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 有线广播电视网实施细则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 有线广播电视网实施细则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 有线广播电视网实施细则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有线广播电视网实施细则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二〇一一年七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一条编写目的 (1)

第二条适用范围...................................................... (1)

第三条分级保障原则 (1)

第四条电视节目分类 (2)

第二章前端配置要求 (2)

第一节供配电系统 (2)

第五条外部电源 (2)

第六条供配电 (2)

第二节信号源系统 (3)

第七条前端信号源接收 (3)

第八条卫星接收安全监控系统 (3)

第三节数字前端播出系统 (3)

第九条编码系统 (3)

第十条复用、加扰系统 (4)

第十一条调制器 (4)

第十二条传输适配器 (4)

第十三条SI生成子系统 (4)

第四节模拟前端播出系统 (4)

第十四条视音分 (4)

第十五条模拟调制器 (4)

第五节自台监测系统 (4)

第十六条播出信号监测 (4)

第十七条设备运行监控 (5)

第十八条电力和环境监控 (5)

第六节机房环境 (5)

第十九条机房环境 (5)

第二十条机房安全防范 (6)

第二十一条通讯设施 (6)

第七节维护器材 (6)

第二十二条备品备件 (6)

第二十三条维护工具 (6)

第八节灾备与应急播出 (7)

第二十四条灾备与应急播出 (7)

第三章有线分配网配置要求 (7)

第一节分前端 (7)

第二十五条外部电源 (7)

第二十六条供配电 (7)

第二十七条设备配置 (8)

第二十八条监听监看 (8)

第二十九条机房环境 (8)

第二节光、电缆传输系统 (8)

第三十条前端至下级前端、分前端的信号分发系统 (8)

第三十一条前端、分前端至光节点的信号分配 (9)

第三十二条光缆敷设 (9)

第三十三条网络监控 (9)

第三十四条分配网的安全措施 (9)

第三节维护器材 (10)

第三十五条备品备件 (10)

第三十六条维护工具 (10)

第四章 MMDS系统 (10)

第三十七条外部电源 (10)

第三十八条供配电 (11)

第三十九条设备配置 (11)

第四十条天馈系统 (11)

第四十一条监听监看 (11)

第四十二条机房环境 (11)

第四十三条维护工具 (11)

第五章运维与技术管理 (11)

第一节运行管理 (11)

第四十四条运行指标 (11)

第四十五条技术指标 (11)

第四十六条规章制度 (12)

第四十七条运行流程 (13)

第二节维护管理 (13)

第四十八条维护质量要求 (13)

第四十九条维护计划 (13)

第五十条维护操作规程 (14)

第五十一条维护分工、分界 (14)

第五十二条抢修管理 (14)

第五十三条备件管理 (14)

第五十四条代维管理 (14)

第三节技术管理 (15)

第五十五条技术改造与网络优化 (15)

第五十六条设施保护 (15)

第五十七条试播期管理 (15)

第五十八条临时停传管理 (15)

第五十九条运行变更管理 (16)

第六十条施工管理 (16)

第六十一条应急预案 (17)

第六十二条重要保障期 (17)

第六十三条事故管理 (17)

第六十四条报表管理 (18)

第六十五条技术资料 (18)

第六十六条运维分析 (18)

第六十七条技术安全 (18)

第六十八条检查考核 (19)

第六十九条风险评估 (19)

第七十条人员要求及培训 (19)

第四节信息安全管理 (20)

第七十一条信息系统等级保护 (20)

第七十二条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20)

第七十三条安全防护措施 (20)

第七十四条数据安全 (20)

第七十五条监控与响应 (20)

第六章附则 (21)

第七十六条本实施细则下列用语的含义 (21)

第七十七条规范性引用文件 (22)

第七十八条本实施细则由广电总局科技司负责解释 (22)

第七十九条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2)

附表1: 数字有线广播电视网测试项目和周期 (23)

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规范有线广播电视网安全播出管理工作,根据《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制订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有线广播电视网的技术系统配置及运行、维护、技术管理工作。

本实施细则所称有线广播电视网指用电缆、光缆、多路微波或其组合来传输、分配和交换声音、图像及数据信号的,为终端用户提供广播电视服务的信息系统。有线广播电视网由前端和有线分配网组成,其中,有线分配网包括分前端、光电缆传输系统等。考虑到多路微波系统(以下简称MMDS系统)目前的应用情况,本实施细则对其配置要求进行了规定。

第三条根据覆盖用户规模,前端安全播出保障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分前端安全播出保障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一级为最高保障等级。保障等级越高,对技术系统配置、运行维护、预防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方面的保障要求越高。有条件的有线广播电视网运营单位应提升安全播出保障等级。

(一)前端分级。省级、省会市、计划单列市,或覆盖用户规模在100万户以上的有线电视前端应达到一级保障要求,覆盖用户规模在10万户以上,100万户以下的有线电视前端应达到二级保障要求,覆盖用户规模不足10万户的有线电视前端应达到三级保障要求;

(二)分前端分级。覆盖用户8万户以上的有线电视分前端应达到分前端一级保障要求,覆盖用户不足8万户的有线电视分前端应达到分前端二级保障要求;

(三)以下将“三级保障前端”、“二级保障前端”、“一级保障前端”分别简写为三级、二级、一级。

第四条按照安全播出影响程度,有线广播电视网传输的节目分为以下三类:

重要节目,指CCTV-1、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卫视、本地一套及省级以上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规定的其它重要节目;

主要节目,指中央电视台、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和本地电视台的,除付费节目以外的所有非重要节目;

一般节目,指除重要节目、主要节目外的其它节目。

前端配置要求

第一节供配电系统

第五条外部电源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宜接入两路外电,如只有一路外电,应配置自备电源;

(二)二级应接入两路外电,其中一路宜为专线;当一路外电发生故障时,另一路外电不应同时受到损坏;

(三)一级应接入两路外电,其中至少一路应为专线;当一路外电发生故障时,另一路外电不应同时受到损坏。

第六条供配电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高、低压供配电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标准和规范;

(二)三级播出负荷供电应设与其它负荷供电分离的独立低压回路;重要节目和主要节目播出负荷应采用UPS供电,UPS电池组后备时间应满足设计负荷工作30分钟以上;自备电源应在外电中断后20分钟内启用;

(三)二级播出负荷供电应设两个以上引自不同变压器的独立低压回路,单母线分段供电并具备自动或手动互投功能;重要节目和主要节目播出负荷应采用UPS供电,UPS电池组后备时间应满足设计负

荷工作30分钟以上;应配置自备电源或与供电部门签订应急供电协议,自备电源应在外电中断后20分钟内启用,保证播出负荷、机房空调等相关负荷连续运行;主备播出设备、双电源播出设备应分别接入不同的供电回路;

(四)一级应设对应于不同外电的变压器,播出负荷供电应设两个以上引自不同变压器的独立低压回路,单母线分段供电并具备自动或手动互投功能;主要播出负荷应采用UPS供电,UPS电池组后备时间应满足实际负荷工作30分钟以上;应配置自备电源,自备电源应在外电中断后10分钟内启用,并能够保证播出负荷、机房空调等相关负荷持续运行,储油量应保证至少4个小时用量需求;主备播出设备、双电源播出设备应分别接入不同的UPS供电回路。

第七条智能电源设备应实施必要的信息安全防护;禁止通过外部网络进行远程维护。

第二节信号源系统

第八条三级、二级前端的重要节目应接入两路不同传输路由的信号源。一级前端的重要节目、主要节目应接入两路不同传输路由的信号源,且能够实现不同信号源的自动、手动切换和应急跳接。来自外部网络的节目源应不直接接入播出系统,先经过隔离和审核后方能接入。

