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外交政策复习重点

美国外交政策复习重点
美国外交政策复习重点

美国外交政策复习资料

研究美国外交的两条线索:

1.外交思想

●以1898年美西战争为分界:

1898前孤立主义主导

1898后国际主义主导:1)西奥多·罗斯福——现实的国际主义

2)伍德罗·威尔逊——自由的国际主义

3)20S——独立的国际主义

4)30S——孤立占主导(孤义和国义的较量)

●1941年太平洋战争:美国放弃孤立主义,选择国际主义

(1898-1941:美国外交思想摇摆期,各种思想的角逐)

2.外交政策(复习思路:人,时间段,政策)

●1776-1898 大陆扩张(注重外交思想及其指导原则)

(1)《1776年条约计划》

《1776年条约计划》是美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政策文件,它确立了美国外交的指导原则。其指导思想是亚当斯坚持的孤立主义加商业主义。美国力求在政治上承担最小的义务,商业上获得最大的利益。内容包括:第一,不建立任何政治联系;第二,不建立任何军事联系;第三,只建立商业联系。其最重要的内容是确立了海上自由和中立权力的原则。此《计划》体现了商业扩张和政治孤立思想,反映了美国资产阶级发展商业资本的要求,体现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矛盾的结合。

(2)孤立主义准则的确立

1796年华盛顿的《告别辞》提出了孤立主义准则,把传统的孤立思想上升为方针政策,成为美国历史上重要文献。美国的孤立从未不是对外界的绝对隔绝,它具有相对的含义:

①政治和外交上的孤立不等于经济上同外界不发生联系,它不是一种隐遁政策;

②在政治上与外交方面也不是绝对地同外界隔绝;

③孤立主义主要是美国针对欧洲的外交方针;

④美国早期孤立主义不只是消极的战略防御政策,也是积极的战略进攻,其目标不只是限制自己的行动,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⑤美国孤立主义具有多方面的内容。

(3)中立政策

为了回应法国在其资产阶级革命中根据法美盟约要求美国给予军事援助,华盛顿代表美国于1793年4月22日发表《中立宣言》,声称美国不介入战争的任何一方,规定美国公民不得参加交战任何一方的军事行动,禁止同交战双方进行走私贸易。此后中立主

义就作为早期美国的一项基本政策被确定下来,事实上中立政策还包括后来的中立法以及华盛顿《告别辞》。美国实行中立的根本原因是其军事力量弱小,而远离欧洲战场也为其中立创造了条件。然而,维护和推进商业资本的发展,才是中义主义政策的目的和实质。

(4)天定命运论

“天定命运论”是大陆扩张时期美国外交的理论依据,它源于“宿命论”,但具有比“宿命论”更为成熟的形式和丰富的含义:

①信奉“天定命运论”的扩张主义称,美利坚人事最优秀的民族,且美国人也具有扶植落后民族复兴的能力和“使命”;

②扩张主义者称美国人是在向世界传播民主制度;

③地缘政治学说是“天定命运论”的重要内容,它强调地理上的毗邻关系产生的“政治引力”,以此作为扩张的“自然法则”;

④扩张分子断言,只有美国人才能根据上帝的旨意更有效地开拓并利用土地,因此对这些土地拥有优先占有权;

⑤扩张分子杜撰“机体发育理论”。

“天定命运”的鼓吹者从各个角度解释美国的扩张,实质合理化、合法化。它作为一种口号正式出现,表明美国开始进入大陆扩张的高潮。

(5)门罗宣言

门罗宣言是美国对拉丁美洲政策的指导思想。门罗咨文包括三项基本原则:

①“美洲体系原则”。(第一,它强调美欧之间政治制度方面的本质区别;第二,追求整个美洲的“集体孤立”;第三,试图从美洲这个“集体孤立圈”中排斥欧洲势力。)门罗宣布的原则是扩大了孤立主义,美洲体系实质上是美国殖民体系;

②“互不干涉原则”。(即对美洲事务,从今以后美国不能置之不理,有关它们的一切政策问题都对美国的切身权力和利益有直接关系,不能听人纯粹遵循欧洲原则和欧洲利益的欧洲列强们来加以安排。)这要求欧洲不得干涉美洲,有利于拉美民族独立。但是美国并未明确承担保卫拉美免遭侵略的责任,也没有做出不向拉美扩张的保证;

③“不准殖民原则”。(它要求:今后欧洲任何国家不得把美洲大陆上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做将来殖民的对象。)

这三项原则相互关联,相辅相成,构成“门罗主义”的政策体系,它们不仅概括了美国对拉美的政策体系,也体现了美国同欧洲列强之间的分歧和斗争焦点,这三项原则是表面孤立,实质干涉的体现。它们的核心是同欧洲的外交体系想对抗,在当时有防卫性的一面,但排斥欧洲是为了由美国来取代欧洲列强在美洲的地位,从而为美国称雄美洲奠定“理论”基础和战略方针。

(6)新天定命运论

新天定命运论为美国从大陆扩张走向海外扩张做了理论准备。其内容主要包括四点:

①使命观,即宿命论;

②种族优越论,即社会达尔文主义(优胜劣汰);

③特纳的边疆学说。他指出“只要有自由土地存在”,美国就有应付经济危机和社会问题的“安全阀”。美国历史上新一页应是海外扩展,寻求海外边疆;

