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文章的结构

图说文章的结构
图说文章的结构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图说文章的结构

对高考现代文而言,考生要正确回答考题,或者说要正确地理解文章,就必须要准确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脉络,明白什么样的结构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对文章主旨的表达和艺术表现力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样,在回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才能对文章有整体的把握,做到头脑清楚,心中有数。

“结构”,原为建筑用语,指房屋的建造框架。“结构”用之于文章,是指文章内容的组织样式与内部构造,通常称之为谋篇布局。

结构都是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产物。客观事物要求文章结构遵循自然,顺应物序,依从物理,水到渠成。主观认知则要求文章布局区分性质,辨明主宾,明确轻重,彰显主题。客观与主观的水乳交融,保证了结构的浑然天成,且使结构富有表现力。

鉴赏结构可以分为两类:宏观鉴赏与微观鉴赏。

宏观鉴赏,就是鉴赏整体结构的合理性、匀称性、严紧性、完整性与表现性。合理,是指合乎规律,顺理成章。匀称,是指分布均匀,比例和谐。严紧,是指层层相依,环环相扣。完整,是指充分完备,没有残缺。表现,是指主宾分明,主题突出。

微观鉴赏,就是鉴赏文章局部语段在文章全局里承担的任务与发挥的功能。微观鉴赏的思维方向有四个:第一,与题目的关系;第二,与上文的关系;第三,与下文的关系;第四,段落主旨与表现效果。但是

必须提醒的是:微观鉴赏的四向,是理想的模式,在具体的每篇文章里,因为语段所处的文章结构环境的不同,实际分析起来,可能缺少其中的一向或两向。

见下图

前文关系

题目关系语段主旨效果

后文关系

下面分部分以图说明各部分(语段)安排及作用。

一.开头和结尾

头与结尾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好的开头如同“风头”,漂亮精彩,起势强劲,带动后文。好的结尾犹如“豹尾”,末势不减,响亮有力,留有余味。开头的功能在定调、定位、定向,结尾的功能在定型、定性、定效。

1.文章开头

开头处于行文发端,鉴赏方向有三个:与题目的关系,与下文的关系,段落主旨与表现效果。但是,具体阐释应根据实际的开头方法来确定。

文章开头方法可以分为三类:直接点题、婉转点题与形象导入。

(1)直接点题的特点是单刀宜人,开门见山,简洁有力。这样的开篇语段,或开宗明义,统帅全文;或概括总体,总括后文;或先叙一语,统摄后文;或指出范围、对象,明确方向;或直抒胸臆,感染读者;或就题设问,引发联想,启发思考;或交代情况,点明动机,说明背景;或诠释题目,挖掘深意,明确观点;或引述谬论,树立靶子。

题目

首段内容(向上、向下)

后文

(2)婉转点题的特点是起笔分为两步,首先叙述、描写“引子”,然后扣住题目。“引子”多种多样,或是诗词佳句,或是寓言典故,或是名人名言,或是生活现象,或是奇谈怪论,凡是能与题意构成合理关系的,都可成为“引子”。“引子”分正反。“正”是指那些与题目或主旨构成相关或相似关系的“引子”,其功能是为了引出话题,巧妙点题。“反”,是指那些与题目或丰旨构成相对或相反关系的“引子”,其功能是衬托正题,突出主题,强化思想,烘托情感,加深印象。“扣题”部分则是为了进入正题,或亮出话题,点明范围;或表明观点,统帅后文;

或概括一语,统摄下文。

见下图:

题目

引子(内容正反均可)

扣烘托

题扣题第二段(向上点题

概括统领下文)概括统领

后文

(3)形象导人的特点是形象生动真切,不直接扣题面,但暗合题旨。这样的开篇语段,或写景壮物,渲染气氛,为文定调;或描写环境,暗示社会,交代背景;或刻画人物,塑造形象,引人注意;或虚处落笔,表现思想,含蓄传情;或制造悬念,引人人胜,启发思考。

见下图

暗合

形象导入(向上暗合题目

渲染、悬念、背景)

二段点题(向下为全文定基调)领起下文

人教版《离骚》注释解读

《离骚》人教版节选部分 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xiāng)兮,又申之以揽茝(chǎi)。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tún)郁邑(yì)余侘傺(chàchì)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kè)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zhì)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gòu)。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xiàng)道之不察兮,延伫(zhù)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gāo)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jì)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cháng)。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jí)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róu)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hào)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chéng)。 解读课文: 第一节:长太息以(1)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2)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特殊文言现象: 涕:名→动,拭泪。哀:意动用法,“对……感到哀伤”。 虽:通“唯”,只,只是。(?有待商榷)修姱:形→名,修洁而美好。 朝、夕:名→状,在早上,在晚上。謇朝谇而夕替:被贬官(被动句)。 重点词注释: ①太息:叹息。②掩:掩面。③民生:百姓生活。。④好:爱慕,崇尚。⑤鞿羁:喻指约束,束缚。鞿,马缰绳。羁,马笼头。⑥謇:古楚语的句首语气词。⑦谇:诤谏。⑧替:废弃、贬斥。 ⑨以(1)(2):连词,表承接。⑩之:助词,取独。(11)而:连词,表承接。 参考翻译:我长声叹息而掩面拭泪啊,对民生如此艰难而感到哀伤。我虽然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没想到早上进谏晚上就被贬官。 第二节: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1)以揽茝。亦余心之(2)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特殊文言现象: 替余以蕙纕=以蕙纕替余(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申之以揽茝=以揽茝申之(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所善:所字结构,所崇尚的美德。 重点词注释: ①蕙、茝:香草名。纕:佩带。揽:采集。蕙纕、揽茝比喻高尚的德行。②申:加上。 ③虽:纵使,即使。④九:多次。⑤悔:后悔。 ⑥以:介词,因为。⑦之(1):代词,指罪名。⑧之(2):助词,凡是所字结构前面的“之”,

