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中药鉴定学

名词解释1中药鉴定学
名词解释1中药鉴定学

《中药鉴定学》题库-名词解释

1. 中药鉴定学:中药鉴定学是研究中药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一门应用学科。

2. 中药品种鉴定:中药品种鉴定是指对中药真实性和基原的鉴别,它是中药鉴定学的首要

任务。

3. 中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包括中药材、

饮片和中成药。

4. 霉变:即是霉菌在药材表面或内部滋生的现象。

5. 走油:又称“泛油”,是指某些含油药材在贮藏不当时油分“溢出”或某些药材在受潮、

变色、变质后表面呈现油样物质的变化。在贮藏上必须采取低温、低湿环境和减少与空气的接触为基本措施。

6. 发汗:是将某些药材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蒸煮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外溢,

质地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这种方法习称“发汗”。

7. 钉头:指矿物或较坚硬药材表面乳头状突起。

8. 变色:药材储存不当,导致颜色发生变化的变质现象。

9. 车轮纹:指药材横切面上有较稀疏的放射装纹理,其颜色不一,一直延伸至中心部,并

相间排列成车幅状。是由维管束或木质部与射线相间呈放射状而成。

10. 细胞间隙腺毛:指存在于大型薄壁细胞间隙的腺毛。

11. 朱砂点:指药材横切面上棕红色小点,色如朱砂。

12. 虎皮斑:指炉贝表面具有棕色斑点,色如虎皮,习称虎皮斑。

13. 马牙嘴:炉贝外层两鳞瓣大小相近,顶端稍尖多开口,称“马牙嘴”

14. 怀中抱月:川贝母中的松贝,形状呈圆锥形,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

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

15. 狮子盘头:指一些根及根茎类药材头部膨大,并且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形如狮

子头,如党参。

16. 通天眼:羚羊角无骨塞部分的中心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道,直通角尖。

17. 合把:羚羊角环脊之间有一定距离,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习称合把”。

18. 二杠:为具有一个侧枝的花鹿茸。

19. 单门:指有一个侧枝的马鹿茸。

20. 莲花:指有两个侧枝的马鹿茸。

21. 当门子:在香囊中位于囊孔口处,呈不规则圆形或颗粒状的麝香仁,为麝香仁之佳品。

22. 冒槽:用特制槽针从麝香囊口插入,转动后抽出槽针检视,槽内的麝香仁应有逐渐膨胀

高出槽面的现象,习称“冒槽”。

23. 豆瓣砂:呈粒状,方圆或多角形,色暗红或呈灰褐色,质坚,不易碎的朱砂。习称“豆瓣

砂”。

24. 佛指甲:指蕲蛇尾部骤细,其末端有三角形深灰色的角质鳞片一枚,类似手指甲。

25. 条痕:将矿物在无釉瓷板上摩擦,留下的痕迹称条痕。

26. 错入组织:少数种子的种皮和外胚乳的折合层,不规则地伸入于内胚乳中,形成错入组

织,如槟榔。

27. 星点:指大黄根茎横断面可见的暗红橙色的放射状小点,环列或散在,如星星点缀。其

为大黄根茎髓部的异常维管束,放射状纹理是异常维管束的射线。

28. 方胜纹:指药材蕲蛇背部由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菱方形斑纹。

29. 鹦哥嘴:天麻顶端有红棕色至深棕色干枯芽苞,习称“鹦哥嘴”或“红小瓣”。

30. 镶嵌细胞:有的果实内果皮以5~8个狭长的薄壁细胞互相并列为一群,各群以斜角联合

呈镶嵌状,称为“镶嵌细胞”

31. 菊花心:指药材横切面上细密的放射状纹理,通常纹理外端较宽,近中心部纹理细密,

形如开放的菊花,主要是由木质部射线与韧皮射线交错而成。

32. 菌核:是菌丝密结成的颜色深、质地坚硬的核状体,是菌丝抵抗外界不良环境的休眠体,当条

件良好时能萌发产生子实体,如茯苓。

33. 蚯蚓头:指药材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横向环纹,状如蚯蚓。

34. 道地药材:指质量优良的药材,它是在适宜的地理条件、合理的栽培方式、最佳的采收时间和

优良的加工技术基础上形成的。

35. 挂甲:又叫“透甲”。指牛黄用清水调和后,涂于指甲上,能使指甲染成黄色并经久不褪的现

象。

36. 云锦花纹:云锦花纹指何首乌药材横切面上散列的云朵状花纹,并具色彩。

37. 乌金衣:牛黄表面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

38. 过桥:黄连根茎部分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

39. 珍珠盘:银柴胡根头部略膨大,有多数密集的疣状突起的芽苞或茎的残基,习称“珍珠

40. 芦碗:人参根茎上的凹窝状的茎痕习称芦碗。

41. 罗盘纹:商陆根横切面木部隆起,形成数个突起的同心性环纹(异常维管束),俗称“罗

盘纹”。

42. 油胶树脂:含有挥发油和树胶的树脂称油胶树脂。

43. 翘鼻头:蕲蛇的头在中间稍向上,呈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习称“翘鼻头”。

