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真菌例子

细菌真菌例子
细菌真菌例子

1:19世纪的欧洲,肺结核病十分猖獗,每7个人里就有1人被它夺去生命。科赫为了找到肺结核的病因,日夜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了致病的结核杆菌。通过动物实验,他证明结核杆菌能通过空气传播,使人患肺结核。

2:将结核杆菌放入土壤,它会被杀灭。土壤里有约10万种微生物,是谁杀死了结核杆菌?美国微生物学家瓦克斯曼不厌其烦地将土壤里的微生物一一进行培养试验,终于在实验到10000多种微生物时,找到了杀灭结核杆菌的菌,提炼出链霉素,为医学工程作出了杰出贡献。

3:1928年,英国圣玛丽学院的讲师弗莱明发现,培养葡萄球菌的培养基里长出了霉花。奇怪的是,霉花周围的葡萄球菌不见了,难道是霉菌杀灭了葡萄球菌?他试着将霉菌用水稀释后,滴进其他细菌培养基里,结果,霉菌又杀死了其他病菌。弗莱明喜出望外,将这种霉菌分泌出的杀菌物质称为“青霉素”。青霉素在战争中救治了许多伤员,于是,青霉素与原子弹、雷达一起,被誉为第二次大战时期的三大发现。

4:1855年,法国里尔的酒厂常为美味啤酒变酸而苦恼,就去请教里尔大学教授巴斯德。巴斯德在显微镜下发现,啤酒变酸是酒里的乳酸杆菌捣乱。于是,他用加热的方法杀死乳酸杆菌,保证啤酒不变酸。他成为发明消毒法的第一人。后来。巴斯德又发现了使蚕生病的致病细菌,成为现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5:1872年,普鲁士医生科赫让妻子熬了一锅肉汤,用来培养细菌,进行研究。细菌在肉汤里繁殖得又多又快。但是,各种细菌混杂在一起无法分离出单纯的菌种来研究。一天,科赫吃饭时,看妻子做的琼脂果冻,大受启发。于是,他在琼脂胶液里加进牛肉汤,冷却凝固成肉汤琼脂,再接种细菌,果然繁殖出了单纯的菌种。他又给透明的细菌染上颜色,在显微镜下就能清清楚楚地看到细菌的活动了。科赫利用制作的培养基先后抓住了霍乱病菌、疟原虫、锥体虫等害人精,还成功地控制了牛瘟、淋巴腺鼠疫、回归热、昏睡病等恶疾的蔓延。1905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从以上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进行微生物研究中,配制培养基是很重要的。下面同学们自学课本56页第二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七年级生物: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示范文本)

( 生物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七年级生物: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设计(示范文Biology is a discipline that studies the species,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origin of the evolutionary system at all levels of biology.

七年级生物: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设计(示范文本)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总的设计思想是想通过多种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努力体现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以教师为引导,以体验为红线,以思维为主攻,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展开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能力目标: 提高课前探究的能力,收集资料、交流表达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和评价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2.形成自觉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思想。 三、重点难点:重点是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难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 四、教学媒体 真菌引起农作物患难与共病的标本;cai课件。 课前安排学生准备:收集查阅有关资料,预习教材;课前探究“观察水果和面包的腐烂”,采集的根瘤、地衣及采集过程录像。鉴

细菌和真菌_教案

细菌和真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点:细菌和大多数真菌是体形微小等; 2.知道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与人类关系密切。 二、技能目标 1.了解食物滋生微生物的条件和食物保存的方法;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辨证得看待细菌对人类的利和害; 2.使学生了解卫生保健的重要性,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点及分布。 2.难点:细菌和真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展示一副图片:“走进缤纷的自然界,映入眼帘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图片中的各个景物。 质疑是不是还有其它的东西呢? 学生简单讨论后回答。 引出课题-----细菌和真菌。 二、细菌主要特点 1.分布的广泛性: 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 2.细菌是微小的生物(微生物): 教师简单介绍细菌大小,直径(举例如300个细菌按宽度平行排列的厚度相当于一张普通纸的厚度),所以用肉眼看不见,要用特殊的仪器——显微镜观察。 学生讨论发言:(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能经常接触到细菌这两个字,在他们的心目中,

