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1学案 第四专题 第十四课像山那样思考

生态:还蓝天碧水于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全会明确提出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现状:大范围雾霾、水污染、土地污染等时有发生,损害着公众健康。近年国家逐步采取了严格的环保措施,但环境质量现状仍处于局部有所好转,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的状态。

展望: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所原所长周大地认为,公报出现新名词“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用途管制制度”和“生态保护红线”,意味着谁对生态文明负责、怎么追责,将由法规、制度来约束,污染者将付出代价。公众期待着中央部署落到实处,让百姓能生活在天蓝水清草绿的环境中。

简介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1887年生于美国依阿华州伯灵顿市。哈佛大学林学专业硕士,威斯康星大学农业系教授。毕生从事林业和猎场管理研究,曾在联邦林业局担任官员。他被称为“美国先知”“美国野生生物哲理之父”,是享誉世界的环境保护主义理论家,他对人类发出过这样的警告:“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1948年4月21日上午,利奥波德在赴邻居农场救火途中,因心脏病猝发而离世。

作品

利奥波德一生共出版了三部书、创作了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他离世一年后出版的《沙乡年鉴》是其最重要的著作,该书历年排于美国绿色畅销书榜首,累计销售已达600万册,被誉为“绿色圣经”,土地伦理学的开山之作。

评价

美国科学家、土地伦理学家、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称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

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为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向大自然的索取,以及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得满目疮痍。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一切做法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地球面临荒原化的危险。

1935年4月,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购买了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沙乡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利奥波德把在沙乡的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Sand County Almanac)一书。

《像山那样思考》就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知识园地

《沙乡年鉴》:又译为《沙乡的沉思》或《沙郡年记》,是美国林学家、生态理论家和生态文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代表作品,1949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它记录了作者一生在美国各个州工作和游历过程中的思考,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生态思想发展的脉络;从哲学、伦理学、美学及文化传统的角度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应该具备的关系。它已被译为俄文、日文、法文、德文、中文等9种语言,在全世界销售了200多万册。不断增加的读者群和被广泛引用,使得此书成为现代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和生态保护政策的基石,其影响堪比梭罗的《瓦尔登湖》,同时也是20世纪世界生态文学最重要的经典作品。

一、读准字音

1.单音字

(1)嗥.叫(háo)(2)蠕.动(rú)

(3)迸.发(bènɡ) (4)毛骨悚.然(sǒnɡ)

(5)饿殍.(piǎo)

2.多音字

二、写准字形

三、用准词语1.词语辨析(1)启示·启事

辨析启示:启发提示,使有所领悟,侧重于“启发”,有时可以作动词用。

启事:为了说明某事而登在报刊上或贴在墙上的文字,侧重于“事”,不能作动词。

例句①老黄万分难过,可也得到了启示:花养太多了,容易杂乱,而且费用也高。

②父亲谢井元向记者展示当时女儿失踪后打印的寻人启事。

(2)内涵·内含

辨析内涵:①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

②内在的涵养。常作名词。

内含:内部含有。常作动词。

例句①科学发展是我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②《平复帖》是西晋文学家、书法家陆机所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珍品之一,内含一种穿越古今的人文艺术精神。

2.成语积累

(1)古龙镇再穷再苦,也不能在三十多年里眼看着孩子们撑竹筏上学而无动于衷

....。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毫无感触,漠然置之。

(2)有一些潮男潮女为了彰显个性,肆意地“摧残”自己的身体,那些与众不同的雕刻

文身,让人看了毛骨悚然

....。

毛骨悚然:身上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极度惊慌与恐惧。

一、了解行文脉络

二、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从一声寻常的“狼的嗥叫”写起,联系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分析了狼的嗥叫声中所包含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提倡人类应该像山一样思考,处理好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一、阅读课文第1~3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本文以“一声狼嗥”开头,有什么好处?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意识?

提示:一声狼嗥,惊心动魄,像是警钟长鸣,容易感染读者,并促人深思。这样写,体现了作者对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记述对这一声狼嗥的反应的?这些反应点出“狼嗥”的什么含义?

提示:(1)文章是从以下一些方面展开对这声狼嗥的反应的:①鹿——生存的威胁,死亡的警告;②松林——即将要展开一场动物之间的混战;③郊狼——拾遗的机会;④牧牛人——损伤赔本的先兆;⑤猎人——敢于挑战,予以消灭。(2)这些都是从整体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狼嗥”的。“狼嗥”里包含着整体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

3.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的生存现状和未来分别意味着什么?作者借“狼嗥”表达了什么?

