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师范学院“七〇后”教授王强同志先进事迹

盐城师范学院“七〇后”教授王强同志先进事迹
盐城师范学院“七〇后”教授王强同志先进事迹

一个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盐城师范学院“七〇后”教授王强同志先进事迹

王强,男,江苏盐城人,1970年9月出生。1988年9月至1992年6月就读于徐州师范学院政教系,1992年8月分配至盐城师范专科学校政教系工作,199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2年在南京师范大学获得“两课”硕士学位,2012年9月病逝。

王强生前是盐城师范学院教授,曾任经济法政学院副院长、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副主任。他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多次获得学校青年教师会讲比赛一等奖、二等奖,并获得学校首届优秀教学质量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出版专著1部,在《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等CSSCI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专著《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获得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他多次获得学校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三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学校第二届师德模范,2012年6月被中共江苏省委教育工委表彰为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

一、立足岗位、教书育人,做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传播者

王强同志自1992年走上工作岗位,一直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他以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己任,始终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传播者。

从教20年来,他始终在探究和实践如何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感染性和实效性,做到了他对自己所要求的“上好每节课,让每节课都有品味”。他以情感人,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引领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学生当中生根发芽、广泛传播;他以理服人,通过详实的资料、精辟的分析、深刻的阐述,积极探寻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正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他以德化人,用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感染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子,在每个人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

在担任班主任期间,他每天晚上骑着自行车往返两小时来到学校,坐在教室最后一排批改作业或看材料,或与学生交谈,用自己所具备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坚持不懈、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他的努力下,他所带的班级学生毕业前绝大多数参加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发展的党员比例也是那几届学生中最高的。王强常说,“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的传播者,切忌扮成‘传声筒’。我们要沉下身去,学好‘普通话’,说好‘家常话’”。他总是善于搜集正面素材,注重以正面事例引导人;认真研读马列原著中的经典名句,注重用马列原著中的经典名句感染人。

王强同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中,始终坚持“要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要说服别人,首先要说服自己”。为了实现“感动别人,说服别人”的目标,他一头扎进中共党史研究的海洋。他在历史文献和档案中搜寻历史真相,查找我党早期革命斗争中坚持原则又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尤其是处理中国经济问题的正确做法。在这些探究中,党的历史感动着王强。在这些感动自己的探究中,王强更加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党的领导的信心,并用自己坚定的信仰、信念、信心去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学生。

为了追求高质量的教学,他精心准备每节课,对准备好的教案,反复推敲,直到满意为止。他的课堂板书,更像是一篇结构严谨的学术论文,从标题的设定到要点的语言组织,对仗工整,读起来十分流畅。他的课总是妙趣横生、吸引学生,他的课总是见解深刻、打动人心,学生们总是乐于在他的课堂上交流思想、探求真理。学生总说:人生遇王强老师,足矣!能上王老师的课,简直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分。

二、致力研究、勇于创新,做马克思主义的执着求索者

王强同志追求真理、矢志不渝,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共党史为研究方向,以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为研究重点,刻苦钻研、与时俱进,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王强同志早在大学时代就立志要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特别是中共党史方面有所建树,他担任了学校党史兴趣小组组长,阅读了大量中共党史文献,系统研读了《马恩选集》、《资本论》、《毛泽东选集》等大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这既是专业的要求,也是他执着于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体现,为他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王强同志一直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共党史研究工作。他的研究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同行鲜有涉及的领域。他的研究充满了一个知识分子对民生应有的关怀和关切,体现了一个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责任与担当。他对问题的探究非常有深度,而思路又比较开阔,默默潜心于学术研究并从中感受到责任和乐趣。他在浩如烟海的原始资料里进行考证研究,这种穷经皓首的态度,体现了他对学术之虔诚达到一定的境界。正是他对马克思主

义理论的虔诚,才得以支撑他与病魔抗争,得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他于2006年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008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即使身患重病,他依然笔耕不辍,以巨大的毅力坚持科研,先后在《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等权威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7篇,其中有10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社会科学网转载或摘编,并出版专著《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他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勾勒出了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中国化的发展脉络,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为解决当前劳资关系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对推动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凭借着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一书赢得了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获得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三、身体力行、甘愿奉献,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践行者

王强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信仰是发自内心和坚定不移的。他把对马克思主义和党的理论的学习研究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价值,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融入到学习、工作与生活中,身体力行,甘愿奉献,成为青年学子成长的典范和青年学者发展的标杆。

王强同志2005年底走上中层领导岗位以后,面对陌生的工作领域和新的工作要求,肩负着领导和同事的信任,他倍感责任重大。为了尽快熟悉工作,他虚心向老领导请教,诚心与同事沟通交流,在很短的时间内确定了自己的工作目标和计划。每次接到上级的任务,总是在吃透会议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实

际,提出明确的工作安排,并要求教师按时完成。2007年初,王强同志的身体出现严重不适,但为了做好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为了忙于申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他一直拖着未去医院进行认真检查。2008年11月,他被确诊为恶性肿瘤。但是,他放弃去省城医院做手术,而是选择在本地医院治疗。因为他说,“重点建设学科刚刚批下来,各项工作任务很重,我走不开”。

王强同志一直致力于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在申报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时,他不是学科组负责人。但是,他总是在认真完成自己负责的工作后,仔细琢磨整体工作的进度,一遍遍分析论证、查看材料,提出建设性意见。重点建设学科申报成功后,他正与病魔作顽强抗争。家里人劝他不要再过多考虑学科建设等工作上的事情,也想想自己的儿子。他说,“我们的重点建设学科就是我的儿子”。躺在病床上,他还着手起草了10多个重点建设学科的文件。当他已经不能正常参加学科组的会议时,他仍然通过邮件提出建设性意见。

王强同志始终把打造学术团队作为自己的职责所在。在对青年教师进行学术指导时,他总是主动地帮他们凝练科研方向,不厌其烦地为他们修改学术论文稿件,许多老师在他的帮助下学术科研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至今还有老师保留着留有他密密麻麻手迹的论文修改稿。他与团队中的每位教师都做过深入交流,与他们一起研讨学科建设和学术问题,有15名青年教师的50多篇学术论文经过他的精心指点并得以发表。即便在南京住院化疗时,他仍牵挂着青年教师的科研,拖着病躯,自己花钱,为他们购买书籍和研究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学术研究。

