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简介

蒙城简介
蒙城简介

蒙城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淮北平原中部,隶属亳州市,地理坐标为北纬32°56′—33°29′、东经116°15′—116°49′。县境东邻怀远县,北接涡阳县和濉溪县,西与利辛县接壤,南与凤台县交界,交通便利。境内有三星街、白云庵、东西怀德桥、庄子祠等景点。

蒙城县总面积2060平方千米(简册)/2091平方千米(当地政府网站)。总人口129万人(2007年末)。全县辖3个街道、14个镇、3个乡:城关街道、庄周街道、漆园街道、双涧镇(副县级)、小涧镇(副县级)、坛城镇、许疃镇、板桥集镇、马集镇、岳坊镇、立仓镇、楚村镇、乐土镇、三义镇、柳林镇、大兴镇、范集镇、篱笆乡、王集乡、小辛集乡,以及白杨林场。县政府驻东城路16号。县境西北有少数残丘,狼山海拔87米。涡河斜贯中部,北有西淝河,南有黄河及茨淮新河。降水量815.5亳米,年均气温14.3℃。国家商品粮基地。全国养牛大县。南洛高速、合徐高速以及省道307线、305线、203线穿境而过,境内涡河、茨淮新河、阜蒙新河全年通航。名胜古迹有万佛塔(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尉迟寺大汶口文化遗址(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文庙、庄子祠、刘海庙、九鼎灵山寺等。

公路:省道307线、305线、203线交汇于蒙城县城,南洛高速公路贯穿境内,与合徐高速公路交汇,县城距高速公路出口仅2公里。水路:境内涡河、茨淮新河、阜蒙新河全年通航,经淮河通江达海。铁路:距京沪、京九铁路枢纽站蚌埠、阜阳两站80-90公里。航

空:距合肥、徐州机场200公里,阜阳机场80公里。

蒙城是我国政府早期引用外资治理区和黄淮海开发区,先后被国家列为小麦商品粮、优质棉、出口棉和低芥酸油菜生产基地,国家肉牛育肥、山羊板皮和瘦肉型猪生产基地,是全国平原绿化示范县。尤其是近年来,通过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综合开发成绩斐然,正在由传统型农业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型农业转变。全县已建成年饲养量75万头的优质黄牛、40万只的波尔山羊、130万头二元三元杂交猪生产基地;建设30万亩优质棉、40万亩的优质花生、50万亩各类瓜菜10万亩薄荷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地。全县现有林业用地45万亩,其中有林地40万亩,全县现有各类林木7500万株,活立木蓄积量13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5.9%。县乡公路、河流两侧绿化率达95%以上,全县成片造林36万亩,高标准农田林网140万亩。城镇绿化覆盖面达36%,人均公共绿地达5.9平方米。该县被授予“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和“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经过全县人民的艰苦治水和外资、黄淮海等项目的实施,全县现有各类涵闸110座,修筑堤防长度206公里,电灌站1365处,装机容量33710千瓦,机井9600眼,小口井37000眼,喷灌机械5.1万部。形成有效灌溉面积已达114.8万亩,除涝面积已达144.15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74.1万亩。抗灾能力不断增强,保证了农业高产稳产。

蒙城,古称漆园,始建于殷商,圣贤庄子曾为漆园吏,唐天宝元年(742年)更名为蒙城县,驰名中外的道家文化圣地。境内有万佛

塔、文庙、庄子祠、九鼎灵山寺、尉迟寺遗址等众多名胜古迹。其中位于县城东北的尉迟寺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原始部落遗存,被称为“中国原始第一村”,1994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已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处黄淮海大平原腹地的蒙城,已经有五千年文明的辉煌历史,她每一处遗迹,无不烙上时代的足音,无不昭示着蒙城这块热土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

许町煤矿,是省861计划年产300万吨,国家级大型煤矿年产值12个亿。待建的赵集煤矿,勘探及设计工作接近尾声,近期将要确定井口位置,进入投招标程序,2年内就要破土动工。据有关人士透露,赵集煤矿无论是煤质,还是储藏量都比许町矿要好、要大。以煤矸石为原料,引资2000万元的大型矿产品加工企业昆蒙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已于2007年1月6日正式投产。加上全镇百家民营企业,年总产值将达到6.8亿元。到“十一五”期末,预计总产值超过10亿元。

安徽蒙城方言

蒙城方言属北方话大方言的淮北话土语群。县境内语音略有差别,县东南境接近凤台方言,县西北境则受阜阳方言影响较大。 早在4000年前,夏氏族西迁夏水(今北淝河),本县纪委古老民族的活动地区;夏分天下为九州,本县属豫州,为中原地区的东南部。西晋武帝时侨置蒙县,中原豪族大量的迁徙,带来以河南中北部为腹心地区的中州话。1956年以来,在全县各学校推广普通话,加上历年来,大专毕业生分配本县,干部交流及上海、蚌埠等地知青下放蒙城,本县方言逐渐接近普通话。 声母、韵母 蒙城话属于北方话范畴。有39个韵母、21个声母,与普通话基本相同,但稍有差异。如“药”,普通话读 yaò(要),蒙城话读 yǔe(约)。全境略有差别,县西境常将普通话声母 sh 改换成 f ,如“书”、“水”普通话读 shū、shuǐ ,县西境读 fū 、fěi。县东南境把普通话的声母 f 读作 h ,如“风”,普通话读 fēng ,县东南境读为 hǒng 。1956年推广普通话,蒙城话逐步接近普通话。普通话里声母 z 、c 、s 与韵母 i 连用,叫做整体认读。如 zī(姿)、cī(刺)、sī(私)。蒙城话常把 z 、c 、s 与韵母 i 拼写。如 zì(集)、c ì(齐)、sì(夕)。 声调 蒙城方言的调类与普通话相同,均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只是顺序不同。普通话的顺序为高平调、中升调、降升调、全降调,而方言的顺序则是降升调、高平调、中升调、全降调。 方言的调值与普通话悬殊较大。普通话的调值分别是:高平调 55、中升调 35 、降升调 214、全降调 51.而方言的调值分别是:高平调 44、中升调 24、降升调 212、全降调 53. 发起声来,普通轻柔高扬,方言则硬重低沉。 蒙城方言与普通话部分汉字读音比较2 词汇 情态用语 可——否定(重声)、肯定(轻声) 擦——戏弄、找茬 乖——小孩听话 旋磨——故意闹人 嗲啦——撒娇(嗲发diě音) 磨牙——小孩打闹 唧喂——叫喊(多形容小孩哭闹) 烧包——过分卖弄 迷瞪——睡一会 呓怔——梦呓 妖野——粗暴、刻毒 左着——抓着 咂摸——品味 腻歪——不耐烦 蒲种——少心眼 不得劲——生病、不舒服 拔豁子——捅了篓子 闲磕牙——闲聊 舍皮赖脸——不知羞耻的乞求 接话把子——插话 时令用语 一门——刚才 早晚?——什么时候 麻似亮——天刚明 麻似眼——天将黑 昨个、今个、明个、后个——昨天、今天、明天、后天 称谓用语 老实头——形容人循规蹈矩 下三滥——无赖 老人精——小孩子像大人一样说话、做事 七叶子、半吊子——差心眼 不上线——不论理、胡扯 砸眼子——死板 搅毛手——蛮不讲理 窝囊废——甘受人欺、不敢抗争 有身子——怀孕 家里人——妇女、妻子 寡汉条子——未婚的成年男子 外头人——成年男子、丈夫 当家的——丈夫 礼盒子——女孩子 泼皮小子、半拉蹶子——男孩 二黄老头(老妈)四、五十岁的男(女) 贱货——人品低下 另外还有一些常见方言如:

蒙城县概况

蒙城县 开放分类:地理、地域、地名、行政区划、区县 目录 ? 城市概况 ? 交通区位 ? 工业商业 ? 农业发展 ? 人文环境 ? 旅游资源 ? 科教资源 ?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 城市概况 蒙城县位于安徽北部,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2°56′~33°29′与东经116°15′~116°49′之间。县境略呈长方形,东西宽40公里,南北长60公里。位于淮南、淮北之间,东临蚌埠,西接阜阳,隶属亳州市,总面积2060平方千米(简册)/2091平方千米(当地政府网站)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52%。总人口122万人(2004年)。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县,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林业百佳县。 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东城路16号,邮编:233500。代码:341622。区号:0558。拼音:Mengcheng Xian。蒙城县辖13个镇、2个乡:城关镇、双涧镇、小涧镇、坛城镇、许疃镇、板桥集镇、马集镇、岳坊镇、立仓镇、楚村镇、乐土镇、三义镇、篱笆镇、王集乡小辛集乡庄周办事处漆园办事处范集工业园区 蒙城殷称北冢,周曰漆园,唐天宝元年更名为蒙城。是先哲庄子故里,是驰名中外的道家文化圣地,是巾帼英雄刘金定的家乡。境内有万佛塔、文庙、庄子祠、刘海庙等名胜古迹。尤其是近年发掘的尉迟寺遗址,

被称为“中国原始第一村”,以及万佛塔均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蒙城,自然条件优越,自然丰富。全县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盛产优质小麦、水稻、玉米、山芋等粮食作物和棉花、油菜、黄豆、烤烟、薄荷等经济作物,是全国小麦商品粮、优质棉、低芥酸油菜生产基地县。畜牧养殖业优势明显,是全国优质肉牛、山羊板皮和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特别是黄牛生产,年饲养量近百万头,为全国养牛第一大县,现任县长牛群。地下资源也非常丰富,优质煤储量4.6亿吨,经国家批准年产150万吨的许疃煤矿已经建成并生产。 水陆交通便捷。涡河长年通航,经淮河通江达海。“203”、“305”、“307”省道交汇于县城,已经建成的南京-洛阳高速公路贯穿全县东西。通讯设备先进,移动电话、程控电话可直拨国内外。全县已开通广播电视专用光缆。 全县以粮食、油料、棉花、黄牛、瓜菜、烟草等为主的六大农业产业化格局已初步形成,粮棉总产量近年来分别保持在100万吨和2万吨左右。 交通区位 公路:省道307线、305线、203线交汇于蒙城县城,南洛高速公路贯穿境内,与合徐高速公路交汇,县城距高速公路出口仅2公里。 水路:境内涡河、茨淮新河、阜蒙新河全年通航,经淮河通江达海。 铁路:距京沪、京九铁路枢纽站蚌埠、阜阳两站80-90公里。 航空:距合肥、徐州机场200公里,阜阳机场80公里。 工业商业 工业初具规模。目前已拥有机械制造、烟酒食品、化工印刷、轻纺服装、建材造纸等行业。微型车、冷冻

电子版课题研究:中国古地名研究

中国古地名研究 学年度2015——2016 学校:潮州市南春中学 班级:高二(16)班 组长:卢逸佳 组员:王君华、李婉琪 莫依妮、黄梓婉 指导老师:文晔 一、课题背景 (2)上网搜索资料、翻阅相关文献 我国就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得国家,不仅目前所使用得地名居于世界之首,曾使用得地名之多更就是难以比拟。我国俱目前使用之大小地名大部分有悠久历史渊源,而经过数千年得历史更迭后地名作古换今,文献记载混淆各地,使得研究颇带艰涩. 二、研究目得 为了了解古地名文化与城乡文明得关系内涵。通过调查了解人们对古地名得认识程度,广大网友对古地名得恢复等意见进行分析,根据相关人士、网站等提供得参考意见,希望凭借我们微弱力量引起社会更大层面得关注与思考,同时锻炼我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相互协作等多方面得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研究过程、方法 (一)选择课题 确定小组研究得内容:中国古地名研究 (二)制定课题计划: 1、开展活动会,熟悉计划格式,展开讨论 2、用2-3周得时间进行文献查找,获得客观得知识表述及意见。 3、用1-2周得时间对各地区进行调查,从而获得事实资料。 4、记录相关内容,在指导老师得指导与审核下完成初稿。 (三)撰写论文

