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要素名词解释

气象要素名词解释

1. 气温:气温是一种衡量气象条件的度量,它是用摄氏度、华氏度或其他温度尺度来表示空气的温度。

2. 风:风是气象学术语,指空气中流动的气流。风是由气温、气压和湿度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3. 雨:雨是指由云层所释放的水分,形成的水滴和小水珠落下的过程。雨分为几种类型,如细雨、暴雨等。

4. 雾:雾是天然水汽悬浮在空气中的一种较薄的水滴,也是一种被人们熟知的云状物。

5. 露:露是水滴形状的湿气,它形成于地表物体上,如草、植物叶子或墙壁上,是由一层湿气组成的。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大气圈:是因重力关系而围绕着地球的一层混合气体,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2.干空气: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 3.气温:在气象学上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是在植有草皮的观测场中离地面1.5米高的百叶箱中的温度表上测得的 4.气压: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5.大气能见度: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视力正常的人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或辨认出目标物的最大距离级别(0~9级,相应距离为50~50000米)能见度的大小反应了大气的混浊现象,反映出大气中杂质的多少。 6.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降落至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的通称。如雨、雪等。是清除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机制之一。 7.太阳高度角:对于地球上的某个地点,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专业上讲太阳高度角是指某地太阳光线与通过该地与地心相连的地表切线的夹角。 8.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9.大气气溶胶:指均匀分散于大气中的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所构成的稳定混合体系,其中的微粒统称为气溶胶粒子。

10.绝对湿度:在标准状态下(0℃,760mmHg),每立方米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汽的重量,即水蒸汽的体积密度,一般用mg/L作指标。 11.相对湿度:绝对湿度与该温度下的饱和状态水蒸气含量之比,用百分数表达。 12.露点温度:空气在水汽含量和气压都不改变的条件下,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 13.大气痕量气体:大气中浓度低于10-6的气体。 14.酸雨: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者其他形式的降水。 15.臭氧洞:臭氧的柱浓度小于200 D.U.左右,也即臭氧的浓度较发生前减少超过30%的区域称之为臭氧洞。 16.臭氧层: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一般高度在20-50Km 17.黑体/灰体:如果某种物质对任何波长的辐射的吸收率都等于1,则这种物体就叫做绝对黑体。如果物体对某种波长的吸收率为1,则这种物体对该种波长为黑体。 如果某种物质对任何波长的辐射吸收率都为小于1的常数,而不随波长变化,则这种物质就叫做灰体。 18.热辐射:物体由于具有温度而辐射电磁波的现象,其辐射的能量和波长分布都与温度有关。 19.太阳常数:日地平均距离时,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平面上,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接受的太阳辐射量。RSC=1367W·m-2 20.短波辐射:波长短于3μm的电磁辐射 21.长波辐射:地球-大气系统所处的温度为200~300 K,在这样的温度条件下,地面和大气的辐射能主要集中在4~120μm之间,均为肉眼所不能看见的红外辐射。因为比太阳辐射的波长(0.15~4微米)要长得多,所以气象学习惯上把地面和大气的辐射称为长波辐射。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要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一章 1.名词解释 气象学: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大气组成、范围、结构、温度、湿度、压强和密度等),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直接或间接用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气候学:研究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它既反映平均状况,也反映极端情况,是各种天气的多年综合。 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气象要素是指表示大气属性和大气现象的物理量,如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能见度等等。 2、简答题 (1)大气结构及各层特点? 1.对流层 ①气温随着高度而降低。平均0.65℃/100米 由于对流层主要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②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乱流运动 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2.平流层(对流层顶到55km) ①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增加 在平流层内,随着高度的增高,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 升,自25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明显上升,到平流层顶 可达-3℃左右,平流层这种气温分布的特征,主要是臭氧对 太阳紫外线的强烈吸收。 ②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③水汽、尘埃含量很少 3.中间层(平流层顶到85km)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降低: 顶界温度可降至-83℃-113℃,几乎成为大气层中的最低温。其原因是这里没有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而氮和氧等气体所能吸收的波长更短的太阳辐射又大部分被更上层的大气吸收了。因此,这里的气温随高度是递减的。 ②有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 4.暖层(中间层顶到800km) ①温度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 据探测,在300km高度上,气温可达1000℃以上,这是因为所有波长<0.175μm的紫外线辐射,都被该层中的大气物质所吸收的缘故。 ②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5.散逸层(外层)(800km高度以上的大气层) 整个大气层的最外一层,是大气圈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地带,没有明显的边界。这一层的气温也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由于气温高,且距地较远,受地球引力作用很小,所以大气质点中某些高速运动的分子不断地向星际空间散逸,散逸层也由此而得名。 (2)湿度的表示方法: 1)水汽压(e)及饱和水汽压(E) 水汽压(e):大气中水汽产生的那部分压力。单位:hap 饱和水汽压(E):温度一定,单位体积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是有一定限度,空气达到此限度时为饱和湿空气,饱和湿空气中的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即最大水汽压。 2)相对温度(f) 表示方法:空气中的实有水气压e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气压E的百分比,用f表示。

