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性疾病有哪些症状,主要有四大个症状【医学养生常识】

得了性疾病有哪些症状,主要有四大个症状【医学养生常识】

得了性疾病有哪些症状,主要有四大个症状

文章导读

性病会给患者带来一系列症状,其中白带异常、排尿增加、外阴瘙痒等是很常

见的,另外还有一些性病会导致患者的生殖器上出现溃疡,这种情况一般就比较严重了。

症状1 、白带增多,为黄色或绿色的脓液,往往伴随小便时疼痛,小便次数增加,而

且有弊不住尿的情况。

提示:淋病

值得提醒的是,有些女性在感染淋病后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往往容易耽误治疗。而男性淋病患者却多有明显症状,且淋病由男性传给女性比由女性传给男性更容易。如果和

已患淋病的男性有过一次不戴避孕套的性接触,女性被感染的可能性为40-60%。因此,

女性应学会自我保护,避免与有淋病症状的男性发生性接触。若危险性行为已经发生,

即使女方没有症状也应去医院检查,以得到早期诊治。

小提示:男性感染淋病时,多表现为尿道口流黄色脓液,用手沿尿道口方向轻轻一挤,有更多的脓液溢出。

症状2 、白带增多,为豆腐渣样,白色,结块,量明显增多。常常伴有内、外阴瘙痒,瘙痒往往非常强烈。

提示:念球菌(真菌)性阴道炎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 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 (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延髓,脊髓 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 0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 超过1 0C。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 持张热:体温在24小时内波动达20C或更多。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 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 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39 0C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 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 作。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 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 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 相交替。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 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可见于黑热病。 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 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 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如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合并脓胸或败血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转为驰张热,故临床上对此种现象应加以注意。 3.也有学者将波状热与再发热归为反复发热。 4.后发热:此型与双相热较难区分一般是指某些感染性疾病在退热后一至数天后再次出现发热。有学者提出分析后发热与第二次发热时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种情况:①其他感染性疾病 经治疗好转,但不彻底,停药复发。②细菌感染疾病抗菌显效,但病原菌并未完全消灭而 转为L型细菌再次发热。③在原发病用药控制退热后,一直未停药,随后再发热应想到药 物热。④反复发热疾病的第二次发热。⑤在原发病已经好转、控制的情况下,并发有关或 无关的新并发症。

283风湿性疾病概论

---------------------------------------------------------------最新资料推荐------------------------------------------------------ 283风湿性疾病概论 283.风湿性疾病概论一、 A1 型题: 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 A、 B、 C、 D、 E 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现代风湿性疾病的概念是指 A.风湿热 B.风湿性关 节炎 C.累及关节及软组织的一大类病因各不相同的疾病 D.类风 湿关节炎 E.风寒痹症正确答案:C 2.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的标记性抗体是 A.抗 U1RNP 抗体 B.抗 dsDNA 抗体 C.抗着 丝点抗体 D.抗 SSA 抗体 E.抗 SSB 抗体正确答案:A 3.风湿性疾病关节表现下列哪项不常见 A.晨僵 B.关节肿胀C.关节压痛 D.膝关节不能完全伸直 E.手的掌指关节有桡侧偏 斜正确答案:E 4.以下哪种疾病无晨僵及对称性多关节炎 症状 A.风湿性关节炎 B.类风湿性关节炎 C.风疹关节炎 D.系 统性红斑狼疮 E.骨性关节炎正确答案:A 5.治疗风湿性 疾病的药物,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布洛芬 B.青霉胺 C.环 磷酰胺 D.强的松 E. PGE(前列腺素) 正确答案:E 6.下 列哪一种抗体不属于抗核抗体谱 A.抗磷脂抗体 B.抗单链 DNA 抗体 C.抗双链 DNA 抗体 D.抗 RNP 抗体 E.抗 Jo-1 抗体 正确答案:A 7.判断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度的指标是 A.活动 性炎症损害,如皮疹、浆膜、肾炎等 B.全身症状,如发热、乏 力等 C.抗双链 DNA 抗体效价升高 D. C3、 CH50 水平下降 E.以 1/ 7

发热症状比较

第一章常见症状 症状(symptom)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体征(sign)是指医师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改变。这些改变有多种形式,有些只有主观才能感觉到的,如疼痛、眩晕等;有些既有主观感觉,客观检查也能发现的,如发热、黄疸、呼吸困难等;也有主观无异常感觉,是通过客观检查才发现的,如粘膜出血、罗音、杂音、肝脾大等;还有些生命现象发生了质量变化(不足或超过),如肥胖、消瘦、多尿、少尿等,需通过客观评定才能确定的。凡此种种,广义上均可视为症状,即广义的症状,也包括了体征。 症状学(sympomatology)研究症状的识别、发生机制、临床表现特点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是医师向思者进行疾病调查的第一步,是问诊的主要内容,是诊断、鉴别诊断的重要线索和主要依据,也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疾病的症状很多.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症状,不同的疾病又可有某些相同的症状,因此,在诊断疾病时必须结合临床所有资料综合分析、切忌单凭某一个或几个症状而作出错误的诊断。 本章仅对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部分症状加以阐述。 第一节发热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机体在致热源(pyrogen)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一37℃左右,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常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稍有波动。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食后体温也可赂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妇女在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稍高于正常。老年人因代谢率稍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另外,在高温环境下体温也可稍升高。 发生机制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着动态平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 1.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1)外源性致热源:如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症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通过下述机制引起发热; (2)内源性致热源:又称白细胞致热源,如白介家(L1)、肿瘤坏死因子(TNF)相干扰素等。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使调定点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并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收缩(临床表现为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排汗停止,散热减少。这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2.非致热源性发热见于: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

