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调督任针法对初发型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通调督任针法对初发型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通调督任针法对初发型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调任通督针法治疗卒中后失眠的临床效果

调任通督针法治疗卒中后失眠的临床效果 [摘要] 目的探讨调任通督法治疗卒中后失眠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2014年7月~2015年10月深圳市中医院住院部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卒中后失眠患者,共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调任通督针刺组(治疗组)、常规针刺组(对照组A)和西药组(对照组B),每组各40例。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以百会、神庭、关元、气海、神门、三阴交为主穴进行针刺,对照组A予以常规神门、三阴交、四神聪针刺治疗,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次留针30 min;对照组B每晚口服艾司唑仑1 mg,总疗程为4周。比较治疗前后、疗程结束后1、3个月患者睡眠质量、负性情绪、不良反应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三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激惹、抑郁和焦虑自评量表(ID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任调督针法作为一种不良反应少、效优的中医特色治疗,能够更大程度地改善脑卒中失眠患者睡眠质量、抑郁、焦虑、激惹状态,提升生存质量,促进病情恢复。 [关键词] 调任通督针法;针灸;脑卒中;失眠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echniques of needling in Ren and Du meridians for adjustment and smoothing for insomnia after stroke. Methods Total 120 patients with insomnia after stroke in accordance with include

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

第25卷 第4期2001年8月 浙 江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JOU RNAL O F ZH EJ I AN G COLL EGE O F TC M69 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 沈思钰 蔡定芳 (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上海 200040) 摘要 中风是最常见的临床急症。在临床上,中风的治疗已逐渐局限于平熄肝风、活血化淤等治法上。本文从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的角度分别论述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验及临床经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醒脑开窍法 中风 综述 临床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脑血管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及复发率都高,根据卫生部统计,1997年我国因脑血管病死亡者已居首位,随着老年人的增多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发病人数还会进一步增加,目前我国的患病人数约500~600万,而每年新发病例约130~150万,每年死于本病者近100万,幸存者中3 4有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重度致残40%以上,因此本病的防治至关重要。醒脑开窍法作为中风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虽然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一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就近年来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作一综述,权作抛砖引玉。 1 理论研究 中风的中医药研究始于《内经》。对其症状,根据发病的不同阶段而有着不同的记载,还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体质、饮食、精神刺激、烦劳过度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后世医家由于所处历史条件以及个人经验的不同,对中风的病因病机及其治法,意见颇不一致。在唐宋以前主要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上多采用疏风祛邪、扶助正气的方药。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突出以“内风”立论,其中刘河间力主“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热生痰”。张景岳又倡导“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李中梓又将中风明确分为闭、脱两证。至清代叶天士进一步阐明“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的发病机理,同时在治疗上提出:水不涵木,内风时起者,治宜滋液熄风、补阴潜阳;阴阳并损者,治宜温柔濡润;后遗症,治宜益气血、清痰火、通经络,以及闭证开窍以至宝、脱证回阳以参附。至此明确提出了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使治法益趋完善。其后王清任又以气虚立说,爰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至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总结前人经验,开始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认识到本病发生主要在于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张伯龙提出以“潜镇摄纳”为纲,张锡纯制镇肝熄风汤,使中风的治疗逐渐局限于补益肝肾、平熄肝风。建国后尤其是近二十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在总结古典医籍的基础上,认识到“虚、火、风、痰、气、血”是中风的主因,醒脑开窍、滋补肝肾、平肝潜阳、疏风通络及活血化瘀为其主要治则,中风无论有无意识障碍都属于临床急症,应抓紧时机改善脑血流,保护脑组织,而醒脑开窍法正是中风早期或超早期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 虽然《内经》就提示中风的病位在脑,但至晚清张伯龙才得到肯定,说明中风研究史上虽有前进,但也确有重大问题,进展缓慢。从确立“凉开三宝”治疗热邪蒙蔽心窍,到引申出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无论是在临床应用还是实验研究,也必将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因此,在理论完善前,尚需要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的补充。 2 临床研究 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的临床研究可见于诸多报道。吴燕燕等[1]总结名老中医经验,认为治疗中风可走上达外,用醒脑开窍法有良效。文玉凤[2]提出中风首当醒神开窍,并拟定了相应方药,组方仍应以“凉开三宝”为基础。张平等[3]采用针灸风池、风府及患侧上下肢穴配合中药补阳还五汤综合治疗中风后遗症80例,总显效率75%。提示针药并用有醒脑开窍、祛瘀通络作用。周继曾等[4]开展醒脑开窍针刺法与传统针刺法治疗后遗症期中风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醒脑开窍针刺法组与传统组相比,基本治愈率分别为28126%、5126%,显效率分别为47183%、23158%,存在显著性差异,且醒脑开窍刺法组在血液流变学、血脂等指标的改善,均明显优于传统针刺法组,说明醒脑开窍针刺法有改善血液浓、粘、凝、聚及降血脂作用。 但是,张山雷著《中风校诠》指出“中风闭证投麝香、龙脑之类必速其危”,可见其安全性仍有待于进一步评价。 3 实验研究 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的实验研究虽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取得诸多进展。解建国等[5]运用化瘀利水、醒脑开窍之纯中药制剂中风康必复,对脑梗塞家兔脑组织内环境失调影响的药效学机理进行了对照性研究,结果发现此疗法能有效恢复和提高脑梗塞时所引起的T3、皮质醇放免值的降低和纠正紊乱,其疗效恢复程度与健康组无显著性差异;且能明显降低和清除脑梗塞时的脑组织内大量有害自由基,与喜得镇对照有显著差异。从而提示化瘀利水、醒脑开窍法是脑血管病治疗的早期康复的有效方法。李金坡等[6]采用脑地形图研究醒脑开窍针刺法,结果表明本法可以减少中风患者病理性高功率(Η及?)波的出现,改善两侧脑电波的级差,从而提示可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恢复。且发现针刺治疗即刻即有疗效,持续治疗效果更佳。胡国强等[7、8]将家兔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缺血组及缺血后再灌注组,并采用“醒脑开窍”针法予以治疗,进行脑