四、生命不息、追求不止,做马克思主义的永远守望者

王强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研究和践行始终坚持不断,至死不渝。在与病魔抗争的三年多时间里,凭借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无比热爱,他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论文,在病床上完成了一部20余万字的专著。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追求,让他的生命彰显出崇高的人生价值,让他的生命绽放出了绚丽的马克思主义光辉。

王强同志对生命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看法,他更注重生命的价值与质量,对他所钟爱的教育事业看得很重。他曾经对妻子孙卫芳说,“我年纪轻轻就得了这病,这是不幸,但也是好事。这使我能不受各种干扰,安下心来做我喜欢的事。我要把坏事变好事”。正是这种淡泊平和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使得王强潜心专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让生命得以延长,让生命得以升华。

生病期间,王强同志多次对前来看望的领导表示,虽然不能上讲台给学生上课,但是还可以给学生指导毕业论文。三年多来,他坚持指导20多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为了方便学生,他坚持每周打车到新校区办公室与学生见面,交流沟通,指导论文写作,从未耽误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当得知学生考研遇到困难时,他总是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并且一直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在学业上悉心指导,在生活上关心帮助。当病情恶化,说话已经很困难时,他还表示,“现在我虽然不能讲话了,但动动脑筋的事还是可以做做的,可以将学科建设的事交给我,我还可以帮教师修改修改论文……”。

住院期间,他将病房当作书房,每次住院,他都要准备一大堆要看的书。同事们去看他,都劝他先将学术研究搁一搁,来日方长,将病治好了,将身体养好了,再做学问也不迟。王强却说,我做学问没感觉到累啊,我觉得很享受,感受到了做学问的幸福感。对于王强来说,教书、做学问,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已

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深爱着他所从事的事业,他把所从事的事业看得比他的生命还重要!

2011年10月,王强病危,三个月后,他挺过来了。他笑着说,“我又赚了”。最后,王强已经不能再敲打键盘了,他就用手指在IPAD的屏幕上写字,收发邮件,帮同事修改论文,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谋划学科建设的事。直至临终前两天,他还用手机给同事发出这样的信息,“我希望你替我研究下去,我这儿的资料你用吧”,“贾老师,我还想写本书,如果我能活下去,我希望我们能合作,如果活不成,我希望你替我研究下去。”

王强病逝时,年仅42岁。这位“70后”教授,与病魔苦苦抗争近四年,把工作延续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诠释了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追求真理、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坚守。

吴孟超同志先进事迹文档

吴孟超同志先进事迹文档 Advanced deeds of Comrade Wu Mengchao 编订:JinTai College

吴孟超同志先进事迹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事迹材料是指党政军机关为了弘扬正气,表彰先进, 推动工作,对本单位具有突出事迹的集体和个人整理出的文字宣传材料,属于事务公文。本文档根据事迹材料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 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很多人都想知道,吴老的手术成功率为什么那么高,为 什么做得又快又漂亮。我很清楚,他不完全是靠技术,更不是靠运气。他真正的过人之处,是他对待每一台手术都极其认真负责。 尽管吴老医术高超、经验非常丰富,但他对每一台手术 都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不管这个病人是谁,不管病情轻重,不管病人的ct、磁共振等影像检查结果多么肯定,他都要在 动手术的前一天,再次和b超室的医生做一次术前病灶确认,上手术台之前,还要在看片灯上再次查看病变部位,验证一下,好做到万无一失。 当遇到比较复杂的病情时,吴老一定要召集专家会诊。 一次会诊不满意,就再来一次,甚至换一批专家会诊,充分吸

纳各个方面的意见,直到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预见到,把各种应对措施都制定好,他才会上手术台。 我想,这就是吴老的手术为什么总是做得那么好的原因。也正因为如此,我每次跟他上手术台,心里就很有底气。 去年冬天,上海有个肝癌病人,在一家医院做手术,腹 腔打开后,医生说,这个肿瘤靠腔静脉太近,没法切,我们这里正好有肝源,建议做肝移植。病人经济条件不允许,医生就把刀口又缝上了。他的家人不甘心亲人就这样等死,找到了吴老。 吴老仔细研究了病人的资料,觉得切除肿瘤的可能性是 有的。但他没有轻易动手,而是两次组织专家会诊,并把病人的亲属请到会诊现场,详细地了解病人的情况,每次会诊都用去了很长时间。吴老这样严谨负责,几次把病人亲属感动得流泪,他们说:“吴院长,我们先来找您就好了。你们这样认真,我们到这里看病,就是治不好,也认命了。” 手术开始了,这时,我注意到吴老十分从容,上台、开腹、探查、剥离、切除……流畅地操作着,一切就像以往做过的无数例高难度手术那样,最后是有惊无险,成功地把肿瘤切了下来。走出手术室,摘下口罩的时候,吴老轻轻地说了一句:

走转改十佳新闻工作者先进事迹

“走转改”十佳新闻工作者先进事迹 武钢工人报记者部副主任宋键 作为一名企业报记者,宋键同志始终坚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立场,更好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采写新闻报道这一信念不动摇,在重大考验面前,关键时刻冲得上、困难面前顶得住,较好地展示出青年记者过硬的素质和顽强的作风,并受到武钢领导和广大读者的好评。 《武钢工人报》早在今年2月份就启动了“记者走一线”的活动,这与中宣部8月份启动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不谋而合。在深入基层一线7个多月的采访报道过程中,宋键同志严格落实“三贴近”要求,迅速奔赴生产一线、市场一线,到码头、高炉、连铸机和轧机旁的普通工人身边去,到挥洒汗水、机器轰鸣的生产岗位中去,到充满竞争、充满挑战的营销队伍中去,到创新无限、激情迸发的班组中去,用群众的思维、群众的语言、群众的视角采写报道,不断增强新闻的亲和力、贴近性,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 在采访报道中,宋键同志坚持以基层一线作为新闻工作的源头活水,坚持不懈挖掘着基层中所蕴藏着的丰富新闻资源,把心真正沉下去“接地气”。今年4至8月份,他克服家庭困难全身心投入到“记者走一线·班组行”报道活动中,同工人们一起上岗位、下缆沟,用脚走、用笔记、用心听,负责采写完成了来自班组的近50篇鲜活报道,《桥机班组新视听》、《“长征”路上“红旗”扬》、《精整精彩处处在……》等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充分反映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反映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反映职工群众的意愿呼声,深受职工欢迎。 在采访活动中,宋键同志坚持带着感情走基层,不断写出有“温度”的新闻。今年7月份,钢城迎来今年入夏首轮高温。烈日炎炎下,他来到42℃的原料卸船码头、84℃的高炉出铁口、60℃热轧设备焊接现场和90℃浇钢平台实地探访,体验热浪袭城中的劳作滋味,记录下高温下的“火热”体验。8月伏天,他又与同事并肩作战创新报道形式,沉到基层一线以《寻觅武钢的“热点”》为由头,连续采写了《“热点”中的真情》、《“热点”下的专注》、《“热点”中的意志》等系列“热”新闻,用文字记录下一线职工冒着热浪忘我工作的画面,耳闻目睹了干群连心战高温的勃勃力量,情真意切反映着武钢人在50 年不遇热浪下的特有精神风貌,将一线职工战高温、夺高产的感人一幕写进了“热”新闻中,进一步激发了岗位职工的工作热情。 在采访策划中,宋键同志坚持一线采访紧紧围绕解决企业关心的问题写真话、改文风、勤策划。今年9月中旬,他随报社采访团一起展开了近十天的“记者走市场”报道活动,并赴华北、西北等地市场前沿连续采访,通过与营销人员的深入交谈,市场前沿的实地调研以及来自用户的坦诚倾诉,掌握了宝贵的一手资料,每走完一地、每完成一次采访都顾不上休息,不断创新报道形式、提炼报道内容、深化报道思想,带着问题采与写,以《春华秋实看华北》开篇,随后连续策划采写出《华北钢市的冷与暖》、《帘线钢的强与弱》、《比亚迪的急与盼》、《“赔一罚一”的忧与思》、《产品研发的快与慢》等9篇有力度、有深度、有影响力的市场呼声报道,得到公司领导和相关单位部门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受到基层一线职工的热烈反响。 通过采访基层一线、报道基层一线,宋键同志用一篇篇作品诠释着“接地气”工作才能有“底气”;“接地气”稿件才能有“人气”;深入基层一线才有精品的

对王选和冯锦华事迹的评价及启示

对王选、冯锦华事迹的评价与启示提到细菌战诉讼,人们立即会联想到王选,那个用流利的日语和英语在日本的法庭上、在国际会议上慷慨陈辞的中国女子。侵华日军的细菌战暴行惨绝人寰,日本政府对此一直秘而不宣,战后美国为了得到日军的细菌战资料,与日本人一起隐匿了这段历史。纸里从来都包不住火,更何况是这样的惊天罪恶呢。在日本工作的冯锦华为表示对日本首相小泉参拜了靖国灶神的抗议,用红漆在靖国神社侧门的一个石雕底座上喷写了日语“该死”字样,这一举动也同样值得我们思考。 对于冯锦华的举动,虽然他是出于对日本首相的愤怒,但当我们细细来想这件事的时候就会觉得难免有些冲动。不可否认,他的举动之中蕴含着内心满满的愤慨,对于民族的一种强烈责任与热爱。可是,对于他本人来说结果却是严重的。他虽然宣泄出了内心的愤怒,却也触犯了法律,我们就难免会去想这是不是不值得呢?我们可以从他的身上看到刚烈爱国的影子,他所持有的一份爱国态度,这些无疑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是现代社会每个人应该具备的一份情感,但我们也不得不斟酌这一举动所带来的后果。 “忽然一下就明白了,我为什么要到日本来留学,为什么要学习日本文化,拼命了解日本社会。一下子找到了自己这么多年来经历的全部意义。” 王选以一种忘我的姿态投入到细菌战调查和后来的诉讼中,投入了自己全部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即使有个问题已经被问了无数遍:国家都已经放弃赔偿了,你们为什么还要打这个官司?但王选不这么看,通过诉讼,让日本的法院认定二战期间日军曾经在中国战场使用过细菌武器,全面认定了原告方面提出的受害申诉,世界各大媒体纷纷用到“划时代意义”和“里程碑”一类的词,就凭这一点,王选说:我们胜了。王选奋斗的目标绝不在于复仇,而是呼吁人们正视战争和战后冷战政治在战争受国民众、尤其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造成的至今未愈的创伤,以正义和平、生命尊严的价值共识感召跨国公民运动,争取跨国司法救济,致力于中日“人民之间的和解”。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渐渐忘却了这些事情,但是如果把这一切都淡化了,留下了创伤就会是永久的。王选以一个普通中国女性身份,坚守民族道义,帮助受苦受难的中国同胞寻求一种理性的秩序,为中国受害者向日本讨公道,她对于这个时代来说是一根标杆,对于我们每一个大学生来说都是榜样。

学雷锋先进集体材料

学雷锋先进班集体材料 ——碑记镇大佛小学六年级 自我校开展学雷锋活动以来,雷锋精神吹遍校园每一个角落,全校的教师和学生积极响应号召,营造了浓厚的学雷锋氛围,由此掀起了学雷锋的热潮。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人帮起,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互帮互助活动。助人为乐的事情多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少了;相互关怀的人多了,同学间的隔阂少了,我们的同学们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六年级的同学们更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努力践行着雷锋精神,以个人、小组、班级为单位开展了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帮助他人,奉献社会,体验快乐。 在学雷锋活动中,为培养同学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六年级班主任从思想和行动两方面入手,经常利用班会时间,带领同学们共同学习《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等书籍,让每名学生都热爱祖国,懂得尊老爱幼,乐于助人。同时,利用多媒体,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让自己时刻与祖国共成长。从而提高同学的文明素质、热爱劳动、学习雷锋的精神。 4月,六年级同学在班干部的组织和带动下,正式成立了“雷锋小队”,雷锋小队里的六名队员每天认真到岗完成工作,楼道里、草地上、雕塑旁,处处都可以看见雷锋小队认真工作的痕迹。他们不光在校内做好人好事,在校外,他们也同样严格的坚守着自己的职责。他

