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

2003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
2003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

2003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括号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是【】

A、(宦)官(豢)养(盥)洗(患)得患失风云变(幻)

B、(莅)临乖(戾)官(吏)呕心(沥)血不寒而(栗)

C、(翌)日对(弈)(肄)业苦心孤(诣)雄关险(隘)

D、(羡)慕汗(腺)(霰)弹谄(媚)阿谀借花(献)佛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部署备受青睐恰如其分可望而不可即

B、报道伶牙俐齿群贤毕至一年之计在于春

C、揣度共商国是唾手可得冒天下之大不违

D、通谍猝不及防大相径庭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相当的一组是【】

①报载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女士近年多次___北京大学,为推动孙中山研究做出了贡献。

②北京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布局做出了___,在2008年前将每年增加800万平方米的绿地。

③邓亚萍现在留给大家的印象,____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___依然保留的拼搏精神。

A 莅临计划不仅是/而且是

B 莅临规划不是/而是

C 亲临规划不仅是/而且是

D 亲临计划不是/而是

4、下列各句中加括号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B、今年头场雪后城市主干道上都没有发生车辆拥堵现象,在这种秩序井然的背后,包含着交通部门(未雨绸缪)的辛劳。

C、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到(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D、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当时全校不止有一个文学社团,我们的“海风社”是最大的,参加的学生纵跨三个年级,并出版了最漂亮的文学刊物《贝壳》。

B、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万一若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

C、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美国、印度等国家纷纷建立或增加了石油储蓄,我国也必须尽快建立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D、这一歌唱组合独立创作的高品质词曲以及演唱中表现出的音乐天分和文化素养,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平均年龄仅20岁的作品。

6、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B、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

C、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D、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变暖的挑战,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向我们描述了气候变化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森林消失和沙漠扩大,将使非洲成为受影响最广的地区;热带流行的疟疾和寄生虫病将向北蔓延,使欧洲出现流行病,地中海地区由于严重缺水会半沙漠化,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在英国,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东部的某些地方可能变得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另外,一些河流水量将大大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山体滑坡,交通中断。而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地球上数以万计的人由于海岸线受到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地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3℃。这一预测是以近年来地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和温室效应为依据的。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它可以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使大气层保持一定的热能。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地表气温,当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时,地表气温就相应升高。科学家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全球气温将为-40℃,而现在全球平均气温为16℃。科学家们预言,人类如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到203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比1850年工业革命时增加一倍。

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所以,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我们必须树立全球共同性的大气环境观念,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爱护头顶的这片蓝天。

7.下列对温室效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指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能够接受阳光的一定密闭空间中所产生的一种保温效应。

B、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以后,又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从而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C、指在接受阳光的密闭空间中能够影响地表气温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D、指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通过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在特定密闭空间中产生的保温效应。

8.根据原文,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最严重的一项是【】

A、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导致不少地区沙漠扩大,疾病流行。

B、肆虐的冬季风暴光将变得司空见惯,一些地区会因为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

C.数以百万计的人因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D.台风频频袭击,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

9.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各国迟迟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不改变能源结构和大力植树造林,以致大气层的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

B.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大量开采和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结果,大大增加了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含量。

C.由于人类无限制的破坏,地球上大片森林和草地急剧消失,沙漠进一步扩大,使得地表气温也随之不断升高。

D.因雷击和虫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导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减少,而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洲是受全球变暖影响最广的地区,人类如果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那么非洲因此而受益的面积也将最广。

B.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

C.为避免增加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些科学家主张用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可见使用核燃料不会产生二氧化碳。

D.假如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持续降低,全球气温就有可能持续降低,人类也许将面临另一场全球变冷的挑战。

三、(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宣,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番款①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间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蘦②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番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矫饰(焉)。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联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③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资治通鉴·唐纪八》)注:①歉:至,到。②鱼龙曼延、角蘦:均为古代杂戏名。③表:测量日影以计时的标竿。

11.对下列句子中加括号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括号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为)伯父让之所

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 (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 咸私哂其矫饰(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D 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

A 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

此人受赂,诚合重诛

B 凡所陈奏,……矩辄以闻

陛下……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C 每遇人尽礼,……皆得其欢心

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D 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城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以笼络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深得炀帝欢心。

C.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诸受贿之人;裴矩直言谏劝,认为是陷人以罪,不合礼义,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

1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

B.强调“表动则景随”,裴矩由隋人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四、(15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 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王堆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雍也》)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3)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乡土情结

柯灵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方百计的探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薄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

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合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

19.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答案:【】【】

A.本文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音容笑貌……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C.“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E.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体、细致人微,读来发人深思,回味悠长。

六、(12分)

23.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2分) 答:__________

①在南坡,带状分布的原始云杉林海连绵不断,棵棵巨杉像一把把利剑,直插云天。

②在北坡五花甸草原上,你可以看见新疆细毛羊群和奔驰的伊犁马群。

③在遮天蔽日的杉林下,马鹿、狍鹿、棕熊、雪豹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

④吃完早饭后,继续南下,就进入喀什河和巩乃斯河的草原带和森林带。

⑤各种森林鸟类,鸣声不断。

24.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遗传”下定义。(4分)

①遗传是一种生物自身繁殖过程

②这种繁殖将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进行

③在这一过程中,生物将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

④这种繁殖过程所产生的结果是与亲代相似的复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仿照示例,改写下列两条提示语,使之亲切友善、生动而不失原意。(6分)

提示语:(公园里)禁止攀折花木,不许乱扔垃圾

改写为:除了记忆什么也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

(1)提示语:(教学楼内)禁止喧哗,不许打闹

(2)提示语:(阅览室里)报刊不得带出,违者罚款

七、(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

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2003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余闻

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在考试内容和结构上与2002年大体相当。在内容方面,有变化的是:①文言虚词由20个减少为18个。②在阅读方面,将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要求的“概括中心思想”改为“概括中心意思”,并且首次在现代文阅读中提出了信息“整合”的概念。在试卷结构方面,2003年考题与2002年完全相同,相信考生拿到这份试卷不会感到陌生。

2003年试卷中的语言知识题继续体现出对语言基础知识以及基本能力的考查。其中部分试题在考后引起了一些争议,主要涉及到现代汉语文字、词语使用的规范问题和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和应用的一些问题。

不过这些争议恰恰给中学老师和学生这样一些提示:使用现代汉语的文字和词语一定要注意规范的写法和用法,有些字的写法虽然在古代存在,或者在有关古代汉语的字典、词典中可以查到,而现在再这么写、这么用就不规范了。比如在现代汉语中,“伶俐”就不能写做“伶利”,这就像“海湾”的“湾”不能再写作“弯”,“暮色”的“暮”不能再写作“莫”一样,所以“伶牙利齿”或“灵牙利齿”就应该看做是不规范的或者说是错误的写法。这一点试题分析中做了说明,就是提醒大家今后碰到类似的问题也同样如此。而对于现代汉语的语法问题,也应该明确,在中学阶段只需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最简单最基础的语法知识,或者说只需要让学生做到凭借正常的语感能判断出几种常见的语病就可以了(这一点在“教学大钢”和“考试说明”中都有明确提示)。而一些更复杂的语法分析内容是没有必要都教给学生的,甚至老师也不一定都能讲清楚。因此无论是考试还是教学,如果过多纠缠在一些似是而非的细节问题上,不但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可能误人子弟,对中学生正确和灵活地使用语法反而是一种消极的引导。对有些人关心的语法分析问题,试题分析中虽然做了详细说明,但目的其实不在于让大家去搞懂这些问题,而更多的是提醒大家没有必要去无谓地争论这样一些问题。

