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区域地质概况

陕西省区域地质概况
陕西省区域地质概况

陕西省区域地质概况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陕西省区域地质概况

陕西的地质位置在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特点,它处于中国南、北接壤,东、西过渡和三大构造域交汇地带,地层发育齐全,各种岩类发育,可追溯的地质历史近30亿年,许多重要的地质事件在本省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地层区划横跨华北、华南两个地层大区、4个地层区、10个地层分区和20个地层小区,从新太古代-新生代地层均有不同程度分布。其中,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层主要由中深变质的高级片麻岩系组成,呈构造穹隆或构造残块出露于秦岭造山带及其两侧;早—中元古代以浅变质火山岩和次稳定变质细碎屑岩为特征;长城—蓟县纪由火山沉积为主逐渐转为陆源碎屑沉积为主;震旦纪—早寒武世全区均为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古生代海相地层分区明显;中三叠世以后全区均为陆相地层。

一、地层

(一)陕西地层的基本特征

横跨华北、秦岭和杨子三个一级综合地层区。除晚白垩世缺失、晚侏罗世尚有争议和古元古代尚不清楚外,各时代地层发育较为齐全,自太古代至第四纪不同程度均有纪录。出露最老的地层为太古界,分布于华北地层区南缘,研究程度低。元古界分布较广,为本省前寒武系的主体。古生界构成本省南部地层的主体,研究程度较高。中、新生界遍及全省,集中于陕北、关中地区。地层大小单元达263个。

(二)陕西地层的分布和发育特点

前震旦系主要沿南、北古老地块的边缘形成,呈带状分布,震旦系主要分布于秦岭区和扬子区,华北区仅分布于南缘,寒武一奥陶系和二叠一三叠系省内普遍分布,华北区缺失志留和泥盆系,扬子区大部缺失泥盆系和石炭系;晚侏罗世及晚白垩世全省普遍缺失沉积;新生界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北,以汾渭分区最为发育。以上反映了古生代以来,省内地壳有两次普遍沉降和两次整体遭受剥蚀的过程。

金堆城小区中、晚元古界发育较完整,为我国西北地区所少有。扬子区至秦岭区震旦系的横向连续变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阳平关小区及高滩—兵房街小区震旦系与寒武系剖面连续过渡,是研究两者界线的良好地区。岚皋—竹溪分区志留系笔石化石特别丰富,笔石带较为齐全,是研究笔石化石不可多得的地区。徽县—旬阳分区旬阳、西口一带,晚古生代地层发育齐全,剖面连续,化石较为丰富,在当前堪称是研究我国中部晚古生界层型剖面最有利的地段。陕甘宁分区中生代地层系统发育,是我国内陆盆地较为完整并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关中、陕北第四系黄土分布广,剖面较为完整,在我国也是少有。

(三)古生代海生生物群的分区特征

华北区属北方(西方)大区;扬子区属东方(太平洋)大区或古地中海大区,秦岭区常为上述两大区的过渡类型。反映了古生代(主要为早古生代)秦岭海域南北并无长期的阻隔,只有环境的差异或局部的地理隔绝。中生代海相地层,秦岭区出现北方的菊石及南、北方瓣鳃类的混生。陆相地层植物群,西北地层区以温暖、潮湿的蕨类为主,其次银杏,西南

地层区以炎热环境的苏铁类为主。说明了在中生代秦岭已对我国南、北自然环境及气候起了一定的分割作用。

(四)沉积类型

华北区自长城纪始由准稳定转向稳定类型沉积;扬子区自震旦纪起为稳定类型沉积;秦岭区除晚震旦世外以活动类型沉积为主。扬子区和秦岭区震旦系由差异到相似,寒武系由相似到差异的演变,反映了稳定区与活动带的演化既有显着的差异,但在某些时期又有相似和过渡,同时也说明了地层序列、沉积类型与地质演化的关系。

(五)地层含矿性

陕西地层含矿层位较多,除华北区及扬子区奥陶系或志留系外,几乎遍及各个时代的地层,其中属同沉积的矿产。华北区,前寒武系以铁为主,古生界以煤为主,其次为磷、铁、硫铁及粘土,中生界以煤、油气为主,新生界仅有石膏、石英砂及油气显示。扬子区,前震旦系以铁、铜为主,震旦系以磷、锰为主,古生界以磷、铁、硫铁及煤为主,中生界有石膏、煤,其次为铁和粘土。秦岭区,前震旦系以铁、硫铁、多金属为主,震旦系以磷、钡为主,其次为硫铁及锰等,古生界的铁、多金属以及钡、硫铁、磷、铀、煤均具有一定意义,中生界以煤为主,新生界有砂金、砂铂。秦岭区碳硅质地层普遍富含钒、钼、铀及稀土等元素。省内碳酸盐岩地层构成的石灰岩、白云岩矿产地也不少。

二、岩石

(一)沉积岩及岩相古地理

1.省内沉积岩以分布广泛,海、陆相均较发育,环境多样,物源复杂,岩类较多,成岩后生作用明显,时空上多种岩类共生互变为特点。在划分的十一个岩类中,以碎屑岩、碳酸盐岩及粘土质岩最为发育,其次为硅质岩、磷质岩;铁、锰、铝、铜质岩,形成于特定的环境,局限在少数层位,可燃有机岩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并以华北区为主。在陕北上二叠统一下三叠统中还发现沸石质岩。

2.本省碎屑岩较为复杂,不同时代和地区变化较大。砾岩按成因分为海相,陆相,冰成及成岩四种类型,以前两类较为普遍。华北区南缘上奥陶统出现有水下重力流砾岩。冰成岩形成于早震旦世,以华北区较为典型,扬子区仅有冰水沉积岩。成岩角砾岩仅见于扬子区三叠系中。

砂岩分布的时代和层位最多。海相砂岩,稳定区以成熟度高的石英砂岩为主,杂基较少;活动带以长石石英砂岩及粉砂岩为主,泥质杂基成分较高。陆相砂岩,以长石砂岩为主,其次为岩屑砂岩。长石砂岩华北区以斜长石为主,含一定量的黑云母,钙质胶结为特征,扬子区以钾长石为主,云母少,粘土质胶结为特点。

3.石灰岩以海相浅水沉积为主,古生代最发育,粒屑灰岩和晶粒灰岩类分布最广。粒屑灰岩类以生屑灰岩和内碎屑灰岩较为普遍,晶粒灰岩以灰泥岩为主。早古生代普遍富硅、镁、铁,晚古生代以高钙为特点。不同程度可见白云岩化、方解石化、硅化、膏化及压溶作用等成岩后生变化。

白云岩以晚元古代及早古生代最发育,按其成因,有同生白云岩和交代白云岩两类。同生白云岩省内以晶粒白云岩分布最广,隐藻白云岩

主要分布于地台区前寒武纪地层。交代白云岩三大区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于古生代以来地层中。从华北区元古代白云岩化学成分反映,以高硅、钾、富镁质为特点。

4.通过对震旦纪至第三纪沉积相和古地理环境的研究,较系统全面地反映了各时期海陆分布、变迁和沉积环境的基本特征。华北区早古生代主要为滨海潮坪及台地环境,石炭纪至三叠纪为内陆盆地滨海平原和河湖沼泽环境,扬子区早古生代以浅海陆棚环境为主,晚古生代主要为滨海台地环境,中生代以来由滨海局限台地演化为内陆盆地,秦岭区自古生代始至中三叠世,总体以浅海陆棚及盆地环境为主,海域自南、北向中心逐渐收宿,由东向西迁移,晚三叠世以后为山问(断陷)盆地沉积,北秦岭元古代古陆及扬子北缘汉南等古陆,对古生代省内三大区沉积海域不同程度地起了一定阻隔作用,但海域又常守所沟通。

5.陕西磷质岩分布在十一个地层单位,主要为震旦系和寒武系,有规律地沿古陆边缘滨、浅海环境形成。滨海形成于海侵早期,以砂质或灰质磷质(块)岩为主,浅海形成F盆地或陆棚环境,以硅质磷质(块)岩为主,多数并具异化(地)磷块岩特征。

