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的发展

中国图书馆的发展
中国图书馆的发展

中国近代及近代以前图书馆的发展图书是图书馆构成要素的主体,图书及图书馆在我国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

一:

xx古代图书馆的发展

我国古代图书馆大致可分为官府藏书、书院藏书、私人藏书、寺观藏书4个体系。它的主要特点是以藏为主,图书馆文献仅为少数人利用,所以人们普遍称这个时期的图书馆为藏书楼,但是古代图书馆以收藏和保存图书为主,基本上属于宫廷和神学的附属品。

根据文献和考古来看,我国的官方藏书早在夏朝就已出现。关于图书的起源,《易.系辟上》说:

“河出图,洛出书”,可见在周代以前就有了藏书之举。商王朝从商汤开始就有典籍记载了推翻夏王朝的历史,并设有史官负责收藏商王的言行、前朝的文献和刻辞甲骨。其中刻辞甲骨是今人所见最丰富的原始文献,主要有干支表,记事刻辞和卜辞。甲骨卜辞更可视为一部编年体的商代百科全书,记载占卜与应验情况,是统治者寻求神权统治的依据,文献多贮藏于宗庙“龟室”中。

我国图书馆起源于周朝,周代除王室有收藏文献的库室外,各诸侯国也有本国的文献库室。另外,周朝设有专门收藏典籍的机构“盟府”,并配下史一职进行管理。《史记》记载老子曾任周朝的“收藏室之史”。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也说,老子做柱下史,博览古今典籍。

随后,从春秋到战国,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于“士”阶层的出现和壮大,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大发展、学术大繁荣的时期: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同时社会上开始流行以竹木和绵帛为载体的文献,更加方便了社会信息的记载和传播。藏书事业也由官府著述、垄断藏书发展到公私并存,官府与知识分子俱有。这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藏书家,如孔子、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他们收藏书籍用于著书立说,即出现了私家藏书这种新形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已经有大量藏书,又将周朝与诸候六国的藏书集中起来,使秦朝藏书大大增加。但战国时的语言文字多是“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并且没有文献记载秦有目的的进行过整理。而是采纳了李斯的建议,颁布了“挟书律”,决定推行愚民政策,焚毁民间藏书,于是一场规模空前的“焚书”活动开始了,许多重要的先秦文献古籍付之一炬。民间藏书保留三种,一是记载秦国历史的秦记,二是由于职务需要,秦博士个人自藏的书籍,三是官私所藏的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但到秦末楚霸王项羽入关火焚秦宫,秦代官府藏书也损失重大。秦始皇焚书坑儒,使藏书遭到一次毁灭性的洗劫。西汉王朝建立后,实施扶植文化的措施,并用法规的形式加以确定完成了向封建大帝国的转形。西汉政府重视图书事业。西汉初,相国萧何在未央宫正殿北面盖了三座藏书阁,其中石渠阁和天禄阁后来成了皇家藏书馆的别称。汉武帝时,第一次由政府下令在全国征集图书,广开献书之路,同时组织人员抄写,定出标准本收藏,在宫内建立了颇具规模的收藏图书的馆舍,“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等诸子传说,皆充秘府”。其中“秘府”又称“秘阁”,就是皇家藏书馆的名称。到了东汉有了专门的“书市”,人们能够方便的买到要看的书籍。汉代的刘向、刘歆父子更是以藏书、校书显世。汉代,奠定了我国皇家图书馆的基础,中国古代藏书事业从此走上了持续发展的历史轨道。

秦汉以后,图书馆工作逐渐与档案管理和史官职责相分离,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为纸质文献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三国两晋间,政府于秘书省下设秘书监,主管艺文图籍和著述、编纂,官府藏书迅速发展。晋之东观、仁寿阁,南朝宋之聪明馆、齐之学士馆、梁之文德殿,以及北朝北齐之仁寿阁、文林阁,后周之麟趾殿,都富有藏书。秘书监官吏众多、分工明确,不断进行官府藏书的整理、编目,积累了历代著作并收集当时行世的重要著述,还利用藏书培养宗室子弟和新进士子,官府藏书成为朝廷重要文化学术机构。官吏和文士皆以藏书相尚,晋朝张华有书30乘(车),连官府也向他借钞。梁朝沈约有书2万卷。梁朝任藏书万卷,多异本,可补官府藏书之不足。佛教藏书因佛教的流行和道教的兴盛得以发展,佛教寺院既是译经、传经之地,也是佛教典籍收藏之所。两晋、南北朝寺院林立,藏经甚多,梁代宫廷中有华林园藏佛典,编成《华林殿众经目录》,著录佛经3700卷;定林寺编成《定林寺经藏目录》;道教典籍在逐步积累中也形成专藏。南朝刘宋的崇

虚馆通仙台、齐的兴世馆、梁的华阳上下馆、北朝北周的玄都观、通道观等都富有藏书。

三国魏晋南北朝由于战争频仍,无论是各国的官府藏书,还是私人藏书,都历经几度积累、破坏和恢复,但图书馆总的仍呈现曲折上升的趋势。隋唐之际,魏征、虞世南、颜师古相继出任秘书省官员,广购天下图书,并选拔书法好的人抄书,然后收藏于秘书省内。玄宗也特地修了书院,专门抄校书籍。还聘用女子管理员,在长安就抄写了5100多卷书,并且把这些书装饰得非常考究:

玉轴牙签,绡锦飘带,不同种类着不同颜色。

宋代太宗建立崇文院,专作藏书之地,后来又另设书库,叫秘书阁。当时著名的个人藏书家宋敏求藏书三万卷,让别人借阅,与现在的阅览室差不多。

元朝,专门收藏书籍的图书馆,先有宏文院,后有艺林库。至明清,国家藏书得到空前发展,明朝官廷建有文渊阁。我国最大的类书,世界上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在明迁都北京时搬到文楼。

