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乐名词解释

燕乐[yàn lè]

燕乐,又称宴乐,是隋唐至宋代的宫廷中饮宴时,提供娱乐欣赏的,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隋唐宫廷燕乐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它来源于汉族传统音乐的不断积累和汉魏以来传入的外来音乐,实质上是我国封建社会音乐文化的精华在长期积淀的基础上以及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催化下得必然产物。

燕乐是中国隋唐至宋代宫廷宴饮时供娱乐欣赏的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隋唐燕乐继承了乐府音乐的成就,是汉族俗乐与外国传入的音乐相融合而成的宫廷新音乐。它在隋、唐几位嗜好音乐的皇帝的推动下,得到了很大发展。

燕乐中包括多种音乐形式,如声乐、器乐、舞蹈、百戏等。其中歌舞音乐在隋唐燕乐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多段的大型歌舞曲叫做大曲,在唐代燕乐中具有突出的艺术成就。

燕乐所使用的主要乐器有笙、笛、琵琶、箜篌、筚篥、羯鼓、方响等。安史之乱以后,宫廷音乐衰退,宫廷乐工多散落民间。宋统一后,虽设教坊,沿用唐代旧曲,但宫廷内外演奏的大曲只是唐时盛况的一部分,且规模大为缩减。宋代的大曲开始向歌舞剧演变,许多乐段逐渐变为曲牌,分散于词曲、戏曲、说唱和器乐中,大曲作为独立的音乐体裁则日渐消亡。南宋以后,音乐发展的主流转到市民艺术(戏曲、说唱、城市歌曲等)中,宫廷的燕乐和雅乐都失去了原有的发展势头。

起源编辑播报

周代已有所谓“燕乐”,即“房中乐”,为后妃在宫中所用,其歌词俱在《诗经》的《周南》、《召南》中。汉代宫廷中也有“房中乐”,这些都是雅乐的一部分,性质与唐、宋燕乐不同。广义的燕乐,如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说:“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是指汉族俗乐与外来音乐的总称。燕乐的狭义概念则专指唐十部乐的第一部,即张文收所作的燕乐。从唐初到开元、天宝时期(618~755)的百余年间,社会空前繁荣安定,形成两汉以后封建社会的最伟大的时代,文化艺术也发展到高峰。音乐艺术则以新的宫廷音乐燕乐为中心,向多方面发展。

燕乐继承了乐府音乐的成就,并且容纳了更多的外来音乐的影响,在几个嗜好音乐的皇帝的提倡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隋、唐时期音乐史中最突出的事件。隋、唐时期几个君主成为宫廷音乐的组织者。隋炀帝好尚华丽,集中了六朝以来流散在各地的乐工,常常做极豪华的表演。唐太宗宫廷中也有大规模的音乐舞蹈表演,如用120人表演《破阵乐》,借此赞扬他的武功。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个精通音乐的皇帝,他精选乐工数百人,在宫廷中亲自教练,称为“皇帝梨园弟子”。这个时期宫廷音乐规模更大,艺术水平更高,许多有名的大曲在这个时期形成。

隋、唐时期设有规模宏大的宫廷音乐机构。隋炀帝有专业乐工3万人,以太常寺辖之。唐玄宗时宫廷中乐工多至数万人,设“教坊”5所加以管理。又设“别教院”,专门教练宫廷音乐创作人员,下设3

部:①梨园。选具有相当水平的男乐工300人,女乐工数百人,皇帝亲自教练。②宜春院。是女部,所属都是高级女乐师。③小部。选拔技艺最精湛者30余人,专门从事小规模的室内演奏。教坊和别教院是音乐人才荟萃的处所,成为音乐活动的中心。

隋炀帝时把大型的宫廷乐队按照所奏乐曲的来源,分为“九部乐”。包括:清乐(传统音乐)、西凉(今甘肃)乐、龟兹(今新疆库车)乐、天竺(印度)乐、康国(即康居,今新疆北部及中亚)乐、疏勒乐、安国(中亚细亚)乐、高丽乐、礼毕(最后所奏,一说即文康乐)。唐初改为“十部乐”,包括:燕乐(杂用中外音乐)、清商伎(传统音乐)、西凉伎、天竺伎、高丽伎、龟兹伎、安国伎、疏勒伎、康国伎、高昌(在今新疆)伎。清乐或清商伎,保存了汉魏以来的传统旧乐。以其他名称立名的乐部,隋有七部,唐有八部。自汉魏以来,大量吸收和消化外来音乐,是这个时期音乐艺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之一。

唐初,继承隋《九部乐》,乐制舞制依旧。贞观十一年(637)废《礼毕》。贞观十四年(640)将唐代创作歌颂唐朝兴盛的《燕乐》列为第1部。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宴百寮,加奏《高昌伎》,始成十部乐。宫廷设置这些乐部的目的,是为了显示国力的强盛。乐部安排,除《燕乐》、《清商》两部外,其余八部都是外传入的乐舞。但是代表中原传统乐舞的《清商》部,内容十分丰富。武则天时尚存60多曲。另8部,总共22曲。这些外来乐舞,大多在南北朝时代已经传入中原。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以地名、国名为乐部名称,绝大部分曲名是音译。

唐玄宗时将十部乐改为“坐部伎”和“立部伎”两部。坐部伎在室内坐奏,人数较少,乐器声音较清细,乐师需要有较高的技艺。立部伎在室外立奏,人数较多,乐器声音较大,常是很喧闹的合奏,有时还加入百戏(杂技)等,因此技艺上要求较坐部为低。坐部中不合格的降入立部。立部不合格者降到雅乐队去,此时雅乐之衰落可以想见。从九部乐、十部乐到坐、立二部乐队组织的变迁和所演奏的乐曲变更,可以看出外来音乐被逐渐融合消化的过程。九部乐所奏乐曲,如西凉乐中的《于阗佛曲》,龟兹乐中的《善善摩尼》、《婆伽儿》,天竺乐中的《沙石疆》,康国乐中的《贺兰钵鼻始》、《末奚波地》、《前拔地惠地》,疏勒乐中的《亢利死让乐》,安国乐中的《末奚》、《居和□》,高丽乐中的《芝栖》等等,都是外来乐曲的音译。坐部伎所演奏的大型乐曲有《燕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阵乐》等。立部伎所演奏的大型乐曲有《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等。

唐朝的燕乐中,最突出最辉煌的是大曲,这是在乐府音乐和外来音乐的基础上,经过乐师们的创造而发展起来的,综合了歌唱、器乐和舞蹈的大规模的音乐,它完成于唐代的极盛时期(开元、天宝年间,713~755),集中地代表了燕乐的全部艺术成就。大曲中有一部分称为“法曲”,是大曲中精致绚丽的部分。唐玄宗创作的《霓裳羽衣》就是最有名的一首法曲。唐代所用乐器有300余种。燕乐中占主要地位的乐器是笙、笛、琵琶、箜篌、筚篥、羯鼓、方响等,乐器制造

业很兴盛,长安有制造及修理乐器手工工场的集中地带。

从史籍和敦煌的大量唐代乐舞壁画中,可以看到燕乐使用乐器的情况。教坊和别教院荟集了许多著名的歌唱家和演奏家。最著名的羯鼓演奏家黄□绰,古籍中多有关于他的故事。唐南卓《羯鼓录》一书,记载了羯鼓的演奏技术、演奏家和鼓曲。琵琶的演奏方法由拨弹过渡为手□,名手辈出,如段善本、康昆仑、曹刚等。筚篥名手尉迟青,吹笛名家李谟,歌唱家李龟年、许和子等。教坊的乐工不仅在宫廷中演奏,有时到贵族家中献艺,年老乐工则在宫外以传习歌舞为业,使燕乐得以广泛传播。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宫廷音乐衰落,宫廷音乐家们多流落民间献艺谋生。五代时,南唐和后蜀的宫廷中荟集了一些乐工,宫廷音乐有所延续,但未能恢复唐朝的规模。宋统一后,又设立教坊,多沿用唐时的旧曲,宫廷内外还有时演奏大曲,但只能选奏其中一部分,演奏规模大为缩减,常只由1、2人表演歌舞,歌者舞者合而为一。后来逐渐用大曲曲调表演故事,如宋史浩《□峰真隐漫录》卷四十六所载的《剑舞》,是用《剑器》大曲表演楚、汉鸿门宴及杜甫、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的故事。又如《郑生遇龙女薄媚》是用《薄媚》大曲来表演郑生遇龙女的故事。《哭骰子瀛洲》是以《瀛洲》大曲表演滑稽故事。这些表明宋代的大曲逐渐向歌舞剧的方向演变。

