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7课《雨巷》随堂练习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7课《雨巷》随堂练习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7课《雨巷》随堂练习

《雨巷》同步练习

【基础测试】

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撑(zhǎng)着彷(páng)徨

凄(qī)清巷(xiàng)道

B.彳亍(chì chù)凄婉(wǎn)

颓圮(pǐ)迷茫(méng)

C.河畔(pàn)荡漾(yàng)

青荇(xìng)长篙(gāo)

D.斑斓(lán)沉淀(dìng)

似(sì)的泥(nì)古

2.下面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C.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D.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3.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C.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D.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4.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5.对《再别康桥》运用的表现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课内阅读】

阅读《雨巷》的开头和结尾两节,回答8~9题。

(一)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6.诗一开始用“悠长”“寂寥”的雨巷表明了居住地的________,以细雨表现了________的天气特点。

7.结尾重复了开头,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把“逢着”改为“飘过”,又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特征。

【拓展练习】

8.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A.这首诗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形象化,充满情趣,富有哲理,不但珠圆玉润,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溢于言外。

B.此诗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

C.如果我们用“我和你”“相似”之类的标题,当会富有诗味。

D.“云”、“波”、“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其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

9.对下面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秋天的梦

戴望舒

迢迢的牧女的羊铃,摇落了轻的树叶。

秋天的梦是轻的,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

于是我的梦是静静地来了,但却戴着沉重的昔日。

唔,现在,我是有一些寒冷,一些寒冷和一些忧郁。

A.这首诗实际上写了两个“秋天的梦”:“牧羊女的梦”和“我的梦”。是“我”听到牧羊女的诉说而引发了自己的梦。

B.牧羊女的梦是“牧女之恋”,从全诗的思路脉络看,能够判断“我的梦”也是“有关恋情的”。正是因情入梦,以梦抒情。

C.“牧羊女的梦”像羊铃那样迢遥,像落叶那样曼妙,是清纯而温暖的。“我的梦”,则是沉重、寒冷、忧郁的。

D.全诗四节,形成了一个对应式结构,许多信息就是从对应、对比中传达出来,显得简捷而又有蕴藉。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10~13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自由,向我们来了

田间

悲哀的

种族

我们必须战斗啊!

九月的窗外,

亚细亚的

田野上,

自由呵……

从血的那边,

从兄弟尸骨的那边

向我们来了,

像暴风雨,

像海燕。

10.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新诗。

B.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自由诗。

C.《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新格律诗”。

D.《自由,向我们来了》是新诗中的“自由诗”。

11.下面说法错的一项是()

A.《再别康桥》中的这两节分别押“ai”和“iang”的韵。

B.《自由,向我们来了》这一节押“ian”韵。

C.《再别康桥》节奏比较舒缓。

D.《自由,向我们来了》节奏短促如鼓点。

12.对《再别康桥》这两节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招手作别”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

②开头三个“轻轻的”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淡淡的惆怅失落之感。

③“艳影”是“夕阳”中的“金柳”在水中的倒影,代表着康桥的景物特征,明丽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赞美之情。

④诗人心中“荡漾”着“波光里的艳影”,是诗人把魂萦梦牵的康桥比作一个美丽的姑娘的倩影,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3.对《自由,向我们来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作者呼吁我们民族不能再忍辱负重了,必须投入战斗。

②作者呼吁我们必须和悲哀的种族战斗。

③语句短促,是对自由的急切呼唤。

④诗中体现的是一种紧张激烈的情绪。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拓展与创新】

14.“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白居易的诗以语言浅近著称,意境显露,但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诗中表达了对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学了戴望舒的《雨巷》,你也来谈谈《花非花》的朦胧之美吧。

【歌词赏析】

下面是由黄磊演唱的《再别康桥》的歌词,从这一艺术层面再来感受徐志摩的诗,你一定会有新的体味。

挥挥我的衣袖从你的裙下过

频频我在回头时刻柔荡心波

匆匆河水不休轻轻招一招手

康桥桥下流过追寻明天下落

爱情总是太快坠入水里漩涡

瞬间已不存在爱去时我沉落

伸手慢了一拍我在康桥这头

只剩回忆可待望着桥下河流

轻轻挥一挥手却只化作水草

作别西天云彩停在原地飘游

随着缘分游走一眼就能明白

爱来时我自由一生都要牵绊

我在康桥那头我是为你存在

誓愿化作水流你是为我而来

参考答案

1.C(A.zhǎng-chēng B.méng-máng D.dìng-diàn sì-shì)

2.B(应在“自头”后断开,而不是在“我的”之后)

3.C(应为象征派)4.C(“迷失了方向”,说法欠妥;“绝望”错误)