2003年的作文题仍然是话题作文,并且继续体现了高考作文的开放性原则。考试结束后许多人对作文题发表了评论,有的认为好,有的则认为不好,这个现象是正常的。应该明确的是,高考作文既有选拔的功能,也还有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导向功能。关于选拔功能,过去说得比较多了。至于导向功能,其中又包括两点:一方面就是要给中学作文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在写作方面的素养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一点从作文的开放性和评分的要求上已经体现得很明确了。但还有另一方面过去说得不够,这就是高考作文在形式和内容上所给的提示作用。在形式上,高考作文有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等,各种形式的作文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是有区别的。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对于检验学生在掌握某种文体和对某些事物的认识上具有长处,而话题作文则是在一定限制的情况下让学生自由地发挥,从而检测学生在作文能力上所达到的高度,也就是说让学生们各尽其才,各显其能。在内容上,高考作文的题材也应该尽量开阔,触及的面应该尽量宽广。以近几年的考题为例,1999年高考作文的题目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涉及到科学发展和伦理道德层面的问题;2000年高考作文的题目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涉及到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和认知方法问题;2001年高考作文的题目是“诚信”,涉及到对人的道德品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关注;2002年高考作文的题目是“心灵的选择”,涉及到人的思想和感情活动;而2003年的高考作文“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则是让考生从感性或理性的层面探讨在面对事物时我们是否受到感情的影响。以上可以看到,高考作文每年都在变换内容,这一点就提示我们,学生作文可写的内容面是很宽的,也应该让学生在各方面得到锻炼,为他们走上社会铺平道路。如果高考作文题目在内容上一成不变,今年出个“山”,明年出个“水”,后年出个“桥”,结果只会使教学变得单一,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无法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下面就对2003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作一简要分析。

第一大题第一大题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部分,包括6道小题,每题3分,共18分。2003年语文试卷中这部分试题的数量与2002年相同,仅在小题的类型上略有调整。前几年曾归入这一大题的“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今年仍放在第Ⅱ卷第四大题中;前几年曾归入这一大题的“语句顺序安排和调整”,今年也仍放在第Ⅱ卷第六大题中。

这部分题目重点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即辨识错误读音)和现代汉语的字形(即辨

识错别字),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和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以及辨析病句等方面的能力。下面对各个小题的命题意图和试题的正确答案做一些具体分析。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宦官豢养盥洗患得患失风云变幻

B.莅临乖戾官吏呕心沥血不寒而栗

C.翌日对弈肄业苦心孤诣雄关险隘

D.羡余汗腺霰弹谄媚阿谀借花献佛

【答案】B

【分析】第1题重点考查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正确识记,即辨识词语中误读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A级。

普通话语音的题目,曾经停考过几年,从2001年起仍然作为语言知识部分考查的一项内容。2003年语音试题与往年特别是2002年的试题相同的是,不要求考生使用汉语拼音拼写汉字的字音,也不给出需要辨识读音的汉字的汉语拼音注音(包括没有给出一组词语中相同汉字的汉语拼音注音),而是要求考生根据给出的词语来辨识其中作为语素的汉字的字音是否相同。跟去年不同之处则是考查内容改为对异形同音汉字的字音辨识,要求找出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出这类题目的目的除了考虑到每年语音试题的题型应有一定调整外,主要还是因为异形同音汉字的误读同样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语音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应该引起一定的重视。

虽然从总体上看,这几年语音考试的形式多多少少总会发生一些变化,但异形同音汉字的字音辨识,也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形式,因此考生对这道题应该不至于完全不适应。本题的难度也不算太高:一方面试题选择的异形汉字都是比较常用的;另一方面试题仍然给出了包含这个汉字的常用词语(包括成语),这也可以避免多音字或冷僻字的读音干扰。此外,今年试题中所包含的读音不同的字,与其他读音的字都是在声母或韵母上有所不同,不涉及声调问题,这也与往年尽量减少声调干扰的考虑一致。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项。其中“莅(临)”“(乖)戾”“(官)吏”“(呕心)沥(血)”和“(不寒而)栗”的读音都是li。其中除“莅临”一词考生可能会略感生疏外,其他的几个词语都是常用或常见的,其中考查读音的汉字也不冷僻,考生应该能够正确辨识。而其余3组都包含1个与其他加点字的读音不同的字:如A组中的“盥(ɡuàn)洗”,不读作huàn;C组中的“雄关险隘(ài)”,不读作yì;D组中的“谄(chǎn)媚阿谀”,不读作xi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部署备受青睐恰如其分可望而不可即

B.报道伶牙利齿群贤毕至一年之计在于春

C.揣度共商国是唾手可得冒天下之大不违

D.通谍猝不及防大相径庭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答案】A

【分析】第2题重点考查对现代汉语字形的正确识记,即辨识词语中出现的错别字。能力层级为A 级。

2003年对汉字字形的考查形式基本上跟2002年的试题相同,即只要求考生在每组四个词语(包括成

语)中找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而且有错别字的各组中也只包含一个错别字。因此整体上说这道题的难度并不高。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题目中出现的错别字又是最容易错(至少是不容易辨识)的,而且给出的其他没有错别字的词语中也都包含了容易写错的字,因此对于考生还是会有一些干扰。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A项。其中各个词语中都没有错别字,但有一定干扰的是“部属”容易误写成“步署”或“部署”,“备受青睐”容易误写成“倍受青睐”,“恰如其分”容易误写成“恰如其分”,“可望而不可即”当然是正确的写法,不过现在也有另一种较常见的写法是“可望而不可及”(《现代汉语词典》:“‘即’也作及”),所以“即”反而有可能被认为是错别字。这一题的其他几组中都包含一个错别字:其中C组“冒天下之大不违”中的“违”应写作“韪”;D组中“通谍”正确的写法是“通牒”。这两题考生做出正确判断应该问题不大。至于B组“伶牙利齿”,正确的和规范的写法应该是“伶牙俐齿”,虽然有个别词典可能也收有“灵牙利齿”或“伶牙利齿”(作为并存的写法),但是根据权威的和规范的现代汉语字典和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商务印书馆出版;《小学生规范字典》,李行健主编,语文出版社出版;《汉字形义分析字典》,曹先擢、苏培成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汉语成语小词典》,北京大学中文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等),都规定连用或同时出现时应写作“伶俐”,而且也都没有“灵牙利齿”或“伶牙利齿”的写法。所以根据规范的现代汉语的用法,“伶牙利齿”中的“利”还是应看做是错别字。这一题的情况提醒考生,今后判断现代汉语中词语的写法是否正确还是要以权威和规范的字典和词典为准。当然本题还需要注意的是有错别字的这三组中其他的几个词语也都有容易写错的字,列在里面无非是起干扰的作用,也就是有些基础不够扎实的考生可能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些词语上,但实际上这些词语似非而是,其中并没有错别字。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报载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女士近年多次___北京大学,为推动孙中山研究做出了贡献。

②北京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布局做出了___,在2008年前将每年增加800万平方米的绿地。

③邓亚萍现在留给大家的印象,___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___依然保留的拼搏精神。

A.莅临,计划,不仅是/而且是

B.莅临,规划,不是/而是

C.亲临,规划,不仅是/而且是

D.亲临,计划,不是/而是

【答案】C

【分析】第3题重点考查考生结合语境(上下文)准确选用词语(包括虚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级。

本题是每年考试都要采用的一种形式,即考查考生对具有相近意义的词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的能力。今年的试题与往年稍有不同的是,其中考查的词语既包括实词,也包括虚词(今年是连接词)。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C项。即应选用“亲临”“规划”和“不仅是/而且是”。

①为什么本句只能用“亲临”,而不能用“莅临”?“莅临(近似的还有“光临”)”和“亲临”的意思差不多,在有些语境中也不是不能换用。但使用“莅临”这个词语要有两个基本条件:其一是来访者(莅临者)应该是“地位相当高的贵宾”;其二是用“莅临”一词表示“来访”,一般应该是说话人在把来访者作为当面听话的对方(或至少来访者应在场)的特定场合下有尊敬意味(同时也是自谦意味)的特殊表

达。但本句中一方面“孙中山的孙女”与“北京大学”之间显然并不能构成悬殊的地位差别,说“莅临”就不大合适;另一方面原句开头还特别加上了“报载”,这也就限定了这句话不是当着来访者的面说的,不需要考虑“尊敬”或“自谦”,因此也就肯定不适合说“莅临”了。