大曲中的许多乐段逐渐变为曲牌,分散在词曲、戏曲、说唱、器乐及其他歌曲中间,大曲的整体逐渐消失。南宋以后,宫廷中虽然还设有教坊、云韶部等音乐机构,但人才零落,燕乐已极度衰微。此后

音乐发展的主流已转到新兴的市民阶层艺术(戏曲、说唱、城市歌曲等)中去,宫廷音乐无论燕乐或雅乐,都已失去发展的势头。

唐时燕乐曾传入日本,今日本宫内省雅乐队以及一些寺院还在演奏与唐大曲同名的古乐;朝鲜也保存有《春莺啭》(唐大曲曲名)等。不过经历了时代和生活环境的变迁,这些保存在异域的唐曲,已经很难看出和中国唐大曲还有多少相似之处。

平安时代,随着中日文化的友好交往传入日本,后发展成为日该国乐之部乐的基础,又称雅乐,它是中日人民情谊源远的象征。癸亥写于长安阿房宫,西京。

燕乐二十八调的宫调系统理论观念﹐一方面继承了中原汉族从相和歌﹑吴声﹑西曲到清商乐中的传统宫调观念﹐另一方面吸收了西域传入的﹑主要是龟兹的乐调观念。龟兹琵琶家苏祗婆对传授龟兹乐调理论和乐谱起了重要作用。二十八调中有几个调沿用了龟兹调名﹐如沙﹑般涉﹑鸡识。后者经演变写作“乞食”﹐又分大小﹐简称“大食”﹑“小食”。至於龟兹调名的来源﹐尚有争论﹐有人认为主要受印度文化影响﹐有人认为传承了西亚古文明﹔也有人认为是汉代中原乐理术语的龟兹语意译。

燕乐二十八调所用的调式﹐有如下几个特点﹕①以七声音阶为基础﹐在每一个调域的七声音阶中只选用4个音当主音。借用现代唱名来说﹐在7个自然唱名排列成的音阶中﹐只有re﹑mi﹑fa﹑so14个音可当主音﹐按照隋唐宫廷认可的理论﹐分别称之为羽﹑角﹑宫﹑商。②同一均(调域)的宫调与角调两个主音并非相距大三度﹐而

是相距小二度﹐即用这均的变宫为主音来建立角调式﹐这是下徵调音阶形态的民间音调反映到理论上的结果﹕下徵调(新音阶)是包含清角的音阶形态﹐此清角从中国古代雅乐理论所遵奉的正声调(古音阶)观念看来是宫音﹐把清角硬认作一均的宫音以後﹐实际音调里的角音就处在变宫的位置上了。这里以黄钟宫﹑越调一均为例﹐在每一均的变宫位置上的角音﹐称为“闰角”﹐以区别於宫音上方大三度的“正角”(每均的正角照例不作主音)。③虽然对28个调的理论归类分为宫﹑商﹑羽﹑角4种﹐每种可处在7个不同的调域(均)﹐分别统称七宫﹑七商﹑七羽﹑七角﹐唯独不见徵调﹔但实际上﹐角调的名称都从被归入“商调”类的调名中派生出来﹐而角调所强调的主音又是在那个调的主音的下方小三度。

上述越角与越调的关系就是这样。从共用名称的关系中可以窥见﹐两者在实际使用中﹐具有同一组五正声宫调系统﹐既然角调所强调的主音在所谓“商调”的主音下方小三度也是当作正声来用的﹐那么它实际上就不是商调而是附加清角的徵调式了。这就是说﹐虽然在理论归类时由于宫廷雅乐理论不承认清角的地位﹐而把民间音乐中实际存在的下徵调音阶形态的徵音硬看做正声调音阶形态的商音﹐因而徵调一类在理论系统中未能成立﹐但实际上民间音乐在作为宫廷燕乐参与演唱演奏时﹐是有徵调式的曲调的﹐徵调是名亡而实存的。其他六均﹐情况无不如此。这类具有共同名称﹑共同五正声而两调式主音相距小三度的规律性联系﹐在后人记述中称之为“商角同用”﹐这恰好说明实际上是徵角调式交替。④燕乐调又用“应声”﹐位置

在宫商之间﹐在角调的曲调中应声更为常用﹐世称“八音之乐”。

从雅乐理论观念看来比宫音高半音的应声﹐在清商乐的曲调里是比清角高半音的变徵﹐它的加入在下徵调音阶中糅进了正声调音阶的因素。以道调宫﹑小食调一均为例。“八音之乐”的存在﹐说明新古两种音阶形态在燕乐的某些曲调中已经综合运用。⑤燕乐调“七羽”的俗名﹐多数不带“羽”字﹐直呼为“中吕调”﹑“仙吕调”等﹐而同它有共同名称的宫调俗名﹐则添加“宫”字﹐确指为宫﹐如“中吕宫”﹑“仙吕宫”等﹐这既说明﹕宫调式常是从同宫系统的羽调式派生而来的﹐这又是一类具有共同名称﹑共同五正声而两调式主音相距小三度的规律性联系﹐在后人记述中称为“宫逐羽声”﹐实际上常有附加变徵的羽宫调式交替﹔又说明﹐中吕调﹑仙吕调等象般涉调一样﹐其来源是七声音阶的“re调式”﹐实际旋律中不限於用羽调式的音调﹐很可能包含有商调式(附加清角)的音调﹐甚至徵调式(附加清羽)的音调在内﹐自由转换﹐以中吕宫﹑双调一均为例。

燕乐二十八调所用的调域﹐是由当时所奏琵琶的音位决定的。隋唐时不同来源﹑不同形制的琵琶﹐在同一宫廷演出场所并用乃至合奏﹐定弦自应协调。其方法是﹐所有琵琶主弦的空弦音高统一。这音在半字谱写作厶,俗字谱写作△﹐读音为“合”﹐成为燕乐调的音律体系的中心音。从中心音出发﹐依上五下四度方向辗转相生可达6次﹐依上四下五度方向辗转相生可达5次﹔所得音律虽已覆盖12律﹐但限於琵琶演奏技术的可能性﹐并非每律都能立一均﹐实际所用的调域只达到七均。表4用方括号标出每均所包括的律位﹐但每均都未

将“应声”计入﹐若要附加应声﹐可在右括号之右添一律位。每均的7个律位格子中﹐4个写有燕乐调名﹐调名所竖对的律位谱字就是这个调的主音所在。因此从这表上不仅能看出每个调名的调以哪个音为主音﹐包括哪些音位﹐以及几个调之间的同调域关系﹐也能看出几个调之间的同主音关系。例如在“合”字下的竖列中有高大食角﹑中吕调﹑越调﹑正宫﹐表明这4个调同以合字为主音。

对燕乐二十八调的记述与研究﹐中国历代有不少著作﹐如《隋书?音乐志》﹑唐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唐杜佑《通典?乐》﹑宋陈暘《乐书》﹑沈括《梦溪笔谈》﹑《宋史?乐志》中的“蔡元定燕乐书”﹑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王焯《碧鸡漫志》﹑张炎《词源》﹑凌廷堪《燕乐考原》﹑日本学者林谦三《隋唐燕乐调研究》﹑岸边成雄《西域七调研究》﹑《燕乐名义考》﹑中国学者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稿》等。