们每天早早地来到学校,为班级、为学校做贡献,他们不怕风吹雨打,只要哪里有事需要做,有忙需要帮,雷锋小队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他们每天早出晚归,认真工作,为的是能够帮助班集体和学校争得荣誉。 雷锋克服一切困难,勤奋学习,帮助落后的同学。该班一部分同学学习基础差,学习有困难。为此,该班开展了“手拉手,一帮一”结对子活动,不让一名学生落队。许多同学主动提出与某同学结成对子,在生活学习上要互相帮助,有的同学利用中午和放学时间为帮助同学讲解难题、背古诗。他们不仅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而且在生活上互相关心,在手拉手活动中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班集体也更加和谐,没有一名同学甘于落后,班内形成了比学赶帮的学风。班上成绩每期也名列全镇第一。 “花香莫若书香远”,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六年级的同学并没有沉溺于喧嚣与浮躁的气氛中,而是抓住宝贵的学习机会去采撷知识的精华,在知识中孕育、在知识中成长、在知识中成熟。“比学赶帮超”,大家努力做到一个真正的“有涵养”“有素养”“有修养”。班干部积极组织同学们一对一帮助辅导、共同进步的学习方案,全班形成积极自觉学习的良好氛围,图书柜、图书角经常能看到同学们埋头苦读的身影。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难得是做一辈子的好事”这句话时刻提醒着同学们要把服务学校坚持到底,决不能半途而废。号召每位同学都要做班级的主人,自觉维护班级环境,在教室内不能发现一张纸屑。做学校的主人,组成志愿者服务小队,负责教室外的纪律和卫生,养

黄幼岩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开拓创新谋发展甘洒热血育英才 ——记南宁三中校长黄幼岩 黄幼岩校友1992年本科毕业于我校生物系,现为南宁三中校长、生物高级教师。从教21年来,先后被评为“广西特级教师”、“南宁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广西南宁市新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第一层次培养人选”、“南宁市学科带头人”、“南宁市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南宁市先进工作者”、“南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南宁市十佳青年”。在教坛中,他以精湛的教艺成为一面旗帜一个坐标,管理上,他以先进的理念引领学校的创新与发展,生活里,他是孜孜不倦、耕耘不止的孺子牛;走近这位十年如一日奋斗在教育第一线的黄幼岩校友,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睿智、精湛、奉献、谦逊…… 敬业爱岗,为人师表,争做教书育人的楷模 黄幼岩同志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时处处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模范履行党员义务,在各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他师德高尚,注重教书育人,乐于奉献,被授予“南宁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南宁市先进工作者”、“南宁市十佳青年”等荣誉称号。他勤学钻研,业务拔尖,多次在全区、全国各级各类教学比赛获得一等奖;多次带领广西队参加全国奥林匹克竞赛,屡创佳绩。他结合岗位,先后主持过“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优化研究”等多项省级课题的研究,在《全球教育展望》、《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探索》、《现代教育科学》、《西北师大学报》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被聘为“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学科导师”,被授予“南宁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南宁市学科带头人”、“广西特级教师”。 勇挑重担,先锋示范,争创优质教育的品牌 在担任南宁市职业技术学校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时,黄幼岩校友带领学院紧紧围绕“在岗位上闪光”的主题,以“三星”工程(教学之星、服务之星、榜样之星)为载体,树立“四种”意识(“我的工作我负责”的责任意识、“我的岗位我示范”的带头意识、“我的领域我领先”的先锋意识和“我是党员我付出”的奉献意识),开展“四项”主题活动,将创先争优活动植根于学院的中心工作,与“履行岗位工作”结合,与“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结合,与“服务师生员工”结合,通过抓活动促进科学发展、促进党建创新、促进工作落实,促进良好业绩,激励学院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教师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在队伍建设上有突破、在制度建设上有突破、在理论学习上有突破、在教学改革上有突破、在教书育人上有突破、在党建创新上有突破。在

医务人员学习吴孟超同志先进事迹体会

吴孟超,这个名字对我并不陌生,他是2005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不过当时对他的了解也仅限于此,我只知道了他是一位医术卓越的肝胆外科医生,他在学术上成就斐然自不必多说,迄今为止全国只有十四人获此殊荣。 然而让我敬仰的是,他不仅仅是一位科学大家,更是一位好医生、好老师、好党员,这其中的事迹更让人动容。在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前夕,我有幸身临吴孟超先进事迹报告会中国科学院专场,现场聆听他的战友、学生和患者讲述他的感人事迹和他本人发自肺腑的话语。作为听者,感动之处不禁潸然泪下,令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像我这个年龄的人,是在正统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下长大的,并很早就把它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我不得不承认,在市场经济大潮到来的时候,我还欠缺与时俱进地与之相融的能力,因而感到迷惘、感到彷徨、感到孤独。这场报告会,让我重温了一堂生动的党课,又经过了一次人生意义的心理历练。吴老是我为人、做事的楷模,他的事迹使我有了继续坚守的信念和力量。 作为党员,学习他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做法吴老说,“我一生中有过两次宣誓:当医生我是宣过誓的,加入中国共产党我是宣过誓的,宣了誓,就要信守诺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这句话在吴老那里可不仅仅是美丽的装饰,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他甚至是用别人不解的行动来实践这一宗旨。 2005年冬天,吴老被推荐参评国家最高科技奖,上级确定的考核谈话时间与原定的手术计划相冲突。吴老得知后,坚持手术不能推迟。不解的人以惯性思维问到:这是个什么病人,怎么这么重要?吴老说:“一个河南的农民,病得很重,家里又穷,乡亲们凑了钱才来上海的,多住一天院,对他们都是负担。实在抱歉,让你们等我了。”这就是吴老,他把患者的生命看得比天还大,把老百姓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在吴老所在的医院,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用便宜的药,尽量减少重复检查。为了减轻患者的负担,他宁愿不辞辛苦手工缝合手术刀口。他曾批评主刀的大夫:“你干吗非要用那个器械?咔嚓一下几十块钱,病人的负担该多重?你不会用手术线?那一根才多少钱?”挨了批的大夫不敢回嘴,可在他离开的时候还不解地嘟囔:“没见过院长拦着医生为医院赚钱的!” 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什么是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在吴老这里还需要苍白无力的阐述吗?他的行动就是最好的诠释。当听到这样的事迹,我才为自己也是一名共产党员而挺直了腰板,才让我重新相信我曾经的选择没有错! 作为科学工作者,学习他“标新立异,一丝不苟,奋勇拼搏,亲自动手”的精神医界有一句话: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吴老是一位倾心为民、德技双馨的一代名医。 他创立了我国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他创造了我国肝脏外科手术的经典方法,他推动了我国肝癌基础理论研究的创新发展,因而他当之无愧地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然而让我感触最深的还不是这些,而是这样一位大家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争创市级《先进职工之家》事迹材料