调任通督结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延髓麻痹吞咽障碍验案1则

调任通督结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延髓麻痹吞咽障碍验案1则 吞咽障碍未及时有效治疗,易造成患者脱水、营养不良以及免疫力低下,甚至发生呼吸系统感染和吸入性肺炎,不仅降低了生存质量,甚至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临床发现,不同针刺手法联合治疗吞咽障碍更为有效,本验案介绍在醒脑开窍针法基础上加用调任通督针法,诸穴合用,可调和阴阳、疏通经络、通利机关、调理舌咽之本,从而恢复咽喉部的正常生理功能,对吞咽困难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优于传统针刺方法,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治疗质量,还可配合电刺激、康复训练以更有效的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疗效。 标签:吞咽障碍;针刺疗法;调任通督;醒脑开窍 神经源性吞咽障碍是由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吞咽障碍,其中以延髓梗死导致的吞咽障碍较为多见,且多为中、重度吞咽障碍,症状主要表现为咀嚼及吞咽障碍、饮水呛咳。若未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极易发生脱水、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甚至呼吸系统感染和意外呛咳导致的吸入性肺炎,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1]。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总体治疗水平,改善生存质量,降低其致残率和病死率。现阶段对于吞咽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针灸治疗、康复训练、电刺激治疗和中药治疗,而针灸疗法治疗吞咽障碍疗效较为突出[2]。临床实践发现,不同针刺手法联合治疗吞咽障碍有更为显著的疗效,故本文介绍调任通督针法[3]结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延髓麻痹吞咽障碍验案1则,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患者,男,60岁。患者于2017年1月10日凌晨3时许,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持续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伴头晕头痛、饮水咳呛、呃逆不止、呕吐,喉部自觉异物感,憋气,当时神清,无胸闷、二便失禁等症。后就诊于天津市某医院,脑CT示双基底节缺血灶软化灶,颅脑MRI示延髓梗死灶,可疑右枕叶梗死灶。诊断为脑梗死。查体:左侧上肢肌力3级,左侧下肢肌力3级,持续性活动不利,舌肌运动无力,伸舌不灵,发音困难,吞咽反射减弱,饮食水呛咳,饮食胃管注入,SSA[4]评分:30。西医诊断:脑干梗死;中医诊断:类噎嗝。予针灸治疗,以调任通督针法配合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刺法为主。调任通督针法:平补平泻针刺百会、风府、“舌三针”(廉泉及廉泉穴上0.5寸再旁开0.5寸左右两穴)、天突,百会得气后接电针仪正极,用疏密波,风府得气后接电针仪负极,用疏密波,得气后均留针25 min。醒脑开窍针法: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辅穴极泉、尺泽、委中、风池、完骨、翳风。操作:内关行捻转泻法,水沟行雀啄泻法,三阴交行提插补法,极泉、尺泽、委中行提插泻法,风池、翳风、完骨3穴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各穴除极泉、委中不留针,其余均留针30 min。6次/周,14天为1个疗程。针灸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吞咽障碍明显减轻,基本上经口进食,无口角流水,吞咽时有喉部运动,可重复吞咽,能够全部饮完一杯水(60 mL),中间咳嗽1次;SSA评分:19,症状较前明显减轻。 按:本病属于祖国医学“中风”、“喑痱”、“类噎嗝”范畴,以吞咽障碍为主症,其特点为痰浊瘀血互结,阻闭经络清窍,咽喉部闭塞不通。