提示:(1)意味着草原和高山植被无可挽回的退化;意味着人类的后代失去了一种宝贵的生存经验。(2)“狼嗥”是作者充满生态忧患意识的大声疾呼。

4.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

...........,是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2)然而,在这些明显而迫近的

..的含义,这个含义

...更加深刻

......希望和恐惧之后,还隐藏着

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

(3)只有山长久地

...聆听狼的嗥叫。

...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

提示:(1)这声野性的狼嗥意味着自然以它的悲鸣对抗着人类的灭绝手段,蔑视着人类亲手“缔造”的灾难。

(2)“明显而迫近的”是人们所能看到的听到的眼前的生物之间的关系,但是人们不知道“隐藏着”的整个生态之间的平衡将要被打破,以及这个“被打破”带给这座山和人们自己的灾难。

(3)把山当作人来写,它有冷静的思考能力,不会像人类那样失去理智地为了眼前利益而冲动地使“狼”之类的物种不断走向毁灭,而要从一只狼的嗥叫中思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问题。

二、阅读课文第4~9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5.文章第4段对狼的描写有何特点和目的?蕴涵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和思考?

提示:

6.用一句话概括狼被消灭后带来的危害。

提示:狼被消灭了,山和草原也被践踏殆尽,自然环境受到毁灭性的破坏,人类的未来也将受到危害。

三、阅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7.第10段中说“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提示:荒野寓指自然,自然界在无声地启示、教育我们,需要我们人类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胸怀去感悟、理解自然的法则,并拿出实际行动改变自身存在给大自然带来的巨大危害。这里,作者含蓄而又深刻地向人类发出了警告。

8.本文最后一段说,“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是什么意思?给我们什么启示?

提示:(1)相对于大山的思考,我们人类的眼光太短浅了。人们为了谋得眼前的利益,往往会不择手段,靠破坏自然来获取自己的“幸福”,岂不知,这如挖墙砖、揭屋瓦。大自然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家园,破坏生态平衡,无疑会让世界变成荒原。那将是十分危险的。而这种危险是持续的、长久的。

(2)现在我们应该认真听一听狼的嗥叫了,转换思维方式,用大山的思维方式来审视我们生存的环境,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正确的做法。

探究性试题答题技巧

知识解读

探究性试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独立思考性,要求说出“你的理解”“你的看法”,在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它不一定都标出“探究”的字样。就答案而言,它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一千个读者只能有一个哈姆雷特”的微妙结合。

答题技巧

(1)开放性——有观点

①唯一型。所谓唯一,就是表面上某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只有一种观点是正确的,考生们只能选择这一观点来作答。

②选一型。所谓选一,就是某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而且每种观点都独自成立,考生们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种观点来作答。

③融合型。所谓融合,就是某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每种观点都不能偏废,考生们只能融合这些观点来作答。

④自创型。所谓自创,就是某问题没有直接给出观点,要考生自己思考并形成观点作答。面对此类探究题时,可以先判断它属于哪一类型,然后确立观点,观点必须明确,态度必须鲜明,观点的表述多用判断语气的句子,比如“我认为……”“我觉得……”“我赞成……”等。

(2)限制性——有分析

分析首先需要依据,探究题型的依据主要有三类,即文本依据、事例依据和理论依据,在把握依据的前提下,再结合观点进行分析。据此将分析过程归纳为四种类型:

①观点+文本

这种探究题的标志性语句是“联系文本(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等。要求同学们筛选和运用好文本相关内容,注意摘录或者化用文本的相关字词句,整合成话,扣紧观点进行分析。

②观点+事例

这种探究题的标志性语句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举例说明”等,此类题目,分析过程要注意事例的叙述简洁,分析到位,材料与观点要相互融合。

③观点+理论

答题中的理论常见的有生活理论、文艺理论、写作理论等,这种分析过程要注意理论精辟概括,理论与观点相互印证。

④文本+现实+观点

这种探究题的标志性语句是“联系文本(文章内容)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理由)”等。

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筛选和运用好文本相关内容,还要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3)表述要求

①务必要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才分析(阐述);

②采用提纲挈领式,层次清晰,分点罗列。

?请完成【课下能力提升】第9题。

面对那一声狼嗥,人从眼前利益角度思考,主观、自私、肤浅,而山则从生态利益角度考虑,客观、无私、深刻,那么到底为什么我们必须“像山那样思考”呢?