医学中常见症状和疾病的鉴别

医学中常见症状和疾病的鉴别呕血与咯血的7大区别 心源性哮喘和支气管哮喘的鉴别

腹股沟直疝与斜疝的区别 左心衰与右心衰的区别 A.左心衰(肺循环障碍) (一)症状 1.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 I.劳力性呼吸困难最早出现的症状。引起呼吸困难的运动量随心衰程度加重而减少。 II.端坐呼吸肺淤血到一定程度,患者不能平卧。高枕位,半卧位或者端作可使憋气好转。 III.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已入睡后因憋气而惊醒,被迫采取坐位,呼吸深快,重者可有啸鸣音,称“心源性哮喘”。大多端坐休息后可自行缓解。 IV.急性肺水肿心源性哮喘进一步的发展,是左心衰呼吸困难最严重的形式。 2.咳嗽、咯痰、咯血开始常见于夜间发生,坐位或立位咳嗽可减轻,白色浆液性泡沫状痰为其特点。偶可见痰中带血。 3.乏力、疲倦、头昏、心慌 4.少尿及肾功能损害的症状 (二)体征 1.肺部湿性罗音随病情由轻到重,罗音可由局限于肺底直至全肺,患者取侧卧位则垂的一侧罗音较多。 2.心脏体征除基础心脏病的固有体征外,慢性左心衰的患者一般均有心脏扩大(单纯舒张性心衰除外),肺动脉瓣区S2亢进及舒张期奔马律。 B.右心衰(体循环障碍)

(一)症状 1.消化道症状胃肠道及肝淤血引起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2.劳力性呼吸困难继发于左心衰的右心衰呼吸困难业已存在,单纯性右心衰也均有明显的呼吸困难。 (二)体征 1.水肿特征为首先出现于身体最低垂的部位,常为对称性可压陷性。可有胸腔积液。 2.颈静脉征颈静脉搏动增强,充盈,怒张,是右心衰的主要体征,肝颈反流征阳性更具特征。 3.肝大常伴有压痛,持续慢性右心衰可致心源性肝硬化,晚期可出现黄疸和大量腹水。 4.心脏体征除基础心脏病的固有体征外,可出现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反流性杂音。 小脑幕切迹疝和枕骨大孔疝的主要鉴别点 小脑幕切迹疝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在颅内压增高的基础上,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患侧瞳孔最初有短暂的缩小,但多不易被发现,以后逐渐散大、直接或间接对光反射消失,并伴有患侧上睑下垂及眼球外斜。病变对侧肢体瘫痪、肌张力增加、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如脑疝继续发展,则出现深度昏迷,双侧眼球固定及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四肢全瘫,去脑强直,生命体征严重紊乱,最后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枕骨大孔疝临床上缺乏特征性表现,容易被误诊,病人常有剧烈头痛,以枕后部疼痛为甚,反复呕吐,颈项强直或强迫体位,生命体征改变出现较早,意识障碍出现较晚。因脑干缺氧,瞳孔可忽大忽小。当延髓呼吸中枢受压时,病人早期即可突发呼吸骤停而死亡。 可以从瞳孔变化上区别:小脑幕切迹疝瞳孔最初有短暂的缩小,但多不易被发现,以后逐渐

最新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精品文档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 次级中枢:延髓,脊髓(一)体温调节中枢 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 0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39-40 小时内体温波动不稽留热:体温持续在0C。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超过1 0C2或更多。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持张热:体温在24小时内波动达 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0C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39 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相交替。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可见于黑热病。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如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合并脓胸或败血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转为驰张热,故临床上对此种现象应加以注意。 3.也有学者将波状热与再发热归为反复发热。 4.后发热:此型与双相热较难区分一般是指某些感染性疾病在退热后一至数天后再次出现发热。有学者提出分析后发热与第二次发热时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种情况:①其他感染性疾病经治疗好转,但不彻底,停药复发。②细菌感染疾病抗菌显效,但病原菌并未完全消灭而转为L 型细菌再次发热。③在原发病用药控制退热后,一直未停药,随后再发热应想到药物热。④反复发热疾病的第二次发热。⑤在原发病已经好转、控制的情况下,并发有关或无关的新并发症。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病毒、个月为短热程:这部分患者发热的原因多因感染性疾病所致,病原体可为<1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等。临床上最常见的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感冒、流行性感