古代文学4-3 名词解释整理

西昆体: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主要诗人有杨亿、刘 筠、钱惟演等。基本特征为:师法李商隐,对仗工整、用事(典)深密,文辞华美,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多咏史、咏物、话闲之作,间有隐讽现实的作品。 盛因:西昆体虽然没有能在唐诗之外开辟新的艺术境界,但是相对于平直浅陋的五代诗风而言,这种整饰、典丽、深密的诗风毕竟意味着艺术上的进步。在宋初诗坛白体和晚唐体流于卑陋、枯脊诗风的背景下,西昆体的出现无疑令人耳目一新,它初步反映出北宋统一帝国的堂皇气象,这是“杨、刘风采,耸动天下”的主要原因。 衰因:诗作题材狭小,内容单薄空虚。又是“更迭唱和”。由于西昆体诗人专门模仿李商隐诗的艺术外貌,而缺乏李诗蕴涵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所以往往徒得其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 晚唐体:宋初诗坛模仿晚唐诗人贾岛、姚合诗风的诗,以五律为主,多写幽仄之景、清苦 之情,讲究对仗,刻画精工。代表诗人为九僧、寇准、潘阆、魏野、林逋。 九僧:是“晚唐体”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其中惠崇的成就比较突出。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尤喜在五律的中间二联表现其镂句鉥字的苦心孤诣。由于九僧诗注重镂句鉥字,全篇的意境往往不够完整。九僧诗的内容也单调贫乏 隐逸诗人: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之士,是宋初“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其中林逋最为有名。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而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也比“九僧”诗稍为充实一些。 “太学体”:当时以太学生为主的青年士子,受柳开、石介等学者复古思想的影响,竞弃西 昆体华美密丽之文风,矫枉过正,走上了险怪艰涩的道路,形成了风行一时的“太学体”。“太学体”虽然提倡古文反对骈俪,但其自身怪僻生涩,也不是健康的文风。 白体:宋初诗人效法白居易所作的诗,代表人物有王禹偁、李昉、徐铉等人。他们的诗歌 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留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清雅,由此展示出语言浅切、诗风平易的共同特点。其中王禹偁更重视白居易的讽喻诗,自觉学习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创作精神。王诗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情怀,开宋诗一代新风。 徐铉:由南唐入宋,世称“徐骑省”。“其诗流易有馀,而深警不足。”作品有《送阮监丞赴馀杭》(百无聊赖的闲适之情)、《登甘露寺北望》(微露思乡之情)。多流于闲适的情调和唱和的形式。 李昉:官高位重,言行创作具有远超常人的影响力,故其闲适的生活方式和仿效白居易的唱和之举,在宋初诗坛自然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但从另一方面看,他们接受白诗的核心只表现在闲适、唱和两端,平易浅狭、缘情遣兴是其诗作的基本特点,而在内容上缺乏深度,在艺术上亦欠新颖度,所以还只是学白的初级阶段。 王禹偁:大量创作唱和诗,追摹白氏诗风。借鉴白诗讽谕手法, 创作了大量面向现实、关心民间疾苦的古体诗,表现恤善挞恶的思想感情。学习白居易的达观态度,借以超越人生逆境。同时也崇仰杜甫。王禹偁的诗平易流畅,简雅古淡,在宋初白体诗中独树一帜,已初步表现

燕乐名词解释

燕乐[yàn lè] 燕乐,又称宴乐,是隋唐至宋代的宫廷中饮宴时,提供娱乐欣赏的,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隋唐宫廷燕乐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它来源于汉族传统音乐的不断积累和汉魏以来传入的外来音乐,实质上是我国封建社会音乐文化的精华在长期积淀的基础上以及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催化下得必然产物。 燕乐是中国隋唐至宋代宫廷宴饮时供娱乐欣赏的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隋唐燕乐继承了乐府音乐的成就,是汉族俗乐与外国传入的音乐相融合而成的宫廷新音乐。它在隋、唐几位嗜好音乐的皇帝的推动下,得到了很大发展。 燕乐中包括多种音乐形式,如声乐、器乐、舞蹈、百戏等。其中歌舞音乐在隋唐燕乐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多段的大型歌舞曲叫做大曲,在唐代燕乐中具有突出的艺术成就。 燕乐所使用的主要乐器有笙、笛、琵琶、箜篌、筚篥、羯鼓、方响等。安史之乱以后,宫廷音乐衰退,宫廷乐工多散落民间。宋统一后,虽设教坊,沿用唐代旧曲,但宫廷内外演奏的大曲只是唐时盛况的一部分,且规模大为缩减。宋代的大曲开始向歌舞剧演变,许多乐段逐渐变为曲牌,分散于词曲、戏曲、说唱和器乐中,大曲作为独立的音乐体裁则日渐消亡。南宋以后,音乐发展的主流转到市民艺术(戏曲、说唱、城市歌曲等)中,宫廷的燕乐和雅乐都失去了原有的发展势头。

起源编辑播报 周代已有所谓“燕乐”,即“房中乐”,为后妃在宫中所用,其歌词俱在《诗经》的《周南》、《召南》中。汉代宫廷中也有“房中乐”,这些都是雅乐的一部分,性质与唐、宋燕乐不同。广义的燕乐,如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说:“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是指汉族俗乐与外来音乐的总称。燕乐的狭义概念则专指唐十部乐的第一部,即张文收所作的燕乐。从唐初到开元、天宝时期(618~755)的百余年间,社会空前繁荣安定,形成两汉以后封建社会的最伟大的时代,文化艺术也发展到高峰。音乐艺术则以新的宫廷音乐燕乐为中心,向多方面发展。 燕乐继承了乐府音乐的成就,并且容纳了更多的外来音乐的影响,在几个嗜好音乐的皇帝的提倡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隋、唐时期音乐史中最突出的事件。隋、唐时期几个君主成为宫廷音乐的组织者。隋炀帝好尚华丽,集中了六朝以来流散在各地的乐工,常常做极豪华的表演。唐太宗宫廷中也有大规模的音乐舞蹈表演,如用120人表演《破阵乐》,借此赞扬他的武功。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个精通音乐的皇帝,他精选乐工数百人,在宫廷中亲自教练,称为“皇帝梨园弟子”。这个时期宫廷音乐规模更大,艺术水平更高,许多有名的大曲在这个时期形成。 隋、唐时期设有规模宏大的宫廷音乐机构。隋炀帝有专业乐工3万人,以太常寺辖之。唐玄宗时宫廷中乐工多至数万人,设“教坊”5所加以管理。又设“别教院”,专门教练宫廷音乐创作人员,下设3

中国音乐通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原始乐舞:歌、舞、乐合而为一的原始乐舞是远古时期的主要音乐形式,节奏是原始音乐的基本因素。 雅乐: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特点:齐奏为主、曲调简单、节拍缓慢 礼乐制度:周代的礼乐制度是以礼仪和音乐的等级化为核心 的一种文化制度。 楚辞:是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歌曲体裁,是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历史风俗、音乐来进行创作,具有鲜明地方特 色的艺术作品。 鼓吹乐:是一种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并兼有歌唱的 艺术形式。 清商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承袭汉、魏相和诸曲,与南方的民间音乐相融合而形成的俗乐总称。 吴歌:古代江苏一带的民歌,其风格抒情、细腻,多以表现

男女间的爱情为主。 西曲:古代湖北一带的民歌,内容多为抒发游子思归的别离之情,是长江流域商业繁盛的产物。 百戏:百戏上乘周代散乐是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它包括了商觝、杂技、魔术、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古文和汉墓百戏画像石有很多百戏节目的记载和石刻。“鱼龙曼延”、“总会仙唱”、“东海黄公”等这些节目表演规模庞杂。妙趣横生常有歌手、击鼓、击铙、击钟、吹箫、弹瑟等乐器为之伴奏。 歌舞戏:南北朝末年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妆表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代表节目有《大面》、《钵头》、《踏谣娘》。 文字谱: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记谱法实例。用文字记述弹琴的指法与和弦位的一种记谱法,即用文字详细描述演奏古琴的手法。间接记录了音高,也保留了一部分节拍、节奏的信息。属于“音位谱”系统的记谱法,也称“手法谱”。 燕乐:又称宴乐,即宴饮之乐,是专指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 时所用的音乐。

