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学院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办法----创新学分明细文件

宿州学院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办法----创新学分明细文件
宿州学院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办法----创新学分明细文件

宿州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学分认定管理办法

为实现“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学科竞赛、文学艺术创作及各类社会创新实践等活动,根据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学分规定与要求

1. 创新实践活动学分获得的对象是本校2010级起的在籍本科生,学分获取时间为本科生在籍在校学习期间。

2.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合理安排参加本办法所规定的创新实践学分项目,并取得规定的6学分方可毕业。

第二条认定范围及内容

1. 创新实践活动认定范围:国家、省部级组织的各项创新实践活动或创新实践项目;学校有关部门组织的各项创新实践活动或创新实践项目;教学单位、学生会(社团)组织的各项创新实践活动或创新实践项目等

2. 具体的活动内容为:

(1)学科竞赛:是指各类学科竞赛,如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英语竞赛、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等各类竞赛活动等。

(2)科研活动:包括教学单位发布的及学生自选的课题或参加横向课题、大学生科研立项、参加导师课题等的调研和实验研究,参加学术讲座、教学单位组织科研活动或艺术实践活动等。

(3)发明创造: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新颖独特的设计、项目开发、成果推广应用等。

(4)校园文化活动:包括各类文娱、体育比赛,以及校报、校内期刊等各类活动的文章、征文和作品等。

(5)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假期社会实践(如“三下乡”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勤工助学活动等)、青年志愿者活动(如校团文明建

设活动及其他各种公益活动等)。

(6)职业资格:获取计算机及软件资格、英语等级以及经一定主管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考核获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

第三条本科生创新实践活动学分获得途径及学分核定标准见(附件1)

第四条有下列情况不能取得创新实践学分:

1. 非法出版物刊登的文章或作品。

2. 未经教学(或活动)组织部门认可的项目、成果等。

3. 未经过相关部门鉴定并予以确认的成果(或项目)。

4. 证明材料不全的。

第五条创新实践学分认定的必备材料

1. 学术论文发表以发表的正式刊物为准;各种专利以正式的专利证书为准;技术成果转让,以双方鉴定的技术成果转让合同书为准;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以学校或个人收到的分成经费为准;技术成果鉴定,以校级及以上组织的专家鉴定会形成的科技成果鉴定文件为准。

2. 社会实践活动要求有详细材料、实践单位的证明、实践报告,并有校内相关组织推荐证明。

3. 文体活动分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按照活动等级和获得奖项给予分值。集体项目若按排名顺序的,按该项目分值乘以个人排名系数确定。

4. 其它各项活动必须具备支撑取得学分的相关证明、证书等材料;各种学术报告、讲座由组织者负责记载学生参加情况。

第六条大学生创新活动学分认定由学生所属各教学单位负责,每年度二次,一般安排在每年的6月和12月。各教学单位要成立“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学分评审认定工作组”(一般3—5人),工作组组长由各教学单位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担任,各教学单位的团总支负责本单位学生创新的登记,创新材料的归档管理工作。

第七条学分认定程序

1. 申报: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填写《宿州学院大学学生创新实践学分认定申请表》, 并附证明材料原件和复印件。

2. 审核:经项目活动组织部门负责人或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并交教学单位。

3. 确认:对照《宿州学院大学学生创新实践学分认定申请表》及相关证明材料复印件, 由工作组组长组织认定。

4. 公示:经教学单位确认后,由教学单位统一向学生进行公示(张贴或网上公布)一周,若有异议,则须复查、调整,再确认。

5. 记载:经确认无误的学分,由教学单位统一录入,记入学生成绩,并交一份总成绩单到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科。

各单位应把每次活动的登记情况利用相关媒体(如网站)公布,以便监督。教务处对各教学单位认定的学分进行随机抽查,以确保工作质量。

第八条学生填写的创新实践活动学分认定申请表和相关证明材料必须真实可靠。弄虚作假者,取消所获得的相关学分、荣誉和待遇,以作弊论处;因项目活动组织部门及相关教师管理不严,造成不良影响的,将予以通报批评;认定的学分违背本规定、与实际不符的,要重新认定;认定违规问题严重的,视情节追究当事人的责任,直至取消该教学单位本年度学分认定的结果。

第九条在本办法执行过程中,遇到争议事项,单位不能解决的,报教务处处理。本办法尚未涉及到的其他活动,若符合本办法精神,由活动组织部门申报,经教务处确认后方可组织开展活动。