诊断学常见症状绝对考题

常见症状 发热 一、填空题 1.发热的分度是:低热________ ;中等度热_______ ;高热_________ ; 超高热_________ 。 2 .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分为 _______________ 两大类,而 以______ 为多见。 3 .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 _______ 和_______ 两大类。 4 .非致热源性发热见于:① 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 。 5 .各种病原体如___________________ 等可引起感染性发热。可以 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感染。 6 .常见的功能性低热有: _______ 、______ 、_______ 、 ______ 。 7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包括:① _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 。 8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可引起非感染性发热,这包括: ①________ 损害;②___________ 引起内脏器官或肢体坏死; ③___________ 。 9 .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有下列几种原因:① __________ 。②抗原-抗体反应。③内分泌代谢障碍。④ __________ 。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

失常。⑥_________ 10 .发热的临床经过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① _______ ?,②_____ ; ③______ 。 11 .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 、、。 12 .稽热型常见于 ________ 、 _______ 、________ 等疾病。 13 .弛张热型常见于 ______ 、 _______ 、_______ 、______ 等疾病。 14 .间歇热型可见于 ________ 、 _________ 等疾病。 15 .波状热型常见于 ________ 。 16 .回归热型可见于 _________ 、 _________ 、_________ 等。 二、判断题 1 .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或糖皮质激素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 热型变得不规则。() 2 .热型与患者个体反应性的强弱无关。() 3 .请对下列热型进行判断 ①弛张热型()②稽留热型()

十六种常见鱼病症状及治疗方法

十六种常见鱼病症状及治疗方法 1、小瓜虫病(病鱼体表、鳍条和鳃上可见许多小白点;所以又名白点病):传染性很强的外寄生虫病。鱼被大量小 瓜虫密集寄生时形成白点状囊泡,严重时布满全身。后期体表如同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粘液增多,体色暗淡无光。病鱼消瘦,浮于水面或群集一角,很少活动。小瓜虫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水温15—2Q℃最适于小瓜虫繁殖,水温上升到 26-28℃或下降到10℃以下停止发育,28℃以上幼虫大批死右。【病原体】多子小瓜虫(寄生虫)。 【症状】白点病分为早、中、晚三期,病程5~7天,各期为2~3天,常致鱼群很快大批死亡,死亡率可达60%--70%。早期,各鳍及身躯有个别的小白点,有食欲,精神没有多大变化。中期,鳍、身躯到处是白点,没有食欲,不爱活动,到处蹭痒,颜色变暗。晚期,白点布满全身,鱼浮在水面或沉入箱底。鱼有气无力,左右摇摆,体表粘膜增多,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治疗】此病要综合治疗,只用药收效不大,加强饲养管理很重要。首先停食4-5天,减少污染,保持水温恒定,升温比原水温高2-3℃为佳。在没有水草的情况下可适当投药, 水草对各种药物敏感很快枯死。热带鱼常用验方如下:参考验方1:早期可投入0.5%--1%食盐,可取得一定效果。2:

初期、中期可用1-5ppm的呋喃西林粉剂洒全箱。用火柴 棍蘸甲基蓝结晶粉,涮入病鱼箱内变色即可,都有较好效果。3:早期、中期,将红汞放入水中,变成淡红色即可,有很 好的消灭病原的作用,但不能反复使用,因汞有毒,鱼不易排出体外。4:中期、晚期,特效药为硝酸亚汞,但鱼对此 药很敏感,易造成死亡,故一般情况下不采用。90×45×60(厘米)箱放绿豆粒大小一块即可,此药也不能反复使用。也可选用硝酸亚汞、孔雀石绿、福尔马林等治疗。或如前所述调高水温达28-30℃连续3天,杀灭幼虫后换水。2、出血性腐烂病:为细菌性传染病。【病原体】为细菌。传染途径为水蚤或病鱼以及被污染的工具。此病不易根除,好了后常常是带菌者,水质恶化立即又发病,死亡率较高,一般为50%左右。 【症状】鱼体出现出血点,各鳍由鲜红充血变成苍白而烂掉,腮丝也由红变白,部分烂掉。解剖内脏有出血点。常并发肠炎。发病急,蔓延快(2-3天)易造成大量死亡。本病春末 夏初流行,病鱼游动缓慢;常独处水面,不久死去. 【治疗】停食4-5天,全箱投抗生素药物青霉素:90×45×60(厘术)箱80万单位,上、下午各1支,连续3天为一个 疗程。一般4-5天可治愈,初期可治愈,中期可以得到控制,烂掉的鳍需1个月左右才能长好。把患病箱内的水草拔出用清水冲净并用美蓝消毒(用火柴棍蘸一下美蓝结晶变化即可)

