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贫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人的发展视角

反贫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人的发展视角

反贫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人的发展视角

一、引言

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大量人口面临贫困和不公平的现实。反贫困研究旨在探索贫困问题的根源、机制和解决途径,以期帮助贫困人口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以基于人的发展视角为重点,探讨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研究。

二、贫困定义与评估

贫困定义的多样性使得准确衡量和定量分析贫困问题变得困难。通常,贫困可在经济、社会和人的维度上进行评估。以收入为衡量标准的绝对贫困定义,其问题在于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基本需求和发展权利。相对贫困定义则将贫困视为社会不平等的产物,但忽略了个体自身的发展状况。综合考虑这些问题后,基于人的发展视角提出了一种综合性贫困评估框架,即综合贫困指数,来更全面地评估贫困状况。

三、基于人的发展视角下的贫困机制

基于人的发展视角将人作为贫困问题分析的核心,强调人的发展权利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贫困机制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和制度方面的因素。经济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低收入、失业和资源分配不平等;社会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教育、健康和社会保障等基本服务的不足;制度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政府政策和制度环境的不健全。基于人的发展视角提倡在这些不同维度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并重视人的自主权、参与权和发展权。

四、反贫困的理论研究

1. 权力与社会正义理论

反贫困的理论研究离不开权力与社会正义理论。权力理论探讨了贫困问题背后的权力关系,强调权力对于资源分配和决策的影响。社会正义理论则关注贫困问题的公平性和正义性。这些理论提供了分析和改变社会不平等的观点和方法,为反贫困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2. 前沿发展理论

前沿发展理论是反贫困理论研究的重要分支,它强调贫困人口的积极主动性和参与性。社会资本理论探讨了社会网络对于贫困人口生活的影响。能力和机会理论则关注个体的能力发展和机会平等。这些理论通过关注贫困人口的内在发展潜力,强调贫困人口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和实践建议。

五、反贫困的实践研究

1. 教育与培训

教育是反贫困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机会,可以提高贫困人口的能力和机会,促进其自主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示范性教育项目如孟加拉国的非正规教育项目和巴西的学业奖学金计划等,提供了有效的实践范例。

2. 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

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是减轻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提供适当的福利待遇,可以有效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中国的扶贫政策和巴西的现金转移计划等,为全球反贫困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 制度建设与法治环境

制度和法治环境对于反贫困工作的顺利进行起着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的法制和制度体系,保障公平和正义,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挪威的反贫困制度和以色列的公平机会委

员会等,为制度建设和法治环境的实践提供了参考。

六、结论与展望

基于人的发展视角为研究和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经济、社会和制度因素的综合考虑,以及权力与社会正义理论等的运用,可以促进反贫困工作的深入发展。然而,反贫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仍面临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全球反贫困事业的发展

4. 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减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地区往往缺乏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供水和电力等,限制了贫困人口的生活和发展。通过投资和建设基础设施,可以改善贫困地区的交通、通信和生产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就业机会。例如,中国的“精准扶贫”政策中,重点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为贫困地区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条件。

5. 就业与产业发展

就业和产业发展是减贫的核心问题。通过创造就业机会和推动产业发展,可以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减少贫困现象。政府可以通过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农村产业和推动技能培训等举措,促进就业和产业发展。中国的农村产业扶贫和印度的“村上企业”计划等,为就业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 6. 社会参与与权利保障

社会参与和权利保障是减贫工作的重要方面。贫困人口通常面临社会排斥和权利受限等问题,限制了他们参与社会生活和发展的机会。通过提高贫困人口的社会参与能力和权利保障,可以促进他们的自主发展。例如,巴西的社区参与项目和南非的土地改革计划等,为社会参与和权利保障提供了有益实践。