气象学名词解释

大气物理过程:在地球大气中,始终进行着辐射能的吸收和放射这一特殊的主要矛盾运动,因而造成大气内部的增热和冷却、升压和降压、蒸发和凝结等矛盾运动 气象学: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形成原因,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气象要素:用来定性或定量地描述大气的状态和物理现象,所采用的特征量称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在一定的时间地点下,反映其一定的天气和气候特征。 天气学: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各种气象要素综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 气候:是在太阳辐射、下垫面状况、大气环流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大气的多年综合状况。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并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科学。农业气象学研究的内容:1、研究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气象条件的发生、变化、和分布规律;2、研究受气象条件影响和制约的有关农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平行观测(联合观测)法:对研究对象和气象要素同时观测同时记录。 干洁大气:将大气中的水汽和固态、液态微粒除去,这样的气体称为理想的干洁空气。(永久的)辐射通量密度E(也称辐照度)---焦耳/秒*米2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上的辐射能量。 太阳高度角h:太阳的平行光线与水平面的交角,简称太阳高度。 赤纬φ:它是太阳的平行光线垂直照射地球表面所在的纬度值,数值上等于阳光直射点所在地理纬度。 可照时间:是指在没有地形、地物等遮蔽的条件下,太阳中心从东方地平线升起到西方地平线落下,一天可能照射的最大小时数(理论最大日照时数)。 实照时数:某一地一天中太阳实际照射的小时数称日照时数(实照时数)。 曙暮光:日出以前、日落以后地面上的一定辐照度和光照度。主要是空气分子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下形成的。 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称为太阳辐射光谱。太阳常数S:在地球大气上界,日地处于平均距离时垂直于太阳光线的面上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 大气光学质量(m):大气光学质量是用以表示阳光穿过大气的路程,简称大气质量 散射辐射:经空气质点散射后, 来自于天空方向投射到地面的。 云和水汽也能强烈增加散射辐 射量 地面辐射:是指由地面放射的指 向大气的长波辐射,长波辐射, 属于红外辐射,只有热效应,没 有光效应,地面辐射是对流层 大气的主要热源 地面温度越高,辐射能力则越 强。白天温度高,地面辐射值 大。 大气辐射:长波辐射,红外辐射, 只有热效应,没有光效应。具有 选择性,气温越高,水汽、液态 水的含量越多,大气的放射能力 就越强。 大气的保温效应(温室效应): 大气易让太阳辐射达到地面而 不易让地面的长波辐射外逸出 大气,从而使地面温度有所升高 的效应 大气逆辐射(Ea):大气吸收地 面辐射后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 向四面八方放射,其中射向地面 的辐射 地面有效辐射的强度:地面辐 射Eg与地面吸收大气逆辐射Ea 之差,表示地面与大气在长波辐 射交换过程中地面能量的得失 农业气候相似:即作物生长期 内的气候条件相似,就是要求把 作物引种到气候条件与原产地 相似的地区或条件下栽培,比较 容易成功 日变消失层:随着土壤深度增 加,土壤温度日较差也很快减 小,到达某一土壤温度日较差为 零的深度。 逆温现象:在对流层中当气温随 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现象。分 为:辐射逆温(利于形成条件: 晴夜或仅有高云的夜晚,微风, 山谷或洼地,导热率小、热容量 小的土壤)、平流逆温(当暖空 气运动到冷的下垫面上,使接近 地面的空气冷却而形成的气温 逆增的现象, 温差越大强度越 强) 干空气的绝热变化:干空气在 绝热上升过程中,每改变单位距 离的温度变化称为干绝热直减 率,通常以rd表示。其值约为 1℃/100m 湿空气的绝热变化:湿空气在 绝热上升(或下降)中,每改变 单位距离(也取100m)的温度变 化,称为湿绝热直减率,常以 rm表示 农业界限温度:是指具有普遍 意义,标志某些重要物候现象或 农事活动之开始,终止或转折的 温度 积温:作物的生长发育是在一定 的温度下开始的,而且是在累积 了一定的温度总数后完成的。这 个一定的温度总数就叫做积温。 生物学下限温度(或生物学最 低温度、生物学零度):作物开 始生长发育的温度。活动积温: Aa= i(ti>B) 有效积温:Ae= (ti-B) 负积温:Ar=i(<0)地 积温:A10= t10i (t10i>B) 空气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 的多少(即空气的潮湿程度)的 物理量 饱和水汽压:一定温度条件下, 单位体积的空气中所能容纳的 水汽数量有一个最大的限度,此 时空气中的水汽压叫做饱和水 汽压(大小与空气温度正比例相 关) 绝对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绝 对含量 相对湿度:天气预报湿度的指 标,空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 下饱和水汽压之百分比 露点温度 (露点):当空气中的 水汽含量和气压不变时,降温使 水汽压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单波型:在空气乱流、对流交换 不十分旺盛的地区和季节(温度 变化不大、水分比较充足的海 洋、海岸、寒冷季节的大陆以及 暖季潮湿的地区) 双波型:在乱流、对流交换比较 旺盛的地区和季节(多发生在高 温干燥的地区和季节) 空气湿度的垂直分布:在对流 层中绝对湿度随高度的升高而 减小 农田蒸散:指农田水分输送(土 壤蒸发和植物蒸腾)到大气中去 的总过程,它的数值表示了农田 总的耗水量 水汽凝结物:地面或地物表面 上的水汽凝结物(霜、露、雾凇、 雨凇等。霜和露在晴朗无风或 微风的夜晚,地面和地面物体因 辐射冷却)近地气层中的凝结物 (雾)自由大气中的凝结物(云). 空气的上升运动是云形成和发 展的基本原因 凝结高度:空气上升时绝热冷 却,当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时,空 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水汽凝结 成小水滴或冰晶形成云,这个高 度称为凝结高度。 垂直降水:从空(云)中降落下 来的各种形态的水分,又称之为 大气降水,简称降水 降水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降 水量,表示降水急缓程度的物理 量 水分循环:从全球范围看,水分 主要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 送、降水和迳流构成了一个封闭 式的循环系统,即水在太阳辐射 作用下,由地球水陆表面蒸发变 成水汽,水汽在上升和输送过程 中遇冷凝结成云,又以降水的形 式返回地表,水分进行这种不断 的往复过程。 水分临界期:作物对水分供应要 求最敏感的时期。作物的需水 临界期基本上是孕穗到抽穗开 花这段时期 水分利用率或蒸腾效率:作物 蒸腾消耗单位重量的水分所制 造的干物质重量,其倒数称蒸腾 系数 水分有效利用率:农田实际蒸 散消耗单位重量的水分所制造 的干物质重量 风:空气的水平运动 气压:在被测高度上,单位面积 所承受的大气压力叫大气压强, 简称气压,气压随高度增加,气 压减小 气压场:指气压的空间分布状 况,水平气压场是指某一水平面 上的气压分布,它可以用等压线 来表示气压场的基本形式 气压带和风带:在三圈环流建 立的同时,地球表面也形成了与 纬度大致平行的若干风带和气 压带,通常称之为行星风带和气 压带 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 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 季风:是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 而改变风向的风。季风环流是中 等范围的大气环流。 季风形成:它的形成就与海洋分 布、大气活动中心有关。我国的 季风就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的 影响而形成的 地方性风:因地理位置、地形和 地表性质等影响而产生的带有 地方性特征的局部地区的环流