清朝的藏书处所之多,拥有图书之丰富,都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朝代。有名的国家图书机构,北京有文渊阁、文源阁,承德有文津阁,沈阳有文溯阁,镇江有文宗阁,扬州有文汇阁,杭州有文澜阁等。《四库全书》被抄写成七份,分别收藏在这些阁中。我国古代的图书馆,大都用亭、台、楼、阁、斋、堂、轩、居、室庵之类作名称,其中尤以阁、室、院、馆为多。不过,这些藏书并不会对外公开,一般的老百姓是读不到的。

二:

xx近代图书馆的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封建时代的图书馆事业逐渐向近代公共图书馆事业过渡。在实现由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变的进程中,有两个因素至关重要:

西方传教士所办图书馆的示范作用和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作用。古代那么多的藏书处,其名称都不叫图书馆。首先以“图书馆”正式命名的是1905年的湖南图书馆。正式公文中确认“图书馆”这个名词是在清末宣统元年

(1909)制定的京师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上。

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紧锁的国门,西方传教士们伴随着侵略者的步伐和西方文化纷纷来华,并在中国一些城市的教堂和教会学校建起一座座新式图书馆,开启了中国藏书楼走向近代图书馆的进程。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图书馆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早出现的新式图书馆,其启蒙和示范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首先,公共、开放、共享、服务的西方图书馆新观念与我国古代藏书楼藏而不用或藏而难用的保守观念形成鲜明对比。其次,带来了西方近代图书馆建设的思想和模式。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的图书馆在图书收集、管理与利用等方面,都采用了西方较为先进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树立了榜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图书馆界的传统思想及服务概念的变革与进化。

1877年3月22日《申报》曾载文说:

“本埠西人设有洋文书院,计藏书约有万卷,每年又添购新书五、六百部。阅者只须每年费银十两,可随时取出披阅,阅毕缴换,此真至妙之法也”。可见这些洋式图书馆当时已引起中国士人的关注和羡慕。

1906年陈洙撰写的《上海格致书院藏书楼书目序》(光绪三十三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中说“上海向有格致书院,近由西士傅兰雅君商诸各董,添设藏书楼……吾知登斯楼者,即佩诸君之热诚毅力以惠我士林,而尤不能不为内国士大夫愧且望也。”并疾呼:

“裨益学术,光我文治,抗衡欧美,将在乎是!”,奋起效法之情溢于言表。由此可见,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图书馆促进了公共图书馆观念的形成。1890年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维新领袖粱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提出“开办图书馆”是强学会的五件大事之一。在维新思潮的推动下,一些开明大臣也纷纷向朝廷建议设置新型藏书楼。为实施变法方略,维新领袖康有为等人首先在北京、上海、湖南、广东、天津等地的维新学会中办起了学会藏书室,所藏图书以西书、新书为主,管理制度也比较完善,对图书采访、分类、编目、流通借阅都做了详细的规定。读者对象,除了维新派成员,还包括—般士大夫和普通市民。

可见,学会书楼已经初步具备了社会文化机构的性质,是我国近代图书馆的萌芽。1902年,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近代公共图书馆出现了,这就是徐善兰在浙江绍兴设立的“古越藏书楼。徐善兰是光绪二年举人,他热心公益,造福乡梓,又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他创办“占越藏书楼”宗旨为“阁邦人士之观摩,府县学堂之辅翼。”徐善兰模仿教会图书馆模式,参照西方资本主义近代图书馆的建设原则及管理思想。

力破千年陈规陋习,在藏书内容和分类法上都突破经、史、子、集的传统框架,按“学部”,“政部”分类,在传统典辅外,收入声光电化等“新学”书籍及图画、报刊、共七万余卷。编目方法,也有许多创新,著录详细,方便读者。借阅方式既可馆内阅览,又可惜回家中。古越藏书楼的办馆理念、方式和方法很快为社会所接受,受到广泛的欢迎。

古越藏书楼的创建标志着中国近代图书馆的诞生。1902年7月,清政府诏颁《学堂章程》规定“大学堂当附属图书馆一所,广罗中外古今各种图书,以资考证。”明确要求在学校设图书馆。在这以后大量的公共藏书楼和大学图书馆建立起来。1909年底,清政府正式颁布(京师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

规定图书馆应“保存国粹,造就通才,以备硕学专家研究学艺,学生土人检阅考证之用。以广征精彩,供人浏览为宗旨。”这是我国近代有关图书馆的第一次立法。它的颁布,说明到此时,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已出具规模。

辛亥革命的胜利,对我国的图书馆事业产生了深刻影响,促使中国近代图书馆(或称公共图书馆)向前发展,由萌芽走向兴盛。

整个发展过程前后大约经历了20年,即从1901年到1918年。1912年,京师图书馆正式开馆。1928年,改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1934年,其馆藏已达40万册,其读者服务与书目工作的开展,使国立北平图书馆成为国内藏书中心和书目工作中心。据1916年教育部公报公布全国共有图书馆260所,其中以独立图书馆命名的22所,以通俗图书馆命名的238所。

学校图书馆的发展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就。辛亥革命后,国立大学、学院和专科学校都着手建立图书馆。19年后,这些学校图书馆分别延聘回国留学生担任馆职,重视新的科学技术书籍的收藏,制定新的管理条例与规定,采用科

学分类法与编目条例,改变工作制度,方便读者利用,成为中国近代图书馆中工作最富有生气、馆藏最为丰富、服务效果最显著的一部分。

1927年后,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迅速。除国立北平图书馆作为国家图书馆外,南京国民党政府亦于1928年筹建中央图书馆,1936年正式开馆,1937年藏书达18万册。这一时期,全国各省市图书馆数量达到近代图书馆史上的最高峰,据第二次《中华民国教育年鉴》统计,1935年,全国各省单独设立的省市图书馆达34所,其中藏书量超过10万册以上的有14所,藏书最多的有浙江省立图书馆(32万册)、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21万册)、云南省立昆华图书馆(20万册);附设于民众教育馆的图书部达990所,其中浙江、山东、河北3省,每省均有100所以上。学校图书馆的发展也颇具规模,据第一次《中华民国教育年鉴》统计,1931年,全国公私立大学及学院73所,其附设图书馆共藏有图书270万册,藏书量达20万册以上的有国立中山大学、私立燕京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全国专科以上学校30所,其附设图书馆共藏有图书30万册,其中藏书最多的是福建法政专科学校和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专门图书馆的发展不平衡,大都集中于北京、南京、上海等地。私人开办的图书馆中,如商务印书馆附设的东方图书馆,1931年藏书量达50万册。

