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案例分析

探究性学习案例分析
探究性学习案例分析

探究性学习案例分析

“统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实验教材第93页例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验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初步学会统计的方法。

2、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统计的意义,能进行简单的统计,会看统计图。

教学具准备:课件、水果标牌(有几个组就做几个)、水果奖章若干、水彩笔。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明确探究的目的:

1、教师谈话:你们喜欢猴子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猴子的照片,想看吗?

2、电脑播放:猴子照片(伴音乐)

3、猜一猜:

(1)你们也觉得猴子很可爱,是吧?猜猜看,今天饲养员给猴子吃的什么?

(2)生说。

(3)师小结:猴子喜欢吃的东西很多。可今天吃的是饼干。

4、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平常我们吃的饼干有哪些?

设计说明: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出饼干的形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设疑激趣,提出问题:电脑播放:猴子吃饼干。(速度较快)

问:(1)猴子吃的饼干有哪些?

(2)他一共吃了多少块?

(3)每种形状的饼干各吃了多少块?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随意贴出奖章)

师小结:要记住每种形状的饼干各吃了多少块?这样记是挺难的。记不住。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就可以记住呢?

设计说明:有意创设矛盾冲突的情境,“每种形状的饼干各吃了多少块?”学生凭直觉记忆很难记准确,从而有效地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引导学生独立探究、获得数学思维的方法(初步体验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

1、学生初步记录:

(1)电脑播放:猴子吃饼干(速度较慢)

(2)学生边看,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3)小组交流记录情况。

2、全班展示多种不同的记录方法,并把记录单贴在黑板上。

设计说明: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设计出多种不同的记录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评价:(1)学生评价:这几种方法,你喜欢哪种呢?为什么?

(2)师评价:用简单的符号进行记录,这确实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说一说:除了这些符号,你还想用什么符号?

电脑显示:(1)符号记录。

(2)统计表(师生共同填写)

师小结,揭示课题。

师:像这样,把水果的个数记录下来并且数出来的过程,其实就是在进行统计。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统计。生齐读。

设计说明:充分展示评价的多元化,通过学生评、教师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从而选择记录的优化方法,这也是新课标提倡的理念之一。

三、合作交流、增强合作意识(认识统计图):

(一)初步学会读图

1、电脑显示:根据前面的记录,绘制的统计图。

2、取图上信息: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3、组内互相说一说。

师小结:小朋友们有这么多发现,都是我们通过统计得到的。通过统计,我们一下子就清楚地知道了小猴吃各种形状饼干的块数以及吃哪种形状的饼干最多、哪种形状的饼干最少等类似的一些情况。

设计说明:统计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很广泛的作用。统计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这里引导学生读图,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统计的作用。(二)初步学会绘图。

1、电脑显示:书第93页例1主体图。

2、说一谘:怎么涂色?

3、生涂色、交流:先统计好的,可以小组内交流一下,也可以下位去

和其他小组的小朋友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统计的?

4、交流:(1)说一说:是怎样统计的?

(2)统计的结果是多少?

5、评价:(1)生自己评价:你觉得涂得怎么样?

(2)其他学生评价:你们认为怎么样?

(3)教师评价:第一次就涂得这样准,这样清楚,已经很不错了。

6、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图:看了这幅图,你能告诉大家什么呢?

7、师小结:我们用统计的方法知道了小猴吃饼干的情况,了解了打扮校园花的颜色和盆数。可见统计的作用真不小。

设计说明:初步培养学生绘图的能力,通过交流、展示、评价,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四、实践运用增强、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一)统计生日

1、师谈话:小朋友们今天真能干,已经学会统计的方法了。现在我们就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统计咱们的生日,好不好?

2、介绍书上图的填法:

(1)读横线下面的月份(1—12月)

(2)记录方法:边听边在横线上面的表格中用喜欢的符号进行记录。

3、生统计,然后把结果填在书95页下面的表中。

4、生展示、汇报。

(二)统计奖章

1、师谈话:今天的冠军组是哪一组呢?有什么办法知道?

2、5生上前统计:一生念,两人一组记录。

其他人可以看他们统计,也可以自己在下面统计。

3、师:统计结果出来了,今天的冠军组是组,祝贺他们!其他小组也不错,也为自己鼓掌吧!

设计说明: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数学教学应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里的两个练习内容都是联

系学生的生活实例,既增加趣味性,又再现了统计过程中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增强了应用意识。

(三)课后实践:

1、师:今天学习了统计,我们来回顾一下,课后你还想统计什么?

2、生说。

3、师小结:其实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可以进行统计,课后小朋友们可以选一样自己喜欢的进行统计,然后咱们再来交流,好不好?

