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导学案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导学案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导学案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导学案

主备人:廖荣滔审核人:温秀花

第1课时元素周期表

【学习目标】

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了解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3、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课前导学】

阅读课本P4-5的容完成以下填空:

一、原子序数

1.定义: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2.原子序数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

原子序数===

【课堂互动导学】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周期

①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

②周期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周期称为,周期称为长周期,

第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因为一直有未知元素在发现。

课堂练习1请大家根据元素周期表,完成下表容。

思考与交流:如果不完全周期排满后,应为几种元素?

2、族:元素周期表共有个纵行,除了三个纵行称为Ⅷ外,其余的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族。族的序号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

①族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个纵行共分为个族,其中个主族,

个副族,一个族,一个族。

a、主族:由元素和元素共同构成的族,

用A表示: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

b、副族:完全由元素构成的族,用B表示:ⅠB、ⅡB、ⅢB、ⅣB、ⅤB、ⅥB、ⅦB

c、第Ⅷ族:三个纵行

d、零族:第纵行,即稀有气体元素

②主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③族的别称

ⅠA称为元素ⅡA称为元素ⅣA称为元素

ⅤA称为元素ⅥA称为元素ⅦA称为元素

零族称为元素

归纳小结:元素周期表编排原则:

1、。

2、。

3、。

课堂练习2:请描述出Na、C、Al、S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课堂练习3:某元素位于第二周期,第ⅦA 族它是___元素。P相邻的同族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课堂效果反馈】

1. 19世纪中叶,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的突出贡献是( )

A.提出原子学说B.制出第一元素周期表

C.提出分子学说D.发现氧气

2.已知元素的原子序数,可以推断元素原子的( )

①质子数②核电荷数③核外电子数④离子所带电荷数

A.①③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3.由长周期元素和短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是( )

①0族②主族③副族④第Ⅷ族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已知原子的核电荷数,可以推知该原子的周期序数

B.原子的电子层数等于该原子的周期序数,前20号元素中,阳离子的电子层数等于对应原子的周期序数减去1,阴离子的电子层数等于对应原子的周期序数

C.知道原子的周期序数,就能确定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D.知道原子的周期序数,还不能确定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拓展提升】

5.有 a、b、c、d四种主族元素,已知a、b的阳离子和c、d的阴离子都具有相同的电

子层结构,阳离子所带正电荷a

关系是( )

A. a>b>c>d B.b>a>d>c C.c>b>a>d D.b>a>c>d

6.短周期元素A、B、C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已知B、C两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A 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B、C两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是A元

素原子序数的4倍,A、B、C三元素应分别为( )

A.C、Al、P B.O、P、Cl

C.N、Si、S D.F、S、Ar

7.下列各表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表中数字为原子序数,其中M的原子序数为37的是( )

8.在下列各元素组中,除一种元素外,其余元素可以按某种共性归属一类。请选出各组中的例外元素,并

将该组其他元素的可能归属按所给六种类型的编号填入表。

元素组例外元素其他元素所属类型编号

(a)S、Na、Mg、Al

(b)P、N、Sn、As

(c)K、Ca、Al、Zn

(d)Cu、Fe、Ag、Ca

其他元素所属类型编号:①主族元素;②过渡元素;③同周期元素;④同主族元素;⑤

金属元素;⑥非金属元素。

9.A、B、C为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所处的位置如图所示。A、C两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之和等于B原子的质子数。B原子核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

(1)写出A、B、C三种元素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位于周期表中第________周期第________族。

(3)写出A的气态氢化物与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导学案

主备人:廖荣滔审核人:温秀花

第2课时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初步学会总结元素递变规律的能力。

3.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元素组成微粒结构的联系

【课前导学】

请同学们画出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碱金属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

[思考与交流]我们知道物质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从碱金属原子的结构可推知其化学性质如何?是否完全相同?