1937年,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开始,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沿海和内地大城市图书馆遭受重大损失。早在1932年,上海东方图书馆遭到日本空军的轰炸,藏书全毁于火。1937年后,天津南开大学、上海暨南大学、长沙湖南大学和浙江、上海、南京等地的图书馆,也遭受重大损失。东北、华北等地图书馆则全部被日军窃夺和控制,部分馆藏甚至被偷运至日本。国立北平图书馆、国立中央图书馆藏书转运至内地。新办的国立西北图书馆、国立罗斯福图书馆也只能以有限的经费来维持馆务。但是,抗日战争期间的国立图书馆在收集整理抗战文献、抢救部分藏书家散出的珍本秘籍,推动大后方地区图书馆事业方面也曾作出积极的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7年,全国28省、6市共有图书馆46所,统计有藏书的24个馆总藏量为

264.2万册,超过10万册的有11个馆。1947年,全国通俗图书馆716

所,比战前略有减少,学校图书馆有1492所,全国社团机关图书馆减少更多,以上数字说明近代图书馆在1937~1949年期间趋向于衰落……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综述

.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关键词:中国计算机晶体管 . 大型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银河I”巨型计算机 微处理器(CPU)遭重创龙芯 一中国的计算机事业起步与发展 .. 中国电子计算机的科研、生产和应用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1956年,周总理亲自主持制定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就把计算机列为发展科学技术的重点之一,并筹建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所 以逻辑电路器件作为标志,到目前为止的电子计算机可以分为四代。每一代计算机,都比前一代更小、更快,技术工艺要求更高,价钱也更便宜。 . 第一代计算机采用电子管。美国研制出第一代计算机用了4年,而中国通过学习苏联的技术,仅用3年就完成了,并生产了50台左右 . . 第二代计算机采用晶体管。美国从第一代计算机进入第二代计算机花了9年时间生产了约200台 . . 第三代计算机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这段发展过程美国用了11年中国用了7年时间我国研制的第三代计算机品种非常多。例如,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单位联合研制的150机于1973

年完成;借鉴美国IBM公司16位小型机技术的DJS-100机也于该年(1973)研制成功,它的硬件为自行设计,软件兼容;1976年11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成功1000万次大型电子计算机“013机” . 第四代计算机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今天的计算机都属于第四代计算机。这个过程美国用了9年研制的ILLIAC-IV中国用了8年。77型机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研制的,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16位微型计算机。另外,参照美国Intel8008机型的国产DJS-050微机,也于该年(1977)由清华大学等单位仿制成功并通过鉴定。 .. 二.中国掌握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 . . 1965年,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块集成电路在上海诞生,仅比美国晚了5年。在此后的岁月里,尽管国外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但这一领域的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工人阶级,发扬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起了中国早期的半导体工业,掌握了从拉单晶、设备制造,再到集成电路制造全过程,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和丰富的知识,相继研制并生产了DTL、TTL、ECL等各种类型的中小规模双极型数字逻辑电路,支持了国内计算机行业。当时具备这种能力的国家除中国外,只有美国、日本和苏联 . . 中国从小规模集成电路经过中规模集成电路,再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仅用了7年时间,这以1972年四川永川半导体研究所。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块PMOS型大规模集成电路为标志,而美国用了8年 .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号查询

中图分类号 填写要求:要求分类细分到22个大类代码后三位数字。 例如:“古代文学”,其分类号是I206.2,填写时只需填写I206即可;又如“人造石生产机械制造”的分类号是TQ177.1+5,只需填写TQ177。 可在以下网址查询详细分类号: /tools/ztf/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图分类号查询系统) (中图法第四版计算机辅助分类查询系统)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介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是我国建国后编制出版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性分类法,简称《中图法》。自1999年第四版起更名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不变,英文译名为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ation,英文缩写为CLC。《中图法》的编制始于1971年,先后出版了四版,即1975年出版的第一版,1980年出版的第二版,1990年出版的第三版,1999年出版的第四版。此外1973年还出版了试用版。《中图法》与国内其他分类法相比,编制产生年代较晚,但发展很快,它不仅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分类法的编制经验,而且还吸取了国外分类法的编制理论和技术。 目前,《中图法》已普遍应用于全国各类型的图书馆,国内主要大型书目、检索刊物、机读数据库,以及《中国国家标准书号》等都著录《中图法》分类号。 《中图法》在它的发展史上,获得了许多殊荣,曾于1985年连同各种版本及辅助工具书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曾被美国图书馆协会主持编制的《世界图书馆及情报机构百科全书》收入到"世界九大分类法"词条中。但是,《中图法》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中图法》的发展历史就是从第一版到第四版不断更新、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史,每出一版都有一个质的飞跃。至四版为止,《中图法》为五大部类:即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二十二个大类;53,811个类目(包括专用和通用类目)。中图分类号简表附后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中形成了一部深厚的教育史。我国古代以四书五经为教育内容;近代引进西方先进思想,中国的教育步入近代化轨道;当今教育愈加完善,但仍存在着许多弊端;展望中国教育前景,在社会的呼吁和教育学专家的努力下进行教育革新。高考制度亟待革新,学生学习需要民主自由,高校教育需要进一步改革。 关键字:中国教育制度发展现状弊端改革方向教育民主 一、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一书中曾指出:“教育的发生就根植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经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原始人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在学习制作工具的经验和技术,传递经验中产生了原始教育。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条件成熟;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政治条件具备;文字不断产生,文化积累增加,文化条件形成。在这个背景下,学校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场所产生。 西周官学制度产生,国学和乡学作为两种主要的学校形式。当时以六艺为教育内容,《礼记·王制》记载:“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当时教育管理的特点是学在官府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等级制度森严;思想上强调以礼治国。这些决定了西周统治者对教育的高度