44. 连珠斑:蕲蛇腹面黑色的类圆形斑块,习称“连珠斑”。

45. 凤眼圈:指防风药材断面皮部棕色或浅棕色,木部浅黄白色,形成明显的层次,如凤凰

眼睛棕黄分明。

46. 珠光:又称“彩光”,指珍珠特有的彩色光泽。

47. 艼:指参类药材短小根茎上附生的不定根。

48. 金包头:指毛知母顶端被残留的金黄色毛须及浅黄色叶痕及茎痕所包被。

49. 芦头:指根类药材顶端带有的盘节状短根茎。

50. 剑脊:指乌梢蛇脊部高耸呈屋脊状,俗称“剑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名解

名解部分 洪秀全 洪秀全(1814—1864),原名洪仁坤、小名火秀,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称“天王”,广东花县人。农民家庭出身,自幼家境贫寒。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与冯云山、洪仁玕等人创立拜上帝教,以图“唤醒世人”。撰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公元1851年元旦,洪秀全率众于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始。 拜上帝会 拜上帝会,亦称“拜上帝教”,是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特殊组织,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19世纪中期,洪秀全受基督教布道书《劝世良言》的影响,在家乡广东花县组织拜上帝会,并模拟《劝世良言》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书,作为该会教义,同时又制定了宗教仪式与会规。洪秀全自称上帝次子,称耶稣为天兄,并将此作为组织管理农民起义队伍的手段。拜上帝会虽曾得益于基督教,但在许多方面与基督教大相径庭。洪秀全以拜上帝会为组织形式,以会员为基本力量,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 永安建制 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今蒙山)后,相继建立起各项制度,史称永安“封王建制”。主要内容有:确定官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西王以下诸王均受东王节制;颁行天历,废除清朝纪年;建立圣库制度;令人民蓄发;刊行官方文书。太平天国初具建国规模,进一步巩固了金田起义以来的斗争成果,大大提高了太平军的战斗力,为太平军的出省作战和迅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湖口大捷 湖口大捷是太平军粉碎清军水陆进攻、扭转西征战局的关键一战。公元1855年初,湘军反扑九江。太平天国派石达开等率军西援。西征援军到达江西湖口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与清军相持一月有余。同年2月,太平军突袭湘军水师,湘军大败。同时驻守九江的太平军很好的配合了湖口的战斗。湖口大捷的胜利,扭转了西征军湘潭战后连续败退的局面,太平军从此乘胜西进,全面反攻。到1856年,湖北东部,江西和安徽的大部分均为太平军所控制。 三河大捷 三河大捷是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在安徽三河镇歼灭湘军精锐李续宾部的一次著名战役,也是太平天国战争史上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著名范例。1858年,李续宾率部进攻三河,陈玉成得知三河危急的消息,星夜驰援三河,在当地军民的配合下,以正确的战略战术,全歼清军。三河大捷是继浦口之役之后又一次胜利之役,复苏了后期太平军的士气,扭转了内讧后的危局,保卫了太平天国在安徽的根据地,迫使清军从安庆外围撤走,安庆之围不战而解。

中基(名词解释)

1、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或加释:奇,异也。恒,常也。因其形似腑,而功能似脏,非脏非腑,故名) 2、精——中医学中有三种不同的概念:⑴泛指人体一切有用的成分;⑵专指肾中所藏之精;⑶世界上所有气当中的精粹部分。(前二义必答) 3、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出疾病的本质,并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 4、血瘀——是指血液运行迟缓,流行不畅,甚则血液瘀结停滞成积的病理变化。 5、阳盛格阴——是指邪热极盛,阳气被郁,深伏于里,不得外达四肢,而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1、肾主纳气——指肾有帮助肺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2、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3、外环境——机体的外界环境指自然与社会环境而言,(1分)主要包括时令气候因素、地域因素、生活居处与工作环境等。(2分) 4、逆治——又称正治,是指逆疾病的临床表现性质而治的一种最常用的治疗法则,即是采用与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2分)适用于疾病征象与疾病的本质相一致时的病证。(1分) 5、三焦——其一是指六腑之一,即脏腑之间和脏腑内部的间隙互相沟通所形成的通道。(2分)其二是指单纯的部位概念,即膈上为上焦,膈下脐上为中焦,脐下为下焦。(1分)1、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或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中医学把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称之为互根。) 2、塞因塞用——指使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 3、药复——病后滥施补剂,或药物调理运用失当,而致复发者,称为药复。 4、离经之血——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血液不能在脉内循行而溢出脉外时,称为出血,即“离经之血”。 5、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肝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精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精血互生互化;(2分)血、精都是以水谷精微为物质基础,二者的密切关系,称为精血同源。(1分) 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2、阴胜则阳病——阴胜是阴邪侵犯人体,使“阴”亢盛所致的一类疾病。由于阴能制阳, 故阴胜时必然会损耗和制约机体的阳气,导致其虚衰,故说“阴胜则阳病”。 3、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不断运动、活力很强,无形可 见的精微物质。 4、血虚——指血液虚损不足, 营养功能减退, 脏腑组织器官失养的病理状态。 5、脾主运化——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1、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2分)适用于食积腹痛、热结旁流等实性病证。(1分) 2、疠气——是指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1、稷下学宫 就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办学形式,就是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场所,也就是当时私学空前发展的一个标志,意味着封建制官学的萌芽。就是春秋用士、养士发展而来,就是有教师有学生、有教有学的教育机构,属官学与私学合营性质。 2、《论语》 《论语》就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与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3、有教无类 就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就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与时间上又不允许的人,都有可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4、学而优则仕 就是孔子选拔人才的方针,就是子夏概括的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义就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培养与选拔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为平民从政开辟了道路,促进了私学的勃兴,有利于封建官僚制的形成。 5、性善论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期孟子首先提出。性善论就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性善论就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6、性恶论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遗传、环境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就是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 7、《学记》 《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就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乐正克的著作,就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与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对先秦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作了全面的总结与概括,论述了教育作用、目的与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与方法以及教师及师生关系,对有关教育学的基本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8、太学 太学的本义就就是儒家经典中所说的大学,我国古代官立高等学府,中央官学的核心。大学之名始于西周,就是天子之学辟雍的别名。公元前124年,朝廷为五经博士配备一定数额的弟子,就成为汉代太学的开端,以后历代大多都有太学,属中央官学,大学性质。招收学生资格历代多有变化。太学的建立,使地主阶级有了培养统治人才的正式大学,标志着中国古代封建官立