设计说明:通过课后统计,使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形成于课堂,发展于课外。

五、进行评价、获得情感体验(略)

统计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等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因此,这节课的设计力求贯彻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尊重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生只有在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创新才能。因此,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师生间的平等关系尤为重要。而尊重学生则表现在每一堂课中,每一个细小的教学环节中。这节课无论是探索记录的方法、选择交流的对象,还是课堂上多元化的评价,都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在这样的环境,学生学得主动,探究的欲望高、兴趣浓。

二、课堂教学中评价的多元化,充分体现评价的民主性。

评价学生,不仅在期末,而且在课堂教学中,同样可以渗透评价的功能。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参与程度和情感体验的发展,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

在这节课中,教者多处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通过这些评价,促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从而得到发展,真正实现评价的激励作用。

三、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于课堂,发展于课外。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上就应给学生提供从事探索活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节课中,多种记录方法以及较优记录法是学生自主探索得出的,这远远比教师直接给出一种记录法要有意义得多,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此外,如果在统计生日的练习中,能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也许学生的兴趣更浓。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案例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案例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研究的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取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设计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从中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呢?下面我就教学《商的不变性质》一课谈谈我做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是一种探索前的意识,是创造的开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的这种“根深蒂固”的心理需求,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探究性学习”打基础。 1、揭题提问:上课开始我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商的不变性质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些什么问题呢? 生1:学了商不变的性质有什么用? 生2:什么是商不变的性质? 生3:为什么商不变? 生4:在什么情况下商不变? 生5:既然是商不变,那一定在除法里,除法里还有被除数和除数,那么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 生6:和以前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 生7:难学不难学 根据学生提问,教师板书如下: (l)什么是商不变的性质? (2)在什么条件下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商不变? (3)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有什么用途? 这些问题一出就激起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氛围,学生都能以积极的姿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中去。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并获取结论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观念上,它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学生探索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方式上,它以学生合作学习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学生个人探索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必要的组织,引导、探讨、交流和归纳来组织教学活动。 2.组织探究活动 (1)大胆猜想。 师:大家提的问题都很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二个问题,谁能大胆地猜想一下,到底在什么条件下商不变?也就是说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商才不变呢? 生1:我猜想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加上相同的数,它们的商不变,加上不相同的数,商肯定会变。(板书:同时加上) 生2:我猜想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它们的商不变。 师:哦,你猜想的是同时减去。(板书:同时减去) 生3:我猜想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相同的数,商不变。(板书:同时乘以) 生4:我猜想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板书:同时除以) 师:大家说得很好,都有自己的想法,下面我们就以16+8=2为例(板书),大家小组合作,分别举例来验证这四种猜想,看看,究竟在什么条件下,商是不变的。开始。 (2)验证猜想。 师:哪个小组先来交流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相同的数这种情况? 生 1:( 16× 2)÷(8 ×2)= 2 生 2:( 16 × 3)÷( 8 ×3)= 2 生 3:(16 × 10)÷(8× 10)=2 生 4:(16 ×5)÷(8×5)=2 生 5:…… 师:大家还有很多例子,我们不再往下写,用……表示还有很多。

探究式教学案例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探究式教学设计及评价 杨君萍武威第七中学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4章第1节的内容。教材利用一些具体例子和资料,介绍了两方面的内容:水分子是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一些离子的跨膜运输并不是顺着离子的相对含量进行的,最后总结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其中,“水分的跨膜运输”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这是一个探究实验,也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真正全面接触探究实验,通过对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探究,培养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做过或见过这样的实验:泡在盐水中的萝卜条会软缩,泡在清水中的萝卜条会更加硬挺。学生也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做菜馅时加入一些盐,蔬菜中的水分会大量渗出;对农作物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现象等,这些生活经验对学习本节内容都有帮助。而本节内容需要学生从微观水平上理解细胞吸水、失水的过程,理解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内容本身较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学习起来会有一定困难。另外,学生在初中曾经接触到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但在如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设计实验等环节都还缺乏训练。 二、目标表述

1、知识与技能(1)说出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和失水。(2)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3)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操作显微镜。 2、过程与方法(1)尝试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说明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过程。 2、让学生知道细胞与外界溶液一起可以构成一个渗透系统。 3、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教学难点 1、如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2、如何设计实验过程(材料、实验用具、试剂的选择,实验结果的预测等)。 3、理解细胞膜不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首先由“问题探讨”引入,从“扩散”迁移到“渗透”。在生物小组课前完成渗透作用探究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设计案例

3.1.1 随机事件的概率 教学设计案例林世娴 教学目标: 通过试验,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由此给出概率的统计定义。 教学重点: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 教学难点: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教学过程: [设置情景] 1名数学家=10个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曾经宣布:一名优秀数学家的作用超过10个师的兵力。这句话有一个非同寻常的来历。 1943年以前,在大西洋上英美运输船队常常受到德国潜艇的袭击,当时,英美两国限于实力,无力增派更多的护航舰,一时间,德军的“潜艇战”搞得盟军焦头烂额。 为此,有位美国海军将领专门去请教了几位数学家,数学家们运用概率论分析后得出,舰队与敌潜艇相遇是一个随机事件,从数学角度来看这一问题,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定数量的船(为100艘)编队规模越小,编次就越多(为每次20艘,就要有5个编次),编次越多,与敌人相遇的概率就越大。 美国海军接受了数学家的建议,命令舰队在指定海域集合,再集体通过危险海域,然后各自驶向预定港口。结果奇迹出现了:盟军舰队遭袭被击沉的概率由原来的25%降为1%,大大减少了损失,保证了物资的及时供应。 在自然界和实际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象。如果从结果能否预知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现象的结果总是确定的,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它所出现的结果是可以预知的,这类现象称为确定性现象;另一类现象的结果是无法预知的,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出现那种结果是无法预先确定的,这类现象称为随机现象。 确定性现象,一般有着较明显得内在规律,因此比较容易掌握它。而随机现象,由于它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它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 随机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多种可能发生的结果,我们把随机现象的结果称为随机事件。 [探索研究] 1.随机事件

