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简易步骤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简易步骤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简易步骤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简易步骤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

设计题目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学院

专业班级

完成时间

目录

1.设计任务书……………………………………………()

2.设计方案的确定与工艺流程的说明…………………()

3.精馏塔的物料衡算……………………………………()

4.塔板数的确定………………………………………()

5.精馏段操作工艺条件及相关物性数据的计算………()

6.精馏段的汽液负荷计算………………………………()

7.精馏段塔体主要工艺尺寸的计算…………………()

8.精馏段塔板主要工艺尺寸的计算…………………………()

9.精馏段塔高的计算…………………………………()

10.精馏段塔板的流体力学验算…………………………()

11.精馏段塔板的汽液负荷性能图………………………()

12.精馏段计算结果汇总………………………………()

13.设计评述……………………………………………()

14.参考文献………………………………………………()

15.附件……………………………………………………()

附件1:附图1精馏工艺流程图………………………()

附件2:附图2降液管参数图……………………………()附件3:附图3塔板布孔图………………………………()

板式塔设计简易步骤

一、设计方案的确定及工艺流程的说明

对塔型板型、工艺流程、加料状态、塔顶蒸

汽冷凝方式、塔釜加热方式等进行说明,并

绘制工艺流程图。(图可附在后面)

二、精馏塔物料衡算:见教材P270

计算出F、D、W,单位:kmol/h

三、塔板数的确定

1. 汽液相平衡数据:

查资料或计算确定相平衡数据,并绘制

t-x-y图。

2. 确定回流比:

。再确定适宜先求出最小回流比:P

266

回流比:P

268

3. 确定理论板数

逐板法或梯级图解法(塔顶采用全凝

器)计算理论板层数,并确定加料板位置:

P

。(逐板法需先计算相对挥发度)257-258

、提馏段理论板确定精馏段理论板数N

1

数N

2

4. 确定实际板数:

估算塔板效率:P 285。(①需知全塔平均温度,可由 t-x-y 图确定塔顶、塔底温度,或通过试差确定塔顶、塔底温度,再取算术平均值。②需知相对挥发度,可由安托因方程求平均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再按理想溶液计算。) 由塔板效率计算精馏段、提馏段的实际板层数N 1’,N 2’:P 284式6-67。

四、 精馏段操作工艺条件及相关物性数据的计算

1. 操作压力m

p :取2

F

D m

p p p

+=

2. 精馏段平均温度m

t :查t-x-y 图确定塔顶、

进料板温度,再取平均值。或由泡点方程试差法确定塔顶、进料板温度。

3. 平均摩尔质量M Vm 、M Lm :由P 8式0-27分别计算塔顶、进料板处的摩尔质量,再分别取两处的算术平均值。汽相的摩尔分率查t-x-y 图。

4. 平均密度Vm

ρ、Lm

ρ: Lm

ρ:用P 13式1-7分别计

算塔顶、进料板处液相密度,再取算术平均

值。m

Vm m Vm

T R M p ??=

ρ

5. 液体表面张力m

σ:由B

B A A m

x x σσσ

+=分别计算塔

顶mD

σ与进料板mF

σ,再取平均值。 6. 液体粘度m

μ:与表面张力的计算类似。

五、 精馏段汽液负荷(Vs 、Ls )计算

V=(R+1)D L=RD

Vm

Vm

s VM V ρ3600=

Lm

Lm s

LM L

ρ3600=

同时计算V h 、L h 。

冷凝器的热负荷:(本设计不要求计算)

六、 精馏段主要工艺结构尺寸的计算 (一) 板间距H T 的初估。

板间距初估是为了估算塔径,在P 286表6-8初选。

(二) 塔径的初估与圆整 P 286 1. 液泛速度。

2. 塔径:计算,并圆整,再按P 286表6-5,检验塔径是否合适。

3. 实际操作气速。 七、 塔板工艺尺寸的计算 (一)溢流装置:

说明采用何种形式的溢流堰、降液管、受液盘。

(以下为选择依据:)

1.降液管:降液管有圆形与弓形两类。通常,圆形降液管只用于小直径塔,而弓形降液管由部分塔壁和一块夹板围成,它能充分利用塔内空间,普遍用于直径较大、负荷较大的塔板。

2.溢流方式:溢流方式与降液管的布置有关。常用的降液管布置方式有U型流、单溢流、双溢流及阶梯式双溢流等。常选择的为单流型和双流型P281。可依下表进行选择。

3.溢流堰的形式:有平直形和齿形两种。一般选择平型。

4)受液盘: 受液盘有平

受液盘和凹形受液盘两

种形式,如下图所示。

(a) 平受液盘 (b)凹

受液盘

平受液盘一般需在塔板上设置进口堰,以保证降液管的液封,并使液体在板上分布均匀。但设置进口堰既占用板面,又易使沉淀物淤积此处造成阻塞,因此可不设进口堰。

采用凹形受液盘不需设置进口堰。凹形受液盘既可在低液量时能形成良好的液封,又有改变液体流向的缓冲作用,并便于液体从侧线的抽出。对于φ600mm 以上的塔,多采用凹形受液盘。凹形受液盘的深度一般在50 mm 以上,有侧线采出时宜取深些。凹形受液盘不适于易聚合及有悬浮固体的情况,因易造成死角而堵塞。 3.溢流装置的设计计算