(二)岩浆岩

1.省内岩浆活动具多期次,多岩类为特征。在划分的十个期中,最早为阜平期,最晚为喜马拉雅晚期,其中火山岩浆活动有九期,20余个地层单位,侵入岩岩浆活动有七个期。前寒武纪以火山岩占优势,寒武纪后以侵入岩为主。按其分布的面积,侵入岩尤其花岗岩类最广,空间上以秦巴地区最为发育。

2.省内火山岩自老到新表现由基性+中基性+中酸性的演化趋势。熔岩、火山碎屑岩及火山—沉积岩均较发育,常构成由喷发相至喷发—沉积相。多数具旋回性和韵律性特点。岩类较多,主要有: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单一组合,玄武—英安岩(或流纹岩)两端员组合,玄武—安山—英安—流纹岩组合和英安—流纹岩缺基性端员组合等四种类型。以钙碱性系列为主,其次为碱性一钙碱性,少数为碱性系列。

火山喷发强度,可分别与夏威夷式、武尔卡诺式及斯特朗博利式对照,划为三种类型。根据分异系数和固结指数,省内火山岩偏酸性者一般分异程度高,偏基性者一般分异程度低。岩浆演化有三种趋势,即拉斑玄武岩趋势、钙碱性趋势和中间型趋势。根据比率“T”值,火山岩可能来源于上地幔,地幔部分熔融及地壳物质的深部重熔三个方面。

本省火山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可归纳为四种:①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受断裂控制,包含具活动带性质和准稳定区性质两种,前者靠洋一侧,后者靠陆一侧,②形成于大陆边缘由活动带向不成熟岛弧演化,具岛弧内外侧火山岩特征,③属于成熟岛弧造山带环境;④由陆壳再生分裂产生的,包括发展成为活动带及不具活动带性质两种,前者与弧后盆地火山岩类似,后者与大陆裂谷火山岩接近。

3.省内超基性及基性侵入岩发育,是我国主要分布区之一,共有岩体群244处,岩体1467个,岩石类型11种。空间上划分为七带一区,以加里东期为主。北秦岭及勉略地区主要为铁镁质及镁质超基性岩,汉南岩区及北大巴山岩带以铁质基性岩为主。这些岩带(区)多数沿区域性

断裂带分布,岩石普遍蚀变。超基性岩含有铬、镍,基性岩含有钒钛磁铁矿及磷灰石等主要矿产。

4.省内闪长岩、正长岩类分布面积仅次于花岗岩类。时空上划分为四期五个岩区,闪长岩类以华力西期规模最大,前燕山期一般形成于构造活动带或造山带,并常与花岗岩类伴生,岩体常受混染,燕山期多数与小斑岩体伴生。有陆壳重熔和深部分异两种不同的物源。正长岩类以加里东期为主,多数形成于准稳定发展阶段或稳定区的边缘,以略阳、勉县和安康,紫阳等地最为发育,中元古代为钙碱性,古生代为偏碱一过碱性。与中性岩类有关的主要矿产,闪长岩类有铁、铜,正长岩类有铌、稀土及铀矿化。

5.本省花岗岩类岩石类型较多,时空上划分为七期和七个岩区。按物质来源和成岩方式,划分为陆壳重熔,深部分异和混合交代三种成因类型。在南郑碑坝并发现霓石花岗岩。

花岗岩类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前寒武纪主要分布于华北、扬子两个稳定地块的边缘,加里东期主要分布于加里东褶皱带,华力西、印支期主要分布于秦岭印支构造带的西部及北秦岭加里东构造带;燕山期主要分布于北秦岭加里东构造带及华北地块南缘东段,先以重熔型为主,后以分异型为主。扬子区白震旦纪以来未发现岩浆侵入活动;华北南缘在中元古代侵入活动后,东段叠加燕山期;秦岭区随其地质发展,总体自南北向中心迁移,西强东弱,北秦岭为多期侵入活动带。

花岗岩类各期次不同程度都有成矿现象,构成多期成矿特点。一般晚期(次)成矿较好。重熔型岩基(株)一般与稀有、稀土、铀,钨成矿关

系密切,分异型小斑岩多数与钼、铜、铁成矿有关。岩体的主要组分与成矿有一定关系,一般含矿岩体富硅、碱,贫铁、镁、钙。成矿岩体具不同程度蚀变交代,与小斑岩有关的钼矿以钾,硅交代为主,铜矿具面型蚀变分带,大岩基成矿者常具垂直和水平蚀变分带。

(三)区域变质岩

1.省内变质岩亦较发育,自太古代至三叠纪地层均有不同程度的变质。主要分布于秦岭区,扬子区以墓底变质为主,华北区除基底变质外,南缘中元古界至早古生界盖层也经历有轻微变质。岩石类型较多,除榴辉岩外其他各类岩石均有。变质地层的原岩类型及变质程度,前震旦纪以火山型及混合型为主,一般形成中,低级变质,少数高级变质,震旦纪以来以正常沉积型及混合型为主,一般形成低级变质,部分为中级变质。

2.变质岩结构,以镶嵌结构及变余或残留结构较为普遍,并具有不同形变作用的序次(至少有三次)。变质岩中出现22种特征矿物,可归纳为u种变质反应。变质岩按谢勉年科的等化学系列分类,基本上可分属于铝硅酸盐岩、铝镁铁硅质岩和钙质碳酸盐岩三类。

3,混合变质岩较为发育,可分为四种类型,若干种岩石,其中以条带状及片麻状混合岩较发育。其分布主要集中于三个带,太华混合岩带以重熔型为主,后期有少量再生型,太白—商县混合岩带基本属于再生型,马道—佛坪混合岩带以重熔型为主,后期有再生型。

4.省内以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类型为主,绝大多数产生于地槽阶段,少数产生于准稳定阶段。区域动力变质作用主要产生于秦岭冒地槽

区及扬子区北缘,由准稳定向活动过渡阶段或主旋回阶段。断陷变质作用仅见于北秦岭构造带中。华北区南缘由准稳定向稳定演化形成的盖层,经轻微的变质,暂与盖层变质作用类型类比。

5.变质相有低温、中温和高温,以低温分布最广。递增变质带较为普遍,其中以马道—神河递增变质带较为完善、规整,可与巴罗式带相对比。依反映压力类型的特征矿物,仅能确定有低压和中压相系,尚未发现高压相系。

6.混合岩形成于三大地质单元,分别由活动带向稳定区转化的时期,与主变质期同时或稍晚。华北区太华群混合岩形成于主变质期之后准稳定阶段。秦岭基本地带产生于主变质期或略早,但北秦岭秦岭群中的混合岩除与主变质期有关外,还叠加有加里东期。扬子区混合岩化较弱,与主变质期关系较为密切。因此,除叠加的混合岩外,省内的混合岩化作用基本反映了变质作用的终了阶段。

7.省内地台区的变质作用具“层状结构”特征,并有随地层由老到新变质减弱的趋势,华北区由“多结构层”组成,扬子区由“单结构层”组成。秦岭地槽区的变质作用以“带状结构”为特点,在时空上具有不均一性,变质作用类型较多。

8.本省三个变质地区,十七个变质地带分属于七个变质期。最早为阜平期,最晚为印支期。一般较大规模的区域变质作用多数伴有同旋回的构造运动,有的发生于构造主幕如扬子地区的扬子期变质作用,也有发生于构造主幕之前或之后,前者如铁铜沟变质地带,后者如柳叶河—三条岭变质地带的东段。

9.省内与区域变质作用有关的矿产,大致可分为受变质、变成及混合岩化三种基本戍因类型。受变质矿产主要有铁、铜(多金属)及硫铁矿,多数形成于原岩为火山型及混合型沉积层中。变成矿产,与变质重结晶作用有关的主要为非金属(高铝矿物、石墨,金红石及刚玉)多数形成于原岩为沉积型地层中,与变质热液有关的以多金属为主。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矿产主要与伟晶岩有关,有稀有、稀土等。