④海上实力论。其中,马汉提出“海权论”:要拥有并运用优势的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去控制海洋,以实现己方的战略目的。另外还提出了制海权这一观念,即交战双方依靠海上优势,在一定时间内对一定海洋区域所取得的控制权。

(7)特伦特号事件

特伦特号事件是美国内战期间在面临英国的外来干涉的情况下发生的“妥协外交”事件。当时北方为了防止南方与英国勾结,实行海岸封锁。1861年11月8日,美国士兵强行搜船并逮捕两名乘英国游轮到英国求援的南方人,此做法违反了国际法规,英国要求美国道歉赔款。英国政府态度强硬,意图武装干涉美国内政;林肯政府却做出了让步,采取国务卿西沃德释放南部同盟特使的灵活策略,最终使这一事件和平解决。这是英美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体现了英国在美国内战中持中立立场,也是林肯政府坚持相对宽松的外交政策的表现。

●1898-1945 海外扩张(总统及其任期内的重大事件)

A.1898-1920 四位总统

1.麦金莱(1897-1901)

(1)美西战争

美西战争是1898年美西之间一场小而辉煌的战争,它揭开了美国海外扩张的序幕,此后,美国开始由孤立走向国际。以西班牙大使贬低美国总统以及缅因号事件为导火线,同时由“委内瑞拉事件”、中日甲午战争以及古巴争取独立的战争等推进的美西战争,最终以美国的胜利而告终。美西经过讨价还价以及法国的调停,于1898年12月10日签订《巴黎和约》,其主要内容是:第一,西班牙放弃古巴;第二,西班牙将菲律宾、波多黎各、关岛割让给美国,美国为此付给西班牙2000万美元。

美西战争是第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是帝国主义阶段的开始,其性质是非正义的,但在国内外却有着重大影响:

①对于美国来说,美西战争是美国的历史转折点,此后美国跃居世界大国行列:它使美国公众情绪高涨,提高了民族自信;也使国家政治、权力结构得到了调整(总统权力扩大,国会权力缩小);外交上,美国从此摒弃孤立、转向国际,其战略从防御转为进攻,重心由美洲走向世界,积极谋求商业利益和大国政治地位。总的来说,美西战争使美国人第一次感觉到了实力的强大和自信,以后便转向了积极的外交。

②在国际社会,美西战争改变了美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一方面国际社会承认美国是均势秩序中的一员,接受美国的大国地位;另一方面,面对美国的迅速崛起国际社会产生

了难以掩饰恐惧与忧虑,出现了种种关于“美国威胁”的忧虑和论调。

(2)门户开放

门户开放是美国在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情况下,提出的所谓在华“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政策。美国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和它们已得到的特权,并主张“利益均沾,机会均等”,借以规范列强在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它是美国侵华政策的“里程碑”,标志着美国已形成自己独立的侵华政策;也是美国开始摆脱孤立主义传统,走向国际主义的标志。同时,该政策也受到列强普遍欢迎,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抵触而激化矛盾,使列强在争夺在华利益这一问题上实现相互合作。

2.西奥多·罗斯福(1901-1909)

西奥多·罗斯福是现实主义政治家,他的外交思想是现实的国际主义,其外交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外交政策与实践上:

①在国际上:

一方面他主张美国扮演调停人,利用欧洲国家之间的矛盾提高美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力,调停的原则即均势原则,主要运用在日俄战争和摩洛哥危机。

另一方面,对于拉丁美洲,他所倡导的是大棒政策(“说话温和,但带根大棒”),主张用武力干涉拉美国家事务,这遵循的是霸权原则。罗斯福推论正是这一“大棒政策”的理论依据。罗斯福推论声称“西半球国家的恶行,可能要求某个文明国家出面干涉”,在西半球,美国处于门罗主义的需要,不得不“行使国际警察权力”。罗斯福推论是对门罗主义的一次重申。它不仅包括欧洲无权干涉美洲的内容,而且还意味着美国可以依照自己的逻辑任意干涉美洲各国事务。罗斯福推论给门罗主义安上了“军事利爪”,这时的门罗主义实际上变成了“罗斯福主义”。

②在国内:

罗斯福积极倡导进步主义运动,他是第一个想垄断主义开展的总统。同时他也很关注自然环境保护。

3.威廉·塔夫脱(1909-1913)

威廉·塔夫脱是美国外交思想由现实国际主义向自由国际主义过渡时期的一位总统,其任期内最具代表意义的事件就是金元外交。金元外交是在1907美国经济危机后,垄断资本家迫切希望将剩余资本投放到国外以获得更大利润的背景下提出的。它主要应用的地区是拉丁美洲和亚洲,其目的是利用经济手段对该地区进行控制,进一步杜绝欧洲国家对拉美和亚洲事务进行干预。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的交替使用,是这一时期美国对拉美外交的主要特点。

4.伍德罗·威尔逊(193-1921)