调任通督针法与舒肝安神汤联和用于失眠的临床研究

调任通督针法与舒肝安神汤联和用于失眠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8-11-30T18:44:44.08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30期作者:周霞[导读] 调任通督针法与舒肝安神汤联和用于治疗失眠,具有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改善焦虑抑郁状态的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常德市澧县中医医院湖南常德 415500 摘要:目的:探讨调任通督针法与舒肝安神汤联和用于失眠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于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间收治68例失眠患者,并将其分为常规组(n=34)与研究组(n=34)。对常规组患者应用艾司唑仑片治疗,研究组则在前者基础上加用调任通督针法与舒肝安神汤治疗,治疗后,对两组临床疗效做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SQI总分、SAS量表及SDS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上所述,调任通督针法与舒肝安神汤联和用于治疗失眠,具有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改善焦虑抑郁状态的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调任通督针法:舒肝安神汤:失眠:临床疗效 失眠在临床比较常见,临床表现主要以长时间难以入睡、早醒及维持睡眠状态困难等为主。根据相关临床研究显示[1],如果人体长期处于睡眠不足状态不仅易导致患者出现记忆力下降、免疫力降低及心情烦躁等症状,甚至还会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几率,严重对患者生存质量带来影响。当前,西医针对失眠症治疗的主要是使用镇静催眠类药物,这类药物虽然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长期使用会引起患者耐受性与依赖性表现。本次研究,通过选取68例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分为两组后分别采取不同治疗方案,旨在探讨调任通督针法与舒肝安神汤联合治疗失眠症的效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间收治68例失眠患者,并将其分为常规组(n=34)与研究组(n=34)。纳入标准:符合中医《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不寐的标准,符合西医《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关于失眠标准。排除合并有心肝肾、内分泌及造血系统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知情但不愿配合治疗者。其中常规组男24-61岁,平均(41.44±5.23)岁;病程0.6-8年,平均(3.42±0.50)年。研究组男25-60岁,平均(41.85±4.97)岁;病程0.5-8年,平均(3.55±4.47)年。经核实,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对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艾司唑仑片治疗,具体为:给药艾司唑仑片(生产厂家:天津化津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12021140),剂量为每次1mg,于临睡前半小时口服,持续给药4周时间。 1.2.2 研究组 研究组患者则在前者基础上加用调任通督针法与舒肝安神汤治疗。①调任通督针法:主穴取神庭、关元、百会、神门、气海等穴,配穴取三阴交、太冲、足三里、阳陵泉等穴。平躺后,先针刺患者神庭与百会两穴,针和皮肤要呈15°角在迅速刺入疏松结缔组织(0.5-0.8寸),得气之后在采取小幅度高频捻转补法,直至患者自觉胀痛感扩散于周围为止;直刺患者气海与关元两穴(1-1.5寸),得气之后在采取提插捻转补法,直至患者自觉灼热胀痛感或针感扩散于腹下为止;直刺患者三阴交与三里两穴(0.5-1寸),得气以后在采取提插补法,直至患者自觉胀痛或针感向上方传导为止;直刺患者神门穴(0.5-1寸),得气之后在采取小幅度高频捻转补法,直至患者自觉灼热胀痛感或针感向上方传导为止;直刺患者阳陵泉与太冲两穴(0.5-0.8寸),得气之后在采取大幅度高频捻转泻法,直至患者自觉酸麻胀痛感为止。②舒肝安神汤:取白芍15g、茯苓15g、素馨花10g、白术10g、柴胡10g、炙甘草10g、枳实10g,每日一剂用水煎服,分早晚两次,疗程为4周时间。 1.3 观察指标 根据《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估;运用PSQI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定量表)对两组患者睡眠质量进行评价,PSQI总分为21分,得分越高则代表睡眠质量越差;运用SAS(焦虑自评量表)及SDS(抑郁自评量表)对两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价,总分为80分,得分超过50分则代表患者存在焦虑或抑郁,得分越高则代表情况越严重。 1.4 疗效判定标准 其中临床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及无效。痊愈:经治疗,患者睡眠恢复正常,夜间睡眠时间≥6h,且HAMD评分降低幅度≥75%;显效:睡眠质量好转,夜间睡眠时间增加≥3h,且HAMD评分降低幅度50%-75%;有效:失眠症状有所改善,但夜间睡眠时间增加<3h,HAMD评分降低幅度<25%;无效:睡眠质量无改善或加重。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处理 SPSS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X2检验,计量资料以t检验,P<0.05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PSQI总分、SAS量表及SDS量表评分比较