细菌等同于疾病,有恐惧的心理。) A.谈谈你对细菌的印象是怎样的? B.细菌都是有害的吗? 3.细菌的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多数有利: A.可用在制作酸奶、食醋、泡菜等; B.能分解动植物的尸体,把有机物变为无机物。促使自然界物质循环; C.人体内多种细菌有益健康。 (2)少数有害: A.使生物体患病; B.使食物腐败。 展示图片:展示各种细菌的类型。 4.细菌分类: 根据形态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教师简单讲述、分析) 通过一张面包上面的霉菌图片引出真菌。 二、真菌 教师讲述:除了霉菌以外,还有酵母菌,食用真菌(蘑菇、木耳等)都是真菌,大概数量10多万种。 1.霉菌: 展示各种霉菌图片。 教师讲述:霉菌多数生活在食物上,能使物体发霉,但也能制作出药品和做食品。教师可以适当讲述青霉素的发现过程及对人类的贡献。 2.酵母菌: 教师讲述: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可用做来面包发酵(有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酿酒(缺氧:生成等二氧化碳和酒精)等。 展示图片,加强学生影响。 3.多种多样的食用真菌: 展示图片:说明某些真菌可以实用,但是并非所有的类似菌类可以食用,教师可以举例有关误吃有毒菌类而中毒身亡的惨痛教训。(颜色鲜艳的一般有毒性。) 4.其它真菌: 通过展示图片或影片来简单介绍另外的一些真菌。

八年级上册生物《细菌和真菌》知识点

细菌和真菌知识点 基础知识 1、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叫菌落。 细菌菌落特点:较小,表面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白色; 真菌菌落特点:较大,呈绒毛状、絮状蛛网状,有红、绿、黄、褐、黑等颜色 2、培养细菌真菌的方法: ①配制培养基 ②高温灭菌 ③接种 ④恒温培养 3、培养基:含营养物质的有机物 4、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一定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营养物质)、一定的生存空间等。另外,有些需氧,而有些则厌氧(即有氧时生命活动受抑制)。除少数细菌外,都不能自己合成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即营养方式为异养) 5、科学家在深海的火山口等极特殊的环境中,发现了古细菌。古细菌的存在说明: ①古细菌适应环境的能力非常强 ②细菌的分布很广泛。 6、炎热的夏季,食物容易腐败,得胃肠炎的人很多,原因是:炎热的夏季,空气湿度大,温度高,适于细菌、真菌的繁殖和生长,食物保存不当或时间过长,就会因被细菌、真菌污染而变质,人们吃了变质的食品就会的胃肠炎。 7、洗净晾干的衣服不会长霉,而脏衣服脏鞋就容易长霉,原因是:洗净晾干的衣服清洁干燥、缺乏营养物质,不适合真菌的繁殖,所以洗净晾干的衣服不易长霉;反之,脏衣服给真菌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因此脏衣服协议发霉。 8、制作泡菜时加盖后用水封口,其目的是不让空气进入坛内,而保持坛内缺氧环境,因为乳酸菌只有在缺氧或无氧环境下才能把蔬菜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乳酸。

9、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并发现细菌;而19世纪,“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利用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10、细菌很小,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只有一颗小米粒大,单细胞。(病毒比它还小) 11、细菌特征:微小,有杆状、球状、螺旋状等形态,无成形细胞核。大多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属分解者。 有些细菌能形成对不良环境有较强抵抗力的休眠体,叫芽孢 12、细菌的结构特点: 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 附属结构:有些细菌细胞壁外有荚膜(保护作用),有些细菌有鞭毛(用于在水中游动); 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形成芽孢(轻,对恶劣环境有抵抗能力的休眠体)。 13、掌握细菌结构示意图。 14、细菌的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有关: 细菌个体微小,极易为各种媒介携带; 分裂生殖,繁殖速度快、数量多; 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芽孢小而轻,可以随风四处飘散,落在适当环境中,就能萌发为细菌。这些特点都有利于细菌的广泛分布。 15、动物、植物、细菌细胞的对比