伍德罗·威尔逊是自由国际主义的代表。

自由国际主义是美国政治思想中根深蒂固的传统,在外交上的表现就是美国的对外政

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国家认知与行为重复模式。美国的自由国际主义包含以下要素:在美国以外支持民主既是美国的道义责任,也是现实的需要,美国的国家目标是“使民主在世界上安全存在”,为此必须积极介入和主导国际事务,并致力于建立和主导和平民主制度化国际秩序;美国追求的国际秩序,在经济方面是全球范围内畅行无阻的一体化自由贸易及其制度体系,在政治上是以民族自决、国际合作为原则的、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全球性国际共同体(多变体制);否定欧洲列强和美国自己的殖民帝国的长期合法性,但主张用和平手段终结殖民主义。自由国际主义反映了美国的实力达到世界顶端后的一种必然趋向,是其“国家风格”在其国际观念上的投射,首先由威尔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其做了集成和阐扬。

“十四点”是威尔逊自由国际主义的体现:为了抵消苏维埃政府一战期间宣布的要求各交战国“立即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废除外交密约”的《和平法令》在全世界人民中的影响,扼杀摇篮中的苏维埃政权,排挤英法日等竞争者,争取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威尔逊与1918年1月8日提出他称之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基本上概括了美国的战时外交方针以及对战后世界秩序的构思。其主要内容是:自由贸易、公海自由、民族自决、裁剪军备、集体安全、国际联盟。

国联盟约之争:在美国,从“十四点”提出到1920年总统选举,围绕国联问题发生了外交政策大辩论。参议院形成四派:

①以威廉·博拉为代表的彻底反对条约的不妥协分子:坚持孤立主义传统,反对美国卷入国际事务,要求在国内进行社会改革。他们从反帝民主立场上反对国联,认为国联是帝国主义俱乐部,不可能防止战争。

②以亨利洛奇为代表的强硬的保留主义者:主要是帝国主义者,他们主张对外扩张,但不相信威尔逊的集体安全体系会达到目标。认为美国目前力量不足以控制国联反而会被国联限制。

③以弗朗克·凯洛格为代表的温和的保留主义者

④以威尔逊为代表的非保留主义者

B.20年代的美国外交:独立的国际主义

20年代是一个经济时代,这一时期的指导思想是经济民族主义,即强调国家利益和自利,优先关注经济,试图通过经济影响力来控制世界。这个时期内有三位共和党总统执政,分别是:沃伦·哈定、卡尔文·柯立芝、赫伯·特胡佛,他们都认为美国的政策应该是独立的,因此这一时期的外交被称为:独立的国际主义。

一战后美国人反思战争爆发原因,认为国家之间恶性的无序竞争导致战争。所以他们厌倦权力政治、厌恶战争,厌倦军事实力扮演的作用,因此进行裁军。此后,他们强调经济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强调开放市场和自由贸易,形成有序的经济合作模式。另外,由于无序竞争导致战争,所以要重视国际法的作用,强调多变条约对协调国际关

系的作用。

总之,共和党政府的指导思想就是:

开放的国际经济秩序+国际法体系+舆论监督 = 世界和平

(2)史汀生主义

1932年1月7日,针对日本侵华战争的正式爆发(“九一八事变”),美国以“绥靖者”的身份照会中日两国所提出“史汀生不承认原则”。其主要内容是:“凡是以损害美国的条约权利及其在华公民,损害中国的主权和独立或领土和行政的完整,或损害统称为‘门户开放’政策的对华政策的任何新情况,美国不能也不拟予以承认。”(即宣布美国不承认远东由武力引起损害中国独立与行政完整的变化。)这是美国对于日本的侵华战争抱以“绥靖政策”的突出表现,正是由于美国纵容,“东亚秩序”便沿着日本所谓的“东亚新秩序”(即霸权秩序)发展起来。

C.富兰克林·罗斯福时期的外交(1933-1945)

(1)四部中立法

一战后,美国盛行的和平主义思潮为传统的孤立主义政策提供了土壤。贸易上的保护主义、政治上的孤立主义和普遍的和平主义情绪结合在一起,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人们认为美国参与一战是一个“灾难性的大错”,他们坚决反对与欧洲有任何形式的结盟,要用严格的中立法防止美国卷入欧战。

①1935年中立法

核心内容是禁止向交战国提供武器,孤立主义占主导。

②1936年中立法

是对1935年中立法的补充,其中增加了禁止向交战国贷款的条例,孤立主义情绪有所上升。

③1937年中立法

提出“现金购货,运输自理”,孤立主义情绪有所下降,试图使孤立松动。

④1939年中立法

以现购自运代替武器禁运,开始打开物资禁运的大门。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从中立向介入的转变,中立法的修改是美国站在英法一边往参战道路上卖出的第一步。

(2)太平洋战争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珍珠港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大本营,美国损失惨重。12月11日,德、意向美宣战。

日本突袭珍珠港使得美国不再能保持政治上的孤立,美国彻底放弃孤立,选择国际。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①长时段原因:

从宏观层面来看,是不同国际体系的冲突。日本试图谋求霸权,在东亚形成了东亚新秩序;而美国由于门户开放加之均势的作用,形成了华盛顿体系。两个体系间的矛盾,引发了战争。

②短时段原因:

从中观层面来讲,即从国家角度着眼,这是美国威慑理论的失败所触发的战争。(日本一直试图反对美国,当时日本领导者面对两个选择:一是接受绝望的和平,二是不顾一切地开战。而美国则坚持日本会完全撤退。结果威慑失败,导致战争。)

