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科学概述

第4章 科学概述
第4章 科学概述

第一篇科学篇

人类是通过科学来认识自然界的。

这部分内容依据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相一致的原理,

从对科学的本质与特征等基本问题的认识开始,

围绕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发展,以科学问题为起点,研究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科学事实的经验方法,

研究经由科学抽象、运用各种科学思维形式建立科学理论和检验、评价科学理论的方法和其中包含的深刻哲学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科学理论发展的多元模式。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对科学的含义的理解,是理解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的重要的视角。

科学也是整个科学技术哲学最基本的范畴之一。

但是,究竟什么是科学,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

因此,我们从这一最基本的问题谈起。

第一节科学的含义及特征

一、科学的含义

贝尔纳:

“科学作为一个历史性的范畴,本来就不能用定义来诠释,……故而必须用一种阐明性的叙述来表达。”

词源:拉丁文“Scientia”,“知识”。(英、德、法语由此衍生)

作为一个历史性范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

12世纪,欧洲。威廉,“物质为基础的知识的一部分”。

17世纪,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作为知识:事实,现象的、经验的东西。

规律,反映了对象的本质,理性思考的结果。

反映,形式上的主观性。

-作为知识体系:零零散散的知识,还不能称其为科学。

2,科学不仅仅是知识体系,而且是特殊的认识活动。

“知识是探求的结果,而活动才是内容本身。”

齐曼:一般来说科学被理解为了解的艺术,它和研究几乎是一回事。

凯德洛夫:科学的概念既用于表示科学知识的过程,也用于表示获得由科学实验检验其客观真理性的知识的整个体系。

“研究”、“科学家”

主要涉及到“方法论”问题。是我们重点讨论的内容。

3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17世纪中叶,开始其社会建制化进程,

19世纪后,科学家职业化,

20世纪以来,成为“大科学”,一种“社会建制”,

一项国家事业,是社会中的专业部门,新兴的社会产业,国家的战略产业。

一项国际事业。

科学,历史性范畴,只能采取阐明性叙述,从历史中把握。

广义: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思维科学,

狭义:特指自然科学(本门课程狭义)。

二、科学的特性

即属性问题,可从不同视角分析。

且和形式有密切关系,如以往强调:生产力属性、无阶级性。

目前,更关注的是,涉及到科学与伪科学、非科学的划界问题。由此出发,主要强

调以下6点。

1、解释性。

和描述性、判断性相对立。

不但描述现象,而且要揭示现象的本质,制约现象出现的规律。

事实——规律;是什么——为什么“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举例:牛顿、哥白尼,深入认识对象的本质特征。

由于深刻,超越常识,可能一时难以被理解。

“爱因斯坦”、“麦克斯韦”

2、精确性。

确定性

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任何定律、原理在特定的条件下、有限的范围内成立,其应用有其边界。超越边界则可能出错

“达尔文主义”、“热力学第二定律”。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不存在的。

-结论的表述要系统、严格、精确、明晰。

科学必须是说一是一,说二是二,不接受任何模棱两可,有歧义的陈述。

关键不在于对错,而在于是否确定。“波普的证伪主义”

3、可检验性。

科学是实验的科学。科学陈述的结果必需经受严格的实验检验。

和哲学的思辨区分。如“宇宙无限问题”

和常识区别。常识使用的语言含糊,很难核验,不易推翻。生命力长。

此外,常识满足日常生活需要,没有必要精确,也就不需要进行改进。

可检验性蕴含着批判性,即不管用什么科学方法得出的科学理论、或从理论推演出的结论,以及用来检验理论的证据,甚至是方法本身,都必须进行批判性的评价。

大胆的怀疑精神,和宗教的信仰相对立。

“三无”,无偶像、无顶峰、无禁区

“科学行为的标志是甚至对最珍爱的理论都持某种怀疑,盲目信仰某种理论不是智力上的美德,而是智力上的罪过。”(拉卡托斯)

即,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不能不加思索的接受任何东西。

—谈一下科学研究的四种境界:

独树一帜、自成一派;顺理成章、自圆其说;虽有偏颇、不乏新意;人云己云、废话连篇

正是在这一点上,科学不仅与常识,而且与巫术、宗教,伪科学区别开了。

4、可错性或可变性。

科学是探索性活动,结果可能与预期不一致,应允许出错。

科学就是在试错中不断发展的。

科学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总是发展变化的。

5、系统性。

零散的知识堆积在一起不能成为科学。

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表达出来的严密的逻辑体系。

6、主体际性。

被不同认识主体所重复和理解。能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检验,并在他们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评价、交流”

科学的主体际性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

三、关于科学划界标准的几种不同观点

将科学与非科学区分开的核心问题是科学划界的标准。

20世纪20年代以来,四种观点:

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批判理性主义的观点、科学历史主义的观点以及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

1、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

科学划界标注准是与证实原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后来的逻辑经验主义强调科学的“可检验性”或“可验证性”。

2、批判理性主义的观点。

波普,提出了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标准。

波普认为,科学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证伪。

“我们当然只在一个理论体系能为经验所检验的条件下,才承认它是经验的或科学的。从这些考虑中得出的结论是:可以作为科学划界标准的不是可实证性而是可证伪性。换句话说,我们并不要求科学体系能在肯定的意义上被最终地挑选出来,我们要求这样的逻辑形式,它能在否定的意义上籍经验检验的方法被挑选出来:科学经验的理论体系必须可能被经验驳倒。”

批判理性主义者和逻辑经验主义者都把理论与经验事实的关系作为科学划界的标准。

3、科学历史主义的观点。

认为与科学本性相联系的不仅是科学理论和经验事实的关系,而且还包含社会和心理因素。

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并不存在绝对分明的划界标准。

库恩,划界的区分就在于是否在范式的指导下从事解难题的活动。

费耶阿本德,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科学研究方法,科学的发展常常需要非科学的精神活动来帮助。科学与非科学不可区分。

历史主义走向了极端。

4、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

认为传统科学方法论所设定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因为不可能存在一种普适的思想和中性的规则,科学方法论对某种理论的相关性是不可避免的。这一学派强调科学哲学研究与科学史的关联以及对各种专门学科多元化的哲学探讨。

关于科学划界问题的探讨不论是对于科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辨明科学在人类知识中恰当的位置和作用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二节科学认识的结构和过程

一、科学认识的结构

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具有一般认识的结构,即由认识主体、认识中介和认识客体三要素组成。但是,科学认识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认识活动,对其中各个要素又有特殊的规定。

1、科学认识主体

一般意义:“有目的、有意识的从事认识活动的人。”

-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规定

知识靠学习,经验靠积累。

合理的知识结构,宽广的知识面。

-方法和技能方面的规定

素质。记忆、观察、思维、检索、动手、操作

创造性思维能力。

-价值准则方面的规定

认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全身心投入。

献身的精神。

“能对某些客观事物做出价值判断,并认定需要加以研究的人,才会成为深入研究这类现象的认识主体。”

2、科学认识客体

一般意义:“进入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37)

-自身规定。

-与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密切关联:

需要:木、煤、油

可能:“月亮”、“电磁波”

3、科学认识中介

“科学研究中所使用的仪器和工具,符号和语言,以及操作、运算和推理规则。”

分析(与科学活动过程相联系):

-仪器和工具。感性中介,在获取科学事实中使用。“体外进化”

-符号和语言。科学抽象的结果,对感性认识成果的表述。

谈一下“科学符号”问题。“从自然语言符号系统到人工语言符号系统”