初中生物细菌和真菌章节测试题

下图所示为某些微小生物的形态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与C的结构相比,A的细胞内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 (2)B和D的菌体都是由构成的。 (3)图中,在酿酒、做面包和蒸馒头时离不开[ ] 。 (4)A、B、D在适宜的培养基中会大量繁殖,形成菌落。从菌落的 ,可以大致区分A和B、D。 (5)你见过泡菜坛吗?制作泡菜的原理就是利用乳酸菌使蔬菜中的有机物生成乳酸。泡菜坛的结构,即要加盖,还要用一圈水来封口,你能推测其中的科学道理吗? 。 3.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的法国科学家设计了著名的“鹅颈瓶实验”,如下图所示: (1)设计这个实验的科学家是____。 (2)打断“鹅颈”后,瓶内的肉汤腐败的原因是____。 (3)根据“鹅颈瓶实验”,如果家里没有冰箱或冰柜,夏天可用____方法将剩饭剩菜短时间保存而不会 腐败变质。 (4)在生态系统中,细菌和真菌作为生物部分的____参与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 4.为了探究某种细菌的分解作用,生物活动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将甲乙两组落叶分 别进行灭菌处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接种该细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请你帮助他们一起分 析此探究实验: (1)实验前,必须先将(填“同一种”或“不同种”)树的落叶分成等量的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 (2)该实验的实验组是;对照组是。 (3)实验结果预测:经过一段时间后,组的树叶有腐烂现象。说明该细菌对落叶有分解作用。 (4)某同学在实验过程中 “将甲乙两组进行灭菌处理,甲组放在自然条件下培养,乙组接种细菌后 放在自然条件下培养”,你认为她能得到预期的结果吗?。 为什么?。 5.为探究酵母菌的作用,尝试甜酒的制作方法,郝思同学在课外做了如下实验:①取甲、乙、丙三 个洁净的烧瓶,分别加入适量凉开水;②取适量淘洗干净的糯米,用蒸锅蒸熟并冷却至室温;③将 冷却后的糯米等分成两份,分别加入甲、乙两个烧瓶中;④向甲、丙两个烧瓶中分别加入适量的酒 曲(内含酵母菌);⑤将三个烧瓶的瓶口密封,并同时放在适宜的环境中,静置2~3天。据此,请 分析回答: (1)郝思的实验中有组对照实验,变量为酒曲的一组是。 (2)三个烧瓶中最有可能生产出甜酒的是。 (3)你认为在酿酒过程中,酵母菌起到了什么作用?。 (4)郝思同学按上述方法进行操作,制出的“甜酒”带有酸味,原因可能是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C C B A C C B C D B B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B C A C D A C C B B C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50分)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案

第四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国的作用。 2.列举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关注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 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牛。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主要学习二方面内容: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参,亏物质循环、引起动物和人患病、与动植物共生,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个技能训练:评价实验方案。总的设计思想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前收集整理资料,通过课堂展示等多种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什。教师与学生共同准备一些图片、实物(丹毒、足癣、水稻稻瘟病、小米瘤黑粉病、小麦叶锈病、地衣、根瘤菌)、视频(人和动物体内的有益菌、细菌战)以及采集地衣的录像、根瘤菌固氮的动画等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与动 植物 共生 过渡: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是利用 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的,它们与动植物 和人的关系除了寄生而外,有的细菌和 真菌还能与动物或植物共生在一起,形 成共生关系。 指导学生看书,找出关键词。 请学生展示:收集到的地衣和豆科 植物的根瘤。 提问:豆科植物的根瘤在农业生产 上有何意义?(练习第1题) 展示:与动物共生的一些例子(如兔 子通过吃自己的粪便补充肠道菌)。 展示收集到的地衣和豆科植物 的根瘤。 播放采集地衣的录像,结合录 像介绍地衣的生活环境和特征。 回答:提高土壤肥力,环保、 高效、节能、收益大等, 通过学生采 集、呈现、讲解 地衣和豆科植物 的根瘤,获得关 于共生的感性和 理性认识。 六、板书设计 第四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腐生 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寄生 三、与动植物共生共生 后序 亲爱的朋友,你好!非常荣幸和你相遇,很乐意为您服务。希望我的文档能够帮助到你,促进我们共同进步。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术业有专攻,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希望你能提出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 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 描述细菌和真菌菌落的特征。 3?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条件。 能力目标 1 ?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并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 情感目标 1 ?树立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的思想意识,从而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2 ?通过做“细菌和真菌分布”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 ?说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的不同。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难点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细菌和真菌的个体虽不及动植物高大,但它们在生物圈中却几乎无处不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已有的生活常识思考几个问题一一 ①家里吃剩的饭菜存放的时间久了就会变酸,这是什么在作怪? ②橘子或面包存放久了,表面会有一些毛状物,为什么? ③腐烂的树枝上会长出一些木耳,木耳实际上是哪种生物? ④现代社会,啤酒是餐桌上的不可缺少的饮料,你知道它是用一种叫酒曲的霉菌制出的 吗?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广泛。土壤、水里、空气中乃至我们的身体内外,甚至寒冷的极地和很热的温泉中都可以找到细菌和真菌。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二)菌落的观察 在日常生活中,你能用肉眼看到单独存在的细菌、真菌吗? 真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多细胞的,一类是单细胞的。像蘑菇、木耳这些是属于多细胞 的大型真菌,比较高等。单细胞真菌低等,个体也比较小,用肉眼很难看到。当家里的面包、馒头或 橘子等放久后,我们却能看到它们发霉了,霉菌个体微小,为什么我们又能看得到呢? 2、菌落的概念 因为数量多,所以聚在一起的时候目标就大,所以我们可用肉眼直接看到。像这样的,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产生许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案人教版 1.联系日常现象,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2.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菌落实物,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3.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并且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章引言的学习,引起学生对探索微观世界的好奇心。 重点、难点 重点 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难点 如何确认培养基中的菌落类型及描述它们的特点是本节的难点。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镜,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当你们走进五彩缤纷的自然界时,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什么? 学生:有花,有草,有树,还有各种动物。 教师:好,那么,大家可曾想过自然界中除了植物和动物外,还存在另一类生物吗?下面就分组观察各组准备的实物,然后回答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分组观察实物(发霉的桔子、长毛的馒头、发馊的牛奶、腐败变质的食物),讨论。 教师:你们谈一谈观察结果。 学生:桔子上长了绿毛,馒头长有绿毛,也有黄黑斑。 学生:牛奶闻着发酸了,但看不到什么东西。 学生:腐败的食物表面有白色小圆斑点,也有绿色斑点。 教师:很好,同学们观察得都很仔细,那么,你们知道这些都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吗?要解开这个谜团,就需学习本章讲述的知识——分布广泛的真菌和细菌。 (提醒学生用塑料袋把实物放好,并洗干净手) [收集资料,了解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学生:细菌和真菌分布得特别广泛,无论是空气中、土