一个国外的成功的研究性学习案例

一个国外的成功的研究性学习案例 探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都是由英文“InquiryLearning”翻译而来的,是人们在总结发现式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这一学习方式的出现,在学校教学领域引起了一场“学习的革命”。各种形式的探究性学习,如“专题式学习(ProjectLearning)”“任务式学习(Task—basedLearning)”等,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学校学习的重要方式。在国内,上海首先在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紧接着,教育部规定在全国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课。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展,“研究性学习”将从小学阶段开始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的开设,一方面给学校教学带来“希望和曙光”,对传统的教学观念产生了强大冲击;另一方面,许多校长和教师由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没有真正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他们感到茫然,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或者过分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能否有高的研究价值或社会价值,热衷于邀请专家教授以至科学院院士来拟订课题让学生研究;或者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甚至从经济利益出发,编写各种各样的“研究性学习”案例卖给学生;有的甚至穿新鞋走老路,力图把“研究性学习”引导到解题上,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等等。这些错误的做法若不加以纠正,很有可能会把这一新课程引到精英主义或“应试教育”的歧途上去,完全失去开设“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对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开设这门课有什么目的,它的特点是什么,应该怎样实施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本文先介绍作者在国外亲身参与的一个成功的案例。 新西兰的中学科学课程中,每学期都有两周共10节课的时间,供学生进行专题学习活动。案例时间是1988年7月临近期末之时,新西兰汉密尔顿市一所普通公立中学的初三班。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只是简单地交代,下来的两周是专题学习时间,请全班学生共同做一个探究,做什么,怎么做都由学生们决定,只要与科学有关系,又有条件能做好就行了。老师建议,学生们可先分组设想有什么可以做的课题,然后再一起讨论决定研究课题。按照老师的建议,第一、二节课,全班学生(28人)分成8组提设想,大家海阔天空地想了20多个题目,然后再分为4组进行讨论,每组选定一个自认为最合适的课题,最后由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报告他们的课题和设想,全班同学一起比较、评议,再投票决定选择哪一课题。在这两节课中,老师在各个组巡回,主要是听学生的讨论,有时向学生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课题的实际可行性,如:做你们建议的课题需要些什么器材?要多长时间?花多少钱?有没有安全问题?有一组学生想分析橄榄球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碰撞问题,请老师帮忙出主意。老师就要他们想想物体的碰撞有多少种情况,橄榄球运动员的碰撞应属于什么情况,碰憧有什么规律,到什么 书上可以找到有关的资料,等等。 经过这样的讨论和投票,学生们决定做“市场上哪个牌子的洗衣粉洗涤效果最好”这一课题。下来的两节课,学生们分组讨论探究的方案,在许多问题上都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如市场上最常见的洗衣粉有哪些,要用什么规格的洗衣机进行洗涤,用什么样的洗涤程序,水温多少,洗衣粉应放多少,用什么样的布作为洗涤对象,等等。多小组讨论的问题不尽相同,也不全面,但全班的问题合在一起,就把有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考虑到了。如在讨论洗什么的问题时,开始有人提议洗校服,但是,校服有新旧、大小之分,不行,被否决了;后来又提议用一般衣服、用几块不同的旧布,等等,都又由于难以控制实验条件而被否决了;不过,同学们也觉得,用布比用衣服容易保证实验条件相同,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 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宁宝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据此,我们结合教学实践,确定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基本过程:引发问题——组织探究——作出解释——运用深化 该模式实施欲体现的特点:创景激疑,独思共议,解惑识质,实践升华。 模式过程说明: 一、引发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能去主动探究。引发问题,就是教师要根据要学习的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联系学生的知识水平、身边的生活实际,创设一种易于学生迅速进入状态的模拟情景,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一系列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杂乱的,有的是已经学习过的,有的是与本节课学习相关的,有的可能是后续学习才能解决的,教师要及时与学生共同进行梳理,提出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二、组织探究 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盛装知识的容器。外在的知识、思想、方法只有通过学生实践、亲历,才能内化于学生脑海之中。组织探究,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尝试解决,体验感悟,获取感性认识,并与身边的同伴、全班的同学及老师进行探讨交流,澄清认识。探究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暂缓评价正误、优缺。 三、作出解释 “会学”是必要的,而“学会”是必须的。作出解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通过感知获取的直观认识条理化,抓住其本质属性,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融入已有认知结构中。简单地说,就是源于学生,高于学生,既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中抽象出知识的本质,又要让学生清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分化点、生长点)。