第十条本办法从2010级起开始与教学计划配套执行。

第十一条各教学单位及项目活动组织部门可根据项目的特点制订实施的细则。

第十二条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附件1. 本科生创新实践活动学分获得途径及学分核定标准附件2. 宿州学院大学学生创新实践学分认定申请表

2010年9月1日

附件1

创新实践活动学分获得途径及学分核定标准

第一部分普适性途径

一、科研活动

二、发表科研学术论文

注:第二作者及以下排名的,其分值按七条原则的分配系数折算。

注:第二排名及以下者(组成成员限2-3人),其分值按七条原则的分配系数折算。

五、文体活动

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

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 秦皇岛市职业技术学校赵春山 全面推行学分制是我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这项工作已于2002年9月份正式启动,首先以旅游专业为试点进行实验,经过旅游02班两年典型实验,有20名学生积满学分达到毕业标准,提前办理了毕业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4年我校承担了河北省《职业学校弹性学分制教学改革实践探究》的研究课题,在总结旅游02班经验的基础上制订完善了学校《学分制课程改革方案》、《学分制实施细则》、《学分制选课细则》、《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基本要求》和《实行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等学分制文件,构建“学分制”的基本构架并在全校推开。 2006年4月22—26日,在中央教科所主办的全国《首届深化弹性教育体制专题研讨会》上,我代表学校作了题为《弹性学分制教学改革实践探究》的典型发言,向全国代表介绍了我校学分制教学改革的经验,经过有关专家评审我校荣获了全国职业教育十佳创新单位的称号。下面我从以下十个方面介绍一下我校学分制教学管理。 一、什么是学分制,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分制是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1、学分制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2、学分制打破了修业年限的限制,采取弹性学制学籍管理(2—5年);3、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学分互通互换制;5、学分打破了传统的按专业、年级和班级进行教学与学生工作管理的模式,将教师与学生管理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管理与学生工作管理模式。二、为什么要进行学分制改革? 学校推行学分制,是对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学年制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在计划经济时代,我校实行的是学年制,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年制暴露出种种弊端,难以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学分制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推行学分制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主发展;

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现状和思考

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现状和思考-教育管理学论文 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现状和思考 陈雯,张慧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210044) 摘要:目前很多高校都进行了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笔者通过对学校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现状进行总结,肯定了成绩,同时对教学管理改进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学分制;教学管理;现状;建议和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012-03 学分制是以学生自主选课为机制,通过实施多样的教育规格和采用较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学分与绩点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的量与质的计算单位,并根据学生已取得的一定学分和平均学分绩点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1]。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实施了学分制,它给高校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难题。而由“教学”和“管理”集合而成的教学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学分制系统运行是否稳定、效果是否良好和教学质量是否得到保证。 一、学分制概述 学分制起源于18世纪末德国的课程选修制,后被引入美国,并在美国高校得到广泛运用与发展。我国开始以学分制为主的高校教学管理改革之后,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学分制概念,主要有学年学分制、复合型学分制、计划学分制、全面加权学分制和特区学分制[2]。 二、教学管理现状

1.学分制管理制度。在实行学分制之前,教学方面最重要的变革就是学分制学生管理规定。在考核与成绩记载、学籍时间、转专业、授予学士学位条件等方面都有所变化。学生成绩登记表的课程成绩以该门课程四项成绩的最高成绩予以记入;学生可分阶段完成学业,学生在校最长年限为八年(含休学);学生在一年级结束时可因成绩优秀、有专业特长或者某种特殊原因不转专业即无法继续学习来申请转专业;除了在受过处分、实践环节不合格等方面相同之外,增加了必修课学分加权平均成绩必须达到一定分值的要求。 2.教学计划修订和管理。制定了学分制管理制度之后,与之同等重要的是教学计划框架改变和修订以及管理。我校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中,最初作了以下变革:一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识教育为基础,能力培养为本位,把学校培养人才的定位和各专业特色融于培养方案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培养的结合、统一规格要求与发展学生个性的结合,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二是进一步精简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突出理论联系实践,确保实践教学效果。实践环节占总学分的比例不少于15%~20%,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分比例提高至25%~35%左右;三是强化全面服务中国气象事业的“三个主动”的指导思想,开设气象特色课程模块;四是将毕业总学分规定为180,比之前的总学分提高了20%,并且尽可能提供较多的自主选择课程机会。 3.学分制信息支持系统。学分制给予学生极大的选课自主权和学习空间,并且学生可以多次对不及格课程或者对成绩不满意的课程进行重修,这无疑增加了教学管理工作量和复杂度,此时若仍然采取手工方式进行选课和重新学习报名,则既不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又使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更加繁重。在此情况下,