农学类《气象学》名词解释

绪论: 气象学:专门研究大气中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学科。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中所有气象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一门科学。 第一章: 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 水汽+ 固体杂质+ 液体微粒= 大气 干洁空气:除掉水汽、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的混合空气。 水汽:其来源于下垫面,因而越靠近地面水汽含量越多。 固杂:尘埃、尘土、污染粒子等。 液微:主要以云、雾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包括过冷却水滴、冰晶、云滴, 对流层:为云、雾、雨、雪发生的主要层次,是气象学研究的重点层次,但不足大气厚度的1%,平均厚度为十几km。 三大特征:①气温随Z升高而降低,气温直减率γ= -dT/dz; ②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③对流运动强。 气象要素:是指表示大气中物理现象的物理量。如:气压、温度、湿度、风向、风力、云、能、天、降水、日照等。 温度: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气压:任一高度的气压就是在这个高度上单位面积所承受的大气柱重量:P=Mg/A=Mg。大气静力学方程:条件是在铅直方向上大气无运动。dP= -ρgdz 湿度:表示空气潮湿程度或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 水汽压e:大气中水汽所具有的压强。单位同气压,mb、mmHg 饱和水汽压E: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的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压强。 相对湿度f:f=e/E×100﹪,e与E要在同温下的比值才是f。 f反应了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 饱和差d:d=E – e 在温度相同时,E与e的差值。d也反应了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露点温度Td: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时,降低温度,使空气饱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就叫Td。 第二章: 辐射:自然界所有物体都以电磁波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放射能量,这种放射形式称为辐射,放射的能量称为辐射能,又称辐射。 黑体:能全部吸收所有波长的辐射的物体我们称之为黑体: 辐射差额(R): 在一定时段内,物体吸收的辐射能量与放出的辐射能量的差值。R=收入-支出 基尔霍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任何物体对一定波长的放射能力与吸收率之比为一常数。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黑体的放射能力与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ETb=σT σ: 玻尔兹曼常数,σ=5.67×10-8 W/m2?K4 维恩位移定律(黑体):黑体放射能力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与其表面绝对温度成反比。λmT=C=2897μK 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中辐射能量按波长的分布。主要波长范围是:0.15~4um。 太阳常数I0:在日地平均距离时,大气上界在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I0=1.95卡/cm?分=1367W/m2