【课堂互动导学】

[实验1]将一干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迅速的投入到热坩埚中,观察现象。同钠与氧气的反应比较。

[实验2]在培养皿中放入一些水,然后取绿豆大的钾,吸干表面的煤油,投入到培养皿中,观察现象。同钠与水的反应进比较。

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非金属的反应

Li+O2

Na+O2

K、Rb等碱金属与O2反应,会生成超氧化物。 Rb、Cs在室温时,遇到空气会立即燃烧。

2、与水的反应

K+H2O

Rb+H2O

除Na、K外,其他碱金属元素也都可以和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与H2。

[小结]2M+2H2O == 2MOH+H2↑碱性:

(二)碱金属的物理性质的比较(见课本第7页)

课堂练习1:钫(Fr)具有放射性,它是碱金属元素中最重的元素,下列预言错误的是:

A.在碱金属中它具有最大的原子半径

B.它的氢氧化物化学式为FrOH,是一种极强的碱

C.钫在空气中燃烧时,只生成化学式为Fr2O的氧化物

D.它能跟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和氢气,由于反应剧烈而发生爆炸

(三)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见课本第8页)

思考与交流:请大家根据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总结出卤素单质在颜色、状态、密度、熔沸点、溶解性等各方面的递变规律。

颜色:状态:密度:

熔沸点:在水中的溶解性:

设问:大家能否根据卤素原子的结构特点来解释一下卤素单质在性质上的相似性与递变性呢?

2018-2019学年人教版《拿来主义》导学案(1)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拿来主义(教师) 【学习目标】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 比喻论证。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重点难点】1?结合实际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2?了解并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预习案|自主学习一台前幕后,先睹为快 导入新课 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 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 ?”同学们 请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会怎样回答呢 ?冯先生是这样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 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 来主义”。 【知识链接】 1. 走进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 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 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 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鲁迅 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2. 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它 短小、犀利、幽默、灵巧、隽永,常借助典故、 笑话、趣闻、传说等,通过打比方、分类别、说古道今、谈天说地等手法使议论形象化 ,内容广泛,形式 多样,凡是有关社会生活、事件动态、日常工作、学习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评、札记,都可以 归入杂文一类。 3?“介亭”二字的由来 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 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 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 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黑暗现实。 4. 背景介绍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 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 续实行“送去主义”。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 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 “拿来主义”的口号, 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自主检测】 1. 给加点字注音: 冠冕堂皇(gu 01 mi an )吝啬(I ins e )玄虚(xu 岔) 蹩进(bi e ) 残羹冷炙(g aig zh i )脑髓(su i ) 孱头(c m ) 自诩(xu )'掘起(ju e ) ?磕头(k e )徘徊(p dhu 6 )譬如(p i )国粹(cu i )' 2. 解释词语,并解释加粗词语。? (1)礼尚往来 (2)大度 (3) 残羹冷炙 (4) 冠冕堂皇 (5) '孱头 (6)玄虚 (7)国粹 【整体感知】仔细反复朗读文章,思考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3.怎样“拿来”? 课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1、2段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文艺)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辱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主张 必须针锋相对,实行“拿来主义”。 3、4段尖锐地指出“送去主义”的自欺欺人的实质,它必然导致亡国灭种的惨重后果。 高一语文必修4 导学案

语文必修三:第三专题《拿来主义》导学案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在理解课文思路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论述。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明确思路 明确:课文由“闭关主义”导致“送去主义”谈起,只是“送去”不仅有悖于“礼尚往来”的仪节,而且必定穷了自己,因此,“送去主义”当然是错误的。但是听凭“送来”就好么?难道我们受“送来”的祸害还少么?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二、理解作者对“拿来主义”的精辟阐述 1、齐声朗读5~10段课文,并进行资料导引,学生摘录其大意: 资料一(投影或多媒体) ……这些采取(旧形式的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说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而且,这工作是决不如旁观者所想的容易的。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资料二(投影或多媒体) 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但现存的新的木刻,却和这历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了欧洲的创作木刻的影响的。…… 别的出版者,一方面还正在绍介欧美的新作,一方面则在复印中国的古刻,这也都是中国的新木刻的羽翼。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如果作者都不断的奋发,使本集能一程一程的向前走,那就会知道上文所说,实在不仅是一种奢望的了。 《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大意:①关于文化遗产的内容,有中国古代的还包括欧美的。 ②继承文化遗产的方法:“弃去蹄毛,留其精粹”“采用外国的良规”。 ③继承文化遗产的目的:“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 2、再次阅读课文5~10段,独立思考问题。 ①思考:本文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的内容指什么?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2、能力训练目标 (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2)通过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陶冶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博大的心胸和远大的政治情怀。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三、教学难点 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四、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 五、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由于改革开放,国门敞开,大量国外的东西涌入我国。这涌入的有先进的科技,但同时也有腐朽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新课] 一、时代背景 本世纪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推行政治上的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主张“全盘西化”,贩卖民族虚无主义的文化观点,极力摧残民族文化。而在当时的左翼文化战线的内部,在“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中,一些受极“左”思潮影响的同志,又把“采用旧形式”视为“机会主义”、“类乎投降”,也不能正确对待民族文化遗产。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后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 [布置阅读]要求学生默读全文,找出生字词,并理出文章思路 二、阅读:

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 【学习方法】 1、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3、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简历: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成就: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 评价: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探寻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革命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3、“介亭”二字的由来 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4、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它短小、活泼、锋利、隽永,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凡是有关社会生活、事件动态、日常工作、学习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评、札记,都可以归入杂文一类。 【学习过程】 一、自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A级) 1、注音: 自诩()残羹()冷炙()譬如()给与()脑髓()孱头()蹩进()

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案电子教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 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 【学习方法】 1、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3、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简历: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成就: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 评价: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探寻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革命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3、“介亭”二字的由来 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4、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它短小、活泼、锋利、隽永,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凡是有关社会生活、事件动态、日常工作、学习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评、札记,都可以归入杂文一类。 【学习过程】 一、自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A级)

《拿来主义》学案及答案

《拿来主义》学案及答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了解杂文的文体特征。 2、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3、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4、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二、知识链接: 孤独的鲁迅(节选) 周劼人 夏日午后,风雨欲来,并不明澈的天光从玻璃天顶照射下来。 在展厅间穿行浏览,满墙满壁的作品,除了“文革”中那几张加了工农形象的宣传画外,涉及鲁迅的画作和影像,大约总是他孤零零的面容,被置在纸中央,或是“抽小烟冷冷看人的样子”,定格在时空里。

他怎么会孤独呢?当他从《故乡》向人们指出路的所在,写《阿Q正传》揭开国人的“乏相”,《呐喊》着给你看中国儿女们灰色人生的时候,他周围有梁启超鼓吹立宪,有孙中山订立主义,有陈独秀创建政党。那不是一个万马齐喑的年代,在回答历史命题的答卷上,也不止印着他这一张“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面容。 但作为怀疑论者的鲁迅又真的很孤独。“孤独是因为他总走在别人的前面”,研究了半辈子中国现代文学的陈思和教授,坦言直到中年,才越来越理解鲁迅。“他总是很容易看穿别人身上存在的问题,发现身边的人和事其实与他理想的状态相距甚远。”就如著名作家张定璜描绘的那样,“鲁迅先生站在路旁边……不等到你开嘴说话,他的尖锐的眼光已经教你明白了他知道你也许比自己知道的还更清楚。” 鲁迅一直在寻找同盟、加入同盟,也曾屡屡被奉为领袖与导师,但他从未真正领导过一个团体,也未曾组织过以自己为中心的团体。他的面容就这样不断被摆放在图谱的中心,却事实上把所有人都远远地抛在了身后。“他是一个文人,不懂政治,也不介入政治,”这是尹鸿的解释,“他对这一切都深表怀疑,只因为这组织能对中国有一些贡献,他就勉强参加进去。”所以曹聚仁说,鲁迅一生,总是“荷戟独彷徨”的日子为多,他是天空的飞鹫,并非蚁群的首领。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上《家住平原》教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上《家住平原》教案 一、教学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稻作文化的印记》重点介绍了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水稻适宜在高温多雨、土壤便利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因此热带和来热带的总和平原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分布区。水稻的种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无论是生产过程还是修建家田设施,都需要大量的劳动田径赛样一方面促进了当地人口的增长,同时也使人口密度不断上升,给农业生产,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压力。为了满足对粮食的需求,人们不断地兴修水利,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并祈求神灵的保佑,形成了物质、社会、精神三个层面的稻作文化印记。这实际上体现了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因此,通过本课教学,应使学生明确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自然环境是人们和生活的基础,但同时人们又都在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种自然环境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2、课程标准 能根据资料、地图和图片描述,获取有用的信息,分析出湄南河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认识。 通过对水稻生产情况和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立事物相互联系的观点。 能运用所学方法,剖析教师提供的或自己搜集的新案例,确产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的观点。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以及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湄南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之处:从自然与人文关系的角度分析平原地区的生活特色。 3、教学方法 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类型。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应对学生的状况有所了解。考虑到有些地区的学生对裟的生产及所需条件可能不是十分清楚,为此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从而更好地把一个真实、全面、生动、具体的事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来弥补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生少联系不够的缺陷,同时也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方法选用上,用自然导入法来联系实际,激发兴趣,还应把讲述法、问答法、谈论法等结合起来,交替使用,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还可穿插模拟游戏的方法。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西双版纳竹楼、黄土高原的窑洞、东北的木屋、的四合院、蒙古包、江南的瓦房等民居图片,湄南河平原的位置图,有关农民播种、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所付出劳动的录像片段,“粮食丰收”的录像片段,湄南河风光图片,泰国“春耕礼”的录像片 学生准备;课前去了解水稻生产的过程和条件,了解湄南河平原自然环境。 教学活动程序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通过播放我国民居图片,让学生分析不 同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不同的民居特色 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再现社会情景, 巧妙地将社会需要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 要,调动其学习热情,使用权其积极参 与 1、提出设问:我国水稻的主要生产区 集中在哪里?全世界水稻的主要生产区 促成学生思考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8课《拿来主义》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4

