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讲解物理概念

怎样讲解物理概念
怎样讲解物理概念

怎样讲解物理概念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认识能力是教学的核心问题,其中物理概念的教学又是整个物理教学的基础。因此,物理概念的教学是物理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本讲主要阐述物理概念教学中的特点和过程。

一、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概念是某类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共同性质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

中的反映,是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抽象化和概括化的思维形式。一方面,物理概念反映着人类对物理世界漫长而艰难的智力活动历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另一方面;它又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物理世界中,把握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成为物理思维的基本单位和有力工具。借助于这种简约、概括的思维形式,人们找到了支配复杂的物理世界的简单规律,建立了物理学理论和方法体系。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物理学基本概念是物理学理论的根基和精髓,是物理学大厦的砖石。没有精确、严密的物理概念,也就没有定量的物理学。因此,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的教学是首要的任务,是进一步进行物理规律、物理理论教学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建立起一系列清晰、准确的物理概念,不能理解特定的词语所代表的物理概念的含义,就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可见,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物理概念教学的复杂性

物理概念教学是重要的。但要使学生建立起正确、扎实的物理概念往往是困难的。原因在于教学系统所固有的各种矛盾在概念教学中表现格外突出,造成了概念教学过程的复杂化。以下从教学系统各方面分析造成物理概念教学困难的原因。

(一)从教材方面分析

从教材方面看,物理概念本身的抽象性与它反映的物理世界的丰富多样性之间的矛盾是造成学生掌握概念困难的原因之一。掌握物理概念要求把握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特征,而学生所看到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其特征很多,有本质特征,也有非本质特征,而且本质特征往往并不是最明显的,常常被大量非本质特征所掩盖,造成认识本质特征的困难。

(二)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方面分析

由学习理论可知,学习可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当一些词语、符号出现时,学生头脑中唤起了其代表的认知内容,这些符号对学生而言获得了心理意义。反之若未能理解符号代表的意义,而只是强记内容的学习是机械学习。

人类积累的经验和学到的各种知识,在头脑中并不是孤立的、分离的存在着,而是相互联系的,并形成一定的结构,这种组织起来了的知识、经验反映着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结构,称之为认知结构。意义学习的过程就是主体通过其认知结构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理解意义、吸收知识,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认知结构与外界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有两种:同化和顺应。学生用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发生联系,建构新知识的心理意义,如果建构成功,则学生就理解了知识,然后将其纳入认知结构中的适当部位,这种过程称为认知结构的“同化”;如果原认知结构与新知识差别太大或发生矛盾,则主体必须先对原认知结构进行修改或重建新的结构,依靠修改(或重建)后的认知结构去组

织新知识,这种过程称为认知结构的“顺应”。通过不断的“同化”与“顺应”过程,主体不断吸收新知识,改造、组织旧经验,发展认知结构。

作为新知识学习的起点和学习过程的组织者,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无疑起着决定作用。所谓“教师心中要有学生”,其中就有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认知结构特点,即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思维特点、现有知识状况等。下面是中学生物理认知结构中的一些常见的缺陷,它们构成了学习物理概念的障碍。

(1)中学生的思维特点

中学生,特别是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中学生,思维水平虽已基本达到形式运算阶段,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由于他们还未进行过系统的物理思维训练,其物理知识、经验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其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还比较差。具体地说:

①思维的组织性、条理性差

中学生不善于有目的、有计划、有条理的进行思维,遇到问题时,往往靠直觉经验判断,“想当然”的推理。

例如,学生认为“摩擦力就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物体浸入液体越深,所受浮力越大”;“功率越大的灯泡,其电阻越大,灯丝越细”等。

②思维具有片面性、肤浅性

中学生常常会像儿童期那样以自我为中心看待事物,因而他们往往只考虑那些能直接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所建构的事物的意义,而不能全面分析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往往被个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形成一些片面、肤浅的概念。例如“重的物体下落快”;“真空具有吸力”;“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等观念的形成就是这种思维特点的反映。

③思维缺乏灵活性、变通性

中学生往往具有思维惰性,习惯于生搬硬套公式,而不是努力弄懂意义,根据具体问题灵活选择方法。这在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时尤为突出。

④思维缺乏逻辑性、严密性

中学生往往对某些特定事物的解释感兴趣,而不关心对各种现象的解释是否一致,这与其认知结构中概念模糊、关系含混、内在一致性差的特点有关。

(2)学习新概念的知识准备情况

①缺乏必要的知识

有些物理概念十分抽象,而且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过,在学生认知结构中找不到适当的观念予以同化。例如某些表达物质属性的概念——密度、比热、电阻、电势等。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做一些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足够的鲜明而真实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正确的表象,才能最后形成概念。否则,在缺乏感性知识的情况下进行概念教学,学生将因无法理解其意义而导致机械学习。

②存在前概念

学生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中,在正式学习物理以前,就已形成了一些概念,但由于其知识经验、思维水平的局限,这些概念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在这些前概念中,有的已根深蒂固,并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例如像亚里士多德式力学理论),学生已习惯于用这些概念来解释所遇到的现象,而很难接受与之相抵触的科学概念。