海港区地方税务局工会委员会 争创市级《先进职工之家》主要事迹 海港区地税局工会几年来,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及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总、区总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税收任务这个中心,贯穿带好队,收好税,内抓管理,外树形象这条主线,在塑造文明、高效、公正、严明、廉洁、勤政的地税形象上;在保持干部、职工团结、稳定,充分保障民主权利上,在丰富广大干部、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工会凝聚力上下功夫,较好地完成了以税收任务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任务,先后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文明单位,评为河北“三五”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连续五年被市地税局评为实绩突出先进单位,工会连续六年被市总工会评为先进职工之家。 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使工会组织建设得到落实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工会工作做得好与坏,关键要看是否有坚强的领导。为此,今年新春伊始,我们依据干部人事调整情况,及时地改选了工会小组长,健全组织,重新按职责进行分工,并实行目标责任制,实行一级向一级负责,一级抓一级的管理机制,将目标进行细化、量化,各委员间分工不分家,坚持有较大的活动一齐上,齐抓共管。委员会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工作方法,指导基层开展工作,并落实了工会干部定期培训制度,经常主动向局领导班子汇报工作,取得局党组对工作的理解

和支持。从而,使工会自身建设得到了加强。 二、健全制度,狠抓落实,使工会工作逐步规范 在工作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要使工会的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扎实有效,必须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用制度来保证。为此,今年我们根据工作实际,健全和完善了一些必要的制度。一是工作计划制度。年初我们根据市总、区总及市局、区局的工作安排,结合区地税局工作的实际,制定了工会工作计划,并对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经常地进行检查、调整、总结。做到了工作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有讲评。与此同时,我们还针对临时性的工作,进行了计划安排,使工作开展的有条不紊。二是会议制度。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工会工作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会干部全会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会员大会制度,传达布置上级指示精神,布置工作任务,报告工作情况。三是财务制度。坚持及时足额拨交工会经费,合理使用工会经费,坚持一支笔审批制度,收好、管好、用好会费,使有限的经费最大限度的发挥应有的作用。四是走访慰问制度。坚持逢年过节、疾病生育、婚丧、奖惩、邻里纠纷、闹情绪时“六必访”制度,坚持孤寡困难、疾病困难、意外事故时“三必到”制度。使广大干部职工切实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实现走访慰问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和社会化。五是信息宣传工作制度。区局办公室战兵同志兼管信息宣传工作,各股(室)分局设一名信息员,专门负责信息宣传工作,基本做到了每月有稿件、有信息,弘扬了单位的正气,促进了税收任务的

王选伟绩

[编辑本段]一、科学家、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 王选(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男,汉族,籍贯江苏无锡人士,生长于上海,九三学社成员,九三学社副主席。1958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副主席。 1954年至1958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学习。1958年至1959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教师。1959年至1978年北京大学无线电系教师。1978年至1995年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教授。1995年至1996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1996年至1998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1998年任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6年2月13日11时许在北京病逝。 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选在计算机应用研究和科学教育领域里的重大成就,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先后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楷模”等称号,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 1975年,王选对国家正要开展的汉字激光照排项目发生了兴趣。当时国外已经在研制激光照排四代机,而我国仍停留在铅印时代,我国政府打算研制自己的二代机、三代机。王选大胆地选择技术上的跨越,直接研制西方还没有产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针对汉字的特点和难点,他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参数描述方法”描述笔画特性,并取得欧洲和中国的发明专利。这些成果开创了汉字印刷的一个崭新时代,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彻底改造了我国

学习心得体会援疆干部王华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精选3篇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7b15271199.html,)/心得体会范文/学习心得体会 援疆干部王华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精选3篇 作为援疆干部,我们要学习王华同志心系援疆工作,热爱新疆、热爱兵团、热爱边疆人民、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极端负责、对事业执着追求、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宝贵品质,在援助十二师过程中作出应有贡献。以下是3篇关于援疆干部王华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援疆干部王华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1) 从王华的事迹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他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的无限热爱,对焦裕禄精神的模范践行,对民族团结的自觉维护,对自己和家人亲属的严格要求。这些,都是榜样的力量在他身上的充分展现。 要成为时代先锋,就必须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在始终保持勤政廉政的政治本色中,更好地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要成为时代先锋,就必须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中,更好地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

深学是基础,细照是关键,笃行是目的。我们要像王华那样,把焦裕禄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援疆干部王华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2) 深学是基础,细照是关键,笃行是目的。我们要像王华那样,把焦裕禄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在学习会上,独山子分公司党支部书记要求分公司全体党员干部要以王华同志朴实无华、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为楷模,学习他情系新疆、热爱人民、献身兵团的奉献精神,学习他俯下身子、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态度,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在学习过程中,分公司党员干部被王华同志的先进事迹所感染,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王华同志为榜样,学习他恪尽职守、身先士卒、敢于担当的工作作风。要以身作则,立足本职岗位,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冬季施工的大会战中,圆满完成各项工程施工任务的交付,给七师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援疆干部王华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3) 雪莲,是高山的精灵。凌寒独放,扎根雪线之上,傲立冰川之间;花色素洁,不慕蜂鸣蝶舞,更有药石之效。有人说,因公