四、研究成果 摘要:自古以来,中国得地名浩如烟海。地名学这一学问在漫长得历史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古地名得典故,古今地名对照折射出人文得内涵.认真探究古地名得历程,对比,总结经验与教训就是非常必要得。本文从古地名得各方面出发及如何正确对待古地名、如何在地名文化上更富有内涵地发展等方面进行理性思考,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古地名、人文、发展、现代文明 引言 中国从先秦起,就有研究地名得传统,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地名就是人类用以联系、交换与对话赋予不同地域得称谓,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就是一种语言文字表现.总体讲,地名在体现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得同时,也指示着历史上得重大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民族迁徙、宗教信仰等状况,所以地名对理解历史文化现象、了解历史文化特征、体会历史文化活动、感悟历史文化内涵具有十分珍贵得价值。 (一)古地名得导入 地名文化,就是一个国家、民族得文化标志与文化符号,通俗地讲就就是这个国家、民族得照牌;它就是这个国家民族精神得体现;它深沉地蕴涵着这个国家、民族得心理、气质、品格、神韵;它给人们以国家得认同感、民族得认同感、文化得认同感。每个国家都有属于特色得地名文化,中国得古地名体现了中国悠久得历史文化积淀。 1、出现得契机 在久远得传说里,《山海经》算就是地名得集合,有四海八荒得概况等。可见地名在原始社会就开始出现。由于当时黄河流域得统治需要,尧舜禹分别对当时得部落作了规划,《汉书·地理志》所云:“昔在黄帝…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这就就是传说中得州服制。 从《禹贡》《职方》等记载地理得书籍中可以瞧出,中国得地域划分在逐渐变化且越分越细,不仅加强土地得归属性而且建立了一个类似于地方管理得机制雏形。但我们同时也瞧出由于开疆拓土,时间久远与传说附会,前面列举出得三部书籍包括后来得《吕氏春秋》都将“九州”误作为夏商周得行政区域划分。这也反映了早期社会对地名定义域得混乱. 2、命名得重要涵义 地名作为中华文化得衍生品,保留着中华历史文化得某些基因密码。改朝换代都不免附带上各种制度变更,而地名得涵义在某个程度上讲也就是上层建筑得具体化。古地名体现

安徽撒汤的详细做法

安徽撒汤的详细做法 虽说安徽并没有很多出采的美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还是有很多经典的小吃的。比如民间的撒汤,也有一些地方将其称为辣糊汤。辣糊汤,顾名思义就是因为汤品够辣而得名的。每一道美食都值得推崇,据说撒汤还曾经受过乾隆皇帝的赞赏呢?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美味能够让龙颜大悦呢? 一、撒汤是哪里的 撒汤,又名煞汤,也叫辣糊汤,安徽省著名小吃,撒汤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特殊小吃,主要起源于安徽蒙城以及阜阳等苏鲁豫皖交接地区。撒为肉汤、肉杂之意。据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偶尝此汤,大加赞赏,从此撒汤声名远播。 撒汤用什么勾芡 淀粉,让汤浓一点 二、蒙城撒汤的做法和配料制作秘诀 撒汤没有固定的做法,但是唯一不变的是要有高汤,鸡汤最佳,排骨炖汤也可,蒙城撒汤比阜阳要清淡一些,来看看蒙城撒汤的做法 配料:鸡汤、鸡蛋、芝麻油、淀粉、葱盐、胡椒粉 1、鸡汤烧滚小葱切末 2、鸡蛋打散,鸡蛋直接打在汤碗里 3、鸡汤烧滚后,盐,黑胡椒粉,小葱放进去 4、淀粉加水拌匀,倒入汤锅

5、等汤锅再次煮开,把汤直接冲入碗中 6、最后淋上芝麻油,配上煎饺或包子,烧饼之类的真是大美。 三、撒汤的做法大全 撒汤的做法不固定,所以有很大的发挥余地,撒汤在安徽北部地区都很知名,和胡辣汤、嗎糊的做法大致差不多,浓稠香辣,冬季吃撒汤驱寒又保暖。 撒汤简单做法:光土鸡整理内脏后,在开水锅里焯2分钟,捞出,洗去污末,洗锅。鸡切小块。再入开水锅煮。水开,滴料酒,改文火,炖至八成熟,放麦粒,炖至麦粒半化。稍放盐,即成撒汤。也可不用鸡,用羊肉. 撒汤:主要是用羊或鸡的骨头来熬制的汤,汤里稍微勾点芡汁,让汤浓一点。打一个鸡蛋在碗里搅匀,用滚开的汤汁一冲,冲成蛋花,然后根据个人喜好,滴上几滴香油,撒上少许黑胡椒粉,虾米,荆芥,一碗香喷喷的撒汤就出来了。 四、阜阳撒汤 原料:胡辣汤料40克、胡椒20克、辣椒10克、熟羊(牛)肉400克、羊骨高汤3kg 面筋1.5kg、面粉300克、粉条100克蔬菜依个人口味添加调料:葱、姜、精盐、味精、酱油、香油等适量 制作过程 1、在锅中放入适量水加入高汤放入胡辣汤料、胡椒、辣椒等,大火让其烧开。 2、待锅中水烧开后,放入羊肉、面筋。待羊肉、面筋熟后将适量面筋水倒入锅中,烧至汤汁变稠时,放入粉条、葱、精盐、