三、区域地质构造

(一)陕西地壳结构极不均一,导致各块体的构造性质及演化的显着差异。可划分为三个一级,十二个二级,二十一个三级及若干四级构造单元,成为我国多构造单元的省区。区域构造演化具多旋回性、迁移性、不可逆性及动定互为转化的普遍规律。

(二)中朝准地台为我国最古老的地台,自太古代至第四纪漫长的地质发展,有十一次主要构造运动。阜平运动地台基底轮廓基本形成,中条运动基底最终固结,进入地台阶段,中石炭世起转为后地台阶段。地台形成后经历中、晚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一中生代及新生代五个阶段,并由准稳定向稳定逐渐演化,形成八个地台盖层。

元古代台缘可以认为是由裂陷作用产生的沉降带。早古生代为地台型广阔滨海盆地,石炭纪至二叠纪为大型内陆坳陷盆地,三叠纪以后为独立内陆盆地,白垩纪以后盆地萎缩。新生代台缘形成断陷和新的坳陷。

岩浆建造主要形成于前蓟县纪及中生代。火山建造前蓟县纪以熔岩为主,中、新生代仅有少量凝灰岩;侵入建造均分布于台缘,前蓟县纪以重熔岩浆为主,中生代先以重熔型,后以分异型为主。

台缘构造形变强烈,早古生代及其以前褶皱形态相对较为复杂,后地台阶段出现箱状、长短轴背斜及平缓拱起,新生代以断陷为主,常形成箕状不对称断凹盆地。

(三)陕西南端属扬子准地台台缘隆褶带部分。基底为前震旦系,震旦纪始进入地台阶段,形成海相沉积盖层,晚三叠世起转入后地台阶段,形成陆相沉积盖层。

基底的形成演化经历武陵、“芹峪”、扬子三个旋回。其发展自地块核心向北不断迁移增生。蓟县纪由南向北形成冒、优地槽对,地槽回返由南向北时间略有推迟,蓟县纪末基底轮廓基本形成,青白口纪以陆相火山活动为主;晋宁运动基底最终固结。

地台形成后,经历震旦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一中三叠世、晚三叠世一侏罗纪及新生代五个阶段,形成六个盖层,其中泥盆纪—石炭纪盖层仅分布于台缘高川地区。

火山建造形成于前震旦纪,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并存,由海相向陆相演化。侵入建造主要形成于扬子旋回,古生代以来未见岩浆活动。

褶皱与中朝准地台迥然不同,表现多方向,协调与不协调共存,开阔与紧密、长轴与短轴相伴。

扬子准地台经历九次主要构造运动,其中以晋宁运动最为主要,印支和燕山运动使龙门—大巴台缘隆褶带逐渐形成、定型,其次为“芹峪”和加里东运动。

(四)秦岭主要是从古生代始在古中国地台上新生的地槽带,晚三叠世印支运动最终回返。

北秦岭中元古代地槽是在过渡壳—洋壳基础上形成的,中元古代末褶皱回返,并经扬子、兴凯旋回进一步固结、僵化。南秦岭元古代地槽。东部是在陆壳—过渡壳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晚震旦世转为地台;西南部(勉略地区)是在洋壳或过渡壳上形成,晚元古代晋宁运动回返,拼贴于扬子地台边缘。

秦岭古生代以来的地槽是由南、北秦岭冒,优地槽构成的。北秦岭早古生代优地槽是在中元古代褶皱带上由裂陷作用新生的地槽,属突变式地槽带,经加里东运动褶皱回返。南秦岭冒地槽是一个多旋回地槽,它是在晚震旦世地台基础上演进而来的渐变式地槽带,并由断裂作用形成隆坳间列的发展布局。阳平关加里东地槽带是从晚元古代褶皱带上分裂形成的冒地槽。因此,认为秦岭古生代以来的地槽,可以被认为属裂陷型地槽。

秦岭古生代以来多旋回地槽带,经历加里东、华力西和印支三个旋回。其总体发展可归纳为自南、北向中心迁移,形成了地槽带具双边对称迁移特点。侏罗纪以来在整体上升的背景上形成不同规模的断陷盆地。

四、区域地质发展史

省内地质历史经历六个发展阶段,三次重要地质事件和两次重要转折。前震旦纪包含两个发展阶段。为大型地壳块体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它以大陆地块边缘增生形式出现,经历中条、晋宁两次重要地质事件,使华北、扬子大型地块先后最终形成。

震旦纪以来,包含四个发展阶段。为秦岭活动带及南,北两地块之间相对运动、拼接和解体发展演化的过程。它经历晚震旦世和中晚三叠世两次不同形式的南、北拼接和早古生代及新生代两次规模不等的陆壳解体,最终形成今日的构造地貌形势。

从本省的地史发展,可看出我国南北地质的衔接和东西过渡的若干特征。在近30亿年的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活动与稳定的互为转化。

自五十年代本省开展1:20万区域地质调查以来,在广大地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对基础地质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许多成果已显示了它的效益和作用。

----摘自《陕西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9年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知识结构图

中国地理知识纲要 (结合地图册及教材配套使用) 一中国地理概况 1-位置范围和行政区划 位置:半球、温度带、纬度带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范围:四至(东南西北),陆地面积、海洋面积。 相邻地理单位:陆上邻国(14),海上邻国(6),邻海(4个),岛屿。 行政区划:行政区划制度(省县乡),34个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省会、轮廓。省区之最。2-人口分布和民族特征 人口: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人口分布特征(人口分布不均衡,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人口问题(详见必修二)。 民族:民族构成、民族分布特点。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地区、风俗习惯。 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二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中国地形地势总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主演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概况和特征。 主要山脉:走向,位置,意义。 地形特征对我国的影响:对气候、对河流、、、 主要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分布地区及成因。 地形地势答题模板:地形:以**为主;地势:**高**低;地貌特点。 2-气候 中国气候总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气温特点:夏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夏季风) 冬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冬季风) 中国降水特点: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南北方差异、中国降水量图解读。 中国温度带:主要温度带——分布地区、农业生产特色。 中国干湿区:划分依据、分布地区。 中国雨带:移动规律、移动原因。 主要气象灾害:分类、多发季节、成因、分布特点。 气候特征答题模板:气温特点、降水特点、气温降水的季节差异大小。 3-河流湖泊 基本概念:内外流河、区,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内外流区分界线。

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状况分析

2012 届经济学二学位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江西省萍乡市房地产业金融政策探析 学生姓名:卢小亮 所在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学号: 20081119094 指导教师:达古拉

2012 年 3月 目录 摘要 (2) -、古城镇旅游 (2) 二、历史街区旅游 (4) 三、旅游发展的主导思路 (5) 1、保护性的发展 (7) 2、商业与文化协调互动 (8) 3、区域品牌的塑造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状况分析摘要:历史悠久的成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都旅游因资源得天独厚,大熊猫、都江堰、青城山、金沙遗址、乡村旅游、古镇旅游等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以及良好的人居休闲环境,使成都旅游独具魅力,吸引着国内外广大游客的目光。近年来,成都市旅游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历史街区旅游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关键词:成都;古镇旅游;历史街区旅游;问题;对策 近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把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为成都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一、古城镇旅游 四川素有中国“风景省”,无论是在自然、人文景观还是民俗风情,种类多、品种全、分布广泛,是中国拥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国家风景名胜最多的省区。特别是峨眉山、乐山大佛、九寨沟、黄龙、都江堰——青城山、大熊猫、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等,具有垄断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模仿性。在这些品种繁多的景点里,成都地区拥有里面众多的旅游资源,是当之无愧的旅游城市。成都的旅游资源丰富,处处是景点,引得国内外大量游客前来游玩。下面以成都古城镇旅游以及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来浅讨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状况。