燕乐的名词解释舞蹈

燕乐的名词解释舞蹈 燕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是一种结合了音乐和舞蹈的艺术形式。它起源 于中国古代,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巧而闻名于世。尽管燕乐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其核心的特征之一是舞蹈。本文将对燕乐的名词解释舞蹈进行探究,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 舞蹈在燕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燕乐的灵魂和核心。通过优美的身体动作 和默契的舞步配合,舞蹈表达了燕乐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意境。舞蹈的动作和形式可以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气氛进行变化,从而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艺术效果。 燕乐中的舞蹈通常由一群优秀的舞者组成,他们通过长期的训练和磨练来掌握 各种舞蹈技巧和表达方式。舞者们灵活的身体和准确的动作使得他们能够在燕乐演出中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风采和魅力。他们的舞姿优雅而动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燕乐的舞蹈形式多种多样,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意义。有的舞蹈以 轻盈的动作和自由的舞步为特色,表达出愉悦和欢乐的气氛。有的舞蹈则以稳重庄重的姿态和严谨的舞步展示内敛和沉静的情感。不同的舞蹈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和目的进行选择,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在燕乐的舞蹈中,动作的流畅和舞者之间的默契配合是至关重要的。舞者们必 须通过长时间的排练和彼此的磨合,以达到完美的协作效果。只有当舞者们能够精确地把握音乐的节奏和情感,才能够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舞蹈场景。 除了舞蹈动作的精准和舞者的默契配合,燕乐的舞蹈中还融入了丰富的道具和 服装元素。这些道具和服装不仅起到装饰的作用,还可以帮助舞者们更好地表达舞蹈所要传达的意境和情感。例如,扇子、绸带、长袍等道具可以增加舞蹈的华丽感和戏剧性,让观众们更好地沉浸在舞蹈的氛围中。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作业答案3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平时作业(3)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2.画像石:所谓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3.吴门四家:指中国画史上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吴门四家”中沈周与文徵明,是吴门派文人画最突出的代表。 他们都在江苏苏州从事绘画活动。因苏州古为

吴地,故又称、沈、文、唐、仇为“吴门四家”。 4.清初“四僧”:活跃于清初画坛的四位出家为僧的画家——弘仁、髡残、朱耷、石涛的合称。“四画僧”皆明末遗民,因不甘臣服于新朝,志不可遂,便循人空门,借助诗文书画抒写身世之感。作品均带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和复杂的精神内涵,与当时占据主流地位的正统派画风大异其趣。 5.燕乐:燕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燕乐,如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说:“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是指汉族俗乐与外来(外国或外族)音乐的总称。燕乐的狭义概念则专指唐十部乐的第一部,即张文收所作的燕乐。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的著作。

魏晋南北朝集中出现了一批专谈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的著作,于是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阶段。志怪小说的兴盛,是受了民间巫风、道教及佛教的刺激。现存志怪小说中,干宝的《搜神记》是保存最多且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它的内容,大部分只是简略记录各种神仙、方术、灵异等事迹,在虚幻的形态中反映了人们的现实关系和思想感情。“志人”这个名目,为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所设立,与“志怪”相对而言。其代表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容主要记述自东汉至东晋文人名士的言行。文字简洁隽永,笔调含蓄委婉。寥寥几笔,却能表现出相当生动的人物形象。 2.简述“唐宋派”的核心文学理论。 唐宋派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

古代文学2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七子,蔡琰等诗人,以五言诗为主要文体,反映天下战乱分裂、人民饱受苦难的现实,抒发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风格悲凉慷慨。建安诗歌的这种特质,被称为建安风骨。同时,建安诗歌亦包括广阔的个人情感内容,秀丽、温柔、浪漫等多样的风格。 悼亡诗: *玄言诗: 一种以阐释老庄玄理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其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缺乏形象和兴发感动的情感力量。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玄言诗是山水诗的前身。 *永明体: 南朝齐永明年间,周等受佛教转读三声的启发影响,发现了汉语四声,并为之定名、制谱;沈约、谢眺等用平仄四声创造诗歌声律,有无粘对,是中国近体诗的雏形。永明体为唐诗提供了声律的基础。从此以后,近体诗、骈文的发展,词、散曲、戏曲的兴起,其声律都发源于永明体。 南朝齐永明时期形成的诗体。又称新体诗,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注重四声、八病之说,增加了诗歌艺术的形式美。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进步,为后来律诗的成熟及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代表作家有沈约、谢脁、何逊、阴铿。 *宫体诗: 南朝梁代为宫廷创作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内容上,主要以宫廷生活为对象,多是描写女性和宫廷享乐生活的,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比较柔靡缓弱,内容平乏。注重词藻,对偶和声律,它继承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代表人物是萧纲、萧绎,徐陵父子等。 《玉台新咏》: 它是继《诗经》、《楚辞》之后中国古代的第三部诗歌总集。收录作品上至西汉、下迄南朝梁代的诗歌总集。收诗769篇﹐计有五言诗8卷﹐歌行1卷﹐五言四句诗1卷﹐共为10卷。 骈文: 文体的一种,起源于西汉,形成于东汉末建安时期,兴盛于魏晋南北朝,弥漫于唐,余波直到近代。其文全篇对偶,讲究平仄用韵,讲究用事用典和藻饰,后字数渐趋于四六。它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但过于注重形式美,内容较为空洞,也不便作家掌握运用。代表作如庾信的《哀江南赋序》。 小军:骈文起源于魏汉,大盛于南北朝。骈文全篇以对偶句为主,讲究对偶、辞藻、用典、押韵;齐永明声律之说兴起之后,又讲究平仄;并逐渐趋向四六句。 《水经注》: 郦道元所著,成书于北魏延昌、正光间。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

