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黑龙江省女子教育简述(1912—1931)

民国初期黑龙江省女子教育简述(1912—1931)
民国初期黑龙江省女子教育简述(1912—1931)

摘要:民国是近代中国快速转变的历史时期。清末新政后,各个地区开始重视女子教育,黑龙江地区作为满清政府的龙兴之地和边陲重地,在各县区也大规模开展了女子教育,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直到九一八事变之前保持着稳定发展。论文分析了黑龙江女子教育背景,具体分析了女子教育的不同层次;认为黑龙江女子教育的开创,突破了禁锢思想的束缚;提高了女性的自身素质,对民国初期全国女子教育的进步做出相应的贡献。

关键词:民国初期;九一八;黑龙江地区;女子教育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1-0134-02

中国封建社会严格恪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思想,女子没有受教育权。鸦片战争后,国门被迫打开,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受西方先进思想影响,知识分子逐渐意识到传统教育的落后,以及女子在社会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因此女子教育问题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关注。处于边疆的黑龙江也不例外,虽然地理位置极偏,开发较晚,教育落后;但民国初期这种状况得以改善,受此影响,黑龙江教育有了较好发展环境,女子教育随之发展起来。

一、黑龙江女子教育兴起的背景

鸦片战争前,中国几乎没有专门的女子教育。鸦片战争后,中国封闭的大门被迫打开,主权逐渐丧失,先进学者意识到须用教育改革来改变现状。1901年清政府开办学堂,废除科举;次年公布了《钦定小学堂章程》;1903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女子只可在家接受教育;1905年设学部,次年承认女学地位并列入学部;1907年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将女子教育纳入学制系统,承认其合法地位。这些措施的实施,促使全国兴起了创办女学的热潮。到1907年,全国有428所女学堂,15 498名女生[1]。

黑龙江处于边疆,开发较晚,与其他地区教育相比较为落后,女子教育更是滞后。自1904年始,黑龙江女子教育开始缓慢发展。当时的黑龙江副都统程德全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将其放在其他事务之上,1905年奏请创办幼女学校,黑龙江程雪帅日前具摺奏请,以江省教育尚难普及,非急设女学不足以固根基,现筹定的款设立女学校,一区招考幼女入堂肄业,庶为矫正母教入手之基,籍收他日改良社会之效,已奉旨允准。[2]开创了黑龙江女子教育的先河。1906年1907年间,程德全前后在齐齐哈尔、呼兰府、巴彦州等地设幼女学校。

此外,一些热衷教育事业的先进知识分子大力支持女子教育。其中林氏家族对黑龙江女子教育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林传甲1906年调至黑龙江,虽是官员,但热衷于教育事业。1907年林氏夫妇创办了黑龙江最早的女子学堂黑龙江第一幼女学堂;妻子祝宗梁志在普及女子小学教育[3],1911年在此兴办了女子师范学堂;1912年创办女子职业学校;其母刘氏1911年创办私立奎垣蒙养园。他们的行为受到政府高度赞扬,为其颁发奖章、匾额。至此黑龙江女子教育有了很大发展。

二、清末至九一八事变期间的黑龙江女子教育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着手于女学的创办;在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中提到,初小男女同校,女子高小以上设女子中学,这样全国范围内开始兴办女学。自1916年张作霖夺取东北

地方大权后,黑龙江便在奉系军阀统治之下。张作霖及其子张学良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这一时期黑龙江女子教育有了较快发展。

(一)女子初等教育

女子初等教育是女子教育的起步。黑龙江地区文化落后,好学者极少,中高等教育难以普及,故先普及初等教育。黑龙江幼女教育的兴起是其女子教育发展的基石。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因黑龙江幼儿教育发展缓慢,直至1911年,林传甲之母刘氏创办私立奎垣蒙养园,招收幼儿29人,成为当时黑龙江仅有的幼儿学校。1912年后,黑龙江幼儿教育有了新发展。1916年创建了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蒙养园;1919年在齐齐哈尔北门外成立蒙养园,有幼女36人。黑龙江省幼儿教育虽起步晚,但1929年后有较大发展,到九一八事变之前已初具规模。

在小学教育方面,黑龙江完全按清政府指示执行。1906年黑龙江第一幼女学校建立,专招12岁以下的女子,成立之初仅有18人;它的成立推进全省女子教育的继续发展。随后各县女校相继成立,至1911年全省共有29所女子小学堂。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壬子癸丑学制》,随后黑龙江地区按其规定将小学划分成初等小学(4年)和高等小学(3年)。初等小学共学习7门课;高等小学在初等小学的基础上增设5门课;此外,女生每周增设缝纫课。到1931年,黑龙江初级小学有4 053名女生,高级小学有338名女生[4];同时还出现了私立女子小学。

(二)女子中等教育

清末民初至九一八事变,黑龙江中学教育的发展逐渐加快。1913年在省城齐齐哈尔成立第一所女子中学,1926年与女子师范学校合并。1913年8月,黑龙江省女子中学附属小学校成立。女子中学非常重视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和技能,1914年附设职业科,1919年改为简易职业科,教授女子实用的技能和知识。根据资料显示,1916年1917年,整个黑龙江地区的中学仅有女生42人。此时的黑龙江女子中学教育发展缓慢。

(三)女子高等教育

黑龙江高等教育兴办晚、发展缓慢,民初没有独立的女子高校。一些有志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女生,大多要去南京、北京或其他教育相对发达的地方就读,因来往不便且需要大量资金,大多数女子失去了进一步求学的机会,阻碍了黑龙江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

