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礼记》————讲(教师版)

虽有嘉肴《礼记》————讲(教师版)
虽有嘉肴《礼记》————讲(教师版)

【学习要点】

1.了解《礼记》的相关知识。

2.引导学生把握本文的观点。

【自主学习】

1.掌握生词读音。

嘉肴.()弗.食()旨.()自强.()

教学相长.()兑.命()学.学半()

2.朗读课文,并注意停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嘉肴:旨:至道:是故:困:

自反:自强:教学相长:兑命: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反馈矫正】

1.掌握生词读音。

嘉肴.(yáo)弗.食(fú)旨.(zhǐ)自强.(qi?ng)

教学相长.(zh?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2.朗读课文,并注意停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嘉肴:美味的菜。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是故:所以。困:不通,不了。自反:反省自己。

自强:自我勉励。教学相长:教与学相互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通假字,通“悦”,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课堂探讨☆

要点一:了解《礼记》的相关知识。

【探究活动】了解《礼记》的相关知识。

【教师释疑】

《礼记》的地位,内容等

【讨论明确】

《礼记》,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记录,编纂而成,共49篇。十三经之一。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

【课堂提升】

关于课文的表述错误的是()

A.《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一首科学诗。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B.《绿色蝈蝈》是一篇科普文。作者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我国读者非常熟悉他写的一部书《昆虫记》。

C.《虽有嘉肴》选自《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D.《看云识天气》是一片科普散文,文中大量比喻的使用使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答案】D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要点二:引导学生把握本文的观点。

【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把握本文的观点。

【教师释疑】

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讨论明确】

在现代教育学的意义上,“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

老师不仅仅是讲授者,在教学过程中,也能获得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比如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回答有可能会激发老师的思维,使老师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问题,可能也是老师自己理解的难点,等等。

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课堂提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字。(4 分)

(1)虽有佳肴(2)不知其旨也

(3)学学半(4)不知其善也

【答案】(1)即使(2)甘美(3)教(4)好、妙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旨”的意思:甘美。文言实词的解释,要结合句子意思,平时要注意积累整理,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更要注意识别。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用“‖”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停两处)(2分)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答案】是故/ 学/ 然后知不足。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答案】(1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 2 )《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解析】试题分析: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该文中有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2分)

【答案】教学相长

【解析】试题分析:从文中找出成语即可,平时学习中对文言文中的成语、名句要注意识记。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5.学完本课后,对你的学习生活有哪些启发呢?请结合自身实际具体谈一谈。(4 分)

【答案】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

【解析】

试题分析:开放题,联系自身学习,结合短文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虽有嘉肴翻译及原文

虽有嘉肴翻译及原文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虽有嘉肴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古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翻译: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够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解释: 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是故:所以。 困:不通,理解不了。 自反:反省自己。 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 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e)。命,《尚书》中的一种文字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

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着作,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着作的汇编。 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其:表示推测。 古今异义: 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虽有嘉肴》教案(2)(可编辑修改word版)

《虽有嘉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熟读成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 能力目标:3.深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 情感态度目标:4.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并背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文句,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古人常读四书五经,今天我们也来学学五经之一《礼记》中的一段短文《虽有嘉肴》。 二. 走进新课 1.师简单介绍《学记》《礼记》 《虽有嘉肴》节选《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学习课文 (接下来我们按四边教学法来学习这篇短文) (一)读 ----- 达到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熟读成诵的目标。 (1)听录音 师播放录音前提出要求:要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并要求在停顿处划出节奏。 (2)生齐读 读后师再点评。对以下几个字的读音予以纠正或强调。 自强(qiǎng)教学相长(zhǎng,增长、提高之意,不读cháng) 《兑命》(yuè,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学学半(xiào ,教)

