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运输的主要特征

铁路运输的主要特征

铁路运输的主要特征

铁路运输包括铁路的机务段、车辆段、工务段、电务段等业务部门组成的,部门之间都具备连贯性,各业务部门之间协调相互一致,由铁路运输指挥部门进行统一安排。铁路运输一直作为国家经济的大动脉,是国内物流运输方式中的最重要一种,铁路运输与其它运输形式不同,主要有以下的特征:

1.铁路运输的准确性和连续性强。铁路运输几乎不受气候影响,一年四季可以不分昼夜地进行定期的、有规律的、准确的运转。

2.铁路运输速度比较快。铁路货运速度每昼夜可达几百公里,一般货车可达100 km/h左右,远远高于海上运输。

3.运输量比较大。铁路一列货物列车一般能运送3000~5000t货物,远远高于航空运输和汽车运输。

4.铁路运输成本较低。铁路运输费用仅为汽车运输费用的几分之一到十几分之一;运输耗油约是汽车运输的二十分之一。

5.铁路运输安全可*,风险远比海上运输小。

6.初期投资大。铁路运输需要铺设轨道、建造桥梁和隧道,建路工程艰巨复杂;需要消耗大量钢材、木材;占用土地,其初期投资大大超过其他运输方式。

铁路运输经济学第一次作业

《运输经济学》第一学习阶段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案序号填写在题号下的框架内) 1、1-1-1 下列关于运输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所有的人与物的位移都属于运输; B、运输统计的范围就是实际的运输范畴 C、只要是利用运输工具完成的人与物的位移都属于运输经济学内运输研究的范围 D、利用公共运输线路引起的人与物的位移,如果是完成某项特定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就不属于一般的运输范畴。 2、1-1-3 运输业的产品是( A ) A、人与货物的空间位移 B、人公里 C、吨公里 D、换算吨公里 3、1-1-5 不拥挤的公路,非满载的铁路旅客列车说明运输产品在一定条件下具有( c ) A、无形性 B、物质属性 C、公共产品特性 D、服务过程性 4、1-1-6 运输产品的计量单位是( C ) A、人数 B、吨数 C、人公里和吨公里 D、公里 5、1-1-7 运输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是( D ) A、先生产出产品,再消费 B、没有产品 C、没有消费 D、生产和消费是同一过程 6、﹡1-1-8 运输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 D ) A、可以退换 B、可以修复 C、重新生产 D、无法退换或修复 7、1-2-1 运输业按其生产性质是属于从事客货运输的( a ) A、物质生产部门 B、服务部门 C、流通部门 D、第一产业部门 8、1-2-2 按照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和我国采用的产业分类方法,运输业应列入( C ) A、第一产业 B、第二产业 C、第三产业 D、综合类产业 9、1-2-3 第三产业的共同特性表现为( C ) A、生产性 B、创造性 C、服务性 D、特殊性 10、1-2-4 要想富,先修路,说明了运输基础设施的( D ) A、公益性 B、经济学 C、商品性 D、先行性 11、1-2-8 运输基础设施一般情况下具有( A )规律。 A、规模收益递增 B、规模收益递减 C、规模收益不变 D、不具有规模收益 12、1-4-1 运输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 A )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1世纪6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对应填写在题号下的框架内) 1、1-1-2 下列属于铁路运输生产的特点的是( ACE ) A、铁路运输生产在流通过程中进行 B、铁路运输生产同一般商品生产过程相同 C、铁路运输生产过程复杂 B、D、铁路运输生产过程简单单一E、铁路运输生产在广阔的空间进行 2、1-2-1 运输业的物质生产特性表现在( AC ) A、运输改变商品的使用状态,完成消费的准备; B、运输业同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一样,生产具体的有形的看得见的产品; C、运输业出售的商品是人和物在空间场所的变动 D、运输业改变商品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E、运输业出售的商品是人公里和吨公里; 3、1-1-2下列关于运输产品的说法,正确的是(BC) A、运输业的产品是“人公里”和“吨公里”; B、运输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同一个过程; C、运输业的产品是人与货物的空间位移; D、运输产品的可以储存; E、运输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可以退换; 4、1-4-2 下列属于运输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的是( abcde ) A、运输产业的基本理论 B、运输经济规律 C、运输需求与供给 D、体现运输产业理论,运输经济规律和运输供求关系的基本原则 E、体现运输产业理论,运输经济规律和运输供求关系的基本制度和具体方法 5、2-4-1 以下属于铁路运输对经济的影响的是( ABCD ) A、经济功能 B、社会公益功能 C、宏观调控功能 D、国防功能 E、制约功能 三、填空题 1、1-2-1 按照物质生产理论,运输业的性质属于 ?物质生产部门。