《壬子癸丑学制》颁布后,全国兴起了创办女学热潮,一些资产阶级革命家主张大学开女禁。1919年北大首开女禁,女生可以旁听,1920年开始招女生,男女可以同校。1922年南京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规定男女同等教育的权力,为女子教育发展提供了条件。1928年张学良任东北大学校长,下令招收女生,开起东北教育界新风气,为鼓励女子接受高等教育,其妻于凤至亲自到东大学习。至此,黑龙江各高校开始接收女学生。193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有42个女生,哈尔滨医学专科学校有15个女生;东省特别区美术专门学校有16个女生,俄文师范专科学校有59个女生[5]。这一时期黑龙江女子高等教育有了初步发展,各大高校开始招收女生,为女子教育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四)女子职业教育

民国成立前,很少有女子职业教育。1912年民国成立并颁布了《实业学校令》,鼓励创办职业学校。民国初年,黑龙江地区就开始鼓励女子谋职业,民国元年,祝宗梁偕留学日本女子职业学校的马玉瑛创办女子职业学校,校具用费皆自备,分美术和缝纫科。[6]1917年鲍贵卿在整顿农业学校训令中表示:本省地面辽廓,土质膏腴,振兴实业,首属农事,农事之进步,正有待于农学,欲求农学之发展,更非普及农业教育不为功。[7]鉴于此,黑龙江政府开始创办实业学校。到1917年黑龙江女子职业学校有学生70人,但因基础薄弱,缺乏师资及经费等,至1931年女子职业教育几乎空白。

(五)女子师范教育

古之学者必有师办理学堂,首重师范,师范教育是培养师资的地方。伴随女子教育的兴起,女教师严重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1911年祝宗梁创办黑龙江省女子师范学堂,缓和了女教师不足这一现象。由于黑龙江教育发展急需大量师资,因此在师范教育中非常注重实际操作能力。黑龙江女子师范教育兴起后,一直稳步发展,到1923年,女子师范生占全国师范生总数的36.71%,达到全国平均水平;1930年女生人数已超过男生。

三、黑龙江女子教育的影响

民国初期至九一八事变前,黑龙江女子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这期间所取得的成就非常显著,但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也阻碍了女子教育前进的步伐。

(一)黑龙江女子教育的积极影响

1.黑龙江女子教育的开创,突破了封建禁锢思想的束缚

民初黑龙江女子冲破了封建禁锢思想的束缚,开始享受与男子同样的受教育权。受过教育的女子成为独立的新女性,开始走向社会实现自身价值。1923年统计,黑龙江小学女生数在全国高小中居第一位,初小中居第三位。[8]女子从小开始接受教育,学习新知识并增长见识,推进了妇女解放运动发展。

2.黑龙江女子教育的开创,提高了女子的整体素质

黑龙江女子教育的兴起发展,使女子能进入学校获取专业知识。女子可根据年龄的不同选择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素质。为提高女子自身素质,女校开设时不仅注重专业知识,而且重视生活实践能力,使女子可以独立生活。同时,女学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基础[9],女子整体素质的改善,对家庭的和睦和孩子的培养有积极的影响。重视女子素质的提高,有利于黑龙江女子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黑龙江女子教育发展的不足

作为清政府的发源地,黑龙江地区重武轻文,学风低下,教育落后;而且是满族发源地,交通闭塞,与外界沟通十分不便,因此在这里发展教育尤其是女子教育,是非常困难的。

1.黑龙江女子教育发展期间,缺乏教师人才

在女子教育发展期间,积极创办各类学校,但由于缺乏教师,困难重重。黑龙江教育发展初期,师范教育并未兴起,很多地方学校因缺少教师而停办。另外,黑龙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所聘老师至少要懂两种民族语言,这在当时是很难的,阻碍了黑龙江女子教育发展。

2.黑龙江女子教育发展期间,缺少资金设备

黑龙江女子教育发展初期,部分学校是由地方官绅或先进知识分子捐助开办的,但只能解一时之需,要长期开办就必须有固定的资金来源,更不用说图书、仪器等教学设备的不足了,许多学校因各种原因被迫停办。黑龙江地区相对闭塞,需到外地购买图书等教学设备,江省前无书肆,自设学务处两次派员赴京、沪购教科书,购经、史、子、集并东西各国图书译印精本。[10]可见,缺少资金设备对黑龙江女子教育发展有很大的阻碍。

黑龙江女子教育的兴起发展,顺应了当时全国女子教育发展的大前提,发展期间虽有许多障碍,但因当时政府和有识之士的支持,也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对整个民国的女子教育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333.

[2]江省奏设女学校[n].盛京时报,1907-02-27,136号(5).

[3]林传甲.黑龙江教育日记[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

[4]王鸿宾.东北教育通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411-413.

[5]东北年鉴[z].东北文化出版社,1931:803.

[6]谢岚.黑龙江教育史资料选编:上编[g].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1988:351.

[7]黑龙江省地方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教育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326.

[8]果承刚.齐齐哈尔教育志[z].齐齐哈尔市教育委员会,1993:616.

[9]徐世昌.东三省政略[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5819.

[10]李毓澍.黑龙江志稿:三[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2370.

民国时期女性地位

妇女解放 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一直不高。“三从四德”一直压在女性身上,从出生时就被教育要有女德。要为夫生儿育女,为夫家传宗接代。女性一直被束缚在一个低下的确地位。从历史上来看,多生多育使妇女负担沉重的家务,经济不能独立,无法参加社会活动,地位十分 低下。 妇女运动最初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18世纪中叶,资产阶级“女权主义”提出了为妇女争自由、争平等的口号,对我国早期的 妇女运动也颇有影响。资产阶级的女权运动在反封建的过程中具 有一定的历史功绩,但它丝毫不触动压迫妇女的资本主义制度,因而不可能导致妇女问题的根本解决。 民国初年,中国妇女的解放运动愈演愈烈,妇女们服饰方面最 先焕发出解放意识。妇女解放与妇女服饰解放有着密切联系,女性解放直接表现为具体的服饰形式变革,但更多情况下表现为间接的影响。民国初年的妇女,当时提倡女学及实用,培养有科学文化知识的贤妻良母,由过去依赖角色转为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穿着和满清时衣服,比较传统。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妇女界发起“新女性”运动,都市开始出现有学问、能应酬、能管家的摩登女性,为适应这一潮流,短袖衫、短裙开始出现,女性也同样拥有了自己的职业。到了30年代,服饰 除每季不同款式外,还要分晨、晚、运动及跳舞装,对配色亦有研究,更具美感。“职业女性”和休闲女性”已经出现在都市的各个角落。这