醒脑开窍针法技术操作规范

醒脑开窍针法技术操作规范 一、概述 通过针刺复苏人体脑窍及其连属的组织的受抑、受损、受挫的功能,开发恢复其具有主宰传导、联络和支配作用,在手法上强调针刺手法量学,用醒神、调神的方法来恢复脏腑和肢体的功能。适用于中风病及其相关病症、各种急症、神志、精神疾患、各种脑病等疾病。二、操作方法 【针刺手法】 醒脑开窍针法在手法上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以下是常见穴位操作及手法量学。 内关:针刺深度1.0~1.5寸,得气后施捻转提插泻法,即左右手分别持患者左侧和右侧的针柄,左手拇食指呈顺时针捻转,右手拇食指呈逆时针方向捻转,并配合提插泻法。捻转角度大于180度,频率50~60转/分。手法持续操作1~3分钟。 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将针向一个方向捻转360度,采用雀啄手法,以患者眼球湿润或流泪为针刺达到量学要求的效应指标。 三阴交:针沿胫骨后缘,与皮肤呈45度向斜后刺入,深1~1.5寸,行重提轻插之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0~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 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 .5~1.0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尺泽:屈肘成120度,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 风池、完骨、翳风:针向喉结,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小于90度)、高频率(大于1 20转/分)的捻转补法1~3分钟。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1.0~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食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上廉泉:针向舌根1.5~2.0寸,用提插泻法。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m1。 丘墟:向照海透刺1.5~2.0寸,局部酸胀为度。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程序】

