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高山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群落C_N_P生态化学计量的关系_陈军强.

亚高山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群落C_N_P生态化学计量的关系_陈军强.
亚高山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群落C_N_P生态化学计量的关系_陈军强.

植物生态学报 2013, 37 (11): 979–987 doi: 10.3724/SP.J.1258.2013.00101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https://www.360docs.net/doc/7b2786829.html,

亚高山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群落C、N、P生态化学计量的关系

陈军强1张蕊1侯尧宸1马丽娜1丁路明2龙瑞军1尚占环1*

1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兰州 730020; 2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兰州 730000

摘要通过测定祁连山东部亚高山草甸256个群落样方的群落物种数和地上植物的C、N、P元素含量, 探究了该地区高产草地和低产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植物群落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 高产样地植物群落C、N、P 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53.05%、1.99%、0.22%; 而低产样地植物群落C、N、P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52.51%、2.28%、0.19%。高产和低产样地植物群落C、N、P元素含量均呈现显著差异。高产样地上植物群落的物种数与N含量和N: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与C:N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但与C、P含量和C:P无明显相关关系; 低产样地上植物群落的物种数与N、P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与C:N和C: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但与C含量和N:P无明显相关关系。说明高产草地和低产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养分元素化学计量特征显示出一定的分异性, 高产样地上植物群落的物种数主要受N含量的限制, 与N含量呈正相关关系; 低产样地上植物群落的物种数则受N、P含量共同限制, 与N、P含量呈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生态化学计量学, 高产草地, 低产草地, 物种多样性, 亚高山草甸

Relationships between species diversity and C, N and P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in plant communities of sub-alpine meadow

CHEN Jun-Qiang1, ZHANG Rui1, HOU Yao-Chen1, MA Li-Na1, DING Lu-Ming2, LONG Rui-Jun1, and SHANG Zhan-Huan1*

1College of Pastoral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20, China; and 2School of Life Sciences,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Abstract

Aims Our objective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pecies diversity of pasture and C, N and P stoichiometry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s at the community level.

Methods This field survey focused on plant nutrient stoichiometry of two-level yields in alpine meadow in Eastern Qilian Mountain, China was conducted in early August 2012. Two survey sites were identified as high-yield grassland and low-yield grassland. At each survey site, two 8 m × 8 m plots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64 1 m × 1 m subplots. For each subplot, the number of species was counted, and newly matured leave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fter collecting the aboveground parts by clipping the plant at the soil surface. The collected leaves were sun-dried in the field and oven-dried at 80 °C to constant weight. All samples were finely ground and passed through a 40-mesh screen. Plant C concentration was analyzed by ash determination, plant N concentration was tested by Kjeldahl acid-digestion method and plant P concentration was analyzed by phosphorus vanadium molybdate yellow colorimetric method. Pearson’s bivariate correlation was used to te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nt C, N, and P stoichiometric traits and number of species. Two-tailed Student’s t-tests were used to compare plant stoichiometric variables.

Important findings Mean values of plant C, N and P concentrations in high-yield grassland were 53.05%, 1.99%, and 0.22%, respectively, and those in low-yield grassland were 52.51%, 2.28% and 0.19%, respectively. In high-yield grassland, the number of species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lant N concentration and N:P ratio, while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lant C:N ratio. In low-yield grassland, the number of species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N and P concentrations, but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N and C:P.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pecies of high-yield grassland were primarily limited by N concen-tration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N concentration. However, the species of low-yield grassland was co-limited ——————————————————

收稿日期Received: 2013-07-01 接受日期Accepted: 2013-08-27

*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shangzhh@https://www.360docs.net/doc/7b2786829.html,)

980 植物生态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13, 37 (11): 979–987

https://www.360docs.net/doc/7b2786829.html,

by N and P concentrations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N and P concentrations, thus indicating heterogeneity in C, N and P stoichiometry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high- and low-yield grasslands.

Key words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high-yield grassland, low-yield grassland, species diversity, sub -alpine meadow

植物营养元素及其化学计量学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研究生态系统能量和多重化学元素(主要是C 、N 、P)平衡, 以及元素平衡对生态耦合作用影响的科学(王振兴等, 2011; 林新坚等, 2012)。生态化学计量学利用生态过程中的这种多种化学元素的平衡关系, 为研究C 、N 、P 等元素在生态系统过程中的交互作用提供了一种综合方法(刘万德等, 2010)。C:N:P 计量关系与植物个体生长发育、种群增长、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与动态和生态系统过程的联系, 对生态学研究有重要意义(Elser et al ., 1996; Zhang et al ., 2003; 高三平等, 2007; 甘露等, 2008; 阎恩荣等, 2008; 程滨等, 2010)。随着地球生境的变化, 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 以及植被的分布格局和演替进程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任书杰等, 2007)。国内外学者对草地植物营养元素化学计量关系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Reich 和Oleksyn (2004)以及Han 等(2005)、任书杰等(2007, 2012)分别在全球水平和区域尺度对陆生植物叶片N 、P 空间分布特征、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因子进行了研究。银晓瑞等(2010)、张文彦等(2010)研究了不同放牧草地恢复演替阶段和气候因子对中国北方草地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宋彦涛等(2012)、牛得草等(2013)分别在小尺度上对松嫩平原草本植物叶片和阿拉善荒漠区灌木植物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研究。上述研究大多是针对不同尺度和温带草原植物群落的, 而对小尺度高山草地的生态化学计量研究还比较缺乏。近年来, 杨阔等(2010)、刘旻霞和朱柯嘉(2013)、罗玉珠等(2013)分别对青藏高原草地植物群落冠层叶片的化学计量与气候因素关系和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不同功能群及高寒嵩草草甸植物群落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研究, 但尚未从生态化学计量学角度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方面进行研究。

研究中国青藏高原气候区高山草地的C 、N 、P 元素化学计量特征, 有助于认识该地区高山草地的养分限制状况和适应策略, 也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具体地点不同养分元素的限制作用对地上植物

群落的影响。鉴于上述原因, 笔者在青藏高原气候区(祁连山东部)选择高山草地生态系统开展群落物种多样性与C 、N 、P 生态化学计量关系的研究。

1 样地描述和研究方法

1.1 样地介绍

本研究在祁连山东段的天祝藏族自治县抓喜秀龙乡境内(37°11′45′′–37°12′24′′ N, 102°46′24′′– 102°46′59′′ E, 海拔2900–3000 m)的亚高山草甸上选取2个样点, 分别为高产草地H 和低产草地S 。其中, 高产草地在每年5–6月有人工施磷肥和灌溉措施, 每年放牧时间为冬、春季节的4–5个月, 地上生物量的干物质产量平均值为461 g·m –2。低产草地为自由放牧地, 没有人工施肥和灌溉行为, 全年放牧, 地上生物量的干物质产量平均值为155 g·m –2。试验区年平均气温–0.1℃, ≥0 ℃的年积温1380 ℃, 年降水量416 mm, 多集中在7–9月。年蒸发量1592 mm 。没有绝对的无霜期。植物生长期达120–140天。高产样地上主要物种为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波伐早熟禾(Poa poophagorum )、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葛缕子(Carum carvi )、麻花艽(Gentiana straminea )、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ca var. inschanica )、高山韭(Allium sikkimense )、小米草(Euphrasia pectinata )、钝裂银莲花(Anemone obtu-siloba )和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 )等。低产样地主要物种为扁蓿豆、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 )、球花蒿(Artemisia smithii )、高山紫菀(Aster alpinus )、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 )、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 )、草(Koeleria cristata )、鹅观草(Roegneria kamoji )、大籽蒿(Artemisia sieversiana )、无颈黄鵪菜(Youngia simulatrix )、二裂委陵菜 (Potentilla bi-furca )、蒲公英、麻花艽和波伐早熟禾等。土壤类型是高山草甸土。 1.2 取样方法

于2012年当地植物生长旺季(8月初)进行野外采集, 在每个样点内设置2个面积为8 m × 8 m 的样方。利用网格样方法将样方分割成64个1 m × 1 m

陈军强等: 亚高山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群落C 、N 、P 生态化学计量的关系 981

doi: 10.3724/SP.J.1258.2013.00101

的小样方, 以每个小样方为单位进行调查统计, 分别统计其植物种数、地上生物量(鲜质量), 其中地上生物量的测定, 采用将植物齐地面剪取的方法。调查后, 收集地上部分装入纸袋并编号, 然后带回实验室备测。 1.3 分析方法

