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T-2R并联机构拓扑结构综合与分类.

1T-2R并联机构拓扑结构综合与分类.
1T-2R并联机构拓扑结构综合与分类.

第十三章(1T-2R)并联机构拓扑结构综合与分类

本文讨论运动副为1平移—2转动(简记为(1T-2R))并联机构拓扑结构综合与分类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并联机构支路的结构类型与支路组合;机构拓扑结构综合过程;机构拓扑结构的基本类型与类型扩展;基于拓扑结构特征的机构分类与类型优选等。

13.1 对(1T-2R)机构的基本要求

(1) 动平台的POC集为

1

2

Pa

t

M

r

??

=??

??

(2) 自由度3

DOF=。

(3) 每条支路有一个驱动副,且所有驱动副位于同一平台或尽可能靠近同一平台。

(4) P副只能为驱动副。即,P副不能为非驱动副。

(5) 机构对称性:

(a) 所有支路的拓扑结构相同.

(b) 部分支路的拓扑结构相同.

(c) 支路的拓扑结构互不相同.

13.2 支路拓扑结构类型与支路组合方案

13.2.1 支路的POC集

已知

1

2

Pa

t

M

r

??

=??

??

,由式(5-3)

i

B Pa

M M

?可知,支路的POC集可取为

112233

232323

,,,,,

bi

t t t t t t

M

r r r r r r

????????????

=????????????

????????????

Table 13.1 支路与支路的结构类型

(25)}

H R

R R

-⊥-

}

R R R

--

}

R R R

⊥⊥-

}

R R R R

***

--

}

P R R R

***

⊥--

}

R R R R**

--

((,*))R R ?**}

R R R R --

**}R P R R ---

3

t ?? {}SOC H S S ----

13.2.2 简单支路的结构类型

由上节得到的支路的6种POC 集,简单支路(SOC )的结构类型可从表(8-1)的dim.()S DOF M =中直接选取,如表13.1的No.1-No.19所示。

13.2.3 复杂支路的结构类型

仅讨论只含一个回路的复杂支路(HSOC

)的结构类型。 (1) 含平面五杆(32)R P -回路的复杂支路

在平面五杆(32)R P -回路的连架13R R 、副之间, 串联一个转动副2R ,得到一个含平面五杆(32)R P -回路的HSOC 支路,

如图13-1所示,记为(32)(32){}R P R P HSOC P R R --

-⊥⊥-(表13-1之No.18),该HSOC 支路的POC 集为12bi t M r ??=????

4

678

图13-1 (32)(32){}R P R P HSOC P R R ---⊥⊥- 图13-2(25)(25){}H R H R HSOC P R R ---⊥⊥-

(2) 含(25)H R -回路的复杂支路

在(25)H R -回路的连架35R R 、副之间,串联一个转动副4R ,得到一个含(25)H R -回路的HSOC 支路,如图13-2所示,记为(25)(25){}H R H R HSOC P R R ---⊥⊥-(表13-1之No.19),该HSOC 支路

的POC 集为12bi t M r ??

=????

13.2.4 支路组合方案

(1) 支路数目

由于设计要求3个驱动副位于同一个台, 且不存在冗余支路, 因此支路数b n 取决于: (a) 所有支路为简单支路(或一个HSOC 支路只有一个驱动副), 则3b n =。 (b) 一条HSOC 支路有两个运动副与定平台联接, 则2b n =。 (c) 若有一条支路不可能设置驱动副,则4b n =。

(2) 支路组合方案

若3个驱动副位于同一平台, 表13.1的 种支路结构类型的组合方案如表13.2所示。组合方案分为三类: (a) 所有支路结构相同, (b) 部分支路结构相同, (c) 所有支路结构都不相同。

表13.2只给出表13.1的19种支路组合的部分方案。

}RR --

}S S ---

P R R R ⊥⊥/}R R ⊥-

}S S ---}R RRR --

}R P RRR ⊥-- R R RR --()R P R RR ⊥--**}R

R R R --

(32)}R P R R -⊥-

**}R

R P R R ---(25)}H R R R -⊥- …………

13.3 (1T-2R)并联机构的拓扑结构综合 13.3.1拓扑结构综合的一般过程 Step 1 确定并联机构的方位特征集

12Pa t M r ??=????

Step 2 支路结构综合

基于串联机构方位特征方程(式4-3), 进行串联机构结构综合. 详见节13.2与第3章。 Step 3 确定支路组合方案 详见表13.2。

Step 4 确定支路在两平台装配的几何条件

基于并联机构方位特征方程(式5-2), 确定支路在两平台装配的几何条件。

基于自由度公式(6-8), 检验机构自由度。

Step 6确定机构消极运动副

基于消极运动副判定准则(节6.4), 判定机构的消极运动副。

如果含有消极运动副,应删除之, 并检验并联机构动平台的POC集。

Step 7选取并联机构的驱动副

基于驱动副判定准则(节6.4), 选取并联机构的驱动副。

Step 8 确定并联机构的拓扑结构

基于上述步骤的结果, 确定并联机构的拓扑结构。包括:

(a) 支路拓扑结构与支路组合方案。

(b) 动平台的拓扑结构。

(c) 固定平台的拓扑结构。

(d) 驱动副的位置。

Step 9并联机构的特性分析

(1) BKC类型及其耦合度

基于BKC判定方法(节7.2.4), 确定机构(已知驱动副)包含的BKC类型及其耦合度。

(2) 自由度类型

基于自由度类型判定准则(节7.3.2), 确定机构自由度类型。

(3) 解耦性

基于拓扑结构的解耦原理(节7.4.2), 确定机构运动输入--输出解耦性。

(4) 机构的拓扑结构特征

确定机构的拓扑结构特征参数(表13.3), 为优选结构类型提供依据。

13.3.2 举例

现以表13.2的B-3支路组合方案为例, 说明(1T-2R)并联机构拓扑结构综合的完整过程。

Step 1 并联机构的POC 集 12Pa t M r ??

=????

Step 2 支路结构综合

详见节13.2. Step 3 支路组合方案

详见表13-2. 现取表13-2的B-3支路组合方案:3条支路拓扑结构分别为:

123{}SOC P R R --- 456{}

SOC P S S ---- 789{}

SOC P S S ---- Step 4 确定支路在两平台装配的几何条件

基于并联机构方位特征方程(式(5-2)),确定支路在两平台装配的几何条件。 (1) 确定支路末端构件的POC 集。

由表13-1,支路123{}SOC P R R ---末端构件的P O C 集为11223()((,))i

b t P M r R R ??=??????。支路{}SOC P S S ----末端构件的POC 集为33

i b t M r ??

=????

(2) 建立并联机构方位特征方程

将支路末端构件的POC 集代入(式5-2),得到

11331122332323()()((,))((,))i b t P t P t t M r R R r R R r r ??????

??=?????

??????????

??

?

??? 式中,?---并联机构POC 集是支路POC 集’交’运算结果的预定目标。

(3) 确定支路在动平台装配的几何条件。

由POC 集’交’运算(式(5-2b) 、(5-2c))的逆运算可知,为实现动平台在平行于2R 和3R 副的两轴线平面内, 末端构件存在二维转动。3条支路在动平台装配的几何条件为:2

R 3R 。 这时,上式可

记为

113311222323()()((,))((,))i b t P t P t t M r R R r R R ????=?????

????????

(4) 确定支路在定平台装配的几何条件。

由POC 集’交’运算(式(5-2g))的逆运算可知,支路在定平台装配的几何条件为:14P P 、与7P 副的3条轴线在空间为任意交叉。

(5) 支路在两平台装配的几何条件

由上述步骤可知,三条支路在两平台装配的几何条件为: (a) 动平台拓扑结构:2

R 3R 。

(b) 固定平台拓扑结构:14P P 、与7P 副的3条轴线在空间为任意交叉。 由上述已知条件,可绘出机构简图,如图13-3所示。

但POC 集的’交’运算还受到机构DOF 约束,需要检验机构自由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3DOF =)。

P 7

S 58

图13-3 {}{}2SOC P RR SOC P S S ---+-----并联机构

Step 5 检验机构自由度

已知支路拓扑结构与在两平台装配的几何条件,由公式(6-8)检验机构自由度。 (1) 确定第1个独立回路的独立位移方程数1L ξ。

(a) 由式(6-8b),第1,2条支路组成的第1个独立回路的1L ξ为

11

21331332()dim.()dim.()dim.()6L b b t P t t M M r r r ξ??????====??????????