地名文化

地名文化 地名是人类用来识别不同地区的语言符号,它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交往的工具,也是珍贵的文化宝藏。我国自古流传至今的众多古地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山岭、溪渠、湖塘、风景名胜、古代遗址、高庙寺宇以及街巷道路的命名是我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生动写照。这些古老的地理符号,是活生生的历史画卷,展示了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文化的磅礴和沧桑。 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而演变。地名的起源非常古老。早在上古时代具体的地名业已产生。人们首先接触、认识的应当是他们周围的具体的地理实体名称,随着生产、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地名的记载也就逐渐增多,先秦时期的地名数量就已经无法估算。人们对更多地理实体名称的总体观察和了解,将他们进行概括,归纳和升华,最终导致了“地名”术语的诞生。 地名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地名与社会文化有着不能割弃的关系,研究地名必须要联系其相依相存相灭的社会文化背景。地名形成中包含一定的社会生活文化特点。地名是用一定的语词表达的,是语音、字形、语义的结合体,有一定的语法结构,特定的表达手段,所以它自然成为语言学所关心的对象,这些都是地名的表层,反映的是用语言组成的符号系统的内部结构;而地名的文化内涵则应是地名的深层,反映的是地名的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文化是语言符号系统与物理世界之间的中介物,是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是民族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符号对物理世界的反映摹写。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的地名,常是文化学、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所涉猎的对象。 中国的地名文化 人类自有了文字符号的那天开始,就被赋予了以语言、文字命名事物的天性。地名正是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情感、思想与道德、智慧与价值的统一体。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它记录了人类进步的足迹,记录了战争、疾病、浩劫与磨难,记录了民族的变迁与融合,记录了自然环境的变化,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文化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先秦时代,华北平原以“丘”、“陵”、“阜”命名的地名很多,这反映了当时的地理环境——地貌起伏不平,人们择高地而居以避洪水,“丘”的消逝则说明它们日后被黄河等河水漫流所挟泥沙淤平;两汉时,以“乡”、“亭”、“聚”命名地方,表现了当时的地方基层行政制度;六朝时;“坞”、“壁”、“垒”、“戍”、“堡”等地名用字的出现,则与当时豪族土地所有制以及社会动乱需要防御有关;唐中叶以后,内地出现的“镇”、“集”、“市”反映了小商业城市的兴起,“场”、“务”表明了官营手工业的发达。这些凝聚民族、语言史料的地名,对于了解古代的社会变迁有很大帮助。 古代先人对地方的命名,依据方方面面。有以植物命名的,如苹果园、枣林

安徽蒙城白酒市场调查

安徽蒙城白酒市场调查 2010年11月08日糖酒快讯-食品资讯 导读: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地处安徽省北部,位于淮南、淮北之间,东临蚌埠市,西接阜阳市,隶属亳州市。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县,下属12个镇、2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1个工业园区、1个林场。工业相对落后,2009年全县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约有98家,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4.8亿元。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地处安徽省北部,位于淮南、淮北之间,东临蚌埠市,西接阜阳市,隶属亳州市。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县,下属12个镇、2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1个工业园区、1个林场。工业相对落后,2009年全县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约有98家,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4.8亿元。 白酒消费中高档为主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蒙城在皖北区域属于经济发展中等县城,餐饮业较其它县城发达,消费档次高于皖北其它县城。县城A类(包厢30个左右)酒店约8家,B类(包厢10个左右)酒店约20家,其它的多为C类酒店、土菜馆或面馆。蒙城人热情好客,随着近年来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可支配收入越来越多,招待或家庭聚餐多以饭店为主。在酒水方面,白酒消费是其招待客人的首要选择,尤其是中高档白酒产品。 蒙城餐饮市场的竞争格局:中高档餐饮终端以古井原浆、柔和种子、口子窖等共营为主,超过一半的A类餐饮终端会进行独家促销(独家使用促销员);大部分B类酒店也会有三四个品牌产品的专销,同时很多酒店专销的白酒品牌越来越集中在一两个品牌上;C类酒店、土菜馆、面馆以及优质大排挡主要通过赊销、投放陈列酒等方式实行进店主销(专营的相对较少);酒店一般不需要进店的相关费用。 各白酒品牌在餐饮终端的竞争状况如下:种子酒餐饮终端铺货率高达80%,其中中高档餐饮铺货率约占90%;古井餐饮铺货率约占90%,古井原浆主要集中在中高档酒店,淡雅系列主要集中在中档酒店;高炉家餐饮终端铺货率约占30%,主要集中在A类酒店;口子窖及皖酒、文王酒、迎驾酒等其它产品铺货率较低,且迎驾糟坊下滑趋势明显(见图1)。 蒙城餐饮市场各品牌白酒在酒店的零售价位区间(见图2)。

壮语地名及其研究_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之一

壮语地名及其研究 ———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之一 覃凤余 【摘 要】壮语地名是用壮族人的思维方式命名、体现壮族文化内涵的地名。守土性、混合性、壮汉对应复杂性是壮语地名的特点。通名和专名是壮语地名词汇系统的重要内容。对壮语地名的研究,有民 族学、人类学、农业史、语言学诸多方面的意义。 【关键词】壮语地名;语言文化 【作 者】覃凤余,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H2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5)04-0109-012 A study on the geographical names of Zhuang language A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research on the geographical names of Zhuang language I Q in Fengyu Abstract:The geographical names of Zhuang language are named according to the thinking pattem of Zhuang People.They represent the Zhuang minority’s culture connotation.There are3characteristice in the geographical names of Zhuang language:conservatism,hybrid,complexity in the correspondence be2 tween Zhuang and Han.Both the general names and the proper names are th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Zhuang geograpnical names system.There are a great deal of importance to ethnology,anthropology,agri2 cultural history,and linguistics in this research. K ey w ords:The geographical names of Zhuang language language culture 一、壮语地名的内涵 学术界对“壮语地名”这一术语的使用,大致有几种: (一)或明确提出壮语地名的定义,或归纳壮语地名的特点,或提出判断壮语地名的标准。张声震《广西壮语地名选集》明确提出壮语地名的定义,即“壮语地名是用壮语命名的地名”①。徐松石先生总结出“壮音地名”的几个特点:第一,这些壮音不能望文会义,因为他们含有壮语的意义。第二,这些地名在原始的形式上,多半是两字的。三字地名很少。第三,壮人喜用齐头式地名,与北方齐尾式地名不同。第四,壮人喜用倒装地名。第五,壮族地名具有分类密集的现象②。韦达《壮语地名的文化色彩》提出壮语地名是“用壮族人民的语言来命名的地名”,判定的标准是:第一,用壮族自创的土俗字