在实验室将样品用切刀切为长度为1–3 cm 的碎片, 充分混合后, 采用四分法取样, 并称取质量, 然后放入烘箱在80 ℃下烘干至恒重, 称取干物质质量, 所得生物量作为样地群落生产力指标。然后粉碎样品, 过40目筛, 装瓶待分析全C 、全N 、全P 含量(%干质量)。本次试验在两个样地4个样方中共取得植物样品256份。养分测定时, 全C 采用干物质减粗灰分法(Youden & Steiner, 1975)测定, 全N 和全P 采用凯氏定氮法和钼黄比色法(李酉开, 1983)测定。 1.4 数据分析方法

所有数据用Microsoft Excel 2010作一次线性曲线并求决定系数,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于物种数与C 、N 、P 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显著性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 对其相关关系采用Pearson 相关性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植物群落的C 、N 、P 含量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高产草地和低产草地各128个植物样品中, C 含量变化范围(表1)分别为: 50.70%–53.82%和47.28%–54.27%, N 含量变化范围为1.57%–2.53%和1.86%–2.89%, P 含量变化范围为0.10%–0.32%和0.10%–0.28%。高产草地和低产草地平均C 含量分别为53.05%和52.51%, 平均N 含量分别为1.99%和2.28%, 平均P 含量分别为0.22%和0.19% (干质量)。高产和低产样地植物群落C 含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01%和1.98%, N 含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8.14%和9.50%, P 含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4.42%和15.76%。显著性分析显示, 高产草地和低产草地植物群落的C 、N 、P 含量呈显著性差异。

相关性分析表明, 高产草地植物群落的C 含量和N 含量相关程度不显著(r = 0.026, p = 0.767), C 含量和P 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 = –0.221, p = 0.012), N 含量和P 含量相关程度不显著(r = 0.069, p = 0.436) (图1)。而低产草地植物群落的C 含量和N 含量(r = –0.085, p = 0.339), 以及C 含量和P 含量(r =

–0.049, p = 0.584)相关关系均不显著, N 含量和P 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 = 0.425, p = 0.000) (图2)。 2.2 物种数与植物群落的C 、N 、P 含量的关系

高产草地和低产草地物种数分别为51和44种,

表1 高产和低产草地植物群落水平的C 、N 、P 含量(平均值±标准偏差)

Table 1 The C, N and P contents of high- and low-yield grasslands at plant community level (mean ± SD )

元素 Element (%)

C N P

高产草地

High-yield grassland 53.05 ± 0.53a 1.99 ± 0.16b 0.22 ± 0.03a

低产草地

Low-yield grassland

52.51 ± 1.04b 2.28 ± 0.22a 0.19 ± 0.03b

不同的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 < 0.05)。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represen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图1 高产草地植物群落水平的C 、N 、P 含量的相关关系。 Fig. 1 Correlationships of C, N, P content in high-yield grassland at plant community level.

982 植物生态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13, 37 (11): 979–987

https://www.360docs.net/doc/7b2786829.html,

图2 低产草地植物群落水平的C 、N 、P 含量的相关关系。 Fig. 2 Correlationships of C, N, P content in low-yield grass-land at plant community level.

其中禾本科植物分别占21.6%和27.3%, 豆科植物分别占7.8%和9.1%, 菊科植物分别占13.7%和18.2%,其他草种所占比例分别为56.9%和45.4%。物种数与高产草地植物群落的C 含量(r = –0.031, p = 0.731) 以及低产草地植物群落的C 含量(r = 0.027, p = 0.760)的相关性均较差, 没有产生显著的相关关系; 物种数与高产草地植物群落的N 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 = 0.209, p = 0.018), 与低产草地植物群落的N 含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 = –0.466, p = 0.000); 物种数与高产草地植物群落的P 含量相关关系没有达到显著水平(r = –0.142, p = 0.110), 与低产草地植物群落的P 含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 = –0.298, p = 0.001) (图3, 图4)

图3 高产草地植物群落水平的物种数与C 、N 、P 含量的相关关系。

Fig. 3 Correlationships between species number and C, N, P content in high-yield grassland at plant community level.

2.3 物种数与C 、N 、P 的计量学关系

高产和低产草地植物样品C:N 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1.11–34.14和18.05–28.70, C:P 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64.59–531.08和185.75–505.87, N:P 的变化范围分别为6.28–20.80和9.25–22.29 (表2)。高产和低产草地植物样品C:N 的算术平均值分别为26.80和23.22, C:P 的算术平均值分别为247.86和283.41, N:P 的算术平均值分别为9.30和12.25。高产和低产草地植物样品C:N 的变异系数分别为8.21%和9.74%, C:P 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8.16%和18.24%, N:P 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9.81%和18.10%。高产和低产草地植物群落的C:N 、C:P 、N:P 均呈现显著差异(表2)。

高产草地植物群落的物种数与C:N 呈显著负相

陈军强等: 亚高山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群落C 、N 、P 生态化学计量的关系 983

doi: 10.3724/SP.J.1258.2013.00101

图4 低产草地植物群落水平的物种数与C 、N 、P 含量的相关关系。

Fig. 4 Correlationships between species number and C, N, P content in low-yield grassland at plant community level.

表2 高产和低产草地植物群落水平的C 、N 、P 化学计量比(平均值±标准偏差)

Table 2 C, N, P stoichiometry ratios of plant in high- and low-yield grasslands at plant community level (mean ± SD )

元素比例 Element ratio

高产草地

High-yield grassland

低产草地

Low-yield grassland C:N 26.80 ± 2.20a

23.22 ± 2.26b

C:P 247.86 ± 45.02b 283.41 ± 51.70a N:P

9.30 ± 1.84b

12.25 ± 2.21a

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 < 0.05)。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represen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关关系(r = –0.224, p = 0.011), 而低产草地植物群落的物种数与C:N 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 = 0.445, p = 0.000); 高产草地植物群落的物种数与C:P 相关性不

图5 高产草地植物群落水平的物种数与C 、N 、P 比值的相关关系。

Fig. 5 Correlationships between species number and C, N, P stoichiometry ratios in high-yield grassland at plant community level.

显著(r = 0.123, p = 0.167), 而低产草地植物群落的物种数与C:P 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但相关系数较小(r = 0.214, p = 0.015); 高产草地植物群落的物种数与N:P 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 = 0.198, p = 0.025), 而低产草地植物群落的物种数与N:P 相关性不显著(r = –0.017, p = 0.845) (图5, 图6)。

3 讨论与小结

3.1 植物群落的C 、N 、P 含量

与已有研究报道相比(表3), 本研究区域高产和低产样地植物群落的C 含量均高于全球植物叶片平均含量46.4% (Elser et al., 2000), 也高于国内相关

984 植物生态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13, 37 (11): 979–987

https://www.360docs.net/doc/7b2786829.html,

图6 低产草地植物群落水平的物种数与C 、N 、P 比值的相关关系。

Fig. 6 Correlationships between species number and C, N, P stoichiometry ratios in low-yield grassland at plant community level.

研究结果(韩文轩等, 2009; 刘万德等, 2010)。这可能是由于高海拔的气候条件下植物有较高的C 含量(郑帷婕等, 2007)。同时, 高产和低产样地植物群落C 含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01%和1.98%, 说明无论高产和低产样地, 植物体C 含量都相对稳定, 植物叶片C 含量差异很小, 这是由于C 素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与其他植物体中的养分含量相比, 所占比例很大(平均53%)。

高产样地植物群落的N 含量为1.99, 显著低于低产样地植物群落的N 含量2.28和全国植物叶片N 含量2.331 (Han et al ., 2005), 以及青藏高原植物叶片的N 含量2.35 (杨阔等, 2010), 但与Reich 和Oleksyn (2004)在全球尺度上的研究结果2.01接近。而低产样地N 含量2.28, 与全国植物叶片N 含量以及青藏高原植物叶片的N 含量接近, 高于全球水平。低产样地植物群落的N 含量显著高于高产样地植物群落的N 含量, 可能是由以下两种原因造成的: 其一是放牧促使植物再生, 从而使植物发生补偿生长, 导致植物地上组织的结构趋向幼嫩化, 这部分组织的N 含量相对较高; 其二是牛羊等动物排的粪便使得土壤中速效氮含量增多, 从而植物获得较多的N (牛得草等, 2011; 丁小慧等, 2012)。