可能性教学设计 (2)

《可能性》教学设计 重龙镇中心学校:雷力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育科学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04~105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等活动,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来描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2、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简单的推理、分析、判断能力,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合作学习态度。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在自主探索中树立学生自信,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则是不确定的。 教学难点:理解“一定”、“可能”与“不可能”。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装有彩球的盒子。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谁能告诉老师你们平时都喜欢玩些什么游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激趣。 师:同学们,会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吗?那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玩,愿不愿意?先猜一猜,咱们谁会赢?究竟谁会赢呢?先试一试。好,我们正式开始,我们我们一共玩5次,当我们出的相同的手势时,就算打平手,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在练习本上记好你输赢的次数,准备好了吗?预备! 2.导入。 师:统计完了吗?刚才比赛时,你每次都赢了老师的孩子请举手,每次都输的孩子请举手,有赢有输的孩子请举手,那现在老师有个问题了,在刚才的游戏中你能不能保证每次想赢就赢?(不能)为什么?也就是说,当老师出的结果你不知道时,有可能你赢,有可能你输,还有可能平局,这就是一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联系生活实际,引导探索 活动一:通过教师的猜颜色游戏,体验“一定”。 下面我们再来玩一个游戏, 老师这里有一个纸盒,里面装着一些乒乓球,谁愿意上来和老师一起玩?(两生上台) 师:我们3人合作,由你来摇动纸盒,你从里面随意摸出一个乒乓球来,老师来猜它的颜色,下面的同学,好好欣赏一下老师的本领吧! 师:我猜红色。(学生拿出来,师接过乒乓球高举。)看,我猜对了没有? 师:再来一次。我又猜是红色。 师:再来再来,我还是猜红色。

生物学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类型及其案例分析

生物学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类型及其案例分析 吴举宏 (东南大学附属中学,江苏常州 213002) 探究是主动学习的核心,探究性学习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因为生物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刚刚起步,大家的理解不统一,本文拟以实践为基础,从活动的心理机制角度,对生物学探究性学习的类型做一点探究。 一、实证探究型 (一)案例设计 课题名称:茎背地生长的因素探究。 课题背景:在学习高中生物学“植物的激素调节”内容时,对“植物幼苗横放时,引起茎背地生长的因素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学生有两种观点:有的学生认为,这是由于地心引力造成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而使茎背地生长;有的学生却认为,幼苗横放时,近地侧无光,这是远地侧的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而使茎背地生长。双方各执一词,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是通过实验来证明正误。 活动目标:设计实验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从而达到说服公众的目的;运用实验手段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疑问和观点冲突,避免无休止的争论;确立科学实验在问题解决中的重要地位。 活动过程:按照不同观点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将适量玉米粒在适宜条件下培育成幼苗;将玉米幼苗等量分成两组,横放在室外空旷的潮湿土壤上,一组暴露在阳光下,另一组放置在暗箱中;观察并且记录实验现象);实验分析、总结与交流。 (二)简要说明 实证探究型学习包括基于科学实验的研究和基于科学调查的研究两种类型,上面的案例就是一种基于科学实验的研究事例,而高中教材中的“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和“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等研究性课题则隶属于基于科学调查的研究类型。实证探究型的主要特点是把科学实验或科学调查作为问题解决的主要手段。 二、逻辑推演型 (一)案例设计 课题名称: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案例完整版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案 例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初中物理参与式教学模式》案例 ——《欧姆定律》 张花玲 【案例背景】 欧姆定律是在学生前面认识电压、电流、电阻的基础上,来研究这三者关系的课题,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本节内容体现了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注意学科渗透等课程理念,能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此,在本节课中采用了参与式教学。 为配合我校物理教研组“参与式教学模式”研究,我特地选择为了基础较好、比较活泼的班级开展教学,有老师观摩。 【案例描述】 [一]设置物理情境进行讨论,提出问题。 如图的电路,你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小灯泡的亮度?小组内讨论,然后进行交流。学生的方法有:①改变电源的电压,②改变定值电阻的阻值③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等。实验验证,学生观察灯的亮度的变化。 师: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 生:电路中的电流有大有小。 师: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 [分析]参与式教学也一定要明确的给学生提出问题,但通过学生自己探索提出的问题,使他们更有主动性,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二]大胆猜想,激活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你猜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当提示。学生联系已学内容以及刚才的实验现象,猜想:“电流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最后,根据猜想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两者有关。 过渡: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