单义、无歧义。科学交流的共同语言。

-操作、运算和推理规则。逻辑思维,概念、判断和推理。

使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在思维中把认识成果固定下来,达到深刻。

在科学思维中重点谈。

——内在地包含着科学认识方法。

结论:

“科学认识就是科学认识主体在科学实践中运用科学认识中介与客体相互作用从而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4、科学认识的本质

“能动地反映客体”。“创造性的建构过程”

建构,不同于反映、摄影、复制,超越对象,把握对象本质。

不同的人建构同一对象,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

“发现的背后是建构”。

“科学认识系统是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复合而成的一种高层次复杂系统。只有在主体被社会提供的一定知识技能所武装并被一定的价值观念所驱使的情况下,只有在客体的自然属性与社会的需要相符合并在社会所提供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所触及的情况下,只有在社会所提供的仪器工具、语言符号、操作推理规则能使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成为现实的情况下,科学认识系统才能建立起来。”

二、科学知识的构成

静态结构: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

动态过程:获取科学事实、形成科学定律、提出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科学知识的基本要素。

1、科学事实

科学事实是科学研究的基础。要回答什么是科学事实,首先要区别客观事实和科学

事实这两个概念。

1)含义

客观事实:“是科学研究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它是自然界的客观物质过程,客体的自在状态,而不是知识本身。”

科学事实:“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指对客观事实的感知、描述和记录,作为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中。”

事实Ⅰ,客体与仪器相互作用结果的表征。数字、图像等;

事实Ⅱ,对观察和实验结果所做的陈述和判断。

事实Ⅰ:既与客体有关;与人所设置的认识条件有关

事实Ⅱ:与客体的本性、仪器的性能有关;与人用以描述事实的概念系统有关。

客观事件在仪器和符号系统中的表征。

相关因素:事件本身、测量系统、概念符号系统。

2)本质及特性

科学事实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客观事件在科学认识主体中的陈述和判断。

科学事实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形式是主观的。

客观事实不存在正确或错误,而经验事实是可错的。

并非所有的经验事实都是科学事实。作为科学事实应具备下列性质:

(1)科学事实是直接的单称陈述。

“铀具有放射性”、“氩具有化学惰性”—科学事实,

“金属具有导电性”、“所有的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不是科学事实。

(2)科学事实是可重复、可重现的。

为了尽可能排除对事实描述和判断中可能存在的谬误。

(3)科学事实应该比较精确、系统,全面地反映客观事实。

麦克尔逊-莫雷实验

3)作用

不仅是形成新概念、新理论的基础;

而且是对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进行评价的基本手段。

2、科学定律

1)含义

“人们对于自然现象之间的必然的、实质性的、不断重复着的关系的认识。”

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客观性,

“在自然科学中所表示的是某一类自然现象之间所具有的一般的、普遍的联系。”

科学认识形式:科学认识主体把握客体的映像;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全称命题。

2)类型

经验定律和理论定律

a 经验定律(经验概括、经验公式):“反映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某种联系,具有可描述性、直接实践性,与观察、实验直接相关,一般借助归纳法从科学事实中概括出来,通常可以用比较容易理解的或可观察的词项和语句加以表达。”

关于系统功能的规律,把对象当作黑箱,不问内部结构。

波义耳定律、自由落体定律、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B 理论定律:“对那些不可直接观察的实体和属性的规律的解释,通常用不可直接观察的理论词项或语句表达。”

对“黑箱”组成元素和内部结构解释,反映客体更深刻的本质,具有更大普遍性。

从经验定律到理论定律,描述到解释的认识深化过程。

3)特征

a、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

具有绝对真理的成分;对自然规律的反映又是近似的,真理性又是相对的。

B、简明性。

用科学符号和语言、尤其是数学符号和语言来表述。

4)作用

a、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

b、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

3、科学假说

1)含义

“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提出的假定性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2)构成

事实基础、背景理论、对现象本质的猜测、演绎出的预言和预见。

3)特点

a、科学性。

事实为依据、理论为前提,按事物自身内在逻辑提升和推断

不同于神话和幻想。

好假说,依据尽可能多的实验材料和经验事实、尽量可靠的科学知识基础创造。

注意:“概念问题”

b、猜测性。

相对于资料而言。经验事实不充分的情况下猜测。“想象和类比”,逻辑跳跃,结论超出了所要说明的证据或资料的范围,内容远远大于覆盖或所包含的资料。

包含假定性成分,未来可能被证伪而淘汰,也可能基本上被确证并经修正完善后成为理论。

较大猜测性、更大的创造性。

提出者需要充分发挥思维的想象力。

c、试探性。

尝试性的解决问题。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案之一,并非独一无二。

占有材料不同、看问题角度不同、知识结构不同、使用方法不同,对于同一问题,多种不同的假说,相互竞争,使问题逐渐得到解决,

竞争中的假说将会面临不同的前途。

4)方法论意义。

a、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的先导。

b、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法。

c、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

恩格斯:“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3、科学理论

1)含义

“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客观真理性的知识体系,是对某种自然现象本质的系统说明,是由科学概念、原理、定律、论证组成的知识体系。”

2)构成

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逻辑结论,即各种具体的规律和预见。

爱因斯坦:“理论物理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概念是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构成。”

严密的、前后一贯的逻辑体系。

3)功能

a、对其所研究的对象提供一个更为精确、深刻和全面的解释;

b、扩展知识。

4)特征

a、客观真理性。

“在一定的认识条件下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和反复的实践检验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把握”。

区别于科学假说的基本特征。

既有客观性、绝对性一面,又具有条件性、相对性一面。

b、逻辑完备性。

概念的体系,不是简单堆积,由概念作为要素构成的严密的逻辑体系,系统化了的知识。

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正确、论证严密,即合乎逻辑。

演绎的逻辑结构。

c、普遍性。

通过揭示某一领域的共同本质而普遍适用于该领域。

能对该领域复杂多样的现象做解释。

d、预见性。

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的合理性、理论的客观真理性以及普遍性的具体展开。

提供了进一步认识事物发展进程的可能,并使科学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和能动性。

依据对数学模型的逻辑推演。

总结: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以及科学理论作为构成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不可或

缺的组成部分,不可分割地、辩证地联系在一起。”

科学事实:科学知识体系的出发点,检验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依据,科学理论解释的对象;

科学定律:科学理论的逻辑基础;

科学假说:通过对经验事实的超越,为科学认识开辟了道路,从科学事实到科学理论的桥梁;

科学理论:上述认识形式和过程的结果,科学认识的新起点。

科学知识的四个方面,不是绝对、凝固的,是相对、发展的。

第三节科学价值与科学精神

一、科学价值

价值,关系范畴,主、客间关系,

马克思:“‘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满足他们的需要的外部关系中产生的”。它“表示物和人之间的自然关系,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

解释:

—价值衡量以人的需要为尺度,离开了人就无所谓价值;

—以客体的固有属性为基础,不以评价者的知识、情感和意志为转移。

科学价值:

科学,既能满足人认识世界的需要,又能满足人改造世界的需要。

前者:科学的内在价值(学术价值),

后者:科学的外在价值(社会价值)。

1、科学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1)科学的内在价值

“由于其对真理的追求而对人认识世界的需求的满足,这是一种对人的智力上的追求之满足。”

现实中,科学家对科学的内在价值的理解是多元的,既与科学家所追求的目标密切相关,也与一定时期科学共同体中流行的科学评价标准密切相关。

2)科学的外在价值

“指科学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或意义。”

分为正负两方面,通常被理解为积极的、正面的社会功能。

具体表现:

其一,物质价值,主要表现为对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的改善

其二,精神价值,即作为人类认识活动,其方法、思想及精神对人类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文化事业的影响。

2、科学的“价值中立说”与“价值负荷说”

人们在对科学的应用价值是否有好坏、善恶之分上,看法不同。

“价值中立说”和“价值负荷说”是两种典型看法。

1)科学价值中立说。

20世纪70年代前西方的科学价值观主流观点。

“科学知识与价值观念是互不相关的,即科学与价值无涉。”

是一种狭义的、伦理的价值中立说,仅仅是指科学本身无伦理善恶。

回顾一下其形成的历史:

休谟。区分两类命题:事实陈述,“是”;价值陈述,回答“应该”。两类命题不能互推。科学事实陈述,与价值无涉。

康德。人类理性法则划分为自然法则和道德法则,哲学分为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

“科学是关于事实的认识,本身不包含价值的成分,价值作为评价的标准在理论形成的过程中并不起作用。”

马克斯·韦伯。首次提出“价值中立”概念。

经验科学只能回答事实“是”怎么样,而不告诉人们“应当”怎么样。关于客观世界的经验知识的科学必须拒绝承担价值判断任务,以保持科学认识的客观性和中立性。

逻辑经验主义。科学,关乎事实;价值,关乎目的,

在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具有严格区别,科学是价值中立的。

评价:

合理性和积极意义:强调科学对客观真理的追求、力求保持科学知识的客观性。

局限性:忽视科学作为人类活动,必然内含一定目的并实现于人类社会活动背景中。

长期以来,科学价值中立的观点被许多科学家接受和坚持。

奥本海默:“良心—是道德的范畴。任何情况下都不是科学的范畴。科学、科学活动同道德观念没有任何相同之处。”

问题:

从强调科学知识的客观性走向将科学看作可以脱离社会约束的完全独立的“中性”

的事业时,有可能造成科学家对自己的社会责任的忽视,使科学发展迷失方向。

2)科学价值负荷说。

“科学本身以及科学的应用都无法回避价值的问题,甚至科学具有伦理意义。因此,科学本身就有善恶之分。”

科学究竟是“善”还是“恶”?认识上出现价值分裂。

历史:

“善”

从弗兰西斯·培根到马克思。

“恶”

二战后,深刻反思,追问:善?是恶?

卢梭:科学技术产生于游手好闲,反过来又培养游手好闲,科学是与奢侈并行的,并且“随着科学和艺术的完善,我们的灵魂腐化了……随着科学和艺术之光的增强,美德消失了。”

芒福德:“科学和技术的蓬勃发展和自动化的成就是一股力量,这股力量不可避免地损害人在社会和精神上的尊严,使人变得‘微不足道’,把人的财力、力气和荣誉交给机器。”

马尔库塞:科学本身就意味着人对自然的控制,而这种对自然的控制必然导致对人的

控制,科学使人失去了最宝贵的批判精神而成为“单向度的人”。

20世纪80年代,普特南:“价值事实”

事实与价值不可分,“每一个事实都有价值负载,而我们的每一个价值也都负载事实”。

对传统的实证主义批判,认为

“不仅科学知识体系中渗透着价值和价值判断,而且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在科学活动中也脱离不了价值判断。”

科学知识社会学。把科学知识看作社会建构的结果,科学活动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进行的社会事业,科学不可避免地会负载价值。

评价:

积极意义:把科学看作是事实判断与价值的统一,在哲学上深刻理解科学、在实践上使科学沿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幸福的方向发展。

局限性:如果把科学的社会应用的负面效应完全归咎于科学,势必导致“反科学”思潮。

二、科学精神

1、科学精神及其内涵

1)含义

“在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成果中通过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表现出科学独有的精神气质——科学精神。”

默顿:“科学的精神气质是指约束科学家的具有情感色彩的价值观和规范的综合体。这些规范以规定、禁止、偏好和许可的方式表达。它们借助制度性价值而合法化。这些通过戒律和儆戒传达、通过赞许而加强的必不可少的规范,在不同程度上被科学家内化了,因而形成了他的科学良知……尽管科学的精神气质并没有明文规定但可以从科学家得到的共识中找到,这些共识体现在科学家的习惯、无数讨论科学精神的著述以及他们对违反精神气质表示的义愤之中。”

2)构成

a、求真精神。力求获得与科学事实一致的认识结果追求的不是“有用的”知识,而是对对象尽可能真实而全面地描述与解释。。

b、理性精神。一方面指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坚持对自然界规律性的信念。另一方面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遵循有条理的、严格的、精确而完备的思维方式,所以科学理论往往以自洽的逻辑体系的形式展示着科学认识的结果。

c、有条理的怀疑精神。科学家对自己和别人的工作都应该采取怀疑态度(不是盲目的怀疑一切),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有条理的批判,即根据一定的逻辑标准和事实标准对科学的结论进行评价与检验

科学中的反权威主义。

d、创新精神。科学是对未知的发现。科学研究成果总应该是新颖的。

科学进步是与不断创新相关联的。

表现:在科学研究中对常规科学的大胆批判;

在新的经验事实面前独立思考并提出新的见解;

积极探索新奇,乐于接受新事物和新观点。

2、科学精神的文化意义

1)有利于人们养成客观公正的心智习惯。

皮尔逊:“科学人的首要目的在于在它的判断中消除自我,提出对每一个心智与对他自己同样为真的论据。事实的分类、对它们的关联和相对意义的认识是科学的功能,在这些事实上形成不受个人情感偏见的判断是我们将称之为科学的心智框架的特征。”

当然,科学人不必然是好公民,关键在于其是否将科学的心智框架带入其它领域中。

2)有助于人们形成诉诸理性的思考方式。

现代社会与前现代社会的区别往往在与前者在许多问题的把握中更具理性特征。而这种理性的特征与现代科学的理性精神是直接相关的,科学中诉诸逻辑和实证的精神气质影响了现代社会及个人理性的思考方式的形成。

3)有助于提升人们的民主意识。

科学研究中的民主体制、科学家有条理的怀疑精神、自由探索和多元思考以及平等争论的文化氛围,会对社会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范例,对公民的民主意识的觉醒提供帮助。科学与民主是一对双生子。

4)科学不断创新的精神同样是社会进步所必需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当今世界,创新已经成为一个民族能否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所在,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

关于创造性:

四种境界:

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顺理成章、自圆其说

虽有偏颇、不乏新意

人云己云、废话连篇。

孙正聿:

论文的五个档次

解释原则的创新(极少)

背景知识的转换(少量)

概念框架的构建(少量)

提问方式的更新(稍多)

逻辑关系的重组(大多数)

思考:

认识科学有哪几个视角?

科学有哪些特征?如何根据这些特征把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区分开?

科学认识系统由哪些要素组成?它们在科学认识中起什么作用?

科学知识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的内涵是什么?