常州市域生产力布局规划

生产力布局是生产力各要素、各主要产业在一定地域空间中的分布和组合。布局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结构设计、规模选择、布局决策、时序安排”。合理布局区域生产力,有利于发挥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的比较优势,形成具有区域经济特色以及分工与协作适当的产业分布格局,促进区域错位协调发展;有利于依据不同产业的地位、作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促使生产要素在产业部门或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提升产业效益与产业竞争力;有利于发展集约经营、高效利用资源的产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加快产业的多向集聚或梯度转移,加速城市功能和城镇体系的不断优化。总之,调整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是发挥城市最佳效益之前提,是提高常州综合竞争力之根本,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长远性与战略性的重大课题。 一、关于常州市生产力布局现状及调整优化的动因 市域生产力布局调整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既是我市目前生产力空间布局现状演变的内在要求,也是市域外部宏观发展环境提出的必然要求。 (一)市域生产力布局的总体特点 常州自上世纪初就开始了民族资本兴办工商实业的历史,但到1949年,工业总产值仅1.48亿元。建国以来的生产力布局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1)计划经济时代,常州通过筹集地方财力和开展行业协作,依托纺织业相继发展出机械冶金、化工医药、轻工电子、塑料建材等工业行业,成为闻名全国的明星工业城市,这是常州市区产业布局相对集中的历史原因。(2)70年代开始的农村工业化进程,由于受农村改革超前于城市改革和1983年市管县体制的双重推动,带来了长达20年的乡镇企业大发展和城市工业大扩散,从而形成了全市产业布局尤其是工业布局较为分散的状态。(3)90年代以来,受开放型经济及开发区建设的迅猛发展,国企改革和城市综合改革的深入,以及城市化和服务业的兴起这三股力量的推动,加上近几年来市、县、乡(镇)、村(居)四级行政区划的大规模调整,全市生产力布局正在进入以加速集聚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当前全市生产力布局的主要特点是: 1、新的城镇布局体系初步建成,中心城市极化趋势明显加快。常州是江苏省省辖市,现辖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5个区和金坛、溧阳2个县级市。全市总面积4375平方公里,总人口341.52万人(另有外来常住人口59.79

中国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评价分析

中国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评价 分析 [关键词] 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经济发展;适应性 铁路运输生产力,就是在铁路运输中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而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则关系到资源配置、综合运输能力、运输效益、劳动用工等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铁路运输的效率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以前的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是在经济落后状况下形成的,铁路分局管理跨度小,大而全、小而全;设备的检修制度落后;车站布局不合理;站段数量多、管辖范围过小等问题导致铁路运输的效率非常低,无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亟须调整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 经过调整和改革,铁路的综合运输能力、经营效益和安全管理水平都大大提高了,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将会不断调整和变化,适应经济发展,带动经济发展。 1、适应性分析 当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必须要有发达的交通运输系统。而铁路作为我国重要的交通工具,在客运和货运方面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如果经济发展对铁路运输的依赖性非常强的话,那么铁路运输生产力就必须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否则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分析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适应性可以从数量、质量和结构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述。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各有其侧重点。比如说:在工业经济起步时,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数量上,那个时候只是一种非常粗放化的规模经营。在今天,生产力大大提高了,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经济增长越来越快,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除了体现在数量、质量、结构上,还体现在效率和效益上。在今天,经济发展要求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能够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铁路运输的经营效益,满足经济发展对铁路运输的需求。 1.1 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的硬件系统主要指的是铁路的基础设施、技术装备,它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有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先进的技术装备,才能有效提高铁路的综合运输能力,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铁路运输提出的高要求。 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的软件系统,则是指管理模式、管理理念、运输组织模式、管理体制等,这些关系到铁路运输工作效率的提高,关系到各个环节的衔接性,关系到劳动用工的素质及铁路运输的服务水平。如果没有相适应的软件系统,那么就有可能带来各种烦琐的工作程序,进而影响到铁路的综合运输能力。所以说,软件系统也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为经济发展增强动力和活力。 1.2 运输子系统和整体系统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铁路运输系统是由众多子系统组成的,每个子系统都要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而整体系统也要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当子系统和整体系统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时,铁路运输的资源配置、布局和服务水平就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优化和协调,满足经济发展的运输需求,同时又促进经济建设。 1.3 不同层次的适应性。前文就已说过,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铁路运输生产力的布局、结构、功能、效益、效率、运输能力等的要求都是有所不同的。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要求铁路运输也要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简单来说,就是现代经济发展要求有现代化、智能化和高效的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

建国以来我国生产力布局实践的历史回顾

建国以来我国生产力布局实践的历史回顾 建国以来,围绕区域经济建设和生产力布局,我国的区域经济布局的实践大体经历了五个发展时期: (1)重点布局时期。经过三年经济发展,国民经济进入了有计划建设时期,但在人财物力有限的情况下,国家集中力量,在沿海和内地搞了若干工业基地建设的区域政策选择是正确的。历史也证明它对于尽快形成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促进全国经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均衡布局时期。1958年大跃进之后,提出各地要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经济体系的区域经济政策主张,于是建设项目星罗棋布,全国总数达20多万个,划为七大行政区推进经济协作。自成体系的政策实践不仅在经济上造成巨大浪费,而且也难以发挥经济协作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中的作用。 (3)战略布局时期。6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国家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均衡”布局转向“战略”布局,“三五”、“四五”时期,内地投资比重高达68.5%和57.5%。这种布局在客观上对边远地区改变经济落后状况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一方面破坏了已有的均衡布局,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经济上严重的损失和浪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4)梯度布局时期。1976年以后,国家投资重点向经济基础较好又便于对外交流的东部地区转移,沿海地区投资比重增大,“三线”投资比重相应降低。进入80年代,三大经济地带的梯度格局基本形