壤中、水里乃至我们的身体上,都可以找到它们。 学生:科学家还发现,在寒冷的极地,在很热的温泉中,甚至在深海的火山口中还发现了古细菌。 教师:你们的资料准备得很充分。是的,细菌和真菌可以说是无孔不入了。但是,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肉眼是看不见它们的(大型真菌除外)只有当它们大量繁殖形成集合体后,肉眼才能看到;其实,刚才同学们观察到的桔子上的绿毛,食物中的斑点都是成千上万个细菌或真菌组成的菌落。下面你们认真观察菌落图片和老师培养的菌落实物,以小组形式观察、讨论、思考,选出每组回答较全面的同学作小组发言,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最好。 (出示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教师培养的菌落实物) 教师:刚才我们评出了最佳小组,请这个小组派代表总结两种菌落的特点。 学生:细菌菌落比较小,呈白色,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学生:真菌菌落较大,颜色呈红色、褐色、绿色、黑色、黄色等,形态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总结得也很全面,那么,你们能不能结合日常所见,举一些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例子呢? (学生活动) 热烈讨论,思考,积极踊跃回答。

(完整版)第一章第六节细菌与真菌的繁殖习题+答案

细菌和真菌检测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的答案填在答案栏内): 1.下列生物中,为单细胞生物且细胞内没有成形细胞核的是() A.霉菌 B.酵母菌 C.细菌 D.病毒 2.下列属于枯草杆菌、酵母菌、青霉的共同特点的是() A.都能够形成芽孢 B.都具有细胞核 C.都靠分解现成的有机物生存 D.都进行孢子生殖 3.真菌比细菌结构复杂。李阳同学认为复杂之处在于真菌()A.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B.细胞内含有叶绿体 C.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 D.都由多细胞构成 4.蘑菇和霉菌都属于真菌,下面不是它们共同特征的是() A.都是多细胞生物 B.都是自养生物 C.都是异养生物 D.靠孢子进行繁殖 5.下列四种生物,在细胞结构组成上不同于其他几种的是() 6.下课后,同学们针对蘑菇展开了争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蘑菇是一类大型的真菌 B.蘑菇的营养方式为异养 C.蘑菇均可以食用 D.蘑菇能产生孢子进行繁殖 7.在探究“洗手对细菌真菌数量的影响”活动中,有“用手在培养基上轻轻按压”的步骤,这属于细菌真菌培养过程中的() A.制作培养基 B.消毒 C.接种 D.培养 8.下列关于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的细菌在生态系统中都是分解者 B.细菌细胞不同于洋葱细胞的主要结构特点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C.细菌依靠芽孢进行繁殖 D.将食品放在冰箱中可防止腐败变质,原因是低温杀死了细菌等微生物