风湿性疾病

风湿性疾病的概论 【概念】 风湿病是指影响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如肌肉、滑囊、肌腱、筋膜、神经等的一组疾病。风湿病并不仅限于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临床中最为常见的风湿性疾病有四大类,即弥漫性结缔组织病、脊柱关节病、骨关节炎和晶体性关节炎。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简称结缔组织病,是风湿性疾病中的一大类。 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的特点 1、属于自身免疫病; 2、以血管和结缔组织慢性炎症的病理改变为基础; 3、病变累及多个系统,包括肌肉、骨骼系统; 4、异质性,即同一疾病,在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预后差异甚大; 5、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有一定反应; 6、疾病多为慢性病程,逐渐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 风湿性疾病的分类 1、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类风湿关节炎、SLE、硬皮病、多肌炎、重叠综合征、血管炎病 2、脊柱关节病:强直性脊柱炎、Relter综合征、银屑病关节炎、未分化脊柱关节病 3、退行性病:骨关节炎(原发性、继发性)

4、与代谢和内分泌相关的:痛风、假性痛风、马方综合征、免疫缺陷病 5、和感染相关的风湿病:反应性关节炎、风湿热 6、肿瘤相关的风湿病:滑膜瘤、滑膜肉瘤、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瘤 7、神经血管疾病:神经性关节病、压迫性神经病变、雷诺病 8、骨与软骨病变:骨质疏松、骨软化、肥大性骨关节病、弥漫性原发性骨肥厚、骨炎 9、非关节性风湿病:关节周围病变、椎间盘病变、特大性腰痛、精神性风湿病 10、其他有关节症状的疾病:周期性风湿病、间歇性关节积液、药物相关的风湿综合征、慢活肝 风湿性疾病的病理特点 病名炎症性非炎症性 骨关节炎关节软骨变性 系统性硬化症皮下纤维组织增生 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炎 强直性脊柱炎附着点炎 干燥综合征唾液腺炎、泪腺炎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肌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小血管炎

发热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 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 (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延髓,脊髓 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 0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 超过1 0C。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持张热:体温在24小时内波动达20C或更多。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 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 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39 0C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 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 作。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 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 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 相交替。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 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可见于黑热病。 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 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 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如肺炎链球菌性

常见疾病症状以及常用药物大全

常见疾病症状以及常用药物大全 一、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一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特异性炎症。症状:长期或反复发作性咳嗽、咳痰和(或)喘息症状为主。并发症: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自发性气胸、呼吸衰竭、肺原性心脏病。常用的药物:西药:红霉素片、青霉素、头孢安苄、必嗽平。中药:二陈丸、人参保肺丸、补肺丸。副作用:(1)消化系统方面:胃部不适、恶心、呕吐、纳差、大便稀等;(2)神经系统方面:轻度头晕、失眠、四肢颤抖等;(3)泌尿系统方面:小便慢;肺结核:民间俗称“痨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症状:低热、午后发热、盗汗、乏力、体重减轻、咳嗽咯痰或咯血、胸部隐痛等。并发症:咯血、自发性气胸、肺部继发感染支气管结核、肺气肿。常用的药物:西药: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氨水杨酸。中药:养阴清肺丸、百合固金丸。副作用:有耳鸣、耳聋、眩晕等第Ⅷ对脑神经的损害,肾功损害,及过敏反应。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本病由于支气管痉挛、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而引起通气堵塞。症状:发作性伴有啸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咳嗽和咯痰。并发症:发作时可并发气胸、纵隔气肿、肺不张;长期反复发作和感染可并发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源性心脏病。常用的药物:西药:

必嗽平、氯化胺、氨茶碱。中药:玉屏风散、六君子丸、百合固金丸、七胃都气丸。副作用:胃肠反应、药疹、皮肤过敏,心悸、震颤、头痛、恶心、失眠、低血钾等。支气管扩张:是常见的慢性支气管化脓性疾病,也是支气管长期慢性发炎后管壁损害而发生变形、扩张的一种疾病。症状:慢性咳嗽咯脓痰(痰量每日可达100毫升以上)痰量可随体位变化而增多,咯痰后病人自觉舒服,痰液引流不畅时可有胸闷。并发症:肺不张、支气管残端瘘,脓胸及出血等。常用的药物:西药:必咳平、复方新诺明、罗红霉素。中药:玉屏风散、六君子丸、百合固金丸、七胃都气丸。副作用:呕吐、头痛失眠;易激动、心悸。严重者可出现室性早搏、惊厥昏迷,甚至室性心动过道、呼吸心跳停止致死。肺气肿: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种末细、支气管官腔狭窄,造成肺泡内积聚多量气体,肺泡明显膨胀,肺组织部分失去呼吸功能的疾病。症状:慢性咳嗽、咯痰基础上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甚至不能平卧、只能端坐呼吸。并发症: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肺原性心脏病。常用的药物:西药:氨茶碱、胆茶碱、:羟丙茶碱、丙酸倍氯松、舒喘灵。中药:固本咳喘丸、七胃都气丸、止咳化痰颗粒。副作用:恶心、呕吐及胃部不适、呕吐、食欲不振、上腹部胀感。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肺部的原发性病变而引起的肺循环受阻所导致的心 脏病。症状:呼吸困难、咳喘、心悸、剧烈胸痛窒息。并发