高产样地植物群落的P 含量为0.22, 显著高于

低产样地植物群落的P 含量0.19和青藏高原植物叶片P 含量0.19 (杨阔等, 2010), 以及全国植物叶片P 含量0.183 (Han et al ., 2005), 也高于Reich 和Oleksyn (2004)在全球尺度上研究的0.1772。其含量均明显地高于上述文献报道的其他研究区域的数

表3 高产和低产草地植物群落水平的C 、N 、P 含量与其他研究结果比较

Table 3 Comparisons of C, N and P contents in high- and low-yield grasslands at plant community level with other results

C 含量 C content (%)

N 含量 N content (%)

P 含量 P content (%)

研究区域

Research region

样本数 Sample size 平均值Mean 样本数 Sample size 平均值 Mean 样本数 Sample size 平均值Mean

亚高山草甸植物群落高产样地(本研究)

High-yield grassland in plant community of sub-alpine meadow (in this study)

亚高山草甸植物群落低产样地(本研究)

Low-yield grassland in plant community of sub-alpine meadow (in this study)

128 52.51 128 2.28 128 0.19

青藏高原草地植物群落(杨阔等, 2010)

Grassland communities of Qinghai-Tibetan Plateau, China (Yang et al., 2010)

133 2.35 133 0.19 中国草地(Han et al ., 2005)

Chinese grassland (Han et al ., 2005) 376 2.331 362 0.183 全球植物(Reich & Oleksyn, 2004) Global plant (Reich & Oleksyn, 2004)

1 251

2.009

923

0.177 2

陈军强等: 亚高山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群落C 、N 、P 生态化学计量的关系 985

doi: 10.3724/SP.J.1258.2013.00101

据, 似是5–6月施P 肥的扰动造成的。而低产样地植物群落的P 含量与全国植物叶片P 含量, 以及青藏高原植物叶片的P 含量接近, 高于全球水平, 说明本研究区域的植物比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植物叶片P 含量偏高(Reich & Oleksyn, 2004)。这可能是由于动物的采食促进了饲草的生长, 并使植物体内(特别是地下部分)的P 向幼嫩组织分配转移, 尽管在此过程中地上部分的总生物量减少, 总P 含量也相对减少, 但是由于P 的转移, 使P 在植株体内的相对含量(百分比)增加, 进而使得P 含量稍高(牛得草等, 2011)。高产和低产样地植物群落的P 含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4.42%和15.76%, 表明草地植物的P 含量相对不稳定, 变化幅度较大。

3.2 群落物种数与C 、N 、P 含量的关系

C 作为生物的骨架元素, 一般认为它不是限制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关键营养元素(牛得草等, 2011), 本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 相关分析显示物种数与高产及低产草地植物群落的C 含量均无相关性。

N 和P 元素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特别是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两个限制性元素,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群落组成, 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刘旻霞和王刚, 2012)。本研究结果表明, 物种数与高产草地植物群落的N 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而与P 含量相关关系不明显。物种数与低产草地植物群落的N 和P 含量均存在负相关关系, 且达到极显著水平。 3.3 群落物种数与C 、N 、P 化学计量的关系 3.3.1 物种数与C:N 的关系

高产和低产草地植物群落C:N 比值均与N 含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 这与牛得草等(2011)的研究结果类似, 由于C 在植物体内含量很高, 变异较小, 因此, N 含量变化是影响C:N 的主要因素。同时, 物种数与高产草地植物群落C:N 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这其实与物种数与高产草地植物群落的N 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是一致的; 而低产草地植物群落物种数和C:N 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与低产草地植物群落物种数和N 含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也是一致的。

3.3.2 物种数与C:P 的关系

相关性分析表明, 高产和低产草地的C:P 比值和P 含量均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 高产草地植物群落物种数和C:P 的关系与物种数和P 含量的关系一

样, 相关性均不显著。而低产草地植物群落物种数与C:P 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这和物种数与低产草地植物群落的P 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一致。 3.3.3 物种数与N:P 的关系

根据Agren (2008)的研究, 当植物N:P 在8–12之间时, 植物生长速率最大, 可见此时两试验样地草地中牧草均达到了一年中最快的生长速率。高产草地植物群落物种数与N:P 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与群落的N 含量间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与群落的P 含量相关关系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说明高产草地植物群落物种数和N 含量关系更紧密; 而低产草地植物群落物种数与N:P 相关性不显著, 与群落的N 和P 含量均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说明低产草地植物群落的物种数与N 和P 含量均有紧密联系。

由于N:P 反映植物生长受N 或P 的限制情况(韩文轩等, 2009), 是研究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变化、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基本依据, 在决定植被群落结构和功能方面起关键作用(高三平等, 2007; 邬畏等, 2010)。而且这种限制作用对植物种类的特征、物种丰富度和植被动态等也具有选择压力(阎恩荣等, 2008)。本研究中高产和低产草地植物群落的生长均受N 元素的限制, 与“当N:P 值小于14时, 植物群落的营养限制元素为N 元素”的观点(Koerselman & Meuleman, 1996; Drenovsky & Rich-ards, 2004)相符。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1417和30730069)。 致谢 感谢雒明伟同学在写作过程中给予的极大帮

助, 感谢加拿大汤普森河大学Lauchlan Fraser 教授和以色列V olcani 农业研究中心的Zalmen Henkin 教授协助野外调查工作。 参考文献

Agren GI (2008). Stoichiometry and nutrition of plant growth

in natural communities.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Evolu-tion, and Systematics, 39, 153–170.

Cheng B, Zhao YJ, Zhang WG, An SQ (2010). The research

advances and prospect of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Acta Ecologica Sinica, 30, 1628–1637.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程滨, 赵永军, 张文广, 安树青 (2010). 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 生态学报, 30, 1628–1637.] Ding XH, Gong L, Wang DB, Wu X, Liu GH (2012). Grazing

effects on eco-stoichiometry of plant and soil in Hulun-beir, Inner Mogolia. Acta Ecologica Sinica, 32, 4722–

4730.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丁小慧, 宫立,

986 植物生态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13, 37 (11): 979–987

https://www.360docs.net/doc/7b2786829.html,

王东波, 伍星, 刘国华 (2012). 放牧对呼伦贝尔草地植物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 生态学报, 32, 4722–4730.]

Drenovsky RE, Richards JH (2004). Critical N:P values: pre-dicting nutrient deficiencies in desert shrublands. Plant and Soil, 259, 59–69 .

Elser JJ, Dobberfuhl DR, MacKay NA, Schampel JH (1996).

Organism size, life history, and N:P stoichiometry: to-wards a unified view of cellular and ecosystem processes. BioScience , 46, 674– 684.

Elser JJ, Fagan WF, Denno RF, Dobberfuhl DR, Folarin A,

Huberty A, Interlandi S, Kilham SS, McCauley E, Schulz KL, Siemann EH, Sterner RW (2000). Nutritional con-straints in terrestrial and freshwater food webs. Nature, 408, 578–580.

Gan L, Chen FS, Hu XF, Tian QX, Ge G, Zhan SX (2008).

Leaf N and P concentration and their stoichiometry ratios of different functional groups of plants in Nanchang City.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7, 344–348.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甘露, 陈伏生, 胡小飞, 田秋香, 葛刚, 詹书侠 (2008). 南昌市不同植物类群叶片氮磷浓度及其化学计量比. 生态学杂志, 27, 344–348.] Gao SP, Li JX, Xu MC, Chen X, Dai J (2007). Leaf N and P

stoichiometry of common species in successional stages of the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Tiantong National Forest Park,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Acta Ecologica Sinica, 27, 947–952.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高三平, 李俊祥, 徐明策, 陈熙, 戴洁 (2007). 天童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常见种叶片N 、P 化学计量学特征. 生态学报, 27, 947–952.]

Han WX, Fang JY, Guo DL, Zhang Y (2005). Lea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toichiometry across 753 terrestrial plant species in China. New Phytologist, 168, 377–385.

Han WX, Wu Y, Tang LY, Chen YH, Li LP, He JS, Fang JY

(2009). Leaf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toichiome-try across plant species in Beijing and its periphery.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45,

855–860.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韩文轩, 吴漪, 汤璐瑛, 陈雅涵, 李利平, 贺金生, 方精云 (2009). 北京及周边地区植物叶的碳氮磷元素计量特征.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5, 855–860.]