《拿来主义》 【使用说明】 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预习案】 一、基础知识 (一)知识链接 1、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2、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3.1.1稻作文化的印记的教学设计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稻作文化的印记》重点讲述湄公河平原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水稻是喜高温多雨的农作物,因此了解湄公河平原的区域位置对获知其具备特天独厚的稻作生产自然条件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水稻生产又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形成当地鲜明的人文景观,烙印着独特的稻作文化印记。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在了解当地自然景观、感受纷呈人文景观基础上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关注人地关系和因地制宜的意识。 七年级同学好奇心强,形象思维较好,在授课的过程中进行情景的设置有利于拉近课堂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由于该学科初一以地理知识为主,而同学刚开始接触、缺乏生活经验,所学知识主要来自课本。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重视利用和充分挖掘已有图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进行分析。考虑到农村的学生对水稻生产比较熟悉,可充分给予信心和引导,鼓励学生在运用基本地理技能解读图片有效信息的同时联系实际进行思维的拓展延伸。 二、学教目标 1.阅读位置图和地形图,描述湄公河平原的区域位置。 2. 从地形图、气候特征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综合分析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的特点,感受其得天独厚的水稻生产条件。 3.描述和感悟水稻生产情况,分析湄公河平原稻作生产特点。 4.了解湄公河平原聚落景观和社会生活特色,感悟人文景观与地域环境的密切关系,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5.学以致用,结合新案例剖析,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的观点。 三、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根据地图、图表分析湄公河平原水稻生产的自然条件及稻作文化印记。 2.教学难点:解析湄公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第一人称,情景化教学自然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同时结合讲述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授。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堂导学单

《拿来主义》导学案附练习题和答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 【学习重点】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2.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一、读经典,悟人生 鲁迅语录 1.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即恐惧颤抖),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常有几个人张嘴看剥羊,仿佛颇为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也就忘了。——《娜拉走后怎样》1926 2.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经验》1933 3.从生活窘迫过来的人,一到了有钱,容易变成两种情形:一种是理想世界,替处同一境遇的人着想,便成为人道主义;一种是甚么都是自己挣起来,从前的遭遇,使他觉得甚么都是冷酷,便流为个人主义。我们中国大概是变成个人主义者多。——《文艺与政治的歧途》1927 4.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彷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

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们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海上的儿童》1933 二、了解文学常识 (一)作家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他发表的我国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了解背景 1934年,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实际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革命文化发展的。鲁迅针对敌人破坏新文化发展的种种罪行,针对革命阵营内部某些人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就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态度。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姊妹篇”。 三、夯实基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自诩.⑵磕.头⑶残羹.⑷冷炙.⑸冠冕.

拿来主义导学案_老师版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拿来主义》教学案 孙爱然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3、通过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4、通过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重难点: 目标 2、3、4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基础积累 一、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 年5 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旁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 《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鲁迅的杂文集《且介亭 杂文》。 2、背景介绍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3、给加点字注音: 冠冕堂皇()吝啬()玄虚()蹩进() 残羮冷炙()脑髓()孱头()自诩() 掘起()磕头()徘徊( ) 蹩进()

拿来主义经典导学案及答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 编写人:刘涛审核:高二语文组编写时间:20XX年10月8日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 【学习方法】 1、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3、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简历: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成就: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 评价: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探寻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革命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3、“介亭”二字的由来 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

必修4 《拿来主义》导学案(教师使用)

