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3份集锦★2022届广东省河源市高一(上)语文期末统考模拟试题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满楚古德吉的鹰

阿满

爷爷要把今天自家鹰捕捉到的野兔分割好,储藏起来,因为漫长的冬天野动物会很少,他们得细水长流过生活。是啊,人可以饿肚子,鹰不行。爷爷说,鹰是贵客,到家只有那么短短的几个月,它每日辛劳,必须好好待它。

满楚古德吉打算用新的鹰脚绊绳奖励自己的鹰。墙角里已经有满满两麻袋野鸡了,过几天爷爷就可以拿到集上去卖。满楚古德吉心里算了算,离春天放生的日子还有四个月,那就是一百二十多天。但是下雪的日子总过得很快,一想起离别,满楚古德吉心里便堵塞了。他对鹰的承诺就像大山对河流的承诺一样,时间一到,他肯定是要让它回归山林的。唉,不能想了,有太多的难舍难分。

“多好的一只鹰,被满楚古德吉那小子逮到了。”那些鹰把式老是这么说。是的,夏天的时候,满楚古德吉意外地捉到了这只鹰。之后,屯里人开始谈论这对爷孙俩。

有人出高价来买,满楚古德吉想卖,爷爷不同意。满楚古德吉企图反抗爷爷,但是爷爷一吹胡子,满楚古德吉就软下去了,只好放弃。

满楚古德吉从出生到现在一直被爷爷捂在这里。去过一两次集圩,那是爷爷奖励带他去买果子吃。他不知道自己的鹰为什么值那么多钱,最终还是买鹰的人告诉了满楚古德吉,他们说,这可能是一只海东青,现在看不大出来,过两个月就看出来了。海东青是神鸟。据说是它把光和火种带到了世上。

接下来日子就很有期盼了,有期盼的日子就很有趣味。满楚古德吉整个秋冬天都被这只鹰占满,小土坯屋周围尽是他和鹰的欢快身影。

鹰长得快,很快羽翼丰满。丰满了,发现不是期望的那种神奇,却也漂亮异常。

鹰蹲在墙边的木杠子上,一双清亮的眼珠被一圈金子般的莹黄簇拥。它转动眼珠,莹黄像变戏法似的翻来翻去。跳了跳,翅膀像渔网张开,捕获着满屋子的幸福。

不过,想想熬鹰的那段日子,满楚古德吉可真是吃苦了。这只鹰与从前的鹰大不一样,满楚古德吉先后养过三只鹰,从前的鹰三五天最多一个星期就熬熟了,驯服了,随人了。而这只鹰到了整整十天也不向人屈服。它就那么瞪着满楚古德吉,不吃不睡,也不大动,像雕像一样。

满楚古德吉比鹰更犟,瞪回它说,你狠,看谁熬得过谁。一天两天过去了,三天五天过去了,满楚古德吉着急了,发躁了,眼睛酸,身子疲,人犯晕,什么时候倒下的不知道。冷不丁醒来,赶紧爬起来,揉揉眼,再熬。

熬到第十天了,满楚古德吉从别人那里借来了一只鹰,对它进行吃食教育。满楚古德吉把肉条喂给别人的鹰,别人的鹰很享受地吃着,不紧不慢。但是自己家的鹰岿然不动,眼珠子都不转动一下,害得满楚古德吉白白浪费了那么多好肉条。没辙了,满楚古德吉摸了摸自家的鹰,发现它瘦得只剩下一层皮了,体温也下降了,啊,原来它快死了。

满楚古德吉脸煞白,心脏往下坠,脑子一时空了,他傻在那里了。还好,这时爷爷过来了,给满楚古德吉端来了一碗玉米糁子,甩出两个字,吃饭。然后,用手抚摸着鹰的头和脖子,轻柔地一下又一下,像抚摸小时候的满楚古德吉那样。

看着玉米糁子饭,满楚古德吉终于想起了饿,熬鹰十来天,他累坏了,下巴尖了,胳膊上小肉健子也软了。爷爷在满楚古德吉没辙的时候接过了熬鹰的任务,让那鹰恢复了元气。

满楚古德吉狼吞虎咽地吃着,吧嗒吧嗒。也许,吃饭的声音是这个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忽然,那鹰有动静了,它转动了一下头,看了着满楚古德吉,确认了一下,然后把头勾下来,学着满楚古德吉的样