文章的结构表达方式说明方法

文章的结构表达方式说明方法 表达方式语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课外阅读:指课本(教材)之外的阅读内容。不管是课内读的还是课外读的内容。 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 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2020年《离骚》节选结构分析

《离骚》节选结构分析 《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他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下面是《离骚》节选结构分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1.《离骚》节选的整体结构 在文学作品中,结构和内容是不可分割的,结构是为了表现内 容而存在,而内容是由结构凝结而成的。据王泗原校释本,《离骚》有372句,分为93节,共2464字。这里节选的是《离骚》原诗的第20节至第32节,共13节,52句。就《离骚》节选而言,我们首先 梳理一下文章的基本内容及结构。 从文章的段落来看,文章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作者反复倾 诉其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他要求革新政治、与权贵集团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 以身殉职的叙述,反映出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 从基本内容上看,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首先,叙事诗人的 政治理想、高尚的品格、遭谗被疏的经历以及绝不同流合污的意志; 其次,通过一系列“上下求索”幻想境界的描写,表现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抑郁的心情;最后,描写诗人经过激烈的去国和留楚的思 想斗争之后,最终不忍离开自己的祖国,并决心以身殉国。 第一部分作为对往事的追忆,偏重于叙写现实;第二部分作为对未来的探索,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则以回到现实,结束全篇。 2.《离骚》节选的具体结构层次分析

根据上文的整体结构分析,我们已经整体理解了诗的文意,我们可以初步了解诗人情感变化轨迹,下面,我们把诗分成几部分,慢慢解读。 (1)第一小节,从篇首到“虽九死其犹未悔”,主要写的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一个爱国诗人,关心国运,关心民生是他心之所系。但在那个时代里,人民的生活艰难悲惨,不能不使诗人哀叹不已,伤感有加。作为一个几遭贬抑的封建士大夫,却只能仰天长叹,掩面哭泣。第二,诗人的悲惨遭遇,诗人德才兼备,一心为国,直言进谏,据理力争,却几遭谗陷,多次流放。可见当时王室的黑暗,国君的昏庸。 (2)第二小节,“怨灵修之浩荡兮”到“谣诼谓余以善淫”,这几句是诗人被贬的原因。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3)第三小节,“固时俗之工巧兮”到“竞周容以为度”,这几句写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状。整个社会把“工巧”作为时俗,把“周容”作为法度。世俗之人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不走正道,竞相以苟合取容于众人作为正当的法则。时人反常妄作,违背正道,追随邪僻。诗人站在正义的一边,痛斥卖国贵族集团的荒淫无耻。 (4)第四小节,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诗人忧郁不安,诗人感到孤独,同时诗人也一再表达出至死不渝,即使溘然长逝,也决不卑躬

高考散文阅读专题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高考散文阅读专题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分析作品结构是江苏卷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江苏卷在这一考点上主要命题特点有: ①命题切入口小。试题一般不要求分析全篇结构,而是选择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段落或句子来考查。 ②命题角度有直接考和综合考两种。直接考,就是直接问某段(句)在结构上的作用。综合考,就是把结构分析和内容主旨解析以及表达特点放在一起考查。 2019高考散文阅读专题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二、复习预习 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019高考散文阅读专题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行文线索 (1)明线索。线索是关涉散文结构的一个关键内容,它是梳理行文思路时的一个重要参考。散文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形散而神不散,这里的“神”体现在结构上就是线索,“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2)找线索。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