???? (b) 由式(6-8a),第1,2条支路组成的子并联机构DOF 为

(12)1

1

963j m

i L i j F f ν

ξ-===-=-=∑∑

(未记绕S S -轴线的局部转动自由度)

(c) 由式(5-2)与(12)4F -=,第1,2条支路组成的子并联机构动平台的POC 集为

1

21311(12)322()Pa b b t P t t M M M r r r -??????===????????????

??

(2) 确定第2个独立回路的独立位移方程数2L ξ。

由式(6-8b),并考虑到1121,R R 与31R 为空间任意交叉,则2L ξ为

23133(12)

233dim.()dim.()dim.()6L Pa b t t t M M r r r ξ-??????

====????????????

(3) 确定并联机构DOF 由式(6-8a),机构DOF 为

1

1

15(66)3j m

i L i j F f ν

ξ===-=-+=∑∑

(未记绕S S -轴线的局部转动自由度) 因此,机构3DOF =满足预定设计要求。

但POC 集的’交’运算还受到机构消极运动副的约束,需要判定消极运动副,并删除之。 Step 6 判定消极运动副

(1) 判定机构消极运动副

已知机构拓扑结构与3DOF =,由消极运动副判定准则(节6.4.1),判定1P 副是否为消极运动副。 (a) 假设刚化1P 副,得到一个新机构,其第1条支路的拓扑结构改变为23{}SOC R R --。 由串联机构方位特征方程(式(4-3)),易知其末端构件POC 集(尚未标出独立元素)为

112311

()()b t R t R M ??

⊥=??

因第1条支路3DOF =,1

b M 只能有3个独立元素。

(b) 确定第2个独立回路的独立位移方程数2L ξ。

因第2,3支路没有变化,由式(5-2c)、 (5-2i)和Step 5,易得,26L ξ=。 (c) 确定第1个独立回路的独立位移方程数1L ξ。

类比Step 5中确定独立位移方程数的步骤,只需用Step 6的第1条支路的POC 集替换,即

{}1

1(23)

11323311233

1

13233311

23dim.()

()()dim.()())()(

)()dim.(dim.()6

(()()L Pa b M M t R t R t r r R r R t t R t R t r r

r R r R ξ-=??

??

⊥=????

??????

??⊥??

===?

?????????

式中,按照POC 集的’并’运算规则(式(4-3c)),选取12()t R 为非独立元素,记为12{()}t R ,则其伴随移动为独立元素,记为12()r R ⊥。 (d) 确定新机构DOF

由式(6-8a),新机构DOF 为

1

1

14(66)2j m

i L i j F f ν

ξ*

===-=-+=∑∑

由于新机构(2)DOF F *=比原机构(3)DOF F =减少1,按照消极运动副判定准则(节6.4.1),1P 副不是消极运动副。 类似地,可证明该机构的所有运动副都不是消极运动副。 (2) 检验并联机构动平台的POC 集。

由于图13-3机构不含消极运动副,不需要再检验其POC 集。 Step 7 选取机构驱动副

基于驱动副判定准则(节6.4),判定图13-3机构的14,P P 与7

P 副可否同时为驱动副。 (1) 假设刚化14

,P P 与7P 副,得到一个新机构,支路拓扑结构改变为23{}SOC R R --、2{}SOC S S ----。 由串联机构方位特征方程(式(4-3)),易知其末端构件POC 集(尚未标出独立元素)为

1112311

23()()()()b t R t R M r R r R ??⊥=?????

? 因第1条支路3DOF =,1

b M 只能有3个独立元素。

()23

220333

()b t t t M r r r ρρ??⊥??⊥==????????

因支路5DOF =,23

b M 、有5个独立元素。 (2) 确定第1个独立回路的独立位移方程数1L ξ。

(a) 由式(6-8b),第1,2条支路组成的第1个独立回路的1L ξ为

{}1

1

21122311

3

23112323311323()()()dim.()dim.()()()()()()dim.()dim.()6

()()L b

b t R t R t M M r R r R r t R t R t t r r R r R r ρξρ????

⊥⊥==????????????⊥⊥??

===??????????

转动元素为独立元素,其伴随移动为非独立元素。

(b) 由式(6-8a),第1,2条支路组成的子并联机构DOF 为

(12)1

1

761j m

i L i j F f ν

ξ-===-=-=∑∑

(c) 由式(5-2)与(12)3F -=,第1,2条支路组成的子并联机构动平台POC 集为

1

21213(12)3

22

()()Pa b b t R t t M M M r r r ρ-??????⊥⊥===????????????

??

因支路1DOF =,(12)Pa M -只能有1个独立元素。

(3) 确定第2个独立回路的独立位移方程数2L ξ。

由式(6-8b),并考虑到14,P P 与7

P 为空间任意交叉,则2

L ξ为 {}2

312(12)

23

123

11()dim.()dim.()()dim.()6{}L Pa b t t M M r r t t r r r ρξρ-??

??

⊥==??

????????

??⊥==??

??????

??

式中,由POC 集’并’运算规则(式(4-3c)),子并联机构(12)Pa M -只有1个独立元素,3b M 只有5个独立元素。

(4) 确定新机构的DOF 由式(6-8a),新机构DOF 为

1

1

12(66)0j m

i L i j F f ν

ξ*

===-=-+=∑∑

由于新机构0DOF =,按照驱动副判定准则(节6.4.2),图13-3机构同一平台上的14,P P 与7

P 副可同时为驱动副。

Step 8 确定并联机构的拓扑结构

由上述步骤可知,图13-2并联机构的拓扑结构为:

(1) 3条拓扑结构支路:123{}SOC P R R ---、456{}SOC P S S ----、789{}SOC P S S ----。 (2) 动平台拓扑结构:3R 、6S 和9S 副可任意配置。 (3) 固定平台拓扑结构:14,P P 与7P 副的3条轴线相互平行。 (4) 固定平台上的14,P P 与7

P 副为驱动副。 Step 9 并联机构特性分析

(1) BKC 类型及其耦合度。

基于BKC 判定方法(节7.2.4),确定图13-3 并联机构(14,P P 与7P 副为驱动副)包含的BKC 类型及其耦合度。 (a) 确定1SOC

取构成任一回路的单开链为1SOC 。 这里取第1个单开链为:

1123654{}

SOC P R R S S P --⊥----。 (b) 确定1SOC 的约束度1?

由Step 5已知,第1个独立回路的独立位移方程数为16L ξ=,故1SOC 约束度1?为:

m

(c) 确定2SOC

显然,第2个单开链为:

2789{}SOC P S S ----。

(d) 确定2SOC 的约束度2?