云南省地名文化景观特征研究

云南省地名文化景观特征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云南省的地名数据的统计,将全省地名命名方式宏观地划分为自然地理实体地名和社会人文实体及事象地名两大类,从而总结出云南省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自然人文特征、政区地名特征。通过对云南省地名文化景观特征研究,云南省的地名文化特征与多山、多民族、多文化融合密切相关。 关键词:云南、地名、文化景观、特征 1 云南地名数据来源及依据 本文以2008年出版的《云南省地图册》[1]为参考进行统计。主要包括云南省各级行政区,包括地(州、市)名、县名、乡镇名、村委会名和自然村名,但不包括街道(巷)地名、单位地名或由单位转化的文化地名等,目的在于力求充分突显占绝大多数的聚落地名。聚落地名一旦产生,很长时间内都有历史的稳定性,所以它在区域历史地理研究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可为研究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历代人口的迁移和历史时期区域经济的特点等提供原真的信息[2],聚落地名最能反映云南省的地名文化景观“内容”。 2 云南地名文化景观概况 地名景观具有独特、别样性,地名能够反映该地区区域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方面。地名有如化石于地质或古生物学,地名的变化相对较慢, 它的顽强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较好地保存了文化史的某些本来面目[3]。云南省地处云贵高原,山地多,平底少,地跨六大水系,湖泊较多,独特的自然条件对行政区划的命名影响突出,自然地名在全国独具特色。在长期的历史时期,云南各族人民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化。少数民族地名在云南省分布广泛,且具有各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色。 表1 云南省行政区面积、人口、地名关系 地(市)县(市/区)面积人口地名人口密度地名密度地名规模(万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高三上学期地理期末联考试卷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高三上学期地理期末联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1题;共46分) 1. (4分) (2014高一下·九江期中) 下表是俄罗斯1995年7月人口统计结果,读表完成下题: (1)俄罗斯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A . “高﹣﹣高﹣﹣高”模式 B . “高﹣﹣高﹣﹣低”模式 C . “高﹣﹣低﹣﹣高”模式 D . “低﹣﹣低﹣﹣低”模式 (2)俄罗斯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人口出生率(如:每生育一个孩子可获得1万美元的政府补贴),从而使得2009年的人口出生率自1995年来首次出现增长.这体现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 A . 人口政策 B . 婚俗习惯 C . 晚婚晚育 D . 宗教信仰 2. (6分) (2019高二下·延边期末) 极地涡旋是指地球两极上空的大环流,在冬天时涡旋会较为强大。巨大涡旋把冷空气锁在地球北极上空平流层,其受到扰动会导致极端天气出现(左图)。2019年初,受极地涡旋影响,美国多地遭遇大面积极寒天气,中西部多个州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右图为某季节某时刻等压线分布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有关北极涡旋对美国此次天气造成影响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 A . 极地涡旋稳定,中心气压高,冷气流强劲 B . 极地与中温带地区之间温差缩小 C . 极地涡旋减弱,被其他气团挤占了空间 D . 美国中部大平原纵贯南北,利于涡旋南侵 (2)图中所示各地天气状况表述正确的是() A . 甲地吹西北风,气温降低 B . 乙地即将有雨雪天气,气压升高 C . 丙地气压较低,出现阴雨天气 D . 丁地天气晴朗 (3)第二个图所示季节() A . 田纳西河水循环活跃

浅谈中国的地名文化

浅谈中国的地名文化 王晶晶 (南京大学历史系,南京,210093)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07)07—0250—01 地名是历史的精髓要素之一,虽是一个个简单的名称,却道尽了地与人,地与事、地与物的种种关系。中国地名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疆域政区的变化、传统文化等观念,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大如省、自治区、市县名称,小到镇、村、街道、桥梁名称,还有大量的雅称、简称、别称等。有的地名历千年不变,有的地名则多次更换,每个地名的背后有一段故事,每个地名的后面另有一串地名。地名的由来、命名的原则、寓意都蕴涵着历史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精髓。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个地名,就是一幅风情画卷。看似杂乱无章的地名,其实蕴含着众多的逸闻趣事,更承载着城市的人文底蕴。 历朝历代都将北京视为重镇加以治理和保护,并不断改变着它的名称。有人统计过,北京城的各种名称达六十多个。就大家熟悉和史书中常见的说,北京地区上古时称幽陵,夏朝时称冀州,周朝时称蓟,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都城,故称燕京。秦置广阳、渔阳,西汉设幽州,东汉为广阳、蓟县,北魏称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就从这里开始。唐改称范阳,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就是从范阳起兵的。唐以后又一度称幽州。辽建都在上京,把这里作为陪都称幽都,也称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金朝建都于此,称中都,并对其进行了扩建。这是北京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开始。元朝时称大都,这时的北京城已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大都市了。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曾对大都做过详细描述。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也由此开始。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首都定在南京。后朱棣从他侄儿手中夺得政权后,将首都迁到这里,故称北京。明朝时,还一度称北京为京师。清朝也建都北京,并沿用了明朝的名称。民国建立之后仍称北京。1928年改称北平。北平这一名称是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陈立夫提议改用的。北伐战争后,陈立夫曾在南京办了一份《京报》。这份民间报纸很敢说话,销路很好,其销出的份数比《中央日报》还多。有一天,陈立夫忽然想到首都既决定在南京,北京这一名称应更改,以免残余军阀再图在那里起野心设政府。于是,他让《京报》罗时实执笔,写下了《正名之重要》一文。国民政府采纳了陈立夫的建议。其实,历史上北京的北平之称早已有之。那是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攻占元朝大都之后,即对大都城进行改建。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将元大都改称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从此安宁平静之意。到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时,才改名北京。1949年,新中国成立,又将北平改为北京。 上海是我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也是闻名世界的大城市。可在远古时期,这里却是一片汪洋大海。后由于泥沙沉积逐渐变成了沙滩,最后成了一块新生陆地。春秋时期,吴王曾在此建了一个馆舍,取名“华亭”。战国时,这里是楚国贵族黄歇的封地。三国时,东吴孙权在这里建起了水师基地,那时这里还是一个无名的小村落。到了唐朝,当时的吴郡(今苏州)太守赵居贞上奏,割昆山南境、嘉兴东境和海盐北境设置华亭县(即今上海松江区)。那个无名小村落也有了华亭海的名称。这应是上海最早的名称。到了宋朝,这里的经济得到发展,成了国内外贸易的集散地。南宋咸淳元年即公元1265年,开始在这里建镇。那时,吴淞江,即今苏州河,南岸有两条支流,一条称上海浦,一条称下海浦。建镇的治所在上海浦附近,故取镇名为上海镇。这就是上海地名的来历。元朝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即1292年,设上海县。1927年改为上海特别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中央直辖市。上海的简称“沪”和“申”也是有来历的。先说“沪”。“沪”原是一种捕鱼工具,是用竹子编成的。当地人民将此工具插入江海中,潮来沉没,潮退露出。鱼随潮而来,退潮时便被沪拦住。古时称呈喇叭形向外扩张的水道为“渎”。而当时上海所在淞江口处正是喇叭形的海湾。所以,人们便将到处插有“沪”的、又被称作“渎”的淞江口一带称为“沪渎”,这一带正是上海所在地。所以,“沪”也成了上海的代称。说起上海“申”的简称,它与战国时期受封于这里的楚国贵族黄歇有关。黄歇是战国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号春申君。他与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名。当时的黄浦江还是一条无名之河,河中由于泥沙淤积,河床过高,常常泛滥。黄歇带领百姓进行开浚,疏通了河道,筑起了堤坝,使这条河造福于百姓。人们为了怀念他,不仅为他建了庙宇,还将这条河改称为春申江,简称申江。后来,人们便以“申”代称上海。所以,上海“申”之简称,是对黄歇造福上海百姓的纪念。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的这首《乌衣巷》脍炙人口,朱雀桥、乌衣巷这两个南京的老地名也由此深深地植入人们的记忆中。在南京这个有近2000年历史的“十朝古都”,像这样的老地名还有很多。史称金陵地形如“龙蟠虎踞”。据传三国孙权时,诸葛亮出使东吴途经此地,曾登上石头山(今清凉山),驻马观察南京的地理形势,作出了“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的著名评述。所以这两地就借诸葛亮的“龙蟠”、“虎踞”命名。古代,人们送友人出南京,便以送到长干为止,再折一根柳枝相赠,表达依依不舍的情谊。因此,长干里频繁出现在文人的诗歌中,代表着极美的意象。李白著名的“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造就了“青梅竹马”的典故,被传为美谈。同时,长干里还是南京最早的佛教中心,是孙吴时江南第一寺“建初寺”的所在地。相传明太祖朱元 (下转244页) 250