国家珍贵古籍特展明清展品述要田晓春

“国家珍贵古籍特展”明清展品述要 田晓春 相较于存世颇稀的宋椠元刊,此次参展的明清印本自然相形失色,无论数量、质量皆远不及。明清古籍有1018种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展出83种(另有69种不在此文论述范围内:稿抄本54种、舆图3种、碑帖3种、佛道藏6种、四库全书2种、永乐大典1种)。兹先列一分类简表: 展品的特色藉由图表大略可见: 1、基本涵盖了明清两朝的诸种版本,具备一定的代表性。 以版本的时代论:明代73种,清代10种,且明代各个时期的分布大体均衡;由版本类 型言,明代内府、藩府、官刻及坊私刻本,清代内府刻本,明清套印本,明清活字本,明清 版画等各有其代表。明代颇负盛名的华氏兰雪堂、五云溪馆、无锡安国桂坡馆、苏州金兰馆 等所刊刻的铜活字本,清代福建侯官林春祺福田书海铜活字本,雍正吕抚、道光翟金生的泥 活字,集聚数家之馆藏而同展,亦颇不易。明清套印展品丰富,尤其吴兴闵凌本,从凌濛初 的朱墨套印本《东坡书传》、闵氏最早的三色套印本《孟子》至凌瀛初刻四色套印本《世说 新语》、闵绳初刻五色套印本《刘子文心雕龙》等,色色皆备,不啻闵凌套印的一部小史。 就版画而言,虽有不少享有盛名的展品未能展出,然以杭州容与堂万历三十八年刊刻的《水 浒传》、清初萧云从所绘《离骚图》分别代表明、清版画的成就,大体不差。 2、难得一见的精品参展,略举数例如次:《离骚图》为明末清初名画家萧云从(1591 -1668)绘图,内寓眷怀故国的遗民情怀,由徽派名工汤复镌刻,堪称绘刻皆精。郑振铎访 求近五十年始得全本,于《劫中得书记》慨叹一书之难得如此。 《集古印谱》二卷,明隆庆六年(1572)武陵顾从德以三世所蓄古玺及秦、汉官印、私印

如何分析文章结构

如何快速分析文章结构 文章的结构是作者谋篇布局的外在表现,把握住了文章的结构,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从题型上看,本考点主要以主观题形式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命题人可就文章的一段或几段出题考查,也可以对全篇进行考查。就对全篇结构的考查而言,其命题设问方式往往表现为:①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②分析本文谋篇布局的技巧; ③文章是如何表现主旨的。 理解一篇文章,首先必须划分出段落层次。有了这一步,才能理解作者的思路,掌握文章的结构。 一、辨明文体,选准角度。 1.文体不同,行文的思路会有不同,表现在结构层次上也有各自的特点。记叙文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组织全篇的结构;小说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只是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才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才在结尾加上“尾声”;散文的结构尽管多种多样,但还是存在着某些大体相似的形态,有的是对比式,有的是逐层深入式、层层铺垫式,还有的是一线穿珠式或片断组合式。辨明不同的文体,抓住这些结构特征,再选准适当角度展开分析,有助于准确把握全文。以散文阅读而言,从线索、文眼、意境、手法(如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等角度入手,可快速把握文章思路。 2.划分层次,就是要以一定的标准对文章进行内容上的归类整合。不同文体用以划分归类的标准不同,如记叙性文体,可根据人或事的不同,根据时间、空间的变化来划分;议论性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来划分,也可以按论证结构(并列、总分、层进)来划分;说明性文体,应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顺序,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部分,或按事件发展顺序,或按事理逻辑(由轻到重、由简单到复杂)来划分。 例1.( 2008年重庆卷第15题)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解析】试题考查的作品《时间怎样地行走》(作者:迟子建)是一篇散文。分析此文结构,应首先弄清文章的线索是什么,然后弄清这根线索是按什么顺序来叙事抒情的。因为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紧密相联。抓住了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 【答案】作者以人生过程为线索,贯穿对时间的不同感悟:①小时候贪玩而痛恨时间的管束→②初中时漠视时间而不刻苦学习→③后来对时间麻木而无所作为→④十几年前发现白发而感叹时光飞逝→⑤现在明白应该和时间一起走过充实的人生。 二、浏览首句,略知梗概。 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受内容制约的,要想分清文章的层次,必须首先对全文、全段有大体的了解。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这是解答文学作品阅读题必经的一步。一篇文章都是由若干自然段组成的,而每一段又都有一个中心内容。首句往往与本段内容密切相关。如果我们把各段的首句抽调出来进行整合性联读,往往会发

《离骚》浅析

浅析《离骚》 摘要:本文结合历代楚学界学者对《离骚》的研究,通过其结构、文体风格、意旨等对《离骚》进行分析鉴赏。以揭示《离骚》所包含的艺术奥秘和文学价值。 关键词:屈原;离骚;结构;文体风格;意旨 一、屈原与《离骚》 1、诗国的一颗巨星——屈原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他出身于楚国贵族,学识渊博,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后来遭到奸臣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2、《离骚》 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由诗人自觉创作、独立完成的长篇抒情诗。它也是作者——屈原心灵的歌唱。全诗整体展现了诗人“存军兴国”的“美政”理想,深沉执着的爱国感情,放言无惮的批判精神和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在全诗的字里行间,都闪耀着诗人灿烂的思想文化。 《离骚》的艺术造诣也十分高,无论是在形象塑造、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和形象、语言诸方面,都有开拓和创新,同时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屈原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抒写,熔铸了自己的意识、情感、理想和人格,让读者更亲近主人公,更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同时,《离骚》以现实主义为基调,以浪漫主义为特色,两者的完美结合,标志着创作方法的突破与发展,也证明了屈原无愧为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再有,《离骚》中比、兴手法的运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主要考点有:分析文章的总体结构即总体组织安排;分析文章的局部结构——某一句话或一段话在文章组织、安排上所起的作用;梳理文章的情节或作者的写作思路。[常见题型] 1、请根据提示,在方框(或括号)中补全文章的主要情节。 2、某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 4、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其分写的部分能否调换顺序?请结合 原文分析作答 [考点例析] 1、梳理情节 所谓情节,是指叙述文的主要事件和其发生、发展和转化的进程。故事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主要是概括药店,理清主要事件或情节的发展过程。 典型题例(2012哈尔滨卷) 《母亲的心》: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 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

