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

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
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

老年人转子间骨折46例治疗分析

老年人转子间骨折46例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人转子间骨折治疗方式选择及疗效分析。方法2005~2011年,本院收治46例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患者自身条件及骨折分型不同,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动力髋螺钉固定术、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3种不同手术方式,术中均应用C型臂透视。术后成功随访。结果46例患者,平均随访16个月(12~24个月),术后1、3、6、12、24个月接受X线检查,其中,接受关节置换患者22例,术后12个月功能评定优良率为91%(20/22);接受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16例,优良率为75%(12/16),骨折愈合率为94%(15/16);接受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8例,优良率为75%(6/8),骨折全部愈合。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多合并骨质疏松及其他内科疾病,综合考虑患者自身条件、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是手术成功的前提保障。 标签:转子间骨折;内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老年人 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转子间骨折的发生率呈全球性增加的趋势[1]。由于老年人多合并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围术期各种并发症发生率高,早期手术可以避免因长期卧床导致的坠积性肺炎、静脉血栓形成、压疮及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目前治疗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式主要包括板钉结构(角钢板、DHS、动力髁螺钉)、髓内固定系统(Ender钉、Gamma 钉、PFN等)、外固定架系统等。笔者在诊疗过程中选择创伤小、固定稳定、手术时间短的方式治疗转子间骨折。笔者对2005~2011年本院诊治随访的46例患者进行骨折分型、手术方式、术后评估、并发症等进行总结、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6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24例;最大年龄88岁,最小年龄62岁,平均73.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损伤12例,步行损伤30例,高处跌落伤4例;按照EV ANS分型标准,Ⅰ型8例,Ⅱ型7例,Ⅲ型19例,Ⅳ型12例。本组病例合并糖尿病28例,合并高血压24例,骨质疏松44例,心血管疾病18例,其中同时合并2种及以上疾病患者32例。入院时间为1~5 d,平均2.5 d,入院至手术时间1~9 d,平均3.5 d。接受关节置换患者22例,接受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16例,接受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8例。 1.2 治疗方式 所有患者均采用全麻或者连续硬膜外麻醉,对于年龄大于75岁、合并2种以上基础疾病、骨折为Ⅳ型及部分为Ⅲ型的患者,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其余患者随机选用动力髋螺钉或者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治疗。(1)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麻醉成功后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以患侧大转子为中心,取长约10 cm 髋关节外侧纵形切口,依次暴露,切断臀中肌在大转子附着点,保留股骨大小转子,钢丝捆扎固定,摆锯常规切断股骨颈,取出股骨头,清除小的骨折碎块,安放水泥型人工股骨柄假体及人工股骨头。术后2~4 d助行器辅助下,下床活动,逐步进行功能恢复锻炼。(2)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对于稳定骨折(Ⅰ型、Ⅱ型)行闭合复位,Ⅲ型骨折类型进行切开复位。复位满意后,135°DHS固定。患者取平卧位,取长约12 cm股骨近端外侧纵行切口,暴露大转子及股骨近侧段;确定进针点后,量角器135°引导下插入导针,X线透视满意后,扩张器扩大皮质进针孔及钉孔道,攻丝后旋入动力髋拉力螺钉。调整钢板位置使之与外侧骨皮质