身边的六种疾病

身边的六种疾病 常见病有数百种,按“六经辩证”,所有病只有六种。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少阴病、太阴病、厥阴病。 第一种太阳病 常见的太阳病有: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急性肾炎、背痛、常年鼻炎、感冒、水肿、风湿、类风湿、牛皮癣、急慢性等荨麻疹、腰肌劳损、腹泻、慢性鼻炎、鼻窦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皮肤瘙痒、肩周炎。 一般这类病都需要解表、发汗,不能发大汗。 推荐几种能防治该病的“汤”: 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勺药、甘草、生姜、大枣。葛根汤解表、发汗。 越婢加术汤:麻黄、石膏、生姜、甘草、白术、大枣。 姜汤茶:生姜6~8片,红糖25克,红茶叶3克,用沸水冲泡5分钟即成,每日2剂,多次服饮尤其适合于疼痛且遇到风或受凉之后容易出现或者加重的情况。 生姜:可暖胃,扶正气,同时生姜有散发的作用,能把存在于身体靠里部分的寒气祛除。每天嘴里含一片去皮的生姜,可以预防感冒、咳嗽、喉咙发痒等,有长寿的作用。 第二种阳明病 常见的阳明病有:脑炎、甲亢、急慢性胃肠病、急性传染病、肺炎、重感冒、糖尿病、高血压、痤疮、支气管炎、咽炎、扁桃体炎、便秘、肥胖、消瘦、失眠、皮炎、尿路感染、便血、咳血、尿血、脓肿、带状疱疹、急性胰腺炎等。 阳明病的症状:喝水多、出汗多、大便干。 阳明病就是人的胃肠消化道里面有热。阳明病禁补,少吃补药。 阳明病人适合喝绿茶、苦丁茶,有清热利湿的功效。槐花苦丁茶,每次放5~10克苦丁茶在茶杯内,开水冲泡。待茶水放凉后再加入一汤勺槐花蜂蜜,撹拌均匀即可。苦瓜也适合此类人食用。 第三种少阳病 常见的少阳病有:肝病、胆囊炎、胆结石、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发烧、肺炎、感冒、流感、扁桃腺炎、眼科疾病、皮肤病、更年期综合症、神经病、抑郁症、精神病、自主功能神经失调癫痫、乳腺疾病、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月经不调、阳瘘。 少阳病的症状:口苦、咽干、目眩。辅助判断:往来寒热、胸肋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少阳病有三禁:禁汗、禁下、禁吐。这是古代总结的经验。少阳病是半表半里的病,要用和解的办法治。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柴胡味苦平,主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热邪气,推陈致新。 小柴胡汤:柴胡半斤(24克)、黄芩三两(15克)、人参三两、半夏半斤(洗)、甘草三两(灸)、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擘就是掰的意思。这个药

风湿免疫习题

2019年第一单元风湿性疾病总论一、A1 1、下列关于风湿性疾病自身抗体检测说法错误的是 A、抗核抗体是结缔组织病的筛查抗体? B、类风湿因子阳性也不一定就是类风湿关 节炎? C、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 的诊断特异性高? D、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对血管炎的诊断 有一定意义? E、抗磷酸脂抗体是系统性硬化病的标记性 抗体? 2、不同类型的结缔组织病与不同的抗体相关,下列配对错误的是 A、抗Sm抗体为SLE的标记性抗体? B、抗SSA与干燥综合征相关? C、抗Scl-70抗体与系统性硬化病相关? D、抗Jo-1抗体与肌炎/皮肌炎相关? E、抗双链DNA抗体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 3、下列关于风湿性疾病自身抗体检测说法错误的是 A、抗核抗体是结缔组织病的筛查抗体? B、类风湿因子阳性也不一定就是类风湿关 节炎? C、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 的诊断特异性高? D、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对血管炎的诊断 有一定意义? E、抗磷酸脂抗体是系统性硬化病的标记性 抗体? 4、下列关于风湿性疾病的病理改变叙述错误的是 A、急性坏死性小动脉、细动脉炎是SLE的 基本病变? B、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多发性和对称性增生 型滑膜炎为主要表现?C、系统性硬化主要累及皮肤,胃肠道及肾脏不常受累? D、痛风主要是关节腔炎症? E、纤维化是系统性硬化的特征性病变? 5、下列哪种疾病不是风湿性疾病 A、多发性肌炎? B、系统性血管炎? C、炎性肠病关节炎? D、纤维肌痛症? E、吉兰-巴雷综合征? 6、下列关于风湿性疾病病理特点中哪项说法有误 A、仅分为炎症性和非炎症性两种? B、局部组织中主要是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聚集? C、血管炎是风湿性疾病最常见的一种病理改变? D、可有外分泌腺体炎症? E、多数是由免疫反应损伤所致? 7、关于风湿性疾病的范畴和分类下列叙述错误的 A、骨性关节炎在50岁以上者可达50%? B、风湿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病? C、马方综合征属于风湿性疾病? D、压迫性神经病变不属于风湿性疾病的范畴? E、骨关节炎是退行性变? 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风湿性疾病的范畴 A、硬皮病? B、痛风? C、骨关节炎? D、多发性骨髓瘤? E、糖尿病? 9、下列哪一项不是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的特点 A、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B、功能紊乱是其发病基础? C、造成单个系统损害?