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 的 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 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⑧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 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txt性格本身没有好坏,乐观和悲观对这个世界都有贡献,前者发明了飞机,后者发明了降落伞。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 掌握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分析文章表情形式的方法。 二、知识结构 (一)文章的结构层次 1.不同文体的不同说法 ①议论文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等 ②记叙文纵式、横式、纵横交叉式等 ③说明文并列式等 2.从形式方面分析 3.从内容方面分析 (二)分析文章的表现形式(略) 三、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要求考生对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进行分析综合考查是近几年高考试题的新迹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它应成为中学生的能力之一。我们在阅读中只有达到本能力的要求,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及采用的表现形式,才能真正理解文章。 (一)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展现。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的以及一段内部的层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达到读懂文章的目的。 无论什么文体的文章,作者总是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将掌握的材料加以剪裁,按照一定的思路去安排材料,这就是布局。作者的布局在文章中的表现形式就是结构层次,结构层次根据文体的不同有不同的说法:如议论文的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记叙文的纵式、横式、纵横交叉式,这种考查是对全文层次的分析,在高考中不占主位,高考命题趋向于分析一篇文章内部段与段之间的层次关系;一个语段之中句与句之间的层次关系。所以,下面,我们着重讲解语段结构层次的划分。 划分语段层次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 1.从形式方面分析: (1)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 (2)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结构规律。如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说明文常采用总分总式或并列式结构来说明问题; (3)分析段内表达方式。有的语段,语言表达方式较单一;有的兼用多种表达方式。对这种语段,可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 2.从内容方面分析: (1)根据句意归类。一个语段由许多句子组成,准确把握句子间的意义关系,将各个句子分别归于几个意义点中,根据句子联结的紧密程度,从意义疏松处断开;

《离骚》知识的教案

《离骚》知识的教案 ▲知能目标 1.体会诗歌中移情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2.了解《离骚》的语言风格和结构,理解节选部分的主旨。 3.感受《离骚》的浪漫主义色彩。 ▲情感目标 1.感受诗人在述怀反省中表现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 2.感受诗人行为高尚、品格圣洁、忧国忧民的完美形象。 ▲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运用形象的比喻、瑰丽的想象、绚烂的文采表达诗人炽热的感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2.理解屈原的精神表现和诗人讴歌、追求的政治理想。 3.文言词句的理解。 ●刷新知识库存 1.关于《诗经》 屈原,名平,字原,又白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诗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最伟大的爱国诗人,楚辞诗体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

《九歌》、《九章》、《招魂》等。有深远的影响。 2.关于《离骚》 楚怀王三十九年(前300年)春,屈原被排斥流放在汉北。此间创作了《离骚》。它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373句,2490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作者鼎革图治的政治抱负和同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坚强意志,抒发了热爱祖国的炽烈感情,是我国浪漫主义长诗的鼻祖。 3.关于楚辞与《楚辞》 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战国时期的一批楚国作家在学习楚国民歌基础上,创造、发展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地,故谓之楚辞的一种诗歌形式。《楚辞》则是由西汉刘向编辑的屈原、宋玉等楚国作家作品的总集名。 4.关于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库》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5.字形辨析 謇:謇謇陬:孟陬毗:毗邻摄:摄像 搴:搴阰辄:动辄得咎阰:搴阰慑:慑服

现代文阅读怎样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解读内容的

现代文阅读怎样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解读内容的? ——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为快速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本人给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现代诗解读三扣四注意 理解现代诗做到“三扣”“四注意”就可以迎刃而解,如郭沫若的《静夜》诗,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三扣”是指扣主旨、扣意境、扣诗眼。 一、主旨也可以叫作主题、主题思想、中心、中心思想等。《静夜》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其中包含了个人对于时代的失望情绪,也隐隐流露出对于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我们扣住了这个主旨,就等于扣住了整个诗意的命脉,赏析的思维就不会出错。 二、我们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描述一下《静夜》:淡淡的月色,笼罩着村外的那一片松树林;天上团团白云之间,隐 隐约约露出了几颗星星。诗人独自站在大海边,望着远处迷蒙的海雾,不由得思绪翻涌,心想,此刻茫茫的天河岸边,是否也有一位美丽的鲛人,如我一样,面对如此宁静、美好却又凄清的月夜,伤怀流泪呢?只要扣住了这个意境,我们就能从作 品所描绘的有限生活画面里,感受到形象之外的无限意味,获得美的享受。 三、“鲛人流珠”可谓《静夜》表意的重点。在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想到天上的鲛人对月泣珠,其实是诗人自己