③新旧概念界限不清

新概念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类似概念界限不清时,两者会相互干扰,导致概念混淆。此即心理学中所说的“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现象”。

(3)从教学活动方面分析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以及升学压力等原因,在物理教学中存在一些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做法,削弱了概念教学,影响物理教学效果。例如:

①不重视实验或对实验作用挖掘不够,学生未能形成正确的表象,无法准确理解概念,只是机械地记定义。

②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啊,常将学生视为“真理”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主动的建构者。向学生灌输知识,结果导致机械学习,使原来的前概念未能转化为科学概念。

③将概念教学与做习题隔离甚至对立起来,不是从深化、活化概念入手形成技能,而是搞大习题量,搞习题分类,结果学生占用了大量时间去重复做习题、背题型。削弱了概念教学,也没有很好地形成应用概念的技能。

④不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不是采取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方法,而是毕其功于一役,面对太多的信息量,学生一下无法全部消化吸收,不利于形成扎实的物理概念。

(三)从物理概念的教学目标分析

由于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物理概念教学要求较高。物理概念教学担负着以下两个任务:

(1)使学生掌握物理概念

怎样才算掌握了一个物理概念呢?可以借助于这样一种“概念图式”模型来说明。

掌握了一个物理概念,就意味着在认知结构中形成了一个“概念图式”,该图式包含这样一些内容:用来解释概念含义的有关物理现象、过程的表象;明确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的命题性知识;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伴随概念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更高层次的认知知识和技能等。这些不同层次的知识和技能围绕概念名称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形成以命题知识为中心的联系紧密的功能单位。另外,作为认知结构的构成单元,该“概念图式”还向外延伸,与认知结构中其它概念、规律图式建立起更广泛的多层次的实质性联系,并为整体认知结构不断组合、分化,形成复杂的心理结构。从这一模型看,真正建立起物理概念是很复杂的,要领会不同层次的知识,并建立起实质性联系,这就必须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心智动作才能实现;而智力技能则是在领会知识基础上通过练习并内化形成的;最后,概念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它随整体认知结构的完善而不断完善。

(2)培养物理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前面已谈到,中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思维品质还比较差,亟待提高。而概念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凝结着很高的智力价值,是培养能力、提高智力的良好素材。因而,培养认识能力是物理概念教学的又一重要任务。在概念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纠正不良思维习惯,从而使学生在正确领会概念的同时,掌握物理学思想方法,培养认知能力。

综上所述,物理概念抽象、深刻,教学要求较高,而学生的认识能力、知识基础较差,这一矛盾造成了概念教学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但只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清楚学生认知结构特点,按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教学,是能够完成形成概念、培养能力的教学任务的。

三、物理概念教学的一般过程

物理概念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只有质的规定性的概念,如运动、静止、电场、光等;另一类不仅具有质的规定性,还有量的规定性,这种概念又叫物理量。例如速度、加速度、功、动能、动量、场强等。物理量的定义应包括描述性定义和测量性定义两部分。由于物理学是一门定量科学,物理量在物理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前面对物理概念教学的讨论可以看出,物理概念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调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已有感性经验和知识,去感知理解材料,经过思维加工产生认识飞跃(包括概念转变),最后组织成完整的概念图式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概念、发展认识能力,必须扎扎实实地处理好每一个环节。以下将概念教学过程分“引入”、“形成”和“巩固与深化”三个阶段来具体阐述。

(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物理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明确:“为什么引入这一概念”以及“将如何建立这一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提取有关知识,为建立概念的复杂智力活动做好心理准备。

概念的引入可根据学生认知结构中相应知识状况和新概念特点采取灵活

多样的方法。一般可采取下述方法:

(1)从生活实际中引入

例如力的概念可从推土机推土、人提水、马拉车、汽车压路面等现象引入。这实质上是帮助学生提取储存在头脑中的感性知识,以便对其进行思维加工形成概念。

这种方式简便易行,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而且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概念,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有助于培养兴趣和注意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2)从实验现象引入

如果学生缺乏建立概念所需的感性知识,则应通过一些典型实验使学生获得鲜明的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形成概念。经常运用实验,不仅能提供必要的感性知识,还可激发兴趣,培养观察力、注意力,并有助于学生树立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的观念。

(3)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

有些情况下,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学生已建立了许多物理概念,物理感性知识也更丰富。这时可在复习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概念。例如高中讲电势能、电势概念时,可先引导学生回忆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重力势能等知识,通过类比,建立新概念。这是认知结构同化作用的体现。适合这种情况的新旧知识关系可以是多样的,如可以是类比的(如重力势能与电势能、电流与水流);对比的(如功率与速度);类属的〔下位关系〕(如由能到分子能、核能等);或归纳推广的〔上位关系〕(如由机械能、电能、内能概念概括出能)等等。

这种依靠旧知识同化新知识的方法,有利于巩固知识,强化知识的内在联系,对形成结构清晰、联系紧密的物理认知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4)从理论需要引入

这种方法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和知识体系的整体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对于能、热量、理想气体三个状态参量、场强、电流强度等概念,都可用此法引入。

