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和民国文化学术繁荣的异同

春秋战国和民国文化学术繁荣的异同
春秋战国和民国文化学术繁荣的异同

春秋战国和民国文化学术繁荣的异同

什么是人文文化?《辞海》是这样说明的:“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人文文化则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其核心是指先进的价值观。可以这样认为,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为:重视人生的现实价值,表现为对于个人的尊重和关心。人文文化,古今中外都曾经存在过,但作为一种社会潮流,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则始于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形成于17、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以及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时期,联合国的两个人权宣言则是人文走向法制化、国际化的标志。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首先是人文革命——文艺复兴,诞生了人文观念;其次是科学革命——近代科学诞生,诞生了科学观念。人类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遗憾的是,在这几次变革中,受专制文化的制约,中华民族始终不能够对此得以认同,而一旦醒来的时候,我们又往往人类的许多共同文明成果,特别是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伟大成果,丛政治视角度荒谬地以所谓“淫巧邪技”或资本主义的东西,长期加以否定和抵制,给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留下许多空白和断层。不过,中国的人文发展也并非一无是处,在历史上也曾经有过两次光辉的闪光点,而成为了中国人文文化发展仅有的两个时期。而从中国文化发展的源头上看,正是这两次闪耀的时期而给中华民族输送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或者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希望。这两个时期代表着中华人文文化的顶峰.

中国的第一次人文文化高峰——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知道,先进人文文化的

产生往往需要相对宽松的多元文化体制才有可能,但就社会体制而言,包括春秋战国时期在内的整个中国历史,基本上都是以专职主义为特征的,这很难使个人的价值得以凸现,而形成真正的人文文化。不过,无论那种社会体制,都有其发展相对薄弱的时期,而这个时期就有可能产生相反方向的文化成果。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王室统治力的式微,诸侯并起,这在很大程度上相对削弱了专制统治并形成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多元文化的滋生。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呈现出群星灿烂、盛况空前的局面,是我国古代史上光辉的一页。中国历史上,西周以前学在官府,东周以后,学逐步走向民间。春秋战国时代,王权衰落,奴隶制度解体,奴隶主贵族独占文化的局面被打破。诸侯争霸,各国开放政权以延揽人才,又因为人口的增加,土地分配困难,社会发生剧变。这一时期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等,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个人利害与国家之间的利害交互运用,相互影响,标新立异。各种学说,思想纷纷出现.产生了“诸子百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儒家、道家、阴阳学说、法家、墨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学派纷呈,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尽管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人文文化,但其文化的发展也折射出了人文的真谛,反映了人性的本真要求,特别值得称颂的在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为中国以后的文化主流的发展注入了基本的精神和价值内核,而形成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

中国的第二次人文文化高峰——民国时期。受西方民主和科学的影响思想,

中国于1915年起开始了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新文学和新道德,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非常伟大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思想领域方面。民国思想界具有明显的多元文化特征,思想斗争异常激烈和复杂,民主与科学逐渐深入人心,民族主义浪潮不断掀上高潮。民国时期,多种思想文化并存。1840年之前,中国的思想文化比较单一。1840年后,由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单一的思想文化的存在格局被打破,除原有的封建思想文化外,又相继出现了多种西方人文思想文化已及多种民主主义思想文化。和民国时期的政治斗争一样,民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斗争,也因多种思想文化的并存而异常尖锐、激烈和错综复杂。思想界群体和思想流派甚多,思想文化论战此伏彼起。民国时期,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和壮大,尤其是清末派遣出国的留学生这时纷纷回国,成为新式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中坚力量并与国内旧有的思想文化形成对立,造成了多元思想文化格局。报刊业的发达和社会舆论的相对自由,给思想界精英结合成思想志趣相投的群体、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主张提供了可能性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思想群体和流派甚多,粗略统计,学术界通常称之为“什么什么派”的思想群体(如新青年派,现代评论派,甲寅派,学衡派,新月派,独立评论派,新路派,村治派、中国农村派,战国策派、新观察派等)就有二、三十个之多。这些群体大多以同人共同创办刊物为组合的纽带,往往是一个刊物形成一个思想群体,如新青年派群体以《新青年》杂志为纽带,现代评论派群体以《现代评论》杂志为纽带,等等。至于思想流派,大的方面,有反传统的西化派,认同传统的文化保守派,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俄化派,以及玄学派、

科学派、法西斯主义派,乡村建设派等,认同传统的文化保守派中又有东方文化派、本位文化派、现代新儒家等不同的思想派别的存在。派中有派,这是民国时期思想界的一个特点。由于思想家群体和思想流派众多,思想文化论争也因而此伏彼起,如民国初年的孔教之争,五四时期的东西文化之争,白话与文言之争,科学与玄学之争,“工化”与“农化”之争,问题与主义之争,新旧文学之争,无政府主义之争,社会主义之争,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国社会史论战,唯物辩证法论战,民主与独裁之争,“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之争,“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之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争,以及抗战时期的“中国化”的争论,唯心与唯物的争论,如此等等。可以说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论争最多的一个时期,这些争论对推动民国思想的发展和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民国思想的另一特点,是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逐渐深入人心。中国人追求民主与科学虽不始于民国,但只是从民国开始,确切地说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人才将民主与科学作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民主与科学也从此才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促进思想解放、社会变革的有力武器。在此之前,人们主要是把民主与科学作为一种实现国家富强和救亡图存的工具或手段加以追求的。这就影响了对西方民主思想的完整理解和系统接纳。如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这是西方非常重要的民主思想,有人甚至说它们是民主政治的基石,但在此之前,它们则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除严复等个别人外,几乎没有其他思想家宣传、介绍过它们。将民主与科学作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这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最最伟大的历史功绩。五四运动是将民主与科学作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观

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的,再加上这种追求和崇尚又与对封建专制主义、迷信愚昧思想以及旧伦理、旧道德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联系在一起,因而它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变革。

文艺及科学技术方面。民国时期的文艺及科学技术方面更是灿烂光辉,下面仅仅就其部分成就列举一下便可略知。

文学。茅盾(1896-1981),代表作《子夜》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长篇小说。巴金(1904-2005),,代表作《家》是他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出版过三十多版。老舍(l899-1966),,代表作《骆驼祥子》在国内外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叶绍钧,又名叶圣陶(1894-1988),代表作《倪焕之》,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上有一定的影响。鲁迅(1881-1936),代表作《阿Q正传》《狂人日记》,被鲁迅是世界文化的巨匠,他翻译了前苏联大量作品,代表作《海燕》。徐志摩(1897-1931),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等,散文集《落叶》等,一生中翻译过大量泰戈尔的诗。郁达夫(1895-1945),著有《郁达夫诗词抄》、短篇小说集《沉沦》。沈从文(1902-1988),代表作《边城》、《长河》等。钱锺书(1910-1998),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张爱玲(1920-1995),代表作有《传奇》、《流言》等。林语堂(1895-1976),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夏衍(1900-1995),翻译出版了高尔基的《母亲》,其主要著作有:电影剧本《春蚕》、《上海24小时》等;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报告文学《包身工》等。赵树理(1906—1970),著有《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小说,有《赵树理文集》。丁玲(1904—1986),1927年发表成名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著有《丁玲文集》