第九条卫星接收安全监控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应对本地接收的卫星信号源节目进行监听监看,应配置满足安全监控要求的卫星接收机;

(二)二级应对本地接收的卫星信号源节目进行监听监看,应配置卫星接收安全监控系统或满足安全监控要求的卫星接收机,系统或接收机应具备卫星信号异态声光报警和迅速进行节目源信号切换或

关断的功能;

(三)一级应对本地接收的卫星信号源节目进行监听监看,应配置卫星接收安全监控系统,系统应具备卫星信号异态声光报警和迅速进行节目源信号切换或关断的功能。

第三节数字前端播出系统

第十条编码系统应按N+1备份方式配置,N不大于10。

第十一条三级、二级前端的复用、加扰系统应按N+1备份方式配置,N不大于10;一级前端重要节目和主要节目的复用、加扰系统应按1+1备份方式配置,一般节目的复用、加扰系统应按N+1备份方式配置,N不大于10。

第十二条调制器应按N+1备份方式配置,N不大于10。

第十三条传输适配器应按N+1备份方式配置,N不大于10。

第十四条三级前端的服务信息(SI)生成子系统应配置备播系统,备播可采用码流播放方式;二级、一级前端的SI生成子系统应配置主备系统。

第十五条一级、二级前端CA系统应按1+1备份方式配置;应有应急系统或措施,在CA系统发生重大故障无法短时间恢复时,能保证用户正常接收。

第十六条EPG广告、邮件等数据播发系统应有应急系统或措施,在发生数据播发错误或系统瘫痪等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恢复用户正常信息接收并更新用户机顶盒中存储的各类数据。

第十七条一级、二级前端播出系统、运营支撑系统的核心数据库应能实时进行数据的主备自动同步备份;三级前端应采用磁带、硬盘方式定期备份,备份周期不超过7天。

第十八条承担数字电视信号及网管数据转发、汇聚、组播等工

作的交换机应按1+1方式热备份

第十九条播出系统应统一时钟,时钟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二级应配置可靠的时钟源,前端的时钟信号锁定于同一个时钟源,时钟发生器应有自动校时功能;二级的时钟源可来自于一级;

(二)一级在二级的基础上,应配置主备时钟源。

第四节互动电视前端播出系统

第二十条时移和回看系统的节目收录、存储、分发等设备应采用N+1备份方式,N不大于10;系统应具备负载均衡功能。

第二十一条互动电视系统核心网络设备应按1+1方式热备份,相关连接线路应配备两路不同传输路由。

第二十二条点播系统的存储、分发服务器等设备应采用N+1备份方式,N不大于10.

第二十三条点播分发链路宜采用两路不同传输路由或不同传输方式。

第二十四条点播节目的迁移分发应采用安全的传输方式。

第二十五条互动电视系统、运营支撑系统的核心数据库应有备份系统或手段,当发生系统故障或数据丢失时,不影响用户正常收看。

第五节模拟前端播出系统

第二十六条应配置视频、音频跳线排。三级前端的视频、音频分配器应按N+1备份方式配置,N不大于10;二级前端的视频、音频分配器应配备双电源,按N+1备份,N不大于10;一级前端的视频、音频分配器应配备双电源,按1+1备份。

第二十七条模拟调制器应按N+1备份方式配置,N不大于

10。

第六节自台监测系统

第二十八条播出信号监测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应能对所播出的节目、图片、文字等信息内容,EPG 广告、字幕通知、邮件等数据内容以及接收终端呈现内容进行监听监看,应能采取录音、录像或记录码流等方式对前端输出点重要节目信号的异态进行记录,异态信息应保存一年以上;数字前端应配置码流分析设备对重要节目信号源和输出点进行分析;

(二)二级在符合三级保障要求的基础上,应能采取录音、录像或记录码流等方式对前端输出点的重要节目和主要节目的异态进行记录,异态信息应保存一年以上;数字前端应配置码流监测设备,能对重要节目信号源和输出点以轮询方式进行监测;

(三)一级在符合二级保障要求的基础上,应能采取录音、录像或记录码流等方式对前端输出点的全部节目的异态进行记录,异态信息应保存一年以上;应配置码流监测设备,监测全部信号源和输出点;应对重要节目输出点实时监测;对其它取样点应能以轮询或实时方式进行监测。

第二十九条设备运行监控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二级、三级应能够对复用加扰系统、CA系统进行监控;

(二)一级在符合二级保障要求的基础上,应能够对信号源系统、传输系统等进行监控;应设置网管系统,网管系统应符合《城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设计规范》(GY 5075)、《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管理中心设计规范》(GY 5082)的相关规定;

(三)互动电视系统应配置监控网管系统,能对时移、回看、点播核心网络、数据库、分发系统进行监控,对设备硬件状态、播控软

件、网络状态、存储状态等进行监测,具备异态声光报警功能;

(四)监测异态信息应保存一年以上。

第三十条电力和环境监控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应符合《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的有关规范;

(二)三级对配电系统中的主要运行参数和关键设备运行情况有监测手段;对机房温度、湿度等环境状态进行监测;

(三)二级在符合三级保障要求的基础上,对配电系统中的主要运行参数和关键设备运行情况进行集中监测;

(四)一级在符合二级保障要求的基础上,应配置具备异态声光报警功能的电力和环境集中监控系统。

第七节机房环境

第三十一条机房温度、湿度、防尘、静电防护、接地、布线及外部环境应符合《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的有关规定,其中,三级应符合C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有关规定,二级应符合B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有关规定,一级应符合A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有关规定。机房应采取必要的防鼠、防虫等措施。

机房消防设施的配置应符合《广播电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Y 5067)的有关规定。

第三十二条机房安全防范应符合《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广播电影电视系统重点单位重要部位的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GA 586)的有关规定。无人值守机房应装防盗门,采用封闭式空间设计,满足无人值守条件下良好的防火、防盗、防尘、防漏、防虫、保温等防护条件,应配置具有远程遥控功能的空调等设备。

二级、一级应对设备机房、UPS主机及电池室、缆线集中点、室外设备等播出相关的重点部位设置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第三十三条通讯设施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前端机房应至少配置一部业务专用外线电话;应配置安全播出预警信息接收终端;

(二)二级、一级前端机房应配置两部具有录音功能的业务专用外线电话;应配置安全播出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并配置与广播电视监测监管部门互联的专用计算机终端和通讯设备。

第八节维护器材

第三十四条应根据播出系统和设备配置情况,按一定比例配置备品备件。

第三十五条应配置维护检修、故障处理所需的工具、材料;二级、一级有线前端的仪器仪表配置应符合《有线电视广播系统运行维护规程》(GY/T 166)的有关规定,数字前端应增配码流分析仪、QAM信号分析仪、传输误码仪等必要的仪器仪表。

第九节灾备与应急播出

第三十六条灾备与应急播出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应具有一定的防御自然灾害能力,应根据当地地质、气候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二)二级在符合三级保障要求的基础上,应配置应急播出系统,当发生重大灾害或突发事件,播出系统短时间内无法恢复时,应能够应急播出重要节目;

(三)一级在符合二级保障要求的基础上,应配置灾备系统,当发生特别重大灾害或突发事件,播出系统短时间内无法恢复时,能应

急播出重要节目。宜建立异地备份前端系统,或与相邻城市前端系统互为灾备。

有线分配网配置要求

第一节分前端

第三十七条外部电源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二级分前端机房宜接入两路外电,如只有一路外电,应配置自备电源;

(二)一级分前端应接入两路外电。

第三十八条供配电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低压供配电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标准和规范;