如何理解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

谈谈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意义。

最新食品科学概论复习题

食品科学概论复习题 1、比较气力输送的三种方式以及各自的优缺点。 ①优点是从几堆或一堆物料中的数处同时吸取物料,,缺点是输送物料的距离和生产率受到限制,进入风机的空气必须认真除尘。 ②便于装设支岔管道,故可把物料送到几处,而且输送距离可较长,生产率较高,能方便发现漏气的地方,对空气要求不高,缺点就是难以从几处同时进料。 ③有点综合了吸引式和压送式的的优点,缺点是带粉尘的空气要通过风机,使工作条件变差,同时装置的结构复杂。 2、均质的三种作用方式。 剪切作用:液体通过均质头时由于摩擦作用使束流中央和束流外围产生很大的速度差,引起液滴间相互撕扯而致破碎。 撞击作用:由于往复塞泵的高压作用,使液流中的fat球和均质阀产生高速撞击作用,从而将料液中的fat球撞成细小的微粒。 空穴作用:当料液因high pressure作用高速流过均质阀缝隙处时,形成相当于high频震动的现象,在其缝隙处瞬间引起空穴现象,使脂肪球碎裂。 3、列举发生酶促褐变的原因 ①底物为酚类、黄酮类化合物和单宁物质 ②有活性的酚酶或者多酚氧化酶参与 ③铜做辅基

④氧气条件 4、列举四种引起食品质量变化的主要酶类及其作用。 多酚氧化酶:催化酚类物质氧化,形成褐色化合物。 脂肪氧化酶:催化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导致臭味和异味的产生 果胶甲脂酶:催化果胶中的半乳糖醛酸脂的脱脂作用,导致组织硬化 抗坏血酸氧化酶:催化抗坏血酸的氧化,导致营养素丢失 叶绿素酶:催化叶绿醇环从叶绿素中移去,导致绿色的丢失 5、 6、真空转鼓过滤机的过滤过程 吸浆区:工作时浸没在料浆的过滤板在毛细作用下结合真空压力表面吸附成一层滤饼,滤液通过滤板进分配阀至排液罐。 淋洗区:滤饼转出料浆斗后。对滤饼进行喷淋洗涤。 干燥区:滤饼继续在高真空力的作用下脱水。 卸料区:进人无真空的情况下刮刀自动卸料。 6、板框式压滤机的基本结构,以及其过滤过程和洗涤过程

经济研究与复杂性科学_苗东升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2010年第2期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总第193期) 经济研究 经济研究与复杂性科学 苗东升 摘要:本文讨论了经济研究与复杂性科学的互动关系,指出经济学前沿出现了把复杂性当复杂性对待的趋势,最后对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提出一些想法。关键词: 复杂性;经济研究;复杂性科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0)02-0030-07 收稿日期:2009- 11-22作者简介:苗东升,男,山西榆社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一、经济研究是培育复杂性 科学的温床之一 复杂性科学从孕育到产生的历史可以简单概述为: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开始孕育,历时40多年;1940年代开始把复杂性看成科学概念,意识到复杂性正在成为科学前沿的研究对象,提出一系列有助于理解和描述复杂性的概念、方法、观点;70至80年代之交初步形成复杂性科学。一切科学思想都来自社会实践, 复杂性科学亦然。经济是社会的基础,经济活动本质上属于复杂系统, 因而是培育复杂性科学思想的重要土壤。科学整体作为系统,从简单性科学这种历史形态演化为复杂性科学这种历史形态, 需要而且事实上经历着一系列观念和方法的转变。今天回头看去,这一进程中始终有来自经济研究的影响和推动。其表现是多方面的,我们仅就以下五点略加说明。 1.从物理到事理。简单性科学是广义的物 理学(自然科学),只研究物质关系和物质运动,不涉及人的因素起重要作用的事理现象。研究事理既要考虑物质关系和物质运动,也要考量人的情感、思想、决策、行为等因素,原则上属于复杂性范畴。科学转型演化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思想准备是从单纯的物质观转向同时承认事理观。这一转变始于20世纪初,人们试图把自然科学的方法应用于事理现象,主要是经营管理问题,逐步形成运筹学。运筹学遵循投入最小化、 收益最大化这一经济原则,用数学方法描述和处理有限资源分配、目标搜索、设备更新之类事理问题。列昂惕夫(1973)、康托罗维奇(1975)就是以运筹学的出色工作而获得经济学诺贝尔奖的。今天看来,运筹学能够有效解决的还是所谓硬系统、硬运筹、硬事理问题,原则上仍属于简单性科学。但它冲破单纯的物理观,开辟通向研究软系统、软运筹、软事理这类复杂性问题的道路,是经济对复杂性研究的重要影响。 3

安全科技概论

校园安全 摘要:以前总觉得父母总是过分纠结于我的安全问题,但是自从上了安全科论课之后我发现有些事故不是一定不会发生在身边的。之前在网上看过很多安全事故的视频剪辑,看的时候都觉得很好笑,笑一下就过去了,但现在见过那么多事例后我也会自己反省,如果事故发生了我会怎样做,怎样处理,生怕自己遇到这种事不会解决。 我们国家总是在灾难或事故发生后才会认真对待,开始预防。其实我觉得这样很不好,很多事情往往发生了就再也挽回不了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时刻保持安全意识。 关键词:校园安全安全意识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很多的安全事故,其中有不少就是发生在学生身上。我觉得,由于最近这些年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所以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安全教育还是很注重的,就像我的父母,每次出门或者很晚回家回宿舍的他们都会千叮咛万嘱咐的要注意安全,出门逛街尤其在步行街要看好手机钱包。但是,还是还是有很多学生丢了手机钱包,甚至会丢掉生命。我觉得根源就是对危险的认知还不够。 学校处在燕郊,来学校之前就在网上看到说这边有很多传销组织,所以到学校以来很少出学校逛。但不出学校也不意味着绝对的安全,最近发现很多的小偷,身边也有同学因为大意而丢掉手机、iPad的事。还有很多发生在宿舍里的安全事故,同宿舍的人由于一些个人纠纷而吵架打架甚至伤人的事在新闻报道上也有很多。我觉得作为大学生,我们现在几乎都是成年人,都应该有了辨识危险和安全的能力。可是还是有人发生了事故,或大或小,就是由于安全意识不足。有了足够的安全意识,才有可能远离事故。当然有些时候,只有安全意识也是不够的。几乎所有的安全事故都是发生在突然间,无法预料的时候。 就像2014年12月31日晚上上海外滩发生的踩踏事件。正值跨年活动,因许多人家在外地而举办的集体跨年活动,大家聚集在在上海外滩迎接新年,上海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东南角通往黄浦江观景平台的人行通道阶梯处底部有人失衡跌倒,继而引发了更多的摔倒、叠压,致使拥挤踩踏事件发生,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而其中伤亡最多的就是大学生。 还有2006年10月25日晚上,四川省巴中市一学校晚自习下课后,灯突然熄灭,楼道里一片漆黑,有学生怪叫“鬼来了”引起学生恐慌,大家争相往楼下跑,部分孩子被挤倒,被后面涌上来的学生踩踏,造成10名学生死亡,27名学生重伤。 踩踏事件发生后,国家高度重视,要求抓紧调查事件起因,深刻汲取教训。的确,人们在为遇难和受伤者祈福的同时,更应该认真反思,防止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现在想想,在

