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情绪启动对记忆的影响

无意识情绪启动对记忆的影响
无意识情绪启动对记忆的影响

无意识情绪启动对记忆的影响

张蕾龚明亮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以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不同情绪词性的词语对情绪的启动效应,比较了不同词性的词语在无意识情绪启动的情况下对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情绪词性的词语对情绪产生了启动效应,以中性词语为基线,消极情绪启动的反应时要高于基线,而积极情绪启动的反应时要低于基线,其中,积极词语与消极词语在对探测字母的反应时上产生了显著差异;而在正确率方面,消极情绪启动要高于基线,而积极情绪启动要低于基线。

关键词:积极情绪,消极情绪,无意识情绪启动

1引言

情绪是日常屡见不鲜并且能够自己亲身体验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在给我们快乐和满足的同时又让我们不可避免地遭受痛苦和折磨。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开始,情绪逐渐被认知心理学作为一个主要的研究对象。

1.1 情绪启动

启动技术自从在1935年由Stroop提出之后,已经被应用于心理学的各个领域。而情绪也是一个被广泛研究过的题目,前人对情绪启动的研究主要分为无意识情绪启动和有意识情绪启动两种类型。但有研究表明[1][8]:无意识情绪启动比有意识情绪启动更能引起人们更强更稳定的情绪启动效应,就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个体在意识层面的加工可能会抑制已经唤醒的情绪。所以本研究采用无意识情绪启动的方法,希望能产生显著的情绪效应。

1.2 情绪启动时间效应

情绪启动还有着某些时间效应:郑希付(2004)通过向被试呈现不同情绪模式的图片启动刺激和不同情绪模式的词语启动刺激发现:两种刺激都具有启动情绪的效果,愉快情绪在启动后可以维持至少8分钟,并且在8分钟内有轻微的上升趋势;而悲伤情绪在启动之后呈下降趋势,并且在最初的2分钟下降最快,一般情绪可以维持2~4分钟[9]。另外,不同的SOA(即启动刺激呈现与目标刺激呈现之间的时间间隔)对情绪启动也存在影响:Hermans等人通过实验指出:显著的情绪启动效应出现在启动刺激与靶刺激的间隔时间为0~150ms时段,150ms 左右是情绪启动效应的高峰时段,之后逐渐减少[2]。我国学者张钦和李小花也通过不同的SOA条件用彩色图片作为启动刺激,以汉语双字词为目标刺激,通过评价分类任务考察情感启动效应,发现:150ms和250ms的SOA情况下都出现了显著的情绪启动效应,从而得出了情绪启动效应出现在较短的SOA条件下的结论[10]。

1.3 情绪启动对认知的影响

不同的情绪启动对人的认知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情绪一致性效应

(mood congruent effect):个体的情绪状态会引导与其现在状态一致的情绪发生。有研究表明[3]::看完喜剧片的被试会更多的给予生活以较高的评价,而那些看了悲剧片的被试则对生活予以了更多负性的评价。个体在提取信息时更容易提取与当前情绪状态一致的信息:当启动起被试积极情绪之后,让被试记住一系列不同词性的词语,被试对于积极词性的词语的记忆量要多与其他词性,消极启动的被试反之[4]。我国学者罗跃嘉等人通过ERP实验对情绪与认知各个方面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负性情绪刺激在信息加工阶段有某种优先权,而且威胁性刺激也会对认知加工方面产生一定影响[11]。此外,Windmann和Kutas发现:在认识记忆过程中,具有某种情绪的刺激可造成“再认倾向”,即在启动某种情绪之后,无论刺激对象是否再次出现,被试会做出“曾出现”应答[5]。而Fazio等人在关于词——词的启动研究中表明:与靶刺激情绪性质一致的启动刺激可以促进被试对靶刺激的加工[6]。Murphy以人物面孔作为启动刺激,以不认识的文字(汉字)做靶刺激,结果被试对愉快表情图片后呈现的外文文字给予积极评定,而对愤怒面孔后的文字给予更消极的评定[7]。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情绪一直伴随我们学习和工作,对我们的认知状况都存在着不可小视的影响。而每个人每一天的情绪状态都不会完全一致,那么什么样的情绪会更加有利于我们的记忆、不同的情绪状态对我们的记忆又有哪些影响都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我们的实验通过掩蔽和启动技术,以不同词性的词语为启动材料,研究不用情绪启动的条件下对记忆的影响,探讨不同的情绪启动对记忆会存在哪些方面的影响,同时比较积极消极情绪启动在对记忆影响方面的差异。

2研究方法

2.1 被试

共有被试66名参加实验,其中两人中途退出,经过数据筛选,52名被试的数据参与最终的数据分析。其中男生14人,女生38人,平均年龄为18.77(0.96)岁。所有被试均为在校大学生,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母语均为汉语,所有被试均为自愿参加本次实验。

2.2 材料和仪器

词语:选取不同词性(积极、消极、中性)的词语各10个,所有词语都经过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过7点量表的等级评定(1为最表达消极情绪;7为最能表达积极情绪):其中选出来的积极词语的平均得分为6.20±0.31;消极词语的平均得分为1.80±0.16;中性词语的平均得分为:3.99±0.01。字母:从26个英文字母中选取12个作为实验材料。全部实验通过E-Prime 1.1编程,被试通过计算机呈现以按键的方式对刺激作出反应。

2.3 实验设计

实验为3*3混合设计,自变量一为词语的性质(积极、消极、中性)、自变量二是呈现的时间间隔(同时呈现、150ms、300ms)、其中对自变量二采用拉丁方的方法平衡位置效应,因变量是反应时和正确率。

2.4 实验过程

将全部被试分为三组,包括积极情绪启动组、消极情绪启动组、无情绪启动组.每组的被试再次随机分为六个小组,分别接受自变量二不同顺序的实验设计,具体实验设计如下:ABC—ACB—BAC—BCA—CAB—CBA (A:同时呈现、B:间隔150ms、C:间隔300ms)。

2.4.1 同时出现组

每一个TRIAL共有7组词语和字母同时出现的图片,每幅图片呈现200MS,每两幅图片之间间隔400MS.每一个TRIAL在第一个图片呈现之前有500MS的准备时间并会在屏幕上提示”####”,第七个图片呈现之后出现一个”+”,并伴随”BEE”一声(共700MS),之后出现探测的字母,呈现时间为10S,被试做出反应后进入下一个TRIAL,若没有反应则在10S后进入下一个TRIAL.正式实验前会有4个TRIAL的预实验,预实验结束后会有一个结束的提示:”预实验结束,接下来是正式实验,明白后点击空格.”因此种研究还没有前人尝试过,所以以上时间的确定均为研究人员在进行一系列不同时间的尝试后确定的。

2.4.2 时间间隔为150MS组

每一个TRIAL都会有7对词语和字母的组合,每个词语呈现12MS,之后是60MS的掩蔽(****),在间隔78MS之后会出现要求记忆的字母(呈现200MS). 每一个TRIAL在第一个词语呈现之前有500MS的准备时间并会在屏幕上提示”####”,第七个字母呈现之后出现一个”+”,并伴随”BEE”一声(共700MS),之后出现探测的字母,呈现时间为10S,被试做出反应后进入下一个TRIAL,若没有反应则在10S后进入下一个TRIAL.正式实验前会有4个TRIAL的预实验,预实验结束后会有一个结束的提示:”预实验结束,接下来是正式实验,明白后点击空格.”