子,一下一下啄了起来。满楚古德古吃的是玉米糁子,它啄的是自己的胸腹。

满楚古德吉愣了,几秒钟后明白了,那鹰在吃自己。哇,它动食了,太好了。满楚古德吉大喜,急忙奔过去喂肉。这鹰,吃相恶狠狠的,太好看了。

接下来,这鹰更加显示出与众不同,架鹰、跑绳、叫鹰等训练一个月完成了。到了冬天的时侯,这鹰不仅能飞出很远,并且能自己带猎物回来了。难怪屯子里的人会妒忌眼红,这鹰真的是越来越显出不一样的好来了。

(选自《民族文学》2019年第2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黛玉进贾府》巧借从未进过贾府的林黛玉的眼睛来描写贾府的人物,这篇小说也运用了相同的手法,通解过鹰的眼睛来描写满楚古德吉的形象。

B.“他对鹰的承诺就像大山对河流的承诺一样”运用比喻手法,表现满楚古德吉承诺的郑重庄严,因为他觉以得应该让鹰回归山林,给它自由。

C.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爷爷、鹰和满楚古德吉共同生活的情景,营造了温暖幸福的氛围,与熬鹰的那段苦日度子并不冲突,反而更突出了鹰的“与众不同”。

D.桑迪亚哥老人的形象与小说中鹰的形象有相似之处,桑迪亚哥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用勇气奋力抗争,鹰在驯化的过程中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抗争。

2)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满楚古德吉熬鹰过程中不同阶段鹰的表现以及他的相应心理。

3)小说多处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来塑造鹰的形象,请从文中举出三处从不同方面衬托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中的服饰有一些是汉族历代传承的服饰,但也有很多是清代人的穿着。黛玉初至荣国府时,见到王熙凤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袭人要回家探亲时也是在“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外,再套上“青缎灰鼠褂”。徐珂《清稗类钞·服饰》中说:“褂,外衣也,礼服之加于袍外者。”赵振民《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索性认识:“中国古无‘褂’字盖满制也。”应该说褂子是清代人对肥大上衣的习惯称谓,但褂子在别的朝代也出现过。贾宝玉是作者着墨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之一。他的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全身穿戴红衣红饰上。初见黛玉时,服饰以红为主色;群芳夜宴时,枕着红香花枕;祭晴雯时,穿着血点般大红裤子:看破红尘出家时,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篷”。

这是因为红色是最能体现宝玉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的颜色。红色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具有令人产生激动、热烈的本性和感情的力量,与他热情奔放的性格暗合。红色也体现了他尊重女性的心理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常是女性的代名词,古代男子常称其女性好友为“红颜知己”。宝玉非常推崇、爱慕和关心女性,红色岂不正是他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红色还是他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他虽被视为掌上明珠,却处处受羁绊,恨不能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而红色常使人联想到火焰和鲜血的颜色,是充满刺激性和令人振奋的色彩。它是使人产生积极进取的态度,这正是宝玉性格的写照。

服饰不但能突现人的外貌和性格,在阶级社会里,更能显示人的地位。贾雨村还是寄住在葫芦庙内的一个穷儒时,曹雪芹只用“敝巾旧服”四个字就画出了这个落魄文人的潦倒。邢岫烟虽为小姐,无奈家道艰难,只能着“家常旧衣”,连冬天也穿得“很单薄”。对那些美貌而富贵的人曹雪芹则不惜浓墨重彩。只看看宝玉的佩戴物就知道了。他的帽子是嵌玉紫金冠;颈上挂着饰有“金螭缨络”的项圈;那通灵宝玉,先是用“五彩金丝”系着,后又由莺儿织了一个“梅花络”套上;又有“寄名锁”——在神僧面前“寄名”为“弟子”,再铸一把锁,以示神命锁住;还有道士所画能祛邪的“护身符”,这说明了宝玉的地位在贾府中较高。而地位高至后妃的元春,曹雪芹又不细写她的服饰了。元春省亲时,我们只看到皇家仪仗队里有人捧着她的“冠袍带履”,回到家后,也只知道她一次次“更衣”。到底穿戴如何,没有具体写。这是不写之写之妙。