时女性已经独立自主,拥有了经济能力,同时女性出现在各大娱乐场所,拥有了女性的娱乐场所与女性职业。 民国时期,妇女解放还体现在女性对父母包办婚姻的反抗,女性追求自由恋爱,从一定意义上推动了女性解放。而此前,妇女往往不过是男性主宰的部落和家族利益的交换物,是男性政治的附属品。这种男性政治最典型的标志就是中国古代和亲政治中作为被交换的物 品的妇女,她们是男权国家政治交往和妥协的礼物。作为男权政治之间交换的物品,女性没有自己独立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缺乏自己完整的人格和自主的命运。在五四时期,女性从家庭和家族中被解放出来!女性第一次从家庭的牢笼中冲撞而出,获得恋爱和婚姻的自由,实际上就是把婚姻的权力或者说妇女身体的交易权从家族的手中夺 取过来,攥到了自己的手中。大大提高了女性的权利,从而导致女性在社会中地位显著提升,从而促进了女性解放。 1949年以来,中国妇女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她们享有与男子平等的一切权利。她们投身于火热的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生活中,妇女能顶半边天,成为广大妇女扬眉吐气的口号,也成为生活斗争的现实。 20世纪是人类有史记载以来首次出现女性群体的世纪,是女性觉醒和革命的世纪。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中国女性在这一世纪虽然在社会地位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女性整个社会角色得到改变,性别歧视在很多方面还相当严重的,女性要获得彻底的解放还任重道远。女性的真正解放一方面有赖于自

黑龙江省年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7-10题--资料

7、二元数据以码速率b r =kbps 发射,经过传输损耗为60dB 的信道,且接收机端的噪声密度为0N =1210-W/Hz 。对于各种类型的调制和检测 方法,为了得到 ,需要多大的传输功率? 解:对于相干2ASK, e P 4 r -3 10-≤,r ≥19.4,r=6 /102r b s r N ??, 可得T S =3.88W ; 对于相干2FSK,r 比2ASK 小3dB ,,r ≥19.4/2=9.7,设频带利用率为0.25,r=60 /104r b s r N ??,可得T S =3.88W ; 对于相干2PSK ,r 比2FSK 小3dB ,r ≥9.7/2=4.85,r=6 /102r b s r N ??,可得 T S =0.97W ; 对于非相干2ASK, 3 41102r e P e --=≤,r ≥24.9,r=60 /102r b s r N ??, 可得T S =4.98 W ; 对于非相干2FSK, 3 41102r e P e --=≤, r ≥12.45,r=60 /104r b s r N ??, 可得T S =4.98 W ; 对于差分相干2DPSK ,3 41102r e P e --=≤,r ≥6.225,r=60 /102r b s r N ??, 可得T S =1.245 W ; 对于极性比较2DPSK ,e P 3 10r --≤,r ≥5.5,r=6 0/102r b s r N ??, 可得T S =1.1 W 。 8 、假设在前面的例子中,系统发射机对峰值包络功率限制为。试找出 非相干OOK 、FSK 以及DPSK 的最小差错概率。 ASK :r=60210/(2)b r N -***=10 2 414.10*10 2 r e P e --== FSK: 602*10/(4)5b r r N -=**= 2 214.10*10 2 r e P e --== DPSK: r=60210/(2)b r N -***=10 差分相干:51 2.27*102 r e P e --== 极性比较:68.10*10r e P --= =

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2012届) 史学论文写作 题目: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 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专业:历史学(师范) 班级序号:2班9号 学号:201221012531 学生姓名:何媛媛 指导教师:李玉君 2015年6月

目录 摘要(关键词) (1) 前言 (1) 一、民国初期女子教育持续发展的背景 (1) 二、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发展概况 (1) (一)女子学校教育 (1) (二)女子社会教育 (2) (三)女子家庭教育 (3) 三、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特点和社会影响 (3) (一)女子教育的特点 (3) (二)社会影响 (3) 参考文献 (4)

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 [摘要]在中国近代妇女史的研究中,近代妇女运动和思想解放占有重要地位。民国初期,女 子教育活动在此前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并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出现了许多可喜的新亮点,为 中国的妇女解放和现代新女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近代女子教 育制度的确立,是近代中国妇女最早获得的女权。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妇女 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 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史 前言 在中国近代妇女史研究领域中,学者们通常将目光聚焦在近代妇女运动和解放思想方面,这些内容是中国妇女进步的反映,也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值得探讨。而这些问题的切入点,一般认为是不缠足运动和兴女学运动。其中不缠足是形体上的解放,女子教育则是思想解放的前提,是妇女进步的关键所在。 在思想复杂、局势动荡的民国初期,女子教育活动在此前的基础上仍继续进行着,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为中国的妇女解放和现代新女性的产生作出了突出贡献,并从不同侧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本文试以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为题,讨论此期的女子教育问题和女子教育与妇女运动及妇女生活的关系,从妇女的侧面展示历史。 一、民国初期女子教育持续发展的背景 女子教育在封建社会几经反复、几经曲折,其传承与嬗变的轨迹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逐渐被重视的。 中国古代女子教育的形式几乎是数千年一贯制,直到近代女子教育史上的骤变———经正女学的诞生才有所突破。据《礼记》记载,西周时期女子教育由家庭承担,家庭是她们“破蒙的学校”,也是“毕业的学校”。自西周以降,家庭始终是女子受教育的主要场所,这种抱残守缺、凝滞不变的形式,束缚女子教育达2000年之久。 自中国被动地卷入近代世界体系后,在中西方对抗与交流中,社会变迁的速度比以往有所加快。社会发展需要新知识、新人才。人们开始讲求新式教育,而新式教育强调普及和实用。在这种情况下,20世纪初期女子教育应运而生。 这一时期的女子教育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并取得突破,与所处的时代是分不开的。 首先,女子教育的发展与资产阶级的提倡和实践有密切关系。中国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自形成一种政治力量后,对妇女教育问题也给予了重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指出妇女受教育与否事关国家的前途,天下积弱之本,必自妇女不学始。所以他们积极提倡女子教育。 女子教育的发展是近代女权运动强烈呼唤的重要产物。20世纪初期,女权运动的重要内容就是争取教育权。中国妇女争取教育权的斗争,对女子教育的合法地位的取得,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外,近代女子教育也是西方在华教会兴学活动的客观产物。众所周知,西方教会来华兴办学校的直接目的是为其传教,为其经济、政治侵略服务,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中国的基督化,但其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兴起。 近代女子教育制度的确立,是近代中国妇女最早获得的女权。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妇女的整体素质。 二、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发展概况 (一)女子学校教育 中国新式女子教育是在晚清之际兴起的,其表现就是女子教育开始走出家庭教育的