五卷。

戏剧。曹禺(1910-1996),代表作《雷雨》《日出》。田汉(1898-1968),代表剧

《名优之死》《丽人行》梅兰芳(1894-1961),著名京剧艺术家,多次赴欧美日本演出,深受好评,获得美国南加州大学文学名誉博士称号。

电影。阮玲玉、金焰、胡蝶、周璇、王人美等成为一代电影巨星。夏衍编剧的《狂流》、《春蚕》等。故事片《渔光曲》,联华影业公司1934年摄制,蔡楚生编导,王人美等主演,1935年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奖的影片。《风云儿女》、《十字街头》、《桃李劫》,都具有进步的思想内容和较高的艺术性。绘画。徐悲鸿(1895-1953),曾携中国近代绘画作品赴法、德、比、意、苏诸国展

览。《徐悲鸿画的奔马》。《九方皋》《田横五百士》。齐白石(1864-1957),所画花鸟虫鱼虾蟹,笔墨纵横雄健。张大千(1899-1983),是一位学识渊博的画家。山水、花鸟、人物造诣均高,驰誉国际艺坛。《张大千画册》《张大千书画集》等问世。丰子恺(1898-1975),现代画家,五四后开始漫画创作。著有《丰子恺画集》。黄宾虹(1864-1955),其画以山水为主,兼工诗、书,并对古画、画史有颇深的造诣。有《中国画学史》《宾虹诗草》及大批名画传世。音乐。黎锦晖(1891-1967),中国儿童歌舞和流行歌曲开创者。他的“小孩儿乖乖,把门开开,快点开开,我要进来”几乎所有中国人都会唱。流行歌曲代表作《毛毛雨》《妹妹我爱你》《落花流水》《人面桃花》等。聂耳(1912-1935),他的名曲有《毕业歌》、《开路先锋》。《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1905—1945),作品有《黄河大合唱》等。贺绿汀(1903—1999),代表作

除《游击队歌》外,乐曲有《牧童短笛》、《森吉德玛》等。任光(1900-1941),作有歌曲《渔光曲》、《大地行军歌》、《抗敌歌》、《采菱歌》、《月光光》等。科学技术。陈建功(1893—1971),我国著名数学家。他于1928年在日本发表的论

文《具有绝对收敛富里埃级数的函数类》达到当时国际数学研究先进水平。主要著作有《三角级数论》《实函数论》等。苏步青(1902—),我国著名数学家。大学三年级时,他用英文撰写了论文《一个定理的扩充》,在日本数学界引起轰动。李四光(1889—1971),主要著作有:《中国北部之科》(1927年)、《中国地质学》(1939年)、《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1945年)、《冰期之庐山》(1947年)、《地质力学概论》(1962年)等。

华罗庚(1910—1985),1938年回国任西南联大教授,这期间写有《堆垒素数论》,他的《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数函数论》获1956年第一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论、矩阵几何等许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竺可桢(1890—1974),主要著作有:《中国气候区域论》(1930年)、《东南季风与中国雨量》(1934年)、《中国气候概论》(1935年)、《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1944年)、《物候学》(1963年,和宛敏渭合写)、《中国气候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1964年)、《我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之初步研究》(1966年写成,1972年补充修改定稿)。侯德榜(1890—1974),1933年,出版了震惊世界制碱界的巨著──《制碱》,将索尔维制碱技术系统向全世界公开,从而奠定了他作为世界制碱权威的崇高地位。1937年,他创建的我国第一座大型化工联合企业──南京永利氨厂建成。至此,化学基础工业的两翼──碱和酸,在中华大地崛起,为我国现代化工事业奠定了基础。茅

以升(1896—1989),1933年任杭州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1937年9月,大桥落成,桥长1322米,是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己设计的第一座铁路、公路双层大桥。主要著作有《桥梁应力》《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中国古桥与新桥》《茅以升文存》《茅以升科普著作选》等。梁思成(1901—1972),1944年,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撰写的《中国建筑史》在他笔下诞生。

民国时期的成就还远不止这些,但仅就这些成就,也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更

是建国后所不能比拟的,拭问,当代中国又有那些人的成就可堪称与上述人物的成就相媲美?。一个根本原因在于——民国时期的多元化制度所造成多元文化以及自由学术环境。自由首先表现在校园里。抗战之前,全国就爆发过多次的学生运动,学生罢课、请援活动不断。抗战爆发后,教育界曾经面临“取向认同”的危机,一部分人认为,国难当头,应该打破平时教育的体制与内容,建议实施战时教育政策,以配合战时的需要。但另一部分人却认为,教育乃百年大计,不应受战争的影响,建议维持平时教育,两方争论不休。民国28年也就是1939年,蒋介石在全国教育会议上指出:战时应当平时看,平时应当战时看,我们很多人不能把平时当战时看,所以现在也不能把战时当平时看。从那时确立了战时建国教育的方针,给校园留下了一方学术自由空间。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华人中唯一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和李正道,当时他们就在西南联大就读。自由学风在社会思想界也得以体现。国民政府进入训政时期,政府明确规定训政时期不得自组政党以干涉国民党一党训政以外,国民均享有国民党“一大”宣言所指称的各项民权,尤其享有新闻、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各方面的相当自由。至1937年各种民营报纸已

达一千零三十一家,各种民办刊物已有一千五百一十八种,公、私营电台七十八家,公、私营通讯社五百二十家。著名的通讯社如《国闻通讯社》、《申时通讯社》;著名的报纸如《申报》、《大公报》、《国闻日报》;著名的出版机构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等均为私营。正因为国民党虽“独尊三民”又“兼容百家”,坚持予新闻、出版、思想、学术和文化以自由的政策,当然宣传共产主义思想也不例外,因而于国民党训政时期,即1928至1937年的十年间,中国的思想、文化和学术界才会呈现一派真正的“百家争鸣与百花齐放”的局面,并获得了足以标傲历史的巨大成就。这种成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仍然有较大的延续和发展,直到到1957年。

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尽管民国时期是一个战乱频繁的战争年代,尽管当时的国民政府出于安定社会动乱的局面,而采取了一些非常的制约措施,但由于其中国历史上的唯一的多元化体制,决定了当时其仍然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没有专制文化背景的自由的社会宽松环境,正因为如此,民国时期取得了璀璨夺目的文化成就。这个时期的文化成就,无论就广度和深度而言,都可以看成是空前的。可以这样认为:如果其自由的文化环境能够一直延续下去的话,以中国人的智慧和才能,中国必将涌现出一大批世界级的杰出人物。民国时期是中国人文文化发展的顶峰时期。

当然,人文文化的发展之路是不可能被阻挡的,历史必将重现她本真的一面。相信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国应该会很快步入另一个人文文化高峰时期。

中国清代与西方洛可可时期服饰文化的比较研究[1]

