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欣赏宋代散文选读

古代散文欣赏宋代散文选读宋代是我国散文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散文创作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宋代散文以清新脱俗、情感真挚、气韵生动为特点,给人以高度艺术享受。下面将选取几篇经典的宋代散文,进行欣赏和分析。

【宋代散文选读】

一、《岳阳楼记》——范仲淹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代表作,以峨嵋山下的岳阳楼为背景,通过描绘楼、山、水等景物,展示了范仲淹的壮丽气势和壮丽江山。文章采用了典型的叙事、描写、议论结合的写作手法,使人感受到了作者内心对于家国的思考和忧虑。尤其是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表达了作者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

二、《太和正音谱》——苏东坡

《太和正音谱》是苏东坡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他以音乐、琴艺为中心,以写景、描写人物的方式,展示了他对于音乐的痴迷与追求。文章形式独特,以音乐谱为主体,体现了苏东坡对于音乐的强烈感受和对音乐艺术的深刻理解。通过文字的表达,使读者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和深奥之处。

三、《端午》——陆游

《端午》是陆游的一篇散文,描写了他对于端午节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文章中融入了许多历史典故和民间故事,以叙述的方式

反映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于国家兴衰的关注。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生动,真实展示了陆游的爱国情怀。

四、《寒食帖》——苏轼

《寒食帖》是苏轼的一篇散文,记述了他在寒食节期间的所见所感。文章通过对寒食节活动的描述,以及对亲友离散的思念之情的抒发,

展示了苏轼敏锐的观察力和对小节之情的细致描绘。文章在写景的同

时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使整个故事更加真实有趣。

五、《入京赐花》——欧阳修

《入京赐花》是欧阳修的一篇散文,描写了他入京的道路上所见所闻。文章以叙述的方式,展示了他对京城美景、花卉和城市生活的热

爱和赞美。欧阳修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繁华热闹的京城景象,使读者

仿佛置身于那个繁荣的时代。

以上是几篇宋代散文的选读,每篇作品都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

学魅力。通过这些经典作品的阅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宋代

散文的风采,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魅力。让我们珍视这些文化瑰宝,传承中华文明的精髓。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一》赏析篇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一)》赏析(2篇)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一)》赏析(2篇) 明妃曲二首其一 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在很多人意识中,似乎是画师毛延寿害了王昭君,这又是怎么来的呢?原来这段故事来自于葛洪的《西京杂记》,它是一本小说,与《后汉书》相比,它里面突然出现了一个画师毛延寿。说"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 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独王墙不肯,遂不得见"。 王昭君的故事自晋代石崇作《王昭君》乐府后,吟咏其事者,代不乏人。有的悲其远嫁,有的责怪画师,有的写昭君在胡

地的寂寞,有的写昭君的汉宫之思,种种立意不一而足。王 安石这首《明妃曲》别是一种立意。诗中的重心在于书写失 意的怨恨。王昭君美冠后宫,但不被召幸。更有甚者,她被 作为宫中不喜欢、不需要的女子而远嫁异族。红颜薄命岂不 怨嗟?而在封建社会中失意的女子又岂止是远嫁的昭君?咫 尺之间不也还有汉陈皇后的悲剧?但同情美人的失意还只是 此诗的表层意思,更深层次的看,应当说作者是借了王昭君 的故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诗人在写作此诗的前一年 曾向仁宗上万言书,主张变法。但仁宗已是暮年,无意进取,对王安石的倡议置而不论。所以此诗的真正的用意是"托前 代以自鸣所不平"。士不遇,这是古代诗歌中一个传统的主题,北宋由于党争激烈,不少知识分子都遭到反复贬斥,感 士不遇,就因此成了知识分子的普遍情绪。王安石此诗只所 以能震动当时文坛,引起巨大的反响,就因为它能言人之所 欲言,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这是一首七古,全诗按情节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次是起首四句,写明妃离宫时的形象。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略去了许多身锁后宫的辛酸岁月,剪取明妃失意离宫的关键 情节,鬓发散乱伤心落泪尚如此动人,使元帝激动不已,这 是用反衬的方法写明妃的美丽。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一单元 韩愈散文 1祭十二郎文原文译文知识点