重视和垄断,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封建官学教育在汉代正式确立。汉代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太学确立,以四书五经为教学内容。与此同时以儒家“人学”为理论基础形成中国教育思想,此后经过一代代儒学家的改造和发挥,融合其他学派的教育思想,发展成中国独特的教育学思想体系。提出以“修身为本”的主题思想,追求人格境界,即个人与家庭、国家、社会的和谐,注重教导人自觉修养人格,强调理性自觉原则。采用以学习和修养为基础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由“教事”至“穷理”安排合理的顺序,及师生共同研讨。 封建教育制度和思想在大一统制度的影响下,形成教育的国家化、政治化和伦理化的传统特色造成了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的权威主义的教育传统,存在着弊端,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自由和创造性。 近代以来我国的教育发生重大转变,先是从欧美输入,后又学习苏联。洋务教育开始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中国教育开始近代化进程。“五四运动”后,在中共的领导下,教育开启新的历程,为革命培养了先进人才。在输入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学后,我国教育界人士创编了自己的教育学,先后出现了蔡元培、陶行知等著名教育家,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蔡元培提出教育独立的思想,他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

工作总结-中国国家图书馆

工作总结 2005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最后一年,是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年。一年来,我馆在文化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任务,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和落实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推动力,落实“人才兴馆、科技强馆、服务立馆”三大发展战略,以机制创新带动服务创新,经过全馆人员的共同努力,基本完成了年初部署的各项任务。 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圆满完成 按照中共中央和文化部党组的部署,我馆自2005年1月26日至6月20日,在全馆党员中深入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馆党委为高质量地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精心谋划,周密组织,成立了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组建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先后召开6次党委常委会、10次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会议,形成了馆党委总负责、教育活动办公室组织指导、各支部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扎实推动了各阶段教育活动的开展。特别是在整改提高阶段,馆党委集中解决了几个涉及员工利益的问题,如:食堂问题、馆服问题、工资分配问题、全馆午餐补助问题等,真正把先进性教育活动落到实处。 为配合先进性教育活动,编发简报73期,举办了“我为党旗增辉”主题歌咏比赛,组织党员参加“谈文化部系统共产党员先进性”征文活动,参观有关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主题展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4周年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圆满结束之际,馆党委在全馆范围内评选表彰了一批先进。通过全体共产党员的努力和高质量的工作,我馆圆满地完成了规定的全部任务,基本达到了中央提出的“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按照文化部要求,我馆召开了有200多位各方面代表参加的满意度测评会,测评结果对我馆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整体评价满意度为100%。 二、进一步巩固文化体制改革成果 2005年是全面实施岗位管理改革的第一年,根据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馆党委班子把今年定为调整年。 (一)完善岗位管理 为真正建立起科学的岗位管理体系,我馆就岗位管理试行情况专门组成调研小组,在全馆范围内展开调研。一个是由业务处牵头组成的业务调研小组,通过召开315人参加的29个大大小小的座谈会,就图书采选编目部等10个业务部处实行岗位管理的情况,广泛听取了意见和建议;一个是由人事处牵头组成的职能部门调研小组,走访了13个部处,

中国图书馆史

中国图书馆史 关键词藏书楼中国图书馆史宋代 “藏书楼”是中国图书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术语,“藏书楼”一词记载的详细考证,得出“藏书楼”术语起源于南宋的结论。 回顾近代以来百余年的中国藏书史、图书史、印刷史和图书馆史的研究成果,人们不难发现对“藏书楼”术语起源的问题鲜有人专门论及。最早涉及这一问题的是吴晞先生,他在1996年出版的《从藏书楼到图书馆》一书中提出,“藏书楼之称究竟出现于何时,目前似乎还很难考定”,所以给出了一个大致的时间段,即“不会早于唐宋之际,并且发源于私家藏书”,其论据是“据《新唐书.李鄘传》记载:‘鄘家有书至万卷,世号李氏书楼’。又据《郡斋读书志》载:‘(唐朝孙长孺)喜藏书,贮以楼,蜀人号书楼孙氏’。这两处唐代的私人藏书,大概就是最早被称作藏书楼的文献收藏了”。同时,他又指出“明清之际,私人藏书进入鼎盛时期,藏书楼之称便开始风行一时”。论据是这一时期的“私人藏书家们往往要将自己的藏书之所标之‘××楼’,‘××阁’的雅称,这种风气甚至也影响到了官方的藏书,许多皇家和官府的藏书机构也开始仿效民间的藏书楼,冠以各式藏书楼的名号。这样一来,‘藏书楼’就成为当时各类文献收藏的统称”,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尽管藏书楼作为一种藏书实体是古已有之,但藏书楼这一特定名称是唐宋之际才见于记载,并于明清之际开始普遍在社 会上盛行的”。

尽管笔者也认为“书楼”与“藏书楼”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均为表示藏书处所的名称,但“李氏书楼”和“书楼孙氏”都不能作为唐代已出现“藏书楼”术语的论据,两者之间仍有一字之差。至于吴晞先生提出“明清之际,私人藏书进入鼎盛时期,藏书楼之称便开始风行一时”的观点,理由是出现了大量的“‘××楼’、‘××阁’的雅称”,就更不能作为“藏书楼”术语使用的论据了,这些“××楼、××阁”恰是各藏书处所的专用名称而不是通用名称。另外,2004年程焕文先生在《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史》一书中提出“‘藏书楼’完全是一个‘近代化’的名称,”,理由是“‘藏书楼’这个名词在我国晚清以前鲜有人使用,它的产生和流行是晚清西学东渐的结果,尤其是外国人在中国创办西式图书馆和中国人创办近代图书馆的结果”。所以,“‘藏书楼’和‘图书馆’都是西学东浙的产物”,“‘藏书楼’完全是一个‘近代化’的名称,所以不可以用近现代的通用名称去称谓古代事物,正如我们不可以把‘宰相’通称为‘总理’、或把‘算盘’通称为‘计算机’、或把‘翰林院’通称为‘科学院’等等一样”。他同时还提出“最早使用‘藏书楼’这个中文名称的应该是上海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程先生的这一研究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学术界认可,至今也无人提出过疑义.图书馆史研究专家吴稌年先生认为,“程焕文先生对‘藏书楼’一词来源的厘清,可谓对中国图书馆学界的一大贡献,他得出的‘藏书楼是一个近代化的名称,大抵在戊戌变法前后,藏书楼一词在中国便开始流行起来’的结论,将成