成,服从于提高经济效益目标的梯度布局观点成为区域政策的主要理论基础。国家一是投资于沿海地区、进行大中城市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产业建设和经济特区建设,二是在中部地带进行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这一时期的建设不仅有利于解决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而且对于保证国民经济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这个时期拉大了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扩大了不同地区间的利益差别。 (5)网络布局时期。进入80年代中期,在实行梯度开发的同时,也根据中心城市的地位作用,进行了以大中城市为核心的经济规划试点。先后成立了上海经济区,东北经济区和山西能源基地规划,组织了西南四省五方经济协作区、环渤海经济区、西北地区经济技术协作办事处等,通过横向经济联合促进经济网络布局的形成。但是,由于已有的生产力布局基本形成和条块分割体制的束缚,网络布局工作进展缓慢,对于改变已有的生产力布局收效甚微。 建国以来,我国生产力布局理论评析 由上述历史回顾可见,多年来,我国生产力布局理论基本上是围绕平衡与非平衡,平衡与效益两大主题展开的。1978年以前,我国的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基本上受着平衡发展观的影响和支配,其政策特点表现为:①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实行以条条为主的集中统一的产业管理体制,较少考虑地方积极性和自主权的发挥;②在区域发展方针上,实行自上而下的行政控制的模式;在区域发展目标上,强调地区间的平衡发展,较少考虑总体经济效益的提高;在地区布局

生产力布局及中国生产力布局存在的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a16367697.html, 生产力布局及中国生产力布局存在的问题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区域协调发展和优化全国生产力布局》课题组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2014年第08期 目前中国的生产力存在的问题有:区域产业同构程度有所上升,比较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区域发展相对差距虽有所缩小,但绝对差距不断扩大;部分地区的人口和经济活动聚集程度超越了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城市的规模和空间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城市间的连结性和分工合作较弱,城镇化的聚集效应需进一步发挥。 优化生产力布局的内涵 (一)“生产力布局”起源于前苏联,也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空间规划以及产业集聚政策有相似之处 “生产力布局”起源于前苏联,是苏联实行计划经济的一种形式和手段。在前苏联,生产力布局是对地域分工的一种安排,而地域分工指社会分工在各生产地点及其总和之间的分工在空间上的表现。决定地域分工首先需要对包括一般条件、部门条件和地方条件在内的各种条件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在全国范围内布置“综合地域(综合区)”。综合地域(综合区)就是要确定不同生产部门在地域上的结合,这种结合要考虑到在全国范围内社会对物质资料的需要和为生产这些物质资料所必需的社会劳动,考虑到劳动在各个部门间的分配和在各个区域间的配置。苏联的工业配置遵循下列基本原则:工业在全国的合理有计划地配置;工业接近原材料产地、燃料动力资源地、产品消费地;民族边疆和过去落后地区的工业化;全国经济区的经济和工业的正确工业化和综合发展。 那么在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没有类似的情形呢?比较接近的是德国的空间规划,共有四级规划,分别为联邦级、州级、地区级、乡镇级规划。在联邦层次上由联邦建筑与地区规划办公室编写并经由联邦运输、建设和住房部提交给联邦议会的《德国空间规划报告》,对密集地区、乡村地区、居住区和交通走廊、中心地区系统(高级中心、中级中心)等区域类型在全国的分布作出指导性的安排。更为宽泛的则是对应于区域政策,换言之,也就是政府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但是对于政府如何参与到地区的产业发展(生产力布局),20世纪70年代曾有大量的讨论,现在则比较少见。 中国的学者对生产力布局的认识存在一个深化的过程。按照刘再兴先生1995年的看法,生产力布局在改革开放前主要指工业布局,改革开放后,范围逐渐扩展,指经济布局和区域发展。事实上,有很多的学者如陈栋生先生在1991年认为区域经济学和生产力布局二者的研究实体是一致的:生产力布局从俯视角度,分析资源与要素分布、流动与空间聚合,包括产业布局和区域布局;区域经济学从平视角度,研究区域的结构、差异、发展、耦合与区际关联。因此,中国学者对于生产力布局的使用应该是对于前苏联做法的扬弃。

