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史传人物4.12苏武传巩固训练新人教版必修4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史传人物4.12苏武传巩固训练新人教版必修4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史传人物4.12苏武传巩固训练新人教版必修4

苏武传

[语言基础]

1.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②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③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 ④以有尽之地,给.

无已之求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解析: ①适逢;②应当;③供给;④供给。

答案: C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汉天子我丈人..

行也 B.皆为陛下所成就.. C.且陛下春秋..高 D.惶.恐.

饮药而死 解析: A 项,“丈人”古义是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义是岳父。B 项,“成就”古义是栽培,提拔;今义是事业上的大成绩。C 项,“春秋”古义是年龄;今义是季节,春季和秋季。

答案: D

3.与“天雨.

雪,武卧啮雪”句中活用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单于愈益欲降.

之 B.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C.武能网.纺缴、檠.

弓弩 D.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解析: A 、B 、D 三项同为动词的使动用法。C 项中的“网”“檠”与例句中的“雨”

同为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 C

4.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②恐前语发,以.

状语武 B.?????①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②使牧羝,羝乳乃.

得归 C.?????①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②宜皆降之.

D.?????①虽.生,何面目以归汉②虽.

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解析: D 项,连词,即使。A 项,①介词,因为;②介词,把。B 项,①连词,于是;②副词,才。C 项,①凑足音节,助词,不译;②代词,代指“他们”。

答案:D

5.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A.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子卿尚复谁为乎

C.见犯乃死,重负国

D.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解析:例句和C项均为被动句。A项,定语后置句。B项,宾语前置句。D项,介宾短语后置句。

答案:C

[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6~10题。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

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阴:阴谋

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候:拜访

C.而收.系张胜收:逮捕

D.舆.归营舆:抬、扛

解析: A.阴:暗地里。

答案:A

7.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②单于使使晓武,会.

论虞常 ?????③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④虽生.

,何面目以归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解析: ①中的“会”是恰逢、恰巧的意思。②中的“会”由“会合”引申为共同、一起的意思。③中的“生”是活着的意思,作状语。④中的“生”也是活着的意思,但它是动词,作谓语。

答案: D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膏”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空以身膏.

草野 A.何久自苦.

如此 B.单于壮.其节 C.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 D.其一人夜.

亡 解析: 例句中的“膏”意为“使……肥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A 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苦”的意思;B 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C 项,名词作动词,“驻扎”的意思;D 项,名词作状语。

答案: A

9.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候,本不该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里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反行动,导致了苏武被匈奴扣留。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节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解析: 虞常想杀卫律,是想使在汉朝的母亲和弟弟受到汉朝的赏赐,这是牟取私利,不是什么爱国行为。再则,他的计划还没有付诸实施,还不能叫作“行动”。

答案: B

1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犯乃死,重负国。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注意“阴”“谋”的翻译。(2)注意被动句的翻译,“负”为“对不起”。

答案:(1)暗地里一起密谋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归附汉朝。

(2)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就更对不起国家。

二、课外探究

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李陵字少卿,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天汉二年,贰师①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才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②曰:“毋骑予女。”陵对:“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诏陵以九月发。

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侯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下,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节选自《汉书·李陵传》)

[注] ①贰师:指贰师将军李广利。②上:汉武帝。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涉:到,进入

B.徒.斩车辐而持之徒:空

C.单于遮.其后遮:遮盖

D.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脱:逃脱

解析:遮,拦住。

答案:C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B.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C.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D.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解析:“之”为“追”的宾语,“战死”为“韩延年”的谓语,其后应断开。“曰”为“说”的意思,其后应断开,“陛下”为“报”的宾语,其后应断开。

答案:D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陵希望自己能独当一面,为国效力。他向汉武帝提出率领五千步兵出征,分散单于的兵力,汉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B.李陵非常勇敢。面对三万强敌,毫不胆怯,杀死很多敌人。单于又召集八万骑兵,李陵愈战愈勇,匈奴难以取胜,准备撤兵。

C.李陵军队死伤惨重,没有武器和匈奴继续作战,李陵在夜里率众突围,韩延年战死,四百多人逃回塞内,李陵被迫投降。

D.李陵得到了司马迁的高度评价,认为可以和古代名将相比;而汉武帝则认为司马迁所言不实,将司马迁下狱施以腐刑。

解析:“四百多人逃回塞内,李陵被迫投降”应为“李陵被迫投降后,其部下仅有四百余人逃回塞内”。

答案:C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陵军侯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恰逢李陵军中的军侯管敢被校尉凌辱逃出投降了匈奴,详细地说李陵军队