关于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

关于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育的意义与作用也日益突显。在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育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幼儿园教育也随之备受关注。幼儿园教育是人类教育的奠基阶段,对人的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影响作用。同时,与之并列的幼儿家庭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见,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双臂”,缺一不可。并且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两者都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只有让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两者的教育优势。 一、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 (一)幼儿园教育 幼儿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包括了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与幼儿社区教育。前者属于正规机构内教育,后两者属于非正规机构内教育。作为正规学校教育的幼儿园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的核心,属于学校教育体系。并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与任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下,结合社会的需求,由幼儿园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活动。除此之外,幼儿园教育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幼儿进行保育工作,是注重保教相结合的教育机构。 这种正规的幼儿园教育具有开放性、整体性、系统性、计划性等特点,这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期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国家教育部在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总则中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可见,幼儿园教育使幼儿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发展。体现出了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教育方针,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幼儿园教育使幼儿能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生活,为幼儿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幼儿园的教育是一个以幼儿心理特点为依据的教学过程,不但要求做到循序渐进,更注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连贯、有序,以及注重幼小衔接等等,这些都是幼儿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二)幼儿家庭教育 幼儿一出生就与家庭相接触,父母对幼儿的教育于不知不觉中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庭家庭教育是贯穿在幼儿一生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可见家庭教育包括了两方面的层次,一是在家庭教育中既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有子女对父母的教育;二是只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然而在幼儿阶段我们所说的家庭教育主要是第二层次的家庭教育,也就是狭义的幼儿家庭教育,主要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或其他年长的家庭成员)对年幼的孩子(三周岁至六七周岁)进行教育和施加影响。所以幼儿家庭教育更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连续性等优点。 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并不受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的限制,父母可灵活对其进行教育,并且教育的内容也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样幼儿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对幼儿有较深入和细致的了解,这使得父母能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是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实施教育,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有不同的教育要求,幼儿随着在幼儿园中班级的升高,必须遵守的规则越来越多,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等,这些都需要幼儿去一一适应和调整,这样才能适应并在新的环境中愉快生活。而

民国时期的中国外语教育1

民国时期的中国教会学校的外语教育 外国语学院:邹红英J13408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民国时期,中国的教会学校的外语教育的基本历程,民国时期教会学校外语教育的特点与影响,特别是福建教会学校外语教学的特征. 关键词:教会学校主要历程福建教会学校特征 英语作为西方文化主要载体, 在近代初期传入中国。由于其在中西交流中独特的重要地位,到 20 世纪初, 已经发展成为近代学校教育中极其重要且相当特殊的学科。教会中学作为基督教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极为重视英语教学, 而且大部分西学课程也以英语为教学语言,英语与宗教成为其两大基本特征。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与特点, 并对教会中学和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基本历程 民国时期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经历了普及与多样化、规范化发展和停滞与混乱时期三个阶段。 (一)普及与多样化阶段 ( 1912- 1922) 从1912 年民国成立到 1922 年壬戌学制颁行, 是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普及与多样化阶段。早在 1820 年, 马六甲的英华书院 ( 后迁至香港)就已经开设了最早的英语课程, 有写作、英译汉和语法等项目, 其程度大致相当于中学。鸦片战争后, 传教士在东南沿海各通商口岸开办了一批教会学校,

但属于中学程度的不多, 开设外语课的更少, 较为著名的是上海英华书院, 该校率先在保持宗教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实行收费教授英语的制度。自此以后, 沿海通商口岸的基督教中学陆续开设了英语课, 但从全国范围来说, 这种情况还是很零星的。1877 年的传教士大会经过激烈的争论之后仍然反对在教会学校普及英语教育。但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国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 教会中学普及英语教学已成大势所趋。与此同时, 传教士内部关于是否普及英语教学的论争也渐趋白炽化, 支持者越来越多。终于在1890 年新教传教士第二次大会上, 作出了推广英语课程、以英语为教会学校的教学语言的决定, 此后传教士们为了适应中国社会对英语及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 调整了教育方针, 使得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甲午战后, 维新运动、学习西方蔚然成风, 英语的重要性进一步凸现出来, 再加上进入 20 世纪后, 清政府和北洋政府相继实行学制改革, 大量新式中小学纷纷设立,教会学校的垄断局面被打破。为了在教学质量上超过公立中学以吸引生源, 同时为教会大学输送合格的毕业生, 教会中学更加重视英语教学, 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走向普及, 英语教学水平提高。尽管新教各差会之间兴办教育事业有时也相互合作、协调, 但并无一个权威性的机构来统一管理教会学校, 因而各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特点。据广州岭南大学的缪秋笙统计, 当时全国的教会中学有六种, 英华式的中学仍实行中学、西学分班教学, 英文程度很高, 如福州鹤龄英华中学、苏州桃坞中学、上海中西女中等; 两级中学中普通科英语教学较为规范, 但其商科、师范科以及职业中学的英语教学则更侧重于英语的实用性; 教会大学的附中在