在引入概念时,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要注意:①选择的感性材料要典型、全面,要突出与概念有关的本质特征和属性,尽量减少非本质特征的干扰。②选择的旧知识一定要与新知识有实质性联系,并讲清区别。否则容易形成模糊的或错误的概念,或在认知结构中形成不正确的联系。

(二)概念的形成

(1)揭露本质特征实现观念上的突破

在该环节的教学中,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种是学生已有感性知识或通过实验提供了足够鲜明生动的感性材料。在这种情况下建立概念一般不会有太大阻力,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步骤可以摒弃非本质的东西,抽出本质特征或属性,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

另一种情况是,学生存在与新概念相抵触的前概念。在这种情况下,直接讲授新概念往往不能凑效。因为学生对其前概念深信不疑,并已习惯于用原有的概念去理解事物,建构意义。当他从前概念出发来听老师的讲授时,往往只接纳了那些与其原知识结构相容的内容,而与其原知识结构相矛盾的内容,要么未引起注意,要么无法理解,即使勉强记住了一些结论,也无法融会贯通而只能将新记住的结论与原来的概念分别搁置,遇到实际问题时,仍按原来的概念进行思维。

实现观念的转变,关键是设法给学生一个巨大的“震颤”,以动摇其顽固信念的基础。综观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历次重大变革到来之前,都要经历一系列“危机”与“灾难”,在一些无法回避的矛盾冲击下,人们才不得不走出他们建造的象牙之塔,以批判的态度重新审定他们曾深信完美无缺的塔的根基。只有在这时,才有可能发现问题,从而导致观念的革命性转变。但无论如何,要使学生放弃他曾坚信不移的观念,接受一种全新的观念,都将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有时甚至出现反复。为此,我们建议运用下述三个步骤,来实现观念的彻底转化。

第一步: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概念,包括结论、例证、推论等。并在适当的时候提出矛盾,给予其原有错误理论沉重一击。使学生暴露观点的方法很多,例如,可以通过师生谈话法;预测——实验——解释法;也可通过设计好的诊断性题目,事先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要运用延迟评价的原则,即待所有学生的观点都充分暴露后,再提出矛盾,以免问题暴露不完全,解决不彻底。第二步:组织讨论,乃至争论,揭露前概念的不合理性,从而使学生自愿放弃旧的观念。这种变化决非轻而易举,只有在主体意识到以下几种情况时,才能放弃原概念。

①遇到新问题,原概念无法解释或解决。

②过去认为很重要的知识,现在看来在解释某些现象时,已不是必要的了。或者说,原来的概念并非是某些现象的最终解释,可能还有更根本的概念来取代它。

③发现原来的概念在某些方面违背了常理或已被公认的原理。

④从原概念推出的结论是荒谬的,无法接受。

第三步:引导学生接受(或尝试建立)新的概念。新概念必须具备以下优越性,学生才能接受。

①能解释旧概念无法解释的现象而不带来新的矛盾。

②新概念比旧概念更根本,包含更多本质内容。

③新概念及其推论是合理的,可以接受的。

④新概念与认知结构中其它知识没有冲突。

(2)明确概念的定义

揭露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定义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可启发学生将已抽取出的本质特征加以连结,用恰当、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来。

在给物理量下定义时,除了文字表述之外,还需给出定义式,并明确式中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及各物理量的单位。

(3)讨论概念的物理意义

得出了概念的定义,并不是认识概念的结束。还要从定义出发,讨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的物理含义以及用途等,从不同角度丰富对概念的认识。

例如,得出电阻定义R=U/I之后,要对其物理含义进行讨论,使学生明确以下几点:

①物理意义:R=U/I是电阻的定义式。它表明,对特定的导体,加在其两端的电压越大,产生的电流强度越大,但U/I是一常量,这一常量由组成导体的材料及导体的尺寸决定(决定式R=ρl/S),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无关,即R∝U是错误的。

②作用:R用来描述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任何导体都具有这种性质。

③R=U/I提供了一种测量导体电阻的方法(伏安法);同时,以上三个量知道了两个可求其三。

这一环节实际上是对前面概念学习过程的一个小结,其心理学含义是通过这一过程强化概念图式。只有建立起完整准确的概念图式,才能准确地掌握概念,也才能正确地运用概念。

(三)巩固深化概念,训练运用概念的技能

要使学生牢固、清晰地掌握概念,必须经过概念的巩固、深化阶段。通过这一阶段可达到以下两个目的:

(1)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辨析,进一步理解其区别与联系有比较才有鉴别。将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辨析,明确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概念,理解、巩固和深化概念的有力措施,也是形成清晰概念、层次清楚的认知结构的必然要求。

(2)通过练习形成运用概念的技能

学习概念,是为了能运用概念进行思维,运用概念解决问题。依据认识论的观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经过“由感性的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规定”和“再由抽象的规定发展到思维中的具体”这样两个科学抽象的阶段。因而概念的运用阶段也是物理概念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但要注意,练习的目的在于巩固深化概念,形成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选题要典型、灵活多样,对题目的挖掘、探讨要力求深入。将做习题与概念教学分离,甚至相对立,搞题海战术的做法,不仅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还容易使学生形成呆板、机械,生搬硬套的思维习惯,不利于深化、活化概念,也不利于分析能力的提高。

