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名词解释教学提纲

中医各家学说名词解释教学提纲
中医各家学说名词解释教学提纲

中医各家学说名词解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河间学派:以刘完素为代表,以火热学说为核心研究内容的一类医家形成的学派。

易水学派:以张元素为代表,以探讨脏腑辨证学说为核心的一类医家形成的学派。

攻邪学派:凡在理论上一攻击邪气为首务,辩证上强调“病由邪生攻邪【】病”治疗上主张用含吐下散发治病的一类医家形成的学派。

丹溪学派:凡以阐述“内伤火热”证治为主,治疗以养阴为宗旨,强调保存引起对人体生命有重要意义的一类医家形成的学派。

温补学派:又称肾命学派,凡在生理上强调脾胃和肾命阳气对生命的主要作用,辩证上立足先后天,或重脾或重肾,治疗善用甘温之剂的一类医家形成的学派。 温病学派:是以研究外感温热病的病因病机,发展,变化规律及辨证论治为中心思想的一个医学流派。A 按因类证:以方证的发病原因为归类标准,如太阳病中风、伤寒、风寒两感、中风火劫、中风误吐等,将有关条文汇列于下。

安谷精生:叶氏对损证中既见有精亏,又不能安谷的病证,即取中、下兼顾的治法,以达到“安谷精生”。治中损贵在“安谷”,理下损重在“精生”。以下损为主的,每以填精药中参入山药、茯苓等,“必胃强加谷者,阴药可以效灵”。以中损为主的,往往在补中药里酌加熟地等,以达到生精的作用。

C 虫蚁搜剔法:络病日深,非峻攻可效,须用虫蚁之类辛咸之品,以搜剔络邪,并常用丸剂徐图缓取。其应用虫蚁之理,是“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着,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用药如蜣螂、蜂房、山甲、地龙、蟅虫、全蝎等,以此来搜剔络脉,松透病根。

除湿热烦热之圣药:指黄芪、人参、甘草三味药。 畜鱼置介:喻昌重视同气相求之原理,认为人身之阴阳,相抱而不脱,是因为“阳欲上脱,阴下吸之;阴欲下脱,阳上吸之”,从而维持着阴阳相抱而不脱的平衡状态。

E 二纲六变: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中有“阴阳篇”、“六变篇”之称,即所谓“二纲六变”,并以二纲统六变,他说“阴阳既明,则表与里对,虚与实对,寒与热对,明此六变,明此阴阳,则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其将二纲六变作为辨证纲领的观点

F 反兼化:指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反见胜己之化,即会向相反的,能战胜自己的方向转化。

G 甘药培中:指以甘平或甘凉濡润为主的濡养胃阴之法。

甘温除热:中医补法之一。是李东垣治疗内伤病提倡的基本法则,即用甘温之剂来补益其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的一种治疗方法,他所制的主治内伤热中证的补中益气汤即是以此为基础。

J 急流挽舟:喻昌首创,主张“下痢必从汗先解其外,后调其内”。且有失于表者,外邪入里,病虽日久,也往往仍可印其邪气出之于外。

金元四大家 :刘河间、张从正、李杲、朱丹溪 K 亢害承制论:这是《黄帝内经》阐述五运六气间的相互承制关系的理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

L 戾气: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是温疫病的病因。某一特异的戾气可引起相应的疾患。通过空气传染或直接接触传染,即可散发,又可成流行之疫。六郁:是指气、湿、血、痰、热、食等六种郁证的总称。

六气皆从火化:六气之中,火热之气与风、湿、燥、寒关系密切,往往相兼为病,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过程中都能化生火热。在疾病过程中,火热又常常成为风湿燥寒的后期转归,火热病机成为六气病机的中心,从而形成六气皆为火化。

M 膜原:邪从口鼻而入,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者也。 N 逆流挽舟法:喻昌对夏秋感受热、暑、湿气而成之痢疾,治疗主张“必从外而出”,用汗法先解其外,后调其内,如失于表外邪入里日久者,也可引邪出于外,称为“逆流挽舟法”,方剂人参败毒散。