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

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 关于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李四光(1939、1973)、黄汲清等(1977)、任纪舜(1990、1997)、程裕淇等(1994),分别从构造体系和构造域两个方面进行过概括和客观描述。借鉴前人成果,结合此次编图所取得的资料,认为中国的地质构造格局主要是板块间相互作用与陆内构造活动的综合反映,而板块活动与陆内块体再活动总是有一定的方向、方式和涉及一定地域,从而形成一定的构造体系域。这与构造体系和构造域的原义和范畴已不尽相同。强调板块相互作用与板内构造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现从构造形变的综合形态、主体构造带展向、复合关系及其动力体系角度,将全国划分为古亚洲、特提斯、华夏—滨西太平洋、贺兰—康滇等4个主要的构造体系域,它们东西横亘、南北纵贯,东西约略对称,并以上扬子地块为中心构造结,构成了一幅大中华构造格架。 我国地质构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所编1:250万地质图上最主要的区域断裂(表5-1)计89条(图5-2),有45条属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的活动性断裂,他们分属于不同的构造体系域,其中包括6条板块结合带和6条重要的微板块结合带和10条地壳拼接带,多数有蛇绿岩带、构造混杂岩带发育。不少伴有规模较大的韧性剪切带,其中有16条已发现有蓝片岩带。而含柯石英榴辉岩的超高压变质带主要在中央造山系发现。由于绝大部分具有较长的发育历史和复杂的力学转变过程,地质图未能区分其属性。 古亚洲构造体系域 该域包括任纪舜(1997)所划分的古亚洲构造域,但范围、时限更为广泛,主要是还考虑了板块拼合后的陆内造山作用。以李四光(1973)所划分的3条巨型纬向带为主体,还包括其间所镶嵌的东西向排列的陆块或地块。这些构造形体总体循近东西向展布,中部约略向南弯曲或形成规模不等向南凸出的弧形弯滑构造,如淮阳弧、广西弧等,并相伴有NEE、NWW 向一对X型剪切构造。 该体系域主要发育于我国中北部,包括发育于晚元古代以来,定型于华力西期的天山—兴蒙造山系和定型于印支期的中央造山带以及其间的塔里木、华北陆块。形成于燕山期发育于特提斯与华夏构造域之上的南岭构造带也是该域的新成员,以隆起—花岗岩带为特征,是陆内造山的产物。除此尚有一些规模较小的构造带。 特提斯构造体系域 特提斯构造体系域为华力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期,特提斯洋迭次关闭,冈底斯—印度板块多次相对向N或NNE方向聚合、碰撞造山形成的一个主体为NW向、中段为近EW向、东南段约略向南东撒开的反S状弧形挤压地带,是总体为EW向的特提斯造山系在特定边界条件下发生的构造畸变。其地域主要在中央造山带之南,扬子陆块以西的青藏高原地区,NW向的右江造山带也属该域组成部分。主体由一系列造山带间夹羌北—昌都、羌南、冈底斯等长条状弧形微陆块组成,其中有一系列巨大的断裂带,亦呈反S状,长达1 000~3 000 km余,多数伴有蛇绿岩带、外来混杂岩块或蓝片岩带,他们一般具有拉张、逆冲挤压等复性特征。东段兼有左行走滑和旋转,南段显示右行,其间的块体有向SE挤出的趋势。多数断裂活动性较大,为地震多发带。 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全长3 000 km以上,北西段呈NWW向分为两支:一支为羊湖—金沙江断裂,发育西金乌金蛇绿岩带,并有榴辉岩分布,在蛇形沟新发现有早二叠世深海放射虫硅质岩;另一支为郭扎错—若拉岗日断裂,在藏北青南沿带发育二叠—三叠系复理石、硅质岩、基性火山岩及二叠系灰岩外来岩块,且有蛇绿岩残块及蓝片岩。中段折向NNW至SN 向,由金沙江蛇绿岩及含志留系—二叠系灰岩外来岩块的泥砾混杂岩组成宽达30~40 km的强变形带,以逆冲兼有右行剪切为特征。南段经哀劳山延出国境,与越南黑水河消减带相连,

葛肖虹老师主讲的中国区域大地构造课件

不同专业人士不懂《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为何物?为此需要做一些科普,分以下三部分介绍,以求扩大视野,起到普及地球科学的作用,不知能否凑效?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是研究我国境内岩石圈组成、结构和演化的学科。它是对我国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理论概括,研究我国不同地区和全国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特征及其在地质历史上的演变。不仅因涉及到矿产资源和灾害地质分布与预测的战略性决策,是国土资源调查和国民经济宏观规划的基础内容之一;而且由于我国在全球构造中所处的特殊位置,多源区的复合陆块群、中国大陆长期处在蒙古-鄂霍茨克、特提斯和环太平洋等全球三个巨型构造动力学体系的复合交接部位、新生代崛起的青藏高原以及世界最高和最年青的喜马拉雅山脉、大别-苏鲁造山带中的大规模超高压变质带等都是世界罕见的地质形迹,对它们的深入研究将会对全球固体地球科学理论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本学科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统一到为探寻地球演化趋向所必须的宽阔基础领域中,对于高等院校地质专业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和从事区域地质调查、矿产预测与国民经济宏观规划的地质工作者,这是一门集各类基础地质学科大成的宏观、综合性学科,是为培养综合性研究人才必不可少的课程。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的前身《中国地质学》始见于1920-1926年李四光、葛利普(A.W.Grabau)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以及

1934-1935年李四光在英国伦敦各大学的讲学。作为高等院校地质专业高年级课程《中国地质学》1955-1958年在北京地质学院由王鸿祯、张文佑、边兆祥、马杏垣教授开始讲授;长春地质学院由喻德渊教授讲授。1960年始北京地质学院以马杏垣教授为首的区域地质教研室为全院地质类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中国区域地质》课程,并于1963年出版了《中国区域地质》教材。按照地质矿产部教材编审委员会1982年审定的《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学大纲,1985年出版了杨森楠、杨巍然主编的高等学校教材《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1992年出版了马文璞编著的普通高等教育地质矿产类规划教材《区域构造解析——方法理论和中国板块构造》,本教材《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是在综合上述教材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地球科学是人类在利用矿产资源、避让自然灾害和适应生存环境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国早在公元前7,000-6,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先民们就知道用陶土焙烧器皿。以后经青铜时期进入文明社会再到工业化时代,所用资源也从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扩大到煤和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采。人类繁衍,人口密度增大并扩散到全球各地,使对地震、洪泛、火山喷发及山体滑坡等各种自然灾害的防治和预测成为现实课题。二十世纪后半叶全球工业化的普及和加速发展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更大需求、废弃物排放和污染急遽增加,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受前所未有的压力。改善生态环境、保持人和自然界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二十一世纪地球科学第三方 面的任务。