由Step 5已知,第2个独立回路的独立位移方程数为2

6L ξ=,故2SOC 约束度2?为:

222226161m

i L i f I ξ=?=--=--=-∑。

(e) 确定机构包含的BKC 及其耦合度κ

由BKC 的判定方法(节7.2.4),易知该机构只包含一个BKC ,其耦合度为:

111(|1||1|)122

v

j j k ==?=++-=∑。

(2) 自由度类型

基于自由度类型判定准则(节7.3.2),确定图13-3并联机构(14,P P 与7P 副为驱动副)的自由度类型。 由于图13-3并联机构只包含一个BKC ,按照自由度类型判定准则,该机构具有完全自由度。 (3) 运动输入--输出解耦性

基于拓扑结构的解耦原理(节7.4.2),又已知图13-3并联机构具有完全自由度,因此该机构不具有运动输入--输出解耦性。

(4) 机构拓扑结构特征

机构的拓扑结构特征参数表示机构的整体特性,可用于不同结构类型的机构性能比较,为优选结构类型提供依据。

表13-3列出图13-3并联机构的拓扑结构特征,以供设计人员参考与选用机构结构类型。

13.4 (1T-2R)并联机构的拓扑结构类型

13.4.1 机构结构类型与特性分析

类似于节13.3.2机构结构综合步骤,对表13-2的部分支路组合方案进行结构综合,得到并联机构,如图13-4-图13-18所示。 确定机构的拓扑结构特征并进行分类,以供设计人员参考与选用。 (1)对表13-2的部分组合方案,结构综合分别得到图13-4—图13-18所示的并联机构。 其拓扑结构特征如表13-4—表13-8所示。

P 7

S 8

P 32

31

R

图13-4 {}{}2SOC P RR SOC P S S ---+-----并联机构 图13-5 3{}SOC P RR ----并联机构

R R

33

图13-6 3{}

SOC R R R R

----并联机构图13-7 3{}

SOC P R R R

--⊥-并联机构

表13-4 (1T-2R)并联机构的拓扑结构特征

图13-8 3{}

SOC P RRR

----并联机构图13-9 3{}

SOC R R RRR

----并联机构图13-103{}

SOC R P RRR

--⊥--并联机构

表13-5 (1T-2R)并联机构的拓扑结构特征

P R

{}1SOC R R RRR ---- (32)(32)1{}R P R P HSOC P R R ----⊥⊥-

{}2SOC P RR ---- 1{}SOC P RRR ----

图13-11 并联机构 图13-12 并联机构

P

R

8

9

1{}SOC P RR ----

2{}

SOC P RRR ----

表13-6 (1T-2R)并联机构的拓扑结构特征

图13-14 并联机构 图13-13

并联机构 {}

(32)(32){}R P R P HSOC P R R SOC P S S ---⊥⊥-----

H 7

8

10

11

1{/}SOC H R R --⊥- (25)(25){}H R H R HSOC P R R ---⊥⊥- 2{}SOC H S S -----

{}SOC H S S ----

表13-7 (1T-2R)并联机构的拓扑结构特征

(2)并联结构结构类型扩展。图13-14的3副构件(263R R R --)可用(S S -)构件替代,得到新的机构如图13-17所示;用H 副代替P 副,如图13-15,图13-16,和图15-18。

图13-15 并联机构 图13-16 并联机构

7

6

S 9H 8

{}

{}{}

SOC P S SOC P R S SOC P S S ----⊥⊥-----

{(/)}

{(/)}{}

R H S SOC R H R S SOC H S S SOC ----⊥------

表13-8 (1T-2R)并联机构的拓扑结构特征

13.4.2 并联机构拓扑结构类型的分类

按照并联机构设计的不同要求,推荐优选类型:

(1) 具有部分控制解耦的类型:图13-12,图13-14,图13-16,图13-17,图13-18.所示的并联机构,其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可由各基本回路依次分别求解。但该类机构总伴随着支路结构的不对称性。

图13-17

并联机构

图13-18

并联机构

(3) 以H副(或R副)为主动副的类型:图13-6,图13-15,图13-16,图13-18

(4) 含有复杂支路的机构:图13-12,图13-14,图13-16的并联机构

(5) 具有部分运动解耦性的机构:图13-12,图13-14,图13-16,图13-17,图13-18所示的并联机构。一般地,这类机构总含有复杂支路。

(6) 运动(动力)学复杂性

κ=的并联机构:图13-16,图13-17并联机构。

(a) 耦合度2

κ=的并联机构:图13-4—图13-11和图13-15并联机构。

(b) 耦合度1

κ=的并联机构:图13-12,图13-13,图13-118并联机构。

(c) 耦合度0

显然,耦合度较低的并联机构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较为简单。

(整理)Delta并联机器人的机构设计1.

零件的设计与选型 1 定平台的设计 定平台又称基座,在结构中属于固定的,具体的参数见图一,厚度20cm。定 平台的等效圆半径为210mm。材料选用铸铁,铸造加工,开口处磨削加工保证精度。最后进行打孔的工艺。 图一定平台设计图

具体参数为长* 厚* 宽:880mm*10mm*20mm。孔的参数为φ10*10mm。材料用铝合金,设计为杆式,质量小,经济,同时也满足载荷条件。 图二驱动杆的设计图 3 从动杆的设计 具体参数为长* 宽* 高:620*20*10mm。孔参数为φ10*10mm。材料选用铝合金。 图三从动杆的设计图

参数如下图,考虑到重量因素,采用铝合金,切削加工。动平台的等效圆半径为50mm,分布角为21.5°。 图四动平台的设计图 5 链接销的设计 45号钢,为主动杆和定平台的连接销:φ9*66mm。

6 球铰链的选型 目前,大多数的Delta机构的主动杆与从动杆的链接方式为球铰链的链接。球型连接铰链是用于自动控制中的执行器与调节机构的连接附件。它采用了球型轴承结构具有控制灵活、准确、扭转角度大的优点,由于该铰链安装、调整方便、安全可靠。所以,它广泛地应用在电力、石油化工、冶金、矿山、轻纺等工业的自动控制系统中。球铰链由于选用了球型轴承结构,能灵活的承受来自各异面的压力。本文选用球铰链设计,是主要因为球铰链的可控性,以及结构简单,易于装配。且有很好的可维护性。 本文选用了伯纳德的SD 系列球铰链,相对运动角为60°。 7 垫圈的选型 此处我们选用标准件。GB/T 97.1 10‐140HV ,10.5*1.6mm。 8 电机的选型 本设计的Delta 机器人,主要面向工业中轻载的场合,比如封装饼干等。因此,以下做电动机的选型处理。 由于需要对角度的精确控制,因此决定选用伺服电机。交流伺服电机有以下特点:启动转矩大,运行范围广,无自转现象,正常运转的伺服电动机,只要失去控制电压,电机立

拓扑结构介绍及其种类

拓扑结构介绍及其种类 原创:一博科技,转载请注明出处。 拓扑结构一词起源于计算机网络,是指网络中各个站点相互连接的形式,同时也是用来反映网络中各实体的结构关系,是建设计算机网络的第一步,也是实现各种网络协议的基础,它对网络的性能,系统的可靠性与通信费用都有重大影响。 而今天我们要说的是PCB设计中的拓扑,和网络中差不多,指的是芯片之间的连接关系。我们也常常形容PCB布线就像是在玩连连看游戏,将相互有通讯关系的芯片连起来就好了,当然这只是一个最简单的比喻,真要是连连看那很多工程师就要高兴得跳起来了。连连看只是最low的一层,会连起来还只能叫PCB布线师,真正的PCB设计工程师既要连得好看,还要能保证芯片之间的正常通信,从而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所以我们真正需要的是PCB设计工程师而不是布线师,这也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 理解了拓扑结构的大致意思,那我们就很好来展开这个话题了。芯片之间的连接关系无非就是两种,一对一以及一对多,根据这个特性,我们可以将拓扑结构大致分成如下一些常见的类型。 点对点拓扑结构(P2P) 也即一对一的拓扑,大家说的P2P指的就是点对点,顾名思义,点对点在PCB上指的就是该总线(拓扑)只在两个芯片之间连接,这个很好理解哈。我们常规的点对点结构太多了,如高速时钟信号、带一个DDR3颗粒的时钟、地址、数据信号等,如下图所示的结构都可以叫做点对点拓扑。 点对点拓扑结构示例 点对多点拓扑结构 点对多点不是某一特定的拓扑而是一种统称,即一条总线(拓扑)从一个芯片再连接到多个芯片的结构。记得当初学几何的时候两点连成一条线(P2P),三点就可以连成一个面,而多点就可以连成多个面了,所以这种多点结构就比较复杂,又可以分成如下一些常见的类型。