综上所述,教育与培训、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制度建设与法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就业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参与与权利保障等因素都是反贫困工作中的重要方面。通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可以有效减轻贫困问题,提升贫困地区的发展水平。然而,反贫困工作仍面临许多挑战,如资源不足、政策执行不力、社会不平等等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全球反贫困事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全球合作,才能更好地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综上所述,贫困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严重问题,但通过综合多种因素的综合施策,可以有效减轻贫困问题,提升贫困地区的发展水平。教育与培训、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制度建设与法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就业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参与与权利保障等因素都是反贫困工作中的重要方面,每个因素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影响。然而,贫困问题依然存在许多挑战,如资源不足、政策执行不力、社会不平等等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全球反贫困事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全球合作,才能更好地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首先,教育与培训是减贫工作中的重要举措。通过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培训机会,可以提高贫困人口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从而增加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教育和培训不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解决贫困问题的长期战略。通过提供教育和培训,可以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对于减轻贫困问题也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提供相关福利政策,可

以帮助贫困人口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可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减少他们对外界援助的依赖。

此外,制度建设与法治环境对于减贫工作也至关重要。通过建立公平、透明、有效的制度和法治环境,可以保障贫困人口的权益和利益。制度建设和法治环境可以为贫困人口提供公平的机会,促进他们的发展和参与社会生活。

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减轻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通信、能源等方面的建设,可以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贫困地区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为贫困人口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

同时,就业与产业发展也是减轻贫困问题的关键因素。通过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农村产业和推动技能培训等举措,可以促进就业和产业发展,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减少贫困现象。中国的农村产业扶贫和印度的“村上企业”计划等,为就业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

最后,社会参与与权利保障是减贫工作的重要方面。贫困人口通常面临社会排斥和权利受限等问题,限制了他们参与社会生活和发展的机会。通过提高贫困人口的社会参与能力和权利保障,可以促进他们的自主发展。例如,巴西的社区参与项目和南非的土地改革计划等,为社会参与和权利保障提供了有益实践。

综上所述,教育与培训、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制度建设与法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就业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参与与权利保障等因素都是反贫困工作中的重要方面。通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可以有效减轻贫困问题,

提升贫困地区的发展水平。然而,反贫困工作仍面临许多挑战,如资源不足、政策执行不力、社会不平等等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全球反贫困事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全球合作,才能更好地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内在联系和策略研究——基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共3篇

关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内在联系和策略研究——基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共3篇 关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内在联系和策略研究——基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1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地都在不断推行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一系列对贫困地区进行改善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关系着国家的整体发展,其内在联系程度也非常紧密,而现阶段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为促进农村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将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探讨如何推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这些重要政策,并分析其内在联系以及未来的应对策略。 一、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指通过科学而精准的手段,对贫困人口进行有效的救助和帮扶。精准扶贫政策措施的目的,首先是要提升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确保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这一政策的实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正在积极探索和推进金融精准扶贫,综合运用“贷、担、保、富”等多种金融扶贫方式,为贫困地区提供各类展业用的财务权益,支持其产业发展和创业致富。在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财务支持,促进贫困地区的整体发展。

二、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指通过加强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等一系列措施,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变城乡差距。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建设新型乡村,推进和细化农村发展战略和政策,特别是要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产业链扩展和产业升级,建立起新的城乡相融、产供销对接、人才交流共享的发展机制。同时,金融手段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也尤为重要。金融机构可以支持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促进贫困群众的就业和创业,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三、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通过制度、政策等途径,实现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增强发展财富和各项权益的一种发展理念。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成就共同富裕必须保证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公正,并通过优秀的制度机制,实现全民受益,共享发展成果。金融供给侧改革要通过两个方面,一是逐渐建立市场化的监管制度,为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深化金融机构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在融资、贷款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支持,为共同富裕提供更加可靠的财务保障。 四、政策联系与应对策略 以上三个政策措施,实施起来均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和金融政策的配合,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在一定程度上趋于优