没有后援

,箭将要用完。

(2)李陵虽然身陷重围而战败,但他打败敌人的战绩足以显露天下,他不死,应该是想得到恰当的机会来报效朝廷。

[参考译文]

李陵字少卿,被授为骑都尉,带领精兵五千人,在酒泉、张掖教习箭术以防卫匈奴。天汉二年,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在天山攻击右贤王。武帝召见李陵,想让他为李广利的军队运送粮草。李陵向武帝叩头请求说:“臣所率领的人,都是荆楚勇士、奇才、剑客,力可扼虎,射箭必中。希望能自成一军,来分散单于兵力。”武帝说:“没有马匹拨给你。”李陵答道:“我愿意以少击多,用五千步兵进入单于王庭。”武帝传诏李陵在九月发兵。

李陵率领他的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到浚稽山和单于军队相遇,约三万匈奴骑兵包围李陵。李陵搏战攻击,千箭齐发,敌兵中箭倒下。匈奴军败退上山,汉军追击,杀敌几千人。单于召集八万多骑兵一起围攻李陵。第二天再战,斩杀三千多敌人。单于命他儿子率骑兵向李陵发起攻击,李陵的军队在树林间步行与匈奴骑兵拼杀,又杀敌几千人,趁机连发弩箭射单于,单于下山逃跑。李陵军队战斗一整天不下几十回合,又杀死两千多敌人,匈奴军队不能取胜,准备撤走。恰逢李陵军中的军侯管敢被校尉凌辱逃出投降了匈奴,详细地说李陵军队没有后援,箭将要用完。单于非常高兴,让军队从四面射箭,箭如雨下。汉军向南行进,士兵还剩三千多,空手斩断车轮辐条当武器,军吏们拿着短刀,到山下,单于军队拦住了他们的退路,凭借险要地势扔石块,很多士兵被砸死,不能行进。黄昏后,李陵叹息说:“我不战死,不是壮士。再能有几十支箭,就能逃脱,可现在没有武器再战,不如分散开,还会有逃回去报告皇上的人。”夜半时分,李陵与韩延年一同上马,十几名壮士跟随他们。几千匈奴骑兵追赶,韩延年战死。李陵说:“我没有脸面去见陛下呀!”于是投降了。他的部下四散逃命,逃回塞内的仅四百多人。

后来听说李陵投降匈奴,武帝大怒,文武百官都归罪李陵。司马迁极力辩解说:“李陵常常奋不顾身来赴国危难。率领的步兵人数不满五千,搏杀几万军队,转战千里,即使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虽然身陷重围而战败,但他打败敌人的战绩足以显露天下,他不死,应该是想得到恰当的机会来报效朝廷。”武帝认为司马迁所言不实,把他下狱施以腐刑。李陵在匈奴二十多年,元平元年病死。

[表达交流]

15.下面是介绍《苏武传》的一段文字,但有些句子在语法、用词、标点符号上存在问题,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①《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②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③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④作者采用经常写人物传记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

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汉书”应用书名号;②“它记述了……不辱使命”,缺少宾语,可以在后面加上“的事迹”;③应去掉“威武不能屈,”中的逗号;④语序不当,“经常”应放在“运用的”的前面。

16.请在下面句子的横线处续写一句话,使文句前后贯通。

信念是艰难的克星。常言道:“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苏武能忍得住塞外的彻骨之寒,是因为他有着“苏武节,骨铮铮;为国辱,重亦轻”的坚定信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荆轲敢冒生命危险去刺杀秦王,只因为他怀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决心与必胜信念(必须写荆轲以照应上文)

17.下面是歌曲《苏武牧羊》的第一部分《序歌·一个古老的故事》中的一段歌词,请你根据歌词的意境,为苏武设计一段心灵独白,字数在60~90字之间。

歌词: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心恸酸。

心灵独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唉!茫茫草原,不见其边,梦中汉家何时还?不畏风刀霜剑,甘愿饮雪吞毡,我苏武宁死不屈,挺立天地间!闻家母归天,妻离子散,谁知我在此尝尽辛酸!塞上寒风起,笳声令我心酸。忠心如可鉴,我命不足怜,敢筑孤冢向中原!