探究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护理

探究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护理 发表时间:2018-04-19T15:22:53.30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4期作者:李巍[导读] 老年患者手术风险大,做好手术后护理,提高骨科专科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县农垦九三管理局中心医院 161441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24例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护理经验,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的24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指导功能锻炼,实施前膽性护理,减少护理并发症,降低髋内翻发生率。结果 24例患者术后无发生护理并发症,原有内科病患者病情稳定,术后3~6个月随访,手术效果较满意,复查X线照片,骨折均愈合,无假体松动、脱出。结论老年患者手术风险大,做好手术后护理,提高骨科专科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保证。关键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护理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nursing experience of 24 elderly patients with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and to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the operation. The object of this research method is from October 2014 to June 2016,24 cases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in our hospital,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postoperative early ambulation and functional exercise guidance,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spective nursing,reduce nursing complications,reduce the incidence of hip varus. Results there were no nursing complications in 24 patients. The patients with stable internal condition were followed up for 3~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The operative effect was satisfactory. X-ray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all fractures healed without loosening and prolapse of prosthesis. Conclusion it is a guarantee for the successful operation of the elderly patients that the operation risk is great,the nursing after operation is done well,the quality of the nursing care in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is improved and the complications are reduced. [Key words] old age;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operation;nursing 股骨转子间骨折为关节外骨折,是骨折线通过大小转子之间的髋部骨折,主要见于老年患者。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平均寿命的增长,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率逐渐增高。文献报道,与股骨颈骨折相比,它的发病率是股骨颈骨折的4倍,而且发病年龄比股骨颈骨折高10~14岁[1]。转子间骨折的骨折部位为松质骨,愈合能力强。手术治疗能缩短卧床时间,避免老年人长期卧床可能引发的卧床综合征,治疗效果好,并发症少,不易发生髋内翻等畸形,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减轻护理工作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本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24例,手术效果较满意,无发生护理并发症,现将术后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4例,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60~93岁,平均68岁,术前合并糖尿病5例,合并高血压12例,合并脑震荡2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10例,合并2种内科病8例。致伤原因:意外滑倒受伤16例,车祸致伤8例。住院时间11~38 d,平均18 d。 1.2 手术方法 使用气管插管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DHS)16例,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内固定(PFN)4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例。 2 术后护理 2.1 心理护理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关心和尊重患者。由于患者为老年人,必需掌握老年人的特点,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是一方面患者经历了几十年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是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功能逐渐衰老,各系统的器官功能退化以及伴随着心理方面的变化,感觉及反应比较迟钝,生活能力较低下,因此对老年患者必须关心和尊重。注意礼貌和态度,在治疗中,老年患者的反应一般比较缓慢,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像年轻时那样连贯和流畅,因此应注意观察老年患者的全身情况,在生活上多给予关心和照顾。对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者,要做耐心、仔细的劝说工作,帮助和指导患者进行活动锻炼,对体位和卧位姿势不正确者,要认真耐心给予纠正。 2.2 体位护理 体位护理是人体力学原理与临床护理工作相结合的产物,是骨科护理专业应用最广泛、最有实用价值的专业技能之一[3]。护士要指导与协助患者进行体位变换,应用Orem自理模式激发患者主动参与体位护理[4]。在患者处于平卧位时,指导其用双肩、双肘关节、健足作为支撑点,在这五点支撑力的范围内即为支撑面,当臀部抬高时,让患者将一手用力托住骶尾骨这一重心处,则可使抬高的臀部保持稳定与平衡的作用,既可增加舒适度又可防止压疮的发生。良好的体位护理是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必不可少的活动,也是患者术后最早的活动,摆放肢体时要注意维持患肢外展中立位,两大腿间放一枕头,患足穿防旋鞋,避免盘腿、向患侧卧位,防止患肢外旋、内收和髋内翻畸形,以平卧或健侧卧位为隹,并注意观察是否有腓总神经受压表现。 2.3 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48 h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床边多功能监护,每30 min监测血压、脉搏、氧饱和度,正确记录引流量,及时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如患者早期出现烦躁、打哈欠、出汗、脉搏快速、尿量减少等血溶量不足症状、或伤口大量渗血、引流液﹥100 ml/h等情况及时汇报医生,警惕低血溶量性休克发生。 2.4 防跌倒护理 老年人由于器官功能减退、感觉迟钝,动作不协调,视力下降,跌倒的发生率随年龄而上升,每年约有30%~40%老年人发生跌倒[5]。因此,护士一定要做好预防措施,周围环境光线要充足,有防滑措施,卫生间设置扶手、坐便器、信号灯等,卧床患者上床栏,床边挂上安全警示标识,口服降压药、降糖药后要加强病情观察,防止头晕跌倒。另外,患者行功能锻炼时护士一定要在旁协助,使用防跌倒专科护理记录单做好记录。