9.分析下列环境中,活细菌数目相对较多是() A.用香皂洗过的双手 B.夏季茂密的树林中 C.火车站侯车室中 D.充满高温高压水蒸气的高压锅内 10.下列有关细菌和真菌培养基的制作配方不正确的是() A. 牛肉汁与琼脂混合 B. 牛奶与琼脂混合 C. 土壤浸出液与琼脂混合 D. 蒸馏水与琼脂混合 11.橘子腐烂后,出现一些青绿色的霉斑,在显微镜下可见到一些扫帚状的孢子,这种霉菌是() A.曲霉 B.青霉 C.酵母菌 D.毛霉 12.大量细菌可使食品迅速腐烂,食品在冰箱中能保存一定时间不腐烂,是因为冰箱中() A.细菌很少 B.细菌繁殖很慢 C.没有细菌 D.细菌都冻死了13.下列食品加工过程中,没有采用发酵技术的是() A.啤酒 B.橙汁 C.酸奶 D.面包 14.夏天,受潮的粮食、衣物和皮鞋常常发霉长毛,这些霉菌是从哪来的? A.这些物品中原来有的 B.空气中的 C.因为有这些物品,它们跑来的 D.这些物品中的某些物质变来的 15.袋装肉肠所采取的主要保存方法是()A.脱水法 B.真空包装法 C.罐藏法 D.渗透保存法16.适合保存鲜牛奶的方法是()A.腌制法 B.脱水法 C.巴氏消毒法 D.熏制法 17.在购买罐装食品时,要注意看其生产日期及保质期,原因是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其质量不能得到保证,根本原因是() A.细菌会通过罐体进入罐内 B.食品中的部分真菌未能杀死 C.食品的营养成分发生变化 D.食品中有未彻底杀灭的细菌芽孢 18.小明同学准备自制酸奶,他将新鲜牛奶加入适量蔗糖煮沸后装入消毒的大口玻璃瓶中,再将适量酸奶倒入其中。你认为最可能成功制成酸奶的操作是() A.煮沸后立即倒入酸奶并密封 B.煮沸后立即倒入酸奶不密封 C.煮沸后冷却再倒入酸奶并密封 D.煮沸后冷却再倒入酸奶不密封 19.右图是一种简易的食物保存方法,下列叙述不合理 ...的是()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案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案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总的设计思想是想通过多种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努力体现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以教师为引导,以体验为红线,以思维为主攻,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展开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能力目标: 提高课前探究的能力,收集资料、交流表达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和评价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2.形成自觉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思想。 三、重点难点:重点是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难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 四、教学媒体 真菌引起农作物患难与共病的标本;cAI。 课前安排学生准备:收集查阅有关资料,预习教材;课前探究“观察水果和面包的腐烂”,采集的根瘤、地衣及采集过程录像。鉴于本课课前准备内容较多,因此,决定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头进行。 五、课时分配: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引言:一开始,从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引入,由主持人说开场白:如果没有植物,地球将失去绿色,动物都会饿死。如果没有动物,生态平衡也难以维持。如果没有细菌和真菌,生物圈会是什么状况呢?(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动植物就会丧失生存空间。)从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逐步展开,非常自然地引出课题。 新课教学: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提问:谁能展示细菌真菌是分解者的证据?各小组展示探究“细菌、真菌使食品生霉、腐烂”的结果,其他同学或

真菌和细菌的区别

真菌和细菌的区别 真菌和细菌都属于微生物,但两者在生物结构、类型、大小、增殖方式和名称上却有所不同。具体区别如下: 一、细胞结构 细菌和真菌都具有细胞结构,属于细胞型生物,在它们的细胞结构中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但却存在诸多不同,具体表现在: 一是细胞壁的成分不同: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而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 二是细胞质中的细胞器组成不同:细菌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而真菌除具有核糖体外,还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中心体等多种细胞器。 三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拟核;真菌具有。 二、生物类型 一是就有无成形的细胞核来看:真菌有核膜包围形成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细菌没有核膜包围形成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 二是就组成生物的细胞数目来看:真菌既有由单个细胞构成的单细胞型生物(如酵母菌),也有由多个细胞构成的多细胞型生物(如食用菌、霉菌等);细菌全部是由单个细胞构成,为单细胞型生物。 四是真菌细胞核中的DNA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形成染色体(染色质);细菌没有染色体,其DNA分子单独存在。 三、细胞大小 真核细胞较大,直径一般为10μm~100μm;而原核细胞一般较小,直径一般为1μm~10μm。 四、增殖方式 真菌为真核生物,细胞的增殖主要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因真菌种类的不同其个体增殖方式主要有出芽生殖(如酵母菌)和孢子生殖(食用菌)等方式;细菌是原核生物,为单细胞型生物,通过细胞分裂而增殖,具有原核生物增殖的特有方式——二分裂。 五、名称组成 尽管在真菌和细菌的名称中都有一个菌字,但细菌的名称中一般含有:球、杆、弧、螺旋等描述细菌形态的字眼,只有乳酸菌例外(乳酸杆菌),而真菌名称中则不含有。

初中生物教案细菌和真菌

初中生物教案---细菌和真菌 第一课《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教案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及时相互交流经验,体验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二、教案策略 在本节教案一开始,教师应该让学生交流一下对以下问题的看法:“细菌和真菌是什么样的?”“细菌和真菌在哪儿?”“我是怎样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的?”通过学生的发言, 教师就能够了解到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细菌和真菌方面知识的情况。 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或教师培养的菌落实物,阅读有关的文字材料,让学生知道如何从不同环境中采集细菌和真菌,知道如何在培养基上区分它们。在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之前,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培养细菌和真菌所采用的方法,知道生物技术在探究活动中的应用。 如何去研究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呢?教师可以利用课文