气象学名词解释

对流层:①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②垂直对流运动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平流层:①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升②平流层中水汽含量极少,云也少③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中间层: ①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②有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 ③中间层内水汽含量极少,几乎没有云层出现④在中间层60-90km 的高度上,有一个只有白天才出现的电离层,叫做D层热层; ①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增高②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散逸层:①温度高,随着高度的增加略有升高②大气粒子经常散逸至星际空间,本层是大气圈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地带 气温: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是空气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反映。 气压:是大气的压强,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1cm2)铅直空气的重量 水汽压:大气中的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 饱和水汽压:饱和空气的水汽压(E)称为饱和水汽压。 相对湿度(f)就是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饱和差: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空气中水气压之差称饱和差

比湿:在一团空气中,水汽的质量气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 降水: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包括雨、毛毛雨、雪、雨夹雪、霰、冰粒和冰雹等。 降水量:是指降水落到地面后(固态降水则需经融化后),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降水量以毫米(mm)为单位。 能见度:指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出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 第二章 辐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以电磁波的方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传播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 辐射能:通过辐射传播的能量成为辐射能,也简称为辐射。 辐射平衡:当物体放出的辐射等于所接收的辐射能时,物体的温度不会改变,便称之为辐射平衡。 辐射强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选定方向上的单位面积 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称为辐射通量密度(E),

【气象学】名词解释_北京林业大学

章节划分均出自《气象学》第三版·中国林业出版社 绪论 大气:包围在地球表面的一薄层气体称为大气。 大气圈: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全部的地球表面聚集着一个气体圈层,构成了所谓的大气圈。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地球系统: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由岩石圈、水圈(含冰雪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 气象学(Meteorology):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原因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大气科学:研究地球大气中各种现象(包括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以及人类活动对它的影响)及其演变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一门学科。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天气:是指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及其变化的综合。 天气学(synoptic meteorology)是研究天气及其演变规律,并预测预报未来天气的学科。 气候:是一个地区大气多年(30年以上)的天气状况,它既反映大气的长期平均状况,也反映其极端情况,是较长时间内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 气候系统: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气候学(climatology) 是研究气候的形成、分布和变化规律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学科。 第一章·大气概述 干洁空气:大气中除了水汽和气溶胶粒子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气溶胶粒子:大气中悬浮的多种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统称大气气溶胶粒子。 气压(p):地球表面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大气压力,称为气压。 湿度:表示大气中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大气的湿度状况是决定云、雾、降水等天气现象的重要因素。 水汽压(e):指大气中所含水分的分压力。 饱和水气汽压(E):在一定温度和气压下,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水汽压力称为饱和水汽压。 饱和差(d):在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空气中水汽压之差称为饱和差。 大气湿度: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 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 绝对湿度:单位容积湿空气中含有水汽质量 比湿:在一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气的总质量(水汽质量加干空气质量)的比

气象学考试资料重点整理

气象学考试资料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大气 一、名词解释 1.农业气象学 是研究农业生产与环境气象条件相互关系和作用的学科,由农业科学和大气科学交叉、渗透形成。 2.气象要素 表示大气属性和大气现象的物理量,三大气象要素为:气温,气压和空气湿度。 3.温室效应 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所有方向,包括向地面发射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4.温度直减率 表示空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数值。 二、简答题 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天气是以气象要素值和天气现象表征的瞬时或较短时期的大气状况;气候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大气状况,包括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通过各种气象要素的统计量来表示。 2、大气的组成? 干洁大气、水汽和气溶胶粒子。 3、季节更替的温度标准? 入春标准:连续5天平均气温超过10摄氏度; 入夏标准:连续5天平均气温超过22摄氏度; 入秋标准:连续5天平均气温低于22摄氏度; 入冬标准:连续五天平均气温低于10摄氏度 4、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说出对流层的主要特征? 共5层,从低到高依次往上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对流层特征: ①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都集中在这一层。 ②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5℃。 ③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如: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等的水平分布不均。 5、雾霾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可吸入颗粒的主要来源有哪些?长春的雾霾主要是由什么造成的? 1)成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