同志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同志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廖辉同志于XX年3月—后勤集团物业管理中心成立之际,调至物业管理中心主持全面工作。在思想上,廖辉同志能够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xx大精神,坚持“三服务两育人”宗旨,在实际工作中,他身先士卒、默默奉献,努力践行“xxxx”的重要思想,近两年的工作考核成绩一个良好,一个优秀,并于XX 年度获广东省教育系统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管理上,廖辉同志狠抓制度建设,人性化管理。在管理工作中,用制度管人管事;在具体工作中,以身作则,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使中心成为一个团结的、能打硬仗的群体。从众志成城战非典,到校园又一次被评为花园式单位……,充分体现了廖辉同志领导下的物业管理中心的战斗力。 两年来,廖辉同志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结合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际,提出工作的指导思想。针对中心干部职工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顾虑及从行政福利型变为企业化运作后在观念上的差异这一现状,提出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强学习、练

好内功;按照物业管理的模式,从内部管理入手,狠抓队伍建设,规范各项服务管理工作,确保为师生员工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并以此作为中心工作的指导思想。统一了员工思想,使近百人队伍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随后的众志成城战非典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二、抓紧改革整顿,实行制度化、人性化管理,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由于中心刚刚成立,中心的规章制度一片空白。为使中心工作尽快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行轨道,在深入一线,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制订了近30余个工作制度、标准操作规程等一整套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将中心100余个岗位详细划定责任范围、工作标准,使中心的服务质量大幅度提高,使处于基建年的校园仍保持整洁的环境和花园式单位,受到领导和师生员工的肯定。 三、临危不惧战非典。XX年春季,突如其来的“非典”袭击广东,疫情如火,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物业管理中心除承担了全校公共场所的预防消毒外,还承担了一项“高危”任务:给“非典”确诊患者或疑似病人住过的房子和上过课的课室、实验室等进行消毒。这是一般人不敢干或不愿干的危险工作。但廖辉同志临危不惧,以身作则,每次都带头“闯”进危险区,一边亲自消毒,一边指导别的消毒队员进行消毒。由于

学习吴孟超事迹有感

学习吴孟超事迹有感 坂东镇中心小学本部小学邱建梅 学校组织学习了“人民的好儿女——妙手仁医吴孟超”之后,我被吴孟超的敬业精神、高尚医德、先进事迹所深深感动。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吴老的敬业精神。他对专业技术精益求精,他创造的“吴氏刀法”以精准见长、快速著称,心到刀到,如行云流水。即使这样,他仍不顾89岁高龄,坚持每晚在卧室继续工作,双休日经常到病房查房,撰写论文,并且每年主刀完成近200台手术,在这样的高龄仍能精神饱满地坚守岗位忘我工作,让我特别感动,同时我联想到自己,我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呢? 首先,我要学习吴老踏实的工作态度,朴实的做人风格。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应该以教书育人为第一要务。因此,无论是课前的备课,课上的教学,还是课后的批改及总结,都要尽力将每一个环节做好做细,我们的工作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的起学生家长,对得起学校的培养,让社会满意,这才是一名教师应该做的。 其次,我要学习吴老工作中精益求精的精神。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只是脱离实践给学生灌输理论,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不太理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严格以执行教学目标要求自己,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断向科学的殿堂迈进。 再次,我还要学习吴老对待工作几十年如一日的热情。他视病人为亲人,冬天查房时,他总是先把手在口袋里捂热,然后再去接触病人的身体,每次为病人做完检查后,他都顺手为他们拉好衣服,系腰带、掖好被角,并弯腰把鞋子放到方便穿的地方……我们班主任的工作很繁杂琐碎,我应该向吴老对待他的病人那样,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感,对学生有爱心和包容。平时多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遇到问题耐心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对每一个学生负责,激励他们朝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 吴孟超医生的先进事迹值得我一辈子好好学习。

十大杰出青年”候选人先进事迹

十大杰出青年”候选人先进事迹 十大杰出青年”候选人先进事迹01号杨威杨威,34岁,中共党员,现任云南昆钢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青年英才助理),土地经营部党支部书记、代理工会主席。自2008年参加工作以来,杨威先后参与完成了玉溪制管公司、攀枝花钛锭、大红山嘎洒物流园、八街矿、王家滩矿、龙山矿等19个项目共计4776亩土地的土地证办理及用途变更手续;参与起草《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土地管理办法》《昆钢土地有偿使用规定》等土地管理有关文件。自昆钢实施内部土地有偿使用以来,杨威参与收回土地租金约4500万/年。此外,杨威还积极协助推进楚雄铁合金及沾益铁合金土地收储资产的盘活,共计收回资金5600万,获得土地处置净利润3800万元。 02号鲍翔 鲍翔,29岁,现为云南天朗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工。乐于助人的他多次无偿献血,并作为云南省首例向台湾同胞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成功挽救了一名台胞垂危的生命。2013年从成都军区退伍到昆钢工作至今,鲍翔积极发挥团员先锋模范作用及转业军人优良传统,任劳任怨、勤恳工作,长期驻扎在玉溪研和工业园区玉钢脱水站,先后参与玉溪大红山管道有限公司玉溪脱水站智能固液分离系统及脱矿效率提升等项目。自2011年以来,憨厚耿直、