浅析生产力布局调整后

浅析生产力布局调整后 职工思想动态分析与对策 2004年11月22日,局党委、路局做出关于生产力布局调整的决定,原由我段托管的嘉峪关车支公司解体,车务、工务、电务职工分别回归我段、武威南电务段和嘉峪关工务段管理,原金昌车务段张掖以西七站划归我段管理。 此次生产力布局调整,我段从支线公司划出人员278人,其中干部16 人,从原金昌车务段划入人员206人,其中干部22人,涉及职工总数共484人,占我段职工总数30.8 %。调整后,我段现有职工1572 人。 生产力布局调整后,全段干部职工对改革的反应各不相同,通过召开车间干部职工座谈等形式的广泛深入调查,现将问题、分析、对策总结如下: 一、存在问题: 1、干部思想存在顾虑。生产力布局调整后,我段干部人数增加特别是机关干部人数增加34人,从目前的干部定编来看,形成了机关臃肿的状态,一些干部从原来的岗位被重新安置,从事新的工作,担任新的职务,担心自己的利益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两段合并后,从原金昌车务段合并过来的干部对新的政策把握不准,错误的认为自己被划分过来不会再受到重视,失去了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和舞台,对工作失去信心和动力;再者,两段工作机制和制度存在差异,被划分过来的干部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掌握新的工作方法需要一段时间;另外,人员富余后需要部门分工精细化,责任明确化后,对原有干部产生冲击力,产生了危机感,打破了原有的工作格局,新的格局建立并达到平衡需要磨合期。 2、职工思想反应活跃。生产力布局调整后,虽然做了大量思想政治工作维护队伍稳定,但职工思想活跃,主要有以下几点表现:一是职工对改革信心不足,认为这样大型的机构合并,是否能真正达到管理专业化、一体化,两个段合并后,在管理、奖励、惩罚、考核上能否做到"一碗水端平",对新进入的车间、班组、职工对待能否一视同仁;二是职工利益能否得到真正保障,合并后,对以前对方的经济效益、福利待遇情况职工了解并不是太多,他们担心能否维持以前的状态或者能有所提升;三是虽都是车务系统,管理模式基本一样,但毕竟存在相当程度的差异,从管理方式、考核标准、具体要求上各有不同,既是重新统一后,职工在思想上不能立即转变;四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和提速战略的实施,一些职工认为目前车站的地位和等级会有所改变,进而大面积影响职工岗位工资,而且站停客车减少,职工通勤是否会受影响;五是给原在一段的双职工造成两地分居的人员增多,并且在短期内不会得到实质性改变,增加了思想顾虑和不稳定因素。 3、整体向心力、凝聚力不强。生产力布局调整期间,各项工做庞杂,对干部职工思想力度教育减弱,基层党、工、团组织在调整过程中,忙于组织、人事、资产等方面的移交工作,对职工思想表现缺乏认真分析,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导向作用发挥不好,造成职工待生产力布局调整中产生的思想疑虑不能及时掌握,对思想动态把握不准,没有及时化解职工群众思想矛盾;一些职工对老的生产布产生了依恋情结,总是沉浸在过去的生产管理组织方法上,习惯了老的管理手段,对新鲜事物不能真正从心理上予以接受,患得患失,瞻前顾后,只看到存在的困难,看不到美好的前景,职工群众整体向心力、凝聚力下降,整体保安全、促稳定的合力减弱。

2013.7.23 陈湛匀教授 生产力布局理论分析

陈湛匀教授生产力布局理论分析 生产力布局,是指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对生产力的总体布局。从理论上说,生产力布局,是指生产力要素资源在区域空间上的配置或组合。提出生产力布局问题,一是源于各类生产部门和企业所需要的空间条件上的差异性;二是源于地域空间上各特定地区所具备的空间条件的差异。一般来说,生产力布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宏观布局,也就是生产力的全国总体布局;中观布局,也就是产业部门布局和地区生产力布局;微观布局也就是城镇范围内企业内部的布局。 在“一五”期间,中国划分两大经济地带:沿海和内地;列了1958年,划分了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北、西南、华中七大经济区。在60年代, 为了战备需要,划分为一线、二线、三线三大经济地带,后将原来华中、华南区合并为中南区, 成为六大经济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又划分为东部沿海、中部内陆和西部边远三大经济地带。每一个经济地带都存在着二元经济成分。东部沿海地区生产力水平较高, 但资源相对不足, 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内陆地区生产力不发达,但资源占据优势。从 建国50多年来生产力布局战略调整的实践过程中,中央政府每一次对生产力总体布局的重大调整,经历了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也经受了“公平”与“效率”抉择的痛苦。 国内外对优化生产力布局做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一系列的理论观点。 1909年韦伯工业区位论,1933年克里斯泰勒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1964年,杜贝地区的差异以及各地区间的关系学科;1978年涅克拉索夫区域布局规划理论。19世纪30年代前,社会资源配置能达到帕累托最优, 主要代表性研究成果有索罗-斯旺模型1-2-3、大推进论4、贫困恶性循环理论5-6、低水平均衡陷阱论7和临界最小努力论8等平衡发展理论。该理论是2 SolowRM. A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6, 70 ( 2): 203-223. 2 SolowRM. Technical andtheAggregateProductionFunc-tion[ J]. ReviewofEconomicStudies, 1957, 39( 3): 327-345. 3 SwanTW. EconomicGrowth andCapitalAccumulation[ J]. EconomicRecord, 1956, 32: 334-361 4 Rosenstein-RodanPN. Problems of Industrialization ofEastern andSouth-EasternEurope[ J]. Economic Jour-na,l 1943, 53( 1): 43- 50 5 NurkesR. International Problem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 AmericanEconomic Review, 1952, 5( 1): 64-73.