5.B(这首诗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比喻:“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有拟人:“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有顶针:“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有反复:“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没有借代)

6.幽僻阴沉、郁闷

7.形成回环叠唱的效果;表明了追求理想的坚贞与执著这种追求的虚幻与迷惘,反映了诗人当时复杂、矛盾。

8.C 8.A(不能说是“我”听了牧羊女的诉说而引发了自己的梦)

10.B 11.B 12.D 13.B

14.“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着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这里取喻于花和雾,比方所喻之物短暂易逝,难持长久。“夜来者”春梦也,虽美却短暂,于是引来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来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一连串比喻环环相扣,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朦胧含蓄。

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说课稿范文

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说课稿范文 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说课稿1一、说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那个政治风云激荡、新旧诗风交替的时代,戴望舒携着中国古典诗歌婉约的深蕴,踏着法国象征派诗风的轻云,饱含着纯洁而苦闷的真情,用那回环往复的和谐音节,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为中国的新诗领域树立了一座丰碑。它的音韵、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内涵,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尝。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以新诗为第一单元来组织文本,显然突出了它的审美性。《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别康桥》共同组成一个文本,出现在这一单元,那么我们就得

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 二、说学情 《雨巷》是高一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新诗”,也是被人们传唱不休的名作。本课恰可以作为窗口,帮助学生认识这个陌生的领域,学会欣赏它,并喜爱上它。以此达到审美训练的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审美能力的培养目标,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我由浅入深地设定了如下几个有层次的教学目标,皆在诵读中完成: 一读音韵,品味诗歌的音乐美; 二读语言,品味诗歌的情感美; 三读意象,品味诗歌的意蕴美; 四读内涵,品味诗歌的思想美。 四、说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等重点意象的含义,并由此把握我国传统诗歌当中的意象情节。 意象是中国诗学的重要概念,是解读作品灵魂的关键所在。在这首朦胧含蓄极富象征意味的《雨巷》中,意象的理解尤为重要。将本篇的意象理解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意象的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知识点

语文基础模块下基础知识复习 第一单元 一合欢树 一、文学常识 史铁生,人,当代作家。代表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散文)、《命若琴弦》(散文)、《病隙碎笔》(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 二、字词注音 敷.灸.虔.诚瘫痪 ..瞎逛.够呛. 三、解释词语 虔诚:侥幸: 稀奇古怪:够呛: 四、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情深意切的怀人散文。文章前半部分以时间为线索追忆母亲,后半部分叙写合欢树的由来及其引发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母爱的高度赞美,同时抒发了对亡母的愧疚与作者的心痛苦。 五、合欢树的寓意 合欢树在作者心中占有特殊位置。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是作者和母亲之间情感的凝聚和象征,寄托了母亲对儿子的美好期盼和儿子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也寄托着作者希望所有的母子都能合家欢乐的心愿。 二善良 一、文学常识 王蒙,男,南皮人,祖籍,1934年10月15日生于。中国当代作家、学者,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小说。 二、字词注音 恃.圭臬 ..参.透凄.厉 ..滥.用戚戚 三、解释词语 不足恃圭臬 弘扬以逸待劳 超拔参透 四面楚歌滥恶 四、文章主旨 人性之美,美在求善。作者针对新形势下人们对“善良”的一些错误认识,站在人类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对“善良”这一古老的道德准则作了精辟的阐发,赋予“善良”许多新的美好而深刻的涵,热情讴歌了善良的伟大力量,启发人们对人性进行深刻的思考。 三人生的境界 一、文学常识 友兰(1895-1990),字芝生.人。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曾以“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释今古,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纪贞元”总结了一生的学术成就。他继承和阐发了程朱理学的传统,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第一单元《雨巷》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雨巷》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朗读品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2)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中心意象,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整体基调,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3)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多方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探究诗歌内涵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提供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雨巷》,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诗人的正确认识,对作品的共鸣。 【教学课型】

新授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悟雨巷诗情诗境 难点:体会本诗“丁香姑娘”、“雨巷”等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的手法,初步学会鉴赏象征诗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朗读课文,感知本文的意境美、含蓄美。诗歌是一种凝炼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 2、联想与想象法:在品读中,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重视联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能较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3、探讨合作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阅读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个体有时无法正确的解读诗歌的内容和把握诗歌的情感,小组的合作与探究正好弥补了个体的不足,引导学生到学习小组中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也该是个有效而简单