近现代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民国时期我国的经济状况 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经济状况。民国时期,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财政经济命脉,他们利用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疯狂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压制、打击。封建地主经济占有农村绝大部分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生活困苦,农村经济萎缩。国家垄断资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四版(全)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四版)类目 简表 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 想返回索引 A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 A11 选集、文集 A12 单行著作A13 书信集、日记、 函电、谈话 A14 诗词 A15 手迹 A16 专题汇编 A18 语录 A2 列宁著作 A21 选集、文集 A22 单行著作 A23 书信集、日记、 函电、谈话 A24 诗词 A25 手迹 A26 专题汇编 A28 语录 A3 斯大林著作 A31 选集、文集 A32 单行著作 A33 书信集、日记、 函电、谈话 A34 诗词 A35 手迹 A36 专题汇编 A38 语录 A4 毛泽东著作 A41 选集、文集 A42 单行著作 A43 书信集、日记、 函电、谈话 A44 诗词 A45 手迹 A46 专题汇编 A48 语录 A49 邓小平著作 A491 选集、文集 A492 单行著作 A493 书信集、日 记、函电、谈话 A494 诗词 A495 手迹 A496 专题汇编 A498 语录 A5 马克思、恩格 斯、列宁、斯大林、 毛泽东著作汇编 A7 马克思、恩格 斯、列宁、斯大林、 毛泽东的生平和传 记 A71 马克思 A72 恩格斯 A73 列宁 A74 斯大林 A75 毛泽东 A76 邓小平 A8 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毛泽东 思想的学习和研究 A81 马克思主义的 学习和研究 A811 马克思、恩格 斯著作的学习和研 究 A813 书目、索引 A82 列宁主义的学 习和研究 A821 列宁著作的 学习和研究 A823 书目、索引 A83 斯大林的思想 的学习和研究 A831 斯大林著作 的学习和研究 A833 书目、索引 A84 毛泽东思想的 学习和研究 A841 毛泽东著作 的学习和研究 A843 书目、索引 A849 邓小平理论 的学习研究 A849.1 邓小平著 作的学习和研究 A849.3 书目、索引 A85 著作汇编的学 习和研究 ---------------- ---------------- ---------------- ---------------- ---------------- B 哲 学返回 索引 B0 哲学理论 B0-0 马克思主义 哲学 B01 哲学基本问题 B02 辩证唯物主义 B03 历史唯物主义 B08 哲学流派及其 研究 B1 世界哲学 B2 中国哲学 B20 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总论) B21 古代哲学 B22 先秦哲学(公 元前221年) B23 秦汉、三国晋、 南北朝哲学(公元 前221年~公元 589年) B24 隋、唐、宋、 元、明、清哲学 (589~1840年) B25 近代哲学 (1840~1916年) B26 现代哲学 (1919~年) B27 马克思主义哲 学在中国的传播与 发展 B3 亚洲哲学 B4 非洲哲学 B5 欧洲哲学 B6 大洋洲哲学 B7 美洲哲学 B80 逻辑科学(总 论) B81 逻辑学 B82 伦理学 B821 人生观、人生 哲学 B822 国家道德 B822.9 职业道德 (工作道德) B823 家庭、婚姻道 德 B824 社会公德 B825 个人修养 B829 其他伦理规 范 B83 美学 B84 心理学 B841 心理研究方 法 B842 心理过程与 心理状态 B843 发生心理学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①汉代独尊儒术,在京师设立太学,在郡国设立学官,后渐立学校。隋唐时期,科举制形成,逐渐取代与门阀等级制相适应的选举制,并与学校相关联。唐代在京城设国子监,统辖各学,在各地设郡县学校。宋代书院勃兴,元代广建社学。到明代,学校体制大体已备。清因明制,以科举取士为正途,而科举必由学校。其规制悬学校之名而导以仕进之路。②学校乃教化所从出,以纳民于轨物,在王朝统治体系中地位极崇,作用至大。 ——摘编自桑兵《历史的本色:晚清民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材料二③西方近代分科观念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④促使中国学人在反思传统学术思想体系弊端的同时,纷纷提出近代中国新的学术分科方案。⑤民国初年,教育部公布《大学令》和《大学规程》,将大学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简称“七科之学”),正式取消经学科。大学文科分为文学、历史学等4门,理科分为数学、理论物理学、化学等9门,法科分为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3门,商科分为银行学、保险学等6门,医科分为医学、药学2门,农科分为农学、农艺化学等4门,工科分为土木工学、机械工学、造船学等11门。 材料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发展文教事业的基本方针,也是改革教育的基本依据。⑥一方面,政府对旧教育体制进行改造,制定改造旧教育的方针政策,接管、整顿旧学校,收回教育主权。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对包括教育界在内的知识分子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努力争取和团结知识分子。在实际教育建设过程中,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确立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没有完全得到执行,⑦突出表现为全面学习苏联教育,并大量派遣留学生赴苏联学习。应当指出,在学习苏联教育经验过程中,存在生搬硬套、结合中国国情不够的弊病。⑧通过对高等学校院系、中等专业学校的调整,对课程、教材及学制的改革,新中国教育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材料一叙述了从汉至清中国教育的相关情况,其中①叙述了汉代至清代教育的发展情况,即都重视学校教育;②指出了学校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材料二叙述的是民国政府对大学的改制情况,其中③④⑤分别从西学的传入、近代中国学人的反思及政府政策三方面分析了近代中国大学分科的原因。材料三叙述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其中⑥阐述了新中国对旧教育体制的改造情况;⑦反映了苏联教育体制对新中国教育体制的影响;⑧阐述了新中国教育体制变革的内容及影响。三则材料阐述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情况,凸显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问题设置】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七科之学”确立的原因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 第1页共1页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编年(1956-2006)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主持、制定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选定了“ 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作为“发展规划”的四项紧急措施,并制定了计算机科研、生产、教育发展计划。我国计算机事业由此起步。1956年3月,由闵乃大教授、胡世华教授、徐献瑜教授、张效祥教授、吴几康副研究员和北大的党政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 计算技术发展道路” 国际会议。这次参会可以说是到前苏联“取经”,为我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作技术准备... 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主持、制定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选定了“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作为“发展规划”的四项紧急措施,并制定了计算机科研、生产、教育发展计划。我国计算机事业由此起步。 1956年3月,由闵乃大教授、胡世华教授、徐献瑜教授、张效祥教授、吴几康副研究员和北大的党政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计算技术发展道路”国际会议。这次参会可以说是到前苏联“取经”,为我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作技术准备。随后在制定的12年规划中确定中国要研制计算机,批准中国科学院成立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及自动化四个研究所。 1956年8月25日我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任主任。这就是我国计算技术研究机构的摇篮。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8月1日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03机诞生。该机字长32位、每秒运算30次,采用磁鼓内部存储器,容量为1K字。 1958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331型军用数字计算机由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研制成功。 1959年9月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管计算机104机研制成功。该机运算速度为每秒1万次,该机字长39位,采用磁芯存储器,容量为2K~4K,并配备了磁鼓外部存储器、光电纸带输入机和1/2寸磁带机。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119型大型数字计算机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其运算速度每秒5万次,字长44位,内存容量4K字。在该机上完成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研制的计算任务。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965 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晶体管大型计算机109乙机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字长32位,运算速度每秒10万次,内存容量为双体24K字。 1967年9月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109丙机交付用户使用。该机为用户服役15年,有效算题时间10万小时以上,平均使用效率94%以上,被用户誉为“功勋机”。 1972年华北计算所等十几个单位联合研制出容量为7.4兆字节的磁盘机。这是我国研制的能实际使用的最早的重要外部设备。 1974年8月DJS 130小型多功能计算机分别在北京、天津通过鉴定,我国DJS 100系列机由此诞生。该机字长16位,内存容量32K字,运算速度每秒50万次,软件与美国DG公司的NOV A系列兼容。该产品在十多家工厂投产,至1989年底共生产了1000台。