特色针刺疗法

“十三鬼穴”疗法 处方:“十三鬼穴“首见于唐代医家孙思邈《千金要方》,是指水沟、少商、隐白、大陵、申脉、风府、颊车、承浆、劳宫、上星、会阴、曲池、舌下中缝十三个经验穴处方。 主治:常用于治疗精神神志病症,由于古人认识局限,常将此类病证归咎为鬼作祟,把能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穴称为“鬼穴”。 方义: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肠府》中有关十三鬼穴的论述中指出,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精神异常之症,皆可先取大陵(鬼心)、人中(鬼宫)二穴,针之皆效应如神。其中劳宫、大陵、分别为心包经的荥、输、原穴,以清心宁神泄心包络之火邪而宁心益志。取手、足阳明经之曲池、颊车,以疏导阳明之经气而通腹泄热;取手、足太阴经之井穴少商、隐白,以清肺健脾(舌者心之苗),以泻心经而开窍清神,风府、人中、上星均长于通督醒脑,会阴承浆通任开窍,申脉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八脉交会穴,通五脏六腑之气,舌下中缝开窍醒神。男子先针左起,女子先针右起。单日为阳,双日为阴。阳日、阳时针右转;阴日阴时针左转。 操作方法: 成形于明代医家杨继洲《针灸大成》,书中详细列举出各穴的穴名、针刺顺序、使用针法和针刺深度,如首针水沟,次针少商、刺入三分,三针隐白、刺二分,四针大陵入五分,五针申脉、火针三下,六针风府、刺入一寸,七针颊车温针刺,八针承浆横针刺,继针间使、上星、会阴,十二针曲池火针刺、十三刺舌下中缝(海泉),单穴单取,双侧有穴者同时取用针刺。如此诸穴合用,配合针刺方法,共奏清心安神,平肝潜阳,降浊开窍之效。另外此十三穴涉及任督二脉、厥阴心包经、手足太阴经手足阳明经、足太阳经,并可交会阳跷脉、阳维脉、冲脉,多为经穴中的原穴、五输穴、八脉交会穴和有特殊疗效的奇穴,可调一身阴阳,通五脏六腑之气,以此“十三鬼穴”为主,加间使、后溪二穴,另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配穴,佐以心理疏导,治疗失眠,功效显著,为治疗中风后失眠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治疗途径,并且有利于中风患者的康复。

醒脑开窍针法

醒脑开窍针法学习运用 石学敏教授,世界著名针灸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现任天津中医学院副院长,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石学敏院士从医40年来,始终如一地坚持学习、继承、发展、弘扬以针灸为主的中国传统医学,他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取得了显著疗效;他率先提出针刺手法量学理论,并开展相关研究,对捻转补泻手法确定了新定义和量化操作,使传统针刺手法向规范化、量化发展,获1986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86年度卫生部科技进步乙级成果奖、1991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是目前中医针灸界唯一一项国家级奖项,1999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石学敏院士博览群书,采众家之长,集中外之萃,学验俱丰,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深受患者信赖、同行赞誉及国际友人的欢迎,被中国工程院院长、著名科学家朱光亚誉为“鬼手神针”。石学敏院士在运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等急危重症的同时,在临床上强调“醒脑”即“醒神、调神、安神”的重要性,形成了以脑统神、以神统针、以针调神的学术思想,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神”的理论学说。 1、“醒脑开窍”针法的理论基础:《内经》称中风为“大厥”“薄厥”,“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对于中风的病因病机,中国传统医学历代各家认识及学说颇为不一,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石学敏院士在继承古代各家之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针对中风病的两大症状神志障碍和肢体运动障碍,其主要原因是脑血管的闭塞不通,脑功能异常,亦即“元神之府”失用,脑窍闭塞则神无所依,肢无所用,明确提出中风病的根本病因病机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确立了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的治疗大法,创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并分“主方Ⅰ”和“主方Ⅱ”两种临床方法。“主方Ⅰ”取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和督脉水沟2穴,主要用于心神昏瞀,意识丧失及某些疾病的急性期,因患病初期,病人精神紧张,神不守舍,故应调整心神,以利疾病的治疗,如中风的脱、闭证,惊悸,癔病,癫狂痫,中暑,中毒导致神志昏迷等。以内关、水沟为主穴,注意了整体的神的调整,同时根据各种不同的伴随症状,进行辨证随症加减,这样就将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于临床。“主方Ⅱ”取督脉上星、印堂、百会、内关、三阴交为主穴,主要用于中风病的恢复期及非器质性的心悸、遗尿、阳萎、遗精等。 2、“醒脑开窍”针法的处方特点: (1)开创了中风病因、病机及治则的第三阶段。中医治疗中风的第一阶段以唐宋以前的“外风”学说为主。《内经·灵枢》认为中风的病因主要是真气不足而邪气独留。《金匮要略》亦认为是经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治则上以疏风祛邪、扶助正气为主。第二阶段以唐宋以后的“内风”学说为主,不论是刘河间的“心火暴甚”、或是李东垣的“正气自虚”,还是朱丹溪的“湿痰生热”最终都是引动了“内风”,正如清代叶天士总结的“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治则上以滋液熄风,补阴潜阳为主。石学敏院士经过长期临床观察,“主不明,则

