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

论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
论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

论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经济

论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

孙佳莹

(中国医科大学,辽宁沈阳110001)

[摘要]环境与自然资源密不可分,自然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资源的过度开采和过度使用又会带来资源的枯竭和经济的不可持续增长,同时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生存威胁。在阐述资源种类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环境污染的现状,并对经济学上的环境保护做以探讨。

[关键词]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经济学

[DOI]10.13939/https://www.360docs.net/doc/7c14477926.html,ki.zgsc.2015.13.178

人们对资源的认识存在两点疑惑:一是资源似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是最便捷的手段;二是自然资源的产权是否界定清楚。第一点涉及经济学上的资源稀缺性假设;第二点涉及如何自主地保护环境资源,明确这两点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

1资源的种类

2001年,美国所有自然资源产业占GDP的比例仅为2.6%,主要集中在农业和石油天然气,这样的占比反映了良好的经济结构或者说GDP不是靠大量消耗资源来创造的,即便如此,它对经济增长的重要程度仍是不可替代的,没有这些自然资源,现代工业将立即陷入混乱。美国和英国大城市偶尔的一次停电,就会带来生活秩序的紊乱和社会的混乱。

自然资源中最重要的包括土地、水和大气等,经济学上自然资源和环境是另一

种形式的生产要素,就像劳动和资本一样,是为人类发展经济服务的,人们在消耗资源的同时,从自然资源的服务中获取满足。

资源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可分拨资源和不可分拨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是指那些其供给量基本固定或短期内不可再生的资源,相对于人类文明来说,它们的数量有限;可再生资源是指它们的效用能够被有规律的补充,只要管理得当,就可以产生无穷无尽的效用。可分拨资源指生产者或消费者能够获得商品的全部经济价值的资源,包括土地、矿产资源、森林等,农民出售土地上生产的小麦或酒产品时,土壤的肥力为农民所得;石油、天然气和森林的所有者可以在市场上出售产品。自然资源能否被有效地定价和分配,可以体现出竞争性市场是否运行良好。不可分拨的资源指成本或收益不能完全归属于其主人的资源,或者说具有外部性的资源。市场不能为这样的资源提供正确的信号。一般来说,对于外部不经济的产品,市场会生产过度;而对于外部经济的产品,市场又会生产不足。

环境保护者和经济学家都认为环境重要、都认为自然资源重要、都认为应该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环境;但是经济学家更愿意从经济分析的角度来看待自然资源,他们认为所有能源都会有替代品,自然资源枯竭后,可使用成本高一些的太阳能、核能等。因此是将自然资源大量存储起来,留作未来使用,还是经过科学的研究,探索能源的替代物。

2中国的环境污染

50多年前,如果讨论环境问题许多人尚有杞人忧天的感觉,但生活环境的逐渐恶化,一次次的自然惩罚,使我们切身地感受到环境的重要性。资源有限尚可寻求替代品,而环境的污染却是必须要防止和治理的。在GDP的快速增长过程

中,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已经敲响了警钟。

我国所面临的环保问题主要表现在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地沙漠化。据统计,中国的水资源越来越缺乏,与新中国成立时相比,全国湖泊面积减少15%,长江中小游的湖泊数量减少一半以上,天然湿地面积减少26%,由此不难看出水资源的严重危机。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200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近14万公里河流的水质评价:近40%的河水受到严重污染;全国七大江河水系中,劣五类水质占41%。在被统计的我国131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严重污染的有36条,重度污染的有21条,中度污染的有38条,污染率达到总水系面积的87%;如果说水污染主要损害的是流域沿岸的乡镇居民,那么,大气污染已经成了我国城市的常见污染。国际通行的衡量空气污染的标准是测量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的悬浮微细粒子,世界卫生组织的空气标准是20微克。中国只有1%的城市居民生活在40微克的标准以下,有58%的城市居民生活在100微克标准以上的空气中,霾这个词经常出现,成为了城市天气的一种状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沙漠面积已经由15亿亩扩大到25亿亩,全国已经有66.7万公顷耕地、235万公顷草地和639万公顷林地变成流沙,荒漠化年均扩展速率达4%以上,每年新增的荒漠化面积相当于丢失一个中等县,北方的沙尘暴和扬尘天气也越来越常见,范围越来越大。