曹雪芹笔下的服饰是在不违背清廷禁律的前提下,按照封建审美标准,遵循美的规律创造的。《红楼梦》的服饰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美之大成,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摘编自《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虽《红楼梦》中所涉服饰存在汉族元素,审美价值颇高,但却未触犯清廷禁律。

B.因为红色最符合宝玉个性心理,所以,曹雪芹笔下的宝玉始终全身穿戴红衣红饰。

C.从宝玉身上的各种安全饰物中,我们可看出贾宝玉在贾府中备受呵护、地位至高。

D.曹雪芹笔下的服饰是曹雪芹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是促进封建审美规律形成的重要元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援引徐珂、赵振民两人著作中的言论,说明了“褂子”是清人独有的服饰类型。

B.作者由表及里,从宝玉的穿着服饰中,探究出了人物性格的深层内蕴,见解深刻。

C.贾雨村、贾宝玉的服饰比对描写,说明“突显地位”是曹雪芹服饰描写的重要原则。

D.文章以“服饰文化”为主线,串联起了《红楼梦》人物形象、审美艺术等诸多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人物服饰描写手法多样,各具特色,体现出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技艺。

B.曹雪芹笔下的服饰受封建社会思想影响,深入欣赏时,我们需了解写作时代背景。

C.只要我们了解清代的服饰特点,就能够解读《红楼梦》中的所有人物形象特点。

D.《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博大精深,因而,该书是研究清人服饰情况的重要文献。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鱼钓

郑武文

王铮担任住建局长的时候,已经有两任局长从这个职位上落马了。王铮已经58岁了,再干两年,就安全到站,光荣退休。王铮每天如履薄冰,小心翼翼。他定下规矩:无论是谁,都不能到他家里谈公事。双休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熟人骚扰,带一个只有老婆知道号码的手机,自己开车到几十里外的水库去钓鱼。

水库里钓鱼的人不少,都互不相识。王铮钓得安然自在。水库很大,库底自然卧了不少大鱼。有一天王铮运气特好,竟然钓到了一条足有几十斤的大鱼,王铮一抬没抬起鱼竿来,又抬还不行,只好带着鱼竿沿岸溜鱼,三溜两溜,脚下一绊,竟被鱼拖进了浅水里。王铮赶紧爬起来,旁边一个钓鱼的老头也过来帮忙。王铮解嘲地说:“呵呵,我钓鱼竟然被鱼钓了。”初春的天气,风还刺骨。老头忙说:“我家就在附近,先到我家换身衣服吧。”王铮开始还推托,禁不住老头一个劲劝说。又一想,不过是一个农家老头,又实在冷,就去了。

老头就住在旁边的村子里。老头先拿出自己的衣服给王铮换上,又吩咐老伴把湿衣服烤上。然后拿出一瓶酒,二人推杯换盏,相谈甚欢。当然王铮没说他是干啥的,老头也不问。

又一个周末,王铮钓够了鱼,就直接去了老头家。不能白吃人家的不是?王铮带了现成的食品和酒。老头也不推辞,又拉起了家常。

一来二往,二人就成了好朋友。有一天喝酒正欢,老头拿出一幅画,说是祖上留下的,让王铮鉴定一下。王铮一看,是一幅《秋钓图》,画着一个老头在湖边钓鱼,岸上菊黄竹疏,秋风瑟瑟。立意很好,画工也好。只是落款不甚明确。王铮对画本无研究,只是看着顺眼,就连声说:“好,好……”老头说:“一张破画子,这么旧了,咱庄户人没用,送给你当个玩意吧。”王铮说:“那不行,说不定挺值钱呢,你先去鉴定一下。”老头说:“鉴定啥,以前就在屋里挂着的,脏成这样了。”王铮一看,不好再推辞,就收下了。

回去以后很喜欢,经常拿出来看,后来就直接挂办公室了。

后来一段时间,市里要建一个国际会展中心,王铮忙得没时间去钓鱼了。投标那天,办公室进来一个四

十来岁中年人。进来就打招呼:“王叔,你好,我是赵强,还认识我吗?”王铮一怔,看着有点面熟,

没想起来。赵强一指王铮后面的画,说:“我住在水库边,您跟我爸是好朋友。”王铮的心里就有些不快,说:“你也来投标吗?”赵强说:“是啊,我也干工程。”王铮说:“那下午投标吧,同等条件下我帮你。”赵强说:“谢谢叔,中午一块出去吃饭吧?”王铮说:“那不行,我们有纪律。”赵强就没说什么,出去了。