(二)二级分前端机房播出负荷应采用独立的低压回路供电;播出负荷应采用UPS供电,UPS电池组后备时间应满足设计负荷工作2小时以上;

(三)一级分前端应设两个引自不同变压器的独立低压回路,单母线分段供电并具备自动或手动互投功能;播出负荷应采用UPS供电,UPS电池组后备时间应满足设计负荷工作2小时以上;应配置自备电源或与供电部门签订应急供电协议,保证播出负荷、机房空调等相关负荷连续运行;主备播出设备、双电源播出设备应分别接入不同的供电回路。

第三十九条复用器、调制器等信号处理设备,以及用于接收本地信号源的光接收机等设备应按N+1方式配置备份。

第四十条应对所插入的信号源进行实时监看,应至少对所接收的广播电视节目以轮询方式进行监听监看。

第四十一条机房环境应满足设备运行要求,并配置必要的

防雷、防水、防潮、防鼠、防虫、防尘、防盗、防静电和防电磁干扰等设施。应对机房动力环境、安防等实现远程监控。

消防设施的配置应符合《广播电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Y 5067)的相关规定。

第二节光、电缆传输系统

第四十二条前端至下级前端、分前端的信号分发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前端到下级前端、前端到分前端的传输网应采用环状结构、双路由或配置其它有效的备用手段;

(二)采用模拟光传输系统进行信号分发的,射频放大器、光发射机、光放大器、光接收机等设备应按1+1方式配置;

(三)采用同步数字系列(SDH)光网络系统进行信号分发的,系统配置应按照《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光缆干线网专业实施细则》中有关二级基础网络配置的要求执行;采用数字微波传输方式进行信号分发的,系统配置应按照《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专业实施细则》中有关支线微波配置要求执行。

第四十三条前端、分前端至光节点的信号分配设备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分前端、三级前端和二级前端,射频放大器应有备份,光发射机应按N+1备份方式配置,N不大于10;

(二)一级前端射频放大器应有双备份,光发射机应按N+1备份方式配置,N不大于10。

第四十四条光缆敷设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光缆干线的施工和验收应严格按照《有线电视网络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Y 5073)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光缆线路应采用管道、直埋等隐蔽方式,尽可能避免明线敷设;

(三)光缆的接续应严格按照施工任务和操作规程进行,熔接盒(箱)应保证密封良好,安装牢固;

(四)光节点宜安装在牢固可靠、密封性能好的保护箱内并加锁保护。

第四十五条应对分前端机房传输系统进行监控,具备双向功能的网络应配置传输网管系统,实现对光节点、放大器、交换机、光线路终端和接入终端等双向设备的监控。

第四十六条有线分配网的安全措施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缆线的设计、敷设、改造应当符合《有线电视网络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Y 5073)、《有线电视分配网络工程安全技术规范》(GY 5078)等标准、规范的有关要求;

(二)电缆网络的室外部分,其传输线路应采用地下管道、铠装直埋和保护管敷设等安装方式,其网络设备应采取设备箱安装方式;

(三)电缆网络的室内部分,新建的建筑应采用预设暗管设施敷设的安装方式,已建的建筑应采取保护管敷设和明装设备箱的方式;

(四)应在适当的地方设置直击雷保护装置或采取地下管道、铠装直埋、金属管屏蔽等措施,必须与网络用户建筑物采取等电位连接和保护接地的防雷措施;

(五)分配节点及放大器宜采用集中供电的方式,且电源电压应不大于交(直)流65V。对于重要的光节点或用户数较多的光节点,宜采用交流双路供电或不间断电源(UPS)供电,并具有稳压功能和短路保护措施;

(六)电缆管道与其它建筑物和管道的最小间距,应符合《有线

电视分配网络工程安全技术规范》(GY 5078)的有关规定;

(七)暗管设施中所有的放大器箱、分配器箱和过路箱均设置在建筑物内的功能通道,并加装箱门和门锁。分配网络的明装设备箱应具有良好的防雨和防腐功能,箱门和箱锁应牢固可靠。

第三节维护器材

第四十七条应根据有线分配网的规模、设备配置情况,按一定比例配备备品备件。

第四十八条应配置故障处理、维护检修、抢修所需的必要工具、各种缆线材料、交通工具、安全保护设施等。应配备易于移动的发电机,保障网络应急供电。

应按照《有线电视广播系统运行维护规程》(GY/T 166)的有关要求,根据当地用户规模与用户分布密度等条件配置一定数量的仪器仪表。

MMDS系统

第四十九条MMDS发射机房宜接入两路外电,如只有一路外电,应配置自备电源;

第五十条供配电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低压供配电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标准和规范;

(二)MMDS发射机房播出负荷应采用独立的低压回路供电;播出负荷应采用UPS供电,UPS电池组后备时间应满足设计负荷工作1小时以上。

第五十一条发射机、合成器等关键设备应有备份。

第五十二条天线、馈线的安装应符合《多路微波分配系统技术要求》(GY/T 132)的相关要求,且安装结构应能承受当地最大

风力。

第五十三条MMDS发射端、集体接收端应对所播出的重要节目进行监听监看。

第五十四条机房环境应满足设备运行要求,并配置必要的防雷、防水、防潮、防鼠、防虫、防尘、防盗、防静电和防电磁干扰等设施。

消防设施的配置应符合《广播电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Y 5067)的相关规定。

第五十五条应配置重要设备的备品备件。应配置故障处理、维护检修、抢修所需的必要仪器仪表、工具、各种缆线材料、交通工具、安全保护设施等。

运维与技术管理

运行管理

第五十六条有线广播电视网安全播出年度运行指标应满足:

(一)三级,停播率≤180秒/百小时,即可用度≥99.95%;

(二)二级,停播率≤72秒/百小时,即可用度≥99.98%;

(三)一级,停播率≤36秒/百小时,即可用度≥99.99%。

第五十七条计算方法应负荷《广播电视停播统计方法规范》(GY/T 264)。技术指标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数字前端系统信源、TS流、射频、QAM调制、网络输出口等技术指标应符合《有线数字电视系统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Y/T 221)的要求;

(二)模拟前端系统、网络输出口技术指标应符合《有线电视广

播系统技术规范》(GY/T 106)的要求;

(三)MMDS发射机满足《多路微波分配系统发射机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Y/T 171)的要求;

(四)互动电视系统架构、接口规范应符合《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视频点播系统技术规范》的要求(GYT 258)。

第五十八条互动电视节目内容库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应使用文件完整性监控工具定期进行扫描,及时发现内容备篡改的文件;

(二)应对入库的节目内容进行内容审核,符合各级广播电视管理部门所发布的相关要求和规范;

(三)应能够对入库的节目进行技术审核,判别节目中出现的黑场、彩条、静帧、彩场、色彩丢失、静音等故障,并形成结果报表。

第五十九条互动电视节目上下线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节目上下线过程中应配置人工审核环节,完成内容审核和技术审核后方可正常上线;节目下线需要审核对应的EPG内容结构以及用户租用期限的影响后方可进行下线;

(二)互动电视点播节目实体内容应不晚于对应EPG内容上线,不先于对应EPG内容下线;

(三)点播节目重新发布需重新入库上线时,应再次进行内容审核和技术审核,通过后方可再度设置上线;

(四)对新上线的节目内容,应通过不同型号、版本和权限的终端进行验证。

第六十条互动电视EPG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EPG模版在正式发布前,应进行预发布和审核,待审核通过后方可发布,EPG模版应在媒体实体内容上线之后发布。EPG正式

