉。赵王同大将军廉颇及大臣们商量:要是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骗;要是不给呢,就怕秦军马上来攻打。怎么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