阮元与《积古图》-中国国家图书馆

阮元与《积古图》 袁玉红 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收藏宏富,《积古图》就是藏品中的一件珍品。 《积古图》为手卷装,通长2640厘米,高38厘米,引首卷端翁方纲隶书题“积古图”三大字,右钤“长毋相忘”印,落款“嘉庆癸亥夏六月朔为云台中丞题并记于后北平翁方纲”,下钤“潭溪”、“翁方纲”印。其后是工笔彩绘绢本“积古图”。图长67.5厘米,高34厘米。钤“积古斋”、“文选楼”、“仪征阮伯元”印。再后为阮元手书《积古斋记》。此记文收入《揅经室集》三集卷三,相校后发现文字略有差异。经文为正书,书写在刻印佛经旧纸之背面,凡35行,348字。卷心是阮元手拓家藏的历代钟鼎彝器镜、洗、泉布及砖砚等91件金石文物的铭文拓本和91方秦汉印符的钤印。这些拓本剜裱在手卷上,钤“阮伯元藏钟鼎文字”、“八砖吟馆”、“琅嫏仙馆”印。铭文拓本下是阮元手书释文和考订文字。卷心长2135厘米,前钤“可园珍祕”、“第二品”、“积古斋印”、“阮伯元所藏钟彝吉金”等印,后钤“研经堂”、“积古斋”、“阮伯元手拓本”三方印。卷尾是翁方刚手书《积古图记》和陈文述书与法式善等十六人同观题款及伊秉绶、赵魏手书题记识文凡四则。 《积古图》的作者,据《积古斋记》可知是周卣。周氏名瓒,字秬卣。《履园丛书》载:“周瓒号采岩,吴县横塘人,工山水人物,细逾毛发,用唐、宋人法,识者谓自仇十洲后无此种笔墨矣。阮芸苔宫保为浙江巡抚时,常在幕府,然吴门士大夫鲜有知其者也。”《扬州画舫录》中记:“周瓒,字采岩。吴县人。少学花卉,既成,学界画白描人物,而大幅工笔山水,出奇无穷,遂成名家。”《积古图》是周瓒受阮元之嘱而绘。创作背景是壬戌腊日,即嘉庆七年(1802)十二月初八,阮元邀其同好朱右甫为弼在积古斋与其子赏鉴所藏金石文物。图中所绘三人,中坐为阮元,对坐是朱为弼,阮元后立者是阮元之长子阮长生。手卷中,阮氏私藏金石铭文拓本的器物全形在图中都有图绘。所画钟鼎彝器用透视法,立体感极强,器物上的纹饰都能依稀可见,十分逼真,充分展示了画家工笔绘画的技艺和对青铜文化造型艺术的理解。 阮元生于清乾隆二十九年正月二十日,卒于道光二十九年十月十三日,享年八十六岁。字伯元,号芸台,晚年号颐性老人、经老人,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高宗亲擢第一。历官兵部、礼部、户部侍郎,湖广、两广、云贵总督,拜体仁阁大学士。提倡朴学,精于考据,为乾嘉考据学著名学者。在金石文字研究方面,平湖朱为弼是其得力助手。朱为弼,字右甫,浙江平湖人。嘉庆十年进士,授兵部主事,迁员外郎。为弼精研金石之学,佐阮元纂《钟鼎彝器款识》。 阮元是清代一位杰出的经学名臣,同时也是清代学术史上地位显赫的人物。阮元喜藏金石文物,尤重铭文,而证史实。拓本中“禄康钟”、“虢叔大林钟”、“父乙鼎”、“太祝鼎”、“陶陵鼎”、“师酉敦”、“诸女”等器物铭文都收入在《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内,并附铭文考证。阮元在铭文考证上独有心得。如在“齐宝货”刀币拓本下,有阮元书“歙程易田以为宝字非吉字。”程氏名瑶田,字易畴,又字易田,清经学家,江永的弟子,多与阮元有文字研究。在这里,阮氏显然同意程易田之说。冯云鹏所辑《金石索》“金索四·齐刀”图下也将面文识“齐宝货”,并注文:“此钱往往得于章邱、临淄等处。《嘉祐杂志》称为齐太公杏九,今人呼为齐吉化,皆非也,缘不识古文宝货字耳。”后来学者多将“齐宝货”三字识为“齐法化”。“齐”指齐都城临淄,“法化”意为标准货币。在“即墨之宝货”拓本下,阮氏书“据此知即墨古本作节墨,其作即者省文也。今即墨县当读为节墨县。”《金石索》“金索四·即墨刀”图旁注:“金石志云,‘节’‘即’古字通,据此齐即墨正当作节,今作即者,省文耳。”此文与阮说类同。先秦时代刀布币文涉及的地名很多,有的沿用至今,如邯郸、离石、节墨(即墨)等。阮元对所藏青铜酒器不仅考其铭文,视重宝之,而且还实用之。例如嘉庆八年(1803)二月二十六日,阮元父七十寿辰,阮选商周十三酒器在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号查询(NEW)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简表(分类号) 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A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 A2 列宁著作 A3 斯大林著作 A4 毛泽东著作 A49 邓小平著作 A5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著作汇编 A7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生平和传记 A8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