中药鉴定学整理

中药鉴定学 名词解释: 1、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发重要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即“保质寻新,整理提高”。 2、道地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区域内所产的药材,并且生产较为集中,具有一定栽培技术和采收加工方法,质优效佳,为中医临床所公认。 3、性状鉴定:是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的鉴定方法,来鉴别药材的外观性状。 4、星点:是指大黄根茎横切面中髓部较大,有异常维管束环列或散在。 5、云锦花纹:是指何首乌的横切面皮部环列4~11个异型维管束,如同散列的云朵状花纹。 6、鸡爪黄连:是指多分枝,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的黄连,习称“鸡爪黄连”。 7、过桥:是指味连根茎中节间表面平滑如茎秆,习称“过桥”。 8、芦头:是指根类药材顶端残留的根状茎或茎基,习称“芦头”。 9、芦碗:是指草本植物药材根茎部分每年地上茎枯死后留下的凹窝状茎痕,因中心凹陷似碗形而习称“芦碗”。 10、艼:人参上的细长横伸的不定根习称“艼” 11、鲜地黄:是指地黄秋季采挖,除去芦头及须根,洗净,鲜用者习称“鲜地黄”。 12、生地黄:将鲜地黄徐徐烘焙,至内部变黑,约八成干,捏成团块,习称“生地黄”。 13、朱砂点:是指药材断面散在的红棕色油点,如茅苍术。 14、起霜(吐脂):茅苍术断面暴露稍久,常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习称“起霜”。 15、怀中抱月:是指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的松贝。 16、鹦哥嘴:天麻顶端有红棕色之深棕色干枯芽苞,习称“鹦哥嘴”。 17、冬麻:是指质地坚实沉重,有鹦哥嘴、断面明亮、无空心的天麻。 18、春麻:是指质地轻泡,有残留茎基、断面色晦暗、空心的天麻。 19、发汗:是指药材在加工过程中为了促使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剌激性,或有利于干燥,常将药材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这种方法称为“发汗”如:茯苓、厚朴。 20、桂通(官桂):是指剥取栽培5~6年生幼肉桂树的干皮和粗枝皮、老树枝皮,不经压制,自然卷曲成筒状。 21、企边桂:是指剥取十年生以上肉桂树的干皮,将两端削成斜面,突出桂心,夹在木质的凹凸板中间,压成两侧向内卷曲的浅槽状。 22、板桂:是指剥取老年肉桂树最下部近地面的干皮,夹在木制的桂夹内,晒至九成干,经纵横堆叠,加压,约一个月完全干燥,成为扁平板状。 23、绢状茸毛:是指马钱子表面密被的,呈灰棕色或灰绿色,自中央向四周呈辐射状排列,有丝样光泽的茸毛。 24、间隙腺毛:是指存在于栅栏组织或薄壁细胞的细胞间隙中,头部单细胞,呈不规则囊状。 25、铁皮枫斗:是指兰科植物铁皮石斛的茎,除去杂质,减去部分须根,边加热边扭成螺旋形成弹簧状,烘干而成,习称“铁皮枫斗”(耳环石斛)。 26、铁皮石斛:是指将兰科植物铁皮石斛的茎切成段,干燥或低温烘干而成的药材。 27、二杠、大挺、门庄:花鹿茸的锯茸呈圆柱状分枝,具一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离锯口约1cm处分出侧枝,习称“门庄”。 28、条痕色:是指矿物在白色毛瓷板上画过后所留下的粉末痕迹的颜色,称为条痕色。 选择题: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详解