从微观层面分析,就是从个人即决策者的角度思考,是日本决策者认知的落伍,效法近代欧洲的殖民扩张,且拥有一种“必有一战,何不早战”的外交决策心理。

(3)富兰克林·罗斯福(战后秩序观)

罗斯福可以称得上是理想的现实主义政治家,他对战后世界秩序的筹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罗斯福的政治逻辑:强权是国际关系的基本现实。

强权应当以一种负责任的方式进行实施。

维持秩序与安全要靠国际合作的原则而非过时的均势。

30年代的邪恶是一种失常状态。而部分体现了威尔逊原则的20年代才基本上是正常的。为防止历史再次重演,必须坚持两点:

1)美国对国际政治的积极参与;

2)防止过分经济民族主义的组织。

②战后的世界新秩序的基本精神:

1)四大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政治自由),免于匮乏(经济自由),免于恐惧(军备裁剪)

2)大国合作(四国警察)维持集体安全

美英联合——美苏联合——四国警察

③具体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联合国

(战后秩序观部分参见徐兰的论文)

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特朗普对外经济政策以贸易保护主义为核心,其政策包括:1、退出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2、提升贸易壁垒;3、通过税收政策使得企业回流美国。 贸易保护的直接效应会使消费品价格上升,从而引发通胀,并且会使经济整体效率下降。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德国和中国等美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将受损。 对于中国来说,对美贸易依赖度较高的初级品制造业和机械产品出口将受到冲击 主要将会影响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德国和中国.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数据,加拿大进口的商品有60%来自于美国。墨西哥进口商品的80%以上来自于美国。 ? 贸易保护对美国的影响? ? 美国自身而言,贸易保护的直接效应可能使得关税部分转嫁给消费者。进口产成消费品价格上升侵蚀消费者剩余,美国国内供给不足或价格更高导致消费者面临的产品价格上升,而消均衡的费数量则减少,这对美国低收入者影响较大;进口半成品和投资品价格上升可能带来通胀,半成品和投资品价格上升可能会通过成本加成定价反映到最终消费品上,从而导致消费品价格上升,可能引发通胀;进

口数量减少会导致低效率和寻租,美国国内效率较低的企业受贸易保护也得以存活,经济整体的效率下降。 2月28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2018贸易政策日程和2017年报告》,明确提出,特朗普政府贸易政策有五大支柱:一是通过维护经济安全来保障国家安全;二是巩固美国经济,惠及所有美国人;三是达成让更多美国人受益的贸易协定;四是加强执法力度,让不遵守规则者不再获利(占美国便宜);五是改革世界贸易组织(WTO),在有效市场间推广规则,推动国际贸易,为世界创造更大福祉。 美国公布2018年贸易政策议程 2月28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发布消息称,已向国会提交特朗普政府2018年贸易政策议程。议程主要内容为:第一, 制定支持国家安全政策的贸易政策;第二,巩固美国经济发展;第 三,推进利于全民的贸易谈判;第四,实施并捍卫美国贸易法律法 规;第五,加强多边贸易体制。 ???????????????????????????????????.?????????????????????????????????????????????????. ??????????????????????????????????????. 1. ???????????????????????? 2. ????????????????????????????????????????? 3. ?????????????????????????, ??????????????? [??]???????, ???????|?????

美国文学重点的名词解释

New England Transcendentalism: Philosophically, Transcendentalism means the recognition in man of the capacity of knowing truth intuitively, or of attaining knowledge transcending the reach of the senses. New England Transcendentalism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the Over-soul, the Individual and Nature. Other concepts that accompanied Transcendentalism include the idea that nature is enabling and the individual is divine and therefore, self-reliant. The leading figure of New England Transcendentalism is Emerson and Thoreau. American Romanticism: 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eriods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that stretches from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 to the outbreak of the Civil War. Being a period of the great flowering of American literat ure, it is also called “the American Renaissance.” American romantic works emphasize the imaginative and emotional qualities of literature. Romanticists include such literary figures as Washington Irving, Ralph Waldo Emerson, Henry David Thoreau, William Cullen Bryant, Henry Wordsworth Longfellow, Nathaniel Hawthorne, Edgar Allen Poe, Herman Melville, Walt Whitman and some others. Free Verse: Poetry without a fixed beat or regular rhyme scheme American Puritanism: The first settlers who came to America wer e called “Puritans”, so named after because they wished to “purify” the religious practice in the church. They established their own religious and moral principles as American Puritanism, which stressed predestination, original sin, total depravity, and li mited atonement from God’s grace. American Puritanism is one of the enduring influences in American thought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merican Puritanism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Calvinism. Symbolism: Symbolism is the practice of representing things by means of symbols or of attributing symbolic meanings or significance to objects, events, or relationships. American Literature: Literature refers to body of work which for whatever reason deserves to be preserved as part of the reproduction of meaning within a given culture. It mainly includes novel, drama, poetry, short stories, biography and some other forms. American Literature refers to literature written by Americans in English. Epic A long narrative poem telling about the deeds of a great hero and reflecting the values of the society from which it originated. Many epics were drawn from an oral tradition and were transmitted by song and recitation before they were written down. Analysis "To a Waterfowl" is written in iambic trimeter and iambic pentameter, consisting of eight stanzas of four lines. The poem represents early stages of American Romanticism through celebration of Nature and God's presence within Nature. Bryant is acknowledged as skillful at depicting American scenery but his natural details are often combined with a universal moral, as in "To a Waterfowl" Figures of speech alliteration metaphor anaphora personification:

美国文学史-知识点梳理

Part I The Literature of Colonial America I.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he colonial period stretched roughly from the settlement of America in the early 17th century through the end of the 18th. The first permanent settlement in America was established by English in 1607. ( A group of people was sent by the English King James I to hunt for gold. They arrived at Virginia in 1607. They named the James River and build the James town.) II.The pre-revolutionary writing in the colonies was essentially of two kinds: 1) Practical matter-of-fact accounts of farming, hunting, travel, etc. designed to inform people "at home" what life was like in the new world, and, often, to induce their immigration 2) Highly theoretical, generally polemical, discussions of religious questions. III.The First American Writer The first writings that we call American were the narratives and journals of these settlements. They wrote about their voyage to the new land, their lives in the new land, their dealings with Indians. Captain John Smith is the first American writer. A True Relation of such Occurrences and Accidents of Note as Hath Happened in Virginia Since the First Planting of That Colony (1608) A Map of Virginia: A Description of the Country (1612) General History of Virgini a (1624): the Indian princess Pocahontas Captain John Smith was one of the first early 17th-century British settlers in North America. He wa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colony of Jamestown, Virginia. His writings about North America became the source of information about the New World for later settlers. One of the things he wrote about that has become an American legend was his capture by the Indians and his rescue by the famous Indian Princess, Pocahontas. IV.Early New England Literature William Bradford and John Winthrop John Cotton and Roger Williams Anne Bradstreet and Edward Taylor V.Puritan Thoughts 1. The origin of puritan In the mediaeval Europe, there was widespread religious revolution. In the 16th Century, the English King Henry VIII (At that time, the Catholics were not allowed to divorce unless they have the Pope's permission. Henry VIII wanted to divorce his wife because she couldn't bear him a son. But the Pope didn't allow him to divorce, so he) broke away from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 established the Church of

常耀信美国文学知识点

Introduction 1. The Youngest National Literature 1781 (Independence War) --- 2012= about 200 years 2. Great achievement: 1930-1980, nine American writers won the Nobel Prize The Periods of American Literature 1.The colonial period (约1607 - 1765) 2. The period of enlightenment and Independence War (1765-1800) 3. The romantic period (1800 - 1865) 4. The realistic period (1865 - 1914) 5. The period of modernism (1914 - 1945) 6. Th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1945 -) Chapter I Colonial America American Puritanism 1. The beliefs and practices characteristic of Puritans(most of whom were Calvinists who wished to purify the Church of England of its Catholic aspects) 2. Strictness and austerity in conduct and religion Puritans‘ religio us belief: Calvinism ◆John Calvin, the great French theologian. The principal concepts: 1) Original sin and total depravity. 2) Predestination 3) Salvation of selected few ◆ The Puritans carried with them to America a code of values, a philosophy of life, and a point of view, which, in time, took root in the New world and became what is known as American Puritanism. (p11) The Influence of Puritanism on American Literature 1) Idealism(optimism) 2) Symbolism 3) Simplicity in writing Significance of Puritanism With time passing it became a dominant factor in American life, one of the most enduring shaping influences in American thought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To some extent it is a state of mind, a part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atmosphere that the American breathes, rather than a set of tenets. Time: From the arrival of the first settlers in the early 17th century to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 Literary Features 1. Forms Personal literature in various forms --- diaries, histories, common books (札记),journals, letters, travel books, sermons etc. 2. Content 1) practical matter-of-fact accounts of farming, hunting, travel, etc. designed to inform people ―at home‖ what life was like in the new world 2) highly theoretical discussions of religious questions. 3. Style In Style, English literary traditions were imitated and transplanted. Early writers in the colonial period John Smith, a captain, 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colony of Jamestown, Virginia; the writer of A Description of New England. William Bradford, the first governor of the Plymouth Plantation, his writing: Of Plymouth Plantation (P16) John Winthrop, the first governor of the Massachusetts Bay Colony, In his famous speech A Model of Christian Charity ,he states that there was a agreement between God and his people of building a new Garden of Eden in the new world. (P17) Therefore let us choose life, 所以,让我们选择生活, that we and our seed 这样,我们和我们的后代, may live by obeying His 可以听从上帝的声音, voice and cleaving to Him, 须臾不离上帝, for He is our life and 因为,上帝是我们的生命, our prosperity. 我们的兴旺 1