发布前应进行严格的节目关联测试,确认内容发布的有效性。内容下线时,对应的EPG条目应先于实体媒体文件下线;平台应具备应急EPG模版发布功能;

(二)应对每次发布的模版进行归档备份,模版压缩包应保密。EPG模版文件应使用文件完整性检查工具,以防止内容备篡改。

第六十一条EPG广告、邮件等数据信息的发布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应实行内容和技术审核,通过内容审核和技术审核后方能进入数据信息发布环节;

(二)数据内容生成和数据信息发布技术环节应实现隔离,分权限管理、分硬件实现;

(三)数据信息正式发布前,应预先通过测试系统发布,通过终端验证无误后,方可正式发布。

第六十二条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各项运维和技术管理制度。

(一)机房管理制度应包括机房出入人员管理、机房禁止性规定等;

(二)值班及交接班制度应包括交接班要求、值班内容、纪律要求、监听监看要求等;

(三)安全制度应包括技术安全、网络信息安全、施工安全、消防安全规定等;

(四)供配电管理制度应包括供配电规范、安全规范、主要运行参数和关键设备运行情况巡查规定等;

(五)技术参数变更管理制度应包括业务调度执行条件、业务调度前的各项准备措施、业务调度后的检查确认等;

(六)事故报告制度应包括不同等级事故的报告原则、报告内容(事故原因、影响情况、处理过程等)、报告要求等;

(七)维护检修制度应包括维护检修的项目和周期、检修规范、责任分工、重要数据存储与备份规范、维护记录规范等;

(八)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应包括技术档案的范围、分类明细、存档要求、出入库管理规定、销存时限规定等;

(九)设备器材管理制度应包括设备器材采购、技术验收、登记、整理、保管要求和借(领)用手续规定等,并符合《有线电视广播系统运行维护规程》(GY/T 166)的有关要求;

(十)设备、管线巡检制度应包括巡检要求、记录及报表规定等;

(十一)资源调配制度应包括资源调度的范围、资源的审批、准备措施、调度后的检查确认等。

(十二)软件管理制度应包括设备及系统的版本管理、升级上线、数据备份、安全防护等。

第六十三条应结合播出系统和播出任务,制订和完善各项运行工作流程和设备操作流程。

(一)运行工作流程应包括交接班流程、巡机(线)流程、管道及光缆调配管理流程、频率变更流程、节目变更调度管理流程、故障处理流程、系统运行评估流程、播出事故处理及报告流程等;

(二)设备操作流程应包括线路割接操作流程、网管操作流程、前端各类设备操作流程、供配电设备操作流程等;

(三)各项操作应符合相关行业的操作规范,业务调度应按调度单的要求执行;运行工作和设备操作应做好记录并存档;跨单位、跨部门的业务调度、操作指令应有书面通知,相关通话联络应有录音和文档记录。

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系统介绍

政务服务事项 管理系统 系统介绍目录

用户登录 用户登录 在浏览器地址框输入如下地址 1、进入到登录页面,如下图所示: 2、在上图标红方框输入帐号和密码,在下拉框选择“事项系统”,然后点击【登录】按钮,经系统验证帐号和 密码无误后成功进入事项系统。 ●各单位首次使用该系统时,可以从系统登录首页面点击下载账号和初始密码,使用初始密码登录系统并 进行修改密码操作。 密码修改 1、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点击【登录】按钮,进入系统,点击【修改密码】按钮,弹出修改密码对话框,如下 图所示 ●新密码必须包括数字、字母和特殊字符,且长度不得小于8位。 2、点击【注册】按钮,并注销用户,在登录页面重新输入用户名和设置后的密码,点击【登录】按钮,验证成 功后登录系统。 事项管理介绍 事项梳理内容

备案变更过的事项历史版本状态。 废置编办作废通过的事项状态。 新增目录介绍 行政审批事项必须有目录,服务事项的目录可有可无。 以云南省教育厅的“筹设、设立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事项为例,录入该事项信息到系统,该事项类型为行政许可事项,事项目录为筹设、设立民办中等职业学校。 1、在左侧菜单列表【事项梳理】,点击事项梳理页面“行政许可”事项列表,然后点击事项梳理页面右上角【新 增目录】按钮,如下所示: 2、在弹出的新增【行政许可】事项目录页面,填写事项目录信息,如下图所示: ●点击,弹出该要素的填写帮助说明,再次点击帮助说明消失。 ●如果在“是否填写基本信息”域选择【是】,则需填写目录基本信息,如下图所示: ●填写的目录基本信息会作为该目录的共享信息,在该目录下新建事项时,目录基本信息会映射到事项基 本信息对应的要素中,不需再次填写(可修改)。 3、在选择法律法规信息页面,选择该事项目录的办理依据,如下图所示: 4、如果要添加的法律法规没有保存在法律法规库,则点击该页面右上角【添加】按钮,在添加法律法规页面录 入一条法律法规信息,如下图所示: ●添加的这条法律法规信息会保存在配置管理菜单下的法律法规库中,如其他新增事项也引用这条法律法规, 可在选择法律法规信息页面进行选择,不需再次新建。 5、在法律法规页面,选中本事项目录的法律法规,点击【确定并关闭】按钮,如下图所示: 6、点击新增【行政许可】事项目录页面的【保存】按钮,添加事项目录完成,如下图所示: 新增事项 1、添加事项目录完成后,在事项梳理页面“行政许可”事项列表选中该事项目录,点击当前页面右上角的【新 增事项】按钮,如下图所示: 2、在弹出的新增【行政许可】事项页面,录入事项基本信息,如下图所示: ●事项内容:对事项名称的描述说明。 ●标红* 符号的事项要素是必填项。 ●点击事项页面的右边悬浮框的栏目,可以定位到事项信息的对应录入域。 ●悬浮框的栏目前方的符号表示此部分必填的事项要素已填写完成。 ●是否上级下放事项:如果该事项是上级主管部门下放的事项,则选择【是】,并需填写上级主管部门,否则 选择【否】。 ●审批证件:如果该事项办结后有审批证件,则选择【是】,并需填写审批证件,否则选择【无】。 ●审批程序:填写该事项审批程序过程,以流程图展现。 3、录入事项扩展信息,,如下图所示: ●所属业务系统:从本单位的业务系统库选择业务系统,如果暂没此系统信息,点击【新增】,添加的这个业 务系统信息会保存在配置管理菜单下的业务系统库中。 4、录入窗口服务情况,如下图所示: ●所属业务系统:从本单位的办事窗口库选择办理该事项的办事窗口,如果暂没此办事窗口信息,点击【新增】, 添加的这个办事窗口信息会保存在配置管理菜单下的办事窗口库中。 5、录入网上服务情况,如下图所示: ●是否适合网上办理:如果该事项不适合网上办理,则选择【否】,并填写不适合原因。 ●【无级(事项网上办理深度还未达到一级)】 ●【一级(在云南分厅提供办事指南、表格下载和网上受理服务)】 ●【二级(在一级基础上,实现云南分厅统一受理,办理结果云南分厅结果统一反馈)】