大学物理C基本概念和规律总结

热学基本概念和规律 物理常数考试会给,玻尔兹曼常数k =1.38×10-23 J/K 气体摩尔常数R =8.31 J/(mol?K ) 摄氏温标和热力学温标的换算273+=t T ,热学所有公式都必须使用热力学温标。 一、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平衡态下) 二、压强、温度的统计意义: 三、能量均分定理: 四 五、等体摩尔热容 六、热力学第一定律 因为理想气体内能只随温度变化,所以任何过程理想气体的内能改变都可以使用 等体过程 等压过程 等温过程 + 系统吸热 系统放热 内能增加 内能减少 系统对外界做功 外界对系统做功 Q W E ?22 211 T V P T V P RT pV ==是摩尔数νν平均平动动能是分子数密度理想气体的压强---=k k n n p εε32是分子速率是单个分子的质量,v m kT v m k 23212==ε5 3 2 1==i i i kT 双原子分子常温下单原子分子为理想气体的自由度,的能量一个自由度均分到单个理想气体分子的每是摩尔数理想气体的内能ννRT i E 2=)(2212T T R i T R i E -=?=?νν理想气体内能的改变R i C V 2=R R i C p +=2 等压摩尔热容R C R C R C R C P V P V 27 25 25 23 ====理想气体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单原子分子E Q T C E W V ?=?=?=ν0)(12V V p W -=T C p ?=νW E Q +?=T C E V ?=?ν1 2ln 0 V V RT W Q E ν===?E W Q ?+ =T C E V ?=?ν

初三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基础知识(全)

山东省烟台招远 初三物理上册基础知识网络 期末复习资料 2011-12 声 现 象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发声体、或声源)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3、乐音的特性 4、噪声的防治 5、声音的分类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液、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在气体中最小,在固体中最大;15oC 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响度:声音的大小;声源振幅(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2)音调:声音的高低;声源频率(振动的快慢)越大,音调越高 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和特色,由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决定 在声源处减弱:消声器,等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隔音墙、植树造林,等 在人耳处减弱:耳塞 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20Hz ——20000Hz (2)超声:频率高于20000Hz ;应用:①传递信息(声呐、B 超等), ②传递能量(破碎结石、清洗精密机械等) (3)次声:频率低于20Hz ;能量很高的次声具有极大的破坏 光现象 1、光的 传播 (1)光源:能发光的物体 (2)规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________传播 (3)光的直线传播现象:______成像、影子、日食、______ (4)光速:光在________中速度最大,约为_____________m/s (5)光线:带箭头的能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______的直线 2、 光的反 射 (1)光的 反射定律 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_______平面内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_________ ③反射角______入射角 (2)可逆性: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__的。 (3)两种 反射 ①镜面反射:平行光束经反射后,反射光束仍是平行的 ②漫反射:平行光束经反射后,反射光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 (4)平 面镜 ①成像原理:光的_________定律 ②成像规律 成____像 像与物大小_____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 像、物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 像物关于 镜面对称 ③应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成像 3、 光 的 折 射 (1)光的 折射规律 (2)可逆性: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__的。 (3) 光 的 色 散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_______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_________ ③入射角增大(减小)时,折射角_________(_________); ④光从空气(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斜射入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空气) 中时,折射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入射角。垂直入射又如何? ①光的色散:大阳光可分解为红、橙、黄、_______、蓝、靛、______ 七种颜色的光 ②光的三基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颜料的三原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物体的颜色 透明物体:由___________的色光决定 ___________的色光决定 运 动的描述 1、动与静 2、速度 3、直线运动的分类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改变 (2)参照物:被选作参照标准的另一个物体、 (3)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变化,就说物体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就说物体是静止 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 公式:s v t = ,(→s vt =,s t v =) (4) 单位:①国际单位:米/秒(m/s);②常用单位:千米/时(km/h); ③换算关系:1m/s=3.6km/h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任一时刻的速度(瞬时速度)、任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相等 (2)变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不同时刻的速度瞬时速度)一般不同,不同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4、长度的测量 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微米(μm)、纳米(nm);单位换算(见本页底面) (2) 测量工具:刻度尺;使用方法(课本P24) 特殊测量方法:累加法、辅助工具法、替代法等等 5、时间的测量 (1)单位:时(h)、分(min)、秒(s)、毫秒(ms)、微秒(μs) ; 单位换算(见本页底面) (2)测量工具:停表、手表、时钟(统称为计时器)