民国初期黑龙江省女子教育简述(1912—1931)

摘要:民国是近代中国快速转变的历史时期。清末新政后,各个地区开始重视女子教育,黑龙江地区作为满清政府的龙兴之地和边陲重地,在各县区也大规模开展了女子教育,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直到九一八事变之前保持着稳定发展。论文分析了黑龙江女子教育背景,具体分析了女子教育的不同层次;认为黑龙江女子教育的开创,突破了禁锢思想的束缚;提高了女性的自身素质,对民国初期全国女子教育的进步做出相应的贡献。 关键词:民国初期;九一八;黑龙江地区;女子教育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1-0134-02 中国封建社会严格恪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思想,女子没有受教育权。鸦片战争后,国门被迫打开,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受西方先进思想影响,知识分子逐渐意识到传统教育的落后,以及女子在社会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因此女子教育问题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关注。处于边疆的黑龙江也不例外,虽然地理位置极偏,开发较晚,教育落后;但民国初期这种状况得以改善,受此影响,黑龙江教育有了较好发展环境,女子教育随之发展起来。 一、黑龙江女子教育兴起的背景 鸦片战争前,中国几乎没有专门的女子教育。鸦片战争后,中国封闭的大门被迫打开,主权逐渐丧失,先进学者意识到须用教育改革来改变现状。1901年清政府开办学堂,废除科举;次年公布了《钦定小学堂章程》;1903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女子只可在家接受教育;1905年设学部,次年承认女学地位并列入学部;1907年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将女子教育纳入学制系统,承认其合法地位。这些措施的实施,促使全国兴起了创办女学的热潮。到1907年,全国有428所女学堂,15 498名女生[1]。 黑龙江处于边疆,开发较晚,与其他地区教育相比较为落后,女子教育更是滞后。自1904年始,黑龙江女子教育开始缓慢发展。当时的黑龙江副都统程德全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将其放在其他事务之上,1905年奏请创办幼女学校,黑龙江程雪帅日前具摺奏请,以江省教育尚难普及,非急设女学不足以固根基,现筹定的款设立女学校,一区招考幼女入堂肄业,庶为矫正母教入手之基,籍收他日改良社会之效,已奉旨允准。[2]开创了黑龙江女子教育的先河。1906年1907年间,程德全前后在齐齐哈尔、呼兰府、巴彦州等地设幼女学校。 此外,一些热衷教育事业的先进知识分子大力支持女子教育。其中林氏家族对黑龙江女子教育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林传甲1906年调至黑龙江,虽是官员,但热衷于教育事业。1907年林氏夫妇创办了黑龙江最早的女子学堂黑龙江第一幼女学堂;妻子祝宗梁志在普及女子小学教育[3],1911年在此兴办了女子师范学堂;1912年创办女子职业学校;其母刘氏1911年创办私立奎垣蒙养园。他们的行为受到政府高度赞扬,为其颁发奖章、匾额。至此黑龙江女子教育有了很大发展。 二、清末至九一八事变期间的黑龙江女子教育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着手于女学的创办;在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中提到,初小男女同校,女子高小以上设女子中学,这样全国范围内开始兴办女学。自1916年张作霖夺取东北

2010--2014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作业汇编

2010/2011/2012/2013/2014年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第一次作业答案汇编 陈焕海 2010年作业: (初级职称学员答案例中1、2、3、4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5、6、7、8题) 【案例1】 李明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行列中的一员,他曾经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李明觉得学英语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老师骂李明是蠢猪,李明一气之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他加倍努力,真的拿了英语第一名,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他!可是出乎他的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他:“你这次考的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李明一下子从头凉到脚,难道差生就一辈子翻不了身吗? 问题:透过这个案例,可以深切感受到学生对现行评价制度和评价方法的不满与无奈。根据上述材料,结合基础教育评价有关理论知识,谈谈现行课程评价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作为一名教师,遇到这种情况,你会如何处理? 学生对现行评价制度和评价方法的不满与无奈已并非偶发案例了。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评价的执行者——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时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首先认为这名教师不配评价学生,因为他无视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素质差异和基础差异,只凭借自己的主观看法武断下结论,甚至使用粗话做为评价语言,实在为人所不齿。从中暴露出了现行课程评价存在的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之间关系不平等的问题,这是评价动机的扭曲造成评价功能的缺失。做为人民教师,我们必须具有高度负责的工作精神和精湛的业务能力,用积极的态度、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鼓励学生不断走向进步,不断完善评价制度存在的缺陷,为进一步提升评价制度和方法做出自己的贡献。 【案例2】2006年,我国修订了实施了20年的《义务教育法》,以下为法条部分内容:“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教育”、“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应当履行本法规定的各项职责”,学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社会组织和个人则“应当为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适龄儿童和少年的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也“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的义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第三章第二十二条提到“县级以上