18.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请你拟写一副对联,或概括苏武的事迹,或赞扬苏武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人在异域不忘祖国真义士;身处绝境不辱使命大丈夫。

漠视威胁坚贞不屈忠肝义胆;冷对利诱贫贱不移高风亮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人物传记常用词语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常用词语归类 从1994年以来,高考文言文选用的材料基本是人物传记。主人公多是正面的文臣武将,文章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或几件突出的事迹,凸现该人物正直敬业、奉公孝顺的品行或卓越的才能;选材多来自全是纪传体的“二十四史”。《史记》正是这一体例的开创者。 选材的相对稳定,必然带来遣词用字的相对稳定。如果我们理解并牢记这些比较稳定的常用字,既提高了阅读速度,又会提高准确率。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武传

人教必修4《苏武传》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掌握文中刻划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一、班固与《汉书》简介(略) 二、苏武出使的背景简介 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基本知识 (一)句式 1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判断) 2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被动) 3 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 4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判断) 5 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动) 6 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 7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判断) 8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宾语前置) 9 为降虏于蛮夷. (介宾后置) 10 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宾语前置) 11 引佩刀自刺. (宾语前置) (二)词类活用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使动) 其一人夜亡 (名作状) 宜皆降之 (使动) 惠等哭,舆归营 (名作状) 单于壮其节 (意动) 欲因此时降武 (使动)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使动) 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 (被动) 空以身膏草野 (名作动) (三)文言实词积累 数:

《苏武传》习题及答案

《苏武传》自习考试化练习及答案 出题人:梁之璐 张秋霞 做题人:任广华 审核人:王碧 华 一、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B.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C.空自苦亡人之地 D.凿地为坎,置煴火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虞常果引. 张胜 引:牵攀、招供 B.会. 论虞常 会:会同 C.会论. 虞常 论:判罪 D.阴. 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恐前语发,以. 状语武 B.?????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C.?????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宜皆降之. D.?????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虽. 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 之 A.武能网. 纺缴 B.其一人夜. 亡 C.反欲斗. 两主 D.天雨. 雪,武卧啮雪 5.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子卿”是苏武的字。在古代,“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字”和“名”

之间有意义相同的,有意义相辅的,有意义相反的。 B.“迁”古代称调动官职,有“左迁”“右迁”两种:“左迁”指升职,这个意义有时 只说“迁”;“右迁”是指降职。 C.《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 汉史学家班固编撰,《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D.“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节,旄节,也叫符节,以竹为竿, 上缀以旄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凭证)。 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另写出两个句子。(5分) 大气者的人生,淡泊名利,威武不屈。面对锦衣玉食,苏武不改其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永平 ..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延英雄。时固 始弱冠 ..,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武传原文和翻译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武传 原文和翻译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 凭借逐渐地升迁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凭借父亲的职位而做官,哥哥和弟弟一道做郎官,逐渐升迁为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多次使节 当时汉朝接连进攻匈奴,双方多次派遣使节相互窥探观察。匈奴扣留汉朝使节郭吉、路充国等人,前前后后十几批。匈奴使节来汉朝,汉朝也扣留他们来相互抵当。 天汉元年,且鞮(jūdī)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使…归天汉元年,且鞮侯刚刚被立为单于,害怕汉朝袭击匈奴,就说:“汉朝皇帝,是我的长辈啊。”全部把路充国等汉朝使节释放回来。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赞赏于是凭(定语后置句)趁机 汉武帝赞赏他的道义,于是派苏武凭中郎将的身份持节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节回国,趁机送给单于许多财物,答谢他的好意。苏武和副中郎将 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一起…之后置办财物馈赠更加希望 张胜以及代理的属吏常惠等,招募了士兵、斥候共一百多人一起前去。到了匈奴以后,置办财物馈赠给单于。单于更加骄横,不是汉朝所希望的。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gōu)王与长(cháng)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hún)邪(yé)王姊子也,正派恰好 匈奴正要派使节送苏武等人回国,恰好缑王与长水虞常等人在匈奴谋反。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 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会武等至匈奴,