教育培训产业的课程分类大全

教育培训产业的课程分 类大全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教育培训产业的课程分类大全 1、电脑培训 软件开发、游戏设计、动漫设计、平面设计、网页设计、网络技术、电脑维修、等级考试CAD制图、财会电算化、IT职业教育、室内外设计、办公自动化、IT认证、其他。 2、外语培训 雅思、托福、新概念、日语、韩语、法语、德语、俄语、泰语、粤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小语种、商务英语、英语口语、基础英语、少儿英语、其他。 3、职业培训 糕点、模具、厨师、电工、焊工、车工、挖掘机、装载机、叉车塔、吊调酒师、DJ音控、速录、花艺、驾校、摄影、导游、武术、茶艺、礼仪培训、体育、汽车、美容、模特、医疗培训、美容美发、服装设计、汽车维修、家电维修、手机维修、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形象设计、按摩针灸、其他。 4、艺术培训 声乐培训、器乐培训、舞蹈培训、书法美术、影视戏剧、音乐培训、播音主持、手绘设计、编导培训、导演培训、演讲口才、棋类培训、中文培训、其他。

5、少儿培训

幼儿英语、少儿英语、少儿语言、少儿健身、少儿美术、少儿家教、少儿音乐、少儿舞蹈、少儿科技、少儿才艺、儿童情商、其他。 6、资格认证 会计、司法、律师、施工员、建造师、预算员、造价员、评估师、营养师、策划师、育婴师、物业管理、人力资源、建筑工程质量认证、特种作业、心理咨询师、景观设计师、职业经理人、其他。 7、学历教育 MBA、高中教育、高复班、大学专科、专升本、大学本科、考研辅导、成人高考、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硕士研究生、艺术高考、其他。 8、企业管理 创业、EMBA、总裁研修、人力资源、工商管理、项目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市场管理、品牌管理、团队建设、拓展训练、其他。 9、出国留学 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北欧、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等。 10、家庭教育 家教、理财、两性关系、教子、社交、修身修心、生活情趣、其他。

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问题(一)

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问题(一) 摘要:高等教育分类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研究和引导高等教育发展而将高等教育系统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和层次,从而确定高等教育系统中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相互关系的过程。高等教育分类要运用系统论和分类学原理,将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整合为统一、开放的系统。关键词:高等教育;分类;方法论高等教育分类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又是我国当前学术界和决策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尽管有关高等学校分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际工作者对此并未达成共识,各方观点存在明显分歧,似乎短期内很难达成共识。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高等教育分类及高等学校分类的重要性与急迫性是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后才凸显出来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关研究在国际上始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不过30多年时间,在我国还是世纪之交的事情,短期内理论上难于达成共识。二是因为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十分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在宏观上抽象出一个科学可行的分类框架确实难以把握。三是因为高等教育分类既是一个“价值有涉”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必须能够用于实际的技术问题。总之,这是一个难于解决而又不能不及时予以解决的难题。因此,首先从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上达成共识十分必要。本文试就此进行初步探究。 高等教育分类研究必须首先明确界定“高等教育分类”,否则讨论和研究就可能陷人无谓的争论。因此,什么是高等教育分类?其内涵和外延如何界定?这是我们研究高等教育分类时首先应弄清楚的问题。 在社会学创始人涂尔干和莫斯看来,“所谓分类,是指人们把事物、事件以及有关世界的事实划分成类和种,使之各有归属,并确定它们的包含关系或排斥关系的过程”。1]据此,“分类”这个概念在内涵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分类的对象是事物、事件和事实。第二,分类的任务是确定事物、事件和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包含关系、交叉关系或排斥关系。第三,分类的目的是使划分的对象各有归属,以便人们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事物、事件和事实;同时,分类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不能企求一劳永逸,毕其功于一役。 涂尔干和莫斯还从社会人类学的角度,认为分类的外延包括“符号分类”和“技术分类”。根据他们的论述,可以对这两个方面的分类作如下区别:“符号分类”是人们对事物、事件和事实在观念上进行的划分,具有道德或宗教意蕴,实际上是一种逻辑分类(概念分类),它受人们价值观的制约和影响,是一种“价值有涉”的分类,所反映的是人们对事物、事件、事实的认识水平与价值期望,可以理解为“形而上”的划分;而“技术分类”是一种实用图式,实际上是一种“操作分类”,它希望的是尽可能地减少人们价值观的制约和影响,是一种力求“价值无涉”的分类,通过建立起能够实际操作的分类指标体系,揭示人们对事物、事件、事实的把握程度,可理解为一种“形而下”的划分。因此,前者是人们根据“心理积习的汇总”和一定目的,对事物、事件、事实因自身发展而导致其结构缓慢分化而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实际图式或样式,在一定的价值观引导下通过分析归纳,从逻辑上建构起并列、等级或并列与等级相互结合的分类模式或分类框架,并给予事物、事件和事实以相应的分类符号(分类名称),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思考和理解事物;后者是根据“符号分类”提供的分类模式或分类框架,通过建立相应的分类标准及指标体系,或对事物、事件和事实进行横向归类和纵向分层,以便于人们确定事物、事件、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属种关系、对立关系、矛盾关系等)。 我们认为,涂尔干和莫斯关于“分类”的界定,是基本正确的,它至少给我们三点启示:一是从分类的层面看,分类可划分为逻辑分类和操作分类,用涂尔干和莫斯的说法就是“符号分类”和“技术分类”。前者属于理论层面,后者属于实践层面。二是从分类的向度看,分类可分为横向分类和纵向分层,前者指横向上将事物、事件、事实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后者指纵向上将事物、事件、事实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或等级。进行分类研究时首先必须区分分类的层面和向度,不作区分就容易导致范畴或概念混乱。三是分类是一个连续不断和逐步完善的过

论高等学校办学类型及其分类(一)

论高等学校办学类型及其分类(一) 摘要:实行分类办学,促进高校多样化发展,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呈现出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发展趋势,面对新的发展趋势,如何科学合理地对高校进行分类,从而既有利于构建中国高等教育的合理的体系结构,又有利于发挥高等学校的办学积极性,直接关系到大学的科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关系到政府管理政策和大学评价标准的制定,关系到国家对教育资源公平合理的分配,关系到中国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我国各级各类高校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这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等学校;办学;分类;发展 一、高等学校分类办学的意义 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研究中,高校分类办学既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又是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由于分类标准不同,对高校划分的结果也就完全不一样。根据专业的总体性质与结构,高校一般可分为综合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单科类(农、医、林、水)院校;根据组织的基本职能与特征,高校一般可分为研究型院校、教学研究型院校、教学型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根据办学质量与社会声誉,高校一般可分为国际一流、国内一流、省内一流、同类一流等院校。高校办学如何能找准自己的位置,科学分类是关键。 自1999年我国高校连续扩招以来,在校学生人数激增,新升格的高校越来越多,盲目追求高层次、追求“综合化”以及新一轮的办学“大而全”的浪潮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热点。因此,如何尽快建立起中国高等学校的类型和层次划分标准,引导我国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准确和合理定位,切实做到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并在自己的类型和层次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如何通过政策架构和制度设计,构建起结构优化、层次清晰、分工明确、相互衔接的高等教育系统,形成精英型大学和大众型高校合理分工、共同发展的格局,有效扭转目前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特色不显、目标趋同、盲目升格、模式单一的不良局面;如何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结构整体上的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发挥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从而既有利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又有利于创建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使我国高等教育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丰富多样的人才资源,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这也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分类和定位问题越来越受到高等教育理论界与实际工作者密切关注的原因所在。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创建一流大学”、“大学教育国际化”等口号提得越来越响,可谓是耳熟能详,然而何谓一流的大学?在强调大学国际化的同时,如何看待大学的民族化与地方化?我国的大学改革能否照搬欧美国家的大学发展模式?如何正确处理大学与政府、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确立大学科学的治理结构,推动大学制度创新?上述这些问题,分明地凸显出来,成为高教界甚至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因此,对高校进行科学分类,确立高校在整个社会系统和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准确位置,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深化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二、高等学校分类办学的原则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发展多元化、信息技术网络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增强,伴随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得到发展。2005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向前发展。然而,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