一个国外探究性学习的成功案例

一个国外探究性学习的成功案例 新西兰的中学科学课程中,每学期都有两周共10节课的时间,供学生进行专题学习活动。案例时间是1988年7月临近期末之时,新西兰汉密尔顿(Hamilton)市一所普通公立中学的初三班。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只是简单地交代,下来的两周是专题学习时间,请全班学生共同做一个探究,做什么,怎么做都由学生们决定,只要与科学有关系,又有条件能做好就行了。老师建议,学生们可先分组设想有什么可以做的课题,然后再一起讨论决定研究课题。按照老师的建议,第一、二节课,全班学生(28人)分成8组提设想,大家海阔天空地想了20多个题目,然后再分为4组进行讨论,每组选定一个自认为最合适的课题,最后由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报告他们的课题和设想,全班同学一起比较、评议,再投票决定选择哪一课题。在这两节课中,老师在各个组巡回,主要是听学生的讨论,有时向学生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课题的实际可行性,如:做你们建议的课题需要些什么器材?要多长时间?花多少钱?有没有安全问题?有一组学生想分析橄榄球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碰撞问题,请老师帮忙出主意。老师就要他们想想物体的碰撞有多少种情况,橄榄球运动员的碰撞应属于什么情况,碰撞有什么规律,到什么书上可以找到有关的资料,等等。 经过这样的讨论和投票,学生们决定做“市场上哪个牌子的洗衣粉洗涤效果最好”这一课题。下来的两节课,学生们分组讨论探究的方案,在许多问题上都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如,市场上最常见的洗衣粉有哪些,要用什么规格的洗衣机进行洗涤,用什么样的洗涤程序,水温多少,洗衣粉应放多少,用什么样的布作为洗涤对象,等等。各小组讨论的问题不尽相同,也不全面,但全班的问题会在一起,就把有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考虑到了。如,在讨论洗什么的问题时,开始有人提议洗校服,但是,校服有新旧、大小,不行,被否决了;后来又提议用一般衣服、用几块不同的旧布,等等,都又由于难以控制实验条件而被否决了;不过,同学们也觉得,用布比用衣服容易保证实验条件相同,因此决定用布,并不断补充控制条件:如,布要都是新的,颜色相同,大小一样,再弄得一样脏;但都用浅色布也不行,不能全面说洗涤效果。最后,他们买了五块颜色和深浅不同的市,截成同样大小,弄得同样脏,然后用相同型号的洗衣机在同样的水量、温度、程序、洗衣粉量之下洗涤。又如,在比较洗涤效果时,应把布一起放在光线相同的地方,相互比较,再与一小块没有弄脏过的同颜色新布作比较,等等。 根据超级市场提供的资料,学生们选了4种销量最大的洗衣粉进行比较。因为学校里没有4台相同的洗衣机,就让几位同学带回家中去洗,还派了监督人,保证洗的方法程序符合预先计划安排。第一次洗出来的结果怎样也看不出差别,有的同学就打算下结论。这时,老师就提醒大家注意,是否这样一次实验就可以下结论了,全班又进行讨论。大多数同学认为只做一次实验,洗衣粉的用量只有一种,下结论太早了。于是决定逐步减少洗衣粉的量,再重复做实验。前几次结果都看不出差别,直至第四次才看出差别。 然后,老师要求每个小组写一份研究报告,要写明研究的问题,为什么要做这一研究,做的方法和过程,对比的方法和过程,得到什么结论。报告是集体讨论写出来的,全部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们比较,哪一份有什么优点,选出最好的一份,并让这个小组把别人的优点都吸收过来,得出一份代表全班的报告。利用教师周会的时间,该小组的三名学生向全校老师做

高中数学教学探究性教学案例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探究性教学案例研究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强调课程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与学生的经历和经验相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将课程与学习融为一体,要展示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提供学生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上述精神表达了数学教学的新理念,即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与热爱,使学生从接受者转变为分析者、探究者,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案例:抛物线的几何性质 在教学时,我选择了这样一道例题:斜率为1的直线经过抛物线y2=4x的焦点F,且与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求线段AB的长. ⑴尝试解决: 方法1:将直线方程与抛物线方程联立,求出A、B两点坐标,再用两点间距离公式。 方法2:将直线方程与抛物线方程联立,求出A、B两点横坐标,再运用抛物线定义,推出本题的解法并不难,学习程度中上的学生大都用方法二,学习中下学生大都用方法一。然而仅仅就题论题,显然不能充分体现该题的教学价值,所以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⑵问题探究: 问题1:同学们能不能不求坐标就可以求出线段AB的长? 方法3:在方法2的基础上由韦达定理可实现不解方程就能解决问题的目的。 问题2:将上题变为:斜率为k的直线经过抛物线y2=2px的焦点F,且与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求线段AB的长。 探究结果: ①过抛物线焦点的弦长公式 ②当直线垂直于x轴时,|AB|=2p,此时|AB|叫抛物线的通径,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通径的几何意义。在此过程中同学们还会发现 ③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问题3:在方法一中能不能不求出点的纵坐标?(此问题由学生提出,相对问题一要难一点,所以要求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来完成)通过同学们的探索和教师的点拔得出如下成果:(圆锥曲线的弦长公式) ⑶理性归纳: ①体现了方程的思想; ②得到了求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所得弦长的一般公式.(与焦点无关) ③为下一节课“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⑷开放式变换问题: 问题1:在本题的基础上提出:以AB为直径的圆和准线有何关系? 问题2:过抛物线焦点F的直线交抛线于A、B两点,通过点A和抛物线顶点的直线交抛物线于点D,试判断直线DB与x轴的位置关系. 二.反思与建议: (1)注意问题情景的设计,引发学生的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优秀的课,必须重视导引的设计。探究性教学的导引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习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