《苏武传》人物

全文共有十八个小节,外加一个赞语。按苏武一生经历的主要关节,大致可以划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二两小节,写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第二部分共十二小节,写苏武在匈奴遇到意外情况而被扣留及后被放回的经过。第三部分共四小节,写苏武返汉以后受尊宠的情形。赞语主要表彰苏武的崇高品质。 苏武的出使,正当汉朝与匈奴的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匈奴方面先做出友好姿态,把以往扣留的汉朝使臣全部放回。汉武帝为了答谢匈奴方面的好意,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派苏武护送以往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臣回国。按常情而言,苏武是一个和平使者。他的出使应该是愉快而顺利的,但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意料。当时,匈奴恰巧发生了一次情节严重的谋反事件。谋反者的首领缑王计划绑架匈奴单于的母亲阏氏,投奔汉朝。谋反者的另一首领虞常原是汉臣,他企图刺杀叛汉降敌、当了匈奴大臣的卫律。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副使张胜。张胜没有向苏武报告,私下支持他们的行动。从国家关系上说,张胜的做法损害了汉朝的信义,有悖于两国通好的宗旨,使汉使处于理亏的地位。虞常曾对张胜说:“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可见其出发点并不是真正爱国。缑王原是归附汉朝的匈奴贵族,他重新陷没匈奴中是因为汉武帝派他随浞野侯赵破奴去接应左大都尉。左大都尉是匈奴贵人,他企图刺杀单于降汉。单于及时粉碎了这一阴谋,并发兵俘获了赵破奴的军队。这些不愉快的往事,本该随着两国关系的改善而不再重演,但缑王的思想没有跟上形势的发展,仍然重复上一次的冒险行动,结果兵败被杀,虞常被生擒。事态的发展,不可避免地牵涉到了汉朝的使臣。苏武遇到了一道事先没有想到的难题,而作者正是抓住了苏武在解决这道难题的过程中的表现,刻画了他的光辉形象。 首先,通过苏武以死报国的行动,刻画了他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坚强个性。苏武是将门之子,禀性刚烈,视死如归。他知道,自己是汉朝使臣,使臣受辱,就是国家受辱,所以当他听到张胜报告以后,立即说:“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在严重关头,不是考虑个人的得失,而是立即想到如何才能不辜负国家的重托。“重负国”三字含意很深。不能预先发现和劝阻张胜所干的错事,一负国;马上要受到敌国的审讯,给国家丢脸,二负国。这是严于责己之意。对于私自种下祸胎的张胜来说,苏武的话中还包含着什么意思,心里不会不清楚,但他却像常惠一样来劝阻苏武自杀。苏武明白,这场乱子必须由他单独来收拾了,因此只好暂时不死。暂时不死,并不是贪生怕死,而是说明他在“死”的问题上还要权衡,究竟如何“死”才能对国家有利。在卫律开庭审讯的场合,苏武对常惠说:“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白自己没有参与匈奴的谋反事件,而且也不赞成有人这样做;二是表明汉廷没有指使他们这样做;三是教育副使张胜不要贪生怕死。在说过这番话以后再引刀自刺,情况就不同了。他自杀的行动,大大增强了说话的分量。不仅足以为国雪耻,扭转外交上的被动局面,而且还赢得了敌国的尊敬。这从后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可以看出。他把本来可能会导致国与国之间发生误解与争端的危机大大缩小了。匈奴单独“收系张胜”一事,说明匈奴方面已经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其次,通过两次劝降,突出了苏武不受威逼利诱,对国家、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按理说,汉朝方面既然没有指使苏武等人参与匈奴国中的谋反事件,预知此事的仅是副使张胜一人,这纯粹属于他个人的错误行为,匈奴方面应该单独留下张胜治罪,而把苏武等人遣送回国才是。遗憾的是匈奴违背了两国通好的宗旨,粗暴地把苏武等人一概扣留,而且要强迫他们投降,企图以此来羞辱汉朝。这时,理屈的已经不是在苏武方面,而是在匈奴方面。苏武面临着新的严峻考验:坚持民族气节,拒绝投降,就能为国争光;丧失民族气节,接受投降,必然给祖国丢脸。苏武坚定地选择了前者。为了让匈奴知道汉使的骨头有多硬,他不再考虑死,而是要千方百计地活下去。匈奴对苏武的劝降使尽了解数。第一次让卫律出面。卫律使用的方法比较拙劣。一是威吓。先将虞常斩首,造成恐怖气氛,然后胁迫张胜投降,最后硬说副使有罪,正使应该连坐,遭到苏武驳斥后,“复举剑拟之”。想把苏武一举吓软,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古代人物传记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古代人物传记 单元教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
1、了解司马迁及其作品。 2、梳理文章的三个故事,把握情节。 3、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体会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4、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5、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忠义爱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培 养学生先国后私的爱国主义精神。 熟读课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体会紧张复杂的情节、戏剧性的场面 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挖掘人物的精神品质。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教学建议
苏武传
1、了解作者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3、引导学生充公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4、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5、理解主题,培养学生积极对待苦难的人生态度和民屈不挠的精神。 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 记》所取得的成就。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领会 文章蕴涵的精神,概括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 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当然,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学时可借助多媒体,如播放配 乐朗诵等,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教学建议
张衡传
1、了解范晔及《后汉书》的相关知识,了解传记文章的特点。 2、把握文章的结构框架。 3、通过事件分析张衡的人物性格。 4、学习本文记人叙事详略安排得当的写法。 5、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词知识和文史、文化常识。 6、理解主题,感悟张衡的精神。 学习课文的创作手法,写一篇人物小传。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以翔实的文笔全面记述了张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学、政治、 文学等多领域的诸多才能。而且详略突出,重点介绍了他在科学上的贡献,其间贯穿了作者对 张衡品德的由衷景仰之情。层次清晰,条理分明,一位博学多才、从容淡泊的文人学者形象如 在眼前。 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把握课文记人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文言词句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迁移 运用,文史、文化常识和积累。让学生理解生命的可贵,理解生命价值的体现方式各有不同。 让学生了解张衡的品格和他在科学、文学、政治各方面的贡献,并学习他刻苦求学、科学务实、 追求真理的精神。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教学建议