《祭十二郎文》原文和译文 原文: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妆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妆。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译文: 年、月、日,小叔叔愈,在听到你去世消息的第七天,才能强忍哀痛,倾吐衷情,派遣建中打老远赶去,备办些时鲜食品,祭告于十二郎灵前: 唉!我从小就做了孤儿──等到长大,连父亲是什么样子都记不清,唯一的依靠,就是哥哥和嫂嫂。哥哥才到中年,又死于南方,我和你都年幼,跟随嫂嫂把哥哥的灵柩送回河阳安葬。后来又和你跑到江南宣州找饭吃,虽然零丁孤苦,但没有一天和你分离过。我上面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继承先人后嗣的,在孙子辈中只有一个你,在儿子辈中只有一个我,两代都是独苗苗,身子孤单,影子也孤单。嫂嫂曾经一手抚你、一手指我说:“韩家两代人,就只有你们了!”你当时更小,大概没有留下什么记忆;我虽然能记得,但那时候并不懂得嫂嫂的话有多么悲酸啊! 我十九岁那年,初次来到京城。此后四年,我到宣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往河阳扫墓,碰上你送我嫂嫂的灵柩前来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做董丞相的助手,你来看我,住了一年,要求回去接妻子。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接家眷来与我同住的事儿便化为泡影。这一年,我在徐州协理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又离职,你又没有来得成。我想就算你跟我到徐州,那还是异乡作客,不是长久之计。作长远打算,不如回到西边的故乡去,等我先安好家,然后接你来。唉!谁能料到你突然离开我去世了呢?我和你都年轻,满以为尽管暂时分离,终于会长久团聚的,所以才丢下你跑到京城求官做,企图挣几斗禄粮。如果早知道会弄出这么个结局,即便有万乘之国的宰相职位等着我,我也不愿一天离开你而去就任啊! 核心知识 韩愈(768~824),唐朝文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自谓郡望昌黎。幼年家贫,由嫂抚养,刻苦读书。唐德宗贞元时中进士,年二十五岁。曾任监察御史,因谏阻唐宪宗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主张散体,反对骈偶文风。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通假字: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物);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世通“逝”,死去); 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古今异义: 吾与汝俱少年(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今义:人二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 将成家而致汝(成家:安家;今义:男子结婚);志气日益微(志气:意志和元气;今义: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词类活用: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西:向西面,方位名词作状语); 将成家而致汝(致:使……来,使动用法)。 古汉语句式:倒装句(“何为而在吾侧也”宾语前置;“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介宾短语后置)。 字 羞(xiū):通假字,通“馐”,美味食物,美味珍馐。殁(mò):死。 省(xǐng):①看望父母、尊亲:省亲。②知觉,不省人事。孥(nú):妻子儿女的统称。妻孥。 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唐代二品以上官员去世都称薨。 辍(chuò):中止,停止:辍学。遽(jù):急、突然:不敢遽下断语。 戚(jī):忧愁,悲哀:休戚相关。 飨(xiǎng):用酒食款待人:以飨读者(喻满足读者需要)。本文指鬼神享用祭品。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及唐诗宋词鉴赏 背诵篇目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背诵篇目 1、秋声赋(北宋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钅从)鏦(钅从)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2、后赤壁赋北宋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gāo)。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

古代散文欣赏宋代散文选读

古代散文欣赏宋代散文选读宋代是我国散文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散文创作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宋代散文以清新脱俗、情感真挚、气韵生动为特点,给人以高度艺术享受。下面将选取几篇经典的宋代散文,进行欣赏和分析。 【宋代散文选读】 一、《岳阳楼记》——范仲淹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代表作,以峨嵋山下的岳阳楼为背景,通过描绘楼、山、水等景物,展示了范仲淹的壮丽气势和壮丽江山。文章采用了典型的叙事、描写、议论结合的写作手法,使人感受到了作者内心对于家国的思考和忧虑。尤其是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表达了作者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 二、《太和正音谱》——苏东坡 《太和正音谱》是苏东坡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他以音乐、琴艺为中心,以写景、描写人物的方式,展示了他对于音乐的痴迷与追求。文章形式独特,以音乐谱为主体,体现了苏东坡对于音乐的强烈感受和对音乐艺术的深刻理解。通过文字的表达,使读者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和深奥之处。 三、《端午》——陆游 《端午》是陆游的一篇散文,描写了他对于端午节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文章中融入了许多历史典故和民间故事,以叙述的方式

反映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于国家兴衰的关注。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生动,真实展示了陆游的爱国情怀。 四、《寒食帖》——苏轼 《寒食帖》是苏轼的一篇散文,记述了他在寒食节期间的所见所感。文章通过对寒食节活动的描述,以及对亲友离散的思念之情的抒发, 展示了苏轼敏锐的观察力和对小节之情的细致描绘。文章在写景的同 时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使整个故事更加真实有趣。 五、《入京赐花》——欧阳修 《入京赐花》是欧阳修的一篇散文,描写了他入京的道路上所见所闻。文章以叙述的方式,展示了他对京城美景、花卉和城市生活的热 爱和赞美。欧阳修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繁华热闹的京城景象,使读者 仿佛置身于那个繁荣的时代。 以上是几篇宋代散文的选读,每篇作品都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 学魅力。通过这些经典作品的阅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宋代 散文的风采,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魅力。让我们珍视这些文化瑰宝,传承中华文明的精髓。