2)来源:汽车尾气、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冬季燃煤供暖、建筑工 地和道路交通扬尘 3)长春雾霾主要原因: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秸秆焚烧、冬季燃煤。

气象要素及其测量

气象要素及其测量 气象是大自然中一种重要的自然现象,涉及到各种气象要素的变化。气象要素是指气象现象中的基本物理量,常用来描述大气状态和变化。了解和测量气象要素对于预测天气、研究气候变化以及环境保护等方 面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气象要素及其测量方法。 一、温度 温度是气象要素中最常见的一个,用来描述空气的热力状态。温度 的测量通常使用温度计或温度传感器进行,常见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和华氏度(℉)。温度计的测量原理是根据物质的热胀冷缩特 性来确定温度,广泛应用于气象观测站、气象卫星等。 二、湿度 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也是气象中的重要要素之一。湿度 的测量常用湿度计进行,湿度通常用相对湿度百分比表示。相对湿度 是指单位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实际含量与饱和含量之比,测量湿度对 于预测降雨、确定天气条件非常重要。 三、气压 气压是指空气对单位面积的压力,是气象中的另一个重要要素。气 压的测量通常用普通气压计或数字气压计进行,单位通常使用帕斯卡(Pa)或百帕(hPa)。气压的变化对于推测天气情况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也是天气预报中的重要参考因素。

四、风速和风向 风速和风向是描述空气运动情况的重要要素,对于了解大气环流、 天气形成及风能利用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风速的测量通常用风速计 进行,常用的风速单位是米每秒(m/s)或千米每小时(km/h)。风向 的测量通常使用风向标或风向传感器,常用的风向表示方法有方位角 度或方位名称。 五、降水量 降水量是指单位面积内某段时间内降落在地表的水的总量,也是气 象要素的重要指标之一。降水量的测量常用雨量计或降水量传感器进行,常用的降水量单位是毫米(mm)。降水量的测量对于了解降水的 分布规律、水文循环等具有重要意义。 六、辐射 辐射是指太阳光或地球辐射通过空气传送到地球表面的能量。辐射 的测量通常使用辐射计进行,常用的辐射单位有瓦特每平方米(W/m²)或千焦耳每平方厘米(kJ/cm²)。辐射的测量对于研究气候变化、太阳 能利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 气象要素的测量是实现对天气和气候变化准确预测的基础。温度、 湿度、气压、风速、风向、降水量以及辐射等都是描述大气状态和变 化的重要指标。通过使用各种仪器和传感器进行准确测量,可以获得 相关的数据,进而推测天气变化、研究气候变化、资源保护等。对于

气象学名词解释

大气物理过程:在地球大气中,始终进行着辐射能的吸收和放射这一特殊的主要矛盾运动,因而造成大气内部的增热和冷却、升压和降压、蒸发和凝结等矛盾运 动 气象学: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形成原因,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气象要素:用来定性或定量地描述大气的状态和物理现象,所采用的特征量称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在一定的时间地点下,反映其一定的天气和气候特征。 天气学: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各种气象要素综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 气候:是在太阳辐射、下垫面状况、大气环流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大气的多年综合状况。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并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科学。农业气象学研究的内容:1、研究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气象条件的发生、变化、和分布规律;2、研究受气象条件影响和制约的有关农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平行观测(联合观测)法:对研究对象和气象要素同时观测同时记录。 干洁大气:将大气中的水汽和固态、液态微粒除去,这样的气体称为理想的干洁空气。(永久的)辐射通量密度E(也称辐照度) ---焦耳/秒*米2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上的辐射能量。 太阳高度角h:太阳的平行光线与水平面的交角,简称太阳高度。