Koerselman W, Meuleman AFM (1996). The vegetation N:P

ratio: a new tool to detect the nature of nutrient limit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33, 1441–1450 .

Li YK (1983). Soil Agricultural Chemical Routine Analysis

Method . Science Press, Beijing. 82–84. (in Chinese) [李酉开 (1983). 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方法. 科学出版社, 北京. 82–84.]

Lin XJ, Wang F, Wang CF, Lin C, Li QH, He CM, Li Y

(2012). Effects of long-term fertilization on weed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and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toichiometry during winter-spring season in yellow-clay paddy fields of South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Eco- Agriculture, 20, 573–577.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林新坚, 王飞, 王长方, 林诚, 李清华, 何春梅, 李昱 (2012). 长期施肥对南方黄泥田冬春季杂草群落及其C 、N 、P 化学计量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 573–577.]

Liu MX, Wang G (2012). N and P stoichiometry of plant and

soil on slope direction gradient of sub-alpine meadows.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 48,

70–7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刘旻霞, 王刚 (2012). 高山草甸坡向梯度上植物群落与土壤中的N 、P 化学计量学特征.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8, 70–75.]

Liu MX, Zhu KJ (2013). Characteristic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toichiometry of plants in different functional groups on alpine meadow in the eastern edge of Tibetan Plateau. Chinese Journal of Grassland, 35, 52–58.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刘旻霞, 朱柯嘉 (2013). 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不同功能群植物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中国草地学报, 35, 52–58.]

Liu WD, Su JR, Li SF, Zhang ZJ, Li ZW (2010). Stoichiometry

study of C, N and P in plant and soil at different succes-sional stages of 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Pu’er, Yunnan Province. Acta Ecologica Sinica, 30,

6581–6590.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刘万德, 苏建荣, 李帅锋, 张志钧, 李忠文 (2010). 云南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植物和土壤C 、N 、P 化学计量特征. 生态学报, 30, 6581–6590.]

Luo YZ, Zeng T, Dong W, He YL, Xu SM (2013). Research of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of plant community in alpine ko-bresia meadow. Chinese Journal of Grassland, 35, 92–96.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罗玉珠, 曾太, 东伟, 贺有龙, 徐世敏 (2013). 高寒嵩草草甸植物群落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中国草地学报, 35, 92–96.]

Niu DC, Dong XY, Fu H (2011). Seasonal dynamics of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toichiometry in Stipa bungeana . Pratacultural Science, 28, 915–920.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牛得草, 董晓玉, 傅华 (2011). 长芒草不同季节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草业科学, 28, 915–920.]

Niu DC, Li Q, Jiang SG, Chang PJ, Fu H (2013). Seasonal

variations of leaf C:N:P stoichiometry of six shrubs in de-sert of China’s Alxa Plateau.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37, 317–32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牛得草, 李茜, 江世高, 常佩静, 傅华 (2013). 阿拉善荒漠区6种主要灌木植物叶片C:N:P 化学计量比的季节变化. 植物生态学报, 37, 317–325.]

Reich PB, Oleksyn J (2004). Global patterns of plant leaf N and

P in relation to temperature and latitude. Proceedings of

陈军强等: 亚高山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群落C 、N 、P 生态化学计量的关系 987

doi: 10.3724/SP.J.1258.2013.00101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1, 11001–11006.

Ren SJ, Yu GR, Jiang CM, Fang HJ, Sun XM (2012). Stoi-chi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leaf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of 102 dominant species in forest ecosystems along the North-South Transect of East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3, 581–586.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任书杰, 于贵瑞, 姜春明, 方华军, 孙晓敏 (2012).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森林生态系统102个优势种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统计特征. 应用生态学报, 23, 581–586.]

Ren SJ, Yu GR, Tao B, Wang SQ (2007). Lea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toichiometry across 654 terrestrial plant spe-cies in NSTEC. Environment Science, 28, 2665–2673.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任书杰, 于贵瑞, 陶波, 王绍强 (2007).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654种植物叶片氮和磷的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 环境科学, 28, 2665–2673.] Song YT, Zhou DW, Li Q, Wang P, Huang YX (2012). Lea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toichiometry in 80 herbaceous plant species of Songnen grassland in Northeast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36, 222–230.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宋彦涛, 周道玮, 李强, 王平, 黄迎新 (2012). 松嫩草地80种草本植物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植物生态学报, 36, 222–230.]

Wang ZX (2011). Research advances and prospect of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in China. 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7), 195–196.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王振兴 (2011). 国内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 绿色科技, (7), 195–196.]

Wu W, He XD, Zhou QX (2010). Review on N: P stoichiome-try in ecosystem.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 30,

296–302.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邬畏, 何兴东, 周启星 (2010). 生态系统氮磷比化学计量特征研究进展. 中国沙漠, 30, 296–302.]

Yan ER, Wang XH, Zhou W (2008). N:P stoichiometry in

secondary succession i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Tiantong, East China.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Chinese Version ), 32, 13–22.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阎恩荣, 王希华, 周武 (2008). 天童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植物群落的N: P 化学计量特征. 植物生态学报, 32, 13–22.]

Yang K, Huang JH, Dong D, Ma WH, He JS (2010). Canopy

leaf N and P stoichiometry in grassland communities of Qinghai-Tibetan Plateau,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34, 17–22.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杨阔, 黄建辉, 董丹, 马文红, 贺金生 (2010). 青藏高原草地植物群落冠层叶片氮磷化学计量学分析. 植物生态学报, 34, 17–22.]

Yin XR, Liang CZ, Wang LX, Wang W, Liu ZL, Liu XP

(2010).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of plant nutrients at dif-ferent restoration succession stages in typical steppe of Inner Mongolia,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34, 39–47.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银晓瑞, 梁存柱, 王立新, 王炜, 刘钟龄, 刘小平 (2010). 内蒙古典型草原不同恢复演替阶段植物养分化学计量学. 植物生态学报, 34, 39–47.]

Youden WJ, Steiner EH (1975). Statistical Manu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Official Analytical Chemists . Association of Of-ficial Analytical Chemists, California. 88.

Zhang LX, Bai YF, Han XG (2003). Application of N:P stoi-chiometry to ecology studies. Acta Botanica Sinica, 45, 1009–1018.

Zhang WY, Fan JW, Zhong HP, Hu ZM, Song LL, Wang N

(2010). The nitrogen: phosphorus stoichiometry of differ-ent plant functional groups for dominant species of typical steppes in China. Acta Agrectir Sinica, 18, 503–509.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张文彦, 樊江文, 钟华平, 胡中民, 宋璐璐, 王宁 (2010). 中国典型草原优势植物功能群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 草地学报, 18, 503–509.]

Zheng WJ, Bao WK, Gu B, He X, Leng L (2007). Carbon con-centration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in terrestrial higher plants.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6, 307–313.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郑帷婕, 包维楷, 辜彬, 何晓, 冷俐 (2007). 陆生高等植物碳含量及其特点. 生态学杂志, 26, 307–313.]

责任编委: 吴 宁 责任编辑: 王 葳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典型题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 用典型题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典型例题】 例1.同质量的下列气体中,所含分子数最多的是(),原子数最少的是() A.CH4 B.CO2 C.H2S D.N2 【评点】质量、物质的量、摩尔质量三者的关系式要能灵活运用,如相同分子数时质量之比如何?相同原子数 时质量之比又如何? 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氧的摩尔质量是32 gmol-1 B.硫酸的摩尔质量是98g C.CO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4g D.CO32-摩尔质量是60 g/mol 【评点】表示物质的摩尔质量时,要将该物质所对应的微粒表示出来;在运用物理量的过程中,务必要正确表 明单位。 例3.a mol H2SO4中含有b个氧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可以表示为() A.a/4b mol-1 B.b/a mol-1 C.a/b mol-1 D.b/4a mol-1 【评点】NA表示每摩物质所含微粒的个数,一般可表示为×1023mol-1,描述微粒数可用NA表示,如2 mol O2 的分子数相当于2NA,若要求得具体个数,可根据×1023mol-1进行换算。 例4.含有相同氧原子数的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其物质的量之比为,质量比为,分子数之 比为,硫原子个数比为。 【评点】两种物质分子数之比即物质的量之比,根据分子组成再求得各组成元素的原子个数之比、质量之比、 包括电子数、质子数等等。 例5.已知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6,则1个铁原子的质量是 g。 【评点】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时,所含 粒子的数目都是×1023。Fe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6,所以,56g Fe含×1023个Fe原子。 例6.已知8g A能与32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2g C和一定量D,现将16g A与70g B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生成 2mol D和一定量C,则D的摩尔质量为多少? 【评点】化学反应前后要掌握两条线,一是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不变;二是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 质量成正比。 【巩固练习】 1.下列对于“摩尔”的理解正确的() A.摩尔是国际科学界建议采用的一种物理量 B.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简称摩,符号为mol C.我们把含有×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的集体计量为1摩尔 D.1mol氧含×1023个O2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摩尔质量就等于物质的式量 B.摩尔质量就是物质式量的×1023倍 C.HNO3的摩尔质量是63g D.硫酸和磷酸的摩尔质量相等