美国对外政策

“门户开放”政策(20世纪初),是美国海外扩张的产物。 目的:在激烈竞争的条件下,为迟到的美国向中国扩展其政治、经济势力打开方便之门,根本不是为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 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20世纪初—一战前) 背景:美国垄断资本势力迅速膨胀。进一步向海外扩张、尤其是经济扩张,便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基调。 金元外交(一战后) 背景:一战中美国本土损失轻微,并利用战争机会使自己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欧洲传统强国由于一战的破坏,经济实力一落千丈。美国企图借此机会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孤立主义政策(20世纪20—30年代) 背景:一战后,巴黎和会上美国攫取世界霸权的失败。 表现:1935年8月31日,在孤立主义的强大压力之下,美国国会通过了《中立法》。 绥靖政策(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抗战初期) 背景:美国坐观成败,鹤蚌相争,可坐收渔翁之利;认为自己在华利益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但日本在经济上终归要依赖它,暂时不利的局面不难挽回,不应刺激日本,以免它进行报复;美国对日贸易有相当的利益可图。 开始摆脱孤立主义(20世纪30年代末期—40年代初) 背景:法西斯势力的日益扩张,为遏止和反对法西斯,有利于自己的安全及其在世界的地位。表现:1939年底,修改中立法(现款自运);1941年3月国会通过《租借法案》。 全球霸权战略(二战结束后) 背景:二战结束时,美国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扩张创造了条件,美国的政治野心也同时膨胀起来;庞大的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转向可能出现经济危机,所以经济上也有向外扩张的需要。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20世纪二战结束后—50年代) 背景: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的提出;防止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在欧洲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影响到美国在欧洲的利益。 肯尼迪、约翰逊继承杜鲁门的全球扩张政策“和平战略”(20世纪60年代) 背景:第三世界的崛起;美国战略核武器方面落后于苏联。 尼克松主义(20世纪60年代末期—70年代初) 背景:美国地位下降,西方阵营中的法、德、日等国在经济上开始摆脱美国,在政治上独立自主性日益增强;苏联地位的上升;第三世界国家影响的加强。 里根的新遏止政策(20世纪80年代) 背景:苏联势力的一度的大肆扩张。

美国文学选读期末考试重点

1、The Colonial Period(1607-1765) American Puritanism ( in the early 17th century through the end of the 18th) 北美第一位女诗人Anne Bradstreet(宗教气息,夫妻恩爱) Edward Taylor 都受英国玄学派影响(metaphysical) 2、The Enlightenment and Revolution Period Benjamin Franklin:Poor Richard's Almanac The Autobiography---“美国梦”的根源 3、American Romanticism(end of 18th to the civil war) American writers emphasis upon the imaginative and emotional qualities of literature. 早期浪漫主义Washington Irving father of American Literature 短篇小说 James Fenimore Cooper 历史,冒险,边疆小说《The Leather-stocking Tales>文明发展对大 自然的摧残与破坏 William Cullen Bryant 美国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To a Waterfowl>美国 山水,讴歌大自然,歌颂美国生活现实 Edgar Allan Poe ---(48 poems,70 short stories) He greatly influenced the devotees of “Art for art’s sake.” He was father of psychoanalytic criticism , and the detective story. Ralph Waldo Emerson---The chief spokesman of New England Transcendentalism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 (also known as “American Renaissance”) It is the high tide of American romanticism Transcendentalists spoke for the cultural rejuvenation and against the materialism of American society. 《Nature》---the Bible of Transcendentalism by Emerson 《Self-Reliance》表达他的超验主义观点Henry David Thoreau------ Walden he regarded nature as a symbol of spirit.Thoreau was very critical of modern civilization. 小说家:Hawthorne-赞成超验He is a master of symbolism The Scarlet Letter《红字》 Melville 怀疑,悲观,sailing experiences Moby Dick百科全书式性质/海洋作品/动物史诗 诗人Longfellow《I Shot an Arrow...》《A Psalm of Life》第一首被完整地介绍到中国的美国诗歌Whitman (Free Verse---without a fixed beat or regular rhyme scheme ) 《Leaves of Grass》《One's Self I Sing》《O Captain! My Captain!》song Dickinson inner life of the individual ---died for beauty 4、The Age of Realism James upper reaches of American society. <一位女士的肖像》inner world of man Howells, concerned himself chiefly with middle class life. Twain the lower strata of society. humor and local colorism American Naturalism 自然主义(新型现实) Stephen Crane;《Maggie: A Girl of the Streets》《The Red Badge of Courage》pessimistic Theodore Dreiser;Sister Carrie;Jennie Gerhardt;An American Tragedy(Trilogy of Desire) O.Henry (William Sydney Porter):The Gift of the Magi;The Cop and the anthem Jack London:The Call of the Wild;Martin Eden 5、The Modern Period The 1920s-1930s ( the second renaissance of American literature) The Roaring Twenties ,The Jazz Age ,“lost”(Gertrude Stein) and “waste land”(T.S.Eliot) 现代主义小说家 F. Scott Fitzgerald:《The Great Gatsby》被视为美国文学“爵士时代”的象征,以美国梦American Dream 为主线。

美国文化特性与外交行为.