触目惊心的数据表明,在我国快速工业化过程中,没有将环境保护作为条件,相反却以牺牲环境资源作为换取GDP的代价,从而导致了今天的这种污染状况。3经济学上的环境保护

对环境问题有两种认识,一种人认为,凭借现代化的技术可以很轻松地解决环境问题,并认为在战争、失业、瘟疫、毒品和贫穷等问题的更严峻挑战的面前,

环境问题并不特别重要;另一种人则相信国家如果不重视环境问题,灾难随时可能降临。无论是乐观主义还是悲观主义,环境问题已经实实在在地摆在了人类面前,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人类迈向现代化的障碍。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环境污染是一种负的外部性,它为社会每个成员增加了生活成本而又难以寻求补偿,比如,大气污染给城市的居民带来了健康威胁,但人们除了自我保护之外,又无可奈何。既然市场不能自动地解决污染问题、减少污染,矫正外部性就必须由政府来出面组织,企业和个人从逐利的角度出发,不会自愿减少有毒化学物质的排放,也不会改变将有毒的废物倒入垃圾场的行为。因此,控制污染一向被认为是政府的合法职能。

政府干预,最常见的方法是政府的反污染计划,通过经济激励或直接控制来引导企业矫正外部性。更细致的办法是明确并加强产权管理,以促成私人部门之间通过协商达成更加有效的解决办法。政府治理污染常见的方法有,直接控制、发放可交易的排放许可证、收取污染排放费等。引导私人的方式,主要是如何运用科斯定理,建立责任规则,明晰产权。通过建立责任规则,而不是直接的政府管制,外部性问题的制造者有法律责任向受害人进行赔偿,如果能建立这样的责任体系,非市场化的成本就纳入了生产成本,外部性就被内部化了。只要产权清晰,交易成本很低,尤其是当只有几个利益相关方时,健全的责任规则或谈判有时也能保证在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产生有效率的结果。许多经济学家建议环境政策应更多依靠经济激励而不是政府命令,最直观的思路就是收取排放费,也是政府部门最常见的管理手段。它假设可以计算边际污染成本、减少污染的边际社会收益,通过让企业面对其行为的社会成本,而将外部性的影响内部化。如果排放费是通过精确计算的,那么,追求最大利润的厂商就会被一只修正过的“看不见的手”

引导至效率水平。

参考文献:

[1]魏后凯,袁晓勐.中国城市走绿色繁荣之路的战略路径[J].中国市场,2012(50).

[2]王宁.发达国家碳税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市场,2014(31). [3]刘星.资源环境价值评估与核算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4(33).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于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应进一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不断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和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和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下大气力抓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近年来,我国在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既讲求经济效益,也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论文

标题: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摘要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定义和特征,各项原则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意义以及它的贯彻实施。 编写本论文的目的是总结自己在学习人文素质选修课——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过程中所收获的体会与感受,整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思路,运用已学相关知识以及参考文献分析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而尽自己所能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另外,论文作者还有意向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知甚少者进行宣传,提高社会群体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意识,增强大众对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支持力度,从而是我们的世界更加的和谐,是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美好。 关键词 1、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2、可持续发展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4、环境责任 5、环境民主

目录 一、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一)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基本概念 (二)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特征 二、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 (一)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1、该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2、该原则的内容 3、该原则的贯彻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1、该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2、该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3、该原则的贯彻 (三)环境责任原则 1、该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2、该原则的内容 3、该原则的贯彻 (四)环境民主原则 1、该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2、该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3、该原则的贯彻 一、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一)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基本概念 所谓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指通过环境法规明确规定或者体现的、反映环境法基本特点和环境工作基本政策的、对环境活动具有普遍性指导作用的准则。(二)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特征 概括起来,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具有如下特征: 1)是由环境法规确认的普遍性指导准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具有法律确认性。环境法基本原则是环境法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各部门法(如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中的基本原则一般都是指由法律确认的普遍性指导准则。 2)是环境法这一新兴的独立的法律部门所特有的原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具有部门性的特征。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体现环境法特性、特点、指导思想和基本政策的特有原则。 3)是贯穿整个环境法体系和环境法制建设的、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基本准则。环境法基本原则具有普遍指导性或者原则性。其贯彻实施需要通过具体的法律条文、法律规范或法院判决加以具体化。 二、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 (一)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1、该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从国外看,产业革命以来,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一批专家提出了为保护环

喀斯特地貌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喀斯特地貌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 保护研究 ——以贵州省西南地区(安顺、兴义)为例 摘要: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四川、湖南、湖北六个省区,贵州正好位于六省区的核心位置,是喀斯特发育最为激烈的中心区域,而贵州省又主要以西南地区最具特色。在贵州西南部,随处都可以看到独具个性的自然景观,喀斯特景观就是这万千自然景观的基础。本文以贵州省西南地区为研究主体,就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相关问题,通过查阅文献、网络搜索、实地调查和综合分析,阐述了该地发展喀斯特旅游业的意义、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并提出了一些喀斯特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具体措施和策略。 关键词:贵州省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生态环境开发保护 贵州作为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地处西南腹地,集聚了溶洞、瀑布、石林为主的天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区等旅游资源优势,并且它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但是其自然资源和人文风情的整合度较差,导致其旅游资源一直处于周边省份尤其是云南、广西等旅游热点的阴影之下,影响了其在全国的知名度。因此,如何提高贵州旅游资源的核心文化品位,树立个性鲜明的旅游产品形象,如何科学开发旅游资源,使贵州省变为一个民族文化和生态旅游竞相发展的大省,成为目前贵州旅游开发与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一、贵州省西南地区主要旅游资源概况 贵州省西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主要由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原生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构成,形成了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的丰富旅游资源。