醒脑开窍针刺法

醒脑开窍针刺法 1“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组成与操作 处方主方Ⅰ(即“大醒脑”),主穴:双侧内关(手厥阴心包经),人中(督脉),患侧三阴交(足太阴脾经);副穴:患侧极泉(手少阴心经),患侧尺泽(手太阴肺经),患侧委中(足太阳膀胱经);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主方Ⅱ(即“小醒脑”),主穴:双侧内关,上星,百会,印堂,患侧三阴交:副穴及配穴同主方Ⅰ。一般在应用调神法之初首选“大醒脑”,而后与“小醒脑”穴交替使用。 操作方法主方Ⅰ: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 5~1寸,采用捻转提插相结合的泻法,施手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 3~0. 5寸,用重雀啄手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角斜刺,进针1~1. 5寸,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主方Ⅱ:先刺印堂穴,刺入皮下后使针直立,采用轻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继选3寸毫针由上星穴刺入,沿皮至百会穴后,针柄旋转90°,转速120~160次/分,行手法1分钟;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 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屈肘成120°角,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 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风池、完骨、翳风均针向喉结,进针2 ~2. 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分钟;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1~1. 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上廉泉针向舌根1. 5~2寸,用提插泻法;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ml;丘墟透向照海穴约1. 5~2寸,局部酸胀为度。 2 中风常见后遗症操作 ①口眼喎斜:风池、太阳、颊车、迎香、地仓、下关、合谷。刺络拔罐:选下关、颊车、四白。风池针尖刺向喉结,进针1. 5~2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太阳沿颧骨弓内缘进针3~3.5寸,透向颊车;迎香横刺或斜刺0. 5~1. 5寸,施捻转