接触网毕业论文

电气铁路接触网施工技术 摘要 接触网、电力机车和牵引变电所并称为电气化铁道的“三大元件”,接触网是电气化铁道牵引供电系统中唯一的无备用供电设备而且裸露在外,其运营状态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电气化铁道的安全运行和经济效益,所以电气化铁道建设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接触网施工。本文主要介绍新建电气化铁路的接触网施工技术,总结新线接触网施工的整体流程。为了更好地阐述,本文还介绍了接触网的基本组成。 关键字:电气化铁道;接触网;施工技术 Abstract Contact net, electric locomotive and traction substation of electrified railways and known as the "three major elements", is the contact network of electrified railway traction power supply system there is no standby power supply equipment only and exposed to the outside, its operation state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electrified railway safe operation and economic benefit, so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railway electrification construction is to contact network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the new electric railway contact net,the overall process, summariz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nes of the contact net. In order to explain, this paper also introduces the basic component of contact system. 【Key words】:Electrified railway;catenary;Construction technology. 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铁路电气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环节之一。我国铁路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政策“大力发展电力牵引和内燃牵引,以电力牵引为主。”我国要求当今的电气化铁路在建设里程、电气化率、电气化完成铁路运量比重、电气化复线率、电气旅客列车运行速度、电气货物列车牵引重量等接近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对此来说就将使工程单位在电气化施工人员、施工技术、施工机械设备、管理以及准备方面要求较高,自然在施工前要做的施工技术规范要求。施工技术规范更好的能统一全线工程在不同施工队施工时的施工标准以及工艺,能更好的标准了工程的施工要求、质量保证措施、明确了建设各方在施工质量控制中的卡控。体现了企业在工程建设中的科学施工和现代化管理的先进性。此论文就我对电气化接触网施工技术方面的标准阐述和施工中所遇到

互联网+政务服务实施方案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山西省分公司 关于推进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互联网+政务服务” 项目合作的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集团公司《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关于在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项目合作工作的通知》(中国邮政[2016]235号)文件精神,主动寻求合作切入点、努力探索合作突破口,加快推进合作项目落地,结合山西省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成立领导组 为确保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互联网+政务服务”项目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省分公司成立领导组: 组长:张宗梁 副组长:罗留生何将祚 成员:李华明王建辉郑永谦何成宏张建栋 郝祥生丁美岁李莉刘炜王小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分公司市场经营部,主任由李华明兼任,主要负责项目合作工作的指导、协调、督导工作。 二、合作目标 (一)代理金融专业: (二)…… 三、实施步骤及具体措施

(一)合作研讨、确定项目阶段。由省分公司市场经营部组织相关专业局、信息技术局及临汾、运城两个地市召开合作项目研讨会,寻找切入点,确定合作项目。 (二)明确目标、策划产品阶段。根据确定的合作项目,相关专业局及两个市分公司要明确合作目标,结合实际策划合作产品,并拟定具体的合作计划。 (三)分层对接、细化方案阶段。由省分公司市场经营部牵头,组织相关专业局及两个市分公司积极与对口联系的省、市政府部门进行接洽沟通,进一步细化、完善合作方案。 (四)项目落地、持续跟进阶段。经与政府部门确定最终合作方案后,由省分公司市场经营部牵头,省分公司各专业局及两个市分公司要及时组织做好项目的落地工作,并对合作项目的实施情况全程管控、持续跟进,确保取得实效。 四、几点要求 (一)高度重视,领会实质。各单位一定要站在落实“一体两翼”战略部署的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要认真学习集团公司文件,领会方案实质,确保此项工作顺利推进。 (二)实事求是,拟定计划。各单位要结合专业、地市实际,积极寻求最佳合作点,策划最好项目产品,拟定具体的合作计划。 (三)发挥优势,推进落地。各单位要充分发挥各自专业、平台、服务等优势,积极加强与政府对口部门的沟通、

“互联网+政务服务”系统

“互联网+政务服务”系统 为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努力创建服务型政府,增强业务效能,提升政务公开和信息化建设水平。全区统一建设“大一窗式”服务受理平台,与网上办事大厅、自助终端和移动终端等在业务、技术、数据、机制上融合推进,构建“O2O”政务服务新模式是“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的重要支撑。 为解决目前办事大厅所面临的5方面难题,“大一窗式”服务系统以自动流转代替二次录入“大一窗式”服务系统要求通过接口的方式与省政务服务网、并联审批系统、委办局系统实现对接,避免办事

过程中无意义的二次录入操作,减轻工作量,保障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以信息流转代替材料流转 跨系统、跨委办局之间的信息流转过程中避免以纸质证明材料作为信息传递媒介,以系统对系统、接口对接口的方式实现委办局之间的信息互通。一方面提升办事效率,另一方面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将跨系统事项整合为服务 从平台层面将多系统多事项进行整合,成为信息自动流转的真正的服务,以服务为粒度对外进行开放。组成服务的事项之间通过平台实现自动流转,自动办理。 全系统操作记录留存归档 以服务为粒度进行全程服务质量管控,不仅保存前端受理平台的操作记录,而且保留周边平台,如政务服务网、并联审批系统、委办局系统的全程操作记录。从而最终实现服务质量的全程管控和投诉处理的过程溯源。 以数据回填代替手工填报 通过与各委办局系统的对接实现办事大厅范围内基础“活化”数据系统的建立,累积各委办的活跃数据。在事项受理过程中,使用系统数据回填功能代替人工系统填报功能,部分事项实现受理过程中的

“一号”办理。 河南云工厂科技有限公司创立伊始就确定了以客户服务为核心的企业宗旨,始终秉承“让工作更简单”的企业理念,以技术手段优化客户管理水平,提高客户管理效率!

接触网施工作业指导书

接触网施工作业 指导书 二○一四年五月

目录 第一节链型悬挂施工工艺流程 (3) 第二节基坑开挖 (4) 第三节基础浇筑 (9) 第四节混凝土支柱安装及整正 (16) 第五节硬横梁安装—钢柱安装 (25) 第六节硬横梁安装—横梁安装 (29) 第七节硬横梁安装—吊柱安装 (34) 第八节拉线安装 (39) 第八节支柱装配—腕臂安装 (44) 第九节补偿下锚—拉线安装 (49) 第十节承力索架设-承力索展开 (54) 第十一节承力索架设—承力索归位 (61) 第十二节承力索架设—中心锚结安装 (67) 第十三节接触线架设—线索展放 (74) 第十四节定位装置安装 (84)

第一节链型悬挂施工工艺流程腕臂结构预配

第二节基坑开挖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城厢车站接触网的基础浇筑。包括支柱、拉线、硬横梁支柱基础等。 2 作业准备 2.1 内业技术准备 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2.2 外业技术准备 (1)基坑测量定位准确; 3 技术要求 (1)基坑开挖采用人工开挖; (2)开挖好的基坑要做好防护支撑; (3)开挖好的基坑四周做好警戒标识。 4 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4.1施工程序 施工程序为:施工准备→开挖→防护措施→填写记录 4.4工艺流程 5 施工要求 5.1施工准备 (1)先将需安装基坑周围地面清理干净、平整; (2)复核基坑类型、基坑坑深和侧面限界; (3)确认基坑类型、支柱限界、基坑深度(轨面埋深):区间:(道床高度按1.04米,底板按0.1米);H78、H60、H93 、400等径支柱:为4.14米;站场:(道床高度按

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实施方案

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施方案》(国办发〔201X〕45号)和《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省市平台对接工作的通知》(X政办发电〔201X〕36号)要求,为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加快构建全市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体系,推进跨层级、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推动企业和群众办事线上“一网通办”(一网)、线下“只进一扇门”(一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一次),让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到201X年底,“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初见成效,市、县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不低于50%;在“只进一扇门”方面,市、县级政务服务事项进驻综合性实体政务大厅比例不低于70%,5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窗”分类受理;在“最多跑一次”方面,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提供的材料减少30%以上,市县各级30个高频事项办理实现“最多跑一次”,乡村各级10个高频事项办理实现“最多跑一次”。 到201X年底,重点领域和高频事项办理基本实现“一网、一门、一次”。在“一网通办”方面,市、县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不低于70%;在“只进一扇门”方面,除对场地有特殊要求的事项外,