(3)师范读(要求生依然注意字音和停顿) (4)生示范读(要求生听时把自己认为是重点的文言字词的圈出来,为下一环节铺垫) (二)译——达到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的目标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听和读,我们应该对课文有了初步印象,接下来我们一起完成字词的解释和翻译文章的任务。) ①解释重点文言字词(出示小黑板) 叫学生来回答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师在大黑板上板书粗体字的意思,以示强调。让学生记准重点字词的意思,为以后的文言文阅读打下基础)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即使;不;甘美)(2)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3)不知其善(好处)(4)是故(所以)(5)知困(不通,理解不了)(6)自反(反省自己)(7)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8)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9)学学半(教;学习) (刚才我们掌握了重点字词的意思,现在我们来翻译短文,我们把任务分一分,每个大组负责一句。以句号为准,第一句到第三句分别是一至三组,剩下的三小句由第四组的同学负责。同桌互相讨论。最后各组推荐一个代表来翻译。比比哪组最准确) ②准确翻译文句 ⑴任务平分到各组,可以采取本组同学读一句,代表来翻译的形式来完成。最后师生点评)⑵学生代表翻译完后,老师再把准确的译文重述一遍,语速不要太快。 ⑶老师再来和学生一起梳理文章思路,同时板书文章层次图。 (同学们,我们通过刚才几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对课文内容基本掌握了,接下来,我们再齐读一遍以熟悉内容) 读完后,我们一起来研究两个问题: (三)研讨 ----- 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这一目标 【提出问题】1、你觉得课文哪句话是在下结论?(你能否找到文章的中心观点句?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这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旨在把握短文核心观点)

(完整版)《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及反思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及反思 永荣中学汪金秀 一、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 文章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讨论教与学的关系。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 义;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翻译课文,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与学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难点: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 朗读领悟法、合作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学案(见后面附录)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餐桌上有满桌的美味佳肴,你能忍住不吃吗?你手上有梦寐以求的好书,你能忍住不看吗?我想同学们的回答都是NO,那么,沉稳的古人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学习《虽有嘉肴》,看看古人的想法。 【设计意图】利用情境导入,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文言文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 了解《礼记》《学记》 (二)读清句读 1、请听范读,看学案,给加点的字注音,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

(完整版)【教案】《虽有佳肴》教学设计

《虽有佳肴》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3.引导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并联系实际,能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2. 教学重点/难点 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诗词含义,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有常见的知识入手,引出本课内容。】 同学们,你应该听过“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吧,那你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哪本著作的吗?它出自《学记》,今天我们学习出自《学记》的另一篇文章《虽有佳肴》。 课堂实录 一、了解《礼记》。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了解古代的文学经典的常识,积累文学知识。】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该书的编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圣,所以《礼记》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

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二、掌握生字读音。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强化学生对字词的掌握能力。】 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 yuè)命学(xiào )学半 三、掌握重点字词。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给学生归纳文中的各种文言词语的意思。】 1.通假字 兑命兑:通:“说”,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词 (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用意,目的) (2)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3)然后能自强。(古义:自我勉励;今义:到) 3.一词多义: (1)其 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佳肴”,美味的菜) 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 其此之谓乎(表示揣测) (2)学 教学相长(学习)学学半(教)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给学生强调重点句子的翻译。】

《虽有嘉肴》(公开课)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20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公开课) 马金中学余能宝2013年11月20日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1、2 【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书法欣赏: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 yuè)命学( xiào )学半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韵律;学习类比法,并初步学以致用。 情感与态度目标: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教学相长道理。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3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四书五经”导入,了解《学记》(点出《大学》《中庸》《学记》三篇文章与 《礼记》的关系,不做重点识记)。板书课题并解题(虽,佳肴-嘉肴)。 二、明确学习目标:我会读——我会译——我会说——我会背 三、我会读 1、读准字音(学生讲应注意的字音——正音——齐读) 2、读准句读(个别读,引导关注语言特点并板书:语言工整对称骈散结合) 3、读出韵律(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四、我会译 1、教师误译——学生合作纠错 2、小结易错点——归纳(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异词同义,特殊句式) 3、验证——反馈:依据原文串译课文(学生开火车一人一句翻译) 五、我会说 1、结构主旨:填空、谈启示 这篇文章主要是讲述问题的,文章集中论述了和的关系,得出了的结论。谈谈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发? 【引导学生关注两个总结性词汇(“是故”“故”),得出启发:a实践出真知(结合小故事加深学生印象) b教学相长(学生结合实际谈启发)。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关注古今“教学相长”的区别。】 2、既然文章是讲述学习问题的,为何开头从食物写起?聪明的你知道这是什么写法吗? 知识小链接:类比(类比、比喻、对比的区分)及其作用;示例分析。 类比小练习:说话练习——运用类比法把句子补充完整。(略) 六、我会背(指导背诵方法) 1、根据译文背原文 2、依据对称背原文 3、按照逻辑背原文