内虚暗风:大江以南天地之风气和居民的禀质,有异于西北地区,临床所见中风病人的发病机理往往是“真阴既亏,内热弥甚至,煎熬津液,凝结为痰,壅塞气道,不得通利,极生风,而致猝然僵仆”。因此,将类中风称为“内虚暗风”。

内伤热中证:多出现于脾胃内伤疾病的早中期,由于内伤脾胃,阴火内潘而产生的一系列热象之证称为内伤热中证。

内感阴证:是王好古在“内伤三阴”基础上提出的,指饮食冷物、误服凉药以及口鼻吸入雾湿之气等,内伤厥阴、太阴和少阴三阴经而产生的阴寒病证。

内已伏阴:劳倦、禀赋素弱、饮食生冷等所致人之本气先有虚损

Q 情志疗法:情志的异常变化,既可引起本脏的神气病变,又可导致相应脏器的神气病变,所以可用响应的治疗措施,即以“五行相胜之理”治之

S 三邪理论:张从正所称三邪,即指天地人三邪。 三本二统:绮石治虚劳,注重肺脾肾三脏,称为“治虚三本”,三本之中,尤重肺脾二脏,阴虚者统之于肺,阳虚者统之于脾,成为二统。

三纲鼎立说:指“明以冬月伤寒为大纲矣,至伤寒六经中,又以太阳一经为大纲,而太阳经中,又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大纲,谓为‘三纲鼎立’”。 三世医学:远古医学,伏羲制九针《黄帝针灸》,黄帝岐伯论脉《素女脉诀》,神农尝百草《神农本草经》 伤寒时地议:指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有异,近时南方多热病,医者当师《伤寒论》意而变痛,从时从地从人灵活运用。

T 吐血三要法:宜降气不宜降火,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

“吐法”:凡具有涌吐上行祛邪外出作用的治法,统称为吐法。 W 五郁:木、火、土、金、水五郁。 五运六气病机学说: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研究四时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影响的一种理论。 X 下法:凡具有下行祛邪作用的治法,统称为下法。 “相火”:相火之常,为人身之动气,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相火之变,相火妄功为病理之火,耗损真阴,损伤元气,为元气之贼 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的通道,这是刘完素对人体生理、病理观的又一独特见解。刘完素对玄府的认识已超越了《黄帝内经》所述的汗孔概念,而是将人体各种组织的腠理统称为“玄府”,并明确地论述了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Y 药物四维:《景岳全书》附子大黄人参熟地 以方类证:《伤寒论》研究中,把一个个方证视为一个个独立存在的证候,以方名证,按方类证。 “养阴三法”:一甲养而涩之,二甲养而镇之,三甲养而济之。 阳化内风说:是叶天士在前人论述中风病的基础上,提出的肝风内动而致中风观点,他认为“阳化内风”的病机是“身中阳气之变动”,指出这种肝风内动,“非外来之邪”。 引经报使:是响导全方主治的效用。即通过某种药物的引导,使全方对某脏腑经络的疾病 发挥更好的疗效。阴中求阳:张介宾认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即在补阳时,适当加入少量补阴之品,以达到阴中求阳的效果。 Z 主客交:是吴有性的学术观点之一。主。正气;客。邪气。邪气和血脉合而为一。在疫病传变过程中,有的患者,素体尪赢,伏邪已溃,表里分传,里证虽除,正气业已衰微,不能托出表邪,留而不去,因与血脉合而为一,结为痼疾,由于“客邪胶固于血脉,主客交浑,最难得解”。 治形论:张景岳治病的方法重在“治形”,治形又必以精血为务。“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此实医家之大门路也。”常用药物以熟地黄为主。 真阴之用 :指命门的功用。命门水火为十二脏之化源。 真阴之脏:指命门,命门内藏先天元阴元阳,故称真阴之脏。 治吐血三要法:即血虚宜补之、需热宜清之凉之、血瘀宜通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