甘于奉献的鲍翔先后荣获云南省红十字会、共青团云南省委联合授予的“优秀志愿者”,成都军区政治部授予的“优秀共青团员”,安宁市首届“助人为乐模范”,安宁市“道德模范”,云南省“优秀共青团员”,昆钢公司“80佳员工”等荣誉称号。 03号王玉康 王玉康,30岁,现为云南楚丰新材料集团云南钛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主要负责工艺技术质量方面相关工作。自2011年11月调入EB炉项目筹建组,王玉康全程参与了钛锭项目的设备安装及调试、热负荷试车等工作,为云南钛业股份有限公司顺利熔炼出“第一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后续的生产过程中,担任EB炉班组甲班班长的王玉康积极带领班组成员强化操作、严控指标,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可靠。作为技术骨干,王玉康还先后参与了“两端设点”“一种快速抽空方法”等8项EB炉熔炼有关专利,大幅提升了熔铸质量与生产效率。2013年,王玉康被评为昆钢公司“技术质量先进个人”,并多次被评为云南楚丰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先进个人。 04号赵永灿 赵永灿,26岁,现为云南华创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职工。自担任昆钢3D影院营销管理员以来,赵永灿实干担当、主动作为,与团队成员密切配合,助力昆钢3D影院实现了毛利润从20XX年亏损30万到20xx年盈利30万的扭转。期间,赵永灿积极与猫眼、淘票票等第三方平台洽谈,全面开通了昆钢3D影院网络购票渠道,既迎合了市场需求,又为客户购票提供了极大便利;主动开拓市场,先后

王选同志先进事迹简介

王选同志先进事迹简介 王选同志(1937年—2006年)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中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出生于上海,生前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王选同志一生执着追随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脚步,献身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甘于奉献,他创造的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开创了汉字印刷的崭新时代。他衷心拥护和坚定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始终注重调查研究,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不断为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增光添彩。他深知人才对于创业兴国的极端重要性,不计个人名利地位,以科学家的博大胸怀,教书育人,为祖国培养造就出一批批年轻的学术骨干。王选同志以自己崇高的人品、巨大的贡献和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无限热爱,为广大知识分子和统一战线成员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爱戴。王选同志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是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的骄傲,他的事迹是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生动诠释,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献身科学勇于创新 王选同志是当代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是举世公认的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他不仅具有超前的眼光、非凡的魄力,更有献身科学,努力拼搏,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自主创新精神。 王选同志祖籍江苏无锡,1937年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少年时代就读于上海南洋模范学校。开明的家庭教育使他树立了爱国奉献的价值观和正直善良、诚实宽厚的做人原则;名师云集、学风优良的教学环境,塑造了他勤奋好学、善于思索的良好学风。他从小对自然科学情有独钟,他树立的人生理想是成为一名为祖国、为人民贡献才智的科学工作者。 1954年,王选同志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56年分专业时,他迎来了人生第一个重要抉择。当他看到国家“12年科技规划”中把计算技术列为重点发展学科,又了解到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对国防和航天工业乃至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时,便毅然决定攻读当时“冷门”的计算数学专业。王选同志认为,新兴学科往往代表着未来,越不成熟,留给人们的创造空间就越广阔,他坚信计算技术在未来将大有作为。这一选择,为他今后的科技报国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1961年,王选同志参与北大自行研制的中型计算机“红旗机”的逻辑

创业事迹材料(完整版)

创业事迹材料 创业事迹材料 城、星级宾馆、银行等多项设施的超级市场。宋丽丽的这一构想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将其列入荣成市“108工程”重点项目之一。仅仅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一个经营面积80000平方米、能容纳400多家客商超级家居装饰建材商场拔地而起。为给消费者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购物环境,宋丽丽投资xx多万元,聘请著名设计师对商城购物环境、商场功能进行整体规划,将整个家居装饰汇展中心设置为家具综合商场、陶瓷地板馆、五金一条街、橱具一条街、装饰建材大型超市、门类馆、油漆馆等七大区域,并专设了休闲区、咖啡厅,将汇展中心打造成为胶东地区规模最大、购物环境最优的集家居流通、商务、餐饮、休闲等产业为一体的家具建材流通产业集群。 目前,博隆家居装饰汇展中心已经有数百个知名品牌加盟,确保消费者足不出市就可买到性价比较高的知名品牌。几年来,公司在赢得消费者信赖的同时,还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先后获得“山东省工业再就业基地示范点”、“威海市文明诚信民营企业”、“威海市消费者满意单位”、“荣成市文明诚信民营企业”、“十佳文明道德文明企业”等荣誉称号。 宋丽丽认为,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和谐一致的,作为一家大型民营企业,理应担当起回报社会的责任。因此,她始终以一名优秀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富而思源、反哺社会,热心公益,积极投身于扶贫济困等慈善事业,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公司在积极为国纳税、安置大量下岗人员的同时,大力投入公益事业,以各种形式回馈社会、造福人民。今年,宋丽丽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与荫子镇北流水村结成了包扶对子,给村里制订了中长期发展规划,计划为该村新农村建设投入200万元。目前,他们已经为村里改造了村路、修复了桥梁、进行了大环境整治,一个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现代和谐农村即将展现在人们面前。从1996年开始,宋丽丽通过“希望工程”捐助了全国各地贫困儿童共计50多名,累计捐款、捐物达10多万元;xx年在全国妇联发起的“情系西部、共享母爱”活动中,她又捐助5万元,被全国妇联授予“助心爱心大使”荣誉称号;xx年爱耳日,她又捐出2万元,为残疾儿童购买了助听器,让失聪儿童回复听力……。宋丽丽紧紧围绕民营企业“共建共享”这一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积极推进新型与和谐劳动关系,营造出和谐的发展环境。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在苏爱芹同志的带领下,威海托罗西服有限公司由一个濒临破产的小厂发展到现在的年生产能力达20万套,固定资产2230万,销售收入6120万的现代化西服生产公司。公司先后被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巾帼文明示范岗,并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及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所属商标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公司现为世界华商协会会员、山东省服装协会会员、山东省国际经济贸易联合会会员、威海市服装协会理事。 1996年一纸调令将苏爱芹同志从效益非常好的出国人员服装公司调到威海托罗西服有限公司任总经理,面对着这种乱摊子及各种困难,作为共产党员的她毅然接下了这副重担。“打铁还须自身硬,我要让全体职工从我的身上看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她暗暗下着决