中国清代与西方洛可可时期 服饰文化之比较研究 中国清代(1644—1911)与西方洛可可风格盛行时代(1715—1789)不仅在年代上比较接近,而且在服饰艺术风格上也具有较多的可比性。 一、服饰文化背景的比较 清朝服饰文化背景: 明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明统治阶级,满洲贵族进入关内,建立清王朝,时公元1644年至1911年,随着清朝的建立,强盛,衰落与灭亡,直接牵动着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作为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一开始就建立在政治与民族压迫的基础上,统治者为了泯灭汉人的民族意识,强制推行满人的服饰,汉人的强制抵制,迫使清王朝采取“十从十不从”对策,这才使剃发易服的民怨得到缓和,清代服饰也得以充分吸收汉族服饰的成就。在清王朝统治期间,政治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也给服饰一冲击和影响。从服装发展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变革最大,服饰形式也最繁缛复杂是中国服饰史上又一次大变革。 洛可可服饰文化背景: 在西洋服装史上,洛可可艺术(Rococo art)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於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於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历史进入18世纪,西欧各国由于自然科学日渐发达有了启蒙运动的诞生,进而造成工业的发达,民主思潮的高涨,于是先后又有产业革命的发展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这些客观形势的转变,对于当时艺术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 在文化艺术方面,法国仍就是西欧的中心,新兴资产阶级不断积累财富,绝对主义的路易王朝渐渐失去活力,处于没落的前夜。路易十四常在凡尔赛宫开各种舞会,洛可可是相对於路易十四时代那种盛大、庄严的古典主义艺术的,这种变化和法国贵族阶层的衰落,与启蒙运动的自由探索精神及中产阶级的日渐兴盛有关。 洛可可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在庭园设计、室内设计、丝织品、瓷器、漆器等方面。 二、中国清代的服饰特点 1)、官服 清在原有满族的基础上吸纳明朝服制的某些典章制 度,制定了各种冠服制度的形制。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 长袍马褂。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 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 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 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 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 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 别恩宠。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 2)、帝后的宫廷服 皇室帝后的宫廷服制日趋完备,沿袭了明代的服饰种类,如礼服、吉服、常服以及象征皇权的十二章纹饰,但在服装形制上,仍保留满族有马蹄袖的右衽窄袖紧身直身袍形式。清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文化 材料1011 前一段时间简单的读了一下史记,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有了一定了解,在此简述一下我所看到的战国时期的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之前,是充满了神话色彩的夏商周,很多中国的神祗都在此时诞生,祝融、共工、姜太公、哪吒等等。而在战国时期以后,就是秦汉,封建专制社会。春秋战国即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转折点,在这段时间也发生了大量的故事,涌现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也出现了很多成语、歇后语。 在社会制度的转变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春秋时候,人们开始赞同家族的传承,而不是贤能的品德。故而出现了很多贵族家族统治,每个贵族家中又有很多食客为其效忠的现象。这段时期连年战乱、政权更迭,导致礼崩乐坏,瓦釜雷鸣。文化教育渐渐由没落的贵族普及到人民之中,激发了民间思想的发展,故而出现了百家齐鸣的文化氛围。在百家齐鸣之中大量的思想相互碰撞、融合,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的思想在这个时期变化也很大,不再是一生只效忠于一个贵族,更多的是良禽择佳木而栖,朝秦暮楚的现象十分多见,这也是源于各诸侯国多年斗争。到了秦朝末年,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彻底打破了贵族的统治制度。 因为教育的平民化,在这一时期文学也是一大亮点,《诗经》、屈原、诸子散文,很多作品传唱至今。这段时期的文人,几乎精通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很多方面,所谓有识之士,人们对知识的向往也在此时逐渐浓厚。 春秋战国时期艺术的发展也很大,中国玉文化崛起于此时。玉石、木雕、服饰、青铜器、音乐,因为中央集权的慢慢产生,统治者拥有更多的财富来支持艺术的发展,很多国宝级青铜器由此产生,贵族们也更多的用这些艺术产物来显示自己的不

古代西洋服饰(三)——洛可可时期的服装

文化背景: 洛可可艺术风格是继巴罗克艺术风格之后,发源于法国并很快遍及欧洲的一种艺术样式。开始是指用贝壳、石块等建造的岩状砌石,源于中国的假山,玲珑剔透,华丽雕琢的艺术趣味,后指具有贝壳纹样曲线的主题,成为以室内装饰为主体的样式名称。洛可可特点是室内装饰和家具造型上凸起的贝壳纹样曲线和莨苕叶呈锯齿状的叶子,C形、S形和涡旋状曲线纹饰婉蜒反复。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富有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复的装饰样式。巴罗克那洋溢的生气、庄重的量感和男性的尊大感,都被洗练的举止和风流的游戏般的情调,以及艳丽而纤弱柔和的女性风格所取代。如果说17世纪的巴罗克风服饰是以男性为中心、以路易十四的宫廷为舞台展开的奇特装束,与此相对,18世纪的洛可可风服饰则是以女性为中心,以沙龙为舞台展开的优雅样式。 【图118 洛可可时期服饰】 1. 男子服装(1715 ~1789 ) 1)阿比---鸠斯特科尔改称“阿比”,造型同前,收腰,下摆向外张,呈波浪状,为使臀部外张,在衣摆里加马尾衬和硬麻布或插入鲸须。后中缝和两侧缝在下摆都有开禊,一般无领或装小立领。

【图119-1 男服1】 【图119-2 有华丽刺绣的(贝斯特)背心和朴素的阿比(西服)】 2)夫拉克---18世纪中叶,男上衣去掉多余的量,衣摆不那么向外张,缓解紧束的腰身,这种上衣称夫拉克。