赤纬φ:它是太阳的平行光线垂直照射地球表面所在的纬度值,数值上等于阳光直射点所在地理纬度。 可照时间:是指在没有地形、地物等遮蔽的条件下,太阳中心从东方地平线升起到西方地平线落下,一天可能照射的最大小时数(理论最大日照时数)。 实照时数:某一地一天中太阳实际照射的小时数称日照时数(实照时数)。 曙暮光:日出以前、日落以后地面上的一定辐照度和光照度。主要是空气分子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下形成的。 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称为太阳辐射光谱。太阳常数S:在地球大气上界,日地处于平均距离时垂直于太阳光线的面上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 大气光学质量(m):大气光学质量是用以表示阳光穿过大气的路程,简称大气质量 散射辐射:经空气质点散射后, 来自于天空方向投射到地面的。 云和水汽也能强烈增加散射辐 射量 地面辐射:是指由地面放射的指 向大气的长波辐射,长波辐射, 属于红外辐射,只有热效应,没

气象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章 1、冰雪反馈机制:CO 2 增多,大气温度上升—冰雪覆盖面积减少—地球反射率减少—地-气系统获得辐射能增多—气温上升—冰雪面积进一步消融...... 2、干洁空气:除水汽之外的所有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3、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P7) 4、天气与气候: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气候指的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P1) 5、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即f=e/E×100%。(P16) 6、露点温度: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简称露点Td。(P17) 第二章 7、黑体:能够完全吸收一切入射辐射,而且能对一切波段和一切方向发出最大可能的辐射,这种物体称为黑体。

8、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 方成正比,即E Tb =δT4,式中δ=5.67×10-8W/(m2·k4)为斯蒂芬-玻尔兹曼常数。(P24) 9、维恩位移定律:黑体单色辐射强度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与其绝对温度成 反比,即λ m T=C,式中常数C=2896μm·K。(P24) 10、太阳常数:就日地平均距离来说,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2面积内,1min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称太阳常数。(P25) 11、天文辐射: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的时空分布是由太阳与地球间的天文位置决定的,又称天文辐射。(P154) 12、大气透明系数:指透过一个大气质量的辐射强度与进入该大气的辐射强度之比,p=I/I 。(P29) 13、大气窗:大气在整个长波段中, 8-12μm处吸收率最小,透明度最大,称为大气窗口。这个波段的辐射,正好位于地面辐射能力最强处,所以地面辐射有20%的能量透过这一窗口射向宇宙空间。(P32) 14、地面有效辐射:地面放射的辐射(Eg)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δEa) 之差,称为地面有效辐射,F

气象学名词解释

1、太阳辐射——太阳时刻不断地向周围空间放射 巨大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能,简称太阳辐射。 2、蒸发速率——单位时间从单位面积上蒸发的水量。 3、辐射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 4、空气绝热变化——一块空气在没有热量收支时,由于环境气压的变化,引起气块体积改变而导致温度变化称为空气绝热变化。 5、水汽压——空气中由水汽所产生的分压强。 6、降水——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水汽凝结物。 7、天气——一定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状况(风、云、雨、雪、冷、暖、晴、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 8、小气候——任何一个地区内,由于其下垫面性质的不同,从而在小范围内形成的与大气候不同特点的气候称为小气候。 9、水平气压梯度力——因地球自转使空气质点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力称为水平地转偏向力。 10、生物学零度——维持生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 11、季风——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产生的以年为周期在大陆与海洋之间大范围地区盛行的随季节而改变的风称为季风。 12、大气温室效应——大气中CO 等温室气体的存在,其选择吸收作用犹如

2 温室覆盖的玻璃一样,阻挡了地面向外的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和增温作用。 13、太阳光能利用率——单位面积上作物产量燃烧所放出的热能与作物生长期中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的百分比。 14、干绝热变化——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在绝热上升或绝热下降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称为干绝热变化。 15、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 16、气旋——是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旋涡。 17、雾——当近地气层的温度下降到露点温度以下,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冰晶,弥漫在空气中,使能见度<1km的现象。 18、梯度风——自由大气中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达到相互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19、气候系统——指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20、活动温度——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 21、干洁大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其他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态质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大气。 22、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气象学名词解释

1.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洁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外表,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外表、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外表等。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1. 辐射:物体以发射电磁波或粒子的形成向外放射能量的方式。由辐射所传输的能量称为辐射能,有时把辐射能也简称为辐射。 2.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是决定地面太阳辐射通量密度的重要因素。在一天中,太阳高度角在日出日落时为0,正午时达最大值。 3. 太阳方位角: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的交角。以正南为0,从正南顺时钟向变化为正,逆时针向变化为负,如正东方为-90°,正西方为90°。 4. 可照时间:从日出到日落之间的时间。 5. 光照时间:可照时间与因大气散射作用而产生的曙暮光照射的时间之和。 6. 太阳常数:当地球距太阳为日地平均距离时,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 7. 大气质量数: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通过的路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的比值。 8. 直接辐射: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太阳辐射。 9. 总辐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 10. 光合有效辐射:绿色植物进展光合作用时,能被叶绿素吸收并参与光化学反响的太阳辐射光谱成分。 11. 大气逆辐射:大气每时每刻都在向各个方向放射长波辐射,投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12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即地面净损失的长波辐射。 13. 地面辐射差额:某时段内,地面吸收的总辐射与放出的有效辐射之差。 :1. 温度(气温) 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温度(气温) 与最低温度(气温) 之差。 2.温度(气温) 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气温) 与最冷月平