下午投标,赵强中标。王铮也和三个副局长开了碰头会,三个副局意见难得统一,一致拍板让赵强干。王铮总感觉有点不对劲,可也没说什么。

过了一段时间,还真出事了。赵强潜逃,三个副局长被双规,王铮党内记过一次。

在反贪局,副局长们感到很冤枉,说:“王铮拿了一个郑板桥的《秋钓图》,价值数百万,为何只记了个过?”

反贪局长拿出一幅画,说:“你们说的是这幅吗?王铮拿画以后,做了鉴定。发现是真画,就到反贪局备了案。如果没事,那是正常赠与,退休后还给人家;如果相求,此是贿赂,就交到局里。因为他太喜欢那幅画了,就又求人临摹一幅挂在办公室里……”

此时的王铮正坐在他的老板桌后面,副局们的落马让他脊背一阵阵发凉。

到周末,王铮又去钓鱼,秋风起了,落叶萧萧,到处一片凄肃景象。他感觉自己很像《秋钓图》里的老叟。

鱼漂动了,提上来却没鱼,只是鱼食没了。如此几次,令王铮气恼不已。

想一想又笑了,不是吗,人在钓鱼的时候,鱼也在钓人。

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铮因贪钓大鱼而被鱼拉下水的故事情节,既照应了题目,又自然引出“老头”。而这“老头”,正是一条伺机钓王铮下水的“大鱼”。情节设计巧妙自然,颇具匠心。

B.这篇小说不仅用景物描写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而且还灵活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来正面塑造主人公王铮的形象,使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性格鲜明。

C.王铮因喜欢钓鱼而收了《秋钓图》,又因怕出事而上交给反贪局,还叫人临摹了一幅挂于办公室内,却让几位副局长误会并受贿落马。这说明他廉洁奉公,深谙做官防“钓”之道。

D.文末写“他感觉自己很像《秋钓图》里的老叟”,一是因为当时秋风阵阵,落叶萧萧,一叟一竿,独钓寒池,暗合《秋钓图》的意境;二是因为差点落马的他感受到了画中钓叟远离世俗,超然物外的不易与孤独,揭示了主旨。

1)王铮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本篇小说以“鱼钓”为题,你认为这个题目好在哪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阎复,字子靖,祖衍,仕金,殁.王事。父忠,避兵山东之高唐,遂家焉。性简重,美丰仪。七岁读书,颖悟绝人。弱冠

..入东平学,师事名儒康晔。时严实领东平行台,招诸生肄进士业,迎元好问校试其文,预选者四人,复为首。至元八年,用王磐荐,为翰林应奉,以才选充会同馆副使,兼接伴使。扈驾上京赋应制诗二篇寓规讽意世祖顾和礼霍孙曰有才如此何可不用。十二年,升翰林修撰。十四年,出佥河北

河南道提刑按察司事,阶奉训大夫。十六年,入为翰林直学士,以州郡校官多不职,建议定铨选

..之法。二十三年,升翰林学士。帝屡召至榻前,面谕诏旨,具草以进,帝称善。二十八年,尚书省罢,复立中书省。帝励精图治,急于择相,一日,召入使殿,谕之曰:“朕欲命卿执政,何如?”复屡谢不足胜任。御史台改提刑按察司为肃政廉访司,首命复为浙西道肃政廉访使。先是,奸臣桑哥当国,尝有旨命翰林撰《桑哥辅政碑》。桑哥既败,诏有司踣其碑,复等亦坐是免官。三十一年,成宗即位,以旧臣召入朝,赐重锦、玉环、白金,除集贤学士,阶正议大夫。元贞元年,上疏言:“京师宜首建宣圣庙学,定用释奠雅乐。”从之。又言:“曲阜守冢户,昨有司并入民籍,宜复之。”其后诏赐孔林洒扫二十八