网络的拓扑结构分类

网络的拓扑结构分类 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通信线路和站点(计算机或设备)的几何排列形式。 1.星型网络:各站点通过点到点的链路与中心站相连。特点是很容易在网络中增加新的站点,数据的安全性和优先级容易控制,易实现网络监控,但中心节点的故障会引起整个网络瘫痪。 每个结点都由一条单独的通信线路与中心结点连结。优点:结构简单、容易实现、便于管理,连接点的故障容易监测和排除。缺点:中心结点是全网络的可靠瓶颈,中心结点出现故障会导致网络的瘫痪。 2.环形网络:各站点通过通信介质连成一个封闭

的环形。环形网容易安装和监控,但容量有限,网络建成后,难以增加新的站点。 各结点通过通信线路组成闭合回路,环中数据只能单向传输。 优点:结构简单、容易实现,适合使用光纤,传输距离远,传输延迟确定。 缺点: 环网中的每个结点均成为网络可靠性的瓶颈,任意结点出现故障都会造成网络瘫痪,另外故障诊断也较困难。最著名的环形拓扑结构网络是令牌环网(Token Ring) 3.总线型网络:网络中所有的站点共享一条数据通道。总线型网络安装简单方便,需要铺设的电缆最短,成本低,某个站点的故障一般不会影响整个网络。但介质的故障会导致网络瘫痪,总线网安全性低,监控比较困难,增加新站点也不如星型网容易。

是将网络中的所有设备通过相应的硬件接口直接连 接到公共总线上,结点之间按广播方式通信,一个结 点发出的信息,总线上的其它结点均可“收听”到。 优点:结构简单、布线容易、可靠性较高,易于扩充, 是局域网常采用的拓扑结构。 缺点:所有的数据都需经过总线传送,总线成为整个 网络的瓶颈;出现故障诊断较为困难。最著名的总线 拓扑结构是以太网(Ethernet)。 树型网、簇星型网、网状网等其他类型拓扑结构 的网络都是以上述三种拓扑结构为基础的。 ④树型拓扑结构 是一种层次结构,结点按层次连结,信息交换主要在上下结点之间进行,相邻结点或同层结点之间一般不进行数据交换。优点:连结简单,维护方便,适用于汇集信息的应用要

并联机器人构型方法 (1)

机器人机构设计中最重要的步骤之一是解决机构型综合的问题,机器人机构构型方法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尤其是并联机器人的型综合方法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内外许多研究学者的关注。在并联机器人机构的构型理论研究中,基于机构末端运动特征描述与机构需要完成的功能的简单有效的构型方法还缺乏系统的研究。 并联机器人机构构型方法研究 8 多自由度机构,其构型综合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难题。目前国内外主要有 5 种并联机构的型综合研 究方法,即:基于机构的结构公式的构型方法、基于螺旋理论的综合方法、基于群论和微分几何的综合 方法、基于单开链的型综合方法以及基于集合的综合方法。 1-3-1 基于机构的结构公式的构型方法 基于机构的结构公式(即自由度计算公式)的构型方法是比较传统的一种并联机构的型综合方法。 Tsai [84] 在1999 年用基于计算自由度的Grübler-Kutzbach 公式的列举法综合了一类三自由度并联机构。 基于并联机构自由度计算的一般Grübler-Kutzbach 公式为 ( ) 1 1 = = ??+ ∑ g i i M d n g f (1.1) 式中M 为机构的自由度数; d 为机构的阶; n 为机构的杆件数(包括机架); g 为运动副数; i f 为第i 个运动副的自由度数。 当给定机构的自由度数M 后,根据(1.1)寻求机构的每个分支运动链的运动副数。并联机构属于空 间多环机构,其独立环路数l 可以由下式给出 l = g ?n +1 (1.2) 该式即为著名的欧拉环路公式。将上式带入(1.1)中,可得到 =1 ∑= + g i i

f M d l (1.3) 定义并联机构中第j 个分支总的自由度数为 j C ,则有下式成立 =1 =1 ∑=∑ mg j i j i C f (1.4) 将(1.4)代入(1.3)消去 i f 后得到 ∑= + m j j C M d l (1.5) 对于分支运动链结构相同,且分支数等于机构自由度数的对称并联机构,又有以下条件成立m = M且l = M ?1 (1.6) 把(1.6)代入(1.5)消去l 后得到 = ?+1 j d C d M (1.7) 由上式在已知d 和M 时,可以得到分支运动链的自由度数 j C ,从而给出分支运动链。例如,d =3, M =3时,由式(1.7)可得 j C =3,分支运动链可以是RRR、RPR、PRR 等。并联机器人机构构型方法研究 1 0 寻找可以生成{ } gi L 的分支运动链,此时可利用位移子群乘法运算的封闭性获得不同结构的分支。 Hervé和Angeles 等较早将李群理论引入并联机构型综合。1978 年,Hervé [113] 基于位移群的代数结 构对运动链进行了分类,证明了所有六种低副所生成的运动都是位移子群,还给出了另外六种位移子群 以及子群间交集的运算法则,奠定了位移子群以及子群间交集的运算法则和位移子群综合法的理论基

含五杆闭链的并联机构构型综合及主要运动性能分析研究

含五杆闭链的并联机构构型综合及主要运动性能分析研究 本文对含五杆闭链的并联机构构型综合问题,—种含五杆闭链的混合驱动六自由度并联机构的正运动学位置求解、工作空间分析、精度设计、实体模型运动仿真及机构杆件干涉分析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针对平面机构构型创新设计问题,首次提出了机构设计方案的灰色模糊评判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了分析验证。 对平面五杆闭环机构的类型、运动性能、拓扑特性等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重点研究5R闭环机构与RPRPR闭环机构在并联机构中的应用,综合出了四种4自由度空间并联机构、两种5自由度空间并联机构和两种6自由度空间并联机构的新构型。 对含五杆闭链的混合驱动六自由度并联机构的运动学位置正解进行了求解。根据该六自由度并联机构的几何结构特点运用几何分析和虚拟杆长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起了其运动学数学模型,将求解并联机构运动学位置正解归结于求解一组具有强耦合性的多元非线性方程组的极值问题。 首次提出了利用改进遗传算法来直接优化求解并联机构的运动学正解的所有实数解,并通过计算灰色关联度对求出的结果进行分组的方法。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方便,求解精度高,完全可用于对不同结构形式的并联机构正运动学问题求解。 根据该六自由度并联机构具有对称结构的特点,结合平面五杆机构的工作区间,运用顶点空间分析法分析了并联机构的整体工作空间的形成过程。在分析制约并联机构工作空间的约束条件的基础上,基于位置逆解方程,通过边界极值搜索法,给出了并联平台机构工作空间的二维表示图及对应于不同z值的x—y平

面内的工作空间截面形状。 采用有效圆柱体体积来衡量工作空间,详细分析了平台结构尺寸对工作空间体积的影响,给出了各参数对有效圆柱体体积的影响曲线。在运动学正、逆解的基础上,对雅可比矩阵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该并联机构的奇异性。 研究了并联平台机构的精度设计问题。通过考虑球铰、回转副间隙误差随机性的影响,在运动学逆解的基础上,建立了该新型六自由度并联平台的实际误差模型,并进行了误差的蒙特卡洛模拟分析和误差的灵敏度分析,对平台的结构参数变化对误差的影响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分析。 提出了将精度综合问题转化为一个多目标多变量的非线性优化问题,用混沌遗传算法进行求解的方法,并给出了建立精度综合的优化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用Pro/ENGINEER实体建模设计软件建立了含五杆闭链的混合驱动6自由度并联机构的实体模型,通过可视化运动仿真对并联机构的干涉性问题进行了直观分析和研究,为对整机的其它性能分析和优化工作打下了基础。