老年转子间骨折临床手术方式对比研究

老年转子间骨折临床手术方式对比研究 目的:对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对其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2例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带锁髓内钉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加压滑动鹅头钉内固定进行治疗,并给予两组患者精致护理,对两组患者治疗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治疗组优良率97.1%,对照组优良率76.9%。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带锁髓内钉对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出现的并发症少,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并且手术时间短,内固定可靠,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使用。 标签:带锁髓内钉;老年转子间骨折;加压滑动鹅头钉内固定 在老年人群中,老年转子间骨折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1]。大多都是采用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2]。笔者所在医院在2010年1月-2012年12月,对收治的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带锁髓内钉进行治疗,效果显著,现将有关治疗情况做以下介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122例。其中男52例,女70例,年龄65~90岁,平均(74.9±4.8)岁。发生骨折的部位:左侧70例,右侧52例。骨折改良Evans老年转子间骨折的分型:Ⅰ型52例,Ⅱ型28例,Ⅲ型20例,Ⅳ型12例,逆转子间骨折10例。合并骨质疏松症40例,合并心脑肺肾和糖尿病疾病42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40例。所有患者均无手术禁忌证。受伤后72 h内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有100例,3 d~1周接受治疗的患者有22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全麻处理,并给患者进行加压滑动鹅头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组行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对患者进行全麻处理。让患者处于仰卧的位置。对患者的肩部、背部、臀部依次向健侧,并对其进行垫高倾斜。患肢保持中立位,并进行牵引,健肢进行外展,屈膝位置进行固定。将C臂机放置在患者的两腿之间。在C臂的透视下对患者进行骨折复位手术。在复位完成之后,将大转子的顶点向头侧做一个大约5 cm的切口,将肌层进行分离。触摸住大转子的顶端,在大转子的顶端偏里面处,确定一个进针的位置。将导针插入到髓腔里。在导针的位置对好之后,对粗隆部位的入点进行扩大。将带锁髓针插入到股骨远端的髓腔中,深度要

股骨粗隆间骨折诊疗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折诊疗方案 一、概述:股骨粗隆间骨折,又称股骨转子间骨折,系指由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是中老年人常见骨折之一,股骨粗隆部是老年骨质疏松的主要部位,骨折强度降低,很容易发生骨折。 二、诊断 (一)诊断依据 1、病史:有明显外伤史。 2、临床表现: (1)、伤后患部疼痛、活动时加重,疼痛可放射至大腿内侧或膝部,髋关节功能障碍,患者不能站立或坐起。 (2)、患髋疼痛及轻度肿胀,患肢呈内收、外旋和短缩畸形,大粗隆向上移位,股骨大转子处压痛,纵轴冲击痛 (+) 。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入院后常规检查血、尿、大便检查、生化全套、心电图及胸片,需手术病人查丙肝、乙肝表面抗原、凝血系统、梅毒血清、爱滋病抗体等。 (2)、患肢X线片及CT三维重建检查,了解骨折类型及损伤程度。 ( 3)、高龄患者,需增加检查双下肢动、静脉彩超、心脏彩超。 (二)证候分类 1、 Eva ns根据骨折线方向分为2种主要类型。其中I型又进一步分4个亚型。 I 型: 骨折线从小粗隆向外、向上延伸。 la 型:骨折无移位,小粗隆无骨折,骨折稳定 ;Ib 型: 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复位后内存皮质能附着,骨折稳定;Ic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复位后内存骨皮质不能附着,骨折不稳定;Id 型:粉碎骨折,至少包括大小粗隆4部分骨折块,骨折不稳定。U型:骨折线自小粗隆斜向外下方,骨折不稳定。 2、按骨折线部位分类: (1)、顺粗隆间骨折:骨折线从大粗隆上方斜向小粗隆。 (2)、逆粗隆间骨折:骨折线从大粗隆下方斜向小粗隆。 ( 3)、粗隆下骨折:骨折线经过大小粗隆的下方,成横形,斜形骨折。 3、中医辨证分型: (1) 早期:气血瘀阻型 临床证候:伤后 1~2周内,患髋疼痛明显,局部肿胀,瘀血斑,不能站立,患