【图120-1 巴斯尔样式5】 【图120-2 法式裙撑的女士和男士】

【图120-3 裙撑】 【图120-4 现代晨礼服的前身】 3)基莱---贝斯特短缩至腰,无袖,即现代西式背心的前身“基莱”。前片仍用华丽的面料,而看不见的后片则用较廉价的布料或里子制作。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服饰异同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服饰 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往往被称为宏伟、奢侈、享乐和纵欲的时期,她们所带来的艺术影响是任何一个时期所无法替代的。谈到服饰就不得不提起这两个时期,她们和后世人们对他们的时尚的看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巴洛克时期 17世纪的欧洲极为动荡,历史进入一个重要的变革期。荷兰、英国先后步入资本主义社会,法国则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的专制政体。在这种社会变革、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环境下,那些王公贵族们却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有权势的男士们玩弄权术,搞政治阴谋,或者追求时髦的贵夫人。在这样一个男性大显身手的时代,必然产生以男性为中心的强有力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所谓的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baroque)特指外形有瑕疵的珍珠,后来代表西方艺术史上一个时代,其特点是气势雄伟,生气勃勃,有动态感,气氛紧张,注重光和光的效果,擅长于表现各种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无穷感,颇有打破各种艺术界限的趋势。美术、建筑样式显得装饰过多。服装史上也把17世纪初到18世纪初出现的装饰过剩的奇异装束称为巴罗克样式。巴罗克时期服装大体上分为荷兰风时代和法国风时代。 荷兰风时代也被称为“3L”时代,即长发longlook、蕾丝lace、皮革leather 三者流行的时代。男装填充物取掉,造型宽松了,Ruff领变成了翻领或披肩领。男服胸前、袖子上仍有裂缝装饰,袖克夫越来越宽,出现长裤。女装裙撑取掉了,造型变得柔和,高腰身,出现大胆袒胸样式,三条裙子叠穿。 法国风时代出现时装杂志,男装变化最为显著。上衣极度短缩,衣长及腰或更短,袖子变成短袖或无袖,小立领.前开,门襟上密密麻麻一排扣子,下摆处常接一窄条垂布,白有肩料向下挂着缓带表示身份。下半身出现裙裤。缎带是巴罗克样式中很有特色的一种装饰。60年代以后,男装出现了紧身长外衣、室内服、裤子的组合。女服重新出现紧身胸衣、臀垫。 二、洛可可时期 每一种文化发挥到了极至就总会刺激另一种文化的产生,后者往往是前者的传承,是在前者基础上的修改和发展。于是,在巴洛克后期,洛可可文化应运而生,十八世纪初叶,巴洛克风格的艺术继续在欧洲各地流行,同时则有一种叫做洛可可(Rococo)的艺术风格在法国产生。Rococo 是从法国字 rocaille 演变而来的,原是指一种混合贝壳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装饰物。一般来说洛可可时期主要是指在法王路易十五时代(1715 年以后)到路易十六时代(1789年截止)内的这段时期。她没有巴洛克艺术的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有的是甜美轻快、精巧华丽。 洛可可风格的服装是以女性为中心,以沙龙为舞台展开的优雅样式。这个时代女性为了获得男性的青睐,挖空心思装扮自己,这种努力主要表现在用紧胸衣勒细腰部以及用裙撑增大下半身体积,以及众多的装饰和淡雅的着色。这个时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常识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常识 导读:【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散文名著有《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诸子散文名著有《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的,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史,它属于私撰史。 “春秋三传”是指《左传》和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等三部传《春秋》著作。三传之中,《公羊传》《谷梁传》以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为主,而《左传》在性质上完全是一部由作者独立编撰的新史书。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流派概括为九流十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等九家,另处还有小说家。但班固的概括也未尽全面,当时颇为活跃的兵家,就未列入。 春秋战国时期的散文,概括地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论说文,又称诸子散文;一是以记述历史人物事件为主的历史散文。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它记述战争的著名篇章有《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齐晋之战》《齐鲁长勺之战》等。这是一部以叙事为中心的历史著作。 《战国策》又称《国策》,还有《短长》《事语》《长书》和《修

书》等异名。它是秦汉间人篡集的一部历史著作。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又称《左氏外传》或《春秋外传》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他的思想言谈行事主要记录在《论语》里,这是一部语录体著作。 《论语》里有一段向为人传诵的`精彩文字是《先进》篇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内容是记述孔子与几个学生谈各自志向的,其中他所赞赏的是曾皙的志趣。 《庄子》一书的作者是庄周,他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寓言一词出于《庄子》书中。《庄子》著名的寓言有《庖丁解牛》《触蛮之争》等。 《孟子》中的著名寓言有《揠苗助长》《月攘一鸡》《奕秋诲奕》等。 《韩非子》中的著名寓言有《自相矛盾》《郑人买履》《滥竽充数》等。《韩非子》是保存寓言最多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常识】 1.文学常识之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家和名著 2.文学常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家和名著 3.文学常识中的文化常识 4.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四则 5.中考关于语文的文化常识 6.小学语文文学常识关于春秋战国的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服饰文化研究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服饰文化研究 摘要:楚文化是源于长江流域的古老文化,楚辞和楚艺术品作为楚文化的典型,都具有浪漫型艺术的审美特点。凤是楚艺术典型的“意像”代表形式,楚人深受巫术影响,以异化的手法创造的楚艺术品展现了以“丽”为美的楚国造型艺术的设计特色。 关键词:楚国服饰文化 一、引言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我国服饰的文化也是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其种类多样性、做工精美性都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表现,而且更反映了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文化意识形态。深衣作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服饰,在我国服饰进化史同样占据了意义非凡的地位。此次的服饰与中国文化课程中,深衣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是我就自己查阅的资料以及书籍后对深衣的一些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深衣是中国古代一种上衣下裳相连、被体深邃的服装,是我国最早的服饰之一。深衣的流传时间长,影响也是十分深远,以致现在的衣着服饰都有深衣的影响存在。深衣的形式大体上都是上衣下裳,而且保守,所谓“深衣”,就是指这种衣服把自己的身体深深的包裹起来。古代有俗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允许暴露在外面。 西周初年,荆人的残部主要是季连的羋姓后人,已西迁至丹水与淅水之间。鬻熊为首领时,审时度势,率楚民背弃商纣王,西行投奔周文王,并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周武王继位后,有图南之意,楚人觉察后,在鬻熊之子熊丽的率领下,举部南迁至睢山与荆山之间,暂时避栖于荒野之地。周成王时,周公避祸于楚,楚人敬之如上宾,周公大感其德,周公回朝后诉说此事,感动了周成王,于是周成王封熊丽之孙熊绎为楚君。荆楚开始跻身于诸侯之列,楚国正式诞生了。 楚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惨淡经营,至熊渠时初露峥嵘。熊渠是熊绎第四代孙,是一位既有才识又有进取精神的君主,他整军习武,趁着中原动乱之机,开始了开疆拓土的进程。三苗早已归顺荆楚,熊渠把征伐重点放在西部和东部。在西征中,攻打了庸国(今湖北竹山境内),拉开了拓疆序幕。在东讨中,楚人攻打了位于今湖北中部的扬越,势力推进至江汉平原。接着远征,攻打了位于今湖北鄂州境内的鄂国。征战既后,楚国逐渐兴盛起来,真正立于诸侯之林,熊渠离经叛道,分封3个儿子为王,镇守长江中游的3个要地:虽然在周王朝的压力之下,熊渠取消了3个儿子的王号,但楚国仍然在江汉平原扎稳了根基。 二、战国时期楚国服饰和旗帜的颜色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引言 远古的文明,失落的宝藏,神秘莫测的古墓,没有什么比这些元素更吸引观众的眼球,现在世界上正兴起一股古墓经济,美国的商业大片《盗墓迷城》,《夺宝奇兵》无不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而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拥有无比灿烂的文化,今天,让我们走进金戈铁马的春秋战国,体味诸子百家。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春秋时代:老子和他的辩证法思想;孔子的“仁”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和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诗经》,屈原和《离骚》,孟子和庄子的散文;艺术;天文和物理;名医扁鹊。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使学生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辩证关系的能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并体现在文化的交互更迭中。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不同学术思想和历史文化名人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思想的海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老子、孔子等许多著名思想家和著作,对我国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该汲取的传统