高二区域地理中国地理概况测试题

高二地理中国地理概况 组 一、选择题 迹多, 在一个热门帖吧中,点击率和跟帖数非常高的一个帖子是这样的:“湖南人说他名 胜古 北京人就笑了;北京人说他风沙多,内蒙人就笑了;内蒙人说他面积大,“甲人”就笑了;“甲人”说他民族多,“乙人”就笑了;“乙人”说他地势高,西藏人就笑了;西藏人说他文物多, 笑 陕西人就笑了;陕西人说他革命早,江西人就笑了??台湾人说陈水扁想独立,全国人民都 : 了。”读下图回答下列各 题 1.“甲人”笑了,甲指的省级行政单 位是( ) A. a B.b C. c D. d 2.“乙人”笑了,乙指的省级行政单 位是( ) A. a B.b C. c D. d “黑河一腾冲线”又称“胡焕庸线”,是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 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 。 题 密度的对比线。据此完成下列各 3.从1953 年到2010 年期间() A. 东南半壁人口数呈现出不断减少趋势 B. 西北半壁人口数呈现出不断减少趋势 C. 东南半壁增加的人口数多于西北半壁 D. 西北半壁人口增长速度慢于东南半壁 4.历经80 多年,胡焕庸线揭示的我国人口分布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原因有( ) ①气候等综合自然地理条件没变②城市主要位于东南半壁的格局没变③人口分布重心逐渐 由东南向西北移动④西北半壁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低于东南半壁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③④ 5.下列措施有助于破解胡焕庸线的是( ) A. 西部地区大力扶持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推进城市化进程 B. 西部地区加大自然保护区面积,区域发展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 C. 将污染严重的工业逐步由西部地区迁入到东部地区 D. 鼓励西部地区通过提高自然增长率来实现人口增加 。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6.四省中,地处内陆且不与邻国接壤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四省中,春分日最先看到日出的是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一、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特征与阶段评价 经过新中国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成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在改革中萌动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成都市的文化产业呈现出逐年加快发展态势。2000年全市文化部门文化产业增加值总产出为1.33亿元,实现利润960.3万元。2001年总产出增加到1.57亿元,实现利润1793.9万元。2002年总产出为1.80亿元,实现利润855.7万元。2003年总产出为2.1亿元,实现利润3249.7万元。到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65.81亿元,占全市地方生产总值3.0%。2000年以来的5年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呈现逐年加快的趋势。全市有文化产业活动单位5391个,个体经营户18967个,其中行政事业性单位538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5.21万人,占全市城镇就业人数2.6 %,其中行政事业单位从业人员1.82万人,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2%。 (一)成都文化产业现状特征 成都文化产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在产业规模、发展形态、体制环境、市场基础等方面均已形成良好的条件,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2004年国家统计局提出了我国文化产业分类,按照这个分类,成都已经具备文化产业各行业类别,基本形成了文化产业圈层体系,并在所有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具备较完备的产业样态,储备了加快发展的后劲和条件。 2.文化优势产业逐渐崛起。政府支持,市场培育,成都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了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形成了几个在全国有地位的文化产业集团,打拼出了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 3.文化产业多元投资格局正在形成。多年来政府投资文化事业单一格局已被打破。2004年,成都市出台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加快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允许民间资本投资文化领域,文化仅靠政府投入的传统格局已经被打破。 4.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和文化基地建设迈出可喜步伐。一街之距的《四川日报》为主的四川报业集团和《成都日报》为核心的成都报业集团,构成成都的报业文化区。在《中国西部印务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以锦江区为中心,建设集创意设计、印刷加工、物流配送及印刷人才培养为一体的“西部印务产业基地”,正在成为西部印刷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成都市政府制定了数字娱乐产业“两个中心、四个一百工程”的发展规划,拟在3—5年内初步培育和完善我市数字娱乐产业链,把成都打造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数字娱乐产业基地,成为世界数字娱乐企业发展的重要聚集地。 5.丰富的文化活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成都曾是全国举办“中国电视节”的两座城市(上海和成都)之一,每两年一次的“中国四川电视节”,是中国电视界和世界电视界盛大的交流盛会。民间文学艺术形式、地方风味饮食、民间工艺品和民俗文化活动种类繁多,都江堰每年的放水节、中国成都国际熊猫节、每年春节的庙会等,她们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为成都市民津津乐道,而且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人。成都既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4年“文化年”,共开展大型

成都商业市场商圈环境系列研究分析

成都商业市场商圈环境系列研究分析 一、成都商业概况 成都为西南三省一市的中心城市和商业核心,商业辐射功能遍及整个西南地区;三大 核心零售商圈和各种专业市场的繁荣以及城市外沿点状商圈的逐渐形成,标志着成都的商业体系逐渐形成,大商业城市的雏形基本构成;核心商业区,业态以百货零售为主。目前, 春熙路、盐市口需求旺盛,几乎满租,骡马市商业在复活之中,区域商业区业态以大型超市为主,作为成都最为成熟的核心区域,大量的人气为商业的发展带来了基本动力,商业的需求也非常的旺盛;众多区域商圈和社区商圈的形成,使成都商业进入多元化发展格局。区 域商圈和社区商圈主要服务于所在区域和社区居住人口,是对三大传统零售商圈的必要补充;但随着二环路以外几个大型商业项目的开业,城市外沿逐渐形成了几个点状分布的大型区域商圈,这些商圈规模较大,商业功能完备,辐射面很大,是核心商圈最有效的补充和完善; 主要商圈分布 ●三大核心商圈 即春熙路、盐市口和骡马市三大零售商圈 ●区域商圈 双楠、城南、会展、西大街、建设路、光华等商圈为目前比较成熟的区域商圈 城市向东向南的发展,使城东副中心和城南副中心将产生未来的区域商圈 成都三大核心商圈

成都新商圈概况 ●金沙-光华商圈:该商圈位于青羊区,以三环为界分为东、西两区,覆盖了青羊区二环以外的整个地带。东区东起二环路、西临三环路、南接清水河、北至金牛界。商圈内着力打造四大片区,即:光华村片区、贝森-新文化宫片区、金沙三角片区和金沙遗址-同盛路片区。这些商业区域沿街不会规划商铺,而是打造集商、住、餐饮于一体的大型商业中心群落。其中金沙遗址-同盛路片区重点将金阳路打造成餐饮一条街,发展远古部落式、原始风情式的餐饮娱乐等;在清溪东路及同盛路两侧小街,引导改造建设酒店、商务楼,拓展同盛路餐饮一条街的产业纵深。 ●另外,还将沿光华大道、日月大道重点发展组团式的大型商业卖场、购物中心;沿青羊大道重点引入品牌餐饮、娱乐连锁店,提升档次和规模;在光华村片区将大力发展大型卖场和商务楼宇经济;贝森-新文化宫片区建立大型影院、书城;金沙三角片区重点建设以万瑞微型CBD为核心的甲级写字楼群;在金沙遗址-同盛路片区面向金沙旅游客源,突出发展旅游服务、餐饮住宿和娱乐休闲等行业。 ●红牌楼商圈:商圈位于武侯区“一带六轴七片”(“一带”即川藏公路商贸带;“六轴”为人民南路中心轴、一环路科技文化轴、二环路综合发展轴、草金路综合发展轴、武侯大道综合发展轴、三环路综合发展轴;“七片”指一个科技文化片区、三个居住片区、三个综合片区的核心。随着滕王阁地产、成都置信、蓝光、武海等多家实力开发商相继入驻该片区后, 川威-劲力、富临集团、新希望实业、长城集团、谢菲联置业等知名开发商也纷纷抢驻该区域。红牌楼区域在未来一段时间将增加15万余人口,大量增加的人口必将拉动住宅以及消费需求。 ●红牌楼商圈侧重于将城市空间还给居住者,行人不会被车流干扰,享受户外生活会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内容,这是国际上最为流行的“BLOCK街区”概念。商圈将发挥潜在优势,打造区级商业核心;结合武侯特有文化底蕴,创造成都休闲中心;注重城市空间利用,打造城市开敞中心;借助武侯区城南社交的大舞台,营造人气聚集核心;利用舒适宜人的环境,打造独具吸引力的磁心。BLOCK街区具备一站式消费的便捷,将成为集时尚百货卖场、大型连锁超市、五星级电影院、时尚娱乐不夜城、商业步行一条街、甲级商业写字楼和高档公寓等综合形态为一体的新城市中心。 ●建设路商圈:商圈以建设路为轴线,延伸至二环路外周边,横向则扩展至新鸿路、建设南路一带,通过片区资源优势的整合,这里成为了成华区的金融、商务、行政、信息咨询、零售业和娱乐中心。建设路最大的商业卖场SM广场首先发挥聚集人气的作用。同时国