安全科学原理研究综述

安全科学原理研究综述 1安全科学原理研究的意义 每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基础科学原理。对于成熟的学科,其科学原理通常都基本形成了。但对于安全学科却很有必要和非常迫切开展基础性和系统性的安全科学原理研究,因为安全学科是以一门新兴综合交叉学科,安全科学原理形成是关系到安全学科能否被承认为独立的学科和拥有自己基础理论的学科的重大问题。因为目前安全科学原理还没有完全建立,国际上对安全学科是否为一门科学仍然存在着争议。 安全科学原理是安全活动或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和原则,是基于经验或理论归纳得出的安全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安全科学原理是为安全实践和事实所证明,反映安全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的论断,是人类安全活动的基本法则或方法论。安全科学原理是普适性的安全科学理论。 安全科学原理为安全科学发展和安全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方向引导,对安全科技工作实践具有指导性,是一切安全活动必须遵循的规律及基本原则。安全科学原理一般具有多个层次的功能和作用,可用于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事故致因、概括事故灾难规律、用于指导预防事故灾难、确保人安全健康等。安全科学原理是安全学科的理论支柱、是安全科学理论的核心、是安全科学创新的基因、是安全科学发展的灵魂、是事故预防与控制的钥匙、是构筑安全系统的指南。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一级学科,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安全学科被列为与理、工、文、管、法、医、人文等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但作为安全学科的理论基础——安全科学原理,目前却远不能满足作为该学科发展的需要,国际上也如此,例如,由国际劳工局主编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百科全书》(第四版)[1]共四卷105章,其中仅有第56章“事故预防”中的几个小节提及事故致因模型和事故预防原理,而事故预防原理仅仅是安全科学原理的一部分内容。 通过对安全科学原理本身及其发展开展基础、系统、深入的研究,可为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安全科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并使安全学科能够持续发展下去。 2安全科学原理研究的三条途径 从安全科学学的高度,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并经过系统梳理和归

安全科技概论结课论文-煤矿生产安全问题

煤矿生产安全 【摘要】:在我国的能源工业中,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70%左右,预计到2050年还将占50%以上。因此,煤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煤炭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加强安全生产,确保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我国95%的煤矿开采是地下作业。煤矿事故占工矿企业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的72.8%至89.6%(2002-2005年);煤矿企业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中,瓦斯事故占死亡人数的71%。煤矿所面临的重大灾害事故是相当严峻的,造成的损失是极其惨重的。由于煤矿事故多,死亡人数多,造成了我国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特别是煤矿重大及特大瓦斯(煤尘)灾害事故的频发,不但造成国家财产和公民生命的巨大损失,而且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声誉。 目前国内大多数煤矿事故原因的研究方向是从煤矿事故的某个侧面或是某些原因来研究,没有系统地,全面地去研究分析.本课题主要是收集大量的有关煤矿安全事故的资料,收集媒体,政府,社会人士对煤矿事故的评说,结合煤矿自身安全状况,得出一个比较客观和合理的结论,从而为减少煤矿事故提出建议。 【关键词】: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经济法律 1 引言 1.1 课题提出背景从2006年至2010年10月19日,全国共发生了15起死亡人数在30人或以上的煤矿事故,其中最大一起发生在2009年11月黑龙江龙煤集团鹤岗分公司新兴煤矿。事故发生时全矿井下作业人员528人,108人遇难。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目前煤炭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三十五,但死亡率却占全球煤矿的百分之八十. 2003年世界煤炭产量约50亿吨,煤矿事故死亡总数约8000人.当年我国的煤炭产量约占全球的35%,事故死亡人数则占近80%.2003年我国煤矿平均每人每年产煤321吨,全员效率仅为美国的 2.2%,南非的8.1%;而百万吨死亡率则是美国的200倍,南非的30倍.2004年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即使控制在 3.1,但与世界上先进产煤国家相比,差距仍然不小.美国2004年产煤10亿吨,仅死亡27人,美国已经连续3年煤矿死亡人数在30人以内.中国是世界产煤大国,去年煤炭产量约十九亿吨,远远超过美国,俄罗斯等国.按理较为发达的产业,其安全技术也应比较先进.然而在中国情况却并非如此,中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是世界上主要采煤国家死亡总人数的4倍,去年,中国煤矿事故夺去了六千多人的生命,制造了六千多个家庭悲剧,为国家和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 1.2 频繁的煤矿事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煤矿作为一个高危行业,由于生产环境的特殊性,条件多变性和不可知性,发生事故的机率较高,安全工作历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关注安全,珍惜生命,追求企业的本质安全已成为广大职工的迫切愿望.我煤矿灾害事故的消极影响远远超过了经济范畴,每发生一起事故,都会引起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使煤矿企业形象受到巨大损害,企业市场亲和力受到削弱,严重的影响了煤炭企业后续发展的动力.我国严峻的安全生产问题还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和严重的环境危害,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电视,报纸和网络等新闻媒体对煤矿灾害事故进行深入的报道,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另外,我国严峻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形象和对外贸易.再者,煤矿高伤亡率也对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第5卷第4期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Vol .5No .42008年12月  COM P LEX SYSTE M S AND COM P LEX I TY SC I E NCE Dec .2008文章编号:1672-3813(2008)04-0021-08 收稿日期:2008-10-10 基金项目:国家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2006CB7055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744003,10635040,10532060,10472116);中国科学院院长基金 特别支持项目计划《复杂网络的结构与功能及动力学性质研究》;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60358065) 作者简介:汪秉宏(1944-),男,江西婺源人,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系统理论、复杂性科学、统计 物理、计算物理和非线性动力学。 当前复杂系统研究的几个方向 汪秉宏1,2,周 涛 1,3,王文旭4,杨会杰2,5,刘建国1,3,赵 明1,6,殷传洋7,韩筱璞1,谢彦波 1(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理论物理研究所复杂系统研究组,合肥230026; 2.上海系统科学研究院及上海理工大学复杂适应系统研究所,上海200093; 3.瑞士弗里堡大学物理系,瑞士弗里堡CH -1700;4.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电子工程系,美国亚利桑那州85287-5706; 5.新加坡国立大学物理系,新加坡119077; 6.香港浸会大学物理系,香港; 7.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210044) 摘要: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被誉为21世纪的科学,是吸引跨学科广泛注意的新 型交叉科学。简要概述了复杂系统研究的几个重要方向,包括网络同步、网络交通 流、新一代信息网络的结构和动力学、演化合作博弈、生物网络复杂性、人类动力学 和信息物理学。 关键词:复杂系统;复杂性科学;复杂网络;人类动力学;信息物理学 中图分类号:N94文献标识码:A Severa l D i recti on s i n Co m plex Syste m Research WANG B ing 2hong 1,2,Z HOU Tao 1,3,WANG W en 2xu 4,Y ANG Hui 2jie 2,5,L IU J ian 2guo 1,3,ZHAO M ing 1,6,YIN Chuan 2yang 7,HAN Xiao 2pu 1,X IE Yan 2bo 1(1.Depart m ent of Modern Physics,I nstitute of Theoretical Physics and Gr oup of Comp lex Syste m,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of China,Hefei 230026,China; 2.I nstitute of Comp lex Adap tive Syste m s,Shanghai Acade my of Syste m Science and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 or Science and Technol ogy,Shanghai 200093,China; 3.Depart m ent of Physics,University of Fribourg,Fribourg CH -1700,S witzerland; 4.Depart m ent of Electr onic Engineering,A rizona State University,A rizona 85287-5706,US A; 5.Depart m ent of Physics,Nati 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119077,Singapore; 6.Depart m ent of Physics,Hong Kong Bap tist University,Hong Kong,China; 7.Nanjing University of I nfor mati on Science and Technol ogy,Nanjing 210044,China ) Abstract:A s the 21st 2century ’s science,the comp lexity science is attracting wide attenti on fr om the sci 2 entific community .I n this paper,we highlight s ome relevant key issues,including net w ork 2based syn 2 chr onizati on,traffic dyna m ics on net w orks,structure and evoluti on of inf or mati on net w orks in the next generati on,ev oluti onary cooperating ga me,comp lexity of bi ol ogical net w orks,human dyna m ics and inf o 2 physics .