宋代散文

宋代散文承中唐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而来。从思想内容上来看,宋代散文一是多以讲学为目的的言道之文,二是多以论政为目的的政论之文,三是多以记录见闻为目的的笔记之文。言道之文具有很强的哲学性,政论之文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笔记之文具有机很强的趣味性和学术性。分期论述如下: 1.北宋初期,承袭晚唐五代之风,以骈文为主,也有人作古文。这一时期的最大的成就乃在于古文运动的再次兴起。代表性作家有柳开、王禹偁、石介、范仲淹、尹洙等。从思想内容上来看,这些古文家的最大特色是言道与论政密切结合,教化性较强;从艺术上看,其最大特色在于提倡平易自然,但创作实践上尚不能尽如人意,有时不免露出辞涩言苦的毛病。 2.北宋中期是宋代散文最辉煌的时期,也是古文运动取得成就的时期。欧阳修实际上为此期的领袖。从思想内容上来看,言理与论政逐渐分开,以程颐为首的理学家提倡“文以载道”,言理遂成为理学家的目的;以欧阳修为首的古文家则强调关心百事,言政遂成为古文家的主要内容。从艺术实践上来看,古文家不但把宋初平易自然的理论主张完全付诸实践,而且还发展了古文的艺术韵味,使之更具有文学性。 3.南宋初期散文创作充满爱国激情,文人纷纷以文言政,要求抗敌北伐,批判投降求和,具有高度的战斗性,其文风也慷慨激昂,气盛势足,理明词畅。 4.南宋中期又是散文创作相对发达的时期,其中尤以鼓吹北伐、议论国是的政论之文和倡明理学、论辩哲理的讲学之文成就最高。前者以辛弃疾、陆游、杨万里、范成大、陈亮为代表,后者以朱熹、陆九渊叶适等人为代表。这两大内容在写作上皆条分缕析、切当翔实,较之北宋散文更富有论辩力和逻辑性。 5.南宋末期的散文呈现衰落趋势,自中期以来就出现的萎靡文风此时有增无减。但在南宋亡国之际出现的文天祥、谢翱、邓牧、王炎午等一大批作家,都留下了许多优秀的纪实抒情散文,其内容仍以抒发爱国情怀为主,但在亡国之际风格更显得悲慨沉痛。

古代散文欣赏唐宋散文比较

古代散文欣赏唐宋散文比较古代散文欣赏:唐宋散文比较 古代散文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璀璨夺目的瑰宝,其中唐宋时期的散文更是被誉为中国散文的巅峰之作。尤其是唐宋两代的散文作品,在风格、内容、表达手法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魅力。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唐宋散文进行比较,以期展示唐宋散文之间的异同。 一、表达手法上的比较 唐宋散文在表达手法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唐代散文以雄浑豪放为特点,追求铺陈华丽的辞藻和浑厚的文采,如《唐摭言》这种类别的散文作品。而宋代散文则更注重细腻入微,更加注重文字的凝练,如王安石的文风。可以说,唐代散文给人以豪放的艺术享受,而宋代散文则更多地考虑读者的阅读体验。 二、题材内容上的比较 在题材内容上,唐宋散文都广泛涉及各类主题,但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唐代散文偏向于抒发个人情感,描写宫廷风物和风雅之乐,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等;而宋代散文则更注重社会人文的反思和对时代问题的思考,如苏轼的《东坡志林》等。可以说,唐代散文更侧重于个人感受和情怀的宣泄,而宋代散文则更加注重表达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三、风格特点上的比较

在风格特点上,唐宋散文也有明显的不同。唐代散文以雄浑豪放、宏伟壮丽为主,文字磅礴且浑厚,如韩愈的《师说》等;而宋代散文 则更加以细腻入微、深入内心为主,并融入了讽刺、幽默的元素,如 苏轼的《赤壁赋》等。可以说,唐代散文给人以气势恢宏之感,而宋 代散文更追求以细节描写和微妙感悟来打动读者。 四、艺术价值上的比较 无论是唐代散文还是宋代散文,都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唐代散 文以规模宏大、气壮山河为特色,展现了壮丽的艺术风采,如白居易 的《琵琶行》、韩愈的《师说》等;而宋代散文更注重入世情怀和细 腻的思考,具备独特的审美价值,如苏轼的《东坡志林》、《赤壁赋》等。可以说,唐宋散文在艺术价值上既有共通之处,又有各自的特色。 总结起来,唐宋散文作为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虽然在表达手法、 题材内容、风格特点和艺术价值上存在差异,但无论是唐代的豪放风 骚还是宋代的细腻入微,都彰显出中国古代散文的卓越之美。唐宋散 文的比较不是为了评出孰优孰劣,而是为了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一时 期散文的独特魅力,感受其中流淌的中华文化之美。让我们一同珍爱 和传承古代散文这份瑰宝,使其继续在时光中闪耀。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是一本对唐宋八大家散文进行鉴赏和解读的辞典,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散文艺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将简要介绍唐宋八大家及其代表作品,并探讨其散文风格和艺术特点。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欧阳修,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文天祥。他们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人物,对后世影响深远。 我们来看唐代的韩愈。韩愈的散文作品以《师说》、《进学解》等著名。他的散文语言雄浑有力,富有感情色彩,对当时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他的散文风格独特,以明快的语言和辞章著称。 接着,柳宗元是唐代另一位重要的散文家。他的代表作有《赤壁赋》、《与山巨源隐居书》等。柳宗元的散文以浑厚的思想和宏大的气势著称,他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形象地描绘出人物和景物的形态,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刘禹锡是唐代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散文作品以《陋室铭》、《岁晏行》等著名。刘禹锡的散文具有明快的笔触和流畅的句式,他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