铁路货运组织作业参考答案

《铁路货运组织》作业参考答案 作业一 1.货运组织研究的内容(生产技术、经营管理) (1)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运用系统理论(子系统保证总系统)、提高整体效益; (2)建立稳定的、客观的规章制度(铁路内部、铁路与货主)并实施修订、完善; (3)合理选择、规划和布局运输、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4)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作业顺序,合理安排作业人力,研究货物特性,制定合理的运输条件;(5)运用电子计算机处理货运信息、选择运输方案、制定运输计划、作业计划。 作业二 1.下列十种货物可否按零担办理,并简要说明理由。 (1)活牛(1头,重50kg/件) 解:不能。运输过程中有特殊要求,不能与其他货物配装。(2)冻肉(2箱,25kg/件) 解:不能。需要冷藏运输。 (3)硝化甘油炸药(1箱,50kg/件) 解:不能,规定先按整车办理的爆炸品。 (4)炭黑(5麻袋,50kg/件) 解:不能。未经密封包装。 (5)水泵(1箱,11kg/件,0.23m ×0.18m ×0.4m) 解:能。 (6)服装(265箱,35kg/件,0.85m×0。65m×0.4m) 解:能。 (7)蜜蜂(70箱,30kg/件) 解:不能。 (8)门吊桁架(1件,500kg/件,长32m) 解:不能。长度超过9 m2。 (9)小毛竹(1捆,20kg/件) 解:能。 (10)机床(1箱,3 000kg/件) 解:不能。重量超过2t。 2.货物运费计算的程序如何?货物的计费重量如何确定?运费如何计算? (1)计费程序:确定运价里程;确定货物适用的运价号;确定货物适用的运价率:确定货物的计费重量。 (2)计费重量的确定: ①整车:以吨位单位,吨以下四舍五入。一般按货车标记载重计算,超过时按实重计。 ②零担:以10kg为单位,不足进整。 ③集装箱按箱计。 (3)计费:运费 = 发到作业费 + 运行费; 发到作业费 = 发到基价×计费重量; 运行费 = 运行基价×计费重量×运价里程。 作业三 1.图示货物的发送作业程序

适应生产力布局调整合理设置基层党支部

适应生产力布局调整合理设置基层党支部 生产布局调整后,哈尔滨电务段运输一线车间规模和管理跨度进一步增大,党员人数大量增加,工作站点更加分散,电务系统点多线长,人员高度分散的问题更加突出。生产布局调整带来的新问题、新情况,使以往的党支部设置方式与新的管理架构之间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凸现。为解决好党支部设置与新的管理架构之间存在的不适应、不对接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深入调研,找准问题,理清党支部设置新思路 基层党支部的设置结构直接影响党支部的作用发挥。为此,我们从摸清现状、认清问题、理清思路入手,深入开展调研,重新明确党支部设置思路。 确定课题,开展调研。为切实摸清一线党支部建设现状,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今年3月份生产布局调整后,党委书记亲自带领党群工作室人员组成调研组,采取检查考核找问题、座谈讨论听建议、调查问卷摸情况三种形式深入一线党支部开展调研。对15个一线党支部的基础管理、落实“三会一课”、开展党内活动、党支部和党员作用发挥等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考核,组织召开了15次由党支部书记、车间干部、党员群众参加的座谈会,下发400份调查问卷,认真听取了不同层次人员对党支部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为工作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结合现状,剖析问题。通过对调研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梳理分析,我

们感到,生产力布局调整后党支部管理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三难”:一是组织生活制度落实难。由于点多线长,党员高度分散,80%的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难以按规定落实,特别是支部大会很难集中召开。如伊春党支部管辖范围达243公里、15个车站,集中开一次会至少需要2天的时间,影响正常生产,只能分片召开会议,集中记录,如遇到发展党员、换届选举等需要投票表决的重要问题,更是难以保证集中开会人数,影响了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二是党员教育管理难。车间管辖范围增大后,一个支部的党员最多达80多人,并且都分布在沿线车站,党员相互不认识、不了解,开会难召集,日常难管理,思想难沟通,作业难控制,个别党员每月只是交党费、填写考核表就算尽了党员的义务,造成党支部对党员的管理教育“鞭长莫及”。三是党内活动开展难。受点多线长、人员分散的影响,90%的党支部不能组织党员集中开展活动,而是用党小组活动代替党支部活动,党小组则是就活动而开展活动,支部如何要求安排,党小组就如何安排”落实”,上下一边粗,活动与生产“两层皮”,活动效果不突出。 深入思考,明确思路。结合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我们按照局组织部多次深入党支部调研的指导意见,依据部党组《关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加强和改进铁路企业党建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立足段实际,进行了深入思考,我们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必须把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作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打破传统观念束

简述白洋淀地区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研究讲解

简述白洋淀地区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研究 白洋淀地区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研究 摘要:分析研究该区产业结构特点和间题,阐述其演替方向,探讨产业开发布局重点。 关键词:白洋淀地区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 白洋淀地区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研究‘ 1问题的提出 1.1背景白洋淀地区含淀内及周边25个乡镇,分属河北省安新县、高阳县、雄县、容城县和任邱市管辖,总土地面积为926km,,人口47.9万人(1992年)。这里是一块水陆相间、鱼苇相伴的特殊区域。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的盛衰,船车交通几经交替,水旱作和产业选择几经更迭,严重地影响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将会为白洋淀地区形成长期稳定的水环境。因而,总结和研究白洋淀地区有水条件下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将很有意义。鉴于安新县占居白洋淀地区绝大部分,两者土地利用结构十分相似,考虑县域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和研究工作方便,我们以安新县代替白洋淀地区作为整体产业结构分析和规划对象,同时适当补充白洋淀地区乡镇的资料分析产业结构特点、演进和生产力布局情况。 1.2问题1991年安新县国民生产总值(按199。年可比价格计算)为35122万元,其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5.9:33.3:20.8;全县就业劳动力19291_1人,其一二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为:76?4,13.3:10?3,第一个特点是突出地显示其以第一产业为主的结构。第二个特点在1989—1991年间,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开始与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趋近,个别年份十始超过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说明安新县的产业结构已开始趋近从一二三向二一三过渡。第三个特点是第一产业增长速度高而不稳,第二产业增长速度低而不稳,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较高而且比较稳定。这从表1中可以明显看出来。从“七五”期间安新县社会总产值和巨、民收入结构的变化上也可看出其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情况(见表2)在白洋淀1985年干淀、1988年8月份蓄水的背景下,五年间,安新县农业比重迅速下降、产值增长缓慢、效益下降;工业和建筑业比重迅速增加、产值高速增一长;运输邮电业和商业、饮食业比重下降、产值和收入递减,已成为安新县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虽然农业商品率由60.5%提高到77.5%,农村经济综合商品率由56.05%上升为74.8%,每人占有粮食生产量由238.skg上升到286kg,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由472元提高到544元,若按1980年可比价格计算,五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递减1.6%,产业结构性失调已成为安新县经济发展