《随机事件与可能性》教案

《随机事件与可能性》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概念. 2.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体会确定性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概念,认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教学重点 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有可能不同. 教学难点 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动脑筋:下列事件中,哪些一定发生,哪些不可能发生,哪些可能发生. ①晴天的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 ②通常,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加热到100℃沸腾. ③a是实数,a2<0. ④种瓜得豆. ⑤买一张福利彩票,中奖. ⑥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出现正面朝上. 【教学说明】要求同学们凭生活经验或已学过知识,对上述问题分组讨论,然后回答.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 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的事件称为必然事件,如动脑筋中的①和②. 在一定条件下,一定不发生的事件称为不可能事件,如动脑筋中的③和④. 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如动脑筋中的⑤和⑥. 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确定性事件,确定性事件和随机事件统称为事件. 请同学们举出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例子. 例1掷一枚均匀的骰子,骰子的6个面上分别刻有1,2,3,4,5,6的点数,试问,下列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 (1)出现的点数大于0.

(2)出现的点数为7. (3)出现的点数为5. 【教学说明】本例比较简单,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答. 2.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动脑筋: ①掷一枚均匀的硬币,是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大,还是反面朝上的可能性大? ②一个袋中有8个球,5红3白,球的大小和质地完全相同,搅均匀后从袋中任意取出一个球,是取出红球的可能性大,还是取出白球的可能性大? 【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小组回答完成. 归纳:一般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有可能不同. 例1如课本图,一个质地均匀的小立方体有6面,其中1个涂成红色,2个面涂成黄色,3个面涂成蓝色.在桌面扔这个小立方体,正面朝上的颜色可能出现哪些结果?这些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一样大吗? 3.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教材P121的议一议. 练习1:1下列事件中,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 (1)掷一枚6面上分别刻有1,2,…6点的均匀骰子,朝上一面的点数是偶数; (2)在全是红球的袋中任意摸出一球,结果是白球; (3)地球绕着太阳转. 练习2:1、比较下列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1)如图,转动一个能自由转动的转盘,指针指向红色区域和指向白色区域; (2)小明和小亮做掷硬币的游戏,他们商定:将一枚硬币掷两次,如果两次朝上的面相同,那么小明获胜;如果两次朝上的面不同,那么小亮获胜.谁获胜的可能性大? 2、10张扑克牌中有3张黑桃、2张方片、5张红桃.从中任意抽取一张,抽到哪一种花色牌的可能性最大?抽到哪一种花色牌的可能性最小?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师生共同回顾事件的分类及概念,知道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 2.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请与同学们交流.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P122第1、2题. 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化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案例

化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案例 李士更 唐山市丰南区第二中学,河北唐山063302 探究性学习是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课型模式。探究性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体验学做科学的过程。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钻探,通过对化学小课题的研究、探讨,通过对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的感受与理解来掌握已有的知识,通过对旧知识进行新组合,进行探究,得出新的结果。这种“新的结果”可以是学生新的认识,新的提高;可以是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思维;也可以是一种新的想象,新的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着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营造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自主性、创造性、探究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和核心。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能力发展为主”的现代教育观念,构建教育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使学生在人生发展过程中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获得,其根本的一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开设探究性学习,不仅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还可以真正地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切实可行的实施过程。 案例一:一类有机物燃烧计算题型解法的探究 题1 某有机物的蒸气完全燃烧后生成CO 2和H 2 O,反应消耗的O 2 和生成的CO 2 均为原有 机物蒸气体积的2倍(同温同压)。该有机物的分子式___________,它可能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 解法探究:由原子守恒可知:1mol有机物+2molO 2→2molCO 2 +?H 2 O 所以1mol有机物中必含2摩C,又由于CO 2 中的氧原子数量与供氧相等,则说明有机物中H 元素燃烧时不耗O 2,所以分子通式可写为:C 2 (H 2 O) X , 讨论X的值,再结合中学阶段以学过的几类有机物,所以该有机物分子式为C 2H 4 O 2 ,结构简 式为:CH 3COOH或HCOOCH 3 探究演变: 题2 某有机物充分燃烧时,耗O 2为2体积,同时生成2体积CO 2 ,(同温同压下)则该 有机物可能为________ 题3 某有机物充分燃烧时,耗O 2为1体积,同时生成2体积CO 2 ,(同温同压下)则该 有机物可能为________ 题4 某有机物充分燃烧时,耗O 2为3体积,同时生成2体积CO 2 ,(同温同压下)则该 有机物可能为________ 题5 某含C、H、O有机物充分燃烧时,耗O 2与生成CO 2 的体积之比为3:4,则这些有