《安徽旅游大辞典》蒙城部分

《安徽旅游大辞典》蒙城部分 一、蒙城县县情简介 (1)、历史沿革 蒙城县历史悠久。新石器时期,人类已在这里繁衍生息。夏朝,境西北为有虞氏,东南为涂山氏,商朝建嵇方国。战国时属楚,先后建瑕城(今乌集),漆园(今香山乡),西汉始设山桑县。南北朝以来,先后设涡阳县、蒙郡、涡州、西徐州、北新安郡、马头郡,至唐天宝元年(742年)改称蒙城县。以后蒙城县名一直沿用。蒙城县隶属安徽省亳州市,县人民政府驻地城关镇。 (2)、地理位置,人口民族,气候特征 蒙城县位于淮北平原中南部、北纬32`56′—33o29′,东经116o15′—116o49′,东邻怀远,西靠利辛、涡阳,南接凤台,北连濉溪。全县总面积2091平方公里,4425个自然庄,总面积110万,城镇人口6万人,辖24个乡镇(场),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县。 蒙城境内系汉族居住区,明、清以前迁入的少数民族,多被同化。清末民初,少数回族、满族迁入。建国后,相继迁入本境的有朝鲜族、藏族、壮族、傣族、维吾尔族人(多系随嫁女性)。 蒙城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热资源丰盛,无霜期较长,雨量适中,但时空分布不均,灾害性天气时有出现。据县气候站1957—2003年观测资料记录测算,平均气温为14.8℃。

(3)、地质地貌,水文水域 蒙城县从远古代(距今约18亿年)到震旦纪(6亿年)的吕梁运动时期,为淮阳古陆与海洋交错沉积地带。进入古生代寒武纪(5.2亿年),完全陷入海底。奥陶纪(4.4亿年)隆升为陆地。泥盆纪(3.3亿年)陆相植物增多,石松高耸。石炭纪(2.85亿年)又重沉陷,参天古木形成板桥、许疃煤田。白垩纪燕山运动时(1亿年),火山活动异常,熔岩横流。新生代第四纪(二、三百万年),草木繁茂,出现3人类、大象、野牛、虎、鹿等高等动物。近二三百万年内,由于地质构造运动的差异,地壳沉降幅度不一,形成第四系堆积地层厚度不均,涡南平均600米,沿涡200米,涡北小于200米。有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页岩及石灰岩构成的12座岛状山丘出露。地貌多为平原,有十二座山丘,平均海拔为45.87米;总面积为6.271平方公里。由于石质较好,大量开采,部分山丘已采至地平面以下3—5米。 蒙城县境自北向南有澥河、北淝河、涡河、芡河、茨淮新河五条东西流向的河流,均属淮河水系,流经本境总长173公里,106条大沟(集水面积10万平方公里左右,3年或5年一遇)分别注入。境内年降水量17.3亿立方米,地面径流5.38亿立方米(夏季约占62.9%)丰水年超过10亿立方米,枯水年小于1亿立方米。涡河、茨河、茨淮新河承接上游过境水年约14.29亿立方米。澥河、芡河、北淝河过境水很少。 蒙城县境内地下水资源丰富。其中全新统浅层地下水,总储量30.19亿立方米,年调节储量2.37亿立方米,渗入补给量5.28亿立方米,地下水为碳酸钙美型和碳酸钠镁钙型,矿化度、盐度每升小于5毫升当量,适于农田灌溉。 全县生态环境良好,无重大污染源。 二.自然资源及景观 涡河:源于河南开封地区,上游在河南省境内为双干河道,北干为惠济河,南干为涡河,入皖后在亳州西汇合,东南流经涡阳、蒙城,于怀远县城北汇入淮河,全长380