扶贫的理论、模式、难点及路径

扶贫的理论、模式、难点及路径 一、扶贫的主要理论 国外学者对扶贫开发问题的研究早于我国,他们称之为反贫困理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系统。 1、xx提出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纳克斯(Nurkse)在他的《不发达国家资本的形成》一书中认为,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经济中存在着两个恶性循环,一个是因为低收入而导致低储蓄、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再到低收入;一个是低收入导致低购买、低投资、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再到低收入。这两个循环相互作用,阻碍了经济发展,使得发展中国家一直处于经济缓慢发展和难以摆脱贫困的境地。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经济,走出贫困,就一定要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国民储蓄能力,进而促进资本的积累与形成。该理论指出了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主要原因,也为这些国家摆脱贫困指明了方法,但由于过于强调储蓄和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功用而受到非议。 2、xx的“低水平陷讲”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基本处在维持生命或者接近这一水平的均衡状态,也就是所谓的“低水平均衡陷讲”。他认为当人均收入低于人均收入这一理论值时,国民经济收入的增长就会被比国民经济收入增长更快的人口增长所抵消,从而使得人均收入倒回到维持生命的阶段;而当人均收入大于人均收入这一理论值时,国民经济收入增长又超过了人口增长,人均收入就会相应增加;然而一旦国民经济收入水平下降到与人口增长水平一致,那么这两者之间就会达到一种新的均衡。故在最低人均水平增长到人口增长率相等之间,就存在着所谓的“低水平均衡陷讲”。该理论分析了资本不足、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增长的阻碍,强调了资本积累和形成对摆脱“低水平均衡陷讲”的决定性作用。 3、舒尔茨的促进人力资本形成理论

文化贫困——农村贫困的一种分析范式

文化贫困——农村贫困的一种分析范式 内容摘要:贫困是中国转型中社会所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以往的研究多关注于与物 质层面,本文从贫困的一般理论入手,对贫困理论的发展进行了简要回顾,指出运用贫困理论在中国农村贫困研究中的重要性,分析了中国农村贫困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构建文化贫困分析范式的基本构想。关键词:文化贫困农村贫困分析范式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对于正在转型的社会形态的变化,有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社会向法理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等多种判断与界定,但诸种判断都没有把农民这个巨大的社会群体排斥在外,毫无疑问这种关注是以中国社会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民的贫困为分析背景的,经由此,中国的“三农问题”也经历了一个地区问题、经济问题、问题进而至事关全局的重要问题的过程。要彻底的解决横亘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这一世纪难题,首要的是要解决农民面临的贫困问题,舍此,其他的任何问题都无从谈起。然而目前对贫困的解释中,社会结构层次、贫困线与贫困地区,以及经验层次上的描述与对策性分析几乎占据了贫困研究的全部空间,而且以往的研究多关注于经济因素的分析,对贫困理论未予以应有的重视,忽视了文化与贫困、发展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这其中既潜伏了文化冲突的现实可能,又有可能导致因文化代际效应而出现“社会断裂”现象。在传统经济资源稀缺的前提下,经济贫困及其扶贫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然而,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贫困的含义与扶贫的任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和社会发展的地区差距背后是显著的知识水平的地区差距,知识发展与文化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政府转型的重要力量,进而,知识是解释中国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差距最重要的可控因素。中国能否解决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两大问题的关键是能否解决知识差距的问题。①当今中国反 贫困的核心任务是如何通过全面的反贫困行动实现社会弱势群体的全面发展,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而非解决单纯的吃饭问题。因此,本文的研究在于对贫困理论阐述的基础上引入文化贫困的分析理论与范式,对农村社会的文化贫困作一定的分析,研究的日的在于吸引学界对农村贫困中文化贫困的进一步关注,以便在农村社会转型中能纳入文化脱贫的战略,以更为全面的视角进行农村贫困解除的研究。一、贫困的理论回顾贫困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并且以各种方式与形态困扰人类 的生存与发展。贫困何以发生?何以再生?在社会变迁时期又如何变化?对此,有着来自于实践于各种理论的解释。一般认为,贫困是指在物质资料处于匮乏或遭受剥夺的一种状况,即人们生产和生活资料缺乏,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该定义既用于定量即绝对贫困,也可用于定性即相对贫困的描述。绝对贫困是指人们的收入达不到最低生理需要,相对贫困是指达不到社会公认基本生活水平线,远低于正常生活水平的群体。相对贫困普遍存在于各个社会中。但是基于物质或经济层面的贫困理论并没有完好的解释和解除农民的贫困,这从政策层面对农村政策的盲目性和脱贫行动的实际困境中毕现无遗,阿马蒂亚·森就更进一步将贫困解释为对人类基本能力和权