铁路运输设备 课后习题及答案

《铁路运输设备》课后习题及答案 模块一 (1)简述铁路运输设备的经济作用有哪些? 答案: 铁路运输设备的经济作用十分明显,首先各种设备的研制与生产,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其次,各种铁路运输设备在完成客货运输任务时,自身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也是十分可观的;第三,当国民经济失调而需要调整或治理整顿时,铁路运输设备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工具的作用会更显得突出,如抢运煤炭、全国性的粮食调运等;第四,铁路运输设备及其对应的交通方式,在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协调发展方面作用显著,对于形成运输大通道,引导形成若干跨地区的经济区域和重点产业带,优化生产力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减少重复浪费,都将起很大的促进作用。铁路运输是国民经济的重点战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制约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铁路运输业要先行,设备的发展必不可少,它是长期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2)简述铁路运输的基本设备有哪些? 答案:铁路运输设备是铁路完成运输任务的物质基础。为完成客货运输任务,必需的基本设各有以下几类: (1)线路:是机车、车辆和列车的运行基础。 (2)车辆:是装载货物和运送旅客的工具。 (3)机车:是牵引列车和调车的基本动力。 (4)车站:是办理旅客和货物运输的生产基地。 (5)信号及通信设备:完备先进的信号通信设备是确保行车安全和提高运输效率的必要手段。人们通常把它们比做铁路运输的“耳目”。 (6)铁路信息技术设施及安全保障设施: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相关设施,是提高铁路基础设施利用率和更加有效地组织运输生产的保障;而安全保障设施是我国铁路行车安全的基本保证。 (3)世界铁路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案:世界铁路的发展按修路情况,可分为三个时期,即高速期,停滞期和复苏期。模块二 (1)高速铁路和普速铁路是怎么划分的?普速铁路有哪些等级? 答案: 我国铁路包括高速铁路和普速铁路两大类。国际铁路联盟根据铁路线路允许运行的最高时速作以下划分: 普通铁路100~160km/h 快速铁路160~200km/h 高速铁路≥200km/h(既有线改造) ≥250km/h(新建线) 我国铁路普速铁路共划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4个等级。

贵阳市生产力布局研究

生产力新论 5生产力研究6No.10.2005 贵阳市生产力布局研究 陈文福1,梁贵钢2 (1.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064;2.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贵州,贵阳550004) =摘要>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南喀斯特地区城市生产力布局渐趋合理。然而,该地区的城市生产力布局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西南喀斯特地区的重要城市)))贵阳市为例,阐述该地区城市生产力布局的现状、问题及调整途径。 =关键词>西南喀斯特地区;贵阳市;生产力布局;调整 =中图分类号>F014.1;F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768(2005)10)0087)05 城市生产力布局是指生产力各种要素在城市的空间配置或组合形式,也指各个产业、企业的空间分布状态。从城市总体布局形态看,包括生产力布局在内的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形式,是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条件及工程技术与工艺的综合反映。由于城市所处的自然环境、历史基础、产业特点以及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功能等因素的影响,每一个城市都有其特定的形态。由于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生产力布局也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生产力布局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城市对内外部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影响城市经济的提升和扩张。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城市生产力布局有自己特有的形态、演变规律和发展方向。本文以贵阳市为例,利用生产力布局学和城市经济学基本原理,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态势,中心城市在西南喀斯特地区和全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考察其布局现状,分析其存在问题,提出布局调整思路。 一、生产力布局现状 (一)生产力布局的演变过程 随着国家和贵州重点建设的进行,贵阳市的市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全市生产力布局逐步展开并得到相应的调整,走向优化。其演变过程大体分为如下3个阶段。 1.1949年~1978年,以工业为重点的布局阶段。贵州解放后,以建立国营经济、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为目标,在贵阳建设了一批地方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和其他服务行业网点,贵阳也积极发展市域经济,生产力布局以工业为重点逐步展开。20世纪50年代后期,一批煤炭、电力、黑色冶金、有色金属、化工、建筑材料、机电、纺织、造纸、印刷、食品等工业企业落户贵阳,使贵阳地区工业总产值占了全省的一半以上。接着,国家在贵州进行的三线建设,在贵阳布局了新天精密光学仪器公司、贵阳仪器仪表工业公司、铁道部贵阳车辆工厂、第三砂轮厂、第七砂轮厂、贵州柴油机厂、贵阳工具厂、贵阳电线厂等一大批大中型国有工业企业和一批国防科技工业企业,而且开展了以铁路为重点的交通建设,使贵阳成了全省乃至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由于三线建设的带动,贵阳的生产力布局又有了新变化。在工业、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同时,与之相配套、相关联的服务业、农业也发展起来。1958年~1965年,市域内相继出现了甘荫塘、小河、中曹司、马王庙、烂泥沟、白云、清镇、开阳等工矿区。到1978年,全市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服务业相配套的生产力布局大体形成,贵阳市已成为贵州生产力布局的中心。 2.1979年~1993年,三次产业走向协调发展的布局阶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问题,坚持省、市结合以市为主,行政管理与市场导向结合,以市场导向为主,贵阳生产力布局作了较大调整。调整的结果,除原有工业企业素质得到提高外,还从1988年组建贵州红星拖拉机工业集团、贵州黔春酒集团等起,组建了多个企业集团,增强了贵阳市的综合实力。以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的调整搬迁到贵阳落户为支撑,分别于1992年、1993年建立了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率先在省内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极。同时,市属和区街工业企业大多在城区进行了布局。1992年贵阳成为内陆开放城市后,越来越多的/三资0企业在贵阳落户,1993年其工业总产值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9%。全市工业在市中心区、近中心区和郊区3个地带均有布局,其中,市中心区以食品、轻防工业等为主。旅游、通信、计算机服务、市场中介服务等服务业在城区大量涌现和扩展。在/服务城市、富裕农村、城乡一体、协调发展0的方针指引下,农业和农村生产力布局有了较大变化,先后形成了蔬菜、水果、牛奶、水产品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各种万亩基地实现了生产专业化。乡镇企业广为分布,1993年其总产值已占全市工农业 =收稿日期>2004-09-29 =作者简介>陈文福(1968-),男,贵州省普定县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梁贵钢(1955-),男,贵州省思南县人,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经济发展和政策咨询。