苏武传复习复习巩固练习答案

苏武传复习复习巩固练习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因为;凭借 至栘中厩监。逐步升职 2.稍迁 .. 3.前后十余辈.。人 。相抵 4.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 5.汉天子我丈人行 也。长辈 ... 6.武帝嘉其义.。“宜”合乎情理 7.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审理 8.见.犯乃死,重负国。被 9.虞常果引.张胜。招出;牵连 10.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假如 11.宜皆降.之。使投降 。接受审问 12.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 13.惠等哭,舆.归营。抬 14.单于壮.其节。意动,敬佩 15.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 张胜。囚禁 .. ,单于使使晓.武。使知晓 16.武益愈 .. 17.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使投降 18.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判处 19.副有罪,当相坐 。应当连坐 ... 20.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使肥沃 21.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背叛;提宾 22.反欲斗.两主,观祸败。使争斗 23.单于愈益欲降.之。使降 。给吃给喝 24.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 25.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下 乃得归。公羊生子 26.羝乳 .. 不至。公粮 27.武既至海上,廪食 .. 28.空自苦 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使自己痛苦 .. 29.从至雍阳宫,扶辇下除.。台阶 30.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囚禁 夷灭者数十家。无罪 31.大臣亡罪 .. 。提拔栽培 32.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 33.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授爵 34.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 之。以为甘以为乐 ..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武传原文及翻译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 凭借逐渐地升迁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凭借父亲的职位而做官,哥哥和弟弟一道做郎官,逐渐升迁为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多次使节 当时汉朝接连进攻匈奴,双方多次派遣使节相互窥探观察。匈奴扣留汉朝使节郭吉、路充国等人,前前后后十几批。匈奴使节来汉朝,汉朝也扣留他们来相互抵当。 天汉元年,且鞮(jūdī)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使…归天汉元年,且鞮侯刚刚被立为单于,害怕汉朝袭击匈奴,就说:“汉朝皇帝,是我的长辈啊。”全部把路充国等汉朝使节释放回来。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赞赏于是凭(定语后置句)趁机 汉武帝赞赏他的道义,于是派苏武凭中郎将的身份持节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节回国,趁机送给单于许多财物,答谢他的好意。苏武和副中郎将 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一起…之后置办财物馈赠更加希望 张胜以及代理的属吏常惠等,招募了士兵、斥候共一百多人一起前去。到了匈奴以后,置办财物馈赠给单于。单于更加骄横,不是汉朝所希望的。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gōu)王与长(cháng)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hún)邪(yé)王姊子也,正派恰好 匈奴正要派使节送苏武等人回国,恰好缑王与长水虞常等人在匈奴谋反。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 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会武等至匈奴,一起与率领暗中正好

苏武传挖空练习(含答案)

《苏武传》挖空练习 班固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 乃曰:“汉天子我丈人 ..()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 ..(),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 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 ..()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 见犯 ..()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 遣人候问武,而收系 ..()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武传》习题(含答案)