2.4.3 时间间隔为300MS

其实验指导语与时间间隔为150MS的基本相同.如果150MS在前,则在300MS开始之前给被试提示,此组实验词语与字母之间的间隔比上一个实验要长。其过程只有掩蔽呈现之后的间隔时间为228MS这一点不同,其他程序相同。

2.5 数据分析方法

用SPSS 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3研究结果

分别统计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在统计被试的反应时之前,首先剔除每种词性条件下反应时在2.5个标准差之外的数据,另外对于反应时在400毫秒以下和4000毫秒以上的数据也予以剔除。对于正确率在60%以下的数据同时予以剔除。在SPSS 11.5软件包中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1 不同词性与不同时间间隔的交互作用

对反应时数据进行3*3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词性与不同时间间隔交互作用不显著,F(2,49)= 1.004,p=0.409,说明不同词性的词语对不同时间间隔的反应时没有影响。(图1)

对正确率数据进行3*3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词性与不同时间间隔交互作用不显著,F(2,49)= 1.064,p=0.378,说明不同词性的词语对不同时间间隔的正确率没有影响。(图2)

3.2两个因素主效应分析

反应时:对词语的词性和时间间隔两个因素分别做主效应分析,发现:不同时间间隔主效应不显著,F(2,49)= 0.432 ,p=0.65,时间间隔为300ms的反应时要大于其他两种情况,而同时呈现的反应时的平均值最小;不同词性主效应显著,F(2,49)=3.346,p=0.043,说明不同词性的词语对于被试的反应时有一定影响。

正确率:对词语的词性和时间间隔两个因素分别做主效应分析,发现:不同时间间隔主

效应不显著,F(2,49)= 1.584 ,p=0.21,说明不同的时间间隔对正确率没有显著的影响,时间间隔为150ms的正确率要大于其他两种情况,而同时呈现的正确率平均值最小;不同词性主效应不显著,F(2,49)=2.894,p=0.065,说明不同词性的词语对于被试的正确率没有影响;消极情绪启动组的正确率要高于无情绪启动组和积极情绪启动组,积极情绪组的正确率最低。

3.3 不同词性类型的事后多重比较

对不用类型的词语的反应时,进一步采用事后多重比较发现:积极情绪启动词与消极情绪启动词之间差异显著:T(34)=2.617*,(p<.05);在其他词性上均未出现差异;结果说明情绪启动产生了效应,积极情绪的反应时(M=1104.0ms)要显著的快于消极情绪的反应时(M=1291.0ms),而无情绪启动组(中性情绪M=1208.6ms)作为基线,平均反应时在积极情绪启动组和消极情绪启动组之间。

4讨论

4.1不同词性与不同时间间隔之间交互作用不显著

对实验数据中反应时和正确率分析,发现不同词性与不同时间间隔之间交互作用不显著,这说明不同词性的词语在不同的时间间隔的情况下不会对被试产生显著影响,被试在不同的词性类型的实验任务中,时间间隔不会影响他们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4.2 不同词性类型对被试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积极情绪启动组的平均反应时要显著低于消极情绪启动组的平均反应时。这一点符合实验者之前的假设。前人对于情绪启动的实验更多关注的是情绪一致性效应,而对于情绪启动在记忆再认反应时上的差异研究较少,情绪可以改变认知[4][5][6][7][11],而反应时可以体现心理活动的认知加工速度,可见不同的情绪启动对于人们内部的认知加工速度也有一定的影响,而不仅仅局限于情绪一致性效应。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古代的人们在战争时都要提升士兵们的士气,目的就在于使战士们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这样就更利于他们在战场上作出判断,最终赢得战斗的胜利。“人逢喜事精神爽”,就是指人在高兴、兴奋的情况下动作的速度、频率什么的都会有所增加,人们也更倾向于在自己心情好的时候去做一些重要的事情;另外,如果我们处于一种心情不好、消极的情绪之中时,我们更倾向于不去做一些事情,因为坏的情绪很可能会影响我们办事的效率。

在正确率方面,消极情绪正确率最高,积极情绪最低,这一结果可以结合反应时的数据用“速度—准确性”的权衡解释。因为积极情绪的反应时较短,从而导致了正确率较低;而消极情绪的反应时较长,其正确率也就越高;但为什么被试会在不同情绪的启动情况下表现出如此一致的“速度—准确性”权衡,是不是由于情绪启动过程中被试在回忆字母时所用的一种策略,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4.3 不同时间间隔对被试的影响

不同时间间隔对被试的影响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而前人的研究表明:短SOA(少于300ms)比长SOA(1000ms)将产生更明显的情绪启动[2],但由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所

以并没有一个确定的SOA是情绪启动的最佳值,本研究使用了150ms和300ms的时间间隔,在于验证SOA对于情绪启动的影响,但最终结果和前人研究并不一致,不同的时间间隔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同时呈现的反应时要略小于其他两种;时间间隔为150ms的正确率要略大于其他两种。但在找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时,我们没能找到很好解释的理论。可能是由于实验设计和具体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确定因素共同导致的这一结果,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

5不足之处

本研究由于某些原因,在选取被试上没有平衡性别的差异(男生14人、女生38人),这一点可能会对最终的数据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由于受到实验场所的限制,每次实验都有20位同学同时进行,可能被试之间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最终对数据产生影响。由于研究人员对实验设计的软件还不够了解,在编程上可能存在一定的漏洞,此外,在给被试呈现指导语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漏洞,没有使所有被试都能充分理解实验的过程。

6结论

积极情绪启动的反应时要低于消极情绪启动组,而消极情绪启动组的正确率要高于积极情绪启动组。

参考文献

[1] Rotteveel M ,et al . Stronger Suboptimal than Optimal Affective Priming ? Emotion , 2001,

1(4): 348~364。

[2] Hermans D , et al . Affective Priming with Subliminally Presented Picture . Canadia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 2003 ,57(6):2-15

[3]Forgas J P , et al. After the Movies : The Effects of Transient Mood States on Social Judgment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 1987 ,13(4) : 478 - 489

[4] Forgas J P. Mood and the perception of unusual people : Affect asymmetry in memory and social judgments.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 1992c , 22(3) : 531 – 547

[5] Windmann,S Kutas M. Electrophysiological correlates of emotion induced recognition bias. J CognNeurosci,2001,13(7):877-891.

[6] Fazio RH , et al. On the Automatic Activation of Attitud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1986 ,50(2) : 229 - 238

[7] Murphy ST, Zajonc R B. Affect , Cognition , and Awareness : Affective Priming with Optimal and Suboptimal Stimulus Exposur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1993 ,64(5) : 723- 739.