高二语文必修四阅读鉴赏(人教版) 《拿来主义》导学案(教师使用) 【学习目标】 (一)知识: 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比喻论证。准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二)水平:提升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 (三)情感:理解如何准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重难点】1、比喻论证;2、准确理解几种论证方法。 【学法指导】 1、学习提示: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学习时要注意思考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积极展开讨论,重要语段增强朗读,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深入理解。 2、论证方法:认真理解本导学案【课后阅读】中归纳的几种论证方法,仔细揣摩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学会区别、使用常见的论证方法。 3、课题趣解: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请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会怎样回答呢?冯先生是这样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准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成就: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 评价: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探寻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革命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有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点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理解,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3、“介亭”二字的由来: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所以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拿来主义学案答案

课题:《拿来主义》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的方法。 2、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的内蕴,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3、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教学难点: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文章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思考。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二、了解文章的背景 自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反动统治者,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各个方面奉行卖国政策。30 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三、整体感知课文,自主思考问题全文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 段)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 第二部分(第3~5段)着重揭露送去者与“送来” 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 第三部分(第6~7 段)着重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四部分(第8~10 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 “挑选”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 可以看出,作者在第一部分着重批判“送去”;第二部分深入批判“送去”,着重批判“送去” 和“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第三部分着重批判“送来” 。这三个部分以破为主,批判逐层深入。其中第三部分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反思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反思 《稻作文化的印记》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第一课时部分,课文以东南亚地区湄公河平原为例,通过对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分析,让学生感受该地的地理特征,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去阅读地形图和气温降水图,学会去描述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 本课的重点,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但是又因为这是学生正式第一次接触地形图,并用自己的话去描述该地的自然环境,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困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分步骤,一步一步引导学生,重点教授给学生一种读图的方法和技巧。同时,本课的另一个重要知识点,就是让学生理解并接受“因地制宜”和“人地和谐”的理念,这一理念实际上是贯穿整堂课的。教师在教授时,要做到依据和结论有机结合,引导学生通过事实依据,得出结论。 本节课我以丽丽的旅行见闻为线索,从丽丽的旅行地、到她的见闻,从而引出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水稻生产、自然环境及当地的人文特色。这样的设计,使得整堂课更加有完整性和连贯性,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在分析地形图和气温降水图上花了较长时间,让学生以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共同完成对图表的解析,突出重难点。总体而言,本节课达到了我的教学目标。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之处。1.在水稻的种植特点中,我没有着重分析水稻生产的特点,以及水稻种植对当地人们人际关系的影响,突出“精耕细作、人工劳动”这样的特点,为下节课与美国机械化大生产做对比打下基础;2.在分析水稻生产对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时,稍显混乱,没有对水稻生产时怎样影响到人们生活的进行分析;3.在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我没有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所谓人地和谐、所谓因地制宜,应该是学生自己在总结的时候自然而然得出的结论。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对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多进行反思和改正,争取更优质的课堂和自身更大的进步。

2020-2021学年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12拿来主义学案(1)

(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 一、语言运用(3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宿,不是简单的一栋房子,而是一种生活状态,是当地风土人情的载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________,民宿应或依托于历经沧桑的古老建筑,或依托于恬静美丽的自然风光,或依托于深厚的文化底蕴,________,精心设计,形成自己的独特魅力。尤其是可以通过与当地特色文化,提升自身品位,让游客触摸到历史、文化的脉动,与诗意栖居的惬意。 选择民宿,实际上是在选择一种更有人情味、更让人满意的体验。走进民宿,院内树影斑驳,怪石嶙峋,真是________。一家民宿,如果只有古朴的房屋和美丽的景致,但服务态度和卫生条件差,存在安全隐患,则会给人一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感觉,使其吸引力大打折扣。所以,有品质的民宿不仅要富有特色和魅力,还要提供更加“走心”的服务以及合乎规范的卫生条件、消防设施等,让游客在消费体验中感到舒心、放心。 从长远来看,民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合理规划,尤其是在一些适合民宿集聚发展的地区,更要统筹规划,实现差异化发展,切不可________,一拥而上,简单模仿,恶性竞争。同时,(),拓展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脱颖而出就地取材别具匠心饮鸩止渴 B.出类拔萃因地制宜别有洞天急功近利 C.出类拔萃就地取材别有洞天饮鸩止渴 D.脱颖而出因地制宜别具匠心急功近利 解析:选B。出类拔萃:超出同类。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脱颖而出”只能用于人。此处应选“出类拔萃”。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就地取材:在本地选取需要的材料。此处“因地制宜”更切合语境。别有洞天:另有一种境界,形容风景等引人入胜。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此处用来形容风景,所以选“别有洞天”。饮鸩止渴:用毒酒解渴,比喻只求解决目前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急功近利:急于追求目前的成效和利益。从横线后面的“一拥而上,简单模仿”等内容看,应选用“急功近利”。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尤其是可以与当地特色文化相融合,提升自身品位,让游客触摸到历史、文化的脉动与诗意栖居的惬意。 B.尤其是可以通过与当地特色文化来提升自身品位,让游客触摸到历史、文化的脉动,享受到诗意栖居的惬意。