通督调神针法联合Schuell语言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30例临床观察

作者简介:陈坚(1981-),男,汉族,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针灸在神经系统中的应用三E -mail:825131423@https://www.360docs.net/doc/7a7126907.html, 通督调神针法联合Schuell 语言训练治疗 脑卒中后失语症30例临床观察 陈 坚 蔡耿秋 黄佰宏 广东省汕头市中心医院,广东 汕头 515031 ?摘 要?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法联合Schuell 语言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效果三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二观察组各30例三对照组予以Schuell 语言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通督调神针法三对比两组语言功能二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CFCP)评分二抑郁自评量表(SDS)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二临床疗效三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听语理解二口语表达二阅读能力评分较对照组高(P <0.05);治疗后两组CFCP 评分均升高,观察组CFCP 评分较对照组高(P <0.05);治疗后观察组SDS 评分二SAS 评分较对照组低(P <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00%较对照组66.67%高(P <0.05)三结论:通督调神针法联合Schuell 语言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可促进患者语言功能恢复,缓解患者负性情绪,疗效较好三 ?关键词? 脑卒中后失语症;通督调神针法;Schuell 语言训练;语言能力;负性情绪?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9)11-0096-03 脑卒中后失语症是由于脑卒中损伤大脑语言中枢,导致语言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理解二表达语言结构及意义三脑卒中后失语症主要表现为听理解障碍二言语表达障碍,影响患者与他人正常沟通二交流[1]三Schuell 语言训练是言语治疗常用方法,通过反复语言刺激,兴奋语言中枢,重建语言符号系统,恢复语言表达能力[2]三脑卒中后失语症属于中医 舌喑 语言謇涩 范畴,病因在痰二瘀二虚,肝肾阴虚,虚火内生,炼津化液成痰,瘀阻脑络,闭阻舌窍,致失语三针刺是失语症治疗的重要方法,通督调神针法可调节督脉,通髓达脑二疏通脑络三本研究以我院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予以通督调神针法联合Schuell 语言训练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三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组,各30例三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8~77岁,平均(6 2.54?6.29)岁;病程1~7个月,平均( 3.49?0.91)个月;脑出血21 例,脑梗死9例三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7~78岁,平均(62.37?6.42)岁;病程1~6 个月,平均(3.26?0.84)个月;脑出血22例,脑梗死8例三两组一般资料(性别二病程二年龄二脑卒中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三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纳入标准:符合‘神经病学“中相关诊断标准[3],诊断为脑梗死二脑出血,失语商<93.8分,经颅脑CT二 MRI 检查确诊;存在失语症;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三②排除标准:听觉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功能障碍;精神异常三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予以Schuell 语言训练[4], 一对一 训练,运动性失语主要进行阅读二表达训练, 命名性失语主要进行文字称呼二口头训练,感觉性失语主要进行复述二理解训练,完全性失语主要进行听二理解训练,并辅以其他训练,30min /次,5次/周三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通督调神针法,选择0.35mm ?40mm 一次性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62270970),取穴:风府二人中二百会二神庭二哑门三人中向上斜刺0.3寸,风府进针,向下透刺哑门,神庭进针平刺向百会0.5寸,百会进针沿皮下平刺1寸,以局部出现酸麻二肿胀感为度,10min 行针1次, 1min /次,捻转200次/min三进针得气,留针30min,6次/周三两组均治疗4周三四69四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年6月第28卷第11期Chinese Journal of Ethnomedicine and Ethnopharmacy,2019,Vol.28,No.11

醒脑开窍针法技术

醒脑开窍针法技术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进针。 主方一:(“大醒脑”) 主穴:双侧内关、人中、患侧三阴交。. 副穴:患侧极泉、尺泽及委中。 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拘挛,加合谷;语言不利或失语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操作: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0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度斜刺,进针1~1.5寸,用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主方二:(“小醒脑”) 主穴:双侧内关、上星、百会、印堂,患侧三阴 交。 副穴、配穴:同主方一。 操作:先刺印堂,刺入皮下后使针直立,采用轻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继之,选3寸毫针由上星刺入,沿皮刺入百会穴后,针柄旋转90度,转速20~160次/分,行手法1分钟。其他主穴、副穴、配穴手法同主方一。