高中语文《雨巷》教案教学设计一

《雨巷》教案一 【教学目标】 1.析意象,把握诗情。 2.品语言,体悟诗韵。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等重点意象的含义,并由此把握我国传统诗歌当中的意象。 2.体会诗歌中“语言的音乐美”。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丁香姑娘”这一人物形象的象征意味,解读作者感情,让学生明白“诗无达诂”,必须知人论世。 【教学学法】 情境法、诵读法、点拨法、探究法、合作法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巧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到阴雨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我们的心情也不由自主地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给我们带来些莫名的忧郁和不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心情又很难准确地把握,然而,在细雨如丝的江南,在那悠长寂寞的雨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位青年诗人在特定时代哀婉的心曲。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撑一把心灵之伞,走进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追寻丁香姑娘的芬芳。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1.析意象,把握诗情。 2.品语言,体悟诗韵。 三、检查预习,夯实基础 彷.徨:()寂寥.:() 彳亍 ..:()颓圮 ..:() 太.息:() 四、初读诗歌,感悟诗情 听老师泛读,注意读的停顿,并进行自主探究。 1.自主探究:请用一个字概括你读完、听完这首诗歌的感受。 (明确:答案不唯一,重在了解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可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整合,进而引出“美”的体验)

2.探究追问:并找出诗中传达情感的词语。 (明确:此处学生答案一定会多样化,可以梳理一下循序渐进,由情感的哀怨凄美入手全篇品读。寂寞、哀怨、彷徨、惆怅、凄婉、迷茫) 五、再读诗歌,品味诗意 1.引导思考:为什么明明是凄婉、哀怨、惆怅迷茫的心情,却让我们感觉那么美? (明确:因为作者是借助意象来表达自己情感) 2.合作交流:作者用到了哪些意象?各自有何特点?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明确:雨巷油纸伞篱墙丁香) 雨巷:如愁细雨幽深、寂寥之巷 雨,秦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贺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在古典诗词中那绵延的细雨带来的是无穷的惆怅和感伤,成为闲愁几许的经典影像。而小巷悠长、狭、寂寥,给人以压抑之感,当如愁的细雨飘在幽深寂寥的小巷,使得诗歌萦绕着幽怨,愁郁的氛围。 油纸伞:怀旧、古朴、典雅、朦胧 油纸伞,最早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的少女玲珑的舞蹈中,这里却出现在了如丁香般的姑娘柔美的肩头。油纸伞给人一种怀旧、古朴、典雅朦胧之感,与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暮春时节寂寥雨巷中,一场风雨,平添了氛围的冷漠、凄清,一个抒情主人公黯然销魂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篱墙:阻隔、期盼 篱墙是一种重要意象,篱墙里面是我家,离墙外面是天涯。它往往代表阻隔,同时也是一种期盼,墙的那一边可能就是盼望的人,但这个篱笆墙是颓圮的,增加了感伤的味道。 2.合作交流:参看丁香图片,阅读有关丁香的诗句(唐代李商隐“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代李璟“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宋代王十朋“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分析作者为何要选取“丁香”这个意象以及用“丁香”来形容姑娘? (明确:(1)丁香的意象内涵——美丽、高洁、愁怨。(2)作者的古典与浪漫情怀——望舒二字源于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六、探讨主旨,议情感美 1.自主探究:作者为什么在雨巷徘徊?诗中有没有表现作者心愿的句子。 (明确: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2.合作交流:这个“丁香姑娘”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 (明确:在欣赏诗歌中有个永恒不变的原则,那就是知人论世,若对其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有所了解,那对其作品往往就能有更深刻的了解。介绍知识卡片个人经历和写作背景并总结梳理观点。

小学语文基础训练练习题

1.時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4.事情:她們發現了一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牠有___________對腳,全身長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時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事情:一家人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時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4.事情:________________倒下了,天空穿了一個______________。 請把下面的句子抄一次。 1.班上的女同學,有的頭髮長,有的頭髮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放學後,有的同學乘坐地鐵,有的同學乘坐校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天我要彈鋼琴,還要唱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因為哥哥和我把碗碟洗乾淨,所以媽媽稱讚我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媽媽買了很多漂亮的裙子給我,可是我只愛穿褲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把衣服摺得整整齊齊。

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雨巷》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雨巷 【教学目的】 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设想】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年夏天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么? 生答:“多雨!”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作者简介 “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三,诗歌赏析: 1、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师配乐朗诵。 2、欣赏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麽,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 有好几个男生脱口而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美!”(生笑) 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生安静) 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 3、从文本中,我们只知道她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板书:丁香)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 丁香,又名紫丁香。春季开花,花紫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因为它的高洁与冷艳,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古来已久。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可见,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个什麽样子的姑娘呢? 生1:应该是一个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 生2:应该是忧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同学的描述很形象生动,这样一个动人的姑娘,我们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丽的脸庞,看一看她到底长什麽模样呢?