放牧对呼伦贝尔草地植物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

第32卷第15期2012年8月 生态学报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32,No.15Aug.,2012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9CB421104);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060100) 收稿日期:2011-04-20;修订日期:2012-04-24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ghliu@rcees.ac.cn DOI :10.5846/stxb201104200523丁小慧,宫立,王东波伍星,刘国华.放牧对呼伦贝尔草地植物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生态学报, 2012,32(15):4722-4730.Ding X H ,Gong L ,Wang D B ,Wu X ,Liu G H.Grazing effects on eco-stoichiometry of plant and soil in Hulunbeir ,Inner Mogolia.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2,32(15):4722-4730. 放牧对呼伦贝尔草地植物和土壤生态 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 丁小慧1,2,宫立1,2,王东波3,伍星1,刘国华 1,*(1.中国科学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3.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呼伦贝尔 021008)摘要:放牧通过畜体采食、践踏和排泄物归还影响草地群落组成、植物形态和土壤养分,植物通过改变养分利用策略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分析呼伦贝尔草原放牧和围封样地中的群落植物和土壤的碳氮磷养分及化学计量比,探讨放牧对生态系统化学计量 学特征和养分循环速率的影响机制。结果如下:(1)群落尺度上,放牧和围封草地植物叶片C 、 N 和P 的含量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种群尺度上,放牧草地植物叶片N 含量显著高于围封草地;(2)放牧草地土壤全C 、全N 、有机C 、速效P 含量,低于围封草地,硝态N 含量高于围封草地;土壤全P 和铵态N 指标没有显著差异;(3)放牧草地植物C ?N 比显著低于围封草地,植物残体分解速率较快,提高了生态系统养分循环速率。 关键词:草地生态系统;放牧;围封;化学计量学;呼伦贝尔 Grazing effects on eco-stoichiometry of plant and soil in Hulunbeir ,Inner Mogolia DING Xiaohui 1,2,GONG Li 1,2,WANG Dongbo 3,WU Xing 1,LIU Guohua 1,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Urban and Regional Ecology ,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e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5,China 2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China 3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of Inner Mongolia ,Hulunbeir 021008,China Abstract :The grassland in Inner Mongolia ,one of the largest remaining grassland ecosystems in the world ,is extensive and covers an area of up to 68%of the entire region.Recently ,with the increasing needs of livestock products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of the grassland is severely degraded by overgrazing.The effect of grazing has become an urgent and crucial issue in the study of grassland ecology.The early researches mainly focused on the effects of grazing on the productivity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biodiversity of the grasslands through the browsing ,trampling around and excretion of livestock.Focusing on C4soil or plants ,only a few studies have considered the effects of grazing on the stoichiometry traits of soil and plants.The mechanism by which grazing affects the stoichiometry traits of soil and plants is far from clear.For this issue , we carried out a study considering the role of grazing on the stoichiometry traits of soil and plant at both population and community scales.We determined the C ,N ,P content and the C /N ratios of plant and soil to explore how grazing affects the stoichiometry traits and nutrient cycling rates in an ecosystem.We found that :(1)On community scale ,C ,N ,P content of the leaves had no-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azed and the exclosure grassland ;however ,on species scale ,the N content in

生态化学计量学; 探索从个体到生态系统的统一化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 (1): 2–6 doi: 10.3773/j.issn.1005-264x.2010.01.002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http:// www. https://www.360docs.net/doc/7b2786829.html, —————————————————— 收稿日期Received: 2009-11-24 接受日期Accepted: 2009-12-15 生态化学计量学: 探索从个体到生态系统的统一化理论 贺金生1,2 韩兴国3 1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生态学系, 北京 100871; 2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西宁 810008; 3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北京 100093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Searching for unifying principles from individuals to ecosystems HE Jin-Sheng 1,2 and HAN Xing-Guo 3 1 Department of Ecology,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2Northwest Institute of Plateau 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Xining 810008, China; and 3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93, China 从1909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Johannes Warming (1841–1924)出版第一本生态学教科书《植物生态学》到现在, 生态学经历了100年的发展。作为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生态学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交叉性, 研究的问题也具有复杂性和多尺度的特点。正因为这样的学科特点, 传统上生态学家多强调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研究问题的局域性, 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进入21世纪以后, 生态学在统一化理论方面出现了一些尝试, 代表性的有生态学的代谢理论(metabolic theory of ecology) (Brown et al ., 2004)和生态化学计量学(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Sterner & Elser, 2002)。 生态化学计量学综合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的基本原理, 利用生态过程中多重化学元素的平衡关系, 为研究C 、N 、P 等元素在生态系统过程中的耦合关系提供了一种综合方法。1958年, 哈佛大学的A. Redfield 首次证明: (1)海洋浮游生物的C 、N 、P 有特定的组成(摩尔比106:16:1, 该比率后被称为Redfield 比率); (2)这一比率受海洋环境和生物相互作用的调节(Redfield, 1958)。这一开创性的研究成为以后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奠基之作。从Elser 和Hassett (1994)以及Elser 等(2000)的重要文章, 到以后Sterner 和Elser (2002)的专著《Ecological Stoichi- ometry 》的出版, 标志着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的系统化和逐步成熟。 2004年著名生态学杂志《Ecology 》 (85卷1 177页)和2005年《Oikos 》(109卷3页)分别出版了“Ecological stoichiometry”专辑, 进一步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本刊也于2005年发表了曾德慧和 陈广生(2005)的综述性文章, 系统介绍了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理论与进展。 1 生态化学计量学为从个体到生态系统统一化理论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 生态化学计量学主要研究生态过程中化学元素的比例关系, 因此跨越了个体、种群、群落、生 态系统、景观和区域各个层次。生态化学计量学目前主要集中在C 、N 、P 元素的计量关系。这是因为, C 、N 、P 是重要的生命元素, 它们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化学组成的基础。一般来说, 组成地球上有机体蛋白质的16%是N, 核酸组成的9.5%是P, 这两个比例在不同来源的生物中相对稳定。而有机体干物质的50%左右是C, 这一比例在生物的不同类群中随细胞的结构组成发生变化。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 形成了一定的内稳态机制(homeostatic mecha-nism), 即生物在变化的环境(包括食物)中具有保持其自身化学组成相对恒定的能力, 它是生态化学计量学存在的前提(Sterner & Elser, 2002)。现在还不清楚生物组成的其他元素是否存在相对稳定的计量关系, 但从生态化学计量学角度, 对其他化学元素的探索是必要的, 特别是S 的作用。 无论是植物个体水平, 还是生态系统水平, C 、N 、P 都是相互作用的。研究其中一个元素在生态学过程中的作用, 必须同时考虑其他元素的影响。生态化学计量学为研究C 、N 、P 等主要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态学过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Sterner & Elser, 2002; Güsewell, 2004)。在植物的个

新课标高一化学同步测试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附答案)

新课标高一化学同步测试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B ) 1.若某原子的摩尔质量是M g ·mol - 1,则一个该原子的真实质量是( ) A .M g B .M 1g C .g D . g 2.若50滴水正好是m mL ,则1滴水所含的分子数是( ) A .m ×50×18×6.02×1023 B . ×6.02×1023 C .×6.02×1023 D . 3.在标准状况下,若V L 甲烷中含有的氢原子个数为n ,则阿伏加德罗常数可表示为( ) A .4.22Vn B .V n 4.22 C .6.5Vn D .V n 6.5 4.有一真空瓶质量为1m ,该瓶充入空气后质量为2m 。在相同状况下,若改为充入某气体A 时,总质量为3m 。则A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 .1 2m m ×29 B .13m m ×29 C .1213 m m m m --×29 D .1 312m m m m --×29 5.同温同压下,气体A 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2,体积比为1∶4,气体A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 .16 B .17 C .44 D .64 6.下列数量的物质中含原子数最多的是( ) A .0.4mol 氧气 B .标准状况下5.6L 二氧化碳 C .4℃时5.4mL 水 D .10g 氖 7.300mL 某浓度的NaOH 溶液中含有60g 溶质。现欲配制1mol ·L -1NaOH 溶液,应

