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统一说课稿

秦朝统一说课稿
秦朝统一说课稿

《秦朝统一》说课稿

主讲人戚美英

我说课的内容是统一的秦朝,这是原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王扫六合”、原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一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内容,综合起来就是秦朝的统一,原教材其中初中1课时、高中必修一内容通常情况下1课时,但多半上不完。通过对这几部分教材的理解融合,预计用2节课完成,其中一节自主探究课,一节课堂探究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几部分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地位

本课分别在的七年级上第三单元和必修一第一单元,整合后形成《秦朝统一》,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首先,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其次,秦统一后,秦始皇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广泛沿用,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始;

第三,秦的措施几乎囊括了我国封建社会各个不同时期所例行的诸多方面:如郡县制的推广,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等等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优势:经过近两个月的历史学习,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一些方法和知识基础;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青春期过渡阶段,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容易调动积极性。

不足:年龄、阅历的限制,对历史的联系和比较能力可能存在一定欠缺,要理解原高中部分内容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秦国和秦朝的空间概念,思考秦始皇为什么能统一中国?

掌握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秦始皇是怎样巩固自己的统治的?有什么作用?

探讨秦始皇为什么能成为世界百位文化名人之一?

2、过程与方法

从秦朝完成统一、巩固统一维护统一的过程中,使学生感知祖国历史从分裂到统一的艰难历程和巨大成就,加深对祖国统一的认同感;

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共同探讨,交流心得,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秦始皇为什么统一中国,使学生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使学生理解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础;

通过探讨秦始皇为什么能成为世界百位文化名人之一,引导学生辩证地、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秦朝的“统一”,是贯穿本课的核心问题

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

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国家;

北筑长城、开发南疆,维护国家统一。

2、难点:废分封行郡县、焚书坑儒

要理解废分封行郡县首先要理解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概念和优劣,做出对比才能理解,这是高中部分内容,对于初中生而言,理解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焚书坑儒”其实是为了巩固政治统一而强化思想统一的措施,理解需要思维转换;焚书和坑儒是两件事,且不是焚烧所有书籍坑杀所有儒生;史学界甚至认为焚书坑儒不是历史真相,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要从史实中去辨别真伪有一定难度。

先学后教:

五、教学理念:

先学后教:先设计学案让学生课前预习探究,并鼓励学生尽量形成文字表述,逐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并突破学生普遍存在的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瓶颈;

课堂教学:采取启发式、探讨式教学,让学生自主解答需要掌握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其引领作用,重点解释重难点问题。

视野拓展:利用多媒体等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时空概念,同时利用学术前沿和学术争议鼓励学生课后自主探讨。

六、教学过程:

分课前预习、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巩固练习、课后探究六部分。

(一)课前自主预习(一课时)由老师制定预习学案交给学生课堂完成

其中掌握基本史实大概十分钟左右,由学生结合七年级上课本56-60页完成学案。

一、秦统一六国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秦朝疆域

核心部分:分组合作探究思考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结合必修一课本8—10页,网络等资源等,每个组主要负责一个小题,共同探讨完成,并要求形成文字表述。考虑学生历史思维还不是很完善,因此教师事先将问题分解,并设计合作探究思路引导,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完成问题。

小组一:1、秦为什么能统一六国?

思路引领:从社会趋势、经济状况、军事形势:战略战术、个人素养等角度思考解决

小组四4、什么是焚书坑儒?为什么要焚书坑儒?怎么看待焚书坑儒?真有焚书坑儒这回事吗?

(二)导入新课

1、设置问题小调查:“你去过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遗址吗?你可知道它的朝向?为什么是这种朝向呢?”并展示秦始皇兵马俑图,让学生产生视觉刺激,口语化的语言和语调调动学生积极性。

2、让学生朗读李白的诗句,既可调动课堂气氛,又可以解答小调查中秦始皇兵马俑坐西朝东的朝向问题,并导入秦统一六国的主题。

3、导入主题后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

(三)讲授新课:

1、区别秦国和秦朝:展示战国七雄图提问“秦国和秦朝有什么区别”?引领学生利用口诀辨别战国七雄的具体方位,并从时间和空间上区别秦国和秦朝。

2、秦统一六国:展示秦灭六国图,要求学生结合预习内容速记秦是如何消灭六国的,并顺势导入合作探究题目“秦始皇为什么能消灭六国一统天下呢?”此处可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主探究,培养探究能力,也培养学生联系教材前后内容的习惯,然后教师给出适当的参考答案。

3、秦巩固统一: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实施虽是重点却并不难,可以由学生根据预习迅速归纳。理解这些措施是难点,此处准备从统一之初秦朝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状况,入手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原因,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措施的作用。

4、对学生归纳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略作统一,并开始逐个突破难点,探究“为什么”,这些内容主要是高中部分涉及,所以此处将花费大量时间引导学生理解,可采取由学生先分别阐述自己小组探讨的结果,教师在此基础上点评指正,并适当进行重难点突破:

A、“什么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展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结构图,有学生完成结构图填空,掌握基础知识,教师重在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其实质是各有侧重的两个概念,共同体现皇权至上的基本特点,共同构成的中国政治构建。

B、“为什么要废分封行郡县?”此处先关键结合秦统一六国之前战国七雄分裂割据,并展示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表,说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必须废分封行郡县。

C、“为什么要统一货币统一文字文字统一度量衡?”分别展示统一指出秦朝的货币、文字、度量衡的形势图,说明不利于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什么是焚书坑儒?为什么要焚书坑儒?怎样看待分数坑儒?”此处可充分利用教材材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可以结合现存材料分析理解出所要的答案。如果学生能较好给出答案,教师适当点评并展示参考答案,如果学生给不出答案,教师结合材料关键词句给以引导。

附史料:课本58页

焚书: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提出分封制度不能废除,他认为:“不按照古代的规矩办事是行不通的。”丞相李斯加以反驳:“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统一。但是有一批读书人不学现在,却去学古代,对国家大事乱发议论,在百姓中制造混乱。如果不加禁止,会影响朝廷的威信。”李斯建议:1、除了《秦记》、医药、种树等书籍以外,凡是有私藏《诗》、《书》、百家言论的书籍,一概交出来烧掉。2、谁要是再私下谈论这类书,办死罪;3、严禁私学。

坑儒:公元前212年,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术士侯生、卢生,非但未找到仙药,还以言语

诽谤秦始皇,之后出逃。秦始皇得知后大怒,下令察访咸阳。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名家观点:现代著名的教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文尚书》乃是伪造 .

5、秦巩固统一的作用也是本课重点之一,在分析难点时事实上已经分别结合背景和措施分析出了各项巩固措施的作用,适当展示即可。在此应该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将背景、措施和作用密切结合的历史分析方法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课堂小结

此处可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堂课内容,既是重难点回顾,同时可顺势解决第三个问题,秦始皇为甚能成为世界百位文化名人之一?因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第三统一的货币、文字和度量衡,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五)课堂练习

1、秦统一的货币是()

A.圆形方孔钱

B.蚁鼻钱

C.铲形钱

D.刀形钱

2、秦朝在中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

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

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奠定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基础;

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促进全国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六)课外探究: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人物入选世界百位文化名人?他们的成就和秦始皇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个问题主要让学生在课后利用互联网浩瀚的信息搜集相关资料,并有效利用课堂所学知识展开对比和归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能力,并培养学生辩证、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要求形成文字表达,逐步打破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瓶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