②为什么本句只能用“规划”,而不能用“计划”?这两个词(作为名词)从词典释义看差别确实不太大,比如《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对“计划”一词的释义是“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对“规划”一词的释义是“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也就是说“规划”也可以说就是一种“计划”,二者的区别仅仅在于“规划”一般用于表示“比较全面和长远的‘计划’”。不过相信考生凭语感也可以大致上判断出在本句中选用“规划”一词更好些。这是因为在实际用法上,“规划”一词一般更多是用于比较全面、长期和重大,而且相对说比较综合、立体和形象的工作计划,像“城市建设布局”就明显是属于这种情况;相反“计划”一般说就不大适用于这种情况了。

③为什么本句只能用“不仅是/而且是”,而不宜用“不是/而是”?其实如果完全不考虑本句的内容,使用这两组连接词都可以,或者说至少在语法上都是成立的。但使用两种连接词在表达的意义上有区别:“不仅是/而且是”表示的是递进性的并列关系,即连接的两项可以同时肯定;而“不是/而是”表示的是选择性的并列关系,即否定前者肯定后者。从本句的意思看,显然要表达的还是前一种意思,而不是后一种意思,所以只能选用“不仅是/而且是”。当然考生要做出这种判断要有一个前提,就是考生必须具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即对“邓亚萍”有所了解,知道她曾是多次获得世界冠军的著名乒乓球选手,几年前已经退役,后来先后到清华大学和英国学习,现在还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她还参加了国际奥委会、北京申奥和北京奥组委的工作,等等。由于邓亚萍几乎是全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相信每一位中学生(更不用说是报考大学的学生)都不会不知道她的这些情况,因此考生在这一句中选择“不仅是/而且是”,一般说应该不会有什么障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B.今年头场雪后城市主干道上都没有发生车辆拥堵现象,在这种秩序井然的背后,包含着交通部门未雨绸缪的辛劳。

C.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到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D.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答案】D

【分析】第4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这种试题的形式每年都有,跟2002年相比只是把选择“恰当的一句”改为选择“不恰当的一句”。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D项,也就是说这一句中的成语使用不恰当。当然判断出这一点有一定困难,除了其他几句中使用正确的成语毕竟还是有一定的干扰作用外,本句中成语“如数家珍”的不恰当之处还不完全在成语本身。因为根据词典释义或者通常的理解,“如数家珍”的意思就是“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本句中说“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当然“他”对这些东西一定“十分熟

悉”。但是使用“如数家珍”这个成语有一种情况必须除外,即“熟悉”的对象不能就是“家珍”,这也就是词典中都说到的“如数家珍”的意思实际上说的是“‘像’数(说)家中的珍宝一样”。本句中说的“老旧钟表”其实就是“(他)家中的珍宝”,而且句中特别用“老王家的橱柜里”“多年收藏”和“宝贝”来强调这一点,当然这里用“如数家珍”就不合适了。需要说明的是,回答这种题目需要考生对词语(包括成语)的意思必须有比较细致的把握,不能“不求甚解”。

其他几句中的成语,即A句中的“捉襟见肘”,B句中的“未雨绸缪”和C句中的“自惭形秽”,使用上都是恰当的。考生只要能够理解意思,应该不会判断错。

需要补充的是,考试后有的老师和学生(包括网上的一些讨论)提出,C句中的“自惭形秽”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原指因……而感到惭愧”,所以“自惭形秽”中已经有了“感到”的意思,句子中再说“感到自惭形秽”就有语义重复之嫌,因此是错句。首先要说明,本题考点是成语的用法是否恰当,“自惭形秽”这个成语本身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都没有错误。至于“感到自惭形秽”是否是个错句,下面再稍微做些分析和解释。

一方面“感到自惭形秽”这句话其实凭正常的语感也知道是正确的用法,就像“我很高兴/我感到很高兴”,“我非常幸福/我感到非常幸福”都是正确的说法一样。另一方面仅根据词典释义的语句得出“感到自惭形秽”是语义重复的推论也不恰当。比如可以认为“自惭形秽”和“惭愧”的意思差不多,可是《现代汉语词典》在“自惭形秽”的释义中恰恰就用了“感到惭愧”的说法。如果进一步问,是不是只有“自惭形秽”包含了“感到”的意思,而“惭愧”并没有包含“感到”的意思,所以才能说“感到惭愧”呢?可是实际上《现代汉语词典》对“惭愧”的解释也是“因为……而感到不安”,也就是说“惭愧”同样包含了“感到”的意思。所以“感到惭愧”可以说,“感到自惭形秽”也应该是正确或允许的说法。当然细究起来,“惭愧”和“感到惭愧”,“自惭形秽”和“感到自惭形秽”,在表义上还是有细微差别的,不过这就不是语句正确与错误的问题了。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A.当时全校不止有一个文学社团,我们的“海风社”是最大的,参加的学生纵跨三个年级,并且出版了最漂亮的文学刊物《贝壳》。

B.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万一若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

C.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美国、印度等国家纷纷增加或建立了石油储备,我国也必须尽快建立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D.这一歌唱组合独立创作的高品质词曲以及演唱中表现出的音乐天分和文化素养,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平均年龄仅20岁的作品。

【答案】A

【分析】第5题重点考查考生辨析结构性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2003年的这一类试题有一个变化,就是把以前判断病句类型中的“结构性错误”和“语义性错误”两种情况分开(当然以前也有过分别考查两类语病的试题)。这样一方面是辨析病句的试题由原来的一题改为两题(其中第5题就是前一类情况,第6题是后一类情况);另一方面由于考生不需要在辨析病句时再考虑两种不同的情况,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类题目的难度。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A项。而B句、C句和D句都有语病。这3句都属于语句的结构性错误,不过其中的小类又有不同。B句的毛病是“成分重复”。“万一若(遇到不测)”中的“万一”和“若”广义地说都是“如果”的意思,只要用其中一个就可以了,连续用了两个意思差不多的连词就不免“叠床架屋”了。C 句的毛病是“成分缺漏”。“针对”是介词,必须带上名词性的宾语(即使把“针对”看做动词也是如此,即只能带名词性宾语)。而这句中“针对”的后面是两个较长的主谓词组(小句),这也就造成了不合语法的情况,只不过由于“针对”后面的成分较长,所以不容易看出来,或者说也就容易出现这一类错误。正确的说法应在“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美国、印度等国家纷纷增加或建立了石油储备”后面加上“的情况”一类词语。当然这句话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的情况)”,因而“美国、印度等国家已经怎么样”,“我国也必须怎么样”。但即使如此,“针对”后面同样不能是小句形式,这句话也还是有语病的。D句的毛病是“搭配不当”。“平均年龄仅20岁的作品”不通,应改为“平均年龄仅20岁的年轻人的作品”。这一句由于前面比较长,可能会干扰对这一错误之处做出判断。考试后有一些老师和考生提出A句“不止有一个文学社团”似乎也是错误的说法。理由是“不止”后面只能加名词性成分,不能加动词性成分。对此也稍微做些分析和解释。

首先应该明确,现代汉语中“不止”后面并不是不能加动词性成分。如《现代汉语词典》举的例子就是“类似情况不止一次发生”,“发生”就是动词性成分。《现代汉语八百词》归纳“不止”用法中包括“不止+小句”(班里不止我一个人会画画儿),实际上也就是“不止”可以加动词性语句的用法。实际的语料中也可以发现大量“不止+动词性成分”的用例,比如“我每天不止画一幅画儿”,“×××仅在北京就不止有五套住房”。其实“不止”用法最主要的要求并不在于“不止”后面带名词性成分还是带动词性成分,而是要求在“不止”后面必须出现表示“数量”或“范围”的词语,所以上面两本词典中才都说“不止”具有“超出某个数目和范围”的意思。试题中“不止有一个文学社团”恰恰是符合这个要求的(后面有“一个”),因此不能看做是病句。