《虽有佳肴》原文及译文

《虽有佳肴》原文及译文 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 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 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虽有佳肴》原文及译文,希望 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 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 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 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勿、语存 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 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 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 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 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 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译文: 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 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 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

公开课《虽有嘉肴》教案.doc

虽有嘉肴 《礼记》 明确:虽有 / 嘉肴,弗食,不知 / 其旨也;虽有 / 至道,弗学,不知 / 其善也。是故 / 学 / 然后知不足,教 / 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 / 能自反也;知困,然后 / 能自强也。故曰:教学 / 相长也。《兑命》曰:“学/ 学半。”其 / 此之谓乎 【教学目标】 2. 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节奏鲜明,层次清晰。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3.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疑难处做上标记。 2. 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3. 4. 质疑问难,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完善自我人生。 5. 理解全文内容。 【教学重点】 四、合作研讨,把握内容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教学难点】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时间】 2014 年 10 月 30 日上午第三节 一、导入 二、预习反馈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2.正确认读字音,初步朗读课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 虽有 / 嘉肴,弗食,不知 / 其旨也;虽有 / 至道,弗学,不知 / 其善也。 1.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 2.深入分析,领会这个道理。 3.体会文章开头从“虽有嘉肴”说起的用意。 4.文章引用《兑命》的话作结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熟读成诵 六、课外拓展 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 , 或失则寡 , 或失则易 , 或失则止。 七、布置作业 1.积累文中重点词句。 2.熟练背诵全文。 3.课外推荐阅读《玉不琢,不成器》←← 虽有嘉肴 《礼记》 引出学:自反引用——→ {}教学相长←—— 类比教:自强强调

虽有嘉肴翻译及原文

虽有嘉肴翻译及原文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虽有嘉肴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古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翻译: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够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解释: 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是故:所以。 困:不通,理解不了。 自反:反省自己。 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 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e)。命,《尚书》中的一种文字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着作,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着作的汇编。 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其:表示推测。 古今异义: 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虽有嘉肴》(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教材

