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第二章 波和粒子 2.3 光是波还是粒子教案 沪

高中物理 第二章 波和粒子 2.3 光是波还是粒子教案 沪
高中物理 第二章 波和粒子 2.3 光是波还是粒子教案 沪

2.3 光是波还是粒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认识和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

(2)了解微粒说的基本观点及对光学现象的解释和所遇到的问题.

(3)了解波动说的基本观点及对光学现象的解释和所遇到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并了解人类的认识进入微观世界的途径和方法

(2)光学现象是与人类的生产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类在对光学现象、规律的研究的同时,也开始了对光本性的探究.

3、态度、情感、价值观

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辩证发展的过程.根据事实建立学说,发展学说,或是决定学说的取舍,发现新的事实,再建立新的学说.人类就是这样通过光的行为,经过分析和研究,逐渐认识光的本性的.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微观粒子运动与宏观质点运动时需要掌握的思想方法,尤其是不确定理论思想的建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这一章的内容,贯穿一条主线——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的发展过程.结合各节内容,适当穿插物理学史材料是必要的.这种做法不但可使课堂教学主动活泼,内容丰富,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唯物辩证思想教育.本节就课本内容,十分简单,学生学起来十分枯燥.课本所提到的内容,都是结论性的,加入一些史料不仅可能而且必要.

三、教学过程:

例1、下列实验中,能证明光具有粒子性的是( )

A.光电效应实验

B.光的双缝干涉实验

C.光的圆孔衍射实验

D.α粒子散射实验

1、列别捷夫光压实验说明了什么?光不仅具有能量,而且还有动量,光是物质的一种形式

光子的能量: E=hr=hc/λ

光子的动量 P=hr/c=h/λ

2、如何理解波粒二象性中的波动性?微观粒子的运动与宏观质点不同,没有一定的轨迹。我们只能用它在某处出现的几率大小来描述其运动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越强其波动性就越强,我们就说其“波长” 就越长。所以光的波动性表明光是一种概率波。其次,我们从下面实验中得到理解。

双缝干涉实验,在像屏处放置照相底片,并设法减弱光流强度。使光子一个一个地通过狭缝。

(1)曝光时间不太长,底片上只出现一些无规则分布的点子

点子、表现出粒子性,点子分布的无规则,表明光子没有一定的轨道(即不遵守牛顿动定律)

(2)曝光时间足够长(或强光短时间曝光),底片上出现规则的干涉条纹。

大量光子表现出波动性,光波强度大的地方——光子到达机会多的地方——光子到达几率大的地方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光的波动性看用是大量光子运动规律——一种几率波 结论:大量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波动性

个别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粒子性

从各种频率电磁波的探测来理解低频率光子容易显示波动性高频率光子容易显示粒子性

总之:我们要理解各种频率的电磁波,就必须综合运用波动观点和粒子的观点,这是由于波动性与粒子性是光所具有的不可分割的属性,即波粒二象性。从此我们已开始接触到微观世界具有的特殊规律。

3、如何从德布罗意公式理解:运动着的微观粒子都具有显著的波粒二象性?由于微观粒子的质量很小,所以波长相对宏观物体就大的多。他们相对易发生衍射现象。具有显著的波粒二相性。E 、P 是粒子的特征而r 、λ是波的特征

又如:光子说所阐述的光子的动量P=hr/c=E/c ;电磁说所阐述的辐射能具有的动量P=E/C

两学说一致的,可见,对于宏观物体来说不可想象的波粒二象性,

在微观领域里却

是不可避免必须承认的现实,不过,我们不可把光当成宏观观念中的波(经典波)也不可把光当成宏观观念中的粒子(经典粒子)

例题1:某电视机显像管中电子的运动速度为4.0×107

m/s ;质量为10g 的子弹运动速度为200 m/s .分别计算它们的德布罗意波长.

答案:根据公式

计算得1.8×10-11m 和3.3×10-34m 4、哪些事例证实了德布罗意波的存在?分子射线、原子射线以及质子、中子、电子衍射现象的发现

5、谁提出了微观领域的不确定关系?

海森伯在1927年提出了微观领域的不确定关系。1932年获诺贝尔奖

6、在微观领域哪些物理量不能同时确定?请写出关系式。

不确定关系是微观领域的普遍规律;一切微观粒子的位置与动量不能同时确定、能量与时间不能同时确定。 7、历史上对光的本性的认识: (一)光的微粒说一般,人们都认为牛顿是微粒说的代表,牛顿于1675年曾提出:“光是一群难以想象的细微而迅速运动的大小不同的粒子”,这些粒子被发光体“一个接一个地发射出来”.用这样的观点,解释光的直进性、影的形成等现象是十分方便的.

在解释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时,同样十分简便.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时,要发生反射和折射.在解释反射现象时,只要假设光的微粒在与介质作用时,其相互作用,使微粒的速度的竖直分量方向变化,但大小不变;水平分量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发生变化(因为在这一方向上没有相互作用),就可以准确地得出光在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一与实验事实吻合的结论.

说到折射,笛卡儿曾用类似的假设,成功地得出了入射角正弦与折射角正弦之比为一常数的结论.但当光从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时,发生的是近法线折射,即入射角大,折射角小.这时,必须假设光在光密介质的传播速度较光在光疏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大才行.

一束光入射到两种介质界面时,既有反射,又有折射.何种情况发生反射,何种情况下又发生折射呢?微粒说在解释这一点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为此,牛顿提出了著名的“猝发理论”.他提出:“每一条光线在通过任何折射面时,便处于某种为时短暂的过渡性结构2

/η≥??x p x 2

/η≥???t E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