取原溶液与蒸馏水的体积比约为( ) A .1∶4 B .1∶5 C .2∶1 D .2∶3 8.同温同压下,等质量的SO 2和CO 2相比较,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密度比为16∶11 B .密度比为11∶16 C .体积比为16∶11 D .体积比为11∶16 9.n molN 2和n mol 14CO 相比较,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在同温同压下体积相等 B .在同温同压下密度相等 C .在标准状况下质量相等 D .分子数相等 10.将标准状况下的a LHCl (g )溶于1000g 水中,得到的盐酸密度为bg ·cm -3,则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 . 4.22a mo1·L -1 B .22400 ab mol ·L -1 C .a ab 5.3622400+mol ·L -1 D .a ab 5.36224001000+mol ·L -1 11.如果a g 某气体中含有的分子数为b ,则c g 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占有的体积应表示为(式中A N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 A .L 4.22A N a bc ? B .L 4.22A N c ab ? C . L 4.22A N b bc ? D .L 4.22A N ac b ? 12.某位同学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 溶液时,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原因是( ) A .所用NaOH 已经潮解 B .向容量瓶中加水未到刻度线 C .有少量NaOH 溶液残留在烧杯里 D .用带游码的托盘天平称2.4gNaOH 时误用了“左码右物”方法 13.在4℃时向100mL 水中溶解了22.4LHCl 气体(标准状况下测得)后形成的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该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10mol ·L - 1 B .该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因溶液的密度未知而无法求得 C .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因溶液的密度未知而无法求得

延河流域不同立地条件下植物 枯落物 土壤 生态化学计量学 …

自然资源学报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第30卷第10期 2015年10月V ol.30No.10Oct.,2015延河流域不同立地条件下植物-枯落物-土壤 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向云1,4,程曼1,安韶山1,2*,曾全超2,3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2.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 中心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3.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100049;4.山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太原030000) 摘要:通过对黄土高原延河流域不同立地条件的植物、枯落物和土壤进行调查、取样和分析,选取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共有植物达乌里胡枝子,研究了不同立地条件下共有植物-枯落物-土 壤的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以期探索不同立地条件中的元素迁移和转化。结果表明:1)土壤 碳氮比的平均值为10.88,土壤碳磷比和氮磷比的平均值分别为23.14和2.13。2)土壤碳氮比表 现为阳坡>阴坡、沟坡>峁坡,氮磷比无显著差异;共有植物碳氮比表现为阳坡>阴坡,峁坡>沟 坡,碳磷比和氮磷比为阴坡>阳坡,峁坡>沟坡;枯落物碳氮比表现为阳坡>阴坡,峁坡>沟坡;氮 磷比和碳磷比在不同立地条件中均表现为阴坡>阳坡,沟坡>峁坡。3)通过对不同立地条件下 植物-枯落物-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探讨,得知沟坡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累积速率相对高于峁坡,阳坡土壤有机碳固定大于阴坡,各立地条件中土壤全磷含量相对一致;在植物生长后期以及枯 落物分解过程中,阳坡和峁坡表现为氮素迁移转化相对强烈,阴坡和沟坡则有利于磷的迁移和 转化。 关键词:土壤;植物;枯落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立地条件 中图分类号:S1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3037(2015)10-1642-11DOI :10.11849/zrzyxb.2015.10.004 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主要来源于土壤,土壤对植物的生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1]。同时,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碳,以枯落物分解和根系分泌的方式将养分归还于土壤中。枯落物及其分解过程是联系植被和土壤的纽带,植物-枯落物-土壤构成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其中土壤养分供应量、植物养分需求量以及枯落物分解过程中养分的返还量的不断调节[2],使植物-枯落物-土壤系统的养分含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但同时也增加了植物-枯落物-土壤中碳、氮、磷之间相关关系的复杂性。 生态化学计量学(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结合了生态学和化学计量学的基本原理,是研究生物系统能量平衡和多重化学元素平衡的科学,它是分析多重化学元素的质量平衡对生态过程相互影响的一种理论[3-4],为探究不同生态系统中元素迁移和元素限制提供了有效手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者利用化学计量手段来研究土壤植物的元素 收稿日期:2014-09-10;修订日期:2015-04-2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171226);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2-047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41030532)。 第一作者简介:向云(1987-),男,湖南澧县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被恢复与土壤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E-mail:xy020824@https://www.360docs.net/doc/7b2786829.html, *通信作者简介:安韶山(1972-),男,研究员,主要从事土壤生态学、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流域生态与管理研究。E-mail:shan@https://www.360docs.net/doc/7b2786829.html,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化学计量练习.doc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化学计量练习 1.下列溶液中Cl-的浓度与50 mL 1 mol/L的MgCl2溶液中的Cl-相等的是() A. 100 mL 2 mol/L的NaCl溶液 B. 50 mL 0.5 mol/L的AlCl3溶液 C. 1 L 0.2 mol/L的KCl溶液 D. 20 mL 0.5 mol/L的CaCl2溶液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 O2的质量是32g/mol B.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准确值就是6.02×1023 C.CO2的摩尔质量是44g/mol D.常温常压下22.4L氦气含有1 mol原子 3.浓度为0.50mol/L的某金属阳离子M n+的溶液10.00 mL,与0.40 mol/L的NaOH溶液12.50 mL完全反应,生成沉淀,则n等于() A. 1 B. 2 C. 3 D. 4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molH2SO4的质量为98g·mol-1 B.H2SO4的摩尔质量为98g C.9.8gH2SO4含有N A个H2SO4分子 D.6.02×1022个H2SO4分子的质量为9.8g 5. 18g H2O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含________mol H,含_________mol O,含原子共______mol,含电子共_______mol,与___________g NH3含有相同的氢原子。 6.质量都是50 g的 HCl、NH3、CO2、O2四种气体中,含有分子数目最少的是 _____ ,在相同温度和相同压强条件下,体积最大的是 ______ ,体积最小的是 ____ 。 7..等物质的量的 SO2和 SO3相比较,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它们的分子数目之比是 1∶1 B.它们的氧原子数目之比为 2∶3 C.它们的质量之比为 1∶1 D.它们所含原子数目之比为 3∶4 8.相同物质的量的 Na+、OH-、F-离子具有相同的() A.质量 B.质子数 C.电子数 D.中子数 9.将4g NaOH溶解在10mL水中,再稀释成1L,从中取出10mL,这10m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A. 1mol/L B. 0.1mol/L C. 0.01mol/L D. 10mol/L 10.设N 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对于0.3mol/L的K2SO4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2L溶液中含有0.6N A个SO42-离子 B. 2L溶液中K+离子的浓度为1.2mol/L C. 1L溶液中含K+离子0.6mol D. 1L溶液中含溶质阴阳离子的总数为0.9N A个 11.将1L0.2mol/L NaCl溶液和1L0.2mL/L硫酸钠溶液混合,若溶液的体积变为二体积之和,则混合溶液中钠离子浓度为() A. 0.2mol/L B. 0.3mol/L C. 0.6mol/L D. 0.8mol/L 12.在室温条件下,将形状和质量都相同的两快铝片分别与下列物质反应,化学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 15 ml 0.1 mol/L的盐酸 B. 10 ml 0.2 mol/L的盐酸 C. 10 ml 0.15 mol/L的硫酸 D. 10 ml 18 mol/L 的硫酸 13.用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 g/cm3 )配制100 mL l mol/L的稀硫酸。现给出下列仪器(配制过程中可能