初三物理总复习基本概念

初中物理各章基本概念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声源)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声音依靠介质传播,它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而真空是不能传声的。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3.声速:一般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比在液体中传播要快,在气体中传播要比在液体中传播要慢。150C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声速跟物质和温度有关。 4.回声:回声是声音的反射现象,利用回声测距离的公式是s=1/2vt 。听到回声的条件是(1)距离发声体17米以内或(2)源声和回声时间间隔在0.1秒以内。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人耳的构造:人耳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和其它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这样就听到声音了。 2.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 3.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它特征都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双耳效应。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判断声源的方位。 第三节声音的特征 1.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发生体的振动频率,它表示发声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我们把超过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把低于20HZ 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2.响度: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响度与振幅有关,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色: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结构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噪音是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从环保的角度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音。相反,乐音是发声体有规律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或人们想要听的声音的声音。 2.噪声的危害和等级:人们以分贝为单位表示声音的强弱。30---40dB 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3.噪声的控制:控制噪声可从声音的声源处;声音的传播途中处;接收声音的人耳处三方面着手。 第四节声的利用 1.声与信息:声音可以传第信息,如:B超。根据回声定位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 2.声与能量:声音可以传第能量,人们利用超声波清洗和击碎体内结石。

大学物理复习提纲

《大学物理》上册复习纲要 第一章 质点运动学 一、基本要求: 1、 熟悉掌握描述质点运动的四个物理量——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会处理两类问题:(1)已知运动方程求速度和加速度;(2)已知加速度和初始条件求速度和运动方程。 2、 掌握圆周运动的角速度、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二、内容提要: 1、 位置矢量: k z j y i x r ++= 位置矢量大小: 2 22z y x ++= 2、 运动方程:位置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 k t z j t y i t x t r )()()()(++= 3、 位移?: z y x ?+?+?=? r s z y x ?≠?≠?+?+?=222)()()( 无限小位移:dr ds k dz j dy i dx r d ≠=++=???? 4、 瞬时速度: dt r d v = dt ds = = 5、 瞬时加速度: k dt z d j dt y d i dt x d k dt dv j dt dv i dt dv a z y x 222222++=++= 6、 圆周运动: 角速度dt d θω= 角加速度 22 dt d dt d θωα== 法向加速度速度方向的变化)(2 n n e r v a = 切向加速度速度大小的变化)(t αr e dt dv a t ==

例题:1.质点运动学(一):2,4,5,8;2.质点运动学(二):1,2,3,5; 第二章 牛顿定律 一、 基本要求: 1、 理解牛顿定律的基本内容; 2、 熟练掌握应用牛顿定律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以微积分为工具,求解一维变力作用下的简单动力学问题。 二、 内容提要: 1、 牛顿第二定律: a m F = 指合外力 合外力产生的加速度 在直角坐标系中: x x ma F = y y ma F = z z ma F = 在曲线运动中应用自然坐标系: r v m ma F n n 2 == dt dv m ma F t t == 例题:3、牛顿定律 2,3,5,8,9 第三章 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一、 基本要求: 1、 理解动量、冲量概念,掌握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并能熟练应用。 2、 掌握功的概念,能计算变力作功,理解保守力作功的特点及势能的概念。 3、 掌握动能定理、功能原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并能熟练应用。 二、 内容提要 (一) 冲量 1、 冲量: )212 1 t t dt F I t t -?=? 2、 动量: m = 3、 质点的动量定理: 12 2 1 m m dt t t -=?? 4、 动量守恒定律 条件: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或合外力在某方向上的分量为零; ∑-==n i i i m 1 恒矢量

(完整版)初三物理基础知识专题训练一

初三物理基础知识专题训练(一) 《声\光\热\物质和能源》 一、单项选择题 1、夏天,烈日当空的中午,我们赤足走在水泥路面上会感到很烫,这是由于( C ) A、水的比热大 B、水泥路面比其它地方吸热多 C、混凝土地面的比热小 D、水泥地面热量多 2、下列有关“海陆风”形成的原因解释不正确的是( B ) A、风是由于夜晚沙石温度低于水的温度,地面气压高于海面气压形成的 B、风是由于夜晚沙石温度低于水的温度,地面气压低于海面气压形成的 C、海风是由于白天沙石温度高于水的温度,地面气压低于海面气压形成的 D、海陆风的形成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沙石比热容小于水的比热容的缘故 3、在我国新疆地区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奇特现象,而著名泉城济南却给人“气候宜人,四季如春”的感觉,这表明水对气候有显著影响,是因为( B ) A、水的透明度高,容易吸收太阳能 B、水的比热容比泥土、砂石的大 C、水在蒸发时有致冷作用 D、水的流动性能好 4、我们平常所使用的铅笔芯是用石墨和黏土混合烧制而成。选用2B和HB的铅笔芯主要是考虑它们的( D ) A、弹性不同 B、密度不同 C、比热容不同 D、硬度不同 5、冬天里,常看到室外的自来水管外包了一层草或软泡沫,可以防止水管冻裂,水管被冻裂的原因是( D ) A、水管本身耐寒程度不够而破裂 B、水管里水结成冰以后,质量变大 C、水管里的水结成冰以后,密度变大 D、水管里水结成冰以后,体积变大 6、下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及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C) 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 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7、测量视力时,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可以节省空间,如图所示,让被测者面对镜子背对视力表,此人看到视力表的像与他的距离是( C ) A、3m B、4m C、5m D、6m 8、下列现象,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C )