处方加减:便秘加丰隆、左水道、左归来、左外水道、左外归来;尿潴留加中极、秩边、水道;共济失调加风府、哑门、颈椎夹脊穴;癫痫加人中、大陵、鸠尾、内关、风池;肩关节痛或肩周炎加肩鹃、肩贞、肩中俞、肩外俞、阿是穴;血管性痴呆加内关、人中、百会、四神聪、风池、四白、合谷、三阴交、太冲; 睡眠倒错:针上星、百会、四神聪、三阴交、神门。 (6)针刺操作实施手法后,非立即留针,而是要求患者先活动患肢。各穴手法实施后除三阴交留针外,其余各穴均不留针。针刺三阴交使患肢抽动后将针提至皮下,不出针,让患者活动,留针时再将针刺至得气深度。 (7)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滞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8)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身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肤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或棉签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防治遗漏。 (9)操作完毕,协助患者整理衣着,整理床铺。 (10),合理放置医用垃圾,治疗盘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⑴用醒脑开窍法治疗脑出血患者应慎重,尤其是强刺激人中穴和内关穴,有时会明显加病人之烦躁不安,甚至出现肢体抽搐现象,急性脑出血证属脱证应禁止此法。 ⑵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远非一两个疗程即可。为避免患者出现疲劳或穴位疲劳的现象,务必慎用本法。 ⑶临床上对一些畏惧针刺法或对针刺特别敏感的患者在使用本法时必须掌握好刺激量。⑷对这类患者应用针刺人中穴时手法则更应慎重。 ⑸“大醒脑”与“小醒脑”的临床应用:“小醒脑”适用于病情稳定,神志清醒的中风患者,治疗时首选“大醒脑”,而后与“小醒脑”交替使用。在中风急性期,一般要求严格按照“大醒脑”针刺法操作。对于后遗症状,可按照并发症取穴操作。 ⑹刺激量应视病情灵活掌握:针刺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时,使患肢抽动次数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灵活掌握,肢体肌力在0~3级者可使之抽动3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 的临床及基础实验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 石学敏教授 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中风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四大主病之一,发病率在我国居首位,其死亡率高、后遗症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近些年来,全国各医疗及科研部门,对中风病的诊断、治疗及机理开展了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使得中风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日趋提高,发病和治疗 自1972年,我提出醒脑开窍针刺法以来,我们对于中风的诊断、治疗、机理探讨开展了系统的临床研究和深入的基础研究,临床治疗患者达200万人次,形成了一套以针灸 治疗为中心的中风 诊疗体系。 1995年以“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为题的科学研究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为建国以来中医临床研究所获得的最高奖励。此外,在针灸教学和针灸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方面分别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和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 1999年被国家中管局列为十大医药科技推广项目之一。 2000年天津市科技兴市突出贡献奖。 醒脑开窍针刺法 “醒脑开窍”法是针对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提出的治疗法则和针刺方法。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 临床研究部分 (一) 一般资料 中风病住院患者9005例:男性6029人,女性 2976人,年龄最小19岁,最大87岁。 病种:脑出血3077例,脑梗死5928例; 合并假球麻痹者521例。 病程:最短2小时,最长2年。 首次发病6765例,两次以上发病者2240例。 (二) 治疗方法 1. 处方 主穴:内关(手厥阴心包经) 人中(督脉) 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辅穴:极泉(手少阴心经) 委中(足太阳膀胱经)

醒脑开窍 操作方法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该病发病时间急,危害性大,瘫痪或者死亡率较高。 目前针对脑卒中造成的并发症、后遗症,除西医常规处理方法外,中医醒脑开窍针刺疗法的临床效果显著,副作用小,是治疗该病非常不错的选择之一。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石学敏教授发现的一种针刺方法,主要作用是保存最大量的脑细胞,使萎缩变性的细胞恢复正常的形态结构,保证组织存活,并增强日渐衰弱的脑生物电活动,使其能发出正确的神经信号。 醒脑开窍”法是针对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提出的治疗法则和针刺方法。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 一、“石氏醒脑开窍法”针法学术思想 (一)对中风病病机的继承、发展 石氏醒脑开窍”:“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 经络为辅”,“醒脑开窍”、“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这一 中风病发展的最终病机而立。

“醒脑”包括醒神,调神之双重含义,醒神调神为“使”,启闭开窍“用”。 “滋补肝肾”针对肝肾亏损这一最常见、最重要的证型基础而设。 (二)注重针刺规范,提出针刺手法量学 对配方组穴从进针的方向、深度、采用的手法和刺激量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将捻转补泻定义为: 1、十二经脉以任督脉为中心,左右捻转时作用力的方向,向心为补,离心为泻; 2、捻转幅度大用力重为泻,即捻转时施行大幅度低频率捻转,幅度大于180?,频率在50~60次/分。 二、醒脑开窍针法组成与操作 组成:内关、人中、三阴交为主穴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极泉、尺泽、委中为辅穴以疏通经络。 还选风池、完骨、百会以补益脑髓;金津、玉液或咽后壁放血及上廉泉改善语言功能和吞咽功能;手指握固加合谷;足内翻取丘墟透照海。 每日针2次,10天为1疗程,持续治疗3~5个疗程。 主穴 (1)内关(手厥阴心包经):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属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具有养心安神、通调气血之功。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