七年级研究性学习教学案例

研究性学习教案(2014-2015学年) 七 年 级 蓟县出头岭镇景兴春蕾初级中学

授课人春伶 授课时间 2014.09 学科语文 课题 大自然的启示 1、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通过本次课题研究让学生知道大自然的现状,要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通过亲身实践,较为全面地了解大自然,热爱家乡,增强保护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调查、收集、处理信息与人沟通的能力,以及互相合作学习、利用互联网学习的能力。通过实施本活动,学生亲自开展调查与考察,体验课题探索的过程与方法,从观察大自然、保护环境等专题的延伸与发展,并有新的涵。 2、课题介绍 本次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与小孩子喜欢大自然的特点相适应,正适合七年级的学生,学生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现或发明,重在播下兴趣的幼芽。他们的发现或发明可能是前人已经有了的,但只要是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实践所得一些科学常识,让学生明白想改造大自然就必须先要了解大自然,懂得大自然,学习大自然。想当然,往往会事与愿违,还会给人类带来致命性的毁灭。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收集资料,通过请教长辈和专家等等,了解大自然,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加热爱大自然。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 (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和方法的阐述)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把握《大自然的启示》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2、通过本此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认识。 3、多角度,多方法,多层面学习语文,了解大自然带给人类的启示。 4、了解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 5、掌握研究性学习中学习语文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将语文的学习从课堂扩展到课外,以及网络。 2、引爆学生情感触点,鼓足创新动力。 3、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延伸到实践,让语文学习走出传统的方法,调动起孩子们的各种感官,发自心的想要得到答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观察体验生活。 2、举办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的热情。 3、利用校园文化阵地,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三、研究的目标与容 (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

可能性教学案例设计

可能性教学案例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04页-106页的内容及练习二十四第1题至第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本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难点:理解,辨析“可能”,“一定”,“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教学方法与学法:创设情境法、游戏法、观察法、动手操作法 教具准备: 黄、白两种颜色的乒乓球各8个,二个同样大小的盒子。(第一个盒子装8个黄色的乒乓球,第二个盒子装8个白色的球。) 学具准备: 6、7、8、9、10五个数字的扑克牌,分成黑桃、红桃、方片、梅花四类。想一想生活中那些事情可能发生,那些事情不可能发生,那些事情一定会发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今天我们去数学王国做客好吗? 生:好。 (课件出示数学王国的图片以及国王邀请同学们的话。) 国王:同学们,我是数学王国的国王,邀请你们去数学王国玩,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出示小天使) 小天使:同学们,我们是数学王国的小天使,今天就由我们带领大家遨游数学王国,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我们为他们取个名字好吗? 生:…… 小天使:我们先去找智慧老爷爷去好吗? (出示智慧老人图片及话语。) 智慧老人:智慧树上有许多智慧果,你们想摘吗? 生:想。 二、活动体验,自主探究。 1、智慧果一:跳绳游戏激趣。 (出示课件)智慧果一 师:同学们,今天这三位小天使带我们去摘三次智慧果,猜一猜哪位小天使先带我们摘第一个智慧果。 生1:第一位小天使。

语文探究性学习案例

探究性学习教案(高三五册) 1 人生的境界 武威一中张万弘 ◇教学目的 1、通过发问,深入研究。理解作者观点。 2、写读书笔记,阐述对境界的认识。 ◇重点难点:概括四种境界的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一、跟读录音,正音朗读。 二、阅读指导 师生谈感悟(学生先讲,启发:通过事例谈) 本人说说 仔细品味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探究人生境界的4个等级,我想到下面的文字。这个故事在讲《山民》里好象说过: 山区放羊娃的人生(自然境界)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 还有一段故事: 芸芸众生皆为利(功利境界) 1997年和二十几位老师一起在大连旅游,一天,从旅店要到星海广场。的士司机从星海广场绕道有十公里,多看看市容风光吗。回来时,大家都坐公交车。车子开动了,车由东往东开,一会儿就到。咦,这么近?来时的“桑塔纳”走西路有十公里路,现在走东路,才五公里…… 下面是:大无大有周恩来(道德境界) 周恩来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公私之分古来有之,但真正的大公无私自共产党始。1998年是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也是划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是这个宣言公开提出要消灭私有制,要求每个党员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梁衡说,150年来,实践《宣言》精神,将公私关系处理得彻底、完美,达到如此绝妙境界者,周恩来是第一人。因为即使如马恩列也没有像他这样长期处于手握党权、政权的诱惑和身处各种矛盾的煎熬之中。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遥想《逍遥游》(天地境界) 仰望茫茫宇宙,遥想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手待哉?……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参与式教学模式》案例 ——《欧姆定律》 【案例背景】 欧姆定律是在学生前面认识电压、电流、电阻的基础上,来研究这三者关系的课题,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本节内容体现了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注意学科渗透等课程理念,能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此,在本节课中采用了参与式教学。 为配合我校物理教研组“参与式教学模式”研究,我特地选择为了基础较好、比较活泼的班级开展教学,有老师观摩。 【案例描述】 [一]设置物理情境进行讨论,提出问题。 如图的电路,你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小灯泡的亮度?小组内讨论,然后进行交流。学生的方法有:①改变电源的电压,②改变定值电阻的阻值③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等。实验验证,学生观察灯的亮度的变化。 师: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 生:电路中的电流有大有小。 师: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 [分析]参与式教学也一定要明确的给学生提出问题,但通过学生自己探索提出的问题,使他们更有主动性,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二]大胆猜想,激活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你猜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当提示。学生联系已学内容以及刚才的实验现象,猜想:“电流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最后,根据猜想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两者有关。 过渡: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 [分析]“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猜想”这两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急切盼望问题的解决,产生主动探索的动机。 [三]设计实验 1、课件出示思考题