2016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闭关政策:清政府从1757年开始施行的对外交往政策。下令只限开放广州一口通商,严格控制对外贸易。之后连续颁布了许多条文,对外国人的各方面活动及华夷交往等都做了细致的规定;一方面它是落后的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清朝统治集团民族狭隘性的表现。结果:丧失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华民族长期隔绝在世界潮流之外。 2、虎门销烟:禁烟运动中林则徐主持查禁和销毁鸦片的著名事件。鸦片输入给清朝统治带来严重危机,道光皇帝采取了禁烟派的主张,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在林则徐的主持下,于1839年6月3日至25日在虎门海滩将所有缴获的鸦片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但也成为鸦片战争导火线。 3、领事裁判权(又称治外法权):列强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的该国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管辖的特权。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开始规定此特权,接着美、法、俄、日等国也相继在中国取得了此项特权。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华侨民犯罪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而只能由各该国领事,按照各国的法律进行裁判。这项规定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权。 4、片面最惠国待遇:指缔约国一方得以均沾对方给予第三国的一切条约权益,但并不给予对方对等权益。始于《虎门条约》规定,此项条款为英国和其他国家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互相援引,攫取各种侵略权益开创了恶例。 第二章: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 5、拜上帝会:是一个以宗教为形式的农民革命组织,是洪秀全用以组织进行革命的工具。它继承历代农民革命的传统,吸收西方基督教教义中的“一神教”思想和“平等”观念,以及古代“大同”思想,宣扬“神天上帝”的无上权威,树立起一神教思想。拜上帝会使洪秀全个人的宗教理想现实化,进一步激扬了他的宗教狂想。在整个太平天国时期,都以拜上帝教为思想武器,进行宣传组织工作。后随太平天国失败而消亡。 6、湘军:晚清由曾国藩招募湘勇编练的一支军队。1853年,曾国藩受咸丰皇帝命去长沙帮办团练。他以湘勇为基础,实行勇丁由将官亲自招募的制度,同时对士兵灌输以封建伦理纲常,并进行严格军事训练,全军统辖于曾国藩。湘军以营为单位,其主要将领有左宗棠、刘坤一等。曾国藩和湘军成为清朝反动统治的重要支柱。 7、圣库制度:太平天国实行的一种公有共享制度。圣库即国库。规定个人一切财产及战利品皆应上缴圣库,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由圣库供给,违者治罪。肇始于起义之初,广泛推行于定都天京时期。它的实行对太平天国初期的胜利起了积极作用,后随着财货来源丰富逐渐名存实亡。 8、永安建制: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后相继建立的各项制度。主要内容:确定官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颁行天历,废除清朝纪年。永安建制为太平天国运动迅速发展奠定了政权基础。 9、亚罗号事件:1856年围绕中国商船亚罗号进行的中英交涉。1856年10月8日,中国商船“亚罗”号,因窝藏海盗,受到广州水师搜查,船上海盗被捕。而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却称该船为英船,要求立即释放被捕人犯,向英道歉。但当叶名琛把人全部送还时,巴夏礼仍然拒收,后英军悍然向广州发动进攻。亚罗号事件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10、马神甫事件:亦称西林教案,是法国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而制造的借口。1853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潜入广西西林县,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1856年,知县逮捕马赖及其爪牙,将其处死。法国遂以此为借口,于次年联合英国出兵侵华。 11、《瑷珲条约》:1858年奕山与沙俄总督在瑷珲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为:沙俄割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乌苏里江以东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黑龙江、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1860年订立中俄《北京条约》时清政府始予认可。 12、《天津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俄、美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58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 名词解释: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五脏为中心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生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所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救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的一种运动规律。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和实物相互感应而交合,达到最佳状态,以及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过程中。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主维持和自主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自愈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相生:即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承: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生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又称“倍克”。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化物质。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津液:是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诸子百家: 指先秦至汉初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后用作当时各学派的总称,泛指学派众多,习惯上就是指“九流十家”,即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加上纵横家、杂家、农家,合称“九流”,再加上小说家则称为“十家”。 2.科举制度: 所谓科举制度,就是封建王朝的一种选士制度。因为它是采取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封建国家所需要的各级官吏的一种制度而得名。基本方法是,由国家设立科目,通过逐级统一考试,按成绩选录人才,分别授予官职。 3.博士祭酒: 博士――太学的教授称博士,其主要职责是“掌教弟子”,以教学为主。但“国有疑事”仍应“掌承问对”,即参加朝廷的政治、学术讨论。此外,还有“奉使”及巡视地方政教等工作。众博士通常推举一名德高望重、明达渊博者为首,西汉称为“博士仆射”,东汉称“博士祭酒” 4.“六学二馆”: ?中央官学有直系和旁系两大系统: 直系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等六学?旁系有:门下省的弘文馆和东宫的崇文馆等两馆 这二馆与国子监所辖的学校又称为“六学二馆” 5.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官师合一”)__学术和学校都掌握在官府中,典章制度、图书、文物等都收藏在宫庭里,担任教师官职的是一些世代相传的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文化官吏。“古代惟官有学,而民无学,其原因,一则惟官有书,而民无书,一则惟有其器,而民无器也。”“学术既专为官有,故教育亦非官莫属。”(黄绍箕《中国教育史》) 6.连中三元: 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 7.“焚书坑儒”: 是秦代统制文化学术、镇压知识分子的事件。秦始皇三十四年,以淳于越为代表的儒生向秦始皇进谏,要求废除郡县制,恢复分封制。儒生攻击朝政,主张“师古”,正是从“六艺”中寻找论据,针对这类争议,李斯等人认为,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