《虽有嘉肴》(公开课) 教学设计

精品文档 20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公开课)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1、2 【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书法欣赏: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 yuè)命学( xiào )学半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虽有嘉肴 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虽有嘉肴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掌握几种文言字词的学习方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直至背诵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文中教学相长的道理。 3.通过诵读法反复朗读背诵文章,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4.领会教学相长道理,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并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掌握几种文言字词的学习方法。 2.理解文章大意,领会文中教学相长的道理,并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作品,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礼记》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其中很多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短小生动,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它对我国几千年的思想、教育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研读其中的一篇《虽有嘉肴》。 二、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1.给加点字的注音。 嘉肴.(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三、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但不去品尝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反省自己;知道了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5.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6.《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分析课文,质疑解难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明确:“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文章开头从“虽有佳肴”引申到“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最后得到教学相长的结论。 2.读完本文,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给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畅谈。 3.你还了解《学记》中的其他有关学习的内容吗? 明确:例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译: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译:单独学习而不与朋友互相切磋,就会孤陋寡闻。 五、梳理归纳,盘点提升 几种文言现象: 1.古今异义 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虽有至.道(古义:好到极点;今义:到) 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宋登水 一、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与对美好人生的礼赞,前面几篇文章分别利用叙事或抒情的方式阐述了人生感悟,这篇文章从学习的角度理性思考人生的意义。文章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讨论教与学的关系。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 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探究实词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与学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难点: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 朗读领悟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预习学案(见后面附录)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老师先跟大家讲个故事:上帝让人带蜗牛去散步,并规定人与蜗牛要并肩行走,人觉得这事不难,就一口答应了。人带着蜗牛散步在林中小道,可是没走几步就犯难了,蜗牛与人的步伐总是不一致,人总是昂首阔步地走,蜗牛被远远甩在了后面。人觉得不耐烦了,跑去和上帝抱怨说:“蜗牛实在太慢了,我无法和它一起散步。”上帝回答说:“你试着以蜗牛的速度行走,看看这样与人的行走有什么不一样。”人接受了上帝的建议,改变了以往的速度,与蜗牛一起慢条斯理地走着,他发现,平时由于走得太快,没怎么留意沿途的风景,原来路边的小树长高了,长出了嫩芽,小花灿烂地绽放着,还有小鸟轻快地歌唱……这事都是人紧绷神经松弛下来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人发现:其实不是我在牵着蜗牛散步,而是蜗牛带着我散步。 这个故事里到底是人带着蜗牛,还是蜗牛带着人呢? 其实,学习有时是相互的,你在教会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学到了很多。这就是教和学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嘉肴》,更加详细地探讨一下教与学的关系。

(完整版)《虽有嘉肴》(公开课)教学设计

20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公开课)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1、2 【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书法欣赏: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 yuè)命学( xiào )学半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部编语文八下《22虽有嘉肴》[吴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

1 2 2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天津市微山路中学吴娜2018年6月【学习目标】1.诵读训练,积累文言字词。2.小组译读课文,合作理解内容。(重点)3.联系实际品读课文,理解写法和论述的道理。(难点)【学情】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语文基础一般,文言积累较少,文言语感较差,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多种方式的朗读,达到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的目的。【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课前预习】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戴圣的有关知识。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3、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 1.书法欣赏: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2.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3.明确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2.译读课文,合作理解内容。(重点)3.品读课文,理解写法和论述的道理。(难点)二、初读课文预习检测(一)资料助读1.课文节选自_________,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_______________的论著。《礼记》又叫《》。与《》《》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了修身做人的准则。 2.《礼记》______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____________(作者)编撰。_______,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字次君,世称__________,西汉梁国人。(二)字音检测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yuè)命学(xiào )学半 三、诵读课文疏通文意(一)读出停顿。 2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二)读出文义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以圈点、勾画、批注的形式,结合课文下注释,将不能理解的字词勾画出来。(3分钟)2.小组交流,组长归纳翻译问题,班内解决。(2分钟)3.找学生代表翻译课文,出示翻译原则:逐字译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增添删补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长(促进)其(表示推测语气,大概)(三)读出字义(结合《说文解字》,读懂关键字)教:上所施下所效。学:(xiao)同“敩”,教导。学:(xue)觉悟。“冖”表示尚处于蒙昧状态。(四)读出情感不禁想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读书的痴迷与投入。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读出节奏的技巧1、停顿。2、延长声调。首句,两个结句要求读出惋惜、遗憾的情感。第二句,是故是所以的意思,后面停顿。不足,困重读。语速缓慢,表现出一种沉重感。第三句,重读“自反、自强”,表现出振奋感。第四句,重读“教学相长”第五句,学学半,敩后停顿。四、品读课文探究写法问题导学(一)主问题: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原文回答)教学相长也。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二)辅问题:作者是如何论述的?(论证思路) 1.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类比论证。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 3 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喜欢吃东西的人比爱学习的人更多些,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用“佳肴”作喻,由浅入深,引出要论证的道理。) 2. 第二三句论述了几种情景?第二三句是由首句对举出“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的两种情景,并进一步解释,将论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课文原文及翻译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课文原文及翻译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课文原文及翻译 虽有嘉肴 一、课文翻译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④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⑤《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 大道之行也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②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③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因此人们不单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疼爱、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④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们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⑤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 ⑥是谓大同。 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虽有嘉肴》复习教案