(完整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 1.《壶口瀑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感悟作者的丰富情感,学习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圈划、朗读关键语句,小组讨论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中华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极具感染力的语言,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掌握多角度写景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黄河壶口瀑布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导向思维法等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起“瀑布”,我们常常会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飞瀑,想起“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的奇景。那么,黄河第一瀑——壶口瀑布,它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二、初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 1、全班散读全文 2、看图片,初步认识壶口瀑布。 3、用词语概括壶口瀑布给自己的感受。 三、体验课文,了解壶口瀑布的特点。 1、朗读课文第二——五自然段,完成: (1)在文中圈划出描写雨季和枯季的壶口瀑布特点的句子,说说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在描写壶口瀑布的?并带着感情朗读这些句子。 (2)雨季和枯季的壶口瀑布分别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完成的结果。 3、小组商议:①对结果形成共识;②选好代表负责交流 4.全班交流。

四、小结: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抓住其特征,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伟、壮阔的气势, 给人以惊心动魄、刚柔并济的感觉。 五、感悟文本,理解主旨 思考:通观全文,作者只是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名胜吗?他在写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研读第六自然段。 2、理解“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 必生,勇往直前”的深意。 3、朗读第六自然段。 六、拓展思考 黄河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正像一个人经历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请大家谈谈我们中华民族有哪些经历能体现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七、小结 根据板书来梳理本课的重点内容,理清主旨。 八、作业布置 1、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修辞手法,描写校园一角,并写出自己的感受。(250字左右) 2、摘录文中最打动你的语句,并写出你的感受。 3、阅读梁衡的《壶口瀑布记》,并写下你的读后感。 (二选一) 板书设计: 雨季 壶口瀑布其声、其势、其景、其感黄河中华民族精神 枯季 百折不挠 多角度象征自强不息 勇往直前 2.《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语文选择题专项练习

三年级语文选择题专项练习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振幅勘误制高点留芳百世 B、行销气慨珊瑚礁越俎代庖 C、精练毗邻水蒸气绵里藏针 D、连接赋予莫需有恃才傲物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折中是非栩栩如升面面相觑腾挪跌宕 B、觥筹交错狂妄自大万恶不赦朝夕揣摩 C、自惭形秽礼尚往来引人入胜摇曳多姿 D、残羹冷炙越俎代庖纵横开阖冠冕堂皇 3、下列句子没有歧义的一项是 A、张老师看到我们非常高兴。 B、买火车票、飞机票、饭票在服务台。 C、这个人好说话。 D、小张和小王的哥哥一起来到了学校。 4、下列句子没有歧义的一项是 A、我们没有做不好的事情。 B、韩雪同志下放到村子里不过三四天,许多人还不认识。 C、我一夜就把《省委书记》这本书给看完了。 D、桌上放着许多同学送给我的明信片。 5、下列句子有歧义的一项是 A、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B、进口高级小轿车是可望不可及的。 C、这是朋友送给我的两个景泰蓝花瓶。 D、如果反对实事求是,反对从实际出发,反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那还说得上什么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呢?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我们永远记忆着孔繁森的名字。 B、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C、睡眠有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D、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首枚运载火箭圆满成功。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B、雅典奥运会开幕式雅致而且壮观,弥漫着浓郁的古希腊文化,受到全世界瞩目。 C、大量事实告诉我们,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全人类应共同努力保护我们的家园。 D、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消防车和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持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 8、下列句子没有搭配不当语病的一句是 A、我明白了,为什么一个普通的中国士兵——雷锋的名字,能够超越时间、国界和种族,被久久传 颂着,成为两代人的楷模。 B、我总愿打开窗户,听着柳林里柳枝的响声和随风吹来的花香。 C、持续咳嗽很令人烦恼,它不仅严重阻碍学习和休息,而且可能引发呼吸系统的其它疾病。 D、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区为了让晋察冀边区人民系统地学习宣传毛泽东思想,决定出版《毛泽东选集》。 9、下列句子使用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对偶) 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借代) C、粉色的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比喻) D、他要把自己拉出泥坑,他要重新做一个好样的人,他要征服那已经控制了他的罪恶。(排比) 10、下列句子使用修辞手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这里的老鼠跟猫一样大。 B、这几天跟过节一样热闹。 C、他的脸跟纸一样白。 D、那里的蔬菜跟水果一样贵。 11、下列比喻句不是借喻的一项是 A、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B、拴马桩也不顶事了。 C、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了一件衣裳。 D、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12、下列句子没有应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一张枯叶飘落在苏比的膝头,这是杰克·弗罗斯特的名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说课稿 诗两首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文章是诗人的成名作、代表作。集中反映了作者在现实与理想冲撞下的苦闷与忧郁。这是高中阶段的第一单元,学习现当代新诗和外国诗歌。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鉴赏新诗的兴趣,丰富感情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感,提高文学素养。这是语文课程的任务。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在学习了《沁园春。长沙》的豪迈气概之后,如何指导学生学好中国新诗史上的代表作;树立学生学好新诗;尝试生动学习诗歌,创作小诗的关键。学生可以借此学习诗歌情感与意象的表达与应用,学习鉴赏诗歌。 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学生对于散文的学习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应注重学习技巧的点拨和积累,以及情感的挖掘,我拟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情感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知识和能力:了解有关戴望舒的知识,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过程和方法:探讨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新课程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形象,理解诗中的意象,进一步把握作者的复杂思想感情。由于高一学生的诗歌素养和发散性思维还比较低,本文的难点是如何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朗读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诗歌是一门抒情的艺术。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以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使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对诗歌有所感知的基础上,讨论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对意象进行多角度理解,发挥学生自主性。 说学法 关于学法,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