户、祀田五千亩,皆复之请也。大德元年,仍迁翰林学士。二年,诏赐楮币万贯。四年,帝召至榻前,密谕之曰:“中书庶务繁重,左相难其人,卿为朕举所知。”复以哈剌哈孙对,帝大喜。十一年春,武宗践祚,复首陈三事,曰“惜名器,明赏罚,择人材”,言皆剀切。未几,进阶荣禄大夫,遥授平章政事,余如故。复力辞,不许,上疏乞骸骨

...,诏从其请,给半俸终养。皇庆元年三月卒,年七十七,谥文康。

(节选自《《元史》卷一百六十·列传第四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扈驾上京/赋应制诗二篇/寓规讽意世祖/顾和礼霍孙曰/有才如此/何可不用/

B.扈驾上京/赋应制诗二篇/寓规讽意/世祖顾和礼/霍孙曰有才如此/何可不用/

C.扈驾上京/赋应制诗二篇/寓规讽意/世祖顾和礼霍孙曰/有才如此/何可不用/

D.扈驾上京/赋应制诗二篇/寓规讽意世祖/顾和礼霍孙曰/有才如此何/可不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殁:指小孩夭折和病死。我国古代对身份和地位不同的人去世的称呼各有不同,如: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

B.弱冠:“弱”意指“年少、年幼、体犹未壮”。在我国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己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

C.铨选:选才授官。我国古代从唐开始,选用官吏,除最高级官员由皇帝任命外,一般都由吏部铨选,按照规定选补某种官缺。

D.乞骸骨:请求将骸骨归葬故乡,意为自请退职回家安度晚年。与“致仕”略有不同,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则提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阎复天资聪颖。阎复从少年时代就超出常人,成年后师从饱学之士康晔,元好问也非常赞赏其文采。B.阎复以才学闻名。世祖极为赞赏他的文采,从此仕途一帆风顺。成宗即位后,他力劝成宗重视儒学。C.阎复淡泊名利。世祖、成宗、武宗都很器重阎复,但是阎复不贪恋官位,曾坚决不肯接受宰相一职。D.阎复谨严持重。阎复尽职尽责,看到对朝廷不利的现象就敢向朝廷提出建议,谏言屡次被皇帝采纳。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屡召至榻前,面谕诏旨,具草以进,帝称善。

(2)桑哥既败,诏有司踣其碑,复等亦坐是免官。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李裕,字资德,丰城人。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中,巡按陕西,上安边八事。石彪滥报首功,诏裕核实。彪从父亨以书抵裕,裕焚之,以实闻。亨亦旋败。由是有强直声。都御史寇深遇僚属严,惟裕不为屈。以才擢山东按察使。重囚二百余人,或经十余年未判,裕旬月间决遣殆尽。大岘山贼塞七十余,裕捕戮其魁,纵胁从,除其逋欠,乱遂平。

成化初,迁陕西左布政使,入为顺天府尹。政声大著。进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江北诸府。浚白塔、孟渎二河以便漕。张秋南旺及淮安西湖旧编木捍冲激,劳费无已。裕与郎中杨恭等谋,易以石,遂为永利。淮、凤方饥,而太仆征预备马二万匹,裕论罢之。在淮六岁,每岁入计事,陈利病,多施行。父忧归,服除,留佐院事。

十九年代戴缙为右都御史。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谤。汪直败,偕副都御史屠滽请雪诸忤直得罪者,帝不悦,夺俸。又坐累,调南京都察院。考绩赴都,留为工部尚书。

初,吏部尚书尹旻罢,耿裕代之。以持正不为万安①所喜。而李孜省方贵幸用事,欲引乡人,乃协谋去耿裕,以裕代之。裕本廉介负时望,以孜省故,名颇损。其铨叙亦平。故事,考察目有四:曰老疾,曰罢软,曰贪酷,曰不谨。裕言:“人材质不同。偏执类酷,迟钝类软。乞立‘才力不及’一途,以寓爱惜

人才之意。”帝善之,遂著为令。孝宗立,言官交章劾裕进由孜省。裕不平,为《辨诬录》,连疏乞休去。正德中卒,年八十八。

(选自《明史》卷一百六十)