欧阳修是唐代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散文作品以《醉翁亭记》、《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著名。欧阳修的散文以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思考而著称,他的语言优美流畅,充满了哲理和感慨。 进入宋代,苏洵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他的作品以《赤壁赋》、《咏史诗》等著名。苏洵的散文以豪放的气势和犀利的笔触著称,他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给人以强烈的感觉。 苏轼是宋代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散文作品以《东坡乐府》、《前赤壁赋》等著名。苏轼的散文以豪放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而著称,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生和自然的热爱和思考。 苏辙是苏轼的弟弟,他的散文作品以《赠刘景文》、《赠杨司令官》等著名。苏辙的散文以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思考著称,他的语言优美流畅,富有诗意。 文天祥是宋代抗金名将和文学家,他的散文作品以《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名。文天祥的散文以豪放的情感和慷慨激昂的语言而著称,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忧虑。 总的来说,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具有各自独特的艺术特点和风格,他们通过对社会现实、人生哲理和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思考,表达了对人生、社会和国家的热爱和关怀。他们的散文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唐宋

古代散文名篇朗诵稿(精选6篇)

古代散文名篇朗诵稿(精选6篇) 古代名篇朗诵稿篇1 岳阳楼记(宋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沈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古代散文名篇朗诵稿篇2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分析】 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

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古代散文名篇朗诵稿篇3 兰亭集序(东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代散文名篇朗诵稿篇4 登泰山记(清姚鼐)

唐宋散文鉴赏

秋声赋原文及翻译 北宋欧阳修)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钅从)鏦(钅从)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欧阳子:作者自称。方:正在。悚(sǒng)然:惊惧的样子。初淅沥以萧飒:起初是淅淅沥沥的细雨带着萧飒的风声。淅沥,细雨声。以,而。萧飒,形容风声。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鏦鏦(cōng)铮铮:金属相击的声音。衔枚:古时行军或袭击敌军时,让士兵衔枚以防出声。枚,形似竹筷,衔于口中,两端有带,系于脖上。明河:银河。秋之为状:秋天所表现出来的意气容貌。状,情状,指下文所说的“其色”、“其容”、“其气”、“其意”。惨淡:黯然无色。烟霏:烟气浓重。霏,很盛的样子。云敛:云雾密聚。敛,收,聚。日晶:日光明亮。晶,亮。栗冽:寒冷。砭(biān):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这里引用为剌的意思。绿缛:碧绿繁茂。一气:这里指秋气。余烈:余威。刑官:执掌刑狱的官。《周礼》把官职与天、地、春、夏、秋、冬相配,称为六官。秋天肃杀万物,所以司寇为秋官,执掌刑法,称刑官。有时:有固定时限。渥:红润的脸色。黟(yī):黑。星星:鬓发花白的样子。戕(qiāng)贼:残害。此赋作于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文章描绘了山川寂寥、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借景抒写了对人事忧劳和与秋关联的音声情象的悲感,但最后“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却转喻祸根在人。全篇语言流畅、声情并茂,不愧为佳作。 译文 欧阳先生(欧阳修自称)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他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又好像金属撞击的声音,再(仔细)听,又像奔走去袭击敌人的军队,听不到任何号令声,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的声音,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我恍然大悟,叹道:“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呀,它为何而来呢(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秋天的情景是:它的色调凄凄惨淡、烟霭弥漫、云气密集;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明亮;它的气候寒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寂寞冷落、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秋风未起时,绿草浓密丰美,树木青翠茂盛,令人心旷神怡。然而,一旦秋风吹起,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所用来折断枝叶、凋落花草,使树木凋零的,