文化精髓与核心,及其借鉴之处。“百家争鸣”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也有利于文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总结与交流。 2.文学的宝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和屈原创作的楚辞,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先秦诸子的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贵财富。 3.科技的盛世: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天文学、物理学、医学方面的成就,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墨经》中总结和提炼的大量物理学知识,也在我国科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4.艺术的殿堂:长沙楚国遗址出土的帛画、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和湖北随州出土的整套编钟和其他乐器,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绘画和音乐艺术已具有很高的水平。 知识结构 要点 一、老子和孔子 1.道家创始人老子和他的辩证法思想 2.儒家创始人孔子①“仁”的学说②对教育的贡献③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的贡献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教学目的知识构造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思想 老子《老子》;孔子“五经” 诸子百家 科技 天文 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十九年七闰 《甘石星经》 物理 《墨经》 文学 《诗经》 屈原《离骚》;诸子散文 艺术 《妇女凤鸟图》《御龙图》嵌错赏功宴乐铜壶、编钟医学 扁鹊与四诊法 教学建议

复习课设计 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在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引导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了解这一时期文化开展的时代背景。 一、思想 本部分内容包括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和成就。本部分知识学生在重点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并引导学生对各思想家的思想进行评析。 二、文学 本部分内容包括《诗经》、屈原和诸子散文。《诗经》、屈原这部分内容学生在重点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于重点初中课本未涉及的内容加以强调。 在讲述诸子散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学过的语文知识了学习这部分知识。并让学生认识到诸子通过其散文向世人阐述其思想。三、艺术 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历史图片讲述这部分内容。 四、天文和物理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文成就,学生在重点初中就已经学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内容。并强调天文成就的年代、比西方领先的时间。 战国时期物理学的开展是以前学生没有学过的,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当时中国物理学获得的成就。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

补充。 五、医学 本部分内容学生也已学过,教师引导学生简要回忆即可。 重点——对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巨变时期,代表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们从各自经济、政治利益出发,形成了各种学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学派。 ??儒家倡导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倡导“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倡导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乱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乱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毁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开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交融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其中,儒家思想,构筑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三者的综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重点——对孔子的评价 自汉代至清朝,被尊为“圣人”的孔子一直被尊崇。“五四”时

春秋战国服饰3讲解

春秋战国服饰 周代冕服、弁服的色彩是体现服饰等级的重要标志,换句话说周代服饰的色彩可以彰显穿着者的身份、阶层与地位。根据《礼记·玉藻》的记载可知周代以正色为贵,以正色相杂而生的间色为卑。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而象征尊贵的周代,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礼制的日益崩坏,服装色彩原有的尊卑秩序也遭到了破坏。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齐桓公“好紫”。由于一国之君喜欢紫色,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一国尽紫服。紫色作为周代服饰色彩的“间色”,也就是所谓的“不正之色”,代表卑贱。齐国尚紫的风气是对周代原有服饰规制的破坏,同时也是对周礼的挑战。对此,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基于对周礼的维护,都表示过强烈的不满甚至厌恶。 当时服饰的色彩观念虽然有所改变,但这一时期的君臣还是比较重视服饰色彩的象征意义的,比如当时对衣服颜色的要求依然为纯色,如果是杂色则为不祥之兆。可见春秋张国时期对西周原有服饰形制还是有一些沿用的。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自为政,各自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导致了不同地域国家的服饰各具特色。而这个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也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渐繁多。 中原地区,地处黄河中游,为周和三晋所在,服饰虽有繁简不同,然而西周以来质朴的曲裾交领式服装始终居于主流。这种衣式,通为上衣下裳连属,衣长齐膝,曲领右衽。中原地区自春秋以来流行一种以带钩、皮革带束腰的习俗,在出土人像上即可见到。而腰带的束法,一为用带钩钩住革带另一端小孔内,另一种方法为用带钩钩住革带另一端所附环上。带钩材质有金、玉、铜、铁、骨、木、陶等等,形制繁简不一,做工精细的有错金雕镂嵌玉,款式极为讲究。 齐鲁地区地处黄河中下游,当地女性好绾偏左高髻。长裙收腰曳地,窄长袖,异于中原三晋地区女式“深衣”,文彩分为红黄黑褐条纹。山东长岛发现的战国齐国贵族墓所出土的女性陶俑发式则有高髻、双丫髻、后垂发三种;上衣为窄长袖,交领右衽,多为淡青色,亦有黄色、红色;下衣为长裙,似与上衣连属,多饰红、黑直条纹,沿直条加施白点,有束红、白腰带者。同一墓葬出土的铜鉴上的人像服饰,狩猎者为上衣短袴,挑担者为齐膝长袍,乐舞者、御者、烹人等均长衣曳地,亦有身后拖“燕尾”的,此类出土文物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穿着特点。 北方地区如中山国和燕国,服饰类似三晋地区。战国中晚期中山国王墓出土银首人形铜灯可见人首双目嵌黑宝石,粗眉,唇上留齐整短髯,似男性形象。头发后梳,拢于脑后为大髻,以鲡韬为蝶结,头顶又戴一填玉,有缨沿左右耳前下结颌下;衣着宽大袖口的交领,右衽“深衣”,曲据缠身多层,呈“燕尾”曳地,腰带用带钩和环配系,衣上花纹间填朱、黑色漆,有较宽的“纯”,既有齐衣晋带的特征,又具有北方格调。陪葬坑内所出4个小玉人,女性发型梳理成

浅析洛可可时期的服装论文

浅析洛可可时期的服装 社会历史背景 在西洋服装史上,洛可可艺术(Rococo art)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於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於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历史进入18世纪,西欧各国由于自然科学日渐发达,且受到当时各种民主学说与中国思想、又化的影响,有了(启蒙运动)的诞生:进而造成工业的发达,民主思潮的高涨,于是先后又有产业革命的发展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这些客观形势的转变,对于当时艺术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 18世纪被看成是(理性的时代)或(启蒙运动)的时代,哲学家从过去假设上帝存在进而推论所有事物的工作,转换为依据实验和观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论世间的万象,几乎将神学从哲学中剔除,选择倾向世俗的路线,趣味从注重高尚的教化转向寻求轻浮的快感。艺术的风格,在音乐家莫札特、海顿,文学家蒲伯、艾狄生、福尔泰,画家华铎、康斯博罗中,贯穿著一种共同主题,它把理性与优美趣味同轻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来。 在文化艺术方面,法国仍就是西欧的中心,新兴资产阶级不断积累财富,绝对主义的路易王朝渐渐失去活力,处于没落的前夜。路易十四常在凡尔赛宫开各种舞会,藉著繁琐的礼仪与无意义的职务折腾贵族们,再以富丽堂皇的宫廷装饰营造悠闲的环境,有利搞风流韵事,以便消耗贵族们的精力,使他们无暇去策划造反。因此艺术家授命编造一种理想生活的极乐世界情景,其唯一的目的是塑造出一个悠闲的、实际上是懒惰的社会快乐。因此,与国王主宰的宫廷相对的资产阶级沙龙文化成了社交中心,18世纪的文化就是从贵族和新兴资