DHS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

DHS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 发表时间:2009-09-30T16:44:27.1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第24期供稿作者:徐卫国肖善富唐云德从先锐 [导读] 评价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 (山东单县东大医院骨科山东单县 250014)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4-0035-03 【摘要】目的评价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5年5月至2008年4月我院采用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Ⅰ~Ⅴ型骨折77例,对术后并发症、Harris髋关节评分随访。结果 7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0个月(5~39个月)。骨折骨性愈合74例,平均愈合时间3.2个月(2~5个月),内固定失效畸形愈合3例。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疗效评定:优26例,良37例,可11例,差3例,优良率81.8%。结论 DHS是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较好的内固定方法。 【关键词】 DHS 内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常见于老年人,由于非手术治疗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对于能耐受手术的患者,目前大多数学者主张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可有效地降低死亡率和髋内翻畸形。DHS内固定已经成为公认的较为理想的固定方法。该方法具有固定牢靠,抗弯强度大,创伤小等优点[1]。我院2005年5月至2008年4月用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Ⅰ~Ⅴ型骨折77例,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7例患者,男21例,女56例;年龄61~90岁,平均76.3岁。左侧29例,右侧48例。跌倒摔伤67例,车祸伤4例,骑自行车摔伤6例。骨折按Evans分型,Ⅰ型5例,Ⅱ型25 例,Ⅲ型29例,Ⅳ型15例,Ⅴ型3例。来院时间为伤后2h~ 4d,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9d。合并糖尿病11例,高血压28例,慢性支气管炎13例,心肌缺血47例。 1.2 术前准备入院后均行下肢皮肤牵引或骨牵引。由于老年人机体代偿功能下降,常合并一些内科病,因此,首先应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请麻醉科及内科会诊,评估病人的全身情况及手术耐受情况。对合并内科合并症的,如糖尿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心肌缺血等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使指标控制在手术许可范围内,最大限度的降低手术风险。术前拍摄双侧髋关节正侧位片,充分了解骨折情况及骨质疏松情况,初步评估手术难度。术前备血400~800mL,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1.3 手术方法持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平卧位,患侧臀部略垫高,在股骨近端作股外侧直切口,切口一般为8~12cm,C臂监视下牵引复位。对部分粉碎性骨折牵引复位困难的,要暴露粗隆前方及小转子部分,直视下复位。确认骨折复位良好后,在大粗隆下放置导引角度定位器,在C臂透视下,按135°颈干角顺股骨颈将导针钻入。当确定导针的位置及深度都满意后,测量导针外露部分,以选择长度合适的头钉。调节组合绞刀的长度,顺导针慢慢钻入,其深度与头钉长度相同。退出组合绞刀后,用丝锥攻丝,将选好的头钉拧入,其钉尖距股骨头关节面5~10mm。套入鹅颈钢板,调整钢板位置使之与外侧骨皮质完全贴合,用螺丝钉固定钢板,在头钉尾部拧入加压螺钉。对于Ⅱ型、Ⅲ型骨折,在头钉上方顺股骨颈方向再拧入一枚拉力螺钉,增加抗旋转能力。对于V型骨折,DHS不能在骨折端产生加压作用,骨折端相对不稳,则在大小转子间用钢丝捆扎,增加骨折端的稳定性。冲洗切口,逐层缝合,加压包扎。 1.4 术后处理吸氧,心电监护,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强调术后镇痛,使患者在无痛状态下康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和维生素等。术后12~24h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骨质疏松较重的病人,术后患肢穿“T”字鞋于外展中立位,并且每天补钙1200mg、VitD800IU和阿伦磷酸钠10mg。麻醉过后就可进行股四头肌收缩及踝泵练习,术后第2天可坐起活动,7天后逐步进行髋关节伸屈活动,避免内收和旋转活动。术后4~8周后患肢不负重扶双拐下地活动,8~12周开始部分负重,12周后根据X线片所示骨折愈合情况,决定患者弃拐时间。 2 结果 77例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14d拆线,无一例切口感染。13例术后患肢肿胀,行下肢深静脉血管彩超,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给消肿等对症治疗,患肢肿胀消失。7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0个月(5~39个月)。骨折骨性愈合74例,平均愈合时间3.2个月(2~5个月),内固定失效畸形愈合3例。无退钉、断钉、断钢板病例,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疗效评定:优26例,良37例,可11例,差3例,优良率81.8%。术后1年有9例取出内固定,其余因高龄放弃二次手术。 3 讨论 3.1 手术病例的选择 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目的是尽可能获得骨折的良好复位,坚强内固定,达到早期活动并早期恢复功能。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发生于高龄患者,以往采用保守治疗,患者卧床时间长,不能早期活动,护理工作繁重,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不便,增加社会负担。长期卧床带来的肺部、泌尿系感染及褥疮等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做护理工作时造成骨折端移动所致的疼痛,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作及加重的重要诱因。故保守治疗病死率高。目前多主张手术内固定治疗,手术可获得骨折的良好复位,坚强内固定,达到早期活动,减少卧床时间,减少卧床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于稳定型骨折,手术可以达到解剖复位,对于不稳定型的骨折,手术目的在于重建头颈干之间的解剖关系。DHS是AO/ASIF组织专门为股骨粗隆间骨折而改进设计的内固定物。此钉有加压和滑动双重功能,它通过髋螺钉和侧方套筒钢板将股骨头颈与股骨干固定为一体,髋螺钉可在套筒内作轴向移动,带动骨折块自近端向远端滑动使骨折线相互嵌插,同时可避免钉尖穿出股骨头,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内固定器械,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金标准。有学者认为对于不稳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首选髓内固定系统如PFN或加长PFN等固定[2]。 3.2 并发症及预防 DHS内固定常见并发症有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头钉切割与退出股骨头颈、头钉折断、钢板及螺钉松动断裂、髋内翻、骨不连等[3]。上述并发症均出现在DHS应用早期,随着对DHS认识的加深和手术技术的提高,这些并发症已明显减少。我们认为这与骨质量、骨折类型、骨折复位情况、内固定位置密切相关。本组股骨头切割致髋内翻3例,1例为头钉在股骨头颈外上,加之患者骨质疏松、过早负重而穿出股骨头;2例为头钉相对较短,而穿出股骨颈。这3例均为我们早期手术所致,和操作不规范有关。我们认为预防这一类并发症,一是严格按手术规范操作,C臂透视示骨折复位和导针的位置满意方可安放内固定;二是头钉的理想位置在股骨头中心偏后下,靠近股骨距,钉尖位于股骨头软骨下5~10mm处。此处骨质致密,头钉不易穿出股骨头;三是对肥胖、骨质疏松患者不宜早期负重,