古代散文名篇赏析

古代散文名篇赏析 古代散文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特色,一直以来都备 受推崇。在丰富多样的古代散文中,有一些名篇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和传诵。本文将对其中一些优秀的古代散文名篇进行赏析,以帮助读 者更好地理解这些经典之作。 一、《岳阳楼记》——范仲淹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 巅峰之作。全文通过描写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和悠久历史,表达了范仲 淹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作者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敏锐的观察力,把 读者带入楼中,感受楼外的河山美景。范仲淹以生动的描写、优美的 语言、感人的情感,使得这篇散文成为了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之一。 二、《东坡居士》——苏轼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在古代散文创作方面也 有着重要的贡献。其中,《东坡居士》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散文 描写了苏轼的家乡景色以及他对家乡的情感,既有对山水的赞美,也 有对家乡亲友的思念之情。苏轼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独到的观察力,使得这篇散文成为了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三、《醉翁亭记》——欧阳修 《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散 文的杰出之作。这篇散文以作者游览醉翁亭的经历为背景,通过对自 然景观和人情风俗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内心世界的丰富感受。欧阳修

以其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识,使得这篇散文成为了中国古代散文中 的瑰宝。 四、《小石潭记》——陆游 《小石潭记》是南宋文学家陆游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散文 的珍品之一。这篇散文以作者游览小石潭的经历为线索,通过对自然 景色和历史遗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人世沧桑的思考。 陆游通过独特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使得这篇散文成为了中国古代 散文中的佳作。 五、《赤壁赋》——曹操 《赤壁赋》是魏晋时期名将曹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散文 中的杰作之一。这篇散文通过对赤壁战场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历史 事件的感慨和对英雄壮丽的赞美之情。曹操以生动的比喻、激昂的语 言和深刻的思考,使得这篇散文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以上五篇古代散文名篇,每一篇都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感人的情感,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它们通过对自然景色、历史风云 和人情世故的描写,让读者领略到了古代文人的情感和思想。这些优 秀的古代散文作品,无论在语言、艺术还是思想层面,都具有极高的 艺术价值和意义,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古代散文名篇的赏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 文学的魅力和风采,也可以启迪我们对于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 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不仅可以增长我们的文学素养,更可以为

散文欣赏岳阳楼记

散文欣赏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篇古代散文佳作,由宋代文学家范仲淹 所著。这篇散文以岳阳楼为背景,通过描绘楼宇的壮丽景色以及作者 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思考和关怀。本文将从 景色描绘、感悟思考以及社会关怀三个角度展开,来欣赏范仲淹的岳 阳楼记之美。 岳阳楼记的开篇,范仲淹以自然景色为切入点,以极其细腻独到的 笔触描述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他以“滔滔江水”和“东逝之水”形容洞庭湖的奔流之势,婉转地道出了洪流滚滚、不可阻挡的力量感。接着, 作者用“眺楼中江”来描绘洞庭湖的辽阔和水天一色的美景。通过这些 描写,读者仿佛可以感受到洞庭湖的壮观和气势。范仲淹通过这些景 色描写,打开了读者对岳阳楼的想象之门,让读者能够更好地进入他 所构建的文学世界。 随后,范仲淹以“予何哉?”开篇,展开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作者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反问自己对于人生无常的理解。他以“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豁达和超然,以及对于短暂而 美丽的人生的珍惜。通过这些思考,范仲淹告诫读者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把握当下,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无常和变化,不留遗憾。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的结尾,以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思考为出发点,深入探讨了士人在传统社会中的处境和责任。他以“圣人无常席, 扰扰何所期?”的问句,表达了对士人处境的担忧和思考。范仲淹力图

通过这篇散文唤起士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并激励他们在困境中坚守正义,为社会的进步和稳定作出贡献。 总的来说,《岳阳楼记》是一部由景色描绘、感悟思考和对社会的关切构成的优秀散文作品。范仲淹巧妙地通过对岳阳楼景色的描绘,引发读者联想和思考;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独特感悟;最后,通过对士人处境的展示,激发士人们的社会责任感。这些都让岳阳楼记成为一篇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范仲淹以极其独特的方式构建了一幅诗意绵长的自然画卷,既凸显了自然景观的壮丽,又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怀。读者在阅读这篇散文时,不仅能够领略美景,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深意。范仲淹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成功地将自然景色与思想感悟相结合,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得到了悟道人生的启迪。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值得我们细细品读,这篇散文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对人生的深思和对社会的关切。这是一篇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通过阅读岳阳楼记,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文学之美,也能够从中找到对自己生活的启示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它将伴随着人们的阅读而永远延续下去,发挥着积极的社会影响力。