内河航道中交通流理论应用初探

内河航道中交通流理论应用初探 徐婷婷 河海大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系,江苏南京(210098) E-mail:tingting_qq_0@https://www.360docs.net/doc/7b13627521.html, 摘要:随着内河航道的不断发展,研究船舶交通流基本理论,并用其指导内河船舶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尝试性地借鉴了道路交通流理论,对船舶交通流理论作了一些探讨和研究。本文着重描述了船舶流量、船舶交通密度、行程速度三个重要的船舶交通流理论参数同时分析了它们的相互间关系并给出了相关的基本经验公式。 关键词:船舶交通流船舶交通密度行程速度 1. 交通流理论概述 交通流理论是交通工程学的基础理论,广泛地应用于交通运输工程学的各个领域。交通流理论是研究交通流变化规律的方法体系,是一门边缘科学。它通过分析的方法来阐述交通现象及其机理,探讨交通流各参数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从而为交通规划、交通控制、道路设计、以及智能运输系统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交通流量模型的发展是伴随着汽车工业和交通需求的迅速增长而发展起来的。上世纪30年代,J.P.Kinzer 首次将泊松分布应用于交通流;50年代初,L.A.Pipes 首次提出交通跟驰模型;1955年,M.J.Lighthill, J.B.Whitham 以及P.I.Richards各自独立的提出了交通流流体力学模型,简称为LWR模型。20世纪70年代,H.J.Payne提出了交通流动量方程和连续性方程构成的交通流动力学高阶模型;与此同时,著名的物理学家I.Prigogine和R.Herman运用气体动力理论提出了交通流气体动力论模型。在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推动下,K.Nagel和M.Schreckenberg提出了一维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简称NS模型;O.Biham,A.A.Middleton和D.Levine提出了二维的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简称BML模型。综上介绍了基于连续性描述的流体力学交通流模型,基于概率统计描述的气体动力论模型、基于微观离散描述的跟驰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三类交通流模型。这三类模型从物理的角度来看,可分别认为是宏观模型、介观模型和微观模型[1]。宏观的流体力学模型便于直观上把握交通流的整体特性,在简化的情况下容易得出解析解,给出交通流的基本行为,这也是迄今仍然运用的最广泛的交通流模型。交通流在公路上应用相当完善和广泛,各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现在公路交通流理论还在进一步发展;交通流也逐渐应用到海域上,使海域得到了科学化管理;令人遗憾的是交通流理论还未在内河中得到应用,随着内河航道的不断发展,丰富船舶流基本理论,并用其指导内河船舶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就目前而言,船舶交通流的研究还是要借鉴道路交通流研究而进行的,本文尝试性地对船舶交通流作了一些探讨和研究。 2. 船舶交通流理论参数及其特性[4~6] 船舶运输流指在一定水路航段上,按照给定方向运行的船舶总体或大量船舶,简称船舶流,是交通流的一种。船舶流在航道上的流动类似于液体,因此可以利用液体的数学模型,经过修正后来描述船舶交通[2~4]。船舶流具有系统的基本特征,单个船舶无法成为船舶流,船舶交通量(在单位时间里通过水路网点的船舶数量)、行程速度(船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和传播交通密度(在单位水路长度上通过的船舶数量)构成了船舶流常用的三个表征物理量。 2.1 船舶交通量

安全科技概论复习资料

安全科技概论(作业) 1.论叙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 (1)引言“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是我国安全生产的既定方针。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安全、关爱生命,切实把安全生产工作抓细抓实抓好。党中央提出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用科学发展观和“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推动全国安全生产工作。我们的发展,既然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那么关注安全、关爱生命,就应该当作当前和今后的头等大事来抓。 (2).十分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 近年来,我国安全生产领域每年发生各类事故约100万起,死亡人数超过13万人,受伤人数达70余万人,造成各类事故死亡的有交通运输、煤矿、非煤矿山、消防火灾、危险化学品、烟花爆作、海洋石油等等领域, 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预计2500亿元。沸沸扬扬的伊拉克战争中,在2005年,美军和伊拉克老百姓一共死亡5000多人,在三年多的伊拉克战争中, 美军和伊拉克老百姓一共死亡2万多人, 伤残20万多人。在中国安全生产领域每年死亡人数是整个伊拉克战争三年多死亡人数的数倍。中国安全生产领域的死亡总数和死亡率均居世界第一。 (3).我国安全生产的最大隐患究竟在哪里?在我国安全生产领域其中,交通事故, 在我们中国每年平均葬身滚滚车轮超过10万人,伤残的人数达40多万。。因此,交通事故, 车祸死亡已成为中国居民意外伤害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是我国安全生产的最大隐患,并且交通事故总数每年以10 % 的速度上升。中国拥有全世界1.9%的汽车,引发的交通死亡事故却占了全球的15 %。中国一年内在人、车、路三者的矛盾冲突中丧生的人数超过10万,成为交通事故多发国家。 通过上面公开的统计数字表明;影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最最严重的是道路交通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的死伤人数比其他任何领域死伤人数都多,道路交通事故的死伤人数超过了全国其他各种生产事故的非正常死亡人数的总和, 道路交通事故的死伤人数占全国各种生产事故的非正常死亡人数总和的四分之三。为此,如果不把道路交通事故的死伤人数降下来,那么,全国各种生产事故的非正常死亡的总人数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2 .(1)事故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事故的发生是完全具有客观规律性的。通过人们长期的研究和分析,安全专业人员已总结出了很多事故理论,如事故致因理论、事故模型、事故统计学规律

1科研概述

篇首语 科技挑战当代青年,青年主宰未来科技。当代大学生正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知识和才能去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富强。 学术是广医永远高扬的旗帜。走进广医的校园,你更会被广医学子积极向上 的蓬勃朝气所激励,继承和发扬广医南山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 优良学风,在任何情况下,始终成为新世纪所有广医人的共同理想和努力方向。 广州医科大学的“科研立项”已经走过了她的数个春秋。新一届的广医学子 更是对科研充满激情。为此,广州医科学院团委学生会特编写此参赛手册,以使 广大师生更多地了解“科研立项”,积极参与到“科研立项”竞赛中来,确保参 赛、评审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什么是科研?如何参加科研?科研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力?你希望在这场高 水平的竞赛中完善自我,迎接挑战吗?那么,让我们一起翻开这本小册子吧…… 第一部分:科研概述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商品化产业化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进步和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这些都给处于改革攻坚阶段的中国带来巨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同时,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在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直接面对全球技术、信息和资本市场的竞争。因此,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培养广大青年的创新、创业意识,造就一代符合未来挑战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 (一)科研的定义 科学研究指系统地收集和评价信息探索的过程,目的在于认识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本质及其规律,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答案分为两大类型:基础研究中的抽象的答案,应用研究中的具体答案. 科学研究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探索自然界客观规律性的一种特殊的认识与实践活动.科学研究要通过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来的丰富事实材料分析,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 (二)科研的分类 A、科技论文 B、发明制作 C、社科类调查报告 D、学术论文