(注)①万安,明朝宪宗时朝廷首辅(相当于宰相)。

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谤/

B.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谤/

C.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谤/

D.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父,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从父长于父者为从们,即堂们;年幼于父者为从叔,即堂叔。B.服除,即服阙。“服”特指丧眼、孝服。守期满谓之服除。古代上大大守丧期满才可出仕为官。C.考察,占代对官吏政绩的考核,山礼部上持,定对馆员的任职情况进行考核,并以此为依据奖惩。D.乞休,白请辞去官职,指官员因病或因从年老而请求去职,与致仕、引年、乞骸骨等词意思相似。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裕秉性耿直,不畏强权。在奉诏查处石享谎报战功一事时,他据实上报,不徇情枉法,因而获得好名声。

B.李裕颇有才干,屡获升迁。他|因才干被提升为山东按察使,后又提升为右都御史、工部尚书等职务。

C.李裕关心民生,同情百姓。汨安、风阳一带闹饥荒时,太仆寺却要征用二万匹马,遭到李裕的抵制。D.李裕晚节有亏,名望受损。他本来廉洁耿直有很好的名望,因为李孜省的缘故,名望受到一些影响。4)把文中划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岘山贼寨七十余,裕捕戮其魁,纵胁从,除其逋欠,乱遂平。

(2)而李孜省方贵幸用事,欲引乡人,乃协谋某去耿裕,以裕代之。

三、选择题

6.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B.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C.老丁大约六十岁上下,可是身体非常硬朗。

D.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7.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字形有误

......的一组是

A.彳亍.(chù)蜕.变(tuō)抚恤.(xù)苍.海一粟

B.平仄.(zè)落蕊.(ruǐ) 肄.业(yì)浪遏.飞舟

C.执拗.(niù)形骸.(hái)震慑.(shè)义愤填膺.

D.干涸.(hé)纤.细(xiān)颓圮.(pǐ)星辉斑斓.

8.(题文)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电子商务的无所不至

....,偏僻的山乡田野也有了搭乘发展快车的可能,正成为新的创业蓝海。

②2017福建文化宝岛校园行--畲族歌舞及闽剧进校园活动在台湾华夏科技大学举行,将传统戏曲以朝歌

..

夜弦

..的形式展示于台湾学子眼前。

③“冰花男孩”事件所激荡起的涟漪,绝不应止于对迅速行动的欣慰,事后的反应再迅疾,也比不上未.

雨绸缪

...来得精准。

④纪录片《一本书一座城》发掘“找寻”的内在动力,使作者和广大读者如胶似漆

....,让城市印象更加丰满突出,给人影像及文字双重感动。

⑤作为中国表演艺术的殿堂,国家大剧院坚定文化自信,荟萃中外文化精品,吸引世界知名院团、艺术家纷至沓来

....,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巨大平台。

⑥在60年的岁月里,乌兰牧骑涌现出了德德玛、拉苏荣等一批优秀队员,他们让草原歌舞陈陈相因

....,奉献出《顶碗舞》等艺术精品。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9.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B.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C.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D.我和柔石最初的相见,不知道是何时,在那里。他放佛说过,曾在北京听过我的讲义。

10.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蓉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四、名句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游山西村》中,陆游用“______,____”描摹了庆典将近、音乐不断的农村风俗画卷,反映出当地淳朴的民风。

(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他在中秋月圆之时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愿。

(3)《蜀道难》一诗中,李白用“______,_____。”两句摹写出了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4)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并经常反思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

五、诗歌鉴赏

1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蔺相如墓①

[宋]范成大

玉节经行虏障深,马头酾酒奠疏林。

兹行璧重身如叶,天日应临慕蔺心。

咏蔺相如

[明]高启

危计难成五步间,置君虎口幸全还。

世人莫笑三闾懦,不劝怀王会武关。

(注)①乾道六年(1170)秋,范成大于奉命使金,途经已陷入金人手中的邯郸,写下此诗。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在体裁上均属于七言绝句,借吟咏蔺相如抒爱国之情。

B.范诗触景生情,写出了作者对蔺相如的祭奠与仰慕之情。

C.范成大决心以蔺相如为榜样,宁死也要保全国体,不辱使命。

D.高诗前两句吟咏蔺相如渑池会上的功绩,赞颂蔺相如的神勇。

2)“世人莫笑三闾懦,不劝怀王会武关”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六、语言表达

13.下面是某公司物资订货的业务流程图。试把这个图表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七、作文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年一度的新闻热词评选,最能体现人们对生活的关注,以及对国际风云变幻的关注。XL网络评选出的词语有:生态、网络、人工智能、华为、边境对峙、五四运动、和平、污染、金钱、难民、“燃”系青年。