《中药鉴定学》复习总结 一、名词解释(白皮书的重点) 1.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 用学科。它是在继承中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研究和探讨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质量标准及寻找新药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发汗: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 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等) 3.走油(泛油):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 出油样物质。 4.内涵韧皮部(又称木间韧皮部):为异常构造就是在次生木质部中包埋有次生韧皮部。 5.星点:是指大黄根茎中央的髓部有异常维管束散在或环列。 6.云锦花纹:指何首乌断面皮部有4到11个异常维管束环列。 7.菊花心:药材断面维管束与较窄的射线相间排列成放射状,似菊花心。 8.过桥:味连节间表面平滑如茎秆。 9.晶鞘纤维:韧皮部及木质部纤维,周围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方晶。 10.芦头:根类药材顶端残留的根状茎。 11.芦碗:芦头上的数个圆形或半圆形凹窝状已枯茎痕。 12.艼:人参的不定根。 13.金井玉栏:指药材横切面皮部白色,木部黄色(桔梗) 14.蚯蚓头:防风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 15.狮子盘头:党参根头部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茎痕的顶端成凹下圆点状。 16.怀中抱月:松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包小瓣,未包部分成新月形。 17.鹦哥嘴:天麻顶端具有红棕色至深棕色干枯芽胞。 18.气孔指数: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100\(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同面积的表皮细胞数) 19.栅表比:一个表皮细胞下平均栅栏细胞数目。 20.脉岛:叶脉中最微细的叶脉所包围的叶肉单位。 21.脉岛数:是指每平方毫米面积中脉岛的数目。 22.萌发孔:3孔沟(金银花);3个突起萌发孔(红花) 23.嵌晶纤维:纤维次生壁外层嵌有一些细小的草酸钙方晶或砂晶,如麻黄。 24.方胜纹:蕲蛇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v”形斑纹17-25个。其“v”形的 两上端在背中线上相接。

近代史名词解释全(1)

三国干涉还辽:1985年中国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日本则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俄、德、法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皖系军阀——段祺瑞 直系军阀——冯国璋 奉系军阀——张作霖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遵循“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希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超越和发展,具有进步意义。但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所描绘的理想天国,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从未实行。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的统筹全局的社会发展方案,这是一个带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纲领。它的出现,表现了太平天国领导人学习西方“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然而这些措施未能真正实行。 借师助剿:在太平天国进军江南时,清朝地方官闻风丧胆,有人建议把镇压太平军的希望寄托在借助外国军队上,这就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的“借师助剿”方略。 公车上书:公元1895年4月,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派李鸿章赴日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是年,康有为在京会试,他号召各省举人一千三百余人联名上万言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震撼全国。史称“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了“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开始变法,在此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运动遭到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维新失败。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虎门销烟:道光1839年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共销毁鸦片2376254斤。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国主义的光辉一页。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平壤之战:发生于1894年9月15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七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但清军总统(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于午后四时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六天里,清军狂奔五百里,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占领朝鲜全境。 黄海海战:发生于1894年9月17日,是发生于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海面的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 海战的结果是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广甲”逃离战场后触礁,几天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1.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也称为“五伦”。 孟子所提出的以“明人伦”为中心的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为主体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2.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 孔子的“因材施教”主张改变以往教育“批量生产”的弊端,通过了解学生的特性,使用相对适当的教学方式令学生可以更容易接受学习。 3.有教无类:就是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能入学,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国别”,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有教无类”打破文化垄断,让平民百姓可以接受学习,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使更多的人可以受益,符合教育事业发展趋势。 4.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 -前476 )战国(前475-前221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争鸣”的出现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达到空前活跃的状态,产生了大量有思想的理念,同时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经验的丰富。 5.学而优则仕: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 鼓励更多的寒门子弟努力学习,通过学习获得一官半职。但同时也形成了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 6.积微见著:知识是不断积累的。才性虽低,锲而不舍,也可以成绩卓著。 纠正学子一跃而就的错误思想,培养学子正确的学习态度。 7.兼陈中衡:具体说就是“兼陈万物中悬衡焉”,“兼陈”就是把事物的各个方