常见气象要素知识简介

常见气象要素知识简介 气象要素是指影响天气的物理量,常见的气象要素包括: 1.温度:温度是指空气中的热量程度。在地球表面,温度随 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2.气压:气压是指大气压力,是由空气密度和重力共同作用 的结果。气压越高,空气密度就越大。 3.风:风是指大气中空气流动的速度和方向。风的速度和方 向受到气压差和温度差的影响。 4.湿度:湿度是指空气中水汽的含量。当空气温度升高时, 空气中水汽的含量也会升高。 5.降水:降水是指空气中水汽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并从天空落 下的过程。降水的形式有雨、雪、冰雹等。 6.云:云是由水汽凝结成的水滴或冰晶的大量集合体,能够 在天空形成不同的形态。云的高度和密度决定了天气的变化。

7.雾:雾是指在地面或低于地面几米的高度,空气中有大量 水滴或冰晶微小颗粒,使空气湿度增大,能见度降低,呈现朦胧状态的气象现象。 8.雨雪的强度:雨雪的强度是指雨雪的数量或密度。强度越 大,降水的效果就越明显。 9.日照时数:日照时数是指太阳在一天内照射到地面的时间。 日照时数越长,阳光的辐射就越强。 10.紫外线强度:紫外线是太阳辐射在波长在200~400纳米范 围内的高能电磁辐射。紫外线强度是指紫外线的辐射强度。 紫外线辐射强度越大,对人体的危害就越大。 11.露点温度:露点温度是指在定压条件下,空气温度再降低 多少度,空气中的水汽就会从气态转变为液态。露点温度越低,空气的湿度就越大。 12.风向:风向是指风的来向,通常用360度表示。风向越接 近南方,天气就越热。风向越接近北方,天气就越冷。

13.风速:风速是指风的流动速度。风速越大,对人体的冷热 感受就越强。 14.风力:风力是指风的强度,通常用级别来表示。风力越大, 风造成的影响就越强。 15.可见度:可见度是指在观测点能看到的远处的距离。可见 度越大,能看到的景象就越多。可见度越小,能看到的景象就越少。 16.能见度:能见度是指在观测点看到的最远的距离。能见度 受到气象要素的影响,如降水、云、雾、浮尘等。能见度越大,能看到的景象就越多。能见度越小,能看到的景象就越少。 17.空气质量:空气质量是指空气的清新程度,受到大气中的 污染物的影响。空气质量越好,对人体的危害就越小。 18.大气湿度:大气湿度是指空气中水汽的含量。大气湿度越 大,空气感觉越湿;大气湿度越小,空气感觉越干燥。 19.大气压力:大气压力是指大气对地面施加的压力。大气压

农业气象学名词解释

农业气象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70题: 1.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4. 辐射:物体以发射电磁波或粒子的形成向外放射能量的方式。由辐射所传输的能量称为辐射能,有时把辐射能也简称为辐射。 5.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是决定地面太阳辐射通量密度的重要因素。在一天中,太阳高度角在日出日落时为0,正午时达最大值。 6. 太阳方位角: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的交角。以正南为0,从正南顺时钟向变化为正,逆时针向变化为负,如正东方为-90°,正西方为90°。 7. 可照时间:从日出到日落之间的时间。 8. 光照时间:可照时间与因大气散射作用而产生的曙暮光照射的时间之和。 9. 太阳常数:当地球距太阳为日地平均距离时,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能通量密度。其值为1367瓦?米-2 。 10. 大气质量数: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通过的路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的比值。 11. 直接辐射: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太阳辐射。 12. 温度(气温)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温度(气温)与最低温度(气温)之差。 13. 温度(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温度(气温)之差。 14. 日平均温度:为一日中四次观测温度值之平均。即T平均= (T02+T08+T14+T20)÷4。 15. 候平均温度:为五日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16. 活动温度: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温度。 17. 活动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18. 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 19. 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 20. 逆温: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 21. 辐射逆温:晴朗小风的夜间,地面因强烈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从而形成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逆温。 22. 活动面(作用面):凡是辐射能、热能和水分交换最活跃,从而能调节邻近气层和土层温度或湿度状况的物质面。 23. 容积热容量:单位容积的物质,升温1℃,所需要的热量。 24. 农耕期:通常把日平均温度稳定在0℃以上所持续的时期,称为农耕期。 25. 逆温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发生逆温现象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26. 三基点温度:是指生物维持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上限温度和最适温度。 27. 饱和水汽压(E):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水汽压。 28. 相对湿度(U):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29. 饱和差(d):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 30. 露点温度(td ):在气压和水汽含量不变时,降低温度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31. 降水量: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累的水层厚度。 32. 干燥度:为水面可能蒸发量与同期内降水量之比。 33. 农田蒸散:为植物蒸腾与株间土壤蒸发的综合过程。 35. 降水距平:是指某地实际降水量与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之差。 36. 降水变率=降水距平/多年平均降水量×100% 37. 辐射雾:夜间由于地面和近地气层辐射冷却,致使空气温度降低至露点以下所形成的雾。 38.低气压:又称气旋,是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闭合气压系统。 39.高气压:又称反气旋,是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闭合气压系统。 40.地转风:当地转偏向力与气压梯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达到平衡时,空气沿等压线作直线运动所形成的风。 41.季风: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改变的风,其中1月和7月风向变换需在120°以上。