【高中语文必修一】高中语文《雨巷》教学实录

【高中语文必修一】高中语文《雨巷》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今年夏天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麽? 生答:“多雨!” 师: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作者简介 师:“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三、诗歌赏析 师: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师配乐朗诵)

师:欣赏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麽,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 有好几个男生脱口而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美!” (生笑) 师: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 (生安静) 师: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 师:从文本中,我们只知道她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板书:丁香)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 丁香,又名紫丁香。春季开花,花紫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因为它的高洁与冷艳,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古来已久。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可见,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个什麽样子的姑娘呢? 生1:应该是一个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 生2:应该是忧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师:同学的描述很形象生动,这样一个动人的姑娘,我们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丽的脸庞,看一看她到底长什麽模样呢? 师:我们看不到,就连诗中的我也看不到。因为,姑娘打着一把油纸伞。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板书:油纸伞)大家最早听说油

(完整版)高三语文选择题专项练习(1)

高三上期语文强化练习(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 早期的测量技术 相传大禹治水时,“左准绳,右规矩”;就是说,他左手拿着准和绳,右手握着规和矩。“准”和“绳”是测定物体平、直的器具,“规”是校正圆的工具,而“矩”则是画方形的曲尺。尽管这些测量工具不一定真发明于大禹时代,但说明在上古时代,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已经掌握了这些工具,也说明至迟在战国后期或汉初已经有了专门的测量人员。 《诗经·大雅》中有一篇《公刘》,其中有一句称公刘“既景乃冈”,就是在一个山冈上立表测影,以确定方向。公刘的时代大约是公元前15世纪末。 《周礼·考工记》称匠人“水地以县”,根据郑玄的解释,“水地以县”就是“于四角立直而县以水,望其高下,高下既定,乃为位而平地”。从这一记载看来,当时已经掌握了利用挂着重物的线来测量水平面的方法。《周礼》的成书不会晚于战国时期,而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肯定可以追溯到西周时代。《周髀算经》《九章算术》证明,至迟在西汉时,人们已经能够使用多种方法测量山高、谷深、距离,并有方法同时测量山高及远。指南车和计里鼓车至迟在汉代已经出现,这为大规模、长距离测量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国古代发达的天文学.还为人们提供了利用天象来定位的条件。《诗经》中《小雅·大东》有“维南有箕”(南有箕星)、“维北有斗”(北有斗星)这样的诗句,这首诗大致作于公元前684年前,证明当时人已经知道利用星座的位置来确定方向。《尚书·尧典》中记载的方向已有东、西、南、北四个,《尚书·禹贡》中增加到八个。1977年在安徽阜阳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西汉初的六壬式盘上,由八干、四雏组成了12个方位。而在成书于西汉前期的《淮南子》一书的《天文训》中,已出现了24个方位。将式盘和指南针组合,就能构成测量方位的仪器,

最新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练习题

1.《壶口瀑布》练习 一、语言运用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驰骋推推搡搡震耳欲聋奋力抗争 B. 旋涡如丝如楼挟而不服汩汩如泉 C. 雾霭怒不可遏窟窟窍窍搏大宽厚 D. 番身钢板出轧浪沫横谥潺潺成溪 2.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 B.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 C. 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 D. 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培训以后,他思路开阔,大不同于往,真当另眼相看 ....。 B.美国对别国的人权问题说三道四,横加指责,而对本国侵犯人权的行为却讳莫如深 ....。 C.目前,我们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当其冲 ....要解决产品质量问题。 D. 为了逃避公安机关的打击,这个贩黄窝点曾两次停业,待风声一过又东山再起 ....。 4. 对以下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A.这首诗歌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B. 第二句“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