(完整版)初中物理概念公式复习(填空)有答案

初三物理概念公式复习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 。 2.长度的主单位是 ,用符号 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米. 3.长度的单位关系是: 1千米= 米;1分米= 米, 1厘米= 米;1毫米= 3米 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约为:0.07 地球的半径:6400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 、 和 ;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 ,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 的 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 和 组成。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 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辅助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7.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 。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 (s),它的常用单位有 , 。1h= min= s. 1.2 机械运动 1.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 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2.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 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 的物体)叫参照物.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 。 4.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 。(速度不变) 5.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 6. 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体在 内通过的 。公式: 速 度的单位是: ;常用单位是: 。1米/秒= 千米/小时 7.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 除以 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 均速度。用公式: 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 。 9.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实验器材除了斜面、小车、金属片外,还需要 和 。 1.3 声现象 1.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 而产生。 停止,发声也停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靠 传播。 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 传来的。 3. 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声音在 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 体快。利用回声可测距离:总总vt S s 2 121== 4. 乐音的三个特征: 、 、 。(1)音调:是指声音的 ,它与发声体的 有 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 ,跟发声体的 、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3)音色:不同 乐器、不同人之间他们的 不同 5. 人们用 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 是较理想的环境,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分贝。 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 减弱;(2)在 中减弱;(3)在 处减弱。

(完整版)大学物理上册复习提纲

《大学物理》上册复习纲要 第一章 质点运动学 一、基本要求: 1、 熟悉掌握描述质点运动的四个物理量——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会处理两类问题:(1)已知运动方程求速度和加速度;(2)已知加速度和初始条件求速度和运动方程。 2、 掌握圆周运动的角速度、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二、内容提要: 1、 位置矢量: z y x ++= 位置矢量大小: 2 22z y x ++= 2、 运动方程:位置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 t z t y t x t )()()()(++= 3、 位移?: z y x ?+?+?=? 无限小位移:k dz j dy i dx r d ++= 4、 速度: dt dz dt dy dt dx ++= 5、 加速度:瞬时加速度: k dt z d j dt y d i dt x d k dt dv j dt dv i dt dv a z y x 222222++=++= 6、 圆周运动: 角位置θ 角位移θ? 角速度dt d θω= 角加速度22dt d dt d θ ωα== 在自然坐标系中:t n t n e dt dv e r v a a +=+=2 三、 解题思路与方法: 质点运动学的第一类问题:已知运动方程通过求导得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包括它沿各坐标轴的分量;

质点运动学的第二类问题:首先根据已知加速度作为时间和坐标的函数关系和必要的初始条件,通过积分的方法求速度和运动方程,积分时应注意上下限的确定。 第二章 牛顿定律 一、 基本要求: 1、 理解牛顿定律的基本内容; 2、 熟练掌握应用牛顿定律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以微积分为工具,求解一维变力作用下的简单动力学问题。 二、 内容提要: 1、 牛顿第二定律: a m F = 指合外力 a 合外力产生的加速度 在直角坐标系中: x x ma F = y y ma F = z z ma F = 在曲线运动中应用自然坐标系: r v m ma F n n 2 == dt dv m ma F t t == 三、 力学中常见的几种力 1、 重力: mg 2、 弹性力: 弹簧中的弹性力kx F -= 弹性力与位移成反向 3、 摩擦力:摩擦力指相互作用的物体之间,接触面上有滑动或相对滑动趋势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滑动的力,其方向总是与相对滑动或相对滑动的趋势的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大小: N f F F μ= 静摩擦力的最大值为:N m f F F 00μ= 0μ静摩擦系数大于滑动摩擦系数μ 第三章 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一、 基本要求: 1、 理解动量、冲量概念,掌握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并能熟练应用。 2、 掌握功的概念,能计算变力作功,理解保守力作功的特点及势能的概念。 3、 掌握动能定理、功能原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并能熟练应用。 4、 了解完全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的特点。 二、 内容提要 (一) 冲量

初中物理知识点基本概念

初中物理知识点基本概念 初中物理知识点其实并不多,大多是是物理概念类的东西了,这里给大家整理了初中物理知识点基本概念,望大家好好复习。1第一章机械运动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使用前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2)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3)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4.减小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5.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而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6.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7.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8.速度的计算公式:1m/s=3.6km/h2第二章声现象9.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10.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11.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12.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13.控制噪声的途径: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14.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15.声的利用:(1)传递信息:例如声呐、听诊器、B超、回声定位。(2)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钟