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下的高校课程选择

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下的高校课程选择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引发了高等学校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热潮,使高校课程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情况。本文从课程编制这一维度,结合我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从培养目标确立、课程选择的一致性、整体性和开放性原则以及温州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就课程选择与组织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校;学分制;课程;选择 课程作为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为具体教育实践的中介,其设置的合理与否、课程质量的高低、其实施是否有效,都直接关系到高级专门人才的质量。就课程领域而言,主要是三个环节: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本文拟从课程编制这一维度对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的课程选择与组织问题进行探讨。 一、培养目标选择 确立培养目标是课程编制的首要任务。培养目标体现了高校教育的价值取向,规定了人才培养活动的指向。美国学者斯塔克将高等学校的课程编制分为三个层次,即单门课程的编制、培养方案的编制和以学院为单位的课程编制。课程编制活动的分层次决定了培养目标的确立也应是分层次的。 宏观层次培养目标,即国家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明确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条明确规定了我国高校宏观培养目标。 中观层次培养目标,即学校培养目标,是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是高校课程选择和体系构建的大类依据。中外高等教育史上,人才观不同导致的有关大众人才与精英人才、学术人才和实用人才、通才和专才的争论一直不休。在大众化教育阶段,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应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我校根据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特征,综合考虑学校的传统、地域、服务面向、资源等因素,经调研、论证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提出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既有较宽厚的基础理论、较宽广的专业口径,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对社会需求具有广泛适应性和竞争力。 微观层次培养目标,即学校各专业培养目标,是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专门人才”的问题。此目标由各学院依据学校总的培养目标,对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及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行论证后组织制订,做到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培

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学年制已不能适应培养人才的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学分制已成必然趋势。在实施学分制时,应解决好课程模式、评价体系、学籍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等问题。【关键词】学分制;中等职业教育;解决的问题 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从2001年新学年开始,省部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要认真贯彻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省职业学校试行学分制的原则意见>的通知》,积极开展学分制和弹性学习制度的试点工作。……各中等职业学校要树立现代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积极探索与学分制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模式,创造与弹性学习制度相适应的办学环境,为受教育者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为当前的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学分制吹响了号角。 一、实行学分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学分制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高等学校,是伴随选课制度的出现而产生的。学分制是以学分为单位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为毕业标准的教育管理制度。20世纪以来,学分制作为弹性选课的配套手段,为众多采用,经过100多年的探索,学分制在不断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多人认为,有两类学校不宜实行学分制:一是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行业针对性强,专业向窄的专门化学校;二是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管理水平较低的院校。很显然,第一类学校的选课余地很小,第二类学校不具备学分制运作的基本保