中考语文基础训练选择题

A .容光焕发 揸(zh ā)开 连锁反应 啜(chu ò)泣 B .笨拙(zhu ō) 比比偕是 祭祀(s ì) 艰难窘迫 C .首屈一指 栖(q ì)息 怒不可遏 毛坯(p ī) D .死乞白赖(la ì) 窒息 瞑思苦想 驽钝(d ùn ) A 、zh ān 玷污 粘贴 拈轻怕重 B 、qi ān 迁就 忏悔 合成纤维 C 、x ǐng 归省 反省 不省人事 D 、qi áng 翔实 倔强 绿树红墙 中考语文基础训练选择题 1.下面词语的书写和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执著(zhu ó) 烙印 头晕目眩(xu àn ) 川流不息 B 、炽(ch ì)热 倔强 有条不紊(w ěn ) 言简意赅 C 、籍贯 劲(j ìn)敌 名副其实 水泄(xi è)不通 D 、剽悍 绸缪(m óu ) 家喻户晓 深恶(w ù)痛绝 2.下面词语的书写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 . . . . . .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 . . . . . . . . . . . 4、下列括号中的注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A .干(g ān )练 框(ku āng )架 嗑(k è)瓜子 怏(y àng )怏不乐 B .濒(b īn )临 山峦(lu án ) 兑奖券(ju àn ) 畏葸(x ǐ)不前 C .泥淖(n ào ) 锃(c èng )亮 紧箍(k ū)咒 刚愎(f ù)自用 D .鞭笞(t ái ) 潜(qi ǎn )伏 捅娄(l óu )子 呱(g ū)呱而泣 5、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是( ) A .融汇贯通 金榜提名 再接再励 山清水秀 B .积思广益 真知卓见 以逸代劳 闲情逸志 C .幅员辽阔 一泄千里 明查秋毫 应接不暇 D .迫不急待 流言蜚语 维妙维肖 仗义直言 6、下列每组词语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恍然大悟 重蹈复辙 莫衷一是 妇孺皆知 B 、相安无事 断章取义 一视同人 忍俊不禁 C 、一泄千里 自知之明 随机应变 转弯抹角 D 、孜孜不倦 小心翼翼 骇人听闻 郑重其事 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报到那天,我在陌生的教室里与五十多位同学不期而遇。 B 、有人说:“生活提高了,生产就会提高。”这真是舍本逐末的说法。 C 、他们个个生机勃勃,决定大干一场。 D 、这篇文章观点十分新颖,见解十分深刻,的确不同凡响。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雨巷》

《雨巷》教案 一、教学设想: 1、关于教材: 对《雨巷》这首诗歌的解读是多元化的,它的美没有时空的限制。不同年龄,不同时代的人都对它有自己的解读和发现,因此鼓励学生对该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提出自己独特的发现。 我认为《雨巷》一诗在情感基调的把握上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能让学生在把握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还是需要一些老师的指导意见,所以我把诵读该诗歌作为我整节课贯穿始终的目标,希望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首先以诵读文本作为基准,在诵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同时《雨巷》在意境上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美感,所以赏析文本的意境美是我这节课的第二个目标,我希望通过对意象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鉴赏诗歌的意境,在答题方法上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思路;对于《雨巷》的主旨和人物形象的探讨应该是该诗歌的一个难点,这是深入挖掘教材的突破口,所以我将它定为这节课深入探究的关键点,希望通过对这两点的研讨,让学生在用心思考的情况下朗读诗歌,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目标。 2、关于教学目标: ①通过学习本诗,让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因为这是感情的载体,同时也鼓励学生积累传统的审美意象,增强鉴赏诗歌的厚重感。 ②高一的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学习了《诗经蒹葭》,高一上半学期刚刚诵读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已经接触到了诗歌的音乐美和诗歌的回环往复美,在此基础上我希望通过对本诗的学习让学生充分欣赏它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增强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 ③指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用字用词,增强“炼”字意识,增加对诗歌鉴赏的深度。 3、关于学生: 我们的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对诗歌最基本的特点已有所了解,在高一上学期,通过对经典诗歌的学习和鉴赏已经有了一定的鉴赏水平和素养,但是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深入了解诗歌的内涵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需要立足学生的实际,掌握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将自己的思想的火花充分的展示在课堂上,让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进。 二、关于教法: ①作为诗歌教学,最基本的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把握文本的情感,所以我把诵读作为这节课贯穿始终的教学目标,在读中品,在品中悟。 ②熟读文本之后,我将品味作为我这节课的第二大目标,分析意境,品味语言。让学生对文本的内容作进一步的探讨,加深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③一读二品之后,还要让学生对文本做深刻的体悟,体悟文本的形象,体悟文本的主旨,加深