(一)、黄果树风景区 位于中国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是国家首批5A级风景区。黄果树瀑布是该景区的核心景点,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从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观赏的瀑布,以水势浩大著称。黄果树瀑布属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蚀裂典型瀑布,瀑布高77.8米,宽101米;其中主瀑高67米,宽83.3米,以其雄奇壮阔而闻名于海内外。黄果树瀑布不只是一个瀑布的存在,以它为核心,在它的上游和下游20千米的河段上,共形成了雄、奇、险、秀风格各异的瀑布18个。1999年被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黄果树瀑布群的各瀑布不仅风韵各具特色,造型十分优美,堪称世界上最典型、最壮观的喀斯特瀑布群,而且在其周围还发育着许多喀斯特溶洞,如天星洞,洞内发育各种喀斯特洞穴地貌,形成著名的贵州地下世界,具有极大的旅游观光价值。 (2)、龙宫风景区 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南郊,与黄果树风景区毗邻。龙宫风景区是以暗河溶洞为主称奇、并集旱溶洞、峡谷、瀑布、峰林、绝壁、溪河、石林等多种喀斯特地质地貌景观为一体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着中国最长、最美丽的水溶洞、中国最大的洞穴佛堂、中国最大的洞中瀑布、全世界最低的天然辐射剂量率、全世界最多、最为集中的水旱溶洞等高品位风景资源。贵州龙宫中心区有卧龙湖、迎宾洞、龙门飞瀑、龙潭天池、龙宫暗湖、蚌壳岩、虎穴洞等景点组成,上下辉映,别有洞天,宛如神话中龙王所居的水晶宫殿。天池是一个山间湖泊,碧绿如玉,俗称龙潭,湖水下泻,从巨大的溶洞倾斜而下,水墙壁立,宽25米,高约50米,惊涛奔涌,蔚为壮观,此即龙门,据称为中国地下瀑布之冠。 (三)、马岭河峡谷风景区 位于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境内,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集雄、奇、险、秀为一体。马岭河峡谷是一条在造山运动中的大裂水地缝,谷内群瀑飞流,翠竹倒挂,溶洞相连,两岸古树名木点缀其间,千姿百态。马岭河峡谷风景区地处云贵高原隆起的乌蒙山与广西丘陵之间,碳酸盐可溶岩分布广泛,岩层断裂褶皱复杂,集中体现了喀斯特多层次、多类型地貌景观,与东西两边的黄果树瀑布和云南路南石林竞展风姿,构成冠盖中华的喀斯特风光,被誉为“地球上一道美丽的疤痕”。特色万峰林景区是马岭河峡谷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兴义市东南部成千万座奇峰组成,气势宏大壮阔,山峰密集奇特,整体造型完美,被不少专家和游人誉为“天下奇观”。万峰林分为东峰林、西峰林两大景区,景致各异,相映成趣,分别被称为大自然的水画、天然大盆景。 (四)、民族风情 贵州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风情独特,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各民族的音乐、舞蹈、节日、风俗、民居、服饰等独具魅力。布依族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等;传统剧种有地戏、花灯剧等;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等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传统音乐“八音坐唱”有“声音活化石”、“天籁之音”之称,享誉海内外。苗族最早的乐器是芦笙,芦笙曲调是最早的曲调之一。苗族的音乐,可分为民歌、芦笙、唢呐和琴箫曲调。工艺上,刺绣具有独特的技巧,针法多种多样;蜡染历史悠久,独放异彩。银饰工艺精巧,是苗族服饰中,最耀眼的部分,在裙子、衣服、头饰、手饰等中都有运用。此外,彝族舞蹈“阿妹戚托”质朴、纯真、自然,被称为“东方踢踏舞”。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查白歌节”,苗族的“八月八”等民族节日,多姿多彩,让人留连忘返。特别是布依族“八音坐唱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习题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习题 一、填空题 1 、环境民事责任是指环境法律关系主体依照规定的法律责任形式所承担的法律后果。 2 、环境诉讼是指环境法主体向申述其主张和请求,人民法院依法对其受理、审理、裁判和执行的话动。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三条规定:本法适用于和。 4 、环境法律关系是基于环境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 5 、环境法律关系是由确认和调整的社会关系。 6 、环境法律关系的运行是指环境法律关系的、和的过程。 7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基本要求是: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应向所在地的 ____________ 申报登记其拥有的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施和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并提供防治污染方面的有关技术资料;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有 ____________ ,应当及时申报。 8 、在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方面,世界上有着三种不同的理论,也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模式。一是二是三是。 9 、环境影响评价起源于 ______ , 1969 年该国国会通过的《国家环境政策法》把环境影响评价作为联邦政府在环境管理中必须遵循的一项制度。 10 、“三同时”制度中所谓同时施工,指的是建设项目中 ____________ 必须与 ____________ 同时进行施工。 11 、一般将限期治理的项目分为 __________ 、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 三大类。 12 、草原与草业的管理是指国家及其、对草原与草业所进行的各种组织管理活动的总称。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增加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国家鼓励____________ ,按照____________ 的原则,保护草原投资建设者的合法权益。 14 、从法学的范畴来研究草原的概念,那么它是法律关系中的____________ ,也就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第九条规定:草原属于____________ ,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国家所有的草原,由____________ 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