中国古代散文名篇鉴赏

中国古代散文名篇鉴赏 中国古代散文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 涵而闻名于世。在众多的古代散文名篇中,有一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了经典之作。本文将对其中几篇代表作进行鉴赏,以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散文的魅力。 《醉翁亭记》是唐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散文以欧阳修在醉翁亭 上的经历为主线,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展现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散文中的描写细腻而真实,让人仿佛置身于亭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欧阳修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内心与外在环境相融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东坡志林》也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这部作品以苏 轼的亲身经历为基础,通过对自然景观、人物形象和生活琐事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对自然的热爱。苏轼的散文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他的文字充满了对人生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给人以深深的触动和思考。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喻世明言》是一部以讽刺和讽喻为主要手法的散文集。 这部作品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的揭示,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冯梦龙的散文通俗易懂,寓意深远,既有娱乐性又有启示性。他通过讽刺和幽默的手法,将人们的弱点和社会现象暴露无遗,引起人们的思考和警醒。 以上几篇作品代表了中国古代散文的不同风格和主题,它们通过对自然、人物 和社会现象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这些散文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更是对人类智慧和情感的深刻剖析。通过欣赏和鉴赏这些古代散文名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古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关怀。

古代散文阅读品味唐宋文学名篇与文人智慧与情感

古代散文阅读品味唐宋文学名篇与文人智慧 与情感 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被誉为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名篇,这些作品不仅包含了作者深厚 的才情和卓越的艺术造诣,还承载着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对人性的思 考以及他们对世界的观察与理解。通过对唐宋散文的阅读品味,我们 可以领略到文人智慧与情感的瑰丽魅力。 第一部分:唐宋散文的特点与风格 唐宋散文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其独特的特点与风格值得深入 探究。首先,唐宋散文以细腻、含蓄、凝练而著称。文人通过深入的 思考和准确的表达,将复杂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融入到每个字句中。 其次,唐宋散文以注重描写细节和塑造形象为特点。文人通过细致入 微的描写和精心构思的场景,让作品充满生机与魅力。第三,唐宋散 文以修辞多样、意境深远为风格。文人通过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如典比、夸张、对仗等,将思想和情感更加深入人心。 第二部分:唐代文学名篇的品味与欣赏 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作为唐代散文名篇的《韩熙载夜 宴图》、《出塞》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韩熙载夜宴图》是文人韩 熙载的一篇画赋,通过对李公麟画作的描写以及宴会场景的塑造,展 现了唐代士人豪情壮志与对世事的洞察力;《出塞》是王之涣的辞章 作品,通过对戍边士兵的生活描写,讴歌了士人的忠诚与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宋代文学名篇的细味与感悟 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个杰出时期,其散文名篇《林则徐上疏》、《岳阳楼记》等也是千古传世之作。《林则徐上疏》是林则徐 呈朝廷的上疏文,通过对当时社会的分析和对忧国忧民的表达,反映 了作者的智慧与为民着想的情感;《岳阳楼记》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 的作品,通过对岳阳楼的描写,揭示了作者的胸怀壮志和追求完美的 精神。 第四部分:文人智慧与情感的交融 唐宋散文不仅仅是艺术表达的载体,更是文人智慧与情感的绽放。 文人通过作品表达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人生境遇 的感悟。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抒发了对现实的疑问和对 人生的追求。这些作品中蕴含的文人智慧和丰富的情感,使人们在阅 读时产生共鸣与思索。 结论: 通过品味唐宋散文名篇,我们不仅仅是欣赏了那个时代文学的杰作,更是领略到了文人智慧与情感的魅力。唐宋散文的独特特点,以及对 社会现象的观察与理解,给我们的生活和思考带来了启发。唐宋时期 的文人以其独到的见解和真挚的情感,留下了一批震撼人心的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彰显古代文化的光辉,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古代散文鉴赏教案唐宋散文选读

古代散文鉴赏教案唐宋散文选读唐宋散文选读教案 一、教案背景 古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唐宋时期,散文达到了巅峰,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本次选读教案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唐宋散文,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演变,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文学修养。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 了解唐宋散文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 熟悉唐宋散文代表作品; - 理解散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2. 能力目标: - 能够辨析古代散文的文学特色; - 能够准确理解散文作品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 能够独立进行散文欣赏和鉴赏。 3. 情感目标: -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人生体悟。 三、教学重点 - 唐宋散文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 唐宋散文的代表作品欣赏。 四、教学难点 - 散文作品的深层含义理解; - 鉴赏散文作品的审美观点和见解提炼。 五、教学过程 1. 唐宋散文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古代散文概述) 古代散文是一种抒发个人情感和思想的文学体裁,它以散漫的形 式展现思想感情,不受格律限制。在唐宋时期,散文的发展进入了一 个新的阶段,呈现出以下特点: - 追求意境的完美:唐宋散文强调意境的描绘,追求描写细腻、形 象生动的艺术效果; - 语言优美、表达准确:唐宋散文注重语言的优美和表达的准确性,通过凝练的文字表达思想和感情; - 重视写实和个体:唐宋散文在追求艺术表现力的同时,也注重对 社会生活和个体形象的真实描写。