基本气象要素.

基本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meteorological element) 表示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通称为气象要素。主要有:气温、气压、风、湿度、云、降水、蒸发、能见度、辐射、日照以及各种天气现象。 (一)气温 气温 : 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它实质上是空气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 我国常用摄氏度,英美等国常用华氏温度,而理论工作常用绝对稳定。 摄氏度与华氏度的换算:F=9/5C+32 C=5/9(F-32) 一般生活中所说的气温是气象观测所用的百叶箱中离地面1.5米高处的温度。 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 世界各地冷热不同,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差别。通常用等温线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①等温线疏---气温差别小②等温线密---气温差别大 2、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原因 ①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因为随着纬度的升高,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照逐渐减少) ②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由于海陆的物理性质不同造成的,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海洋吸热慢,放热也慢,因此,吸收(或放出)同样的热量,陆地和海洋的温度不一样,因此,海陆上空大气的温度也不一样。 ③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气温的变化特征 气温的变化→分子动能的变化→空气内能的变化 日平均气温:一天中观测气温的平均值。 月平均气温:一月内各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年平均气温:一年内各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1、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 日变化:最高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年变化:热带气温年变化小,温带寒带气温年变化大。北半球(陆地)七月平均气温最高,一月平均气温最低。 气温变化的基本方式 1.气温的非绝热变化

气象要素

第一章海洋气象要素 第一节大气概述一.几个重要的专业术语 1.大气(Atmosphere):包围地球表面的整个大气层。 2.气象要素(Meteorology elements):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或物理现 象,主要有:气温、气压、风、湿度、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P40。 3.天气(Weather):指一定区域在较短时间内各种气象要素的综合表现。天气表 示大气运动的瞬时状态。 4.气候 (Climate):指某一区域天气的多年平均特征,其中包括各种气象要素 的多年平均及极值。气候表示长时间的统计平均结果. 二、大气成分 1.大气主要成分:大气主要由多种气体(干空气)、水汽和悬浮的杂质构成。 (1)干空气(Dry air):(除水汽和杂质以外的空气)主要成分为氮(78.09%)、氧(20.95%)、氩(0.93%)、二氧化碳(0.03%)。稀有气体:氢、氖、氦、氪、氙、氡、臭氧等。(2)大气是可压缩气体,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减少。观测表明,10公里以内集中了75%的大气质量,35公里以下则达99%,近地面空气标准密度为 1.293千克/立方米。影响天气气候变化的主要大气成分为二氧化碳、臭氧和水汽。 2.大气中的易变成分 (1)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平均含量0.03%,若达到0.2-0.6%,就对人体有害。二氧化碳能强烈地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对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分布有重要影响,类似温室效应,直接影响气候变迁。含量城市多于农 村,夏季多于冬季,室内多于室外。 (2)臭氧(ozone):主要存在于20-40公里气层中,又称臭( Ozonsphere)。 臭氧是吸收太阳紫外线的唯一大气成分,若没有臭氧层,人类和动 物、•植物将受到紫外线的伤害。 (3)水汽(vapour):含水汽的空气叫做湿空气(wet air)。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随纬度、时间、地点而变化。湿空气在同一气压和温度下,只有干空气密度 的62.2%。大气中水汽含量范围在0~4%,具有固、气、液三态,是常温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