第三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

第三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概述 识记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的定义 指能够反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本质,体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精神,贯穿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始终,并能指导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执法和司法的法律规范。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制度的定义 指按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立法的目的和基本原则确立的,具体表现并普遍适用于环境与资源保护各个领域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内容和地位作用 总则环境监督管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法律责任以及附则六章(国际环境条约在中国的适用和该法的生效时间) 环境保护法视为我国的环境基本法并非国家基本法 《在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以及完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与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率先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纳入法治轨道,明确了国家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基本任务和基本政策。 其次为中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尊定了基础 再次确立了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和其他相关部分分工负责管理的环境保护行政体系,促进了环境保护行政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最后促进了全名法律意识和环境意识的提高,推动了其他部门法在修订时纳入与保护环境与资源相关的条款。 领会 1确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的依据 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应当具有法律规范的特性,以便执法者,司法者解决环境与资源保护实践中可能产生的各种纠纷与矛盾。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不能等同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则必须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有原则,与其他部门共有的原则不应该成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四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应该贯穿于整个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范之中,并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规范体系具有指导与纲要作用。 五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应该内容明确,具有可操作性。战略性宣示性的口号不宜直接作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原则。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制度的原理 一具体体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二具体反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共通性和本质性的法律特征 三依据基本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法的立改废逐步完善。 3综合环境保护法的产生背景 一与经济利益相抗衡的环境利益不能及时在国家政治,尤其是宪法上得到反映

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摘要:随着建筑业的发展,绿色建筑是一种崭新的设计思维和模式,它提供给使用者有益健康的建筑环境,并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减少能耗。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环境保护;自然环境 以现在的消费水平,人类存续大约需要3个地球,已经超越了自然系统的承载力,从整体上讲,人类的消费时3个地球才能支撑的。西方则超出地球所能承载的6倍,非洲超出1倍或1.5倍。资源压力方面体现在化石燃料、建筑用地、清洁的饮用水、木材、鱼类,最重要的在于全球气候。为适应人类自身需要而对自然进行的改造,造成了物种遗传多样性和原始栖息地的丧失。我们的星球正在变成一个巨大的、供养迅速膨胀的城市的农场,生态失衡随处可见。人们为了维持自身的活动,使地球成为现代化的生产线,置每年大约4000物种的绝迹而不顾。这就是说,我们承载了像创世纪中上帝一样的责任。 如果其他星球可以为我们所用,问题据不会如此尖锐了。然而,在宇宙中我们是孤独的(至少对于周边的潜在栖息地而言),还不能在地球以外的地方开发资源。虽然火星和木星有着丰富的资源,但提取它们又将消耗巨大的能源和物资。人类的消耗量与资源的存储量接近3:1,几百年后,我们将面临的是人类自身的灭亡,除非能成功地走出危机——大范围的改进人类活动,包括建筑设计。资源压力的两个重要方面——化石燃料和气候变化都直接受建筑设计的影响。房屋消耗1/2的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能量,城市消耗的总量为3/4。作为房屋设计者和城市规划者,我们决定的不仅是人类能否存活的关键,也是整个系统能否延续的关键。 1.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在建筑设计上的表现 1.1 绿色建筑产生背景 可持续原则注重建筑及外部环境的演变过程以及对人类的影响,研究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探讨如何改善人类的聚居环境,达到自然、社会、经济效益三者的统一,合理的反应了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在一个空间日益大众化和价值日益标准化的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开发特定空间的机会,这是一种互动的设计。如果把“绿色”看成人类在文化和气候方面的努力,那么可持