[经典收藏]蔡元培与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

3、蔡元培与国民时期的教育改革 一、蔡元培简介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中国绍兴山阴人,原籍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二、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实行的法令 1912年1月3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1月9日,教育部成立。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决议与法令,决定改学堂为学校,小学废止读经,各种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国国民宗旨。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样,小学教育一律不得施行体罚。小学学习年限从清末“癸卯学制”的9年改为7年,可以为女子设立女子中学和女子职业学校。中学为普通学校教育,不分文理科,中学与初级师范由5年减为4年。中小学要重视手工与美术科目,高小以上的体操课应重视兵式体操。2月,蔡元培提出教育方针,4月,他对此进行了论述。着重指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他主张中华民国的教育应实行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项并重的方针。因蔡元培是将军国民主义划为体育、实利主义划为智育、公民道德与世界观教育划为德育、美感教育划为美育,这实际上就提出了中华民国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四育并举。 7—8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临时教育会议,蔡元培称这次会议为全国教育改革的起点。大会对民国的教育方针展开了讨论,赞同蔡元培关于教育要体现人的智德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会议决定重订学制,制定学校系统。会议的成果《学校系统令》于1912年(农历壬子年)9月3日颁布实行,史称《壬子学制》。 《壬子学制》规定:初等小学校学制4年,为义务教育,毕业后可入高等小学校或实业学校。高等小学校学制3年,毕业后可入中学校或师范学校、或实业学校。初小、高小均设补习班,学制2年。中学学制4年,毕业后可入大学或专门学校,或高等师范学校。师范学校本科4年,预科1年。高等师范学校本科3年,预科1年。实业学校分甲乙两类,各3年。专门学校本科3—4年,预科1年。大学本科3—4年,预科3年。 1913年(农历癸丑年)8月,教育部将《壬子学制》颁布一年来新颁布的法令、规程与《壬子学制》一起综合成一个新的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颁布到全国各地。 《壬子癸丑学制》的纵向方面明确地规定了教育的阶段,分为三段四级。初等教育阶段,以留意儿童身心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为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为宗旨。分为两级:初等小学学制4年,为义务教育。儿童6岁入学,男女同校。高等小学3年,男女分校。中等教育阶段一级,为中学校4年,以完成普通教育、塑造健全国民为宗旨,专门为女子设立女子中学校。高等教育一级,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大学分文、理、法、商、医、工、农七科。大学本科3—4年,预科3年,预科附设于大学,不得独立设置。大学为研究学术设大学院,不定年限。

第12章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第12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一、民国教育方针与政策 1.教育部的成立及对教育的维持与改革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1月3日,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教育部成立后,于1月19日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首次以中央政府名义发布的教育文件,是民国初年改革封建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对保障政体变更之际普通教育的顺利过渡和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12年3月初,临时政府教育部又通令各省:在高等以上学校规定尚未颁布时,各地高等以上学校“应暂照旧章办理”,惟《大清会典》、《大清律例》、《皇朝掌故》、《国朝事实》,及其他有碍民国共和精神,及非各学校应授之科目,宜一律废止。前清御批等书,也一律禁止。 北京政府成立后,蔡元培继续留任教育总长,教育部依参议院议决之官制进行改组,设立普通教育、专门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司。 2.民初教育方针的确立 1912年7月10日至8月10日,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召开,这次会议讨论通过了民国教育方针,于9月2日由教育部公布施行,其内容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它基本反映的是蔡元培的思想。 民国教育方针包含有德、智、体、美四育因素,体现了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将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共和国国民的健全人格作为首要任务。以军国民教育和实利教育引导体育和智育,寄希望于教育能在捍卫国家主权、抑制武人政治、振兴民族经济方面发挥基础作用。 3.封建教育的回潮 袁世凯为了利用封建文化来配合他的独裁统治,和社会上的封建复古势力相呼应,很快掀起一股恢复封建文化教育的浪潮,采取的措施有: (1)恢复尊孔祀孔,利用孔子的封建文化教育偶像效应。 (2)改定民国元年临时教育会议确定的教育方针,确定“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的七项教育宗旨,最终完全推翻民国元年的教育方针。 (3)重新确定儒学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课程。 1915年,袁世凯政府以《特定教育纲要》和《颁定教育要旨》作为总的方针政策,修改或重新颁布各级学校令,为封建儒学文化的重回课堂开道,社会上一时出现尊孔读经的高潮。但随着帝制的破产和袁世凯的病死,特别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封建教育回潮势头受到遏制。 二、壬子癸丑学制 1.学制的形成过程 “癸卯学制”颁布后,虽经多次补充修订但仍不断有批评意见。民国成立,政体变更,彻底改订清末学制已势在必然。在综合各个方案以及专家的意见后,1912年9月3日教育部公布了新学制系统框架,史称“壬子学制”。至1913年8月,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大学校令》、《实业学校令》等一系列法令规程,这些法令规程使壬子学制更加充实和具体,二者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 2.学制体系 “壬子癸丑学制”规定整个教育期限为17~18年,纵的方面分为三段四级:初等教育(包括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两级);中等教育4年;高等教育(也只一级,但分预

五四运动时期的女子教育变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a16505506.html, 五四运动时期的女子教育变革 作者:贾仟军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5年第11期 【摘要】五四运动时期,近代女子教育发生了重大变革,改变了近代女学以培养“贤妻良母”为目标的教育。随着平民教育运动的发展,越来越多平民女性拥有了求学的权利,改变了近代女学“贵族式”教育的模式。并且,在知识女性以及先进人士的努力下逐渐实现了男女教育的平等,大学开放女禁,中学实现男女同学。 【关键词】五四运动;女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D929 【文献标识码】A 自古以来,中国妇女地位低下,在“女子无才便是德”、“妇女识字多诲淫”的封建思想影响下,教育通常对妇女是不开放的。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逐渐传播开来,新式的女子教育开始出现,但此时的女子教育也并非着眼于女性自身的发展,仍是服从、服务于父权社会的,直到五四运动时期,女子教育改革才使中国的女性真正享有了平等的教育权。 一、改变“贤妻良母”的教育宗旨 在五四运动之前,近代女子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其表现之一就是以培养“贤妻良母”为目的的教育宗旨,将“贤妻良母”作为教育的目的,最早是由梁启超提出的。“贤妻良母”的教育观是对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妇德观的超越,梁启超认为“欲令天下女子,不识一字,不读一书,然后为贤淑之正宗,此实祸天下之道也。”[1]他在1912年《倡设女学堂启》中明确地表达了女子教育的目,是将妇女培养成“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妇道既昌,千室良善”[2]的贤妻良母。 五四运动时期,对妇女解放问题进行了大讨论。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贤妻良母”作为女子教育的终极目标,不能使妇女具有独立的人格,这种教育宗旨塑造的只是“一多知识之顺婢,良仆供男子驱策耳”[3]的女子,仍是男子的附属品。因此,要真正实现妇女解放,重新探讨女子教育的目的。例如胡适在一次题为《美国妇人》的讲演中提出“堂堂一个人,有许多该尽的责任,有许多事业可做的事业,何必定须做人家的贤妻良母才算尽我的天职,才算做我的事业”。[4]他主张要像美国女性那样去履行作为“人”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和事业,这就要就女性在扮演好家庭角色的同时扮演好社会角色。 二、批判“贵族式”教育,提倡女子平民教育 “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社会的女性,教会教育开始以贫苦学生为招揽学生的对象,中国人自办的女学从创办之初即以良家闺秀为主要招生对象。”[5]1907年《顺天时