[8] 程九清,高湘萍.不同意识水平下的情绪启动,2004,27(6):1506~1508

[9] 郑希付,不同情绪模式图片的和词语刺激启动的时间效应,心理学报,2004,36(5):545~549

[10] 张钦,李小花.不同SOA条件下的情感启动效应研究,.应用心理学,2005,11:154~159

[11] 罗跃嘉,黄宇霞,李新影,李雪冰,情绪对认知加工的影响:事件相关脑电位系列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6,14(4):505~510

[12] 廖声立,陶德清,无意识情绪启动研究新进展,心理科学,2004,27(3):701-704

[13] 方平,陈满琪,姜媛,情绪启动研究的实验范式,心理科学,2006 ,29 (6) :1396 - 1399

[14]蒋重清,杨丽珠,情绪启动研究,心理科学,2005 ,28 (2) :321 - 323

[15] 陈满琪,方平,姜媛,情绪启动研究新进展,心理科学,2007 ,30 (2) :508 - 511

The Effect of Suboptimal Affective Priming on Memory

Zhang lei , Gong ming-liang

(School of Psychology,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Abstract

Studied the priming effect of suboptimal affective on different emotional words , and compare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emotional words on memory in the condition of suboptimal affective priming . The results suggested: Different emotional words gave rise to a priming effect. Take neutral words as baseline, reaction time of negative emotion priming was higher than baseline, while lower when positive emotion was primed. In the aspect of reaction time to detective word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ositive words and negative words, while in the aspect of correct rates, negative emotion priming was higher than baseline, compared with positive emotion priming below baseline.

Key words positive emotion, negative emotion ,suboptimal affective priming

无意识记忆

人为训练记忆是无意识教育的大敌 龚志刚 心仪坊摘: 【摘要】记忆是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的认知活动中的一个环节。记忆还是人的一种本能,可以是无意识和前意识的。偏重人为记忆的教育和学习的方式不能有效改善意识区域,有时恰恰相反,不但无效,反而是有害的。所以,我们不应过分关注人为记忆力的训练和提高,而应注重默会认识和默会能力,以提高人们的创造力。 【关键词】记忆意识默会认识学习方法 关于“记忆”,《辞海》中是这样定义的:“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简而言之,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这里的经验是多种多样的。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操作过的动作,都可以是经验,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象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予以再现,这个过程就是记忆。从现代的信息论和控制论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们把在生活和学习中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编码加工,输入并储存于大脑里面,在必要的时候再把有关的储存信息提取出来,应用于实践活动的过程。 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记忆是认知活动中的一个环节,认知活动还包括知觉、注意、动作、语言、推理、思考、意识乃至情感在内的各个环节(或层面)。记忆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是和其他心理活动密切联系着的。在知觉中,人的过去经验有重要的作用,没有记忆的参与,人就不能分辨和确认周围的事物。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由记忆提供的知识经验,起着重大作用。人们要发展动作机能,如行走、奔跑和各种劳动机能,必须保存动作的经验。人们要发展语言和思维,也必须保存词和概念。可见没有记忆,就没有经验的累积,也就没有心理的发展。另外,一个人某种能力的出现,一种好的或坏的习惯的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的培养,也都是以记忆活动为前提的。记忆联结着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没有记忆和学习,就没有我们现在的人类文明。 因为记忆的重要,古今中外的许多哲学家、心理学家都曾致力于记忆的研究。英国哲学家培根就断言:一切知识的获得都是记忆。记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对此,笔者不敢完全苟同。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记忆是学习的基石,但记忆并不等于学习,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记忆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记忆不是促使意识生成的关键,思维才是促使意识生成的关键。 记忆可以是无意识的和前意识的。意识生成后也可以处于无意识状态。 记忆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适应环境使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的一种本能。就人而言,记忆是人的一种天生能力,是在人脑的发育生长中自然生长的能力。很多记忆是在人意识生成前就有的。因此,一般情况下,不应人为地刻意地去扩充和强化记忆力,这样做对学习的效果来说是适得其反。举例来说:人的视力是天生的、是自然发育长成的能力。因此,从没有人说要加强视力,更没有训练视力的说法,人们重视和提倡的恰恰是保护视力,不要超负荷用眼,否则就会使视力受损,甚至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基于同样的道理,人对自己的胃口和力气也不会刻意加以训练,以达到酒囊饭袋、饕餮无度或力大如牛、气吞山河的目的。除非有特殊需要,在一般情况下,人为扩充或强化这些本属自然的能力是没有意义的,有时还是有害的。 因此,在人类的学习活动中,不要依赖人为记忆的学习方法,这一学习方法对人的进步

意识与潜意识的本质区别

意识与潜意识的本质区别 心理学流派众多,其中精神分析学是在心理疾病治疗过程中专门发展起来的学说,不仅在医学领域,更在整个人类文化领域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弗洛伊德这个人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他和他的几位弟子,已被公认为人类思想史上为数不多的大师。如果我们对精神分析理论有所了解,那么不仅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大有裨益,还会在人生意义、文艺欣赏、哲学思想方面都获得深刻认识。何以如此?因为,精神分析是一门教你“如何认识自己”的学问,在精神分析的过程中你会感悟到普遍的人性,从而拓宽你的意识,心灵世界更加开放,塑造出一个崭新的自我。总而言之,它教你怎样摆脱痛苦与烦恼,走向心灵的幸福,人生的成功。故不光是有心理疾病的人需要精神分析,任何人都能够从精神分析中受益非浅。我们知道,20世纪涌现的许多文学家,画家,哲学家,在自己的文艺作品、理论著作中都渗透了精神分析理论的成果,如詹姆斯.乔伊斯的意识流,卡夫卡的超现实主义,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梵高与毕加索的画,等等,同学们若考上大学后接触到此类作品,就必须懂得一点精神分析理论才能理解。 精神分析学说最初是从对人的潜意识(又译无意识)的发现开始的。潜意识,是相对人的主观意识而言的,顾名思义,通常指一个人意识不到但确实存在的内在的精神领域。现代心理学已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即自我所意识的到的一切,并不是精神世界的全部,相反,意识只是精神世界的冰山一角。弗洛伊德有过这样一个比喻:意识是浮在海平面上看得见的冰山的上端,更庞大的部分隐藏在水面下看不