1)堰长l w :参见P 281 堰长l W 应由液体负荷及溢流型式而定。对于常用的弓形降液管:

单溢流取l W = (0.6~0.8)D 其中D 为

塔径,m 。

双流型塔板,两侧堰长取为塔径的

0.5~0.7倍。

并保证堰上溢流强度()

h m /m 130~100/3?

l L

,满

足筛板塔的堰上溢流强度要求。

2)堰上液层高度h ow : 太小,堰上的液体均

布差,太大则塔板压强增大,物沫夹带增加。

对于平直堰,堰上液层高度h ow 可用弗朗西斯(Francis )经验公式求算:

式中:Ls ——塔内液体流量,m 3

/h ;lw ——

堰长,m ;

E ——液流收缩系数。

液流收缩系数E ,可由液流收缩系数计算图查取。一般情况下可取E=1,所引起的误差对计算结果影响不大。

平直堰,一般h ow >0.006m ,若低于此值,改用齿形堰。H ow 也不宜超过0.06~0.07m ,否则改用双溢流型塔板。

3)出口堰高h w :堰高h w 需根据工艺条件与操作要求确定。设计时,一般应保持塔板上清液层高度在50~100mm 。计算公式: ow

L W

h h h

-=

式中:h L ——板上液层高度,在50~100mm 内取值,m ;h ow ——堰上液层高度,m 。

堰高一般在0.03~0.05m 范围内,对于减压塔的h w 值应较低,以降低塔板的压降。堰高还要考虑降液管底端的液封,一般应使堰高在降液管底端0.006m 以上,大塔径相应增大此值。若堰高不能满足液封要求时,可设进口堰。

在求出h ow 后,检验堰高是否在下式范围:

4)弓形降液管宽度W d 与截面积A f : 可根据D l W

查由下图查得。( 图中A T 为塔横截

面积。 )

按P 306 式6-65验算停留时间。即

若不能满足上式要求,应调整降液管尺寸或板间距,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5)降液管底隙高度h 0 : 降液管底隙高度h 0应低于出口堰高度h w ,才能保证降液管底端有良好的液封,一般

取为: )

012.0~006.0(-=W O

h h

,m

降液管底隙高度一般也不宜小于20~25mm ,否则易于堵塞,或因安装偏差而使液流不畅,造成液泛。在设计中,塔径较小时可取h 0为25~30mm ,塔径较大时可取h 0为40mm 左右,最大可达150mm 。

降液管底隙高度h 0也可用下式计算:

式中:L S ——塔内液体流量,m 3

/s ;

u 0′——液体通过降液管底隙的流速,m/s ;一般可取u 0′=0.07~0.25m/s 。 (二) 塔板布置

1.边缘区宽度c

W 与安定区宽度s

W

塔板通常分为四个区:即边缘区、安定区、溢流区、开孔区。

确定边缘区宽度c

W :在靠近塔壁的一圈边缘区

域供支持塔板的边梁之用,称为无效区,也称边缘区。其宽度W c 视塔板的支承需要而定,小塔一般为30~76 mm ,大塔一般为50~75 mm 。为防止液体经无效区流过而产生短路现象,可在塔板上沿塔壁设置挡板。

确定安定区宽度

W:开孔区与溢流区之间的不

s

开孔区域称为安定区,也称为破沫区。溢流堰前的安定区宽度为W s,其作用是在液体进入降液管之前有一段不鼓泡的安定地带,以免液体大量夹带气泡进入降液管;安定区的宽度可按下述范围选取,即:溢流堰前的安定区宽度W s=70~100 mm 。对小直径的塔(D<l m),因塔板面积小,安定区要相应减小。

溢流区为降液管及受液盘所占的区域,其中降液管所占面积以A f表示,受液盘所占面积以A′f表示。

2.计算开孔区面积:

对单溢流型塔板,开孔区面积可用下式计算,即

式中,m;,m;为以角度表示的反正弦函数。

对双流型塔板,请查资料。

3. 开孔数及筛孔排列(浮阀塔板):

①阀孔直径:阀孔直径由所选浮阀的型号决定,如常用的F1型浮阀的阀孔直径为39mm。

②阀孔数:阀孔数n取决于操作时的阀孔气速

u0,而u0由阀孔动能因数F0决定。

式中u o——孔速,m/s; ρV——气相密度,kg/m3;

F0——阀孔的动能因子,一般取8~11(苯-甲苯体系取9-13),对于不同的工艺条件,也可适当调

整。阀孔数n的计算:

式中n——阀孔数;V——气相流量,m3 /s;

d0——阀孔孔径,m。由所选浮阀的型号决定。

③阀孔的排列:阀孔的排列方式有正三角形排列和等腰三角形排列。正三角形排列又有顺排和叉排两种方式(见下图)。采用叉排时,相邻两阀吹出的气流搅动液层的作用比顺排明显,而且相邻两阀容易被吹开,液面梯度较小,鼓泡均匀,所以采用叉排更好。