拿来主义导学案含答案

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3、杂文 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于议论,也可以叙事。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4、“介亭”二字的由来: 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自读课文,疏通字词 自诩.()磕.()头残羹.()冷炙.() 冠冕.()犀.()利吝啬 ..()()脑髓.() 譬.()茅厕.()孱.()头徘徊 ..()蹩.()进国粹.()玄.()虚 【自主学习】 自读课文,理清全文结构: 课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1、2段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文艺)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辱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主张必须针锋相对,实行“”。 3、4段尖锐地指出“”的自欺欺人的实质,它必 然导致亡国灭种的惨重后果。

第二部分(5-9):阐明“”的内容,批判在对待”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承上启下,提出“”。 第6段,揭示“”的危害性,揭示实行“”的必要性。 第7段,揭示“”的含义就是“,,”。 第8段是批判对待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是阐明实行“”应怎样区别对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和糟粕。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的人 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稻作文化的印记

《稻作文化的印记》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资料、地图和图片,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出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认识。 2.通过对水稻生产的情况和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以及寻找浙江的稻作文化的印记,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与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 3.能运用所学方法,确立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以及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湄公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讨论法、创设情景教学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简介本课小主人——家住宁波的小齐自从看了电影电影人在囧途之泰囧后,就对泰国产生了很浓的兴趣,她就非常关注泰国,还认识了一位叫小水的泰国网友,故事就这样开始了。一、湄南河平原的地理位置 小水的介绍自己的家乡——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情景一:聊天记录),让学生掌握描述一个地方的地理位置从大洲、大洋位置和经纬度位置进行展开。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地处低纬度,地跨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在此过程中联系学生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湄公河平原的自然条件 小水的介绍自己的家乡——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情景二:小奇的疑惑),分析当地自然条件有何特点,自然条件主要分为四个方面进行展开:气候、水文、地形、纬度带以及土壤。①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②平原,地势低平③水网密布,灌溉方便④土壤深厚、肥沃。教师点拨、启发,总结湄公河平原得天独厚的水稻种植环境。 三、水稻的生产过程(情景三赏稻田风光,小Q被稻田风光吸引了,想了解水稻的生产环节) 通过联系实际要求学生讨论讲解水稻的生产环节并要求学生亲自演示各个环节,并从中感受农民的辛苦,教育学生珍惜粮食,拒绝浪费。 要求学生结合课本以及生活经验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水稻生产的这些环节都是由谁完成的?为什么?2、湄公河平原的人口密度如何?为什么?①人口高度集中,地少人多,不适合机械化生产;3、当地的粮食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吗?人口聚集,土地资源有限,要想方设法提高粮食产量,而水稻是高产作物,能满足当地的粮食需求。4、水稻生产需要庞大的水利工程,这些当地人们是怎样建造与维护的?一家一户,还是集体共同参与?(种植水稻,需要足够的水分;而为了灌溉和排涝,需要修建水渠,形成了密集的水网)5、说一说湄公河平原上水稻生产的特点。并从中得出稻作文化印记一:民众齐聚居[教师]这种民居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一般较简陋,抗台风暴雨的能力较差。所以,现在在湄公河两岸出现了许多现代建筑。 四、人口分布(印记一:民众齐聚居)(情景三:欣赏当地民居),一张当地高脚屋,让学生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建筑结构?把民居特色与自然环境、稻作生产联系起来。让学生树立到因地制宜的观念。并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对人文环境的影响。由此得出印记二:民居显特色五、民居特色(印记二:民居显特色)(情景四、小Q逛街见到很多米市场以及各种米制食物) 引导学生分析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得出印记三:生活显特色 六、物质生活(印记三:生活显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