国内外贫困治理理论、政策比较研究

国内外贫困治理理论、政策比较研究 作者:欧阳琦 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5年第9期 欧阳琦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娄底417000) 摘要:国内外贫困治理理论和政策有一些共同点,也存在很大差异。在尊重我国国情,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下,我国在推进贫困治理进程中,可合理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的反贫理论 政策。 关键词:贫困治理;理论、政策比较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5-0263-03 贫困是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面临的挑战。促进发展,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人类孜 孜以求的理想。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基础差、底子薄,不平衡现象突出。建国以来,党和国家积极探索,不断消除贫困,努力推进共同富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推进贫困治理 的进程中,我们对国内外贫困治理理论、政策进行比较,在尊重我国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 原则下,可以对西方国家的反贫理论政策进行合理分析与借鉴。 一、国内外贫困治理理论比较 (一)国外贫困治理理论 1、马克思主义的制度贫困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制度贫困理论主要是以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贫困为研究对象。他认为,资本 主义制度是造成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的决定原因。无产阶级摆脱贫困的唯一出路是“剥夺者被 剥夺”,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消灭贫困、彻底消灭贫困。 2、西方经济学的贫困治理理论 (1)1943年,英国伦教大学教授保罗·N·罗森斯坦-罗丹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 《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工业化问题》,提出“大推进的平衡增长”反贫困理论。(2)1949年 普雷维发表了《拉丁美洲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详细阐述了“中心——外围”理论。(3)195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格纳蚋克斯(RagnarNarkse)出版了《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系统地提出了贫困恶循环理论。(4)1955年,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在 《略论“发展极”的概念》一文中,首先提出了“发展极”的概念和理论。(5)1956年,美 国经济学家纳尔逊发表了《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一文,提出“低水平均衡 陷阱”理论。(6)1958年,针对平衡增长理论模型的缺陷及其运用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 所面临的一系列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障碍,美国经济学家艾仁特·赫希曼(Albea·O·tIirschman)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不平衡增长”理论。(7)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在其代表作《亚洲的戏剧:一些国家的贫困问题研究》和《富国与穷国》中,详细地阐述了“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的贫困理论。(8)1969年,希腊著名的马克思 主义经济学家伊曼纽尔在《不平等交换:对帝国主义贸易的研究》中,提出了“不平等交换”

贫困概念的三维要素——贫困理论探讨之二.

贫困概念的三维要素——贫困理论探讨 之二 《脱贫与致富》2003年第七期刊发的《贫困概念的经典释义》一文,介绍了国际社会和一些著名经济学家、学者对贫困概念的经典解释或权威定义。如果对这些经典释义作进一步抽象分析,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关于贫困概念的定义至少包括三组基本要素(或称三维要素):贫困主体、贫困客体和贫困尺度。 例如,斯密在他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中,对贫富概念的定义是:“一个人是贫是富,就看他在什么程度上享有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在这句话中,“一个人”是主体;“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是客体;“什么程度”是尺度。 再例如,朗特里将贫困概念定义为:“家庭总收入不足以支付仅仅维持家庭成员生理正常功能所需的最低量生活必需品开支。”在这一定义中,“家庭”是贫困主体;“收入”是贫困客体;“维持家庭成员生理正常功能所需的最低量生活必需品开支”是贫困尺度。 还例如,英国社会学家皮特?汤森将贫困定义为:一个人缺乏参与社会惯例或社会所广泛认同的活动和享受普通生活水平所必需的资源。在这一定义中,“一个人”是贫困主体;“资源”是贫困客体;“社会惯例、社会广泛认同、普通生活水平”是贫困尺度。 本文认为,贫困主体、贫困客体和贫困尺度是构成贫困概念必不可少的三维基本要素,是贫困理论研究的三个基本范畴。下面,先对贫困主体、贫困客体和贫困尺度的涵义进行分述,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探讨贫困概念的一般涵义。 一、贫困主体 (一)贫困主体的涵义 "主体”一词是从哲学范畴引用而来,它是指有意识、意志和实践能力的人。社会是由有意识、有意志、有自已目的的人组成的。因此,具有一定地域空间和一定生产生活方式的社会也是主体。贫困是一种社会现象或社会存在。既然是社会现象或社会存在,那么就必然与人有关。因此,谈到贫困,不可能没有主体。不难理解,所谓贫困,实际上是指人的贫困或由人组成的社会实体的贫困。如穷人、贫困家庭、贫困群体、贫困阶层、贫困乡村、贫困地区、贫穷国家等等,这些都属于贫困概念中的主体要素。本文对贫困主体的涵义表述如下:贫困主体是指处于贫穷状态中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实体。 (二)贫困主体的类型 从人与社会的层次角度来看,贫困主体可分为两大类、六个层次(参见表1)。