2. 唐宋散文的代表作品欣赏(以《醉翁亭记》为例) 《醉翁亭记》是唐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宋散文的经典之作。通过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让学生领略唐宋散文的风采和魅力。 - 第一段:描绘景色,展示作者冷静从容的心境; - 第二段:回忆往事,抒发对身世的随遇而安的态度; - 第三段:通过对李白、白居易的记述,表达对酒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领悟。 3. 散文鉴赏与讨论 根据学生的理解和课前阅读的作业准备,进行散文鉴赏与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鉴赏方法和技巧,理解散文作品的内涵和寓意。 六、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的参与度、讨论质量、鉴赏能力等; 2. 作业评价:对学生布置的阅读作业和写作作业进行评价; 3. 考试评价: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阶段性或期末考试,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散文选读教案,学生对唐宋散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准确把握散文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在散文鉴赏的过程中,学生的

《唐宋文学》第十二讲宋代的散文

第十二讲宋代的散文 一,宋初散文与复古思潮 1,李昉、陶谷(后周),徐铉、刁衎(南唐),多为骈体,风格浮艳。 2,王禹偁, (1),思想。信从儒家政治理想,关心国家人民命运。文集题《小畜集》,表示“兼济天下”之志。 (2),不满晚唐五代浮糜文风,其散文言之有物,清丽疏朗。如《黄州新建小竹楼记》骈散结合,堪称欧苏散文先导;议论文《待漏院记》,叙事文《唐河店妪传》等。 3,理论复古 (1),柳开 a,《应责》:“吾之道,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文也。”主张道统文统合一。 b,把文看作明道的工具,并因此反对文体华艳:“文章为道之筌也,筌可妄作乎?筌之不良,获斯失矣。女恶容之厚于德,不恶德之厚于容也。文恶辞之华于理,不恶理之华于辞也。”(《上王学士第三书》)。 3.过于强调道而忽视文采;而所说的“道”又仅仅是“圣贤之道”,因而易使文学沦为道统附庸;加上为人粗豪狂诞,文章艰涩难读,因而实际影响不大。 (2),穆修等倡导韩、柳古文;姚铉编选《唐文粹》,其文章部分专录古文。 二,欧阳修与北宋中期古文 仁宗庆历前后,受范仲淹、欧阳修等政治革新运动影响,文学革新思想更自觉:改革政治、表达政见需要,儒学理论的指导,实用的文学形式,宋急需建一代文学。 (一),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最早开创宋代文风。 1,对西昆体和太学体的矫正。 (1),欧诗文革新本质上针对五代文风和西昆体,但与柳开后复古派文论家不同。 (2),“太学体”

a,石介写《怪说》3篇,攻击杨亿“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刓锼圣人之经,破碎圣人之言,离析圣人之意。”对太学生影响很大。于是以太学生为主的士子随之矫枉过正,竞弃西昆体华美密丽文风,走上险怪艰涩道路,形成“太学体”。“太学体”虽提倡古文反对骈俪,但自身怪僻生涩,所以欧阳修反对之。 b,柳开穆修石介等复古主义文论都有重道轻文、甚至把文学看作道统附庸的倾向。 2,欧阳修文道观。 (1),认为儒家之道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六经之所载,皆人事之切于世者。”(《答李诩第二书》) (2),文道并重。认为“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又认为“其言之所载者大且文,则其传也彰;言之所载者不文而又小,则其传也不彰。”(《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还认为文具独立性质:“古人之学者非一家,其为道虽同,言语文章,未尝相似。”(《与乐秀才书》)意义: a,把文学看得与道同样重要。 b,把文学艺术形式看得与思想内容同样重要,提高了文学地位。 c,柳开等以韩愈相号召,主要着眼于其道统,而欧重继承韩愈文学传统。 d,欧以韩柳为典范,取法韩,文从字顺,对韩柳古文奇险深奥倾向弃而不取:“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曾巩《与王介甫第一书》);同时不否定骈体文的艺术成就,赞赏杨亿等“雄文博学,笔力有馀”(《六一诗话》)。既纠正了柳开、石介的偏颇,又矫正了韩柳古文的缺点,为北宋诗文革新建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3,欧散文内容充实,有为而作,有感而发,形式多样 (1),议论文 a,直接关系当时政治斗争,如《与高司谏书》充满着政治激情;《朋党论》提出“小人无朋,唯君子则有之”论点,均具积极的实质性内容。 b,表达作者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如《五代史》中序论,总结五代历史教训,表达作者褒贬及国家兴亡在于人事而非天命的历史观;为友人文集作的序言,不但评述友人的文学业绩,而且抒发对死生离合、盛衰成败人生遭际的感慨。