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68例临床疗效分析

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68例临床疗效分 析 【摘要】目的分析手术治疗老年患者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4年1月~2008年1月老年股骨转子间不同类型骨折68例,选用动力髋螺钉(DHS)、Ender 钉、130° L 型钢板等内固定治疗并进行临床疗效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2.6 %,无断钉及脱出,无髋内翻畸形,功能恢复接近伤前水平。结论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早期手术内固定治疗,能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长期卧床的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临床疗效满意。 【关键词】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 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病率有上升趋势,随着他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目前多采用手术治疗。但由于老年患者骨折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疾病,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其并发症和死亡率比其他部位的骨折高,治疗难度相对较大。我们2004年1月~2008年1月通过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8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8例老年患者中,男37例,女31例;年龄61~89岁,平均7 2.2岁。其中61~79岁41例,80岁以上27例;左侧40例,右侧28例。跌伤59例,车祸伤9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全部采用手术治疗。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34 例,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患者19例,有2种以上合并症的8例。

1.2 手术方法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及骨折类型,本组病例分别选用不同的手术内固定方式:动力髋螺钉(DHS) 内固定41例,多根安得(Ender) 钉内固定9例,可折钉内固定5例,130° L 型钢板内固定8例,人工股骨头置换5例。 1.3 疗效评定标准优:行走如伤前,无跛行,无疼痛;良:步态端正,无跛行,天气变化及行长路有不适感;一般:轻度跛行,患肢感用力不足,行长路有疼痛及不适感;差:达不到上述要求。 2 结果 本组68例患者中,优45例,良18例,一般3例,差2例。优良率92.6%。所有患者出院后跟踪随访,时间为6~24个月不等,平均12个月。骨折均能愈合,术后未出现内固定折弯或钉板分离,无钢板断裂,无髋内翻畸形,无其他内科并发症。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较常见的髋部骨折,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卧床牵引,但长期卧床牵引虽然部分患者能达到愈合,但长期卧床易引发并发症,如肺炎、泌尿系感染、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1]。Scheerlinck 等[2]认为65 岁以上老年人髋部骨折保守治疗只有50%能恢复独立生活,恢复到伤前功能的仅25%,而手术治疗者80%以上的患肢功能恢复满意。有报道转子间骨折用牵引治疗死亡率可达34.6%,用内固定治疗病死率17.5%[3]。股骨转子间骨折在保守治疗中非常容易出现患肢短缩,髋内翻的发生率甚高,可达40%~50%。因此,在无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情况下,转子间骨折均应积极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整复骨折,取得稳定的内固定,以达到老年患