在整块式塔板中,阀孔一般按正三角形排列,其孔心距t有75mm,100mm,125mm,150mm 等几种。

在分块式塔板中,阀孔也可按等腰三角形排列,三角形的底边t′固定为75mm,三角形高h

(即排间距)有65mm ,70mm ,80mm ,90mm ,l00mm ,110mm 几种,必要时还可以调整。

按等腰三角形排列时: 按正三角形排列时:

式中 h ——等腰三角形的高,m ; A a ——开孔鼓泡区面积,m 2

t ′——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m ,一般取为

0.075m ;

A 0——阀孔总面积,; t ——正三角形的孔

心距,m 。

估算后要根据实际排间距核算实际阀孔数。根据实际阀孔数校核孔速及阀孔动能因数。和塔板开孔率。

塔板上阀孔的开孔率指阀孔面积与塔截面

之比。即T

A A 0=φ 。一般开孔率大,塔板压降低,

雾沫夹带量少,但操作弹性小,漏液量大,板效率低,最好为6%-9%。 八、 精馏段塔高(精馏段): ()T

H N Z 1'1

1

-=

九、 精馏段塔板的流体力学验算

1. 塔板压降:塔板压降计算式为::

g

h p L p p ρ=?,即要验算:g

h p

L p p

ρ=?是否小于设计规定

的0.7kPa 。其中h p 的计算:

式中:h p ——与气体通过一层浮阀塔板的压

强降相当的液柱高度,m ;

h c ——与气体克服干板阻力所产生

的压强降相当的液柱高度,m ;

h l ——与气体克服板上充气液层的

静压强所产生的压强降相当的液柱高度,m ;

h σ——与气体克服液体表面张力所

产生的压强降相当的液柱高度,m 。

1)h C 的计算:将浮阀达到全开时的阀孔气速称之为临界孔速,以u oc 表示。

对于F 1重阀(质量约33g ,阀孔直径为39mm )干板压降计算式为:

阀片全开前(u o <u oc ) 阀片全开后(u o ≥u oc )

式中:u

o ——阀孔气速,m/s;u

oc

——气体通

过阀孔的临界气速,m/s。

浮阀塔板在浮阀全开前和全开后,压降随气流速度的变化规律不同,计算时应先计算出临界气速u

oc

,以判别用不同公式计算。

将上二式联立而解出u

OC

,令

将g = 9.81m/s2代入,解得:

2)h

l

的计算:受堰高、气速及溢流强度(单位溢流周边长度上的液体流量)等因素的影响,关系较为复杂,一般用下列经验公式计算:

式中:h

w ——溢流堰高,m;h

ow

——堰上

液层高度,m;ε

——充气因数。

充气因数ε

反映板上液层充气的程度,故称之为充气因数,无因次。当液相为水时,ε

0=0.5;液相为油时,ε

=0.2~0.35;液相为碳

氢化合物时,ε

=0.4~0.5。

3)h

σ

的计算:

式中:σ——液体表面张力,N/m;h——浮阀开度,m。

气体克服液体表面张力所造成的阻力通常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2.液泛:液泛可分为降液管液泛和液沫夹带液泛两种情况,在浮阀塔板的流体力学验算中通常对降液管液泛进行验算。为使液体能由上层塔板顺利地流入下层塔板,降液管内须维持一定的液

层高度Hd。通常液体中取 H

d ≤Φ·(H

T

+ h

w

)。

H

d 的计算:

d

L

p

d

h

h

h

H+

+

=

式中:h

P

——气体通过一块塔板的压降,

m;h

W

——溢流堰高度,m;

h

d

——液体流过降液管的压强降,

m; H

T

——板间距,m;

Φ——降液管中泡沫层的相对密

度,φ=ρ

L ′/ρ

L

。ρ

L

′为

降液管中泡沫层的平均密度, kg/ m3。对于一般物系,Φ=0.5;对于发泡严重物系,Φ=0.3~0.4;对于不易发泡的物系,Φ=0.6~0.7。

液体流过降液管的压强降h

d

可按下述经验公式

计算:

塔板上

不设进口堰

时,

塔板上装有进口堰时,(略!)

h

p 前已算出,h

L

为清液层高度前也确定。

3.过量雾沫夹带

目前多采用验算泛点率,作为间接判断雾沫夹带量的方法。泛点

率的意义是指设计

负荷与泛点负荷之

比,是一种统计的关

联值,是广义地指塔内液面的泛滥而导致的效率剧降之点。塔径大于900mm的塔,F<80%;塔径小于900mm的塔,F<70%;对于负压操作的塔,F<75%,便可保证每千克上升气体夹带到上一层塔板的液体量小于0.1公斤,即e

V

≤0.1。

泛点百分率F可依下式计算。

式中:

Z

L

——液体横过塔板流动的行程,对单溢流型塔

板,Z

L =D-2W

d

,m;

A

b ——塔板上的液流面积,对单溢流型塔板:A

b

=

A

T -2A

f

, m2;

A

T ——塔截面积,m2; A

f

——降

液管截面积,m2;

C

F

——泛点负荷因数由图查得; K——物性系数,由下表查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