《高分子科学概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分子科学概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聚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基本理论 1、高分子链有哪三种不同的几何形态?分别各举一例 线型(HDPE)、支链型(LDPE)和交联型(硫化橡胶、固化的环氧树脂)。 2、比较高分子与小分子在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上的差异 小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一般在1000以下,高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一般在104~106;小分子有确定的相对分子质量,高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具有多分散性,是由一系列相对分子质量不等的同系物组成的混合物,通常用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和分散系数来表示。 3、什么是聚集态结构?按有序性不同,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主要分为哪三种?典型的结晶性(或非结晶性)聚合物有哪些(至少6例)?什么是高分子合金? 高分子链与链之间的排列或堆砌结构。按有序性不同,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主要分为晶态、非晶态和取向态。 典型的结晶性聚合物有:聚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甲醛、尼龙6、尼龙66、聚四氟乙烯等。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聚合物混合在一起得到的多组分聚合物体系,称共混聚合物,又称“高分子合金”。 4、聚合物的主要性能包括哪些方面的性能?(至少六种)表征聚合物力学性能和电学的指标主要有哪些? 力学性能、电性能、热性能、耐化学介质性、耐老化性、加工性能、溶液性质、燃烧性质等。 表征力学性能的指标主要有: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弹性模量、硬度、冲击强度等。 表征电学性能的指标主要有:介电常数、介电损耗、介电强度、表面电阻、体积电阻率。 5、什么是玻璃化(转变)温度?什么是熔融指数? 玻璃化温度:是非晶态聚合物的玻璃态与高弹态之间的热转变温度,是链段运动状态由冻结到解冻的转变温度。室温下用作塑料的聚合物,其玻璃化温度高于室温;玻璃化温度是塑料使用的上限温度。室温下用作橡胶的聚合物,其玻璃化温度低于室温,玻璃化温度是其使用的下限温度。 熔融指数:在一定温度下,熔融状态的聚合物在一定负荷下,十分钟内从规定直径和长度的标准毛细管中流出的重量(克数),单位g/10min。 6、线型聚合物溶解过程的两个阶段是什么?聚合物溶剂的选择原则有哪些? 线型聚合物溶解过程的两个阶段是:溶胀、溶解。 相似相溶与极性相近原则;溶剂化原则;溶度参数相近原则;选择聚合物的溶剂时,除了使用单一溶剂外,还可以使用混合溶剂。 7、什么是聚电介质?它有哪些重要应用? 在侧链中有许多可电离的离子性基团的高分子称为聚电解质。絮凝剂、吸水性树脂、增稠剂、分散剂、泥浆处理剂等。 聚合物合成技术的基本知识 8、聚合物的生产过程,通常包括哪几个部分? 原料准备(单体精制、催化剂配制)、聚合、分离、回收(单体、溶剂)、后处理(干燥、造粒)。

系统论超越了还原论,复杂性理论又超越了系统论的三个梯级详细概述

系统论超越了还原论,复杂性理论又超越了系统论的三个梯级详细概述 摘要:莫兰认为系统论超越了还原论,复杂性理论又超越了系统论,它们代表着科学方法论依次达到的三个梯级。 复杂性研究从20世纪末叶兴起,目前在国内外已成为许多学科领域内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它涉及又一个新型的跨学科的方法论。虽然人们对“复杂性”概念还缺乏严格一致的定义,但大家都意识到复杂性方法是为弥补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经典科学的简化方法的不足而产生的。下面我结合分析国际上复杂性研究的主流的三个阶段或流派的学说的内容来探讨一下复杂性方法的基本内涵。 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是当代系统地提出复杂性方法的第一人,他追求在人类思想领域里实现一个关于“复杂性范式”的革命。他的复杂性方法主要是用“多样性统一”的概念模式来纠正经典科学的还原论的认识方法,用关于世界基本性质是有序性和无序性统一的观念来批判机械决定论,提出把认识对象加以背景化来反对在封闭系统中追求完满认识,主张整体和部分共同决定系统来修正传统系统观的单纯整体性原则,等等。莫兰提出复杂性思想的标志时间可以定在他发表《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一书的1973年。1979年,比利时著名科学家普利高津首次提出了“复杂性科学”的概念。普利高津实质上是把复杂性科学作为经典科学的对立物和超越者提出来的。他说:“在经典物理学中,基本的过程被认为是决定论的和可逆的。”(普里戈金、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42页)而今天,“物理科学正在从决定论的可逆过程走向随机的和不可逆的过程。”(同上书,第224页)普利高津紧紧抓住的核心问题就是经典物理学在它的静态的、简化的研究方式中从不考虑“时间”这个参量的作用和无视自然变化的“历史”性。他所提出的关于复杂性的理论就是不可逆过程的物理学的理论,主要是揭示物质进化机制的耗散结构理论。普利高津说这个理论研究了物理、化学中的“导致复杂过程的自组织现象”。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普利高津所说的“复杂性”意味着不可逆的进化的物理过程所包含的那些现象的总体:在热力学分岔点出现的多种发展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动态有序结构的不断

基于安全科学理论认识安全文化(标准版)

Advocating a safety culture is to make human life and work safer and healthier under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condition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基于安全科学理论认识安全文化 (标准版)

基于安全科学理论认识安全文化(标准版)导语:倡导安全文化的目的是在现有的技术和管理条件下,使人类生活、工作地更加安全和健康。而安全和健康的实现离不开人们对安全健康的珍惜与重视,并使自己的一举一动,符合安全健康的行为规范要求。 1.基于历史学的认识 17世纪前,人类安全的认识论是宿命论的,方法论是被动承受型的,这是人类古代安全文化的特征;17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人类的安全认识论提高到经验论水平,方法论有了“事后弥补”的特征。这种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无意识变为有意识,不能说不是一种进步;20世纪初至50年代,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安全认识论进入了系统论阶段,从而在方法论上能够推行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综合型对策,进入了近代的安全文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的高技术的不断应用,如宇航技术、核技术的利用,信息化社会的出现,人类的安全认识论进入了本质论阶段,超前预防型成为现代安全文化的主要特征,这种高技术领域的安全思想和方法论推进了传统产业和技术领域的安全手段和对策的进步。 因此可以说,预防为主是安全史学总结出的最基本的安全生产策略和方法。

环境科学概论第六章学习辅导材料(1)

《环境科学概论》第六章环境污染及防治技术学习辅导材料 一、内容提要 1、环境污染及形成 (1)环境污染 ?是指有害的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发生扩散、迁移、转化,使生 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污染源 ?污染源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的发生源,通常是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 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的总称。 ?按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可把污染源分为天然污染源、人为污染源 ?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自行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 如正在喷发的火山。 ?人为污染源——是指人类社会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是环境保护研究和控制 的主要对象。 ?污染源按环境污染的主要对象(受体),可分为大气污染源、水体污染源、土 壤污染源以及生物污染源等。 ?按向环境排故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方式,污染源可分为点污染源、线污染源和 面污染源(合称为非点污染源)。 ?按照人类社会活动功能,污染源可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 污染源、生活污染源。 (3)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污染物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所引 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是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运动形式之一。 ?污染物迁移的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2、大气污染及防治技术 (1)大气污染效应 ?由于大气污染的作用,可以使某个或多个环境要素发生变化,使生态环境受

到冲击或失去平衡,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这种因大气污染而引起环境变化的现象,称为大气污染效应。 (2)空气主要污染物 ?颗粒物质、硫化物、碳氧化物、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 (3)颗粒物质 ?颗粒物质——是指除气体之外的包含于大气中的物质,包括各种各样的固 体、液体和气溶胶。 ?按粒径的差异,可以分为降尘和飘尘两种。 ?降尘——指粒径大于 10mm,在重力作用下可以降落的颗较状物质。 ?飘尘——指粒径小于 10mm的煤烟、烟气和雾在内的颗粒状物质。 (4)硫化物 ?硫常以二氧化硫和硫化氢的形态进入大气,也有一部分以亚硫酸及硫酸(盐) 微粒形式进入大气。 ?SO2的存在会造成酸雨、光化学烟雾,使大气的能见度大大降低。 两种物质。 (5)碳氧化物——主要有CO和CO 2 (6)氮氧化合物 ?氮氧化合物的种类较多,N2O 、NO、 NO2、 N2O4、 N2O3、 N2O4、N2O5等,主要 是NO和NO ,它们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物。 2 (7)碳氢化合物 ?碳氢化合物是由烷烃、烯烃和芳烃等复杂多样的物质组成。 ?燃油的机动车亦是主要的碳氢化合物污染源。 ?碳氢化合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 (8)造成大气污染因素 ?城市空气有限的稀释作用 ?污染物协合相互作用——协合相互作用现象:当两种和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 作用并产生比一个它们单独作用之和大得多的作用。涉及到污染物的协和效应的例如:光化学烟雾、细粒、吸烟。 ?广泛效应——大气污染己不仅仅是一种城市现象,现今己形成一个较广泛的 影响,如酸雨。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考试说明