安徽蒙城发生特大交通事故造成死伤

安徽蒙城发生特大交通事故造成死伤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安徽蒙城发生特大交通事故造成9死8伤11月30日中午时分,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境内发生一起特大交通事故,造成8人当场死亡,1人抢救无效死亡,另有8人受伤,遇难乘客多为省外乘客。目前,该县已成立事故处理领导小组,负责抢救、善后等事宜。 惨状不堪回首 昨日下午6时许,记者赶到事发地蒙城县漆园镇省道203线唐集村路段,虽然惨剧已经发生了6个小时,但路边残存的碎玻璃和车辆碎片仍历历在目。经营建材生意的邓士兰是距离事发现场最近的目击者,心有余悸的她告诉记者:中午快到12点时,她正在屋里看电视,就听到外面传来了“轰隆”一声,感觉不对的她伸头望去,就看见一辆农用车斜在路边,另一辆大客车上甩出了几个人,到处是呼喊和哭叫声,“太惨了,看到一个个遇难者被抬出来,我都不敢看了。” 幸亏附近有救护车 蒙城县第一人民医院徐如堂院长介绍,非常幸运的是,由于县急救中心有一辆备勤的救护车就在唐集附近,所以事发后5分钟内,这辆救护车就赶到了现场,要不然后果可能更严重,但当场已有8人死亡。随

后,县急救中心又增派了3辆救护车进行紧急施救。目前,除一名重伤员在救护车内经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入院的8名伤员均得到了有效救治。按照县里的安排,伤者的所有医疗费用均由医院垫付。 昨晚6时,由蚌医一附院派出的专家也已经来到蒙城,共同会诊治疗。 路不平,车又快 躺在蒙城县第一人民医院骨科的10号病床上,山东乘客冯宝新一脸的悲伤:昨日早上7时10分,他和另一名工友从山东枣庄乘车,准备前往淮南抢修煤炭机械,没想到会在蒙城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他只是受了伤,但另一位工友却因此失去了生命。据冯宝新向记者表述,事发时,他正在车内看电视,怎么出事他也不清楚。据他回忆,客车出发后,起初行驶很平稳,到了我省淮北境内后,更换了一名驾驶员,此后车速就偏快了起来,“路不平,这个师傅也开得很快,颠簸得很,让人感觉很不舒服。” 事故调查已开始 蒙城县交警大队事故处理中队胡队长通报,11月30日11时40分左右,一辆牌照为鲁D03189,由山东枣庄开往安徽淮南的“金龙”客车,自

研究性学习报告:云南地名研究

云 南 地 名 研 究 班级:高二3班 刘蕊 指导老师:杨昆

一、课题题目:云南地名的研究 二、学科领域:地理 三、指导老师:杨昆 四、课题的背景及目的和意义:地名研究源远流长。中国古籍中不仅记载了大量地名,而且对许多地名的读音、含义、位置、沿革以及命名规律都有阐述。如东汉初班固撰写的《汉书·地理志》载有各类地名4000多处,并对部分地名的命名原由和名称演变作了说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地名两万处左右,有语源解释的达2300多处。 不过,地名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十九世纪后期首先在西方发展起来,并出版地名学著作,建立地名研究机构。如1872年瑞士埃格利的《地名学》,1903年奥地利纳格尔的《地名学》;1890年成立的美国地名委员会,1902年成立的瑞典地名委员会,1919年成立的英国地名常设委员会等。早期的地名和地名学著作,都着重于地名的记述和语源考证。 二十世纪初以后,逐步转入综合研究地名的阶段。吉耶龙于1902~1910年出版《法兰西语言地图集》,图集显示了语言的地域分布规律,以及语言与地理之间的制约关系,促进了地名研究向地理学方向的发展。 1926年,法国多扎的《地名起源和发展》,提出用文化地理学的方法来探讨地名的年代层序,认为古代文化,诸如经济发展、战争、民族迁徙等,常在地名中有所反映,通过一定区域内地名的历史特征,可以划分地名的年代层序。 中国自50年代末开始研究地名标准化,并从整体上研究地名的产生、发展和分布规律。1977年成立中国地名委员会,1980~1985年开展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出版的著作有曾世英的《中国地名拼写法的研究》、褚亚平主编的《地名学论稿》等。 研究内容有3个基本方面。①语言方面。地名由语词构成,从词汇学、词源学、语法学、语音学、语义学、文字学的角度,对地名进行语词分析,研究地名的语源、语音、含义、字形及其演变,有助于地名的正名、正字和正音工作。依据保留在地名中的古语成分,可以推论古语特征。对地名中方言词汇的研究,可以帮助确定方言的分布界限和词义。语言的民族性使地名研究为探索民族分布、迁徙、心理、习俗、信仰等提供资料。在科学的语言分析基础上,做好不同国家和民族地名的译写规范化工作。②地理方面。地名是特定地理实体的指称,地名不仅代表命名对象的空间位置,指明它的类型,而且还常常反映当地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征。对古地名的位置进行考证,以及利用地名推测当地在历史时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景观,对研究区域开发历史和地理演变(如海岸、河道、湖泊、植被、经济等),都是地名学研究在地理方面的课题。在研究聚落起源方面,地名资料更有价值。对地方性地名通名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当地的特殊地理景观。③历史方面。地名是时代的产物,又具有相对稳定性,因而能保留较多的历史信息。通过研究地名可以说明许多历史问题,对研究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都有帮助。 地名学主要采用综合研究法,但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不同,可侧重采取不同的方法。如研究地名语源、语音和含义,重点采用语言分析法;研究地名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多采用历史比较法;研究地名现象的数量关系,多采用统计法;研

