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京南京观后感及影评8篇

南京南京影评

1、南京南京观后感1、关于生和死的辩证,是通过那个日本兵的嘴里说出来的,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人不如畜牲,对战败者来说,对战胜者来说都是一样的,最后那个叫角川的日本兵也自己结果了自己。导演在片子里用了很多隐喻和暗示。

在观影中,观众大多时间是是安静的,有些镜头甚至是大气不出的安静。在日本兵说南京女人很漂亮时,我听到了后排年轻女性的“市骂”,在最后老照片的人物交待中,那个活下来的孩子照片下写着“至今还活着”的几个字出现时,我听到了影院里的掌声。

看这部片子,就不得不和《辛德勒的名单》作比较,都是一样的苦难演绎,都是一样的黑白处理,但《辛德勒的名单》记得最后胜利时转成了彩色胶片,而《南京!南京!》不同,自始至终都是黑白,连最后那个孩子生还后的开怀大笑,吹春天蒲公英的花蕊也是黑白处理,这也是导演的暗示吗?抗战还远没有结束,后面又是内战,中国人的苦难还得延续,在这个片子里还看不到光明来临,如此处理,还是贴切的吧。

片子结束出来时,我和儿子说了一句:你看,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受如此下贱的欺凌,对国家对民族对个人都是一样的,你学习,你努力不是仅仅为你自己,也是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呢。儿子低头不语,我知道,他会想很多,这部片子的记忆,将会跟随他一辈子。

我想说的是,我记得在过去参观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时想到的一句话,至今也没忘记,意思是:和平不是弱者的祈求,而应该是强者

的觉醒。

这个片子,看完很沉重。过后的几个小时,都没能完全从这种沉重中解脱出来。

感谢陆川,感谢那些为此片付出汗水的演职人员。

救赎

2、提起南京,我能想到的字不多。这座城市对于我是模糊的,甚至匆匆路过。还未能完全体会它的历史,它的伤痛。而在战争的电影当中,看到南京这个城市却是最多的。侵略,南京大屠杀,死亡三十万人,七三一部队,生化试验,慰安妇,自杀,靖国神社。这些都跟我们中国有关,跟南京有关。知道这段历史的人,看了电影之后都会悲恸。跟朋友说,作为一名中国人,南京的这一段历史我们有责任并且无可替代的记住,并有责任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了解这段历史。它代表中国的历史,更是一种屈辱的向征。

陆川导演别出心裁的运用了DV拍摄手法,带有维尔托夫式的真实电影风格。也许导演试图通过第一人称拍DV的手法来表现故事的真实性,不过,极其摇晃不定的镜头,混乱不清的场面,却给观众造成了极大的观影障碍。也许,这反而削弱了影片的表现力和震撼力。(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拍摄手法?)这种拍摄手法的确非常真实,但是中国的观众我想还不能接受这种拍摄手法的电影。坐在我旁边的男士或许是不了解的原因,不停的骂摄影师。后来是前排观众也开始骂起来。再后来也让我也感觉晕眩起来。想想有看另一部西片苜蓿地的时候就是因为这种晕眩一直没有坚持看完这部片子。想不到,我们中国的陆

导演也用上了。

影片的颜色黑白。也许我们已经不需要再看到那触目惊心的血流满地,那尘烟滚滚的南京城。日本人的侵略,这座城已经失去了它当初的纯洁,颜色,文明。到处血腥,到处是被日本人淹埋的中国人,到处是被射杀的中国人,到处是被炸烂的国城。我们在黑白的光影世界里仿佛走进那段历史。我们悲恸的拳头在一个个镜头前握紧。中国,不会再如此受辱。

这段历史是悲恸地。是需要我们铭记的。但当我看完,我没有哭。唯一的一次看类似这样的战争电影我没哭。所以站在一位观众的角度,对陆导演我只能非常遗憾,不能说电影拍的不好。只能说,还是缺点什么,它没能让电影像这段历史一样被我记住。很遗憾。所以,我又不能说电影拍的好。但不得不赞的是刘烨的演技,那死时的眼神,那站起来时的眼神。

电影结束的时候,我们始终看到了一位善良的日本人。也许他并不善良,但至少他还有一颗人心。这颗心脏太重要了,不会让他那么痛苦的活着。即使死,都是快乐的。电影毕竟是电影,让我们记住这一段历史的同时也让我们见证着中国的未来,日本的将来。无论是什么国家,什么样的人,在当时那样的环境当中,如果能首先做到人心未泯,这世界哪还有那么多的残杀呢。

南京!作为中国人,我们必须感叹这段历史!