其次还必须说明,“不止”结构有两个特点值得注意:一是“不止”结构变化灵活。如上面例子“我每天不止画一幅画儿”,好像也可以说成“我每天画不止一幅画儿”,“×××仅在北京就不止有五套住房”,好像也可以说成“×××仅在北京就有不止五套住房”。无论哪种情况都只能说明这种结构的形式可以变化,不能说哪一句是病句。二是“不止”和“不只(不但、不仅)”容易混淆。不过二者的区别也不是能不能带动词性成分,而主要在于使用不同的词语后句子的表义重点有区别,即“不只”强调动作行为,“不止”强调数量范围。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单独看“不止有一个文学社团”这句话中“不止”和“不只”似乎可以换用,但很清楚如果用“不只”,意思是“不但有文学社团”(“文学社团”要重读),如果用“不止”,意思是“不止有一个”(“一个”要重读)。由于试题中下文接着说“我们的‘海风社’是最大的”,这显然就突出了后一个意义,而且此处的“不止”绝不能换成“不只(不但、不仅)”。正因为如此,试题中的这句话也不能看做是病句。

6.下列的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B.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

C.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D.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答案】B

【分析】第6题重点考查考生辨析语义性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这一题主要就是辨析“语意不明确”这一类的语病。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项,尽管其中“无一不是”是双重否定形式,但是语意还是很明确的。而A句、C句和D句都有语意不明确(歧义)的毛病,不过其中的小类又有不同。A句的语意不明是由“结构关系不同”造成的。即“禁止取缔”有两种语义关系:其中一种是动宾关系的意义,即“禁止做某事”;另一种是并列关系的意义,即“禁止和取缔某事”。C句的语意不明是由“多义词组”造成的。即动补结构“看不上”的一种意思是“看不起”;另一个意思是“看不着(zháo)”。D句的语意不明是由“成分指向不同”造成的。即肯定都是“警方表示愤慨”,但“愤慨”的对象,一种是“报案者”,一种是“围观者”;或者说“愤慨”的原因,一种是因为“报案人说了些不实的话”这件事情,另一种是因为“围观者坐视不管”这件事情。

第二大题第二大题为现代文阅读。这一段现代文在2001年以前,曾经长期选用科技文。从2001年起,《考试说明》规定为“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2001年选的《铜奔马正名》属于考古学方面的文章,2002年选的《沙尘暴》属于地理学方面的文章。今年选的这一段文字是有关全球变暖给世界带来种种危害的。本题的赋分、分值及考查形式仍与往年一样,共4个题目,12分,采用客观选择题型。阅读材料选自《希望月报》杂志1997年第8期(原刊于《中国科技画报》),原文的题目:《全球变暖——目前的和未来的灾难》,作者胡浩波。命题时对原文作了增删和调整,改定后全文约840字。

本文的内容是讲述全球气候变暖的,涉及气候变化产生的种种灾难性后果,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如何控制全球变暖,以及人类应该怎样行动起来改善大气环境,等等。在全球气候变暖、沙尘暴日益严重、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相信这些内容对于考生来说不会太陌生。文章流畅自然,语言简练,知识性和趣味性较强,也没有过多的考生难以理解的术语和理论,适合考生的阅读水平和解题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变暖的挑战。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向我们描述了气候变化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森林消失和沙漠扩大,将使非洲成为受影响最广的地区;热带流行的疟疾和寄生虫病将向北蔓延,使欧洲出现流行病;地中海地区由于严重缺水会半沙漠化,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在英国,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东部的某些地方可能变得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另外,一些河流水量将大大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而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人由于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地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3°C。这一预测是以近年来地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和温室效应为依据的。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它可以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使大气层保持一定的热能。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地表气温,当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时,地表气温就相应升高。科学家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全球气温将为-40°C,而现在全球平均气温为16°C。科学家们预言,人类如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到203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比1850年工业革命时增加一倍。

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量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所以,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我们必须树立全球共同性的大气环境观念,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爱护头顶的这片蓝天。

7.下列对“温室效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指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处于能够接受阳光的一定的密闭空间中所产生的一种保温效应。

B.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以后,又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从而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C.指在接受阳光的密闭空间中能够影响地表气温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D.指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通过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在特定密闭空间中产生的保温效应。

【答案】A

【分析】第7题重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建筑材料,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否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是阅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志。本文始终围绕着“全球变暖”这一气候现象来展开论述。其中涉及到“温室效应”的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温室效应,考生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本题共列出对温室效应的四种解释,要求选出最准确的一项。答案应该选A。这四种选项的材料都来自原文。其实,考生如果细读原文,不难发现文中关于温室效应有非常明确的定义。原文中说:“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这一定义有四个关键词,也可以看做是四个必要条件,即“透射阳光”“密闭空间”“热交换”和“保温效应”。为了增加难度,命题时有意识把这四个条件分散开,考生只要能抓住这四个关键词,再看它们在四个选项中的分布情况,就能很顺利地找到正确选项。B项说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以后,又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从而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只有“热交换”一个条件,显然不对,可以排除。C项指在接受阳光的密闭空间中能够影响地表气温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也与原文的意思不符,因而也可以排除。D项说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通过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在特定密闭空间中产生的保温效应。只有“热交换”和“保温”两个条件,但没有“接受阳光”和“密闭空间”,因而也不是正确选项。A项说指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处于能够接受阳光的一定的密闭空间中所产生的一种保温效应。保留了全部四个必要条件,只是前后顺序作了调整,“透射”改为“接受”,意思基本一样,所以应该选A。

8.根据原文,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最严重的一项是

A.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导致不少地区沙漠扩大,疾病流行。

B.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一些地区会因为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

C.数以百万计的人因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D.台风频频袭击,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被淹,山体滑坡,交通中断。

【答案】C

【分析】第8题考查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从读物中筛选并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得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

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等。解答这样的题目,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到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涉及的有关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释,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关键语句等。本题围绕“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严重的影响”,列出了四种表述。这四种表述都出自原文,只是有的稍加变化而已。要求考生从中选出一种“最严重”的一项。要答好这道题,就要把这四个选项一一还原到原文中去。在原文第一段中,“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向我们描述了气候变化产生的灾难性后果”。以下这一段都是这些“灾难性后果”的种种表现。此题四个选项所表述的都是从中抽取出来的。但是,在这一段的最后有这样的话:“而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许多人被迫迁居,数以百万计的人由于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显然,这正是C项所表达的内容。C项是正确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A、B、D三项了。

9.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各国迟迟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不改变能源结构和大力植树造林,以致大气层的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

B.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过量开采和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结果,大大增加了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含量。

C.由于人类无限制的破坏,地球上大片森林和草地急剧消失,沙漠进一步扩大,使得地表气温也随之不断升高。

D.因雷击和虫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导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减少,而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

【答案】D

【分析】第8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考试说明》有“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的要求。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如果考生没能够理解这些重要的句子,那就无法准确地把握文意。本题选用了文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这一重要句子。这个句子在文中内涵比较丰富,需要仔细揣摩,才能正确领会,才能准确地理解文意。本题列出对文中这句话的四种理解,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本题提供的四个选项,都与生态平衡与气候变化有关,可以说都有一定的干扰度。要准确地选出,就要仔细比照原文,看看哪一项所说的生态变化与人的活动没有关系。A项说世界各国迟迟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不改变能源结构和大力植树造林,以致大气层的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基本上是用原文中的有关信息进行的归纳,显然是人类自身的活动所造成的,因而是正确的,可以排除。B项说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过量开采和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结果,大大增加了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含量。“过量开采”和“燃烧”也都是人的活动,也是正确的。C项说由于人类无限制的破坏,地球上大片森林和草地急剧消失,沙漠进一步扩大,使得地表气温也随之不断升高。更是直接点明是人类无限制的破坏,也是正确的,也可以排除。D项说因雷击和虫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导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减少,而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虽然也提到人类,但“雷击”和“虫害”却不是人的活动造成的,所以是不正确的。D是正确选项。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洲是受全球变暖影响最广的地区,人类如果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那么非洲因此而受益的面积也将最广。

B.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

C.为防止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增加,一些科学家主张用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可见核燃料不会产生二氧化碳。

D.假如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持续降低,全球气温就有可能持续降低,人类也许将因此而面临另一场全球变冷的灾难。