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小学教师作业及答案.(2010-2013)

2013年中小学教师思考题 第一次作业: (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 1.简述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关键环节。 2.请结合实际谈谈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存在哪些问题? 3.试述系列位置效应的内涵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4. 请结合工作实际举例说明班级文化具有哪些功能。 5.分析教师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 6.谈谈你对课程本质的理解。 第一次作业: (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 1.简述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关键环节。 一是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建立学校联盟等措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整体提升区域内各学校办学水平。委托有关机构开发丰富优质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供全国学校免费下载使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二是均衡配置办学资源。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以及薄弱环节、重点领域的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努力解决县镇“大校额”、“大班额”问题。 三是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改善教师资源的初次配置,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倾斜。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教师编制标准。合理配置各学科教师,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师德修养和业务能力。 四是保障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均人数拨付教育经费,对符合基本条件的随迁子女实行“全覆盖”。把关爱留守学生纳入社会管理创新范畴,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重视发展特殊教育,让残疾儿童残而不废,受得特别呵护。 五是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建立符合教育规律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帮助家长形成正确教育观念。

浅谈幼儿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联系

论幼儿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联系幼儿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包括了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与幼儿社区教育,幼儿园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的核心,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双臂",缺一不可,并且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两者都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只有让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两者的教育优势,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呢?我园多年来注重家园共育,做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尝试,现与大家分享。 一、引导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 1.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家长了解家园共育的意义。多年来,我园通过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家园联系栏、家访、观看音像资料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离不开家长参与、援助、配合,强化家长配合幼儿园教育的热情,激发家长援助幼儿园教育的行为。如定期召开家长会。每年新生幼儿入园前,我园首先要对新生幼儿家长召开家长会,主要向家长传达我园的办园理念,新生幼儿入园会遇到的问题,请家长谈谈自己对幼儿园教育的认识,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和家长观看历年来园内家园共育的图文资料和展示家园共育的成果,让家长了解作为21世纪的合格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然要

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寓教于家庭的生活之中,又是学前教育机构教师的亲密伙伴,与教师互动合作,协调一致地教育孩子。 2.通过举行丰富的家园联谊活动,达到家园教育结合的目的。我园开展的家园联谊活动主要有:亲子运动会、亲子游戏、家园知识竞赛、家园主题活动、文艺演出、大班幼儿家长汇报会等。例如:在亲子游戏、音乐游戏、三八节的赞妈妈主题活动、幼儿夏游活动等等,让家长深入的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模式,理解教师的工作性质,能够更加准确客观的评价自己孩子的成长情况,从而有针对性的实施家庭教育,大大提高了教育效率,也降低了家长投诉率。 3.通过举办家长培训班,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提高家园共育的质量。幼儿园可举办讲座,邀请幼教专家讲课,也可由业务园长主持,但在实际中,教师就是家长眼中的"专家"。为家长召开培训班,需要教师不断丰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之前一定要通过家访、问卷等形式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层次不齐,教师在培训时要言之有物,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通过家访达到有机结合和深层次的"共育"。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结合不能单纯的靠以上的文体活动来完成,教师要深层次的挖掘家长资源,深入的了解幼儿了解家长,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注重个体,加大家访的力度,准确的掌握幼儿的家庭教育状况,有针对性的对幼儿实施教育,让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一致。作为家长也要主动的

民国时期女子家庭教育

民国时期女子家庭教育 张忠欢 摘要:中国古代女子的才学很多都是自学或是家庭教育而来的,所以家庭教育一直是我国从古至民国前期都是女子的教育的最主要形式。民国时期的家庭教育的内容得到了扩充,特别是女子的家庭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其中有社会原因,也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女子家庭教育背景、发展、观念的分析,从中得到了很多对于现行家庭教育的启发,借鉴历史经验,为现代女子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 关键字:民国;女子;家庭教育 Abstract:The intellect of ancient Chinese woman many are self-study or family, so the family education has been in China from the ancient to the earl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the main form of women's educ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ere family education content expanded, especially the girl's family education obtained great development, there are social reasons, this also has a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evitable.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omen's family education background, development, concept analysis, get a lot for the current family education, draw lessons from history, provides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the modern women's education. Key words:The republic of China; woman; Family education 民国时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时期,社会变迁不断的加快,教育也有了飞速的发展。女性问题开始受到关注,同时女子教育也逐渐兴盛起来,各种各样的女校出现,这也是一个巾帼与才女倍出的时期。民国时期还有一种教育方式是以辅助教育的方式出现的,它就是家庭教育,家庭作为人社会化的第一个教育场所,它对人生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本文就民国时期女子的家庭教育进行一些分析。 一、民国时期女子家庭教育背景