苏武传(习题) 一、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B.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C.空自苦亡人之地 D.凿地为坎,置煴火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常果引. 张胜 引:牵攀、招供 B.会. 论虞常 会:会同 C.会论. 虞常 论:判罪 D.阴. 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恐前语发,以. 状语武 B.?????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C.?????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宜皆降之. D.?????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虽. 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 之 A.因厚赂. 单于 B.其一人夜. 亡 C.反欲斗. 两主 D.天雨雪. ,武卧啮雪 5.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见犯乃死,重负国 B.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C.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D.皆为陛下所成就 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武传》中写匈奴单于为了胁迫苏武投降,把他关在大窖里,断绝食物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武传》中写苏武被关囚,为了活着吃雪吞羊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武传》中写匈奴单于把苏武流放到北海边,为了不让苏武回去,提出了一个让公羊产子的荒谬条件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8.下面是介绍《苏武传》的一段文字,但有些句子在语法、用词、标点方面存在问题,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①《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②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逼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③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④作者采用经常写人物传记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另写出两个句子。 大气者的人生,淡泊名利,威武不屈。面对锦衣玉食,苏武不改其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卢志字子道,初辟 ..公府掾、尚书郎,出为邺令。成都王(司马)颖之镇邺也,爱其才量,委以心膂遂为谋主。齐王(司马)冏起义,遣使告颖。颖前锋都督赵骧为(司马)伦所败,士众震骇,议者多欲还保朝歌。志曰:“今我军失利,敌新得胜,必有轻易陵轹之情,若顿兵不进,三军畏衄,惧不可用。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颖从之。及伦败,志劝颖曰:“齐王众号百万,与张泓等相持不能决,大王迳得济河,此之大勋,莫之与比,而齐王今当与大王共辅朝政。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颖纳之,遂以母疾还籓,委重于冏。由是颖获四海之誉,天下归心。 及(司马)乂死,颖表志为中书监,留邺,参署相府事。乘舆败于荡阴,颖遣志督兵迎帝。

苏武传的人物描写手法

《苏武传》描写人物的方法: (1)典型环境。通过典型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苏武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作者抓住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人物跃然纸上。 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 (2)细节描写。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苏武的语言也具有典型意义。如卫律逼降时,说:“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使卫律哑口无言,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但苏武岿然不动。又如,李陵劝降,苏武仍然不为其情所动,表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3)善用对比、映衬的手法塑造形象,在言与行的比照烘托中,见出人物的正邪之别。这对比、映衬分见于敌我两个营垒,出现于不同场合。 其一,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比。苏武使匈奴,适遇缑王与虞常谋反的突发事件。副使张胜与虞常有旧,卷入其中。因谋反事发,虞常被捕,苏武知之。料必牵连自己,有负于国,欲自杀。卫律召苏武受辞时,苏武深责自己屈节辱命,引刀自刺。苏武伤愈之后就是“会论虞常”和再度逼降,虞常被斩,张胜心惊,当卫律“举剑欲击”之时,“胜请降”。反观苏武,在卫律“复举剑拟之”的生死关头,却是“不动”。作为副使,张胜背着苏武行事,置两国关系于不顾,欲贪功而陷于虞常谋反之事,累及苏武,在匈奴的威逼之下,贪生请降。而苏武在得知真情后,首先想到的是“见犯乃死,重负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立下竭忠尽节之志,自杀未果,更不为敌方剑刃相加所动。通过与张胜的对照,更可见苏武 其二,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卫律因李延年推荐,出使匈奴,还汉之时,延年因罪全家被捕,卫律逃奔匈奴,被封为丁灵王。在剑斩虞常、张胜请降之后,卫律先是以言相逼:“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据理反驳,卫律理屈词穷,举剑威胁,苏武“不动”。威逼不成,卫律转以利诱来劝降,降之则是“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拒降则是“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但苏武仍是“不应”。卫律见恬不知耻的现身说法不能奏效,又转为威胁:“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对这种无耻之尤的言行,苏武先是指斥卫律“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的叛变之举,继而痛责卫律“反 其三,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李陵与苏武在汉时俱为侍中,相处素厚。他原来愧见苏武,受单于指使,以“置酒设乐”之举与苏武相见,道明“说足下”之意,和单于“虚心欲相待”的诚心。他先晓之以“空自苦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之理,再动之以情,陈述了苏武出使以来所未知的家庭变故:兄弟屈死,母亲亡故,妻子改嫁,子女走失,继而将心比心,陈述自己初降时的心情,最后又指出汉武帝年事已高、喜怒无常、大臣安危难卜的朝中实况。所说的这些,情理俱在,且陈述委婉,虽心如铁石亦不能不为所动。但是,苏武却置家中命运和个人恩怨于度外,他所说的“臣事君,犹子事父也”,虽不无愚忠色彩,但为国事甘赴汤镬,不避斧钺,“杀身自效”,坚贞不屈,却闪烁着夺目的思想光芒。在连饮数日之后,仍陈其“必欲降武”惟有“效死于前”之志,终使李陵赞叹与自责并作,与之泣别。李陵虽有韬略武功之长,但自恃太过,以致兵败投降。苏武并无过人之才,却能在处

高中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人物传记)