PFNA内固定治疗60例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PFNA内固定治疗60例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6-08-05T11:57:48.830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6期作者:毛省岭 [导读] 临床中将发生于髋关节囊线以下到小转子下方区域的骨折定义为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老年人是该病的高发人群。 毛省岭 (河南省原阳县人民医院外科河南原阳 453500) 【摘要】目的:探讨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2012年在我院行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60例老年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观察本组患者此次治疗效果。结果:8~30个月的病情随访结果为Ⅰ期骨性愈合的患者有58例,愈合时间为14~28周,平均愈合时间为16.3±1.4周,髋关节sander评分结果为:46例优,12例良,2例可,0例差,优良率为96.7%。结论:老年人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采取PFNA内固定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对于骨折部位固定牢靠、患者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操作简单是PFNA内固定的主要优势,临床治疗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PFNA内固定;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6-0053-02 临床中将发生于髋关节囊线以下到小转子下方区域的骨折定义为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老年人是该病的高发人群,其中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的概率约占全身骨折的1.4%,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及慢性支气管炎的高龄老年患者长期卧床加剧了原有疾病病情恶化程度与并发症所致死亡率的增高,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多数学者倾向于手术治疗。本文对2011~2012年在我院行PFNA[1]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60例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现汇报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拟选取2011~2012年在我院行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60例患者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受伤后3~5天内接受手术治疗,35例男性,25例女性,年龄58~85岁,平均年龄68.7±3.8岁,根据AO骨折分型将本组患者分为以下两种类型31.A2:32例,31.A3:28例。 1.2 一般方法 患者入院后对其胫骨结节或患侧皮肤进行牵引,维持牵引至手术当天。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后,患者平卧于牵引床上,取仰卧位,将患肢稍微向内收靠,在c臂x机监视下进行骨折部位的闭合复位操作,将患肢长度、前倾角、颈干角恢复并将旋转畸形进行纠正。牵引床固定肢体,选择于股骨大转子上方3.8~4.8cm处纵行切开长度为2.5~3.8cm的小切口,进针点选择在大转子顶点处,将导针插入股骨髓腔,借助c臂x线确定导针是否在髓腔内。使用空心钻开口器开口,于髓腔内插入合适直径的PFNA主钉,必要情况下可进行扩髓,将导针拔出把瞄准器的前倾角调为15度,于c臂x线监视下将螺纹导针置入股骨头中下1/3处的股骨头颈中间。将相应长度的PFNA螺旋刀片打入,于瞄准器下拧开远端将螺钉锁定。c臂x线机再次探查提示内固定位置满意后,对筋膜、皮下组织、皮肤进行逐层缝合置入引流管。术后对患者原发疾病进行治疗的同时还应预防感染及深静脉血栓,通过给患者下肢肌肉按摩或其他人帮助下活动踝、膝关节进行术后第3天的下肢被动功能训练,下肢主动功能训练可于术后5天进行,术后2周患者可扶双拐锻炼,对患侧脚尖的负重量进行逐渐增加,1个月后可进行单拐负重训练,X线检查确定骨性愈合后可进行全部负重。 2.结果 对本组所有患者病情进行为期8~30个月的随访,无一例漏访,60例患者中58例获得Ⅰ期骨性愈合,本次手术时间为1~2.5h,手术平均时间为1.3±0.2h,术中出血量为145~288ml,平均出血量为185±16ml,愈合时间为14~28周,平均愈合时间为16.3±1.4周,髋关节sander评分结果为:46例优,12例良,2例可,0例差,优良率为96.7%。 3.讨论 6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是股骨间转子骨折的高发人群,低能量损伤是导致股骨间转子骨折的主要原因,这主要与患者年龄偏大以及复合其他内科系统疾病有关,患者长期卧床治疗,生活质量下降,泌尿系统感染、肺部感染、褥疮等并发症的死亡率增高。目前,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多数学者倾向于手术治疗,对骨折部位进行有效复位与固定,通过术后早期功能训练及床下活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钉板固定系统与髓内固定系统是股骨转子间的两种主要固定形式,对于稳定性骨折临床中多采取钉板固定系统,髓内固定系统则对所有类型的骨折均适用。临床治疗中所出现的断板、穿出股骨头、退钉、断钉、退钉及再度骨折等现象均是上述两种内定系统所产生的术后并发症。 PFNA[2]新型内固定系统采用组织相容性较好的钛-铝-镍合金材料,有效降低术后局部组织的感染率,将PFNA螺旋刀片设计成宽大表面积的螺旋十字形,在打入时能够有效嵌压周围骨质获得满意的锚合力,成角后稳定性增强,髋内翻发生的机会减小,经刀片锁定后有效规避了股骨颈骨骨折块旋转的发生。PFNA这一良好的抗旋转性及抗内翻塌陷力已被相关生物学研究有力证实,与此同时抗股骨颈切出能力的显著提高在骨质疏松骨骼中充分体现。 PFNA内固定对于各种类型的骨折适用性高,尤以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体现最为明显。PFNA内固定术要求施术者把握以下手术指征,术前适度牵引,依据髓腔大小选择直径合适的髓内钉,术中通过牵引床复位。获得良好的骨折复位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最终目的,采取PFNA新型、微创髓内固定系统对老年转子间骨折的复位效果好稳定性佳,临床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庆猛,李明,刘培来等.人工关节置换和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山东医学,2013,53(1):69-71. [2]张卢,王俊义,倪晓辉.PFNA内固定治疗26例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7):15-16.