高一语文《雨巷》优秀教案以及原文

高一语文《雨巷》优秀教案以及原文 导读:一、导语 梅雨飘飞的季节,细雨空蒙的江南小镇,青石板铺就的寂静小巷,蜿蜒而又悠长一位心事重重的忧郁少年,撑着一把黑色油纸伞,踽踽独行,希望能邂逅一位丁香花一样的姑娘这里是落寞惆怅的雨巷,这里又有聊以慰藉的希望让我们走进雨巷诗人戴望舒那哀怨凄美、婉约朦胧独特境界 二、简介 戴望舒,现代诗人,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这首诗写于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1927年发生了哪些大事件?)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也叫大革命的失败许多知识青年苦于找不到出路而陷入了痛苦与迷茫 三、诵读 反复朗读,体会音韵美 从结构上看,全诗七节,每节六行,3、6押韵,且一韵到底保证了节奏的整齐,音韵的和谐有的一句用几行来排列,使节奏变得顿挫舒缓如第一节: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同时,诗歌中吸取古典诗歌中反复和叠唱的手法(以前学过诗经没有,有没有重章叠唱的现象,可指出来) 在本诗中找出一二处(先让同学找)举例如: “悠长、悠长”,“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像梦一般,像梦一般地”,这些都是反复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有意使一个音节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叠唱,还有首尾两节,将叠唱贯穿全诗,笼罩全篇 问:这样有什么好处? 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让韵律在字里行间时时回荡,悠远而绵长 四、赏读 结合学案导读,捋一捋这首诗的思绪 以彷徨追寻开篇,(1-2)以仍在彷徨继续追寻结束(7)中间写了与那个丁香般的姑娘的瞬间相逢而又相散的幻境般的情景(3-5) 研讨下面几个问题: 雨巷的环境特点有哪些?灰暗(从雨天和油纸伞看),寂寥,悠长,破旧,沧桑(颓圮的篱墙)

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试习题

欢迎阅读 《语文》(高教版)试卷 班级:姓名: 成绩: 的裂缝也许是 ? 太大惊小怪了吧。 A.边境分割微不足道 B.边境分隔微乎其微 C.边界分隔微乎其微 D.边界分割微不足道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都不可同日而语 ....。B.一江春商店服务之差是有口皆碑 ....的,也是大家一致公认的事实。 C.当这名小偷登堂入室 ....,准备再次盗窃王丽丽家的财务时,被刑警当场逮个正着。 D.《警察和赞美诗》的结尾别出心裁 ....,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交管部门首次在长安街上使用交通疏导流 不懂孩 假如有人问我语文是什么,我会高兴地告诉他:_____,展开我色彩缤纷的想象;_____,牵动我亲临其境的目光;_____,教会我寓情于物的感观;______,演绎我字正腔圆的对白;_____,美化我独抒性灵的意象。 ①是天真无邪的童话? ②是跌宕起伏的戏剧? ③是情节曲折的小说? ④是优雅闲适的散文?

⑤是意韵深远的诗歌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④②⑤??? C. ⑤②①③④??? D. ⑤②③④① 8.从修辞上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布衣之交不可忘 ? B. 终岁不闻丝竹声? C. 君子之交淡如水 D. 巾帼不让须眉志 9.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善良》的作者是当代着名的作家王蒙, B. 衰”。 C.D. 10.是(A. C. 11.( A .B .领悟到空门禅悦的奥秘,从而产生皈依佛门的念头。 C .诗人欣赏禅院清幽美妙的环境,领略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的理想追求。 D .古寺的深邃幽静,令诗人陶醉,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 12.下面对有关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日照高林”中的“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B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幽”和“深”准确描绘出后禅院的幽深静谧,在这种氛围中,自然会有一种超凡脱俗之感。 C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和“空”是使动用法,写出古寺清新明丽、幽深静谧的环境,使鸟儿为之喜悦;潭水平静映出倒影,使人心更加空静。 D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中的“钟磬”之声打破了周围的宁静,把诗人从清幽、超脱的意境中带回现实。 。篇论文,其中说:"有关的新数据表明,小时候的视觉经历,眼睛所承受的负担,影响一个人眼睛的生长以及眼球的折射功能。" 很多戴眼镜的近视患者都说,在他们小的时候,父母是不让他们在光线昏暗的地方或者行驶的汽车上读书的,也不让他们把书拿得太近,可是他们照样得了近视。他认为长时间的阅读和由此引起的视网膜模糊可以造成近视。 像在他之前的许多医生一样,弗雷德里