新时代中国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

新时代中国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 范小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 曾在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农业部工作;2000年任农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2007年4月至2009年7月任农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办 公室主任、党组书记。2009年7月至2013年11月,任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 室主任、党组书记。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代表。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主编了《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研究》《扶贫开发常用词汇释义》《扶贫开发形势 和政策》《加入WTO以后的中国农业政策调整》《西藏农牧业发展方式研究》《西藏农牧业增 长方式研究》等书籍。 主持人语: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组织开展“新时代中国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很有意义。精 准脱贫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具决定意义的一场攻坚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 此高度重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30多次国内考察涉及扶贫,连续6年国内首次考察看扶贫,连续4年新年贺词讲扶贫,走遍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就脱贫攻坚作出上百次重要批示,在陕西延安、贵川贵阳、宁夏银川、山西太原、四川成都主 持召开5次跨省区的脱贫攻坚座谈会,在重要会议、重要时点、重大场合反复强调脱贫攻坚。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继续亲力亲为、驰而不息、一以贯之推进脱贫攻坚,半年来,几乎是逢会必讲。2017年10月18日,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6处论述脱贫攻坚,是 历次党代会报告中份量最重、内容最多的。10月25日,他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 外记者见面时强调,将举全党全国之力,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11月10日,他在亚太经合 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宣布,将持续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标。11月20日他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次全体 会议,研究部署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12月20日、29日,他在中央经济工作 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用大量篇幅阐述脱贫攻坚,就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出明确部署。12月31日,他在一字千金的新年贺词中用较大篇幅讲脱贫攻坚,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尽锐 出战,精准施策。2018年2月11日,即春节前夕,他专程赴四川凉山调研脱贫攻坚工作,并 于2月12日在成都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研究部署新阶段脱贫攻坚工作。3月30日,他主持 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2017年省级党委政府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情况的汇报,对打好脱贫攻坚战提出新的要求。总书记如此密集地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充分展现了他的强烈政治责任 感和历史使命感,充分表明了脱贫攻坚在总书记心中的份量和一抓到底的坚强决心。 总书记指出,这一轮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 性进展,显著改善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的新篇章。创 造了我国减贫史上最好成绩,促进了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构筑了全社会扶贫强大合力,建立了 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探索积累了“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 保证”“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坚持社会动员、 凝聚各方力量”“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等宝贵经验,要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反贫困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反贫困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作者:董小玲 来源:《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20年第02期 摘要:新中國成立以来,我国反贫困事业经历了社会救济式扶贫、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着力点的反贫困、以区域发展为主的开发式扶贫、整村推进与“两轮驱动”的综合性扶贫、以精准扶贫为特征的反贫困五个阶段。我国反贫困的经验主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府、市场、社会和个人“四位一体”协同参与,开展综合性扶贫。 关键词:反贫困;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世界意义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0.002 文章编号:1009-6922(2020)02-11-07 随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节点日益临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了决胜期。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针对反贫困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1]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人反贫困的理论与实践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创新发展并总结出其基本经验,能够清晰地展示出中国是以社会主义的方式推进反贫困事业,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中国的反贫困事业是在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的,而不是别的什么政党;中国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为指引实现消除贫困的伟大目标,而不是别的什么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总之,该研究不仅能够展现出中国特色的反贫困道路,体现出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和政治优势,还能够为其他国家的反贫困事业提供经验和借鉴。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反贫困的历史进程 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反贫困事业的实际状况,可以将反贫困事业的历史进程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社会救济式扶贫阶段(1949—1977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受前期战乱、政治动荡和恶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加之资本主义国家对新生的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采取的经济封锁,广大人民群众虽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但仍然生活在物资短缺、经济落后的艰难困境之中。对此,毛泽东代表广大中国共产党人向世界做出庄严宣告:“中央政府将领导全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进