环境和资源保护法学论文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论文 标题: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摘要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定义和特征,各项原则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意义以及它的贯彻实施。 编写本论文的目的是总结自己在学习人文素质选修课一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过程中所收获的体会与感受,整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思路,运用已学相关知识以及参考文献分析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而尽自己所能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另外,论文作者还有意向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知甚少者进行宣传,提高社会群体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意识,增强大众对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支持力度,从而是我们的世界更加的和谐,是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美好。 关键词 1、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2、可持续发展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4、环境责任 5、环境民主

目录 一、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一)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基本概念 (二)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特征 二、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 (一)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1、该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2、该原则的内容 3、该原则的贯彻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1、该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2 、该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3 、该原则的贯彻 (三)环境责任原则 1、该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2、该原则的内容 3、该原则的贯彻 (四)环境民主原则1、该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2 、该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3 、该原则的贯彻 一、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一)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基本概念所谓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指通过环境法规明确规定或者体现的、反映环境法基本特点和环境工作基本政策的、对环境活动具有普遍性指导作用的准则。(二)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特征 概括起来,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具有如下特征: 1)是由环境法规确认的普遍性指导准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具有法律确认性。环境法基本原则是环境法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各部门法(如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中的基本原则一般都是指由法律确认的普遍性指导准则。 2)是环境法这一新兴的独立的法律部门所特有的原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具有部门性的特征。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体现环境法特性、特点、指导思想和基本政策的特有原则。 3)是贯穿整个环境法体系和环境法制建设的、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基本准则。环境法基本原则具有普遍指导性或者原则性。其贯彻实施需要通过具体的法律条文、法律规范或法院判决加以具体化。 二、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一)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1、该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从 国外看,产业革命以来,面对严 重的环境问题,一批专家提出了 为保护环境必须停止经济的 “反增长”和“零增长”主张;

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

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栖息之地,也是人类生活的物质之源,又是人们的游赏对象。古往今来的旅游者,都将观光赏景视作一种休养生息、调节生活、消除疲劳的乐事。因此,有不少的旅游者,为了能充分地享受大自然的美。他们不辞穷苦,爬山涉水、寻幽探胜,留连于清溪碧流之间、忘返于奇山异峰之中、逗留于滨海沙滩之畔、漫步于林荫绿地之下,而沉浸在优美的意境里,滋生一种超尘拔谷的情怀,自由邀翔的灵性,去尽情地领受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美,以陶冶情操、愉悦心情、启迪睿知,得到享受。可见一个群峰巍峨,清泉飞溅,林海绿浪, 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能吸引人们前去游玩、揽胜、搜奇和观赏。反之,一个污水横流,垃圾遍地、黑烟弥漫,嗓声刺耳的恶劣环境,怎会是人们向往的旅游之地呢?因此,保护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尤其在当前,随着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前进,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激起人们的旅游兴趣。在新的旅游热潮的情况下,我们更应重视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现就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只有环境美,才有旅游价值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无论是山川的自然风光,还是田园的秀丽景色,或是滨海的波涛浪花,都是美好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环境,既可使人们留连忘返,沉浸在美的意境里,也可使人们得到陶冶情操,激发热情,充满活力。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就是形象地说明了大ft然的美对人们 的精神感应作用。因此,人们通过游览风景区,欣赏自然风光,瞻仰名胜古迹, 赞叹能工巧匠的高超艺术,享受大自然的美,而获得精神生活上的满足。 当然,由丁?旅游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阅历、性格及思想意识、文化 素养、宗教信仰、审美水平、具体环境等的不同,对美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 正如孔夫子所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那样。如有一些旅游者在游览名胜古 迹时,常常会对一些古代建筑、文物古迹,以及与文化传说有联系的风物,感 到特别的兴趣。对这些人文景致的欣赏,实际上包括了对古代人们改造自然, 创造美好生活的赞美。旅游者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游览,既增长知识,又获得美的享受。这种知识的获得和美的欣赏,往往是联系一起的,从而进一步增添了游览的兴味。 但是,大自然的美,都与绿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绿色是生命之色,绿色的环境能引起人们愉快的精神状态,并使人们得到良好的休息,而保持旺盛的精力;绿色还有净化空气,改变自然环境的作用。所以通过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 可以达到维护生态平衡,为人类创造合理的生存环境,为人们提供较多的接近自然美,享受自然美的机会。因此,保护好绿色森林资源,就是维护优美环境的关键。因为森林一旦破坏,绿色生命之美也随之销声匿迹,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将是一幅荒山秃岭、穷山恶水、垃圾遍地、嗓声刺耳的凄凉衰败的景象,是人们所不愿一顾的厌烦之地。 因而,只有环境美,才具有旅游价值。所以,我们这一代人不仅负有保护和利