xx同志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xx同志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廖辉同志于2002年3月—后勤集团物业管理中心成立之际,调至物业管理中心主持全面工作。在思想上,廖辉同志能够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三服务两育人”宗旨,在实际工作中,他身先士卒、默默奉献,努力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近两年的工作考核成绩一个良好,一个优秀,并于2003年度获广东省教育系统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管理上,廖辉同志狠抓制度建设,人性化管理。在管理工作中,用制度管人管事;在具体工作中,以身作则,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使中心成为一个团结的、能打硬仗的群体。从众志成城战非典,到校园又一次被评为花园式单位……,充分体现了廖辉同志领导下的物业管理中心的战斗力。 两年来,廖辉同志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结合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际,提出工作的指导思想。针对中心干部职工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顾虑及从行政福利型变为企业化运作后在观念上的差异这一现状,提出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强学习、练好内功;按照物业管理的模式,从内部管理入手,狠抓队伍建设,规范各项服务管理工作,确保为师生员工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并以此作为中心工作的指导思想。统一了员工思想,使近百人队伍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随后的众志成城战非典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二、抓紧改革整顿,实行制度化、人性化管理,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由于中心刚刚成立,中心的规章制度一片空白。为使中心工作尽快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行轨道,在深入一线,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制订了近30余个工作制度、标准操作规程等一整套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将中心100余个岗位详细划定责任范围、工作标准,使中心的服务质量大幅度提高,使处于基建年的校园仍保持整洁的环境和花园式单位,受到领导和师生员工的肯定。 三、临危不惧战非典。2003年春季,突如其来的“非典”袭击广东,疫情如火,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物业管理中心除承担了全校公共场所的预防消毒外,还承担了一项“高危”任务:给“非典”确诊患者或疑似病人住过的房子和上过课的课室、实验室等进行消毒。这是一般人不敢干或不愿干的危险工作。但廖辉同志临危不惧,以身作则,每次都带头“闯”进危险区,一边亲自消毒,

某同志先进事迹汇编范文

拟推荐表彰全省模范军队转业干部吴其剑简要事迹 吴其剑,男,汉族,2002年转业,现任九江市委办公厅民声通道工作室主任。该同志自任市委民声通道工作室主任以来,始终保持军人本色,忠实履行职责,着力提高“民声通道”为领导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的“三服务”水平。积极创新工作思路,针对群众反映较集中的问题,及时组织调研,摸清情况,提出对策,为市委决策提供服务。用心倾听民声,不断拓展民声民情收集渠道,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始终把倾听民声服务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做群众利益的维护者,又做党的政策的宣传者,为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不断完善督办机制,对群众的每一个反映件努力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使“民声通道”成为“了解民意、反映民情、解决民忧”的主渠道。自2011年来,共受理群众反映件4993件,办理市委主要领导批示1192件,办结率均达到98%,得到了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拟推荐表彰全省模范军队转业干部邹俊雄简要事迹 邹俊雄,男,汉族,2009年转业,现任职九江市委宣传部文改办主任。该同志转业到地方以来,政治上坚定,思想上纯洁,党性原则强,始终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要求。工作有干劲,有

热情,能吃苦耐劳,积极克服困难,把心思和精力投入到具体事务中,认真履职。大局意识、服从意识较强。尤其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中有点子、有办法、有创新,九江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2010、2011、2012年连续3年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和出版总署表彰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也是江西唯一获此殊荣的地区;九江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被全国表彰为先进;个人在转业的三年中先后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和优秀工作者,先进个人等。 拟推荐表彰全省模范军队转业干部吴珏辉简要事迹 吴珏辉同志,男,汉族,2010年转业,现任修水县劳动监察局副局长、修水县人社局团支部书记。2011年3月至6月抽调至修水县吴都工业园征地拆迁工作;2012年3月担任修水县人社局团支部书记,县人社局先后被团县委授予“青年文明号”和“先进基层团组织”等荣誉称号;2012年担任非公企业党建指导员,2012年县人社局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服务县重点项目工作先进单位”;2012年10月担任修水县劳动监察局副局长,本着坚决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理念,安抚劳动者并及时解决他们的诉求。多次受到单位的表彰,2011年度被评为“先进个人”、2012年度被考核评为“优秀公务员”、2013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王选谈人生选择

王选:我的人生抉择 王选口述吴燕整理发布时间:2006-02-19 06:46来源:文摘报 21岁,他参与了中国第一代计算机——“红旗机”的研制; 24岁,他与死神擦肩,却激发出对计算机事业的灵感,决定进军计算机高级语言编译系统; 38岁,他挑起研制 激光照排系统的大梁,开始了18年如一日的跋涉。 他是中国激光照排之父,被誉为“当代毕昇”。中国印刷因他告别铅与火的时代,迈入电和激光的新纪元。

1958年,王选从北京大学数学 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 1958~1974年从事计算机逻辑设计、 体系结构和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等方 面的研究工作。1975年起主持照排 系统的研制,其高倍率字形信息压缩 和高速复原技术使字形信息的总体 压缩率高达500∶1。1975~1991年, 具体负责华光Ⅰ、Ⅱ、Ⅲ、Ⅳ和方正 91电子出版系统的核心硬件——栅 格图像处理器的研制,使国产照排系 统技术逐步走向成熟。他领导研制的 华光和方正系统在中国各大报社和 出版社、印刷厂逐步普及,并出口到 港、澳、台地区,以及美国和马来西 亚等国家,为中文新闻出版全过程的 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 2001年,王选获得中国国家科 学技术大奖。 将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前途结合起 来 从幼儿园到高中,我都是在上海 的南洋模范学校,所以是一个空前绝 王选在北大校园晨练 后的十三年“老南模”。南模这个学校 很好,我在这里读书,感觉培养最多的是一种学习自觉性,一种灵活的脑筋,还有一种集体的精神,脚踏实地的学风,这对我是终身受益的。 高考的时候报志愿,我填了三个,都是数学系:北京大学数学系、南京大学数学系、东北人民大学数学系。选择数学,只是因为我觉得理科是我理想所在,而数学又是我擅长的。 到了北大数学系,年级里共200多人,大二的时候分专业,前十名都选了纯数学,可见好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