在对月沉思。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在这凄清的月色之下,化作了诗行,这也可视为诗人的“流珠”吧。透过诗作闪露出来的这般晶莹的眼睛,我们就能走入作者的心灵,知道他在想什么,他在说什么。 四注意: 一、注意领会诗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静夜》由地上写到天上,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传说中的人和事,目的是与黑暗现实中不自由的生活和心灵相对照,以此反衬出诗人对现实的失望和不满,以及对前途的渺茫之感,表达出诗人朦胧的理想和追求,寄托诗人的家国之思。 二、注意理解诗作所描绘的灵动形象。《静夜》中,诗人由月光疏星联想到了天河,又由天河想象鲛人在岸对月流珠;想象中的天河海雾迷蒙,想象中的天河岸边有鲛人,想象中的鲛人在对月流珠。作品不仅描绘了一幅极其宁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还描述了一个凄婉的故事,创造出了看得见、感觉得到的具体生活画面。这种动人的形象正是意境的基础。 三、注意品味诗作所锤炼的精致语言。《静夜》写得清幽、典雅,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宛如一首小夜曲,愉悦流畅地流过我们的心田。诗行中,叠词(“淡淡”“团团”“远远”)的使用,传说的引用,均营造了氛围。短句的多用,问句的连用,均给我们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留下值得填补的空白。 四、注意识得诗作所采用的韵律节奏。《静夜》的节奏徐缓,音调和谐。第一节的四行分别是二、三、二、三拍,每行的最后一拍均读重音,韵脚的字是“林”“星”;第二节的四行分别是二、三、三、二拍,前两行的第二拍和最后一行的两拍读重音,押“u”韵。朗读时,充分把握美好、恬静、

手绘《山海经》

手绘《山海经》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古籍担负着传承中华文明的重任。据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中心主任王建福介绍,青海省古籍存量约30万册,其中有67部古籍入选了《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珍藏于青海民族大学图书馆的《山海经全图》就是其中之一。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具有神话传说性质的最古老的地理书,被人们誉为“千古奇书”。 民大收藏的古籍善本 因为是国家珍贵古籍,为了更好地保护它,这部《山海经全图》如今已不向读者开放。“珍藏这些古籍的保险柜上有两把钥匙,由我和另一位同事保管,只有我们两人都在场的情况下,才能打开保险柜,取出古籍。”青海省民族大学图书馆馆长那成英说。 虽然无缘得见《山海经全图》的原书,但是在那成英的电脑上,我们看到了《山海经全图》的照片。从发黄的封面可以看出,它历史悠久。“这部《山海经全图》是清初的手绘本,它的封面是木制的,共十册。从它的制作工艺可以看出,这部书是画在宣纸上的,后来人们再将它装裱,形成了现在经折装的《山海经全图》。”那成英说。 目前流传的《山海经》有许多版本,《山海经全图》相较于其他版本,最为特别的是全书基本上都是手绘图片,只有极少的文字说明。

这也是它的珍贵所在。据了解,根据“版本学”分类,古籍一般被分为孤本、善本和珍本,孤本就是指只此一本的古籍。善本是那些版刻古籍中的校刊好、装帧好、时代久、流传少,具有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书籍。珍本指的是比较稀见或比较珍贵的书籍或文学资料。在《国家珍贵名录》中,《山海经全图》属于善本。 古籍中的动物与传说中的不同 在那成英向我们展示的《山海经全图》的一张内页中,有这样一幅画像,一条盘旋而上的蛇,长着两个脑袋,从旁边注释的文字中可以看出,这个奇怪的动物是共工的臣子,它的名字叫相繇,也叫相柳。據说它喷出来的水比洪水还厉害,又苦又辣,吃了就会送命。禹见相柳如此猖獗,就运用神力杀了相柳,为民除害。相柳身上流出的血,一沾土地就五谷不生,把大片土地污染了。禹尝试用泥土陉塞,但三陉三陷,禹只好把这片地劈为池子,各方天神在池畔筑起一座高台,镇压相柳。 在另一张内页中,是一只像龙又不像龙,像蛇又不像蛇的动物。它身上有明显的鳞片,长着两个头,两条尾巴,四只爪子,两对翅膀。旁边的文字这样记载:“有神蛇,二身,同首,六足,四翼,见则不雨,名曰(同肥遗)蛇”。《山海经》中记载,这种蛇生活在华山,一出现就会天下大旱。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文字中写肥遗是“同首”,也就是一个头,《山海经》中也记载肥遗是一个头,可是在《山海经全图》的绘制图片中,却可以明显看出这只肥遗却有两个头。