美国文化特性与外交行为 【内容提要】文化是美国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具有强大辐射性和渗透性的软国力,文化和政治、经济、军事等要素一样,一直是美国外交行为的基本驱动力之一。文化要素对美国外交行为的作用不象其它要素的作用那么明晰和直接,但它象幽灵一般控制着美国外交行为的基本走向和基本方式,其作用更具有本原性。文化对美国外交行为的作用机理可以表达为“文化控制”。美国的外交行为的那种世所共知的独特个性来源于这个国家的文化特性,外交行为的特性是文化特性的一种转移、复制和表达。文化的工具性功能和它在外交行为中发挥的导向性功能使它在美国国际战略的实施中具有双重意义。 美国学者罗兰·罗伯森认为:“文化因素进入现实政治领域的程度,要比专攻国际关系和相关研究的许多人——当然不是所有的人——所承认的要大得多。也许可以再一次在不同程度上说,一切国际政治都是文化性的……”他在这里强调了文化与现实国际政治的深刻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向我们提示了文化要素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本原意义。 文化是美国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具有强大辐射性和渗透性的软国力,文化和政治、经济、军事等要素一样,一直是美国外交行为的基本驱动力之一。文化要素对美国外交行为的作用不象其它要素的作用那么明晰和直接,但它象幽灵一般控制着美国外交行为的基本走向和基本方式,其作用更具有本原性。 一、作用机理与控制模式 迈克尔·H·亨特在《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一书中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审视了建国以来美国外交政策的历程。他认为,为了更好地把握意识形态,应该从与文化体系相关联的角度去理解它,忽视文化价值的作用会走入误区。的确,文化作为一种本原性和导向性的要素,影响着美国外交行为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环节。那些曾经左右过以及现在正在左右美国外交政策的政治人物,都或多或少表达过这方面的体验。吉米·卡特就曾说过,世界的新现实要求“一种新型的美国外交政策——永远坚持我们的价值观与传统的乐观主义基础上的政策”。乔治·W·布什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谈到了外交政策中的一些不变的精神:“自我们国家的初建时日以来,许多已经改变了,但指导我们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仍然相同。在未来的年月中,外交政策必须服务于我们在这个世界中的国家利益,与此同时,体现美国的最高理想。”这里所说的数百年不变的基本原则、国家利益和最高理想,都来源于他们的文化价值观。亨利·基辛格曾经从观念的角度谈论文化对决策者的影响,“领导人登上高位前形成的观点,是一笔智力财富,他们在整个任职期间会经常用到。”这里所说的观点是指这些领导人在共同的美国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 外交行为作为一种由特定的人和人群实施的国家行为,从其内容到实

美国文学重点名词解释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1. 2. 6.Transcendentalism: is literature,philosophical and literary movement that flourished in New England from about 1836 to1860. It originated among a small group of intellectuals who were reaching against the orthodoxy of Calvinism and the rationalism of the Unitarian Church, their own faith centering on the divinity of humanity and the natural world instead. Transcendentalism derived some of its basic idealistic concepts from romantic German philosophy, and from such English authors as Carlyle,Coleridge, and Wordsworth. The ideas of transcendentalism were most eloquently expressed by Ralph Waldo Emerson in such essays as Nature and Self-Reliance and by Henry David Thoreau in his book Walden. .Symbolism象征主义:It is the writing technique of using symbols. It's a literary movement that arose in France in the last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and that greatly influenced many English writer, particularly poets, of the 20th century. It enables poets to compress a very complex idea or set of ideas into one image or even one word. It'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devices that poets employ in creation. 8.American naturalism:this term was created by Emile Zola. Charles Darwin's evolutionary theor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naturalism. In the works off naturalism,characters were conceived as complex combinations of inherited attributes and habits conditioned by social and economic forces. At th century,the end of the 19this pessimistic form of realism appeared in america. Naturalism attempted to achieve extreme objectivity and frankness. Characters in the works of naturalism were dominated by their environment and heredity. Naturalism emphasized:the world was around;men had no free will;religious“truth”were illusory;the destiny of human beings was misery in life and oblivion in death. The dominant figures in naturalism were Stephen crane,Frank Norris, Jack London and Theodore Dreiser. 3.The lost generation: included the young English and American expatriates as well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一、引言 中美贸易战是最近比较热的一个话题,中国“入世”后,随着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发展,贸易摩擦出现的频率也有所增加,其中美国成为了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最多、最激烈的国家。美国公司对海外竞争对手提出的倾销指控中,有20%以上涉及中国。美国为什么要紧盯着中国不放呢?这与美国一直以来奉行的外交政策有关。 不只是针对中国,二战之后,美国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从“杜鲁门主义”到战略扩张和“单边主义”,美国的外交政策始终以全球战略为基调,企望在侵略与进攻中维护自己的世界霸权,并以世界警察的身份自居。 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渊源 丹尼斯·博斯特德罗夫曾指出:“美国的使命神话起源于我们的清教徒祖先,他们自认为是上帝的选民。根据这种神话,美国有一种道德义务,即作为一个楷模服务于世界其他国家,以此鼓励全球范围内的自由。”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最早来到美国大陆的移民是来自大西洋彼岸的清教徒,他们给这片土地带来的不只是先进的生产技术,还有宗教文化。“上帝的选民”是他们所信奉的基督教所给予的思想,第一批横渡美洲大陆的移民以“上帝的选民”自持,因此他们在建造完成这座“山巅之城”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复兴世界的使命感。 许多美国人认为,作为上帝选中的特殊国度,美国对人类的发展和命运承担一种特殊责任。他们自称为上帝的选民,拯救世人的使命感扎根在他们的心底。这一“使命”观是美国人所笃信的宿命论在美国文化中的反映。深深影响着美国人对于外部世界的看法与态度。 此外,美利坚共和国成立与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为“使命”观提供了现实条件,使美国对