面或各种情况都展示出来,摆列开来。“中衡”就是通过比较权衡而确定或选择适当的、中正的,有时也简称为“兼权”。 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这就要求在教育中要教导人们辩证的学习。 8.化性起伪: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 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意义,注重后天的教育,认为人的贵贱、智愚、贫富都决定于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9.“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性”指先天素质,“习”即习染。 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0.性善论:是一种对人性的看法,认为人之本性趋向善,行善比作恶要容易。 教育以巩固善性和预防“恶”性的沾染为主。 11.性恶论:是对人性的一种看法。主张人之本性趋向恶,作恶比向善要容易。 “性恶论”否定了先天道德论,在一定意义上具有进步意义,在教育理论上也有更积极的意义。 12.道法自然:老子认为,"道"虽是生长万物的,却是无目的﹑无意识的,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主宰和支配万物,而是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发展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 强调教育要不折不扣地遵循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施教。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部分[1]

名词解释: 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由孙中山、黄兴发起,以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为基础,于1905年8月成立于日本东京。孙中山为总理,黄兴等分任执事、评议、司法三部工作。其革命纲领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革命主义。发刊《民报》,批判康有为、梁启超的保皇派理论,宣传革命思想。自1906年起,先后发动萍浏醴起义、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各省响应,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后,于1912年8月改组为国民党。 《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1908年冬被日本政府封禁,1910年初在日本秘密印行两期后停刊。共出二十六期,另附《天讨》增刊。主编及主要撰稿人为胡汉民、汪兆铭、章太炎、朱执信、宋教仁等。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批驳保皇派梁启超《新民丛报》反对革命的谬论,秘密运往国内各地,对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核心。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民族主义是要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是要用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反对少数富人专利,贫富不均,建立社会平等的国家。旧三民主义曾经是资产阶级宣传和动员群众的强大思想武器。1924年孙中山重新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的三民主义,是为新三民主义。 萍浏醴起义:1906年,湘、赣等省灾荒严重,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同年秋,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由日本回国,在湖南浏阳、醴陵一带宣传革命,联络会党首领龚春台、萧克昌等,准备于次年1月举行武装起义。后因事泄,仓促于12月4日起事。龚春台发布檄文,称“中华国民军南京革命先锋队都督”,率部连克浏阳、醴陵等地。江西萍乡安源煤矿工人闻风响应,纷纷投向革命,众至数万人,长江中下游同时震动。东京的同盟会总部获悉后,即派宁调元、胡瑛、杨卓林等回长江一带,请求响应。清廷急调湘、鄂、赣等省清军围剿革命军。革命军苦战月余,最后失败,刘道一、萧克昌、蔡绍南及群众数千人。 广州黄花岗起义:同盟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的起义。1911年1月,同盟会设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于香港,以黄兴、赵声为正副部长,并在广州设秘密据点数十处。4月初,从海外和内地同盟会会员中挑选八百名敢死志士,组成先锋队,准备于13日分十路进攻总督署各要地。后因人员及军械未及时运到,决定延至27日发动,改十路为四路进攻。当日下午,黄兴率先锋队一百人,进攻两广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遁。后与李准卫队相遇激战,黄兴中弹断右手两指,率十余人且战且走,最后仅剩黄兴,渡江到河南脱险,化装逃往香港。事后有人收得此役中的殉难者的遗骸七十二具,合葬于广州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华兴会: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黄兴与陈天华、宋教仁等于1904年2月创立于长沙,并专设同仇会联络会党。以“驱逐鞑虏,复兴中华”、“同心扑满,当面清算”为号召。次年11月拟在长沙、常德、湘潭等五路同时起事。相约湖北革命党即时响应,占领两