文章的结构

一、结构的概念和意义 “结构”一词,原是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它指的是建筑物的内部构造、整体布局。后来借用到写作学中,用以表现一篇文章布局的艺术。因此,所谓“结构”,就是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 如果说主旨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骼。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曾说:“正如‘结构’两个字的字面含义同盖房子一样,不管你的材料多么优良,不管你的目的多么高尚,如果盖得不好,摇摇晃晃,结果是毫无用场的”。这就很形象地说明了结构在文章中的重要意义。占有了材料,确立了主旨,仅仅只解决了文章的思想内容问题,那还不成其为“文章”。材料,只能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主题,只能解决“言之有理”的问题;而结构,解决的是“言之有序”的问题。所以,古今中外的作家,对于“结构”问题都无例外地予以高度的重视,执着地追求“结构美”。列宁在写《新的任务与新的力量》一文时,先后一共制订了七种不同的结构方案,直至找到正确的、严谨的方法为止。可以说,“结构”是文章表达,即表现形式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文章内容的表达,不在结构上下一番功夫,是很难写出好文章的。 文章一般都可分为开头、中段和结尾三个部分,这就是文章构成的基本形式。布局一篇文章,一般都要先考虑这三部分的构成方式、内容及结构技巧。元人齐梦符对这三部分要求作了形象而又具体的表述,曾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就是说:“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这是很符合内容对结构的要求的。古人都以这种结构和谐的文章为好,而视“寿星头、马蜂腰、水蛇尾”的文章为劣作。古人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给我们潜心作文,精心构思指出了追求的目标与方向。 文章的结构,实质上是一个如何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的问题,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通过作者的构思,在文章中有层次的反映。因此,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再现,它体现了作者由认识事物、掌握其规律性,一直到构思成文的全过程。一篇文章结构的严谨,是和作者思维的严密性、认识事物的深刻性分不开的。 二、结构的原则和要求 (一)结构要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 文章的结构是千变万化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结构离不开表现主题这个宗旨。安排结构的过程即是使材料和主题统一的过程,因此,层次的确定、段落的划分,材料的详略,叙述的先后,以至于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过渡照应等等,都必须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来进行安排。 (二)结构要符合事物的内部规律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结构分析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结构分析 单元主题: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2.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课时安排:5课时 总体安排: 指导理解《长恨歌》1课时,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长恨歌》的意旨1课时;指导学生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欣赏《湘夫人》、《拟行路难》两首2课时;指导学生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欣赏《蜀相》、《书愤》两首1课时。而“推荐作品”(《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作为学生课外读读背背的材料。 具体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指导学生疏通《长恨歌》文句,理解内容。(为下一课时探究作品主题建立平台) 一、导入 白居易的《长恨歌》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

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今天我们通过诵读来感受作品的魅力。 二、指导诵读《长恨歌》 1.播放乔臻、丁建华朗诵的《长恨歌》 2.学生整体自由朗读,根据自己的体味把握节奏和顿挫。 3.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订正其中的字音、断句、停顿、节奏等方面错误。 示例: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三、指导学生疏通《长恨歌》文句 在结合课后注释进行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学生针对文句自由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商讨解决。 例1:“云鬓花颜金步摇” 中国古典诗词惯用通过意象的堆叠来传达某种情感或创设某种意境,比如后来的马致远就以“枯藤老树昏鸦”创设了凄凉萧索的秋景秋况。此句的“金步摇”为一种首饰的名称,用金银丝宛转屈曲制成花枝形状,上缀珠玉,插在发髻上,行走时摇动,所以叫“步摇”。此种首饰本就以女子的步态得名,用在此处,不仅显得杨妃穿戴的华丽,我们更可以想见她摇曳婀娜的身影,如此美态,再配上蓬松乌发、如花容颜,怎不叫人心神荡漾?白居易短短七个字,中国古代名躁一世的美人形象便仿佛栩栩浮在后人目前。 例2“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议论文的结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议论文的结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1.纵贯式结构方式 按照引论(导论、绪论)、本论(正文)、结论三部分组织材料,叫纵贯式结构方式。它大体上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来安排的。又称“三段式结构方式”。 2.并列式结构方式 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形成若干分论点,几个分论点构成并列关系,共同论证中心论点,这就是议论文的并列式结构方式。 分论点基本要求 1、分论点的位置宜在每一部分的开头。 2、分论点的数量两到三个为宜。 3、分论点的语言要精练,一般控制在15字。 4、分论点的表述要尽量紧扣话题的关键字眼,以保证每一段都扣 题。 5、分论点句子的结构要一致,构成排比或准排比句。 6、各分论点处于同等地位,不重复,不包括,也不交叉。 (三)拟写分论点的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例1:以“诚实就是财富”为中心论点,从“是什么”角度展开构 思 ①诚实是做人的根本。 ②诚实是处事的原则。 ③诚实是求知的惟一途径。