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学期名词解释

1礼乐制:是公元前1058年由周公初步制定,后人又不断增补而成的一种十分严格而又繁琐的制度。 2六乐:亦称六代乐舞。即原始氏族社会传为黄帝之乐的《云门》、传为帝尧的《咸池》、传为帝舜之乐的《韶》和奴隶社会禹的《夏》、商汤的《濩》、周武王的《武》。 3九歌:原为楚国地区民间祭祀歌曲,由十一首楚声歌曲组成,歌词经过诗人屈原整理,为《楚辞》名篇之一。 4八音:中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西周出现的根据不同制作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分成金,石,土,革,丝,木,竽,竹。称之为八音。金—钟、铙,石—磬,土—埙、缶,革—鼓、鼗,丝—琴、瑟,木—柷、敔,匏—笙、竽,竹—箫、篪。 5三分损益法:是在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它以弦长为基础来计算乐律的理论,是我国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此方法还可求得变宫和变徵两音,但黄钟不能还原。 6乐府:是设于秦代的音乐机构,以管理音乐的收集、整理、改编、演出等工作。 7相和歌:是汉代北方兴起的一种歌曲形式。它的伴奏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等七种。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和歌发展为清商乐,沿用相和三调,改称“清商三调”。 8鼓吹乐:是秦汉时期得名并发展起来的一种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形式。 9百戏:是上承周代散乐,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包括杂技、魔术、歌舞等多种形式。 10京房:本姓李,字君明,西汉时律学家。为解决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不能回到黄钟律,而继续上下相生推演为六十律,虽未合实用,但他对平均律的探索启发了后来者。 11胡笳十八拍:这是蔡琰于公元208年左右参考胡笳的声音而作的古琴曲。全曲18段,逐层倾诉了被掠、思乡、别子、归汉等一系列遭遇,表现出战乱年代里一个女子的悲欢离合。该曲表明汉代琴曲在演奏形式上的一个新特点,即琴的演奏与歌唱相结合。 12清商曲:是东晋北朝期间,继承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俗乐之总称。 13歌舞戏:指南北朝末年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妆表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 14《声无哀乐论》:三国魏嵇康的音乐美学论著。认为音乐只有形式美,如:大小、单复、高埤、猛静、舒疾的变化、对比;并不表现人的思想、道德和哀乐之情,人的感情是出自客观的外物影响。他说:“心之于声,名为二物。”“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他否认音乐是人的精神产物和音乐对人的思想影响,显然是片面的。但他重视音乐的形式美和美感作用,重视表现人的自然性情,反对儒家礼乐对人的束缚和把音乐作为名教的工具,则是有积极意义的。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一部音乐美学论著。 15碣石调·幽兰:传自南朝梁代丘明。我国最古老的琴谱。以文字记录弹奏手法的文字谱式。碣石调为曲调形式,“幽兰”是指乐曲内容借幽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四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四) 一、填空题: 1.“帝俊有子八人,始为歌舞”,载于《三海经》中。 2《云门》相传是黄帝时的乐舞,周代用于祭祀天神。 3.《大武》,是歌颂周武王伐纣的乐舞,用于祭祀先祖。 4.汉代“百戏”中出现了扮演特定人物或简单故事情节的表演,如角觝戏,是表演者扮 成各种鸟兽神仙。《东海黄公》表现人降伏老虎的故事。 5.汉代出现了歌舞并重的歌舞曲叫《相和大曲》。 6.汉代有一种礼仪性和自娱性相结合的舞蹈叫小猪漫步。 7. 曹魏时代时代,长安、洛阳集中了一批优秀的歌舞艺人,住在特筑的铜雀台上, 随时为他表演,这些歌舞艺人被称为“铜雀伎”。 8.唐代的乐舞机构有太常寺、教坊、梨园,集中和培养了大批乐舞艺人。 9. 农乐舞”即今朝鲜乐舞,《软舞》即今甘肃武威一带的乐舞。 10.唐代有一个最为铺张豪华的悲舞,“声词哀怨,听之莫不泪下”,它是《剑器舞》。 11.宋代常用吸收和发扬的手法对唐代最有成就的“大曲”进行按需要择用。 12.用《义勇军进行曲》音乐首创、首演舞者是周璇。 14.《尚书.益稷》中“鸟兽跄跄”“凤凰来仪”“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是狩猎生活的反映,也是图腾崇拜的遗迹。 15.歌颂神农发明农具,教民农耕功绩的乐舞叫《扶犁》。 16.中华舞蹈文化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距今有5000年。 17.巫舞是古人驱鬼逐疫的舞蹈,广泛流行于宫廷和民间。 18.相传夏桀欣赏乐舞,以钜为美,以众为观。 19. 西周创立的《六舞》、《小舞》被历代封建王朝奉为《六代舞》。 20.汉代舞蹈由于受到百戏的影响,有很强的技艺性,如《百戏》、《盘鼓舞》等。 21. 《南诏奉圣乐》的主要舞段是用舞队摆成南、诏、奉、圣四个字。 22. 宋代宫廷《队舞》,是唐代舞蹈的继承和发展,分健舞”和“软舞”。 23. 元代著名教坊大曲《白翎雀》,其音乐多模仿白翎雀的鸣叫声。另有一双人歌舞名《昂 鸾缩鹤舞》,亦有同名琵琶曲,从侧面反映了蒙古族的狩猎生活。 24. 20世纪40年代,“边疆音乐舞蹈大会”的主创人是戴爱莲。 25.大万是“万人”之长(首领),是从事乐舞的人。 26.旋娟、提嫫两人均为战国著名舞人,容颜美丽,舞姿飘逸,体态轻盈如轻尘鸟羽,长于

唐代宫廷燕乐的二部伎名词解释

唐代宫廷燕乐的二部伎名词解释 唐代宫廷燕乐的二部伎名词解释: 在唐代宫廷燕乐中,二部伎常与歌舞戏一起演出。唐代大曲也称为燕乐,以燕为名,说明这种乐舞多用于朝会宴享之时,是朝廷的礼乐活动,演奏时采取大曲散序相结合的方式,即大曲三奏,散序四奏。参见《旧唐书·音乐志》。盛唐时期,中、西部燕乐交流频繁,二部 伎也在西域广泛传播,如安国寺、苏州香山寺等,均有其遗址。盛唐以后,民间燕乐兴起,如同光之乱时高丽、日本僧人学习唐乐者众多,日本僧人来华学习乐舞的也不少。在盛唐至中唐时期,隋唐宫廷燕乐二部伎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程度的器乐化了的民间歌舞戏,即《菩萨蛮》。此后,由二部伎加上伴奏舞蹈和杂技表演构成的歌舞戏,即《踏谣娘》、《福禄寿》等逐渐成熟,广泛流行。到了晚唐时期,因宫廷废弛,民间燕乐迅速兴起,据文献记载,自中和以后,就有“曲破变旧声,舞用新名目”之事。五代时期,由二部伎、歌舞戏演化成的俗讲,成为宋、金两代皇室贵族的重要娱乐方式。元明时期,流传下来的二部伎乐舞剧目有三百余个,著名的作品有金末元初名家乔吉所作《扬州梦》、《临江会》、《汉高祖》等,元末明初贾仲明编的《凌波仙》等。由二部伎衍生出来的乐舞戏,南北朝时已经形成。当时歌舞戏只用胡部,无乐器伴奏。而随着隋唐宫廷燕乐的蓬勃发展,与之相适应的配套的歌舞戏开始形成。唐代宫廷燕乐的歌舞戏仍是在胡部伴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较之南北朝时期,增加了琵琶、筝、筚篥、方响、拍板、横笛等乐器的演奏。从舞蹈来看,唐代歌舞戏可分为健舞、软舞、带

舞三类。其中健舞在唐代被正式命名为“健舞”,属软舞范畴;软舞在唐代被正式命名为“软舞”,属健舞范畴;带舞,唐代被正式命名为“舞”,属软舞范畴。晚唐时期,歌舞戏经过充分发展,并且吸收各地民间[gPARAGRAPH3]戏,又发展出一种包含不同情节、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喜剧。在某些地区,民间歌舞戏不仅有群舞,还出现了以单人歌舞或独舞表现故事情节的小型歌舞戏。最早的以单人形式表演的歌舞戏为北朝末年出现的“窟盘”。“窟盘”与中唐时期盛行于中原地区的唐代“踏摇娘”非常相似。根据杨荫浏先生研究,唐代的“踏摇娘”实际上就是今天的河北省固安县的“花鼓灯”。