请记住,

南京!!

3、5.1号走进莱蒙的东方国际影城观看这部期待了很久的电影南京南京,一定要去看这个片子原因有很多,这个片子做了很多的宣传,让人联想很有看头。而且我曾经在南京呆了五年,每年的12.13整个南京城会拉响警报,我听到过这样的声音光是听着就让人毛骨悚然。拉这样的警报是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我还去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面的一幕幕都会让你浮想那些无辜死去的人。而南京南京拍的就是这灾难日的重现。怀着对这段历史的迷惘一定得好好看一下这部南京南京。看完电影,难过。觉得内心很沉重很压抑,这样的情绪持续了很长时间才慢慢消退。开始不明白为什么导演会有心情拍出这样的影片来。说实话是有点失望的。整个片子的主角好像是一个叫角川的日本军人,其它的人物都表现的散无主题,我个人觉得这片子更像是日本人拍出来的。那些我们都熟知的南京大屠杀的镜头譬如两个日本军官杀人比赛,又如把大批人赶到江边机枪扫射,还有将大批的平民和卸了武装的士兵活埋,活活烧死等等,都在影片里表现的非常程序化,就是杀完了事的那种态度,两个小时多的片子这最重要的部分却放得很快就过去了。更多的是人们对其他部分的想象,画面的单一与拼凑,简直就是思维混乱,不知所谓。。。

4、看完电影,觉得内心很沉重很压抑,很难受,这样的情绪持续了很长时间才慢慢消退。真的很不明白导演以什么心情拍的这样一部电影,但是渐渐的想明白了,他是在提醒我们勿忘国耻!不要忘记自己的尊严和国家的尊严!

在看开头的时候,南京人集体躲在一栋很大很大的房子中,闯进去的日本人却只有几个,如果当时的时候,有人站出来说杀掉这些日本人,也许不会有那么多牺牲,也许整个南京的命运都会不一样。但是没有人,没有人这么做,所以的人都在等着别人去救他,等着别人去保护他,中国人软弱无能的形象在外国人的眼里根深蒂固。我在想,如果是我的话,我想我会拿起刀枪去战斗,去保护所想保护的人,即使我没有能力,即使我没有任何可以跟别人厮杀的能力,但是现在的我们是有尊严的,是有着自己的思想的。但是在那个的时候,中国是懦弱的,是无法反抗的,是默默接受的,中国也有着自己的士兵,自己的军人。但是这些手持各式武器,身穿戎装,脑袋顶上顶着国徽,失去了抵抗勇气的青年,壮年,不顾自己的使命,荣誉,和责任兵锋一转突破了自己人的防线,向城外做鸟兽状散去。可是,他们身后的百姓呢?那些手无寸铁的贫民呢?老弱妇孺呢?如果连这群全副武装

的军人都无法保护自己,那么谁又来保护他们呢?每一个逃兵活命的代价却是南京几倍百姓的伤亡,几倍妇女被玷污,国都被占领,中国的历史被永永远远地记录上了这耻辱的一刻。

看到最后,国家和国家之间相互掠夺,相互争抢。我觉得这些都是理所当然,为何我们没有拿起武器去侵略其他国家,而是等待着别人来侵略我们,这确实是一个根深蒂固的

奴性问题。抗日的最终,中国胜利了,七年抗战中国终于赢得了胜利。然后中国人民站了起来,成长了,受过不少国家的馈赠,也受过不少国家的欺压。但是,我们终于有勇气拿起了武器,拿起武器去保护想保护的人,去努力战斗,去勇敢的拾起了自己所丢失的东西。

5、我不想对战争的残酷以及战争对人性,道义的扭曲作出过多的谈论,我只想说即便是一个军人被战争扭曲而疯狂了,也不会象日本军人在南京犯下的罪行,那种对生命的极度漠视,对人性的极度违背,以至于我怀疑日本军人以及其代表的日本民族是否集体患病,一种心灵的病,应该考虑是否对这个民族实施管制,就像把精神病人送进精神病院一样。不要说我愤青,也不要把我的文章和拒绝日货挂钩,因为看了这部片子,我如果连骂两句的权利都没有,我难以发泄这郁闷到极点的心情。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人会思考。文明之所以远离野蛮,就是对生命意义的尊重。人类文明在野蛮与无知中挣扎了很久,但是在最近几千年迅速得以走向民主和人性。然而日本人在上个世纪犯下的这场罪行,无疑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不光彩的一页,若干年后,当后世的人们审视这段历史时,一定会说,你看,野蛮人,还没有进化。就像我们现在看以前的猿人为了食物互相拼杀一样,野蛮。