表、超声波碎石。3第三章物态变化16.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17.使用温度计前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18.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19.物态变化:(1)熔化:固→液,吸热(冰雪融化)(2)凝固:液→固,放热(水结冰)(3)汽化:液→气,吸热(湿衣服变干)(4)液化:气→液,放热(液化气)(5)升华:固→气,吸热(樟脑丸变小)(6)凝华:气→固,放热(霜的形成)20.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图像:21.液体沸腾的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22.自然界水循环现象中的物态变化:(1)雾、露――――液化(2)雪、霜――――凝华23.使气体液化的途径:(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4第四章光现象24.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中的光速C=3×108m/s。 25.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日食、月食。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射击瞄准、小孔成像。26.光的反射定律:(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27.光的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类28.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所成像的是虚像。29.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另: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30.光的色散:白光是由红、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十三章内能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1、分子运动理论的初步认识 (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的运动——扩散现象。 (3)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1)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表明:直接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间接证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注:只要为人眼所能看到的物体的运动,都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比如:蒙蒙细雨、粉笔灰等。只要与气味、颜色变化等有关的都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的热运动。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当两分子间的距离等于10-10 米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零,叫做平衡位置;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10-10米时,分子间斥力大于引力,合力表现为斥力;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大于10-10米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合力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以上)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近似认为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 注:物体很难被拉伸,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物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露珠呈现球状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吸盘被吸附在墙上不是分子引力的作用是大压强的作用;带电的同种电荷相互吸引不是分子引力的作用是电场的作用) 高分提示:此部分需复习星级题。 第二节内能 1、内能 (1)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①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不是指少数分子或单个分子所具有的能。 ②内能与温度有关,但不仅仅与温度有关,从微观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体积都有关。 ③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2)影响内能的主要因素: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及体积等。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的温度越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慢。内能也常叫做热能。 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与热传递 (1)做功: ①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②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2)热传递: ①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存在温度差。 ②物体吸收热量,物体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减少。 ③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3、做功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注:一切与摩擦有关的现象都是利用做功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4、热量 (1)概念:物体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所改变的内能叫热量。 (2)热量是一个过程量。热量反映了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多少,是一个过程量。所以在热量前面只能用“放出”或“吸收”,绝对不能说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也不能说某物体具有、包含多少热量。 (3)热量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焦耳(J)。 高分提示:此部分需要狂记,记准确、记完整。 要理解: 1 内能说增大或减少;温度说升高或降低;热量说吸收或放出。

大学物理概念

1.元电荷——电子(质子)所带的电量(e=1.60×10-19C)为所有电量中的最小值,叫做元电荷。 2.库伦定律:处在静止状态的两个点电荷,在真空(空气)中的相互作用力,与两个点电荷的电量成正比,与两个点电荷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的方向沿着两个点电荷的连线 (其中k为比例系数,)静电力 (其中为电容率,为人的单位矢量。 3.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E的大小等于单位电荷在该点受力的大小,其方向为正电荷在该点受力的方向:,在已知静电场中各点电场强度的条件下电荷q的静电力。 4.点电荷系在某点P产生的电场强度等于各点电荷单独在该点产生的电场强度的矢量和,这称为电场的叠加原理。 5.电偶极子:两个大小相等的异号点电荷+q和-q,相距为 ,如果要计算电场强度的各场点相对这一对电荷的距离r要比大的多,这样一对点电荷称为电偶极子。,p为点偶极子电偶极距,的方向规定为由负电荷指向正电荷。 6.静电场中的电场线有两条重要的性质:(1)电场线总是起自正电荷,终止于负电荷(或从正电荷伸向无限远,或来自无限远到负电荷止);(2)电场线不会自成闭合线,任意两条电场线也不会相交。 7.电通量:在电场中穿过任意曲面S的电场线条数称为穿过该面的电通量,用表示。 8.高斯定理:真空中的任何静电场中,穿过任一闭合曲面的电通量,在数值上等于该闭合曲面内包围的电量的代数和乘以即(不连续分布的源电荷) (连续分布)。 9.高斯定理的重要意义:把电场与产生电场的源电荷联系起来了,它反映了静电场是有源电场这一基本的性质。凡是有正电荷的地方,必有电场线发出;凡是有负电荷的地方,必有电场线汇聚;正电荷是电场线的源头,负电荷是电场线的尾闾. 10.一个实验电荷静止在点电荷q产生的电场中,有点a经过某一路径L移动到b点,则静电力对的做功为:,静电力对实验电荷所做的功只取决于移动路径的起点和准点的位置,而与移动的路径无关。 11.静电场的环路定理:在静电场中电场强度沿任一闭合路径的线积分(称为电场强度的环流)恒为零。这一定理表明静电场的电场线不可能是闭合的。 12.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在数值上等于把电荷从该点移动到电势能零参考点时,静电力所做的功

初三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 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 量程-20℃~110℃-30℃~50℃35℃~42℃ 分度值1℃1℃0.1℃ 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 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②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复习提纲 一、电流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电路中有电源电路为通路 4、电流的三种效应。 (1) 、电流的热效应。(2)、电流的磁效应。(3)、电流的化学效应。 5、单位:(1)、国际单位:A (2)、常用单位:mA 、μA (3)、换算关系:1A=1000mA 1mA=1000μA 6、测量: (1)、仪器:电流表, (2)、方法: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 三、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2、绝缘体: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四、电路 1、组成: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

第1章测量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问 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2.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3.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 米、纳米,它们关系是: 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 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 1微米=10-6米;1纳米=10-9米。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 分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不要用磨损 ..的零刻度线);(3).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尺的位置要放正;(4).读数时视线要与正对刻度线,不可斜视;(5).在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在实验室里常用量筒、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它们常用毫升做单位,1毫升=1厘米3;测量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液面的凹形底部(或凸形顶部)相平。 6.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7.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 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如(a)怎样用短 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c)怎样测地图上 一曲线的长度? (3) 平移法:方法如图 (a) 测硬 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c)测铅笔长度。(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第2章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总 总 vt S s 2 1 2 1 = =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声源振动的幅度、 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3)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第3章磁和电 1.磁性:物体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它有指向性:指南北。 3.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①.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一个是北极(N 极);另一个是南极(S极) ②.磁极间的作用: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 文档