《虽有嘉肴》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掌握复习文言文的方法,并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2.准确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虚词,会翻译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3.让学生运用“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理解课文大意。 4.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教学相长道理。 教学过程 一、依据考点,例题分析(本课每一考点讲解中又包含总结规律,习题训练) 考点一:文言词语的含义 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 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7其:表示推测 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2.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 旨: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2.不知其善也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处 考点二:文言语句的翻译题型:准确、通顺,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句中关键词语解释准确,注意特殊句式的句式特点, 基本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技巧:留、补、调、删、换例如:(师生共议) 1.弗食不知其旨:不吃,就不知道他的美味。 2.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注意:文言语句的翻译一定要以直译为主,是在译不通,才能选择意译。

考点三,如何整体感知理解文章 命题重点: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及写作要点,理解并概括中心思想 题型:简答题,填空题、选择题 简答题的答题要领:带着带着问题阅读文章,注意研究文章所提的信息,找准中心词、句,形成答案。 简答题: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同学们整体感知文章的时候,要做到:根据文章,简释生发。联系实际,言之有理。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技巧讨论作答练习 总结规律,积累方法 学生质疑,总结复习文言文的方法。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复习,你学到了哪些复习文言文的方法?对本课的复习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问题。 二、迁移训练,巩固提高拓展延伸:做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试题研究》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佳肴 一.教学目标: 1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艺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1.复习《礼记》相关知识。 “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我们今天要学的《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 《礼记》又叫《小戴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确定的字词。 读准字音 嘉肴(yáo)弗食(fú) 自强(qiánɡ)教学相长(zhǎng) 兑命(yuè)学(xiào)学(xué)半 3.了解《礼记?学记》: 本文选自《礼记?学记》。题目是编者加的。《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课文主要是谈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的。 4.朗读课文,并注意课文停顿及语气。 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出示课文停顿划分。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嘉肴说课稿教学文案

虽有嘉肴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虽有嘉肴》。下面我对本课教学设计进行如下分析: 一、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四单元的一篇古文。也是教材新增的一篇文章,此文节选自《学记》——《礼记》中的一篇,课文所选这一部分主要讨论了教与学的关系,阐明了教学相长的重要思想,对教与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写出了对作者生活的感悟思考,符合第四单元选文要突出中心的写作要求。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古文《世说新语》两则和《论语十二章》,这为学习本课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但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古文,所以学好此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才能为今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熟读并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关于儒家教学相长的思想学说,掌握本文善用 类比说理的方法。以上教学目标列为教学重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文中阐发的教育思想,联系实际生活, 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这一目标作为教学难点。 三、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利用有效课程资源调动起学生参与语文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2.集体讨论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四、学法 好的学习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五、教学过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现状,我利用有效课程资源调动起学生参与语文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约5分钟)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张立军 一、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与对美好人生的礼赞,前面几篇文章分别利用叙事或抒情的方式阐述了人生感悟,这篇文章从学习的角度理性思考人生的意义。 文章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讨论教与学的关系。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 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探究实词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与学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难点: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 朗读领悟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老师先跟大家讲个故事:上帝让人带蜗牛去散步,并规定人与蜗牛要并肩行走,人觉得这事不难,就一口答应了。人带着蜗牛散步在林中小道,可是没走几步就犯难了,蜗牛与人的步伐总是不一致,人总是昂首阔步地走,蜗牛被远远甩在了后面。人觉得不耐烦了,跑去和上帝抱怨说:“蜗牛实在太慢了,我无法和它一起散步。”上帝回答说:“你试着以蜗牛的速度行走,看看这样与人的行走有什么不一样。”人接受了上帝的建议,改变了以往的速度,与蜗牛一起慢条斯理地走着,他发现,平时由于走得太快,没怎么留意沿途的风景,原来路边的小树长高了,长出了嫩芽,小花灿烂地绽放着,还有小鸟轻快地歌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