于自身的“独特性”的认识具体化了。美国在封建君主制占主流的世界建立了民主共和制,而通过民主解放处于君主压迫下的世界,救赎苦难中的人民则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宗教“使命”观的世俗表达。当一个种族的社会发展高于其他种族时,优越感将油然而生,对于古代的先进民族是这样,对于建国后的美国亦是如此。伟大的宪法,先进的体制;最优越的自然环境,最好的社会制度,美国人的“使命”观思想不断强化,他们希望通过“最好政体”维护人类的民主自由。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在发表就职演说时宣称:“人民已将维护神圣的自由火炬和维护共和政体命运的希望,理所当然地、意义深远地、也许是最后一次地,寄托于美国民众所进行的这一试验上。” 随着美利坚民族的日益成熟,“使命”意识日益扎根于美国人的民族意识之中。美国学者莫雷尔·希尔德在《文化与外交》中说到:“研究美国外交的出发点是美国人这样一种信仰——在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美国享有一种任何其他国家都不享有的特殊使命。” 二、早期的美国外交政策 早期的美国的外交政策中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其一是孤立主义,其二便是扩张主义。二者虽看似水火不容,却同时主导着美国早期的外交政策。 受地理因素的影响,美国成立初期很少与其他国家往来,孤立主义成为了美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主要思想。美国无视大洋之外“旧世界”的纷争,与欧洲保持中立,保持自身的纯洁性,专心于本国国内的发展。这一政策确实为美国带来了诸多好处,尤其是一战期间美国本土不但没有受到战火的波及,而且中立的立场让美国大发战争财,为日后领导世界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直到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被迫参与二战,孤立主义才宣告结束。然而华盛顿所提出的孤立主义从立国以来就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即便其在二战时破产,但其思想在如今的美国政治中依然存在,并对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刻影响。

美国政治与外交

美国外交主导权的变迁 骆恺骐3090103508 摘要:美国宪法在对外政策上分别赋予过会和总统极大的权力,因为美国国父对英国国王的独裁暴政有痛彻的记忆从而给了过会更大的外交政策权力,然而自从两次大战以及随后冷战的开始,美国外交主导权转移到了总统一边,在60年代后期国会开始尝试收回外交权力。本文论述的便是总统与国会在外交决策中的优劣与两者外交主导权转换的原因。 关键词:美国外交政策、总统、国会、外交主导权转移 政治结构的演变在长久的平衡与调整当中,常常出现权力中心和权力结构的转移现象,而外交权作为国家权力中重要的一部分具有相对的难以控制性,本篇文章着眼于美国外交主导权转移的原因,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剖析了美国外交权在现代的国际环境下的几经变革,和最终的相对稳定。 首先,本篇文章以麦迪逊的名言开头,阐述了美国外交政策权力的分化的原因,然后详尽的列举了美国宪法当中总统与国会对外交政策享有的权力,使得读者能充分感觉到宪法授权有明显偏重国会的倾向。由于总统是一个新设立的政治角色,美国国父们对应该赋予总统什么样的权力不仅没有经验,而且还担心这个角色演变成一个专职暴君,所以国父们进行了分权安排,使得权力不至于集中在某个或者某些人手中。本文对这段的阐述非常详尽,很真实的再现了制定宪法时美国国父们的考虑。下文中讲了宪法中在外交事务的权力分配上存在着一大片不确定或者可以说是重叠的、有时甚至是对抗性的“半阴影区”。并列举了引用了许多政治学家的对这块“半阴影区”的猜想。个人认为“半阴影区”的存在是国父们故意在宪法中留的漏洞,使得以后总统与国会为了争抢这块权力而产生摩擦,来使人民避免遭受独裁的宰制。由于美国宪法的“半阴影区”特点,使得其被证明空间颇多且弹性极大,从而使得这部宪法拥有很强的生命力。在这里,作者大量引用了亨金的话,也是用以阐述作者的观点,然而此处作者对自己观点的描述却是极少,可以说是几乎没有,读者只能从大量引用亨金的话这点来判断作者是赞同亨金的观点。 接下来,本文便进入了主要部分。这部分阐述了外交决策主导权的变迁。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外交决策主导权基本上掌握在国会手中。然而即使在国会占外交主导地位的日子里,各种国家紧急状态,使总统尅在特定时期里进行外交特权统治,这也为以后外交主导权掌握在总统手中埋下了伏笔。当然,在危机过后的和平时期,外交主导权依然在国会手中。这种外交主导权周期性摆动的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自从美国介入两次世界大战以及随后冷战的开始,美国外交主导权才似乎“永久性”的转移到了总统一边。直到60年代后期,越南战争的失利,国会感到应该重新确立自己的外交主导地位,但为时已晚,直到现在,美国国会依然没有拿回自己那一部分的外交权力。 接下来本文便开始阐述权力转移的原因所在。本文条理非常清晰的讲述了转移的原因,而且讲的非常详细,原因也写的很多,几乎把所有可能原因都写进去了。本文首先从总统和国会内部的结构功能、运行机制来分析可能的原因。首先分析了国会的结构,由于国会人数众多,而且来自不同的地方,致使全球视野相对较弱、权力分散、行动迟缓等不良现象,导致国会在处理一些需要迅速、秘密的采取行动的危机型事件上能力不足。而总统率领的行政部门采用的首长负责制,在处理事件紧迫、保密要求高的危机型事件时,能够进行国会无法提供的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