中国医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砭石:是一种锐利的楔型石块,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用来切开脓肿和排脓放血。 2.灸法:通过对身体的某一部位进行固定的温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导引:是一种由舞蹈动作演变而来的一种医疗保健方法,与后来的按摩、推拿及体育疗法等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4.五禽戏:是东汉医家华佗发展古代导引的知识与经验,选择模仿虎、鹿、熊、猴、鸟等五种动物的动作特点,使头、身、腰、腹、四肢达到全面的运动锻炼,是现在已知我国较早具有完整套数的医疗保健体操。 5.龋: 甲骨文的记载。表示牙齿窟窿是因虫蛀而引起的。 6.降疾: 甲骨文中的记载。表示一次有许多人染病,就象降雨一样。是我国最早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 7.简帛医书:简为竹简、木简,帛为丝织品。简帛医书即古人刻写在竹木简或丝织品上的医学书籍。 8.六气致病说: 公元前541年秦医和为晋侯诊疾时用“六气”致病说来解释各种疾病的原因。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 9.疡医: 周代宫廷医生分工之一,相当于今日之外、伤科医生,主治疮疡、金疮、骨折。 10.疾年: 甲骨文中的记载。指多疾之年,是我国最早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 11.五毒:《周礼?天官》中的记载,专门用来治疗疮疡的外用腐蚀药,是目前所知我国使用化学药物的最早记载。 12.鬯其酒: 甲骨文中的记载。是一种色美味香的药酒,既能用于祭祀也可用于医疗,是目前所知关于药酒的最早记载。 13.卜辞: 即甲骨文。殷墟出土的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大都是占卜之辞,故称卜辞。 14.砭石:是一种锐利的楔型石块,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用来切开脓肿和排脓放血。 15.医师:《周礼?天官》中的记载,总管医药行政,下设士、府、史、徒等专职人员,还负责对医生的年终考核和各地疫情。 16.雨疾: 甲骨文中的记载。表示一次有许多人染病,就象降雨一样。是我国最早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 17.变火:《周礼?天官》记载“变火”,以不同燃料烧燎防疫(或说藉火取暖),表现了预防疾病的思想和目的。 18.疾医: 周代宫廷医生分工之一,相当于今日之内科医生,不仅为王室服务,也“掌养万民之疾病” 19.伊尹: 是商代宫廷里的一个厨师,善于烹调,相传他根据烹调经验创制了汤剂。 20.食医: 周代宫廷医生分工之一,相当于今日之营养医生,负责掌管帝王膳食的营养卫生。 21.《治百病方》:1972年11月,在甘肃武威县出土的一批木质简牍,是东汉早期的临床医学专书。有医药简牍92枚,其中木简78枚,木牍14枚。保存了较完整的医方30余首,方中涉及药物约100味。所论涉及内、外、妇、五官各科。该书具有以下特点:其一,体现了辨证论治思想。其二,药物学、方剂学均达到相当的水平。初名《武威汉代医简》,但因简中有“治百病方”的字样,遂改名为《治百病方》。 22.涪翁:是东汉时期活动于四川涪水附近的民间医学家,在针灸学和诊断学方面很有造诣,著有《针经》、《诊脉法》传于世,早佚,其再传弟子郭玉是东汉和帝时太医丞。 23.麻沸散:为东汉名医华佗创制的中药全身麻醉剂,对后世影响颇大,历代的中药麻醉,都是在他的启发下发展起来的,惜已失传。 寸口脉法:是王叔和取《难经》诊脉“独取寸口”之说,并将寸口分为寸、关、尺三部脉位,分别左右配属脏腑,使切脉部位和脉应脏腑逐步统一化、规范化。 24.蛊: 甲骨文的记载。象征腹中之寄生虫,是将虫与人体相联系的最早记载。 25.医案:即西汉淳于意所述25个患者的姓名、性别、职业、里居、病理、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情况,载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是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 26.太医署:唐代设立的太医署,既是医学教育机构,也是医疗单位,作为医学教育机构在世界医学史上是最

教育史名词解释

教育史名词解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1、稷下学宫 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办学形式,是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场所,也是当时私学空前发展的一个标志,意味着封建制官学的萌芽。是春秋用士、养士发展而来,是有教师有学生、有教有学的教育机构,属官学和私学合营性质。 2、《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3、有教无类 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不允许的人,都有可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4、学而优则仕 是孔子选拔人才的方针,是子夏概括的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和选拔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为平民从政开辟了道路,促进了私学的勃兴,有利于封建官僚制的形成。

5、性善论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期孟子首先提出。性善论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6、性恶论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遗传、环境和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 7、《学记》 《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乐正克的着作,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着,对先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全面的总结和概括,论述了教育作用、目的和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及师生关系,对有关教育学的基本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8、太学 太学的本义就是儒家经典中所说的大学,我国古代官立高等学府,中央官学的核心。大学之名始于西周,是天子之学辟雍的别名。公元前124年,朝廷为五经博士配备一定数额的弟子,就成为汉代太学的开端,以后历代大多都有太