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实践多重角色冲突及调适——基于角色理论的分析

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实践多重角色冲突及调适——基于角色理论的分析 作者:董丽晶刘贺朱二孟 来源:《理论导刊》 2020年第8期 董丽晶,刘贺,朱二孟 (辽宁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沈阳 110036) 摘要:驻村第一书记制度是以精准扶贫为切入,破局现行的村两委班子乡村治理格局,高 效结合国家治理与基层治理,助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乡村落地实施的重要举措。基于角色理论对驻村第一书记在扶贫工作中的国家治理代理人、乡村基层治理执行人和理性行 为人的多重角色进行分析,发现驻村第一书记在扶贫实践中因多重角色冲突面临着现实困境, 主要包括作为国家治理代理人却难以取信于村民、与村干部权力博弈引发基层治理难题、有限 代理权力与无限职责间的冲突等问题。从多重刚性任务的角色目标定位、双重治理角色期望间 的矛盾、项目定向任务的急迫性等方面,分析角色冲突背后隐含的原因,可通过多维提升驻村 第一书记角色认同,提升基层治理自主性、避免角色冲突,完善权力清单下的角色管理等措施 来进行调适。 关键词:角色理论;精准扶贫;驻村第一书记;角色冲突 中图分类号:D267 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0)08-0086-06 基金项目: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东北老工业城市治理问题研究”(XLYC1807249);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辽宁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贫困治理” (L18BGL031);辽宁省教育厅项目“辽宁省精准扶贫长效机制研究”(WQN201709)。 作者简介:董丽晶( 1978-) ,女,辽宁大连人,辽宁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辽宁大学公共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区域发展管理;刘贺(1994-),女,黑龙江黑河人,辽宁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发展管理;朱二孟(1993-),男,安徽宿 州人,辽宁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发展管理。 引言 驻村第一书记制度是在国家层面上,以精准扶贫为目标,改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提升乡村治 理能力的重要实践。这项制度意在选拔一批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精干务实的优秀干部,充实 到基层贫困地区进行定点帮扶;依据不同地区的实际状况,精准选配有才干的第一书记及工作 队驻村主导扶贫工作,确保全面打赢实现小康社会这场硬仗。驻村第一书记秉持国家治理意志,代表国家力量嵌入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力促深度融合各方力量,激发乡村治理内生动力,实现 脱贫致富。驻村第一书记作为精准扶贫的主力军,成为脱贫攻坚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力量。 当前学界对驻村第一书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价值作用、组织视角、行政嵌入、政策执行、 互动治理以及权责匹配冲突与耦合等方面。价值作用研究方面,谢小芹提出驻村第一书记制度 推动了基层治理公平正义的发展与建设,但也带来了双重双核治理的负面影响,她倾向于辩证 看待第一书记的价值作用(谢小芹,2016);组织视角研究方面,由驻村第一书记代表的国家治 理与村支书为代表的基层治理构成双轨治理,两种治理模式合作中可能会产生冲突,甚至导致“双头政治”下的信任危机(谢小芹,2017);行政嵌入研究方面,驻村第一书记制度被认为是