《环境保护概论(林肇信)》总结复习

环境保护概论 第一章绪论 环境问题的定义: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统一,人类改造环境,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调节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但要真正实现这种易傲杰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在通晓环境变化过程的基础上,预测人类社会活动引起的环境影响,掌握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 要以环境制约生产,运用规律改造环境;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有计划地安排社会生产力,使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协调起来;要提高人类对环境价值的认识,使千百万人协调动作,为实现这种调节进行系统的自觉的努力 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可持续发展 定义: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起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内涵:第一,强调公平性原则,包括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以及公平分配有限资源;第二,强调持续性原则,其核心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第三,强调共同性原则,即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其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实现这一目标,也必须是全球人民的共同行动。 应具备的特征: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提倡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2、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3、可持续发展应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第五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排入大气、水、土壤中,并引起环境污染或导致环境破坏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的及其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性污染物2生活性污染物3放射性污染物 污染物的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三类: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及生物性因素。 环境污染的特征: 1、影响范围大 2、作用时间长 3、污染情况复杂(因为环境污染具有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 4、污染治理难 第六章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大气污染的涵义: 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转换和人类所从事总类繁多的生活、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出各种污染物,当污染物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环境容量)时,大气质量发生变化,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健康、精神状态、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遭到恶劣影响和破坏,此类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及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试题答案(二)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试题答案(二) 一、单项选择题(2分×10=20分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括号内) 1、我国在()首次提出排污收费。 A、1978年《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 B、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 C、1982年《排污收费暂行办法》 D、2003年《排污收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 2、依据组成环境的物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环境可以分为() A、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B、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 C、天然环境(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人工环境) D、室内环境、村镇环境、城市环境 3、地方环境标准的制定机关是() A、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B、省级人民政府 C、地方各级环保机构 D、省级环保机构 4、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规定,建设单位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送审批之前征求公众意见的期限不能少于() A、5日 B、10日 C、15日 D、20日 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形式是() A、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B、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登记表 C、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D、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说明 6、《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将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分为四级,由低到高分别是() A、蓝色、黄色、橙色、黑色 B、黑色、红色、黄色、蓝色 C、红色、橙色、黄色、蓝色 D、蓝色、黄色、橙色、红色

7、环境行政执法机关进行执法检查或采取制裁措施的依据是() A、环境行政处理 B、环境行政处罚 C、环境行政许可 D、环境行政强制执行 8、环境保护行政处罚案件自立案之日起,应当在多长时间内作出处理决定()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6个月 9、在控制固体废物转移入境的有关法律规定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国家禁止进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B、国家限制进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C、国家禁止进口可以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D、国家并不禁止进口未列入可以用作原料进口的固体废物的目录的固体废物 10、下列关于我国国内环境法与国际环境法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国缔结或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与国内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 B、我国缔结或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与国内法律有不同规定的,如属于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则仍适用我国国内法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 C、国内环境法的效力优于国际环境条约; D、国际环境条约在我国境内直接适用,不需要国内立法机关将它转换为国内法 二、多项选择题(4分×5=20分备选项中有2—4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全部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清洁生产的“清洁”主要表现在() A、清洁的技术标准 B、清洁的能源 C、清洁的生产过程 D、清洁的产品 2、关于我国环境监测机构的论述正确的是() A、全国环境监测机构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设置 B、全国环境保护系统设置三级监测站,即国家级、省级、市级监测站 C、各级环境监测站受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领导,并在业务上接受其指导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名词解释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指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与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对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开发活动和各项规划,预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的报告,经主管当局批准才能进行建设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自然开发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早成损害的其他工程,其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和其他黄金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环境行政许可证制度:是指凡是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各种规划、开发、建设项目、排污设施或经营活动,其建设者或经营者必须事先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颁发许可证后才可以从事该项活动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环境标准:是指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从而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生态平衡,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称。

限期治理:是指国家法定机关对污染严重的项目,行业和区域作出决定,限定其在一定期限内完成环境治理任务,达到治理目标的环境法律制度。 清洁生产: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循环经济:是一种将经济体系与环境资源紧密结合的生态经济模式。 环境事故报告制度:指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事件,使环境受到或者可能受到严重污染或破坏,事故或事件的当事人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向可能受到环境污染与破坏危害的公众通报,并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的法律制度。 无过错责任:是指因污染环境而给他人造成财产或人身损害的单位或个人,即使主观上没有故意或过失,也要对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环境污染:是指被人们利用的物质或者能量直接或间接地进入环境,导致对自然的有害影响,以致危及人类健康、危害生命资源和生态系统,以及损害或者妨害舒适性和环境的其他合法用途。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大气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财

环境保护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B)