名词解释(1)中药鉴定学

《中药鉴定学》题库-名词解释 1.中药鉴定学:中药鉴定学是研究中药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一门应用学科。 2.中药品种鉴定:中药品种鉴定是指对中药真实性和基原的鉴别,它是中药鉴定学的首要 任务。 3.中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包括中药材、 饮片和中成药。 4.霉变:即是霉菌在药材表面或内部滋生的现象。 5.走油:又称“泛油”,是指某些含油药材在贮藏不当时油分“溢出”或某些药材在受潮、 变色、变质后表面呈现油样物质的变化。在贮藏上必须采取低温、低湿环境和减少与空气的接触为基本措施。 6.发汗:是将某些药材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蒸煮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外溢, 质地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这种方法习称“发汗”。 7.钉头:指矿物或较坚硬药材表面乳头状突起。 8.变色:药材储存不当,导致颜色发生变化的变质现象。 9.车轮纹:指药材横切面上有较稀疏的放射装纹理,其颜色不一,一直延伸至中心部,并 相间排列成车幅状。是由维管束或木质部与射线相间呈放射状而成。 10.细胞间隙腺毛:指存在于大型薄壁细胞间隙的腺毛。 11.朱砂点:指药材横切面上棕红色小点,色如朱砂。 12.虎皮斑:指炉贝表面具有棕色斑点,色如虎皮,习称虎皮斑。 13.马牙嘴:炉贝外层两鳞瓣大小相近,顶端稍尖,多开口,称“马牙嘴” 14.怀中抱月:川贝母中的松贝,形状呈圆锥形,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 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 15.狮子盘头:指一些根及根茎类药材头部膨大,并且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形如狮 子头,如党参。 16.通天眼:羚羊角无骨塞部分的中心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道,直通角尖。 17.合把:羚羊角环脊之间有一定距离,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习称“合把”。 18.二杠:为具有一个侧枝的花鹿茸。 19.单门:指有一个侧枝的马鹿茸。 20.莲花:指有两个侧枝的马鹿茸。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反掠卖华工】十九世纪中国人民反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掠卖人口的斗争。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公开在中国东南沿海掳掠劳动人民,贩往美洲、非洲、澳洲及东南亚一带从事奴隶劳动,因而激起厦门、上海等地人民反对掠卖华工的斗争。1852年(咸丰二年)11月福建厦门人民反对英国侵略者掠卖华工,集众千五百余人示威,被英国海军枪杀八人、伤十六人。1859年.. 7、8月间,上海人民发现英、法、美各国掠卖华工,又发现法国领事住宅中拘禁大批华工,即散发揭帖,并集众数百人殴毙英人一名,击伤英国领事,捣毁法国天主教堂匾额。被掠卖的华工也曾多次在船上暴动,在国外各地反抗,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反抗精神。 【魏源】(1794—1857)清末思想家、史学家。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道光进士。官至高邮知州。曾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和龚自珍同属主张“通经致用”的今文学派。鸦片战争时,在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与东抗英战役。痛愤时事,著《圣武记》。后又将林则徐所编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和历代史志等,增补为《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建议自设船厂、炮船,加强海防,抵抗外国侵略。强调“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对后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有一定影响。著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诗古微》等书,并协助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编成《皇朝经世文编》。 【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1803年(咸丰三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1814—1856)非法潜入广西西林县活动,作恶多端,激起民愤。1856年西林知县张鸣凤逮捕马赖等二十六人,并依法判处马赖死刑。次年法皇拿破仑三世(即路易·波拿巴)以这一事件为借口,与英国联合发动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教案】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后,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在天津望海楼设立教堂,吸收恶棍入教,拐骗人口。强占民地,激起民愤。1870年(同治九年)6月.. 21日天津人民因育婴堂虐死婴儿数十名,聚众到教堂说理。法国领事丰大业(1830—1870)持枪往见北洋通商大臣崇厚,并开枪恫吓,又在路上向天津知县刘态开枪击伤随从一名。群众怒不可遏,打死丰大业,焚毁法、英、美教堂及法领事署。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七国军舰集结天津烟台一带示威。清政府派真隶总督曾国藩到天津查办,曾国藩又奏调李鸿章协同办理。他们主张避战求和,对侵略者屈服。后清政府派崇厚赴法国道歉,将天津知府和知县革职充军,将爱国人民当作凶手惩办,杀死二十人,充军二十五人,并赔款建立教堂 【左宗棠】(1812—1885)清末湘军军阀、洋务派首领。字季高,湖南湘阴人。举人出身。初入湖南巡抚骆秉章幕,1860年(咸丰十年)由曾国藩推荐,率湘军五千人赴江西、皖南与太平军作战。1862年初任浙江巡抚,勾结法国侵略者组织“常捷军”,先后攻陷严州(今建德)、金华、绍兴等地,升闽浙总督。1864年(同治三年)又陷杭州。旋赴漳州和嘉应州(今广东梅县)镇压太平军余部李世贤、汪海洋。1866年依靠法国人日意格开办福州船政局,成为洋务派首领之一。同年调陕甘总督,派胡光墉在上海借外债和购买军火,进攻捻军。后又率军镇压西北回民军,先后夺取董志原、金积堡、太子寺、肃州(州治今甘肃酒泉)等处,纵兵残杀。1875年(光绪元年)督办新疆军务,率兵讨伐*阿古柏,先后收复乌鲁木齐、和阗(今和田)等地,阻遏了俄英对新疆的侵略。1881年任军机大臣,调两江总督。中法战争时督办福建军务。有《左文襄公全集》。 【刘坤一】(1830—1902)清末湘军将领。字岘庄。湖南新宁人。廪生出身。1856年(咸丰六年)随刘长佑在江西、湖南、广西与太平军作战,累升广西布政使。1865年(同治四年)任江西巡抚。1875年(光绪元年)擢两广总督。1879年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中日甲午战争时被任为钦差大臣驻山海关,节制内外陆军百余营,辽河一战,全军溃败。1896年回任两江总督。1900年在帝国主义策划下,参与*东南互保。有《刘坤一遗集》。 【曾纪泽】(1839—1890)清末外交官。字劼刚。湖南湘乡人。曾国藩长子。1878年(光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