贫困概念的经典释义——贫困经济学理论探讨之一

贫困概念的经典释义——贫困经济学理论探讨之一 作者:谭诗斌 来源:荆州扶贫信息网 来源日期:2003-10-30 本站发布时间:2005-12-15 14:44:51 阅读量:820次 形式逻辑学认为,概念是反映客观现象或客观现象本质属性的基本思惟形式。概念的认识价值在于,能在对象中找到本质的、一般的东西。毫无疑问,科学的贫困概念则是反映贫困现象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因此,研究贫困问题,必须首先把握贫困概念的科学涵义。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贫困便一直成为迄今为止各社会形态中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对于贫困这一社会存在,人们可以从感性上直觉它,但似乎很难从概念上把握它。也就是说,对于社会中的贫困,人们能较容易地根据一些现象,如缺吃少穿、营养不良、没有足够收入、无法获得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等来作出感性判断,但真正对贫困作出抽象判断并对其一般概念给出准确、科学的定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经济背景下,贫困的特征是大不相同的。同时,不同的政治信仰、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不同社会身份的人,对于贫困的理解和评价也是大不相同的。正因如此,有些学者对贫困概念的科学涵义的可知性表示怀疑,陷入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困惑之中。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贫困是一个非常难以捉摸的概念”,“贫困一词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事情”(萨缪尔森著:《经济学》第14版,上册,第658页,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英国学者奥本海默也认为:“贫困本是一个模糊概念,它不具备确实性。它随时间和空间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而变化。” 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对“贫困”这一概念的涵义作出了种种解释。较为经典的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中国的传统解释——财货贫乏论 中国古汉语对“贫”、“穷”、“困”的释义主要是指处于财货匮乏的境况。关于“贫”,《说文》释义:“贫,财分少也。”《广韵·真韵》曰:“贫,乏也,少也。”关于“穷”,《广雅·释诂四》释义:“穷,贫也。”也就是说,“贫”与“穷”含义大体相同,都是指缺乏财物。但“贫”与“穷”有量或程度方面的差别。《左传昭公十四年》说:“大体贫穷相类,细言穷困于贫,贫者家少财货,穷谓全无家业。”《荀子·大略》道:“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为贫,至无有者为穷。”意思说“穷”比“贫”更为极端,即一无所有。关于“困”,《广雅·释诂四》释义:“困,穷也。”“困”的另一个涵义,是指处于艰难窘迫或无法摆脱的境地,即困境。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将“贫穷”和“贫困”释义为财物极为缺乏的艰难窘迫境况。 需要指出的是,《荀子·大略》关于“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为贫,至无有者为穷”的论述,阑明了物质上“贫”与“富”的相对性和可量度性。这一定义,要比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关于贫与富的定义要早2000多年。 在20世纪后期,对中国农村中存在的贫困现象,一种较普遍的说法是“食不裹腹,衣不

农村反贫困问题解决中社会工作的介入实践-农村研究论文-社会学论文

农村反贫困问题解决中社会工作的介入实践-农村研究论文-社会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社会工作在介入农村反贫困问题中具有着一定的专业优势,能够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原则以及专业的工作方法解决农村反贫困问题,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和实务领域,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运用增权赋能和优势视角,为农村反贫困问题提供理论上的指导,通过内力和外力推动模式,发挥农村贫困群体的优势,提升其脱贫的主动自觉性,从而解决贫困问题。 关键词:社会工作; 农村反贫困; 精准扶贫; Abstract:Social work has certain professional advantages in intervening in the anti-poverty problem in rural areas. It can solve the anti-poverty problem in rural areas by using the values, principles and

professional working methods of social work, and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winning the battle against poverty.At present domestic related research focus in the field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heoretical study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fu can use increases the power and advantages perspective,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rural poverty problem, through the internal force and external force driving mode, play the advantages of rural poverty groups, enhance their active consciousness, to reduce poverty so as to solve poverty problems. Keyword:social work; anti-poverty in rural areas; targeted poverty reduction; 近几年,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脱贫攻坚战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根据国家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18年之间,我国已经连续六年完成了减少千万贫困人口的任务。2018年我国共减少1386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比2017年下降了1.4个百分点。2018年农村贫困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村数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加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步伐进行部署,

经济学理论发展问题研究论文

经济学理论发展问题研究论文 迄今为止,学术界缺乏对思想、道德、精神等非物质原因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很少将人的思想、道德、精神等非物质素质作为人力资本或劳动力素质的重要方面,缺乏对人的思想、道德、精神等非物质素质与家庭收入、贫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相关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在反贫困实践中,缺乏思想、道德、精神等非物质反贫困或非物质扶贫措施(如思想反贫困或思想扶贫)的应用。探索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非物质原因,既是重大的学术关怀,又是经济发展和反贫困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思想原因 (一)思想 人的经济行为与其他行为一样,受其思想观念支配,受其思想心理驱使。思想是中性的,先进思想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反之则反。发展经济学家的论述已经涉及到人的思想观念及其转变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其“研究项目把‘发展’和‘不发达’的现实与思想观念结合起来”。佩雷菲特指出:“贫穷国家赶上富裕国家是可能的。追赶,首先是思想上的追赶。日本如果没有思想上的转变,还会是一个被贪婪的西方蹂躏的封建社会”,尤其是“竞争信念的思想主导着日本的发展。”而“满清的墨守成规、固守传统、敌视创新,,内战使中国在3/4的世纪里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失之交臂。但在10年