更可悲的是,这个号称大国的国家的人们,早已忘却他们犯下的罪行,错,应该不是忘记,而是记得但却不承认,并且试图抹杀或篡改这段历史,并把那些犯下罪行的士兵们当神一样供着,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个民族,一个遗忘历史的民族终究也会被历史所唾弃。

6、《南京南京》不可避免的点燃中华民族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1937年,30万中国人被屠杀,国殇,2009年,《南京南京》重启了这段伤痛记忆,我们不能没有危机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想,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不二法门。

血淋淋的黑白色,听到的是寂静中的枪炮声!日本人进城了,中国的大部队开始逃跑,陆剑雄和他零零落落几个不甘投降的弟兄手挽手地组成一堵人墙,阻止逃兵的去路,他们不肯投降,一直在城里偷袭日军,直到一个个死去。日本人说:你们中国军人真是厉害,我们进入南京城后,四处都是冷枪,我们不的不把很多建筑物都炸平,但是没有一个人走出来!不屈与坚韧的因子一直存活在中华民族儿女的血性之中,极端环境下的反抗,是所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中国人用鲜血和牺牲构筑的中国精神。

历史可以宽恕,但不能遗忘。

7、《南京!南京!》,读这个片名,像是读一份加急电报:捧着电报的双手在不住颤抖,心跳激烈加速,浓浓的不详兆预感在撞击心鼓。当然,史实要这个譬喻残忍无数倍、紧急

无数倍、恐怖无数倍,绝望无数倍,伤心无数倍。那种兵临城下的岌岌可危,那种家破人亡的深悲剧痛,那种辱妻杀子的莫大污耻,那种朝不保夕的极度忧惴,那种茫无涯际的杳渺切盼……是今人尽最大所能仍无法完全感受的。今人能做的是,静静坐在影院里重温记忆,劳劳记住曾经的腥风血雨,时时鞭策己身以国难家仇……

果真,这是一部叫人倍感沉重的影片。黑白的胶片、剧烈抖动的镜头,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你安静地坐在放映室的角落里,阴郁的氛围立刻席卷全身,将你拉回七十二年前那惨绝人寰的争战里头,然后你开始了观影之旅,因为身临其境的错觉,你随着片中的人物(中国百姓们)一起紧促呼吸、心惊胆战、悲痛哀凄。

日军面对古城墙惊呼时,尚有一丝民族自豪感,但是眨眼间,随着震天动地的炮响,美好的感觉飞灰湮灭,转而为死亡逼近的惊恐不安占据。这是影片带给观众的,其实更是惨痛的历史留下的不灭印记。

8、电影《南京!南京!》在石家庄首映时,公司让全体员工观看此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关于南京的这段历史,我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上和历史课本上都读过,都学过。从小在我的心里种下了仇恨日本兵的种子,教育我们勿忘国耻,明白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看完电影《南京!南京!》后,思想上又起了一些波浪。

以往的历史记录是日本侵略者杀死了中国30万民众,见人就杀连老人和小孩都不放过,用火烧、活埋、枪杀、爆炸、赶海、砍头、练刺刀等等无所不用,恶劣之极,中国人无不提及日本人就恨不得吃尔肉、喝尔血,才解心头之恨。通过看此电影,也反映了一些不同的东西,日本人也有怜悯之心,日本人也是人,也有受害者。比如片中的角川和百合子,还有说法是中国人的抵抗遭到了杀戮。但是这只是很小的一方面,不能是他们杀人的理由。不可否认,日本军国主义是罪魁祸首,靖国神社里的战犯,当时的统治者是真正的需要杀之而后快的。我想电影中表述的日本人放了我们两个士兵,百合子的死,我们就会饶恕他们吗?不是,不过是表明了,70多年过去了,改放弃的就放弃吧,我们不能一直充满着仇恨,充满了仇恨就不会有好的心态去继承历史,去学习别人的长处和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为了现代中国的发展。片中还表现了一个方面就是我们民众的抵抗,当权者不顾老百姓的死活,逃跑了,但是我们中华民族还是有血性的民族,是打不垮的,挫不败的。片中陆建雄的人墙挡住撤退的官兵;老赵和小豆子的巷战;就连“汉奸”唐先生最后临死前说的“我媳妇走了,她怀孕了”。也是告诉日本人,我们还有后来人。

我们中国人走到今天,其实一定是有一些信念类东西支撑我们这个民族生存的。我们一直在抵抗,中国人活到今天,没有一次侵略是不抵抗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