答案:“像山那样思考”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意思是说,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

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对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良好建议,是一种诗意的表达。

“像山那样思考”这种诗意的表述,作者的真正用意是让人们意识到,由于人类一直把自己看成高于自然的主宰,已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自私而又自大的人类,是在以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来换取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人类没有像山那样对待自己同大自然的关系。

1.选材独特,视角突出

本文是一篇哲理散文,如果撇开具体事件只泛泛地讲一些大道理,往往让人感到空洞无味,不易理解,引不起读者的兴趣。但是,作者却从自然景物中选取一个个性化角度——狼的嗥叫,从这里写起以引起下文,就比较浅显,也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

2.用排比表达强烈的情感

文中多处用了排比,例如第2、7、10段,一连串的排比加强了行文的气势,表达了强烈的情感,即对人类破坏生态平衡行为的痛心,呼吁人们与大自然、野生动物和平相处。

3.极富哲理性的语言

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蕴含哲理,用大山的思考、狼叫的对抗来回答生态环境问题,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如第8段中有这样一句:“当一只被狼猎杀的公鹿在两三年就可被替补时,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恢复。”给我们深刻的启示:食草动物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草原植被的发展速度,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比对其恢复快得多,也容易得多。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存环境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大问题。

如何使语言蕴涵哲思

文中的不少语句包含了作者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刻思考,蕴涵了深邃的哲理。如“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运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再如“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作者以此告诉人们: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它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作者由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为中心的认识,发展为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人类只是自然万物中的一种,并没有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

怎样使语言蕴涵哲思,富有意蕴?

用哲学观点阐述自己对历史或现实生活中某一现象的独到见解。

由一则故事引发哲理思考。

引用名言。名言名句是历经岁月考验的恒星,如果能恰当运用,就能巧妙地传达出自己的意思,又使文章有文采。

藏而不露,意味隽永。有时候,对有些话不必说得太白,可以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经历、

体验、理解去补充和创造。

在现实生活中,当你再次面对一棵草、一株树、一窝蚂蚁、一群飞鸟的时候,是否也会这样提醒自己:像山那样思考。请你也以“像山那样思考”为题,运用富有意蕴的语言,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像山那样思考

蓝天不语,却有苍鹰搏击蓝天留下的壮美弧线;高山不语,却有苍松翠柏扎根山崖的傲然挺立。陶醉自然,纵情山水,感悟生命,不妨像山那样思考。

时光如风,那份悠然的诗意与我们渐行渐远。驻足在城市中央,漠然凝视眼前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世界,空虚迷惘之情渐渐涌上心头……穿梭在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之间,匆匆的步履声、嘈杂的喧闹声在我耳畔幻化成了一股最冷的风,孤独、无助之情铺天盖地而来……

此时此刻,行走的人们,不妨像山那样思考,学着放慢脚步,感知身边的鸟语花香,莺啼燕喃,你会发现,生活似乎回归到了那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生活似乎找回了那种“或命巾车,或棹孤舟”的闲适。像山那样思考,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徜徉于群山怀抱之中,像山那样思考,生活就多了一份睿智,多了一份稳重。面对街上行色匆匆的人群,不再漠然视之,凭借这一份睿智,我开始爱上这匆匆的行色;面对漫漫人生路上茫茫的尽头,不再迷惘失去方向,凭借这一份稳重,我看到洒满阳光和开满鲜花的花园正在前方不远处;而面对这个眼花缭乱、纸醉金迷的世界,不再无助,不再孤独。我试着像山那样思考,去收获一份睿智和稳重。

奥尔多·利奥波德从自然现象入手,由一声震撼心灵的狼嗥,指出狼的减少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深入浅出地写出了自己的哲思,指出我们“都在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着”,而“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揭示了安全背后的潜在危险,警示人类,要着眼未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人与自然”“忧患意识”“环境保护”等

人一直把自己当成高于一切的自然主宰,结果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环境被污染,物种在灭绝……疯狂的掠夺,让地球变得伤痕累累。人们高举文明与发展的旗帜,一路高歌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却常常忽略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利奥波德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借一声震撼人心的狼嗥,诗意地表达了一种对环境深深的忧患意识,告诫世人要站在与万物平等的角度上对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向大树道歉