对此,你怎么看?请选取两三个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联系。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A

解析:1)A

2)①刚开始:瞪着满楚古德吉,不吃不睡不动。心理:要比鹰更犟更狠。②三五天后:仍然不吃不睡不动。心理:急躁,对熬鹰没有了信心。③第十天:虽然瘦得只剩一层皮,体温下降,但仍岿然不动,眼珠子都不转一下。心理:非常沉痛,为鹰快死了而不知所措。

3)①从养鹰人爷爷和满楚古德吉的角度侧面衬托鹰:爷爷认为“鹰不可以饿肚子,鹰是贵客”;满楚古德吉想用新的鹰脚绊绳奖励自己的鹰,遵守让鹰回归山林的承诺。爷爷和满楚古德吉对鹰的珍视侧面衬托了鹰的神奇、。神圣。②从鹰把式、买鹰人以及屯里人的角度侧面衬托鹰:鹰把式赞扬满楚古德吉的鹰是多好的一只鹰,都嫉妒眼红;买鹰人认为这只鹰很可能是神鸟海东青,愿意花大价钱买这只鹰。鹰把式和买鹰人的看重侧面衬托了鹰的卓然不凡。③从其它鹰的角度侧面衬托鹰:从前的鹰三五天至多一个星期就屈服随人了,这只鹰第十天还没有熬熟;这只鹰很快能够飞很远带猎物回来并且捕到更多猎物。其它鹰的不济侧面衬托了这只鹰的倔强不易驯服和本领高超。

2.A

解析:1)A

2)A

3)C

3.C

解析:3)C

1)①头脑清醒,谨小慎微,警惕性高:他借钓鱼来躲清静,手机号只让老婆知道,自己开车去水库,不私自与开发商赵强吃饭,收了《秋钓图》交给反贪局,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因贪“大鱼”却被“鱼”钓等。②为人低调:他不向老头透漏自己的身份,不以官位骄人等。③有人情味:受了老头的好处,一定要“还礼”;他答应在同等条件下帮老头儿子的忙等。④有一定的原则性:老头送他《秋钓图》,他先问价值,再酌情收下,说明他也珍惜这

份友情,但又不想违背组织原则,他拒绝赵强的吃请,上交《秋钓图》等。⑤想洁身白好却又不能免俗:他身在官场,却向往渔翁的远离是非,逍遥自在的生活。这说明他洁身白好。但他还是拿了《秋钓图》,只因害怕党纪国法才交到反贪局。这说明他不能免俗。

2)以“鱼钓”为题好处如下:①“鱼钓”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本文以“鱼钓”为暗线,即以不法商人赵强用一幅《秋钓图》来钓王铮局长下水的过程为线索。一线串珠,结构紧凑。②以“鱼钓”为题,可以概括整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本文开头写了王铮因钓大鱼而被鱼钓的情节,中间写开发商赵强如何钓王铮下水的过程,结尾写了王铮感受到鱼在钓人的心理活动描写,以“鱼钓”为题,可以概括整篇小说的故事情节。③以“鱼钓”为题,能更好地塑造主人公形象。王铮在钓鱼时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鱼”给钓了,这就塑造了他头脑冷静,自我克制,警惕性高的性格特点。④以“鱼钓”为题,更有利于揭示主旨。平常只听说“人钓鱼”,可作者偏以“鱼钓”为题,意在警示有些“大鱼”会投其所好,时刻试探着把干部拉下水。干部要时刻保持警惕,廉洁白律,警钟长鸣,有力地揭示了主旨。⑤以“鱼钓”为题,可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二、文言文阅读