拓扑结构介绍及其种类

拓扑和端接知多少 拓扑结构介绍及其种类 拓扑结构一词起源于计算机网络,是指网络中各个站点相互连接的形式,同时也是 用来反映网络中各实体的结构关系,是建设计算机网络的第一步,也是实现各种网络协议的基础,它对网络的性能,系统的可靠性与通信费用都有重大影响。 而今天我们要说的是PCB设计中的拓扑,和网络中差不多,指的是芯片之间的连接关系。我们也常常形容PCB布线就像是在玩连连看游戏,将相互有通讯关系的芯片连起来就好了,当然这只是一个最简单的比喻,真要是连连看那很多工程师就要高兴得跳起来了。连连看只是最low的一层,会连起来还只能叫PCB布线师,真正的PCB设计工程师既要连得好看,还要能保证芯片之间的正常通信,从而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所以我们真正需要的是PCB设计工程师而不是布线师,这也是我们高速先生正在做的事情。 理解了拓扑结构的大致意思,那我们就很好来展开这个话题了。芯片之间的连接关系无非就是两种,一对一以及一对多,根据这个特性,我们可以将拓扑结构大致分成如下一些常见的类型(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指正哈!)。 点对点拓扑结构(P2P) 也即一对一的拓扑,大家说的P2P指的就是点对点,顾名思义,点对点在PCB上指的就是该总线(拓扑)只在两个芯片之间连接,这个很好理解哈。我们常规的点对点结构太多了,如高速时钟信号、带一个DDR3颗粒的时钟、地址、数据信号等,如下图所 示的结构都可以叫做点对点拓扑。 点对点拓扑结构示例 点对多点拓扑结构 点对多点不是某一特定的拓扑而是一种统称,即一条总线(拓扑)从一个芯片再连接到多个芯片的结构。记得当初学几何的时候两点连成一条线(P2P),三点就可以连

机构结构分析和综合

研究机构结构分析和综合的目的如下: (1)研究组成机构的要素及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然后判断机构能否运动。 (2) 研究机构的组成原理,并根据结构特点对机构进行分类,以便于对其进行运动分析和力分析。 (3)研究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即研究如何用简单的图形表示机构的结构和运动状态。

(4)研究机构结构综合方法,即研究在满足预期运动及工作条件下,如何综合出机构可能的结构型式及其影响机构运动的结构参数。 一、机构的组成要素(Main Elements of Composing a Mechanism) 机构是具有相对运动的构件组合体,是由构件和运动副两个要素组成的。 1.构件(Member) 所谓构件是指机器中独立的运动单元。构件是运动的单元,零件是加工制造的单元。下图所示齿轮轴构件是由齿轮、轴、键三个零件组成的。

2.运动副(Kinematic Pair) 两构件直接接触并能相互产生相对运动而组成的活动联接称为运动副。两构件参与接触而构成运动副的部分称为运动副元素。两构件间的运动副所起的作用是限制构件间的相对运动,使相对运动自由度的数目减少,这种限制作用称为约束,而仍具有的相对运动叫做自由度(见下面给出的常用运动副的三维动态图)。 3.运动链(Kinematic Chain )

由若干个构件通过运动副联接组成相对可动的构件系统称为运动链。如果运动链中的各构件构成首末封闭的系统则称为闭式链(如图2-3a),否则称为开式链(如图2-3b )。在一般机构中,大多采用闭式链,而机器人机构中大多采用开式链。 图2-3a 图2-3b 4.机构(Mechanism) 如果运动链中的一个构件固定作为机架时则这种运动链称为机构。

几种网络拓扑结构及对比

局域网的实验一 内容:几种网络拓扑结构及对比 1星型 2树型 3总线型 4环型 计算机网络的最主要的拓扑结构有总线型拓扑、星型拓扑、环型拓扑以及它们的混合型。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把网络中的计算机和通信设备抽象为一个点,把传输介质抽象为一条线,由点和线组成的几何图形就是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的拓扑结构:分为逻辑拓扑和物理拓扑结构这里讲物理拓扑结构。总线型拓扑:是一种基于多点连接的拓扑结构,所有的设备连接在共同的传输介质上。总线拓扑结构使用一条所有PC都可访问的公共通道,每台PC只要连一条线缆即可但是它的缺点是所有的PC不得不共享线缆,优点是不会因为一条线路发生故障而使整个网络瘫痪。环行拓扑:把每台PC连接起来,数据沿着环依次通过每台PC直接到达目的地,在环行结构中每台PC都与另两台PC相连每台PC的接口适配器必须接收数据再传往另一台一台出错,整个网络会崩溃因为两台PC之间都有电缆,所以能获得好的性能。树型拓扑结构:把整个电缆连接成树型,树枝分层每个分至点都有一台计算机,数据依次往下传优点是布局灵活但是故障检测较为复杂,PC环不会影响全局。星型拓扑结构:在中心放一台中心计算机,每个臂的端点放置一台PC,所有的数据包及报文通过中心计算机来通讯,除了中心机外每台PC仅有一条连接,这种结构需要大量的电缆,星型拓扑可以看成一层的树型结构不需要多层PC的访问权争用。星型拓扑结构在网络布线中较为常见。 编辑本段计算机网络拓扑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是引用拓扑学中研究与大小,形状无关的点,线关系的方法。把网络中的计算机和通信设备抽象为一个点,把传输介质抽象为一条线,由点和线组成的几何图形就是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的拓扑结构反映出网中个实体的结构关系,是建设计算机网络的第一步,是实现各种网络协议的基础,它对网络的性能,系统的可靠性与通信费用都有重大影响。最基本的网络拓扑结构有:环形拓扑、星形拓扑、总线拓扑三个。 1. 总线拓扑结构 是将网络中的所有设备通过相应的硬件接口直接连接到公共总线上,结点之间按广播方式通信,一个结点发出的信息,总线上的其它结点均可“收听”到。拓扑结构 优点:结构简单、布线容易、可靠性较高,易于扩充,节点的故障不会殃及系统,是局域网常采用的拓扑结构。缺点:所有的数据都需经过总线传送,总线成为整个网络的瓶颈;出现故障诊断较为困难。另外,由于信道共享,连接的节点

美国主要教育机构类型及教育特点介绍.doc

美国主要教育机构类型及教育特点介绍这是一篇美国留学福利贴,今天我就重点为大家介绍一下美国主要教育机构类型,各自有什么教学特点,请往下看。 在美国,术语“university(大学)”和“college(学院)”通常用于同义词。两者都有学位授予权,也均有私立或公共院校。一般来说,大学通常比学院(就学生人口而言)要大。学院通常只授予本科(学士学位)学位,而大学的话,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都能授予。然而,社区学院只提供两年制副学士学位,以及技术或职业课程。 研究生 在美国,“graduate”一词用于硕士和博士研究(这相当于在英国使用的“postgraduate”)。这些院校俗称“grad school(研究生院)”,能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以及其他研究生学历和专业学位。 美国的高等教育以其高质量,高认可度,课程多样化和灵活性而闻名。其是公立和私立机构的多元化组合,其中还有一些是自治机构。 州立大学 州立大学由美国政府创立和补贴。学费低于私立大学,且州内居民(来自该州的居民)缴纳的学费明显会低于州外居民。总入学人数通常超过20,000名学生。国际学生被列为州外居民,可能须达到比州内学生更高的入学要求,才能有入学的机会。 私立机构 私立机构的资金来源一般依靠捐赠,学费,补助和校友捐赠等。学费收取往往高于州立大学,并且对州内或州外学生招生要求没有区别。这些机构的入学率往往低于州立大学。在美国有很多宗教附属机构,一般都是私立机构。 社区学院