B 哲学、宗教 B-4 哲学教育与普及 B0 哲学理论 B1 世界哲学 B2 中国哲学 B3 亚洲哲学 B4 非洲哲学 B5 欧洲哲学 B6 大洋洲哲学 B7 美洲哲学 B80 思维科学 B81 逻辑学(论理学) B82 伦理学(道德哲学) B83 美学 B84 心理学 B9 宗教 C 社会科学总论 C0 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C1 社会科学现状及发展 C2 社会科学机构、团体、会议 C3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C4 社会科学教育与普及 C5 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C6 社会科学参考工具书 C7 社会科学文献检索工具书 C8 统计学 C91 社会学 C92 人口学 C93 管理学 C94 系统科学 C95 民族学 C96 人才学 C97 劳动科学 D 政治、法律 D0 政治理论 D1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D2 中国共产党 D33/37 各国共产党 D4 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D5 世界政治 D6 中国政治 D73/77 各国政治 D8 外交、国际关系

D9 法律 DF 法律 E 军事 E0 军事理论 E1 世界军事 E2 中国军事 E3/7 各国军事 E8 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 E9 军事技术 E99 军事地形学、军事地理学 F 经济 F0 经济学 F1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F3 农业经济 F4 工业经济 F49 信息产业经济(总论) F5 交通运输经济 F59 旅游经济 F6 邮电经济 F7 贸易经济 F8 财政、金融 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G0 文化理论 G1 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G2 信息与知识传播 G3 科学、科学研究 G4 教育 G8 体育 H 语言、文字 H0 语言学 H1 汉语 H2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H3 常用外国语 H4 汉藏语系 H5 阿尔泰语系(突厥-蒙古-通古斯语系) H61 南亚语系(澳斯特罗-亚细亚语系) H62 南印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德拉维达语系)H63 南岛语系(马来亚-玻里尼西亚语系) H64 东北亚诸语言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特点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特点及史实 中国近代史分为两个时期,1919年的五四运动以前,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后,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近代,由于帝国主义不断地加深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社会发生了两种根本性的变化:一是独立的中国变为半殖民地的中国,一是封建的社会变成了半封建社会,即产生和发展了资本主义。这些发展变化又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两个过程:一是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一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近代中国人民斗争所要解决的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两大历史主题,即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 一、帝国主义的侵略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在近代,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国,企图把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三次战争: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率先用大炮打开了中国古老的大门。中英《南京条约》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的关税主权、司法主权、领土主权遭到破坏,这是半殖民地化开始的标志。鸦片战争成为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使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

解体;另一方面,它们凭借自己的船坚炮利,继续进行武装侵略,不断扩大侵略权益,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一步步加深。1856年,英法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把侵略的魔爪从沿海深入到内地;沙俄趁火打劫,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侵占了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边疆加紧侵略。这时期,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先后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为了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帝国主义列强在全球范围内掠夺殖民地,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美国、日本对台湾的侵略,俄国对新疆的侵略,英国对云南、西藏的侵略都发生在这一时期,造成了中国边疆的新危机;1883年爆发的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通过《中法新约》进一步打开中国西南门户。1894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这是日本帝国主义积极推行其大陆政策的结果。清政府对日本采取避战求和的态度,使清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惨遭失败。日本强迫中国签订的《马关条约》,是中国继《南京条约》以来失权最多、危害最大的不平等条约,日本取得在华通商口岸“设厂制造”等特权,这反映了帝国主义对外输出资本的要求。《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此后,19世纪末,德、俄、法、英、日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则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政策,使帝国主义列强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中国计算机发展简史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 1959年,中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1万次。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3年,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机研制成功。 1964年,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Ⅱ"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967年,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诞生。 1969年,北京大学承接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150机。 1970年,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441B-Ⅲ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2年,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3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 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机研制成功。 1977年,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研制成功。 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王选用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1年,中国研制成功的260机平均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0万次。 1983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1984年,联想集团的前身新技术发展公司成立,中国出现第一次微机热。