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廷,字子正,南充人。嘉靖十一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苏州知府,有政声。累迁右副都御史,总理河道。三十九年,转南京户部右侍郎,总督粮储。南京督储,自成化后皆以都御史领之,至嘉靖二十六年,始命户部侍郎兼理。及振武营军乱,言者请复旧制,遂以副都御史章焕专领,而改廷南京刑部。未上,复改户部右侍郎兼左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诸府。 时倭乱未靖,廷建议以江南属镇守总兵官,专驻吴淞,江北属分守副总兵,专驻狼山。遂为定制。淮安大饥,与巡按御史朱纲奏留商税饷军,被诏切让。给事中李邦义因劾廷拘滞,吏部尚书严讷为廷辨,始解。转左侍郎,还理部事。以通州御倭功,加俸二级。迁南京礼部尚书,召为左都御史。奏行慎选授、重分巡、谨刑狱、端表率、严检束、公举劾六事。 隆庆元年六月,京师雨潦坏庐舍,命廷督御史分行振恤。会朝觐天下官,廷请严禁馈遗,酌道里费,以儆官邪,苏民力。 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廷因发齐奸利事,言:“齐前奉命赏军宣大,纳盐商杨四和数千金,为言恤边商、革余盐数事,为大学士阶所格。四和抵齐取贿,踪迹颇露。齐惧得罪,乃借攻阶冀自掩。”遂下齐诏狱。给事中周芸、御史李纯朴讼齐事,谓廷、恺①阿阶意,罗织不辜。诏夺恺职,廷斥为民。 巡抚四川都御史曾省吾言:“廷守苏州时,人比之赵清献。直节劲气,始终无改。宜如毛恺例复官。”诏以故官致仕。十六年,给夫廪如制,仍以高年特赐存问。明年卒,谥恭节。 (节选自《明史·王廷传》,有删改) 注:①恺,即毛恺。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 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 B.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 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 C.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 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 D.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 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漕运”是指利用水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B.“隆庆”属于年号,“隆庆元年”指该帝王即位第一年。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致仕”是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薨,古代所有人之死亡均可称“死”。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王廷考取进士之后,先后担任重要职务,其中在担任苏州知府的时候,取

【同步专练】人教版【必修四】第12课《苏武传》巩固提升训练(含答案)

第12课《苏武传》巩固提升训练 一、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B.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C.空自苦亡人之地 D.凿地为坎,置煴火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虞常果引. 张胜 引:牵攀、招供 B.会. 论虞常 会:会同 C.会论. 虞常 论:判罪 D.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B.???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 得归

C.???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宜皆降之. D.???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虽. 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 之 A.武能网. 纺缴 B.其一人夜. 亡 C.反欲斗. 两主 D.天雨. 雪,武卧啮雪 5.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子卿”是苏武的字。在古代,“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字”和“名”之间有意义相同的,有意义相辅的,有意义相反的。 B.“迁”古代称调动官职,有“左迁”“右迁”两种:“左迁”指升职,这个意义有时只说“迁”;“右迁”是指降职。 C.《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D.“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节,旄节,也叫符节,以竹为竿,上缀以旄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凭证)。 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武传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武传 原文及翻译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j iù)监。 凭借逐渐地升迁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凭借父亲的职位而做官,哥哥和弟弟一道做郎官,逐渐升迁为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多次使节 当时汉朝接连进攻匈奴,双方多次派遣使节相互窥探观察。匈奴扣留汉朝使节郭吉、路充国等人,前前后后十几批。匈奴使节来汉朝,汉朝也扣留他们来相互抵当。 天汉元年,且鞮(jūdī)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使…归 天汉元年,且鞮侯刚刚被立为单于,害怕汉朝袭击匈奴,就说:“汉朝皇帝,是我的长辈啊。”全部把路充国等汉朝使节释放回来。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 赞赏于是凭(定语后置句)趁机 汉武帝赞赏他的道义,于是派苏武凭中郎将的身份持节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节回国,趁机送给单于许多财物,答谢他的好意。苏武和副中郎将 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一起…之后置办财物馈赠更加希望 张胜以及代理的属吏常惠等,招募了士兵、斥候共一百多人一起前去。到了匈奴以后,置办财物馈赠给单于。单于更加骄横,不是汉朝所希望的。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gōu)王与长(cháng)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hún)邪(yé)王姊子也, 正派恰好 匈奴正要派使节送苏武等人回国,恰好缑王与长水虞常等人在匈奴谋反。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 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会武等至匈奴, 一起与率领暗中正好 和昆邪王一起投降了汉朝,后来跟着浞野侯陷落胡地。他们与卫律所率领的投降的人,暗中共同谋划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回汉朝。正好苏武等人到了匈奴, 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 向来、平素拜访怨恨替 虞常在汉朝的时候,向来和副中郎将张胜关系好,他私下里拜访张胜说:“听说汉朝天子很怨恨卫律,我能够替汉天子埋伏弓弩射杀他。我的母亲和弟弟都在汉朝, 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把给 希望他们能够得到赏赐。”张胜答应了他,并把一些财物给了虞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yānzhī)、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 起事其中的逃跑 一个多月后,单于外出狩猎,只有阏氏和子弟留在宫中。虞常等七十多个人想要起事,其中一人在夜里逃出, 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派