4.1)C

2)A

3)B

4)(1)皇帝多次召(他)到榻前,当面告诉诏令(的主要内容),他都详细地起草进呈,皇帝表示很满意。

(2)桑哥败露之后,皇帝下令有关机构毁坏他的墓碑,阎复等人也因为这件事情

解析:1)C

2)A

3)B

4)(1)皇帝多次召(他)到榻前,当面告诉诏令(的主要内容),他都详细地起草进呈,皇帝表示很满意。

(2)桑哥败露之后,皇帝下令有关机构毁坏他的墓碑,阎复等人也因为这件事情而被牵连罢官。

5.1)B

2)C

3)A

4)(1)大岘山的强盗有七十多座山寨,李裕逮捕并处死了强盗的首领,释放随从的人,免去他们欠缴的赋税,叛乱于是就平定了。

(2)而李孜省正地位尊贵,受到宠幸专权,想要提拔同乡

解析:1)B

2)C

3)A

4)(1)大岘山的强盗有七十多座山寨,李裕逮捕并处死了强盗的首领,释放随从的人,免去他们欠缴的赋税,叛乱于是就平定了。

(2)而李孜省正地位尊贵,受到宠幸专权,想要提拔同乡的人,于是就共同谋划除去耿裕,用李裕代替他。

三、选择题

6.C

7.A

8.B

9.B

10.A

四、名句默写

11.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五、诗歌鉴赏

12.1)A

2)引用典故,以屈原反对楚王与秦王会盟之事,来衬托蔺相如的过人胆识;突出了作者的赞颂之情。(意对即可)

六、语言表达

13.某公司物资订货的业务流程:仓库提供缺货通知单,采购员发现缺货后,查阅订货合同,若已订货,向供货商发出催货通知单,否则,填写订货单交供货商。供货商发出货物后,立即向采购员发出取货通知单。

七、作文

14.【例文】

持辩证眼光,筑美好未来

仍记得,电影银幕上的机器人管家,机器人助手,甚至是机器人女友,让童年的我们对人工智能有了初步了解。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已无处不在,我们也已习以为常。然而,在享受其便利的同时,挑战与威胁也接踵而至,对于这种冲突,我们该持何种态度?

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的普遍运用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百姓的家庭中,扫地机器人灵活移动,所到之处一尘不染;小汽车里,智能导航精确指引,引领我们走向世界;工厂内外,机械手臂灵活运转,危险工作完美完成;育儿所里,智能机器人伴你玩乐,予你知识;商场门口,机器人维护安全,呵护和谐……不知不觉,人工智能已渗透个人生活与公众领域的方方面面,医疗、卫生、娱乐、安全、教育等等。它们遵循既定的程序,重复特定的工作,让人类摆脱各种麻烦、解除不少威胁、享受许多便利。这样的人工智能,毫无疑问是值得人类推广利用的。

然而,凡事皆有利弊,人工智能也不例外。当阿尔法狗接连打败围棋高手李世石、柯洁,当自动驾驶汽车连连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死亡,当娱乐公司依靠写作机器人撰写文章,当安保机器人不分目标攻击儿童,这注定是一种危险边界的失守。我们应该,也必须看到,人工智能发展目前并不完善,不仅在某些领域造成困扰,而且可能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更有甚者将挑战人类的伦理道德、法律底线、文化沉淀。

高晓松曾说:“当机器代替人类创作与思考,我们的路也会走完的。”诚如其言,一方面。电脑终究不比人脑,存在的仅是冰冷的程序设定,而非温暖的、有人情味的理性思考,许多伦理规则、道德底线是无法设定的。如同轰动一时的自动驾驶汽车的伦理问题,试问马路上的一个行人和轿车上的五个乘客的生命,该何从选择?这种问题或许本来就是荒谬的,行人的去留,决不能交由一台机器抉择;生命的权利,又怎能被一台机器剥夺?另一方面,文艺作品,像电影、报刊、文章等,蕴含着人类的主流价值观和世界发展的潮流,反映的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蓄与无穷无尽的人类内心世界。若交由机器完成,不过是对现有作品的复制粘贴、东拼西凑罢了,这种所谓的“再创作”,缺乏精神内涵和真情实感,终会将人类的精神世界引向匮乏与苍白,将人类的文明发展引向空洞与虚无。

既然利与弊交错,既然是与非混淆,那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持辩证的眼光,使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帮手而非杀手。对于日常的琐碎事务、繁杂工作等,人工智能的进驻无可厚非。而对于文艺创作这种文化传承类工作,驾车这类需要价值判断的工作,安保等具有攻击性的工作,人类或许更胜一筹。“既然上帝造了我们,我们应该自信。”一如贾平凹先生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