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发表时间:2015-12-18T13:14:05.400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8期供稿作者:李江兴 [导读] 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人民医院骨科 DHS是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较好的内固定方法。 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人民医院骨科甘肃清水 741400 【摘要】目的评价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Ⅰ~Ⅴ型骨折48例,年龄61~83岁,平均年龄68岁。结果获得平均1.2年随访者46例。采用Kuderna疗效评定:优18例,良22例,可5例,差1例。骨折骨性愈合44例,平均愈合时间5.2个月,内固定失效畸形愈合4例。结论 DHS是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较好的内固定方法。 【关键词】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DHS;内固定 股骨粗隆间骨折常见于老年人,由于非手术治疗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对于能耐受手术的患者,目前大多数学者主张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1~5],可有效地降低死亡率和髋内翻畸形。DHS内固定已经成为公认的较为理想的固定方法。该方法具有固定牢靠,抗弯强度大,创伤小等优点。我院2007年9月至2013年12月用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Ⅰ~Ⅴ型骨折48例,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48例中,男19例,女29例;年龄61~81岁,平均68岁。左侧26例,右侧22例。跌倒摔伤38例,车祸伤4例,,坠落伤6例。48例均为闭合骨折,其中44例为单纯股骨粗隆间骨折,4例有合并伤。合并同侧Colles骨折、肋骨骨折各1例。48例粗隆间骨折按Evan′s分型,Ⅰ型5例,Ⅱ型15 例,Ⅲ型19例,Ⅳ型6例,Ⅴ型3例。来院时间为伤后2h~4d,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9d,平均8d。合并糖尿病3例,高血压8例,心肌缺血17例。 1.2 术前准备:入院后均行下肢皮肤牵引。常规行心、肺、肝肾功能测定,全面了解全身情况和各器官功能,术前拍摄骨盆正位片,充分了解骨折情况及骨质疏松情况,初步评估手术难度。为术中顺利复位和固定创造条件,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术前备血400~800mL。由于老年人机体代偿功能下降,常合并一些内科病,因此,首先应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评估病人的全身情况及手术耐受情况。对合并内科合并症的,如糖尿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心肌缺血等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使指标控制在手术许可范围内,最大限度的降低手术风险。如对合并有糖尿病的老年患者,术前通常使用胰岛素治疗,使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以下,以减少术后感染的机会;对高血压患者需控制在基本正常范围;对8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严重骨质疏松症的粗隆间粉碎性不稳定性骨折,慎用或不用DHS治疗。 1.3 手术方法:持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平卧位,臀部垫高,在股骨粗隆部依侧方钢板长度作一股外侧直切口,切口一般为15~ 20cm。显露股骨大粗隆下及股骨干上段,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外展牵引闭合复位。确认骨折复位良好后,在大粗隆下2~3cm处外侧皮质前后中点为进针点,用骨钻钻一小孔,放置135°导引角度定位器,在C臂机透视下,保持约15°前倾角、平行股骨颈向股骨头方向穿入导针至股骨头软骨下0.5cm。X线透视正位导针经股骨颈中线偏向股骨距约0.5cm,侧位位于股骨颈长轴的正中。当确定导针的位置及深度都满意后,测深后结合X线透视,选择长度合适的鹅头钉。组合绞刀经导针扩孔后,用丝锥攻丝,拧入鹅头钉,其钉尖距股骨头关节面1.0cm 左右。置入套筒钢板使其与外侧骨皮质完全贴合。依次于各钉孔垂直股骨干钻孔、攻丝,拧入皮质骨螺钉,小粗隆骨折块用拉力螺钉固定。拧紧拉力钉尾帽使骨折断端加压。冲洗伤口,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 1.4 术后处理: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镇痛药,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和维生素等。患肢置轻度外旋位,穿“丁”字防旋鞋。术后第2天可行股四头肌收缩锻炼,12~14d拆线。48例切口均Ⅰ期愈合。稳定型骨折(Ⅰ型、Ⅱ型)3周后可扶拐不负重行走,6周后可扶拐部分负重行走。对于不稳定骨折(Ⅲ~Ⅴ型)4周内在床上行髋关节各方活动功能锻炼,4周后可下地扶拐不负重行走,8周后可扶拐部分负重行走。3个月后定期来门诊摄片复查,待X线片显示骨折临床愈合后方可弃拐负重行走。 2 结果 48例患者住院时合并肺部与尿路感染各4例,出院时治愈。4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个月~5年,平均1.2年。采用Kuderna[1]疗效评定标准,根据局部疼痛、髋关节活动范围和步态进行评分,优:大于17分;良:13~16分;可:9~12分;差:小于8分。评定结果:优18例,良22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86.9%。骨折骨性愈合44例,愈合时间4~6个月,平均5.2个月。内固定失效骨折畸形愈合髋内翻4例。21例术后1.5~2年取出内固定后粗隆部未再骨折。 3 讨论 3.1 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目前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内固定器主要有DHS、Gamma钉、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锁定钢板。DHS是AO/ASIF组织专门为股骨粗隆间骨折而改进设计的内固定物。此钉有加压和滑动双重功能,它通过髋螺钉和侧方套筒钢板将股骨头颈与股骨干固定为一体,髋螺钉可在套筒内作轴向移动,带动骨折块自近端向远端滑动使骨折线相互嵌插,使骨折块压缩并获得稳定,具有早期活动和负重的优点,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金标准。而髓内钉理论上具有力臂短、弯矩小、作用在骨折端的压应力和张应力减少、局部加压作用更直接、远端锁钉能防旋转等优点,但临床应用上Gamma钉等髓内固定系统与DHS相比并不具有优势。有研究报告显示Gamma钉与手术操作相关的并发症较多,尤其与远侧锁钉相关。髓内钉插入时致大粗隆劈裂、远端锁钉处骨折、远期股骨远端骨折等特殊的并发症。对比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关节功能、自主症状、骨折愈合率等均无明显差异。DHS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操作简单,可动力加压,力学强度可靠为患者功能康复创造了条件。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临床资料显示,DHS已成为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标准内固定物[2]。彭明学、钱亮报告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比DHS更适合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3]。 3.2 并发症及预防:DHS内固定常见并发症有感染、深静脉血栓、头钉切割与退出股骨头颈、头钉折裂、钢板及螺钉折裂松动、髋内翻、骨不连等。上述并发症均出现在DHS应用早期,随着对DHS认识的加深和手术技术的提高,这些并发症已明显减少。这与骨质量、骨折类型、骨折复位情况、内固定位置密切相关。本组头钉穿出2例,均因头钉在股骨头颈外上,加之患者骨质疏松、体胖过早负重而穿出股骨头颈。预防这一类并发症,一是严格按手术规范操作,复位和导针在X线片上满意后方可安放内固定;二是应保证头钉的理想位置在股骨