古代散文名篇欣赏知识点总结

古代散文名篇欣赏知识点总结古代散文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 的精华。通过阅读古代散文名篇,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人的思想境界、审美追求和艺术技巧。下面是对古代散文名篇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一、古代散文的概念和特点 古代散文是古代文学的一种写作形式,它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作者的 情感、思想和观点。与诗歌相比,散文更加自由、灵活,可以包含更 多的内容和情感。古代散文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讲究情感真实:古代散文通常以真实的情感为基础,借助语言表 达作者的真实感受。 2. 追求文学艺术:古代散文注重文章的艺术性,通过优美的语言、 巧妙的结构和形象的描写来展现作者的艺术追求。 3. 传达思想观点:古代散文往往是作者表达思想和观点的一种方式,通过文章传递思想、引发读者的思考。 4. 多样化的题材:古代散文的题材广泛,可以涉及人物、自然、社会、历史等各个方面。 二、古代散文名篇赏析 1. 《醉翁亭记》——欧阳修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经典散文之一,以饮酒作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逍遥自在生活态度的追求。该篇散文通过描写醉翁

亭的环境、饮酒的过程和自己的心情,展现了作者豁达从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 《岳阳楼记》——范仲淹 《岳阳楼记》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代表作,以描述岳阳楼和岳阳楼边的湖口景色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家国忧患的感慨和他积极进取的心态。该篇散文以生动形象的描写和深情思索的文字,展示了范仲淹治国安邦的理想和抱负。 3. 《世说新语》——刘义庆 《世说新语》是刘义庆收集整理的一部散文集,记录了东晋至南朝梁时期的历史典故、名人轶事和社会风俗。该书以散文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思想,给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4. 《滕王阁序》——王勃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代表作之一,以描写滕王阁的壮丽和荣耀为主题,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引用,抒发了作者对壮志未酬的感慨和对逝去时光的追忆。该篇散文语言雄浑,意境宏大,表达了王勃对理想和现实的思考。 三、古代散文名篇的艺术价值 古代散文名篇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艺术的结晶和人文情怀的体现。这些名篇通过精湛的语言技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和丰富的文化内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唐宋时期,有八位作家被称为“八大家”,他们的散文作品极富特色,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这八位作家分别是柳宗元、韩愈、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米芾、李煜和花蕊夫人。 柳宗元,字道元,号摹古。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笔入唐代文风,以唐宋时期的古代文学为榜样,创作出不少优美的散文杰作。他的散文语言朴素而细腻,笔调清新自然,以唐风为中心,勾勒出一副空灵清幽的画卷。他的著作以《摹古偶题》、《摹古长短句》和《鞠诗五百首》最为知名。 韩愈,字玉芝,号睢黠、芝。他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学家,被誉为“宋文库”,他的文学成就很高,有数百篇《文苑英华》,他的散文最著名的是《管子诗文集》和《新撰稿》。韩愈的散文以其高深的文化内涵、稳重的文学语言和简练的文字结构,为古代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欧阳修,字季夷,号芋仙、梅子黄旗。他是宋代着名的文学大家,兼文、哲、诗、词、绘。他的文学成就很高,有《诗文集》、《诗词歌赋》、《金石记》等众多著作,以及传世的“四书五经”之一《道德经》的重要篇章等。他的散文充满心灵感悟,风格秀丽,抒情优美,从景物的繁复中勾勒出人生哲理思考。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先生、和玉碧云。他是宋代文学家,被誉为“宋词派开山鼻祖”。他创作的传世佳作有《赤壁赋》《病赋》等,他的散文刻画和抒发都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不同于其他人的散文,他

的散文更多元化,就如他的著作《忆江南》所言,可以从无限延伸出抒写故人的怀念、抒发郁闷的情绪,和思考国家的命运,体现出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黄庭坚,字文长,号芳草。他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文学成就非常高,有《新诗续编》等,他的散文风格独特,善于运用象征性的比喻,把景物和自然与思想完美融合,给人以深刻的文学视野和洞察力。 米芾,字泰使,自号东岳。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有《正蒙》《龙隐拾得》《文史通义》等,他的散文具有细腻的感情和文笔,不仅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深切的情愫,而且他还用细腻的笔调表达了对古今文学的怀念之情。 李煜,字太白,号少陵野老。他是宋代文学家,有《定风波》《醉翁亭记》等著作,他的散文在当时已具有盛名,他所抒写的景物有神韵,淡雅清新,简约而不简单,情调悠远,令人沉醉其中,而令人叹为观止的文笔,使其成为清宋文学的贴心之作。 花蕊夫人,本姓贾,字蕊夫人,号萃山居士,宋朝著名女文学家,其文学成就很高,有《萃山居士文集》等作品,她的散文散文思想非常深刻,以静谧的文字和清新的语言,表达出对山水之美的无限咏叹,充满着浓浓的禅宗文风,蕊夫人的散文为古代文学增添了浓郁的精神气息。 唐宋八大家以其精湛的散文技巧和强烈的思想内涵,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的文学作品深受后世文学家的喜爱和欣赏,其影响延续至今,犹如春风得意,照耀着千古文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