政务服务事项进驻综合性实体政务大厅基本实现“应进必进”,7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办理实现“一窗”分类受理;在“最多跑一次”方面,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提供的材料减少60%以上,市县各级100个高频事项办理实现“最多跑一次”,乡村各级30个高频事项办理实现“最多跑一次”。 二、主要任务 (一)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提升服务能力 1.按照《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省市平台对接工作的通知》(X政办发电〔201X〕36号)的要求,市、县两级梳理职能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执行的政务服务事项(包括公共服务事项),经本级编制和法制部门合法审查后,录入政务服务系统进行统一发布。各县(市、区)可直接在政务服务事项库中选取。 各县(市、区)要梳理各乡镇(街道办)、村法定或授权执行的政务服务事项(包括公共服务事项),经各地编制和法制部门审定后,由X市统一建立固定事项库和自主事项库,纳入市统一建立的标准化政务服务事项库。各地乡镇(街道办)、村结合本地情况直接在政务服务事项库中自由选取。 编制办事指南:统一规范事项名称、大小项划分,制定统一的受理标准、审查标准、决定标准和监管标准。规范明确申办受理的标准,要重点规范办理依据、受理范围、申请条件、申请材料(明确需提交材料的名称、依据、格式、内容、份数、签名签章等要求)、办理时限、基本流程等要素。依法科学合理减少申请材料,消除模糊语言、

互联网+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互联网+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平台概述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国办函〔2016〕108号文件要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优化政务服务供给,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解决影响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难点堵点,进一步激发社会和市场活力。 在互联网时代,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撑简政放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通过互联网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实现“一号一窗一网”目标,促使服务流程显著优化,服务模式更加多元,服务渠道更为畅通,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 我公司专注政务领域多年,开发出符合互联网时代的新一代“互联网+政务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完全实现了信息共享,一网通办,极大的方便了办事群众,为行政审批体制改革添砖加瓦。

现状痛点事项上网跟不上 上网事项以审批类为主,大量群众关心的服务事项没有上网,办事信息不准确不实用。甚至出现明显错误遗漏,群众办事仍然“找不到、看不懂、办不通”。 流程优化跟不上 网上事项大多照搬先线下流程,没有按照互联网办事规律进行优化,有的地方在线上提交了电子版材料,还需要在线下提交纸质材料,办事反而更加繁琐。 信息共享跟不上 办事系统之间难以实现后台认证和业务协同,办事材料仍需要重复提交。有些地方,一台办事窗口同时有多台电脑,运行多个系统,由于没有实现共享,工作人员需要在不同系统间重复录入数据,工作量大幅增加。 平台融合跟不上 实体和网上两个平台相互割裂,办事流程和规则各不相同,没能做到线上线下无缝衔接,顺畅运转。有的在平台上下载了办事表格,到了服务大厅却说网上的表格不对,需要重新填写。这些问题导致网上服务的质量不高,效果不明显,和公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

刚性悬挂接触网施工流程

刚性悬挂接触网施工流程 王军虎 (杭州市地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运营分公司,杭州,310000) 摘要介绍了刚性悬挂接触网的基本结构和在施工中的工程测量、汇流排安装、接触线镶入的基本方法和要求,以及工程中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接触网悬挂,刚性悬挂,施工方法 Rigid suspension catenary construction process WANG Jun-Hu (Operations branch of the Hangzhou Metro Group Co., Ltd., Hangzhou,310000)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rigid suspension catenary and construction measure, bus installation, contact line inlaid into the basic method and requirements, and the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in engineering. Key words catenary suspension, rigid suspension, construction method 城市轨道交通对改善现代城市交通困扰局面、调整和优化城市区域布局、促进国民紧急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已是不容置疑的客观现实。对此,我国的大、中城市已普遍有所共识,也深刻体会到城市轨道交通是衡量城市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观念的转变,带来了实际行动的飞跃,从而使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发展,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总所周知,城市轨道交通是我国城市有史以来最大的公益性交通基础运输,但是作为与受电弓接触的悬挂方式又有两种区分,分别为架空刚性接触网和柔性接触网。 架空刚性接触悬挂受电弓的安全性和适应性要明显好于柔性。刚性汇流排和接触线无轴向力,不存在断排和断线的可能,从而避免了柔性钻弓、烧融、不均匀磨耗、高温软化、线材缺陷以及受电弓故障造成的断线故障。刚性悬挂的锚段关节简单,锚段长度是柔性悬挂的1/7~1/6,固定金具窜动回转范围小,相应的提高了运行中的安全性和适应性。接触网刚性悬挂方式在国外地铁领域中的应用已较为成熟,在国内也有广泛应用。在国铁领域,焦柳铁路石怀段扩能工程、兰州—武威二线部分隧道内均在采用接触网刚性悬挂。在地铁领域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8号线、11号线、二号线东延伸;广州地铁二号线、三号线;南京地铁南北线工程;苏州地铁一号线都采用刚性悬挂接触网。

互联网政务技术方案

关于“互联网+政务”技术方案 目录 引言 一、总则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目标 (三)重点任务 1.业务支撑体系建设 2.基础平台体系建设 3.关键保障技术体系建设 4.评价考核体系建设 二、“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主要内容 (一)按事项性质分类 (二)按服务对象分类 (三)按实施主体分类 (四)按服务主题分类 (五)按服务层级分类 (六)按服务形式分类 (七)按行政管辖分类 三、“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总体架构 (一)总体构架

1.总体层级体系 2.平台系统组成 3.建设方式 (二)业务流程 (三)平台技术架构 1.基础设施层 2.数据资源层 3.应用支撑层 4.业务应用层 5.用户及服务层 (四)用户注册和认证体系 1.分建方式 2.统分方式 3.统建方式 四、政务服务信息的汇聚、发布与展示 (一)需求侧(面向社会) 1.用户访问——“我” 2.信息资讯——“我要看” 3.信息检索——“我要查” 4.服务引导——“我要办” 5.咨询问答——“我要问” 6.监督评价——“我要评”

7.个性化推送——“我的” (二)供给侧(面向政府内部) 1.事项清单标准化 2.办事指南规范化 3.审查工作细则化 4.业务办理协同化 5.事项管理动态化 五、政务服务事项的一体化办理 (一)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外部服务) 1.建设管理要点 2.主要功能 3.用户(自然人和法人)信息管理 (二)政务服务管理和业务办理(内部办理) 1.基础业务功能 (1)政务服务事项管理 (2)政务服务运行管理 (3)电子监察管理 (4)电子证照管理 (5)网上支付管理 (6)物流配套管理 2.功能拓展与流程优化 (1)并联审批

“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

“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 “互联网+政务服务”对于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方便群众办事、优化营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对“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认识,增强责任感、紧迫感。要统筹协调、密切配合,省政府办公厅负责牵头抓总推进全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承担“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的总体设计、运维管理和省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各级各部门都是“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设计者、实施者,要主动参与、密切协作,打破信息壁垒,实现资源共享。 系统事项整合为服务,从平台层面将多系统多事项进行整合,成为信息自动流转的真正的服务,以服务为粒度对外进行开放。组成服务的事项之间通过平台实现自动流转,自动办理以服务为粒度进行全程