中国地质概况

中国地质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面积约960万Km2,疆域辽阔,山川壮丽。西南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珠穆郎玛峰海拔8848m,为世界第一高峰;西北有中国最低的吐鲁番盆地,海拔-155m,为世界著名的洼地之一。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海拔4000m以上的高原。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峰峦峻拔,逶迤东延;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涛浪翻滚,蜿蜒东流;在广大的东部地区,丘陵与盆地纵横交错,沃野与河湖相映生辉,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素为中华民族休养生息之地,更为现代中国和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和重要基地。 中国处于欧亚板块的东南缘,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相接,各地区地质环境差异较大,发展历史很不相同,因而区域地质各具特色。从整体来说,中国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活动带与稳定区并存;岩浆活动频繁,演化历史漫长;变质作用类型齐全,变质程度各民;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是全球具有重要地质特公的地区之一,也是全面研究地壳构造演化,特别是中新生代地壳构造演化的重要地区之一。 地层: 中国幅员广阔,各断代地层发育齐全,自中—下太古界至新生界皆有分布。各时代地层出露总面积粗略统计为8602610Km2,占全国陆地面积的89.6%。 其中:太古宇出露面积为73700Km2,占出露地层总面积的0.9%; 元古宇出露面积为596300Km2,占出露地层总面积的6.9%; 下古生界573500Km2,占6.7%; 上古生界945600Km2,占11%; 中生界2457700Km2,占28.5%; 新生界3955810Km2,占46%。 沉积类型多种多样,显生宙生物化石丰富。太古宇、大都元古宇以及部分活动带的显生宙地(岩)层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了不同时代的变质岩系。 岩浆岩 中国岩浆岩分布广泛,侵入岩出露面积为997390km2,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0-4%。其中:超镁铁岩面积为16360km2,占侵入岩面积的1-6%;镁铁岩7044km2,占7-1%;中性岩(含中基性岩)47600km2,占4-8%;酸性岩(含中酸性岩)861690km2,占86-4%;碱性岩1300km2,占0-1%。岩浆活动十分频繁,从太古宙至近期都有发生。岩浆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既有岩浆喷溢和爆发,又有岩浆侵入。岩浆活动可划分为前吕梁、吕梁、四堡、晋宁、震旦、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等10个期。前吕梁,吕梁、加里东和华力西在中国北部(昆仑一秦岭以北)最为强烈;四堡、晋宁期在中国南部较为强烈;印支和燕山期在中国东部最为发育;喜马拉雅期在滇藏地区尤为重要。各期、各类侵入岩出露面积见表11。中国多期次、规模巨大的岩浆活动是岩石圈演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中国内生矿产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 前吕梁期: 前吕梁期岩浆岩包括太古宙的迁西期、阜平期和五台期,主要发育在华北地区的北部,在豫西、小秦岭地区以及阿尔金山和佳木斯地区也有分布。 火山岩火山岩在太古宙为地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呈近东西向展布。 侵入岩前吕梁期侵入岩主要有超镁铁岩、镁铁岩和酸性岩,中性岩较少。 吕梁期: 吕梁期岩浆在我国分布甚广,其出露范围与早元古代地层基本一致,主要见于华北地区的北部,吉、辽、鲁、冀、晋地区,内蒙古阿拉善、大青山,黑龙江东部佳木斯、东风山,以及西北部额木尔、塔河等地。此外,还见于天山、昆仑一秦岭和川滇地区。

高中生区域地理中国地理重点知识点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重点知识点: 一、中国的疆域 (1)位置 半球位置:东半球和北半球;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疆域 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跨纬度近50度; 南: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南北相距5500千米; 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的相交处跨经度60多度; 西:新疆帕米尔高原相差5个时区相距5000千米;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五带位置: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北回归线穿过台、粤、桂、云四省区; 优越性:纬度位置和南北气候差异,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条件; (3)濒临的海洋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太平洋; 领海:海岸基线至12海里的海域,领土的一部分——约300万Km2 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 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从鸭绿江口(中朝界河)到北仑河口(中越界河); 台湾岛、海地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6000多个; 海陆位置的优越性:东部深受季风影响,有利农业生产,沿海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同海外各国交往,西部陆上交通可同中亚、西亚和欧洲直接往来; (4)陆界和邻国 陆界:长2万千米; 东:朝鲜; 北:俄罗期、蒙古; 西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 西:阿富汗、巴基斯坦; 西南:印度、尼泊尔、不丹; 南:缅甸、老挝、越南; 东:韩国、日本; 东南:菲律宾; 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二、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 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附1:我国邻国记忆 十五邻国陆上环,朝鲜俄国和蒙古,哈吉塔阿富汗, 印度尼不缅老南,隔海六国要记全,印尼马文菲日韩。 附2:我国省级行政中心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略) 附3:中国省级行政区歌诀 东北三省黑吉辽,最东最北纬度高;华北山西内蒙古,京津之外河北包; 华东六省上海市,三江鲁皖闽台岛;中南五省加一区,两湖两广南到; 西南三省一区市,川云贵藏添重庆;西北三省加二区,陕甘宁青新疆好. 三、我国的人口分布和民族 (1)基数大;增长快;总量大,人口超过13亿 (2)人口分布很不均衡东南多,西北少 东部人口多,人口密度较大; 西部人口少,人口密度小.

成都市农贸市场开发状况研究解读

一.成都市农贸市场的发展现状 成都市农贸市场发展现状概述 随着成都市旧城改造的脚步加快,市政府有关部门将大力推 进农贸市场的配建工程建设。二环路内的占道菜市将有计划的全 部拆除,并按“拆一建一”的大致要求,在未来3年内,二环路 内将修建80至100个永久性农贸市场(不包括大棚市场),除 目前已经修建起来的包括大棚市场在内的79个,另外还需要修 建50至60个永久性正规市场(不包括大棚市场)。成都将掀起 一场农贸市场建设“革命”,这些农贸市场大都处于黄金口岸内。农贸市场正经历着三个转变:地点——从室外到室内的迁徙;形态——从简陋到精致的蜕变;经营管理者——从街道办事处到民 营企业的交接。 成都市农贸市场投资形成四大模式 模式一:农贸市场+住宅。如郭家桥市场。开发商在开发住 宅时,将其一、二层建成了农贸市场。农贸市场作为住宅和周边 居民的生活配套产品,预计经营10年左右就可收回成本。 模式二:农贸市场+专卖店。如建设路综合市场。开发商将底楼 设置了268个菜市摊位,二楼由苏宁电器租赁经营,对逛菜市的 人流进行了“二次使用”,使整个市场人气更旺。 模式三:综合商场。大学路市场就将采用这种模式。除农贸市场

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主体外,临街还设置了一排面积从10~50平方米的综合性营业商店。 模式四:休闲中心。如规划中的九里堤市场。地下停车场+农贸 市场+超市+休闲娱乐中心。这也是本项目农贸市场最有可能的 发展模式。 农贸市场的营运模式有两种 一种是BOT模式,由政府委托开发商开发或者改建,政府拥 有产权,开发商拥有一定年限的使用权。这种方式下,开发商将 手中的使用权转卖出来。如金家坝室内地下农贸市场、玉林综合 市场、大学路菜市、小天综合市场等。 另一种是产权式,将农贸市场等配套作为土地拍卖中规划的条件,使菜市完全和其他的商业地产一样,产权、使用权、经营权三权 合一,如清江农贸市场。 二.成都市农贸市场发展趋势 农贸市场超市化趋势 所谓农贸市场超市化,是指通过政府政策的鼓励支持,引导 大型流通企业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不适应经济发展、城市 建设和居民消费要求的原城市农贸市场,按照超市的经营业态、经营理念对城市农贸市场进行生鲜超市化改造,使其成为经营主 体组织化、经营产品标准化、经营方式超市化及服务规范化,以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第9讲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 赵剑波 第九讲 早白垩世中期‐古新世(四川期,135‐52Ma)的构造演化 ---四川构造体系形成,东部盆岭构造发育,主应力方向的顺时针转变,班公错-怒江碰撞带形成,全球板块普遍北移 〇、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方法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四川期的概念,知道西川构造体系概念和特征,知道四川期正逆断层和盆岭发育状况,知道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的顺时针转动及其证据,知道四川期的岩浆活动情况,知道班公错‐怒江碰撞带形成与演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知道将构造、岩浆、沉积特征与时代相结合,并能说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构造、岩浆及沉积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大陆是不断离散、拼合的结果;知道中国大陆的形成与发展是全球构造运动的一部分。 2.重难点 1)重点:四川期,四川构造体系,班公错‐怒江碰撞带。 2)难点:东部盆岭构造,班公错‐怒江碰撞带。 3.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提问与讨论 3)学术论文查找与汇报 前言 四川运动最早由谭锡畴、李春昱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研究四川西部的西康地质时提出来的。中国大陆的多数地区白垩系与古近系是整合接触,没有构造事件发生。四川期构造作用的高潮发生在古新世末期或早始新世末期,而四川期本身可从早白垩世中期开始,延续到古新世末期。 中国大陆四川期的沉积,除了塔里木西南和藏南地区还有残留海分布外,在大部分地区都以山麓、河湖相的红色碎屑岩系以及火山岩系为主要