铁路货运组织作业答案

《铁路货运组织》作业答案 作业一 1、货运组织研究的内容(生产技术、经营管理) ①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运用系统理论(子系统保证总系统)、提高整体效益, ②建立稳定的、客观的规章制度(铁路内部、铁路与货主)并实施修订、完善; ③合理选择、规划和布局运输、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④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作业顺序,合理安排作业人力,研究货物特性,制定合理的运输条件。 ⑤运用电子计算机处理货运信息、选择运输方案、制定运输计划、作业计划。 作业二 1. 下列十种货物可否按零担办理,并简要说明理由。 (1)活牛(1头,重50kg/件) (2)冻肉(2箱,25kg/件) (3)硝化甘油炸药(1箱,50kg/件) (4)炭黑(5麻袋,50kg/件) (5)水泵(1箱,11kg/件,0.23m ×0.18m ×0.4m) (6)服装(265箱,35kg/件,0.85m×0。65m×0.4m) (7)蜜蜂(70箱,30kg/件) (8)门吊桁架(1件,500kg/件,长32m) (9)小毛竹(1捆,20kg/件) (10)机床(1箱,3 000kg/件) 解: ①不能。运输过程中有特殊要求,不能与其他货物配装。 ②不能。需要冷藏运输。 ③不能,规定先按整车办理的爆炸品。 ④不能。未经密封包装。 ⑤能。 ⑥能。 ⑦不能。 ⑧不能。长度超过9 m2。 ⑨能。 ⑩不能。重量超过2t。

2、货物运费计算的程序如何?货物的计费重量如何确定?运费如何计算? ?计费程序:确定运价里程;确定货物适用的运价号;确定货物适用的运价率:确定货物的计费重量。 ?计费重量的确定 ①整车:以吨位单位,吨以下四舍五入。一般按货车标记载重计算,超过时按实重计。 ②零担:以10kg为单位,不足进整。③集装箱按箱计。 ?计费:运费= 发到作业费+ 运行费; 发到作业费= 发到基价×计费重量; 运行费= 运行基价×计费重量×运价里程。 作业三 1、图示货物的发送作业程序 2、货物运单的作用有哪些? ①货物运单既是托运人向承运人提出货物托运的申请,又是承运人承运货物、核收运费、填制货票的依据。 ②货物运单是货运全过程的一种运送单证,还是编制记录、备查或处理事故赔偿的凭据。 ③货物运单既是收货人领货的凭证,也是托运人、承运人、收货人及铁路内部进行货物交接的凭证。 3、货物运输受理审查的内容有哪些? ①发站在审核运单时应主要注意:整车有无批准的计划号码;到站站名是否正确,该到站有无营业办理限制,有无停装和限装命令; ②托运人、收货人名称、地址是否具体齐全; ③货物名称、件数、包装、重量的填记是否符合要求; ④货物重量、体积、长度是否符合铁路的办理条件,有关车站的起重能力能否满足; ⑤证明文件、技术资料是否齐备;一批中有多种货物时,是否满足一批的条件; ⑥易腐货物的运到期限能否满足等。 4、简述货票的性质和作用 货票的性质:货票是铁路运输的凭证,也是一种财务性质的货运票据。

