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

观《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

《人民的名义》是一幅反腐高压下中国政治和官场生态的长幅画卷。这部作品大尺度地把当前社会的敏感话题、热点事件、官场生态、干部的选拔任用、公安检查的办案、以及政府部门之间和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政府与企业、官商之间、官民之间的点点滴滴细腻地展现在公众面前。不仅让人对腐败官场不良生态环境的恶性后果有了深刻的认识,更真实地反映了反腐败斗争的紧迫性、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十三亿人民。”习近平总书记一语直击反腐败斗争的要害。《人民的名义》里那位赵处长家里壁柜和床堆满了人民币,总额高达2亿3千多万!官员的腐败导致财富转移到少数人手中,加剧社会经济的不平等,损害了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土壤。“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国是一党执政的国家,腐败带来的危害直接针对执政党、侵蚀执政党的权力基础,所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

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才能让有抱负的人得以施展,让正气得以张扬,真正实现国家富强,人民的富足与幸福。对于党员领导干部自身而言,清廉是最好的“护身符”。经常扯袖子、咬耳朵、敲警钟才能“治未病”。正如一位“落马”官员所说,“这一步迈出去之后,你没有外力的强制和组织上的干预,靠个人不容易停下来”。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党

员领导干部的“紧箍”,更是对官员的保护。

那些大大小小的“老虎”“苍蝇”,有谁是天生的?从“好同志”沦为“阶下囚”,轨迹总是相似的。行差踏错的第一步,往往就是“无”字当头——对党章党规视若无物,无组织无纪律,无底线无节操。心中无戒,行便无忌,最后无法回头、无路可走。

打铁还需自生硬。强化理想和信念的坚守,补足红色血液,拒腐防变,筑牢党风廉政建设的思想防线。本固才能枝荣,根深才能叶茂。依托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常态化制度化的大背景,坚持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两手抓、两促进。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与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同学习贯彻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区第五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从源头上杜绝腐败,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作为一名司法行政党员领导干部,更要率先垂范,熟悉熟知法律法规、政策原则、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等,让规矩了然于胸,使法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习惯。

守住底线、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在权力的运用上,一定要处处设防,把握权力关口。赵处长的前任就是倒在了贪腐上,按照一般的政治逻辑,接任的人是“不敢腐不想腐”,可是他还是走上腐败

的道路。为什么?因为在一次应酬,让丁义珍硬生生的把银行卡送到了他的手里,利益摆在眼前,思想防线全面瓦解。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认清大势和态势,主动慎微慎独慎始慎终、自谨自严自省自重,借助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平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出出汗,多晒一晒规矩的阳光、多除一除心灵的细菌。

家风正则民风正,民风正则政风清。良好家风,是抵御贪腐的无形“防火墙”。家风纯正,雨润万物;家风一破,污秽尽来。一些领导干部最终“祸起萧墙”,问题往往肇始于家风不正、家教不严。李达康的妻子欧阳菁,是城市银行的副行长,丁义珍从她那“拿钱走账”;侯亮平的发小蔡成功来求他办事的时候,先拿着烟酒,美其名曰土特产,送给他;侯亮平收下一瓶酒,推掉其他的之后,蔡成功瞄上了侯亮平的儿子,马上又拿着溜溜球和游戏机上门。家风是人格的镜子,亦堪称涵养作风的源头活水。把家风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是时代的使命,亦是你我的职责。以“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的格局厘清亲情与权力的边界,以拒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定力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党员领导干部才能远离贪欲之害,让清廉成为对家人和社会最好的馈赠。

虽然看到乱象不是主流,但他们表现出来的却是普遍的,给社会的榜样是消极和负面的,对社会的危害和杀伤力是巨大的,政府部门如此,企事业单位如此。好在国家加大反腐力度,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这场硬仗中下了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决心,反腐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社会正能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极大地提倡

和弘扬,让老百姓看到了党中央的决心,也看到了国家未来希望的曙光。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我们必须以等不起的危机感、慢不得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坚定不移惩腐败,锲而不舍抓作风,进一步净化政治生态,着力营造政治上的绿水青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