安徽蒙城导游词优秀范文

安徽蒙城导游词优秀范文 蒙城县为安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庄子故里、中国楹联之乡、安徽省硬笔书法之乡,也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文化工作模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2018年8月,安徽省政府批准蒙城县退出贫困县。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安徽蒙城导游词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安徽蒙城导游词1 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你们此次的导游。接下来各位将要在我的带领下游览蒙城的美景,希望大家在这三天里能玩的高兴,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我的名字叫张晓康,大家可以叫我张导,也可以叫我名字。再去蒙城的路上有几件事要告诉大家。希望大家记住在景区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乱走。如果迷路一定要记得打我电话,我会去接大家。希望大家玩的高兴。 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蒙城,蒙城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淮北平原中部,属于淮河流域战略要地,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国土面积2091平方公里,耕地230万亩,辖15个乡镇、2个办事处、1个工业园区和1个林场,人口132万。蒙城是安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庄子故里,境内有庄子祠、文庙、万佛塔、三星街、白云庵、东西怀德桥等文物古迹及景点。著名相声表演艺

术家牛群曾在此挂职担任副县长。蒙城是中国楹联之乡、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县,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林业百佳县。 蒙城文庙又称孔庙,始建于元至元21年(公元1284年),是封建时代祭孔、演礼和办学的地方。 文庙自前而后依次为灵星门、泮池、泮桥(以上待建),大成门和大成殿,灵星门正对青去街,取其“平步青云”之意。灵星门的西南侧有一井,名圣井“圣井甘泉”为蒙城八景之一。大成门东连名宦祠,西接乡贤祠。大成殿前两侧有东西配庑,殿东为节孝祠,殿西为忠义祠。东院是文昌阁,西院是明伦堂。大成殿,原名先帅殿,又称圣人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殿宽五间,进深三间,为山以顶抬梁式建筑,九檩十八架,四十二檐墩,用巨杉作栋梁,飞檐翘角,蔚为壮观,殿内外上下重油彩绘,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是我们淮北地区最为宏伟、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从前,殿内正中供孔子神龛牌位,两旁置颜、曾、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大字。殿上方悬着康熙,乾隆皇帝御书的“万世师表”、“生民未有”“与天地参”三块匾额。殿前阅台高一米余,上有一圈汉白玉栏杆,中间和两旁有石阶供人登临。东西廊房各七间。为灰色筒孔覆顶,车房原供孔子三千弟子,西房原供历代贤孺牌位。

地名文化意蕴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a16650504.html, 地名文化意蕴研究 作者:王琥 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25期 摘要:地名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地名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从地名的审美文化意蕴、历史文化意蕴、民族心理文化意蕴和地域文化意蕴四方面探究地名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地名文化现象文化意蕴 地名是语言中的专有名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的指称,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但地名不仅仅代表某一特定区域的代号,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是文化的镜像,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因为地名记录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记录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变迁,反映了民族共有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反映了不同地域的不同风貌,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地名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民族文化遗产。 一、地名的概念及起源 (一)地名的概念 “地名”一词最早出现在成书于战国年间的《周礼》。现在关于地名的研究很多,对地名的定义、说法较多,李如龙先生给出的定义为:“地名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特定的地域所约定的专有名称。各种类别、各种层次的地名形成一定的社会生活的特点。地名有命名时的初始意义,也有命名后随着地域的驰名而获得的特征意义,但地名最重要的基本含义还是在于指明一定地域的方位、范围和所属的地理类别。”[1] (二)地名的起源 地名是一种古老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起源非常古老。研究表明,地名在文字产生之前就有了。地名的产生与人类早期的活动密切相关。在上古时代,原始人类外出从事生产活动时,对自己生活的地域必须有一定认识,以便在外出劳动后能够准确返回,这就需要对某些地理实体取代号,以便识别,于是就有了地名。“人类为了认识、了解、利用和改造周围的地理环境,需要命名一定的名称,使组成地理环境的个别因素,个别特定地域得以区分,于是便产生了地名”[2]。 二、地名作为文化现象内涵及特点 (一)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

山东省济宁市地名文化研究

山东省济宁市地名文化研究 袁振群 (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一、摘要 济宁,位于鲁西南腹地,地处黄淮海平原与鲁中南山地交接地带,山东省的一个地级市。济宁历史悠久,是孔孟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的发源地。 二、关键词 济宁市地名文化研究 三、引言 地名是一个地方在一定的社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反映,是各个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记录着历史环境的沧桑变化,凝结了历史的人文特征,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有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风俗民族语言宗教特征,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和宝贵财富。济宁城区林林总总的地名,凝聚着济宁的历史印痕和古城的文化基因。[1]所谓的地名资料,一般包括地名来源、意义、地理演变、地理环境等资料,此外,还包括行政区域变迁以及该地政治、

经济、文化等简况资料。[2] 四、正文 济宁从夏、商、周经秦、汉至南北朝北魏末年,这段时期叫做任城城。据有关资料记载,持续存在近两千年之久。这一时期的古任城城的位置在今济宁市市中区东南四十里的微山县仲家浅处,其城池大致呈正方形。而到了北魏神龟元年(公元518年),古任城城由仲家浅故址迁至今济宁市市中区小南门处,即现在的任城路,任城路也是因此而得名。[3] 另一记载是:济宁,夏商时代称仍国、任国,秦朝至后魏时称任县、亢父县;至明朝时为济宁府、济宁州。 而济宁这地名的最早出现,却并非在明朝。关于济宁这一地名的由来,说法有二。 其一,据《济宁县志》记载:济宁由于位居老运河以南,越河以北,局地较高,济水泛滥时常幸免于水患,得济水之安宁,故名济宁。 其二,在济宁的北面,素有泗河、洸河、府河。这三条河流在济宁汇合后,一齐注入南四湖,因此取三水一齐的意思,曰[济]。因当时每到汛期,其水势凶猛,而流入湖内后碧波千里,异常宁静,故称之为济宁。 不过,早在元朝之前,济宁一名就出现了。据《济宁州乡土志》载:[金时即有济宁路转运使之称,是亦济宁之名所使。]并说:济宁一名的由来是因[济水南会泗,北会汶,州居其中,故以济宁为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