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导图的高效学习法的实践研究”研究方案

“基于思维导图的高效学习法的实践研究”研究方案
“基于思维导图的高效学习法的实践研究”研究方案

“基于思维导图的高效学习法的实践研究”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思维导图: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尼·巴赞于上世纪70年代发明了一种新型的思维工具. 这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以大脑中的某一个知识点为思维中心,从这个知识点出发引发出与之相关的其他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又可以成为另外的思维中心。这种发散性的结构符合大脑工作的原理,体现了人们思维过程中的多向性和跳跃性,是一种能够帮助人们分析问题、整理思路、快速学习的方法和工具。

思维导图类似于大脑神经元网络的分布,方便让大脑掌握知识内在联系的同时能使想法很快产生;使用了大脑喜欢的多色彩的思考方式;强调左右大脑的协调合作,在清晰整理自己思维的过程中,大量使用形象生动的图形和容易辨识的符号,而不是单一的文字;强调以立体方式思考,将彼此间的关系显示出来,可在分支上再继续分出新要点;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在基本原则相同的前提下,每个人绘制的思维导图都有强烈的个人风格。

近年来,思维导图逐渐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并应用于学科教学过程中。

2.高效学习法:是一种建立在运用思维导图这一思维工具之上的新型学习方法,以充分挖掘左右大脑的不同的学习功能为基本原则,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笔记方法、记忆方法、解题方法、复习方法、归纳方法等等方面形成可操作的流程,形成用最经济的时间投入而获得最大学习成效的一种学习方法。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思维导图最早只是巴赞倡导的—种记笔记的方法,在一些国家(如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等)还被应用于创意的发想与收敛、项目企划、问题解决与分析、会议管理等方面,它能大幅度降低所需耗费的时间,对于绩效的提升产生令人无法忽视的功效。

相对于国外的发展来说,国内思维导图的应用还刚刚起步,目前我们使用的软件,基本上都是国外的软件。由于托尼·巴赞先生及其助手多次来华进行讲座和报告,给中国的广大思维导图爱好者带来了最新的思维导图理念,使思维导图在国内的应用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

最近几年,国内的很多职业培训、商业策划都用到了思维导图,还涌现了许多思维导图培训机构、专题网站和个人博客阅等。教育界的很多教师和研究人员也对课程与教学论中应用的研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使思维导图的应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着应用范围窄、多角度的比较研究少、理论创新不强等方面的不足。

建立在脑与认知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的“基于脑的学习和教学”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教师有必要也有责任运用这些研究成果来优化课堂教学。思维导图有着良好的教育应用前景,如果教育工作者们能根据教学条件、教师特点、学生特点以及思维导图本身的适用性选择适当的方式,将思维导图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最大程度上发挥它的功能并达到有效促进教学的目的。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1.在教师层面创设新型的教学方式,在学生层面创设新型的学习方式,探索有特色的“思维导图高效学习法”,形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新范式。

2.培养能够灵活运用思维导图这一新的思维工具的教师群体,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研究内容:

教师层面:

1.与思维导图整合的各学科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包括微格案例、完整案例,形式上有文本案例、视频案例等)

2.与思维导图整合的教师专业技能的拓展性研究(包括备课、板书设计、作业设计、知识与结构的导图式梳理、解题的导图式方法等)3.与思维导图整合的教师专业成长的模式化研究(包括自我发展规划、教学反思、课题研究等)

学生层面:

1.基于托姆巴赞的“有机学习技巧”(BOST)的“思维导图高效学习法”的研究

2.与思维导图整合的学习循环的整体构建研究(形成“5+2+X”的整体学习循环,“5”是周一至周五的学校课堂教学活动,“2”是双休日的学习活动,“X”是假期的学习活动)

3.基于学生学习作品的系列化研究(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作品进行收集整理,包括笔记、作业、解题、总结等,然后归类形成系列)研究的重点:

1.整体构建“思维导图高效学习法”,包括理论指导、操作方法、实际案例、师生作品等

2.建立针对本研究的评价量表和评价指标体系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研究形成了“四位一体”的研究思路,即“将基层学校(选择城乡六所不同类型的初中学校)、专业化的教师培训单位(教师进修学校)、专职的教育科研单位(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室)、高校的研究机构(华东师大)”四方形成的研究团队共同协作完成,遵循“理论指导有高度、实践研究有实效”的基本原则开展研究活动,研究的过程中采取“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方式调整研究的进程,不唯理论至上,也不唯实践至上。

主要的研究方法有:

1.文献研究:针对托姆巴赞的理论以及该理论在其他领域的研究取得的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从中获得理念上的创新、实践上的借鉴2.案例研究:包括学校案例、教师案例、学生案例、“思维导图高效学习法”的课堂教学案例等,期望通过多视角的案例,用典型引路的方法推进课题研究的进程

3.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访谈、课堂观察等专业化的调查研究活动,收集第一手研究资料,通过建立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定位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

研究过程

2011.01—2011.05:课题准备阶段,组建课题研究小组,进行文献梳理分析,确定研究总思路和研究方法;

2011.06—2011.07:评估方案生成阶段,收集多方意见、整合多方力量,完成评估改革方案设计;

2011.09—2013.07:行动研究阶段

2013.08—2013.09:课题结题阶段,整理研究资料,汇总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1.课堂教学改革可以通过借鉴其他领域的取得的成果促进改革向纵深发展,比如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信息技术的最新进展等。

2.课堂教学改革只有触及到了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上才能真正体现出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本课题研究选择了思维科学为突破口来整体构建新型的教学与学习方式。

3.思维导图,可以把—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画,与我们大脑处理事物的自然方式相互吻合。

4.作为一种实证性的研究,本课题更关注研究过程中师生的作品成果的积累。

可能的创新之处:

1.将思维导图的核心思想引入基础教育改革中,从整体上开展实证性的研究工作,使得思维导图这一有力的思维工具从基础教育的外围进入

到了教育改革的第一线,可以让一线教师在最新的教育理念之下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

2.将当前人类对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的、有机的、整体的引入到了教学改革的核心层面,通过研究将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执行力。

3.将当前对思维导图的研究局限在商业层面的培训上转化为基于基础教育的第一线课堂上,期望形成有创新思想的“思维导图高效学习法”

4.本课题研究在研究范式上夜具有创新性,将基层学校、专业化的教师培训单位(教师进修学校)、专职的教育科研单位(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室)、高校的研究机构(华东师大)四方形成的研究团队共同协作完成。

六、预期研究成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