特征。反映了当时干旱炎热的大陆沉积环境。对于中国大陆西北的大多数地区来说,四川期构造作用相当不明显,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之间均表现为连续沉积,地层之间几乎都是整合接触。 补充: 谭锡畴:河北吴桥人,1892‐1952,我国第一批地质学家之一。他参与进行的第一件工作,是对北京西山进行全面的地形地质测量。完成了《北京西山地质志》。这部专著的最重要部分是1:10万北京西山地质图,这是中国人自己测制的第一幅详细地质图件。1929年秋,谭锡畴和李春昱一起去西南,对四川、西康作大规模的区域地质调查。此次考察,行程上万里,历时2年多,作1:20万路线地质图30余幅。他们是最早进入这一地区的中国地质学家,是我国最早穿过大巴山并对其地质构造进行研究的地质学家。1931年,北平研究院成立地质研究所,谭锡畴兼任该所研究员。1938年他到云南以后,一边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一边应地方政府之请,主持宣威煤矿的勘探和开采工作;1939—1940年,又兼任云南易门铁矿局局长。谭锡畴从事教学,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学生也从不放松。 李春昱,河南汲县人。1904年5月8日~1988年8月6日。 区域地质、构造地质学家。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37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发表“四川运动及其在中国之分布”一文,提出“四川运动”的重要概念,揭示了中、新生代之交的地壳运动。70年代初,他发表了“试谈板块构造”与“再谈板块构造”两篇评介文章,积极引进板块构造新观点。他首次在中国发现混杂堆积,首次用板块演说系统解释了秦岭、祁连山的构造发展史,多次指出塔里木-中朝地块以北古生代板块缝合带的存在及其对地质矿产勘查的重要意义。 古近纪:国际地层委员会(ICS)已将原来的第三系分为古近系(Paleogene)和新近系(Neogene),古近系的含义和原来的下第三系相同,包括了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古近系的顶、底界线已经确定,顶界年龄为23.03 Ma,底界年龄为(65.5±0.3)Ma。 一、板内构造变形与应力场 1、四川构造体系 四川期的构造变形以形成轴向WNW的宽缓褶皱、WNW向逆掩断层、NNE向正断层、NE或NW向的走滑断层为主要特征。它们在四川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形成了四川构造体系。四川期轴向WNW向的宽缓褶皱分布十分广泛,这种宽缓、波状起伏的地层样式在盆地内部方向十分稳定,但在盆地边缘,地层都朝盆地中央倾斜,四川盆地南部此类褶皱最为明显。综合其它地区的褶皱轴向资料可以看出,中国大陆四川期的褶皱是西南强烈、东北微弱。 2.构造应力值差异 据万天丰等人测定,四川期的构造应力作用强度是目前已经测到数据中最大的,平均是107.4Mpa,同时表现为西南部较强,东北部较弱。在阿里‐雅鲁藏布江带可达183.5Mpa,秦岭大别带为145 Mpa,东北地区一般

成都及郫县商业概况153119252分析

成都商业市场概况分析2011-2 一、成都商业概况 成都为西南三省一市的中心城市和商业核心,商业辐射功能遍及整个西南地区;三大核心零售商圈和各种专业市场的繁荣以及城市外沿点状商圈的逐渐形成,标志着成都的商业体系逐渐形成,大商业城市的雏形基本构成;核心商业区,业态以百货零售为主。目前,春熙路、盐市口需求旺盛,几乎满租,骡马市商业在复活之中,区域商业区业态以大型超市为主,作为成都最为成熟的核心区域,大量的人气为商业的发展带来了基本动力,商业的需求也非常的旺盛;众多区域商圈和社区商圈的形成,使成都商业进入多元化发展格局。区域商圈和社区商圈主要服务于所在区域和社区居住人口,是对三大传统零售商圈的必要补充;但随着二环路以外几个大型商业项目的开业,城市外沿逐渐形成了几个点状分布的大型区域商圈,这些商圈规模较大,商业功能完备,辐射面很大,是核心商圈最有效的补充和完善; 主要商圈分布 ●三大核心商圈

即春熙路、盐市口和骡马市三大零售商圈 ●区域商圈 双楠、城南、会展、西大街、建设路、光华等商圈为目前比较成熟的区域商圈 城市向东向南的发展,使城东副中心和城南副中心将产生未来的区域商圈 成都三大核心商圈 成都新商圈概况 ●金沙-光华商圈:该商圈位于青羊区,以三环为界分为东、西两区,覆盖了青羊区二环以外的整个地带。东区东起二环路、西临三环路、南接清水河、北至金牛界。商圈内着力打造四大片区,即:光华村片区、贝森-新文化宫片区、金沙三角片区和金沙遗址-同盛路片区。这些商业区域沿街不会规划商铺,而是打造集商、住、餐饮于一体的大型商业中心群落。其中金沙遗址-同盛路片区重点将金阳路打造成餐饮一条街,发展远古部落式、原始风情式的餐饮娱乐等;在清溪东路及同盛路两侧小街,引导改造建设酒店、商务楼,拓展同盛路餐饮一条街的产业纵深。 ●另外,还将沿光华大道、日月大道重点发展组团式的大型商业卖场、购物中心;沿青羊大道重点引入品牌餐饮、娱乐连锁店,提升档次和规模;在光华村片区将大力发展大型卖场和商务楼宇经济;贝森-新文化宫片区建立大型影院、书城;金沙三角片区重点建设以

(完整版)宁夏综合地层区划与岩石地层系统

宁夏地层区划与前寒武纪岩石地层系统 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系列图件编制与综合研究”项目的最终成果《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是在第一代《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基础上,吸收近20年来的新资料、新成果,按照计划项目总体设计书和《中国区域地质志工作指南》要求,遵循计划项目总负责人李挺栋院士倡导的求真写实、尊标守成、求同存异的原则编写而成,既客观反映了各方面真实资料,又具有深入分析研究的新成果,也充分体现了不同观点与见解,解决了一些重要的基础地质问题,与第一代《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相比,从地质理论、技术方法及构造思想上都有了显著变化,取得了一批新进展与新认识,补充更新了很多新资料,尤其是在地层区划研究和地层划分对比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系列图件编制与综合研究”成果为基础,对宁夏地层区划和岩石地层系统作简要介绍。 一、地层区划 (一)综合地层区划 根据古构造格局、古地理环境、地层发育状况和古生物群特征等综合因素,将宁夏划分为1个地层大区、2个地层区、3个地层分区和4个地层小区(图1、表1)。 图1 宁夏综合地层区划图 华北地层区出露最古老的地层是分布于贺兰山北段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地带的古元古界贺兰山岩群,为一套具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的高级区域变质岩系,它构成了该地区的结晶基