到,则好比潜意识的内容。对潜意识的认识是人类科学史上少有的震憾之一,哥白尼发现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达尔文证实人类原本是从猿猴进化而来,而弗络伊德则表明个人甚至也不是自已思想的主人,人更多是受内在的潜意识的作用,并不那么自觉的行动。这一点应该很好理解:同学们试想一下:你能完全左右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吗?有些想法不由自主在你脑海中浮现,驱之不去;强烈的感情一下子控制住你,让你忍不住的悲伤哭泣;更何况在夜晚,莫名其妙的梦境不断涌入你的睡眠里。种种迹象表明,一个人主观意识到的一切,只是精神世界的表象,实际上人的精神从来就是意识和潜意识的复合体,人什么时候也不可能摆脱潜意识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意识是人特有的功能。动物是无意识的,它们靠本能行动。人类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有独立的思想和意志。人类拥有意识能力大概是从几十万年前开始的,在此之前人类也几乎完全是受潜意识的支配。人类进化到今天,意识是否已强大到可以不必顾及潜意识的地步了呢?绝不。意识从潜意识分化而来,潜意识相当于意识的源泉,它一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大根基。尽管你也许觉察不到,每个人都是意识与潜意识共同协调作用的统一体。我们不要以为潜意识比意识低级,潜意识是一个人更内在、更深刻的自我,它包含着数百万年来的智慧。大家想一下,蜜蜂没有意识,可它天生知道去哪儿采蜜,怎样筑巢;动物先天的本能就能让它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有些潜意识功能好的人甚至可以像动物一样预知危险从而避开危险,我们称之为第六感。人类的潜意识中包含着惊人的潜力,丰富的功能。一个意识与潜意识配合良好的人能够发挥更大的潜能,取得比常人更大的成功。同学们都知道什么叫“灵感”吧,灵感就是应意识的请求,从潜意识中涌现的创造性

情绪意义对词汇颜色记忆的影响

情绪意义对词汇颜色记忆的影响 庞颖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长春 130012) 摘要情绪与记忆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已成为心理学所关注的热点,本文选取了情绪意义对词汇颜色记忆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词汇记忆受到词汇情绪意义的影响,情绪词汇比非情绪词汇更容易记住。 2、词汇的情绪意义也显著地影响词汇的颜色记忆,情绪词汇的颜色记忆显著好于非情绪词汇的颜色记忆,但这只是在认知资源比较少或者对颜色进行无意识记忆的条件下,这说明了颜色记忆受到意识的控制和认知资源数量的影响。当对词汇颜色进行有意识记忆并且能对其进行充分的加工时,情绪意义对词汇颜色记忆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字情绪意义词汇颜色记忆认知资源 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 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们对情绪上突出的刺激比中性刺激的外显记忆要好(Hamann,2001)。个体通常回忆和再认的情绪项目多于中性项目,已有研究已经包括了影片、图片、词汇等不同情绪材料。研究已经发现情绪词汇和图片更容易记忆,这说明相对于中性项目的编码来说,人们能更好地回忆情绪编码的信息。Kensinger,Garoff-Eaton和Schacter 等人2006年的研究发现,人们对消极材料的视觉记忆量要多于中性材料,消极材料的记忆提高通常是记忆的生动性或细节水平提高的结果。 传统上关于记忆的实证研究往往是从整体上考察项目的记忆,例如测量一个项目的记忆所需要的时间,而没有更细致地考虑项目的其它特征记忆的情况。这就导致了当被试做出记忆反应的时候,研究者并不知道被试从刺激中记住了什么。近年来,基于不同的分类标准,研究者们开始对记忆的分类越来越细,例如前瞻记忆(retrospective memory)、来源记忆(resource memory)、闪光灯记忆(falshbulb memory)等等,从而使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更全面地认识记忆。Johnson、Hashtroudi和Lindsay(1993)认为,对于一个项目的记忆

实验设计:情绪对认知的影响——不同情绪状态对前瞻记忆的影响题库

不同情绪状态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 摘要:本实验通过情绪诱导法操纵被试的情绪状态,通过以词语归类任务为干扰任务,考察正性、中性和负性情绪条件下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任务的质量。以此,探究不同情绪状态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情绪状态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显著,正性情绪下成绩最高,中性次之,负性情绪下最差。 关键词:情绪状态前瞻记忆 缺实验假设实验目的 文献综述 1.前瞻记忆: 1.1含义: 前瞻记忆(Prospective Memory, PM),是指对未来某一时刻完成某项或某些意向活动的记忆,即指对预定事件或行为的记忆。生活举例:一定得记得下课后把活动的海报贴出去;记得十分钟后把电磁炉关了等。回溯记忆是指对过去已发生事件或行为的记忆。生活举例:昨天买衣服花了多少钱;早饭吃的什么等。前瞻记忆是相对于回溯记忆而提出的,是一种特殊的长时记忆。 1.2 分类: 根据线索的类型,Einstein和McDaniel把前瞻记忆区分为基于时间(Time-based PM)的和基于事件(Event-based PM)的两种前瞻记忆类型。基于时间前瞻记忆是指记得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或者是在某个时间段之后完成意向行为。生活举例:10分钟后要记得吃药。在这个活动中,时间是目标线索,吃药这一行为成为了前瞻记忆的目标任务。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是指某个特定事件触动了意向行为的执行。举例:看见鞋摊了,所以要买双鞋。这时,鞋摊成了目标线索,激发买鞋行为的执行,从而完成了前瞻任务。研究发现,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较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需要更多的注意资源,具有更多的提取自发性、动力特性等。 1.3影响前瞻记忆的因素: 对前瞻记忆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点中。 第一,年龄因素。对于不同年龄是否与前瞻记忆任务成绩相关结论还未达成一致。有实验证明,不同年龄的儿童前瞻记忆的成绩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也有很多研究也证明儿童前瞻记忆存在年龄效应,我国的学者张磊、王永跃对幼儿园儿童进行了研究就证明了这一点。再者,对前瞻记忆老化现象的研究结果也是众说纷纭。 第二,提示物、靶事件的特征因素。靶线索、事件的内外部特点以及它的特殊性都直接影响了前瞻记忆的成绩。以往研究表明,不熟悉的、醒目的提示物、靶事件更容易提高前瞻记忆表现。 第三,时间间隔因素。保持间隔,即形成意向到执行意向所要求的行为的时间长短会对前瞻记忆造成影响。人们一般都认为,随着间隔的延长前瞻记忆的成绩会降低,但是也有相关研究证明前瞻记忆成绩随延时间隔的增大而提高。 第四,人格,即个体差异。有研究表明,A型人格的人(个性中时间观念强,争强好胜,关注最后期限和持完美主义观点等)比非A型人格的人前瞻记忆表现好。 第五,动机和情绪对前瞻记忆也有一定的影响,被评估为重要的任务比不重要的任务更

与潜意识沟通 六步法 (李中莹)