常见症状与体征—发热

一、发生机制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上限。人体正常体温范围随测量部位不同而不同,腋温36℃~37℃,口温36.3℃~37.2℃,肛温36.5℃~37.7℃。正常人上午体温较低,下午略高,24小时内波动不超过1℃。女性在月经周期中、排卵后体温较高。发热的主要机制为:外致热原(细菌外毒素、内毒素等)和某些体内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某些类固醇、尿酸结晶等)等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免疫系统的一些细胞,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产生内生性致热原,主要是一些炎性细胞因子,包括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等。这些内生性致热原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升高。然后机体出现骨骼肌收缩、寒战,产热增加,同时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出现发热。发热可以增强机体吞噬细胞的活动及肝脏的解毒功能。但严重发热可对器官和组织造成严重的损害,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因心率快而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体温在42℃以上可使一些酶的活力丧失,使大脑皮层产生不可逆的损害,最后导致昏迷,直至死亡。二、常见病因发热的病因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感染性发热更为常见。(一)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全身性或局灶性感染性疾病均可导致发热。(二)非感染性发热包括多种不同的疾病: 1.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炎、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风湿热、成人Still病等。 2.恶性肿瘤:包括各种恶性实体瘤(以消化道肿瘤、肝癌、肾癌、前列腺癌等多见)及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3.无菌性组织坏死:如心肌梗死、肺栓塞、脾梗死、大面积烧伤、大手术所致组织损伤、内出血、急性溶血等。 4.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包括甲状腺危象)、嗜铬细胞瘤等。 5.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出血、脑外伤、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丘脑病变等。 6.物理因素:如中暑、放射线病等。7.其他: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体温调节,可产生功能性发热,包括感染后发热和功能性低热。三、临床表现 1.发热的分度按发热的高低(以口腔测量为准)可分为: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2.发热的诱因、起病缓急、病程、加重或缓解因素急性起病,病程少于两周者为急性发热,主要由感染引起;两周以上体温超过38℃为长期发热,常由感染、肿瘤和结缔组织病引起,但仍以感染为主要原因;体温在38℃以内的非生理性发热,持续1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低热,可见于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低热。 3.热型对发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帮助。常见的热型包括:(1)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以上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伤寒、肺炎球菌肺炎等;(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达2℃以上,最低体温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和化脓性炎症等;(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持续数小时后,骤降至正常。经过1天或数天后又骤然升高,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发作。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4)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数天后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多次。见于布氏杆菌病;(5)回归热:体温骤升达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降至正常,数天后又骤升,持续数天后又骤降,如此反复。见于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周期热等;(6)不规则热:发热无明显规律。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四、伴随症状与体征 1.伴有寒战病程中只有一次寒战,见于肺炎球菌肺炎;病程中反复于发热前出现寒战,见于疟疾、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钩端螺旋体病和恶性淋巴瘤。 2.伴出血现象见于肾综合征出血热、某些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钩端螺旋体病、炭疽、鼠疫等。 3.伴明显头痛:见于颅内感染、颅内出血等。 4.伴有胸痛: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胸膜炎、肺脓肿等。也可见于心包炎、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 5.伴有腹痛:见于各种原因的消化道感染,如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结核、肝脓肿、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腹膜炎,以及腹部恶性实体肿瘤和恶性淋巴瘤。 6.伴尿痛、尿频、尿急:

腹部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腹部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一、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主要指发生于胃、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gastric ulcer,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因其形成均有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参与,故而得名。食管下端及胃肠吻合术后空肠上段的溃疡也属于此类。 (一)症状 慢性发作性上腹痛是本病的主要特点,其可能机制:①溃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性病变和血管充血可提高局部感受器的敏感性,使其对胃酸刺激的痛阈降低。②局部肌张力增高或痉挛。③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④浆膜面受侵。 1.上腹痛的特点 (1)病程:呈慢性反复发作,愈合后易复发,可每年定期发作,且表现为屡 愈屡发,延续数年至数十年,每次发作时间数周至数月不等。 (2)部位:胃溃疡的疼痛多在上腹部正中或偏左,十二指肠溃疡则位于上腹 部偏右或脐周。如溃疡较深或于胃、十二指肠球部后壁时,腰背部常出现放射痛。 (3)性质:常为持续性钝痛如胀痛、灼痛、饥饿样不适等。急性发作时可有 剧痛如绞拧或刀割样。每次持续时间一般为1~2小时或3~4小时。当溃疡穿透至浆膜层,病变处与周围脏器黏连,即呈持续性剧痛。 (4)范围:疼痛范围一般如手掌大,相应部位的皮肤可有过敏区。 (5)节律:胃溃疡的疼痛多在餐后0.5~2小时出现,至下一餐前消失,即进 餐—疼痛—缓解。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则多在餐后3~4小时出现,持续至下次进餐后缓解,即疼痛一进餐一缓解,故又称空腹痛,也可出现夜间痛。 (6)季节性:溃疡的好发季节为秋末冬初或冬春之交,与寒冷有明显关系。 (7)诱因及缓解:过度紧张、劳累、焦虑、忧郁、生冷饮食及烟酒等均可诱 致疼痛发作。休息、服制酸药或稍进食物可缓解。 2.其他伴随症状常有餐后腹胀、返酸、嗳气、流涎、恶心、呕吐、食欲不 振、便秘或体重下降等。 (二)体征 1.全身情况:患者多体型瘦长、腹上角锐。出血时可见皮肤及粘膜苍白。 2.腹部体征:溃疡活动期时,上腹部常有压痛点,与疼痛部位一致,并可在 背部10~12胸椎段有椎旁压痛,胃溃疡偏左侧,十二指肠偏右侧;缓解期则不明显。后壁溃疡穿孔,可有明显背部压痛。 二、急性腹膜炎 腹膜受到细菌感染或化学物质(如胃液、肠液、胰液、胆汁等)的刺激时,所致的急性炎症,称为急性腹膜炎(acute peritonitis)。按发病的来源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绝大多数腹膜炎为继发性,常继发于腹内脏器的穿孔、脏器炎症的直接蔓延,或外伤及手术的感染。原发性腹膜炎系指病原菌从腹外病灶经血液或淋巴播散至腹腔引起腹膜炎。常见于抵抗力低下的病人,如患有肾病综合征或肝硬化者。 另外,按炎症范围可分为弥漫性和局限性,按炎症开始时的性质可分为无菌性及感染性。 (一)症状因其病因不同而腹膜炎的症状各异,可突然发生,或逐渐出现。 1. 腹痛:其程度与发病的原因、炎症的轻重、年龄、身体素质等有关。

(整理)风湿性疾病

风湿病 风湿病全称为“风湿性疾病”。凡侵犯肌肉骨骼系统(如关节、肌肉、肌腱、韧带、滑囊等)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无论其发病原因如何,均属于风湿病范畴。因此风湿病实际上是一组疾病,这组疾病包括的范围很广,现在已知有近200种不同的疾病。 风湿病学经历了古老而漫长的发展阶段。“风湿”(Rheuma)一词最早见于公元前4世纪希波克拉底全集(Hippocratic Corpus)有关人体解剖一文中。当时认为人体生命决定于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的平衡。如果冷湿粘液下注于内脏、四肢,则会引起疼痛等病变。当时风湿病仅是一种病理概念。直至16~17世纪,Baillou等才将风湿病概念应用到临床疾病或症候群与某些综合征上。 在19世纪以前,西医学对关节炎和风湿病的认识是很模糊的。例如风湿热和痛风,虽然早在公元前400年左右,Hippocrates即对这两种疾病的症状有过扼要的记载,然而直到2 000余年后的1676年,Sydenham才对这两种疾病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据记载其对痛风之所以能够生动描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Sydenham本人是一名痛风病患者。 19世纪,风湿病学才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人们从临床症状、体征、实验检查等多方面仔细观察,对体液病理学说及“所有关节炎都是痛风的变种的学说”提出了怀疑。如Garrod 发现在痛风病人的血液中尿酸盐过多,而且这些尿酸盐以结晶形式还可在关节内沉积下来,这对痛风的病因病理有了本质的认识,从而使该病与其他关节炎有了清楚的区别。1800年,巴黎医生Landre—Beauvais首次对类风湿关节炎作出了详细的描述。1858年,英国医生G arrod第一次提出将该病以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命名,使类风湿关节炎成为一种独立的疾病。1857年Adams在Heberden氏(1710~1801)发现骨性关节炎的特征性表现—Heberden氏结节的基础上,将骨性关节炎与其他关节炎分开。 19世纪风湿病学的另一进步是一些医生开始探索以手术方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 类疾病。早在1887年,Schuller即开始应用滑膜切除术治疗膝关节炎及类风湿关节炎。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虽然手术方法尚有缺陷,手术后关节功能也不甚满意,但这一大胆的探索无疑为风湿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并为当今关节炎外科治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入20世纪,越来越多的风湿类疾病为人们所认识,如1933年瑞典眼科医生Sjogren 报道了原因不明的表现如干燥性角膜炎、口腔干燥,并大部分合并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组病例,他不仅详细介绍了干燥性角膜结膜炎,而且还注意到唾液腺、口腔及呼吸道粘液腺分泌减少和类风湿关节炎、贫血等全身的症状表现,此后即将此病称为Sjogren氏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1937年土耳其皮肤病医生Behcet报道了以前房积脓性虹膜睫状体炎、复发性口腔粘膜溃疡和外生殖器溃疡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并称之为白塞氏综合征(Behcet's synd rome)。这些病名一直沿用至今。