社区学院提供两年制副学士学位课程,以及技术或职业课程。社区学院可以是公立的也可以是私立的,但其通常与周围的社区利益相关者有很强的联系。社区学院的学费普遍较低,与大学也建立有联系,允许学生转入到大学里面进行第三年的本科学位学习。 技术和职业学院 技术和职业学院提供短期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特定职业技能,以及如何使用这些特定的技能,通常学习时间只有两年或更短。 学术日历 大学一年通常在九月开始,到五月结束。一学年通常分为两个学期,以及时间更短,课业更密集的夏季学期。学生允许在暑假分散他们一年中的课程负担,或者争取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他们的本科学位。 英语语言课程——有三种主要的英语语言课程: ?强化英语课程(IEP):每周20至30小时 ?半强化英语课程:学生在进行课业学习的同时,在同一机构进行半强化英语课程(ESL)的学习。 ?专业英语课程:包括商务英语课程,法律和工程等领域的专业课程。 为了有资格获得在美国学习英语语言课程的学生签证,请确保你就读的语言课程的机构已由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USCIS)授权。所有经认证的机构都将为学生提供申请F-1学生签证需要的标准I-20表格。 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的申请要求和截止日期。请咨询你目标申请机构进行询问。 社区学院 对于许多国际学生来说,在美国社区学院学习将成为他们接受大学教育的途径。这些机构有时被称为初级学院或两年制学院,提供职业和技术培训,允许学生直接开展职业生涯,如汽车工程,室内设计,儿童发展,

并联机器人设计论文设计

并联机器人设计论文 摘要:并联机器人是一类全新的机器人,它具有刚度大、承载能力强、误差小、精度高、自重负荷比小、动力性能好、控制容易等一系列优点,在21世纪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文中从运动副分析入手,对一种运动解耦的三自由度并联机构进行了构型研究,该机构由三个正交分布的支链组成,且机构的运动副均为转动副,构成了机构动平台x、y、z三个方向的平动解耦;在机构构型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运动学分析,推导出了该并联机构的运动学正反解,分析了机构输入/输出的速度和加速度等,验证了该机构运动解耦的特性。这对该机构的动力学分析、控制策略、机构设计和轨迹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三自由度并联机构;并联机器人;设计;

1.课题国外现状及研究的主要成果 少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由于其驱动元件少、造价低、结构紧凑而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更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因此少自由度的并联机器人的设计理论的研究和应用领域的拓展成为并联机器人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少自由度并联机构最早的学者应属澳大利亚著名机构学教授Hunt ,在1983年,他就列举了平面并联机构、空间三自由度3-rps并联机构,但对四,五自由度并联机构未作详细阐述。在Hunt之后,不断有学者提出新的少自由度并联机构机型。在少自由度并联机构机型的研究中,三维平移并联机构得到广泛的重视。clavel提出了一种可实现纯平运动三自由度Delta 并联机器人,在Delta机构的支链中采用平行四边形机构约束动平台的3个转动自由度。Tsai提出的Delta机构完全采用回转副,并通过转轴的偏移扩大了Delta机构的工作空间。在Tricept并联机床上采用的构型是由Neumann发明的一种具有3个可控位置自由度的并联机构,该机构的突出特点是带有导向装置,采用3个副驱动支链并由导向装置约束动平台。Tsai通过自由度分析提取支链的运动学特征,系统研究了并联机构的综合问题,特别研究了一类实现三自由度平动的并联机构。Rasim Alizade于2004年提出基于平台类型和联接平台的形式和类型进行分类的一种并联机构的结构综合和分类的新方法和公式,并综合出具有单平台和多平台的纯并联和串并联复联机构.我国燕山大学的黄真教授及其团队除了研制出解耦微型6维力传感器和微动机械,设计出一种新的

以太网、网络拓扑结构分类、双绞线的传输距离和分类

以太网、网络拓扑结构分类、双绞线的传输距离和分类 以太网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局域网,包括标准的以太网(10Mbit/s)、快速以太网(100Mbit/s)和10G(10Gbit/s)以太网,采用的是CSMA/CD访问控制法,它们都符合IEEE802.3。 网络拓扑结构的分类 1总线型拓扑:是一种基于多点连接的拓扑结构,是将网络中的所有的设备通过相应的硬件接口直接连接在共同的传输介质上。结点之间按广播方式通信,一个结点发出的信息,总线上的其它结点均可“收听”到。总线拓扑结构使用一条所有PC都可访问的公共通道,每台PC只要连一条线缆即可。在总线结构中,所有网上微机都通过相应的硬件接口直接连在总线上,任何一个结点的信息都可以沿着总线向两个方向传输扩散,并且能被总线中任何一个结点所接收。由于其信息向四周传播,类似于广播电台,故总线网络也被称为广播式网络。总线有一定的负载能力,因此,总线长度有一定限制,一条总线也只能连接一定数量的结点。最著名的总线拓扑结构是以太网(Ethernet)。 总线布局的特点:结构简单灵活,非常便于扩充;可靠性高,网络响应速度快;设备量少、价格低、安装使用方便;共享资源能力强,非常便于广播式工作,即一个结点发送所有结点都可接收。 在总线两端连接的器件称为端结器(末端阻抗匹配器、或终止器)。主要与总线进行阻抗匹配,最大限度吸收传送端部的能量,避免信号反射回总线产生不必要的干扰。 总线形网络结构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结构,也是最传统的一种主流网络结构,适合于信息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领域的应用。 2环型拓扑:环形网中各结点通过环路接口连在一条首尾相连的闭合环形通信线路中,就是把每台PC连接起来,数据沿着环依次通过每台PC直接到达目的地,环路上任何结点均可以请求发送信息。请求一旦被批准,便可以向环路发送信息。

互联网拓扑结构及其绘制

网络拓扑结构及其绘制 教学内容:网络拓扑结构及其绘制 一、教学目标 1. 能使用VISIO软件进行网络拓扑结构的绘制 2. 能判断小型局域网的网络拓扑结构 3. 能根据网络拓扑结构特点和组网条件进行网络结构的选型 二、学习内容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是计算机网络学习的基础,也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 2.本节主要内容 网络拓扑是指网络中各个端点相互连接的方法和形式。网络拓扑结构反映了组网的一种几何形式。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总线型、星型、环型以及混合型拓扑结构。本课首先通过设定特殊的任务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于任务的思考。通过设计实际的拓扑结构图,促使学生应用知识。通过“实地考察”进一步激发其感知,加深对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的感性认知。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几种拓扑结构概念及其各自优缺点、应用比较。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 三、学情分析 在开始本门课程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网络技术有所应用,并初步了解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但是缺乏系统的学习过程,对于应用中碰到的很多问题存在疑惑。同时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下,网络应用带来的方便性以及网络技术的神秘性对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学生对网络技术具有天生的兴趣,充分培育和利用好学生的这些兴趣,将使教学更轻松。 学生初次接触拓扑概念,并且这一概念本身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因此拓扑结构这一内容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学生更好理解这一概念。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

交通地图进行类比教学。拓扑概念建立起来之后,网络的拓扑结构就比较好理解。本课设计了一个课堂任务,要求学生画出一个校园网络拓扑结构图,对于怎样去表达网络的拓扑结构,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引导,这里可以适当的演示一些简单的网络拓扑效果图,以便学生轻松上手。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通过校园网络的实地考察和任务驱动(网络拓扑图的制作)教学方式,促进实践与理论的整合,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通过小分组的教学组织,降低个体学习的难度,对于技术水平较高的同学,教师要鼓励其在分组内或分组之间充分发挥起技术应用特长,带动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同学,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转变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各有所得。 五、教学过程

1T-2R并联机构拓扑结构综合与分类.