一年级语文下册基础训练习题三

一年级语文下册基础训练三 一、把下面的音节补充完整。 x _q_ān j_l_c_sh_ 雪泉进绿草声 _īn _íng _ǐ _ǎi z_w _ 亲行你百醉舞 二、我会读拼音写汉字。 Hóng huā lǜ cǎo péng yǒu suì yuè zhǎng gā()()()()()Yé yé nǐ men bù xíng jié rì qīn ré()()()()()三、我会填。 ⑴歌--( 哥)( 大哥) 植-( )( ) 醒-( )( ) 植---( )( ) 灯---( )( ) 挤---( )( ) 访---( )( ) ⑵底--( 低)( 低头) 邮---( )( ) 桥--- ( )( ) 线---( )( ) ⑶眠不觉晓,闻啼鸟。 夜,落。

四、把能搭配的词语用线连起来。 春风跟柳树捉迷藏柳枝飞舞 春燕给柳树梳头雪花盛开 春雷给柳树洗澡果树开花 春雨跟柳树说话鲜花发芽 五、按声母把下面的字分组写下来(12分) 对气洞半抱棒跑清钓片比请b:p:q:d:六、你会认班上哪些同学的名字,请写下来。 七、我会读句子。并用加点的词写一句话。(6分) ⑴村子里,大树下,一群孩子在玩耍。有的 ..丢手绢。 ..捉迷藏,有的 个个乐得笑哈哈。 ⑵春风像个活泼的小娃娃。一会儿 ...跑进田野里,欢乐地唱着歌。 一会儿 ...跑进花丛中,捕蝴蝶追蜜蜂。 四、选字填空,再把句子读一读。 芽牙呀汽气 1 .他的( )齿真白。 1.这是一辆国产( )车。 2.春天,小草发( )了。 2.下雨了,空( )真清新!

3.这朵花多好看( )! 话画化语羽雨 1.春天来了,冰雪( )了。 1.窗外下着小( )。 2.你会用“应该”写一句( )吗? 2.我最喜欢上( )文课。 3.这是一幅名( )。 3.天鹅有洁白的( )毛。就才 1.妹妹今年( )4岁,( )可以读报了。 2.只要我们刻苦努力,( )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五、我会读 摇篮 作者:唐淑君 荷叶是摇篮, 摇着青蛙宝宝, 风儿轻轻吹, 青蛙宝宝睡着了。 树林是摇篮, 摇着虎宝宝, 树叶轻轻飘, 虎宝宝睡着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雨巷》 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诵读诗歌,引导学生在情感形象的具体描述中理解其象征意义,借助想象入情入境,体会诗人情感。 2.过程与方法:在训练朗读和揣摩诗句的活动中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境美,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对于现代诗歌,高一新生并不陌生,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朗读上有一定的语感,但在读出情感、品味意象、领悟诗情等欣赏实践上仍有欠缺。特别是对《雨巷》这种象征主义诗歌,他们是第一次接触,如何引导他们在情感形象的具体描述中理解其象征意义,如何引导他们借助想象入情入境,体会诗人情感,与之共鸣,是课堂教学中需予以关注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训练朗读,揣摩词句,感受诗中形象和情感。 难点:感悟“丁香姑娘”、“雨巷”究竟有何喻指或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遥望雨巷煽情激趣 1、导入语:在细雨如丝的江南,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里,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静默地彳亍而行……这美丽的画面,就出现在诗人戴望舒的《雨巷》中,今天我们就随戴望舒一起走进这《雨巷》。 2、作家作品: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有名诗人。1925年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8年后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诗歌,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的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

感伤的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想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戴望舒还是新月派(1923年成立)的代表,创立人不满足于新诗的只有浪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 3、《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一把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小行,这首诗既实有虚。 二、走进雨巷熟读顿悟 1、听课文MP3朗读,体会诗歌字里行间表现出的作者的情感。 2、落实字词: 彷徨(páng huáng)彳亍(chì chù)颓圮(tuí pǐ) 寂寥(jì liáo)惆怅(chóu chàng)笙箫(shēngxiāo) 3、在这首诗中,你体验到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学生回答不出来则提示:诗中有没有相应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可能回答忧伤、痛苦、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充满愁绪和无奈…… (板书: 我苦闷、惆怅诗人) 4、诗人在诗中流露出的基本感情,可称之为基调。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比较“低沉感伤”的,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伤? 提示问:语速应该…… 语调应该…… 明确:缓慢,低沉。 5、谁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果没人自告奋勇,就请科代表推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