中国音乐史试题文档

名词解释: 1、梨园:唐朝有四个重要的音乐机构:大乐署、鼓吹署、教坊和梨园。前两个属于太常寺,后两个隶属宫廷。唐玄宗熟知音律,酷爱法曲,遴选立部伎弟子三百,置于内宫中的“梨园”,他本人亲自参与教学,并自创新曲,让“梨园弟子”演奏。唐代的“梨园”有三个,其中主要的是宫廷中的梨园,包括男艺人三百人,女 艺人数百人。 2、六乐:六代乐舞简称“六乐”,都是从黄帝时期开始历代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分别是: (1)黄帝时的《云门大卷》,简称《云门》,云是黄帝时的图腾; (2)唐尧时的《咸池》,咸池是天上的星宿名; (3)虞舜时的《韶》,又名《萧韶》,《论语*八佾》中孔子评价它是“尽善尽美”的音乐; (4)夏禹时的《大夏》又称《夏龠》,可能因用“龠”作伴奏乐器而得名; (5)商汤时的《大鹱》,内容描写商汤伐桀; (6)周朝当代的《大武》。 这些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一般规模宏大、歌舞相间。 3、八音:伴随乐器数量不断增加,迫切需要对乐器加以归类。周代的先民于是创造出了“八音”分类法,即依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等八类。诸类乐器中以打击乐器居多。周代出现的八音分类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标志着我国古代器乐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 阶段。 4十二律:《管子*地员》篇所载的宫、商、角、徵、羽五音属于唱名,不属于固定音高。《国语*周语》记全了十二律的名称,这十二律属于固定音高。《国语》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左丘明撰写,后代学者多认为系战国初年史官据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十二律律名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其中单数律又称为“律”或“阳律”,双数律又称为“吕”、“同”、“间”或“阴律', 十二律又被称做“十二律吕”。 《管子*地员》篇只计算了五个音级相互的比例关系,《吕氏春秋*音律》篇用三分损益法推算出十二律。 5、相和歌:相和歌作为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包含了各种不同内容、形式的“汉世街陌谣讴”这些民谣最初均为清唱、无伴奏的“徒歌”;后来加以众人帮腔,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只是仍“无弦节”伴奏;再经乐府整理,“既而被之管弦”,才最终形成唱者自击节鼓,以管弦乐队相和伴奏的歌唱 形式,即所谓“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 6、燕乐:唐代的宫廷“燕乐”有三种概念。广义上的“燕乐”是相对于“雅乐”来说的“俗乐”,包括十部乐和教坊乐。次广义上的“燕乐”乃是专指一种具有特殊风格的音乐,它融胡俗乐与一体,尤其是龟兹乐。狭义上的“燕乐”是专指唐贞观时期张文收采古《朱雁》、《天马》之义所作的《景云河清歌》。在唐朝,燕乐是俗乐的宫廷化,俗乐是燕乐的基础。(请注意唐朝的燕乐也包括:坐立两部伎、清乐諸乐、西凉乐、方夷諸乐【高丽乐、龟兹乐、百济乐、扶南乐、天竺乐、疏勒乐、康国乐、安国乐】)。 燕乐中包括有各种音乐,如声乐、器乐、舞蹈音乐、百戏等。其中的歌舞音乐在隋唐燕乐中占有重要地 位,比较有影响的是大曲和法曲。 7、九部乐:西凉乐、清商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礼毕乐、疏勒乐、康国乐 8、坐不伎:在唐玄宗时期(712--756),宫廷音乐又根据表演方式分为“坐不伎”六部和“立部伎”八部,从类别上看,它们都属于歌舞音乐。“坐不伎”是在室内表演的,舞蹈的人数三至十二人,乐曲多是6世纪至8世纪间的新作品,伴奏乐器也多是龟兹与西凉等少数民族的乐器。有《景云乐》、《庆善乐》、《破阵乐》、 《承天乐》、《长寿乐》、《天授乐 》、《鸟个万寿乐》、《龙池乐》、《小破阵乐》等九曲。

古代音乐名词解释

1.贾湖骨笛:1984年至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遗址中的墓 葬群,先后出土了20多支骨笛,距今九千多年至七千八百年上下。分为早、中、晚三个历史时期和三种类型:早期,距今约九千多年至八千六百年上下,出土两支骨笛,一支开有五孔,另一只开有六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中期,距今八千六百年上下至八千二百年上下,出土十四支骨笛,除两支残损外,其余均为七孔,能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晚期,距今八千二百年上下至七千八百年上下,出土七支骨笛,除四支残损外,其余的三支,两支为七孔,另一支是八孔,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和七声之外的一些变化音。早期的两支骨笛是迄今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管身最为完整,是这一时期音乐性能和制作水平最高的管乐器。中期的M282:20、21两支骨笛,是所见历史上最早的雌雄笛,制作工艺精细,试奏音准很好,音色清润。 2.六乐:亦称六代乐舞。即原始氏族社会传为黄帝之乐的《云门》、传为帝尧的《咸池》、 传为帝舜之乐的《韶》和奴隶社会禹的《夏》、商汤的《濩》、周武王的《武》。周代制定礼乐,六代乐舞用于郊庙祭祀。以《云门》用于祭天、《大咸》用于祭地、《大韶》用于祭四望、《大夏》用于祭山川、《大濩》用于享先妣、《大武》用于享先祖。 1.3.律吕:即十二律中的六律、六吕,律吕也是十二律的又称。十二律中的单数律位,称作律,又称阳律;十二律中的双数律位,称作吕,又称阴吕。因双数的六吕位于单数的六律之间,故六吕又称作六间;又因金文(殷、周钟鼎等器物所铸文字)的“同”字写法与后世的“吕”字写法相同,而有了六吕和六同两种写法并存的情况。六律: 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又叫六吕或六同。 4.八音:中国传统乐器分类法。西周出现的按八种制作乐器的材质归并众多乐器的分类方 法,称之为八音。金—钟、铙,石—磬,土—埙、缶,革—鼓、鼗,丝—琴、瑟,木—柷、敔,匏—笙、竽,竹—箫、篪。 5.乐悬:西周礼乐制度,规定了钟、磬等乐器的悬挂数量和排列方位等,体现了等级的高 下。《周礼•春官•大司乐》:“正乐悬之位:王宫悬(四面)、诸侯轩悬(三面)、卿大夫判悬(即宫悬之半,二面)、士特悬(一面)。” 6.旋宫转调:是指宫调系统中的调高(宫)转换和调式(调)转换。《礼记•礼运》有:“五 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即十二律以此作为宫音构成不同音高的音阶。“旋相为宫”就是旋宫。旋宫是指调高的转换;转调是指调式的转换。 7.九歌:原为楚国地区民间祭祀歌曲,由十一首楚声歌曲组成,歌词经过诗人屈原整理, 为《楚辞》名篇之一。 8.协律都尉:汉乐府乐官职称。汉武帝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主持乐府工作。历代有设协律 部、协律中郎将等,名称不同,品级亦不同。 9.曾侯乙编钟:1978年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年代为战国 初期(公元前433年前后)。共出土编钟六十四枚(楚王镈一件不计),分三层悬挂在矩形钟架上。上层十九枚钮钟,其中十三枚体制一致的为一套,余六枚是不成套的散钟;中、下两层是四十五枚,实为三套编钟(其中的两套相同,只是其中一套缺少一钟)。每钟两音,在

中国音乐史之名词解释

6、鼓吹乐:是汉代始受北狄乐影响形成的器乐形式。是以打击乐器鼓和管乐器排箫、 横笛、笳、角等合奏的音乐,有时也伴有歌唱。根据乐器配置和用乐场合的不同,又分为鼓吹和横吹。有箫笳者为鼓吹,用之朝会、道路,亦以给赐;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于军中,马上所奏者也。一般把鼓吹乐按用途分为四类:黄门鼓吹、骑吹、短箫铙歌、横吹。 7、声无哀乐论:是魏末文人音乐家嵇康所著的一部音乐美学思想的书,书中认为“音 乐是一种纯粹的声乐艺术”,不能反映人的思想感情,“使音乐脱离政治,不再做礼教的附庸”,这些观点对“汉儒过分夸大音乐的社会作用,把音乐简单的与政治等同起来,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等理论做出了有力的抨击。嵇康大胆地反对了两汉以来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把音乐简单等同于政治的观点,这是有其进步意义的。而且他所看到的音乐的形式美、音乐的实际内容与欣赏者理解之间的矛盾,也是前人所未论及的。这对我国开始注重音乐的形式美,艺术美方面具有决定性意义,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音乐美学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 8、酒狂:作者阮籍,此曲结构严谨,小巧玲珑,其跳荡蹒跚的三拍子结构和先抑后扬, 扬后再抑的旋律,生动刻画了一种狂放不羁,步履维艰的醉念,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暴虐统治,给去做这心里带来的痛苦、压抑和摧残。 9、万宝常:隋朝著名乐工,是一位音乐全才,在音乐上最突出的成就是提出了“八十 四调的乐律理论,这一理论主张适应了汉族音乐与西域音乐交流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古代音阶调式理论的一个里程碑似的总结。 10、歌舞大曲:是唐代宫廷中综合器乐、舞蹈和歌唱,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是相 和大曲和清商大曲的进一步发展。大曲结构通常分三大部分:散序——由器乐演奏,以散板式的自由节拍为主;中序——以歌唱为主,由器乐伴奏,多为抒情的慢板; 破——以舞蹈为主,气氛热烈,节奏快捷。 11、变文:唐代佛教徒把梵语的经文,深奥的哲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唱出来的底稿称 变文,他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说唱音乐的初步形成,在我国说唱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12、法曲:又名法乐,是燕乐大曲的一种形式,也叫清雅大曲其主要风格是具有特殊的 清雅风格,以汉民族传统乐器伴奏,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 13、梨园:唐玄宗创立的宫廷音乐机构,主要排演法曲,因唐玄宗经常亲自组织梨园乐 工排演,故又称皇帝弟子或皇帝梨园弟子。宫廷梨园中,还专门设立了一个由十五岁以下的少年组成的小部音声。梨园的创立反映了盛唐时期音乐艺术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14、教坊:是古代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唐玄宗时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曲,百戏的 教习,演出等。除宫廷设内教坊外,还在长安洛阳各设左右教坊。明代有教坊司,清代教坊被废除。教坊的建立,一方面是满足统治者声色寻乐的需求,另一方面也