55744提高铁路运输能力措施研究 5.13

提高铁路运输能力的措施研究 摘要 长期以来,我国铁路货运服务始终是以运输能力为前提,采用计划分配的形式进行,未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市场化。虽然近年来铁路部门针对货运市场开展了一系列的营销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客户需求一直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随着《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实施,到2020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如何充分发挥客货分线后释放出来的铁路运输能力,推动铁路货运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不断提高铁路货运在运输市场中的份额,对于提高铁路经营效益,推动铁路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分析掌握不同类型客户需求,提出有针对性的营销措施,是十分关键和必要的。本文通过对铁路货运客户营销现状和铁路货运客户需求的深入分析,结合营销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在新形势下改进和提高铁路货运客户营销方法的措施,具体在加强客户关系管理、畅通客户营销渠道、提供多元化运输产品、应用先进技术与工具4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述。 关键词:铁路货运;运输能力;客户需求;对策

目录 引言 1、影响铁路运输能力的主要因素 1.1主要干线通过能力接近或迭到饱和 1.2 分界口能力影响 1.3 运输生产组织没有完全达到科学合理 1.4 运输生产力布局不合理 2、货运量需求呈现逐年增长的特点 2.1 货运总需求量逐年增长 2.2 大宗货物运量逐年增长 2.3 集装箱货运的需求量逐年增长 3、我国铁路货运客户营销方法制定 4、中国铁路货运改革发展策略 4.1 改革铁路物流管理体制 4.2 稳定并扩大重点领域物流发展 4.3 做大做强铁路专业化物流 引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铁路建设步伐加快,路网规模不断扩大。运输能力不较大增强.但就铁路发展的总体状况而言.总量偏少、运能紧张的问题仍然突出。运输能力与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随着我国铁路运输能力的大幅提升,预计到2015年,铁路货运量将达到48亿吨,铁路货运能力远小于社会需求、开发货运新产品“有心无力"的局面有望得到改变,从实践角度来讲,怎样提高我国铁路货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影响铁路运输能力的主要因素 1.1主要干线通过能力接近或迭到饱和 京广、陇海、石太、津浦线沿线分布着首都、广州、河北、河南、西安、山西、天津、济南、南京、上海几大区域性城市.人口比较稠密.工业相对发达.旅游资源丰富,铁路客、货运运输需求十分强劲,致使北京局、郑州局、武汉局、太原局、西安局、济南局、上海局管内各主要干线能力利用率大部分都达到或接近甚至超饱和,严重制约以上各铁路局客、货运量增长。 1.2 分界口能力影响 由于全路统一运价和各局成本差异的矛盾,还必须做到完全的自负盈亏.因而,局间分界口尽管目前能力均有较大提高,但其下稳定性对各铁路局仍然影响

统筹生产力的空间布局

统筹生产力的空间布局 发布时间:2009-6-9信息来源: 全面振兴落实在空间地域上,就是要科学统筹生产力的空间布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省第十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三大经济区和“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区域发展战略,使辽宁区域发展的总体特征为中心城市带动、辽东半岛主体、三大板块互动、“五点一线”开发。 加快“两带”开发,大力构筑辽东半岛主体功能区 沈大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从区位上称之为“辽中南”或“辽东半岛”。辽东半岛已列为国家“十一五”时期重点发展的主体功能区,是辽宁区域产业布局框架的支柱和“大梁”,是关系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辽宁未来发展的主体功能区,以此带动腹地,启动“两厢”(辽东和辽西),增强全省整体经济实力。辽宁区域发展总体布局的展开,是以重点建设“两带”为基础,实行点(大中工业城市)、轴(铁路、公路)、面(经济区)相结合。 沈大经济带是以沈大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主轴线,在60-80公里的半径内形成的产业较密集、经济发达的经济带。其地域范围北起铁岭南至大连,土地总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30.3%和54.7%,生产总值超过全省的80%,不仅关系到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未来发展,也直接影响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建设沈大经济带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大力推进区域优势产业整合,加快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大力推进传统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式等全面转型,以高新技术为基础,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全面提升区域经济整体素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竞争力,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现代化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现代化原材料工业基地,成为东北乃至全国最有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经济区带之一。 建设沈大经济带的主要任务应该包括:成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先导区域,增强辐射和扩散功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建立沈阳、大连双核联动区域结构,促进经济带南北互联互动,推进区域优势产业整合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搞好原材料精深加工,构建工业生态系统循环。由资源加工型为主体全面转变为技术加工型为主导的产业构成。加快产业整合,构建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传统优势产业与高新产业、轻型工业与重化产业等协调发展,相互促进,“三农”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辽宁沿海经济带以海岸线为发展轴线,东起丹东,西至绥中,在岸线60至80公里的半径内,包括大连、丹东、营口、盘锦、锦州和葫芦岛等6市及沿海辖14县(市)。建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应以扩大开放为目标和动力,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基础,港区联动,腹地与沿海联动,大力实施以海、以港兴市、兴区(带)战略,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以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开发“五点一线”,将辽宁沿海经济带建成对外开放水平高、经济发达、具有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新经济增长区。 突出体制、机制和开发方式的创新。开发机构要精干,全面体现“小政府、大社会”,运用市场机制开发“五点”。开发方式要创新。一是“区港”联动。依托港口实施“五点”开发。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和市场,建设新型产业基地。二是区市(属地)联动。“五点”所在市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升级,将重化产业和零部件加工业逐步向“五点”产业基地转移。三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