例2:以“没有规矩,难成方圆”为中心论点,从“为什么”角度展开构思。 ①没有规矩,个人不能成才。 ②没有规矩,集体不能稳定。 ③没有规矩,国家不能发展。 例3:以“争做时代的弄潮儿”为中心论点,从“怎么办”角度展 开构思。 ①要有挑战时代的理想。 ②要有过硬的知识技能。 ③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常见模式: 1.引入 2.中心论点 3.分论点一 + 论据一 4.分论点二 + 论据二 5.分论点三 + 论据三 6.结尾 我喜欢书生气 书生气是什么?是优柔寡断,胆小如鼠?是体弱多病,手无缚鸡之力?还是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不是!生气是博学多才、温文尔雅的才情,是羽纶巾、弹指一挥、千军湮灭的豪迈,是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凤歌笑孔丘的不羁。 我喜欢书生气,喜欢那一种温文尔雅的风流才情。待月西厢下,张生以他温文尔雅的书生气俘获了莺莺的芳心。花开桃花扇,侯方域凭他

离骚的修辞

《离骚》的结构和修辞 陈绍炎 朱熹在《楚辞集注》中,喜欢用“比”“兴”说诗,曾给《诗经》逐章标注“兴也”、“比也”、“赋也”。朱老夫子很有学问,也有文学眼光。他对“赋、比、兴”的解释,明确简约,毛泽东十分赞同并且引述。就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离骚》经他一标注,对我们阅读很有帮助。本文就因他的标注的启发,谈一谈《离骚》的结构和修辞方面的若干特点。 《离骚》全文93章,每章四句(按传统说法,一逗为一句。实为一行),其中末章“乱辞”为五句,共三百七十三句。朱熹注“赋也”的13章,注“比也”的12章,注“赋而比也”的11章,注“比而赋也”的57章。视其内容,前32章至“岂余心之可惩”,自叙其身世、经历和从政的遭遇、感受,是为上篇;下篇驰聘幻想,张皇夸饰,上下求索,观乎四荒。自“就重华而陈辞”以下56章,朱熹一概标注“比而赋也”。这是颇具艺术见地的。这就从整体上把握了全篇的结构特点。上篇自述身世遭际,按时间顺序,叙其家世,个人生辰,赐名、修养、志趣、被谗、见疏、培育人才、关爱百姓、不容于时俗、遭嫉于众小。叹“鸷鸟之不辞”,“怨灵修之浩荡”。君王纵然糊涂,“虽体解吾犹未悔”,粉身碎骨也不改初衷。下篇写其灵魂的经历,按空间布局:首先是“南征”,“就重华而陈辞”;其次是“上征”,向上天呼告以鸣不平。但那“帝阍”不予理睬,“倚阊阖而望余”。上天不得,投诉无门。继而“求女”,其喻义,或以为寻求美政,或以为寻求同道者、同情者,都无不可。但“哀高丘之无女”。上女无可求,退而求人间的“下女”,超越时空,追寻历史上的“宓妃”、“有娀之佚女”、“有虞之二姚”,都达不到目的。中间穿插“灵氛之占”,“巫咸之告”。因为巫咸有过“何所独无芳草”的话,于是再接再厉,“聊浮游而求女”,“邅吾道夫昆仑”,转向西方,“指西海以为期”。在浩浩荡荡的行进中,“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奇梦幻想破灭,又回到严竣的现实中来。这一切纯属虚构,对全篇而言是一种比喻,本体不出现的比喻,是一种象征。所以朱熹标注“比也”。这是诗人灵魂的呼号,是其受谮蒙谗,含冤负屈,自明心志的盟誓。所以司马迁说“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但其行止的叙述,是“敷陈其而直言之”的手法,是“赋也”。合而言之,是“比而赋也”。 这种按空间方位,上下四方布局的结构方式,《招魂》是最好的例子。也许正由于向上天祈求昭鉴的用意;加上楚国巫风盛行,屈原自然受其影响,所以才采取这种按空间布局,多方横向并列的结构方式。这里有一个问题,屈原所祈求、所追求的方向,“上征”以外,只向往南方、西方,而不涉及东方、北方,这是为什么呢?我以为是,用当时的话来讲,楚国的位置处于“天下”的西南。在屈原的意识中,这才是他的人文精神的根之所在。 阅读、欣赏、研究文学作品,应着眼在其“义”和“辞”两个方面。关于《离骚》的“义”,学者们说得很多;研究其“辞”,包含语言修辞,表现手法,艺术结构等的,就比较少了。

文章的结构段落

文章的段落构落(总分式) 一、指点迷津: 总分式的结构方式:通过先总述,再分述展开段落或文章。总述,就是用一句话把一段内容的意思或一篇文章的主要意思概括起来说,给人以初步的总的印象。分述是根据总述从几个方面加以展开。例如:《松鼠》的第一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 二、牛刀小试: 西双版纳的花果 西双版纳是花果的海洋。这里的花,红的、紫的、白的、黄的,五彩缤纷,美丽极了!不但有芍药、美人蕉、紫罗兰,还有许多奇异的花草。这儿的果子也非常多,香蕉、菠萝、荔枝,果实累累,挂满树梢。肥硕的木瓜,簇拥在一起。还有一种芒果,长得又肥又大,一个就有一斤重,果肉有五寸厚,而核却只有拇指那么大。 1、这一段话用了先_________后________的结构方式写的。按本段的构段方式分层,可以把这段话分为_______层。 2、这段话先总写___________,然后分别从和两方面来说明中心。 三、举一反三 蛇表演杂技真有趣。菜花蛇攀着树枝一伸一伸缓缓向上,约莫半小时,它终于攀上树榉。这时它用细长的尾巴缠住细枝突来个倒栽葱。我以为它会摔下地面,谁知它却头悬空,荡起了秋千,悠哉悠哉。五步蛇一见我们走近,立即昂着头翘着“鼻子”吐出火一般的舌头,“砰”的一声迎面扑来。我们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还没来得及后退逃走,它却早已“啪”的一声撞在铁丝围上倒下去了,这真是惊心动魄啊! 1、用“﹏﹏”画出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 2、这一段先总写了______________,再具体地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五章 安徽的艺术