中国古代舞蹈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舞蹈史名词解释 原始舞蹈 是人类在群体生活中相互传情达意,而逐渐形成的有特定动作姿态的舞蹈 特点:自娱性集体性实用性功利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作用:传授生产经验,组织劳动,锻炼身体,教育,记述等社会作用 内容:婚姻两性关系,狩猎,战争,自然环境,图腾崇拜,劳动过程,婚丧喜事 原始舞蹈的特征:强烈的功利目的、高度的生命情调、热烈的全民性、完全的娱神性。 探索原始舞蹈的途径有: 1)通过记载原始舞蹈传说的古文献; 2)通过原始舞蹈的文物、岩画等; 3)考察流传至今的原始舞蹈的“活化石”。 《扶犁》:反映神农氏发明农具,教人耕作的乐舞。 《扶来》:反映伏羲氏发明结网,教人捕鱼的乐舞。 《几本》《凤来》歌颂古代氏族英雄人物反映原始人对英雄和图腾崇拜 《刑天舞干戚》:在炎、黄二帝之间的争战中,炎帝的臣刑天在被砍去头颅的情形下,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手执干戚而挥舞。干是盾,戚是长把斧。“干戚舞”是古代武舞的一种重要形式,其舞蹈形式从远古一直流传到今天 《葛天氏之乐》:不仅是中国最早的歌舞,而且是中国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歌舞。古时,最初的舞蹈、唱歌均是在劳动过程中逐渐萌发、形成的,其舞蹈动作和歌唱内容常常是劳动过程的简单再现。为庆祝捕猎胜利、谷物丰收或某一重大活动,人们手舞足蹈,就是最原始的舞蹈:人们劳动中所哼的号子,就是最原始的歌:唱歌和舞蹈的结合,就是最早的乐舞。

纪功舞蹈,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舞蹈(如《云门》、《大章》、《大韶》、《大夏》) 1、《云门大卷》,简称《云门》,又名《承云》黄帝即位时,天上祥云,呈现云彩状。或《咸池》。黄帝氏族以云为图腾。黄帝部族的一种乐舞和宗教祭祀和崇拜活动相结合的图腾舞蹈。歌颂功绩:黄帝创建万物,盛德如云,如祥云,福佑之兆。和祈求丰收,五谷丰登之意。 2、尧的乐舞《大章》,“大章”的意思是“尧之仁德,章明于天下”,尧是陶唐氏的领袖,由于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平章百姓,协和万邦,人们依附他就像依附太阳,仰望他就像仰望云彩。尧以此乐舞祭祀上帝。 3、舜的乐舞叫《大韶》简称《九韶》、《萧韶》,它是以歌颂舜帝能继承尧之仁德为内容; 用于庙堂祭祀的舞蹈,充满幻想,浪漫天真,色彩斑斓。《史记》记载到:鸟兽翔舞,萧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 4、禹的乐舞《大夏》,为歌颂禹治水有功和战天斗地的精神,禹命皋陶作《大夏》,表演时,舞人头戴皮制的帽子,上身赤裸,下穿素白褶裙,再现治水过程。 赞美舜让位贤德,庆祝禹治水胜利,表现禹治水的过程。 气氛热烈昂扬,提前先民战斗天地的英勇无畏精神,对英雄赞美之情,歌颂当权者 《大濩》《桑林》《大护》商朝,庆祝灭夏胜利,汤救护万民。一种叫做濩的祭祀活动,有图腾崇拜的遗风。周代音乐温和图腾色彩淡化。 《巫舞》夏商周朝巫术祭祀舞蹈。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最出名的是《九歌》屈原,是秦之前乐舞的最高水平。祭祀神灵歌颂神灵娱神。 周朝蜡祭(庆祝农业丰收感谢神诋,原始宗教信仰遗存的表现。是最早反映中国古人仁义,有恩必报的优良传统。有较强的娱乐功能。)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1)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1)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 第一章远古 (一)名词解释 1.陶埙:用陶土制作的圆形或者橄榄形的吹奏乐器。内空,外有吹音孔、按音孔。 出土地点: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山西太原义井村遗址…… 2.骨笛: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贾湖骨笛”):猛兽骨制成,共出土25支。 (二)问答题 考古发现我国远古时期有哪些乐器?它们在音乐史上有什么价值? ①乐器有:陶埙、骨哨、骨笛、陶钟、陶鼓、陶角; ②价值:贾湖骨笛的发现证明了9000年前中国音乐文明的起源; 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的乐器,标志着中国乐器史的开端;贾湖骨笛1200的历史反映了这一时期古代先民的音乐文化。 第二章夏、商、西周 (一)名词解释 1.雅乐:春秋时代的孔子,他所说的雅乐,是指西周以来礼乐制度中的音乐。 2.礼乐制度: 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产生于西周,其音乐活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和特点—— ①等级化的音乐制度 ②繁复的音乐礼节 3.六代乐舞: 被儒家封为雅乐的最高典范—— 皇帝之乐《云门》以祀天神 尧之乐《大咸》以祭地示

舜之乐《九韶》以祀四望 禹之乐《大夏》以祭山川 商之乐《大濩》以享先妣 周之乐《大武》以享先祖4.大司乐: 西周时建立的宫廷音乐机构,其机构负责人“大司乐”的职能—— ①掌管宫廷音乐活动——即宫廷音乐机构 ②掌管朝廷贵族子弟的学习,培养王、贵族子弟的音乐学习 “世子”、“国子”——相当于音乐学校 5.八音: 是以乐器的制作材料来划分的,其中包含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6.十二律: 在西周时产生,其中包括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二)问答题 1.周代礼乐制度有哪些特点? ①等级化的音乐制度: 不同等级的贵族享受音乐有相应的规定 舞队编制:“佾”——方阵 “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左传·隐公五年》乐队使用:“县”——通“悬” “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周礼·春宫宗伯》 ②繁复的音乐礼节 对内容、乐舞、宫调、乐器都有规定 2.简述商、周时期的音乐教育。 产生了音乐机构:大司乐 负责人:大司乐 职能:①掌管宫廷音乐活动——即宫廷音乐机构;②掌管朝廷贵族子弟的学习,培养王、贵族子弟的音乐学习。“世子”、“国

《唐宋词研究》作业

《唐宋词研究》2014年春第一次作业(单选题) ABACD CBDBD 题目:提出词"自是一家”之说的词人是(A:苏轼)。 题目:柳永长调善于铺叙,其铺叙的主要表现手法是(B:多用赋体) 题目:开宋词豪放词风先声的边塞词是(A:范仲淹《渔家傲》) 题目:下列词集中属于周邦彦创作的是(C:《片玉集》) 题目:下列词调中,属于三叠的是(D: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 题目:词体确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C:依曲拍为句)。 题目:词大都分为数片,其中最常见的是(B:双调)。 题目:词是随着隋唐_______兴盛而起的一种音乐文艺。(D:燕乐) 题目:为《花间集》作序的词人是(B:欧阳炯) 题目:下列词人中,对周邦彦起直接影响的是(D:秦观)。 《唐宋词研究》2014年春第二次作业(单选题) ADDCA BCDCA 题目:下列词集中,现被看作是我国第一部词总集的是(A:《花间集》)。 题目:苏轼的下列词作中,反映了作者旷达乐观心态的是(D:《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题目:倡导"清空”理论的词学著作是(D:张炎《词源》)。 题目:作为词体确立标志的是九世纪初白居易、刘禹锡依曲拍为句作(C:《忆江南》)。 题目:花间词人中与温庭筠齐名的是(A:韦庄)。 题目:发展慢词、多用赋体,其词法号称"屯田蹊径”的词人是(B:柳永)。题目:由花间词奠定并成为词的传统风格的是(C:婉丽绮靡)。 题目: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的词人是(D:李清照)。 题目:姜夔词集中,旁注音谱的自度曲有(C:十七首)。 题目:“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这段话批评的是(A:吴文英词)。 《唐宋词研究》2014年春第三次作业(单选题) BCDAC CCDAA 题目:词境凄婉、专主情致,被尊为婉约正宗的北宋词人是(B:秦观)。 题目:宋代词曲之盛起于宋仁宗时。一些词人致力于尝试新曲,以新的词风来