《内科学8——结缔组织病和风湿性疾病》习题

《内科学——结缔组织病和风湿性疾病》习题及答案 一、A1型题: 1、雷诺现象的皮肤颜色变化顺序为E A、红→白→紫 B、紫→红→白 C、紫→白→红 D、红→紫→白 E、白→紫→红 2、Schober试验:患者直立,在背部正中线髂嵴水平作标记为零,向下_____ cm作标记,向上_____ cm再作标记,然后让患者弯腰,测量上下两个标记间的距离,若增加小于4 cm为(+)C A、3;6 B、5;5 C、5;10 D、10;5 E、5;15 3、关于类风湿结节的特点,那一项错误C A、直径数mm至数cm B、质硬 C、有压痛 D、对称性 E、常出现在关节伸侧受压部位的皮下组织 4、RA的遗传易感基因是D A、HLA-B27 B、HLA-DR2 C、HLA-DR3 D、HLA-DR4 E、HLA-DR5 5、关于NSAID类药物的副作用,哪一项错误D A、胃出血 B、胃穿孔 C、肾间质性损害 D、肌肉溶解 E、胃溃疡 6、RA的诊断标准中,关于X线表现的最低要求是D A、滑膜炎 B、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变窄 C、血管翳 D、骨质疏松 E、骨性强直 7、关于狼疮带试验(LBT)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A、用间接免疫荧光法 B、取腕上方伸侧的正常皮肤 C、取红斑皮损部位的皮肤 D、真皮与表皮交界处可见IgG沉积带 E、真皮与表皮交界处可见IgM沉积带 8、抗磷脂抗体与以下哪些病症有关E A、血小板减少 B、血栓 C、习惯性流产 D、狼疮脑病 E、以上都是 9、关于ANA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 A、可见于正常人 B、>1:20即有诊断意义 C、可见于SLE D、可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 E、其效价与病情活动程度不平行 10、SLE可检测到的自身抗体中,与习惯性流产有关的抗体是D A、抗RNP B、抗Sm C、抗SSA D、抗ACL E、抗ds-DNA 11、SLE可检测到的自身抗体中,与新生儿狼疮有关的抗体是C A、抗RNP B、抗Sm C、抗SSA D、抗AC L E、抗SSB 12、用乳胶凝集法测定的RF,是哪一种类型A A、IgM-RF B、IgG-RF C、IgA-RF D、IgD-RF E、IgE-RF 13、RA患者出现颈痛、双手感觉异常、力量减弱、腱反射亢进、Hoffman征(+),应首选下列哪种检查D

发热常见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POTH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次级中枢:延髓,脊髓(一)体温调节中枢 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 0小时内体温波动不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40 24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0 C。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超过1 0或更多。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小时内波动达2C 持张热:体温在24 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0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C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39 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二)常见热型 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炎、周期热等。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 相交替。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 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可见于黑热病。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 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 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注意:.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如肺炎链球菌性21 / 17 热型可由稽留热转为驰张热,故临床上对此种现象应加以注意。肺炎合并脓胸或败血症时,.也有学者将波状热与再发热归为反复发热。 3 .后发热:此型与双相热较难区分一般是指某些感染性疾病在退热后一至数天后再次出现发4 热。有学者提出分析后发热与第二次发热时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种情况:①其他感染性疾病经治疗好转,但不彻底,停药复发。②细菌感染疾病抗菌显效,但病原菌并未完全消灭而型细菌再次发热。③在原发病用药控制退热后,一直未停药,随后再发热应想到药L转为物热。④反复发热疾病的第二次发热。⑤在原发病已经好转、控制的情况下,并发有关或无关的新并发症。病毒、这部分患者发热的原因多因感染性疾病所致,病原体可为<1个月为短热程: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等。临床上最常见的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大多以突发畏寒、高热起病,伴或不伴有流涕、鼻塞、打喷嚏、咽痛等症状,可有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辅助检查可发现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此外,一些传染性病毒感染性疾病,也多以麻疹。流行性腮腺炎、脊髓灰质炎、上呼吸道症状为首发。例如:诊断时应注意发病的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是否有类似病源及疫区的接触史。患者的生活、工作环境,季节、周内一般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的热程多在1周,2可恢复,少数可达1周以上,其他疾病发热一般亦布超过周以上仍未退则应警惕是否在原发病基础上合并并发2如发热症或原诊断是否正确。非感染性疾病出现短热程的也并不少见,。的38C 也可表现为不同的热度。手术后的短程发热,在不超过近年来对肺栓塞的认识逐渐情况下,多被认为是局部吸收所致。%可有一过性低热,其中有43提高,发现在肺栓塞的患者中有%的患者可伴有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