创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课上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设计“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方案,鼓励学生提出多种不同的方案,并对实施方案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观察记录。在各个小组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讨论,同时建议全班各组选择的环境尽可能不同,以保证探究实验的结论更接近事实。教师要关注各个小组的观察情况,在实验结束后,要利用课上时间让各个小组交流对细菌和真菌分布特点的研究成果,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注意到细菌和真菌的生活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实验—检测不同环境下的细菌和真菌 探究讨论 1.因为经高温处理后,可以将培养皿上、培养基内混有的细菌或真菌的孢子等杀死,这样就排除了实验外其他环境的污染。因此,在实验前不要盲目打开培养皿,以防止细菌或真菌的孢子等落在培养基上。实验中用无菌棉棒的目的同样是为了防止棉棒上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2.提示4中的操作相当于一般培养方法中的接种步骤。 3.细菌和真菌几乎无处不在,但在不同环境中分布的多少不同,如手、硬币上附着的细菌和真菌较多。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课后练习题答案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课后练习题答案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课后练习题答案 观察与思考1.枯草杆菌以水果为营养源,靠分解水果中的有机物获得物质和能量,导致水果的腐烂。 2.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分解者的作用,它使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为简单的无机物,这些无机物,如无机盐和二氧化碳又可以被植物利用,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有机物,又为动物所食用。3.细菌和真菌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的。技能训练 1.因为这个实验方案的目的是研究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细菌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因此甲乙两组要用相同的树叶。2.因为细菌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3.方案1中甲组是对照组,乙组是实验组。方案2中甲组是对照组,乙组是实验组。方案3中甲组是对照组,乙组是实验组。4.方案3更能说明问题。因为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所处的条件完全相同(都进行灭菌处理);而实验后,除单一变量(接种与不接种)外,对照组与实验组又处于相同的条件下(无菌的条件)。可见,只有方案3排除了所有影响实验的干扰。因此,与方案1和方案2比较,方案3的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练习1.因为豆科植物的根上长有根瘤,根瘤中生活着根瘤菌,它们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使土壤中氮元素的含量增高。氮元素是植物生活中需要量较大的物质。当植物得到大量氮元素时植物就生长旺盛。因此在农业生产上,人们常常通过种植豆科植物来提高土壤的肥力,达到增产的目的。 2.细菌和真菌是广泛分布在生物圈中的生物,一些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有利,有些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不利,还有些细菌、真菌与动植物互利共生。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细菌、真菌与动植物的关系。

细菌和真菌的区别

细菌和真菌的区别 湖北省恩施清江外国语学校彭邦凤 细菌和真菌的名称中均有一个“菌”字,同属微生物,但两者在生物类型、结构、大小、增殖方式和名称上却有着诸多不同。比较如下: 一、生物类型 一是就有无成形的细胞核来看:细菌没有核膜包围形成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真菌有核膜包围形成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二是就组成生物的细胞数目来看:细菌全部是由单个细胞构成,为单细胞型生物;真菌既有由单个细胞构成的单细胞型生物(如酵母菌),也有由多个细胞构成的多细胞型生物(如食用菌、霉菌等)。 二、细胞结构 细菌和真菌都具有细胞结构,属于细胞型生物,在它们的细胞结构中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但却存在诸多不同,具体表现在: 一是细胞壁的成分不同: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而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 二是细胞质中的细胞器组成不同:细菌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而真菌除具有核糖体外,还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中心体等多种细胞器。 三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拟核;真菌具有。 四是细菌没有染色体,其DNA分子单独存在;真菌细胞核中的DNA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形成染色体(染色质)。 三、细胞大小 原核细胞一般较小,直径一般为1μm~10μm;真核细胞较大,直径一般为 10μm~100μm。 四、增殖方式 细菌是原核生物,为单细胞型生物,通过细胞分裂而增殖,具有原核生物增殖的特有方式——二分裂;真菌为真核生物,细胞的增殖主要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因真菌种类的不同其个体增殖方式主要有出芽生殖(如酵母菌)和孢子生殖(食用菌)等方式。

五、名称组成 尽管在细菌和真菌的名称中都有一个菌字,但细菌的名称中一般含有:球、杆、弧、螺旋等描述细菌形态的字眼,只有乳酸菌例外(实为乳酸杆菌);而真菌名称中则不含有。

细菌和真菌思维导图

细菌和真菌思维导图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第四章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馒头上长 出的一个个菌斑就是霉菌的菌落。 第二节细菌 1、发现细菌的是。“微生物学之父”是 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 生的”。他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发明了 的方法。 2、细菌: (1)。 (2) (3 (4 (5 (6 (7 (8 3、 4、