生态化学计量学概念和理论基础

(1)生态化学计量学涵义及理论基础 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学已经发展为研究从分子尺度到全球尺度的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性科学,然而如何使相关学科不同层次(分子、细胞、有机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全球尺度)的研究理论能够有机统一起来,一直是该领域探讨的热门话题。为解决这个问题,生态化学计量学(Ecological stoichiometry)在最近20年应蕴而生(Elser,J.,2000;Sterner,R.2002;曾德慧,2005)。 所谓生态化学计量学结合了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基本原理,包括了生态学和计量学的原理,考虑了热力学第一定律、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原理以及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的理论,研究在生态过程和生态作用中能量与多重化学元素(主要是C、N和P素)平衡以及这种平衡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科学(Zhang,L.2003;程滨,2010;王绍强,2008)。简言之,生态化学计量学就是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与化学元素间平衡的学科[191],主要强调的是活有机体的主要组成元素(特别是C、N和P)的关系。 用组成有机体的元素的独特化学计量值来反映生物进化的结果,主要包括影响生物生长速率、健康状况、新陈代谢、组织结构和生态演替等某些方面(Michaels,A.,2003)[199]。在生态学中聚焦元素间化学计量比,主要意义在于:首先,元素容易在不同生物组织水平间移动,因此能够计算元素的组成和估计进入或流出各种生物实体化学元素的通量;其次,元素是不变的,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去研究元素在各生物学组织水平间的流量;最后,生命有机体都是由化学反应所产生、维持和增殖的化学实体,且化学反应都是以复杂和耦合的反应网形式进行的(Sterner,R.2002;曾德慧,2005)。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了两个重要的具体理论,即动态平衡原理和生长速率理论。 动态平衡原理是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成立的理论基础(曾德慧,2005)。指有机体各种元素组成与其周围环境(包括利用资源)养分元素供应保持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Sterner,R.2002)。它被认为是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存在的理论基础和生命的本质特征。 “生长速率理论”是有机体生态化学计量控制的基本途径,这个理论提供了生态化学计量控制生命进化论、细胞生物学特性、种群动态以及生态系统功能机制的基本框架(Elser,J.,2000;曾德慧,2005;Reiners,W.1986;Vanni,M.2002)。最初源于对最适条件下不同物种生物量C∶N∶P和最大生长速率的研究(Elser,J.1996;Main,T.1997),而且适用于同物种生物的生物量C∶N和N∶P变化的研究(Hessen,D.,2004;Hessen,D.;1990)。生长速率理论把生物组织的不同层次(分子、个体、种群和生态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了。并认为,单个有机体P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生长及繁殖过程紧密相关(它是种群动态的一个主要决定者)(Elser,J.;1996)。具体来说,有机体C∶N∶P的变化主要由生物体P含量的变化所决定。生物有机体必须调整它们的C∶N∶P化学计量比来适应生长速率的改变,生长快速的物种通常具有较低的C∶P和N∶P(Elser,J.,2003;Makino,W.,2003),这种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生活史特性产生变化的演化过程会对有机体的元素组成产生影响(Elser,J.,2000;曾德慧,2005)。 (2)陆地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生态化学计量学目前多数研究集中水生生态系统,其理论的提出、验证和补充大都是基于对海洋生物的研究获得的,陆地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10 年来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中对天然草原和森林亚系统研究较多。总体分为几个方面: 首先,植物个体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 通过研究植物体自身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生境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与差异;找

高一化学必修一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运用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化学必修一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运用练习题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mol氯含有×1023个微粒 B.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约等于×1023 C.钠的摩尔质量等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 的摩尔质量是18 g 2.某气体物质的质量为 g,含有×1022个分子,则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3.与 g SO2所含的氧原子数相等的NO2质量为( ) g g g g 4.比较1 mol N2和1 mol CO的下列物理量:①质量②分子总数③原子总数,其中相同的是( )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 5.三聚氰胺的分子式为C3N3(NH2)3,下列有关三聚氰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聚氰胺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 B.三聚氰胺中C、N、H的原子个数比为1∶2∶2 C.三聚氰胺中C、N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7 D.三聚氰胺的摩尔质量为126 气体摩尔体积 1. 在标准状况下,如果氧气含有n个氧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可表示为() A. n/8mol-1 B. n/16mol-1 C. 8nmol-1 D. 4nmol-1 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1 mol水的体积是 L

mol任何气体体积均为 L C.在标准状况下, mol N2和 mol O2混合气体总体积约为 L D.通常状况下,1 mol N2的体积约为 L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温、同压下,相同质量的气体都占有相同的体积 B.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C.在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物质的体积均约是 L mol某气体的体积约为 L,该气体所处的状况一定是标准状况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 A.在常温、常压下, L N2含有的分子数是 B.标准状况下,18 g水所占的体积约是 L g O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是 L D.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所含的原子数相等 5.关于同温、同压下等体积的N2O(气体)和CO2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①质量相同②所含碳原子数与氮原子数相等③所含分子数相等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在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使用容量瓶前都必须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B.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待配溶液润洗 C.称好的固体试样需用纸条小心地送入容量瓶中 D.摇匀后发现凹液面下降,再加水至刻度线 2.将4 g氢氧化钠溶解在10 mL水中,再稀释成1 L,从中取出10 mL,这10 mL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mol?L-1 mol?L-1

生态学

生态学:研究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及生存、生长、生活、生育与生衍状态的科学。 生态系统: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构成的具有特定组成、结构和功能属性的生态学系统;可以抽象的概括 为是一个生物组分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动态 变化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复合系统。 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科学,是认识生态系统的科学知 识体系。 生物学物种或生物种:在自然界中同一个物种的个体之间应该繁殖出 具有生育能力的后代。 自然选择的准则:在特定环境中能够留下更多的后代,即保留适合度 高的个体或类型。 物理防御:种植物刺、种植物壳、植物的种子(脱落) 化学防御:植物和动物生成次生化合物保护剂(有毒化合物,消化不良化合物。 形态和行为防御:体色或形态图案成为隐态,警戒态,模仿味道不佳猎 物体姿的贝氏拟态、警戒色+模拟体姿的繆氏拟态。生存环境:影响活体生物功能的非生物环境,包括温度、相对湿度、氧气、pH、盐度、污染物浓度等、条件可以改变但不能被消耗。生境:生物有机体的生活场所。 生态位:生物有机体对生境条件以及生境资源需求的综合,有机体的生态位是生物的生活模式。

基础生态位:在竞争者或扑食者不存在情况下,一个物种可以生存繁殖的潜能。 实际生态位:在竞争者或扑食者存在情况下可以生存繁殖的条件和资源范围。 低温的影响与适应策略:冷害与冻害(细胞的渗透压和水平衡、细胞 膜);避冻策略和耐冻策略。 高温的影响与适应策略: 高温危害:酶失活和变性、高温失水(蒸腾维温)、火灾。 适应策略:蒸腾维温--动植物的水冷系统,特化物种、耐高温生物,嗜热真菌,极端嗜热原核生物。 必需资源:资源间不可替代。 互补性资源:摄取两种资源湿比摄取一种资源的需求和消耗的更少。拮抗性资源:摄取两种资源明显比摄取一种资源的需求和消耗的更多。抑制性资源:必须资源在适宜范围年供给量增加促进生长,在过量供给时则变得得有害,抑制生物生长率。 氮限制机制:供给光合作用酶的N素不足,叶绿体内的ATP、NADPH 和羧化作用受限制。 磷限制机制:供给光合成RUBP的磷酸盐或者磷糖酸不足,限制光合速率。 生理生态学调控机制:①植物气孔对水碳耦合的调控机理②根系对 水分、养分吸收和碳归还的调控机理③微生物功 能群对碳氮转化和排放的调控机理④土壤-植物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案(经典啊)

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概念 2、化学计量的计算。 教学 重难点 概念的理解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计算 教学过程 我们在初中时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粒子,可以构成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质量的物质,这说明,在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粒子与物质的质量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联系,那么,联系他们的桥梁是什么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像长度可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温度可表示为物体的冷热程度一样,物质的量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粒子数的多少,其符号为n,它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理量,四个字缺一不可,物质的量单位是摩尔,符号mol ,简称摩。 国际单位制(SI)的7个基本单位 物理量的符号单位名称及符号 长度l(L)米(m) 时间t 秒(s) 质量m 千克(kg) 温度T 开尔文(K) 发光强度I(Iv)坎德拉(cd) 电流I 安培(A) 物质的量n 摩尔(mol) 一、物质的量(amount of substance)的单位---摩尔(mole) 1.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mol)。 从物质的量设立的目的上看,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这个集体的组成者是粒子,这种集体有大有小,也就是集体内的粒子数目有多有少。因此,物质的量是专门用于计算粒子数目的物理量。那么物质的是的1个单位即1mol表示的粒子数目是多少呢? [问]1mol粒子的数目大约是多少? (约为6.02*1023个) [问]6.02*1023这个数值是以什么为依据得出的? (是以0.012kg12C中所含碳原子数为依据得出来的) [问]12C原子特指什么结构的碳原子? (12C指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 结论: 1mol任何粒子的数目是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