【答案】B

【分析】第10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某种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像,是现代文阅读中一项很重要的能力,这种形式可以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读懂了原文隐含的意思。本题提供的四个选项,都是根据原文所提供的有关信息推断出来的,要求根据原文所提供的有关信息,对这些推断进行判断,选出推断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B。A 项推断的依据是原文中“森林消失和沙漠扩大,将使非洲成为受影响最广的地区”。一旦人类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那么,非洲因此而受益的面积也将最广,这一推断是正确的。B项推断的依据只是一种假设:“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由此并不能得出“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这样的结论。因为原文是说全球气候变暖后,“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但不能反过来说,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因为气候变暖与“滑雪运动”“台风”袭击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且必要。所以,B项的推断是不正确的。C项推断的依据是原文中“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显然,科学家提出这个建议,是基于“核燃料不会产生二氧化碳”这一点来立论的。至于核燃料可能又会带来新的环境污染问题,那是另一个问题。所以,就这个推断来说,仍是正确的。D项推断的依据也是一种假设,但这种假设是基于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会带来温室效应来立论的,所以也是正确的。

第三大题

第三大题为文言文阅读,包括6道小题,其中第11—15题为四选一的客观题,第16题为主观性的翻译题,6题总共20分。遵照2003年语文科《考试说明》的精神,在取材上选用了较为接近作者当时口语的浅易形式的文言文,分别考查学生在掌握实词词义、虚词用法等方面的水平与能力,同时又注意考查学生在筛选文中的信息以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方面的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多年未曾考查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今年由于材料便于设题,也专门拟题作了考查。此外,从形式上看,继续采用了2002年开始恢复的古文翻译题,考查学生直接动手的能力。本年度《考试说明》在“古代诗文阅读”中“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内容,也正如公开发布时所预告的那样,未在试题中进行考查。总体来看,所有6道试题均严格遵循本年度《考试说明》中有关理解与分析综合的规定。

关于裴矩的一段文字选自张昭远、贾纬等修纂的《旧唐书》中的有关内容,裴矩是《旧唐书》作者成功刻画的一个人物。《裴矩传》原文较长,大约有1400余字,当然不符合试题中文言文阅读材料的要求,因而必须删节。经过剪裁,选取了以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为中心的几段文字,连缀成一篇400余字的文段。此外,又选取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对裴矩进行评论的60余字缀于阅读材料之末,目的是便于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裴矩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在隋朝以逢迎炀帝为能事,而在唐朝则能面折太宗,直言谏劝。正如司马光在评论时所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这说明国君是否正直圣明,

必然会对臣子有很大的影响。本年度文言文阅读材料反映的内容同前几年有了很大的不同,过去几年较多侧重于反映忠孝节义的内容,这当然是必要的,现在选用反映一个复杂历史人物的言与行,也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学生应当接触各种内容的文章。

再从语言使用的角度看,《旧唐书》在二十四史中是较为接近当时口语的。《裴矩传》的语言面貌不同于书面语色彩较浓的文献典籍,也不像某些史书中较多使用一些难于理解的词语,可以说是一篇较为典范的浅易形式的文言文。此外,《资治通鉴》中的材料也大致与此相同。当然,这些材料中也有少数阅读时有一定难度的词语,因此在阅读材料的后面加了三条注释,目的是帮助考生理解有关的文意,更好地回答问题。这段材料经过剪裁安排,从阅读角度来看,已经没有生僻难解的词语,没有文言虚词的特殊用法,更没有复杂的名物典章制度方面的专门术语,从整体风格上看,对于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来说,是一篇浅易形式的文言文。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番款①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觝②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番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矫饰焉。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惟銮舆早还,方可平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③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资治通鉴·唐纪八》)注:①款:至,到。②鱼龙曼延、角觝:均为古代杂戏名。③表:测量日影以计时的标杆。

对于这段文字的阅读考查,设计了5道四选一的客观题,共计15分。下面试就试题的命题意图与解题思路逐题作一简要分析。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

【答案】C

【分析】第11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能力层级为B级。

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要能顺利地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就必须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有关文言实词的知识,并应具备从同一实词的若干选项中挑选它在上下文语境中应取义项的能力。这道题挑选了4个包含常见实词的句子,同时也给出词语释义的正与误。从解题方法考虑,最直接的莫过于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A项中的“讽”字,有“背诵”“劝告”“讥讽”等常见词义,从上下文文意看,“背诵”与“讥讽”与文意不合,而“劝告”是正确释义。B项中的“哂”字本义为“微笑”,又可引申为“讥笑”,但从上下文中所说“夷人有识者”对裴矩的做法不以为然的角度看,这里只能表示“讥笑”。D项中的“务”字是一个多义词,常见义项有“事务”“事情”“务必”“致力”“从事”等等,而从太宗“务止奸吏”来看,只有“务必”与“致力”有贯通文意的可能。但再从“太宗初即位”将要整顿政务的决心来看,这里并非表达太宗的决心,而是表达太宗努力的方向。可见用“致力”去解释远比“务必”准确。D项中的“遇”字有“遇到”“接触”“对待”等词义,但它本身是一个中性词,表明一个平常而不带感情色彩的行为,题面上说的“优待”,侧重在“很好地对待”上,当然不符合文意。这一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显然,C项是正确选项。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为伯父让之所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咸私哂其矫饰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D.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答案】C

【分析】第12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这道题采用给出四组8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的方式。设置这道题是为了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辨析能力。为了降低难度,同时也想把考生在中学学过的知识与现在需要掌握的新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用来比较的8个例句中,除原文外,其余4个全部选自中学课本。选择课本用例时,我们甚至考虑到句式上的完全相同,这样做便于考查考生对于知识进行迁移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A项中的两个“为”字,从词性上看均为介词,从语法意义上看,均表示被动;所不同的是前者系“为……所……”式被动句,后者系“为”字式被动句,但两个“为”字却是完全相同的。“身死同灭,为天下笑”选自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不仅是传世名篇,而且也是教学中要求背诵的内容。B项中的两个“以”字均为连词,表示前面的行为以后面的内容为目的,其意义和用法也完全相同。“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出自《史记·项羽本记》,课本节选后篇名改为《鸿门宴》,是多年以来中学语文课本持续选用的名篇,学生自然不会陌生。D项中的两个“因”字有连词、副词两说,但不管哪一种认识,均表示“于是、就”的意义,表示承着前面的事情而出现后面的行为。从所给两例看,是完全相同的。“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出自课文《孔雀东南飞》,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叙事诗,不仅有广泛的影响,而且也长期被选用为中学语文课文。C 项中两个“焉”字有不同,前者用于句末表示一种直陈语气,而后者在表示直陈语气的同时,还兼表“(问)于某人”的意义。这种“焉”字通常称为兼词,即表示“于+是”的意思,这也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有关虚词的一个重点内容。“犹且从师而问焉”出自韩愈的《师说》,《师说》名气之大已毋庸多言,相信考生决不至于不熟悉。本题的要求也是选出“不相同的一项”,那么正确选项当为C项。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与“忠于唐”的一组是

A.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

此人受赂,诚合重诛

B.凡所陈奏,……矩辄以闻

陛下……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C.每遇人尽礼,……皆得其欢心

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D.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答案】B

【分析】第13题着重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当然,这只是一种考查形式,实际上它是以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为基础的。能力层级为B级。

这道题从形式上看同以往多年有了一些改变,这是由阅读材料的自然条件决定的。以往多年采用的是给出6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要求选出与某一个中心意思有密切关系的一组。本年度有关裴矩的阅读材料讲到了他“佞于隋”与“忠于唐”两个方面,因而考查时也要求筛选与这两点有关的信息。在编制试题时,采用“佞于隋”与“忠于唐”的文句结合编组的方式,要求选出分别表明这两点的一组。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应当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A 项中的上句“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主要是夸耀隋朝的强盛,目的在于慑服戎狄,让对方产生敬畏之情,应当说与“佞于隋”有相当的距离。A项中的下句“此人受赂,诚合重诛”,是裴矩面谏唐太宗之前的一句过渡性的话语,在文中只是起一种“且让一步”的作用,与后文谏劝是不同性质的内容,也不能表明他“忠于唐”的言行。B项中的5句“凡所陈奏,……矩辄以闻”虽然出自隋炀帝之口,却是表明裴矩善于迎合炀帝意旨的特点,是完全符合“佞于隋”这一筛选信息的要求的。B项中的下句“陛下……恐非导德齐礼之义”是裴矩面谏唐太宗时说话的核心内容,正是他“忠于唐”的实际表现。这两句符合题干中的要求。C项中的上句“每遇人尽礼,……皆得其欢心”,是说裴矩明哲保身,全身远祸,尽量讨好别人而避免树敌,也谈不上是“佞于隋”。C项中的下句“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虽然出自唐太宗之口,但典型地表现裴矩为了唐朝的利益,不愿做阿谀逢迎之人,符合题干的要求。D项中的上句“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极为明确地描写了裴矩“佞于隋”的特点,而且从字面上就将这一点表述得十分直接明白,完全符合命题中的要求。D项中的下句“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是唐太宗根据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而推论开来阐明普遍道理的,当然不能同“忠于唐”挂上钩。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项。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调整难度,我们未将最能表现裴矩“佞于隋”的两句编排在一组中,而是作了处理,但B项中的两项完全符合题干的要求,这是试题编制时经常出现的处理方式,考生应当注意。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以笼络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深得炀帝欢心。