在纽约曼哈顿区,有一家快餐店生意非常好。由于交通拥挤,泊车不便,老板丹尔尼就令送货员用自行车送货。为了防窃,他又要送货员用铁链把自行车锁在门前的一棵大树上。

没想到,丹尼尔不久便收到了一张公园管理局的罚款通知书,金额是1 000美元,罪名是“虐待树木”。丹尼尔自知违反了国家有关绿化和保护树木的法律,无话可说,同时又心疼那1 000美元的罚金,便向管理局认错求情。管理局局长听了丹尼尔的请求后,觉得丹尼尔的认错态度是真诚的,但为了教育丹尼尔同时也为了警醒大众,他作出了如下处罚:免去罚金,但丹尼尔必须在指定的某一天中午向那棵树公开赔礼道歉,并当众拥抱这棵树,以表示和它亲善。管理局还通知媒体,让他们来采访并在报上曝光,以教育大众不得将自行车锁在树上。此外,这棵大树日后的浇水、扫叶、去除残枝等管理培育工作均由快餐店承包。丹尼尔一口答应。

一星期后,“向大树道歉日”来到了。未到中午,大树已被新闻记者围得水泄不通,过路行人也纷纷驻足看热闹。当丹尼尔从快餐店大门走出来时,用餐者也纷纷停餐出来观看,只见丹尼尔大步走向大树,向它三鞠躬,然后高声说:“大树,我的好兄弟,我真对不起你,你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把氧气赐给我们,还给我们遮阳,而我却把铁链锁在你身上,虐待了你,今后我决不再干这种蠢事了,请你原谅!”说完上前几步,把树紧紧地抱住,将脸颊紧贴在树上。围观的市民中顿时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看,多么可爱的改错行为和诚恳态度!多么浓烈的环保氛围和生动的护绿教育!同时,多么值得国人去效仿和学习啊!

想想,我们平时是怎样对待绿化树木的?姑且不论那些乱砍滥伐,糟蹋资源的短视行为,因为这与政策、机制的缺陷有关。就说我们身边,时常可见种种毁绿现象:为扩大小区停车面积而砍树,为增加窗前光线而砍树甚至为偷种自留地而毁树……利用大树锁一下自行车,这在我们国人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何谈“虐待”?即使大树外皮有一点点损伤,又有什么关系呢,何抵私人自行车重要啊?这,就是我们认识上的差距,环保意识上的落差。环保和护绿当然需要大环境,需要国家政策和法规的支持,同时也不可忽视我们每一个人思想深处的意识和每时每刻每个细节的自觉行为。

在纽约,何以能如此善待绿化树木?除了环保护绿大环境之外,还因为认识到大树是有生命的。善待大树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该地区环境的负责,对子孙后代资源和财富

的负责!我们如今天天在喊“热爱大自然,保护好环境”,可何时才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到每一个细微处?我们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利益冲突就“不要”。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也是得不偿失的。所谓“发展是硬道理”,必须是可持续的发展。

带着千年风霜走来的名木古树,已成为大自然精灵的化身,每一个现代人都应心存敬畏之意,唯有如此,才能善待与我们人类共生共荣的自然环境,保护环境不仅要“知”,更重要的是“行”。

(时间:40分钟分值:5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各组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嗥.叫/呼号.峭.壁/金蝉脱壳.嬉.戏/独辟蹊.径

B.停泊./刺柏.碰撞./人影幢.幢羹.匙/更.上层楼

C.饿殍./漂.染屈.服/弯弯曲.曲搅.和/矫.揉造作

D.不堪./看.管疲惫./背.黑锅郊.狼/言传身教.

解析:选B bó/bǎi,zhuàng/chuáng,gēng/gèng。A项,háo,qiào,xī;C项,piǎo,qū,jiǎo;D项,kān,bèi/bēi,jiāo/jià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湍急荡漾驮马毛骨耸然

B.撕鸣蠕动峭壁残羹剩饭

C.察觉荫影灌木无动于衷

D.嬉戏抵制枪膛喜气洋洋

解析:选D A项,耸—悚;B项,撕—嘶;C项,荫—阴。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那些不能__________其隐藏的含义的人也都知道这声呼唤的存在。

②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__________。

③也许,这也就是梭罗的名言潜在的含义:这个世界的__________在荒野。

A.辨认内涵启事B.辨别内含启示

C.辨别内涵启示D.辨认内含启事

解析:选C辨认:侧重于根据特点作出判断。辨别:侧重点在“区别”。内涵: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内含:内部含有。启示:作名词时指通过启发提示领悟的道理。启事:为了说明某事而登在报刊上或贴在墙壁上的文字。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狼的嗥叫,让孤独的夜行人诚惶诚恐