与潜意识沟通六步法(李中莹) 身心一致的状态,就是我们的意识与潜意识处于一个完全和谐合拍、共鸣共振的状态。在这个状态里,我们蕴藏的内心力量,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出来,为人生创造出更多的成功、快乐。 与此相反的状态是,“知道应该做但不能下决心去做;知道不应做但忍不住偷偷地去做”的状态。这是因为理性和感性的立场不一致,意识与潜意识的价值排位有异。 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BVR),是随着每天出现的事情有所学习而不断变化的。因而此时此刻我对这一件事的BVR,仍然可能会有意识和潜意识层面上的不同。 每一个人的潜意识都很想与意识沟通,它不断地发出讯息,只是我们过去很少注意到,亦不知道如何做而已。以下介绍的技巧,是从“六步换框法”发展出来的一个自用版本。这个技巧,帮助我们掌握与潜意识沟通的方法, 1.潜意识的位置 潜意识虽然在我们的脑里,但是它是经由我们身体的情绪感觉而让我们知道它的存在的。当我们需要与它沟通时,我们可以把注意力放在躯体里(头颅之下,大腿之上)的情绪感觉所在之处,这便是潜意识的位置;亦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心脏的位置。 若这两点仍觉难找,可以想像躯体内的一幅景象,其中哪一点有些不同,认定这一点是自己的潜意识便可。(那幅景象可以是一片黑暗,而那一点可以是一点的光。) 2.沟通的模式 认定了潜意识的位置,在内心对它说话。态度应该诚恳、专心和信任。 3.沟通前的准备 找一个舒适平静没有滋扰的环境坐下或躺下,做数个深呼吸,使整个人放松和平静下来。开始时第一步总是多谢潜意识的照顾,过程中亦应慷慨地多对它说多谢。 4.步骤 前提:假设内心对某事不甚积极,虽然心里知道是应该去做的。 (1)在内心对潜意识说:“多谢你今天的用心照顾。我想与你沟通,可以吗?”(静心、放松身体,等待潜意识的回应。这份回应不会是文字和语言,多数会是一份忽然涌出来的感觉。待出现后…… (2)“多谢你肯与我沟通。这件事,你觉得我不应该去做?”(等待它的回应。)待出现后…… (3)“多谢。不做这件事给我什么好处?请让我知道。”(等待回应。)待出现后……

无意识概念辨析

第26卷第2期凯里学院学报Vo.l26No.2 2008年4月Jo urna l of Ka iliUn i versity Apr.2008 无意识概念辨析 周子强 (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无意识0作为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一个重要概念,已渗透进入人文各个学科和日常生活。/无意识0的内涵是什么?它在历史中是怎样进行飘移的?文章从这个概念的历史演变、弗洛伊德的历史性贡献、后弗洛伊德者的继承与发展及拉康的改造等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辨析。 关键词:无意识;弗洛伊德;列维#斯特劳斯;拉康 中图分类号:I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9329(2008)022******* /无意识0这个词已经渗透进入我们的生活和文化之中。在日常用语、文化话语和学术概念里,/无意识0总是在不断地显身。为了更好地理解拉康的无意识概念,有必要梳理一下/无意识0的知识建构过程。 1678年,英国神学家拉尔夫#克德俄斯在5宇宙之真的推理系统6中最早提到/无意识0[1]。在这之前,人们早已开始了对于与无意识紧密相关的非理性思维的研究和思考。柏拉图有名的/回忆说0和/迷狂说0,详细地解释了创作者如痴如醉的迷狂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可以勾起前生或天国的记忆,可以让灵魂发酵似地生长滋育。在这种状态下,人可以向神秘的/理式0投去深深的一瞥。柏拉图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中世纪的神学思想,非理性状态下的无意识被归于上帝之手。17世纪荷兰哲学家巴鲁赫#斯宾诺莎(Bauch sp i noza1632-1677)把无意识比作人们不易察觉的决定人的欲望的原因。他认为,/人意识到自己的欲望,但是,人却忽视了决定这些欲望的原因0[2]。到了德国哲学家谢林,他用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分析了美感。他认为,艺术作品(美)作为一种直观,是有意识与无意识、自由与必然的完全同一。在艺术活动的有意识方面,后天所得技巧起决定作用;在其无意识方面,先天恩赐的诗意起决定作用,它是艺术家深不可测的奥秘,是命运般地左右艺术家并令其无法理解的绝对同一体。能够驾驭意识与无意识两种活动的便是为艺术创造所特有的天才[3]。 随着浪漫主义的兴起,文学上对于无意识领域的探索,变得更为集中和专注。浪漫主义推崇天才、灵感和想像,而这些正是无意识的领域。哥德说:/我相信,天才作为天才所做的一切,都是无意识的结果。天才人物经过深思熟虑,抑或出于信念,也能凭理智行动,但是,凡此种种,都只能是第二位的。0[4]355德国浪漫派的许多理论家都把天才比喻成植物,认为天才的创造力是自然而然地生成的,如树一样地生长着,它是无意识的。英国的冯#哈特曼在1868年发表了里程碑式的著作5无意识的哲学6,但其中对于论艺术天才的无意识的论说,只不过是德国人话的重复。雪莱认为灵感毫无知觉可言,与意识无关。/英国有一位批语家叫托马斯#卡莱尔,他声称无意识在所有的正当活动中,不论是文学的、政治的、还是道德的领域里的活动,都具有绝对的主宰权0[4]261。他还把对无意识和本能的依赖认作是一切人类活动的理想目标[4]263。柯勒律支5文学传记6中说,真正的想象不同于有意识重组现象界意象的幻想,而是一个无意识的分解化合、物与神游,最终是重新创造而不是组合的过程。5人间喜剧6序言中,巴尔扎克提到见于人脑和神经中的一些现象,可证明一个未被发现的心理世界的存在。0[5] 一、弗洛伊德的/无意识0 19世纪哲学文学上的浪漫主义运动直接影响了弗洛伊德。作为一名终身热爱莎士比亚的文学爱好者,作为一名文笔优美思路清晰的写作者,作为一名充满爱心充满关怀的人道主义者,这种作为整体的时代精神和思想潮流,必将深刻地浸润着弗洛伊德。有人这样说,精神分析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顶峰之一[6]。作为精神分析创立者的弗洛伊德与文学的关系是相互的。文学给予他养料,催生了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创立后,又影响着文学,不管在创作、评论还是思潮上。 在弗洛伊德以前,人们对无意识的理解还有神秘性,把它与先天的,神明的,天才的相联系。弗洛伊德从一个精神病学家的眼光来解释无意识,结构了很多病例,把无意识纳入科学的视野。尽管这种精神分析法的效果受到许多心理学家的质疑,但这种理论却在哲学、文学、文化以及其它一些学科中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1900年,弗洛伊德划时代的巨著5释梦6发表,详细地论述了梦的工作机制和作用机制,探讨了梦的心理过程。无意识成为解开梦神秘面纱的关键。他通过无意识来理解 1收稿日期:2007-12-16 作者简介:周子强(1975-),男,江西上饶人,厦门大学2005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心理学0031 第四章 记忆与学习

第四章记忆与学习 记忆: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基本过程: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保持,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提取。 1.编码: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需要注意的参与。注意对记忆有重要影响,编码强弱直接影响着记忆的长短。强烈的情绪体验会加强记忆效果。 2.保持:(储存)已经编码的信息必须在头脑中得到保存,在一定时间后才可能被提取。 3.提取:保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只有提取出来加以应用,才是有意义的。提取表现方式:回忆和再认。 记忆的类型: 1.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可以用言语表达。 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记忆程序性知识,如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 2.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20世纪80年代后期,托尔文将陈述性记忆进一步区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 语义记忆: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它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有什么联系。 记忆存储模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感觉记忆(感觉寄存器或瞬间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 存储形式就是视觉表象和声音表象,称视象和声象。 如不被注意或编码,就会自动消退。选择性注意控制着什么信息将得到进一步加工,将心理资源集中于刺激域中的一部分,并传递到短时记忆。 2.短时记忆(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感觉记忆中经过编码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20-30秒)后加以复述,可继续保存。 短时记忆中储存的是正在使用的信息,在心理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短时记忆扮演着意识的角色,使我们知道自己正接收着什么及正做些什么。 其次,短时记忆使我们能够将许多来自感觉的信息加以整合构成完整的图像。 ①编码的形式: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储存。 ②储存的容量:有限,平均数量为7.单位为组块:人们最熟悉的认知单元,是人们通过 对刺激的不断编码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组合。 ③储存的持久性:信息的保持时间有限,如不复述就会消失。