音乐史名词解释

音乐史名词解释 1:原始古歌古乐舞:弹歌八阙蜡祭云门咸池箫韶 2:六代乐舞:亦称六舞,大多是先代传下来的古乐舞,用于祭祀大典和宴食活动,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包括黄帝时代的云门,尧时代的大咸舜时代的韶夏代的大夏商代的大户和周代的大武 3:雅乐:源于歌辞典雅纯正之意,即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以及祖先等典礼和仪式中所演奏的音乐,在周代包括郊社宗庙宫廷礼仪乡射和军事等多方面的音乐。雅乐是隆重繁琐的仪式典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强调教育意义,宣扬封建道德而不注重艺术性。其形式上有节拍缓慢曲调简单以齐奏为主的特点。 4,房中乐: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大型房中乐用于殿堂,设乐悬。房中乐用于宴食宾客亦用于后宫,他多采用民间乡乐加以改编,在娱乐方面要求较多。 5,诗经:周代一部民歌总计,也是我国第一部歌词集,经孔子编订后共存305首,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诗经中最有生命力也是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共有160篇,得自于采风制度。内容囊括了黄河流域北方15国的民歌,从各个侧面反映和揭示出周代500多年间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愿望和感情,其曲式结构变化多样,表演形式也很新颖。 6,九歌:是屈原作品楚辞中的一部分,是屈原根据出国民间祭祀鬼神吟唱的一套歌曲加工整理的作品共包含东皇太一等11首歌曲,大都是恋歌,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浪漫色彩。表演时,巫师起重要作用。音乐有一定规模,艺术感染力很强。 7,成相篇:古人在捣米时随杵而歌 8,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金是青铜器石是磬土石陶制乐器革是鼓丝是弦乐器木是木鼓匏是葫芦类竹石竹制吹奏乐器 9:,编钟:编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打击乐器,它将乐钟依音高大小和音高次序编组,悬挂在钟架上,用木槌敲击演奏,故而得名。 10 三分损益法:三分损益法是在周代正是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它以弦长为基础来计算乐律的理论,是我国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管子地员篇中有详细记载 11,周代律名: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无射应钟 12 乐记: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思想美学专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美学著作。全书现存前11篇。关于其成书年代及作者有两种说法:一是战国时由公孙尼子所作,二是汉儒采用先秦诸家有关音乐的言论编撰而成。 13 乐府:设于秦代的音乐机构,在汉武帝时期兴盛起来公元7年哀帝罢乐府致使乐府由盛而衰。其任务是管理音乐负责大规模大范围地收集民间音乐创作和填写歌词穿凿和改编曲调编配乐器进行演唱和演奏等。 14李延年:是中山人出身倡门受腐刑地位卑微。因擅长歌唱和创作很受武帝的赏识是汉代乐府的重要领导人,官职为协律都尉主持音乐创作和改编活动 15相和歌:是汉代北方兴起的一种歌曲形式,从原始民歌捣大型舞曲,它的形成经历了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原始阶段的清唱即徒歌进一步加入帮腔即但歌在进一步加管弦乐器伴奏,歌者执节击唱,即相和歌高级形式为大型套曲即相和大曲基本结构分为三个部分,艳,曲和解,趋或乱 16,聂政刺韩王曲:这是汉代的琴曲,该曲描绘一个造剑工匠无辜地被韩王杀害它的儿子聂政作为泥瓦匠混入韩宫谋杀失败,逃入深山苦习琴艺,练成绝技后化装回到韩国最终利用弹琴的机会刺死韩王,为父报仇的故事。 17,胡茄十八拍:这是蔡谈于公元208年左右参考胡茄的声音而作的古琴曲全区18段,储层倾诉了被掠思乡别子归汉等一系列遭遇,表现初战乱年代里一个女子的悲欢离合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论述题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论述题 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 1歌舞大曲 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在隋唐宫廷燕乐中具有重要地位。歌舞大曲这种艺术形式,在隋唐时期的雅乐、清乐、胡乐或是坐、立部伎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有很强的艺术性。唐代歌舞大曲又称燕乐大曲,其结构基本上可分为三大部分:(1)散序:无拍无歌,节奏自由,由器乐演奏。(2)中序:人拍歌唱,多为抒情慢板,由器乐伴奏。(3)破:以舞蹈为主,节奏逐渐加快,由器乐演奏,在热烈气氛中结束。 2、《牡丹亭》 “四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牡丹亭》,是继王实甫《西厢记》之后戏曲史上的又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该剧以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塑造了女主人公鲜明的形象,表达了在封建制度重压下,青年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的呼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腐朽。它文辞造句纤巧,用意深远,音乐上不受格律的束缚,大胆革新,作曲时强调文采,注重曲意。 2大司乐 既是音乐机构,又是最高乐官。在严密的礼乐制度的职官体系中,大司乐所属乐职人员有1463人,主要施行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三种职能。又大司乐、乐师、大师、小师、磬师、钟师等乐官、乐工。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作为乐官的大司乐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他们被赋予了崇高的社会职能与社会意义。大司乐主调其音,以音乐之事教育贵族子弟。 3板腔体 戏曲、曲艺音乐中的一种结构体式。又称“板式变化体”。即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作各种节奏、速度的板式变化,如散板、流水板、一板三眼、一板一眼等。梆子、皮黄系统的剧种是板腔体的代表。

4曲牌体 亦称“联曲体”或“曲牌联缀体”。属于套曲结构。即以曲牌为基本单位,将若干只不同的曲牌联缀成套,构成一出戏或一折戏的音乐。在以梆子、皮黄为代表板腔体音乐出现以前,曲牌体音乐史戏曲音乐的主要结构体式,也是说唱音乐和器乐曲的主要形式。 5海青拿天鹅 简称《海青》,在元代已流行,是目前能确定创作年代最古老的一首琵琶独奏曲。该曲运用了多种琵琶弹奏技巧,描写海青捕捉天鹅时的激烈场面。全区共十八段,分引子、主题及尾声三大部分。每段基本上采用合尾的形式,旋律张弛结合,节奏松紧相间,生动地描写了蒙古人民紧张有趣的捕猎生活。 7、《碣石调?幽兰》 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493-590年),是我国唯一用文字谱保存下来的古曲,现存谱式原件是唐人手写的卷子谱,存于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是我国迄今所见最古老的琴谱。据统计,全谱分为四拍(即四段),224行,共有4954个汉字。从谱中可见纯律在古琴演奏实践中的应用。“碣石调”,是指乐曲的曲调形式,源于相和歌瑟调曲中的《陇西行》;“幽兰”,即指乐曲所表现的内容,抒发了抑郁沉思的情怀,音调古色古香,富有文人气质。 6梨花大鼓 产生于清代末叶,主要流行于山东境内。早期音乐以农村民歌小调为素材,以两片破裂的犁铧互击作为伴奏。发展后,伴奏乐器新增三弦、四胡、小鼓等,并利用谐音改名为梨花大鼓,约于19世纪下半叶进入城市。其内容多为民间大套故事,音乐朴素淳厚。有南口、北口之分,南口着名艺人有王小玉姐妹,曲调刚健明快,唱腔婉转华丽,长于抒情;北口以郝老凤(又称何老凤)最为着名,曲调浑厚质朴,咬字有力,富于乡土气息。 7雅乐 以礼乐制度为基础,西周实际上也建立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