2003年全国2卷高考理科数学试题

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 数 学(理工农医类) 注意事项: 1. 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 考试结束,监考人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参考公式: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公式: 正棱台、圆台的侧面积公式 )]sin()[sin(21cos sin βαβαβα-++=? l c c S )(21 +'=台侧 其中c '、c 分别表示 )]sin()[sin(2 1 sin cos βαβαβα--+=? 上、下底面周长,l 表示斜高或母线长. )]cos()[cos(21cos cos βαβαβα-++=? 球体的体积公式:334 R V π=球 ,其中R )]cos()[cos(2 1 sin sin βαβαβα--+-=? 表示球的半径.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已知2(π - ∈x ,0),5 4cos =x ,则2tg x = ( ) (A )247 (B )247- (C )7 24 (D )724 - 2.圆锥曲线θ θρ2cos sin 8=的准线方程是 ( ) (A )2cos -=θρ (B )2cos =θρ (C )2sin =θρ (D )2sin -=θρ 3.设函数?????-=-2112)(x x f x 00>≤x x ,若1)(0>x f ,则0x 的取值范围是 ( ) (A )(1-,1) (B )(1-,∞+) (C )(∞-,2-)?(0,∞+) (D )(∞-,1-)?(1,∞+) 4.函数)cos (sin sin 2x x x y +=的最大值为 ( ) (A )21+ (B )12- (C )2 (D )2 5.已知圆C :4)2()(22=-+-y a x (0>a )及直线l :03=+-y x ,当直线l 被C 截得

2012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2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一阅读80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应该认真对待文献综述熊易寒 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太重视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不过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的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②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有这么几个发现:一、书评以外的论文〔〕有比较翔实的文献综述;二、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是由该领域的一流学者撰写的;三、对相关著作的征引〔〕采取间接引用的形式,很少直接引用。这与国内的情形很不一样,值得我们思考。 ③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有时候只有把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中去,放到学术传统中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文本: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他的问题是什么?他试图与谁对话?我们在开始一项研究时也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不能自说自话。对话的前提自然是倾听,如果连别 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才需要与对方进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正是在倾听 .. 行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通过综述的写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什么?我打算或者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④为什么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多由大家执笔?这类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首先,必须熟悉该领域的重要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要做到这一点,非有积年之功不可。其次,面对汗牛充栋的文献,必须具备高超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从宏观上把握总的研究状况,否则就不是你在驾驭文献,而是文献在驾驭你。我们(特别是初学者)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常常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之中,茫然不知所措,有时甚至感觉被人牵着鼻子走,面对不同观点的学术论争,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免犯糊涂,此乃“段位”不够所致。最后,这类文献综述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前瞻性,除了要总结现有研究,还需要高屋建瓴,指出现状的不足及其根源所在,为这一领域甚至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如此看来,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由德高望重、造诣深厚的学术权威撰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⑤为什么要尽可能间接引用?间接引用就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引文的核心观点。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重新表述需要我们先将对方的观点吃透,然后围绕自己的核心问题和行文思路,重新加以组织,这样可以使论述更加紧凑有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找出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它们的分歧是什么,共识是什么,然后将众多的观点进行整合、归类。二是间接引用突破了原文的限制,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有效节省篇幅。 ⑥规范的文献综述,要求学者有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也需要学术刊物的大力倡导和支持。因为有了文献综述,论文的篇幅势必扩大,有限的版面会更加紧张,但论文质量将更有保障。因版面限制而砍去综述,实在是削足适履的不智之举。

历年高考物理 全国卷 2003年

2003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物理部分) 第Ⅰ卷 15. 如图所示,三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a 、b 、c 位于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a 和c 带正电,b 带负电,a 所带电量的大小比b 的小。已知c 受到a 和b 的静电力的合力可用图中四条有向线段中的一条来表示,它应是 [B ] A. F 1 B. F 2 C. F 3 D. F 4 16.下面列出的是一些核反应方程 [D ] X P +→30 143015 Y B H Be +→+10 52194 Z Li He He +→+7 34242 其中 A. X 是质子,Y 是中子,Z 是正电子 B. X 是正电子,Y 是质子,Z 是中子 C. X 是中子,Y 是正电子,Z 是质子 D. X 是正电子,Y 是中子,Z 是质子 17. 一束单色光从空气射入玻璃中,则其 [C ] A. 频率不变,波长变长 B. 频率变大,波长不变 C. 频率不变,波长变短 D. 频率变小,波长不变 18. 简谐机械波在给定的媒质中传播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 振幅越大,则波传播的速度越快 B. 振幅越大,则波传播的速度越慢 C. 在一个周期内,振动质元走过的路程等于一个波长 D. 振动的频率越高,则波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所用的时间越短 19. 如图所示,一个半球形的碗放在桌面上,碗口水平,O 点为其球心,碗的内表面及碗口是光滑的。一根细线跨过碗口上,线的两端分别系有质量为m 1和m 2的小球,当它们处于平衡状态时,质量为m 1的小球与O 点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α=60°。两小球的质量比2 1m m 为 [A ] A. 3 3 B. 3 2 C. 2 3 D. 2 2 2 F 4 F m 2

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真题

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全国卷)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B A. 颀长(qí)悚然(sù)彰善瘅恶(dàn)韬光养晦(huì) b. 人寰(huán)攫取(ju?)寻瑕伺隙(xì)啮臂为盟(nia) C.抵牾(wǔ)横亘(gan)造福桑梓(zǐ)筋疲力尽(jīn) D.鞭挞(tà)骨骼(g?)辗转反侧(niǎn)蜚声中外(fēi)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D A.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B.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C.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亲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有了踪影,而在全球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了。 D.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两年的问题他却理解得那么轻松。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颀长(qí)悚然(sù)彰善瘅恶(dàn)韬光养晦(huì) b. 人寰(huán)攫取(ju?)寻瑕伺隙(xì)啮臂为盟(nia) C.抵牾(wǔ)横亘(gan)造福桑梓(zǐ)筋疲力尽(jīn) D.鞭挞(tà)骨骼(g?)辗转反侧(niǎn)蜚声中外(fēi)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B.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全国卷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绝密★启用前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 (I卷)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