大学物理上下册常用公式

大学物理上下册常用公式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大学物理第一学期公式集 概念(定义和相关公式) 1. 位置矢量:r ,其在直角坐标系中:k z j y i x r ++=;222z y x r ++=角位置: θ 2. 速度:dt r d V = 平均速度:t r V ??= 速率:dt ds V = (τ V V =)角速度: dt d θω= 角速度与速度的关系:V=rω 3. 加速度:dt V d a = 或2 2dt r d a = 平均加速度:t V a ??= 角加速度:dt d ωβ= 在自然坐标系中n a a a n +=ττ其中dt dV a =τ(=rβ),r V n a 2= (=r 2 ω) 4. 力:F =ma (或F = dt p d ) 力矩:F r M ?=(大小:M=rFcos θ方向:右手螺旋 法则) 5. 动量:V m p =,角动量:V m r L ?=(大小:L=rmvcos θ方向:右手螺旋法则) 6. 冲量:? = dt F I (=F Δt);功:? ?= r d F A (气体对外做功:A= ∫PdV ) 7. 动能:mV 2/2 8. 势能:A 保= – ΔE p 不同相互作用 力势能形式不同且零点选择不同其形式不同,在默认势能零点的情况下: 机械能:E=E K +E P 9. 热量:CRT M Q μ = 其中:摩尔热容量C 与过程有关,等容热容量C v 与等压热容 量C p 之间的关系为:C p = C v +R mg(重力) → mgh -kx (弹性力) → kx 2/2 F= r r Mm G ?2- (万有引力) →r Mm G - =E p r r Qq ?42 0πε(静电力) →r Qq 04πε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 第一章机械能 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3.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8.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10.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方式有: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 11.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第二章分子运动论初步知识 1.分子运动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内能也称热能)

5.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 大。 6.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7.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 是等效的。 8.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9.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 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10.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11.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 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12.比热(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物理意义就类似这样回答)13.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 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14.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15.水的比热是: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 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 焦耳。 16.热量的计算: ①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 是物体比热,单位 是:焦/(千克·℃);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 是后来的温度。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 要求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正式报告稿)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它 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其他 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在人类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物理学展现了一系列科学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影响着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社 会生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在人才的科学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以物理学基础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一门 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该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 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 的。 大学物理课程在为学生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 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 识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 本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大 学物理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努力实现学生知 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详见附表)

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A、B两类。其中:A为核心内容,共74条,建议学时数不少于126学时,各校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A类内容各部分的学时分配进行调整;B为扩展内容,共51条。 1.力学 (A:7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5条) 2.振动和波 (A:9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4条) 3.热学 (A:10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4条) 4.电磁学 (A:20条,建议学时数40学时;B:8条) 5.光学 (A:14条,建议学时数18学时;B:9条) 6.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 (A:4条,建议学时数6学时;B:3条) 7.量子物理基础 (A:10条,建议学时数20学时;B:4条) 8.分子与固体 (B:5条) 9.核物理与粒子物理 (B:6条)

【物理】物理初三年级上册全册全套精选试卷训练(Word版 含解析)

【物理】物理初三年级上册全册全套精选试卷训练(Word版含解析) 一、初三物理电流和电路易错压轴题(难) 1.在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灯泡上标有“2.5V”的字样. (1)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小张根据电路图连接如图甲所示的实验电路,小王检查后发现有一根导线连接有错误,请你在这根导线上打“×”,并用笔画线代表导线,画出正确的连线。___ (2)电路改正后,小张闭合开关,发现灯泡不亮,电流表无示数,而电压表示数接近3V,取下灯泡,两表的示数仍然不变,出现故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3)故障排除后,开始进行实验,小王根据测出的数据,在图乙中画出了小灯泡的电流、电压变化的关系图像,由此可以判断,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______W。此次实验中,使用滑动变阻器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图乙还可以判断,小灯泡的电阻随电压的增大逐渐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P=UI图略小灯泡断路0.75W改变(调节)灯泡两端的电压增大灯丝由金属制成,金属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解析】(1)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的原理是P=UI;电路图连接如图: 闭合开关,发现灯泡不亮,电流表无示数,说明电路中的开路的地方,而电压表示数接近3 V,取下灯泡,两表的示数仍不变,说明开路的地方在电灯处,即小灯泡断路; 当电压为额定电压2.5V时,对应的电流值为0.3A,则电功率P=UI=2.5V×0.3A=0.75W;使用滑动变阻器的目的是改变(调节)灯泡两端的电压; (4)当小灯泡的电压升高时,实际功率也变大,温度升高,对于小灯泡的灯丝的电阻会变大 2.小明有一个电路盒,面板上有L1、L2灯各一只,两个开关S1、S2,一个电流表。在不打开盒子的情况下,他探究盒内的电路结构。做了如下实验: 只闭合开关S1S2S1和S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