障条件,因此上述结论是有充分根据的。我国的职业学校是以培养顶岗适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无疑是“专门化学校”,并且绝大多数学校起步较晚,无论是教育观念还是办学条件,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而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职业学校对学分制都是绕道而行的。 但近年来,情况有了根本性变化,除了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管理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外,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客观需求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人才素质的标准更高了。不但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以及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岗位复合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二是人才的规格多样化了。过去人们习以为常的千人一面的培养模式需要彻底改变,要求职业学校培养能满足各行各业需要的、有个性特长的、不同规格的人才。三是人才培养式更加灵活。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速度的加快和层出不穷的行业热点,要求职业学校能非常灵活地培养人才,特别需要更加灵活地设置专业和课程。 2、随着高中阶段教育的逐步普及,学生入学条件和年龄限制在不断放宽,学生的文化基础差异愈来愈大;随着职业学校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学生缴费上学和自主择业创业,已逐渐取代了统招统分,学生在入学和就业上的自主意识和竞争观念日益增强,在学什么和怎样学面希望有更大的选择权和自主权;随着学生就业和发展向呈现多元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分制教学管理及学籍管理办法(试行)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分制教学管理及学籍管理办法(试行) 发布时间: 2009-6-3 8:30:24 被阅览数: 590 次来源:内蒙古民族大学教务处 文字〖大中小〗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同时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要求,特别是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势变化,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结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学制 我校本科各专业学习年限,根据国家规定,一般以4年为标准学制年限(医学类、预科班和蒙授英语专业为5年,临床医学预科6年)。实行学分制后,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在4年(5年)内完成学业者,最迟毕业时间可延长2年。 第二条学期 实行一学年两学期制。 第三条学分制的主要内涵 一、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须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学习任务,培养计划中要求修读课程及有关教学环节的学分(1—4年级)均计入应达到毕业资格的总学分之中。 二、在一、二年级学习阶段,为保证打好基础,原则上不允许选修可以取得毕业资格、超出该时限教学计划中的学分课程。对于学有余力且拟提前毕业的学生,在本学院或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指导、组织下,可从第3学期开始有计划修读本专业培养计划中能够取得毕业资格的后续学分课程。 三、在三、四年级学习阶段,学生在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学科基础、专业方向必修课和专业方向限选课外,可按学校有关教学、学籍管理规定,继续提前修读取得毕业资格的学分课程,也可选修本专业或其它专业的课程,获得相应学分,记入能够取得毕业资格的总学分中。 四、从一至四年级,学生可自主地安排完成教学计划中要求的公共选修课。 五、在学分制下,学生安排学习的自主性增加,可在教学管理部门和指导教师指导下,依据学校制定的本科教学计划,设计、规划、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 六、在保证完成本专业学习任务的同时,学生按照规定可辅修其它专业,达到要求者,可发给辅修专业证书和双学位证书。 第四条学分计算及成绩管理 一、学分计算 1、学分的确定 学分是学生完成某一门课程或实践环节学习量的计量单位,其一个单位量称为1学分。我校学分确定的方法为: (1)专业必修课理论课程教学为18学时计1学分,单独开课的实验课36学时计1学分 (未单独开设的实验课18学时以下按理论课计算,18学时(含18学时)以上按36学时1学分计算)。公共必修课按《公共必修课设置与教学时间计划表》(附表三)折合。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24学时为1学分。(2)教育实习(见习)、专业实习、军事理论与训练、社会调查、毕业论文(设计)等按满1周为1学分计算。 (3)科技创新等课外奖励学分认定参见《内蒙古民族大学学生课外奖励学分认定办法》执行,该类学

高校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

高校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 摘要:本文阐述了实行学分制的重要意义,结合学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实际,发现存在着课程体系不合理、学生选课盲目性大、选课资源匮乏等问题,并 提出了完善教学计划、丰富课程体系、指导学生合理选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实行弹性学习制等方面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学分制;教学管理;问题;对策 引言 学分制教学改革是以学生培养为主体的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充分体现教学理念、培养措施和目标的有机统一。 一、学分制教学改革的意义 1、促进教学计划优化,深入开展教学改革 实行学分制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而提供多样性的课程选择,学生在学 校统一培养目标下,可根据个人爱好、就业需求、社会需要选修相关课程来建立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2、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之后,学生能自主选择课程、专业方向和主讲教师,自主安排学习 时间,增强了学生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的训练,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规划和决策能力。 3、增强教师的责任心,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分制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向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在选课制度的要求下,教师 需要挂牌上课,学生选择教师,选课人数的多少可以与教师的工作量挂钩,可以设定最低学 生人数,如选课学生数少于15人的教师不得开课。这种竞争机制的引入,极大地激励了教 师的忧患意识,增强了教师的责任心。 二、学分制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多样化,胜任教师资源有限 课程设置是制订学生培养计划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备性。高等学校课 程设置一般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专业选修课,每门课 程根据学时数给予一定数量的学分。据了解,很多学校在分配必修课、限选课与任选课的比 例时容易出现问题。如果选修课设置的比例过高,则容易出现选修课不好管理和毕业资格审 核工作量增加等问题。如果一味追求选修课程的多样化,而不考虑现有师资问题,则会造成 培养计划里选修课种类过多,而实际因无合适的教师授课而把选修课局限在限选课范围内, 或选课学生人数达不到开课的最低数而取消课程开设,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抱怨。 2、课程体系不合理,选课资源匮乏 许多高校在实行学分制,但就其课程体系来看,还存在着教学计划弹性不足,仍然带有 较浓重的学年学分制色彩。如:选修课开设的比例太低,学生选课空间不大;毕业所需学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