民国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变革剧烈的时期,婚俗的变化也是这一时期社会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婚姻观念习俗的变化,婚姻法的变化也在所难免;但民国时期婚姻法对于一夫一妻制的规定有名而无实;"新旧并存,中西共用"是这一时期婚姻习俗演变的主要特点。 来华传教士积极投身于近代中国的放足运动。他们利用大众传媒抨击缠足陋习,剖析缠足之害。依靠宣传攻势动摇传统观念和舆论导向,并在全社会发起反缠足运动,倡导放足新风;教会女校率先实施放足运动,教会女生适逢其会,充当了中国近代放足运动的先行者,女校的实践具有开拓性意义;天足会是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反缠足组织,以民间社团的形式出现,在全国形成网络,成为清末在中国倡行放足运动的主要力量,正是他们的艰苦工作最终将放足运动推向整个社会。传教士在中国的这些活动,在主观上体现了基督教义的奉献精神和人文关怀,在客观上成为近代中国历史进步和社会演进的推动力。 民国时期曾经一度兴起女权运动。但是这样的所谓女权运动带有盲目西化的色彩。妇女的经济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创造社会财富机会上的不均等这个前提下,妇女很难真正的普遍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 但是这一时期的思想运动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有理想的新女性也见证了无数追求独立生活的女性最终在大时代下的香消玉陨不过其最大的意义在于为妇女解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普遍的社会认识。 从解放到迷失

新中国建立之后妇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毛泽东同志率先地喊出:“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一时间中国大地上职业女性开始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真正改变了女性的经济地位 从而彻底改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但是这样的解放来得太快太猛以至于没有反应过来的反而是女性自己随着经济地位的大幅改变女性在对自我解放的认识上并没有得到很大发展这主要在于这样的解放并非自主的抗争带有外力的推动性以至于重男轻女的问题仍然严重 解放过程中带有的越俎代庖和片面强调女性承担男性社会义务的情况导致现代妇女在追求独立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空虚和迷茫往往无法了解自己表现自己独立性的姿态到底应该是怎样女性的地位的改变主要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参考:(一)妇女的法律地位 关于妇女法律地位的独立研究内容较少,一般来说,妇女法律地位的研究工作多在对妇女社会地位进行研究的文章中。妇女的法律地位是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对妇女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的确定,是社会为妇女发展提供的根本条件。妇女的法律地位既是衡量妇女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也是妇女获得一定社会地位的保障。妇女的法律地位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立法,以明确妇女的法律权利;二是法律权利的实现。 (二)妇女的经济地位 研究妇女的经济地位一般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从社会角度,妇

电气工程 2013年黑龙江省继续教育 作业答案

电气工程专业2013年作业 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 说明: 初级职称学员“专业课作业一”为填空题1-6题;“专业课作业二”为问答题 1-3题。 中、高级职称学员“专业课作业”为问答题全部;同时提交3000字左右“学习心得”一篇。 所有学员均需按要求提交“公需课作业”。 作业提交时间:以网站通知为准。 一.填空: 1、常见的交流调速方法有:(降电压调速)(转差离合器调速)(转子串电阻调速)(绕线电机串级调速或双馈电机调速)(变极对数调速)(变压变频调速)。 2、按照交流异步电机的原理,从定子传入转子的电磁功率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拖动负载的有效功率),称作(机械功率);另一部分是(传输给转子电路的转差功率,与转差率S成正比)。 3、从能量转换的角度上看,转差功率是否增大,是消耗掉还是得到回收,可以把异步电机的调速系统分成三类:(转差功率消耗型调速系统);(转差功率馈送型调速系统);(转差功率不变型调速系统)。 4、转差功率消耗型调速系统的全部转差功率都转换成(热能消耗在转子回路中)。在恒转矩负载时,该调速系统是以增加(转差功能)的消耗来换取(转速)降低的。属于这一类的三种调速方法有:(降电压调速)(转差离合器调速)(转子串电阻调速)。 5、在转差功率馈送型调速系统中,除转子铜损外,大部分转差功率在转子侧通过(变流装置)馈出或馈入,转速越低,(能馈送的功率越多);属于这一类的调速方法是(绕线转子电动机串级调速和双馈电动机调速)。 6、在转差功率不变型调速系统中,转差功率只有(转子铜损),而且无论转速高低,转差功率(基本不变),因此效率(更高);属于此类的调速方法有(变极对数调速)和(变压变频调速)这两种。 二:问题答 1、对于恒转矩负载,为什么调压调速的调速范围不大?电动机机械特性越软,调速范围越大吗? 答:带恒转矩负载工作时,普通笼型异步电动机降压调速时的稳定工作范围为0〈s〈sm,sm本来就不大,因此调速范围也不大。降压调速时,机械特性变软,但sm不变,故调速范围不变。 2、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时,为何要电压协调控制?在整个调速范围内,保持电压恒定是否可行?为何在基频以下时,采用恒压频比控制,而在基频以上保持电压恒定?

如何看待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

如何看待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 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幼儿园教育是人类教育的奠基阶段,对人的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影响作用。同时,与之并列的幼儿家庭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见,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双翼”,缺一不可。并且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两者都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和作用。只有让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取长补短,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两者的教育优势。 一、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 (一)、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作为正规学校教育的幼儿园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的核心,属于学校教育体系。并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的教育是一个以幼儿心理特点为依据的教学过程,不但要求做到循序渐进,更注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连贯、有序,以及注重幼小衔接等等,这些都是幼儿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除此之外,幼儿园教育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幼儿进行保育工作,是注重保教相结合的教育机构。幼儿园教育具有开放性、整体性、系统性、计划性等特点,这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期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二)、幼儿家庭教育 幼儿一出生就与家庭相接触,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可以说,幼儿从胎儿期直至生命结束,始终受家庭的影响。因此,为幼儿身心的健康发育营造一个和谐的生长环境是为人父母者责无旁贷的义务。父母对幼儿的教育于不知不觉中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庭教育是贯穿在幼儿一生成长过程中的。在幼儿阶段我们所说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父母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主要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或其他年长的家庭成员)对年幼的孩子(三周岁至六七周岁)进行教育和施加影响。所以幼儿家庭教育更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连续性等优点。父母应重视对有现阶段的教育。幼儿身心、智力的发展是有自然规律、有阶段性的,父母所要做的就是遵循自然规律,在尊重幼儿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