....。

B.当我们的来复枪膛空了时,那只狼已经倒了下来,一只小狼拖着一条腿,进入到那

呆若木鸡

....的静静的岩石中去。

C.一外地客人在本市乘的士时遭劫,载他的“的哥”竟坐山观虎斗

.....。

D.它使那些在夜里听到狼叫,白天去察看狼的足迹的人毛骨悚然

....。

解析:选D“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A项,“诚惶诚恐”形容惶恐不安,原是君主时代臣下给君主奏章中的套语,此处使用不当;B项,“呆若木鸡”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不适用于岩石;C项,“坐山观虎斗”比喻对双方的斗争采取旁观的态度,等到两败俱伤的时候再从中取利,不合语境。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习近平的此次访问应当确定中俄之间的新型关系,谋求得到俄罗斯的原料资源。中国一旦与西方关系恶化,俄罗斯即便不伸出援手,也会保持中立。

B.由于这次交通事故,淮海路宛平路地段的交通,为此封闭了近三个小时。

C.它们确确实实是一群就在我们的峭壁之下的空地上蠕动和互相碰撞着的狼。

D.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沙尘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了。

解析:选C A项,关联词位置错误,应把“一旦”提到“中国”前面;B项,成分赘余,“为此”与“由于此次交通事故”两者重复;D项,成分残缺,“冲刷”的主语应是“河水”。

二、类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最后的山

(美)弗·拉塞尔

缅因州北部的秋天,黄昏将近,天上零零落落地挂着些许浮云,一朵一朵的云影将这山区的景色装点得格外瑰丽、动人。几个取着印第安名字的少年营地就坐落在这儿。

当微风在清凉的黄昏里颤颤悠悠时,我每每站在一棵老橡树下,举目凝望,前方的灌木丛和沼泽地尽收眼底;再往前数里,一座小山映入眼帘。这是一座很不起眼的小山。光秃秃的山峰下是一个荒芜的牧场,牧场上星星点点地生长着野桧树,裸露的花岗岩点缀其间。然而,数里以外的这座小山却以某种魔力在吸引着我,召唤着我。我无法移开自己的目光。我心里明白:假期结束以前,我一定要爬上那座山——越过牧场,穿过灌木丛,绕过花岗岩,一直向前向前,直到爬上山顶。我一定要这么干。我说不清这是为什么,甚至也没问过自己。

一个秋高气爽的周末下午,我溜出了营地,去爬我魂牵梦绕的小山。从橡树下望去,山峰就在眼前,神秘莫测,充满诱惑。我顺着棒球场的边沿,向前走进了一片乱丛林。

乱丛林里藤蔓缠结,野草丛生。穿行其间,举步维艰,无法分清南北东西。我忽而被朽木绊倒,忽而一脚踩进蚁穴,忽而陷入泥淖,忽而受到枯枝阻挠;带刺的种子设法钻进我潮湿的鞋子,蚊虫在耳畔嗡鸣,苍蝇飞旋着撞来撞去。我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挪动着步子,既迷失了方向,也忘记了时间。

就这般跌跌爬爬地往前赶着,只见一片空地蓦然展现在眼前,空地上稀稀疏疏地长着梣树和枫树,阳光滤过枝叶洒在地上。我猛然发现前面有一排华美的小屋。那又窄又尖、直指蓝天的屋顶在阳光的照耀下,与扇形木瓦、云朵似的图案相映成趣,把房子装扮得色彩斑斓,煞是迷人。房子与房子相隔很近,不过一臂之遥。所有的屋子都是空的,没有一点儿生命的迹象。

在刚从乱丛林中出来的我的眼里,这片阳光映照的小树林宛若格林笔下的童话世界;仿佛这个奇异的小村落在一种魔法的笼罩下,沉睡了一百年。我面前的这座黄色小屋,门廊上装饰着蓝色的小格子,不就是一直在等待着汉塞尔和格丽特尔的么?林子里没有一丝儿风,就连白杨的叶子也是木然地耷拉着。蓝的蜻蜓、绿的蜻蜓恹恹地留在半空,凝然不动,更添了几许似魔似幻的神秘。远方,一只小黄鹂在啾啾地鸣叫,应和着催人入梦的蝉声。除此,便是万籁无音的死寂。这些小房子为何会在这儿?谁是它们的主人?看着这些,心里不禁悚然。