底。自中元古代开始,该区转入稳定的盖层沉积。中元古代早期(长城纪)至中期(蓟县纪)为滨浅海相碎屑岩—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新元古代晚期(震旦纪)为冰水沉积,缺失中元古界上部、青白口系和南华系。寒武系与奥陶系连续沉积,寒武系自下而上为滨浅海相—浅海陆棚相碎屑岩、泥质岩和碳酸盐岩沉积;奥陶系以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部分为笔石页岩相沉积。晚奥陶世至早石炭世,该区隆升剥蚀,缺失沉积。 祁连地层区出露最古老的地层是分布于西华山、南华山等地的中元古界下部海原岩群,为一套主要由绿帘阳起钠长片岩、石英片岩、大理岩等组成的变质岩系,是该地区变质基底的组成部分。中元古代中期至寒武纪本区缺失沉积。早—中奥陶世早期沉积了与华北地层区相似的台地相碳酸盐岩,中奥陶世中期至晚奥陶世沉积了具大陆斜坡性质、复理石建造特征的米钵山组和香山群。该区发育志留系滨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泥盆系陆相红色碎屑岩以及下石炭统滨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与华北缺失这些地层有所不同。 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祁连海与华北海连通,祁连地层区与华北地层区沉积特征趋向一致,均形成了海陆交互相陆屑含煤建造。早二叠世晚期发生海退,二叠系与三叠系连续沉积,二者均以陆相碎屑岩为主,并夹有火山碎屑岩,下部含煤。侏罗系下部为河流相含煤碎屑岩沉积,中—上部为河湖相碎屑岩沉积,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发育山间盆地沉积,其沉积特征与鄂尔多斯盆地腹地相似。早期燕山运动使贺兰山崛起,在其山麓地带形成了内陆湖泊相沉积。该时期发育鄂尔多斯、六盘山和庙山湖三个沉积盆地,前二者规模较大,自下而上沉积物明显由粗变细,而庙山湖盆地规模较小,主要由粗碎屑岩组成,与鄂尔多斯盆地和六盘山盆地有一定差异。晚期燕山运动使六盘山隆起,全区缺失晚白垩世和古新世沉积。始新世至中新世,气候或暖湿或干热,内陆盆地中沉积了河湖相红色碎屑岩及膏岩。第四系成因类型主要为分布于河谷盆地区的河湖相沉积、分布于台地区的冲洪积层和南部区的风成黄土堆积。 (二)动态地层区划 根据地质演化历史的阶段性,将宁夏古元古宙—第四纪划分为6个基本地层区划阶段,即古元古代、中—新元古代、古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等六个阶段(图2、表2)。 古元古代阶段:以青铜峡—固原一线为界,东属中朝地层大区、华北地层区、华北西部地层分区、贺兰山地层小区,西属昆仑—祁连—秦岭地层大区、祁连—北秦岭地层区、北祁连地层分区。贺兰山地层小区出露的地层为古元古代贺兰山岩群和赵池沟岩群。前者是一套具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的高级区域变质岩系,后者为一套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的浅变质岩,二者为宁夏最古老的地层,它们构成了华北克拉通结晶基底,是鄂尔多斯北缘孔兹岩带的组成部分。北祁连地层分区未见沉积。 中元古代—新元古代阶段:地层分区与古元古代阶段相似。以青铜峡—固原一线为界,东属中朝地层大区、华北地层区、华北西部地层分区、贺兰山—青龙山地层小区,西属祁连地层大区、北祁连地层区、北祁连东段地层分区、黄家洼山—南华山地层小区。贺兰山—青龙山地层小区自中元古代开始,转入稳定的盖层沉积。中元古代早期(长城纪)—中期(蓟县纪)为滨浅海相碎屑岩—台地高镁碳酸盐岩沉积,新元古代晚期(震旦纪)为冰水沉积,缺失中元古界上部、青白口系和南华系。黄家洼山—南华山地层小区出露的地层是中元古界下部海原岩群,为一套主要由绿帘阳起钠长片岩、石英片岩、大理岩等组成的变质岩系,是

最全地质科普知识

地理科普知识 1.地球是一颗行星。 2.地球的年龄是45.5亿年。 3.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km。地球的外部层圈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内部层分为地壳、地幔及地核。 4.地球岩石圈可分为六大板块(亚欧版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它们不停地在运动,其主要的运动方式是水平运动,其次是垂直运动。 5.世界地球日是每年的4月22日。 6.世界土地日是每年的6月25日。 7.世界水日是每年的3月22日。 8.河南省的嵩山、云台山、伏牛山及王屋山都建有世界地质公园。 9.世界地质公园“嵩山”号称“五世同堂”指的是五个时代古文物(嵩山不到4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完整出露着全球绝无仅有的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地质时期的变质岩和沉积岩地层序列精华,被地质学家誉为“五代同堂”的天然地质博物馆。) 10.河南省最高的山峰是在小秦岭的老鸦贫,海拔2413.8m;最低处在淮河固始县处境地带,只有海拔23.2m。 11.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鄱(pó)阳湖。(在我国的湖泊中,鄱阳湖具有最大的淡水水产养殖的水域,是长江中一些珍贵鱼类漫游、产卵与育肥的场所。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的南岸,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在洪水位21.69米时,湖长170.0公里,平均宽度17.3公里,面积为2933平方公里,最大水深29.19米,平均水深5.1米,蓄水量149.6×108立方米。鄱阳湖湖水主要依赖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主要入湖河流有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等。)

12.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是苏必利尔湖,也是世界仅次于里海的第二大湖(里海是咸水湖)。(湖东北面为加拿大,西南面为美国。湖面东西长616公里,南北最宽处257公里,湖面平均海拔180米,水面积82103平方公里,最大深度405米。蓄水量1.2万立方公里。有近200条河流注入湖中,以尼皮贡和圣路易斯河为最大。) 13.冰川是寒冷地区多年降雪积聚、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并能自行运动的天然冰体。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大类,是由大气固态降水积累演变而成、在重力作用下缓慢运动、长期存积而形成的。冰川在世界两极和两极至赤道带的高山均有分布,地球上陆地面积的1/10为冰川所覆盖,而4/5的淡水资源就储存于冰川(冰盖)之中中国冰川面积分别占世界和亚洲山地冰川总面积的14.5%和47.6%,是中低纬度冰川发育最多的国家。中国冰川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和西藏6省区。“河中无水能流动,速度虽小力无穷,搬起石头当锉刀,把山切成U字型阳光阻挡我前进,流出汗水卸包袱”就是形容冰川的小谜语。 14.雪线是由气候和地形相互作用形成的大气固态降水的积累等于消融的界线。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降雪逐年加积,形成常年积雪(或称万年积雪),进而变成粒雪和冰川冰,发育冰川。雪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其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高度从低纬向高纬地区降低,反映了气温的影响。 15.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World Conservation Union),常简称为IUCN,是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的缩写,是一个国际组织,专职在世界的自然环 境保护。该联盟于1948年在瑞士格兰德(Gland)成立。由全 球81国家、120位政府组织、超过800个非政府组织、10000 个专家及科学家组成,共有181个成员国。 16.黄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千米,仅次于长江,为中国第二长河。黄河还是世界第五长河。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17. 我国目前最大最深的峡谷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峡谷,长504.6公里,最深处达6,009米,平均深度在2,268米以上。 18.世界上最深的大峡谷是虎跳峡,在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龙蟠乡东北。全长15公里,高差达三千多米,是世界上最深的大峡谷。 19. 桂林山水主要是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706522016 课程名称: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 课程英文名称:Geotectonic of China 学分:2.5学分 编写人:葛肖虹教授、周建波教授 一课程目的与要求: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是为本科地质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属综合性宏观地质课程。 1.启发学生运用地质科学各基础学科和《大地构造学》基础知识,去分析中国区域地质实 例。 2.以建立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发展轮廓为主线,介绍各主要构造单元的基本特征与大地构造 演化史。 3.中国地质学实践性很强,要加强实线教学环节,通过地质图件综合分析,编制平、剖面 图,编写实习综合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形象思维和动手能力。 4.要注意结合中国区域地质研究的最新成就丰富教学内容。 二课程简介: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课程全面讲述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域区域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地质构造发展历史。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构造地质、地层古生物、岩石、地球演化、大地构造等地球科学基本理论以后,通过对中国及邻近海域区域地质的学习,不仅能够了解掌握中国大陆及邻海的基础区域大地构造特征,还可以加深对地球科学各基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宏观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为毕业论文编写服务,也为今后继续从事地球科学基础研究或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三、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课程安排 绪论――2学时 一、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学科性质、内容、方法 二、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研究历史 第一章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概况――4学时 第一节中国现代地貌及深部地球物理场 第二节中国的大地构造背景——中国在全球构造中的位置 第三节中国及邻近海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第四节中国大地构造发展阶段 第二章华北地台(中朝板块)――5学时 第一节概述与大地构造演化特征 第二节太古宙-早元古宙基底演化阶段的构造轮廓; 第三节长城纪-三叠纪克拉通演化阶段的构造特征; 第四节中-新生代活动构造演化阶段(西太平洋构造带影响时期)的构造 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