服务质量管控,不仅保存前端受理平台的操作记录,而且保留周边平台,如政务服务网、并联审批系统、委办局系统的全程操作记录。 推进实体政务大厅与网上服务平台融合发展,线上线下功能相辅相成的政务服务新模式:适应“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需要,进一步提升实体政务大厅服务能力,引入社会力量,加快与网上服务平台融合,积极利用第三方平台,开展预约查询、证照寄送,以及在线支付等服务;形成线上线下功能互补、相辅相成的政务服务新模式;依法有序开放网上政务服务资源和数据,鼓励公众、企业和社会机构开发利用,提供多样化、创新性的便民服务。 对于网上政务大厅、移动客户端以及自助终端等不同渠道的事务办理,推进实体政务大厅与网上服务平台融合发展,线上线下功能相辅相成的政务服务新模式,网上政务服务大厅以办理便民服务作为网上政务服务大厅的建设核心理念,直接体现在应用的设计上。洛阳市洛龙区网上政务服务大厅的便民服务应用都是以服务对象为核心,优化用户体验、提升办事效率、提升办事满意度,从而提供真正便民的政务服务。 河南云工厂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主要内容是根据目前各地区各部门工作实践所作的总结概括,指各级政务服务实施机构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构建“互联网

路基接触网基础施工方案

目录 1、......................................................................................................................... 编制依据1 2、......................................................................................................................... 适用范围3 3、......................................................................................................................... 工程概况3 4、...................................................................................................... 路基接触网基础施工6 5、.............................................................................................................. 安全及环保措施12

1、编制依据 (1)《铁路电力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420-2003/J 290-2004) (2)《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421-2003/J 291-2004) (3)《高速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技术规程》(Q/CR 9609-2015) (4)《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南三龙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建设指挥部工程联系单:接触网硬横跨基础设计说明》(四设南三龙指联(2015)10号) (5)《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南三龙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建设指挥部工程联系单:路基地段圆钢柱接触网基础设计说明》(四设南三龙指联(2015)11号) (6)《三明北至三明南区间-桥梁、路基段接触网基础预留接口设计图》(南龙扩施(网)-F20CW03) (7)《接触网H型钢柱基础》(肆房(2010)8301) (8)《改建铁路南平至龙岩扩能工程施工图-三明北站接触网平面布置图(供咨询)》(南龙扩施(网)-F10CW02) (9)《客运专线铁路-接触网H型钢柱》(通化(2008)1301) (10)《铁路综合接地系统》(通号(2009)9301)

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实施方案

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力推行“只跑一次”改革,打造经济发展环境X“小气候”,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X〕55号)、《X省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实施方案》(X政发〔X〕19号)和《X省“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技术指南》,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突破部门界限、打通信息孤岛,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X年上半年,以全省政务服务网上一体化平台为基础,建成我市个性化的网上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全面整合线上线下服务资源,实现互联网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形成全市联动、部门协同、数据互通、一网办理、高效便捷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最大程度利企便民,实现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只跑一次”的目标。 二、主要内容 全面落实“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目标,创X政务服务模式,全力推进“八个一”建设: “一库”共享。依托“智慧X”建设,参照省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标准,搭建市级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打通横向、纵向信息流,配套完成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社会信用、企业信用等基

础数据库和电子证照库建设,建成省级统筹、系统架构及标准统一、全市共建共享的政务资源共享数据库。建立健全政务信息采集、使用、更新、管理以及共享、交换机制。 “一码”管理。推行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编制全市统一的政务服务事项目录和办事指南,将所有事项统一编码纳入权责清单管理,确保事项管理数据同源、标准规范。 “一门”集中。加快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不断升级实体政务大厅功能,确保政务服务大厅运行面积能完全满足改革需要。实现所有政务服务事项分类进驻各级政务服务大厅集中办理,变多门办理为一门服务。 “一窗”受理。将部门办事窗口分类整合为综合服务窗口,采取“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服务模式,打造专业高效的综合政务服务。 “一网”通办。进一步升级政府门户网站功能,实现政府门户网站与网上政务大厅前端融合、数据对接和应用兼容。强化网上办事大厅统一办事门户功能,建立网上统一申办受理平台,推动审批事项、业务系统与网上办事大厅的无缝对接,实现“一网式”服务。 “一证”申办。以身份证、社会信用代码分别作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申请办事的唯一标识,构建全市统一的身份认证体系,实现一个证号可办理所有政务服务事项。 “一线”连通。积极推进各职能部门投诉举报热线整合,建设全市统筹、市级指挥的12345市长热线,拓展12345市长热线政务服务

互联网+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详细

互联网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互联网 +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此文档为word 格式 , 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互联网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目 录 1 项目概述 (5) 1.1 建设背景 (5) 1.2 建设目标 (5) 1.3 建设容 (5) 2 项目总体建设方案 (7) 2.1 建设原则 (7) 2.2 技术路线 (7) 2.2.1 基于 J2EE 三层次技术路线 (7) 2.2.2 基于 XML 的数据表示 ................................................................................................. 9 2.2.3 系统基于 SOA 的应用系统开发架构 (9) 2.3 进度安 排 (10) 3 政务服务公共基础数据平台 (12) 3.1 数据交换平台 (12) 3.1.1 概述 (12) 3.1.2 基本功能与特点 (12) 3.1.3 运行管理 (13) 3.1.4 数据总线 (13) 3.1.5 资源目录管理 (15) 3.1.6 规则管理 (17) 3.1.7 数据质量审计 (17) 3.1.8 监控管理 (17) 3.1.9 统计分析 (18) 3.1.10 系统配置 (19) 3.2 短信平台 (20) 3.2.1 短信平台概述 (20) 3.2.2 业务流程图 (21) 3.2.3 系统功能 (22) 3.3 统一身份认证平台 (25) 4 移动政务服务平台 (27) 4.1 移动政务服务系统架构图 (27)

................................... 4.2.1 消息推送组 件 ........................................................................ ...................................... 28 4.2.2 位置定位引 擎 ........................................................................ ...................................... 28 4.2.3 短信服务接口模 块 ....................................................................... ............................... 28 4.2.4 业务逻辑引 擎 ........................................................................ ...................................... 28 4.2.5 日志管理模 块 ........................................................................ ...................................... 29 4.3 移动政务服务 APP ............................................................................... ................................. 29 4.3.1 访问地区选 择 ........................................................................ ...................................... 29 4.3.2 政务要 闻 ........................................................................ .............................................. 29 4.3.3 热点动态 /服 务 .......................................................................... ................................... 30 4.3.4 我要办 事 ........................................................................ .............................................. 30 4.3.5 我要查 询 ........................................................................ .............................................. 31 4.3.6 政务公 开 ........................................................................ .............................................. 32