5、青霉孢子是青绿色,着生在直立菌丝上,呈扫帚状。 种类 项目 细菌 真菌 细胞结构 单细胞,无成形细胞核, 原核生物 单细胞或多细胞,有成形细胞核, 真核生物 个体大小 个体微小 有微小的,也有较大的 繁殖方式 分裂生殖 孢子生殖(酵母菌多为出芽生殖) 营养方式 大多数为异养 全部为异养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 (1)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这些菌的营养方式是腐生,他们在物质循环 中的作用是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和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 生产者吸收利用。 (2)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寄生。如链球菌可使人患扁 桃体炎;臂癣和足癣是由 真菌 引起的。棉花枯萎病、水稻稻瘟病、小麦叶锈病和玉米瘤黑粉病等也是由真菌引起的。 (3)与动植物共生。有些真菌和细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 相互依赖、彼此有 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这种现象叫共生 。例如,地衣是真菌和藻类共生,根瘤是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共生。 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1、食品的制作: 2、馒头或面包 松软多孔的原因是酵母菌发酵产生二氧化碳膨胀形成。 3、。其中将糯米蒸熟的目的是高温灭菌,用凉开水冲淋的目的是为酵母菌提供适宜的温度, 菌的种类 发酵原理 应用 酵母菌 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 酿酒、制馒头、面 包, 乳酸菌 把葡萄糖转化为乳酸 酸奶、泡菜 醋酸菌 把葡萄糖分解为醋酸 制醋 霉菌 把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制酱、腐乳

(完整版)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第五章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课题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对不同的问题评价这一技能训练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3.情感目标 (1)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2)形成自觉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思想。 三、重点难点 重点: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难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如果没有植物,地球将失去绿色,动物都会饿死。如果没有动物,生态平衡也难以维持。如果没有细菌和真菌,生物圈会是什么状况呢?板书本节课题: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任务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展示(或让学生看课本)第66页“观察与思考”,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1)枯草杆菌使梨和香蕉腐烂,它与水果有怎样的关系? 大多数细菌和真菌只能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而梨本身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枯草杆菌就是靠分解这些有机物来获取物质和能量,它将梨分解成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梨自然就腐烂了。 (2)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请填图后说明。

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分解者的作用,它使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为简单的无机物,这些无机物,如无机盐和二氧化碳又可以被植物利用,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有机物,又为动物所食用。 (3)细菌和真菌是怎样生活的? 细菌和真菌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为食。 (4)如果地球上没有细菌和真菌,生物圈会是什么状况呢? 动植物尸体堆积如山。 【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⒈交流后梳理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细菌和真菌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可见,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课本中的资料,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针对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又采取了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及表达交流能力。对于“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到什么作用”一题,则设计了一个图解,既降低了学习难度,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图文转化能力。 【视野拓展,感悟提升】 引导同学们仔细阅读者P69“评价实验方案”,各小组讨论思考题,并作记录,然后选代表与全班同学交流,组内其他成员补充,选出最佳设计方案。 设计意图:一是及时巩固理解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的作用,二是通过对3种实验方案的选择让学生领悟到设置对照组时,要根据实验目的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细菌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因此甲乙两组要用相同的树叶。只有方案3排除了所有影响因素的干扰。因此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这个评价过程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理性思维,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让他 们学会选择最佳设计方案。 过渡:细菌和真菌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那么它们和活的动植物有没有关系呢?任务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知识点

第四章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菌落: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注意:菌落中的所有细菌或者真菌为同种细菌或真菌)。 2.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 3.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 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冷却→接种→培养 4.细菌和真菌生活必需的条件:水、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5.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广泛分布的生物。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数量不同;在有机物含量丰富的环境中,细菌、真菌的数量较多。 第二节细菌 1.细菌的发现 列文·虎克——细菌的发现者,制作了能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细菌 2.细菌来源 巴斯德以鹅颈试验通过肉汤腐败现象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 在的细菌产生的。 巴斯德还发现了乳酸菌(细菌)、酵母菌(真菌),提出了巴氏消毒法,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3.细菌的形态 细菌十分微小,必须在高倍镜或电镜下才能观察到。 细菌都是单细胞的,有些细菌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生活的。 4.细菌的结构

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细菌只有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型的细胞核和叶绿体。没 有细胞核,只有DNA集中区域的生物叫做原核生物。 5.细菌的营养 大多数细菌体内没有叶绿体,必须分解现成的有机物获得所需的营养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一部分细菌生活在活的生物体内,获取有机物,属于消费者。 少数细菌如光合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 6.细菌的生殖 细菌靠分裂进行生殖,20~30分钟分裂一次。 细菌的适应方式:环境条件不适宜时,细菌个体形成休眠体——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 细菌个体小、扩散迅速、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 第三节真菌 1.真菌的种类 2.真菌的结构 (1)酵母菌的结构:酵母菌条件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 (2)霉菌的结构:青霉菌孢子青绿色、呈扫帚状 (3)蘑菇的结构