或20年之后,随着国民思想的解放,轮到把中国奇迹列入经济发展的历史不是不可能的。”刘易斯也认为,思想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要大于物质的力量并指出:“人是由他们应该如何生活的思想所激励的,这些思想能影响社会经济变化,并且是社会经济变化的首要力量。”“在不发达国家里,一个引人注目的事实通常是,这些国家如同缺乏资本和自然资源一样,在社会领域里缺乏各种思想以及实现这些思想的人。”赫希曼指出,思想观念的转变成为经济变革的障碍,经济发展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吴碧英指出:“扶贫要先扶思想,改变观念,在制定扶贫方针政策时重在唤起贫困者脱贫意识”。叶普万认为思想观念贫困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众多国内学者揭示了解放思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指出国民从“左”的、姓“社”姓“资”的、姓“公”姓“私”等思想困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发展。 (二)新思想 刘易斯认为,新思想是人们对创新、冒险等新事物的认可、接受的态度。具有某种新思想的人即为“新人”,新人善于抓住经济机会,在影响经济增长变化方面起最主要作用。第一,经济增长源于经济机会,“一旦人们抓住经济机会是可能的,经济增长就会发生”,或者“新机会引起了新的富裕”,“对于经济增长来说,基本问题是抓住机会。因此,经济增长的加速可能是由于新机会的出现,也可能是由于制度的变化允许抓住业已存在的机会,或者也可能是由于两者兼有。第二,经济机会又源于冒险、创新等新思想。“经济增长要求人们有

基于资产建设理论的中国反贫困政策研究

基于资产建设理论的中国反贫困政策研究 赵祁1,曾国平2 (1·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400055; 2·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 院,重庆400044) 摘要:“资产”是一个仅与富人或者是非贫困者相关的概念,穷人没有也不可能拥有资产是毋庸置疑的。政 府以及社会给予穷人的救助也局限在以收入为基础的现金和财物的补贴上。然而,收入补贴仅能维持最基 本的生活,并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基于迈克尔·谢若登教授提出的“资产建设理论”,资产能够带来用 收入难以比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穷人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资产账户,可以帮助他们逐步摆脱贫困,而不 仅仅是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文章通过对资产建设理论的理解以及“美国梦”示范工程的研究,提出中国反贫 困政策适当应用资产建设理论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资产建设;个人发展账户;反贫困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8-5831(2008)05-0060-03 现行大多数福利国家,对穷人的社会政策一直基于收入观点,即对穷人的判 定以收入为尺度,扶贫的措施也是以收入达到某个标准线以上为目标。这种政

策的基本假定是:贫困和困难产生于资源供应量的不足,所以解决方案是使供应 量更加充分。在穷人的世界里,资产是个陌生的概念,对于穷人,资产积累不被 鼓励,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不被允许。然而,当前以收入为基础的救助政策并 没有从根本上减少贫困,数以万计的家庭依然靠低保金维持着最基本的生活。 在从收入角度无法找寻答案的时候,选取角度的正确性便值得怀疑。收入是否 是贫困的唯一尺度呢?在依靠收入补贴不能摆脱贫困的时候,还有什么途径可 以走出贫困的漩涡呢? 一、赋予穷人资产———资产建设理论的提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谢若登在《资产与穷人》一书中,打破传统福利 政策领域以收入为基础的救助政策,率先提出“资产建设理论”的概念。他认 为,收入只能维持消费,而资产则能够改变人们的思维和互动方式。收入只是贫 困的一种尺度,一种忽视了家庭福利的长期动态的尺度。穷人之所以为穷人,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