第十三章(1T-2R)并联机构拓扑结构综合与分类 本文讨论运动副为1平移—2转动(简记为(1T-2R))并联机构拓扑结构综合与分类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并联机构支路的结构类型与支路组合;机构拓扑结构综合过程;机构拓扑结构的基本类型与类型扩展;基于拓扑结构特征的机构分类与类型优选等。 13.1 对(1T-2R)机构的基本要求 (1) 动平台的POC集为 1 2 Pa t M r ?? =?? ?? 。 (2) 自由度3 DOF=。 (3) 每条支路有一个驱动副,且所有驱动副位于同一平台或尽可能靠近同一平台。 (4) P副只能为驱动副。即,P副不能为非驱动副。 (5) 机构对称性: (a) 所有支路的拓扑结构相同. (b) 部分支路的拓扑结构相同. (c) 支路的拓扑结构互不相同. 13.2 支路拓扑结构类型与支路组合方案 13.2.1 支路的POC集 已知 1 2 Pa t M r ?? =?? ?? ,由式(5-3) i B Pa M M ?可知,支路的POC集可取为 112233 232323 ,,,,, bi t t t t t t M r r r r r r ???????????? =???????????? ???????????? Table 13.1 支路与支路的结构类型 (25)} H R R R -⊥- } R R R -- } R R R ⊥⊥- } R R R R *** -- } P R R R *** ⊥-- } R R R R** --

((,*))R R ?**} R R R R -- **}R P R R --- 3 t ?? {}SOC H S S ---- 13.2.2 简单支路的结构类型 由上节得到的支路的6种POC 集,简单支路(SOC )的结构类型可从表(8-1)的dim.()S DOF M =中直接选取,如表13.1的No.1-No.19所示。 13.2.3 复杂支路的结构类型 仅讨论只含一个回路的复杂支路(HSOC )的结构类型。 (1) 含平面五杆(32)R P -回路的复杂支路 在平面五杆(32)R P -回路的连架13R R 、副之间, 串联一个转动副2R ,得到一个含平面五杆(32)R P -回路的HSOC 支路, 如图13-1所示,记为(32)(32){}R P R P HSOC P R R -- -⊥⊥-(表13-1之No.18),该HSOC 支路的POC 集为12bi t M r ??=???? 。 4 678 图13-1 (32)(32){}R P R P HSOC P R R ---⊥⊥- 图13-2(25)(25){}H R H R HSOC P R R ---⊥⊥- (2) 含(25)H R -回路的复杂支路 在(25)H R -回路的连架35R R 、副之间,串联一个转动副4R ,得到一个含(25)H R -回路的HSOC 支路,如图13-2所示,记为(25)(25){}H R H R HSOC P R R ---⊥⊥-(表13-1之No.19),该HSOC 支路 的POC 集为12bi t M r ?? =???? 。 13.2.4 支路组合方案 (1) 支路数目

机构分析与综合 论文

机构分析与综合 机构学是着重研究机械中机构的结构和运动等问题的学科,是机械原理的主要分支。研究各种机械中有关机构的结构、运动和受力等共性问题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分两个方面:第一是对已有机构的研究,即机构分析(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第二是按要求设计新的机构,即机构综合(结构综合,运动综合和动力综合)。一.机构分析与综合的外延内涵 1.机构分析 机构分析的目的在于掌握机构的组成原理、运动性能和动力性能,以便合理地使用现有机构并充分发挥其效能,或为验证和改进设计提供依据。在经典的机构学中,一般只作结构和运动两方面的分析,只有对高速或高精度的机构才作动力分析。 结构分析分析的目的是了解各种机构的组成及其对运动的影响。机构的结构公式(即机构自由度公式),是判定机构运动可能性和确定性的依据。最早的结构公式是1869年俄国人切比雪夫提出的平面运动链结构公式。它的引入,为精确地建立各种结构公式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此外,虚约束、局部自由度、非几何条件引起的约束等都会影响机构自由度的计算。1916年,俄国人阿苏尔根据机构构成特征提出按族、级、类和阶进行机构分类。他还提出,机构是由不可分拆的、自由度为零的构件和运动副组成的杆组依次接到原动件和机架上而成的。阿苏尔杆组的概念至今仍广为应用。

运动分析其目的是计算机构的运动参数、掌握其运动性能,以鉴别它是否达到工作要求。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时,不考虑引起机构运动的外力、机构中构件的质量、弹性和运动副中的间隙对机构运动的影响,而仅从几何上分析机构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运动情况。运动分析的方法有图解法和解析法。 2.机构综合 机构综合是按结构、运动和动力3个方面的要求来设计新机构的理论和方法,可分为结构综合、运动综合和动力综合3部分。以往﹐经典的机构学只作前两方面的综合,但随著机械向高速高精度发展,现代机构学也常包括第3方面的综合。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瑞士人欧拉、俄国人罗蒙诺索夫、法国人蒙日,G.和J.V.彭赛列等几何学家和力学家的著作奠定了机构综合理论的基础。19世纪后半期,逐步形成了以德国人勒洛,F.和L.巴默斯特尔为代表的建立在运动几何学基础上的几何学派﹐和以俄国的切比雪夫为代表的建立在函数逼近论基础上的代数学派。电子计算机和计算数学的发展,为机构综合提供了先进的工具和方法,使解决复杂的机构综合问题成为可能。20世纪70年代,机构优化综合获得迅速发展。 结构综合包括型综合和数综合。型综合用于解决在一定数目的构件和运动副的条件下可以组成多少种型式机构的问题。数综合用于研究在满足一定的机构自由度前提下,机构将由几个构件和运动副组成的问题。结构综合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机构选型问题。但迄今为止,机构选型还没有形成一种比较普遍适用和系统化的原则和方法,尚需

(完整版)并联机器人发展现状与展望

并联机器人发展现状与展望 引言 并联机器人是一类全新的机器人,它具有刚度大、承载能力强、误差小、精度高、自重负荷比小、动力性能好、控制容易等一系列优点,在21世纪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根据掌握的大量并联机器人文献,对其分类和应用做了简要分析和概括,并对其在运动学、动力学、机构性能分析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进展以及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1并联机构的发展概况 (一)并联机构的特点 并联机构是一种闭环机构,其动平台或称末端执行器通过至少2个独立的运动链与机架相联接,必备的要素如下:①末端执行器必须具有运动自由度;②这种末端执行器通过几个相互关联的运动链或分支与机架相联接;③每个分支或运动链由惟一的移动副或转动副驱动。 与传统的串联机构相比,并联机构的零部件数目较串联构造平台大幅减少,主要由滚珠丝杠、伸缩杆件、滑块构件、虎克铰、球铰、伺服电机等通用组件组成。这些通用组件可由专门厂家生产,因而其制造和库存备件成本比相同功能的传统机构低得多,容易组装和模块化。 除了在结构上的优点,并联机构在实际应用中更是有串联机构不可比拟的优势。其主要优点如下: (1)刚度质量比大。因采用并联闭环杆系,杆系理论上只承受拉、压载荷,是典型的二力杆,并且多杆受力,使得传动机构具有很高的承载强度。 (2)动态性能优越。运动部件质量轻,惯性低,可有效改善伺服控制器的动态性能,使动平台获得很高的进给速度与加速度,适于高速数控作业。 (3)运动精度高。这是与传统串联机构相比而言的,传统串联机构的加工误差是各个关节的误差积累,而并联机构各个关节的误差可以相互抵消、相互弥补,因此,并联机构是未来机床的发展方向。 (4)多功能灵活性强。可构成形式多样的布局和自由度组合,在动平台上安装刀具进行多坐标铣、磨、钻、特种曲面加工等,也可安装夹具进行复杂的空间装配,适应性强,是柔性化的理想机构。 (5)使用寿命长。由于受力结构合理,运动部件磨损小,且没有导轨,不存在铁屑或冷却液进入导轨内部而导致其划伤、磨损或锈蚀现象。 并联机构作为一种新型机构,也有其自身的不足,由于结构的原因,它的运动空间较小,而串并联机构则弥补了并联机构的不足,它既有质量轻,刚度大,精度高的特点,又增大了机构的工作空间,因此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少自由度串并联机构,适应能力强,且易于控制,是当前应用研究中的一个新热点。 (二)并联机构的分类 从运动形式来看,并联机构可分为平面机构和空间机构;细分可分为平面移动机构、平面移动转动机构、空间纯移动机构、空间纯转动机构和空间混合运动机构, 另可按并联机构的自由度数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