初中生物教案 细菌和真菌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细菌和真菌 第一课《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及时相互交流经验,体验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二、教学策略 在本节教学一开始,教师应该让学生交流一下对以下问题的看法:“细菌和真菌是什么样的?”“细菌和真菌在哪儿?”“我是怎样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的?”通过学生的发言, 教师就能够了解到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细菌和真菌方面知识 的情况。 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或教师培养的菌落实物,阅读有关的文字材料,让学生知道如何从不同环境中采集细菌和真菌,知道如何在培养基上区分它们。在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之前,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培养细菌和真菌所采用的方法,知道生物技术在探究活动中的应用。 教师可以利用课文?如何去研究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呢.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创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课上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设计“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方案,鼓励学生提出多种不同的方案,并对实施方案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观察记录。在各个小组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讨论,同时建议全班各组选择的环境尽可能不同,以保证探究实验的结论更接近事实。教师要关注各个小组的观察情况,在实验结束后,要利用课上时间让各个小组交流对细菌和真菌分布特点的研究成果,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注意到细菌和真菌的生活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实验—检测不同环境下的细菌和真菌 探究讨论 1.因为经高温处理后,可以将培养皿上、培养基内混有的细菌或真菌的孢子等杀死,这样就排除了实验外其他环境的污染。因此,在实验前不要盲目打开培养皿,以防止细菌或真菌的孢子等落在培养基上。实验中用无菌棉棒的目的同样是为了防止棉棒上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2.提示4中的操作相当于一般培养方法中的接种步骤。 3.细菌和真菌几乎无处不在,但在不同环境中分布的多少不同,如手、硬币上附着的细菌和真菌较多。.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细菌和真菌分布

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本节教材内容从宏观上介绍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仅靠教材上的知识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师从学生身边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景,开阔学生的眼界,通过观察、分析、交流,达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目的,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细菌和真菌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它们是什么样?在哪儿?及他们了解的知识不一定正确等问题。比如他们可能不知道菌落的概念,会以为自己用肉眼看到的就是细菌或真菌。所以要求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分析学生熟知的典型事例,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联系日常现象,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2.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菌落实物,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3.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4、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实验结果,归纳适宜细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介绍,分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操作过程,尝试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 (三)情感目标: 1.树立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的思想意识,从而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2.通过做“细菌和真菌分布”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2、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五、【教学策略】本节教学建议以创设情景---观察----自学讨论分析----交流-----讲授演示、阅读-----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六、【教学方法】 观察、探究和启发相结合 七、【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课件 (2)自制的细菌和真菌菌落培养基以及配置培养基所需要的药品 (3)有关细菌和真菌的资料。 (4)放大镜 2.学生准备:(1)查阅有关细菌和真菌的资料。 (2)准备一些发霉的桔子、长毛的馒头、发馊的牛奶、腐败的食物、感染细菌和真菌的花卉或叶片。 八、【课时安排】:两课时 九、【教学过程】 标题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播放儿歌《采蘑菇的小姑娘》片段; 思考: 1、歌中提到我们最喜欢吃的蘑菇是植物还 是动物吗?那么,它究竟是什么生物呢?学生欣赏回答问题

细菌和真菌——思维导图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馒头上长出的一个个 菌斑就是霉菌的菌落。 2、细菌菌落与真菌菌落的区别是: 第二节细菌 1、发现细菌的是。“微生物学之父”是 的,而是由原来空气中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他还发现了乳酸菌、 2 (1)。 (2) (3 (4 (5) (6) (7) (8) 细菌 3、 4、 。多细胞真菌由 5、青霉孢子是青绿色,着生在直立菌丝上,呈扫帚状。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有: (1腐生,他们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是能 将动植物的遗体和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这些物质又能被 生产者吸收利用。 (2 这些菌的营养方式为寄生可使人患扁桃体炎; 臂癣 引起的。棉花枯萎病、水稻稻瘟病、小麦叶锈病 和玉米瘤黑粉病等(3 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1、食品的制作: 2、馒头或面包松软多孔的原因是 3、酿造甜酒的过程是 以发酵时尽量不要打开盖。 4、食品的保存,防止食品腐败的原理是 (1)防止食品腐败的方法有: ①干蘑菇——脱水法; 腊肉类熟食——晒制与烟熏法;果脯——渗透保存法;咸鱼、咸蛋——腌制法 (4种食物保存方法的原理是:除去食物中水分,抑制菌的生长和繁殖) ②袋装牛奶、盒装牛奶——巴氏消毒法; ③肉类罐头——罐装法。(②③的原理是:高温灭菌) ④袋装肉肠——真空包装法 (原理是:破坏需氧菌的生存); 还可以用冷藏法、冷冻法、使用防腐剂等方法。 (2)疾病防治:

如青霉菌能产生青霉,能治疗细菌性 转基因技术。利用大肠杆菌的原因是繁殖速度快。 (3)环境保护: 细菌可以净化生活污水,通过发酵把有 细菌在有氧的条件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