发展心理学精华

艾里克森各阶段的发展任务:1)婴儿期(0~2岁):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怀疑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2)儿童早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3)学前期:(4~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4)学龄期(7~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5)青年期(12~18岁):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6)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7)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8)成年后期或晚年期(50岁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体验智慧的实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观察学习及其过程:观察学习是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而进行的学习。这种学习不需要学习者直接地作出反应,也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观察他人所接受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2)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1、攻击性:攻击性的社会化是一种操作条件作用,2、性别化:男女儿童的性别品质大多是通过社会化过程,特别是模仿获得,3、自我强化:自我强化也是社会化的结果,4、亲社会行为:呈现适当的亲社会行为模式能够对儿童产生影响。朱智贤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一、探讨心理发展的本理论问题:1.先天与后天的关系;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4.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的关系。二、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学:1.要将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来研究。2.系统地分析各种心理发展的研究类型。3.系统处理结果。三、提出坚持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维果斯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一、从最近发展区思想:分为两个水平:一个是现有水平,儿童能够独立活动时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个是在有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两个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由教学决定。二、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发展,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和智力发展的速度上。三、学习的最佳期限:开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以成熟与发育为前提,但更重要的是教学必须首先建立在正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技能形成的前面。华生发展心理学观点: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在心理发展问题上突出的观点是环境决定论:1.否认遗传的作用 2.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说: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主要凭借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这时认知活动处于感知动作思维水平,只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2.前运算阶段(2~6、7岁):儿童开始能够运用语言或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的事物,但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表现为泛灵性、自我中心、思维的不可逆性、未掌握守恒;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是获得了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可以进行逻辑运算。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是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的约束,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能够提出假设。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原则:因素: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原则:a具有一定的方向;b具有一定的差异;c具有关键期;d具有年龄特征。横向研究: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优点:a在短时间内发现同一年龄或不同年龄群体的发展相似性和差异性,确定发展的年龄特征,b获得的信息量大,经济且费时短。缺点:a年龄效应可能会与代群效应相混淆。b无法获得个体发展趋势或发展变化的数据资料。纵向研究:纵向研究设计是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方法,也叫追踪研究设计。优点:a能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b可研究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因果关系。缺点:a 样本的流失,b反复测查可能影响被试的发展,影响被试的情绪,从而影响到某些数据的可靠性;c花费大而且耗时,长期追踪要经历时代、社会、环境的变化,这通常会造成变量。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因素:a遗传因素:遗传通过染色体和基因的传递实现。遗传变异已经被证明在7000种疾病中期关键作用。b环境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地理因素。c母体因素:包括情绪、应激、营养、患病。有害物质进入胚胎产生伤害的时间和后果:孕8周是胎儿发展最敏感期,最容易受放射性、药物、感染及代谢性产物或胎内某些病变等因素的影响,不利于胚胎的发育和成长,可使胎儿畸形,甚至导致早产、流产。胎儿视觉的发展:1.视觉产生:4-5个月的胎儿已能够对视觉刺激产生灵敏反应;2.立体觉的发展:婴儿6个月以前确实具有了立体觉。3.颜色视觉的发展:4个月的婴儿甚至表现出对某种颜色的偏爱。胎儿听觉的发展:1、听觉的产生:听觉感受器在5-6个月时已经基本成熟,听到透过母体的1000赫兹以下的声音。2、听敏度的发展:一个月婴儿已经能鉴别200赫兹与500赫兹纯音的差异。 3、视听协调能力的发展:婴儿刚出生时已具有最初级的原始的视听、视触等感觉协调能。婴儿依恋的类型:a安全型依恋(占65%~70%),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b回避型依恋(占20%),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联结。c反抗型依恋(占10%-15%),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发展顺序为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通常,3岁能辨别上下,4岁能辨别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8岁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婴儿社会性微笑:a自发的笑(0-5周):反射性的笑。婴儿出生2-12小时中,面部即有象微笑的运动,这是内源性的。抚摩婴儿的面颊、腹部、把婴儿的双手对拍或听各种熟悉的说话等,都会引起微笑,但全是反射性的。b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3.5月);c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5月后):真正的社会性微笑。婴儿陌生人焦虑:随着婴儿逐渐能分清陌生人和熟人,随着母婴关系的日益亲密,婴儿能很好地把主要抚养母亲和陌生人区分开来,陌生人的出现便会引起婴儿的恐惧或焦虑。婴儿动作的发展规律: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幼儿期游戏的理论:1、早期的传统理论:a精力过剩说,希勒。b娱乐、放松说,拉扎鲁斯。c复演说,霍尔。d练习说,格罗斯。e成熟势力说,博伊千捷克。2、当代的游戏理论。a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游戏也 有潜意识的成分,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 的手段,缓和心理紧张。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是情感与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 泄方式。b认知动力说: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 的方法,是巩固、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将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 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儿童特定时期的游戏方式。幼儿掌握词汇 的特点:a词汇量的增加;b词汇内容的丰富和词义的深化;c词类的扩展: 幼儿掌握各类词汇数量中名词最多,其次是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d 积极词汇的增长。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1、情境性言语、连贯性言 语;2、对话言语、独白言语;3、自我中心言语。幼儿的思维特点:a具体 形象性;b不清晰性和易变性;c具有符号功能;d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 性。婴儿前语言交流的特征:婴儿在能够用语言进行交流之前的这一年里, 能够采用一些特定的声音和姿态进行信息交流就是前语言交流。特征:目 的性、指代性、约定性。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1、生理变化对心理活 动的冲击: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在心理上希望能尽快进 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由于性的成熟,对异性产生了 好奇和兴趣,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体 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2、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a反抗性 与依赖性;b闭锁性与开放性;c勇敢和怯懦;d高傲和自卑;e否定童年又 眷恋童年。小学时期父母—儿童关系:1、进入小学后,父母—儿童关系的 变化:a它们交往时间发生变化;b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发生变化;c 冲突数量也减少了;d在纪律约束技术和控制过程方面可采用推理的方 式。