2012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语文Ⅰ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 A.舟楫/编辑道观/冠名权濒临/彬彬有礼B.蹒跚/珊瑚嫁接/度假村布帛/并行不悖 C.慑服/拍摄昭示/软着陆荒诞/肆无忌惮D.忏悔/阡陌储蓄/处方药复辟/刚愎自用 答案:A [解析]B项“帛(bó)”与“悖(bèi)”读音不同,C项“昭(zhāo)”与“着(zhuó)”读音不同,D项“忏(chàn)”与“阡(qiān)”读音不同。 [评点]从考查的内容上看,有形近字(共四组)、同音字(共八组),而且以同音字考查为主导,这是比较少见的,这也体现了命题人的胆识;在读音不相同的选项中只设一组读音不同,做到了命题的规范,也大大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因而一上来就给考生坚定了信心。但是,同音字考查过多,并且同音字除了同音之外之间再没有其他任何联系,比如“嫁”与“假”,“帛”与“悖”,“昭”与“着”,等,并组考查根本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给人的感觉好像只是两个同音字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已,并不是一种负责任的对人才选拔性的考查。所以从此题内容上说,命题有些低幼化,也间接地帮扶了不愿识记的当代中学生,而且还“促进”了当代中学生识记能力逐步退化的倾向。 2.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和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C) 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者,事实上等于____________。人家给咱们介绍一位沈雁冰先生,不如介绍茅盾来得响亮;介绍一位谢婉莹女士,不如介绍冰心来得____________。等到自己也肯公然承认名叫茅盾或冰心的时候,仍不失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好汉。千秋万岁后,非但真假难辨,而且____________。 A.改名换姓大名鼎鼎弄巧成拙B.移花接木如雷贯耳弄巧成拙C.改名换姓如雷贯耳弄假成真D.移花接木大名鼎鼎弄假成真 答案:C [解析]第一空根据“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应填“改名换姓”,“移花接木”含有“暗中更换人和物,以假乱真”之意,与前文语境不符;第二空根据沈雁冰之例中有“来得响亮”一语,

1996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

199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6页,第Ⅱ卷7至13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30分) 1.下列词语中的红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 A.绮(qǐ)丽箴(jiān)言乳臭(xiù)未干 B.擂(lèi)台皎(jiǎo)洁卷帙(zhì)浩繁 C.戕(qiāng)害璞(pǔ)玉塞(sài)翁失马 D.踪迹(jì)姊(jiě)妹载(zài)歌载舞 2.下列四组词语都有错别字,其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 A.漱口国藉雄赳赳源远流长 B.斑斓沉湎金刚钻插科打浑 C.诠释惦量荧光屏鸠占雀巢 D.宣泄竣工家具店委屈求全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①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这么一条小船。 ②挖这样的井,占地多,不合算,井的四周都是沙土,很容易塌。 ③改革后,产品质量提高了,款式新颖了,包装也精美了,因而更 加受到群众的欢迎。 A.况且何况而且 B.况且而且况且 C.何况而且何况 D.何况况且而且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有位作家说,要想使自己生活的扁舟轻驶,务必要让它的仅限于必不可少之物,不然轻则无以进,重则可能压沉自己的生活之舟。道理很明白,什么都舍不得撒手,往往什么都不得不。 A.装载徜徉致使割受 B.承载徘徊导致舍弃 C.装载徘徊致使舍弃 D.承载徜徉导致割爱 5.下列四句话,用的词语相同,但强调的重点却不同。其中分别强调"受话人"和"打电话"这件事的一组是(3分) ①他上午在家里是给我打了一次电话。 ②他上午是在家里给我打了一次电话。 ③他是上午在家里给我打了一次电话。

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解析

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解析:语文大纲卷难度下降,内 容整体变化不大 高考终于拉下了序幕,上午率先考试是语文这个科目,每年语文的作文都是大家关注的热点,第一时间腾讯高考联合腾讯视频为大家请到了拉朋友天利教育语文老师陈耀文老师。您好。 陈耀文:您好。 主持人圆圆:先跟广大家长打一个招呼。 陈耀文:各位网友朋友们好,家长们好。 试卷整体稳定性比较强内容只有细微变化 主持人圆圆:其实节目一开始,私下我跟陈老师聊了,今天的语文科目难易程度来说是怎么样的,包括您对于语文这个科目的作文和题目,对于孩子来说难易成为,给大家介绍一下。 陈耀文:今天看了手头已经有的语文试题,感觉语文试题的特点还是非常清楚,非常鲜明的。第一,语文在去年的基础上稳定性比较强,全国大纲卷,起来的语文试卷和今年的语文试卷没有大的变化,仅仅是语言的应用题有一点变化。北京卷我虽然没有看见语文的整个试卷的全部内容,但是从作文题里面可以看到推断出北京卷和去年相比变化不是很大。再比如山东、广东等等这样一些省市的题目也都在去年基础之上有一点微调,但是总的是稳定性强。 第二,今年语文试题特别突出能力。因为高考要考察的就是能力,所以高考试卷能力是不变的一个方向,不管哪一套试卷,六种能力的考察都非常清楚。 第三,所有语文试卷几乎都把语文这个学科刚刚在实行的新课标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每一个语文试题,对于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都有很好的体现。

主持人圆圆:今年是新课改第三年,北京是第三年。 陈耀文:北京已经有好几年了,北京卷对新课标提出的理念都很好的体现出来了。第四个特点就是语文试卷,尤其是高考语文试卷,核心要求就是选拔新生,就是刚才说的难易问题。高校选拔新生有一定的难度,和去年信笔,今年的语文试题全国大纲卷难度有一点降低,北京卷和去年相比差不多。 全国大纲卷难度比去年降低课标卷难度上升 主持人圆圆:您针对去年的难易程度来说,今年稍微容易了一点。 陈耀文:全国大纲卷有一点降低,但是课标卷和去年相比有一点提升难度,总的趋势就是高校选拔新生的需要,所以有一定的难度。 北京卷作文弘扬一种精神考察学生认知水平彰显学科价值 主持人圆圆:今天上午我看微博,好多网友在网上就说了,北京的作文题目争议非常大,我个人觉得,就全国来说,北京的这个作文题目,我个人觉得还是比较好的,不知道陈老师是怎么看待的? 陈耀文:应该说我们北京的高考作文题已经形成了自己非常鲜明的风格,不管是看哪一年的,首先是它比较大气,这一种大气并不是说它的选材有和人家相比有多大不一样的地方,就是那种出题的方式,我觉得今年北京作文题三个方面的特点应该比较鲜明。一个就是弘扬主旋律,尤其是弘扬北京刚刚提出的北京精神,这个作文题体现很充分。北京精神有一句话是厚德,我们这个作文题对于学生品德的考察非常重要。当然还强调爱国,因为这个材料弘扬的就是要爱国、厚德。 主持人圆圆:一种精神。

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图片及答案

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图片及答案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独处(chǔ)悄声(qiǎo)交恶(è)平平仄仄(zè) B.夹板(jiā)着想(zháo)陪衬(chèn)虚与委蛇(yí) C.炽热(zhì)吱声(zī)占卜(zhān)终南捷径(jìng) D.压轴(zhòu)款识(zhì)蜷缩(quán)嗤之以鼻(ch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风致蜕变大放厥词惩前毙后 B.给力独到责无旁贷浑浑噩噩 C.遨翔肄业各行其是骇人听闻 D.脉搏切蹉沧海一粟浅尝辄止 3.依次在下列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自改革开放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很多中国人生活_______,但缺少信仰,社会核心价值尚未真正建立起来。 (2)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也成为损害我们身心健康、扼杀我们思考力的______。 (3)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想》中说,白人的自由和黑人的自由是_____的,所以也要信任一部分白人。 A.优裕要素休戚相关 B.充裕要素息息相关 C.优裕因素息息相关 D.充裕因素休戚相关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官方希望日方就日本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漏报640千克钚一事作出解释,同时希望日方早日解决核材料供需失衡问题。 B.近日,市中区纪委监察局进一步明确了信访监督职能,采取了信访监督渠道,充分发挥了纪检信访监督作用。 C.为增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意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江市各校“三抓三促”活动,狠抓勤俭节约教育。 D.西沙群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不存在任何争议。中国最早开发经营、最早发现、最早管辖西沙群岛。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文化复兴,“复兴”何事? 近些年,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多方位复兴之势。应该说,诸多文化复兴的现象代表了中国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一种新自觉,深值嘉许。如果我们放宽视线,平心对待历史,而不仅仅以最近三四百年 的成效作为评估的尺度,便不能不承认,中国传统文化自有其不可 替代的价值,过去那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实应反省。 不过,我们也应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并不单一,而是充满了各种异质元素。朱维铮先生在1980年就反复强调:中国并不 存在一个“一贯的传统”。首先,不同时代留下的遗产并不一致, 既经累积,又常常混杂;其次,即使在某一特定时代中,不同人群的 行为和思考方式也自有特质。即以一个“善”字来说,其内涵固不 乏一些超时空的准则,具体表现却不免流动迁移,不但不同社群各 有一套道理,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也取舍各异。因此,面对 “复兴传统”的呼声,我们也不能不慎重思考:要“复兴”的是什 么“传统”? 据我的观察,近年最受欢迎的一本传统读物似乎是《弟子规》。这本出现于清代早期的童蒙读物在不少人那里已成“中国传统文化”