期末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25分,每题5分,共10题,任选5题回答,多做不得分) ?二、填空题(30分,共30空,每空1.5分) ?三、简答题(32分,每题8分,共8题,任选4题回答,多做不得分) ?四、论述题(13分) 《环境保护概论》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25分,每题5分,任选5题回答,多做不得分) 1、环境容量:一定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称为环境容量,即一定环境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2、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描述。 3、二次污染物:从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或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4、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系的一种平衡状态。也就是说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期地保持稳定的平衡状态。 5、生物放大作用:在同一条食物链上,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大于低位营养级生物的现象 6、超城市化: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盲目从农村涌入城市,致使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超过了城市设施、区域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从而带来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种现象称为“超城市化”。 7、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8、33211工程:重点治理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污染、两区(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控制区)的大气污染、着力强化一市(北京)、一海(渤海)的环境保护工程。 9、面源污染:指以面积形式分布和排放污染物造成污染的发生源。 10、水体自净作用:各类天然水体都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排入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自然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 11、光污染:光污染泛指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正常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带来不利影响,损害人们观察物体的能力,引起人体不舒适感和损害人体健康的各种光。从波长10nm-1mm 的光辐射,即紫外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在不同的条件下都可能成为光污染源。 12、水体污染: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 13、城市热岛效应:由于人的活动和工业生产,使得城市温度比周围郊区温度高的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14、排污交易:指环境管理部门制定总排污量上限,按照此上限发放排污许可证,排污许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5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及答案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2010-09-03 10:19:07 阅读27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 课程代码:00228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与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是指国家采取强制手段使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单位或个人支付一定费用的一整套管理措施. 3.环境污染: 是指被人们利用的物质或者能量直接或间接的进入环境,导致对自然的有害影响,以至于危及人类健康,危害生命资源和生态系统,以及损害或者妨害舒适性和环境的其他合法用途的现象。 4.动植物检疫: 是指为防止动植物病、虫、害的传播蔓延和外来物种的侵入而对特定区域或者进出特定区域的动植物和其他物品实施的调查、检测、检验和监督活动. 5.国际环境合作原则: 在国际法上,国际环境合作具有两方面意义:一是国际社会所有的成员都应该并且有权参与保护和改善国际环境的行动;二是国际环境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国际社会成员普遍的参加和合作。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下列可纳入环境法律保护范围的环境要素包括( D )。 A.太阳 B.人工培育的良种 C.马戏团里的驯兽 D.自然遗迹 2.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 C )年颁布的。 A.1979 B.1982 C.1989 D.1990 3.关于污染者负担费用的范围,国际上大多认为不包括( C )。 A.治理污染源费用 B.恢复被污染的环境的费用 C.排污费 D.环境污染受害者的人身和财产损失赔偿费用 4.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先产生于( B )。 A.中国三同时制度 B.美国 C.法国 D.日本 5.在环境与资源管理中使用最广泛的是哪类许可证?( D ) A.规划许可证 B.开发许可证 C.建设许可证 D.排污许可证 6.关于自然资源使用权的取得方式,不正确的是( B )。 A.确认取得 B.强制取得 C.授予取得 D.转让取得

浅谈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浅谈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最基本的前提,是吸引旅游者的直接条件和因素,是旅游业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重要条件。我国旅游资源相对丰富,但近几年来,部分地区的旅游资源的开发片面的只看中眼前的利益,只利用旅游资源而不注重环境保护,对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危害。本文从实际出发,阐述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分析旅游资源开发容易破坏的生态环境与当前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弊端,提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应的解决对策。 1、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 旅游业是资源依附性很强的产业,生态资源是旅游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自然生态环境的优美与人文环境的质量是吸引游客的最基本条件,一个整体自然风光美好、生态环境优美的旅游区,会给带来游客种种美好感受。 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关系密切,而又相互冲突,相互矛盾。旅游业的生存与发展是以环境保护的为前提,旅游区景观被精心保护,让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形成良性循环状态,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持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旅游景区的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旅游开发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推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和环保旅游,才能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2、容易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2.1水体容易遭到破坏 在自然资源景区,水体是最容易受到污染的。旅游区的兴建、旅游区日常经营产生的废水、某些游客向水中乱扔垃圾以及毁林开荒导致水流失等情况,