2、父母对儿童的控制: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第二阶段:共 同控制(6-12岁);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幼儿期记忆特点:a 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开始发展;b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开始发 展;c形象为主,语词记忆开始发展。学龄期儿童记忆特点:a有意识记忆 超过无意识记忆成为主要方式;b意义记忆的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c词 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老年期记忆的特点:a机械记 忆减弱;b记忆广度下降;c规定时间内的速度记忆衰退;d再认能力较差;e 回忆力显著下降。老年性智力衰退的表现:总体上说,智力随年老有所衰退, 但多限于非言语性的、要求一定速度的动作性智力操作,多限于“流体智 力”,各智力因素的衰退速度并不相同,有快有慢;并非智力的全部因素都衰 退,有的即使到了年老不但不衰退,甚至有所增长,如言语性的智力测验成 绩、“晶体智力”等。成年晚期的人格变化:大约在60~65岁,人们跨越一 个转变阶段进入成年晚期,在这一阶段,与变“老”抗争,与一些社会刻 板印象抗争,最后终于认“老”。力量、尊重和权威的丧失对于习惯了对 自己生活进行掌控的个体来说,是难以适应的。另一方面,成年晚期的个 体对年轻个体来说是一种资源,他们被视为“受尊敬的长者”,年轻人会 寻求和依赖他们的建议。而且,老年人具有可以单纯为了愉悦感而做事的 自由。中年人的生理变化的表现:体重增加,身体发胖,头发变白、稀疏, 脸部、颈部、手臂、手等处的皮肤变得粗糙,视力、听力逐渐下降等。影 响中年人智力活动的因素:a社会历史因素(特定因素);b群伙效应:不同 群伙在同一年龄上智力差异显著;2.职业:技术性职业活动对智力的维持 有积极作用;c身体健康水平:心血管系统和大脑的病变显著影响智力。成 年初期思维特点:a成年初期的思维方式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个体思维 中逻辑的绝对成分逐渐减少,辩证成分逐渐增多,这个转变过程可分为二 元阶段、相对性阶段、约定阶段三个阶段;b成年初期的后阶段是表现创 造性思维的重要时期。青少年的意识发展:1.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 展。青少年已能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要求独立的愿望 日趋强烈;2.自我意识的分化。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理想自我”与“现 实自我”两部分;3.强烈地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4.自我评价的成熟;5.有 较强的自尊心;6.道德意识高度发展。学龄期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a思维 的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b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c言语在幼儿思 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成熟往 往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小学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处于客观化时期, 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 着儿童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主要表现为自我概念、自我评价与自 我体验的三方面发展。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 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二年级时, 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因此, 逻辑思维的发展史青少年发展的重点。学龄初期儿童的学科兴趣:a最初 对学习的过程、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对 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b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产生对不 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性兴趣;c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 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知识的兴趣在初步发展着;d游戏因素在学习兴趣上 的作用逐渐降低;e一般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发展到 文艺作品和通俗科学读物;f对社会生活的兴趣逐步在扩大加深。老人的 主要心理特点:认知活动有所减退,但并非全部减退;易生消极的情绪情 感,但生活满意度一般较高;个性有所变化,但持续稳定多于变化。可见老 年期是一个在退行性变化的总趋势下仍保持诸多优势的时期,是衰退与 获得性发展并行的时期。老年人心理产生影响的因素:a临近退休;b各种 疾病;c生活中的紧张事件。成年期的自我发展:拉文格认为成年期自我发 展主要经历四个阶段:1.遵奉者水平:按规矩行事;2.公正水平/良心水平:个 体形成了自己的评价标准,其思想方法仍具有两极性;3.自主水平:能容忍 内外规则的矛盾与冲突,能从多种角度来看问题;4.整合水平:个体不仅能 正视内外矛盾与冲突,而且还会积极去调和、解决这些冲突,还会放弃那些 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成年初期一般特征:a从成长期转变为稳定期;b智力 发展到达全盛时期;c恋爱、结婚到为人父母;d创立事业到紧张工作;5. 困难重重到适应生活成年期的自我发展。 艾里克森各阶段的发展任务:1)婴儿期(0~2岁):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 任感,克服怀疑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2)儿童早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 羞耻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3)学前期:(4~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 验目的的实现;4)学龄期(7~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5)青年期 (12~18岁):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6)成年早期 (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7)成年中期(25~50 岁):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8)成年后期或晚年期(50岁 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体验智慧的实现。班杜拉的社会学 习理论:1)观察学习及其过程:观察学习是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 结果的观察而而进行的学习。这种学习不需要学习者直接地作出反应,也 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观察他人 所接受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 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2)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1、攻击性: 攻击性的社会化是一种操作条件作用,2、性别化:男女儿童的性别品质大 多是通过社会化过程,特别是模仿获得,3、自我强化:自我强化也是社会化 的结果,4、亲社会行为:呈现适当的亲社会行为模式能够对儿童产生影响。 朱智贤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一、探讨心理发展的本理论问题:1.先天与后 天的关系;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4.年龄特征与个别 特征的关系。二、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学:1.要将心理作为一个开 放的自组织系统来研究。2.系统地分析各种心理发展的研究类型。3.系统 处理结果。三、提出坚持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维果 斯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一、从最近发展区思想:分为两个水平:一个是现 有水平,儿童能够独立活动时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个是在有指 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两个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由教学决定。二、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教 学可以定义为人为发展,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智 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和智力发展的速度上。三、学 习的最佳期限:开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以成熟与发育为前提,但更重要的是 教学必须首先建立在正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技能形 成的前面。华生发展心理学观点: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在心理发展问题 上突出的观点是环境决定论:1.否认遗传的作用 2.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 用。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说: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主要凭借感知 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这时认知活动处于感知动作思维水平, 只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2.前运算阶段(2~6、7岁):儿童 开始能够运用语言或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的事物,但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 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表现为泛灵性、自我中心、思维的不可逆性、未 掌握守恒;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 是获得了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可以进行逻辑运算。4.形式运算阶段 (11、12岁~14、15岁):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是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 的约束,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能够提出假设。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 原则:因素: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原则:a具有一定的方向;b具有一定 的差异;c具有关键期;d具有年龄特征。横向研究: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 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优点:a在短时间内发现同一年龄 或不同年龄群体的发展相似性和差异性,确定发展的年龄特征,b获得的信 息量大,经济且费时短。缺点:a年龄效应可能会与代群效应相混淆。