产阶级的社交活动中产生和形成。洛可可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在庭园设计、室内设计、丝织品、瓷器、漆器等方面的。 一、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含义、渊源 "洛可可(Rococo)"一词来源于法语Rocaille,原指一种混合贝壳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装饰物。此风格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特色,是巴洛克风格与中国装饰趣味结合起来的、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样式。构图非对称法则,而是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色泽柔和,粉彩色系被大量运用、崇尚自然。洛可可始于法国路易十四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时代,又称"路易十五样式"。它的形成过程受到中国庭院设计、室内装饰、丝织品、服饰、瓷器、漆器等艺术的影响,又称"法国-中国式样",有人称洛可可风格为"中国装饰"。 二、洛可可艺术风格的特点 洛可可艺术的特点是改变了古典艺术中平直的结构,采用C型、S型和贝壳型涡卷曲线,颜色淡雅柔和,形成绮丽多彩、雍容华贵、繁缛艳丽的装饰效果。除此之外,表现在印花图案上则是大量的自然花卉的主题,所以有人称这个时期法国的印花织物为"花的帝国"。当时主要采用蔷薇和兰花,而且蔷薇用的更多一些。在处理上采用写实的花卉,再用茎蔓把花卉相互连接起来,就像中国的折枝花卉,有时配上一些各种鸟类,这种图案明显地受中国花鸟画的直接影响。 洛可可的纹样造型多不均衡、不对称,带有反秩序、反常规的装饰倾向,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在奢丽纤秀和华贵妩媚中,呈现一种阴柔之韵和矫柔妩媚之特征。色泽柔和,崇尚自然,人物意匠上的谐谑性、飘逸性,表现各

洛可可时期的服饰特征及对现代服饰的影响

洛可可时期的服饰特征及对现代服饰的影响 洛可可艺术是18 世纪初发源于巴黎的一种广泛应用于室内、装饰、绘画、建筑和雕塑等设计中的艺术风格。其特色是轻松优美、高尚、风雅,大量使用曲线和自然形态作装饰。 洛可可服饰的形成原因:洛可可艺术的产生受多种方面的影响,表现在服饰方面主要是受以奢华骄奢著称的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和以挥霍无度闻名的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亚?安托瓦内特两人的影响。在这两位女性的影响下,洛可可服饰得以产生和发展,并且在服装历史舞台上永不落幕。 洛可可在服饰方面的表现是通过工业革命带动了纺织业的飞速发展而得以实现的。工业革命后纺织业快速发展,从而使服装面料有了更多的选择,花样也更加繁多起来,蕾丝(lace)、花朵(flowers)、蝴蝶结(bow)、缎带(ribbon)、堆褶(puffed up)等装饰艺术大量运用到女装和男装设计中。这种花样繁多的装饰物在服饰上的大量运用就是洛可可时期典型的服饰特点。其装饰效果突出了女性的妩媚、娇柔和男性的细腻、精致。至此,大量装饰物的使用表现出以男性特征为主的巴洛克风格时期到以女性特征为主的洛可可风格时期的转变。同时,服饰的奢华和精致表现出了洛可可时期服饰的文化特征。另外,政治的变革、经济的发展、思想的开化都对洛可可时期的文化发展起到影响和促进的作用。 洛可可服饰整体造型的特点:18 世纪中后期以后,洛可可

女装造型上最醒目的特征是由裙撑托起的向两侧突出膨大的臀部,腰部以下呈长方形;由紧身胸衣将躯干在腰部以上束裹成平挺的圆锥体,正视呈倒三角形,有丰富装饰的肚兜强化了倒三角型的轮廓。这种视觉上像圆弧形穹顶一样的整体造型就是洛可可时期人们相互追捧的夸张的造型。蓬巴杜夫人是洛可可女装最华丽的代表。其服装特别注重额外的装饰,以无数花边、缎带花结、人造花饰物和繁琐复杂的褶皱缀满全身,内裙和外裙上、下都装饰着弯弯曲曲的飞边、蕾丝,整个服装上上下下如花似锦,美丽富贵。 在具体局部造型上,洛可可服饰也有其典型的特点。比如以蓬帕杜夫人命名的蓬帕杜领口样式,它是一种设计为宽而低的领口,呈倒梯型,领口部位开口较宽,并且很低,可以坦露四分之一的胸部,而接近肩部的上领口较窄,这样的造型足以和宽而弯曲的宫廷服装领口相媲美。这种倒梯形领口款式造型与室内装饰中窗帘的自然下垂样式很相似。不难看出二者在造型上是相互呼应的。这一样式产生了洛可可服饰在总体上以不对称为主而局部对称的效果。 洛可可风格在法国持续了整整一个多世纪,波及整个欧洲大陆。洛可可艺术所具有的形式美的观念与装饰美术手法,至今仍给予艺术创造以启示。 九十年代以来,在世界时装流行大潮中,这种具有夸张的装饰个性并带有浪漫感觉的古典题材不断地为时装界所瞩目。如

浅析洛可可时期的服饰特点

浅析洛可可时期的服饰特点 莫小燕1200410310 洛可可艺术是18世纪初发源于发源于巴黎的一种广泛应用于室内、装饰、绘画、建筑和雕塑等设计中的艺术风格。其特殊色是轻松其特色是轻松、优美、高尚、风雅,大量使用曲线和自然形态作装饰。 “洛可可”一词源自法语“萝卡那”(rocaille),在建筑方面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以室内装饰为主,其特点是在室内装饰和家具造型上到处都是凸起的贝壳纹样曲线和莨苕叶形主题的组合。洛可可风格的造型均以“C”形和“S”形涡旋状曲线纹饰蜿蜒反复,一般以不对称代替对称,色彩明快柔淡,象牙白和金色是其流行色。这种洛可可风格影响到服装、绘画、音乐、文学等文化现象,尔后在欧洲的许多国家流行,成为一种国际性的艺术形式。一、洛可可服饰的形成原因洛可可艺术的产生受多种方面的影响,表现在服饰方面主要是受以奢华骄奢著称的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和以挥霍无度闻名的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亚·安托瓦内特两人的影响。在这两位女性的影响下,洛可可服饰得以产生和发展,并且在服装历史舞台上永不落幕。洛可可艺术风格是法国资产阶级的文化艺术,源于法国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文化沙龙。沙龙是当时贵族、新兴资产阶级、名流等人活动的重要集中处,主要在贵族的府邸里进行,这使得建筑的室内装饰显得尤高贵。 一般来说洛可可时期主要是指在法王路易十五时代(1715 年以后)到路易十六时代(1789年截止)内的这段时期.她没有巴洛克艺术的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有的是甜美轻快、精巧华丽.男装方面,样式已经定型,是现代西装的原型,男性外套逐渐变成直线条,常伴随前