化学计量 的发展

化学计量在中国的进展 1生态化学计量学概念 生态化学计量学(ecological stoichiometry)结合了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基本原理,包括了生态学和化学计量学的基本原理,考虑了热力学第一定律、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原理和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的理论,是研究生物系统能量平衡和多重化学元素(主要是碳、氮、磷)平衡的科学,以及元素平衡对生态交互作用影响的一种理论,这一研究领域使得生物学科不同层次(分子、细胞、有机体、种群、生态系统和全球尺度)的研究理论能够有机地统一起来。 2生态化学计量学小史 1862年李比希提出的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law of the minimum),这个理论认为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少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这个定律阐述的精华就是生物体中元素的组成平衡对于生物体生长是非常重要的。李比希认为化学在动物和植物生理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许多生命有机体对于贫瘠环境的适应的研究以此为基础产开,大量证据表明,限制性元素的含量不同会影响有机体元素的组成。 1925年,Lotka首先将物理一化学系统热力学定律与生物世界相联系起来,著成了《物理生物学的基础)(Elements of Physical Biology)一书,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模型:捕食者~猎物相互作用模型,这个模型定量阐述了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许多生态学基础理论由于他的思想的影响得到了广泛的完善和发展。1958年,哈佛大学的Redfiel首次提出了Redfield比率:海洋浮游生物的C、N、P有特定的组成,摩尔比为106:16:1,后人认为这个比率不是不变的,而是受海洋环境和生物相互作用的调节。这个假设的提出极大发展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1986年Reiners集合前人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化学计量学理论在生态学中的应用,并且结合化学计量学理论提出了生态学研究的理论模型。自Reiners提出生态化学计量学,拉开了化学计量学在生态学中应用的序幕,科学家们在2O多年的时间内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研究结果显示,不仅群落结构与动态、物种共生、营养级动态、生物的养分限制受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影响,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供求平衡和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关系也受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制约。因此,生态化学计量学成了探索从个体到生态系统的统一化的一个重要理论成为连接分子、细胞、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尺度生物学研究的新工具,为研究营养级动态、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了崭新的视点E 。 生态化学计量学近年来在国内发展较快。最近的研究不仅包括了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之间不同演替阶段植物之间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还包括了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季节变化,以及植物叶片和细根不同器官之间计量特征的关联_3]。 3 生态化学计量学在我国的研究进展 3.1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之间 自从生态化学计量学被作为生态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理论,已经在需多个方面得到了应用,比如种群动态、森林演替和碳循环。尽管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国外玩,但是也在东部南北样带、草地生态系统及全国水平的陆地生态系统做了大尺度的研究。2004年,McGroddy等总结了世界范围内森林生态系统的叶片和凋落物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发现了不同生物群(温带阔叶林、温带针叶林和热带森林)具有不同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但有关同一区域不同森林类型间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还未曾报道,于是吴统贵]以珠江三角洲3种典型森林类型(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各类型优势乔木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闫恩荣]以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为对象,通过对叶片和凋落物c:N:P比率与N、P重吸收的研究,揭示3种植被类型N、P养分限制和N、P重吸收的内在联系。 3.2不同演替阶段之间

湿地生态系统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研究进展

-46-科学技术创新2019.11 湿地生态系统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研究进展 范全城柴娜李萍王志强 (青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湿地(wetland)是处于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交错区,兼具水陆生态系统的特征,蕴含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过渡生态系统之一,其与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 关键词:湿地;生态系统;化学计量学 中图分类号:X1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390(2019)11-0046-02 湿地(wetland)是处于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交错区,兼具水陆生态系统的特征,蕴含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过渡生态系统之一,其与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对于湿地的定义还没有一个完全科学统一的定义,而纵观国内外对湿地的定义也多达60种。而有关湿地的最早的定义可以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美国渔业局首次对湿地进行了定义,主要包含了水文和植物两大板块。目前,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的是《国际生物学计划》和《湿地公约》中所提及的定义,其中前者定义湿地为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区域或生态交错带,对水域的界定是在低水位时水深不得大于2m;后者将其定义为低潮时水深在6m以下的水域或海洋水域,还包含湿地内的岛屿及临近湿地的近海岸地区,如河流、湖泊、沼泽、滩涂、水库、浅海区等。我国湿地管理部门在《湿地公约》对湿地定义的基础上,规定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的、长久性或暂时性沼泽地、泥炭地或者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等,包括低潮时水深不高于6米的海域。 1生态化学计量学概述 近年来,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在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地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到植物组织、动物、微生物、土壤和枯落物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涵盖了物种水平上物种之间的生物关系,群落水平上群落结构变化与养分的动态平衡,全球水平上生态过程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与国外的研究相比,国内的生态化学计量学起步比较晚,研究的基础较为薄弱,但是近30年来发展迅速。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研究有:张仲胜等较为全面的概述了生态化学计量学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发展前景,统计分析了国内119块湿地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分布格局,并与国外、世界湿地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比进行了对比分析,探索了影响湿地土壤的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因子。贺金生等第一次提岀生态化学计量学为将个体、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尺度的生物系统统一联系起来提供了新的构思。 2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现状 土壤作为植物生长的主要环境之一,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所必需的养分;其储集的养分含量直接影响到植物个体的生长趋势以及植物群落的生产力。湿地土壤中的有机碳、氮、磷作为生态系统中主要的生源要素,不仅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一个核心环节,还是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因子。Cleveland 等研究发现土壤中也存在类似于“Redfled比值”的碳氮磷比值,如全球土壤及土壤微生物的C:N:P比值相对稳定在186:13:1和60:7:1。Tian等发现在区域尺度上,土壤的C:N也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波动。目前,有关森林、草原、荒漠等地的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已开展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张仲胜等问对中 国湿地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统计发现,C:N、C:P及N:P,均远远高于全球土壤的平均水平。曹磊等对黄河三角洲潮汐湿 地C、N、P的化学计量学的特征研究发现,土壤中C、N、P的空间分布具有高度的异质性。但是基于湿地处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热点区域,决定了湿地土壤环境的复杂性,有关湿地土壤碳、氮、磷等主要营养元素的化学循环机制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因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植物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现状 生态化学计量学为深入研究植物的碳、氮、磷与土壤中碳、 氮、磷的相关性以及限制性元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提供了新的 思路。目前研究学者大多从不同的系统、功能群和物种的角度 研究植物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影响因子,也有从区域尺度、群落水平、植物器官元素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Han等研究得出,我国陆生植物叶的平均N含量为18.6,与全球植物N 含量大体相近,而P的平均含量为1.21,明显低于全球的植物叶P含量的平均值,并推测P可能是我国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性营养元素。而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草原、荒漠等陆生生态系统及植物器官的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王维奇等对闽江河口湿地的C、N、P含量及季节动态开展了研究,发现活体植物、枯落物和土壤的生态计量比均表现出C:P>C:N>N:P的规律,而且植物活体部分与枯落物的C、N含量均高于土壤。 4枯落物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现状 枯落物作为湿地生态系统关键的养分储存库,其养分的变 化特征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及养分循环。枯落物的 分解过程是不仅涵盖了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有机体的过程,还包 括衰亡组织有机体的分解过程。国外针对不同湿地生态系统的 枯落物分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和模型建立等方面开 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在枯落物的分解过程方面,研究学者从时间和空间的研究角度探索了 其物理、化学及生物过程;在模型建立方面,01so提出的单指数时间衰减模型被广泛用以预测枯落物的分解过程。在影响因素 方面,Roache等研究了盐度对湿地枯落物分解过程的影响,分析了盐度与枯落物分解速率的相关性。相比之下,国内有关湿地枯落物地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是近年来发展迅速,先后有学者从枯落物的分解过程、分解速率和影响因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区域包含了闽江河口湿地,三江平原和鄱阳湖湿地等湿地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熊汉锋,王运华.湿地碳氮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5,36⑵:240-243. [2]罗美娟,黄炜娟,谭芳林等.闽江河口湿地主要植物(转下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