苏武传人物形象

《苏武传》人物形象分析教案 一、导入 十九年的艰难困苦,没有使他倒下,十九年的威逼利诱,没有使他屈服,十九年的孤独寂寞,没有使他忘却那远方的祖国。历史用丹青铁笔镌刻下他的名字----苏武。如此之人到底有怎样的人格魅力你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瞻仰苏武的光辉形象。 二、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学习苏武真挚的爱国情怀 能力目标:学会描写人物 三、检查预习 1、总结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2、畅谈苏武给我的第一印象 四、人物形象分析 1、本文塑造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方法? 明确: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对比反衬的方法。 2、那么我们来看语言描写体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语言描写主要体现在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部分。 3、请分别找出卫律与苏武、李陵与苏武对话的段落,分角色朗读,感受语言特点。 明确: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措施是软硬皆施、威逼利诱的方式。语气中透着嚣张的气势、不可一世的傲慢。李陵在劝降苏武时是以老朋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语言推心置腹、委婉通情。 小结: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的悲痛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一位忠诚爱国的君子!(PPT) 4、在这几处语言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苏武形象。我们再看细节描写中又为我们展现了怎样一个苏武。先请大家找出文中细节描写的地方。 明确:武不动。武不应。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细节描写充分表现了苏

2017高中语文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第11天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第11天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 (2017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下学期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的悲歌人生 南宋绍兴十年(1140),辛弃疾出生于山东济南。辛弃疾虽然出生在金人占领的地区,但他自幼接受祖父辛赞爱国思想的熏陶,始终把南宋视为自己的祖国。辛弃疾幼时不但诵习经典,撰写诗文,而且熟读兵书,苦练武艺。辛弃疾绝非宋代文坛上常见的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而是一位肤硕体壮、颊红眼青、目光有棱的壮士。 绍兴末年,河北、山东一带的汉族人民苦于金人的残暴统治,大大小小的抗金起义风起云涌,烽烟遍地,其中以济南耿京率领的义军规模最大。二十二岁的辛弃疾被耿京任命为掌书记。不久,辛弃疾力劝耿京归附南宋朝廷。次年正月,辛弃疾奉命到达建康(今江苏南京)觐见宋高宗,完成使命后即返回山东。没想到才到半途,便知悉耿京已被叛徒张安国杀害,麾下义军也已溃散大半。在此紧要关头,辛弃疾亲率骑兵五十人,深入金境六百里,直奔济州,乘其不备直入五万人的敌营,生擒张安国系于马上,然后星夜兼程,渡过淮河、长江,直抵临安(今浙江杭州),献俘于朝廷而戮之。这段战斗生活给辛弃疾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正如《鹧鸪天》中所云:“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南归之后,辛弃疾被任命为江阴军签判。不久,宋高宗内禅,孝宗即位。孝宗素有恢复之志,登基后即任命主战派张浚为枢密使。辛弃疾前往建康求见张浚,面陈伐金之计。隆兴二年(1164),辛弃疾改任广德军通判。次年,他不顾官职低微,越职上书,向孝宗上呈《美芹十论》。辛弃疾的“十论”,就体现了他对敌我双方实际形势的深刻理解,从而提出深谋远虑且切实可行的战略方针。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南宋的求和路线之不可行:“秦桧之和,反以滋逆亮之狂。彼利则战,倦则和,诡谲狙诈,我实何有?”还鼓励孝宗效法扫平突厥以雪国耻的唐太宗:“惟陛下留乙夜之神,沈先物之几,志在必行,无惑群议,庶乎‘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之烈无逊于唐太宗。” 乾道三年(1167),辛弃疾升任建康府通判。又过了三年,辛弃疾任满回临安,授司农寺主薄。不久,他作《九议》上呈宰相虞允文。《九议》也是长篇奏议,它不但对《十论》中的意见作了更深入细致的解说,还补充了关于练兵、造舰、用间等具体的战术。更重要的是,《九议》旗帜鲜明地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