短后长的设计.同时也出现了领子的设计,袖子也有原来的大开口变成了贴合手臂的款式.1715年以后,裤子多用亮色,袜子基本没什么变化. 1760年,男上衣开始去掉多余的修饰,缓解紧束的腰身,变得实用多了,这种上衣称作夫拉克这是燕尾服的原型,也是现在的晨礼服的始祖,用料仍是丝绸,常有印花或条纹图案。如果说巴洛克时期是男人的世界,那么洛可可时期则是女人的世界。因此洛可可样式集中表现在女服上。这个时代是女性沙龙的中心,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女装的修饰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其女装的特点就是,Corset+Pannier 紧身胸衣+裙撑.到了18世纪中期,制作技术更加进步,主要在于嵌放鲸须的数量和方面.布的接缝处处理的十分巧妙,这时的紧身胸衣一般都在后边系扎。胸衣外边罩的罗布前开,在胸前装饰有倒三角形的胸饰斯塔玛卡,斯塔玛卡的中央与里面的紧身胸衣一样向下呈很尖的锐角,这不仅在视觉上使腰显得更细,风俗家认为这还把人的视线引向那“快乐的谷间”.洛可可服装面料多采用质感温软的材料,浪漫而华贵。面料多采用高雅而精致的面料,如具有优雅和透明感的缎子、消纱和蕾丝花边等。强化具有古典风格的局部特征设计,常饰以华丽花边,领部细褶和袖部装饰,精巧的刺绣工艺和诸如蝴蝶结、玫瑰花装饰等细部处理设计也非常普遍。在秋冬季的材料中,多采用诸如马海毛、高比例兔毛及具有丝光感和柔软毛型感强的材料,并注重面料的表面凹凸感与浮雕感的表面处理。服装设计题材喜好各种草叶及蚌壳、蔷薇和棕榈。以轻柔的浅粉色调为中心,形成明亮、柔美而优雅的色彩倾向。喜用娇艳的颜色,如嫩绿、粉红、猩红等,富丽堂皇.多采用夸张的假发、帽子、裙摆等烘托风格。运用具有洛可可式特征的发型、化妆和具有优

春秋战国时的文化背景春秋战国的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的文化背景春秋战国的历史背景 纺织春秋战国的历史背景最佳答案1: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历史大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确立。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在以下方面:(1)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元器件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2)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最佳答案2:战国政制的背景,尤其要紧的是“列国的相互关系”、“封建的解体”、“货币经济与商业活动”诸题。此处只需将若干重要的节目点明,而且凡以春秋与战国作对比时,并不意味为两个时期间的制度有一突然转变的转捩点,凡所对比,都无宁是各种特性最盛时的程度与性质。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背景春秋】:一提起春秋时期,就令人想到诸子百家。的确,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且也是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化的重要时期。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指的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基本

上是东周的前半期。东周一开始,周王朝就走了下坡路,王室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仍。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而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就可以称霸,先后出现过齐桓公、晋文公。很乱很乱…到战国时期加上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山国都还有大致八个国家文化格局还是文化发展的背景?那可多了去啦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我要了解春秋战国时的社会大背景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趋势。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合称东周时期;西周时期,周朝君王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王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同时,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编辑本段]政治和社会背景作为对公元前221年前秦史的任何有意义的考察的一个开端,我们必须从广义上对周代(传统时期为公元前1122—前256年)出现的政治和社会形势。这不是一两行字能说得清楚的春秋又分为春秋和战国春秋有春秋五霸战国有战国七雄还有许多小的国家这哪能是一两句能说得清楚。翻书啊…。 春秋战国文化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听郭德纲说的丑娘娘,会有所了解。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特征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特征 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服饰文化更博大精深。纵览各朝各代,可谓各有特色。 首先,要了解中国服饰文化,就不得不先提下中国传统的设计理念。不同于西方以人为本,满足人的本能欲求,装饰美化自身,炫耀财富并吸引异性的理念,中国则就是以人文精神为本,将尊严排于第一,舒适排与第二,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的服饰不就是单纯的遮羞保暖,而 就是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而古文献中有关服饰的表达诸如“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出自《孝经》)“变节易度,则为剽轻奇怪之服,故有服妖”(出自《汉书·五行志》)根据这些表述,可知古时对服奇装异服就是抱有敌视并恐惧的心理的,这也决定了中国服饰在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并不会像西方服饰那样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原始社会 远古时期,服饰的起源就是出于实用。骨针发明前,原始人类的生存条件决定了她们使用兽皮与叶子作为自己的服装。而骨针线绳的发明,人们开始创造了原始服装。服饰纹样代替文身以及身体彩绘。之后,皮,毛,麻,葛及丝绸开始变的丰富起来。于就是人们开始用麻布及丝绸做衣服。这一时期被称为中国“缝制衣服”的开端。它缔造了华夏古国最早的服饰文化,为中华民族服饰之美奠定了基础。 夏商时代 夏商服饰品类:大体包括服装及其饰品来源的难易,质地的贵贱,制作的精粗,种类的多寡以及穿戴佩戴者的身份地位的尊卑与所服之意义。当时贵族服饰以麻布与平纹丝织物为主。 而商代的着装开始形象化,服饰面料有麻与丝织品等。当时黑色就是低贱的标志,奴隶们只能穿黑色衣服,因而就有了黎民百姓这一成语。而于此时出现的蔽膝,亦称至膝处短衣襦, 后演变为围裙。 西周时期 至西周,出现了有名的“周公治礼”相传武王成功伐纣后吸取其灭国之教训,开始制定各种礼数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冕服的出现,制度的确立就是周朝国家意志的具体反映,对中国古代服装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于此同时,上衣下裳连体的“深衣制”开始出现,并逐渐普遍被采用。皇帝的礼服中的服饰纹样即十二章纹(日,月,星辰,山,米,华虫,龙,藻,黼,軷,宗彝,火)也逐渐成为之后历朝皇帝礼服中不可或缺的纹样。而皇帝的冕冠更就是蕴含丰富的含义。冕服体系的产生源于古人敬天思想。由夏商时期自然祭祀到周王朝礼仪,冕服制度的建立都与这一思想有关。黄帝时期就有“垂衣裳而天下治”即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的时期,就是中华服饰文化变革的第一个浪潮。传统体制的崩溃改变了社会的旧有观念。在哲学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并在服饰文化中反映出来。春秋战国时期衣服款式空前丰富多样。人们的衣着开始追求舒适简单与富有个性。深衣成为时尚,其特点为上下连体,不太符合人体曲线,但大气磅礴,又不失阴柔娇媚。款式多样,穿着方便,便于活动,严密包裹身体,深衣款式也很多样。战国时期妇女普遍穿宽边缠绕式的肥大曲裾深衣,衣服的左襟展开时呈三角状。穿时将其环腰部一圈,再用腰带扎好,配上横线与斜线并用的镶边,总体表现出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装饰效果。 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纹样更就是异彩纷呈:凝重之气荡然无存,显得活泼生动,呈大开放之势,强调夸张与变形,图案与几何框架结合,直线与弧线巧妙利用。 秦汉服饰 战乱后的秦汉时期王朝重归整齐有序。我国服饰制度从这里由童年走向少年时代。秦沿旧习:军服胡式。其服饰特点冷峻而严肃。秦朝服饰总体古朴庄重,等级森严。女装方面,有作为礼服的深衣与日常之用的襦裙。深衣改战国时期的肥大,转而形成瘦而窄的特点。裙裾长