接触网施工工艺流程剖析

一施工准备 开工初期,根据站前工程施工实际进度,结合建设单位总体施组方案编制接触网工程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报监理工程师和建设单位审批。 会同站前施工部门对轨道的线路中线桩、水准基点桩、岔心桩、曲线桩、轨道里程标等线路资料进行交底,按照交桩测量的有关要求安排现场复测,并做好测量记录。对复测中出现的问题,主动联系有关单位处理。 调查大型材料和机械设备的进场路线,并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二施工测量 1.施工定测 依据设计提供的起测点或正线岔心及大型建筑物为测量起点,按照接触网平面图支柱跨距沿钢轨测量定位(曲线地段沿外轨测量),在轨腰上做出标记,并埋设副桩。 接触网纵向测量采用钢尺人工拉链测量跨距,测量过程中如因桥涵、钢轨、避车台、跨越电力线等障碍物影响杆位时,合理调整跨距,调整后的跨距不得大于设计允许最大跨距。高挡墙、护坡及特殊地质地段,测量时充分利用线路专业预留的接触网坑位,避免开挖时对站前已完工程形成损坏。对沿线平行和横跨的高低压电力线路弱电通信线路等干扰情况做好详细记录。 2.交桩测量 通过中线测量找出每一支柱副桩相对于线路中心的横向位置,通过对水准测量数据的整理计算,计算出每一副桩的高程。最终计算出每一支柱相对于副桩的埋深、限界。 测量精度要求达到:跨距量误差1/2000。中线测允许闭合差:在直线转点的左右方向偏差不大于置镜点长度的1/20000,最大不超过20mm;曲线横向闭合差:曲线长度500m以 内为30mm,超过500m时不大于50mm。水准测量允许闭合差±30L mm,其中L的取值单位为km,且前后置镜距离应相等,距离差不大于4m。 三基坑开挖 根据设计图确定坑的类型、限界、坑形和深度,坑口的线路侧加设防止道渣滑落的档板和铺设防污染的彩条布。遇水沟需移时,需保证原有水沟截面和畅通,护坡培土、砌石达到新建铁路设计标准。 争取当日开挖、当日立杆,对当天立不上杆,有危及行车安全的基坑应回填,防止塌方影响行车。基坑开挖多余弃土要装编织袋运走。 基坑根据土壤的稳定性质,采用合理的开挖形式和防塌措施。石质地带基坑采用空压机、风枪进行开挖。黄土区段基坑开挖需要避开雨天进行,并作好排水工作,保证雨天黄土区段不积水。 四基础浇制 土质密实地带,基础地下部分浇制时采用原坑胚膜就地灌注的方法,地上部分采用模型

互联网+政务民生 智慧政务智慧民生项目实施方案

说明:此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修改

目录 第一章概述 (1) 1.1 xx市(县)简述 (1) 1.2 xx市(县)信息化现状 (1) 1.3 推动信息化发展现状 (1) 1.4 “智慧民生”综合信息化平台建设 (2) 1.4.1 综合信息化平台建设内容 (2) 1.4.2 综合信息化平台建设意义 (3) 1.5 综合信息化平台发展前景 (6) 第二章总体建设方案 (7) 2.1 建设目标 (7) 2.2 建设原则 (8) 2.3 框架结构 (11) 2.4 技术优势 (14) 第三章详细建设方案 (18) 3.1 智慧政务的建设—电子政务信息系统 (18) 3.1.1 智慧政务简述 (18) 3.1.2 智慧政务总体架构 (19) 3.1.3 智慧政务发展规划 (20) 3.2 智慧安全的建设—安全综合监管系统 (24) 3.2.1 智慧安全简述 (24)

3.2.2 智慧安全总体架构 (26) 3.2.3 智慧安全发展规划 (27) 3.3 智慧教育的建设—智慧文化教育平台 (28) 3.3.1 智慧教育简述 (28) 3.3.2 智慧教育总体架构 (30) 3.3.3 智慧教育发展规划 (31) 3.4 智慧医疗的建设—医疗健康管理平台 (32) 3.4.1 智慧医疗简述 (32) 3.4.2 智慧医疗总体架构 (33) 3.4.3 智慧医疗发展规划 (35) 3.5 智慧农业的建设—智能农业服务平台 (36) 3.5.1 智慧农业简述 (36) 3.5.2 智慧农业总体架构 (37) 3.5.3 智慧农业发展规划 (39) 3.6 智慧旅游的建设—旅游服务综合平台 (40) 3.6.1 智慧旅游简述 (40) 3.6.2 智慧旅游总体架构 (41) 3.6.3 智慧旅游发展规划 (44) 3.7 智慧社区的建设—物业管理综合平台 (46) 3.7.1 智慧社区简述 (46) 3.7.2 智慧社区总体架构 (47)

智慧政务服务系统技术建设指南

“智慧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 目录 引言 一、总则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目标 (三)重点任务 1.业务支撑体系建设 2.基础平台体系建设 3.关键保障技术体系建设 4.评价考核体系建设 二、“智慧政务服务”的主要内容 (一)按事项性质分类 (二)按服务对象分类 (三)按实施主体分类 (四)按服务主题分类 (五)按服务层级分类 (六)按服务形式分类 (七)按行政管辖分类 三、“智慧政务服务”平台总体架构 (一)总体构架

1.总体层级体系 2.平台系统组成 3.建设方式 (二)业务流程 (三)平台技术架构 1.基础设施层 2.数据资源层 3.应用支撑层 4.业务应用层 5.用户及服务层 (四)用户注册和认证体系 1.分建方式 2.统分方式 3.统建方式 四、政务服务信息的汇聚、发布与展示 (一)需求侧(面向社会) 1.用户访问——“我” 2.信息资讯——“我要看” 3.信息检索——“我要查” 4.服务引导——“我要办” 5.咨询问答——“我要问” 6.监督评价——“我要评”

7.个性化推送——“我的” (二)供给侧(面向政府内部) 1.事项清单标准化 2.办事指南规范化 3.审查工作细则化 4.业务办理协同化 5.事项管理动态化 五、政务服务事项的一体化办理 (一)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外部服务) 1.建设管理要点 2.主要功能 3.用户(自然人和法人)信息管理 (二)政务服务管理和业务办理(内部办理) 1.基础业务功能 (1)政务服务事项管理 (2)政务服务运行管理 (3)电子监察管理 (4)电子证照管理 (5)网上支付管理 (6)物流配套管理 2.功能拓展与流程优化 (1)并联审批

石家庄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实施方案

石家庄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55号)、《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冀政发〔2017〕4号)精神,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运用“互联网”思维,提高政务服务质量、效率,最大程度利企便民,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坚持统筹规划、问题导向、协同发展、开放创新的原则,按照“贯通、标准、共享、整合”的要求,加快建设全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逐步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共享“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成果。 2017年11月底前,依托省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和市政府门户网站,建设贯通县、乡和市直各部门的市级“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全面公开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部分事项网上办理,提升市级政务服务标准化和网络化水平。到2020年6月底前,实现互联网和政务服务的深度融合,建成全市一体、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大幅提升网上办事服务能力和智能化水平,让政务服务更加高效、透明,让群众和企业办事更方便、更快捷。 二、全面优化再造,简化规范政务服务流程

(一)梳理规范网上政务服务事项。各地政府各部门依据法定职能全面梳理行政机关、公共企事业单位直接面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具体办事服务事项(包括行政权力事项、公共服务事项两大类别),编制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和实施清单。实行政务服务事项编码管理,规范政务服务事项名称、受理范围、设立依据、实施机关、申办条件、申请材料、工作时限和流程、监督检查等要素的标准,逐步做到“同一事项、同一标准、同一编码”,为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供无差异、均等化政务服务奠定基础。全面规范编制办事指南,列明依据条件、流程时限、收费标准、注意事项等;明确需提交材料的名称、依据、格式、份数、签名签章等要求,并提供规范表格、填写说明和示范文本。除办事指南明确的条件外,不得自行增加办事要求。2017年9月底前,完成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实施清单、编码和办事指南规范完善工作,通过本级人民政府门户网站集中公开发布,并实时更新、动态管理。(牵头单位:市编委办、市法制办;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相关单位) (二)优化网上政务服务流程。适应“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要求,借助信息化手段对行政审批、政务服务流程进行优化,简化优化服务事项网上受理、审查、决定等流程,进一步减少申请材料、前置条件和办理环节,大力压缩办理时限。推进办事材料目录化、标准化、电子化,以及网络共享复用,开展在线填报、在线提交和在线审查。建立网上预审机制,及时推送预审结果,对需要补正的材料一次性告知;积极推动电子证照、电子公文、电子签章、电子档案、电子存档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开展网上验证核对,避免重复提交材料和循环证明。建立网上联合办理机制,对涉及多个部门的事项实行一口受理、网上运转、并行办理、限时办结、统一反馈。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引导群众分享办事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