03164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考试说明 一、本课程使用教材、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使用的教材为《环境科学概论》,杨志峰,刘静玲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参考书:《环境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修订版,刘培桐编著。 二、本课程的试卷题型结构及试题难易度 1.试卷题型结构表 课程代号03163 课程名称环境科学概论 题型单选题填空题改错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应用题合计每题分值 1 1 2 3 5 10 ※题数20 10 5 5 5 2 47 合计分值20 10 10 15 25 20 100 2.试卷按识记、理解、掌握、综合应用四个认知层次命制试题,四个认知层次在试卷中所占 的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0%、理解占30%、掌握30%、综合应用占20%。 3.试卷难易度大致分为“容易、中等偏易、中等偏难、难”。根据课程的特点,每份试卷中不 同难易试题所占的分数比例大致依次为容易占30分、中等偏易占30分、中等偏难占20分、难占20分。 三、各章内容分数的大致分布 章次内容平均分值 第1章绪论10 第2章自然环境 6 第3章人工环境7 第4章人类活动与环境8 第5章全球环境变化10 第6章环境伦理10 第7章环境地学7 第8章环境生态 4 第12章环境监测 5 第13章环境评价 4 第14章环境规划 4 第15章环境污染控制 4

第16章环境政策与法规 3 第17章流域环境管理 3 第18章城市环境管理与实践 3 第19章工业环境管理与生态工业 4 第20章农业环境管理与实践 4 第21章环境教育 4 四、各章内容的重、难点 章次重点难点 第1章环境,环境的特性无难点 第2章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大地女神(Gaia)假说第3章各种人工环境的特点城市环境功能理解 第4章资源危机,环境问题实质,生态平衡,生态破坏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关 系 第5章全球变暖、臭氧层耗竭,酸雨、视听系统退化,环 境安全 环境变化的机理第6章环境伦理观的演变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几种发展模式 第7章人类-地球复合系统的类型及特性、人文干扰影响各圈层的相互作用 第8章生态系统的特性、演替,干扰的种类及影响生态系统价值评估 第12章环境监测的分类,环境监测的特点,环境监测指标环境监测技术愈发案第13章环境评价的原则、方法评价的程序 第14章环境规划的原则、内容和作用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第15章环境污染控制类型,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对策无难点 第16章环境政策的基本原则,环境法的作用,环境标准无难点 第17章流域环境问题,流域环境管理的原则及方法无难点 第18章城市环境管理特性及发展,城市发展与城市问题无难点 第19章工业环境污染的特点及防治, 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生态工业及生态工业园 区 第20章农业环境问题,农业环境管理,生态农业, 现代集约可持续农业无难点 第21章环境教育的意义和目标,环境素质与环境行为无难点

环境化学考研要点分析

2011考研复习重难点知识全攻略(环境化学) 万学海文 近年来,随着各种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环保问题成为21世纪全球的焦点。世界各国均把环保作为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也不例外。国家已经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环保产业也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的引导下,环保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推广的力度不断加大。因此,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将来的热门与重点学科,吸引了众多的考研学生的目光。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不是国家规定的统考专业,因此考生在复习时感觉无从下手,如何才能对症下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们万学海文教研中心经过悉心的研究,发现,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试卷也有规律可循。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各高校自主命题,参考书参差不齐,从研究中我们发现,主要的考试科目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化学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等科目,而主要的高频参考书目有《环境化学》(戴树桂主编)、《水污染控制工程》(高廷耀编著)、《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郝吉明等编著)、《环境工程学(第二版)》(蒋展鹏)、《环境管理学》(叶文虎主编)、《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二版)》(周群英、高廷耀)、《环境微生物学》(王家玲等)、《环境生物学》(孔繁翔主编)、《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环境科学概论》(杨志峰、刘静玲等)等书目。 下面我就将分析一下环境化学的通用核心知识点: 第一章:环境化学;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的类别;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污染物;氮氧化物的转化;光化学烟雾;大气污染数学模式 第三章:天然水的分类;天然水的性质和组成;水环境化学;水中营养元素及水体富营养化;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天然水中污染物的存在方式及治理;氧化还原平衡;氧平衡模型;有机毒物的环境行为;膜化学原理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第四章: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土壤酸碱性;土壤吸附性;土壤的污染;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主要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累和迁移转化 第五章:耗氧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第六章:有机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第七章:受污染环境的修复 通过真题分析,我们发现历年的题目均针对以上各章节的重要知识点进行不同侧重点、不同深度、不同题型、不同分值的考查,如西南大学2007年的试题分别对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物的类别、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简介、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大气的主要污染物、光化学烟雾、水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有机毒物的环境行为、土壤酸碱性、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等知识点进行了名词解释、填空题、名词辨析、中英互译、简答题等题型的考查,因此希望各位考生能够认真学习和掌握。

安全科技概论

《浅析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几个问题》 摘要 煤矿安全一直是我国安全生产的重要方面。它不仅关系着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的重要方面,也与很多人的性命息息相关,是一个性命攸关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业水平的进步,对煤炭需求量的增大。然而我国煤矿事故频发,为此我从瓦斯,通风,粉尘,“三违”问题四个方面简单做了一下关于煤炭生产安全探究,结合我国《煤炭安全规程》的规定,部分案例和数据调查希望能使大家对煤矿安全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提出了部分建议尤其是“三违”问题方面。 关键词:瓦斯;通风;粉尘与尘肺病;“三违”问题 煤矿安全是我国安全生产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一方面煤炭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生产与生活。另一方面煤矿的安全影响着数以万计的矿工的生命,稍一不慎就可能让很多家庭失去所有。我国是一个产煤大国,煤炭资源丰富,各地的开采率比较高。然而正是着样使得小煤矿遍地开花,煤矿安全情况也不容乐观,煤炭事故频发。下面有一组数据记录了我国的煤炭事故发生率。 据公布数字显示,2011年,全国共发生煤炭事故2384起,死亡6087人。2002年,全国共发生煤炭事故3112起,死亡6528人。2003年,全国共发生煤炭事故4143起,死亡6424人。2004年,全国共发生煤矿事故3853起,死亡6027人。 另据报道,2003年全世界产煤约50亿;死亡人数8000人左右。中国煤炭产量16.6亿,占33.2%,而死亡人数6434人占80.4%。每百万吨死亡率为3.96,而美国是0.039,印度是0.42,俄罗斯是0.34,南非是0.13,中等发达国家一般是0.4。 纵观这些煤炭事故,触目惊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煤矿生产的不安全,我们做以下简要分析。 一、瓦斯 我国《煤炭生产安全规程》对通风有如下规定: 第一百三十五条矿井总回风巷或一翼回风巷中瓦斯或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75%时,必须立即查明原因,进行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