2012年浙江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昵(nì)称质(zhǐ)量衣钵(bō)因噎(yē)废食 B、刍(chú)议熟稔(rěn)露(lù)脸瘙(sào)痒难忍 C、奇葩(pā)笑靥(yǎn)当(dàng)真物阜(fù)民丰 D、绮(qǐ)丽木讷(nè)顷(qǐng)刻入不敷(fū)出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散文是倍受读者青睐的文体,古今中外的散文家凭借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文采斐然、脍炙人口的名篇。 B.上课铃声过后,他才慌慌张张地冲进教室,“报告”声刚落,同学们轰堂大笑,原来他衣服的纽扣错位了。 C.毋庸讳言,得过且过、敷衍塞责的教师确实存在,但像“最美女教师”张丽莉那样爱生如子、恪尽职守的人,才是教师队伍中的主流。 D.作为领导干部,面对群众时需要很强的亲和力,只有贴近群众,和颜悦色而不是急言厉色,才能真正听到群众的心声。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温总理对于一些地方房价还没有回到合理价位,调控不能放松的表态,让市场对楼市调控政策放松的预期落了空。 B.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从根本上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C.中国古典诗歌所用的许多物象,本是无情无知的,但经过历代诗人反复继承、运用和发展,积淀了丰厚的象征意蕴,成为传统的审美意象。 D.毒胶囊事件是继三聚氰胺事件后又一起惊世骇俗的丑闻,它再次给有关部门敲响了警钟:药品安全大如天,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加强和改进艺术评论工作,引领艺术创作和群众艺术鉴赏水平,纠正不良创作倾向,是艺

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含答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 语文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巾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 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代社会陆续出如现了诸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除了可发挥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专卖货物领域能够共同获利,既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卖的货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增加收入、补给军需等目标。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再根据需要持交子、关子、会子到指定的地区兑取现钱。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结算。它们的使用,弥补了货币的不足,节省了货币流通需求量。此后这种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绖济发展。(摘编自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2003年高考试题——英语(全国卷)

绝密★启用前 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英语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1.What is the man going to do? A.Open the window. B.Find another room. C.Go out with the woman. 2.What do we know about Peter Schmidt? A.He has lost his ticket. B.He is expecting a ticket. C.He went out to buy a ticket. 3.What do we know about mother and son? A.She wants to tell him the result of the game. B.She doesn’t like him to watch TV. C.She knows which team he supports. 4.What are the speakers talking about? A.Exam results. B.Time for the exam. C.Change of class hours. 5.What will the woman tell the man? A.Her company’s name. B.Her new address. C.Her phone number. 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 6.What is the pos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oman and the man? A.Wife and husband. B.Doctor and patient. C.Boss and secretary 7.What does the woman think about the man? A.He is not good to the children. B.He is not telling the truth. C.He sleeps too much. 8.Where does the woman want to go? A.An office. B.A fruit shop. C.A police station. 9.What does the woman have to do now? A.Wait for Mark at the crossroads. B.Walk ahead and turn right. C.Walk a little way back. 10.What exactly does the man want to find out? A.What people think of the bus service. B.How many people are using the bus service.

2003年全国统一高考数学试卷(理科)

2003年全国统一高考数学试卷(理科)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60分) 1.(5分)(2003?全国)已知x∈(﹣,0),cosx=,则tan2x等于()A.B.﹣C.D.﹣ 2.(5分)(2003?全国)圆锥曲线的准线方程是() A.ρcosθ=﹣2 B.ρcosθ=2 C.ρsinθ=﹣2 D.ρsinθ=2 3.(5分)(2003?全国)设函数若f(x0)>1,则x0的取值 范围是() A.(﹣1,1)B.(﹣1,+∞)C.(﹣∞,﹣2)∪(0,+∞)D.(﹣∞,﹣1)∪(1,+∞) 4.(5分)(2003?全国)函数y=2sinx(sinx+cosx)的最大值为()A.B.C.D.2 5.(5分)(2003?全国)已知圆C:(x﹣a)2+(y﹣2)2=4及直线l:x﹣y+3=0,当直线l被C截得的弦长为时,则a等于() A.B.C. D. 6.(5分)(2003?全国)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高为3R,在它的所有内接圆柱中,全面积的最大值是() A.2πR2B.C.D. 7.(5分)(2003?全国)已知方程(x2﹣2x+m)(x2﹣2x+n)=0的四个根组成一个首项为的等差数列,则|m﹣n|等于() A.1 B.C.D. 8.(5分)(2003?全国)已知双曲线中心在原点且一个焦点为F(,0),直线y=x﹣1与其相交于M、N两点,MN中点的横坐标为﹣,则此双曲线的方程是()

A.﹣=1 B.﹣=1 C.﹣=1 D.﹣=1 9.(5分)(2003?全国)函数f(x)=sinx,x∈的反函数f﹣1(x)=() A.﹣arcsinx,x∈[﹣1,1]B.﹣π﹣arcsinx,x∈[﹣1,1] C.﹣π+arcsinx,x∈[﹣1,1]D.π﹣arcsinx,x∈[﹣1,1] 10.(5分)(2003?全国)已知长方形的四个项点A(0,0),B(2,0),C(2,1)和D(0,1),一质点从AB的中点P0沿与AB夹角为θ的方向射到BC上的点P1后,依次反射到CD.DA和AB上的点P2.P3和P4(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设P4坐标为(x4,0),若1<x4<2,则tanθ的取值范围是() A.(,1)B.(,)C.(,)D.(,) 11.(5分)(2003?全国)等于() A.3 B.C.D.6 12.(5分)(2003?全国)棱长都为的四面体的四个顶点在同一球面上,则此球的表面积为() A.3πB.4πC.3D.6π 二、填空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满16分) 13.(4分)(2003?全国)在的展开式中,x3的系数是(用数字作答) 14.(4分)(2003?全国)使log2(﹣x)<x+1成立的x的取值范围是.15.(4分)(2003?全国)如图,一个地区分为5个行政区域,现给地图着色,要求相邻区域不得使用同一颜色.现有4种颜色可供选择,则不同的着色方法共有种.(以数字作答)

2003高考英语(全国卷)

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英语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1.What is the man going to do? A.Open the window. B.Find another room. C.Go out with the woman. 2.What do we know about Peter Schmidt? A.He has lost his ticket. B.He is expecting a ticket. C.He went out to buy a ticket. 3.What do we know about mother and son? A.She wants to tell him the result of the game. B.She doesn’t like him to watch TV. C.She knows which team he supports. 4.What are the speakers talking about? A.Exam results. B.Time for the exam. C.Change of class hours. 5.What will the woman tell the man? A.Her company’s name.B.Her new address. C.Her phone number. 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 6.What is the pos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oman and the man? A.Wife and husband. B.Doctor and patient. C.Boss and secretary 7.What does the woman think about the man? A.He is not good to the children. B.He is not telling the truth. C.He sleeps too much. 8.Where does the woman want to go? A.An office. B.A fruit shop. C.A police station. 9.What does the woman have to do now? A.Wait for Mark at the crossroads. B.Walk ahead and turn right. C.Walk a little way back. 10.What exactly does the man want to find out? A.What people think of the bus service. B.How many people are using the bus service. C.Which group of people use the bus service most often. 11.What does the woman say about the bus service? A.The distance between bus stops is too long. B.The bus timetables are full of mistakes.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新课标全国卷)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新课标全国卷)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学号填写在答题卡和答 卷密封线内相应的位置上,用2B铅笔将自己的学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卷纸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和平整。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11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通泌出,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童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葬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计葬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其次.处在相付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锐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

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全国卷

2017年高考新课标I卷语文试题解析(正式版)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含解析版)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 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 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使科技知识被使用者广泛共享之时,也往往使这部分知识因共享而贬值甚至被人遗忘。那么还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