国家图书馆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规则 - 中国国家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规则 国家图书馆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规则 为加强全国各系统图书馆(室)、文献信息机构之间的协作,利用文献资源满足用户的文献信息需求,采用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服务方式,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特制定本规则。 一、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是图书馆之间或图书馆与其它文献信息部门之间,在书刊资料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按照共同认可的规则,互相利用文献资源,满足用户需求的服务方式。 二、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是为了满足用户在本地图书馆、文献信息机构无法解决的文献信息需求。我馆文献提供中心对单位用户提供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对个人用户仅提供文献传递服务,不受理馆际互借服务。 三、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服务对象: 1、中央与国家机关。 2、各省(区)、市、区(县)公共图书馆。 3、在京各大专院校及省级大专院校图书馆。 4、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系统及省市级科研单位图书馆(区县以下科研单位由当地区县公共图书馆代办)。 5、国家事业、企业单位图书馆、资料室或信息部门。 6、解放军各总部、各大军区、各兵种、武警部队图书馆。 7、馆际互借不对个人用户。 四、建立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关系的办法 1、凡自愿与我馆建立互借和文献传递关系的单位(个人可直接提出文献传递服务的请求),需来人、来函或通过网上向我馆文献提供中心提出申请,经文献提供中心核准后,签定文献提供协议。申请单位名称或联系人变动时,须及时向我馆文献提供中心申明。 2、凡与我馆建立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关系的单位或个人必须签订版权协议,发生侵权行为,由借书单位或个人自行负责。 五、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的具体办法 1、凡与国家图书馆建立了馆际互借关系的单位,需向我馆文献提供中心交纳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的预付款。 2、凡同我馆建立馆际互借关系的单位,我馆文献提供中心将提供一个卡号和密码,各单位需登录国家图书馆网站,自行发送借书申请,借书价格:本市6元/本、外阜20元/本(包括邮寄费)。 3、凡用户需要国际互借,需填写“国家图书馆国际借书单”按国际图联规定的收费标准(用于支付邮寄、包装费)执行。 4、凡用户需要文献传递服务,可直接把所需复制文献的来源通过E—mail、传真、信函发至我馆文献提供中心,不需履行馆际互借手续。文献传递费用按我馆现行收费标准执行。 5、我馆文献提供中心不受理外地无馆际互借关系的单位用户、个人用户馆际互借的请求,需要者须向当地与我馆文献提供中心建立馆际互借关系的单位申请,并委托办理。 6、外借图书需按时归还,如有遗失、污损和丢失,经确认后,由借书单位按照国家图书馆有关规定赔偿。未按时归还图书、未交纳赔偿金以前,将停止办理借书手续;情节严重者将终止馆际互借协议。 六、外借图书的范围 1、外借图书范围:中文基藏库图书、近三年以前外文图书。古籍、稿本、工具书、原版期刊、报纸、舆图、光盘及丛书不外借(可提供文献传递服务)。 2 、除善本等文献外,文献传递服务的品种、数量不限。 七、借书期限 1、外借图书的期限为一个月。如需要续借,到期前须通知我馆文献提供中心并说明理由。在该书无人预约的情况下,可续借一次,期限半个月。 2、如遇特殊情况,外借图书不论到期与否,我馆文献提供中心有权随时索回。 3、逾期归还图书,每册图书须交纳逾期使用费5元/天。

中国图书馆的发展

中国近代及近代以前图书馆的发展图书是图书馆构成要素的主体,图书及图书馆在我国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 一: xx古代图书馆的发展 我国古代图书馆大致可分为官府藏书、书院藏书、私人藏书、寺观藏书4个体系。它的主要特点是以藏为主,图书馆文献仅为少数人利用,所以人们普遍称这个时期的图书馆为藏书楼,但是古代图书馆以收藏和保存图书为主,基本上属于宫廷和神学的附属品。 根据文献和考古来看,我国的官方藏书早在夏朝就已出现。关于图书的起源,《易.系辟上》说: “河出图,洛出书”,可见在周代以前就有了藏书之举。商王朝从商汤开始就有典籍记载了推翻夏王朝的历史,并设有史官负责收藏商王的言行、前朝的文献和刻辞甲骨。其中刻辞甲骨是今人所见最丰富的原始文献,主要有干支表,记事刻辞和卜辞。甲骨卜辞更可视为一部编年体的商代百科全书,记载占卜与应验情况,是统治者寻求神权统治的依据,文献多贮藏于宗庙“龟室”中。 我国图书馆起源于周朝,周代除王室有收藏文献的库室外,各诸侯国也有本国的文献库室。另外,周朝设有专门收藏典籍的机构“盟府”,并配下史一职进行管理。《史记》记载老子曾任周朝的“收藏室之史”。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也说,老子做柱下史,博览古今典籍。 随后,从春秋到战国,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于“士”阶层的出现和壮大,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大发展、学术大繁荣的时期: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同时社会上开始流行以竹木和绵帛为载体的文献,更加方便了社会信息的记载和传播。藏书事业也由官府著述、垄断藏书发展到公私并存,官府与知识分子俱有。这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藏书家,如孔子、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他们收藏书籍用于著书立说,即出现了私家藏书这种新形式。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 一、奴隶社会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领主贵族政治,并垄断文化教育,即“学在官府”,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学内容,也都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作用主要是承担着社会上层建筑的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是鲜明的。此乃教育价值的转折。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崩溃而转向封建制,经济、政治的大变化,也变化在教育上。为旧经济旧政治服务的受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没落.春秋战国周天子权威尽失,列国纷争,旧的传统秩序完全被打乱,原来的官学教育体制也崩溃了。此时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形成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阶层。当时各国统治者为求生存和扩张,极力网罗和重用贤士。而学术和教育活动又是被统治者发现并重用的基础,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孔子是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他实行有教无类,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尤其是《学记》,更是儒家教育理论的力作。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的孟子、荀子,各有学术特色。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教育剧变的时代。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教育经验的丰富,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构成了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最为丰富多彩的一页。教育价值呈现多维度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 三、秦汉的教育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的文化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古国,专门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至少已延续了4000多年。在整个古代,文化教育可以说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将教育视为治国安邦之本,更是中国的一贯传统。秦代推崇法家学说,以暴力和苛政统一思想,焚书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结果迅速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王朝覆灭。汉初去秦苛政,推行道家的无为而治,虽有效地恢复了经济和民间学术文化,但不利于建立强有力的****统治。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学校,行选士,确立起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意识形态,也成为此后延续两千余年的文教政策。 四、魏晋南北朝的教育 魏晋南北朝近400年,是我国历史上处于分裂和长期战乱的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官学时兴时废,教育总的来说是不景气的。由于当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文学、史学、自然科学发达,儒学不振,退居次要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士人流徙迁移,致使汉代“乡举里选”为主的察举制度难以实行。这一时期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形成了势力强大的门阀世族集团。这个集团的内部要分配政治权力,这就必须对选士制度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