《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教案

《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体会确定性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概念,认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教学重点 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有可能不同. 教学难点 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动脑筋: ①掷一枚均匀的硬币,是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大,还是反面朝上的可能性大? ②一个袋中有8个球,5红3白,球的大小和质地完全相同,搅均匀后从袋中任意取出一个球,是取出红球的可能性大,还是取出白球的可能性大? 【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小组回答完成. 归纳:一般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有可能不同,可能性的大小也就是概率的大小. 二、例题讲解 例1、如教材134页图13-1,是一个可以转动的转盘.盘面上有8个全等的扇形区域,其中1个是红色,2个是绿色,2个是白色,3个是黄色.用力转动转盘,当转盘停止后,指针对准哪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最小?对准哪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最大? 例2、任意掷一枚骰子,比较下列情况出现的可能性的大小. (1)面朝上的点数系小于2;(2)面朝上的点数是奇数 (3)面朝上的点数是偶数;(4)面朝上的点数大于2. 三、练一练 1、比较下列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1)如图,转动一个能自由转动的转盘,指针指向红色区域和指向白色区域; (2)小明和小亮做掷硬币的游戏,他们商定:将一枚硬币掷两次,如果两次朝上的面相同,那么小明获胜;如果两次朝上的面不同,那么小亮获胜.谁获胜的可能性大?

2、10张扑克牌中有3张黑桃、2张方片、5张红桃.从中任意抽取一张,抽到哪一种花色牌的可能性最大?抽到哪一种花色牌的可能性最小?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师生共同回顾事件的分类及概念,知道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 2.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请与同学们交流.

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 李亦菲《中国教育报》 2000.11.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探究性学习为基础重构基础教育课程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一个共同的做法是,不仅将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而且将探究作为课程的内容标准。1999年第3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教育部花了近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对九年义务教育主要学科教学大纲的修订。此次修订把探究性学习摆到突出位置,强调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科都增加了实验与专题研究。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将变革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放在突出的地位。 那么,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什么样的学习,又如何在中小学实施探究性学习呢。这是 我国当前教育研究人员和实践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概念与探究性学习有关的理论主要涉及到两对概念,即“过程”与“结果”、“情境”与“形式”。这些概念的不同阐述 反映了研究者们对知识本质和知识分类的认识,并深刻影响到学习和教学的实践。从探究性学习的角度来看,“过程”是指学生为探索和发现知识所经历的过程,在学校教学中,这 一过程通常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支持下进行的;“结果”则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 知识、技能和态度,可以表现为各种非常不同的形式,如语言描述、行为表现、情感体验等。“情境”不仅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而且也指学生所获得的学 习结果的具体形态,如对问题的解答、对解答的形象解释等;“形式”则不仅是指学生所获 得的学习结果的形式化描述(通常以行为序列或流程图的形式表示)。基于对以上概念的分析,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研 究者们普遍认为,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是探究性学习关注的三个目标。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和训练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在这种学习中,学生不是面对设计好的问题,而是需要他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9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法国中小学流行的“动手做”的科学教学方法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典型形式。2000年9月在我国景山教育网上推出的“情境探索学习”是探究性学习在远程网络学习辅导中的首次尝试。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类型国外的研究者将探究性学习分为六种类型,即:实验性探究、逻辑推理任务、基于测量的研究、工程性设计、技术性设计、开放性的研究。显然,不同类型的探究性活动有不同的过程,但研究者们更多地关注实验性探究的过程。通常将实验性探究的过程分为5个阶段:识别探究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一些研究者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师的指导程度,区分出不同的探究水平(四种水平),并将探究过程的阶段和探究水平结合成一个二线的结构,形成了探究性学习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如果将以上两种分类方法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指导探究性学习的实践。首先,分别对前面六种不同性质的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进行分析,得到每种探究性学习的阶段;然后,对每一种探究性学习,根据探究水平与探究过程的阶段的结合进一步进行分类。这样,对每一个具体的探究性学习,都可以从探究的性质、阶段和水平进行分析,从而有效地指导探究性学习的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