骨折分型(汇总)

下肢骨折 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骨折的分型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按骨折部位分为:头下型、经颈型和基底型 2.按骨折线的方向分型 外展型:Pauwels角<30度,股骨头向外翻,外侧骨皮质有嵌插,为稳定型 中间型:30度<Pauwels角<50度,为不稳定型 内收型:Pauwels角>50度,为极不稳定型 3.按骨折移位程度的分型(Garden分型) GardenI型:不完全性骨折 GardenII型:完全骨折,无移位 GardenIII型:有部分移位 GardenIV型:完全移位 关于GardenIII型和GardenIV型,其主要区别是看髋臼骨小梁与股骨头骨小梁有无移位。临床上还有一个鉴别方法:GardenIII型股骨头往往低头,即内翻畸形;GardenIV型股骨头完全移位,骨小梁力线与髋臼骨小梁重排,侧位x片上可见IV型往往伴有较明显的前后移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分型 1.AO/OTA分型 1 转子间简单骨折 A1.1沿转子间线 A1.2经大转子部 A1.3经小转子下方 A2 经转子部多块骨折 A2.1有一内侧骨折块 A2.2有数块内侧骨折块 A2.3延伸至小转子下超过1cm A3转子间骨折 A3.1反向简单骨折 A3.2横行简单骨折 A3.3粉碎骨折 2.Jensen-Evans分型(由Jensen 于1975年通过改良Evans分型而来) 基于大、小粗隆是否受累及骨折是否稳定首先分为顺粗隆间骨折和逆粗隆间骨折两类,前者分为五型 I型:两骨折块,骨折无移位 II型:两骨折块,骨折有移位,大小粗隆完整 III型:三骨折块,有大粗隆骨折 Iv型:三骨折块,有小粗隆骨折 V型:大、小粗隆同时骨折,为III型和Iv型的合并 R型:逆转子间骨折,骨折线自大转子下外方斜向小转子内上方 股骨粗隆下骨折 股骨粗隆下骨折的分型以Seinsheimer分类较为常用,它按骨折块数目、骨折线部位和形状,将其分为五型: I型:骨折无移位,或移位<2mm II型:骨折移位为两个骨折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