此时,日光已经西斜,把地上的影子拉得老长老长。可我的小山仍在前方。我再次钻进乱丛林子,披荆斩棘,终于到了一条坑坑洼洼的路边。刚转过一道弯,就到了山脚。那是我的山,我朝思暮想的山。它坦荡地浸在脉脉斜晖里。我跨过花岗岩,踏过草地,踩着麻叶绣球和笑靥花,急匆匆地朝山顶攀去。

终于,气喘吁吁地,我站到山顶上。头顶穹窿,脚下的山坚硬、实在。多少次,我远远地凝望,它是那样地缈缈忽忽,无可企及。此刻,我身在其中。

然而,正当我站在山顶的当儿,山开始从我脚下滑走。正前方,几里林地外,我又看见了一座山,一座更高、更长的山;牛群在砍伐过的山坡上悠然地吃草,山顶上树木葱茏。但我是绝不会再去攀登远方的那座山了,纵然登上最后一座山是我长久的渴望。就在我举目凝望之时,我便感觉到,它的远方还有另一座山;巴蒂山外,缅因州外,都会有另一座山。山

外有山。即便我走遍天涯海角,随时随地都会有另一座山在等着我。于是,我幡然顿悟:人生没有最后的山。

【注】格林童话里的男女主人公。

6.请依据文章第二至八段,概括“我”的心理变化。( 4分)

答:

答案:向往——惊奇——害怕——自豪。(每点1分)

7.请赏析文章第六段景物描写的表达特色。(6分)

答:

答案:通过联想格林笔下的童话世界,突显小树林的神秘色彩;运用比拟手法,刻画白杨和蜻蜓的情态,增添了小树林的魔幻意味;以动衬静,以黄鹂的鸣声和蝉声反衬小树林的死寂。(每点2分)

8.文中画线句有什么作用?(4分)

答:

答案:描写远方更有吸引力的一座山,与前文形成突转,为下文的顿悟作铺垫。(前两点各1分,最后一点2分)

9.请结合全文,探究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6分)

答:

答案:人生要有梦想,要勇于追求探索;人生只有在奋斗的过程中才会有收获和体悟;奋斗永无止境,但要适可而止。(每点2分)

三、语言运用(15分)

10.大量地捕杀狼,会使鹿等动物失去天敌,从而破坏生态平衡。请在下面文段的末尾加上一句总结性的话,来概括“生态平衡”的重要性。(4分)

生态平衡又称“自然平衡”。在自然界中,不论是森林、草原、湖泊——都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分和光、水、土壤、空气、温度等非生物成分所组成。这些成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综合体。它们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实际上也就是在生态系统中的生产、消费、分解之间保持稳定。如果其中某一成分过于剧烈地发生改变,就可能出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如果某种化学物质或某种化学元素过多地超过了自然状态下的正常含量,也会影响生态平衡。

答:

答案:生态平衡是生物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11.为下面的漫画《一次使用》拟写解说词。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揭示漫画的内涵。(不少于50字) (5分)

一次使用

答:

解析:漫画中一只手握着两棵树,树的下半截已被砍伐成筷子的模样。该漫画揭示了保护环境、杜绝一次性筷子的主题。解答时注意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这是一幅把两棵绿树当筷子使用的画面。使用一次性筷子,就像手持刀斧砍伐森林。它警示人们:破坏自然环境就是自毁家园。

1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6分)

如今,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利用双休日,节日长假等机会,自驾车到周边乡村,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赏田园风光,品民俗文化,各地农家乐旅游异常火爆。这本是利人利己的好事,但遗憾的是,有些人玩的内容却让人担忧——在树干上荡秋千,在林子里用弹弓打鸟,到小河里抓青蛙。还有一些人甚至在“农家乐”里摆阔炫富,乱丢垃圾,赌博酗酒等。可见,目前农家乐旅游尚待引导、规范。

(1)请你对不文明的游客说一句得体的劝告。(3分)

答:

(2)为保护环境,增进城乡文明交流,请你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为农家乐接待方设计一条宣传标语。(3分)

答:

答案:示例:(1)这一方美丽和谐的净土,需要您用心呵护。(语言得体即可)

(2)留下城市文明,带走农家快乐。(或“农家乐,乐农家”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