b无 法获得个体发展趋势或发展变化的数据资料。纵向研究:纵向研究设计是 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方法,也叫追 踪研究设计。优点:a能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从量 变到质变的规律。b可研究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因果关系。缺点:a 样本的流失,b反复测查可能影响被试的发展,影响被试的情绪,从而影响 到某些数据的可靠性;c花费大而且耗时,长期追踪要经历时代、社会、环 境的变化,这通常会造成变量。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因素:a遗传因素:遗 传通过染色体和基因的传递实现。遗传变异已经被证明在7000种疾病中 期关键作用。b环境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地理因 素。c母体因素:包括情绪、应激、营养、患病。有害物质进入胚胎产生 伤害的时间和后果:孕8周是胎儿发展最敏感期,最容易受放射性、药物、 感染及代谢性产物或胎内某些病变等因素的影响,不利于胚胎的发育和 成长,可使胎儿畸形,甚至导致早产、流产。胎儿视觉的发展:1.视觉产 生:4-5个月的胎儿已能够对视觉刺激产生灵敏反应;2.立体觉的发展:婴 儿6个月以前确实具有了立体觉。3.颜色视觉的发展:4个月的婴儿甚至 表现出对某种颜色的偏爱。胎儿听觉的发展:1、听觉的产生:听觉感受器 在5-6个月时已经基本成熟,听到透过母体的1000赫兹以下的声音。2、 听敏度的发展:一个月婴儿已经能鉴别200赫兹与500赫兹纯音的差异。 3、视听协调能力的发展:婴儿刚出生时已具有最初级的原始的视听、视 触等感觉协调能。婴儿依恋的类型:a安全型依恋(占65%~70%),母亲在就 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b回避型依恋(占20%),缺乏依恋,与母亲未 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联结。c反抗型依恋(占10%-15%),既寻求与母亲接触, 又反抗母亲的爱抚。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发展顺序为先上下、次前后, 再左右。通常,3岁能辨别上下,4岁能辨别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 左右,7—8岁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婴儿社会性微笑:a自发的笑(0-5 周):反射性的笑。婴儿出生2-12小时中,面部即有象微笑的运动,这是内 源性的。抚摩婴儿的面颊、腹部、把婴儿的双手对拍或听各种熟悉的说 话等,都会引起微笑,但全是反射性的。b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3.5 月);c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5月后):真正的社会性微笑。婴儿陌生人 焦虑:随着婴儿逐渐能分清陌生人和熟人,随着母婴关系的日益亲密,婴 儿能很好地把主要抚养母亲和陌生人区分开来,陌生人的出现便会引起 婴儿的恐惧或焦虑。婴儿动作的发展规律: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 则。幼儿期游戏的理论:1、早期的传统理论:a精力过剩说,希勒。b娱乐、 放松说,拉扎鲁斯。c复演说,霍尔。d练习说,格罗斯。e成熟势力说,博 伊千捷克。2、当代的游戏理论。a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游戏也 有潜意识的成分,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 的手段,缓和心理紧张。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是情感与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 泄方式。b认知动力说: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 的方法,是巩固、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将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 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儿童特定时期的游戏方式。幼儿掌握词汇 的特点:a词汇量的增加;b词汇内容的丰富和词义的深化;c词类的扩展: 幼儿掌握各类词汇数量中名词最多,其次是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d 积极词汇的增长。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1、情境性言语、连贯性言 语;2、对话言语、独白言语;3、自我中心言语。幼儿的思维特点:a具体 形象性;b不清晰性和易变性;c具有符号功能;d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 性。婴儿前语言交流的特征:婴儿在能够用语言进行交流之前的这一年里, 能够采用一些特定的声音和姿态进行信息交流就是前语言交流。特征:目 的性、指代性、约定性。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1、生理变化对心理活 动的冲击: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在心理上希望能尽快进 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由于性的成熟,对异性产生了 好奇和兴趣,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体 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2、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a反抗性 与依赖性;b闭锁性与开放性;c勇敢和怯懦;d高傲和自卑;e否定童年又 眷恋童年。小学时期父母—儿童关系:1、进入小学后,父母—儿童关系的 变化:a它们交往时间发生变化;b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发生变化;c 冲突数量也减少了;d在纪律约束技术和控制过程方面可采用推理的方 式。2、父母对儿童的控制: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第二阶段:共 同控制(6-12岁);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幼儿期记忆特点:a 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开始发展;b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开始发 展;c形象为主,语词记忆开始发展。学龄期儿童记忆特点:a有意识记忆 超过无意识记忆成为主要方式;b意义记忆的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c词 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老年期记忆的特点:a机械记 忆减弱;b记忆广度下降;c规定时间内的速度记忆衰退;d再认能力较差;e 回忆力显著下降。老年性智力衰退的表现:总体上说,智力随年老有所衰退, 但多限于非言语性的、要求一定速度的动作性智力操作,多限于“流体智 力”,各智力因素的衰退速度并不相同,有快有慢;并非智力的全部因素都衰 退,有的即使到了年老不但不衰退,甚至有所增长,如言语性的智力测验成 绩、“晶体智力”等。成年晚期的人格变化:大约在60~65岁,人们跨越一 个转变阶段进入成年晚期,在这一阶段,与变“老”抗争,与一些社会刻 板印象抗争,最后终于认“老”。力量、尊重和权威的丧失对于习惯了对 自己生活进行掌控的个体来说,是难以适应的。另一方面,成年晚期的个 体对年轻个体来说是一种资源,他们被视为“受尊敬的长者”,年轻人会 寻求和依赖他们的建议。而且,老年人具有可以单纯为了愉悦感而做事的 自由。中年人的生理变化的表现:体重增加,身体发胖,头发变白、稀疏, 脸部、颈部、手臂、手等处的皮肤变得粗糙,视力、听力逐渐下降等。影 响中年人智力活动的因素:a社会历史因素(特定因素);b群伙效应:不同 群伙在同一年龄上智力差异显著;2.职业:技术性职业活动对智力的维持 有积极作用;c身体健康水平:心血管系统和大脑的病变显著影响智力。成 年初期思维特点:a成年初期的思维方式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个体思维 中逻辑的绝对成分逐渐减少,辩证成分逐渐增多,这个转变过程可分为二 元阶段、相对性阶段、约定阶段三个阶段;b成年初期的后阶段是表现创 造性思维的重要时期。青少年的意识发展:1.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 展。青少年已能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要求独立的愿望 日趋强烈;2.自我意识的分化。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理想自我”与“现 实自我”两部分;3.强烈地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4.自我评价的成熟;5.有 较强的自尊心;6.道德意识高度发展。学龄期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a思维 的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b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c言语在幼儿思 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成熟往 往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小学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处于客观化时期, 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 着儿童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主要表现为自我概念、自我评价与自 我体验的三方面发展。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 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二年级时, 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因此, 逻辑思维的发展史青少年发展的重点。学龄初期儿童的学科兴趣:a最初 对学习的过程、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对 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b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产生对不 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性兴趣;c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 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知识的兴趣在初步发展着;d游戏因素在学习兴趣上 的作用逐渐降低;e一般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发展到 文艺作品和通俗科学读物;f对社会生活的兴趣逐步在扩大加深。老人的 主要心理特点:认知活动有所减退,但并非全部减退;易生消极的情绪情 感,但生活满意度一般较高;个性有所变化,但持续稳定多于变化。可见老 年期是一个在退行性变化的总趋势下仍保持诸多优势的时期,是衰退与 获得性发展并行的时期。老年人心理产生影响的因素:a临近退休;b各种 疾病;c生活中的紧张事件。成年期的自我发展:拉文格认为成年期自我发 展主要经历四个阶段:1.遵奉者水平:按规矩行事;2.公正水平/良心水平:个 体形成了自己的评价标准,其思想方法仍具有两极性;3.自主水平:能容忍 内外规则的矛盾与冲突,能从多种角度来看问题;4.整合水平:个体不仅能 正视内外矛盾与冲突,而且还会积极去调和、解决这些冲突,还会放弃那些 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成年初期一般特征:a从成长期转变为稳定期;b智力 发展到达全盛时期;c恋爱、结婚到为人父母;d创立事业到紧张工作;5. 困难重重到适应生活成年期的自我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