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第3课时)教案探究版

知识与技能

1. 进一步熟悉作为证明基础的全等三角形的三条基本事实.

2. 初步感受三角形有关结论证明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言正确表达.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在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基础上,尝试三角形相关结论的证明. 教学难点

明确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能否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在《平行线的有关证明》 一章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八条基本事实, 出发证明了有关平行线的一些结论.

其中与三角形全等的基本事实有哪三条? 提示: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SS ) 2.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AS )

3.

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

形全等.(

ASA )

利用这些基本事实我们可以证明许多几何结论,今天我们就来尝试证明.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作为证明基础的一些基本事实,引导学 生步入尝试推理认证殿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探究新知

如图,已知△ ABC^A DEF ,找出其中相等的边与角.

图中相等的边是: AB = DE , BC = EF , AC = DF . 相等的角是:/ A =/ D , / B =/ E ,/ C =/ F .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第3课时)教案 探究版教学目标

在体验证明的过程中明确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

明确条件和结论, 能够用数学的符号语

并从其中的基本事实

我们已经探索过“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论,下面我们共同

来探究如何用基本事实和已经证过的定理来证明它.

(一)首先,将文字语言描述的命题用符号语言表示出来,并分别写出已知、求证.

(二)然后进行解题分析,可以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寻找使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做到每步都应有根

有据.

所示)

这个结

(三)写出证明过程,证明过程要以公理和已证明过的定理为基础,

已知:在^ ABC 和^ A‘ B‘ C 中,/ B=/ B C=/ C', AB = A’ B’.(如图

求证: △ ABCA' B' C '.

分析: 要证△ ABC BA A' B' C,根据基本事实和题目的已知,只要证/ A =/ A,就

可以了.

证明: 在^ ABC 中,/ A +/B +/ C= 180°,

在^ A B/ C/ 中,/ A/+/ B/+/ C/= 180°

由①得/ A = 180°-/ B-/ C,

由②得/ A/ = 180° -/ B/ -/ C/ .

???/ B=/ B/,/ C=/ C". ? / A =/ A/.

又??? AB= A B /,/ B=/ B /,???△ ABC^A A B / C/( ASA ).

通过上面的证明我们得到以下定理:

文字语言: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符号语言:

在^ ABC 与^ A' B ' C '中,

???/ A=/ A',

/ C=/ C ',

AB=A' B',

???△ ABC^A A ' B ' C' ( AAS ).

此定理在以后和证明中可直接运用.

设计意图:我们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ASA”公理作为证明的基础,按照一定的

程序步骤完成了结论的证明,证明过程中着重讲清楚分析过程和解题步骤.

三、典例精讲

已给出的定义、基本事实和已证明的定理,经过一步步的推理最后证实结论的过程.

证明:在△ 0AC 和^ 0DB 中, ?/ 0A=0D , / A0C=/ B0D ,

0C=0B

,

???△ 0ACN 0DB ( SAS ).

??? AC=BD , / A=/ D (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此例让学生学会在三角形中,要证线段或角相等,只要证明三角形全 等就可以了.

如下图△ ABC 是一个钢架,AB = AC , AD 是连接点 A 与BC 中点D 的支架,

??? BD = DC .

在^ ABD 和^ ACD 中,

AB AC , BD CD , AD AD ,

求证:

分析: 已知:如图,线段 AB 和CD 相交于点

AC=BD , / A=/D

0,线段 0A=0D , 0C=0B

证明一个命题的正确性,要按“已知” “求证” “证明”的顺序和格式写出,其中 “已知”是命题的条件,“求证”是命题的结论,而

“证明” 是由条件(已知)出发,根据

求证: △ ABD ◎△ ACD .

证明:

??? D 是BC 的中点,

???△ ABD◎△ ACD ( SSS).

设计意图:运用“边边边”判定方法证明简单的几何问题,感悟判定方法的简捷性, 体会证明过程的规范性. 例3.如图,点E、F 在BC 上,AB= DC , AF = DE , BE = CF, B、E、F

、C 在同一直线上,

求证:△ ABF N DCE .

证明:??? BE = CF ,

AB= DC ,

???△ ABF BA DCE (SSS).

设计意图:通过此例,加深学生对证明的过程与格式的认识.

方法总结:证明的一般步骤:

(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2)根据条件、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结论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并注明依据.

四、课堂练习

??? BE+ EF = CF + EF,即BF = CE.

在^ ABF和^ DCE中,AF =

DE ,

1.已知: 如图,AB = AD, BC = DC ,

求证:△ABC BA ADC .

2.已知: 如图,AB = DC , AD = BC.

AD , DC , AC ,

???△ ABC ^A ADC ( SSS). 2.证明:连接BD .

在^ BAD 和^ DCB 中,

AB CD , BD DB , AD CB ,

???△ BAD N DCB ( SSS ).

?/ A =/ 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熟悉全等三角形判定的证明格式,通过解题实践,锻炼学生探 索与发现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1. 基本事实与定理:

基本事实:(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SS ) (2)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AS ) (3)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SA )

定理: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 证明步骤:

求证:/ A =/ C .

提示:要证明/ A =/ C , 可设法使它们分别在两个三角形中,为此只要连接

BD 即可.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第 2题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点拨.

答案:

1.证明:在△ ABC 和^ ADC 中, AB BC AC

AAS )

(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2)根据条件、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结论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并注明依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和习惯.

六、布置作业

/ ADE = / CBF

.

答案:

1.解:△ ABCDCB .

理由如下:

在^ ABC和^ DCB中,

AB DC,

AC DB,

BC CB,

1

.如图, AB= CD , AC = BD, △ ABC和^ DCB是否全等?试说明理由.

2.已知, 如图,线段AB和CD相交于点0,线段0A=0D , OC=OB .

求证:△0AC N 0DB.

3.如图, 已知AB = CD , AD = CB, F分别是AB, CD的中点,且DE = BF.求证

???△ ABC ^A DCB ( SSS). 2.证明:???线段 AB 和CD 相交于点O , ???/ AOC=/ DOB,

又???在△ OAC 和^ ODB 中,OA=OD , OC=OB ,

???△ OAC ^A ODB . ( SAS).

3. 证明:??? E , F 分别是AB , CD 的中点, ??? AE = - AB , CF = -CD .

2 2

又??? AB = CD ,

??? AE = CF .

在^ ADE 与^ CBF 中,

AD CB , DE BF , AE CF ,

???△ ADE ◎△ CBF (SSS ).

?/ ADE = / CBF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七、课堂检测

1.如图,已知 AB = AC , BD = DC ,那么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 . 70

B . 85

C . 65

A . △ ABD N ACD

B . / ADB = 90°

C ./ BA

D 是/ B 的一半

D . AD 平分/ BAC

2.如图,OA=OB , OC=OD , / O=60

,/ C=25 ,则/ BED 的度数是( ).

以上都不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