都能对旅游区的水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严重破坏。 2.2 土地容易遭到破坏 旅游区的植被破坏是导致土地污染最主要的因素,譬如肆意乱砍伐景区的原始森林、景区修建任意就地取材以及游客乱攀乱折树木等等,都会对景区的植被造成破坏,导致景区的水土流失。 2.3 空气与噪声遭到污染 游客去景区旅游,必须要乘坐相关的交通工具,景区势必要来往大量的车辆,各种车辆的尾气排向景区的上空,造成污染,甚至形成酸雨降落,对景区的植被带来极大的危害。同时,车辆的鸣笛噪声、景区内商贩的高声叫卖、一些大型文娱活动也给景区带来噪声污染。 2.4 人为破坏旅游资源 人为破环旅游资源具体表现两点,一是类似旅游者、旅游建设等旅游本身对景区的破坏,譬如游客的超负荷活动、游客故意破环旅游资源、景区的一些破坏性建设等。二是景区周边的经济对旅游资源的污染与破坏,譬如景区急功近利的乱开发行径、一些文化艺术生产活动。景区周边兴建的污染性大的工厂排放的废弃物等等。 3、环境保护对策 3.1降低旅游景区生态环境负荷 目前,绝大部分旅游景点并不对游客的数量进行限制,每到旅游旺季,游客数量与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采取相应措施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将旅游旺季和旅游淡季的门票价格拉开一定的差距,适当调整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旅游景区内游客流量居高不下的状况,起到控制景

常见环境法论文题目

常见环境法论文题目 论我国可交易水权法律制度的构建水权法律制度研究 外来物种引进行政许可制度研究我国湿地保护立法研究 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公众参与机制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研究 环境安全法律制度探析我国固体废物管理法律制度研究 海域使用权若干问题研究环境侵权社会化救济制度研究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法律制度研究环境侵权中的惩罚性赔偿研究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法律政策研究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制度研究 农业自然资源权利制度研究——基于现行自然资源法律制度的分析评价 基于循环经济的电子垃圾治理立法思路研究船舶污染强制责任保险问题研究共同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研究论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船舶油污国家损失索赔体系 我国环境侵权的民事责任制度研究环境公益诉讼的法理学基础 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研究 论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 我国水资源流域管理的立法思考 论环境侵权及其救济环境侵权法律救济中的利益衡量研究 论排污权交易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综合研究论生态侵权论环境侵权之民事责任体系环境污染侵害排除民事责任研究 中国国有林行政管理体制模式重塑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重塑 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研究论中国湿地资源保护法的建构 中国电业规制制度研究论环境管理中的分众参与 环境法的经济分析—一以我国环境保护法为视点 论环境法上的公众参与制度 论环境侵权损害填补责任的社会化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研究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制度研究 环境法调整方法研究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 环境税收若干问题研究购电制法律问题研究 浅论排污权交易制度水资源使用权及其制度构建 财产权的环境保护功能研究 论我国水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实现论我国水权交易法律制度的构建 循环经济法制相关问题研究环境风险评价法律制度研究 完善我国现行《矿产资源法》的思考环境管理体制若干问题探讨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研究 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的法律控制研究 论环境法产生及发展的文明与文化背景 我国环境纠纷仲裁制度研究论我国上市公司的环境法律义务 机动车排放的法律控制研究 我国自然资源行政许可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 中国水库大坝安全法规框架研究论环境行政执法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制度研究 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法律制度研究

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环境保护

题目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环境保护 中存在若干问题的讨论 学院林学院 专业旅游管理 年级2011级 学号20110303413 姓名王延军 指导教师王海香

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环境保护 中存在若干问题的讨论 摘要:在世界上,旅游业是发展最快、最受瞩目的焦点。随着社会的进步,被誉为“朝阳产业”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之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旅游业日新月异、方兴未艾,正在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关键词:旅游业; 资源开发; 环境保护; 旅游破坏; 环境承载力 Exploit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 and tourism environment protection discussion of several problems existed in Summary: In the world, tourism is the fastest-growing, most are the focus of world attention. As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and is known as the "sunrise industries, tourism has become a glob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most powerful one of the industries. With the guidance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evolves, ascendant, is becoming a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Key words: tourist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vironment load.

《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大纲2020

《环境保护概论》 教学大纲

(78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环境保护概论》是精细化工专业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行业发展趋势开设的专业拓展性课程。课程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环境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拓宽知识面与提高素质相结合、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将其溶入到今后的工作生活当中,为适应我国各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本要求,使我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熟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了解环境保护的思想、理念、趋势、措施和方法,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观。 (一)知识教学目标 了解环境、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了解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了解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了解环境污染类型与防治;了解农业、城市、工业、旅游、经济与社会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可持续发展途径;重点理解并适当掌握化工行业,特别是精细化工领域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趋势、理念、措施和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了解环境一般性法律法规,能针对精细化工行业的工艺特点给出适当的环境治理建议,并能实际解决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2、具有与时俱进的正确心态。 3、树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齐达标的理念。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基础模块 一)绪论 明确环境的概念、类型和特性;了解环境问题及环境科学的概念、内容;掌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1)环境 (1)环境的概念 (2)环境的类型 (3)环境的特性 2)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及类型 (2)环境问题的产生的发展 (3)环境问题的实质 3)环境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