第五章安徽的艺术 学习目的: 安徽的艺术历史源远流长,各种艺术形式发展生机蓬勃,流派纷呈,名家迭出。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安徽艺术发展的历史,各种艺术形式的代表样式、主要特点、代表作品和代表人物,从而对安徽的戏曲艺术、舞蹈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文房四宝艺术有立体的认识。 学习要求: 1、从戏曲艺术、舞蹈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文房四宝艺术五个方面,了解安徽艺术发展的基本情况。 2、了解安徽戏曲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品。 3、通过本章的学习,在掌握各种艺术形式基本特点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欣赏各种艺术作品。 学习建议: 1、结合教材自学和课外延伸阅读,了解安徽艺术发展的基本情况。 2、艺术形式表现的更多的是动态的、直观的、立体的样式,建议学生走出课堂,去观摩戏曲、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各项艺术作品,体会安徽艺术的独特韵味。 3、如果有可能的话,结合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安徽艺术之旅”游,通过实地考察,感受安徽文化艺术的底蕴。 一般了解:安徽的戏曲艺术概况、舞蹈艺术概况、绘画艺术概况和建筑艺术概况。 一、戏曲艺术 1、安徽目连戏 目连戏是我国古老的民间剧种,它主要搬演佛门弟子目连僧入冥间救母的故事。安徽目连戏又叫“大戏”,主要流行于当时的徽州、池州、宁国、太平四府地域。安徽目连戏具有较为固定、戏文典雅的剧目,正统而丰富的唱腔,神奇而

夸张的脸谱,行当俱全,还有讲求排场的一套演出规矩,唱腔为联曲体制。安徽目连戏一开始受到弋阳腔、青阳腔的影响,主要是用高腔形式在演唱,后来又兼唱部分昆曲、乱弹、徽戏,流传的时间很长,影响很大,在戏曲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目连戏由于宣扬佛教行善劝世,大多是崇信佛教的信徒行善还愿时演出,故俗称“还愿戏”。现在安徽、浙江、江西、江苏、福建等地乡间也还有目连戏的演出,安徽目连戏流传时间长、辐射面积广、影响大,又因山区较偏僻闭塞,宗族关系复杂,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原生态的目连戏面貌。 2、泗州戏 泗州戏是开放在泗洪大地上的一朵绚丽多彩的艺术之花,它土生土长,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据泗州戏老艺人回忆,泗州戏是由当地姓丘、葛、张的三位艺人,吸收民间太平调等创新而成,故泗州戏演员旧时都称“丘门腿”,意谓丘姓门下学艺的,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泗州戏剧目丰富,如传统剧目《大出观》、《三踡寒桥》、《樊梨花点兵》、《走娘家》、《拾棉花》、《喝面叶》等长期盛演不衰。 泗州戏的音乐唱腔非常别致,地方特色非常鲜明。男腔粗犷、爽朗、高亢、嘹亮,女腔婉转悠扬、丰富多彩、余味无穷,有拉魂的魅力,故而被称之为“拉魂腔”。泗州戏的唱腔曲调源于当地的民歌小调及农民生活、劳动的音调。如赶牛耕地、妇女哭腔等,并吸收了花鼓、琴书等民间艺术形式的音调加以改造发展。泗州戏的花腔调门很多,同一种调门,演员可以自由发挥,各人唱法互不相同,同一演员唱同一段唱词时都难以规范和定型,“怡心调”是泗州戏的最大特点。 二、舞蹈艺术 安徽民间舞蹈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形成不同风格,即所谓“风谣歌舞,各附其俗”。风格特色大致可分为五个不同色彩区:淮北及淮河两岸的舞蹈风格粗犷炽热,注重技巧。代表性舞蹈有《花鼓灯》、《火老虎》、《大鼓镲》等;皖西山区舞蹈风格明快,节奏跳跃,载歌载舞,代表性舞蹈有《鸽鸫理窝》、《十把小扇》、《十二月梳》等;安庆及长江两岸舞蹈风格秀丽文静,代表性舞蹈有《十二条手巾》、《十二月花神》、《抛球舞》等;江南地区舞蹈风格古老刚健、节奏深沉缓慢,代表性舞蹈有《傩舞》、《游太阳》、《得胜鼓》等;皖东南地区舞蹈风格柔美,表现情感细腻,代表性舞蹈有《双条鼓》、《秧歌灯》、《打对子》等。据统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