洛可可时期服饰文化

这学期学了这门选修课,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洛可可时期的服饰特点。 从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服饰特点是:人体曲线成为了服装的审美关键。所以女子服装,重心下移,上身则收细腰,下身被夸大使身体像铜钟。这种风格加上东方丝绸、折扇,以及精巧的服饰配件,构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主旋律。一直到包洛克服饰,这一时期女子服饰仍然讲究曲线、垫臀、配合紧身上衣,呈现出丰乳翘臀的形象。将女人推到繁华之间的盛装的是洛可可时期的服饰。在这个时期,女装强调温润柔艳、装饰琳琅,将浮华装饰于女子的服饰上。但是这种美是建立在对女性身体的摧残上的。 一、洛可可服饰的形成原因 洛可可艺术的产生受多种方面的影响,表现在服饰方面主要是受以奢华骄奢著称的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和以挥霍无度闻名的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亚?安托瓦内特两人的影响。工业革命后纺织业快速发展,从而使服装面料有了更多的选择,花样也更加繁多起来,蕾丝(lace)、花朵(flowers)、蝴蝶结(bow)、缎带(ribbon)、堆褶(puffed up)等装饰艺术大量运用到女装和男装设计中。至此,大量装饰物的使用表现出以男性特征为主的巴洛克风格时期到以女性特征为主的洛可可风格时期的转变。同时,服饰的奢华和精致表现出了洛可可时期服饰的文化特征。另外,政治的变革、经济的发展、思想的开化都对洛可可时期的文化发展起到影响和促进的作用。 二、洛可可服饰在色彩和装饰上的特点 (一)柔和艳丽的色彩和自然形态的装饰 洛可可服装的显著特点是柔媚细腻、纤弱柔和,这使整个服装风格趋于柔美化、繁复化。在服装中大量运用夸张的造型、柔和艳丽的色彩以及自然形态的装饰,给人以奢华浪漫的视觉效果。 (二)对装饰效果的注重与表现 洛可可女装由内部的紧身胸衣、倒三角形脚片(斯塔玛卡)、裙撑(帕尼埃)和罩在裙撑外华丽讲究的衬裙以及最外面的罩裙(罗布)组成。紧身胸衣和裙撑这对孪生姐妹在很大程度上缔造了洛可可女装浪漫、迷人的华贵风情。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案)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思想 老子《老子》;孔子“五经” 诸子百家 科技 天文 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十九年七闰 《甘石星经》 物理 《墨经》 文学 《诗经》 屈原《离骚》;诸子散文 艺术 《妇女凤鸟图》《御龙图》嵌错赏功宴乐铜壶、编

钟 医学 扁鹊与四诊法 教学建议 复习课设计 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在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引导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了解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思想 本部分内容包括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和成就。本部分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并引导学生对各思想家的思想进行评析。 二、文学 本部分内容包括《诗经》、屈原和诸子散文。《诗经》、屈原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于初中课本未涉及的内容加以强调。 在讲述诸子散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学过的语文知识了学习这部分知识。并让学生认识到诸子通过其散文向世人阐述其思想。 三、艺术

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历史图片讲述这部分内容。 四、天文和物理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文成就,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内容。并强调天文成就的年代、比西方领先的时间。 战国时期物理学的发展是以前学生没有学过的,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当时中国物理学取得的成就。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 五、医学 本部分内容学生也已学过,教师引导学生简要回顾即可。 重点——对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巨变时期,代表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们从各自经济、政治利益出发,形成了各种学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学派。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

洛可可时期服饰文化浅析

洛可可时期服饰文化浅析 洛可可时期服饰文化浅析 姓名:陈莉琼 专业:10级电子商务1班 学号:201020611115 课时:上午1-4节

目录 1洛可可艺术的形成 (3) 2洛可可服饰特点 (4) 2.1整体造型的特点 (4) 2.2色彩和装饰上的特点 (6) 2.2.1柔和艳丽的色彩和自然形态的装饰 (6) 2.2.2对装饰效果的注重与表现 (7) 3洛可可女装 (9) 4洛可可男装 (11) 5洛可可时期其他饰品 (12) 5.1假发的运用 (12) 5.2帽式的不对称变化 (13) 5.3古典折扇 (14) 6洛可可风格对现代服饰的影响 (14) 7总结 (16)

1洛可可艺术的形成 “洛可可”一词源自法语“萝卡那”(rocaille),原指一种混合贝壳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装饰物。18世纪初发源于巴黎的一种广泛应用于室内、装饰、绘画、建筑和雕塑等设计中的艺术风格。其特色是轻松、优美、高尚、风雅,大量使用曲线和自然形态作装饰。在建筑方面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以室内装饰为主,其特点是在室内装饰和家具造型上到处都是凸起的贝壳纹样曲线和莨苕叶形主题的组合。 洛可可始于法国路易十四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时代,又称"路易十五样式"。它的形成过程受到中国庭院设计、室内装饰、丝织品、服饰、瓷器、漆器等艺术的影响,又称"法国-中国式样",有人称洛可可风格为"中国装饰"。此风格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特色,是巴洛克风格与中国装饰趣味结合起来的、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样式。构图非对称法则,而是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色泽柔和,粉彩色系被大量运用、崇尚自然。 洛可可风格的造型均以“C”形和“S”形涡旋状曲线纹饰蜿蜒反复,一般以不对称代替对称,色彩柔和甜恬淡,象牙白和金色是其流行色。这种洛可可风格影响到服装、绘画、音乐、文学等文化现象,而后在欧洲的许多国家流行,成为一种国际性的艺术形式。 洛可可的风格被欧洲人称做造作的的艺术.在服装上比巴洛克更显示出女性特征,是巴洛克艺术的延续。18世纪的洛可可风服装是以女性为中心,以沙龙舞台展开的优雅样式。在当时是法国资产阶级的文化艺术,就是源于此时法国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文化沙龙。此时沙龙是当时贵族、新兴资产阶级、名流等人活动的重要集中处,主要在贵族的府邸里进行,这使得建筑的室内装饰显得尤为关键。因此,沙龙成为洛可可服饰产生和发展的推动力之一。在服装史上一般指1715-1789年这一历史潮流阶段。从其发展过程上又可分为三个时间段,即1715-1730年的洛可可黎明期,也就是巴罗克向洛可可的过渡期,服装上一面残留着巴罗克的影子,一面向纤弱柔和的女性趣味发展;1730-1770年的洛可可鼎盛期;1770-1790年的衰落期,服装上出现了许多转变和改良,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路易十六的王妃玛丽"昂特瓦耐特把罗兹贝尔坦(Rlse Bertin1744-1812)作为自己的专属服装设计师,封为“流行大臣”,罗兹小姐也被后世认为是近代女装设计师的始姐。 总之洛可可艺术的产生受多种方面的影响,而表现在服饰方面主要是受以奢华骄奢著称的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和以挥霍无度闻名的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亚?安托瓦内特两人的影响。同时在这两位女性的影响下,洛可可服饰得以产生和发展,并且在服装历史舞台上永不落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